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维权

2024-11-11

大学生维权(通用12篇)

大学生维权 篇1

所谓大学生维权, 是指大学生个人或相应的维权组织, 依据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 借助社会和民间力量, 主动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及时消除对大学生已有侵害, 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的合法权益。[1]全国普法教育工作开展了将近三十年, 我国公民维权意识、法律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 其维权意识与法律素养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伴随着《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法律教育课程在各高校的广泛开设, 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 自我保护的意识也逐渐增强, 维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因为自身维权意识不强、维权的价值缺乏正确判断及法律知识的缺乏, 导致权益受到侵害。

一、大学生维权现状

(一) 大学生维权态度不端正

大学生的培养不仅包含学业, 德、体、群、美的全面发展应该是高校的教育目标。维权是大学生与社会发生关系过程的内容包含。权益能否得到保障是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端正人生态度、社会认同度提高的基本条件之一。许多大学生认为掌握有关维权的知识没有现实的必要和意义, 但法治素质恰恰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必要因素。当今社会发展中需要的是整全发展的人才, 大学生的民主政治意识的培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这既符合了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 也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 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程度偏低

大学生对法律知识感兴趣, 也认知其重要性, 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大;对法治社会认识的整体情况都主要集中在教条化的灌输中, 接受法律知识缺乏主动性。大学生法律类课程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两章的教学内容中体现, 加之某些院校法律课程呈现教学方式单调、教学内容枯燥僵化、实践指导性不强等特点,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不高。许多大学生并不确切的了解自己究竟具有哪些具体的法律权利, 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伤害时, 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走法律程序。大学生较之其他的社会群体, 维权意识觉醒步伐较慢, 社会相应法律制度及法律程序保障机制较低, 都给大学生维权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三) 大学生价值观受误导, 对维权机构缺乏信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校的扩招, 高等教育已经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确定性, 对于社会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 使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受到一定的影响。经济发展及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价值观还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各方面的便捷的同时, 受到网络上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年纪尚轻, 再加上社会阅历及维权意识欠缺, 容易受到错误观点的影响, 造成政治观点模糊, 导致大学生对政府的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信任度缺乏。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有的在大学生选择忍气吞声, 也有的大学生毅然决然的采取法律措施, 走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对维权结果却持不乐观态度。

二、大学生维权现状的误区

(一) 大学生盲目“维权”, 价值观与道德偏离的意识误区

部分大学生维权观念陷入误区, 其所谓的“维权”是指损害了自身的利益。所以, 他们打着“维权”的旗帜, 公然向学校以及社会发起挑战。大学生的这种行为是重权利、轻义务;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合法权益, 权益主观化的表现, 以至于他们在学校内与社会上屡屡犯案, 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同时阻碍了民主法制化进程。

部分大学生对维权的价值缺乏正确判断, 对维权的意义目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 常常抱有与社会对抗、与学校对抗的主观化情绪来参与维权活动, 造成广大学生对社会的公正与学校管理的公平度产生误解, 阻碍学校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 权利与义务关系认识不足, 维权活动受局限

随着国家的法治化进程, 公民的权利意识觉醒, 大学生权利意识也逐渐加强, 但大学生对于自身应履行的义务却知之甚少, 甚至出现逃避应尽的义务的现象。这些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缺乏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的认识, 却心安理得的接受学校以及社会赋予他们的权利。由于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不协调发展, 使正当维权变得被动, 维权活动受到限制。

目前笔者就《关于当代大学生维权意识状况的调查———家教篇》的社会调查活动中, 在被调查的252名学生中, 有39.1%的学生曾有被侵权的经历。这份调查显示, 遭到侵权后, 80%的学生采取了自认倒霉、不了了之的态度。于是受到这种思想的支配, 很多大学生在遇到侵权时, 不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是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来抗争。在有过兼职经历的大学生中抱有这种感受的还不在少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家表示, 现在商家拒付兼职费已经成为业内的“潜规则”。“他们抓住大学生涉足社会不深、阅历浅的弱点, 免费使用劳动力。”被侵害主体的大学生有的采取暴露商家隐私、侵害商家其他合法权益等其他方式来泄愤, 使自己变成了侵害别人的主体, 忽略了自己作为社会义务主体的资格。

大学生应当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权利的享有者, 同时也是义务的履行者。作为一名大学生, 应该正确的认识到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的, 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没有义务, 权利便不再存在;没有权利, 便没有义务存在的必要。权利的依法行使必须依赖于义务的履行, 义务的履行也是权利实现的保障。大学生既要树立起正确的权利意识, , 同时也不能忘记所应承担的义务, 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 做一个文明的, 体现时代精神的大学生。

三、完善大学生维权意识培育

(一) 重视大学生法律维权教育

首先, 应当完善大学生维权教育机制。维权教育包含维权课堂教育和维权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法律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有效的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 最大限度的结合实际生活让大学生掌握更多的法律常识。在专业学成中, 结合专业开展专业法律教育。也可以在就业指导课中引入就业维权的法律内容,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就业歧视、就业欺诈,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如何利用《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维权。

其次,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法律实践。开展结合大学生实际的法律知识和维权讲座;举办法律知识辩论和演讲活动;普法日专题法律宣传活动;课堂实践模拟法庭;走出校园参观司法机关等等。通过开展法律实践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法律与社会生活、与自己的密切关系, 提高参与意识形成大学生自己的法律观念从而形成法律信仰。

(二) 完善大学生维权的法律法规及维权机构

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记入在各法律部门的具体实体法及程序法中,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合法权利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比如大学生临近就业实习中出现的用工问题等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大学生维权出现法律空白, 建立和完善关于大学生维权方面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目前, 我国大学生法律维权机构及机制初步建立但尚不完善。在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大学生法律维权咨询中心, 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服务, 专门负责学生的咨询预约接待工作并适当安排专业教师为学生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一方面, 在本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校外主体的侵犯时, 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建议, 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法律咨询服务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 解答学生关于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同时, 通过与学生违纪申诉制度相联系, 协调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缓解各种校内矛盾。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群体, 其法律观念及维权意识的发展程度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法制化进程。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现象较为普遍, 针对大学生维权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得出应当加强大学生维权意识的教育, 注重加强高校维权意识管理机制、完善大学生维权的法律教育。

关键词:维权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机构

参考文献

[1]程天权.法律基础: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49-50.

[2]陈新, 黎庆兴.建设高校法律咨询室构建的大学生维权和法治意识培养的有效平台[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8 (12) :67-70.

大学生维权 篇2

2、您目前是大几的学生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当您购买物品时,或者外出吃饭等在其他消费场合上,您会所要发票吗?

A、经常B、偶尔C、几乎不D、从来没有

4、当您在虚拟网上购物后,发现货不对板,您会采取什么解决方式?(多选题)

A、无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B要求退货

C警示身边的亲朋好友不再购买

D向有关部门举报此网店

5、当您在实体店购物后发现商品有假冒伪劣的迹象,你会采取什么方式来解决?(多选题)

A、算了,自认倒霉

B告诉其他同学以防他们再发生类似情况

C告诉老师请求帮助

D找销售商协商

E拨打消费者投诉电话12315

F向法律援助机构咨询,向法院提起诉讼

6、您觉得大学生在维权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多选题)

A维权意识较为薄弱

B不清楚具体途径

C校园中没有相应部门

D无所谓

E其他

7、你希望学校成立大学生消费者维权保护机构吗?

A、希望

B无所谓

C强烈希望

D不希望

8、您认为加强保护学生权利采取的嘴迫切的一项措施是什么?(多选题)

A、强教育立法,建立起完整统一的教育法制体系和建立司法救济体系 B提高学生自身的权利意识

C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建立完善合法的管理制度

D向全社会宣传大学生维权的重要性

9、如果你不愿意打官司,你觉得什么是主要原因?

