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文化馆

2024-10-21

区文化馆(共12篇)

区文化馆 篇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 把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弘扬历史文化,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城市。 (1) 其中,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一规划中成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之关键。

在2012年9月的创意产业项目集中对外推介会上, 丰台区将发展创业产业的目标确立为:到2015年,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13%以上, 年均增速达到20%, 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达到500家。而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上, 丰台区将按照“一轴、两带、四区、多中心”的形式进行布局。“一轴”即南中轴高端商务中心区;“两带”包括三四环都市产业发展带和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四区”分指卢沟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丽泽金融商务区和丰台科技园区;“多中心”包括红色文化中心、中秋文化中心、戏曲文化中心、汽车文化中心、园艺花卉中心和服装时尚中心。 (2)

其中, “四区”的概念最引人注目, 它符合目前国内许多发展创意产业成功的案例, 即:依托中小企业集聚的特征以形成具有当地社会文化特征的区域创新网络。在丰台的创意蓝图设计中, 卢沟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就是以中小企业集聚为优势所构建的区域创新网络。前者作为红色文化中心, 后者作为服装时尚中心, 虽然职能各不相同, 但它们作为区域创新网络所能实现的创新思想的汇聚和创新资源的流动是一致的。丰台的创新力量也证明着一点:在发展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 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势力, 还取决于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的规划。

1 卢沟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卢沟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位于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它作为丰台推行红文化创意的一个核心地标, 将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古迹 (例如:卢沟桥、宛平城、长辛店古镇、岱王庙) 和军事教育基地 (例如: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雕塑圆和二七遗址) 透过资源整合与包装, 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更大的经济价值。

集聚区将依托中国国际文化贸易港总部、宛平城商务会馆、红色文化旅游、园博园会议会展旅游、地方特色文化展示平台、城市自行车旅游观光六大重大项目, 构建“一核一带两区”的空间布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即是“两区”的概念, “两区”为园博园商务会展区和古镇休闲娱乐区, 分别以特色鲜明的园林总部、会展服务聚集区和古镇休闲娱乐区为功能定位。

新的空间布局是建立在对卢沟桥历史文化的深刻解读上, 将卢沟桥的红色经典与会议展览服务业相结合, 既是“强强联合”又是文化资源的优化组合。这一举措有效地将传统“教育基地式”的文化传达模式扩展成“体验型文化模式”, 将红色教育带出了博物馆, 转而以一种更为生动的方式来打造中国传统特色文化展示体验区。而以往相互独立的红色文化“经典”们也因为创意产业集聚区所带来的群聚效应而有机地联合在一起, 加强了区域内红色旅游文化的潜在发展实力。

2 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

大红门时尚创意创意产业集聚区位于南苑乡行政区域内, 大红门地区服装批发市场主要分布的范围北起南三环中路 (含木樨园东北角) , 南至南四环路中路 (含大红门桥西南角) , 西起马家堡东路、东至天坛南路, 涉及南苑乡4个行政村、大红门街道和东铁营街道。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 成为了北京地区服装特色商业圈和新兴商业中心。

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目前区拥有大红门服装商贸城、京温、天雅、新世纪等31家大型专业市场, 年交易额200亿元。除了品牌的集聚, 创业产业的集聚还体现在众多国内外企业的加工生产联合上:多家知名企业都在大红门创意集聚区开设了研发机构和加工生产车间。另外, 大红门国际会展中心、CBC创意大厦、金融大厦等重点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并通过时装展示使大红门服装服饰创意聚集区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大红门的时尚创意产业逐渐形成了集构思、设计、生产和展示为一体的产业链。

未来大红门地区将以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依托, 打造和构建“一区、一轴”。一是打造“时尚创意区”, 延伸提升产业链条, 优化完善服务环境, 引领时尚文化传播, 打造高端商务商贸、文化创意业态, 逐步形成以时尚创意为核心, 覆盖完整产业链条的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功能区。二是构建“商务文化轴”, 以南中轴核心区域为重点, 在轴线两侧引入全球顶级商务商业机构, 建造星级酒店、高端写字楼, 完善商务办公配套和金融服务功能, 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打造文化轴和高端商务区。

3 挑战的应对和政策的支持

无论是卢沟桥或是大红门的文化创业产业集聚区都是通过一种网络结构来进行区域间信息的迅速传递, 从而使得技术更容易扩散, 要素资源更容易共享, 群聚利益更容易实现。但在丰台区文化创意产业取得发展的同时, 我们亦看到一些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例如:产业规模偏小和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和丰台区文化创业产业“起点较低, 基础较差”的现实情况密切相关的。因为龙头企业较少、带动效应低, 以至整个集聚区的产业链呈现出“小、弱、散”的特征。

为了将文化创意集聚区的概念优化执行于丰台区的发展中, 丰台区政府出台了《丰台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则》。在此“规则”中, 明确了未来五年丰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目标和产业布局。其中, 建设一批具有鲜明“丰台”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被列为重点。丰台区副区长张婕表示要实现此目标, 就应着实利用规模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来“孵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中小型企业。而新兴的中小型企业必然在创业和发展的初期面临着各种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法, 丰台区宣传部副部长韩骏伟在阐释丰台区对创新企业的政策时, 提到政府规划能否最终实现是取决于多个因素的, 企业是主体, 也要有相关的政策作为推动。基于这点考虑, 丰台区在“十二五”的基础上又发布了《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丰台经济发展综合政策的意见》等系列政策, 充分表明了政府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积极态度和决心。目前, 丰台区还开通了在线的文化创业产业网站, 网站上翔实而生动的资料吸引了不少有兴趣的投资者, 并让普通市民在不出家门的情况下能够了解到整个丰台的革新和变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丰台创意”会随着丰台崛起而闪亮北京, 给北京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注释

1刘牧雨等.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39.

2赵方忠.文化丰台强势而来.投资北京, 2012 (10) .

区文化馆 篇2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对局所属二级场、馆的设置及规模进行了梳理,现将区文化馆、图书馆设置、规模简介如下:

一、设置背景

(一)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中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五条第一点明确指出“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

(二)马鞍山市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标准里也明确了区级文化馆、图书馆的设置要求。全国文明城市每年1次测评,3年1次复查,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开放必查。

(三)目前我市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该创建标准里也明确了区级文化馆、图书馆的设置要求。

二、建设规模

(一)文化馆

1、馆舍建设面积:不低于3500平方米;室外活动面积不低于800平方米。

2、文化馆功能区域可以设置: 行政办公区:办公室、档案资料室等;

群众文化活动区:多功能厅、视听室、电子阅览室、舞蹈排练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培训讲座室(美术摄影室、声乐室2个、器乐室3个)、体育活动室(乒乓球室2个、健身房)。

(二)图书馆

1、馆舍建设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

2、图书馆功能区域可以设置: 行政办公区:办公室、档案资料室等;

对外开放区:图书采编室、图书储藏室、图书外借部、图书阅览室、报纸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展览厅、多媒体视听室、视障人员阅览室、讲座培训室。

三、主要功能区域配置

(一)文化馆

1、监控管理室应当装备定位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对各功能室实时定位监控;

2、多功能厅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设有舞台、灯光、音响、观众席等;

3、视听室设有多媒体投影演示设备(含电脑或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电视机),视听播放及电教设备(DVD机),资源加工设备(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录像机、录音机、刻录机、扫描仪等),观众席等;

4、电子阅览室设有PC服务器、中央控制台、交换机和配套器件、软件;数字化服务设备包括:终端计算机、投影仪、投影幕和音箱等。

5、舞蹈排练厅设有木地板、把杆、镜子、音响等;

6、展览厅设有展览架;

7、培训讲座室设有钢琴、打击乐器、古筝、二胡、桌椅、黑板等教学设备;

8、体育活动室设有健身器材、乒乓球桌、木地板、洗澡换衣间等。

9、档案资料室应当装备制式档案资料柜、档案资料录入复印设备、防盗门等;

10、室外活动场地设置电子屏幕或宣传橱窗不少于25米。

(二)图书馆

1、监控管理室应当装备定位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对各功能室实时定位监控;

2、采编室设有数字采编设备;

3、图书储藏室配有有书架、图书、防盗设备等;

4、图书外借部配有电子外借设备;

5、图书阅览室设有阅览坐席、防盗设备等;

6、报纸阅览室配有报纸架、阅览坐席、防盗设备等;

7、期刊阅览室配有期刊架、阅览坐席、防盗设备等;

8、少儿阅览室配有书架、阅览坐席、防盗设备等;

9、电子阅览室配有PC服务器、中央控制台、交换机和配套器件、软件;数字化服务设备包括:终端计算机、投影仪、投影幕和音箱等;

10、展览厅设有展览架;

11、多媒体视听室配有专用设备阅读和(或)听声的非书型、非缩微制品型文献、不同载体(如录音带、录像带、DVDVCD、CD唱片等)的视听文献;

12、视障人员阅览室设有书架、盲人图书、收听设备、阅览坐席等;

13、讲座培训室设有桌椅、黑板、投影仪、音响等;

14、室外设置电子屏幕或宣传橱窗。

加强监区文化建设 篇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越来越被视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而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即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也源于人们参加的各种文化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化的影响。

监区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种,是整个社会各种文化构建的一部分,是监狱改造罪犯的手段之一,是监狱改造理念的一种具体现,是监狱人民警察和服刑人员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建设良好的监区文化,能够营造宽松融洽、健康向上的教育改造氛围,监区文化建设对在监狱接受改造的人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注重监区文化建设,努力打造监狱文明,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创新手段来引导和教育改造服刑人员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具体要求。开展监区文化建设也是更好地改造人的工作的需要。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许多人认为高墙内充斥着丑陋与罪恶,是没有美好的东西的。但是我们要用文化的雨露去滋润服刑人员干涸的心田,使其告别野蛮和罪恶,获得智慧和文明,自监区文化建设开展以来,服刑人员长期接受文化对心灵的洗礼,他们中的很多人已具有美好的人格和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监狱工作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和创造美。

