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行为训练(共7篇)
情境行为训练 篇1
夸美纽斯曾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 不是由文字。而“一个人是否能够将道德认知、判断转化为道德行动,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践行能力。”由此可见, 道德践行能力就成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桥梁。我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提出了以“行” 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策略, 通过情境行为训练来建造这座从“知”到“行”的德行桥梁, 提高儿童的道德践行能力, 并通过不断地实践内化, 由此逐步稳定下来, 成为道德习惯和品质, 让儿童从道德行为的“矮子” 成为“巨人”。
一、来自生活需要的训练内容满足儿童发展
儿童教育专家李吉林指出:小学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养成教育。儿童的道德教育最终内化为儿童自觉的行为习惯, 这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习惯是行为稳定的表现。
儿童的养成教育到底需要哪些好习惯, 儿童养成教育在哪些方面特别欠缺?我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 向家长了解儿童已有的好习惯和最希望养成的好习惯等, 然后把当前儿童最迫切需要的和他们人格形成中最重要的基础道德品质, 优先选取出来,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习惯养成的规律, 列出最基础的行为习惯, 编写了教材 《情境行为训练课程》。该教材从日常入手, 从细微处抓起, 内容围绕生活, 关注细节, 设置了如“厕所里的文明”“下课我会玩”等内容;围绕儿童, 关注社会, 设置了如“乘上公交车”“敬礼, 五星红旗”内容等, 整合 《品德与生活》 教材上的相关内容, 层层推进, 螺旋上升。由于这些内容都与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相关, 所以上完课后, 常常有儿童追着问:“老师, 什么时候再上这样的课?”在安排行为训练内容时, 我们特别注意回应儿童需要, 回归儿童生活, 关注生活细节, 关注未来发展。
二、生动丰富的情境训练吸引儿童主动实践
训练往往给人以枯燥的感觉, 不易被生性活泼的儿童所接受。我校针对儿童这一特性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生活化的情境, 让儿童在具体的情境中, 边行为训练边体会、感受良好道德行为带来的益处, 增强切身体验, 从而形成好行为好习惯。
(一) 走进生活情境, 展开行为训练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 假如只给半小时参观一所学校, 他会用来做四件事, 其中一件事就是看一下学校的厕所。一所学校的厕所是这所学校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但它的整洁状况却可以充分反映这个学校的文明程度。如何文明上厕所, 这是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 我校从一年级入学第一周, 就展开了 “厕所里的文明”的行为训练课研究, 以下是其中的片段。
师:“同学们, 打扫厕所的周师傅告诉我, 每次打扫时, 总会发现厕所地面上不干净, 师傅很难受, 也很累。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生1:“有的人不讲卫生。”师:“那我们该怎么做, 才能不让周师傅那么累呢?”生2:“保持厕所地面的干净。”生3:“在厕所要注意讲文明, 爱干净。”师:“说得真好。那么人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生4:“要一个一个排队, 不能推挤。”师:“说得对, 注意排队时还要保持安静。如厕后应该做什么?”生齐答:“洗手。” 师:“怎样洗手呢?大家跟着老师来练一练。”接下来学生积极地练习正确的洗手方法。
在明确如何文明如厕后, 把学生带到讲文明、爱清洁的生活情境中, 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引导、训练, 增强感受, 从而使他们知道一个小小的行为也应守秩序、讲文明。
(二) 模拟再现情境, 强化行为训练
学校是学生聚集的地方, 学生之间发生小摩擦是常有的事, 为了引导学生处理好小矛盾小摩擦, 同时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文明用语, 我校进行了“神奇的礼貌用语”的行为训练课。以下是其中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下课啦, 看, 他们玩得多高兴啊!”同时播放课间活动录像, 并继续说:“哎呦, 亮亮不小心撞倒了前面的同学宁宁。他站在那儿不知怎么办了, 谁来帮帮他?”生1:“赶快说声对不起。”师:“一句对不起, 就像润滑剂一样, 消除了同学之间的摩擦。 谁来帮助亮亮跟宁宁说声‘对不起’?”学生对屏幕上的亮亮说:“对不起。”师:“应该怎么说才能让他感受到你是在真诚地道歉呢?”生2:“声音要响亮些, 让宁宁听见。”生3:“眼睛还要看着他。”师:“谁来做一做?”于是学生练习。师:“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来迅速消除刚才的小摩擦, 让宁宁心里感到温暖呢?”生4:“帮他揉一揉, 把他扶起来。”生5:“帮他拍拍身上的灰尘, 再问问他疼不疼, 要不要紧。” 师:“宁宁刚才摔得可疼了, 面对亮亮的道歉, 如果是你, 你原谅亮亮吗?”生6:“我会原谅的。”生7: “我会说‘没关系’。”师:“是啊, 同学之间, 不为小事计较, 应该真诚地告诉他‘没关系’。一句‘没关系’, 像春风一样, 把那小小的不愉快吹散啦!好, 现在我们来做一做。前后四人一组, 一个扮演亮亮, 一个扮演宁宁, 注意把文明的言行表现出来。”学生分组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
李吉林老师认为, “习惯”要让儿童在“做”当中, 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形成。在上述环节中, 将行为训练融入到课堂中, 让道德学习由嘴中说, 到手里做; 从脑中想, 到脚下行, 真正将讲文明落实在行动上。 这种模拟生活情境的练习, 比较容易迁移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成为日常的行为。
(三) 设置辩论情境, 明确行为方向
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常会有多种选择, 如何选择决定了行动的方向。如上学路上快迟到了, 遇到红灯时, 是遵守交通规则中“不闯红灯”, 还是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上学不迟到”等, 在课堂和活动中设置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 通过小组、同桌间的选择、讨论、辩论来促进学生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明确道德行为的方向。课间十分钟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 从怎样既玩好又休息好出发, 我设计了“下课我会玩”的行为训练课, 在让学生明确了下课玩什么, 训练了怎样玩后, 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你约了好朋友下课一起跳绳, 今天你又是值日生, 负责擦黑板, 一下课, 好朋友就拉着你的手要出教室玩, 你怎么办?”生1:“先出去玩一会儿, 再回来擦黑板, 因为和朋友约好了, 不能说话不算数。”生2:“先擦黑板, 再出去跳绳, 因为今天我是值日生, 集体的事先做。”生3:“两个都可以, 只要在上课前把黑板擦干净, 不耽误上课就行。”生4: “我觉得和好朋友说明情况, 也许, 她还会和我一起擦黑板, 这样很快就可以去跳绳了。”师:“都说得有道理, 下面就请同桌两个人商量一下哪种最适合你们, 然后练一练。”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 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而体现道德判断水平的是他们的道德判断形式, 即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理由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辩论情境中的答案也许是多个的, 也许是唯一的, 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情境中, 启发学生设身处地地积极思考问题。在辩论中, 从道德冲突中寻找合适的答案, 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相信遇到类似的情况, 一定会做出正确的行动。