A、成本高

B司法效率低

C司法可能不公

D对方有权有势

E影响名声

F没想过

论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法律维权意识 维权途径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01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需要面临就业的毕业生也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大学生面临着难就业、就业难的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大学生自我维权意识的淡薄等各方面原因,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案例也逐渐增多,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法律维权教育已成为当今各大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1 高校学生就业维权现状

1.1 学生维权意识淡薄

就业法律维权意识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当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劳动者能感觉、认知、评价并且能用法律作为手段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意识。谈到法律维权意识,在网上都有这样的评论“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不如农民工”,据一项调查显示,当农民工在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通过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比率为12%,而大学生通过法律途径的比例只占遭遇侵权大学生总数的10%,所以,就目前的学生维权现状不容乐观。导致学生维权意识淡薄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除了政法院校或者法学专业的学生,其它高等院校的学生欠缺法律的基本常识,对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权途径和劳动仲裁时效的了解更是缺乏,也就导致学生就业权益受到侵犯时,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在什么样的期限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甚者,在自己权益是否被侵犯了也无法判断。其次,目前需要就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每年剧增,加之企业纷纷减员增效,政府提倡精简机构,事业单位实行下岗分流,造成人才需求下降,按照人才市场一般规律,当人才供给与需求总量发展不平衡,大学生就业将继续面临严峻考验,所以,能找到一份工作,保住一份饭碗对大学生而言是眼下最紧迫的事情,而学生对合同的具体内容或者具体的工作环境都没有具体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不法单位则会有机可乘,廉价的剥夺毕业生的劳动力,即使单位在试用期或者正式工作后有不发放工资等侵权现象,毕业生也会选择忍让,自认倒霉,或者另找单位,往往会放弃维权,而不是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2 高校普法教育和宣传的欠缺

目前,各高等院校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和宣传仍然欠缺,除政法学院和法学专业的学校以外的其它学校只是简单的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样的公共课程,对于公共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到课率低,有些学校还会删掉法律基础的教学,所以学生获得的法律知识是非常的有限。而有些高校也会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样的课程,但大多数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所以侧重点则是引导学生如何就业、如何创业,涉及到法律维权这一块只是简单带过,并无详细的讲解。在法律维权宣传这一方面,大多数的高校也无专门的网站、校园广播、橱窗来进行系统的报道。总而言之,高校对就业普法教育和宣传的重视力度较为欠缺,形式也过于单一。

2 提高学生就业维权保护

2.1 学校加强法律课程的开设

学校的维权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来实现,仅仅通过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使学生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学校可以专门的开设《劳动法》等与就业工作相关的课程,进行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学习教育,明晰各种法律条文的规定,使学生全面详细的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以及权益受到侵犯后如何选择维权途径。

2.2 引导学生坚持签订劳动合同

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仍然不能区分协议书与劳动合同,而就业协议书往往又没有有包括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2007年6月2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从以上几条法律规定可以看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就业协议后,还要签订劳动合同,但现实中,一些不法单位为了规避法律责任,往往不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就算签订了合同,对毕业生权利方面的规定也是模糊不清,如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违约责任等等,与法律的规定也是相差甚远,这也就无形中给毕业生的维权增加了难度。所以,在毕业生就业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意识到劳动合同是维权的最基本的凭证与保障,正确规避就业风险。

2.3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

目前,在各大高校中,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就业等各项工作,辅导员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也愈发重要,所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则是提高学生就业法律维权指导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自行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培训,或者推荐辅导员参加省级的、国家级的专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就业法律维权方面,辅导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就业法律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有利的引导。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如果能从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向学生灌输法律维权知识,并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学生也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从维权的意识还是维权的具体操作将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2.4 拓宽就业维权教育的途径

就业法律维权,不能局限于课堂的教育引导,更应通过第二课堂丰富教育的形式。目前如中国政法大学等一些政法院校都建立了就业法律维权网站,但很多院校在这一块仍是空白,法律维权网站的建立对就业普法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通过进入网站,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法律知识和最贴近自身的案例,帮助大学生提高依法就业、权益保护的意识。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设置劳动维权教育指导中心,聘请法律知识全面、劳动维权能力较强的专兼职老师,对在校、离校学生进行劳动维权指导,具体工作方式可以开通热线咨询、设置电子信箱、接受学生的当面咨询、为学生法律维权提供法律建议及维权方案,帮助学生实现维权。同时也可以邀请专业的法学教师或资深的法律工作者在校内开展模拟法庭,通过模拟法庭这样的以活动为载体的宣传模式,寓教于乐,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通过视觉与听觉效果的结合,学生也能更好的掌握一些就业法律的知识。

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教育问题已经不仅仅是高校就业指导的问题,已经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相信在全社会法律专家的关注下、学校的重视下,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教育会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丁兆玲·论大学生就业签约的法律责任与维权意识[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2] 王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与政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

[3] 杨熙玲.关于大学生就业维权现象的几点思考[J].大众商务,2009,5.

论大学生法律维权 篇4

1.1 教学质量上对大学生权益的侵害

近几年来, 高校规模急剧膨胀, 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尽管近几年高校专任教师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 但很多高校还是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招生规模扩大的需要, 师资严重缺乏。另一方面, 随着高校扩招, 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教学设施匮乏。尽管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高校的学费收入也逐年增加, 但人均教学经费的投入却在下降, 有些地方下降幅度还很大。部分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 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少得可怜, 部分院校用于本科生的日常教学经费开支仅为平均每年200元, 与教育部规定的学校教学合格评估达标标准相差甚远。基本的教学经费得不到保障, 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基本设施差, 甚至一些基本的教学辅助设施也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 这既伤害了大学生们对学校的情感, 也影响了学生各种技能素质的提高, 损害了学生的基本权益。

1.2 虚假的宣传广告对大学生权益的侵害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招生宣传已成为各个学校的重要工作, 各种各样的宣传广告、宣传材料充斥各种媒体。具体包括:

1.2.1 学校宣传内容的失实

对自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条件、学生生活条件、学科建设以及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状况等进行夸大、虚假、欺骗性的宣传, 宣传内容严重失实。

1.2.2 承诺性的宣传政策无法兑现

有些学校为了吸引学生报考, 在招生宣传时做出这样或那样的承诺, 如入学后可重新选择专业, 对家庭困难学生可减免学费, 设有高额奖学金等诱人政策, 等到学生报到后, 才发现很多承诺根本无法兑现。

1.2.3 利用措词技巧模糊语意, 故意使学生或家长误解

虚假的学校宣传广告把虚假的、欺骗性的信息传递给社会, 对学生与家长进行欺骗性的宣传, 其最终结果是既损害了高等学校自身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也侵害了大学生的利益。

1.2.4 教育管理行为对大学生权益的侵害

教育管理行为对大学生权益的侵害主要是指不合理、不合法的规章制度, 不良的教育管理行为对大学生利益造成的侵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管理制度往往比较注重它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而对其合法性及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有所忽视, 甚至与我国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政策存在冲突或背离;不合法的教育管理行为造成的侵权, 如学校有关部门或有关教育管理人员在没有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搜查学生的宿舍, 或非法限制学生的人身自由等, 都是对学生财产权和人身权的侵害等等。

2 大学生权益遭受侵害的原因分析

2.1 高校性质转化过程中, 权力定位的相应变化与现行法律的相对滞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四条规定:“设立高等学校, 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这就是说高校的设立是建立在“高校是一个公益性单位”的定位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学生缴费上学, 尤其是以各类民办学校、二级民办学校平均每年1.5万学费的普遍标准来计算, 显然已经超过国家规定的一个大学生的培养成本, 学校公益性已经日趋弱化。教育消费作为一种特殊消费, 在拉动经济起飞的同时也赋予作为消费主体的大学生相应权责。

2.2 大学生对权利内容的具体要求与现行法律的模糊规定

现行法律对学生的权利规定较为模糊, 对学生具体权利, 包括公民权利在教育教学中的细化内容没有明确的表示, 而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予以了充分的肯定。整个高教法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生”七项条文内容主要是对高校学生行为的规定, 强调学生要遵守的规则、制度、秩序, 而对学生权利仅以一句“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利益, 受法律保护”带过, 学生若要追寻自身的合法权利与利益, 却无从下手。