开展监区文化建设无论是对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还是对推动监狱工作的发展,构建监狱系统,依法治监狱的文化底蕴,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造犯罪分子要运用多种手段,大家都熟知的是劳动改造,教育改造,这是改造的基本手段。而文化改造却是最重要的辅助手段。有声有色的监区文化建设发挥着其他工作方法和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这要求始终用优秀的监区文化来引导、教育服刑人员并且在监区文化建设中时刻体现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马克思哲学曾说过,部分对整体、具有推动作用。一场电影,一首诗歌朗诵都可能启迪犯人心灵的复苏。因此,监区文化建设对教育改造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加强监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监狱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利用电视电教、广播、小报等传播媒体迅捷及时、信息覆盖面广、易于为受众接受的特点,办好监狱的施教中心,办好监狱文艺队,通过文艺形式歌颂美好事物,批判改造中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正确引导服刑人员自觉投身到教育改造之中。通过依法施教,文明管理,大力改善教育改造环境,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寓教于乐,营造和谐协调健康向上的监区文化氛围。同时推动监区文化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经济能够健康稳妥地发展最重要的是社会稳定。然而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不能保证他们不再犯罪,加强监区文化建设,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促使他们认识自我,自己悔悟,从而矫正不良思想,达到社会安宁,祥和稳定。

从另一方面,我国现在在押犯年龄结构是,35岁以下的占总人数的80%,而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这就要求监管人员要加强监区的文化建设,其中,绝大部分人是愿意接受文化改造的。他们犯罪前文化程度低,自律能力差,认识水平低,但他们在接受审判时会意识到文化与知识的重要性,对新鲜的、感兴趣的东西有追求的欲望,对知识和文化有接受的能力。掌握这些因素,通过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提升他们的意识和自觉行为,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从而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加强监区文化建设对教育改造工作便有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加强监区文化建设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不能在社会文化建设兴起是而忘了监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监区文化建设和当前的社会稳定紧密联系。监区的不稳定会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监区文化建设,调剂犯人的生活,陶冶情操,潜移默化,振作精神,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自暴自弃,从而实现改造秩序的稳定,让社会更加和谐。然而目前我国一些监狱,对监区文化建设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同时监狱不注重对服刑人员的劳动改造,而忽视文化建设或者对监区文化建设注重程度不够,投入不足。这便制约了监区的文化建设。因此,推动监区文化建设,构建监区和偕任仍然任重道远。我对监区文化的活动形式颇有想法,认为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除了学习文化的正课外,可以搞一些知识竞赛,搭建监区文化建设平台,如加强对服刑人员电视教育,开设多个图书馆,阅览室和各类板报、宣传栏等形式的文化活动,让接受改造的人在竞赛活动中既学到知识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身心轻松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目的。然而,开展文体活动要调动他们的群体性,要面向大家开展群体活动。增强服刑人员间的联系以及集体合作能力。

加强监区文化可以对改造人员起到陶冶情操,纠正恶习,启迪良知的作用,要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改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狱机关要与时俱进地运用先进文化建设的理念,创新精神,创新手段来不断教育和改造服刑人员,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出来后能够成为一个为社会有用的人,为新时期各个方面的工作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798艺术区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篇4

一、798艺术区文化发展

1.798艺术区也称“大山子 (文化) 艺术区, 位于北京朝阳区, 总占地面积138公顷。798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的一片古老而破旧的厂房, 园区内工业厂房错落, 砖墙斑驳, 管道纵横。是当年由民主德国援建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推开沉重的厂房铁门, 里面还保留着当年那些沉重的机械部件, 很多厂房的外壁上, 有些标语仍然依稀可见。

2.798艺术区的最初形成还要归功于其附近的中央美术学院,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央美术学院新校地址东迁, 以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国为首的一批教师最先租用了798工厂闲置厂房作为工作室, 开创了利用旧厂房进行艺术创作的先河, 也为798种下了艺术的种子。后来不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涌入798。

3.2002年2月, 美国人罗伯特租下了这里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 改造成前店后公司的模样。罗伯特是做中国艺术网站的, 一些经常与他交往的人也先后看中了这里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 纷纷租下一些厂房作为工作室或展示空间。“798”艺术家群体的“雪球”就这样滚了起来。由于部分厂房属于典型的现代主义包豪斯风格, 整个厂区规划有序, 建筑风格独特, 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前来工作定居, 慢慢形成了今天的798艺术区。

二、798艺术区的建筑艺术文化发展

798那种高大宽阔的厂房、圆拱形的房顶, 均匀、柔和、实用的光线及稳定的天窗散发着一种浓郁的艺术理念, 而这正是艺术家们寻找已久的创作空间。这正体现了798艺术区独特的建筑风格。798是拥有淳朴独特的历史建筑风貌和宽容开放精神的社区空间。798艺术区最具特色也随处可见的便是包豪斯建筑物, 这里的包豪斯风格建筑仿佛预测到自己的价值, 考虑了备战的需要, 福鼎很薄且有细缝, 整体浇注, 而骨架却非常结实, 堪称工业发展史上的文物。该建筑类型在北京地区具有稀缺性。2005年, 北京市政府根据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建议, 将其列为优秀近现代建筑予以保护。当然如此个性, 独特的造型更加增添了798艺术区的神秘感和艺术感。

三、798艺术区对艺术产生的两面性

1. 利。

由于艺术家的“扎堆”效应和名人效应, 加上从2004年以来已经进行了两届“北京大山子国际艺术节”, 798艺术区的影响越来越大。首届艺术节 (2004年4月至5月) 吸引了80000人次前来访问。第二届艺术节 (2005年4月30至5月22日) , 吸引观众80000万以上, 最多的一天达近万人。在2005年9月22日至10月7日, 798艺术区进行了“双年展”, 竟然有6万以上的观众慕名而来。致使798艺术区的名气越来越大, 交易额也与日俱增。2004年以来, 瑞士首相、德国总理施罗德、奥地利总理、欧盟主席巴罗佐、安南夫人、比利时王妃等都先后参观访问过798艺术区。施罗德在参观798艺术区时感叹:“包豪斯建筑在德国都很少发现了, 今天居然在北京存在, 真是太珍贵了!”在2003年, 798艺术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2004年, 北京被列入美国《财富》杂志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有发展性的20个城市之一, 入选理由仍然是798。

2. 弊。

终于, 这一切加速了798艺术区朝着综合性艺术和文化商业区急剧发展的步伐。2004年至2006年798的房租终于飙升到艺术家们无法承受的程度, 他们开始陆续转移到索家村、费家村、宋庄等地。目前798终于成为以画廊为主, 其他各种艺术产业为辅的商业区。康德认为艺术创作的本质特征是“无目的无功利性”的。艺术创造只体现出作者对艺术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 而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但是艺术家靠艺术作品获得利益是生存的本能, 也是激发他们创作的基础和动力。宏伟的大理想正在消失, 人们在为一些小理想——房子、车子以及自己的具体权利发生质变, 各种矛盾逐一暴露。

作为观众, 我想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振奋人心, 触动我们心灵的作品, 需要那些有着精神承担的真正的艺术家。那些在艺术喧嚣的背后默默坚守的艺术家们, 他们是中国原始艺术生态的重要支柱。眺望未来, 让我们权衡好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重要性。一直这样下去, 798艺术区的未来还有多远?是否会被宋庄、索家村、费家村所替代?798艺术区的宿命真的只是为了让纯艺术沦为商业化的铜臭濡染, 不再是艺术的圣地?

摘要:特殊的地理位置, 特殊的环境, 特殊的群体, 产生的特殊的区域文化798艺术区。从其诞生到发展, 从自发无序, 到引导培养, 到逐步实现向文化产业的转型, 对于推动我国的艺术文化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 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如此快速发展的背后必然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文化空间站, 我认为798文化区的发展必须同时处理好内外部的关系, 即要求艺术家们必须放下自己的小理想, 树立宏伟的大理想, 真正做到无功利性的创作, 才能稳步前进, 建立一个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空间文化。

关键词:798艺术区,文化,两面性,宿命

参考文献

[1]北京798艺术区官方网站.http://www.798art.org/

[2]孔建华北京798艺术区发展研究经济决策分析2009-01

[3]魏文霞.作为收编的亚文化——以798艺术区为例文海艺苑2010-8.

