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突发事件

2024-06-27

供应链突发事件(共10篇)

供应链突发事件 篇1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战斗,而更多的是作为供应链中的一员参与竞争。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彼此独立,他们都从自身利益考虑,以实现自己利益最优为目标,因此,企业的目标与供应链整体目标很可能相互矛盾。如何实现供应链协调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供应链契约作为实现供应链协调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学者们研究供应链协调常用的方法。如文献[1]研究了基于期权契约的供应链协作模型,并分别针对需求信息更新和需求信息不对称两种情况下供应链协调问题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给企业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造成了严重影响。突发事件的发生会破坏供应链协调,降低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因此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已有学者对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协调进行了研究,如文献[2]研究了一个二级供应链,利用改进后的回购契约实现了突发事件下供应链协调;文献[3]分别研究了突发事件下基于数量折扣契约和价格折扣契约的二级供应链协调。目前,大多数研究是基于简单的二级供应链系统,但现实中供应链的参与者往往更多,因此针对突发事下研究三级供应链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回购契约和惩罚奖励契约对三级供应链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改进契约组合的参数,实现了供应链的抗突发事件性。

1 基本模型描述

1.1 符号说明与假设

考虑由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构成的三级供应链,市场需求随机,在销售季节开始前分销商和零售商均只有一次订货机会。单位产品售格为p;零售商从分销商处订购产品的批发价格以及分销商从供应商处订购产品的批发价格分别为w1、w2;零售商的订货量为Q;分销商对零售商的回购价格为b;零售商、分销商和供应商的成本分别为c1、c2、c3,则供应链成本c=c1+c2+c3;销售季节结束剩余产品的残值为v;零售商、分销商和供应商由于缺货造成的损失分别为是s1,s2,s3,则供应链缺货损失s=s1+s2+s3;市场随机需求为X,需求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x);需求的分布函数为F(x),F(x)可微且严格递增,F(0)=0,Ex=u。当零售商的订货量为Q时,其期望销售量为期望剩余量为I(Q)=Q-S(Q),期望缺货量为L(Q)=μ-S(Q)。

假设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风险中性,且完全理性,同时三方参与者之间信息完全共享。

1.2 三级供应链模型

三级供应链涉及两次交易过程,首先零售商根据市场需求在分销商处下订单,然后分销商根据订单再在供应商处下订单。零售商和分销商之间签订回购契约,分销商以回购价格b对零售商的剩余产品进行回收。分销商和供应商签订惩罚奖励契约,供应商提供给分销商一个标准订货量T,如果分销商的订货量高于T,则对于高出的部分供应商给予每单位λ的奖励;如果分销商的订好货量低于T,则对于低于的部分供应商给予每单位λ的惩罚。这里假设标准订货量T和惩罚奖励λ的乘积为固定值。

根据上述假设,则供应链的期望利润为:

零售商的期望利润为:

分销商的期望利润为:

供应商的期望利润为:

定理1:供应链实现协调时,供应链的最优订货量为:

证明:由式(1)得:

因此供应链期望利润是订货量Q的凹函数,令

定理2:在由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中,回购契约和惩罚奖励契约的契约组合可实现供应链协调。

证明:由式(2)得

则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为:

同理由式(3)可得

所以分销商的最优定货量为:

当供应链实现协调时有Fr(Q)=F(Q),即

上述两式互减则c1+w1-b=t1(c-v)

因此零售商的期望利润为

由此可得,零售商的期望利益是供应链期望利益的线性函数,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也就是供应链的最优订货量。

同理当Fd(Q)=F(Q)时,即

上述两式互减,则

w2+c2-w1+b-v=t2(c-v)

因此分销商的期望利润为:

所以分销商的期望利益也是供应链期望利益的线性函数。

所以供应商的期望利益同样也是供应链期望利益的线性函数。

所以,零售商、分销商和供应商的期望利润均是供应链期望利润的线性函数,因此,回购契约和惩罚奖励契约的契约组合可以实现供应链协调,并且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分配有参数t1和t2决定。

2 突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

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下,零售商和分销商确定了其最优订货量Q*,供应商也确定了其具体生产计划。当突发事件发生,市场需求的分布函数以及概率密度函数发生变化,设突发事件发生造成的新的分布函数和新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别为为G(x)和g(y)。G(x)可微且G(x)=0,。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零售商的订货量Q大于原订货量Q*,则供应商增加生产,对于增加的部分每单位产品需要的额外费用为η1,;如果零售商的订货量Q小于原订货量Q*,则供应商需处理剩余产品,每单位剩余产品的处理费用为η2。设突发事件发生后供应链的最优订货量为。

2.1 突发事件发生后供应链的期望利润

定理3:突发事件发生造成市场需求增加或减少时,即若继续使用原回购契约与惩罚奖励契约,则三级供应链无法实现协调。

证明:突发事件发生,若继续使用原契约组合,则零售商的期望利润为:

明显,零售商的期望利润不再是供应链的期望利润的线性函数。因此,此时的三级供应链无法实现协调。

2.2 突发事件下供应链协调

由定理3可知,原回购契约和惩罚奖励契约无法实现三级供应链协调,因此,对原契约组合进行改进。令

定理4:突发事件发生,采用改进后的回购契约和惩罚奖励契约,三级供应链可以实现协调。

证明:突发事件发生后,采用改进后的契约组合,零售商的期望利润为:

此时,零售商的利润变成了供应链利润的线性函数。

此时分销商的期望利润为:

因此,分销商的利润也成了供应链利润的线性函数。

此时供应商的期望利润为:

所以,突发事件发生,采用改进后的契约组合,零售商、分销商和供应商的利润仍是供应商利润的线性函数,供应链实现协调。

3 数值分析

在由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系统中,市场需求随机且服从均匀分布,即X~U[0,200],则需求的概率密度函数为需求的分布函数为契约参数取值如下:p=150,w1=80,w2=60,b=20,c1=10,c2=15,c3=20,v=10,s1=5,s2=6,s3=6。供应链的最优订货量Q*=155,供应链的期望利润为7790。这里假设λT=700。

当突发事件发生,市场需求分布发生变化,当零售商的订货量Q大于原来的订货量Q*时,η1=4,当零售商的订货量Q小于原来的订货量Q*时,η2=2。

从表1中可看出,零售商的期望利润随回购价格的增加而增加,随分销商给的批发价格的增加而减少。当批发价格w1和批发价格w2的差值相等时,对于分销商而言,其他变量一定的情况下,分销商的利润保持不变。另外,当惩罚奖励λ增大时,分销商的利润也是随之增加的。从表1中也可看出,供应商的利润是随批发价格w2的增加而增加的,随惩罚奖励λ的增加而减少的。从表2中可看出,当突发事件发生造成市场需求增大时,则供应链的订货量和利润均增加,而当突发事件发生造成市场需求减少时,则供应链的订货量和利润均减少。

4 结论

供应链中往往涉及多方参与者,本文针对三级供应链,研究了在回购契约和惩罚奖励契约下实现供应链协调问题。同时本文考虑了突发事件造成市场需求变化时对供应链的影响。若市场规模变化不大,则原生产计划无需改变,若市场规模变化很大,此时供应链协调被打破。但通过改进契约组合参数,可以使供应链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重新实现供应链协调。

摘要:目前,大多数供应链研究都是针对较简单的二级供应链,而现实中供应链涉及更多的参与者。市场需求随机的条件下,考虑由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系统,通过利用回购契约与惩罚奖励契约的契约组合研究供应链协调问题。首先建立基本的三级供应链契约模型,分析了供应链协调实现的条件。然后考虑突发事件对三级供应链产生的影响,突发事件下,原三级供应链契约组合模型无法实现供应链协调,通过改进契约组合参数,从而实现供应链协调,最后通过数值分析,验证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三级供应链,突发事件,供应链协调

参考文献

[1]郭琼.基于期权契约的供应链协作模型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29-74.

[2]于辉,陈剑,于刚.回购契约下供应链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应对[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8):38-43.

[3]王虹.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契约协调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07:13-23.

[4]庞庆华.收益共享契约下三级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18(4):101-106.

[5]孙在东,邹增玲.基于回购契约的三级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2,28(2):73-76.

[6]刘桂东.三级供应链协调契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86-110.

[7]韩清艳.基于价格和努力因素的三级供应链契约研究[D].青岛大学,2011:13-20.

[8]刘桂东,唐小丽.基于收益共享契约和回购契约的三级供应链联合协调机制[J].商场现代化,2010(1):1-3.

[9]张武康,郭立宏,郭福利.基于惩罚和收益共享联合契约的三级供应链协调策略研究[J].预测,2015,34(2):76-80.

[10]牛春阳,刘三阳.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三级供应链如何应对突发事件[J].中大管理研究,2008,3(4):127-136.

供应链突发事件 篇2

一、摘要

尽管丰田召回事件已过去些时间,但它的影响却是萦绕不散。一个优秀的企业如何深陷质量问题而备受责难?供应链管理又应如何有效的进行以发挥供应链的高效合作效应?这些都是下面要探讨的。

二、关键字

质量、经营理念、扩张、细节、精益生产、快速响应、供应商关系

三、正文

(一)丰田之殇

2009年8月,美国发生一起导致4人死亡的恶性交通事故,事后查明原因是刹车踏板故障,这成为此次丰田召回事件的导火索。从2010年1月下旬开始, 因油门踏板等问题, 丰田汽车先后宣布从美国、加拿大、欧洲和中国召回共计近445万辆汽车, 加上2009年11月从美国市场召回的凯美瑞、普瑞斯等车型共计约420万辆,丰田公司的问题车辆在700万辆以上, 超过其全球汽车销量的水平。

以“丰田生产方式”而闻名世界的丰田,曾令美国三大汽车生产厂商望之而色变,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有着“质量楷模”、“安全神话”的标杆企业因质量问题而身陷囹圄不能自拔。很长的时间,丰田生产方式就意味着全面质量管理,意味着精益生产,意味着持续改进,意味着尊重员工,那些东西不再适用于丰田生产吗?

