现代企业与科学管理(共12篇)
现代企业与科学管理 篇1
中外企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非经济因素, 尤其是文化因素, 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凝聚企业的向心力。诚如美国管理学者汤姆·彼得斯和南希·奥斯汀在《寻求优势》中所说:“一个伟大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 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 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力量, 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
1. 企业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1.1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在对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探索中提出的一种新理论, 并且被广泛接受, 成为当前企业管理中最热门的一个课题。
企业文化的概念是美国《商业周刊》于1980年秋在一期以“公司文化”的封面题材的报道中首次提出的。这家周刊认为, 企业文化主要指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为公司的活动、意见和行动树立一种模样, 通过经理的实践逐步灌输给职工, 并传至接班人。”按照外国学者的研究概括, 企业文化有五个要素组成, 即企业环境、价值观、企业中的英雄、仪式和文化网络。其中企业的价值观,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精神, 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所谓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企业管理哲学的概念, 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具有本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是在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的群体意识, 以及由这个群体意识所产生的行为规范, 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是管理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国外企业管理大体经历了经济管理阶段 (也称传统管理阶段) 、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化管理阶段。强调人是决定性因素, 注重依靠人的积极性, 发挥精神力量的激励作用, 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与以前企业管理不同的本质区别。许多企业纷纷创建企业文化, 将建立具有本民族、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作为自己企业的发展战略, 予以高度重视并付诸实践。
1.2企业文化的特点
1.2.1广泛性。企业文化具有广泛的作用范围, 融合在企业行业的各个方面, 无处不在。
1.2.2连续性。企业文化在时间上具有前后一致的特点, 对它的变化不能追求跳跃的突变, 而要采取逐渐演进的方式。
1.2.3整合性。企业文化在空间上是统一、相容的。企业的各个部门可能具有各自不同的亚文化, 但这些亚文化不会背离企业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1.2.4超个体性。企业文化是由许多人的行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它不完全是某一个人的观念和个性。尽管企业中每一个员工的行为都对企业文化有影响, 但任何个人的意志不能代替企业的文化。
1.2.5独特性。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有其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之处, 尽管有许多的企业处于同一民族文化的环境中, 他们的企业文化都具有民族文化的烙印, 但每个企业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人员结构及领导风格等原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企业文化, 因此可以说没有两个企业文化完全相同的企业。
2. 企业文化的作用机制
人们对企业最关心的是它的业绩。企业文化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是它对企业的业绩有很大影响。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影响了企业的制度和企业员工的行业习惯。人们在制定制度时, 有意或无意地受其价值观的支配。比如崇尚权威的人会选择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而崇尚民主决策的人会选择扁平的组织结构。员工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受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若多数员工认为某种行为是正确的, 则他们会多次实施这种行为。时间长了, 就变成了习惯。新的员工会受到同化而下意识地接受这些习惯。
企业的制度和员工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影响了企业员工的行为以及企业的形象。企业制度对员工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企业内部已有的习惯对员工行为具有非强制性的约束力和引导作用。
员工的行为最终决定了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业绩。企业的社会形象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行为。同时, 企业员工的行为对企业中的每一项工作的成效都有影响, 因而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即企业的业绩) 。另外, 企业的社会形象会影响顾客对企业的看法以及顾客的购买行为, 最终也会影响到企业的业绩。由此可见, 员工的行为还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形象而间接地影响企业的业绩。企业文化就是通过上述的链状机制影响了企业的业绩。
从企业文化的作用机制还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层次。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 有人称之为精神文化;制度和习惯对应着企业的制度文化;员工行为对应着企业的行为文化;最表层的物质层面对应着企业的物质文化。
摘要:企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非经济因素, 尤其是文化因素, 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凝聚企业的向心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管理,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吴晓波.激荡三十年[M].中信出版社.浙江出版社, 2007
[2]吴晓波.跌宕一百年[M].中信出版社.浙江出版社, 2007
[3]郎咸平.整合[M].东方出版社, 2008
[4]松下幸之助.经营沉思录[M].南海出版社, 2009
[5]马钧.中国最具狼性的总裁[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6]伍柏麟.中国市场化二十年[M].山西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7]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现代企业与科学管理 篇2
单玉华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凝合沉淀而成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最灿烂的一部分。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后起直追,使人们在关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成功的直接原因的同时,还注意到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深层文化背景,即它们在文化渊源上均属于“儒学文化圈”,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内在联系,并在企业管理中开发利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从而形成了具有东方韵味的企业管理特色。从这些国家和地区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来看,儒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主要表现为:
一、在企业管理中贵人行仁
传统儒学说到底是一种人学。儒学以社会为起点,以人为中心,构筑了典型的人本主义伦理框架,儒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与天、地、君、神相比,人是最主要的,是万物之灵。虽然儒学是从国家宏观管理的角度论证“贵人”和“重民”思想的,当今企业管理亦可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人在生产中的协调性如何,人的总体素质如何,人的潜能释放如何,乃至人的自律程度如何,都明显地影响着生产经营活动。人的问题处理好了,它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反之则后患无穷。以弗·泰罗为代表的西方早期“科学管理体系”,以理性的方法探索企业管理的科学途径,一度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这种管理体系重物轻人的特色使它忽略了人在经营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仅仅把人作为一般的生产因素、作为活的工具。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的弱点日益明显。对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敏锐地指出:泰罗制的运用固然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由于它对工人过于苛刻,因此会激起工人的不满和反抗,从而导致相反效果。他提出要在企业管理中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重视“人性”,从而保证工人高涨的“情绪”。美国当代经济学家杜拉克也强调指出,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的管理。
无论梅奥的理论还是杜拉克的理论。在西方企业管理中始终未被真正重视。倒是深受儒学影响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属于“儒学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营者,灵活地将儒学中的“贵人”思想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并付诸经济活动实践,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提出了“算盘加《论语》”的管理准则。索尼公司的口号则是:“要让管理工作去适应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管理工作。”在日本享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也提出企业的经营就是“营造人”,要在“制造松下产品前,先制造松下人。”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调动了日本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成为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儒学谈人始终围绕着“仁”的核心,即如何使人向“仁”。因此,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及管理实践中对人的重视与儒学的“仁”的宗旨和要求是相辅相成的。“仁”的内涵非常丰富,其基本要义是“仁者爱人”。“仁”的内涵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延伸,就是要在企业中建立一种互助互爱、和谐融洽的整体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宜于激发生产活力和创造精神的环境。
在企业管理中实行“仁治”,首先要做到 “尊人”,即真正地尊重人,使每一个人从内心感到自己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感到人格的完整和内心的充实。其次,还要做到“安人”,即真正地关心人,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日本的西武铁路曾以没有发生过员工的罢工事件而闻名于世,它的创造者堤康次郎在《回忆录》中就其原因说:“我们保持着对员工公平,与工作者始终保持同舟共济的一种气氛„„此外,我一贯认为必须让员工们生活安定。为此,我曾在战后职员要求涨工资的运动发生时,一下子把他们的工资涨了三倍。”堤康次郎的做法并不意味着他不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但他以“仁治”手段协调企业内部关系,营造富有人情味和安全感的经营环境,客观上激励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二、把“礼”、“义”、“信”与企业形象结合起来
“儒学文化圈”中的一些管理者认为,企业形象是企业的生命力,而传统儒学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对
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非常有利的。
传统儒学非常注重“礼”。“礼”作为礼制、礼仪和礼义在国家治理中一度发挥着极大作用。把“礼”运用于企业管理,既表现为一种外在约束,又表现为内在追求。作为一种外在约束,“礼”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规章制度对人的约束,但又不止于外在强制的特征,而是升华为人格修养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内在追求,“礼”主要表现为员工的自律自求,这正是儒学所强调而一般纪律约束无法达到的高层境界。“礼”还是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的体现,以礼律己、以礼示人、以礼待人,是优秀企业家的基本素质。日本企业家的典范涩泽 荣一先生提出的“士魂商才”,把东方知识分子的贵德重礼与经商才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勾勒出一代儒商的典型形象。
“义”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指人的行为应吻合一定的规范准则。在特定情况下,“义”和“利”是相对的,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应该得之有道,取之合义,做到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讲道义的行为固然可以不择手段地一时满足人的物欲,但是这种社会是混乱的、不文明的。只有把“义利”关系协调起来,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尊道贵德,奉公守法,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整体利益为先,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信”是“义”的主要表现之一,而“信”又由“诚”而得,孟子说,面对至诚而不被感动是不可能的,没有诚意却想感动人也是不可能的(“至诚而不被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也者。”)在顾客就是“上帝”的今天,诚信二字可以说是企业的生命线。要取得顾客或客户的信任,待之以诚是前提,货无二价、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信守合同、质优量足,服务周到,都是“诚”的表现。“诚”之所致,自然会有“信”的效果。儒商陈嘉庚从一个顺安号米行的小老板,迅速发展为马来西亚橡胶大王和新加坡华侨首富,靠的就是“奋斗+诚信”。
三、“中庸”、“忠孝”与企业精神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忠孝”是儒家伦理的思想基础。在全球各地的华人企业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儒学文化圈”中的许多企业里,“中庸”和“忠孝”的思想已灵活运用于企业管理过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家把“和”作为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以“中”来求“和”,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每一个企业都是人的群体,若群而能和,所产生的将是合而为一的向心力、凝聚力、加倍扩张之力。旬子对此描述为:“合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旬子·王制》)正是由于“和”对于人的群体活动有重大影响,所以儒家历来提倡“和为贵”。在中国经商史上,亦有“和气生财”之说。海外新儒家把这种东亚企业经营中所体现的人际之和称之为东方市场经济的精神气质,认为它是形成东亚企业精神的重要因素。“和”有多样的内容,主要有企业经营中的横向之和、纵向之和、内外之和等。“和”的实现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像一些企业举办运动会、庆功会、节假日的娱乐庆祝活动,或在特定场合唱“厂歌”、“社哥”,甚至为员工送生日贺卡等活动,都可以产生“和”的效果。
