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带教中的礼仪培养(共7篇)
临床带教中的礼仪培养 篇1
摘要:本文就临床护生在实习带教中, 有针对性地实施专题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干预, 结合临床教学, 探讨了融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为一体的带教方法, 对于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科学规划职业未来, 掌握精湛熟练的技能, 促进组织协调的能力, 减少毕业后护理人员流失, 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临床教学,职业生涯,培养
高素质的适用性、创新型护理人才, 必须具备精通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职业能力, 献身护理事业的职业意识, 必须具备基本的沟通交流和协调管理能力的职业基础, 必须具备个人职业发展意识的职业规划, 才能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推动学科进步[1]。如何培养临床护生的这种精神和能力, 是深化临床教学改革的关注热点。在临床教学过程中, 我们探讨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实施职业生涯能力培养的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培养高素质适用性、创新型人才, 为防止护生毕业后的流失, 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1 方法
1.1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贯穿于实习的全程中, 组合成3个独
立专题, 分别在实习开始的前期 (前3个月) 、中期 (第4~6月) 、后期 (后3个月) , 有针对性地实施讲座式教育。前期主要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意义、怎样看待护士职业、护士职业需要如何设计、护士需要成为知识型员工的职业者、设定目标越早越好、主动进行自我设计、护理专业职业认识的重要性和聘请优秀的护理工作者讲授职业发展的经验与体会等, 诱导学生热爱护理专业, 从而奠定献身护理事业的职业生涯意识。中期主要讲授职业生涯中职业发展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 学生时代所要进行的职业生涯设计内容, 职业生涯设计的步骤, 如何看待兴趣、爱好与职业的关系, 职业生涯设计的最低标准等[2], 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后期主要讲授职业生涯发展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护士职业的地位分析、护士职业的发展特点、护士职业安全与保护、职业的未来展望等, 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 在模拟角色式教学中, 自觉培养沟通交流和协调管理的能力。
1.2 在临床实习中, 充分发挥职业角色的效能, 实施模拟角色培训。
将学生分为6人一大组, 2人一小组, 进入科室实习, 一个科室只承担6人的实习带教任务, 每一科室又1名主管护师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即将实习内容规范化、目标化、人性化。按各个科室要达到的实习标准确立学习内容。一个科室实习后, 按小组每月1次进行达标回报, 汇报中强调收获与不足, 下一科室实习中应改进之处。组间切磋与交流, 并明确平时性训练由教学老师和组长全权负责, 组内学生的平时性考核成绩列入实习后总成绩的评定内容, 所占百分比与所轮转的课时数有关, 实施高度仿真临床护理工作的模拟角色式教学, 既培养了学生的熟练操作技能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协调管理能力。
1.3 制定不同层次护生的带教计划。
根据护生不同的受教育层次, 有针对性的安排不同能力的锻炼。如本科生安排跟随护士长实习15d, 实行管理角色的能力锻炼;专科生安排个案查房的组织训练, 实行临床教学能力的锻炼;中专生安排一日工作独立能力的训练, 训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层次、特点, 有目的的激发个体的能力, 使其在不同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
2 讨论
通过分阶段、分步骤的职业生涯内容教育, 是针对不同时期学生易出现的职业问题和职业动摇意识而进行的适时教育[3]。在临床实习过程中, 融合职业生涯能力培养的方式, 有利于改变学生对护理工作的世俗偏见, 有利于确定学生热爱护理专业, 献身护理事业的职业生涯意识, 有利于提高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学生如果不热爱所学专业, 就不可能有学习兴趣, 更不可能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在临床实习过程中, 适时分阶段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能有效地诱导学生面对现实, 客观实际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 逐步加深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高尚性的认识, 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热爱所学专业, 献身护理事业的南丁格尔精神, 为培养高素质的适用性、创新型护理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施实习分段式的教学, 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意识地融入实习活动中, 将被动地接受职业生涯教育转变为主动促进职业能力培训的措施, 潜移默化的调动其职业意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 不断进行适时的总结和规划, 不仅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兴趣, 而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个性和才华的机会, 对职业生涯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同层次护生的不同能力培养, 使护生充分调动自身潜在规划意识, 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为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潜能, 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护理人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然而, 实施这种融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临床教学模式, 需要临床带教人员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也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更需要高素质的临床护理教师具备较强的职业规划导向教育的能力。但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临床教师队伍, 加速学科建设, 推动临床护理教学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卉, 姜新, 杨娟, 等.医科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2) :105-106.