教育法对学生权利的具体内容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成分, 学生的知情权、隐私权等具体权利在教育管理中的表现都没有明确的表示。至于“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高校高达4位数甚至5位数的费用, 仅以学费、住宿费、水电费等大类公布, 却没有关于各种支出的明细帐目, 事实上学生对每年高额学费的具体去向并不了解, 甚至是一无所知。而学生对校方的处分不服时拥有申诉权的法律条文在目前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难以实行。

3 大学生的权益保障措施

3.1 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学校立法

首先, 高校教师和管理工作者要转变思想观念, 增强法律意识, 要依法从教。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和要求, 加强教育经费投入, 定期向学生公布学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要重视公共教学设施的建设, 保证有足够的公共教学设施供学生免费使用;要加强对教师品德的培训和提高, 培养教师的进取精神和敬业精神等。

其次, 学校在制定各种规章和条例时, 必须用法律的眼光加以审视, 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 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同时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做到充分保护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 尤其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真正体现法的价值取向。

最后, 要依法对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进行考核, 严格执行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应当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的规定。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 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的监督和评估, 而且要形成一种制度。

3.2 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学生申诉制度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既不是普通的民事关系, 也不是普通的行政关系, 而是一种结构十分复杂的法律关系。从高校是一种教育机构来看, 高校与学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两者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法规定得比较清楚;从高校是一种组织系统来看, 高校与学生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关系;从高校是一种服务机构来看, 高校与学生是一种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买卖契约关系, 这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普通的民事法律关系。尤其是随着高校缴费上学制度的实施, 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的推行, 这种契约关系或者合同关系体现得更加明显。

1999年的“田永案”开辟了对高校内部学生管理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先例, 从此, “高校无讼”的历史被改写, 学生因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将学校推上被告席的现象不断出现。但是一直以来, 高校害怕当被告, 认为这是很不光彩的事。这实际上是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一个误区。事实上, 在高校管理的法治化建设进程中, 逐步推进高校内部学生管理行为的司法审查, 不仅可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而且司法审查将约束、规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行为, 促使他们主动按法治精神来管理学生。

3.3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 提高自我维权能力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损害, 除了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因素以外, 大学生自身的权益意识淡薄, 自我维权能力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 我们要积极开展有关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和权益意识, 要支持、鼓励学生成立大学生权益自我保护组织, 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自我维权的能力。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大学生的权益意识在逐步增强。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权益的内容和特点, 阐述大学生权益在教学质量、学校广告宣传以及教育管理行为等方面受侵害的客观事实, 提出了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健全高校内部管理的法律秩序。

大学生维权意识调查问卷 篇5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为了更好的了解我院大学生维权状况及方式,我们组织了这次问卷调查的。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匿名形式,卷旨在调查意见,更深入地了解同学,为得到真实有效的资料,望同学们如实填写,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一、基本信息(请在您选择的结果后面打钩)

1.您的性别:男女 2.您的年级:大一大二大三

二、选择题(请将符合您选项的字母填在前面的括号中)

3.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是什么时候()

A.3月14日B.6月8日C.2月12日D.3月15日

4.消费监督,举报电话是多少?()

A.13231B.12315C.12351

5.您对哪些方面的维权法律有所了解(可多选)()

A《民法》B《宪法》C《刑法》D《合同法》

E《婚姻法》F 《劳动法》

6.消费者协会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A行政机关B.社会团体C 行业协会

7.《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在消费生活中没有的权利()A索赔权B.替换权C.结社权

8.您知道哪些维权途径(可多选)()

A消费者协会B工商局C法院D质检部门

9.您对定金与订金的理解()

A表达不同,含义一样 B定金属于法律担保方式 C订金属于法律担保方式

10.你对消费投诉的一般程序了解多少?()

A.大致程序都比较清楚B.只知道一点点C.一点儿都不清楚

11.你认为哪些途径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

A加强学习了解相关维权知识B社会打压各种侵权行为

C学校开展相关讲座,成立相关机构D实践中能积累经验

12.您对自己权益的了解程度()

A几乎不了解B了解一些C基本了解D非常了解

13.买东西后您会索要发票吗()

A会B不会C有时会

14.当您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您首先想到的是()

A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B找自己的亲朋好友以暴制暴

C自己解决,上访或打官司太浪费时间了D感到委屈但是无能为力

15.如果销售者向您提供优惠的条件是不提供发票,您会()

A接受优惠,不要发票B 拒绝优惠,索要发票

C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认为这种情况是执法机关应当打击的行为

16.若您所购买的商品在保修期内出现质量问题,维修两次仍然不能正常使用,您会()

A.要求销售者更换产品或退货B.要求继续维修,直到修好为止

C.销售者能够提供两次维修实属不易,不好意思再麻烦人家,只好自己想办法解决

17.对于为1毛钱打官司的案例,你是持何种看法?()

A.支持,为保护自身权益B.对此没看法

C.不支持,反正1毛钱,何必那么费事

18.在超市被要求搜身时您会怎么做()

A果断拒绝B如果对方态度强硬只好接受C无所谓

19.若您的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时,您会选择(可多选)()

A.与商家协商解决B.打厂家客服电话投诉

C.向有关部门申诉、举报、提请仲裁或提起诉讼D.求助于媒体曝光

20.你认为目前维权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

A.维权过程繁琐B.维权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

C.投诉渠道少D.维权成本太高

21.你对维权的预期目标一般是()

A.商家愿意退换就行B.讨个公道就行

C.提出巨额赔款,商家必须接受,否则没完

22.你认为大学生维权存在什么困难()

A维权意识淡薄B不知道具体途径

C校内没有相应部门D自身力量单薄

23.你认为哪些途径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

A加强学习了解相关维权知识B社会打压各种侵权行为

C学校开展相关讲座,成立相关机构D实践中能积累经验

高职学生就业维权意识教育探讨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 就业维权意识 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58-01

1 就业维权意识界说

在当前我国高职学校的快速发展中,学生的就业维权意识正在积极的觉醒。高职学校学生的就业维权意识,主要是指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参与就业的过程中,做为劳动者自身意识与权益维护的觉醒。但就业维权意识而言,其更多的代表了一种社会法律意识的形式与存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就业维权意识的发展情况有效的反映了社会劳动者的整体劳动力技术水平和相关素质发展水平。

2 高职学生就业维权意识现状

针对当前高职学生进入社会之后难以实现有效就业的客观现实情况,高职学生必须积极有效的提高就业的维权意识,有效的维护自身进入社会就业的劳动者合法权益,对于违法违规的操作进行有理有据的就业维权意识处理,这些要求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积极有效的对未来自身的就业情况做一定的跟踪了解,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努力培养并积极提高自我维权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效的知法、懂法、守法、明法,能够通过各种法律法规维护自我的权益。

3 高职学生就业维权意识缺失的原因

首先,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长期深入影响,高职学校的教育更多的还停留在教学的问与答阶段,缺乏有效的社会联系,对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茫然无知,从而导致高职学校所培育出来的学生就业维权意识薄弱,就业维权的水平低下,难以对自身合法权益进行积极有效的维护。

其次,高职学校在传统的教育中居于下游,社会对高职学校的认识普遍还停留在学生因中考失利而无奈进入高职学校入读的痛苦选择阶段,认为高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水平一般,所接受的教育也是次等教育。受这些传统偏见的影响,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参与就业时,普遍存在需要就业维权的意识与行为。

最后,高职学生的整体法律意识与知识结构不完善,也是高职学校就业维权意识淡薄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积极有效的加强高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比如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相近似的课程教学,就需要在高职学校的课业设计中进行积极有效的提升与丰富,从而全面系统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维权意识。

4 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维权意识的途径

4.1 学生自我培养就业维权意识

高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经历了中考的失利,而被普通高中拒之门外,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曾经受过严重的挫伤,社会也普遍认为高职学校的学生与重点院校难以相提并论。因此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参与就业时,内心深处的自信心不足,担心自己与其他类大学的学生相比优势不足,害怕备受社会冷遇,就业维权意识薄弱,就业维权水平低,对于就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敢怒不敢言,缺乏维权的自信心。要知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高职学校做为重要的教学机构,对于学生的积极培养都是提高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外在因素,具体的内在因素与核心要素还是在于学生自己,无论是积极有效的完成学业,还是努力的进行社会实践参与,都需要自身积极主动的维护自我的合法权益,完善并提高自我的专业技能,增加自信心,从而更好的实现就业维权意识与自我的发展。具体来说学生就业维权意识培养主要包括。