“儒学文化圈”企业对“和”的关注,与传统儒学中的“忠孝”观念有内在关系。在儒家伦理中,家庭伦理是儒家伦理构架的基础、家庭伦理的最高准则“孝”是儒家伦理的思想元点。“孝”在社会上的表现谓之“忠”,故而“在家言孝,在外言忠”。“忠”的基本含义就是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对国家、对事业的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和忠恳服从。“儒学文化圈”内忠孝观念和尚群传统的文化氛围,使人们更加注意群体的凝聚力。所以,东亚人比西方人更明显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企业,希望与企业保持一种亲密的家庭式关系,容易把家庭伦理中“孝”的内涵外化为对企业的“忠”的信念。有人说,日本经济起飞的原因之一。在于把欧美的管理理论和日本的儒学家庭伦理观念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从而激发出一种能量和动力。二战后的日本虽然大规模地引进了欧美国家的先进管理理论,但却摒弃了欧美管理理论重操作轻人际的的特色,注意以传统儒学的家庭伦理观念来协调企业内部关系,比如日本企业一般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并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在一些细微环节对员工实施细腻的关心。其后果是,欧美企业的员工很难把自己与企业融为一体,很难自觉自愿地为企业着想,所有的一切均以“等价交换”为基础。而在日本的许多企业中,员工不仅仅把企业
作为契约的一方,而且作为家来看待,作为安身立命之所,并在融融相合的气氛中把对家的孝心体现为对企业的忠心,从而心甘情愿、竭尽全力地为企业服务,其付出远远超出了工资所体现的价值内涵。这种由“和”的内在动力形成的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也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企业精神的最佳表现。
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现代化管理;途径
一、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概述
企业管理模式即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管理者有效组织管理对企业内部资源和经营活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已有传统的粗犷性转变为知识型。企业经营理念和文化管理、企业资源管理计划和体制制定、企业技术重组和优化、企业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是目前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企业管理现代化即是企业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科技手段,确保企业管理模式通过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以及人文和谐等要素,注重以人为本,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的可持续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为企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企业自身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额需要,对此,企业在开展现代化管理时,应当注重企业管理现代化必须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二、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有效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制度+关怀”管理模式。制度与关怀着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互为补充,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企业为实现管理现代化,应当注重构建完善的“制度+关怀”管理模式,在规范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有效协调企业各项内部矛盾,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了开展。企业应当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和标准的同时,注重关怀管理,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提升员工工作效率。企业在构建“制度+关怀”管理模式时,应当结合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和员工能力,为员工制定与之相符的职业目标,注重员工的身心健康,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增强员工企业归属感和奉献热情,确保企业各项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健全的企业效益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现代化必须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对此,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企业效益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管理模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除了注重成本管理外,还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制定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中融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综合考虑企业行为对生态、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考虑,确保企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平衡,扩大企业的规模,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网络信息型管理模式。企业在开展现代化管理时,应当打造网络信息型管理模式。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将计算机网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用于企业资产管理中,以实现企业员工信息技术储备和企业重要数据存储,同时利用网络信息构建企业客户群体。企业采用网络信息型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时,应当注重信息资源的发掘和分析,并加强企业相关信息的保密工作,利用网络开展风险控制、数据计算等相关管理工作,有效整合现企业信息资源,提升企业利用资源效率。
三、企业现管理代化发展趋势
(一)可持续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企业管理现代化呈现出可持续发展趋势。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优化策略,科学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创新生产经营方式、组织管理模式以及风险控制方式,转变传统的利益最大化管理目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二)以人为本趋势。企业在开展现代化管理中,较为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組织对员工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全面推行绩效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定期组织员工开展相关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员工队伍整体水平,同时,企业通过采用动态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员工责任感和归属感,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智能化发展趋势。随着先进管理方法和科技手段在企业管理中的不断运用,使得企业管理现代化呈现出智能化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社会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中,使得企业能够通过对不同的资源和数据风险和处理,挖掘适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信息,以便为企业的业务模式创新提供重要依据,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结束语:近年来,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不断朝着可持续发展趋势、以人为本的趋势以及智能化发展趋势发展。企业在开展现代化管理时,应当构建完善的“制度+关怀”管理模式,同时建立健全的企业效益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管理模式,并打造网络信息型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雯茜.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现代商业,2014,(18):207-207,208.
行为科学理论与现代企业管理 篇4
关键词: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企业管理
一、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 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
行为科学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美国, 其英文表述为:Behavior Science, 是在早期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 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战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黄金发展时期。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企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新兴工业不断出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大生产程度不断提高, 使得生产过程日益复杂。企业家为尽快摆脱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增强各自企业竞争力, 他们充分利用“泰罗制”加紧对工人进行剥削, 视工人为“会说话的活的机器”, 忽视了人的因素而使得工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这使得工人阶级有了更高的觉悟, 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泰罗制的定额奖惩法失去了作用, 劳资矛盾加剧。企业家们逐渐认识到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需要一种更加重视人的行为和价值需求的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管理理论。
与此同时, 战后的美国罗斯福政府开始大力推行“罗斯福新政”, 全面干预美国社会经济生活。许多理论家和管理学家不得不更加关注在组织微观层面上来研究制度规范法则等硬件以外造成企业生产效率下降的原因。这就产生了对传统“经济人”假设的质疑和批判, 使得许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等等都纷纷加入到对新的管理理论的研究中来, 推动了新的以“社会人”为人性假设的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
(二) 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
早期的行为科学理论是由梅奥的霍桑实验创立的人际关系理论发展而来的。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等客观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从而寻找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梅奥相继通过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访谈实验、继电器绕线机组实验发现:组织中的人不仅受到物理性、生理性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社会性、心理性因素的影响。该实验结果指出, 组织不仅是一个经济和技术结构, 也是一个社会和心理结构;人不仅是传统组织理论认为的只受物质刺激的“经济人”, 而且首先是愿意合群并通过合作取得工作成果的“社会人”;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首要因素是群体士气, 而不是相对重要的金钱或工作条件。
这一发现对于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只重视使用机械手段而忽视人的价值和需求等社会性心理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的观点来说, 是一次管理视角的重大转变。同时, 梅奥提出的“人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要提高工人的满意度”等观点把人们的认识从“经济人”假设引向了“社会人”假设。在此之后,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更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管理学家等都纷纷开始从事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先后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 也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创新性的新理论, 逐步完善了人际管理理论。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跨学科讨论会上, 讨论研究有关组织中人类行为的理论时第一次提出了“行为科学”的概念。但这一时期的行为科学本身并不是一门完整的学科, 而只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相互结合的一个边缘性学科。直到1953年, 美国的福特基金会召开了各大学科专家参加的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将该理论定名为“行为科学”, 标志着行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立。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现实意义
(1) 行为科学理论着眼于组织中人的行为研究。主张重视人际关系、人的需求和人的价值, 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来研究组织中出现的管理问题, 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该理论强调, 影响组织绩效的决定性因素是组织中的人及其行为, 而不是组织中硬性的法规和规章制度;组织中的人除了有经济方面的需求之外还有社会方面的需求, 单纯的经济激励因素不再是唯一的手段。
(2) 行为科学理论对于组织问题的研究引发了管理哲学的深刻变革, 组织管理方式由独裁式的、监督式的、控制式的管理方式向参与式的、激励性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转变, 奠定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和研究方向。
(3) 行为科学理论科学的探讨了组织中人活动的一般规律。即人的行为由动机支配, 动机又由需求所引发。人的行为都是有一定目的的, 都是在某种动机的支配下来达成某个目标, 当目标实现后, 人的需求就达到了满足。同时, 在需求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求, 再次引发新的动机而产生新的行为。
(4) 行为科学理论对于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具有很现实的指导作用。行为科学理论提出关心人和尊重人的管理原则, 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激发企业下属参与工作的积极性、改善和协调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员工对于公司文化的认同度、增强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组织绩效、缓解组织内部冲突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 个体行为理论:重视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
(1) 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按其先后次序存在五大类需要,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的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是普遍存在的, 随着年龄、生活阅历, 社会环境、学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作为企业管理者要切实了解组织成员的真实需要和切身利益, 如物质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社会交往状况等等。同时, 组织领导者要有效协调个人需求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 既要高效率的领导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又要有效调节组织个人需求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企业管理者应当采用“以人为本”、“以职工为中心”、“参与式管理”、“弹性管理”、“目标管理”等管理方式, 既要顾全大局又要重视个人需要。