[4]张利语.中国当代艺术中精神性的缺席-798艺术区、艺术市场、人文责任及其他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0 (1)

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5

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荷塘区文化产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一、荷塘区文化发展现状

(一)发展三大优势,奠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

1、文化底蕴丰厚。目前,我区的文化形态主要有以龙山寺和仙庾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硬质合金厂、车辆厂、千金药业等为代表的现代企业文化;以流芳园、抗日工事遗迹、抗日阵亡将士墓、刘劭民烈士墓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仙庾岭、婆仙岭为代表的城郊休闲文化;以仙庾庙会系列活动、仙庾镇及明照乡的赶集、逢年过节的耍龙舞狮、花鼓戏、剪纸艺术等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全区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文昌阁(仙庾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仙庾庙、流芳公园、601老年公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仙庾庙会;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

2、文化实力雄厚。一是顺利完成文化体制改革。新成立荷塘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撤销荷塘区文化市场稽查队,明确荷塘区文化馆,全额拨款事业编制6名。辖区共1乡1镇5个街道办事处,现均已设立了综合文化站,确定事业编制3—4人。二是民间文艺团体遍地开花。有民间艺术团体23支,总人数750余人,年活动场次超过2000余场。三是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大型文艺汇演、秧歌、腰鼓、趣味运动会、广场舞比赛等各种节会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荷塘区连续两年获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群体工作先进单位; 2008年株洲市首届合唱节荷塘区代表队获银奖;自创小品《何结巴打狗》参加全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获“金穗奖”;创作《魅力荷塘》、《映日红荷》、《潮涌荷塘》等一系列体现荷塘改革发展成果的书籍,目前《文化荷塘》丛书正在编撰中。

3、文化基础深厚。辖区范围内乡镇街道分别建立了综合文化站,35个社区分别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39个村分别建有综合文化室、农家书屋以及文化信息共享点。文化企业有艺术品市场1家、影视制作公司1家、印刷厂42家、网吧132家、电影院3家、KTV10家,其中销售超百万的有113家,过千万的有2家;互联网终端用户占辖区常住人口比率20%。据统计,2011年全区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14.5亿元,总资产总计11.9亿元,全区文化市场呈现繁荣、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完善三大举措,激活了文化产业的动力

1、政策引导。我区在2010年制定了《荷塘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荷塘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株洲荷塘月色示范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个政策指导意见。

2、政府扶持。一是结合“文化惠民”,解决“两难”问题。株洲第一家全部由民间资本组建的湖南高威影视有限公司和株洲昊文公益电影放映有限公司落户荷塘区,通过“政府买单,群众观影”的方式极大的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老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还有效的拓展了荷塘区群众文化市场,探路解决了群众对文化需求和文化企业开拓市场之间的矛盾。二是结合各种节庆日活动,活跃民间团体。三是结合部门职能,服务文化市场。

3、机制激励。推荐了一批优秀的农家乐创建湖南省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旅游家庭宾馆,整体提升了荷塘区农家乐的档次。推荐龙山寺佛教文化园景区申报A级景区,今年该寺按照国家3A旅游景区的标准,投资1000余万元,启动了改扩建工程。

(三)打造三大品牌,形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平台

近几年来,我区发展定位越来越明晰,以仙庾岭为中心,重点发展文化休闲类项目,打造荷塘月色;以工业园二期为主体,引进高科技环保工业项目,打造金山新城;以东环北路周边为板块,引进商贸企业,打造荷塘商贸城;以新华西路两侧为主区域,引进商业项目,打造商贸次中心。

1、旅游文化—“荷塘月色”。针对仙庾风景名胜区策划了荷塘月色项目。项目规划范围包括仙庾、香草塘等8个村,面积2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范围8.2平方公里,启动区范围2.5平方公里。该项目总投资为100亿元,近期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中期集中力量打造会议中心、度假区等接待设施;远期完成新市镇集中安置点建设,打造生态宜居项目等。目前,总投资1.2亿元由盛世芙蓉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耕食记’——中国炎帝文化创意农业园”项目(占地400亩)和“仙泉谷”生态酒店项目(占地100亩)已试营业。另外,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园拟投资20亿元,选址在荷塘区樟桥村仙人造水库及周边地块,项目规划用地9200亩(其中项目建设约1500亩,保留自然生态面积85%以上)。努力将该项目打造成国内顶级休闲度假及民族民俗文化基地,力争成为中南第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和国家级文

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2、商贸文化—“荷塘商贸城”。荷塘商贸城建设项目选址于石宋路以东,新文化路以北,320国道两侧,共约10178.2亩土地。目标旨在打造一个大规模商贸市场群和集国际连锁商业、高档住宅、五星级酒店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目前,已有上海喜盈门国际连锁商业企业、东方夏威夷、三和·美林湾等亿元项目签约。项目对繁荣红旗经济商贸圈,打造商贸文化的品牌具有重大意义。

3、工业文化——“金山新城”。生态低碳示范新城——金山新城,项目总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以“产城融合、三生宜居”(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为定位,形成行政区、产业区、商务区、文体区、商业区科学分布,各类配套产业及设施齐全,城市发展与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的新城市综合园区。目前,引进了总投资10亿元、年工业总产值100亿元的三一重工产业园项目和投资达65亿元的中基国际高等级老年社区项目。

(四)举办三大活动,增添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活力

1、“荷花节”。我区每年举办株洲“荷花节”系列活动,形成了夏季赏荷“穿越荷塘”、秋季赏月“中秋吟唱”“篝火晚会”等品牌活动,其中“穿越荷塘”在我市形成市民参与度最高,影响最大的品牌活动。2010年,实现旅游收入2000万元,接待游客15万人次;2011年,实现旅游收入2622万元,同比增长31.1%,接待游客20.01万人次,同比增长33.4%。2012年,景区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60万元,同比增长30%。

2、“汽车展会”。今年,在株洲汽车城举办2012株洲汽车展,四天内有30万人次前往赏车、购车,共成交汽车1843台,销售额突破2亿元。据统计,上半年我区汽贸行业零售额同比增长31.9%,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的40.4%。在全市汽车市场上占有龙头地位,同时汽车文化也成为我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3、“荷塘区房交会”。2011年荷塘区首开城区办房交会的先河,通过这一平台充分展现了荷塘的“宜居文化”魅力,体现荷塘区城市新貌、楼盘品质、生态社区的优势,表现出荷塘区在逐步由工业老城区向宜居新城区、生态新城区迈进中取得新型城市化的成就。

二、荷塘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文化产业认识不够。不同部门对文化产业概念、内涵的界定尚有争议,部分行业增加值难以统计,同时个体文化经营户的投资额、营业额尚未列入统计,对全区的文化产业整体状况的准确性有影响。

(二)产业竞争力亟待加强。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已占GDP的20%--30%,在我国的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5%--8%,而我区目前拥有各类文化经营企业仅为508家。传统文化产业投资少、规模小、各自为战,分散经营,没有规模以上的文化龙头企业,而新型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还未形成规模,处于青黄不接时期,造成了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

(三)文化产业融资困难。文化产业属于大投入大回报、长投入长回报的行业,目前,文化产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和文化单位自身积累,地方财政投入和私人个体财力毕竟有限,文化产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普遍狭窄的问题,这就导致了资本扩张能力受限,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1、提升思想。牢固树立文化既是事业又是产业的新理念,从抢占新一轮区域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高度,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摆上突出位置,像抓工业经济一样抓文化产业。

2、提升地位。把发展文化产业的业绩列入政绩考核内容,与评先评优挂钩,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到各相关部门和个人。

3、提升氛围。宣传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以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4、提升层次。以“创文”工作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契机,加强长株潭以及对外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产业层次的提升。

(二)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1、深化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实际工作当中区级文化行政部门“属地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却不对等。建议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和协调,从组织上确保产业规划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2、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议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领导聘任制、职工聘任制,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放大其社会效益。对其中经营性部分应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

(三)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1、优化政策环境。建议尽快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在人才引进培养、信贷财税、技术改造和创新、地水电资金、文化企事业审批向文化产业倾斜。

2、优化商务环境。建议积极搭建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投融资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专业化市场交易中介平台和专业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提供管家式、贴身式、个性化、全职能服务,全面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商务环境。

3、优化人文环境。建议以实施文化载体建设工程和文化精品打造工程为切入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四)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1、致力打造文化品牌。一是突出“荷文化”特色。以此作为文化荷塘的主旨与灵魂。依托“荷塘月色”项目的推进,对“荷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展与挖潜,开发荷文化产品,形成文化产业链。通过举办节会、论坛等活动包装推介,冠名征集主题歌曲、塑造动漫形象等方式广为推广,使其深入人心。二是突出生态特色。婆仙岭、仙庾岭两地是闻名省内的“天然氧吧”,要大力发展滨水休闲、山地运动、度假疗养等多种产业,建设星级酒店、温泉度假中心、户外拓展基地等,进一步打好生态牌,做好休闲文章。三是要突出人文特色。荷塘区“宜居”人气的进一步增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与市场。要通过提质改造,建设上档次的专业文化市场,以满足中高端消费群体的需要;要通过内联外引,打造餐饮文化、酒吧文化、民俗文化一条街,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其他文化产业发展。四是突出创新特色。要敏锐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脉搏与方向,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移动传媒、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转换和升级,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2、致力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大科技含量。要从荷塘区实际出发,重点扶持发展现代文化物流业、数字媒体等高新技术文化产业。二是推进产业集群。结合荷塘区“三城”规划发展,划出一定区域建立文化高新产业区,鼓励文化企业本行业或跨行业联合,建立文化产业集团,集聚资金、资源和市场,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变我区文化产业低小散状况。

3、致力实施文化人才工程。利用荷塘区紧邻株洲市“职教城”区位优势,整合现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在学校设置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开展相关课程,加强产学研各界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文化创意实习基地等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激励和评估机制,大力引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会展设计师、文化经济人、广告策划师等。

(五)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

1、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建议市、区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并从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确保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增幅不低于当年财政支出的增幅。创新政府投入方式,采用贴息补助、奖励、项目采购等方式,将投入额与文化生产、艺术创作方面的成绩或效益挂钩。

2、争取上级经费支持。精心包装策划项目,争取省、市对荷塘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的更多支持。

区文化馆 篇6

文化权益;人民群众;法律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更多的文化产品不断充实自己,所以文化作为一种精神需求已越来越为各方重视。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就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作出重大部署。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新阶段,保障和实现人民的文化权益意义重大。

1.文化权益的概念

文化权益是人的基本权利。所谓文化权益,是指公民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应当享有的不容侵犯的自由和利益。公民的文化权益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一是参与文化生活的权益;二是分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权益;三是参与文化活动及文化事务管理的权益;四是文化创造自由的权益;五是文化成果得到保障的权益。公民的文化权益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理解和把握。从宏观层面上讲,包括科学知识的掌握、价值观念的确立、审美愉悦的获得等;从具体层面上讲,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开展文化活动等。可以说,文化权益的保障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文化权益与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一样,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文化权益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相关。一方面,人们不能提出超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文化权益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权益要求又是很自然的。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政治的迅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权益意识,而且为保障这种权益创造了条件。