[2]凯瑟琳于.策划好你的职业生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5:3-42.
[3]李春卉, 马健康, 石玮, 等.做好高校教师兼职班主任工作的体会[J].管理科学文摘, 2008 (1/2) :150-151.
临床带教中的礼仪培养 篇2
护理程序在手术室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手术室临床护理带教中的.效果.[方法]运用护理程序对本科室实习护生105人实施带教.[结果]应用护理程序带教后,护生出科平均成绩明显提高,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提高.[结论]应用护理程序指导手术室护理带教,使手术室带教工作有目标,提高了手术室的带教质量.
作 者:刘雪云 罗梨芳 郑晓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闽东医院,355000刊 名:全科护理英文刊名:FAMILY NURSE年,卷(期):7(12)分类号:G424.1关键词:护理程序 手术室 护理带教
临床带教中的礼仪培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2007年7月~2010年4月在我科实习的护生共123名。学历:中专护生37名, 大专护生58名, 本科护生28名, 年龄18~24岁;男生17名, 女生106名;实习时间3~4周。
1.2 方法
1.2.1 熟悉骨科患者特点和护理要点, 认识病情观察的意义
护生入科后, 安排工作责任心强、基础理论知识丰富、操作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护师以上职称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带教, 由带教组长负责科室的带教质量控制。及时介绍骨科住院环境、患者来源与疾病特点、各班次任务与要求等, 使护生尽快熟悉骨科患者特点和护理要点、实习内容与要求等, 如骨科患者病因多为外伤引起, 多需卧硬板床, 疼痛为其主要症状之一;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骨科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受限, 体位、皮肤、排泄护理要求高、难度大, 基础护理多、任务重;大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和牵引、石膏外固定等处理。护理特点:术前准备要充分、体位安置要合理、观察病情要严密、疼痛处理要及时、功能锻炼很关键、心理护理要重视等[3]。加强对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组织学习《护士条例》、《护理工作管理规范》等相关内容, 让护生了解护理工作的特点、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特征、护理工作制度与护士职责与风险等。举办病情观察专题讲座, 讲述病情观察的方法、内容、途径、重要性等, 与整体护理、专科知识和临床一些具体事例相结合, 以激发护生对病情观察的兴趣, 认识病情观察的意义, 培养其主动观察意识。
1.2.2 熟悉病情观察内容
病情观察内容有:意识状态、生命体征、一般情况、瞳孔、心理状态、药物治疗、自理能力的观察等[1];以危重患者、大手术患者、有病情变化的患者、小儿和老年人等为重点观察对象。一般骨科患者术后应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切口渗血渗液、引流、补液、肢端血液循环、体位等情况, 对有应用PCA自控镇痛者, 应观察止痛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观察有管道者的引流与固定等情况。颈椎术后早期观察患者尤其应注意颈部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四肢运动感觉等情况。科室备有骨科护理常规、护理指引、专科护理技术等手册。通过小讲课, 结合护理查房、案例点评、示范等多种措施使护生熟悉骨科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护理观察要点, 护理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2.3 掌握病情观察方法
病情观察方法是指运用各种感觉器官以收集患者资料利用相应的辅助仪器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以及通过与医生、患者和家属的交流, 床边和书面交接班, 阅读病历, 检验报告、会诊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 获取有关病情信息进行观察的方法[1]。常用望、听、触、嗅、问、叩、动、量法。望是用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状态的方法, 如精神状态、体位、面色、姿势、步态与活动等;听是用耳直接或借助听诊器听取身体各个部位发出的声音, 判断声音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如检查有无骨擦音、弹响等;触是触摸患者的脉搏、皮肤温度等;闻是利用嗅觉来辨别各种气味;问是通过询问了解饮食、睡眠或其他情况;量是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肢体的长度、周径等;动是检查关节的活动和肌的收缩力, 注意有无活动范围改变、假关节活动等[4]。带教老师先进行现场演示, 之后布置任务, 要求反复练习, 进行随机抽查和评价, 用现场查看和提问方式了解护生对此方法的掌握程度, 如骨折患者急诊入院后, 根据收集的资料判断伤势轻重、有无生命危险, 判断伤情。收集资料的方法, 问:了解致伤原因、时间、部位、患者的反应及症状;看:患者的表情、损伤部位、肿胀程度、肢端颜色等;查:生命体征、皮肤、伤口、肢体的感觉运动功能等[5]。
1.2.4 观察技巧的训练