(2) 双因素理论即“保健——激励”因素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在每一种工作中都存在着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包括:工作上的成就、得到赏识、提升、工作本身、职务上的责任感和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六个方面。保健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与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与监督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与上级之间的关系、薪金、工作安全性、人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地位九个方面。在这其中, 激励因素都是以工作为中心的, 能够使组织成员感到满足, 具有促使其努力工作、增加工作效绩的激励作用, ;保健因素都是工作本身以外的, 能够阻止组织成员的不满情绪和冲突的发生, 是维持工作的最低标准或及格标准。
一方面, 企业管理者要注重抓好外在的、有形的、容易感知的保健因素, 如工作环境状况、企业工资和福利待遇、住房条件等等。如果保健因素抓好了, 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企业就拥有了稳定的经营和发展的基础。同时, 企业领导者很容易从组织成员的情绪、工作态度、出勤率、满意度等表现中看出成员的保健因素是否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 企业管理者要注意用好内在的、无形的、难以感知的激励因素, 如增加员工培训和进修机会、对于有很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员工要给予应有的职位和薪金待遇、对员工做出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表扬等等, 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增强成员对于组织的认可度和归属感, 保证企业持久向前的动力。
(二) 群体或团体行为理论:重视团体凝聚力
群体或团体行为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好组织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努力提高团体士气。群体动力来源于组织团体成员的一致认同, 因而正确处理好组织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有效协调团体行为、改善组织内部人际关系、保持组织成员良好的工作状态, 进而有效提高组织绩效。同时组织凝聚力强的团体, 则团体士气就高, 组织成员认同感就强。
为此, 企业领导者就要注意采用民主化的管理方式, 努力创造和谐轻松的工作环境, 改善组织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培养适合于本企业的组织文化和组织精神, 增强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 领导行为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组织领导者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将对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领导者应当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科学合理运用领导才能。这就要求领导者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讲求工作方法, 不求个人私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综合全面考察成员的能力水平、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年龄构成、兴趣特长、性格气质等特征, 合理安排工作;开展合理适用的专业培训, 提高组织成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制定合理的经济报酬和工资分配, 运用各种激励措施, 调动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了解成员需求和倾听成员意见, 充分尊重成员的自尊心和人格, 增进与成员的感情交流。
由于行为科学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企业组织管理之中, 研究如何激发人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而这一学科的出现对管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它的理论及应用成果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教军章.公共行政组织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10.
论现代企业文化与管理沟通 篇5
关键字:企业文化管理沟通反馈良性发展整体优化
一、企业文化与管理沟通的关系:
从大的方面来说,管理沟通是企业人在一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下的相互之间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双向的传递过程。换种说法也就是,管理沟通是企业文化的反映和体现。一个企业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管理,这种沟通包括内部沟通(如企业内部决策讨论)和外部沟通(如危机处理),那么不难想象,该企业一定具备着科学和人性的企业文化。相反,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内部沟通将会受阻,企业的外部沟通同样将会遇挫。
从小的方面来说,管理沟通是个人内心与外在行动这样一个内外自我沟通的过程,这种自我沟通同样基于自己所处企业的企业文化,一个具备良好企业文化的组织,其组织成员不仅局限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还会自觉学会自我沟通管理,这种自我沟通管理促进了自己的更好发展,与此同时也带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整个企业的良性发展。
可见,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企业从上到下都重视管理沟通,拥有良好的沟通文化(包含在企业文化内)。管理沟通是创造和提升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完成企业管理根本目标的主要方式和工具。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创造出一种企业独有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的外在需求转化为企业员工自在的观念和自觉的行为模式,认同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念和目标及使命。而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培育与塑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观点、情感和灵魂的沟通,是管理沟通的最高形式和内容。没有沟通,就没有对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理解与共识,更不可能认同企业共同使命。
二、沟通对企业的重要性的具体体现:
1、实现整体优化的需要
首先,沟通是协调组织中的个人、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各部门、各成员之间必须有密切的配合与协调。只有各部门、各成员之间存在良好的沟通意识、机制和行为,各部门、各成员之间才能彼此了解、互助协作,进而促进团体意识的形成,增进组织目标的导向性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体系合作无间、同心同德,完成组织的使命及实现组织目标。
其次,沟通也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然要和顾客、供应商、股东、政府、社会团体等发生联系,这些都要求企业必须与外部环境惊醒有效的沟通,通过沟通来实现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在环境日趋复杂、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与外界保持良好的沟通状况,及时捕捉商机,避免危机,是关系到企业兴衰的重要工作。
2、激励的需要
良好的沟通内容能够通过满足员工的参与感和改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满意度。组织成员并非仅仅为了物质的需求而工作,他们还有精神层面的需要,这些精神层面的需要包括成就感、归属感、荣誉感及参与感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些精神需要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要使员工真正的感觉到属于自己的企业,并不是仅仅依靠薪水、奖金所能达到的。而更在于那个组织对他的意见的重视,这种参与感的满足对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影响,而组织沟通,尤其是上向沟通正可以满足员工的这种欲望。良好的沟通能减少团队内的冲突与摩擦,促进工作人员间、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和谐和信任,减少工作的重复和脱节,从而避免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上的浪费。
3、获取决策所需信息,整合企业智力资源的需要
管理的行为过程,也就是沟通的行为过程,管理的主要和核心工作就是沟通。企业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有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和沟通隔阂。沟通障碍和沟通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组织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的解决,必然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然而,沟通障碍和沟通隔阂的存在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把握这些矛盾,不断找到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管理沟通把企业信息系统及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寻求克服沟通障碍和沟通隔阂的科学方法,由此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把握管理沟通“七要素”,提高管理水平
1.把握目标。针对沟通前众多的信息,沟通者必须组织一个清晰的概念传达给受众,才能实现有效沟通。这个清晰概念的组织包括:确定目标、明确观点、安排具体内容。沟通目标不仅要按指导性和咨询性策略进行,还要明确总体目标、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既要界定好总体目标、战略、策略和任务之间的关系,又要明确主导目标,善于在主导目标的规范下,考虑如何把对方的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最后的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
2.分析信息源。在沟通中,信息源即信息的发送者、沟通主体、沟通者,即:分析谁发起这个沟通的行为。在沟通分析过程中,沟通主体关键要明确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在什么地方?我能给受众什么?沟通主体分析是解决“我是谁”以及“我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沟通主体分析“我是谁”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而分析“我在什么地方”的过程,就是自我定位的过程。
信息源始发沟通过程,确定沟通对象,选择沟通目的。
3.组织信息。为了使信息顺畅地传递至听众并使其易于接受,策略性地组织信息是至关重要。即重要内容应放在开场白还是置于结尾需要仔细斟酌。善于运用信息策略。信息策略是管理沟通的第三个重要环节,成功的沟通者在每次沟通发生之前,首先要考虑如何完善沟通的信息结构。信息策略的制定,关键在于解决好怎样强调信息、如何组织好信息这两个问题。
4.了解听众、服务听众。成功的管理沟通是听众导向的沟通。在沟通前应该了解听众背景:他们是谁?他们了解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怎样激励他们?做好这四点主要是在与听众沟通前要认真预测听众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是主要听众还是次要听众?他们对于沟通的主题了解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新信息?听众对所提供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如果听众对沟通主题兴趣浓厚,就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对于那些对沟通主题兴趣不大的听众,就应该设法激发他们的热情,征求意见并诱导他们参与讨论。沟通客体分析是成功管理沟通的出发点。要善于运用沟通客体策略,重视伦理道德在管理沟通中的作用。
5.沟通背景(环境)分析。现代企业优化管理沟通,必须重视环境分析,建立环境分析机制,既要经常分析内部环境,又要分析外部环境,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要特别重视对沟通过程发生影响的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环境因素分析
6.优选媒介(渠道)。沟通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包括口头、书面和非语言而完成的。渠道是由发送者选择的、借由传递信息的媒介物。从理论上讲,管理沟通应该比以前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信息容量、更宽的覆盖面积、更高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现代企业与科学管理 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现代化;以人为本;智能化管理
国民企业为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理所当然的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被国民视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细胞。在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中,企业通过长期不间断的努力也渐渐发展了独特的管理模式。不过,企业管理者清楚的认识到中国的企业发展与现代模式技术的对接上依然存在阻碍。在21世纪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企业管理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改革自身的管理模式。本文以下将对我国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进行分析,希望企业管理的相关人员得以借鉴并给予指导,使其更加完美的呈现在周刊或者报刊杂志上。
一、正确选择企業管理模式
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宏观的角度下被定义为,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对企业的资源和经营活动的框架以及方式进行组合。纵观我国的企业,如今能够在企业管理上发挥作用的主要包括企业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以及企业重组或者是企业生产技术优化等方面。我国正处于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了,也不能促进现代化企业的健康地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可以说,企业若在经济的大激流中得以完好的生存,得以稳定高效的发展,就应该向企业管理现代化迈进。
准确的选择企业的管理模式,正确的选择管理模式需要企业管理者掌控三个最为基本的大方向。(1)责任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确立主要是使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发展中明确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一个成功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制定中,不仅仅要实现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目标和壮大该企业的自身发展,还要顾及企业本身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在我国,与企业管理相关的管理人士明确的指出,企业在制定各种长期的规划的过程中,涉及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很多企业的战略目标之一便是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一致的发展。在管理方面,只有把社会责任感当做企业的核心内容,才能真正促进该企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最终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大目标。(2)文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够成为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内容,是因为它是在企业的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而形成的的一种管理方式。文化管理模式完整地体现了该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进程,还包含了该企业建立的核心价值观念及该企业的精神。这种管理模式的建立,可以使该企业的员工对企业文化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从思想上,心理上团结该企业的员工,统一他们的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使他们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另外,文化管理也能在情感上给予员工支持,尽最大努力满足员工的需求,使其归属感得到满足。因此可以说,文化管理模式对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发挥着最巨大作用。(3)知识管理模式,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手段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高尔基说过,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动力。在企业管理中将知识作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加以有效的管理,通过知识以培养企业信息技术的高端人才,以迎合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同时通过建立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企业知识的共享,使员工对企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增进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领导之间的信任感,从而提升工作热情。在此,知识管理模式淋漓尽致地将其优势发挥。
