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分析论文

2024-05-31

维权分析论文(精选12篇)

维权分析论文 篇1

近些年来, 农民工“跳楼秀”现象屡见报端。同时,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相继出现了“民工荒”现象。本质上, 这看似不同的两种社会现象却反映了一个共同问题:农民工的被动维权。

一、农民工在维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 农民工维权成本过高, 无法得到补偿。

农民工依法维权的过程通常是, 向劳动监察大队举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最后, 向法院申请执行。如果走完这整个程序, 农民工需要支付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仲裁过程中的受理费和处理费、诉讼费、复印费、查询费等等。通常, 农民工在拿到工资后发现, 扣除维权费用及误工损失, 自己的工资已所剩无几。

2. 农民工维权程序复杂、时间过长, 时效性差。

农民工被拖欠工资后, 往往先与用人单位及包工头协商, 而此时用人单位和包工头并不直接拒绝支付工资, 而是采取拖延的办法。往往, 在协商无果后, 很多农民工采取去劳动部门投诉来讨要工资, 最后才是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权。而在此花费的时间常常会超过60日, 已经过了仲裁时效, 律师只能以劳务纠纷起诉到法院。而法院从立案、开庭审理到下达法律文书又是一个繁琐和漫长的过程。正是维权程序的繁琐和时间的过长, 致使许多农民工丧失了信心。

3. 部分政府部门对农民工问题认识不够, 劳动监察部门在保护农民工权利方面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作为劳动领域的专门执法机关, 劳动监察部门应当是维护劳动秩序强有力的警察, 他们有权力直接、主动而迅速地对用人单位进行检查、对违法单位进行处罚、为劳动者要回应得的工资。比起司法救济途径, 劳动监察部门的执法应当是更加及时有效的。但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我国的劳动监察只是处于被动受案的状态。

4. 工会维权组织的边缘化使农民工缺乏利益诉求的渠道。

目前, 我国各行各业都有工会组织, 唯独农民工这个数目庞大的社会群体没有自己的工会组织。缺乏正规的工会组织, 农民工没有合法的权益诉求渠道, 权益的诉求得不到政府、社会的重视, 导致权益长期缺失而无人问津。

二、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主要对策

1. 完善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法规, 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目前, 我国已新出台了《劳动法》, 从同工同酬、劳动监察、安全生产、工资支付等方面依法规范了用人单位的行为。

2. 建立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国家强制机制, 加大劳动监管力度, 变农民工维权为政府维权。

主要指改变目前农民工的维权方式,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尤其是劳动监察部门在农民工维权过程中的积极、主导作用。要求劳动监检部门必须主动地去检查用人单位是否存在违法之处, 而不要总是等着农民工的举报。

3. 改革劳动仲裁制度, 降低农民工维权成本。

我国法律规定的劳动仲裁制度本身存在的仲裁时效过短、仲裁收费偏高及裁决生效率低等诸多问题使得它难以发挥本身的作用。因此, 应对劳动仲裁制度进行改革, 以简化农民工的维权程序, 减少农民工的维权时间成本和费用, 使其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地维护。

4. 创新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工会组织, 协调维护好农民工的权益。

工会组织是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是雇主和农民工进行有效沟通和谈判的制度平台。因此, 必须加强农民工工会的建设, 建构起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中心的维权组织。

5. 增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 提高农民工的自主创新素质。

农民工维权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政府部门应对农民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 强化农民工的法制观念, 增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 使他们成为自主维权的主体。

农民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 在城市, 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 他们的维权过程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单靠他们自身维权是不够的, 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帮助来改变农民工被动维权的现状, 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

维权分析论文 篇2

开场白:

男:没有金戈铁马,没有烽火狼烟,维护权益的战争没有鲜血,没有

嘶鸣,没有轰轰烈烈,但是却永不停息。

女:维权是冷静的思索,维权是坚定的执着,维护权益的过程没有放

弃,没有后退,没有唯唯诺诺,有的只是坚持到底。

男:11支参赛队伍,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一路走来5支队伍站到

了现在的舞台上!

女:从之前的两场初赛,各个队伍拼搏努力,各显其能,烽烟过后5

支精英在此一决雌雄!

男:董悦,你听过一句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么?

女:明白,你是说比赛前要先放松一下。恩,那就在激烈的比赛前欣

赏一段舞蹈。

男:对,但是,不是所有的舞蹈都叫作街舞,不是所有的街舞都叫

POPING。下面请欣赏权益部王盛伟,韩韫带来他们的精彩。(一段舞蹈过后)

女:他们的表演的是不是很精彩,那接下来我们的活动会比这更精彩。男:下面请允许我们介绍到场嘉宾及评委。

()

女: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到场的参赛选手及各班的啦啦队。()

(中间的文艺活动)

男:下面请各位选手及啦啦队休息一下,我们的工作人员正在统计分数。

女:(随意哼哼一句)

男:唱的不错啊~

女:那是~我是谁?

男:说你胖你还喘起来了。。下面看看什么叫实力派的演唱。

男:哎,董悦,明天我要去客运中心接人,你知道咋去不? 女:知道,先告诉我接谁?

男:那个….是吧….你知道的…

女:好吧…我就当知道啦……坐56路车去。

男:56路,恩,以前没听说过啊。

女:那当然,56路还是有一段传奇的。这也算咱们学校维权的一段实例。

VCR引导词

遇见:是我上错了车还是你下错了站,我不要又一次情深缘浅的擦肩而过,我要的是一场刻骨铭心的《遇见》。

咖啡厅的故事:当亲情遭遇生命的抛弃,当疾病渴望血缘的垂怜,两个拥有同样起点却各奔东西的生命,在宿命的天空中是否会擦出绚烂的交集。

兼职的悲惨命运:生活常会跟我们开一些玩笑,面对这些玩笑,笑永远比哭高明,哭了你就输了,笑了你就赢了。面对《兼职的悲惨命运》,你们是笑呢?还是哭呢?

房东房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看《房东房客》打出一场搞笑的侵权战役。

发卡:妈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烛光里的妈妈,你的黑发里泛起了霜花。女儿又女儿的报答,千言万语汇聚到我送您的《发卡》。

幻灯片解:

结束词:

男:维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维权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女:本次维权晚会即将圆满落幕,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笑而过,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有更深刻的收获。

男:面对侵权,我们要拿起武器,挺身而出,绝不退缩。

女:下面我们郑重由请本次维权案例分析获奖单位。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最佳维权团队奖。

男:维权征文获奖者分别是,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下面有请主席颁奖。

女:让我们再次对获奖团队和个人表示祝贺。此次维权案例分析活动到此圆满落幕了,感谢大家的到来。

维权分析论文 篇3

关键词:村民委员会;农民权益;组织依托;社会性复归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2-0021-05

当前,学界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权益问题,有关农民权益维护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三农”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论及农民权益维护的途径时,学界大抵认为应从国家制度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国家经济财政政策的支持,支持和发展各类型农民协会组织等方面着手,这些都无疑看到了问题的根本所在。但在这里存在一个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村民自治组织对于乡村民众的权益维护应起到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的问题。这一问题伴随着近年来各地频频出现的农民由于征地补偿纠纷等各种权益受损事件而引发的乡村社会冲突增多而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村民自治组织成为村民维权的组织依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村民自治组织在当前的乡村治理实践中主要是以村民委员会形式存在的,人们一般认为村委会作为一个自治性的组织,其主要的职能是对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这种看法是没错的。但在笔者看来,村民委员会还具有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功能就是维护本行政村村民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承担起权益维护功能。

首先,这是村民自治组织作为社会性自治组织本应承担的重要职责。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于1998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明确指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这里明确地把国家的政权组织与村级自治组织作了制度化的区分,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不是国家政权组织,也不是国家政权组织的派出机构或附属物。同时还明确指出了村委会有向上级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的职责,在该法第六条中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维护村民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些规定已经明确界定了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责和功能,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维权。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及村委会的职责功能时,仅仅强调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职责,而没有看到村委会是维护村民权益的基本组织依托的地位功能,所以在探讨农民权益的维护时往往只将村民委员会看作是协助基层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一级“准基层政府”,将其放在农民维权的对立面上,忽视了村民自治性组织作为社会自治组织所本该具有的维护组织成员权益的基本属性功能。

其次,这是由村民自治性组织的委托-代理关系决定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最初用来研究市场交易关系,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社会契约论兴起后,一批学者开始用委托代理关系来解释社会中的其它互动关系,在研究政治领域的选举代议制形式时,委托代理理论具有独到的解释力。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出现的村民自治实现了对封建时代乡村自治的历史性超越,自治的主体由少数乡绅转变为多数村民,由村民民主选举村民委员会,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而达到乡村自治的目的。这种村委会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办法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公社时期由上一级公社任命村干部的做法,从而使乡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使得乡村组织与乡民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过去村级组织与上级政府的授权任命关系变为村民组织与村民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此,村委会便成了代表农村社会与国家谈判的一种整合力量,维护村民权益是其主要的职责之一。