2.保护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基因和酵体,是人的精神火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综合国力的基本构成元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部署,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使社会更加和谐,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滋润。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显著标志。着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文化的价值不只是通过别的方面表现出来,其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合理性。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方面,不容忽视,更不能由其他的权利所取代。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更加强调文化建设与人民权益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是党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在文化建设中的新发展,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目标和重要途径。经济社会越是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就越加高涨。只有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才能使我们党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需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发生活的更有尊严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反映了党对文化建设从宏观到微观、从关注群体和社会到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根本转变,体现了尊重人、尊重人的个性需求的文化取向,是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也是最大程度实现文化民主和文化公平的重要原则,对于消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建设和谐文化,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江都区在保护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中的做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权利”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要来于政府主体作用的发挥,它构成了政府最基本的职责之一。我区近年来,以跨越争先的闯劲,勇于担当的干劲,一手抓事业的发展,一手抓产业的培育,

加快实现文化强区。

深入开展文化活动,精神小康向高水平迈进。充分利用重要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精心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先后举办“新春乐”广场灯谜会、“迎新春、庆佳节”书画展、江都历史文化陈列展、文物精品展、俞致贞、刘力上工笔画展等活动;精心筹划花卉节开幕式、邵伯湖旅游龙虾节文艺演出……扎实抓好文化设施和阵地建设,加快推进扬剧艺术中心后续工程,积极引入肖锋艺术研究中心项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村级全覆盖,创成扬州三星、四星级示范农家书屋各1家,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世纪影城正式对外营业,小纪镇被列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

广泛进行文化交流,文化张力向广范围辐射。文艺创作与名家互动,邀请全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等上海作家团来江都采风,出版《上海作家看江都》专刊、编撰成《江都作家丛书(二)》、出版《秀美龙川》画册等,成为花卉节向国际国内友人展示我区的一张名片。主动落实扬州市第七届少儿艺术节要求,举办新春少儿音乐会、首届少儿艺术节等,选送节目分获文艺表演、书法、美术类6个一等奖。舞蹈《乡之韵》获省“莲花獎”舞蹈比赛表演金奖、创作银奖、扬州老年文艺大赛一等奖,舞蹈《茉莉花开》获扬州“红歌献祖国”广场舞蹈大赛一等奖,“江都号花船”获扬州运河博览会一等奖,“周末广场扬剧大家唱”获省“文联工作成果奖”。

传承保护文化遗产,非遗申报呈梯次式递进。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共登记文物点199处,其中2处成功申报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博物馆13件馆藏文物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投入专项资金对郭村镇省级文物进行修缮,开元寺、邵伯古街等开发保护力度加大,文物遗迹得到有效保护。启动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示馆筹建,举行江都工艺美术(非遗)精品展示会,全区工艺作品在全国大赛荣获1金3银4铜的好成绩。非遗申报国家、省、市三级梯次推进,扬州毛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第三批非遗名录,丁伙龙狮被纳入省级非遗扩展名录,大运河和三阳河5个申遗点和两条河段进入国家预备名录。

监管规范文化市场,执法手段向服务型转变。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依托网吧协会,开展增值服务,建立点卡、设备集中采购平台,统一网吧收费标准,杜绝恶性竞争。突出重大节日、重要时段,着力开展“扫黄打非”、书刊市场、校园周边环境、重点行业等集中清理整治行动,收缴非法音像制品1.5万余张、盗版图书1.2万余册,处理违规网吧、游戏室28家次,营业性演出经营场所1家,取缔黑网吧和黑游戏室6家,被评为省“扫黄打非”示范区,创成省新闻出版(版权)依法行政示范点。

发展提升文化产业,产业布局向板块化集聚。加快工艺美术园区项目规划论证工作,制定出台《江都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秀企业申报引导资金400万元,初步形成武坚文体、大桥笔刷和城区印刷包装、工艺美术、琴筝制作五类特色产业板块,从业人员2万多名,年销售额30亿元。邵伯湖、渌阳湖、朴园等重点景区项目建设加快,全年旅游接待游客2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23%。

4.目前存在问题

2007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文化站长》,揭示了9亿农民正在经历的从“求生存”到“求文化”的心理历程转变。农民现在兜里有些闲钱了,住得好、吃得好已经不能满足了,需要精神上的享受,需要像“管文化”一样的文化站长来“折腾”。为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我区经济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目前全区文化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是:思想认识不高。有些领导干部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部分地方的领导干部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导致部分地方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简陋,无法起到宣传教化、休闲娱乐的作用。

经费投人不足。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但由于受财力的限制,政府对文化事业投人较少,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很多文化事业单位只能勉强维持工作运转,而无力拓展业务。

体制机制不活。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文化管理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依靠行政管理和政策调节,文化市场管理缺乏统一的行政执法力量。当前,有相当一部分文化企事业单位管理仍然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主要依靠行政方式来配置资源,文化资源浪费严重。文化服务不是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为目的,从而造成群众的文化基本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5.保护人民文化权益的措施

文化权益的彰显与实现,既是社会走向文明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发生活的更有尊严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A.营造法治文化环境,是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前提

无论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还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都迫切需要加强文化立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总体而言,我国的文化立法仍未形成完整合理的科学体系,现有文化法规的数量、层次还不能满足我国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统筹安排,立足实际,分步实施文化立法工作,突出解决社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剧场管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对外文化交流等重要领域有法可依问题。同时,要加大文化执法力度,着力促进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依法惩处文化领域犯罪活动,妥善处理文化领域矛盾纠纷;加大对优秀科研成果和原创性文艺作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B.发展公益文化事业,是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

要根据人人有基本文化保障、人人享受基本文化服务的需求,明确公共文化的基本内容,把“基本”作为一种福利,由政府买单。“非基本”的文化交给社会和市场,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并使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服务领域和覆盖面尽快扩及社会特殊阶层和弱势群体。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体制和机制。

C.健全考评机制,是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关键

把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列入民生工程,纳入党委政府工作考核的内容,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制度。从年度财政预算中保障文化权利的专项资金逐年提高的比例指标,政府相关部门对文化权益的宣传教育指标,文化活动时间的保证指标,政府文化部门为弱势群体提供文化服务的指令性任务指标,建立文化设施和文化机构指标等方面进行严格考评。

D.完善文化投入机制,是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

一是政府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大有关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力度;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倾斜,保证有影响的重大公共文化工程、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开展重要公共文化活动所需的资金。对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保证各级公共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购书经费和加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设施配备费。二是在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投入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政府投入机制,逐步实行按项目拨款,以奖代投,以拨改投等多种形式,实现投入“出”的最大化。三是在资金投入方式和途径上,应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文化,运用政策引导,表彰鼓励、评估定级等手段,加快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的步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公益捐赠,把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大范围地投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强有力的舆论引导、规划引导和政策引导,为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和民间人士投资文化产业,捐建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创业环境。

[1]曹 霞.农村群众文化需求与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研究—以信阳市为例.吉林农业,2011.08

[2]何 平.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学习时报,2011.11

区文化馆 篇7

1994——1995年, 由著名批评家栗宪庭和当代艺术家方立钧等进驻宋庄, 吸引大批由“圆明园”聚居地迁出的艺术家, 宋庄画家村开始形成;地点在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 形成的原因是艺术家自由聚集 (关键是大牌艺术家的牵头) , 政府相关支持, 和国际国内收藏家的共同关注扶持。艺术区的产业类型是艺术家的生活创作区, 艺术门类由绘画艺术分支为原创艺术、卡通产业、创意园区。功能构成是展览展示、学术文化交流、创意文化。客户数量是居住艺术家600余人及收藏家, 核心客户是栗宪庭、方力钧、岳敏君。经营性商业类型是生活类消费为主 (中小型超市、餐饮) 。租金价格水平是1.6元/天。平米, 产业链构成及功能是画廊画室、工作室到美术馆、博物馆, 进而到创意产业园区, 建筑类型是农家院。

798艺术区是2000年, 美国人罗伯特于原七星华电集团的798厂区建立工作室, 由此吸引大批北京及外埠艺术家聚集, 798艺术区开始形成;地点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 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工业整合, 七星集团闲置房出租, 吸引众多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到此, 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 艺术门类是绘画艺术和艺术设计, 功能构成是艺术展览、文化艺术讲座、文化表演 (戏剧、舞蹈等) 、会议会展等, 核心客户是尤伦斯画廊、常情画廊、正当代艺术会, 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刘小东、曾梵志等中国当代新贵艺术家, 经营性商业构成是餐饮、休闲和时尚小店 (服装、服饰) , 价格水平是每天每平米5-6元, 产业链构成及功能是画廊画室、工作室到创意产业园区进而到时尚休闲等配套性商业设施, 建筑形式是工业厂房。。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798艺术区, 由于云集了众多的艺术、文化界名流, 众多的艺术机构及时尚企业。各大国际品牌如索尼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法国靡西、意大利阿玛尼、DIOR、欧米茄、宝马汽车、中国雅虎门户网站等都在这里举行过宣传推广活动, 798艺术区品牌已经形成, 它已经成为崇尚时尚商家新品推介会的首选。以当代艺术为特色的艺术区。北京798艺术区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展览、展示中心, 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2005年, 观音堂艺术大道开始招商并投入运营, 地点在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甲2号观音堂文化大道28号。形成原因是地方政府支持, 占地面积越3万平方米, 经营形式是画廊为主, 交易为辅、无画家工作室, 艺术门类是油画艺术, 功能构成是艺术展览、艺术品鉴赏等为主的艺术品综合交易区, 客户数量80多家, 核心客户是嘉维画廊画家朝戈, ART8画廊, 价格水平是1.6元每天每平米, 产业链构成及交易类型是画廊画室、工作室、美术馆到艺术品交易, 建筑形式是商业街。