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形势
随着“新三论”即系统科学领域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深入研究,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些变化将成为未来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的走向及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现代化重点突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在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这个理念的广泛传播,社会责任感这个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社会责任因而也成为了企业的共同职责。它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人文关怀、对国家的利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等。社会的蓬勃发展需要每一个成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即观念。一个拥有对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才能得以发展、壮大。
2.以人为本。无论是在企业管理还是社会公共管理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都是被提倡的,在当今社会它也是耳熟能详的。企业管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日益提倡的战略目标和口号。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本质论”的基础上,它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实现企业管理手段的有效统一。员工是企业的最大财富,企业发展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员工的参与。因此企业的管理现代化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充分重视以人为本,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上要做到认真了解企业员工的需求,重视员工的心理感受,积极与员工之间进行沟通,按照每一位员工的具体情况将他们安置在合理的岗位上,通过培养、训练、鼓励等多元化管理措施实现企业思想与员工观念的价值统一。
3.实现智能化管理。企业进行大数据和数据挖掘的管理等智能化技术,智能化管理在此中会起到重大的作用。信息化系统以及智能化数据库的合理,有效建立,能够使企业决策准确度得以提升。企业实现智能化管理因为采用了高度准确的高端设备和先进的技术通讯与处理设备,再加上企业科学规范,优质高效的管理制度,使该企业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得以实现,助长了企业壮大的苗头。
三、现代企业的三种常见管理模式的优劣
当下,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是非常多的,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是千差万别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各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习惯以及风俗的差异,因此现代化管理模式又很多类型。本文以下将对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情感化的管理模式和血缘关系的管理模式分别进行阐述。
1.制度化管理的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的管理模式起源于美国,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对一系列的组织行为实验的研究,特别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阶段的研究中,对人性以及工业化的发展进行探究,企业的制度化管理模式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了。这种管理模式的实施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规范化,使企业管理者对员工进行管理时候有所依据,使企业员工真正的服从企业的管理,避免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混乱现象的发生,维护了企业的秩序,促进了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另外,每个企业的制度都不是由一个人制定的,而是由企业各部门进行参考,是经过修正达成一致的管理共识后而制定的。这种管理模式的制定流程虽然是科学的,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实质是在“经济人”为基础的观点上所建立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西方资本阶级观念的色彩。有时候强制要求员工遵循制定的要求,这种制度的长期实施,会导致企业员工对管理者丧失自信心,削减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最终会对企业的整体化发展造成障碍。
2.情感化的管理模式。情感化的管理模式是相对于制度化的管理模式而产生的一种新颖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情感化的管理模式实际上运用的是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去对企业员工实施管理。西方的组织行为学实验及相关管理学表明,人类除了一般的工作需求之外,还需要很多其他方面得到满足,比如在工作过程中情感的满足,特别是激励的因素,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人员渐渐注重员工情感的需求,在这种情形下,情感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企业管理人员重视关心员工个体的发展,帮助员工解决生活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并且将这种互相之间的帮助是企业文化中的一项内容,一种美德。在企业的发展中注入情感的元素,对企业的运营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如果过分的强调情感管理模式,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情感主观意义的泛滥会使企业的管理制度处于松弛状态,长期下去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担,甚至导致该企业的衰亡。
3.血缘关系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实际上也被称之为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家族式的企业是从封建主义时代传承下来的,以家中血缘关系作为纽带,家族的成员作为企业当中的重要职位和骨干,依靠天然的关系维系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这种管理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弊端,企业的决策权往往由他们掌控,在很多家族企业为了压制不同的见解,甚至会采取一系列的压迫手段,虽然这种形式在创业期有一定的辅助效果,但是对于企业的后期发展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时刻要做到与时俱进,将创新理念合理的安排到实际管理中,在实践中完善企业管理现状,并且总结归纳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积极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最终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及其声望,促进企业平稳、高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霞.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现代商业,2011.
[2]黄志建.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4.
作者简介:尹大伟(1987-),男,辽宁大连人,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现代企业与科学管理 篇7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现代化,探讨
现阶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企业管理模式也逐渐成为市场经济中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目前, 单纯以经济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管理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要[1], 在这种情况下, 各企业需转变观念, 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与时俱进, 寻找突破口, 顺应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管理模式
(一) 企业管理模式的含义
简单地讲, 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是指一个企业为达到自身经营目标而开展生产活动和组织资源的一种管理方式与框架[2], 是企业实现集成化管理和决策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对促进企业生产, 优化内部结构, 提高其市场经济效益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现阶段, 随着知识经济和企业现代化管理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与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 各企业需根据其实际发展状况, 研究新型管理模式。
(二) 企业管理模式分类与发展趋势
一般来说, 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分为6种, 分别为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以及系统化管理模式等[3], 其中目前各企业中最常用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结构模式、前后端型组织结构模式以及以产品为导向的组织结构模式等3种, 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适应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中使用, 但不能固守不变, 其组织结构模式的设计需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新型目标做到与时俱进。当前环境下, 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日益网络化, 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企业想要寻求发展, 就必须充分利用多种信息传播方式, 如互联网等, 借助其高速、高效、精准的信息技术和传输优势, 缩短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距离, 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2) 扁平化管理, 这一管理转变, 能够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费用, 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 柔韧性管理, 该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企业组织结构的柔韧性, 在无法直接解决的问题上迂回, 寻找其他出路, 可有效减少企业各组织集团之间的分歧。 (4) 合作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密切, 通过强强联合, 可增强管理优势, 弥补劣势, 形成企业间的战略联盟。
二、企业管理现代化
(一)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含义
企业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企业将计算机、互联网等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作为企业管理核心手段, 使其企业管理水平能够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与知识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 其现代化管理内容主要可概括为三项, 即企业管理控制现代化、管理思想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二) 发展方向
现阶段, 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主流, 知识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 企业管理需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以及存储和共享等, 充分利用智慧提高企业竞争力, 而知识管理也将成为推动知识经济时代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管理核心将逐渐转变为提高企业生产力与创新能力。就未来发展方向来看, 企业管理现代化将会发生以下变化: (1)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2) 以人为本, 重视对企业员工的人文关怀; (3) 企业网络信息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相融合
(一) 制度联合关怀的企业管理
从企业的管理学角度来讲, 制度与“法制”类似, 关怀与“德治”相当, 二者互为补充, 可相互促进, 其中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根据既定的企业制度规范员工工作, 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而关怀则可缓解或协调企业内部矛盾, 对企业各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需两者兼顾, 在实施制度化管理时, 重视对员工的情绪关怀, 提高其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创造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 还可以根据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与工作能力,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将其调配至合理的工作岗位上, 并尽量满足员工需求。或关心爱护员工, 定期为其开展道德培训, 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关注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二) 效益联合责任的企业管理
一直以来, 企业经济效益都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动力, 但是伴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 企业生产中也产生相应的社会成本, 这种情况下, 企业应从社会角度看长远发展, 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尽量减少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促进企业与社会共同进步,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网络信息化管理
企业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主要在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 将该技术作为企业管理模式, 其具体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储备、数据资料存储以及利用网络所建立的庞大客户群体等。此种管理模式的重心在于信息资源, 优秀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完善网络信息保密系统, 建立信息化组织, 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风险控制和数据资料的整合与计算, 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现知识经济与网络信息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智慧.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经营管理者.2016, (01) :129.