(二)丰田召回事件原因

(1)盲目节约成本而忽视质量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指出,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则是知识与质量的世纪,质量优劣将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

好的质量是有成本的。

在丰田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的过程中,丰田过分注重成本削减,在汽车生产全球化、部件电子化时代,为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丰田零部件生产大都委托海外相关厂商生产,这就为产品的质量隐藏了很大的风险;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汽车市场低迷,丰田也深受影响,丰田为此不断压缩零部件采购成本,简化零部件设计开发和实证试验, 配件质量难以保证。这种近乎疯狂的压低成本的做法,使得在日本本土顺风顺水的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国土外就已面目不在,这也为这次召回事件埋下伏笔。

(2)快速扩张带来的企业经营理念的水土不服 我们知道,丰田不仅是一家在生产上追求精益的公司,他的对员工的关注和尊重的企业文化也是他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甚至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他一切相关成功因素。

丰田当初的梦想是做日本的福特,在参观了福特的生产线后,丰田知道自己无法模拟福特,福特生产线的人是机器的一部分,而丰田所要的不是,丰田不仅要一双手,也要这个人,所以丰田的自动化是人性的自动化,或者说是半自动化,这源于日本对手工艺的文化的追求,完全自动化、工业化会带来一种扁平化的无趣,所以有人就认为丰田的生产线不是生产线,而是一种生产岛——就是说丰田的员工是一个完整的人,福特也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智慧而完整的实体,都愿意为崇高的使命发挥力量。

丰田推行的是年功序列制,即以年龄资质给付工资,在这种制度下就产生了师徒帮传制,师傅不怕教会了徒弟自己就会饿死,所以生产线上的问题大多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员工之间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造成很高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形成了很高的员工忠诚度,员工跟企业之间的形成了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

而迅速发展之后带来的是迅速的扩张,而这种扩张却是一种没有内在的扩张,本土的那种经营理念在美国等一些国家根本就是无源之水,企业内部没有了那种浓厚的准宗教集体主义氛围,存在的都是充分的个人理性化,本土的精髓不在,出问题也是迟早的事。

(3)忽视细节而来的惨痛教训 细节决定成败。的确,这句至理箴言永远不能忘记,就因为一个薄薄的垫片配件就导致油门踏板出现问题,再注意点,兴许就能避免这样的事故。细节永远不能忽视,你永远惹不起它,因为教训太惨痛了。

(4)精益生产方式的畸形发展

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的降低浪费,即使用最少的资源(人力、原材料、设备)生产出顾客需要的产品,或给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但是,在丰田对成本降低的不断精益追求过程中,却忘记了精益生产的终极目标,那就是提供质量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可惜,丰田有点迷失了自我。没有质量前提的成本降低,只是一个空壳而已,一敲就碎。

(5)全球供应链的问题

在丰田快速扩张的背后是一个奇大的全球供应链环境,对这个环境的整合是相当的困难,供应链是一条有充分整体性的链条,任何一环出现问题,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让人防不胜防的,而这种精深的管理并没有为丰田所掌握。

当然,金融危机下美国政府经济政策、华尔街金融资本做祟,也在催发着这次危机。

(三)丰田召回事件对供应链管理的启示

(1)供应链管理中,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对其内容、次序、时机和结果进行高度的细化 正如之前所说,细节决定成败,忽视细节带来的教训是惨痛的,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着整体的水平,要放开眼光,生产系统任何问题的出现,都要能够被自动和及时地发现,员工必须永不停顿的去深入细节,暴露问题,解决问题,以科学的制度去追求完美。

(2)质量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和企业存在的基础,必须持续关注和改进质量,坚守质量生命线

无论如何吹嘘供应链之强大作用,没有质量之核心作用,这种供应链的架构也只是徒有其表,对产品质量孜孜不倦的追求才是供应链也是企业制胜之王道。顾客对产品、服务的需求,实际就是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需求,无论是理想质量,设计质量,符合性质量还是实际质量都始于顾客的满意,终于顾客的满意。持续关注质量,不仅仅要在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抓质量,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也要在生产过程后时时关注质量,事事关注质量,以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对待质量问题才能让企业基长青。

(3)处理好企业发展的步伐与成本、经营理念的关系

供应链大环境下,企业是供应链中的一环,企业自身也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在这里,供应链管理不仅要着眼于宏观的存在,更要注重自身的良好建设。

在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往往就蕴藏着相关的危险性,正所谓福兮祸之所倚,在这种关键的时刻,企业应该坚持优秀的经营理念和质量文化,不能以质量为代价而换得低成本下的高速扩张,这将使对企业优秀经营理念和优秀质量文化的致命打击。同时,企业还应该懂得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要适应当地文化,自己原有的经营理念不能照搬但也不能听之任之,合适而强调质量的经营理念,能约束员工的具体行为,在一种提倡质量文化的企业里,也必然是产出质量良好的产品。

简而言之,精益生产是好的,全面质量管理是好的,持续改进是好的,这些,不能丢弃。(4)在全球供应链环境下,要处理好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之间的团队博弈。如何借助上下游网络的合力,获得成本、质量和时效的完美平衡就是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优秀的供应商管理是这种良好关系的重大前提。

虚拟企业是对这种关系的最佳描述,即企业组成的相互合作的网络关系、紧密配合的供应商关系。虚拟企业内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资本,这不是简单的市场交易关系,而是基于共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这种网络内,所有的上下游关系都必须是直接的关系,都可以毫不含糊地用“是”与“否”来传达所需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共担风险,共享利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单源供应关系,这就缩短了响应时间,降低了成本,同时精确性也大大提高了,但是这种单源的关系也容易造成供应商不思进取,不愿意持续改进质量,不愿意跟进客户实际需求,更致命的问题是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企业也很难快速有效的寻找到新的合意的供应商以替换之。

为了充分利用这种战略性关系的优势而避免其劣势,关键是加强双方之间的信任,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重视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同时必要时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管,并且建立配套的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产品质量评价体系,以建立适合企业的高质量高满意度的供应商合作关系。

(5)供应链环境下,建立宏观的快速响应的管理模式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将涉及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企业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供应链能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也应该对信息流、资金流等有快速的响应,同时实现对生产问题的快速响应也应该是供应链的题中之义。精益生产本身就包含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要实现快速响应的目标,每一种产品或服务的业务流程必须是简单和直接的,并且所有的改善都应该是科学的,这样问题的出现才能被自动地快速的发现,才不至于酿成惨剧,难以翻身。

四、结语

供应链突发事件 篇3

“三鹿事件”从爆发到目前,已经一年,从那时起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值此“三鹿事件”爆发一周年之际,本文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角度,重新对该事件进行了再反思,对中国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新的见解。

“三鹿事件”发生以来,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又引发了多重关注。在“三鹿事件”中,河北三鹿集团因为缺乏对供应链的正确管理,导致数百名婴幼儿受到三聚氰胺的毒害。三鹿集团也因此受到了消费者、媒体、学者的广泛批评,最终走向破产,而随后蒙牛、伊利等行业标杆企业相继被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更是引起了中国奶业市场的巨大震动。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模型分析

企业的社会责任涉及到企业供应链的整个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问题。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遵守法律,二是为了从履行社会责任中得到政策上的利益,三是避免企业因社会责任的缺失受到舆论批评而导致品牌力的下降,四是为了回报社会。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仅是通过慈善捐助这种最低级的形式,更是包括对产品安全、员工健康负责、企业社区负责、环境负责等多层次的社会责任的履行。

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群体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和环境,更包括企业内部的风险规避和成本效益的提高。根据分析,本文将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分为以下六类:(1)企业雇员;(2)企业所有者;(3)客户;(4)供应商、渠道商及其他商业合作伙伴;(5)非政府组织;(6)社区。

假设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由经济责任评价(R1)、法律责任评价(R2)、道德责任评价(R3)和自愿责任评价(R4)四部分组成,将六类利益相关方进行细化,再对其赋值。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各个部分的权重,拟邀请各相关专家、企业管理者和各利益相关方代表对四个因素重要性进行判断,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计算取定各Ri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中的权重Bi。对于各个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可以采用调查问卷方法,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对问卷问题,分别设置不重要、重要和重要、很重要、极其重要五个选项,分别赋值为0、2、4、6、8。通过问卷调查各利益相关方代表(根据权重,采用分层抽样法来选取样本),将其各个选择结果数值化为Cm,求出Ri各类的平均分,记为Ai,就可以得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R的模型:

企业竞争力模型的重新构建

传统理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低成本、多元化或差异化战略 ,认为企业应该通过积极地降低成本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上面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模型的构建看,在低成本为导向的竞争系统中,企业将越来越多的成本外部化,导致了外部不经济,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员工福利遭到损失。

由此可见,传统的企业竞争理论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重新构建现代企业竞争力模型。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多方面的竞争,涉及到品牌、成本、员工福利等多个方面,因此企业要想构建竞争优势,就必须处理好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基于上面的分析,本文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范围进行了拓展,加入了员工福利、供应商利益以及企业所在社区利益等变量,覆盖企业生产整个供应链过程,重新构建了现代经济社会企业竞争力模型(如图1)。

在这个模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再是低成本优势,而是包括消费者利益、员工利益、合作商利益、股东利益以及企业外部成本在内的一个综合指标。而其中每一个指标的履行都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密切相关。

在以降低成本为导向的现代竞争经济中,传统的竞争优势理论已经无法为现代企业指明前进方向。在传统的企业竞争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大量压缩生产成本,压缩供应链的利润,将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导致了环境受到破坏,员工福利受到损失,使得经济社会进入了“低成本——低福利”的恶性循环。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修正传统的竞争优势理论,将企业生产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同时提高企业员工福利,因为只有员工福利增加了,才会增强企业所在国家的生产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因此现代企业生产成本的衡量,必须要加入企业生产的外部成本,即C=C1+C2+C3。

其中,C1是包括企业的原材料、折旧、劳动力成本、内部交易成本等在内的内部生产成本;而C2则包括了环境损失、员工福利损失以及商誉损失等;C3是指企业用于社会慈善、环境治理以及其他责任履行的费用。通过对企业成本的修正,就可以重新衡量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新的方向。

现代竞争环境中,随着跨国公司范围的延伸,企业的研发、原材料采购、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企业供应链已经不仅仅起到成本分摊的责任,更多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担,这其中就涉及到上下游供应商企业员工的利益、上下游供应商对所在环境的责任等等。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力已经开始从传统意义上的微观经济体转向产业经济甚至宏观经济。