原朝阳区酿酒厂开始重新规划, 并吸引大批艺术家进驻, 由此观音堂和酒厂艺术街区形成;地点位于朝阳区安外北苑北湖渠, 占地面积70亩, 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 文化产业类型是艺术家工作室集中区, 艺术门类是绘画艺术, 功能构成是画廊、展览展示, 核心客户是学院派艺术家:尚扬、孙景波、尤进东、马刚等, 中国当代新贵艺术家方力钧、曾浩、李路明等。产业链构成及功能是工作室、展览展示、艺术品交易, 建筑形式是厂房。

2007年, 在北京朝阳区政府的扶持下, 以平面媒体艺术为核心的竞园产业区招商, 地点位于朝阳区广渠路3号, 在政府支持下进行, 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 产业类型是商业办公, 产业类型是文化创意产业 (图片产业为主) , 功能构成是办公、休闲、商业等功能混合型的商务办公社区, 核心客户是及竞报, 徐小明、王蓉等, 价格水平是2-3元每天每平米, 产业链及其功能是从图片摄影到广告到创意产业, 建筑形式是仓库。竞园开始形成;

从以上各个文化园区产生过程看, 各个园区形成时间不同, 形成与发起因素各不相同, 综合而言, 可以包括两类:自发形成和规划形成, 以宋庄和798为代表的自发形成模式是由艺术名家自发聚集, 经过政府引导, 进而更新升级, 这里的关键因素在于艺术名家和政府支持。但是由机构和政府规划形成的观音堂、草场地、酒厂、竞园这四个艺术区在发展过程中相继遇到众多问题, 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分析各个艺术区在运作阶段可以看到, 各艺术区的核心业态——展厅、画廊、艺术馆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并由这三种核心业态带动了工作室、制作室、影棚、录音棚的发展, 进而艺术家沙龙、艺术休闲、艺术主题餐厅、艺术耗材、艺术品零售、工艺品零售全面铺开。798作为发展最完善的艺术产业园区, 从艺术业态比例来看, 其核心业态画廊61个占35%和艺术空间 (展厅) 47个占27%, 其余艺术中心1个, 占1%, 酒吧13个占7%, 时尚店铺30占11%, 个人工作室15个占9%, 公司17个占10%。在管理维护阶段, 我们以运作良好的798艺术区为例, 由于其朝阳区委宣传部设立的北京798艺术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优良的统一宣传推广和完善的后期客户维护服务, 使得它以北京艺术龙头的态势快速发展。较之于宋庄艺术区, 在当地政府介入后, 管理维护机构仅能满足初期艺术区规模需要, 在运作阶段盲目扩大规模, 原有的运营力量不足以满足现阶段艺术区规模需求, 又回归为自然聚集自然流动的艺术淘宝区, 而观音堂艺术区这个由北京玖方盛华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机构投资的艺术区, 由于其缺乏统一的宣传推广和完善的后期客户维护服务, 发展艰难。

在各个艺术区, 进入到升级阶段的仅有798艺术区和百子湾今日美术馆艺术园区, 以798为例, 它在各个阶段的业态类型如下, 在艺术区板块, 主要艺术业态为工作室, 设计机构, 艺术服务配套 (耗材) 经营, 在展示交易版块, 主要业态为画廊、展厅、拍卖行、商业服务配套 (休闲) 等, 在高端消费板块, 主要业态为艺术品及奢侈品、展厅、画廊、拍卖行、商业服务配套 (休闲) 。

各个艺术区良好发展给我们的借鉴:

1.随着艺术区的发展进程, 其艺术业态种类向着更加丰富化、高端消费化发展。

2.艺术发起、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是:评论家、艺术名家、具有前瞻性艺术品位并和国际接轨的策展人或开发机构、政府

3.艺术区在运作阶段以画廊、展厅、艺术馆为核心, 尊重艺术学术性, 注重宣传推广, 带动辅助及衍生业态发展。

4.统一管理及完善的后期客户服务, 可以保证艺术区管理维护阶段的高效运营。

需要规避的问题

1.应避免缺乏统一管理, 以及后续客户维护服务不善造成的艺术区后续运作出现问题。

2.运营管理团队应随着艺术区发展而进行适时调整, 避免因运营管理团队的落后而造成的整个艺术区在运作阶段陷入混乱。

摘要:通过分析研究北京798、宋庄、观音堂、草场地、酒厂、今日美术馆、竞园等艺术区进行比较分析, 对我省文化产业园区良好发展给以借鉴性, 并提出需规避的问题, 以进一步发展河北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研究及整体建设。

关键词:发展状况,提高,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打造新闽商文化推进海西区建设 篇8

一、新老闽商文化的比较

(一) 闽商及传统闽商文化

闽商是对从事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对外贸易、金融业务等活动的福建籍海内外商人的统称。早期的海外闽商, 多数以“三把刀” (剪刀、菜刀、剃头刀) 起家, 而后从事零售、中介和批发业。二战后, 海外闽商及时把握发展机会, 通过加强与国外资本合作, 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 把原先积累的商业资本转向工业领域,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时至今日, 海外闽商成为海外华商中最活跃、实力最强大的一个群体。闽商取得的成功, 为住在国和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且在当地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影响。闽商名扬海外的同时, 留守本土者也一样令世人瞩目,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利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本土闽商依靠自身的拼搏取得迅猛发展。在国内市场的很多方面超过浙商、粤商的影响, 在国内木材、建材、石材、卫生用品等诸多行业, 闽商已占有龙头的地位。在福建, 本土闽商也实现了巨大的发展, 取得了晋江的“中国鞋都”、安溪的“中国茶都”、南安“中国建材城”、石狮“中国服装城”和德化“中国瓷都”等巨大成就。

闽商能在过去取得巨大的成就, 现在取得巨大的发展, 未来的前景依然广阔, 这与闽商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的传承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闽商的创业始祖, 多数出身贫苦农家, 为谋求新生活, 漂洋过海, 吃苦耐劳谋求发展。如从经营利润微薄的“虎标良药”起家, 被称为“万金油大王”的胡文虎先生就是海外闽商中的典范。

2. 冒险进取, 勇于拼搏的胆略。

闽商信奉“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打拼”, 闽商在世界各地创造的财富来自难以理解的“野性”。

3. 宗亲观念下的闽商经济网络。

由于受文化观念的影响, 闽商习惯于依据血缘、地缘及业缘关系组建闽商网络, 习惯于在同宗、同文、同乡中寻找信任感和安全感, 在由宗亲观念指导建设成的闽商网络里寻找合作伙伴。

4. 讲求实用, 注重逐利的经营观念。

闽商的商品经济意识较浓, 具有灵活的商务头脑, 经营理念起于商, 强调实用主义, 注重逐利。

5. 诚信仁义的人格魅力。

闽商热心公益事业, 把情系家乡, 捐资办学, 造桥修路作为报效家乡的一种朴素形式。著名闽籍侨领陈嘉庚先生一生都把“诚”字摆在首要位置, 讲求经商道德, 强调忠诚国家, 真诚服务社会。

(二) 新闽商文化的构成

传统闽商文化在闽商的发展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其文化的开放性、商业性及重视宗亲等文化传统为闽商及福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其所带有的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如今福建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时期,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巨变呼唤闽商精神的现代转型。因此闽商文化应以传统闽商精神为起点, 纠正自身缺陷, 不断创新, 阐释和丰富闽商精神的现代内涵, 为闽商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保障。具体新闽商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1. 以爱国爱闽为核心。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指导下, 结合儒家文化及闽商妈祖信仰, 把爱国爱闽植入闽商的心底最深处, 增强闽商对祖国对福建的认同感, 这有利于全世界闽商的真正凝聚、延续和发展。

2. 以和谐发展为主题。

提升闽商的精神境界, 提高闽商对社会的责任感, 引导闽商树立和谐发展的商务理念, 引导闽商树立正确的商务观, 引导闽商在经营中时刻牢记践行“取之社会, 用之社会”的经营理念, 在发展过程中注意协调眼前利益与长期利益, 注意社会效益。

3. 以诚信为基础。

闽商在悠久的经商历史中坚守诚信为本的经营思想。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下, 对诚信的要求更迫切、更严格, 守契约、讲诚信已成为国际商贸往来中公认的现代价值观。

4. 以创新为动力。

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的经济,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打造新闽商文化更应该是一种创新的文化, 不断提高闽商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获得核心竞争力, 真正做大做强闽商事业。

5. 更具开放性。

以世界性的眼光, 以“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 突破宗亲、血缘、亲缘等因素的限制, 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智力资源, 站在全球的角度充分利用社会各项资源来发展闽商事业。

6. 以闽商全面发展为目的。

从物质及精神两方面适应闽商的需要, 把闽商个人的发展与闽商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 提高闽商的整体素质, 为闽商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打造新闽商文化对推进海西建设的意义

(一) 打造新闽商文化有利于整合国内外闽商力量推动海西建设

首先, 通过遍布全球的闽商, 向世界宣传福建, 介绍福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建设海西的宏伟发展战略, 从而让更多的人熟悉海西, 更加关注海西的发展。其次, 通过广大闽商的经济实力、商业网络、人才资源和社会影响, 发挥与海外和省外联系广泛的优势, 引进福建迫切需要的资本、技术、项目和人才, 推动福建企业及产品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再次, 海内外闽商可以通过项目带动, 扩张产业集群, 参与城市建设, 兴办社会公益事业, 把自己的事业与家乡的发展更加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推动海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打造新闽商文化有利于推进海西和谐社会的建设