(1)证据意识的养成

高职学生就业维权意识教育,首先要求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证据意识收集与证据留存习惯,尤其是对于相关劳动关系、工资薪酬等方面的证明文件更是要求进行妥善的保存,以备不时之需。

(2)时间观念的矫正

高职学生的就业维权意识教育还必须积极有效的对于时间进行观念上的矫正,按照用人单位所规定的时效,做到有效的严格遵守与执行,从而对自己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

(3)合同知识的学习

高职学生的就业维权意识还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法律知识普及,尤其是相关《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行为规定,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了解与熟悉,以有效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2 学校加强就业维权意识教育

高职学生的就业维权意识教育还要求学校进行积极的参与与教育指导,主要包括。

(1)鼓励高职学生提高自信心,建立良好就业参与指导

历经中考的失利,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学校的就业维权意识教育要求积极有效的帮助其提高自信心,摆在学习心态和就业心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鼓励高职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积极的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积极的参与社会就业与竞争。

(2)整合和设计课程的内容架构

对于高职学生的就业维权意识教育,首先,要求高职学校在课业的设计上,积极有效的以社会需要、行业市场需要为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导向,针对社会的有效需求,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其次,增设社会就职方面的专业就业指导课程:第一,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有效的对高职学生就业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归纳汇总,设计成良好的课业教程,指导学生的课业学习,有效熟悉就业的相关问题,增加自信心。第二,完善并增加课业内容,积极有效的加入《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建议就业维权意识,让他们能够借助法律武器来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调整课程的时间安排

针对高职学校当前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008年教育部专门就此问题提出了相关发展决议:要求在高职学校中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纳入高职学校的公共课业教学体系,从而积极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从入学到毕业的就业维权意识指导,以有效的改变高职学生就业的难题,帮助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笔者所在的高职学校就积极有效的执行了教育部的这一规定,在学生入学之初设计了高职学校就业维权意识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安排好了相关课程的时间安排。比如就就业所要面对的实际社会形势、就业观念、合同形式与契约意识等内容做了针对性的课业设计与时间安排,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维权意识。

5 结语

自2006年以来,教育部积极呼吁相关院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相关建设,大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维权意识教育。但是具体的执行与操作,还需要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各大院校的不断探索、实践与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檀钊.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维权意识教育问题初探[J].文教资料,2007(18).

大学生维权运行机制与模式探讨 篇7

一、大学生维权现状与问题

我国大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与探索中, 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对一些侵权行为也能够进行有效的反击, 但是大学生对权益维护的行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缺少一定的组织与引导, 对相关维权方式了解不深, 导致其维权效率较低, 这是我国大学生权益维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另外, 在大学生维权过程中, 一些大学生错误地理解权益维护的性质, 过多地关注教育消费问题, 随意对学校管理、奖学金发放、教师教学等问题都进行严厉的评判, 挑战高校教育制度;而且,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很到大学生利用网络肆意评论大学生维权问题, 出现一些不和谐声音, 严重影响大学生维权意识与行为的正确发展, 也对高校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归根结底, 这些都是大学生权益维护缺少有效的运行机制组织与引导引起的, 可见,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维权运行机制、改革维权模式是提高大学生维权效率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二、大学生维权运行机制与模式的改革与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法制社会的建设, 全社会的人们都在不断提高维权意识, 以正当、合法的手段进行权益的维护, 以保护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因此, 在这种背景下, 大学生的权益维护受到我国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大学生个体的重视, 我国大学生的维权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状态, 维权运行机制与模式在不断地探索与改革中, 渐渐地提高大学生维权效率, 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维权运行机制与模式建立较晚, 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协同大学生共同努力, 以完善大学生维权运行机制、改革大学生维权运行模式, 提高大学生维权的有效性。

第一,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大学生维权运行机制与模式。据调查研究显示, 目前我国高校中, 大学生维权运行机制主要以组织社团型、社团型以及组织社团社会型三种, 这三种运行机制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以及适用条件, 因此, 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有利于大学生维权效率提高以及高校稳定发展的维权运行机制模式。通常, 对于一些大学生对权益维护已经有一定的、正确的认识的高校, 可以在学校内部发展组织社团型维权运行机制,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维权行动, 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与维权能力;另外, 还有的学校通过学生自行组织维权社团、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来培养学生的维权能力, 这种模式的维权运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其维权效率则比较低, 需要进行改进与完善。

第二, 学校提高重视以完善维权运行机制, 并指导学生的维权行为。一些高校比较重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 因此, 在建立与完善大学生维权运行机制与模式过程中, 他们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将学校放到指导者与组织者的位置上, 指导并组织学生建立专业的维权运行社团。在学生专业维权社团运行过程中, 学校将给予足够的配合与支持, 为学生提供一切所需组织要素与保障要素, 指导维权社团的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以提高学生维权的法律意识;支持学生参与高校管理, 学生可以对高校管理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学校将以保护与救助的原则, 监督学生维权行为, 进而提高学生的维权能力, 保证学生维权机制运行的有效性。

结语:

总而言之, 大学生权益是不容侵犯的, 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积极寻找维护大学生权益的方法, 建立与完善大学生维权运行机制与模式, 并提高大学生个体对自身权益维护的认识, 提高大学生维权能力, 进而提高大学生维权运行机制的效率, 为大学生的权益进行合法、有效的维护, 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为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201103045)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HB11FX002) 。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上比较重要的一类人群, 他们的成长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在大学生在就业、消费、学习过程中, 更是要提高对大学生权益保护的认识, 以为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完善大学生维权运行机制与改革维权模式以促进大学生权益维护效率的几点建议, 希望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维权,运行机制,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蒋志强:《大学生维权运行机制构架与模式探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3, (24) 。

[2]宁国斌、谌佳:《价格听证制度在大学消费权益保障中的应用探讨》, 《法制与社会》, 2008, (35) 。

浅析大学生消费状况及维权意识 篇8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也在发生着明显的改变。

(一)样本分析及消费现状

1. 本次调查表明,在消费来源上,绝大多数学生主要还是依靠父母的供给,这个比例占到87.10%,同时也有少部分学生的消费来源于自己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分别占4.76%和3.37%。这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还是纯消费者。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额也不等,月消费额在300-400元间的有58.16%,在400-500元间的有29.18%,在500-600元间的有10.20%,还有少数富裕家庭学生的月消费额达到了600元以上,占2.45%。

2. 在消费支出主要项目上,分别是基本生活所需(77.36%)、购物(9.25%)、书籍(6.69%)、娱乐(2.36%)、其他(4.33%)。在问及每月的日常饮食开支时,有65.69%的被调查者选择在200-400元之间,有23.20%的被调查者选择在100-200元之间,有3.31%的被调查者选择在400元以上,但也有5.85%的学生的日常饮食开支仅在100元内。以现在的物价条件,100元以内的日常饮食开支是很难解决温饱问题的,可见,大学生中仍存在一些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的学生。

3. 消费支出除了日常饮食开支外,我们还对大学生每月的日常用品费用支出、手机费用支出以及每周的娱乐费用支出做了调查。在每月的日常用品支出上,费用在20元以下的占18.98%,20-40元的占37.38%,40-60元的占28.08%,60-100元间的占12.33%,100元以上的占3.23%。在每月手机费用支出上,大部分学生的费用都在50元以下,占75.70%,在50-100元的占18.33%,在100-200元的占3.19%,200元以上的占1.80%。在全部有效问卷中,500多位学生中仅有一位学生选择了不使用手机,这说明手机在大学校园中已相当普遍。在消费方式上,有45.33%的学生是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钱,有42.35%的学生是能省则省,而4.37%的学生在消费方式上毫不在乎。

从这几组数据中可以观察出,总体上,大学生的消费方式还是合理、科学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学生的消费方式是存在问题的,比如消费支出项目比例失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钱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