1.2.4. 1 熟悉观察的特点
(1) 整体与局部性: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不但要看到局部问题, 还要注意由局部病变导致的全身反应。 (2) 目的性:按疾病的特点, 确定观察目的, 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主动观察。 (3) 系统性动态性:应用护理程序指导护生以一种系统、动态、连续的方法观察。 (4) 时间性:把握观察的时机, 如利用晨会交接班时了解病房的大致情况, 治疗时随机观察, 注意捕捉灵感。 (5) 针对性: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 需求、病情、病程的不同, 观察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 如下肢骨折患者, 早期注意肢体血运皮温、肿胀情况;恢复期, 重点注意骨折愈合、功能锻炼、使用辅助器具的情况。
1.2.4. 2 观察者应具备的条件
(1) 慎独精神, 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安全意识, 有高度的责任感, 严谨的工作作风, 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 (2) 既有重点, 又全面认真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3) 既细致又准确及时, 具有去伪存真、详细分析、反复印证的能力, 如观测记录监护仪器数据时, 不要盲目照抄, 而要积极思考分析相关因素。 (4) 做到“五勤”, 即眼勤、嘴勤、脑勤、手勤、腿勤。多查看患者和病历, 提高观察警惕性;多询问, 除病情外, 还要了解患者需求, 遇到疑难问题及时找出答案;注重积极思维, 遇有反常现象时要反复思索为什么, 横向纵向比较;加强操作和护理体格检查训练等[6];多深入病房查看患者。 (5) 及时观察评价记录。
1.2.4. 3 注重兴趣的培养
对护生多引导和启发性、及时检查与评估兴趣的培养情况。 (1) 注重兴趣性和理论联系实际, 如采用以问题为基础、以护生为中心的问题教学查房法, 鼓励护生在病情评估时发挥联想思维的能力, 多想为什么, 考虑有无潜在的问题, 不直接向护生揭示病情变化, 多启发性提问, 引导护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 (2) 加强培训, 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指导如何观察, 避免盲目性, 保证准确性。注意评估学生的观察方法是否得当、观察结果是否正确、并补充遗漏部分, 不恰当及时纠正, 如查看护生如何通过望、听、触、嗅、问、叩、动、量等方法对新入院患者进行评估, 提出护理问题和制订措施。四肢骨折患者如何通过触摸动脉搏动, 观察皮色、测皮温、毛细血管充盈, 观察四肢血循环等。 (3) 定期检查评估护生专科知识掌握程度和观察能力水平, 纳入整体护理能力考核内容中。
2 结果
激发了护生的主动观察意识和学习兴趣, 增强职业自豪感, 巩固了专业知识。增进了带教老师的责任感和知识, 使病情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保证了带教质量。
3 讨论
病情观察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有助于及时发现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的征象,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高质量护理的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是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基础。在临床带教中, 带教老师要重视言传身教和提高自身认识, 结合护生的具体情况, 如来源、性格、实习阶段等特点, 注重护生兴趣、沟通能力、良好习惯、科学思维方法等培养, 有意识地传授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有计划地讲解观察的内容, 以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观察意识, 达到增强病情观察能力的目的。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护生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方法。方法:对护生采取认识骨科患者特点和护理要求、熟悉观察内容、掌握观察方法及技巧的训练。结果: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观察意识, 使其病情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增进了带教老师的责任感和知识, 保证了带教质量。结论:临床带教中注重护生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 对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护理教学,骨科,护生,病情观察
参考文献
[1]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15-316.
[2]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6-17.
[3]李连红.临床骨科护理细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9.
[4]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23-533.
[5]金芳.骨折临床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2005:4-5.