“三鹿事件”再反思

“三鹿事件”给我们除了是企业道德伦理上的反思外,我们还应该思考在现代竞争环境下,企业如何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竞争力结合到一起,尤其是如何将企业供应链的管理与企业的社会责任联系到一起。

在“三鹿事件”中,正是由于原材料供应商社会责任的缺失,才引起整个供应链的坍塌。而问题的本质是在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将较多不合理的成本压力转移给上游供应链,而作为供应链的末端——奶农则在利益的驱动下,采取了非法的措施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这是一种畸形的竞争机制,也是一种不合理的成本压力传导机制。

因此,在现代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正确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与利益相关体结成利益共同体,避免企业价值链的断裂。企业的供应链起一个价值分配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分担成本的作用。企业可以通过与利益相关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积极探索合作降低企业生产和运作成本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供应链并购的方法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同时采用更为先进的内部管理方法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以达到与利益相关方共赢的目标。

第二,建立MSI组织(多利益相关方倡议组织),增强与内部员工的沟通。企业应该定期把员工代表、工会、合作商代表等利益相关方邀请到一起,通过协调机制,发现问题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但能够解决企业运作过程中的问题,也能增强企业凝聚力,增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第三,提高企业自身的危机处理意识。在“三鹿事件”中,正是由于三鹿集团危机处理能力不够,错过了最佳的处理时机,再加上企业方不愿承担事件的责任,最终导致了司法机关的介入,从而引起了中国牛奶行业的震动。由此可见,危机处理时所有中国企业的一堂必修课,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预案,同时增强与媒体舆论的沟通,建立定期信息发布机制,将危机对企业的损害最小化。

供应链突发事件 篇4

近年来世界各地突发事件频频发生, 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以应对的事件, 分为灾害性 (即天灾, 如旱涝、海啸、地震等) 和社会性 (即人祸, 如SARS) 两类。突发事件可能会对运行中的供应链系统造成巨大影响。它可能造成大量基础设施包括电网、道路和港口遭到破坏, 从而导致交通中断, 工厂、仓库及办公设施不可用, 同时还会引起原材料和信息中断以及需求波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加剧了供应链的不稳定性, 突发事件发生后, 供应链上的企业能否做出及时快速并合理的应急决策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至关重要。

如何实现对供应链突发事件有效的应急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突发事件, 尤其是非常规突发事件, 前兆缺失, 发生和演变机理复杂, 直接以及次生衍生危害严重, 因此, 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正在发生从“预测-应对”到“情景-应对”的重大演变。实现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情景-应对”的前提是将“情景”这一概念界定清楚。文章将在对突发事件情景概念的认识基础之上, 分析供应链突发事件情景的特点和组成要素, 为情景模型的建立打下基础。

二、应急管理中的情景

国外在情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 卡恩和威尔勒在1967年认为未来可能出现多种的潜在结果, 通向这些结果的路径也是多样的, 而情景就是对未来的这些潜在结果和实现该结果的路径的描述。国外后续的研究, 主要是集中在情景是对未来的描述, 总体上并没有突破卡恩和威尔勒的高度。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晚, 认为情景是对事物所有可能的未来发展态势的描述, 与国外的定义区别不大。刘铁民教授认为, “情景-应对”就是在对以往事件发生以及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收敛的基础上, 形成和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另一种说法就是如何运用分散的积木、拼图 (即应急准备的要素) 搭建愿景的过程[2]。肖磊等在对情景理解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情景学习的观点, 构建了包括情景构建、情景匹配和情景应对等内容的学习模式, 并对其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作了探讨。

在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中, 有学者提出无论该突发事件是天灾还是人祸, 其对供应链带来的影响是类似的。所以处理突发事件供应链应急管理时, 不针对具体的突发事件, 而根据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影响来区分, 如需求的波动、原材料供应中断或延迟等等。而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在天灾或人祸这种突发事件发生的大背景下衍生而来的, 故供应链应急管理的情景与单纯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情景相比有其特有的组成要素, 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对供应链本身的系统结构和突发事件对供应链所造成影响的描述上。

三、供应链突发事件中的情景

突发事件对供应链造成干扰时, 供应链的决策主体所面临的情景分为外部环境情景和内部环境情景两类。外部环境情景是指供应链系统所面临的背景, 即天灾或人祸这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情景;内部环境情景包括供应链系统结构、突发事件对供应链及供应链上企业正在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影响 (或扰动) , 以及为了使供应链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状态, 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供应链决策主体所需要采取或制定的应急策略。

(一) 外部环境情景要素

外部环境情景要素包括突发事件的特征描述、可采取的应急准备和采取应急措施后事件的演变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事件的特征描述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 事件识别, 即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级别描述; (2) 事件影响: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的损坏情况。可采取的应急准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应急处置与救援和事后恢复和重建。采取措施后事件的演变结果形成新的事件情景, 其特征描述也分为事件识别和事件结果。

(二) 内部环境情景要素

内部环境情景要素包括供应链系统结构、突发事件对供应链造成的扰动、受影响的供应链上企业可采取的应急策略。

供应链系统结构不同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影响是不同的, 供应链系统结构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影响因素包括供应链长度、供应链致密度、供应链层级的重要度和供应链柔性。文章将组成供应链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都看成是一个节点, 每个节点的重要性通过上述四个影响因素体现。

突发事件对供应链造成的扰动通过设置几个常用的扰动项来进行描述, 例如产品的需求是否波动、原材料供应是否及时或中断、交通设施是否可用、工厂是否可用、仓库是否可用、办公设备是否可用及信息是否阻塞。

基于以上对情景要素的分类, 文章建立的供应链突发事件情景模型的要素将有三部分组成, 如表1所示。

四、小结与展望

供应链突发事件具有复杂多变的演化规律, 在进行应急管理决策时, 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支持。文章针对突发事件发生时, 供应链决策主体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 提出了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情景的组成要素。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还需进一步解决基于该情景要素的知识模型构建, 以及情景知识的表示问题, 为供应链系统提供决策支持。

摘要:为了进行有效的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文章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情景认识的基础之上, 对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情景进行分析, 提出构成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情景要素包括外部环境情景、供应链系统结构情景和供应链扰动情景。

关键词: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情景

参考文献

[1]华国伟, 余乐安, 汪寿阳.非常规突发事件特征刻画与应急决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33-36.

[2]李仕明, 刘娟娟, 王博, 肖磊.基于情景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2009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论坛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1-3.

[3]Herman Kahn, A.Wiener.The Year2000:A Framework for Speculation on the Next Thirty-Three Years[M].MacMillan:New York, 1967.

[4]肖磊, 李仕明, 李晓林.非常规突发事件管理中的“情景学习”初探[C].第四届国际应急管理论坛暨中国 (双法) 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 2009:325-328

[5]于辉, 陈剑, 于刚.协调供应链如何应对突发事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5 (7)

[6]人民网.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 B/O L].[2011-02-15]http://www.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6195721.hTML2007.

供应链突发事件 篇5

《河北省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2年7月1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北省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冀政办函〔2012〕64号)同时废止。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0月12日

河北省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

市场供应应急预案

为保证突发事件期间我省重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有效预防和控制市场异常波动,确保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市场运行调控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将突发事件情况下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纳入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建立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异常波动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市场有效供应和平稳运行。

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工作本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科学监测、及时反应和处置得力的原则进行。

二、市场异常波动的监测报告及确认

对县(市、区)以上城市生活必需品市场进行监测并实行信息报送制度,监测范围和报送时间由省商务厅、省物价局确定。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异常波动(以下简称市场异常波动),是指因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引起粮食、食用油、肉类、蔬菜、蛋品、奶制品、食盐、食糖等生活必需品供求关系突变,在较大范围内引起抢购,导致一类以上商品价格一周内上涨30%以上或出现较大面积商品脱销。

(一)监测的主体、内容和对象。

监测主体:省、市、县(市、区)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及价格主管部门负责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监测对象:粮食、食用油、肉类、蔬菜、蛋品、奶制品、食盐、食糖等生活必需品的重点供应企业、商场、超市和蔬菜批发市场。

监测内容:生活必需品的供给、销售和价格方面的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收集、汇总、分析监测信息,及时提出预警建议。

(二)监测报告制度。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下同)商务部门、价格部门和列入全省市场异常波动监测预警范围的监测对象,按要求及时、准确、完整报送有关数据及市场情况。监测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各市商务部门、价格部门和各监测点原则上坚持日监测、周报告制度,必要时启动日监测、日报告制度。

(三)市场异常波动分级。

市场异常波动分为2级:Ⅰ级(红色预警)为全省或省会城市、两个市以上区域发生的市场异常波动;

Ⅱ级(黄色预警)为一个市或两个以上县(市、区)发生的市场异常波动。省商务厅负责提出预警的启动、预警级别的调整和预警解除的建议,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食盐市场异常波动级次划分及应急工作,按照我省食盐应急预案有关规定执行。粮食、食用油市场异常波动级次划分及应急工作,按照我省和全国粮食应急预案有关规定执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应急工作,属于Ⅰ级的由省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属于Ⅱ级的由发生地所在市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四)市场异常波动的确认。

发现市场异常波动后,监测点必须在1小时内向当地商务、价格部门报告,监测到市场异常波动或接到报告的商务、价格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确证,在2小时内向本级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商务、价格部门报告,并抄报有关主管部门。经核实确证为Ⅱ级市场异常波动的,各市商务部门应在核实确证1小时内向当地政府和省商务厅报告。省商务厅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向省政府报告,提出启动应急预案建议,经省政府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并在2小时内向各市发布黄色预警警报。经核实确证为Ⅰ级市场异常波动的,省商务厅应在核实确证后立即向省政府报告,提出启动应急预案建议,经省政府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并在2小时内向各市发布红色预警警报。

三、组织机构、部门分工

(一)组织机构。

1.省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省政府成立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本省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发生时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储备、调运和投放工作。省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商务厅主要负责同志、省政府应急办主任任副组长,省政府新闻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粮食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供销社、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石家庄海关、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铁路、电力、石油等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负责领导、组织、协调行政区域内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工作。在预警状态下,建立定期召开会议制度和联系制度,协调市场供应的有关问题。

2.省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省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商务厅,具体承担监测、收集生活必需品市场供求信息,分析、预测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发展态势,提出启动应急预案的建议,协调生活必需品生产、销售、运输和储备所需的资金、物资和人员,组织、协调、监督各地各有关部门落实本预案,完成其他临时交办任务。