4. 在消费态度上,对于一些大型消费(多选),有52.75%的学生会与家人商议,也有16.90%学生是自己决定,有10.99%的学生只用家中的存款,有9.75%的学生选择家中存款加亲友筹措,其中还有9.62%的学生会适当向银行贷款,无人选择高利贷。这表明学生们在一些大型消费方面还是要与父母商量,获得更多消费方面的信息、经验后才去消费,这就能有效的避免出现盲目消费、不合理消费,甚至上当受骗。当然,对于独立思想相对较强的大学生,自己决定也不足为奇。另外,使用家中存款消费的学生的比例大于选择借贷学生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还是很慎重的。

(二)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消费的途径

大学生消费不仅关系到个人,而且还影响着学校甚至是社会。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消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着手:

1. 弘扬中华民族节俭的优秀传统,古语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面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弃之不顾,而是要认真学习,从中吸取精华。大众媒体、高等院校应担起弘扬的历史使命,努力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消费环境,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使高校大学生意识到社会资源及自然资源的稀缺有限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第一,对于大众媒体,由于信息网络的迅速传播,再加上高校学生住宿,导致当今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网络,不论是电脑上网,还是手机上网,网络已融入大学生活,成为大学生了解外界获取信息极为快速与便捷的通道。因此,通过网络这一媒体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会在大学生中间产生很好的效果。

第二,就高等院校来说,一是可以适当加强有关节俭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可以在校园中、在班级上树立生活节俭的典型榜样,营造浓厚的节俭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从中体味传统的魅力所在,这对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也同样非常重大。

2. 对于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学校应对助学金评定要有明确的细化标准,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助学金的发放本应照顾贫苦家庭,帮助其顺利度过大学生活,让助学金真正“急人之所急”。一旦出现个人对助学金的滥用,损害的不仅仅是校园的节俭氛围与学生的荣辱观,还损害国家的扶贫帮贫政策,而国家有关部门应当予以监督和调研,保证国家政策有效的实施。

3. 大学生自身要养成一个良好的消费习惯,做到理性有计划的消费,避免“赶时尚”、“跟潮流”等盲目消费。大部分学生的消费来源主要还是依靠父母的供给,所以在消费时要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消费,分配好自己消费支出项目费用的比例。另外,消费要有计划性,细化消费额,严格控制预算,做到量力而行,适度消费。

再者,大学生应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勤工助学或社会上的兼职工作,锻炼自己的意志,为融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当体味到生活的艰辛时,更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二、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

在大学生平时的消费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问题,甚至损害到自己的合法权益。本次问卷调查我们还针对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以及自我保护的程度作一深入的了解。

(一)样本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是专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而设,而它是否真正对大学生消费维权有所帮助呢?从问卷调查中发现,19.56%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67.27%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也有13.17%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在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支持的。

同样,“消费者协会”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大学生对它的满意度又如何呢?调查显示,仅有31.40%的学生对消协的工作表示满意,而有37.60%的学生对此不满意,还有31.0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这表明消协在保护大学生合法权益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2. 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了解程度上,“很清楚”的仅占4.43%,高达69.22%的学生仅“知道一点”,甚至还有26.36%的学生不清楚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和我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部法律,从调查数据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对它的了解程度还很低,并不清楚这些法律的重要性。

3. 当问及“你觉得自己的维权意识怎么样”时,12.75%的学生认为很强,68.13%的认为一般,认为自己维权意识淡薄和没有维权意识的分别占到了18.33%和0.80%。本次调查显示,在我们的消费权利受到侵害时,51.24%的学生会找商家协商解决,28.38%的学生会请求消费者协会处理,8.00%的学生会诉诸法律,也有5.52%学生会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还有6.86%的学生选择用其他方式解决。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是有维权意识的。但选择找商家协商解决而私了的学生占到一半还多,这表明学生们的维权意识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造成这种状况不仅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我国的维权制度也存在不完善之处。在对消费者具体权益内容的了解程度方面,“很了解”的占5.76%,“一般了解”的占46.81%,“知道一点”的占42.63%,另外还有4.78%的学生对消费者的具体权益“根本不了解”。对消费维权的基本程序,知道的学生仅占37.93%,而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消费维权的基本程序。维权常识的匮乏是造成大学生维权意识较低的主观方面原因。而客观方面,我国现行维权制度有待完善,高达76.73%的学生认为投诉程序比较麻烦、复杂。

4. 我们还对是否有必要在宿舍楼下设立消费者投诉箱做了调查,大部分学生(81.29%)认为有必要,而且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特别关注。

(二)有关大学生维权问题的解决之策

从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总体上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还不够高。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1. 树立法治理念。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勇敢的站出来,在与商家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可以向消费者协会、工商局等组织机构求助,必要时,要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 健全法律援助相关法律法规。

一方面,法律援助资金、人员编制、机构设置、工作职能等应通过立法来保障;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立法改革消费者法律援助条件和范围,降低消费者法律援助门槛,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等减轻消费者法律援助诉累。

3. 充分发挥学校相关社团组织的作用。

学校中的社团,如大学生法律协会,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进行法律宣传,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引导大学生有效、合法地维权。社团与大学生极为密切,更容易宣传和互相交流,使学生们主动自愿接受正确的维权建议和方法。当遇到问题时,不至于仓促应对,做出不理智的举动,更有甚者,触犯我国的法律。

4. 学校可以设立消费方面的维权投诉箱。

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学遇到问题不知该怎么办,这主要是信息的传播渠道不畅所致。有学生认为消协离自己太远,因此,在学校内部设立投诉箱就可以帮助这部分学生解决其面临的问题。通过这种良性的互动,会极大增强学生们对法律的信任度,同时激发他们的维权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理念。

三、结语

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消费。目前,一方面,高校正以大规模的速度在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在飞速上升,而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其消费与维权意识,国家与社会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正确合理的消费行为及观念,不仅影响着大学生自身,影响着家庭,而且影响着社会。另一方面,在建设法治型的社会中,法制观念的培养是其重要一环。从小事着眼,逐步在消费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正确处理纠纷的意识,积极以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消费观念与行为不仅影响自身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国家的未来发展。我国正努力建设法治国家,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其法制意识的提高对于建设法治国家尤为重要。因此倡导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培养维权意识已显得极为迫切。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有关方面的解决之道,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念和培养正确的维权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维权意识

参考文献

[1].郭素红.浅谈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消费道德教育[J].商场现代化,2008,(23).

[2].付晓丽.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

[3].方丽娟.大学生消费权益维护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8,(19).

浅谈大学生校内维权的自由与正义 篇9

一、大学生校内维权的现状

什么是维权? 这里所说的维权是动词, 就是指维护合法权益, 是公民运用法律手段正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大学生维权主要指大学生个人或相应的组织, 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依据我国法律以及政策规定, 通过法定程序, 借助司法或其他力量,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及时清除已有的侵害。

大学生能够正当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一种校园文明的发展。但是在现实中, 他们的维权有很多时候已经超出了正当的维护意义, 给学校、老师、同学、社会其他组织和其他个人甚至自己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影响。比如说, 不分青红皂白, 没有了解事因就去集结、示威、喊口号、谣传、找电视台甚至群殴, 或者说即使知道事因而没有运用正当的手段去解决, 而是进行深层次损害式去解决, 或者利用网络言论维权, 歪曲事实, 胡言乱语, 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纵观以上的“越权”现象, 原因有: 第一, 规范性较差。大学生群体较其他社会群体的维权起步较晚, 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程序作保障。第二, 维权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许多学生不懂得用更合适的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第三, 校内维权组织过少, 即使有也层次较低。如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等, 维权作用不大。第四, 对自由的曲解。许多大学生在维权中明理不明行为, 不管通过什么方式能“出口气”就行。第五, 高校没有一个较好的维权指引与相关教育, 如涉及维权方面的心理与知识引导。

二、法的自由价值

( 一) 法的自由

自由, 是基本的人类价值观之一, 是法的非常重要的基本价值, 也是基本人权之一。为了生存和发展,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自由的权利。前总理温家宝曾在清华大学讲话时也说过: “自由不是空洞的概念, 而是言论、信仰等基本权利的实现。人类的进步就是在各种不同的思想的争鸣中萌发的。”