再次,中国社会格局下农民权益保障的极端脆弱化,使得村民自治组织承担维权职能成为必要。当“国家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就成为宏观政治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社会从政社合一的体制下解放出来,村民委员会最初是为填补人民公社瓦解以后留下的权力真空而建立,在这种国家权力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的契机下,农村社会的发育就成为这一制度替代后的必然后果和必然要求。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制度的障碍、立法的缺失、农民和农业的先天性弱质、农民的社会原子化现状,使得农村社会的自身发育迟滞,农村社会缺乏与国家平等对话和合作的条件,农民权益的维护实践艰难。当前学者们在此问题上已达成基本的共识,那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作为村民自治性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在组织农民上有着巨大潜在价值值得挖掘。

最后,已经运行了20多年的村民自治组织蕴含着承担维护村民权益的现实组织资源。当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将农民组织起来是保障农民权益的根本,主张支持和建立各种农民协会,更有许多学者极力主张建立专门政治维权性的农会组织,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为主要代表。在此,我们可否试着分析一下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委会组织能不能承担起维护村民权益的职责呢?如果可行,那么依此路径推进定将会是更为便捷、更为高效的选择。因为:其一,这种设想在理论上和法理上是可行的,而且具有现成的组织机制可以使用,与其在村委会之外再成立专门的农会组织不如通过村委会的职能复归和转换来达到目的;其二,村民自治在我国已经实践了20多年,村民自治组织的运行章程、运行实践在各地尽管效果不一,但大都积累了适应于特定乡土环境的组织资源;其三,当前村民自治已经从最初的作为权宜之计的替代制度发展成为促进社会发育、国家民主建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的大格局中,其从“行政附属化”地位转变为真正乡村社会性组织,实现其“草根”属性的复归,已经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转型为真正服务性、维权性的乡村社会组织是今后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方向。

二、当前村民自治组织在维护村民权益方面的角色缺失与功能异化

从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现实状况出发对照来看,我们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仍然处于逻辑层面。在实践中村民自治存在着种种乱象:社会群众性自治组织演化为“准政府组织”,“自我管理”演化为“被动管理”,群众自治演化为“村委会自治”或“村官自治”[1]73-74,理应代表村民利益、成为乡村社会组织代表的村委会组织在实践中往往成为统治村民的力量。正因如此,有研究者悲观地将村民自治的实践称为“一场发展后果难以预料的乡村政治动员令”。[2]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前乡村自治实践中国家与社会的分野模糊、界限不清,由此导致乡村自治组织的功能错位。乡村治理中产生的“乡村关系”“两委矛盾”“村委会与村民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反映出在国家建构框架下乡村自治的内在紧张,而这种内在紧张根本上是现代民主-国家建构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紧张造成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如果不从制度构造上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权力不断向乡村渗透和国家与乡村的权力边界问题,村民自治的发展限度是可想而知的”。[3]

村委会组织难以承担起代表村民利益与国家平等对话的群众性组织的职责除了上述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一根本原因之外,还有一些体制机制上的原因:

1.村民自治的民主化发展迟缓失衡制约了广大村民的治理性参与,村民自治发生异化,村委会不愿为村民集体维权。村民自治的一个核心价值就是民主,是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统一。但是从民主的实现形式来看,民主选举和村民自治的其他三个民主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在实践中,大多数地方重选举,轻管理,一选了之,选举之后的决策、管理、监督无人过问,出现了“民选的干部不民主”的现象,被群众称之为“半拉子”民主,最后还是会落入少数人甚至一个人说了算的巢臼,村民自治蜕变为“村委会自治”甚至“村主任自治”。着眼于村民自治中村民的民主决策、管理、监督的缺陷,新近研究也主要从这一主题出发,提出了保障村民自治权的对策。[4]

2.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导致村民想不到村委会应该为他们维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服从性文化”、“顺民文化”,不是一种公民性的权利文化。重国家整体利益,轻社会个体利益自古以来被推崇备至。类似于西方社会的那种深入人心的权利文化意识在我国还没有从根本上确立起来,尤其是在广大农村社会。由此,在村民自治中村民自治组织理应成为上级政府的好帮手、协助者的认识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在我们以往的乡村调查中,大多数普通村民眼中的村委会就是代表国家政府的,唯一不同的是原来村委会的官是上面任命的,现在的官是要大家来选的。

3.利益机制的诱导以及村委会遭遇信任危机导致村委会不能有效为村民集体维权。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经济仍然是首要的利益需求。经济发展水平越是低下,其权益需求越是短浅和急功近利,越容易被一些眼前的小的利益满足所诱惑。在涉及土地征用补偿等一些重大问题上,大多数村民很难从自身以及后代的长远发展来思考问题,由此导致各种“坑农事件”的发生,事后才想起维权。另外,由于长期以来,村委会的过度行政化行为,也导致村委会在村民心目中的信任危机,他们对于村委会愿意而且能为他们维权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是持怀疑态度的。所以,一旦遭遇权益受损他们往往是通过各种激进的、个体性的维权方式,或者宁愿选择当地黑恶势力替他们出头也不相信村委会。

4.农民的集体行动困境导致村委会维权的艰难。在社会与国家试图平等谈判、互动合作时面临的社会性障碍往往是来自社会成员的集体行动困境,难以避免各种“搭便车”行为的产生。集体一致行动何以能产生,这在当前农村社会确实是一个根本的内在问题。近年来,学者们在研究乡村治理问题时将眼光更多地放在了乡村社会资本、乡土社会资源和村庄社会关联上,都与要试图找到克服农民集体行动困境的努力有关。

三、构建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根本的乡村治理新机制,推进乡村自治组织的社会性复归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实施赶超型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实行的是“以农养工”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政策,由此建立起一种更为便利国家直接向乡村汲取各种资源的“压力型”政治体制。改革开放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民自治实践其初衷并不是要彻底改变这种体制,而是国家在开放的条件下实现对乡村社会全面控制已是力不从心,实行村民自治仍是将乡村社会放在国家可控的范围内。在这种宏观制度中,必然导致乡村自治组织的“过度行政化”倾向的发生。有学者提出乡村自治还存在一种“过度自治化”倾向的存在,笔者认为此看法不符合实际,在上述国家大的制度框架期望中,所谓的“过度自治化”是难以真正产生的,如果有,那大多也是书斋中的臆造。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为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全面取消农业税,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由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是历史转折的标志。它意味着我国从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性整合走向一体性整合,通过国家整合实现城市与乡村的相对均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便是国家整合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由此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和重构乡村治理的旧有体系,重塑乡村治理新理念,改变过去根深蒂固的“汲取型”观念,变“取”为“予”,相应地变革“压力型”体制,向乡村治理的“服务型”、“维权型”治理体制转变。真正确立“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得实惠”的乡村治理机制[5],推进乡村自治组织的社会性复归,使得乡村自治组织真正成为代表乡村群众利益,代表乡村社会与国家政府合作、对话的社会性组织。

立足当前现实,我们也看到,要实现这种转变面临许多重大的障碍。可能的问题诸如村民自治组织若要转型为真正的社会性自治组织,会不会重新使乡村社会发生倒退,重新变成“一盘散沙”的局面,使建国以来“国家建构”的成果付诸东流;乡村真正自治,会不会挑战国家权威,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妨害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等问题。应该说,这些也是学界一直以来最担心的。自治与秩序如何才能保持一个合理的张力,如何界定国家与社会的界限从而使得二者实现良性互动,这些问题都是要慎重考虑的。但是,笔者以为,不能以此为根据而固守僵化和过时的体制机制,乡村治理的发展,使得草根社会的强大生命力一旦摆脱外力的控制,必然炫目的怒放,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的。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自系统在外在环境良好的情况下,都有自我矫化的功能,乡村社会作为一个自在系统,在国家理性的行政性放权的前提下,给它提供良好的外在体制机制环境,有许多可能产生的问题是完全可以矫正的。对此,我们应该乐观地看待。

当我们沿着上述思路继续深入思考下去还会发现,当前的村委会组织大都承担着非常繁杂的职能,特别是承担着繁重的“政务”职能,其履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维权的职能被边缘化。实现村委会职能的转变,实现其“草根性”复归,必须要立足现实处理好乡村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乡村组织与乡村党支部、乡村自治与乡村民主的关系,保障乡村自治组织的经济根基并且培育乡村社会文化观念资源等,塑造有利于乡村自治组织转型的新机制:

1.基层政府应加快转化职能,在与乡村社会打交道时,应积极开拓替代行政命令的新的政府行动方式,减轻和剥离乡村自治组织的行政性事务。我们提倡的乡村自治组织的职能回归,但是,我们也认为政府在农村社会的职能依然是不可缺位的,促使村民自治组织的社会性复归要求基层政府在实现国家意志和政策实施时必须在方式上进行调整。调整的策略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法律替代,把一些具有长远意义、战略意义并且内容相对稳定的政府职能,转化为法律权利和义务,依法实施政府的导向作用,如计划生育等;二是契约替代,对于一些以政府与农民发生交换关系为特征的政府职能,如公共工程,疫病防治等采取行政契约的方式,在政府与农民双方一致的基础上达成协议;三是宏观经济政策替代,如政府引导农民改变产业结构,引进新品种方面,可以采用财政的和金融的政策手段来调控,如在价格上给予补偿,在信贷上给予优惠,在税收上给予减免等等,尽量减少自治组织的经济性行政事务。只有从根本上减少和剥离基层政府压在乡村组织头上的繁重政务,才能使村委会安于本村事务,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代表村民利益。如此一来,也能有效化解乡村治理中的“乡村矛盾”。