新闽商文化重视社会效益, 以和谐发展为主题, 有利于提高闽商发展循环经济, 合理开发资源,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构筑绿色海峡西岸, 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新闽商文化强调以闽商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有助于妥善协调海西发展中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新闽商文化以不断满足闽商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强调对闽商精神需要的满足, 有利于提高闽商的整体素质, 有利于将福建省建设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目标的实现。

(三) 打造新闽商文化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

打造新闽商文化有利充分发挥“五缘”优势, 特别是商缘的优势, 推动紧密经贸联系、两岸直接“三通”、旅游双向对接、农业全面合作、文化深入交流和载体平台建设等六个方面的合作。新闽商文化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指引下, 充分利用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独特的吸引力, 广泛开展闽台文化交流, 寻求与台商的文化共鸣, 增强了解互信, 健全和落实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交流合作机制。新闽商文化的开放性有利于构建海峡文化共同体, 两岸闽商可以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 开展对话, 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

(四) 打造新闽商文化有利于深入实施福建创新战略

新闽商文化以创新为动力, 有利提升本地闽商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提升海西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及能力, 有利于引入海外闽商的人才、经验及先进技术以完善海西创新体系, 不断提升海西科技创新能力, 改造提升海西传统产业, 实现海西产业结构的升级,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打造新闽商文化, 弘扬新闽商精神, 大力推进海西建设的若干建议

打造新闽商文化推进海西建设是一系统的工程, 其着眼点主要有三个:一是着眼于提高闽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能力, 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实现海西的对外开放;二是着眼于提高商务经济的内在素质, 进一步促进海西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三是着眼于海西企业和闽商的全面发展, 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基础性条件。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新的闽商文化, 以最大限度发挥闽商文化的优势, 以促进海西的发展和繁荣。

(一) 充分认识加强建设新闽商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打造新闽商文化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面对世界范围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 面对闽商思想意识不断变化和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新形势, 打造新闽商文化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要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抓住机遇, 坚持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传统闽商文化, 去努力塑造和发展体现时代特征和具有商务特色的先进闽商文化, 积极探索打造新闽商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并在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

(二) 为闽商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1. 推进商务法制文化的建设。

健全法律体系, 落实相应法规, 使之具有真正的强制力和实效。要使市场的准入者、进入者, 按照新闽商文化的要求, 知法、懂法, 人人依法而行, 严格执法。对于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者要加大打击力度, 赢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维护守诚信的闽商的正当权益。

2. 推进商务道德建设。

在新闽商文化中注入商务道德, 这是商务活动的内在要求, 是社会文明的标志。通过开展一些精神文明的实践活动, 如开展精神文明创建、传承“老字号”历史、建设经营服务品牌、重合同守信誉、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 帮助闽商树立正确的商务观、价值观。

3. 对新闽商文化的宣传方式进行创新。

通过文艺作品、舞台艺术、展览展出、网站宣传、电影电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大力开展新闽商文化创建活动。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 提高新闽商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 扩大传播范围, 使其更加贴近闽商、贴近生活, 更富有亲和力、吸引力、渗透力, 增强新闽商文化建设的社会效果。

(三) 提升闽商文化底蕴, 培育现代儒商

树立“重教兴闽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把培育现代儒商的紧迫任务抓起来, 充分发挥福建省高校在教、研方面的独特优势, 组织闽商学习现代工商管理知识、探讨企业发展的新思路、加强校企合作, 以“订单”方式培养企业适用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 并努力用先进文化引导闽商在自我教育、自我规范中积极参与新闽商文化的建设。

(四) 加强闽商企业制度和文化建设, 建立现代企业

1. 突破宗亲观念, 树立企业长远发展理念, 树立企业社会

化、现代化的理念, 突破子承父业的观念, 引进外部股东, 使企业的股权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企业作为一个法人独立于家族。

2. 适应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实行委托代理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闽商企业应选择聘用家族以外的管理者, 改变过去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 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重大决策由董事会集体决策, 家长或其他家族成员不能越过董事会与总经理而对企业经营活动任意干预。

3. 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进行所有权结构调整。

通过对产权关系的明晰, 实现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 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购买企业股份, 形成一种股份激励和制衡机制, 以实现企业资本社会化, 吸纳其他股东入股, 或与其他企业形成企业集团, 实现资本的社会化。

此外还要加强闽商企业文化建设, 避免再度造成闽商企业无文化的误解, 同时要注重企业品牌建设, 真正把闽商企业办成现代企业。

(五) 加强交流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海内外闽商应加强交流, 团结协作, 形成闽商团队, 不断扩展闽商实力。要充分发挥商会和社团的作用, 认真办好每年“9·8”中国投资贸洽会 (厦门) 、三年一次的世界闽商大会 (福州) 和泉州99贸洽会, 通过海西三大中心向世界特别是海外闽商介绍海西的最新发展以及商机。努力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 在鼓励闽商走向世界投资, 传播新闽商文化的同时, 大力吸引外资, 特别是海外闽商的投资,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大市场资源, 搭起“两岸三地”乃至全球闽商互相合作, 共谋发展, 共同建设海西的强势平台, 推进海西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六) 完善闽商服务体系

1. 发展闽商金融服务体系。

针对闽商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少等诸多问题, 创新金融服务, 促进包括私营银行在内的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

2. 发展闽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针对闽商技术创新不足等缺陷, 努力发展以高校为依托的科技服务机构, 特别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工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 为闽商提高科技含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3. 完善闽商投资服务环境。

政府可通过减免税收、简化投资手续等方法完善投资服务环境以促进海西闽商的投资, 并吸引海外闽商的投资。

(七) 发挥政府在打造新闽商文化中的作用

在政府文化建设中, 要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 提高对社会的公信力, 建立和完善以提高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建设学习型组织等。通过机关文化建设, 要营造出便利的服务环境, 向社会展示文明、高效、勤政、廉洁和高素质、高水平的公共形象, 引领新闽商文化的建设。在打造新闽商文化中, 应加强政府对新闽商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完善“党政共责、党政工团联动、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 要求各级党组织把新闽商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要加强宣传教育, 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 认真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 指导面上工作。要加强对新闽商文化的研究, 努力探索新闽商文化建设, 推进海西区发展。

摘要:介绍闽商及传统闽商文化, 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新闽商文化的含义。分析打造新闽商文化对海西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认识建设新闽商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闽商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提升闽商文化底蕴培育现代儒商、加强闽商企业制度和文化建设、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完善闽商服务体系、提高政府在打造新闽商文化中作用等七个方面提出打造新闽商文化, 弘扬新闽商精神, 大力推进海西区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闽商,新闽商文化,海西

参考文献

[1]王晓文.闽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地缘环境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1) :96-101.

[2]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3]李鸿阶.闽南文化与海外华商的新发展[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3, (1) .

[4]黄可萍.闽南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9) .

[5]福建省十一五规划[R].

[6]胡平.文化多元化与闽商精神[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6) .

[7]郭铁民, 等.发挥闽台商缘优势构建闽台共同市场[J].发展研究, 2006, (5) .

[8]李鸿阶, 林心淦.闽商:世界华商的一支中坚力量[J].开放潮, 2004, (5) .

[9]苏东水.发挥闽商新优势[J].闽企通, 2006, (9) .

区文化馆 篇9

1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 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 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 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 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 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概括而言, 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 总的说起来就是, 究天人之际, 明修身之道, 述治国方略, 求天下为公, 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 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 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 落实到治国平天下, 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 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 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 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2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浑厚深远, 仪态万千, 以其极大的包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 长期存在并持续发展。对于传统的东西, 我们既不可能割断它, 也不可能跨越它, 绝不能超越传统去作空白地上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我们应当把传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认识, 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进步的、民主的和科学的要素, 弘扬先进, 扬弃落后, 汲取精华, 去其糟粕, 以与时俱进的现代精神对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因素加以改造, 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 塑造和建设先进的以传统文化为依托, 饱含当今社会先进企业文化的技工学校校园文化。

2.1 物质文化建设

主要内容:遵循建筑规律和美的规律, 系统整合教育资源, 不断完善设施设备。以文化为主, 进一步加强校园绿化、美化;以人文环境建设为主, 学校拟建立以“八园一池一亭一堂”为主体的校内文化公园, 精心设计和创造校园文化环境, 突出传统文化、技能文化、企业文化的教育, 目前已建成了“五园一池一亭一塘”, 即展示志存高远的沁园, 体现师生和睦的怡园, 预示博大胸怀的容园, 昭示茁壮成长的毓园, 象征新校园生机盎然的樟园, 希望学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爱莲池, 揽天下之人才的揽月亭, 传承千年传统经典文化的文化长廊, 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

2.1.1 校园绿化、美化。完善校园绿化美化管理办法, 加强对绿化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 认真做好花草、树木的养护, 提高绿化覆盖率, 提高绿化品位和效果。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校园创建工作, 制定完善卫生标准, 加强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创造室内“窗明几净, 物品摆放有序”、室外“卫生整洁, 环境优雅宜人”的环境。

2.1.2 楼堂馆所文化建设。

根据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的使用功能, 在楼道内悬挂标语口号或师生作品, 室内悬挂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等。

2.1.3 小品景点建设。

在学校现有的花台、绿化带种植草坪, 建设若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小品景点, 提高文化品位, 增加观瞻点和驻足休息点。

2.2 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 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 主要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上。

2.2.1 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 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 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 校风主要表现师生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育人氛围。

2.2.2 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 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高效严谨、追求卓越是良好的教风的体现。

2.2.3 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2.2.4 办好校园网站、出版校园画册、相册利用音像等传媒手段展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和师生精神风貌。

2.2.5 重视师生典型人物的举荐、宣传工作, 弘扬典型人物优秀品质和精神, 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2.3 制度文化建设