[2]张秀菁.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东方企业文化.2014, (10) :285.
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篇8
一、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从内涵上来讲,企业管理模式是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是,为了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思想和内容,我们先将二者进行有目的的短暂分离。
(一)企业管理模式
1、何为企业管理模式。所谓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组织其资源、经营活动的基本框架和方式。在企业中已经发挥效力的典型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企业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过程重组、优化生产技术等。
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以及人本思想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原来的经典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发展局势,企业越来越需要创新管理模式,以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2、未来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1)网络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应采用各种先进的传输手段,尤其是信息传输手段,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使得每位员工可以在同一时间与同一管理者直接进行沟通。
(2)扁平化。扁平化的管理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质量,还能够有效地降低管理费用,更值得一提的是,还能提高企业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柔韧性。这里的柔韧性主要是指组织结构的柔韧性。具有柔韧性的组织机构可以解决组织集团化和分权化的分歧。
(4)联盟化。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爆炸的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非常重要。通过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在优势上进行强,在劣势上可以相互弥补。战略联盟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有利选择。
(二)企业管理现代化
1、企业管理现代化解说。所谓企业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企业在管理中广泛的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科学思想和方法,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手段,建立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管理组织,从而使企业管理活动达到先进水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出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又将迈入一个新的台阶,并将“新三论”的观点和思想引入企业的管理中来,真正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
2、企业管理现代化实现的途径。企业要实现管理现代化,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还应创造条件努力实践这些思想,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
(1)正确思想的引导和支持。正确的思想要有广泛的资源做保证,企业应积极学习“新三论”“旧三论”的有关思想和方法,从更高层次上构筑企业管理基础。
(2)要从提高企业基本素质入手,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3)要自觉地把企业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中。
(4)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这里的具体措施主要就是要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寻找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模式。
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研究的日益深入,以及企业对其的日益关注,并且由于全球化、生态危机、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以及合作主体间的合作博弈等的作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模式和方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1、突出社会责任意识。随着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社会责任逐步成为企业的共识,并成为了企业价值观和使命的一部分。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作为社会企业公民的义务,不仅包括对人的关怀,还紧密的包含国家利益、社会环境等。企业把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中来,既是对企业以盈利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的补充修正,还是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的重大调整。
2、突出以人为本。21世纪初,以人为本获得了更完整、更深刻的涵义,成为了新时期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现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本质论”上的管理哲学,是企业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要依靠员工,还要谋求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实现员工的人生价值,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企业中的人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处,这也是以人为本的首要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管理上,企业要了解员工的需求、重视上下沟通,提供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保障民主权利。重视人才的作用,把人才的吸引、培养、使用、激励列入战略规划之中。
3、智能化步伐加快。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互联网和各种应用系统的广泛使用,企业积累的历史数据越来越多,已经给企业的数据应用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根据数据分析专家的测算,每隔18个月,企业产生的数据就将翻一番,并且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数据产生的时间间隔将会越来越短,企业将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数据。在很多情况下,企业拥有的海量信息是不能够提炼和升华为有用的信息的。商务智能的出现,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通过集成来自不同数据资源的多种数据类型,从数据中发现新的关系,帮助企业改善绩效管理,创新业务模式。
三、现代化要求下的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
在上面已经提到过,要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组织方法,还需要有符合现代化趋势的管理模式。因此,在企业树立了现代化的、符合时代趋势的思想理念以后,还需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选择。
1、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是以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价值创造的结果来衡量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首先,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相比,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要求企业立足于发展的全局,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企业的战略和文化,寻求企业优化配置资源潜力的充分发挥,协调推进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企业所承担的各种相互作用、制约、相互存在的社会责任进行平衡管理。同时,该管理模式将会覆盖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和整个生命周期,涵盖所有的生产经营流程和智能管理体系,最终实现与企业运营相关的价值链的整体优化。
第三,推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将会有助于企业运营的全面优化,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综合平衡企业创造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综合平衡企业发展的长期和短期价值,实现企业发展的综合价值最大化。
2、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来源于社会文化,但又高于社会文化,它是社会文化的高层次反映。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的企业管理,是站在原有理论基础上,批判发展起来的,是企业管理的深层体现。该管理模式把人看成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把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健康发展。该模式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将员工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企业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员工的生理上的需要,还应经常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使员工能够切实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在注重自身企业工的培养的同时,还应满足客户的需求,将客户牢牢“控制”在企业的手中。因此,企业应将“用户至上”的理念融入在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塑造企业形象、开拓市场,努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3、知识型管理模式。知识型管理模式,是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手段,将知识作为企业的财产来进行管理的整套独特的企业管理实践活动。知识型管理模式,重视员工的国际化、知识化等现代思想意识,需要加强“现代意识型”人才的开发和应用,以改善人才结构,带动现代意识管理水平的提高。
知识型管理模式,推出网络化的“模块组织管理”,将过去的紧密型超大企业集团和大公司分割为许多的“模块式”企业群,使企业既具有“航空母舰”抗风浪优势,又有“快掉头”能力。
同时要加快学习和建设智能化信息组织,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复杂的识别、记忆、计算、联想、判断的过程,从而实现企业对数据的有效整合分析,发挥知识的最大效用。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很强,周期性很强的工作,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企业应紧跟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把握创新性的管理理念,适时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从而加快企业现代化进程,使其融入现代主流经济,实现企业品质的全面提升,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蔓延,传统的单纯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求。当今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迫切要求企业顺应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趋势,变革原有的管理模式。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对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讲解,并针对现在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趋势,分析了几种企业可以借鉴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朱朝伟.浅析企业管理模式及体制创新.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3期
[2]、李伟阳,肖红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月
[3]、黄津孚,王建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六大趋势.福建论坛,2010年03期
现代物业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 篇9
但遗憾的是, 由于物业管理企业行业规范、专业素质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了不少的物业纠纷。有一些企业在行业道德、服务理念方面较差, 服务态度不好, 导致与业主对立;有的是管理服务费收缴不到位, 资金周转捉襟见肘, 管理服务质量降低, 业主有意见;有的甚至因各种原因难于支撑而仓惶撤出, 使小区形成一个时段的管理空白点等等, 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同在本是流畅、优美的曲乐当中, 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国家早在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就明确提出了“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企业”的话题, 这既对行业是一种提醒, 也为行业发展明确了方向。面对行业现状, 诸类问题是急待解决的。
而物业企业班组是企业综合性的基础建设和活力的源泉。只有把班组工作抓好, 才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规范物业的管理, 推进企业整体的发展。只有班组充满生机, 企业才会有活力和后劲, 才能发掘出蕴藏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的积极性、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企业才能稳步发展。
一、企业组织变革对班组建设与管理提出的挑战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企业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同时, 班组的组织方式、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在快速改变中。为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基本要求, 班组建设与管理打破僵化的思维定式、走出传统的运转氛围成为必然趋势。我国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全面创新的阶段。而面向新时代的现代企业组织变革, 尤其是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运行柔性化、联系网络化和形态虚拟化的发展趋势, 则正在改变着班组的运转条件和生态环境, 对班组建设与管理提出了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新挑战。
(一) 改变了班组在企业中面对的各种关系