2.合理界定村党支部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定位问题,保障村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又具体体现为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在现实实践中村党支部大多在乡村社会处于非常重要甚至主导的地位,“两委关系”是乡村治理非常重要的关系。在上述的改进思路中,尽管我们着重就基层政府与乡村组织关系进行了界定和规制,但是由于乡镇党委与村党支部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由此,通过对村党支部的领导,乡镇与乡村之间依然呈现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对此学者们提出一些化解的思路,有学者提出通过加强村民会议特别是村民代表会议的建设,真正发挥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自治中的最高权威地位来解决这一问题。[6]具体途径是建立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三者间的合作机制,可以考虑村中的重大事务由党支部和村委会分别讨论,以提案的形式提交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代表)会议做出最后决定。另外,在近年来各地村治中出现的“两票制”实践蕴涵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很好的思路,很好地将党在乡村社会的领导与乡村民主自治结合了起来。

3.推进乡村民主的协调发展,以真民主促进乡村社会真自治,防止村委会的功能异化。没有民主就不会有真正的自治,缺乏民主和自治精神的组织也不可能成为组织成员真正的利益代表。在当前的乡村自治中应该通过制度、立法的创新,真正维护村民群众的自治权。[7]村民的自治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村务的管理权,对村委会和村民代表的监督权和对村务的决策权,其中决策权还包括知情权、提议权、决定权等[8] 68-96,只有切实维护了广大村民的乡村自治权,才能有效维护村民的各项权益,防止村委会的功能异化,使村委会成为维护村民利益的坚强组织依托。

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以农村集体土地为根本的村委会经济保障机制,使村民自治组织具有维护集体利益的坚强经济基础。要使村民自治组织成为能与基层政府平等谈判、对话的乡村社会组织,必须保障其存在发展的强大经济后盾,在广大农村,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保障,也是村级集体组织的坚强依托。当前许多地方存在的“空壳化村治”主要就是因为村级自治组织缺乏应有经济根基导致的。当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耕地保护政策,通过立法严格保障村级组织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严格约束各级政府利用土地所有权的国有性质随意侵占乡村组织的土地资源的行为,增强和提升村级集体对于土地法定权利。

5.提升乡村社会的公民文化素质,重构乡村社会资本,促进乡村社会的集体合作行为。中国农村社会长期存在的“善分不善和”因素成为乡村社会整合和乡村社会维权的内在障碍。由此,必须通过教育和挖掘乡土传统社会资源的方式,培养和提升乡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增强其合作行为及社会信任感,积聚乡土社会的社会资本,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社会与国家政府关系中的绝对不均衡局面,增强乡村社会抵御外部侵害的能力。

四、结论

“将农民组织起来”成为当前学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致共识,当前现实中出现的各类农村组织分为三类:自治性组织、经济性组织和文化性组织。许多学者提出应成立专门政治维权性的农会组织,笔者认为作为乡村社会的自治性组织的村委会本身就是政治自治性和维权性的乡村组织,因此没有必要再另外成立专门的农会组织,与其创设农会,不如从实现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再造来解决问题。另外,有学者提出村民自治组织应该成为专门的经济性组织,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这种观点混淆了在国家-社会-市场框架中乡村自治组织社会自治性的本质属性,无助于当前面临的许多问题的解决。另外在这里我们也应看到,如果仅强调乡村自治组织的自治性和维权性的底层建设(即仅在乡村社会自身层面的建设),有可能产生乡村社会的封闭化和与国家的对立化,因此文中上述的基本见解肯定是不充足的。应该将乡村自治组织的功能转化放在国家民主建构的大视野内考量。从维权视角看,单纯村一级自治组织的维权离不开从乡村社会与国家政权的中层沟通协调机制的构建,因此,可以考虑从中央一级到省、市、县、乡成立专门与村级自治组织对应、沟通、协调的上一级社会性组织,这种构想的实践有待整个国家公民社会发育的成熟。

参考文献:

[1] 尹焕三.村民自治面临的社会焦点问题透析——对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示范县的追踪考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 党国印.“村民自治”是民主政治的起点吗? [J].战略与管理,1999(1):88-96.

[3] 徐勇.草根民主的崛起:价值与限度[J].中国社会科学,2000(夏季卷):102-110.

[4] 董江爱.保障农民自治权的根本途径:选举程序规范与民主制度落实[J].江苏社会科学,2004(4):9-11.

[5] 徐勇.构建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得实惠的乡村治理体制[J].理论学刊,2007(4):85-86.

[6] 李志勇,白士宾.村民自治:重构国家农村社会的关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8):37-43.

[7] 李惠勇,马慧吉.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利益表达机制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1-14.

[8] 何泽中.当代中国村民自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Villagers’ Committee as Rural Community Advocacy Group

ZHANG Yan-e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The essence of the “three rural problem” is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as a village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villagers’ committee should be an organizational support to asserting villagers’ rights.In current practice there are phenomena such as absence,dislocation and alienation in activist function,which are caused by a number of reasons. In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we should build a new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farmers,the path of the village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to achieve the function conversion,including the promotion of the functions reversion of village self-governing,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re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values and so on.

企业知识产权维权分析 篇4

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缺乏重视是根本原因

企业知识产权维权之路的艰难与国家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 国家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意识地降低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或实施一些不利于知识产权人的政策;另一方面, 立法滞后、执法不力也是原因之一。

国家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降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一些法律专家、经济学家认为, 短时期内在我国实行知识产权保护要循序渐进, 要考虑到一些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发展问题, 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无疑为那些侵权企业提供了机会。不得不承认, 假冒产品的发展带动了真品市场的繁荣, 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满足了大批消费者的需求。中国和日本的实例可以证明这一点。而且, 由于生产假冒产品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 所以这类企业多少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其次, 消费者有意购买仿制品, 因为仿制品不仅花样繁多, 更重要的是价格低廉, 购买力较低的群体倾向于选择质量较差的假冒产品。仿冒产品对真品造成的竞争迫使真品企业降低其产品价格。这样一来, 消费者就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低收入者得到了质量较高的产品, 高收入者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买到高质量产品。再次, 仿冒产品不仅没有损害品牌的形象, 反倒扩大了品牌在低收入客户群中的影响, 进而提高了品牌的声誉, 巩固了品牌的未来市场。学者斯蒂芬尼亚·斯堪第佐的文章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仿冒产品不仅没有破坏, 相反却促进了品牌产品市场的发展。正是基于上述原因, 政府在打假方面并不是非常尽力, 往往是缺乏热情, 缺少财政支持, 因此侵权屡禁不止, 使权利人维权之路十分艰难。

立法滞后、司法不力, 是企业维权艰难的关键。立法、司法方面存在缺陷, 是造成企业知识产权维权艰难的重要原因。首先, 在立法方面, 由于立法水平有限及法律所固有的滞后性, 本来就不很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在实践中更显出其局限性。例如, 由于在立法上, 对侵权人和侵权企业的处罚偏轻, 造成了“侵权成本低”, 进而助长了侵权现象。按照传统民法理论的“填平原则”, 侵权赔偿或以权利人“实际损失”为准, 或以侵权人侵权收入为准, 或以正常状态下的许可合同使用费为准。这种计算貌似“公平”, 实则不仅对权利人不公, 而且对老老实实与专利权人缔结许可合同后再实施专利的人也不公。侵权人可能得到的最糟糕结果不过是返还不法收入, 却不会有任何额外的损失。因此侵权事件屡屡发生, 使得那些想在知识产权方面有所作为的企业在侵权面前对专利开发望而却步, 大大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其次, 在司法方面, 立法的不足造成了司法的艰难。这不仅体现在立案、审判、执行的过程中, 还体现在司法缺乏其他国家机关的有效配合上。由于各种原因, 各机关互相扯皮的现象比比皆是。此外, 我国还没有形成跟踪处罚多次犯罪的假冒产品经营者的切实可行的刑事规范。目前的法律程序耗时长、费用昂贵, 对假冒产品的流通及采购处罚较轻。有些地方, 假货制造商与地方管理层互相勾结, 假货制造商受到当权者的庇护, 造成打假行动拖拖拉拉。可见, 立法滞后, 司法不到位, 知识产权法中侵权惩罚偏轻, 地方保护主义, 诉讼时间长等因素都在企业艰难的知识产权维权路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企业保护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是内在因素

当前, 我国企事业单位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还未充分意识到无形资产这笔财富的巨大潜在价值;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不重视企事业单位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中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作用;尚未建立企事业单位内部科学、合理、系统的鼓励发明创造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完善的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机制;尚未对国际国内的信息资源予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

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薄弱。尽管专利法等多部知识产权法律颁布、实施已经十余年了, 但迄今为止, 我国许多企业的领导、科技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及经营人员对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比如, 由于技术秘密意识的淡薄, 景泰蓝、宣纸等千年民族绝技的泄密事件频频发生。一些知名商标“青岛啤酒”、“英雄钢笔”、“阿诗玛”等屡屡被外国商人抢注。我国的“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技术世界领先, 但因科技人员在一家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将其全部研制过程、细节、配方、剂量等技术秘密披露无余, 结果, 外国人仅花了一本杂志的价钱就轻易获得了这项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新技术。我国大多数企业并没有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真正领会知识产权的深刻内涵, 不但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而且在实践中也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缺乏相关的机构建设。即使是在已经意识到知识产权重要性的企业, 其相关的机构也没有建立起来, 例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等。因此, 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一旦发生侵犯本企业知识产权的情形, 将不知如何下手。企业不但对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 更谈不上针对不同的风险设计不同的应对方法。因此, 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应当把预防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而不要等到权利受到侵犯时才去面对。