省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信息组、市场供应组、支持保障组和市场监管组,由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工作人员组成,履行相应职责。

3.各组职责。

综合信息组:承担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综合文字工作,协调办公室各组相关事宜;

负责有关会议、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负责信息传递及文件管理工作。

市场供应组:负责组织和协调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储备和销售工作。

支持保障组:负责组织和协调生活必需品生产、储备和销售所需的资金、能源和交通运输工具。

市场监管组:负责监测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情况,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

4.市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各市比照省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市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各组成部门职责。

(二)各部门分工。

商务部门具体负责市场供应应急工作的综合协调和部门衔接,做好肉类、食糖等商品的储备管理及市场调控工作,完善应急商品投放网络建设,会同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组织应急商品的进口。

新闻部门及时配合商务部门做好新闻发布工作,组织好对外宣传报道。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及时协调应急处理所需生活必需品的综合运输协调,保障电力、石油等货源供应,综合协调粮油等重要商品储备的动用和投放。

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生活必需品供应场所的治安秩序,依法及时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犯罪活动。

财政部门负责保障市场供应应急事项所需的合理费用及时到位,按预算级次提供资金支持和补偿。

铁路、交通运输部门负责根据调运方案,及时组织应急商品的铁路、公路、水路运输。

农业、畜牧部门负责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组织农产品、畜产品的生产、供应,负责种植、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

卫生计生部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工商部门负责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质监部门负责生产环节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和生产、流通环节的计量监督管理工作,严厉查处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活动和生产、流通环节的计量违法活动。

粮食部门负责储备粮、油的投放和市场供应,组织粮油企业做好定点生产加工和销售工作。

价格部门负责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和价格监督管理工作,必要时实施价格干预措施或者紧急措施,开展价格监督检查,坚决打击价格违法行为,保持市场价格稳定。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组织和指导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工作,监督事故查处落实情况。

供销、盐务部门负责省内外食盐的调入、市场销售和市场监管工作,将食盐及时配送到零售单位、食品加工企业和社会集团用盐单位,保障市场供应;

负责食盐的生产和销售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货源供应,及时督导食盐定点生产企业根据市场应急需要,将合格的食盐运送到批发单位。

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应急供应所需进口物资优先办理通关和检验检疫手续,保障渠道畅通。

(三)指挥系统的启动

1.Ⅰ级预警组织领导体系。省政府批准启动Ⅰ级预警后,省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立即进入应急工作状态,办公室人员在预警后4小时内集结到位,办公室各职能组启动工作程序,履行相应职责。

2.Ⅱ级预警组织领导体系。省政府批准启动Ⅱ级预警后,被启动Ⅱ级预警的市市场异常波动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立即进入应急工作状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办公室人员在预警后4小时内集结到位,办公室各职能组启动工作程序,履行相应职责。

四、应急控制措施

(一)按照有利于稳定人心、市场的原则,做好新闻发布工作,强化正面引导。

(二)督导流通企业与生产者、供应商积极组织货源,动用商业库存,保障市场供应。及时向社会通报市场供应情况,为媒体记者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三)组织从周边未发生市场波动的设区的市紧急调运商品,进行异地商品余缺调剂。

(四)动用储备物资投放市场。首先动用县(市、区)、市储备物资投放市场。县(市、区)、市储备物资不足时,动用省级物资储备。省级物资储备不能保证应急供应的情况下,按规定程序申请中央物资储备。

(五)当国内资源不足时,迅速组织进口。

(六)按照市场异常波动发生前的合理价格紧急调集生活必需品、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

(七)在情况特别严重时,对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干预和定量销售制度。

五、应急保障措施

(一)根据市场异常波动情况,必要时对生活必需品实行定点生产、定点储备、定点销售制度。

1.定点生产。

(1)面粉、大米、食用油。省粮食局负责确定省内重点面粉、大米、食用油加工企业作为生产供货单位。

(2)猪肉。省商务厅负责确定全省各级生猪活体储备场作为货源基地。省农业厅负责确定定点屠宰厂作为屠宰加工供货单位。

(3)鸡蛋和奶制品。省农业厅负责确定省内重点蛋鸡养殖企业和乳品加工企业作为货源基地。

(4)蔬菜。省农业厅负责协调各市政府确定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5)食盐。省供销社负责协调组织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生产,保障货源供应。

2.定点储备。

(1)面粉、大米、食用油。省粮食局负责确定重点加工企业、粮油储备库作为面粉、大米、食用油定点储备单位。

(2)猪肉、食糖。省商务厅负责确定生猪活体储备场、肉类冷藏企业和经营食糖的重点流通企业作为全省定点储备单位。

(3)鸡蛋、奶制品。省农业厅负责确定省内重点蛋鸡养殖企业和乳品加工企业作为承储企业。

(4)蔬菜。由于蔬菜保鲜期短,不宜长期储存,根据“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原则,我省蔬菜的应急储备由省商务厅协调各市作出安排。

(5)食盐。省供销社负责。河北省盐业专营集团公司作为省级食盐储备承储单位,在全省合理布局储备库点。

3.定点销售单位。

(1)面粉、大米、食用油。将各市的大型商场、超市作为定点销售单位。

(2)猪肉、鸡蛋、食糖、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将各市的大型商场、超市及重点农贸市场作为定点销售单位。

(3)蔬菜。首先将就近各市的蔬菜基地和农贸市场作为定点销售单位,对确定区域保障供应,不足部分由重点蔬菜配送中心供应,必要时从农业部在我省的定点蔬菜批发市场和部分基地县统一调配。

(二)公安、工商、质监、价格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三)发展改革、电力、石油等部门及企业对各定点单位所需热、电、油等能源供应,要优先安排,满足需求,不得停供、限供。

(四)公路、铁路等部门要根据调运方案,建立应急商品铁路、公路运输“快速通道”,不得乱设关卡进行检查,确保应急商品运输畅通。对各定点单位所需物资的调运,要优先安排,及时发运,保障运力。

(五)按照各级政府指令组织调运、投放应急商品发生的各项额外费用,分别由各级财政合理补助,以形成快速反应、保障有力的市场调控机制。

六、其他事项

(一)预案更新与管理。省商务厅负责预案的日常管理,并根据情况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本预案由省商务厅负责解释。

(二)奖励与责任

1.对在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扬和奖励。

2.对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谎报、知情不报,或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由本级政府或上级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各市、县(市、区)政府应根据本预案,制定本地的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预案。

(四)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供应链突发事件 篇6

关键词:突发事件,数量折扣契约,供应链协调

1引言

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其基本思想是: 在供应链受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原有计划不再最优甚至不可行的情况下,实时制订一个新的最优或近似最优决策的过程。 其目的在于,尽量降低或消除突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提高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对于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与突发事件紧密相关的供应链协调是近年来供应链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1,2]。

Qi等[3]最先开始对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进行供应链协调方面的研究,他们研究了一个二级供应链系统,需求价格函数是线性函数的情形。之后,学者们在原来模型的基础上修改条件或对原来的模型进行扩展。 Xu[4]、Huang[5]等将该模型推广到价格需求关系为非线性的情形。Xu,Gao[6]研究的需求扰动是线性函数的,但模型中生产成本函数是凸函数情况下的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问题。于辉,陈剑等[7]人研究的线性需求函数中的扰动需求是由于价格对于需求的敏感系数引起的,并考察了由于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偏差成本是非线性二次函数的情形。

于辉、曹二保[8]等研究了在市场随机需求下,突发事件引起市场规模变化,供应链系统利用回购契约批发价格契约、收益共享契约应对突发事件。李新然等[9]研究了收益费用共享契约协调应对的问题; 姜丽宁等[10]提出了抗突发事件性的目标回扣契约; 覃艳华等[11]则给出了抗突发事件性的回馈与惩罚契约。

庞庆华[12]等其扩展到三级供应链,探讨了突发事件对三级供应链的影响,指出改进了的价格折扣契约和收益共享契约可实现供应链协调,使之具有抗突发事件性。CAO等[13]研究了当成本和需求同时发生扰动时采用收益共享契约协调的多零售商供应链。曹二保等[14]分析了运用收益共享契约协调应对的问题; 吴忠和等[15]研究了采用线性数量折扣契约协调分散式决策传统供应链的问题。

从上述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在现实中需求函数大多为非线性形式或者是不确定需求,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文献提出的抗突发事件的契约模型大多是一种基于收益共享契约模型,如庞庆华[12]提出的是基于收益共享的价格折扣契约模型,曹二保等[14]提出的是基于收益共享的目标回扣契约等,这些契约并非单纯的一种形式。这种混合的契约形式可能在实施过程中花费较高的监管和成本费用,从而导致其无法在供应链运作实际过程中具体应用。

突发事件是不可预测的,将使得零售商面对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数量折扣契约的协调功能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 突发事件后原有的数量折扣契约能否使得供应链协调以及如何设计新的数量折扣契约来协调供应链。

2基本数量折扣契约模型

假设供应链由制造商、零售商和顾客组成。在Stackelberg博弈中,可以假定供应商是主导者,零售商是追随者。他们都力图通过独立的决策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设供应商产品的单成生产本为c,零售商的订货量为q, 批发价格为w,零售价格为p,零售商面临的价格需求函数为Q = Dp- 2K( k≥1) ,其中D为市场需求( 也可称之为市场规模) ,k为价格需求敏感系数,Q为在零售价格p下的市场实际需求。

由此可得:

供应商的利润为: fs( Q ) = Q ( w - c ) ( 1 )

零售商的利润为: fr( Q ) = Q ( p - w ) ( 2 )

供应链系统的利润为:

根据一阶函数的条件,对( 3 - 3 ) 式求导可得:

供应链系统的最有订货量为

最优零售价格为: P — 2ck 2k - 1 ( 5 )

供应链系统的最大收益为

至此,要实现供应链的协调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1供应链系统的最大收益如何在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分配;

2如何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零售商愿意订购数量的产品并将零售价格设为 。

所以下面我们将引入全数量折扣策略来协调供应链。

全单位数量折扣契约可以表示为AQDP( W1,W2,q0) ,w1> w2。如果零售商订货量Q < q0,则单位批发价格为W1,如果Q≥q0,则单位批发价格为W2。