临床带教中的礼仪培养 篇4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激励式带教法对泌尿外科护理教学的影响以及应用方法。方法:以我院以泌尿外科作为研究科室,以2016级护生作为研究,共有80名,根据带教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的临床实践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实践能力程度、评分更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激励式带教法后,能够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便于全面、快速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这种带教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激励式带教法;泌尿外科护理;教学
在护理实践教学中,主要目的是培养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护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脱节,降低了护理实践的质量。因此,采取有效的带教模式,加强对护生的指导,帮助他们积极参与到实践当中,以此来提高综合能力素养。特别是在泌尿外科的护理教学中,更要采取先进的教学模式,使护生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激励式带教法对泌尿外科护理教学的影响以及应用方法。对我院2016级的80名护生进行探讨。其中,观察组采取激励式带教法后,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的2016级护生进行研究,共有80名。护生的平均年龄为(20.15±2.03)岁。其中,男生23名,女生57名。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名。对比两组护生的带教医院等级、导师学历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模式,以临床教师为主。包括讲授法、演示法。表现为:教师以[2]
[1]实际案例为依托,给学生讲解临床护理知识,操作技术。然后,护生给患者实施护理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措施。同时,观察带教老师的操作。
观察组采用激励式带教法。具体表现为:(1)导师在综合考虑临床护理需求的基础上,对实习大纲进行调整。在实习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以问题为切入点+临床真实病例+讨论+反思+激励护生动手实践学习)。(2)导师要与实习科室提前联系,根据护生的特点,制定带教计划。带教老师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有丰富的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和经验,护理操作技术规范、熟练,法制观念强,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使用高、精、尖仪器的技能。(3)选择适当的教学病例,加强学生的配合。同时,选取组织能力较强的护生,担任组长,配合导师的工作。(4)实习开始后,导师首先为学生介绍疾病护理方面的知识,并进行示范。护生认真观察导师示范,并按照导师的指导来进行护理诊断,做出护理方案,并进行有效评价。(5)在护理评价中,如果涉及到医学基础知识,导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引导护生运营评判性思维,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1.3 评价指标
实习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办法,对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得分高的,表示临床实践能力强。其中,低分:(31-72);中等分:(73-114);高分:(115-155)。本组共发放80份问卷,有效收回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1.4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统计数据录入到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其中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t检验;对比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实践能力程度、评分更高。观察组平均得分为88.40±9.65分,而对照组为80.42±5.66分,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另
[4]
[3]一方面观察组低分5人,中等分35人,而对照组低分9人,中等分31人。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 讨论
临床实习是学生巩固和加强所学理论知识,并将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学习过程,是培养合格医务人员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实习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实施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临床实习时临床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护生在毕业后能否迅速胜任相关的工作。者对医疗质量以及护士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护生在大多数临床科室实习中都会出现一种怠工的现象,同时,科室的相关领导人也无法采取更多的措施来激发护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科室对护生进行带教的行为与科室本身对护生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在要求护生通过临床高质量实习的同时却设定下不合理的实习任务;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只注重科室工作,却不注重护生的学习教导,进而就造成了科室护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出现消极、投机取巧的现象等等。