缺乏知识产权专业人员。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本身就匮乏, 而就企事业单位而言, 基本就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专业人才不足, 已经严重影响到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更增加了维权的难度。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关键技术领域和产业, 对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者和科技研发人员广泛深入地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实务技能的普及培训和专项继续教育, 全面提升企业、科研机构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 有利于企业知识产权走出维权艰难的低谷。

维权成本高, 时间长。虽然有些企业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 发现侵权事件就果断地采取法律措施, 但其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常常是“赢了官司, 输了钱”。由于我国法律中没有对侵犯版权的法定赔偿额的规定, 同时也没有关于败诉方支付另一方律师费等费用的规定, 所以“胜诉”方往往在“判决书”中打赢了官司, 而在经济上则是实实在在地输了。一个小小的知识产权案件, 从取证、立案、一审、二审, 再到案件的执行完毕, 常常要花上三五年时间。如果再碰上执行难、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 那更是遥遥无期。因此, 很多企业明明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了, 很多时候也只能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因为维权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而收益却甚微。权利人的这些行为从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知识产权侵权事件的发生。

消费者知识产权法律意识薄弱与不道德的消费习惯也是原因之一

公民保护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这表现在很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购买盗版产品是违法行为, 不知道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没有全面建立知识产权法律的意识, 更不清楚他们的这些行为将会给知识产权人、科技的进步等造成怎样的影响。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例子中, 由于假冒产品的存在, 迫使真品企业降低其产品价格, 这样一来, 消费者就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低收入者得到了质量较高的产品, 高收入者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买到高质量产品。但消费者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形如果长期存在将会严重影响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最终使自己成为受害者。

消费习惯存在缺陷。很多消费者由于生活水平低, 无力购买相对来说比较昂贵的正品, 就选择了价格低廉的仿冒产品。除了上当受骗的高档买主外 (经常是在互联网上购买的产品) , 大量买假冒高档表的人是由于收入上的限制。特别是青少年, 他们专门买便宜的冒牌货。这样的冒牌货是企业全球化带来的不良产物, 对知名品牌存在着威胁。另外, 很多一次性产品, 如电影等, 由于不具有收藏价值, 许多即使买得起正品的消费者也会认为看完就算了, 买正品太昂贵、太浪费了, 因此也会经常光顾盗版产品。

维权分析论文 篇5

学习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理论它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科学发展,要求的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讲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要统筹兼顾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一大重要贡献,就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由以往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到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而消费维权,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社会建设方面的内容。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理论反映了党中央对“社会发展”的重视。因此笔者认为,按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我们更应当把消费维权工作提到重要位置。那么,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们如何抓好消费维权工作呢?我认为应当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针对当前消费维权工作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消费维权机制,提高维权效能的角度来研究维权工作,去开展维权工作。

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目前消费维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法定的消费权益知识知晓不够,自我维权意识不浓,很多受害者要么不知道权益被侵害、要么不知道怎么维权,最终选择了放弃。

(二)是部门维权合力不够,职责交叉的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涉及到十多个行政部门,但同时某一个违法侵权行为很可能几个部门都有权处理,也可能需要几个部门在生产、仓储、运输、销售、消费等不同阶段进行“链接”处理,而正是因为几个部门的职责重复、交叉、低效等现象,极易导致遇消费申投诉后相互推诿、消极应付,影响维权合力。

(三)是部分行政部门对消费维权工作认识缺位、重视不够、力度不够。工作中发现有部分认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是工商局的事,是消协的事,与已无关,从而不重视结合自身职责维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正是由于认识的缺位,导致了部门维权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即便是维权也大都局限于被动式维权、等待式维权。

(四)司法诉讼维权途径应用不够。经调查部分消费权益受害者,大都认为采取诉讼维权时间长、成本过高。

(五)是部分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较低,导致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如何完善消费维权机制,提高维权效能?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应当围绕“政府领导,工商、消协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思路来营造全社会参与的共维机制。

一、明确“政府领导”的法定职责地位。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定,各级政府应当领导、组织好辖区的消费维权工作。那么怎么体现?我想有二个方面:一是政府要过问、要关注消费维权工作。应当把消费者权益维护工作纳入政府有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标之一,并逐步纳入社会管理、社会发展考核体系之一;二是要从政策上保障、支持消费维权工作。如:保障消费者协会的基本运转经费、保障消协、工商等相关部门专项维权经费、解决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系列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经费。目前消费者协会属社团组织,事业编制,挂靠工商部门管理,但基本上处在无经费状态,工商部门垂直管理后实行的是部门预算管理体制,省级财政未安排市县级消协工作经费。按照消法有关规定,消协经费应当由各级地方财政负担,但现实中的县级消费者协会及维权工作经费一般是靠工商部门从行政工作经费中挤一点、社会捐赠一点,但远远不够,经费不能保障必然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到工作成效。

二、明确“工商、消协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维权格局。

消法规定的消费维权主要部门是工商部门。那么我们应当切实负起“主导”之职。这一点在目前是明确的,工商部门也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是不够,我认为目前只是做到了“主管”,而达不到“主导”。所谓“主导”,就是要牵头好、要组织好、要督导好其它部门都参与到消费维权工作中来。

(一)、明确职责、加强联动。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应当严格按照消法和各部门“三定”方案有关的职责规定,明确各部门的维权职责。同时在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建立健全以工商、消协为主导,质监、卫生、公安、建设、农业、物价、法院等部门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部门联动制度,整合部门维权资源。

(二)、搭建平台,加密维权网络。一方面要构建、加密消费维权网络,特别是农村维权网络。这一块可以消协为主牵头负责,发挥各级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做到横向到边(到部门、到企业、到相关单位)、纵向到底(到镇、到村、到市场、到经营点)。另一方面日常维权要经常联席、交流、互动,维权工

维权分析论文 篇6

案例:少则数千、多则三五万元的定金打了“水漂”,很多购房者都有过这样的“心头之痛”。南京购房者张先生去年在江宁看了一处门面房,当时听了销售人员天花乱坠的描述,当下便付了2万元定金,签了认购协议书。但是事后他通过熟人到规划部门一打听,销售人员所说的周边配套情况与事实不符,因此,决定终止购买。开发商以认购协议书中条款为依据,坚决不肯退还其定金。

专家点评:根据司法解释,如果是买房人一方不愿意签合同,开发商可以没收定金。但朱晓飞律师指出,如果购房者碰到张先生这种情况,可以先不表露退房的意愿,而是继续去签合同,但是在签合同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书面的修改意见,比如要求将销售人员描绘的周边配套规划内容作为合同附件写进合同。如果双方因此争执不下,导致合同签不下来,那么定金退还就有希望了。因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有一条, “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双方的事由,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未能订立的,出卖人应当将定金返还买受人”。但是这种做法最好在律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便积累足够的证据。

二、“货不对板”愁煞人

案例:邵先生购买了南京宁南板块某楼盘的一套景观房。从楼书上看,这套房的旁边就是小区中庭,绿化非常漂亮,邵先生为此每平方米多掏了1000元左右。等到2004年年底快交房时,邵先生突然发现中庭上竟然建起了一个规划中没有的物管监控中心,实在是大煞风景。而原来小区内规划了一条路直通规划中的玉兰路,业主沿着这条路到附近的农贸市场非常近,但是现在这条路已经“不翼而飞”了。

专家点评:南于开发商的虚假宣传而引起的房产纠纷现在为数不少。精美的楼书再加上销售人员的巧舌如簧,不由得你不动心。等到房子快交付了,购房者才发现t了当,这时候要求退房吧,房价已经涨了,不退房吧,总觉得心里憋得慌。朱律师指出,从诉讼结果来看,因为虚假宣传而引起的房产纠纷,很少最后是由开发商承担责任的,这主要是因为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且消费者对法律了解的程度不够,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建议购房者在签订合同时应当有预防意识,要求将广告宣传内容及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写进合同,并明确开发商的违约赔偿责任。如果开发商不愿意签,那购房者就要好好考察一下开发商的资信度,尽量选择品牌开发商。

三、“偷梁换柱”中圈套

案例:大丰市大中镇河口村宋某想购买该市一小区的14号楼204室,看房时房产公司的销售人员称没带204的钥匙,让他看看隔壁一套,声称这两套一模一样。宋某看后很满意,交了15万元的房款。直到他拿到钥匙后,这才惊讶地发现,204室虽然与看过的房型相同,但客厅、厨房、地面都有长短不一的裂缝,而房产公司只同意维修。经过该市消协多次调解,最终房产公司退回15万元房款并承担银行利息。

专家评点:这种情况应该说并不多见。宋某主要是过于相信销售人员,以致落入了“圈套”。专家建议,购房者在付款前应当实地多走几趟,深入了解所购房产的具体情况,并仔细考察楼盘周边的交通、配套设施等,不要轻信销售人员的描述和承诺。在签订合同时也应尽可能详细,明确出现问题之后开发商应当承担的责任。