但是, 在追求自由时, 不能忽视这个自由的本质, 它包含着人性准则和正当、合理、正义的内容。法学意义上的自由是指各种法定权利, 通过设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和保障人的自由。法将自由与责任联结起来, 为平等的自由提供保护机制。

( 二) 自由维权的实质

大学生的维权自由更多的是关于争取生活、学习平等权利的自由, 是通过自愿、自由的方式可以达到一种维护自身权益。

在高校里, 大学生被侵权的常见案例有: 手机绑定一卡通、饭堂菜价无理由高涨、拒绝学生正当举办种类活动、实训安排欠妥、老师恶意中伤、老师课堂不负责任、毕业论文被盗用发表等各种校生间的冲突和师生间的冲突。以上种种情况, 只要学生感到自身的权益被侵害, 都可以通过反应、建议、投诉、申诉甚至起诉等等的渠道向学校或相关组织反应情况, 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取得相关有效的帮助, 而达到维权的最佳效果。

大学生的维权是一种权利, 是一种自由, 学校、老师或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的理由主动干扰或消极不协助的形式去阻碍这种自由权的行使。正如克罗齐所说: “自由, 既是历史发展的永恒动力, 又是一切历史的主题, 自由, 既是历史进程的解释原则, 又是人类追求的道德理想。”[1]

三、法的正义意义

( 一) 法与正义

作为道德意义上的概念, 正义是正直与义气融合为一体的意思, 即公正。中国古代有云“不学问, 无正义, 以富利为隆, 是俗人者也。”[2]

正义作为社会价值, 始终是衡量法律良恶的标准。法律上的正义是一个价值判断, 而不是事实判断。比如,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当权益的正当维护、善意取得等等都是法律上的正义。法与正义的关系是: 正义是实在法的基本原则和依据, 对法律进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为人们提供行为模式和标准; 法律通过和平和公正解决冲突的规定和程序来保障正义原则的实现。

( 二) 正义与自由

法有三种基本价值, 即自由、秩序、效率, 它们是对于法的价值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变化发展快速的时代背景下, 正义是作为法的终极价值和最高价值。三种基本价值在法的正义价值统领下, 作为法的工具性价值, 相辅相成, 服务于正义, 保证正义的实现。

约翰·密尔曾提出“个人对社会的义务源于社会对他的保护。社会成员的行为只要互不损害利益和权利, 只要为保卫社会或其成员免受损害与妨碍而承担责任, 就不受社会强制。”[3]因此, 自由本身维护的就是正义, 不能超越正义去绝对自由。

四、衡平维权的自由与正义

( 一) 加强对维权自由与维权正义价值的认识

大学生应该加强对维权自由权以及维权正义价值的认识, 同时提高个人的维权知识的认识与自身综合素质避免“伤人伤己”。我国大学生一直以来, 受到传统观念以及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 维权困难重重。不过, 现场中宪法赋予了我们许多权利自由, 在维权中通过行政诉讼、民法诉讼、刑法诉讼等程序维权。

( 二) 维权行为的自我审查与社会责任感

在维权中, 为了避免因盲目而陷入法律责任或承担其他不利后果, 维权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审查。在维权时必须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行为后果, 即有无加害性。即我们的行为是否有妨害他人权利和侵害学校、社会、国家的公共利益。二是要审查自身行为的根据性。大学生的维权行为往往是以事实作为依据, 必先深入了解事情有真相, 再考虑如何维护正义利益。

每一个维权行为都要考虑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查, 谨慎行为, 是自身成长政治、道德素养的要求。冷静思考, 理性行为不仅对是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也是大学生身体力行担当社会责任, 营造一个和谐理智的舆论氛围的要求。

( 三) 学校对学生权利保护的机构完善与维权引导

在继承发扬尊师重教传统文化的同时, 高校要加强法治文化的宣传与教育, 这与高校的“教育应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原则与精神相一致。

1995 年《教育法》确认了学生的申诉权, 2005 年新《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申诉制度。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出台相关的申诉制度, 设有学生申诉委员会等机构。由于高校的申诉制度也正处于初创阶段, 因此, 目前的申诉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 未对校内申诉制度作出实质性的规定, 缺乏具体程序规则, 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 二是, 申诉制度实际发挥作用不足, 校内申诉制度形同虚设, 申诉机构法律责任不明晰; 三是, 校内申诉与行政申诉、行政诉讼的衔接并不十分妥帖、稳固。

高校如何建构一套完善的校内申诉救济体制? 首先, 要有受理校内申诉的机构或组织; 其次, 申诉机构要保持独立、中立原则, 切实维护学生利益; 最后, 校内申诉的受理机构应当是学生申诉委员会 ( 学申委) , 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例如, 北京大学于2003 年6 月成立了“学生申诉受理委员会”, 浙江大学于2003 年10 月成立了“浙江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专门受理学生的申诉。

摘要:近些年来, 大学生维权意识越来强, 维权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在维权当中, 也有因为行为思想和方式不正确等因素出现一些维权过当的现象, 给学校、或同学、或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甚至造成伤害的影响。维护自身的权益是公民的宪法权利, 维权是一种追求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方式, 但如果在维护在伤害到了自由与正义, 那就失去了维权的法律意义。无论维什么权, 用什么方式去维护, 都不能越过法的意义上的自由而使法的正义消失, 而是使到在自由申诉时获取正义的权益。

关键词:维权,自由,正义,价值

参考文献

[1][英]洛克, 杨思派译.政府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4-01-01.

[2][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1988.

大学生维权 篇10

一、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概述

《现代汉语大词典》对勤工俭学的定义为:“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做工, 把所得工资作为学习费用。”[1]目前, 多数学生是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从事辅助性的短期社会劳动, 但工作不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由于大学生的阅历不深和工作经验的缺乏, 勤工俭学过程中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事时有发生。

二、部分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权益受损现状

目前, 勤工俭学已成为大学生赚钱、提高实践能力、提早了解社会的一种途径, 总体上来说大学生在勤工俭学中的权益受到保护并且得到保障, 但随着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人数越来越多, 部分大学生的权益仍存在受损现象, 可有以下几种。

第一, 知情权未得到保障, 知情权一般指人们享有知悉、获取与法律赋予该主体相关的各种信息的权利。目前, 部分高校设有勤工俭学服务中心和招生就业部门, 为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平台, 并且这些工作的可信度高。但是, 由于勤工俭学的人数多职位少, 使得大部分的大学生只好通过自己或中介来寻找工作, 然而这些兼职工作的信息与中介提供的不对称使得部分大学生获得虚假信息, 使其知情权无法得到保障。

第二, 财产权遭到侵犯。大学生权益受损最多当属财产权。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 不知与对方签订协议, 所以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付出高额的中介费, 所得工资低于社会的最低标准, 甚至雇主对工资拖欠和拒绝支付, 这些都对大学生的财产权造成侵犯。

第三, 人身权遭到侵犯。人身权包括生命健康权、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在大学生勤工俭学过程中, 由于大学生工作时间短, 一般要求短时间上手, 所以一些雇主会对笨拙或销售量低的大学生进行谩骂、讽刺, 甚至殴打;也有些老板会泄漏大学生的个人资料, 这些都侵犯了大学生的人身权。

三、我国目前相关法律对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性质的认定

目前, 我国对于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性质的认定散见于下列法规:《劳动合同法》规定, 一般来说, 非全日制用工应以小时计酬为主, 在同一个用人单位, 劳动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 小时, 每周工作累计时间不得超过25 小时[2]。1995 年劳动部出台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 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 不视为就业, 为建立劳动关系,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并且在新的《劳动合同法》中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2007 年6月26 日由财政部和教育部两个部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6 条规定, 勤工俭学活动由学校同意组织管理。任何人或单位不得在未经学校允许的情况下, 聘用在校学生打工。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为, 不在本办法规定之列。从上述的3 个文件的规定内容之中, 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否定勤工俭学大学生劳动者的身份的, 而是肯定他们的学生身份。但是在2005 年共青团中央联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意见》提出, 鼓励和组织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勤工俭学活动获取合法报酬, 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举措。这一文件是肯定和倡导了大学生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的。