激励式带教法运用了实际的案例,给护生提供了具体的临床情境,能够激发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这样,当学生在感受社会情境的过程中,就会拉近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具体来讲,表现在这些方面。第一,临床护理方面:引导护理生准确把握护理操作,掌握相关的标准。然后,按照规定的护理程度,给患者提供标准化的护理服务。另外,学习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工作制度,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办法。第二,沟通交流能力方面。临床资料显示,大部分医疗纠纷的源头就是护理人员缺乏与患者的有效沟通造成的。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必须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并提高自己在交流沟通方面的能力。在泌尿外科采取激励式带教法所制定激励机制,需要针对护生在科室的学习目标进行一定的调整与优化,促使其满足科室实习的相关要求的同时满足实习护生的个人学习要求,进而才能够有效的激励护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6]
[5]本组研究显示,两组的临床实践能力均为低分与中等程度,这是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可以看出,通过短期的实习,学生要达到高等程度,存在很大的难度。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实践能力程度更高。另外,对比两组的科研能力,没有明显差异外,观察组在临床护理能力、沟通交流、专业与自我发展、评判性思维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比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科研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所以在后期要采用多种途径,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采用双导师制带教模式后,合理利用了教学资源,拉近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促进了老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同时,能够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便于全面、快速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这种带教模式值得大力推广。参考文献
读书笔记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篇5
2007~2008年在我科实习的护生。大学生198名本科生67名。学生生源:泸州医学院, 成都中医药学院, 绵阳卫校, 实习时间4周。负责带教老师:8名, 大专以上学历6人, 本科2人, 其中主管护师3人, 护师5人。
2 方法
(1) 每轮新护生到科室, 由科室一名总负责的带教老师作入科宣教, 向同学们讲解 (1) 树立良好的职业观; (2) 在科室要学习的内容; (3) 各位老师和工作环境。读书笔记教学组要求每位同学准备好笔记本, 每周一则至二则的在科室学习体会, 所见病种, 操作方法, 交流沟通方式, 各种仪器的使用, 护理记录的书写, 带教老师的讲课内容, 周六交代教老师处。
(2) 在带教过程中, 带教老师带领护生接管作为教学病例的典型患者, 让学生参与临床交班, 查房、治疗和护理, 使学生通过实践, 了解患者病情、治疗、护理。运用逆向思维方法, 顺势引导她们提出问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为什么4~6周要绝对卧床休息?20%甘露纯为什么要快速静脉输入?为什么要保持病室安静和病人情绪稳定及大小便通畅?带教老师讲解工作中所遇的这些问题后, 传统教学组不作要求, 读书笔记教学组则要求实习护生下班后作好笔记, 并主动翻阅相关书籍, 融会贯通, 加强理解记忆, 学会善于在工作中提出问题, 把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均记下来。特别对刚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 着重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如:各种用药途径和服用方法的简写ivgtt, .im.tid.bid.qn的意义, 三查七对在临床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要求读书笔记教学组做好笔记并熟练掌握运用。
(3) 带教老师定期查阅批改学生笔记, 着重强调需要深入了解和细化了解的内容, 如有的同学笔记中记录有帕金森病人要食用适量优质蛋白?老师批注为什么只能是适量优质蛋白?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 了解原因, 并把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中, 再让老师查阅。
(4) 对笔记要求, 每周至少一篇用规范的笔记本, 写下体会和感想;写下自己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多问为什么?也可客观反映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
3 结果
通过出科理论和操作考试, 以及对实习生的满意度调查。传统教学组成绩在平均分85, 满意度90%, 读书笔记教学组成绩平均分90, 满意度96%。护生对在我科2008年学习收获评价:对该科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均有一定深入了解, 认识印象深刻, 笔记本更便于以后工作中需要时方便查阅。曾有护生在笔记本写道:作笔记让我在这科学了很多, 个别病案的知识终生难忘, 老师的批改也让我的知识更细化和深入。这是个很不错的学习方法。