四、房价上涨毁契约

案例:2002年9月,南京河西一楼盘尚未开工,开发公司就和60位业主签订了该楼盘4-01幢的内部认购书。2004年4月初,该楼盘4-01幢、02幢、03幢同期封顶。同月14日,3幢房屋的预售许可证下发。但开发公司以“房价上涨”为由,拒绝与已签订认购书的01幢业主签正式的《商品房买卖契约》,并做好了赔偿定金的准备。与此同时,开发公司还给楼盘换了个名称,重新公开销售。

专家点评:楼盘在未拿到销售许可证之前是不允许认购的,但事实上还是有部分楼盘采取发售VIP卡甚至直接收取定金的方式进行内部认购,固定客户。由于近年来江苏各地房价的上涨幅度总体较快,往往等到开发商拿到销售许可证时,房价已经涨了一大截,因此,一些缺乏诚信的开发商不惜毁约以牟取更大利润。购房者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最好在确定楼盘已取得销售许可证的基础上再交纳定金;其次,在签订认购协议之后,购房者应尽快签订正式合同,并及时到房产部门办理鉴证手续;此外,如果消费者一定要购买该房产的话,也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定金数额,这样开发商双倍返还定金的毁约成奉就比较高,购房者的损失会小一点。

五、质量问题不胜烦

案例:2004年6月3日,无锡钱某购买了该市锡山区的一处商品房,在装修时发现室内地面有空鼓现象,即粉饰层与混凝土层有脱壳现象,大小共30余处。房产公司认为商品房结构无问题,只要将地面空鼓地方修补即可,不愿意赔偿。后经过消协调解,施T单位一次性补偿钱某3000元。

专家点评:现在商品房结构方面的质量问题比较少见了,常见的是一些漏水之类的质量通病、墙体裂缝等等,尽管不至于产生严重后果,但是却让购房者烦恼不已。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因为房屋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而不能交付使用,或者房屋交付使用后,房屋主体结构质量经核验确属不合格,以及因房屋质量问题严重影响正常居住使用的,购房者可以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但事先必须做鉴定。至于其他质量问题,如在保修期内,开发商应承担修复责任;如果开发商拒绝修复或在合理期限内拖延修复的,购房者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他人修复,修复费用及修复期间造成的其他损失由开发商承担。

六、逾期交房“没商量”

案例:宿迁市宿豫区赵某等160户消费者于2003年6月前后向某开发公司购买了商品房,合同约定于当年9月18日交房,但开发商拖到2003年11月才开始陆续交房,有的甚至拖到2004年1月才交付。根据原合同约定,逾期交付要按房款的万分之五至万分之十赔偿违约金。但是当消费者按合同约定提出赔偿要求时,开发商却以建房时雨天多、停电等理由予以拒绝。后经消协调解,开发商最后同意赔偿赵某等共计16万元。

维权报道中媒体的责任及策略分析 篇7

一、维权报道媒体责任分析

维权事件在爆发规模、发展态势等方面都具有难以预测的特点, 若对这些事件的处理不冷静或不恰当, 就可能给整个社会造成破坏、恐慌。加之在媒体力量的干预下, 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且传播速度非常快, 若其中虚假的信息得到传播, 则其所产生的破坏性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 对社会稳定有非常不良的影响。故而, 新闻媒体在对各种维权事件进行报道中, 除了需要遵循新闻事件报道的谨慎性、及时性原则外, 还需要在维权报道中把握作为媒体的责任。具体有以下几点:

1.社会判断力与历史责任感

媒体平台作为当前新时期社会语境下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角色, 必须旗帜鲜明地对舆论引导功能加以强化, 突出媒体的责任意识。在社会快速发展, 新闻媒体行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 媒体传播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媒体角色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仍然是非常显著的, 若能够正确地应用这种影响力, 就势必会对社会舆论的良性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换言之, 关键性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运用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而非滥用。媒体在维权报道中必须保持基本的判断能力, 所处的立场应当中立并且客观。从这一角度上来说, 媒体需要在陈述维权事件相关事实的基础之上, 将社会舆论引向正面且积极的方向, 使社会环境更加的安定与和谐, 发挥对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意义。因此要求媒体在维权报道中具备构建和谐社会并维护社会稳定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除此以外, 维权报道中还要求媒体遵循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事实性原则, 准确反映社会情景, 不得带有情感色彩或偏向, 彰显媒体对历史的贡献作用。

2.避免陷入媒介审判的法律意识

在以往的实践中发现:由于媒体全面参与并往往在第一时间介入了对维权事件的报道与后续跟踪中, 故而通过维权报道的方式产生了维权事件相关的舆论与风向, 导致这些事件在进行司法审判时可能受制于社会舆论与风向的影响, 对司法审判的公正性与独立性产生不良影响。从本质上来说, 媒介审判所体现的媒体平台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形成社会力量, 从而将司法审判者自身专业修养架设至理想高度上, 使其在参与司法审判的过程当中无法从媒体维权报道所营造的社会氛围与舆论风向中独立出来, 法官各项行政决策与行为都会受到这些偏向性色彩的影响。换言之, 媒体过多的关注、参与到维权事件中, 将导致司法部门的相关工作受到媒介舆论的影响, 导致法官在参与司法审判中各项行为决策受到媒介力量的作用, 相关案件审判的公正性也就难以得到保障。换言之, 在新闻媒体参与维权报道时, 必须具备强烈的法律意识, 杜绝陷入媒介审判事件中, 从而促进社会公正、和谐发展。

3.具备为民请命的公益责任

在新的媒体时代背景下, 媒体必须扮演好普通百姓“眼睛”的角色, 即要求媒体工作者能够紧紧跟随时代发展趋势, 对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经历进行记录与反映。但从维权事件的角度上来说, 媒体所记录的这些事件信息与内容是否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客观, 主要是取决于媒体是否能够站在公共的立场上, 是否充分反映了普通百姓的诉求, 是否能够对百姓的利益加以维护。从这一角度上来说, 要求新闻媒体工作者有神圣的“守门”责任, 在心中能够掂量好新闻报道这一工具的分量。在对维权事件进行调查、跟踪时, 从业者有责任决定信息用何种方式进行处理。

二、维权报道媒体策略分析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 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关系日益加剧, 这对媒体在应对维权事件时所采取的态度与策略提出了更加系统的要求。结合以上对维权报道中媒体所肩负责任的分析, 认为在展开维权事件的报道时, 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1.深入调查

调查是发言的基础与保障, 只有通过详细的调查, 对所获取的原始信息进行处理后方具有发言权。在新闻报道中, 通过调查的方式能够让工作者获取到最为真实、最具权威性的第一手资料。新闻媒体工作者需要深入到维权事件的发生现场, 扩大被采访者的范围, 围绕维权事件的过程听取各个不同当事方的见解与看法。深入调查还要求考证信息的真实性, 绝不能够是道听途说所得来的, 而应当是在冷静思考后, 基于媒体良知所得到的客观信息。从这一角度上来说, 在针对维权事件的报道中, 新闻从业者必须通过深入调查走访的方式揭示事件发生发展的真相, 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

2.立足高度

在对维权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当中, 必须始终坚持以普通群众作为立足点, 体现作为新闻媒体单位的责任与担当。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应当具有建设性意义, 但绝非是为了揭露而揭露, 应当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 能够以普通群众为着眼点, 但绝不能够偏袒群众。同时, 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在维权报道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责任。针对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冲突、矛盾, 需要建立在媒体平台上对整个社会及其相关事件予以高度的重视, 在报道维权事件时做到切合实际, 同时把握分寸, 报道的尺度需要拿捏得当, 报道方式应当理性且及时。同时在报道内容中, 需要从媒体的角度, 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寻求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平衡点。简单来说, 媒体在针对维权事件的报道中必须面向公众提供基础性的新闻服务, 同时还需要充分体现其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 兼顾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围绕报道所提出的各种意见应当始终坚持以国家、社会、市场机制为中心, 确保问题的解决以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3.重申立场

新闻媒体在维权报道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为群众服务作为最终的利益落脚点。新闻媒体可以应用维权报道的方式将社会真实转变为新闻真实。作为处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报道者, 新闻媒体在维权报道中必须尊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立场:第一是能够及时面向政府部门通报相关信息;第二是能够发挥作为主流媒体的作用, 保障社会大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以及参与权。

三、结语

对维权事件的报道是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体现之一, 同时也是体现新闻媒体责任的重要部分。大量维权报道的出现对媒体发展而言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应对是媒体必须正确处理的一项问题。以上围绕维权报道中媒体的责任以及策略展开探讨分析, 认为新闻媒体如何准确定位责任并完善策略, 具有现实紧迫性。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维权报道中的媒体责任, 认为新时期的新闻媒体维权报道应当具有社会判断力与历史责任感, 避免陷入媒介审判的法律意识, 并且还需要具备为民请命的公益责任。立足于媒体责任, 对新闻媒体在维权报道中应采取的策略展开分析, 包括深入调查、立足高度以及重申立场三个部分, 以期引起同行人员重视。

关键词:维权报道,媒体,责任,策略

参考文献

[1]贺洁.维权报道如何坚持公正原则[J].青年记者, 2013, (26) :60-60.DOI:10.3969/j.issn.1002-2759.2013.26.039.

[2]刘大勇.由“富士康连跳”事件看转型期媒体的“自杀报道”[J].东南传播, 2010, (10) :42-44.

[3]郑坚, 董英.城市业主维权行动的报道框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3, 34 (3) :154-158.