假设是供应商期望获得的收益可以看成是整个供应链系统收益的一部分,即, η 是供应商收益占整个供应链收益的比重 。 下面的定理将会说明供应商可以设定数量折扣契约激励零售商订购 数量的产品并将零售价格设为 ,供应商和整个供应链的最大收益得以实现 。

定理1假设供应商期望获得的利润占整个供应链利润的比值为 η ( 0 < η < 1 ) ,即,那么在满足下列条件的情况下全单位数量折扣契约AQDP ( 1, 2, 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

其中需要满足的条件为: 1为无穷大

这个定理说明,当供应商采取批发价格1,2为时,零售商宁愿订购数量为的产品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此时, 供应商的期望利润得到满足,供应链系统的最大化利润也得以实现。

结合上面的模型,在没有数量折扣契约的协调下,每个成员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利润较低。协调后系统利润增加,由此可见,供应链的协调十分重要。

3需求扰动下集权和分权供应链的应对策略

3. 1需求扰动下集权供应链的应对策略

在集权供应链下,供应链由单一决策者利用全部信息作出决策,其目的是供应链系统整体获利最大。

考虑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市场需求为d = Dp- 2k,供应链在AQDP( w1,w2,q0) 下达到协调。第二阶段,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市场规模发生变化 ΔD,此时的市场需求函数变为d = ( D + ΔD) p- 2k,且D + ΔD > 0。

设某产品突发事件后的市场需求为,原订购计划,需求变化为: ΔQ = Q -  。 在考虑偏差成本的前提下,需求扰动下供应链的利润可以表示为:

其中,λ1、λ2均大于0,后两项是由于打破原计划而带来的额外成本。λ1是 ΔQ > 0时,增加生产而给制造商带来的单位成本,λ2是 ΔQ < 0时,单位产品损失的成本。

对于( 7) 式,根据 ΔD > 0或 ΔD < 0的不同条件分情况讨论。在不同的限制条件下,可以将( 7) 式简化,并用一阶条件, 对( 7) 式求导,使其一阶导数为零,求得使得一阶导数为零的订货量。因为在限制条件下,利润函数为严格凹函数,可讨论得出 ΔD不同范围内对应的最优订货量,进而可得出最优零售价格的情况。

总结以上结果有: 突发事件造成市场规模发生变化 ΔD, 需求函数为d = ( D + ΔD) P- 2k,当零售价格为P*,订货量为Q*,实现集权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优策略。最优订货量Q*:

最优零售价格P*:

3. 2需求扰动下分权供应链的应对策略

本小节我们将讨论在市场需求发生扰动的情况下,供应商应如何设计一个新的数量折扣契约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

我们仅就的情况进行讨论 。

假设供应商期望获得的利润为fs

时,在满足下列条件的情况下全单位数量折扣契约AQDP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

由此可得,零售商更愿意订购Q1*的数量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至此,供应商和供应链的最大利益都得以实现。 这种情况下的数量折扣契约能够解决需求扰动的供应链问题。

4算例分析

假设X产品所在的供应链由两个节点企业组成,分别为供应商和零售商。相关参数设定值为: 生产成本c = 1. 8,单位批发价格w = 2. 4。X产品的生产量和价格的相关关系可以表示为幂函数的形式,其函数表达式为: D = 535p- 2. 3。

由此可得,该产品的市场规模为D = 535,其价格需求敏感系数k = 1. 15。

计算求得最优零售价格为3. 2,最优订货量为37. 4,供应链系统最大收益为52. 5。而在Stackelberg博弈模型中,此时X产品的零售价格为5. 7,订货量为10. 1,供应链系统利润为39. 1。

比较上面两种情况下供应链的最大利润可以看出,在Stackelberg博弈模型中,供应链不能达到系统最优,由此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供应商进行供应链协调的重要性。

下面将利用上述研究结果来分析供应商在面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如何重新协调供应链,以求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当X产品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后,供应商需要重新设计一个新的数量折扣契约来重新协调供应链。假设 λ1= 0. 1,λ2= 0. 2。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分成比例为: 4: 6。

计算得出: 当X产品的市场扰动程度在[- 126. 1,70. 3] 这个区间时,最优订货量是不变的,即最优订货量具有一定程度的鲁棒性。然而,当X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超出这个鲁棒区域时,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随着该产品市场规模的增加而增大,随市场规模的缩小而减少。这时供应商需要改变原来的生产计划才能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协调。

在分权控制的情况下,以扰动在鲁棒区间外的情况进行分析,以 ΔD = 100为例,在集权控制的情况下,最优的零售价格为3. 4,最优的订货量为39. 3,供应链的最大收益为61. 8。 为了激励零售商采取上述最优决策,需要供应商迅速响应,重新设计数量折扣契约,最终实现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

在分权供应链下,η 的值需要供应商和零售商协商解决。 假设协商结果为 η = 0. 4,则供应商期望获得的收益为24. 7。 由定理2可得在这种情况下,全单位数量折扣契约AQDP( 6, 2. 5,39. 3) 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下面来分析下这个契约的有效性。

如果零售商期望的批发价格为2. 5,其订购的数量应该不少于39. 3,此时零售商的利润可以表示为f1r( Q) ,该利润函数取得最大值,此时Q1= 21. 2。比较可得,Q1= 21. 2 < Q1*= 39. 3,所以,零售商订购21. 2数量的产品不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获得较低的批发价格W2= 2. 5,零售商宁愿订购Q1*= 39. 3数量的X产品,此时最大利润为: f1r( Q1*) = 34. 9

如果零售商的订购量小于Q1*= 39. 3,他将不得不接受W1= 6的批发价格,此时的利润函数为: f2r( Q) 在Q2处取得最大值,解得Q2= 2. 8。此时解得f2r( Q) = 24. 3 < = f1r( Q1*) = 34. 9。

综上分析,零售商更愿意订购Q1*= 39. 3的数量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至此,供应商和供应链的最大利益都得以实现。这种情况下的数量折扣契约能够解决需求扰动的供应链问题。

5结语

供应链突发事件 篇7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市场竞争已由企业间的竞争转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近年来各种突发事件频发,如9.11恐怖事件、5.12汶川地震,以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非典”“禽流感”等,对供应链系统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不同的应对方法往往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2000年3月,Nokia和Eriesson共同的芯片供应商飞利浦公司发生火灾,生产停滞了几周。面对突发事件,Nokia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而Eriesson消极等待,结果:2000年Nokia的全球移动电话市场份额从27%上升为30%,而Eriesson移动电话部门截止2001年1月亏损达16.8亿美元[1]。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迫使企业界和学者开始广泛关注突发事件下的供应链协调问题,而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由Clausen等[2]提出。Qi[3]研究了当线性需求情况下,突发事件造成需求波动,如何利用数量折扣契约进行二级供应链协调。xu等[4]研究了当生产成本为生产数量的凸函数时,线性需求关系下需求扰动时的二级供应链协调策略。Huang等[5]研究了需求函数为指数函数时,通过数量折扣契约来协调突发事件下的二级供应链。YU等[6]将确定性需求函数扩展为随机需求,利用数量折扣契约应对突发事件。于辉等[7,8]运用回购契约和批发价格契约应对突发事件下随机需求扰动下的二级供应链。王玉燕[9]研究了随机需求下二级闭环供应链的协调问题。胡劲松[10]、庞庆华[11]分别运用价格折扣契约和收益共享契约来应对突发事件影响下的具有随机需求的三级供应链。

以上研究都是针对突发事件下单因素扰动的情况,而突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于辉等[12]和曹二保等[13]只是研究了确定性的线性、指数需求下突发事件造成需求和生产成本双因素扰动时,二级供应链协调问题,尚未有考虑随机需求的供应链在突发事件造成双因素扰动时的协调问题;且现有研究都仅仅局限在三级或三级以内供应链,而在实际运作中,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组成的四级供应链最为常见,因此,对突发事件下四级供应链协调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一个随机需求的四级供应链系统,在考虑产品残值和缺货损失的条件下,当突发事件使需求和生产成本同时发生扰动时,供应链上企业如何迅速决策,及时调整计划,利用并改进收益共享契约,使之具备抗突发事件性,协调供应链系统。

2 基准的收益共享契约模型

本文考虑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组成的四级供应链系统上,上下级间缔结了收益共享契约供应链。市场需求为随机需求,供应商决定给制造商的原材料批发价格,制造商加工产品并决定给分销商的批发价格,分销商决定给零售商的批发价格,零售商综合考虑需求分布和批发价格确定订货量,制造商再根据订货量安排生产,保证满足订货量。零售商在销售季末将收益(包括剩余产品残值)的倍返利于分销商,分销商再将自身收益的倍返利于制造商,制造商再将自身收益的倍返利于供应商。假设信息是完全的,各供应链节点企业都知道彼此的成本结构和利润函数等,都能准确预测零售商所面临的需求分布,且都是风险中性的。

符号说明如下:

w2:分销商提供给零售商的批发价格;

w3:制造商提供给分销商的批发价格;

w4:供应商提供给制造商的批发价格;

p:产品的销售价格;

q:零售商的订货量;

C1/C2/C3/C4: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供应商的边际成本;

g1/g2/g3/g4:由于缺货而导致的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供应商的商誉单位惩罚成本;

v:产品的单位残值;

D:零售商面临的产品随机需求。

设D的分布函数为F,密度函数为f,F可微且是严格递增函数,并有且期望需求μ=E(D)。

期望销售量为I(q)=q-S(q);期望库存量为;期望销售损失(未满足的需求量)为L(q)=μ-S(q)。此时,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为:

其中,T1(q,w,φ)为零售商对分销商的转移支付,它由零售商支付给分销商的批发费用及其收益(包括剩余产品残值)的返利构成,T2(q,w,φ)为分销商对制造商的转移支付,它由分销商支付给制造商的批发费用及其收益的返利构成,T3(q,w,φ)为制造商对供应商的转移支付,它由制造商支付给供应商的批发费用及其收益的返利构成。

因此,零售商的利润函数:

分销商的利润函数:

制造商的利润函数:

供应商的利润函数:

∴供应链有唯一最优订货量

在供应链协调的情况下,应有,

又∵为单调递减函数,∴对任意的,必须满足:

此时,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利润函数都是供应链总利润函数的仿射函数,因而收益共享契约能够实现供应链的协调。可以通过参数ei任意分配供应链利润,ei的大小取决于各节点企业的谈判能力,谈判能力越强,ei值越大,期望利润也越大。