4 讨论
(1) 护生在医院学习时或许因为环境陌生产生紧张、恐惧, 以及技术操作不熟练而缺乏自信, 对书本知识记忆不深, 忘了所学、理论不能联系实践, 不善于观察病情, 整体护理知识欠缺而进入临床不知所措。
(2) 通过读书笔记、护生就会主动复习课本知识, 回味实习期间的所做所见, 查阅更多其它资料, 再与临床结果比较, 不但加深了印象, 巩固所学, 更为尽快进入护士角色打好基础。并加强了对护理专业知识的管理, 提高了实习效果。
(3) 通过读书笔记, 也使带教老师不能懈懒, 更能激发他们查阅更好相关资料, 以便更认真更科学的带教批阅, 不断提高护理队伍整体水平, 最终更优质的为广大病员服务。
摘要:目的探讨读书笔记在临床带教中的作用。方法对2007年在我科实习的护生作为传统教学组, 2008在我科实习的护生作为读书笔记教学组, 分别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将出科考试和实习生满意度调查作为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读书笔记教学组的护生通过作笔记, 强化了基础知识, 联系了实践, 获得了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尽快进入护士角色。结论读书笔记教学组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
临床护理带教中的问题及对策 篇6
1 存在的问题
1.1 外部环境和思想观念方面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 多数护生的心理承受力脆弱, 情绪不稳定, 对前途的担忧很大程度上干扰了他们的学习。社会上一些重医疗轻护理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部分患者及家属对医生和护士的态度截然不同, 使护生产生不平衡心理, 认为护理工作无出路, 没奔头, 被人瞧不起, 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挫伤。
1.2 教师方面
1.2.1 论资排辈, 以老为先的带教模式
以老为先, 选护龄长的护士担任带教工作, 而这些带教老师往往学历层次低, 创新能力差, 带教方式陈旧, 常常给学生动手机会少, 缺少对护生整体素质量的培养。
1.2.2 跑腿打杂多, 查房示范少
因护理工作琐碎、繁杂, 带教老师往往忙于应付日常工作, 指派学生跑腿打杂, 学生实际临床操作少, 老师查房时间及次数也不够。
1.2.3 要求多, 检查相对较少
老师常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各种制度常规, 却忽略检查学生的实际落实情况和效果。
1.3 学生方面
1.3.1 职业素质欠缺
80后独生子女多, 大多在家娇生惯养, 不能吃苦耐劳, 工作中拈轻怕重, 团队精神差, 且有些学生本身并不热爱护理工作, 缺少职业所必备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1.3.2 理论与实际脱节
在学校主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却不能与临床相结合, 如遇紧急情况则表现为手忙脚乱, 不能将急救措施用于临床。
1.3.3 缺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能力和技巧
实习学生没有社会经验, 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不能通俗易懂地与患者做健康宣教。
1.3.4 轻生活护理, 重操作
学生常常不愿做翻身、拍背、口腔护理等生活护理工作, 只重视输液、打针等技术性操作。
2 对 策
2.1 严格进行带教老师资格认定
选择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沟通能力强的老师带教, 并可通过各种考核量化评分后优胜劣汰。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考评, 并征求学生意见。
2.2 营造轻松和谐的实习环境
带教老师多关心学生生活、工作中的困难, 多帮助学生, 与学生交朋友, 使学生尽快消除陌生和紧张感, 适应新环境, 进入新角色。
2.3 制订实习计划, 合理安排实习
根据护理教学大纲, 各科根据专科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 使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都明确实习目标, 并详细记录带教情况。定期检查实习计划落实情况, 不同层次学生分开带教, 制定不同的实习目标。
2.4 注重培养实习学生的健康宣教能力
健康宣教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实习护士接触患者时间短, 并对健康宣教重要性的认识不充分和不具备健康宣教的技能, 因此带教老师在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 要组织实习学生观看, 并向实习学生介绍沟通技巧、宣教方法, 有关健康宣教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然后让实习学生自己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带教老师在一旁指示、补充, 使实习学生逐渐掌握有关技巧, 健康宣教水平不断提高。
2.5 严格进行出科考试
包括理论和操作考试, 以此来检验实习学生这段时间以来的实习效果, 认真、客观地做出实习鉴定和记录。
2.6 定期召开座谈会
每个老师的带教方式和实习学生的理论水平、文化素质不同, 于是定期对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召开座谈会, 进行沟通, 及时了解她们之间存在的问题和心理动态, 积极整改, 使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护理教学,临床实习,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廷容.浅谈护生临床带教[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4) :2211.