维权分析论文 篇8

关键词:工会,维权职能,维权服务

维权是工会的本质属性, 当前, 随着广大职工对工会维权的需求和维权作用发挥的要求日益高涨, 工会维权职能日益凸显, 已逐渐演变为工会首要职能。为了适应维权工作发展新要求, 落实“依法主动科学”维权观, 织密职工合法权益“安全网”, 让全市职工在劳动关系和谐、权益状况安定的环境中致力企业发展, 实现体面劳动。日前, 通过采取窗口接待、深入企业、问卷调查等形式, 在全面了解掌握我市工会职工维权服务需求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分析职工维权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针对职工的需求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以小见大, 以期推进工会职工维权服务工作深化发展。

一、职工维权服务需求基本情况

1. 日常窗口工作接待情况

2014年, 工作窗口接待职工咨询诉求4031件次, 涉及职工4514人次。其中劳动争议问题3531件次, 占咨询诉求总量的87.6%;非劳动争议问题500件次, 占咨询诉求总量的12.4%。非劳动争议问题中, 诸如生活困难、采暖费等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397件次, 占非劳动争议问题总量79.4%;诸如婚姻家庭、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外的其他类问题103件次, 占非劳动争议问题总量20.6%。

2. 职工维权服务需求抽样问卷调查情况

调查期间, 共向1000名不特定职工发放《职工维权服务需求情况调查问卷》, 收回1000份。调查显示, 最近几年, 24%的职工合法劳动权益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侵害, 410名职工反映在民事合同、消费投诉、置业购房、婚姻家庭等领域合法权益也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侵害, 需要提供咨询、援助等法律维权服务。职工希望借助工会提供维权服务中, 劳动纠纷维权服务占67%, 非劳动纠纷维权服务占33%。

二、存在的问题

现行工会职工维权服务领域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制约着工会维权服务效果的发挥:

1. 维权服务理念有待进一步转换

维权服务理念上, 侧重于事后维权, 究其原因, 主要是受职工维权实际的影响。调查发现, 98.2%的职工是在权益受到侵害后, 来电或来到工会进行咨询、寻求法律援助;仅有1.8%的职工在权益未受侵害或有受害风险前, 先行来电或来到工会窗口寻求咨询、指导服务。正是由于事后维权多, 事前维权少的实际状况, 造成了工会维权服务中往往以事后维权为主, 维权理念中有“等”和“靠”的倾向。

2. 维权服务方法有待进一步延伸

传统工会维权服务方法主要包括答复、协调、转办、提供法律援助支持仲裁、诉讼等, 虽然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还没有达到职工预期的效果。实践中, 许多劳动争议案件需要通过诉求代理借助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仲裁、法院等部门最终解决, 工会难以一家独立解决。由此引发了职工为了减轻维权成本希望劳动争议由工会一家最终解决和工会的性质决定了难以一家独立解决之间的矛盾, 长此以往, 职工对工会维权力度和维权实效的信任度有所降低。调查显示, 半数以上职工认为工会维权效果一般或者效果较差, 36%的职工认为工会维权服务方法、手段滞后。

3. 维权服务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

现行《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的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职工的合法权益具有复合性, 不仅包括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 还包括职工的民主政治权益和精神文化权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职工合法权益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拓展。实践中, 工会维权更多侧重于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 职工的其它合法权益维护相对较弱, 由此引发工会维权服务内容简单化和职工日益多样的维权服务需要之间的矛盾。调查显示, 非劳动纠纷维权服务诸如消费投诉、人身损害赔偿等, 占职工维权服务需求的33%, 一旦略加轻视或置之不理、排至门外, 就会影响工会整体维权效果的发挥, 进而引发职工对“有困难找工会”---这一工会维权帮扶之本的质疑。

4. 维权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行工会维权组织体系成金字塔式, 层别越高, 维权机制越健全, 维权工作人员的配给越全, 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越高;反之, 层别越低, 维权机制健全性较差, 维权工作人员的配给越少, 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越低, 这种金字塔式的维权组织体系决定了其维权组织功能的发挥成倒三角式, 即上级工会在维权力度和维权效果上要好于下级工会, 层别越低, 维权难度越大, 维权力度和效果越不明显, 到了基层企业工会, 多数中小企业, 特别是中小民营私营企业, 没有专职工会维权工作人员, 工会维权工作往往由企业行政兼任, 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低, 维权力度较弱, 效果也不佳, 难以满足职工日益复杂、多样化的维权服务需要。调查显示, 当职工合法劳动权益受到侵害后, 选择向企业工会寻求帮助的仅占4%, 29%的职工认为工会维权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造成维权效果欠佳, 致使他们越过工会组织直接与企业交涉或选择求助其他部门。

5. 维权服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由于我国工会维权的力度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工会组织所掌握的社会资源, 特别是工会主席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对工会维权力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工会组织在社会资源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参差不齐的现实决定了维权力度各异, 通常, 组织层别越低, 其所掌握社会资源的范围越窄, 维权力度越弱, 维权实效性越差。调查显示, 36%的职工认为工会维权力度不强, 部分职工在问卷中直接建议加大工会维权工作力度, 以增强工会维权实效。

三、意见和建议

针对职工维权服务需求及维权服务工作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特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1. 进一步转换维权服务理念, 加强“事前维权”制度机制建设

在维权服务理念上, 建议牢牢把握“和谐劳动关系创建”这条主线, 在“主动”维权方面下工夫, 通过健全推开职代会、厂务公开、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等事前维权制度, 赋予职工充分行使劳动权、民主权、监督权、意见建议权等权利的平台, 将职工合法权益维护从前到后、自始至终, 从未然到已然全部纳入工会维权安全网内。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危险防范、矛盾排查等事前预警机制, 防止机制建设花瓶化、空洞化, 切实发挥事前预警机制的作用。

2. 进一步延伸维权服务方法, 拓展维权服务内容

建议在答复、协调、转办、提供法律援助支持仲裁、诉讼等传统工会维权服务方法之外, 充分发挥正式意义上的调节的作用, 将更多纠纷化解于工会组织调节阶段。切实发挥工会组织劳动争议仲裁庭和仲裁员的作用, 实现劳动争议在工会内部既有开放入口, 又有有效出口, 打造工会维权无缝化链条。树立大维权观, 不断拓展工会维权服务内容, 将职工劳动权益之外的, 与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其他合法权益逐步纳入工会维权服务的范畴之内, 真正由工会提供一站式维权服务。

3. 进一步提高职工维权服务队伍的素质, 加大工会维权服务的力度

建议在现有职工维权服务队伍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充工会维权志愿者队伍的规模, 将更多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纳入到工会维权队伍中来, 充实工会维权人才储备库。建立高层次、强专业、多领域的职工维权服务专家顾问团, 根据需要, 适时提供业务指导, 弥补基层工会维权服务力量之不足。进一步加大工会维权服务工作的力度, 密切同政府职能部门联系, 加大同青、妇等群团组织的关系, 通过捆绑发文、集体研讨、联合共处等方法合力维权, 提高维权服务的力度和实效。树立社会化维权观, 广泛将企业组织、新闻媒体等社会资源吸入到工会借力维权的资源中来, 打造工会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张贤德.当前工会依法维权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 2007, (6) :6-7.

[2]陈豪.建立和完善党政主导的工会维权格局[J].工会理论研究 (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7, (2) :1-2.

维权分析论文 篇9

1. 对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意义的分析

“就业维权之道”是围绕着劳动者有哪些权利义务、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展开的。本框从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中选取了与劳动者权益关系最为密切、现实生活中发生争议较多的几种,即取得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享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权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劳动者不仅享有劳动权益,而且应承担义务。并以流程图的形式归纳了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即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重点让学生了解劳动仲裁,引导他们在遇到劳动争议时积极地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本框内容既是对上一框“通往就业之路”内容的深化和延展,又是对下一框题“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即学生作为未来的市场经济主体如何参与市场经济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终身受益的作用。

2. 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对本专题第一框“通往就业之路”的学习,不仅对求职、应聘的方式和程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明确了劳动者成功就业的第一步是要签订劳动合同,因为它是劳动者维权的依据,这为本框题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也存在着不足,一方面学生对求职应聘中存在的违法现象不能清晰地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对适应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的信心不足。

二、教学设计及意图

本节课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变传统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单边教学活动为学生自主合作,师生、学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双边教学过程。基于本框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教师点拨来完成的。教师提供平台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案例、剖析案例,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分析事物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教学过程

(1)课前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第一目“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并作具体要求:每一名小组成员课前都要认真预习书本57-61页的知识;要找一找生活中劳动者权利被侵犯的典型材料,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建议;每一小组要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成果;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师适时点拨)。

(2)学生在学习第二目“劳动者的维权路”时,师抛出“卧底维权”案例,让学生剖析案例,寻找解决的最佳方式,并从中一步步归纳出劳动者维权之路。

2.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1)自主合作学习。这种设计是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知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2)组织学生课堂交流课前研讨成果,师生共同探究疑难问题。这种学习方式的设计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激发学生主动寻求答案,实现学生的客观需要与学生自身的主观需要之间的有机结合,推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充分调研也能推动教师的发展,促使教师精心预设课程,灵活地应对生成的问题。

(3)组织学生对案例深入剖析。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比较准确地理解劳动者的维权途径,正确地分析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运用法律相关知识论证和探讨劳动者有什么权利,应如何维护权利,政府应如何作为,在观点的碰撞中提高比较鉴别能力。