3 突发事件下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的协调

3.1 突发事件的影响

在基准的收益共享契约下,制造商已经根据零售商的需求预测得出最优订货量,安排了生产计划,但突发事件的不期而至,导致了制造商的生产成本和需求同时发生变化,这时制造商的生产成本由Cs变成Cs+△c,零售商面临的需求分布函数由F变为G,相应的需求密度函数由F变为G,G可微且是严格递增函数,并满足G(0)=0期望销售量变为SG(q)=q-∫0qG(x)dx;期望库存量变为IG(q)=q-SG(q);期望销售损失(未满足的需求量)变为LG(q)=μG-SG(q)。

分销商的利润函数:

制造商的利润函数:

供应商的利润函数:

其中,q为突发事件发生后实际的市场需求量,q0表示突发事件发生前的最优订货量,-λ1(qq0)+-λ2(q0-q)+表示由于打破原有生产计划而招致的额外成本,λ1,λ2≥0,X+=max{0,X},当q-q)>0时,生产量增加,λ1是由于产量增大而需要利用新的原材料所增加的单位成本,当q0-q>0时,λ2是由于需求减少,原生产计划的多余部分要在二级市场上以低于成本的价格c+△c-λ2(0<λ2<c+△c)卖掉所招致的单位成本。

3.2 突发事件下的最优生产量

突发事件发生后,将会造成制造商生产成本的变化,市场需求分布及规模和其它成本的扰动,我们考虑这些变化对供应链最优生产量的影响极其应对,要对生产计划和收益共享契约作出全面调整,使供应链系统能够有效具备抗突发性。

定理1.当突发事件造成生产成本、市场需求规模及其它成本同时扰动时,若-c<△c<(F(q0)-G(q0))(p-v+g),则对任意q>0,都有q*≥q0;若△c>(F(q0)-G(q0))(p-v+g),则对任意q>0,都有q*<q0,若△c=(F(q0)-G(q0))(p-v+g),则对任意q>0,都有q*=q0。这里,我们仅对定理2的前半部分的结论给予证明,后半部分结论可以类似证明。

证明:假设H0:突发事件发生后,若:△c≤(F(q0)-G(q0))(p-v+g),则对任意q>0,都有q*<q0。

对(14)式π(q)求二阶偏导数,得:πm(q)=(p-v+g)(-g(q))<0,故∏(q)为严格凹函数。

又∵G是单调递增函数,∴q*≥q0,这与假设H0矛盾。且c+△c>0,

对任意q>0,都有q*≥q0。

当突发事件造成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同时扰动时,可根据以上结论,将(F(q0)-G(q0))(p-v+g)与生产成本波动△c相比较,使得制造商能在第一时间作出产量调整决策,更好抓住处理突发事件的最佳时机,以迅速协调供应链,减少供应链损失并实现利润最大化。

下面讨论进一步突发事件影响下,供应链的最优生产量的具体变化情况。

定理2.突发事件下,零售商面临的随机需求及制造商的生产成本及供应链其它成本变化时,供应链的最优生产量为:

其中:

证明:(1)当q>q0时,

∵(12)式总利润函数的二阶偏导πn(q)=(p-v+g)(-g(q))<0,→π(q)为严格凹函数。

∴令π'(q)=0,可求出∏(q)的最大值点

(2)当q<q0时,

同理,令π'(q)=0,可得π(q)的最大值点

可见,当突发事件对市场需求、生产成本的影响不大时,通过基准的收益共享契约能保持供应链协调,制造商不需要调整原生产计划,但当突发事件的影响较大时,制造商则应迅速协调生产计划,根据动态实际情况找到最优生产量,确保供应链系统协调应对突发事件,提升供应链整体运作能力和绩效。

3.3 突发事件下的最优收益共享契约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若仍采用原收益共享契约:

此时,各节点企业的收益不再是供应链总利润函数的仿射函数,供应链不再协调。

考虑对原有收益共享契约作合理调整,使之能够在突发事件造成成本和需求分布发生较大变化时仍能实现供应链的协调。将四级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调整为:

将其代入(13)-(15)式,得:

此时,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利润都是供应链总收益的仿射函数。由此可以得出:突发事件下,当成本和需求分布同时发生变化时,采用改进后的最优收益共享契约,能够实现供应链的协调,该契约具备了抗突发事件性。

4 数值算例

假设某食品供应链,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结成一条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供应链联盟。该产品的市场需求服从均匀分布[100,150],其它相关参数模拟值如表1所示:

据表1值,由(12)式计算得:e1=0.26,e2=0.25,e2=0.245,e4=0.245,此时,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能够协调供应链系统。由(7)式可直接计算出:供应商的最优生产量q0=130,由(2)-(6)式可得: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供应商的最优利润分别为:π1(q0)=1947,π2(q0)=1872.38,π3(q0)=1940.31,π4(q0)=1940.31整个供应链的最优利润π(q0)=7700。

但是,由于突发事件,制造商生产成本波动:△c=±5,市场需求变为服从[105,155]、[95,145]上的均匀分布。因打破原生产计划而遭致的单位额外成本λ1=λ2=3。

此时,若采用原收益共享契约,将新数据代入(7)式可算出生产量,再代入(14)-(18)式,可计算出供应链上各方利润。若采用改进后的收益共享契约,则用定理1快速判断出制造商增产或减产的决策,利用定理2计算出最优生产量q*,利用(30)式算出新收益共享契约及w2anti',w2anti',代入(14)-(18)式,得到供应链上各方利润。从表2可以得出:(1)市场需求越大,生产成本越小,则最优生产量及供应链最优收益越大,反之,市场需求越小,生产成本越大,则最优生产量及供应链收益越小,因此制造商要及时增减产量,调整批发价格以应对突发事件;(2)当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同向扰动时,若扰动幅度在一定范围内(如情形1和6),两者相互制衡,不需要调整生产量,就能实现供应链协调,这说明收益共享契约在突发事件下有一定的鲁棒性;(3)原收益共享契约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会造成风险承担及利润分配上形成冲突,供应链不协调,不能达到整体最优,而改进后的最优收益共享契约能够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平衡利润分配,实现供应链协调及总体收益最大化;(4)突发事件下采用改进后的收益共享契约,供应链整体利润高于采用原契约的供应链,这充分说明了改进后的收益共享契约能够实现突发事件下的四级供应链协调和供应链利润最大化。

5 结论

本文研究了一个随机需求的四级供应链在突发事件造成双因素扰动时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得出:运用收益共享契约能够较好地协调四级供应链,且有鲁棒性,当突发事件造成的生产成本、需求分布扰动较小时,不需要调整生产计划,供应链系统具有自恢复能力;而若扰动较大,原收益共享契约则不能实现风险共担,造成供应链不协调,本文提出及时调整生产量,改进收益共享契约,改进后的收益共享契约能够很好地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共担风险、共同应对突发事件,使供应链系统收益最大化,实现供应链的协调。该研究结论对突发事件下供应链协调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本文仅考虑了在信息是完全,各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成本结构和利润函数等数据可获取,并能较好地预测零售商所面临的需求分布,且在风险中性的情况下,运用并改进收益共享契约可以有效地协调突发事件下的供应链系统,而针对供应链系统信息不完全,各节点企业风险态度不同等复杂的状况下,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供应链突发事件 篇8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突发事件,应急

一、引言

近年来, 我国生鲜农产品突发事件频发, “三聚氰胺奶粉”、“海南毒香蕉”、“瘦肉精”、“多种蔬菜滞销 (莴笋、卷心菜、白菜等) ”等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纵观这些突发事件, 都发生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源头——农户。农户是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基本单位, 同时也是构成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环节。[1]频发的生鲜农产品突发事件不仅对农户造成重大损失, 而且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 如何有效应对农户因产品供应而出现的突发事件, 以保障食品安全、减少农户损失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的重要问题。

国内学者从突发事件的分类、成因、影响、危害等方面对农产品突发事件进行了研究。梅盈洁等将农业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种质资源受到威胁、突发动植物疫病、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5类。[2]罗艳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建立4类突发事件 (病虫害、过量使用农业投入品、危化品泄露、气象自然灾害) 的危害度评价模型。[3]王为民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特点与成因进行了分析。[4]陈原提出构建我国食品安全供应链协调管理系统。[5]汪普庆、周德翼等指出农产品供应链的一体化程度越高其提供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越高。[6]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 对农产品突发事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对农户突发事件的研究, 更鲜有从供应链的角度研究生鲜农产品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对于生鲜农产品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大部分研究限于供应链上的单个节点成员, 如农户, 批发商或零售商。但单个成员的能力和资源是有限的, 往往无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冲击。供应链节点成员间的联盟或协作, 通过合同或契约的方式实现风险共担、资源和利润共享, 是一种更有效的应对供应链突发事件风险的方法。[7]

鉴于此, 本文在对近年来我国农户突发事件成因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农户独立应对突发事件的问题, 并且从供应链的视角探讨3种基本的应急模式, 分别是基于供应链内部成员之间的横向协作和纵向协作提出农户联盟应急模式和供应链一体化应急模式;基于供应链资源整合问题提出第三方应急模式。

二、农户突发事件的成因

综观近年来发生的主要农户突发事件, 其主要原因有自然灾害、生产污染、谣言、信息不对称等。

1.自然灾害

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 来自自然界的干旱、洪涝、病虫害等都会影响农业生产。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 主要的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雪灾、虫灾、动植物疫情等。这些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尤其是对农户造成重大损失。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灾导致的农作物绝收平均面积在600万公顷左右, 给农民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上百亿元。[8]例如, 2009年我国因干旱、洪涝、地震、台风等导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721.4万公顷,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23.7亿元。[2]还有近年的禽流感、猪蓝耳病、香蕉黑毒病等。

2.生产污染

主要包括农药、化肥、激素等生产资料滥用、资源环境污染 (耕地、水资源污染破坏) 等。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农户为了提高产量与收入, 种植过程违法使用禁用农药, 养殖过程中添加瘦肉精、氯霉素等违禁药物, 导致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如瘦肉精、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红心鸭蛋、农药残留、金属超标等事件, 都暴露出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中隐含巨大风险。