从我国现行的有关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条例来看, 目前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性质的主流观点大体上是否认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而肯定其学生身份, 其主要依据应是考虑到大学生应以学习为首要任务, 并且大学生与学校存在着教育管理关系。

四、大学生勤工俭学维权对策的思考

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的权益需要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和国家共同维护, 只有增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完善校内勤工俭学体质、规范社会的相关机构、完善国家的相关立法, 才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保障大学生的权益不受侵犯。

(一) 大学生要增强维权意识、掌握维权方法

在勤工俭学之前, 大学生应做好事先预防。如果委托中介找工作, 我们可以查看该中介是否有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和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原件, 办公地址和证件是否一致。如果是自己找工作, 我们要看单位是否有法人资格和工商局、劳动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等相关手续;同时, 我们还要和商家签订有关工作报酬、工作时间、劳动内容等的合同。当大学生权益受到侵犯时, 我们要敢于据理力争, 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 运用多种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二) 完善校内勤工俭学机制

第一, 完善基金管理制度。对此,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联邦勤工俭学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统一的勤工俭学基金并由国家统一发放。第二, 建立勤工俭学信息公布制度, 可以让大学生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工作种类和资料, 并且可以使学生找到安全有保障的工作同时学校可以监督学生的工作质量。第三, 学校要定期向学生宣传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维权意识的重要性和相关的维权知识。第四, 建立矛盾解决机制, 如果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遇到不公平的事情, 可以通过这一机制统一处理。建立此机制可以在解决纠纷的同时保障大学生的权益。

(三) 规范社会相关机构

首先, 要规范校外勤工俭学的工作种类。例如在日本, 在与风化营业关联的行业的工作是被严厉禁止的[3]。我国对工作种类尚未限定, 因此, 要规范一些不适合学生从事的领域并加以禁止。这样, 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工作的同时, 也保障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 规范校外的中介机构。由于我国对中介机构缺乏相应的规定, 使得中介机构良莠不齐, 对此相关执法部分应加强中介营业许可的准入标准和管理条例。我们可以建立像日本那样的专门财团法人形式的“学生中心”, 其不以盈利为目的, 为学生提供住宿和勤工俭学服务。

(四) 国家要完善相关立法

国家应首先肯定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 让大学生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地方行政部门也应出台相应有关大学生勤工俭学权益的法规, 明确工作时间、工作报酬、社会保险、伤亡赔偿等问题。特别要强调用人单位要和大学生签订工作合同。

结语

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保护大学生勤工俭学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不仅事关学校, 而且也是社会相关部门的责任。首先, 高校应做好大学生勤工俭学权益受损的预防工作, 防止大学生上当受骗。其次, 社会要加强对相关机构的管理力度, 充分发挥劳动监督职能, 严格执法, 加大执法力度。最后, 国家应改善和调整相关立法, 保障大学生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

摘要:在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今天, 大学生的生活价值观也在逐步提高。由于勤工俭学正逐步走进大学校园, 所以勤工俭学成为大学生赚钱的途径。但是, 在勤工俭学的同时, 大学生的权益正在受到威胁。要保护大学生的权益不受侵犯, 我们必须让大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社会要加强对中介的管理, 国家制定相应的保护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条例。

关键词:大学生,勤工俭学,维权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大词典.

[2]林嘉.劳动合同法条款评注与适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大学生维权 篇11

喷泉惊魂,快乐游玩瞬间变成了“灾难约会”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回想起那噩梦般的遭遇时,李真真仍余悸不断。

今年19岁的李真真出生于南阳市邓县(现为邓州市)都司镇一个贫困农家,吃够了没文化的苦的父母李保民、赵秀荣省吃俭用,硬是供给李真真兄妹三人全部考上了大学。

2006年暑假来临,大学期间一直负担李真真学费的姑姑李爱红通知她去拿下一学期的学费。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即将升入大三的李真真来到位于南阳市西峡县县城的姑姑家小住。恰好同窗好友孙亚楠刚刚在西峡县城找到工作,还能与她相聚。另外,李真真学习的是药剂专业,西峡县有不少药厂、医院,她也想借机考察一下当地招聘情况。

2006年8月16日,西峡县为迎接“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考察验收,决定开放位于县城大道灌河以东、人民路以南的时代广场音乐喷泉。听到这个消息,渴望一饱眼福的李真真草草吃过晚饭,就和孙亚楠及当地的两个同龄伙伴张小兵、王新新一行4人骑上摩托车前往。

他们来到现场已是晚8时许了。音乐喷泉刚刚开始,随着婉转悠扬的音乐和美轮美奂的灯光,喷泉上下跳动、水花飞舞。在现场人们的惊呼、尖叫声中,广场音乐喷泉现场俨然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看到不少男男女女走到喷泉之中嬉戏打闹,兴奋异常的李真真来不及多想,就一马当先冲进了喷泉之中。由于现场没有管理人员,加之灯光忽明忽暗,喷泉之中打闹的人们只能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走动。李真真担心一不小心碰倒他人或被他人碰倒,只好从旁边向无人往来的音乐喷泉中间走去。毫无戒备之心的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不经意的躲闪,给自己今后的人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李真真刚刚踏入音乐喷泉中央,正当她招呼孙亚楠等人前来玩耍之时,原本舒缓动人的音乐一下子变成了强劲刺耳的疯狂舞曲。随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响起,一股水注从她两腿中间的地面冲天而起!在水压的作用下,瞬间便将猝不及防的她掀起数米高,之后重重地抛在一旁的金属地面上。

当时的孙亚楠等人正在喷泉边缘,明白危险的他们原本打算阻止李真真贸然进入喷泉中央,由于音乐声音强大和现场嘈杂,他们眼睁睁看着这凶险的一幕发生,惊惶失措。随后他们赶紧将李真真搀出了音乐喷泉。

一阵锥心刺骨的疼痛让李真真大叫起来,借着朦胧的光线,孙亚楠等人发现李真真捂着肚子拼命扭动身体,下面流了一摊血……3个同伴迅速把她送到了西峡县人民医院。

本来是一次快乐的游玩,因为飞来横祸,立时变成一场“灾难之约”,从这一天起,无穷无尽的病魔泥沼差点夺去李真真鲜活的生命。

生命炼狱,179天血泪洒满求生之路

此时恰逢李真真的姑父王卫东在南阳市出差,当晚9时许,王卫东突然接到妻子李爱红的电话求援。由于当晚没有返回的长途汽车,王卫东先是安排西峡县人民医院抓紧抢救事宜,接着又让妻子赶快通知了李真真的父母。

时年41岁的王卫东,医学毕业分配至宛西制药厂工作,经人介绍,与李爱红喜结连理后,很快有了儿子王君。由于王卫东夫妇均有固定的工作,除了儿子上学花费外,每月还有一定的节余。

当得知李保民夫妻供给3个子女上学入不敷出时,王卫东夫妻经过反复斟酌决定全力帮助。除了负担考上贵州某师范大学的李保民的大儿子李亚杰外,又承担起进入南阳某高等专科学校的李真真的学习费用。

第二天清早5时20分,王卫东就搭乘第一班长途客车赶到了西峡县人民医院。经过主治医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输血和止血后,紧急进行了阴道修补手术和乙状结肠造瘘手术的李真真还处于麻醉状态。得知侄女暂时没有生命危险,王卫东稍稍松了一口气。中午时分,远在150公里外的李保民、赵秀荣赶到了医院。

手术之后的李真真不能进食,只能靠输液和鼻饲输送营养液维持生命。不仅如此,由于是在腹部开刀做的手术,伤口剧烈的疼痛常常令她大汗淋漓。此外,因大小便不能正常排出,每次都需要手工清理。

2006年9月5日,担心因此加重家中负担,李真真催促父母为其办理了出院手续。然而,回到家中的第二天,李真真就出现了低烧的症状,继而出现了便血、伤口发炎等并发症。无奈之下,不得不返回西峡县人民医院。