(4)教师总结并延伸。帮助学生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并获得最新信息,最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反馈情况

由于课前就布置了自由分组学习的任务并对小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尤其是要求每个小组最后在课堂上要展示自主合作探究成果,这无疑增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性,促使学生课后通过自主上网、访谈、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设计页面等方式来形成学习成果,体验探究的喜悦。课堂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特别高,对问题的探究有一定的深度。

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学生直接从自身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所以更多地体现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拓展了学科的育人价值。第一小组从生活中选取了富有典型意义的正反两则材料(“天理何在”和“总理为我讨工钱”),真实、生动地说明了“劳动者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并深刻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种种侵犯劳动者报酬的现象。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对疑难问题的讨论探究、教师的点拨逐步找到问题的症结,并使学生从细微处体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第二、三小组从现实生活的热点“被加班”、“童工现象”着手选取案例并与自己的亲友联系起来进行剖析,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维权意识。学生在明确“劳动者有休息休假权利”时,提出“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是不是意味着劳动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加班加点?”这种思辨式的疑难问题,说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的形成也将促使他们去查阅《劳动法》法律条文,进一步加深对劳动者权利的认识。第四、第五小组“反材正用”,增强了课堂的轻松气氛,使学生明确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而损害国家、社会、他人的利益。

在分析劳动者维权途径时,学生通过对“卧底维权”案例讨论分析及几组相关问题的解决,学会挖掘分析问题的角度,并经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点拨,激活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自行得出正确结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案例分析优势

这节课对“自主、合作、点拨”学习作了初步探讨,从本节课的反馈来看,案例分析有以下优势:

1.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整节课始终是围绕着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问题进行的,没有把教师“抛开”,教师发挥了适时的点拨作用。

2. 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性”

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和显现的独立学习能力,本节课的

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唐睿奇

(长郡中学,湖南长沙

摘要:学习兴趣对中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可以从明确学习目的,增加成功的体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耐心地对待教学工作及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这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一、引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向世人阐述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一个人要想在某一领域里取得成就,就必须对所做的事情有浓厚的兴趣。可在当今以成绩和排名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并没有变得乐学,反而变得厌学了。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育工作者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求知中体验到乐趣。

一、学习兴趣概述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爱好与追求的倾向,它能有效诱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这种兴趣指向学习活动本身,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学习兴趣分三个水平:有趣、乐趣、志趣。在有趣水平,兴趣广泛但不持久,带有直观性和未分化性;在乐趣水平,兴趣开始倾向某些事物,并积极参与和从事某些活动;在志趣水平,兴趣开始专注于某事物并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紧密联系在一起[1]。中学阶段学习科目多,任务繁重,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接受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1.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巨大的力量,在困难挫折面前永不退缩。如果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处于一种原始的朴素的状态,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就容易一蹶不振。[2]因此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要接触学生并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理想,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并把学习和实现个人的理想联系起来。一旦学生感觉到学习目的是很明确的,学习是有用的,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2.增加成功的体验

现在很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多次遭受失败,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尽力逃避学习,以避免经历失败。因此,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对培养学习兴趣很有帮助。首先,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应由易到难。当学生学会了简单内容后便对后续的内容产生了期待。其次,学习过后立刻给予反馈练习,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通过反馈,学生能了解自己在学习上取得多大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3]。最后,多赞扬鼓励学生。学生每取得一个小的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学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展示、讨论,课后总结的设计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性,并创造了多种学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实现了主体之间的合作性

课堂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实现了主体之间相互沟通、补充,从而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主体之间形成了“学习的共同体”。

生成绩不是很好,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上其所教的学科。首先,老师要与学生做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老师可以通过自我暴露的方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其次,老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批评,也要先赞扬其优点,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最后,老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需要,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

4. 耐心地对待学生和教学工作

一些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是由学习跟不上在学习上比较吃力引起的。一些学生也听课做作业了可是没听懂,没学会,于是就不愿意学了,长此以往成绩越来越差。因此,老师应耐心地对待学生和教学工作,努力备课,详细讲解,让学生听懂学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应该有耐心,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对其多讲几遍。一旦学生听明白、掌握了,就会强化学习动机。

5. 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

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习者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在学习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因此,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其次,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用生活中一些真人真事来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不懈。最后,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意志。例如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和夏令营活动来锤炼学生的吃苦精神。

6. 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学习

归根到底,学习的主人还是学生。学生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只有学生愿意学,老师对学生的培养才有可能,才可以引导其对所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学生应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一项义务,必须努力完成,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也不能逃避,更不能放弃学业,而应该想办法克服困难。其次,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求知,而不应被动地被老师和家长逼着去学,对于学习中的疑问难点应主动地向老师请教,只有在学习中把握了主动,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进而培养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对其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结论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中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面临着多种可能性,在中学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青少年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深远影响,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刚.有趣、乐趣、志趣———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昌吉学院报,2005,3.

[2]冯力平.教育理论与实践[J].第29卷专刊:100-101.

[3]王学红.论学生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培养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4.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维权分析论文 篇10

关键词:社区业主维权,社区善治,业主自治

1 问题提出

所谓 “社区善治”, 即城市商品房住宅社区以全体业主为治理主体、以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为法理依据、以法治- 民主为机制、以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为组织架构、以业主自主治理为中心、各相关利益方友好协作的良好的小区治理取向、治理机制和治理态势。近年来, 社区治理出现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开发商以及业主与业主之间这三种主要矛盾, 业主维权运动不断高涨, 业主被冠于 “麻烦制造者”, 他们围绕住宅区内各类物业形式及社区自治权发生了诸多纠纷甚至冲突, 甚至与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在有关社区管理问题上也存在诸多纷争和矛盾, 城市社区业主维权日渐成为一种不可小觑的社会现象。

2 社区业主维权原因及困境分析

从侵权的角度来看, 一方面是指开发商与业主的矛盾, 房屋质量问题是首要矛盾, 多地也出现了 “楼歪歪” “楼薄薄” “楼脆脆”等都是最好的例证, 其次涉及的有房屋与绿地面积缩水、配套设施缺位、开发商随意变更规划等。再者对于房产证问题, 开发商迟迟未给业主办理房产证, 因此不少业主也和开发商产生不少纠纷。第二方面是与物业服务企业的矛盾纠纷, 主要就是物业管理体制落后及物业服务水平低下。业主本来要请个 “管家的”物业服务企业, 没想到他竟成为了 “当家的”, 由此导致了很多利益纠葛。

从业主维权角度进行分析, 主要涉及以下两点: 首先, 居民委员会的固有缺陷。居民委员会由于受传统社区管理体制的束缚及行政权力的扩张, 还没有达到可以脱离政府支持而独立存在的自治程度, 长期以来它实际上扮演了基层政府的 “腿”和 “代理人”的角色, 在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功能方面存在固有的缺陷。其次, 社区业主维权是业主权利意识与民主观念逐步觉醒并转化为现实行动的过程。商品房社区在根本上是由拥有私有房产权的业主自由聚居而成, 由于其利益的一致性和同构性以及住宅社区固有的集聚特点, 业主一般对社区公共问题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和观点, 并开始具备一定的理性集体行动能力, 商品房小区 “利益共同体”转变为 “小区共同体”, 这将在根本上对传统的、高度行政化的社区管理模式起到解构和弱化作用, 被称为 “楼道里的民主”的业主自治逐步被提上日程。

3 社区善治的路径选择

要想真正的实现社区善治, 就必须解析影响善治的各相关利益方的利益诉求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利益关联, 小区存在着复杂的多方利益博弈关系, 其中涉及政府部门- 居委会、业主- 业主委员会和房地产开发商- 物业公司之间的利益博弈最为错综复杂, 其中业主委员会是商品房小区中最有可能对社区居委会也即 “公权利”构成挑战的力量, 加之其与业主、物业公司、开发商之间关系敏感和利益纠葛, 业主委员会成为影响小区秩序的最重要因素。

根据以上论述, 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完善社区治理。

首先, 构建商讨式博弈平台, 通过相关利益方的交流沟通, 理性协调社区中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要求包括居委会、街道办在内的基层地方政府应积极满足业主合法的新需求, 营造各个相关方美美与共的局面, 以服务理念而非控制为导向规范房地产市场, 制定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规则, 加强招投标的制度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性, 严格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领域的行业监管, 营造有序的市场交易和竞争环境, 明晰房地产开发商、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完全契约关系, 从源头上减少房产和物业纠纷的发生, 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培育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 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其次, 公权力适时的调整。目前, 社区管理依然是以公权力即居委会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体制, 应在完善业主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自治制度的基础上, 加强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多元治理。有必要从法律上明确业主委员会的诉讼主体资格, 这也为业主维权提供法律支撑。最后, 构建 “一体多元”的社区治理体系, “一体多元”是指以小区全体业主为主体, 全面建构业主、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街道办事处、房产行政部门、民政部门及基层党组织等相关利益方的多元化的友好协作型的网络型治理体系, 我们在这也称其为 “社区善治”。

4 结论

善治要求有关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协调各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 以便使公共管理活动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同意和认可。社区作为 “新公共空间”, 在社区也应秉承公共事务自主治理的思想。因此, 社区善治要积极协调业主与居委会、开发商、物业服务企业、基层政府部门等各相关利益方的利益矛盾, 代表公权力的居委会让位于代表社会权利的业委会, 建立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新颖合作关系, 最终达到业主自治, 让业主充分彰显 “公共政治人”的品性, 实现社区善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鹏.从“产权”走向“公民权”——当前中国城市业主维权研究[J], 载开放时代, 2009.