主要内容:加强制度建设, 是学校规范办学行为, 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基本保障。以人为本, 用民主、科学的精神推进学校制度文化进程, 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和科学、高效的现代职业学校运行机制。

2.3.1 部门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部门规章制度, 重点解决有关规章制度不配套等问题。

2.3.2 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规范化, 加强教学各环节的管理、监督、考核、激励制度建设。

2.3.3 学生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 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育人和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

2.3.4 加强制度意识建设。坚持依法治校, 按章办事, 倡导“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 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

2.4 行为文化建设

主要内容:以树立优秀模范典型为引导, 以主题教育和文体活动为载体, 以强化制度为保障, 逐步教育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

2.4.1 校园秩序。

积极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 健全完善校园安全工作制度、保卫工作制度, 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全面落实安全保卫责任制。加强安全警示教育, 普及防火、防盗、防伤害等安全防御知识, 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划分各类车辆停泊区域, 保证车辆停放整齐有序, 维护校园交通秩序。加强校园巡查制度, 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2.4.2 校园文明。

倡导使用文明用语, 杜绝脏字脏话;着装整洁, 行为得体;在公共场合, 杜绝奇装异服、着装透露、浓妆艳抹, 杜绝勾肩搭背、喧哗嬉闹、拥挤起哄。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在食堂、超市等人员密集地方, 按照秩序自觉排队, 杜绝加塞、拥挤, 并自觉做到“三个礼让”:学生礼让老师、男生礼让女生、人人礼让残疾人。加强卫生健康教育, 搞好流行性疾病的防控。

2.4.3 教师风纪。

落实师德建设,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师德教风建设, 努力提高师德水平, 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坚决杜绝违背师德现象的发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自觉规范教学和工作行为。

2.4.4 学生行为。

教育学生自我评价的科学方法, 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增强提高素质、培养技能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良好习惯。

2.4.5 文体活动。

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德育与精神文明表彰会、技能比赛、体育运动会、校庆纪念日等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向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把活动办成最隆重、最热烈、最有影响力的大课堂。

2.5 融入企业管理文化

突出职业精神, 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规律, 在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融入和体现企业文化, 逐步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用企业文化的方式进行学生管理, 创建学生即员工、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的企业管理氛围,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引导学生逐步接受、适应职场化人际关系。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环境建设, 展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纪律、规范、流程, 展示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优秀成果, 展示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加强学生的职业养成训练, 增强学生立志成才的信心。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要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等全面融入地方文化、企业文化, 着力培养全面发展、富有个性、适应社会、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公民、优秀的准职业人, 高素质的劳动者”。

3 保障措施

3.1 组织保障

学校“德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重塑传统文化对接企业文化的学校文化的建设工作。

3.2 思想保障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加强宣传, 使之做到深入人心;要让每一位师生置身于浓厚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3 制度保障

区文化馆 篇10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国国务院《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中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在发展定位上,大中原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尤其是将“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责任放在了大中原。同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政府三家在北京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合作协议》为该战略确定目标为“10年打造区域性文化中心”,并确定到2020年,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原文化的整体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对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的优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以上,并成为支柱性产业。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的主要任务主要体现在:立足中原文化资源优势,统筹规划、重点突破,以龙头项目带动、文化品牌提升、特色产业支撑、文化高地引领、文化旅游目的地构建为路线图,加快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二、河洛文化的起源和内涵

(一)河洛地区

关于河洛地区的范围主要经历了“模糊说”和“四至说”两个阶段,现阶段不同的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地域划分,而根据朱绍侯先生的具体范围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河”指黄河,“洛”指洛河,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早在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生活、繁衍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河洛文化不仅是中国史前文化的源头,更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后文化发展的轴心。

(二)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涵盖了当今的中原地区,周边与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秦晋文化圈和燕赵文化圈相衔接,是中原文化的主体,更是华夏文化的精髓。

三、河洛文化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精华的传承体现

《易.系辞传》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体现出以河洛文化为主要基地的中原文化对于华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河洛文化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延续于其后的历朝历代,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她不仅是地域性的文化,还是延续千年的帝都文化,更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和母文化,因此,研究和宣传河洛文化是传承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精华的体现。

(二)深化河洛文化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历史上看,孕育和培养华夏文明的主要地区在中原,河洛文化是传承华夏文化的主体,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必须彰显中原文化优势,全方位、多层面、深层次挖掘地河洛文化,将河洛文化这个中华民族之根文化发扬光大。

四、深化河洛文化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一)以旅游景区为核心加强河洛地区物质文化展示

围绕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等珍贵文物遗址开发和提升与白马寺、龙门石窟等景区相配套的景点,打造河洛文化景区群,并以景区为依托加强河洛物质文化展示,如建立陶器、青铜器、唐三彩等文化展厅和体验馆,让游客在游览景区过程中加强对河洛文化的深层了解和体验。

(二)以实物为载体传承河洛地区非物质文化内涵

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品类繁多,涵盖民俗、传统技艺、杂技竞技、曲艺、传统戏剧、民间舞蹈、民间文学、民间美术等类别,主要有洛阳关林朝圣大典、洛阳水席、河洛大鼓、九莲灯、大里王狮舞、心意六合拳、杜康酿酒工艺等项目,是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建设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展示中心、体验中心等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增强河洛文化的吸引力和体验性。

(三)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河洛文化传承的制度保障

要在用好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基础上,出台一批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的扶持河路文化传播和发展、传承区建设的政策。在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河洛文化传承建设投入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的投入,搭建河洛文化投融资平台,为河洛文化深层次挖掘提供资金保障。在立足河南省高校的基础上加快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扩大河洛文化研究队伍,为河洛文化研究提供人才保障。

(四)以创意产品为关键实现河洛文化的提升

积极运用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网络动漫等现代技术,深层挖掘河洛文化特色,推动河洛文化动漫创意产品的提升和发展。依托河洛独特文化资源,在《功夫诗·九卷》、《君山追梦.梦幻大典》等基础上打造实景演出项目,将河洛文化进行深层演绎。针对河洛文化内涵,打造科普、研发、民俗、朝拜、休闲养生等河洛文化产品体系,将更多的“河洛符号”展现出来,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

区文化馆 篇11

1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现实回应

1.1  国家战略部署新机遇。国务院《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将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定位为五大发展战略之一,河南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探索、继承历史、开创未来、延续文明、创新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初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文化资源大省向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2013 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这是目前中国唯一以临空经济为主题、进入国家层面的功能区规划,河南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必将对亿万中原人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区域发展关联国家战略,集聚了发展动力,是河南承担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历史责任,更是中原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契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使河南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和腹地中枢,河南再次激活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源头活水,丝绸之路更是文化之路,给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带来了新机遇。

1.2  文化发展态势良好。河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上升。2013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45%左右,预计2014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2.7%左右。文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河南省现有文化产业集群 21个,文化企业 8000 多家,6 个省政府确认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稳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1.3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坚实。河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新动力不断呈现,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延续了稳中有进的主要态势。2013年河南省生产总值达32155.86亿元,同比增长9.0%。201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76.61亿元,同比增长13.8%。2013年全省进出口总值599.51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98.03元,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8475.34元,同比增长12.6%。河南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新机遇。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切实有效。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南人民的“身份证”和“护照”。河南非物质文化资源价值高、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影响较大。截至目前,河南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9个。2013年7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文化厅批准成立了河南省荆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基金会。河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建立了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2013年9月26日经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提升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提供了保障。

2  河南档案文化资源的优势

2.1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档案文化资源体系。一是档案接收能力提升。河南档案馆藏总量不断增加,形成了门类众多、内容丰富、独具特色,以文书档案为主导、集各种专业档案于一体的档案资源体系。二是档案资料征集力度强化。主动寻找档案征集线索,印发专题档案征集,大大丰富了馆藏。三是馆藏档案结构优化。河南初步形成了多种类型、内容丰富的馆藏体系,先后建立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河南、重大活动、照片档案等。四是档案寄存工作起色。河南省档案馆先后开展了银行、保险公司等档案寄存工作。这不仅丰富了档案馆馆藏,而且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整合了档案文化资源。一是有计划地汇编党委、政府的重要文件。在大力挖掘河南省档案馆馆藏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优质档案资源,编纂出版了《走进河南档案丛书》。二是与新闻媒体联合开发馆藏档案资源。河南省档案馆与《大河报》联合推出“解密档案”专栏,利用馆藏档案先后组织撰写多期专题报道,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重大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三是利用馆藏优质档案资源举办各种展览。先后举办了河南省档案工作成就展、档案珍品陈列展、焦裕禄精神展、郑州城市记忆展等。

2.3  建立了科学的档案检索体系。一方面,有效整合了馆藏档案检索工具,编制了反映河南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专题目录。馆藏开放档案案卷目录全部实现计算机检索,一些重要全宗档案实现文件级目录检索。另一方面,除来馆查阅档案外,不断改革创新利用方式,利用方式由单一变多样。印制利用咨询卡向社会发放,开展了网上查询、电子邮件查询以及来电、来函查询等,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目录和已公开现行文件,使被动档案的利用转变为主动,查阅档案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4  “文明河南”建设为档案文化发展注入活力。自“文明河南”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以来,河南各类文化建设、文化惠民项目已经纷纷启动,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斐然,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当前文化发展中所形成的档案资料,记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将进一步丰富河南档案文化资源。另一方面,挖掘档案文化资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服务,不断挖掘、丰富,在丰富中发展,在发展中丰富,形成良性循环,盘活了河南档案文化资源。