企业组织制度的变化和业务流程的不断调整, 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班组面对的各种关系。一方面, 从纵向关系看, 组织结构扁平化使班组面对的上下隶属层级关系减少、平等互动关系增多, 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逐渐被弱化。班组在获得较大、较多授权的同时, 自主性、独立性在逐步增强;另一方面, 从横向关系看, 企业内部联系网络化, 大大扩展了班组的联系空间, 延伸了班组的关系边界, 使班组与其他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得到加强, 班组能够突破内部的部门界限或边界, 自由传播信息和交流知识, 克服传统职能型组织 (M型组织) 的权力和等级层次障碍。班组关系的丰富化、扩大化为班组工作的丰富化创造了条件。此外, 随着班组工作、流程或任务要求的变动性越来越多, 班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互助关系也越来越频繁与复杂。
(二) 改变了班组在企业中的运行方式
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管理重心下移, 倡导团队式的组织形式。即从传统的垂直式、职能式的管理结构, 向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式管理结构发展, 这就促成了班组运行团队化的趋势。在团队中, 并不特别强调权力, 而是要求提供一种自主的工作环境, 倡导以“自我承诺”来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组织运行柔性化则拓展了班组运行的边界, 要求班组能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 一成不变的例行工作减少, 开放自主的动态工作增多。自我需要、不断学习与帮助别人学习的必要性增加, 使班组与个人两者表现的重要性, 越来越趋向相同比重, 缺一不可。组织联系网络化在促使班组运行具有稳定性的同时, 也通过组织知识和信息的共享增加和丰富班组的运行方式、合作路径和管理手段, 从而使班组运转更灵活, 反应更快捷。有利于在班组内部把个人的工作偏好与班组的工作要求搭配, 实现班组成员的优势互补。企业组织形态虚拟化更是意味着对班组组织方式和运行方式的重新定义。当然, 这一方面目前还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
(三) 改变了班组及班组成员的角色
与关系的变化密切联系的是角色的变化。随着企业组织中的级别关系越来越模糊, 无论是从企业中的班组角度来看, 还是从班组内部层面来看, 上、下级角色都在发生改变。从现代企业组织的发展趋势看, 班组在传统职能重要性下降的同时, 被赋予一些新的职能, 由此也引起班组地位的改变, 班组自主性、独立性在逐渐增强。就班组长而言, 他们不再是上情下达者和发号施令者, 正逐渐向教练、顾问、推动者、支持者和服务者等角色转变。同时, 他们的管理压力也相应降低。而强调以人为本的组织原则使员工在企业和班组中的地位上升, 要求实行宽松式管理而不是等级制的管理。员工被赋予更多的权利、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广阔的行为空间, 也对其素质、技能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 员工有权决定采用何种方式完成任务, 不再需要等待来自于上级的指令。知识型员工的个性成长和职业生涯受到重视。组织变革的过程强调团队合作, 从组织层面提高了员工在班组、在企业中的地位, 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越来越高, 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也越来越强。显然, 员工在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下与在被动服从的情绪中所创造的业绩有着天壤之别。
二、加强班组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班组是企业中最基层的组织, 是企业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只有搞好班组建设, 加强基层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企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才有可靠的基础。班组建设是提高物业基础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 企业各项管理的基本对象和实施目标大部分在班组, 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要靠班组来贯彻, 企业的各项专业管理, 要靠班组来落实。无论企业的组织机构如何, 无论有多少管理层次, 都离不开班组。因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班组的建设与管理。
(一) 抓认识, 摆正班组建设与管理的位置
要抓好班组建设就必须提高对加强班组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到加强班组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才能真正做到从源头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加强班组建设, 才能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把班组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内进行宣传, 要让班组的领导和成员认识到:班组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 是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管理组织, 是企业全部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班组工作扎扎实实, 企业才会有旺盛的活力;只有班组具有勃勃生机的活力, 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 抓基础, 完善班组各项管理制度
首先, 建立健全班组建设工作机制。制定《公司班组建设管理条例》, 明确班组建设管理的指导思想、目标、组织领导、班组设置原则及其基本任务和要求, 统一规范班组长任职的基本条件及其选配程序、学习型班组评选程序、班组建设费用和奖励等内容。
其次, 进一步规范班组建设的管理。明确班组需要建立的各项专业管理制度求;班组达标评价标准、评定及申报序;班组软硬件设施配备标准;班组设经费、奖励标准及开支渠道等。明确地把生产、质量、成本、安全、培训确定为班组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班组记录, 规定原则上班组记录设置三本账, 即班组工作日志 (含生、安全、质量、设备等) , 班委会议记录 (含政治学习、民主管理等) , 班务公开记录 (含经济责任制考核等) 。
(三) 抓关键, 培养提高班组长素质
加强班长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班长综合素质, 是加强班组建设与管理的前提条件与基础。俗话说“兵强强一个, 将熊熊一窝”、“强将手下无弱兵”。班长是班组的领导者, 是班组的将领, 只有加强班长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班长素质, 使班长成为强将, 才能使班组成员成为精兵,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生产积极性, 团结协作, 产生“1+1>2”的效应, 使班组这个企业的组成细胞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最终使企业的肌体充满生机。具体来说, 应做好以下三点:
1) 选好班长, 将“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选拔到班长职务上。这是班长队伍建设的基础, 直接决定着班长队伍素质起点高低。为此, 公司首先应当确定恰当的班长选拔条件, 作为选拔班长的依据。公司应该根据班组的根本任务和主要职责, 并结合公司生产、管理、企业文化等实际情况而确定, 并且今后应该随着企业的发展而调整。同时, 为使班长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利于班长开展各项工作, 带领班组完成各项任务, 班长的产生方式最好采取民主选举产生的方式。
2) 坚持班长任期评价考核制度。这是加强班长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 其目的是为了持续提高班组管理水平和班长管理的积极性。为了真正起到考核的作用, 对班长的评价与考核必须公正、全面, 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方面的, 即应包括班组成员、车间领导, 又应包括公司总部相关职能部室。
(四) 岗位练兵, 提高班组成员的业务水平
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是物业企业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物业管理的迫切需要, 是不断提高服务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为新形势下的物业管理队伍正规化建设创建了新的载体和平台。要真正用岗位大练兵的成效来树立良好形象, 提高整体素质, 推动各项服务工作的发展, 就要把岗位大练兵工作融入到服务工作、队伍建设和服务群众中去, 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到, 通过大练兵物业服务队伍的形象和作用有了大转变, 各项工作水平有了大提高。
比如可以通过岗位练兵切实提高维修人员的服务技能, 先后组织维修人员学习有关专业理论知识, 聘请公司技术发展部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讲课培训, 充分发挥机关事务处有经验的老班长、老师傅的专业特长进行帮教, 精选专业理论知识和常见突发性问题进行钻研和模拟训练, 以提高维修人员快速反应能力。
(五) 班组建设中引入精细化管理
服务的精细化主要是一种理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 它要求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 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 这样我们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 精细是过程, 精品是成绩。培养员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意识, 养成精细的工作作风, 使精细化成为每个员工的习惯。精细化管理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努力营造追求精细的文化氛围。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的做好。认真做能把事情做好, 用心做才能把事情做好。
物业管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虽然一些工作要求技术含量较高, 需要有专门的技术和受过训练的技术人员来执行 (如设备的运行和维护) , 但更多的是大量繁琐的现场管理工作, 如清洁绿化、停车场管理、秩序维护员管理、有偿服务等。这些需要每天重复、容易使人因厌倦而产生惰性的工作看似很简单, 但如果控制不严, 就会有人偷工减料, 就会引致客户的投诉。物业管理的难度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做好繁琐的事情。如何使员工始终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负责的工作态度, 如何监督他们如实履行工作职责并提高工作效率, 是高级管理人员时刻铭记在心的事情。那么, 通过何种手段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强调并重视细节, 详细规范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工作流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精细化管理还可以加强物业管理企业的成本控制, 在目前人工成本高涨的情况下, 一个实现管理精细化的企业, 一般都能够把成本控制到最优, 因为管理的精细化能够优化流程、提高品质、降低不必要的损耗, 把可以省的钱都省下来。
三、小结
综上所述, 物业企业的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做好了, 班组就会充满生机, 企业活力和后劲就会增强, 企业的质量体系就会得到执行, 质量方针和目标就会实现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企业管理就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 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班组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增强班组建设的紧迫感, 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 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精干、高效、团结、务实的战斗队伍。
参考文献
[1]应寿康.班组建设中的班组长角色[M].四川有色金属, 2009.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企业管理 篇10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从弱到强, 克敌制胜, 战胜困难的传家宝, 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它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加强和改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必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为增强企业活力浚其源而畅其流。
思想政治工作是深化企业改革的思想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企业, 搞活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这是辨证的统一。作为煤化工企业, 既要完成政府的服务指标, 同时又要不断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 还要承担各种社会义务, 必须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这就必要向内部挖潜力, 向改革要效益, 解决平均主义、人浮于事、低效率、慢节奏等影响企业活力问题, 进行机构设置、工资分配、劳动组织、人事制度、生活福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 造成人人奋发努力、个个有紧迫感的人才环境, 形成经营者的管理权威和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相统一, 经营者和职工相互尊重、相互依靠、密切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要实现这一系列的改革, 只有得到职工群众的支持, 自觉参与和衷心拥护, 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从根本上讲, 工人阶级是改革的主力军, 是改革最坚决的拥护者和支持者。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职工群众对改革的支持不是自发产生的, 只有通过宣传教育, 启发引导, 才能把这种必然性变为支持改革的实际行动。这个任务就要由思想政治工作去完成。这就必须教育职工正确认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国家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关系, 顾大局, 识大体, 看长远。必须经常地向广大职工进行改革理论和改革政策的宣传教育, 进行企业内部配套的改革必要性、重要性的宣传教育, 使职工正确认识改革中存在的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和新旧机制转换中的一些弊端, 增强改革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自觉地投身改革。深化企业改革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 才能为深化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人际关系, 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
企业素质特征体现在人的要素、管理要素、技术要素上。增强企业活力就必须紧紧抓住企业管理这个关键性环节, 挖潜力, 练内功, 向管理要质量, 要效益。所以, 在希望改善外部环境同时, 企业必须从自身做起, 使内因这个决定性的因素充分发挥作用。就管理本身而言, 其对象是人而不是物, 是通过努力达到一定的工作目标。社会主义企业的职工是企业的主人, 职工的思想、感情、心理、精神、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无形的东西对企业活力有很大的影响。要求受到尊重是人的普遍愿望, 尊重职工的主人翁权利是管好企业的根本途径, 也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在企业工作中的体现。只有当职工有了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时, 才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管理, 各项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以情感人来凝聚人心, 就要用党的方针政策, 启发人的觉悟, 开发人的潜能, 用教育的办法, 疏导的办法, 使广大职工认识到, 在社会主义企业中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是一致的, 尊重职工民主管理权利同维护企业决策层在生产过程中的指挥权威也是一致的。企业强调全心全意依靠职工, 职工要自觉维护厂规厂纪, 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增强当家作主的责任感, 这二者的统一, 就是成功的管理, 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