临床带教中的礼仪培养 篇7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临床生涯的开始,在这一阶段,不仅要培养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还应该进行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训练,为他们以后的医学职业生涯奠定扎实的基础。多年来传统的带教模式只注重临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不平衡。如何训练实习医生与病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成为摆在每一个临床带教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大量资料表明,医患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并不是天生具有的,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3]。为此,我们对2008年7月进入临床的实习医生实施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与病人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从多个方面对实习医生进行医患沟通技巧的训练,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7月进入临床的2004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共84名实习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滨州医学院62名,潍坊医学院9名,济宁医学院7名,其他院校6名。将其随机分为改革组和对照组。改革组43名,其中男生23名,女生20名;对照组共41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21名。年龄均在22-24岁之间,平均年龄23.4岁。
选择病人或病人家属共20人。由带教教师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以便得到他们的理解与配合。病人可就自身疾病有关的问题与实习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病人因病情原因不能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可由其家属代替。
1.2 研究方法
分为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和问卷调查两部分。
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对照组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带教。改革组则增加了与病人面对面交流、进行医患沟通技巧训练的内容。病人及家属被邀请到示教室参与教学活动。训练内容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病史采集的训练。在采集病史过程中,要求实习医生做到尊重病人、注意语气、语调和询问方式、耐心倾听;第二步:提供医学信息的训练。病人及家属可就自身疾病的有关问题进行提问,由实习医生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目的是训练如何向病人及家属提供医学信息。要求实习医生注意语速、尽量用病人听得懂的语言而少用专业术语,并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理解的程度;第三步:讲解与总结。病人及家属离开后,由带教教师对医患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和总结,同时结合病人病情对临床知识点做进一步的讲解。
问卷调查。分别对改革组、对照组的实习医生、病人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自行设计。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内容包括实习医生自身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价、目前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态度及教学效果、病人及家属对新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等。
1.3 统计学处理
对改革组和对照组的调查问卷结果(除第一个问题外)分别进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
2 问卷调查结果
改革组共发放问卷调查表43份,回收43份;对照组共发放问卷调查表41份,回收38份;发放病人问卷调查表20份,回收20份。
2.1 影响医患沟通因素的调查
对两组的实习医生均发放了调查问卷。关于在校期间医患沟通方面的教育,所有实习医生所在学校均未开设有关医患沟通方面的课程。关于影响自身医患沟通的因素(多选),69%的学生认为是病人及家属对实习医生不信任、不尊重,53%的学生认为与自己的临床技术水平有关,61.7%的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不知如何与病人沟通,语言表达能力不强,37%的学生认为与在校期间缺乏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有关,24.7%的学生认为是当前医疗恶劣环境所致。
2.2 改革组与对照组对新教学模式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反馈结果(见表1)
除第1个问题外,两组问卷调查的结果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第2,3,4,5,7个问题,P值分别﹤0.005;第6个问题,P值﹤0.05)。
对照组实习医生对传统教学模式所提出的意见中有73.7%的学生认为是填鸭式教育,古板、因循守旧,学习没有积极性,思维禁锢,42.1%的学生认为带教教师与病人对实习医生不信任,给予动手的机会过少,38.9%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18.4%的学生认为应该结合典型临床病例,多进行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
2.3 病人及家属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所有参与教学的病人及家属都对这种教学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表示非常愿意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所提出的建议中,95%的病人期望医生能够抽出时间到病人床边,与病人多沟通、多交流,60%的病人期望能为住院病人及家属进行医学科普知识讲座,45%的病人期望与医生建立电话联系。
3 讨论
对于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赖于实习医生的个性和人际交往能力,而是要通过教育和训练得以提高。多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专业训练为核心的,极少数医学院校向临床专业的学生传授他们在未来执业生涯中必备的另一项能力,即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国外的医学院校早已非常重视在校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医学院校均设置了医患沟通方面的课程,制定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如专题讨论、经验交流、使用“模拟病人”及“信息反馈”等等[4],并有具体的评估、考核方法。我们一直沿用的传统带教模式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只注重临床知识的传授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实习医生人文素养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二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纳入了临床教学中,通过与病人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对实习医生进行如何采集病史、如何耐心专注地倾听、如何向病人提供医学信息以及语言的表达、肢体语言的运用等多个方面训练。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与病人有更多接触、交流的机会,而且学习趣味性增加,通过训练,与病人沟通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另外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在教学活动之前,他们会仔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认真查阅医学资料以便能够更准确地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过程非常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学生对病人及家属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像以前那样刻意和病人及家属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给予了病人更多倾诉的机会,使得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病人患病后的痛苦、焦虑、恐惧以及经济上的压力,非常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病人及家属对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示出极高的热情,能够与这么多的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诉说内心的感受,解除心中的疑惑,是他们热切期望的。通过参加教学活动,对所患疾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对医生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热切希望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与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实习医生的评价还是非常满意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显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无论对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还是对病人都是非常有益的,初步达到了教学目的。但积累的经验还非常少,在今后的临床带教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推广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毕竟,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而非一朝一夕能习得的。
参考文献
[1]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Contemporary is-sues in medicine: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M].Washing-ton,DC:AAMC,1999.
[2]Stewart M.Effective physician-patient communication andhealth outcomes:a review[J].CMAJ,1995,152:1423-33.
[3]Maguire P,Pitceathly C.Key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how toacquire them[J].BMJ,2002,325:69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