3  以档案文化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3.1  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档案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只有充分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才能繁荣发展档案文化。第一,调查新资源。深入调查,摸清家底,对华夏历史文明不断深入发掘,为更好地展现河南档案文化提供完整翔实的资料,为全面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水平,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制定新规划。结合以往对华夏历史文明档案资源挖掘的部分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相关的档案史料挖掘进度。同时随着档案馆藏量的不断增加,档案资源内容不断丰富,有必要制定出新的档案资源研发规划,重点梳理河南档案文化资源,以突出华夏历史文明亮点。第三,找准新定位。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发展建设时期。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利用河南的区位、文化、生态、经济发展等综合优势,乘势而上,做强、做好、做大河南档案文化这篇大文章,以有效传承华夏历史文明。

3.2  创新档案文化建设。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当今文化发展,创意制胜,内容为王”。第一,创新思维。档案文化思维创新是档案文化传承发展的灵魂和原动力,也是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落到实处的关键。只有思维的创新才会形成自觉的行动创新。基于世情、国情、党情、省情的变化特点,根据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思维、找出路径、选准目标使河南档案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充分有效利用档案文化资源,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摒弃档案文化发展的片面观点,使档案文化深入人心,走进千家万户,为寻常百姓所喜闻乐见。第二,创新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创新档案管理体制是档案文化发展的活力。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档案管理理论和经验,解放和发展档案文化生产力,建立健全档案文化管理体制,特别是要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体制,不断推进档案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体制创新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非遗档案管理涉及多个主体、多个流程,各个主体的工作开展既需要协调机制的作用,同时还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第三,创新内容。创新档案文化内容是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本,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要求,更是河南文化发展之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使档案文化融入大众、融入社会,使档案文化多元发展,实现档案文化知识化、影视化、网络化,从而增强中原文化竞争力和凝聚力,彰显华夏历史文明的时代价值。如创新文化旅游档案,遵循“环境容量有限原则”,推动文化产业创新。第四,创新方式。在新媒体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创新决定着档案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创新档案文化传承方式,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使档案文化传播方式愈加显得丰富多彩,从而增强其传承内容的感染力。

3.3  完善档案文化建设的法治保障。认真贯彻《档案法》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挖掘保护档案文化资源、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遵循《河南省档案管理条例》,完善与档案相关立法,保障公民享有基本的档案文化权利。全面推进档案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普及化、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认真做好档案普法宣传,增强“依法治档”意识,使档案法律法规真正入脑入心,为档案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建设。

3.4  加强档案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第一,健全档案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河南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河南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档案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对档案人才进行培训,不断更新档案知识,洞悉档案文化建设前沿;增强档案人才业务交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有效发挥档案文化资源传承华夏历史文明。第二,完善档案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引进海内外档案领军人才、高端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相关政策和优厚待遇,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文化管理和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档案人才队伍,进而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华夏历史文明。

区文化馆 篇12

一、前瞻理念——教研文化建设的灵魂

山东省威海市高区一中始建于1994年, 建校以来, 学校实施人文管理与精细管理, 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 学校以“文化奠基, 品牌立校”的前瞻理念为引领, 逐步推进校园文化的转型与变革, 形成了新型的管理文化、德育文化、学科文化、家校合作、教研文化等一系列文化。

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新型教研文化的建设中, 我们以“健康、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 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的行政化、形式化、模式化, 树立“大教研观”, 全面盘活学校的教研资源, 建立动态、开放、多元、自主、创新的新型教研文化, 从而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 教研文化的精髓在于共建与共享:第一, 每一位教师都是教研文化的参与者和创建者。在建设的过程中, 教师将学校的发展理念吸纳到教研文化中, 将每个教研组的特色融入教研文化中, 将每位教师的个体发展置于教研文化的整体发展中, 通过共同发展形成教研文化。第二, 教研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每一位教师也是教育资源的消费者, 他们实现了教研文化系统内外的即时沟通和更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就共享, 这是教研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人文管理——教研文化建设的保障

管理催生文化, 文化浸润制度, 管理文化是教研文化的前提, 什么样的管理文化造就什么样的教研文化。我校长期实施人文管理, 创建了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为构建新型教研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政策导引

文化的构建需要政策的导引。在准确掌握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前提下, 学校制订了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即确定教师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 制订“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名师成长计划”等梯次发展目标, 制订“个人研修”“同伴互助”“团队发展”等系列计划, 从而促进教师的个体发展, 为构建教研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2.价值激励

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充分关注教师的个性发展和价值体现, 努力让每一位教师拥有特长、发挥特长:在校园网站设立年度名师榜、骨干教师榜、教坛新星榜;在年度评比中设置优秀课例、优秀教案、优秀指导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多项奖项, 引导教师从不同的角度选择自己的位置, 实现专业的发展和价值的体现。另外, 我们还设置了合理的竞争机制, 因为有竞争才有动力, 以多种评价机制为杠杆, 协调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集体备课制度化避免了教师之间的差异, 实现了有效合作, 资源共享;教师业绩考评综合化, 实现了个体与整体的共同发展。通过规则和制度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 逐渐形成了有序的竞争体制, 实现了竞争双赢的理想局面。

三、多维教研——教研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必须依靠良好的载体, 教研活动是构建教研文化的最佳载体。在教研活动改革中, 我们采取“捆绑式前进”的方式, 通过校本教研、备课教研、同伴互助和资源共享开展各项活动, 营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教研文化, 实现教师的发展。

1.一体化共享

在信息化的今天, 一体化共享已经成为最快捷的研修方式, 它也是教研文化建设的有力载体。学校利用网络技术多主体、全覆盖、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 构建优秀教师主导下的校级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

(1) 网络资源共享

学校通过远程培训、网络教研、主题研修等方式, 为不同年级的教师共享教育经验提供了平台, 另外, 还开辟了教师博客和论坛, 如学科论坛、网络沙龙、个人博客, 为构建学习实践共同体提供了网络空间。

(2) 建立资源库

学校建立了学科教学资源库, 具体内容包括电子教案、学案、教学课件、教学反思试题集锦等, 并以备课组为中心不断充实内容, 实现了资源共享, 拓宽了获取知识的空间, 扩展了信息的来源。

2.二梯度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研文化的最佳平台。长期以来, 我们全力推进具有高区一中特色的集体备课模式, 目前, “大备课、小备课”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 两个梯度备课模式的功能各有侧重, “大备课”旨在整体把握、宏观规划, “小备课”旨在精备课时、细化环节。将备课分为四个阶段, 即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 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准确更有用的学习资源。在长期的备课实践中, 我们总结了备课的“六要素”, 即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练习、备学生, 有重点有难点地将课程建设得更加完善。如此一来, “集中研讨”与“田间地头”相结合的备课模式就能有效地集中教师的智慧, 从而促进教研文化的发展。

3.三维度研训

教研培训是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 也是教研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我校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以教研组为学习单元, 开展多维度的研训, 旨在全面提升教师的能力。

(1) 动态实时式培训

依据教师的需求, 确定了不同教研组、不同层面教师校本培训的重点和范畴, 开展了针对性、实效性、专题性的动态实时式培训。根据教师的需要, 学校举行了“如何撰写教育随笔”“教师的语言艺术与情绪管理”等学科教研活动, 适应了教师的学习需求, 增强了学习动力, 提高了教学效果。

(2) 借水行舟式培训

我校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请进派出, 挖掘外部资源开展借水行舟式培训。在“洋思中学跟踪学习”和“上海名校学习”活动中, 我们派出教研组长和学科骨干走进名校, 了解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和新动向, 回校后及时反馈给教师。同时, 我们还注重挖掘本校资源开展校本培训, 以点带面, 全面辐射, 共同发展。

(3) 分层精控式培训

根据学科教师、梯队教师的特点, 我们开展分学科、分层次、分梯队的校本培训研讨活动。针对青年教师开展的“青年教师论坛”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针对骨干教师开展的“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激发了骨干教师的工作热情, 避免了职业倦怠。总之, 不同层面的学科培训立足于学科“小目标”, 切入学科中的“小问题”, 支持教学中的“小策略”, 有针对性地构筑了“十三学科大研究”, 共同营造了一个合作、分享的“大学科研训”。

4.“四梯次”研课

我校开展“四梯次”研课, 目的是要让教师在教学中开展课堂观察、互助交往、学习反思、经验交流, 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批评、借鉴和吸收, 这是文化衍生的重要途径。针对教师的层次, 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名师讲坛”“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达标课”“青年教师过关课”四种课型, 而研课活动则包括说课、磨课、讲课、评课四个环节, 教师们全员全程参与。“四梯次”研课经过五年的改进, 已经成为学校的教研特色, 它能帮助教师在研究中反思, 在反思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 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四、多元发展——教研文化的价值取向

人文管理为教研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多维研训活动为教研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而作为教研文化主体的教师, 则在教研文化的建设中实现了多元发展与整体提升。

1.个体提升

在多维度教研活动中, 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在不断地改进与更新, 这使教师的教学从日常教学实践进入到理论研讨与提升的层面, 教学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近年来, 我校大批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 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我校现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师2名, 省级优秀教师2名, 获得市区级荣誉称号共计100余人次。

2.团队发展

新型教研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团队发展, 在新型教研文化中, 各学科逐步建构起学习共同体, 加强了有效协作, 并开展竞争基础上的协作和协作基础上的竞争, 实现了竞争与协作的动态平衡, 有效地促进了团队的发展。近年来, 语文组和英语组被评为威海市第一届“四名工程”评选的名团队, 物理、生物、地理等教研组的团队发展也得到了一致认可。

3.整体提升

在“大教研观”的理念下, 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学科之间以知识共享、经验共享、资源共享为基础来建立学科教研共同体。同时, 在实际的构建中, 我们通过课题活动、专家引领等进一步提升教研文化, 通过研究实践——理论提升——文化建构的模式推动教师专业的发展, 推动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结束语

上一篇:设问与英语阅读下一篇:液压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