[2]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J], [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 2012.

[3]杨玉圣.论小区善治与社会建设创新[J], 载《社会科学论坛》, 2014.

[4]杨玉圣.论小区善治面临的主要矛盾——兼论小区公共事务治理之道[J], 2013.

艰辛的维权之旅 篇11

有关部门的不作为助长着康菲嚣张气焰。面对愈演愈烈的漏油事故,康菲公司不但没有一丝悔过自新的意思,反而在其官方网站上宣称,溢油事件是品牌广泛传播的机遇,让企业知名度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业务成交量同比大幅度攀升。无怪乎有人哀叹,同样是漏油,康菲跟BP的命运大不相同。

立案难养殖户索赔被驳回

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发生以来所造成的损害,按照国家海洋局目前的说法是,“溢油污染面积至少550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蓬莱19-3油田周边海域和西北部海域,其中劣四类海水海域面积累计约870平方公里;6月13日出现单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积,约158平方公里。蓬莱19-3油田附近海域海水石油类平均浓度超过历史背景值40.5倍,最高浓度是历史背景值的86.4倍;溢油点附近海洋沉积物样品有油污附着,个别站点石油类含量是历史背景值的37.6倍。”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一明显的事实却并不足以让中国的法院就此立案。

刘凤林是此次乐亭水产养殖户集体诉讼的代理人,8月31日,他带领几名养殖户代表,前往天津海事法院,准备起诉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索赔3.3亿元。“我们准备了两份材料,作为证据提交给了法院。”刘凤林说,“不过海事法院立案庭的庭长说,我们的证据不足,不予立案。”

这两份材料分别是:新华社关于河北京唐港浅水湾浴场发现油污颗粒,证实为蓬莱19-3油田事故漏油的报道;以及乐亭县126户养殖户初步损失情况的统计表,表上按有这126户养殖户的手印。

“法院认为,新闻报道不足以证明康菲公司与我们存在损害和被损害的关系,而损失统计表是我们养殖户自己计算的,同样没有证明力。”

无独有偶,据媒体报道,早在8月9日,就有北京律师向青岛、天津海事法院及向海南省高院分别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据代表养殖户利益的律师团透露,天津和青岛方面目前没有回复;海南省高院昨天回复拒绝立案,对不予立案的原因,海南省高院没有给出书面解释,仅口头表示污染事实不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

同样是漏油,2010年4月20日,美国位于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钻井平台底部油井自4月24日起漏油不止。事发当天,奥巴马就命令内政部长对此事故展开详尽调查,在30天内提交报告。美国国土安全部长随即宣布,漏油事件的影响已经不是英国石油公司及其承包商越洋钻探公司能解决得了的,美国政府或将大规模介入。随后对责任方展开刑事与民事调查。

当年6月初,漏油封堵成功。6月16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美国政府就与英国石油公司达成共识,由英国石油公司创建一笔200亿美元的基金,专门用于赔偿漏油事件的受害者。但200亿美元的金额不是赔付的上限。

从康菲跟BP两个案件处理方式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桩重大污染事件,都不可避免地造成直接损害和持久损害。直接损害是水产养殖户的现实损失,持久损害是漏油对海洋生物及其食物链造成的污染,是对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长期威胁。如果没有公共利益代言人索赔,诉讼成本最终会由无辜的受害者承担。另一方面,肇事者还可能逃脱对持久损害的赔偿责任。

取证难 谁令康菲油指纹成迷?

9月9日,记者在北京见到了刘凤林和养殖户代表,他们当天准备向国家海洋局申请康菲油指纹检测报告,然后向农业部申请指派具备资质的机构,对水产养殖户损失做评估。

养殖户申请民事赔偿,最大的困难就是收集证据。首先要委托鉴定机构对海水中的含油量进行鉴定,还要对溢油的“油脂纹”进行提取,再与相关历史记录作比较,以确定溢油的准确来源。另外,还要找公证机构对海产品进行取样,找鉴定机构进行损失评估。

“有了这些证据,我相信立案应该没有问题了。”刘凤林对记者说。然而经过一天的奔波,记者和刘凤林都深深地感到,取证并不如想象中容易。

因为确定溢油的准确来源这第一关就走不下去。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中明确指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十)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十一)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

尽管在两天之前,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听取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处理情况和渤海环境保护汇报,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要彻底查明事故原因,维护受损各方合法权益,要全面、准确、及时发布事故处置相关信息,真诚回应社会关切,但是国家海洋局没有公开康菲油指纹检测报告。

国家海洋局信访办的工作人员表示,油指纹鉴定并不是国家海洋局指定机构出据的报告才有效,只要是国家承认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据的报告都有效。国家海洋局环保司的工作人员答复说,“具体的监管机构在北海分局,你们可以让第三方鉴定机构出据鉴定图谱,然后提交给北海分局让他们确认是否为蓬莱19-3油田的溢油。”

对此,刘凤林和养殖户代表一脸无奈,“我们曾经联络过天津南开大学,他们有资质,但问题是康菲的油指纹标样只有国家海洋局和北海分局才有,我们拿的油样其他鉴定机构没有办法做比对实验,所以就没有办法出鉴定报告。”

“我们也联系过北海分局,他们表示没有国家海洋局的指示绝对不给做,我们现在是走投无路了才来找国家海洋局啊……”

赔偿难 基金被指形同虚设

在造成蓬莱19-3项目溢油事故后,总部位于美国休斯顿的康菲公司9月19日宣布,该公司董事会批准设立第二项基金。然而,自9月6日公布第一项渤海湾基金至今,已有一个月,上述两项基金的资金规模、法律依据,以及出资方、受益方等详情,至今成谜。

康菲公司称,将与其合作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或其他有关方面进行合作,以专门响应中国渤海湾环境问题。公司还重申了先前于2011年9月6日的公告,内容涉及设立单独的基金为渤海湾蓬莱19-3油田事件造成的任何损害提供公平合理的赔偿。康菲公司称,本着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的态度,康菲石油将运作这两项基金。

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部相关人士对此回应称,“母公司中国海油正在积极推动建立海洋环境生态基金,并在与相关方就具体细节进行商讨,如有进一步进展将及时向公众公布。”

然而法律专家分析,赔偿基金的设立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赔偿多少钱,二是谁能拿这笔钱,但康菲两个细节都未披露,“基金形同于无,只能说有设立基金的意向”。而且这一基金的设立,不会对康菲应履行的生态赔偿法律义务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更无法规避这一义务。康菲中国在溢油事故中造成多大损失,要赔多少钱,由《侵权责任法》和国家海洋局《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界定,并非由康菲公司设立的渤海湾基金说了算。

9月13日,国家海洋局委托的律师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两个星期内相关律师团队将完成海洋生态索赔的取证事宜,随后就会向有关海事法庭提起诉讼,不过到底是向天津海事法庭还是青岛海事法庭提起诉讼还在商议中。不过,按海洋局的职责范围,渔业、渔民的损害赔偿并不在海洋生态索赔的范围之列。

据悉,海洋生态索赔包括海洋生态直接损失(包括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和海洋环境容量损失)、生境修复费(包括清污费用、滩涂修复费和沉积物修复费)、生物种群恢复费、调查评估费。而这之中并没有提到渔业的损失问题。

维权分析论文 篇12

答:有两种途径: (1) 向管理专利工作的行政部门提请调处, 如侵权人或侵权行为在北京, 可找北京市知识产权局; (2) 向法院提起诉讼。先搜集证据, 包括购买你所认为侵犯专利权的产品 (购买过程需要公证) , 以及索取发票;第二步, 进行专利侵权分析, 做出侵权分析报告;第三步, 起诉之前, 确保自己的专利处于保护期内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 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十年, 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接着, 准备起诉状, 同时申请证据保全。如果不想进入诉讼, 只想与对方谈授权, 可以发出停止侵权警告函, 定一个期限让对方答复。如果对方不答复, 再进入诉讼程序。目前大部分专利侵权都以和解告终。

2. 商标被侵权了怎么办?

答:根据《商标法》规定, 对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 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 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或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因此, 可以向侵权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求处理,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3. 合同陷阱如何应对?

答:合同陷阱一般是合同内包含不易被察觉的隐性条款导致合同实施过程中一方遭遇损失。法律规定, 合同是不能随意解除的, 通常只有违约行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也就是达到了根本违约的程度, 合同才能予以解除。因此, 解除合同很难。为尽量保护权益, 可以向法院提出撤销合同, 而不是解除合同。根据我国法律规定, 一方以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属可撤销的合同。

4. 被国外公司骗了怎么办?

答:被国外公司骗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知识产权类侵权, 如专利、品牌, 可以申请海关保护。2011年1月, 义乌海关通过风险分析, 帮助企业解决了国外公司的品牌侵权案件获得近30万元人民币的赔偿。另一种是欺诈类侵权, 如骗货、骗款, 可以申请仲裁机构的仲裁。最好选择国内仲裁机构, 仲裁费用可以节省很多。

5. 被骗货了怎么办?

上一篇:乒乓球初学者下一篇:危机公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