3.谣言

近年来关于生鲜农产品的一些流传谣言不断, 如“毒香蕉”、“蛆虫柑橘”、“西瓜膨大剂”等。这些谣言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迅速传播, 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恐慌, 最终导致农产品大量滞销, 农户损失严重。例如, “毒香蕉”事件使海南省上千万吨成熟香蕉被弃之路边而“烂市”, 据估计, 2007年海南香蕉产业经济损失近十亿元。

4.信息不对称

我国生鲜农产品丰产不丰收, 滞销成为普遍的现象, 几乎每年出现, 只是品种轮回。从卷心菜、洋葱、苹果、橙子到土豆, 滞销潮一波接一波, 农户损失严重。2011年4月, 山东、浙江、安徽、新疆等多地都出现了白菜滞销的情况, 山东济南唐王镇1名菜农甚至因收购价仅每斤8分钱而自杀。这些突发事件充分暴露出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巨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户大部分处于分散状态, 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 销售渠道不畅, 导致丰产不丰收, 农户损失严重。

三、农户独立应对突发事件的问题

自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 农户家庭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 也是各种突发事件风险的主要承担者。目前, 我国农户应对突发事件的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农户自主的农业风险管理, 主要是基于农户个人的行为;第二类是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管理, 例如灾害救济、政策性农业保险、投资修建农田水利设施等;第三类是市场化的农业风险管理工具, 如农产品期货、期权等。其中以第一种方式为主。由于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小, 资金和技术力量较薄弱, 获取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不足, 因此, 第一种方式即农户自主的农业风险管理效果甚微。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且后果严重的特征, 一旦爆发, 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取专业的人力、设施、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 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控制和处理。我国生鲜农产品大部分是单个农户独立生产经营, 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低。发生突发事件后单个农户的应急能力非常有限, 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各种应急资源。首先, 我国多数农户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应急技能欠缺, 发生突发事件时往往束手无策。其次, 信息获取渠道狭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与小农户相对的是变化莫测的大市场, 农户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 分散的、单个农户根本无法获取及时有效的外部市场信息。再次, 一些突发事件需要专业的科技人员、应急物资和设施, 单个农户也无法获得。最后, 突发事件应急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应急决策, 并对各种资源进行快速配置与调配, 这种应急能力也往往是小规模农户所不具备的。

由此可见, 农户独立应对生鲜农产品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面临着资源获取能力不足、应急管理能力欠缺等问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由农户、批发商、零售商等节点构成的网络系统, 只有供应链成员联合起来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才能突破各种约束与限制, 建立更有效的生鲜农产品突发事件应急模式。

四、农户突发事件下的供应链应急模式

1.农户联盟应急模式

农户联盟是指同一区域或跨区域的生鲜农产品农户联合起来形成联盟, 共享生鲜农产品生产、销售的信息、技术、设施等资源, 形成生鲜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与销售, 如成立生鲜农产品合作社、生鲜农产品协会、合作社联盟等。在我国目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网络中, 供应商由大量的单个农户构成。单个农户生产的分散性和无组织性, 不仅使得生产缺乏统一与规范, 产品质量无法保障, 而且产品在生产、销售上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农户只能独自承担损失。建立农户横向联盟能有效增强农户抗突发事件风险的能力,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行标准化生产, 提高质量安全水平。由于我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生产经营分散, 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低, 很难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近几年爆发的“毒豇豆”、“三聚氰胺鸡蛋”、“瘦肉精”等突发事件, 充分暴露出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缺乏、追溯体系不健全、质量监管缺失等问题。通过农户联盟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产品, 建立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 实行标准化生产, 如贯彻实施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于一体的农业标准体系, 实现生产资料统一管理、生产过程统一监督, 将能有效提高我国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减少生产污染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2) 实现规模生产与经营, 提高单个农户应急能力。农户联盟不仅能促进生鲜农产品产业规模化生产, 利用规模效应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 而且能将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经营管理优势集中起来, 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 从而提高农户的市场谈判地位, 维护农户利益, 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当遭遇自然灾害、动植物疫情、谣言等突发事件时, 农户能有效利用联盟的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 在联盟的支持与指导下实施规模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增加单个农户抗风险能力, 减小突发事件给农户带来的冲击。

(3) 共享信息、技术等资源, 提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农户联盟可以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充分共享生鲜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信息、技术、设施等资源。通过资源共享, 一方面能产生规模经济, 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能有效规避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解决生鲜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 滞销等突发事件的发生。例如, 目前我国有些合作社已经建立农产品供求信息智能分析系统, 提供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合作社及其产品展示、农资商品展示等电子商务和市场导向服务, 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供应链一体化应急模式

供应链一体化是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一种或多种产品, 形成上游与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 上游与下游企业涉及到供应商、生产商与分销商。在这些企业之间, 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形成一体化运作。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跨国集团的兴起, 供应链一体化已经在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在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较少,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农户的小规模生产特点决定的。但如果成立农户联盟或联盟组织, 完全有可能实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运作, 即供应链上的农户联盟或农户组织、批发商、零售商等节点成员通过各种合同或协议而结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联盟。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的具体模式包括“农户联盟+超市”、“农户联盟+批发市场”、“基地+超市”、“基地+运营商联盟”等。

(1) “农户联盟+超市”模式。

农户联盟与大型超市签订合作协议, 农户联盟负责保证产品质量与运输质量, 产品成熟后直接配送到超市。这种模式可以使生鲜农产品从分散的农户通过超市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 减少许多中间环节, 既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 降低交易成本, 又能有效防止生鲜产品大量滞销等突发事件的发生。

(2) “农户联盟+批发市场”模式。

农户联盟通过协议与销地批发市场建立长期供销关系, 销售大批生鲜农产品。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中间成本, 缺点是不可能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直接指导生产, 因此缺乏对产销地网点布局的掌控。[9]

(3) “基地+超市”模式。

与“农户联盟+超市”模式不同的是, “基地+超市”模式是通过订单牵拉模式的运作发挥超市的市场需求指导作用, 这需建立在供应和需求都达到规模化的基础上。超市通过对需求市场的调研统计出当地顾客各种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量, 根据需求量向基地开出各种产品品种、数量、质量的订单, 基地按订单组织生产, 包括农产品的施肥、喷药、采摘、包装、运输等都按照超市的要求进行, 从而实现按需供应。“基地+超市”模式能有效降低销售与生产的风险, 减少或避免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4) “基地+运营商联盟”模式。

如果基地规模较大, 产品供给大于单个超市的需求, 可以充分发挥运营商联盟的网络优势, 采用“基地+运营商联盟”模式。基地与运营商联盟签订协议, 基地按照协议要求生产产品, 由农民根据需求采摘包装后采用联合运输或共同配送的方式送到运营商联盟成员的各个销售点。

3.第三方应急模式

以上两种应急模式都需要供应链内部成员以供应链整体利益为基本出发点, 相互之间紧密协作, 资源共享, 风险共担, 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现在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应急机制还不够完善, 在应急环节上具有滞后性。如2007年3月的海南香蕉事件, 由于误传香蕉会致癌, 造成当地香蕉价格猛跌。虽然事后政府出面澄清谣言, 但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外销渠道, 导致香蕉大量滞销, 蕉农损失惨重。这一事件充分暴露出我国生鲜农产品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滞后性。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内部成员之间关系松散, 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另一方面供应链外部援助驱动力量欠缺, 资源没能得到有效整合。鉴于此, 本文提出基于生鲜农产品突发事件的第三方应急模式。

第三方是指由政府、企业或两者联合成立的专门应对生鲜农产品突发事件的组织。从应急管理的角度来看, 第三方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例如, 他们拥有专门的突发事件案例库, 专业的应急管理人员, 应急设施和信息网络等, 能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应急服务。当发生突发事件时, 如果农户联盟无力应对, 可以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应急组织, 利用第三方的各种资源, 尽可能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尤其是发生自然灾害、滞销等突发事件时, 第三方应急组织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农户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应急服务。例如, 2011年底, 湖北秭归20万吨脐橙滞销, 时至2012年2月还有大量脐橙挂在树上, 果农损失惨重。如果有第三方应急组织及时提供脐橙的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 将不仅能帮助果农有效应对滞销事件, 还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结束语

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抗突发事件的能力, 需要供应链上的节点成员之间相互联合,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通过共享信息与资源快速获得互补性的资源和能力, 有效降低或分散突发事件风险。本文在对我国近年来生鲜农产品农户突发事件成因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供应链管理理论提出三种基本的应急模式:基于供应链内部成员之间的横向协作和纵向协作分别提出农户联盟应急模式和供应链一体化应急模式;基于供应链资源整合问题提出第三方应急模式。这三种应急模式均需要供应链节点成员之间资源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如何设计有效的合同与契约促进农户联盟、农户联盟之间以及农户联盟与下游企业的有效合作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邓俊淼.农户风险与农产品供应链脆弱性[J].农村经济, 2008, (07) .

(2) (9) 梅盈洁, 刘军, 邱俊荣, 尹艳, 刘彩霞.农业突发事件的分类及特征分析——以广东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12) .

(3) 罗艳, 谭红, 何锦林, 陈恺, 文锡梅.农业生产突发事件危害度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17) .

(4) 王为民.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特点、成因与对策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1, (01) .

(5) 陈原.构建食品安全供应链协调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08) .

(6) 汪普庆, 周德翼, 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与食品安全[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03) .

(7) 张宁, 刘春林, 王全胜.企业间应急协作: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9, (09) .

(8) 邢慧茹, 陶建平.美国农业自然灾害救助体系评价[J].农村经济, 2009, (08) .