医院再次为李真真做了阴道修补、乙状结肠造瘘还纳术。术后没几天,李真真出现左下腹肿块,伴随而来的是皮肤发红、肿胀、疼痛等并发症。经过一个多月的抗菌消炎治疗,不见丝毫好转的李真真被迫转入南阳市中心医院治疗。在这里,主治医师不得不再次打开她腹部的原刀口进行修补,期间,冲洗肠瘘让她疼得死去活来。

经过近两个月的治疗,在病症得不到彻底治愈的情况下,最终转入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汤山门诊部救治。由于几个月没有吃过一口食物,每天只能依靠静脉注射营养苦苦支撑,李真真眼窝深陷、颧骨高突,原本100斤左右的体重,瘦得只有七八十斤了。看到这种情况,主治医师特意叮嘱必须恢复体力才能手术,否则病人手术过程中就有生命危险。经过半个多月的不懈努力,终于达到了手术要求。

临出院时,主治医师专程叮嘱他们在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回医院进行复查,但他们只复查了一次,就再也没有到过南京。

由于多次手术,父母李保民、赵秀荣卖掉了家中粮食、猪羊及其他值钱的物品,倾其所有来挽救女儿生命。在一家工厂打工的伯父李保国原本家中就不富裕,为了救治侄女,他东拼西凑了3.5万元专程送到了医院。而李真真的姑姑李爱红、姑父王卫东在侄女意外受伤住院后,为了筹集治疗费用,将价值15万元即将入住的楼房以9.5万元转卖他人。

李真真的母亲至今不敢将事情告诉左邻右舍,担心女儿将来不好找婆家。而阴道损伤对李真真婚后的夫妻生活和生育是否有影响,现在还无法预料。

天理何在,大学女生维权悲泪成河

就在李真真突遭不幸受伤住院,每日面对生命的炼狱,与死神抗争的同时,李家人一刻也没有停止追讨公理之路。

事发第二天,李真真的姑父王卫东就电话联系西峡县建设局局长叶新宪,要求对侄女受伤一事给个说法。身为音乐喷泉广场主管单位法人代表的叶新宪听完事情来龙去脉,说:“这个事不归我管,你找(建设局)杨国强书记处理吧!”谁知联系到杨国强后,杨竟然斥责道:“这个事都是你们的责任,那么多人都不出事咋就你们出事?找我也没用,有事你去找广场负责人去!”王卫东又找到广场负责人刘春进,刘除了表示同情之外,无奈地答复说:“我们也是个穷单位,所有费用由建设局负担,你还是去找叶新宪局长吧!”

事情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可叶新宪局长却丢下一句“我的事还忙不过来,哪有空管你们的闲事,想告状就去法院”扬长而去。

惨祸发生的第三天,为了搜集相关证据,王卫东在朋友的帮助下,趁西峡县时代广场音乐喷泉开放之际,用录像机录下了喷泉现场情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只有广场的南北入口有“游园须知”标牌,而且字号很小,在夜晚昏暗的灯光下根本无法看清。喷泉附近南北两块“严禁入内”可移动标牌高度只有70厘米,标牌面积是30×40,4个字的总长度只有大约20厘米。因为其可以移动,所以没有放置在喷泉附近。

2007年3月30日,九死一生的李真真终于出院。

2007年6月7日,李真真一纸诉状将西峡县建设局推上了被告席,要求赔偿自己住院费、医疗费、交通费、住宿费、护理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精神损害补偿金共计189184.18元。由于巨额的花费,他们连伤残鉴定的费用也拿不出来,最终只得将伤残索赔暂且搁置。

记者采访中得知,西峡县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只有少得可怜的28万亩。而在中国经济文化网南阳版,记者得知:西峡县时代广场及配套工程竟然占地250多亩,投资近10多个亿!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该广场及配套设施只是一个摆设,广场音乐喷泉也只是上级领导到西峡检查或是重大节日用来应景的“洋相工程”!

法院开庭后,针对李真真的起诉,西峡县建设局认为,喷泉开放时,李真真违反了广场规定和管理要求,强行闯入喷泉区,为玩水被冲倒致伤;广场喷泉有完善的管理办法,自己也尽到了管理义务。广场设有游客须知、警示牌,开放前进行了广播安全提示,喷泉区还有花卉隔离带;李真真是名大学生,能够判断危险的存在,但却对危险漠然置之,这才导致了人身损害的后果。

对于西峡县建设局的辩解,李真真的代理律师王永浩、郭秀峰认为,李真真的受伤,是时代广场喷泉设计、建设、管理的瑕疵造成的。其中,一、李真真等人是看到很多人在喷泉里游玩的情况下,才进入喷泉区的,不可能意识到喷泉会对人造成这么严重的伤害。二、广场的3个方向有多个进出通道,广场管理者仅在两个入口距地面两米处设立了“游客须知”的牌子,且事故发生时间是夜晚,李真真不可能看到牌子上的警示。三、喷泉区的面积有近千平方米,但喷泉处的两个活动性警示牌却小得可怜,根本引不起游客的足够注意,达不到警示的目的。四、被告所说的花卉隔离带离喷泉区很远,而且是间隔摆放的,不能达到阻止游人入内的目的。五、李真真和同伴是在喷泉开放后才过去的,没有听到喷泉开放前的广播安全提示。

庭审期间,法官到时代广场进行了实地勘查。在法官的要求下,广场管理处当场打开了音乐喷泉,刚开始,水柱随乐曲的舒缓节奏喷得较低,音乐到了高潮时,主喷泉高度竟有50多米。

2007年8月17日,西峡县人民法院对李真真人身损害一案作出一审判决。

法院认为,此次伤害的后果,原告李真真主观上存在重大过失,应自行承担主要过错责任。原告是一名成年学生,按照其认知能力,应当能够判断高压喷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被告作为时代广场的管理者,虽然通过在广场的入口处设立警示标志等方式,来告知游人不要进入喷泉区,但该措施并不能防止游人自由出入喷泉区域,且游人进入喷泉区后,广场管理人员并没有进行制止。广场管理单位在管理上存在相应的过错责任,应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

法院判定,被告赔偿原告27570元损失费,同时法院认为原告为主要过错方,故对原告请求的3万元精神抚慰金不予支持。此外,本案4080元诉讼费由原告承担3080元,剩余部分为被告承担。

对于法院判决,西峡县建设局提起了上诉,要求驳回李真真的诉求。与此同时,李真真于2007年8月29日向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目前,案件处于二审阶段。(出于个人隐私的考虑,李真真及其亲属系化名。本文未经作者许可,谢绝任何转载及网摘。)

编后:

大学生维权 篇12

中小学校维权的基本途径, 首先是事前预防、事后补救和转嫁风险等。事前预防最为关键, 包括社会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事后补救包括应急处置, 及时救助, 调查处理。转嫁风险即学校要积极参加相关保险, 最大限度降低教育管理风险。学生平安保险和校方责任险是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后的重要救济途径。

从法律层面讲, 学校维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要熟悉法律。学校领导、广大教职工不仅要学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类法律法规, 还要学习《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

第二, 要收集证据。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时, 学校是否承担责任取决于学校是否有已尽到教育管理责任的证据。具体来讲, 一要建设人防技防设施, 及时发现并记录学生伤害事故。学生伤害事故多发生在校园内, 为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学校要加强人防技防设备投入, 扩大校园监控覆盖面, 为及时发现异常、消除安全隐患、认定伤害事故责任提供视频材料。二要充实教育管理过程材料, 准确反映教育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多半与教育管理职责未能认真落实有关。如:新生入学报到时, 需要家长提交学生是否有不能参加正常教育教学活动情况的书面材料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 需要有安全教育记录并由接受教育的学生签名认可, 需要家长配合的还需要由家长签字认可;对学生进行的日常谈话、家访也需要制作记录并由学生或家长签字认可。三是全面收集事故处理的过程性、终结性材料, 特别是由当事人、证人等签名的第一手材料。当学生发生伤害事故后, 要及时开展调查、处理, 并保存相关调查、处理材料。

第三, 要进行调解。在调查的基础上, 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依据《人民调解法》, 在合法、自愿、公平的基础上组织各方当事人进行调解。通过调解达成协议的, 制作调解协议书, 由各方当事人签字后执行。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 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上一篇:立美育人下一篇:中国草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