各项专业管理也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在经营管理中, 要教育职工关心企业的经营成果,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维护企业的信誉。在质量管理中, 要教育职工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观点, 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在安全管理中, 要教育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千方百计减少各种事故的发生。在物资管理中, 在经济核算中都有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不去研究人的思想、感情、性格、觉悟, 不做人的工作, 就无法管好企业。在企业管理的发展历史上, 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在不断变革, 总的趋势是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在管理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 着眼于改变人的精神面貌, 以人为中心, 提高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活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应与企业管理有机融合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化, 企业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状况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管理, 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寻求经营管理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新路子, 使二者有机融合起来, 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
1. 全过程融合。
由于企业管理是连续不断的全过程的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所以二者融合渗透, 用管理和教育两种手段对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进行组织和协调也是顺理成章的。这种“融合”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渗透性。即两种手段相互渗透, 在组织协调生产活动中相互配合, 共同发挥作用。二是同步性。企业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融为一个整体, 就是在组织协调生产活动的过程中, 使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同步进行。三是针对性。现代企业管理是动态管理, 即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以保证生产经营的合理有序进行。
2. 全员化融合。
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生产经营不但要在内容上融合, 而且也要在组织和职能上融合。一要齐抓共管。无论是生产管理部门还是政工部门, 都不能相互孤立、单一地进行工作, 而要把企业生产经营和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工作。二是要“一肩双责”。企业的各级领导, 既管生产经营, 又管思想政治工作, 做到“两手抓, 两手硬”。三是要员工参与。无论是生产经营的孤立, 还是思想政治工作, 都要发挥员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 相互帮助, 形成人人参与管理, 个个都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局, 以群体的优势把企业生产经营和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好
四、人本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的共同目标
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重要思想保证,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所以说人本管理是其共同的目标。从性质上看, 思想政治工作属于宣传教育范畴, 而管理工作属于行政组织范畴。从实践内容看, 思想政治工作是使人解惑明理的过程, 而管理工作是使人认同执行的过程。从作用关系看,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人, 而管理的对象则是作为客体存在的人和物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本管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首先, 人本管理的开展是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新契机。人本管理理论是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超越与提升, 把人的需要、素质、价值和发展作为管理者悉心关注的重中之重。人本管理的终极目的是通过组织规则的运作与管理, 达到提高人的素质、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 提升人的主体意识, 使人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人, 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优势, 对人关怀和关注本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但在过去的年代, 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地突现了它的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 它的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掘。人本管理的实践使思想政治工作走出了传统单一的理性主义教育模式, 使之在关注人政治素养提高的同时, 注重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这也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得以更加充分发挥, 并切实提高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的要求和体现。
其次, 人本管理模式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与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人本管理的对象是“物”与“人”的有机统一, 必然要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组织运作效率。为此, 它十分重视组织规则的科学化建构和机制建设, 这也是管理工作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同时, 人本管理区别于传统管理, 它十分重视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开发, 发展人的潜能。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科学化、经常化, 同样离不开制度化建设, 即通过制度建构, 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原则、要求和措施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 避免思想政治工作的无常化和变更化。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模式, 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管理之中, 联系生产或工作实际, 帮助和激励员工在正确的方向上实现自我心理满足, 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现代企业与科学管理 篇11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
企业管理一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则是提升企业管理质量、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经营模式、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找到符合时代发展的管理模式,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一、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都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二者和谐统一,密不可分。本文将分别对其进行阐述,从而更好地了解企业管理的模式和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手段。
(一)企业管理模式
1.基本概念。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所组织的资源和经营活动的框架和方式。目前我国企业在实际的运营中使用的比较有效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企业的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过程重组,生产技术的优化等。这些管理模式之所以典型,主要是其在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经常应用具有很强的实际效果。尽管这些管理模式十分常见,但是却不再符合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企业管理模式所发挥的作用和达到的效果已经显示出一种不可避免的疲态,因此需要根据这一时代的发展而做到与时俱进。企业从原来单纯的盈利性组织向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企业发展。为了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现代化革新,企业越来越需要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新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2.未来新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在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过程中可以发现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第一,组织结构扁平化。许多企业曾经一度所采用的都是科层组织的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与金字塔十分相似。实践证明,该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优势,可以充分在实践过程中发挥出效应。尤其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这种管理组织帮助企业降低了自身的成本,同时提高了产量。不过,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大规模生产已经不再占据市场主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开始向团队型扁平化过渡。管理的扁平化,其意义在于减少管理层次,使管理方式更为系统。第二,竞争模式合作化。企业竞争模式化是有共同目标的多个企业,为了更好的发挥效益和开创市场而进行的一种合作的运作模式。该合作模式的优势在于帮助各个企业弥补自身不足,互相扶持,取长补短,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企业可以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通过强大的合作模式得到益处,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企业抱团合作的今天,各大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也使企业得到了新的发展机会。企业之间的友好的战略合作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是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展的很好选择。第三,组织结构柔性化。所谓组织结构的柔性化主要指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有柔性的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的集团化和分权化的分歧。
(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基础
1.基本概念。所谓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就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手段,建立起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管理组织,使企业管理达到更为先进的水平。
2.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这是因为许多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管理理念和模式相对落后,思想无法做到与时俱进,营销机制不健全,缺乏市场开拓精神和意识。许多企业在管理方面并没有加大力度,缺少系统的规范和条例,导致纪律很松散,管理不严格。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工作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如果没有计划就贸然进行改革就会使企业的管理环节更加薄弱。有些企业盲目跟风,在改革上不贴近自身实际情况,认为进行改革是处理企业种种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长期忽视了企业的内部管理。长此以往,企业管理越来越松散,改革也没见得有真正的发展。
二、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施方法
(一)建立专业化的管理体系
建立专业化的管理体系是实行现代化管理的前提,也是必要的条件之一。在质量管理上要制定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力求完善。在实现目标方面,建立有效的计划机制,使目标得以全面管理。以经营机制为核心的现代化经营体系等都是企业建立管理系统的方法。总之,建立各大管理系统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各归各位,各司其职。专业化的管理体系既要有明确的原则,又要有统一的节奏,通过统一指挥进行管理。
(二)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机构
现代化管理机构的建立意味着企业管理将真正步入现代化。企业管理需要通过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合理协调和分配他人的活动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这样不难发现企业管理结构企业经营中的必要性。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结构包括建立机构和组织活动两个方面。先要进行建立机构才能有现代化的管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在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迅速提升的必然着陆点,也是涉及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围绕现代化的发展创新管理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有可持续的发展。企业要不断充电,做到与时俱进,全面提升,使企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陈燕霞.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现代商业,2011,08:147+146.
[2]黄志建.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4,02:12-15.
[3]杨雯茜.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现代商业,2014,18:207-208.
[4]杨潇潇.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2,04:115.
[5]李颖.浅谈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经营管理者,2012,04:138.