供应链突发事件 篇9

从以上的这些文献中可以发现,学者们主要着眼于在对称信息下研究供应链的扰动管理。但是在实践中,不对称信息的假设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供应链的实际运作。Cao等[12]基于线性需求函数条件下,非对称成本信息下双渠道供应链的最优批发价契约设计; Lei等[13]在线性需求函数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了非对称需求扰动信息和成本扰动信息下供应链的契约设计,提出运用线性批发价格可以应对的策略。黄松等[14,15]假定了非线性的需求函数,当扰动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并且是离散型变量时,非对称需求和成本信息下的供应链的设计问题。吴忠和等[16]假设了产品的市场需求为零售价格的非线性需求函数,当成本扰动信息不对称时供应链的决策分析。综合起来,现有的文献存在2 个方面的局限: 第一,大多文献的研究侧重于信息对称下供应链的扰动管理,有关非对称信息下的研究还不多。第二,有关非对称信息时供应链的扰动管理,或基于线性需求函数的批发价契约或基于扰动的私人信息为离散型变量的情形,很少考虑合作机制的设计。事实上,由于利益的冲突、技术壁垒等原因,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供应链效率降低的原因之一,因此,研究非对称信息时供应链的扰动管理更符合实际,更具有现实意义。非线性需求函数是运作管理和经济学文献中最为常见的需求刻画方式,所以,本文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考虑另一非线性需求函数形式———指数函数下,由单个制造商和单个零售商构成的供应链,零售商的成本发生扰动且扰动的信息是零售商的私有信息,当扰动的信息是零售商的私人信息并且为连续型变量时,扰动信息对供应链决策及其协调机制的影响,并设计一种全单位的数量折扣契约协调非对称扰动信息下的供应链。

1 稳定环境下基于信息不对称时供应链的最优决策分析

考虑由单个制造商和单个零售商组成的短生命周期商品的二级供应链,制造商在供应链处于领导者地位,是领导者,零售商是追随者,制造商负责产品的生产制造,零售商负责销售产品,假设制造商和零售商都是完全理性的即风险中性的,追求最大化利润。市场需求是关于零售价格的非线性函数为Q( P) = ae- k P,其中a > 0,表示市场的需求规模,k >0,表示价格敏感系数。制造商的单位生产成本为Cm,Cr为零售商的单位边际成本。制造商以批发价格w销售给零售商,零售商再以零售价格P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假定零售商的成本信息Cr为非对称信息,制造商不知道零售商的成本信息Cr,但知道Cr在区间上的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f( cr) ,分布函数为F( cr) ,上标c表示集中化决策的结果,d表示分散化决策的相关结果,au表示在全单位数量折扣契约下的相关结果,- 表示成本扰动发生后的相关结果。

1. 1 集中化决策

根据上述假设可得:

由一阶最优条件,令式(1)得到:

最优零售价格;最优订货量为

供应链总的期望利润为

1. 2 分散化决策

分散决策时,制造商和零售商都是独立的个体,以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自己的决策目标。在非对称信息下,制造商无法准确地观察到零售商单位边际成本Cr的信息,假定制造商为委托人设计契约菜单,此时双方的决策过程为: 制造商首先提出契约,零售商决定是否接受; 如果零售商接受契约,则选择使其期望利润最大化的零售价格和订货数量。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和机制设计原理,制造商的最优设计可表示为

零售商的期望利润函数可表示为

运用逆向归纳法对式(4)求导并等于零得到:

最优零售价格

相应的最优订购量为

此时,制造商的期望利润

将式(6)代入到(7),并对式(7)求导,令得到:

最优批发价格,最优的零售价格最优的订购量

此时制造商的期望利润、零售商的期望利润和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分别为

通过比较发现: 在集中式决策和分散式决策下各决策变量有: Qd< Qc,Pd> Pc,∏c> ∏d,即在集中式决策下,因为产品的零售价格较低,消费者的需求会增加,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也会相应地增加,也就是说集中式决策更利于减少“双重边际效应”所产生的影响。基于此,下面就分析如何设计有效的契约来协调分散决策,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效益。

1. 3 非对称信息下基于全单位数量折扣契约的供应链协调机制

假定制造商向零售商提供如下的全单位数量折扣契约,

其中,w*> wau> 0。

下面给出该折扣计划的设计过程,令Qau= Qc,∏au= ∏c,即折扣点等于集中决策下的最优订购量,采用该契约协调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等于集中决策下的系统的期望利润,也就是说以集中决策下系统的最优订购量和期望利润为标准。

令其中0<θ<1由上述假设可得即将∏c,Qc分别代入上式得比较发现

在全单位数量折扣契约下,零售商选择的零售价格为Pau= Pc,零售商的期望利润为制造商的期望利润为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

2 突发事件下不对称信息供应链的协调机制

制造商根据零售商的订购计划,安排生产,销售季节来临前,突发事件发生了,并对零售商的成本产生了一些影响,零售商的成本分布函数也因此出现了变化,由F( cr) 变为G( cr) ,概率密度函数f( cr) 变为g( cr) ,其期望变为 фg。突发事件出现后,如果供应链新的订货量大于初始的最优生产数量,制造商就必须要增加生产来满足市场新的需求; 相反,如果供应链新的订货量小于初始的最优生产数量,就会产生额外的处理成本。设 δ1,δ2分别表示单位生产成本和单位处理成本。

2. 1 集中式决策模型

此时,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做出决策,以最大化整体供应链的期望利润,所以

可以将模型( 8) 分为Cr≥0 和Cr≤0 两种情况讨论。

如果突发事件引起零售商成本的减少,即则对于任意的Cr≤0,有则此时,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可以表示为

对(9)求得到

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是

同理,如果突发事件引起零售商成本的增加,即则对于任意的Cr≥0,有则此时,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可以表示为

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是

总结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定理:

2. 2 分散化决策模型

分散决策时,供应链系统中的各成员以各自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由于制造商对零售商的成本信息不清楚,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制造商是委托人,零售商是代理人,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制造商的优化问题可表示为

当突发事件引起零售商成本的减少,即则对于任意的Cr≥0,有

由一阶最优条件得到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变量

零售商的期望利润为

制造商的期望利润为

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为

当突发事件引起零售商成本的增加,即则对于任意的Cr≥0,有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制造商的优化问题可表示为

由一阶最优条件得到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变量

零售商的期望利润为

制造商的期望利润为

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为

总结上面的结果,可得以下定理

2. 3 基于全单位数量折扣契约的供应链协调机制

将2. 1 与2. 2 中相关的决策变量比较,发现集中化决策的模型更利于减少“双重边际效应”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分散化决策的效果,运用契约来进行协调。假定制造商向零售商提供如下的全单位数量折扣契约,

其中,

下面给出该折扣计划的设计过程,令即折扣点等于突发事件后集中决策下的最优订购量,采用该契约协调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等于突发事件后集中决策下的系统的期望利润,也就是说以集中决策下系统的最优订购量和期望利润为标准。

根据上述假设得到:

将模型( 9) 分为Cr≥0 和Cr≤0 两种情况讨论。

如果突发事件引起零售商成本的减少,即则对于任意的Cr≤0,有

此时,制造商的期望利润可表示为

同时,可得:

由( 11) 和( 12) 得到:

在该契约下零售商的期望利润为由该契约的设计过程可知由此得到

零售商的期望利润为

制造商的期望利润为

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为

同理可得到:

零售商的期望利润为

制造商的期望利润为

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为:

总结上面的结果可得以下定理:

3 算例分析

本节通过数值分析研究突发事件下,在信息不对称时,运用契约来协调分散决策各决策变量,揭示信息不对称对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影响。下面通过具体的数值分析来验证文中的模型。假设a= 8 × 104,k = 0. 8,Cm= 5 ,δ1= 0. 6 ,δ2= 0. 4 ,θ =0. 6 ,零售商的成本分布函数F ( cr) 是均匀分布且ф = 3 ,突发事件造成零售商成本期望值变化的范围为[2,4]。将上面的假设值分别代入到本文中的相应模型,如表1 所示。

从表1 中可以看出,与分散决策相比,经过全单位数量折扣契约协调后,制造商的批发价和零售商的零售价随着零售商扰动成本的期望值的增加而减少,最优订购量、制造商的期望利润、零售商的期望利润和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是在不断增加的,这正说明了全单位数量折扣契约能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4 结论

供应链突发事件 篇10

1 常见原因

1.1 消毒供应室人员, 年龄偏大, 工作任务繁重, 工作锁碎, 技术与服务要求高, 精神高度紧张, 思想压力大, 表现思想不集中, 工作欠热情, 主动。

工作责任心不强, 边工作边聊天, 注意力不从集中, 发生错误包装或发错无菌包, 日清月洁记帐工作数目错误。

1.2 不遵守规章制度, 违反操作规程, 知识文化水平低, 对技术要求掌握不够牢固透彻, 出现不明原因监测不合格现象。

1.3 身体健康情况欠佳, 视力差或更年期, 情绪波动大, 对工作易产生厌倦, 查对内容要求精确时, 无法适从岗位需要, 造成无菌包内物品数目不对, 种类有误。

1.4 法制观念不强, 法律意识淡薄, 未按要求认真正确填写各类监测记录, 、结果报告及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

2 管理措施

2.1 护士长负责建立护理不良事件记录本, 并负责收集、归类、记录、汇总、上报并组织讨论, 采取当面批评, 找个别谈话, 责令其改正, 通过晨会, 质量控制会议及时反馈。取消以"惩罚"作为处理的方法, 从而有效控制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制订相应措施, 加强护理人员行为的管理

2.2.1 人员管理科学排班, 新老搭配, 人员少, 工作任务重, 让个别身体状况好的加班, 适时给予补休, 避免超负荷工作, 产生厌烦心理和畏难情绪, 确保每个班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2.2.2 规范护理人员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 现代医疗护理活动日趋复杂[1], 加强专科理论学习, 技术操作考评, 评估每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 进行安全教育, 细化培训项目, 做到人人熟练掌握消毒供应室的操作规程及工作流程, 决不允许任何个人随意简化常规、流程。

2.2.3 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严格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要求, 做好消毒供应室各个区域管理, 布局合理, 舒适, 如在生活办公区配置茶几、沙发, 休息间有轻音乐, 消除护理人员工作压力, 以积极轻松乐观的心态做好各项工作。

2.2.4 增强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身体素质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工作劳动强度大, 环境高温潮湿, 洗涤、包装、灭菌、下收下送各项工作都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 工作人员长期重体力劳动并接触各类污染物品、器械, 会增加感染机会。因此, 要加强身体锻炼, 保证足够休息,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2.2.5 增强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相对学历低, 对新知识、新观念的学习兴趣相对不足, 造成法律意识淡薄, 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因此, 应加强组织学习安全管理制度和护理安全管理相关文件。

总之, 在消毒供应室的实际管理工作中, 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是难以杜绝的, 作为管理者的工作, 应立足于尽量减少差错与缺陷的发生, 防范于未然[2], 加强各个环节质量监控管理, 确保医疗安全, 减少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251.

上一篇:中风失语下一篇:地基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