现代企业与管理工具的运用 篇12
一、现代企业管理离不开管理工具的运用
1.管理工具的含义。所谓管理工具, 也就是构筑诱导对方进行行为选择的情境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管理工具包括组织、权力和文化。由于任何人都只会对外部情境带来的感触做出反应, 并且其感触不同, 所做出的反应的性质和程度也会完全不同, 因而组织、权力、文化三种管理工具并不能自动有效地起作用, 现代企业即使使用同样的管理工具, 在影响他人的行为选择上, 也会发生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对于同样的工具, 存在着组合使用艺术上的差别。
2.管理工具的运用能保证现代企业有效运行。现代企业不论是生产性企业还是服务性企业, 要想正常及有效运行, 离不开组织的实施、权力的运用和文化的支撑。 (1) 组织机构是组织管理工具的实践应用。组织机构应该服从各自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 根据各自经营分工的专业、经营对象的技术复杂程度及其品种机构、经营操作的物质技术装配先进程度、经营的规模等具体因素加以权衡, 从经营管理的水平加以确定。 (2) 组织机构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管理者权力的运用。管理者的权力包括惩治权、奖赏权、立法权、参议权、专业权、交易权等。管理者权力的运用, 能使组织朝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发展。根据权变理论, 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 任何形态的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 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领导方式是否与环境相适应。 (3) 管理者的权变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管理者的权变与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企业文化是个体在某个特定企业环境中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 因此企业运作的特征也表现在企业文化上。总之, 企业要想保持良好运行状态, 离不开权力、组织和文化等管理工具的综合运用。
3.管理工具的运用能提高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市场竞争力, 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和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 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1) 管理工具的运用能够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权力的运用与组组织目标相一致, 能使组织运行更有效率, 有利于组织完成发展目标和战略, 加强产品的质量管理, 提高组织内部各层级管理者的管理效率, 管理工具之一就是文化, 合理运用文化, 有利于组织塑造企业文化, 提高现代化管理程度, 能更好地促进企业规章制度的完善和执行。 (2) 管理工具的运用能够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大属性, 为了高效完成组织的既定目标, 管理者合理运用权力, 使得组织内部员工的自然属性得以充分发挥, 员工为了获得劳动报酬和超额奖励, 往往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组织交办的工作任务, 改进生产技术, 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组织可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力量, 利用过硬的产品力和营销手段, 提高产品的品牌度, 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企业也可从中获得品牌溢价, 提高企业效益。 (3) 管理工具的运用能够吸引高素质的人才。管理工具的运用, 能够帮助组织建立人才机制, 优化人才结构, 加强人才培训, 提高干部的素质, 使得有才能的人得以提升, 获得相应的职位和报酬, 企业从而可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组织的合理运用是企业达到最佳管理效果的保障
1.不同的组织结构会影响企业的有效运行。在当代社会, 组织结构不同, 在这个组织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 在集权的纵式结构和分权的横式结构的组织中, 成员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对企业运行效果影响作用也不尽相同。在集权的纵式结构的组织中, 底层成员与顶层成员之间相隔的层次多, 二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差异很大, 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会更加严重。而在分权的横式结构的组织中, 底层成员与顶层成员之间相隔的层次少, 从而使二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差距较小, 也就是说相互之间较为平等。这种平等和不平等的差异会造成企业不同的运行效果。
2.不协调的意志目标会影响企业的有效运行。不平等的地位和作用会使组织成员在意志目标上发生分歧, 并且不平等的差异越大, 分歧也就会越大。不平等的地位和作用不可避免地会使他们从组织活动中获得的价值满足在性质上不同。比如在自治组织中, 处于上层或高位的成员, 可直接从这个组织的存在中获得价值满足, 而底层成员却只有在组织的目标达成之后才能获得一定的价值满足。从而使上层高位的成员把组织的维持和延续当作意志目标, 相反地, 底层成员却追寻组织目标的达成。虽然也可以通过组织制度来协调, 但是很显然, 差距越大, 协调的难度也就越大。而意志目标的任何不协调, 都会降低企业运行效果, 不协调的意志目标会彼此抵消其努力的作用。
3.组织成员向上的流动性影响企业的有效运行。只有当组织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都充分发挥出来时, 这个组织也才能有生气, 并发展壮大, 这个组织也才能有效地运行。但是, 在集权纵式结构的组织中, 成员的向上流动性并不是建立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上, 而是由上一级领导来选择和决定, 他们选择的依据不一定是组织目标达成的需要, 往往是为了巩固他们自身在组织中的地位的需要, 也就是说对自己的忠诚。他们往往会选择其才智和能力都低于自己的成员委以重任, 因为才智和能力强于自己的成员, 其地位的上升会直接对他的地位构成威胁。这就要求进行组织变革, 打破用人常规, 形成“能者上, 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使有才智和能力的组织成员能够顺畅地向上流动, 才能保证企业可持续的有效运行, 才能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及管理效果的提升。
三、权力的合理运用是企业发挥最大管理效率的利器
1.适度的权力运用能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效率。 (1) 不同权力的独断性分析。惩治权的独断性最大, 管理对象完全没有选择的自主权, 权力主体的意志主张必须无条件接受, 管理对象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立法权的独断性也较大, 但比惩治权要小一些, 承认了权力主体的合法性, 也就必须接受他定规立矩的意志。交易权的独断性较小, 人情大如天, 欠债可以讨价, 但欠情却不能讨价。专业权的独断性仍然存在, 但只有很小的自主选择余地。 (2) 管理对象对权力性质的限制。管理对象素质有高有低, 所谓素质高就是指他的意志能力强、文化知识多、反应变化快、道德修养好。要使权力与管理对象相适应, 也就必须使所选用的权力的性质与这种差异相吻合。 (3) 最大管理效率来自于适度的权力的灵活运用。最大效率并非来自于最大的权力, 也并非来自最小的权力, 掌权人的权力越大, 其自身弱点也就越明显, 失误率也就越高。但是, 掌权人的权力越小, 协调组织成员意志行为的能力也就越小, 也就无法提高管理效率。只有适度权力的灵活运用才有可能达到最大的管理效率, 这既是一门技术, 也是一门艺术。如果管理者的权力过小, 没有相应的惩治权和奖赏权, 被管理者也就不会把管理者当一回事, 此时组织将会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成员各自为政, 没有计划, 没有决策, 没有统一的行动方案, 这样组织将变得没有管理效率, 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合理的权力运用能保证企业达到最佳管理效果。管理者拥有适度的权力并不必然会给组织带来最佳效果, 如果管理者拥有不大不小适度的权力, 滥用这种不大不小的职权, 该惩治的人得到了奖赏, 该奖赏的人却受到处罚, 该发挥专业权时却为了私利言不由衷、蛮目代言, 成为第二个“牙防组”专家。久而久之, 管理者的权威就会大打折扣, 被管理者心有怨言, 往往会阳奉阴违, 日积月累,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就会变得不可调和, 甚至对立。在这种状态下, 组织不可能达到最佳管理效果, 组织目标也不可能充分实现。只有合理运用权力, 该处罚的人要处罚, 该奖励的人要奖励, 客观公正, 赏罚分明, 极积地工作, 合理运用手中的惩治权、奖赏权、立法权、参议权、专业权、交易权, 并灵活运用管理技术, 与被管理者齐心协力, 共同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想他人之所想, 急他人之所急, 全身心地投入到组织管理工作之中,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四、文化的恰当运用是企业达到最佳管理效果的润滑剂
1.文化特性对企业达到最佳管理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文化被用作管理的工具, 是因为文化具有管理功能, 而文化的管理功能又直接是由文化的特性决定的。文化作为一种共同的行为规则和价值观念, 直接使人按照共同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行动, 这本身就是一种人际意志行为的协调。文化的渐变性使享有这个文化的社会成员的观念和意识也具有相对稳定性, 使之不会因为过于频繁变化而降低对所处社会群体的认同而产生离心倾向。文化的可传播性和可塑性为人们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发挥其功能作用提供了可能, 也使得文化本身可通过设计改造, 从而把它的功能转换为人们自己的权能。
2.人本文化最能帮助企业达到最佳管理效果。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因而以价值观念为依据进行分类也就能最准确地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和本质, 以价值观念为依据可将文化分为四大类, 即出世文化、物本文化、权本文化和人本文化。这四大类文化是彼此融合纠缠在一起的, 只不过各自都有一些典型的特征属于某种类型的文化所独有, 但在现实中却找不到不同文化的分界线。
出世文化不能用做管理工具, 其管理效果也最低;物本文化管理效果比出世文化要高, 但是, 在一个社会群体中, 若没有任何合作的基础, 这个社会群体也就濒临瓦解, 在这样的文化之中, 寻求管理效果也不可能, 因此物本文化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管理效果;权本文化是秩序的文化,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上尊下卑, 君臣父子, 名正言顺, 这种权本文化有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满意程度, 但是与权本文化相伴的有两个直接扼制管理效果提升的后果。
【现代企业与科学管理】推荐阅读:
国学与现代企业管理08-10
论现代企业文化与管理沟通09-13
弟子规与现代企业管理培训心得06-12
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07-15
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管理现代化09-26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05-21
现代企业设备管理与点检实务培训的心得体会10-26
与现代企业相适应09-06
现代企业与制度建设11-30
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