三、多方评价的及时反馈促成道德行为定型
儿童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 也非一方所能, 需要儿童、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相互配合。 情境行为训练的过程中, 应特别重视及时反馈来自各方的评价, 以改进行为训练的实际历程, 激发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智慧, 引导、巩固已有的道德行为。 具体做到自我评价引导道德行为反思、师生评价鼓励道德行为、家长评价促成道德习惯。
情境行为训练真正的价值, 不仅在于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时做到“道德行为”, 而且在于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真实事件时的道德践行力, 并形成道德习惯。这就有赖于多方的道德评价引领, “它是一种连续的、不间断的流动性、生成性评价, 而不是断面式的静止评价。”从而最大限度地提供感知经验, 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道德认知, 提升道德践行力, 促成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
总之, 我校正是通过创设“有情之境”“活动之境”, 让师生、生生、家长与学生在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广阔空间实现互动。进入这样的情境, 儿童的情感必然产生共鸣, 心灵日益契合, 就能促使儿童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成长, 使道德教育最终内化为儿童自觉的道德行为, 形成道德习惯, 让道德行为的“矮子”成为“巨人”。
摘要:针对道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脱节的现象, 文章提出了以“行”养成良好习惯的策略。通过丰富多彩的情境行为训练来建造从“知”到“行”的重要桥梁, 提高儿童的道德践行能力, 并通过不断地实践内化, 由此逐步稳定下来, 成为道德习惯和品质, 让儿童从道德行为的“矮子”成为“巨人”。
关键词:情境行为训练,道德践行能力
情境行为训练 篇2
关键词:网络情境,媒介,社交行为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 移动媒体成了新兴的网络社交媒介, 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微博、微信、手机APP来获取资讯、发布信息、交流互动, 了解用户的行为特点及需求则成为手机移动端发展的关键, “情境”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不仅要重视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关系, 更要把握好“情境”因素。不断变换的场景、碎片化的时间、多样的需求都影响着用户的社交行为方式, 移动传播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情境”的意义。
一、媒介情境论的理论依据
(一) 媒介情境论的继承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理论”是在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和戈夫曼的剧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认为新的信息系统的产生是由电子媒介的发展造成的, 这种新的信息系统改变了传统的情境定义, 将公共场景融合到了一起, 在这种场景下人们的社会角色和行为都发生了不同的改变。
英尼斯“传播的偏斜”论认为不同的传播媒介会改变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传输方式, 注重时间或空间因素将会造成被植入其中的文化出现一种意义的偏斜。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 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 进而使传播内容发生改变。麦克卢汉也指出了电子媒介的应用对所产生的社会角色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但是麦克卢汉没有给出具体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具有不同感官平衡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以及电子媒介为什么会引起这些变化。
戈夫曼从“拟剧论”的视角出发, 他认为在社会的大舞台上, 人人都会根据不同的场合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 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当下的场景。社会表演必须在相应的社会场景中才能进行和完成, 社会场景有前台和后台, 人们必须认清前台和后台之间以及不同社会场景之间的界限, 保持自己得体的行为, 维护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良好印象。但戈夫曼忽视了一种可能性, 他只是分析人与人面对面交流中的社会行为, 但并不是适用于现代的大众传媒环境。人与人的交流不只是人际传播, 还有大众传播, 人们会通过媒介改变自己的使用习惯, 通过运用新的媒介技术打破以往的思维方式。因此, 忽视了以媒介为符号的传播并不能完全解释人们的日常行为。
(二) 媒介情境论的发展
梅罗维茨在英尼斯、麦克卢汉和戈夫曼的理论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提出“媒介情境论”。他在媒介情境分析中加入了受众这一群体, 在传播过程中强调了受众的人数、性别、性格等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 弥补了英尼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缺陷。现实中的社会场景是复杂而多变的, 社会主导媒介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到现在互联网的转换过程, 前台和后台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媒介情境论”不只限于戈夫曼的物质“场景”, 还包括信息流动的无形场景, 将戈夫曼的静态社会场景论, 修改成了动态社会场景论。
二、网络情境下消失的“地域”
传统上, 不同的人隶属于不同社会场景。网络情境下信息流动早已突破了物质场所和媒介场所的界限, 社会场景在媒介信息流动的影响下, 实现了新的组合。网络情境下的“地域”并没有消失, 而是在电子媒介的推动下演变成一种新的场景, 由于信息的快速大量地流动使得地域之间的差异在空间上消失了, 作为信息系统的网络情境, 它给受众建构了一个新的媒介情境。
(一) 网络情境模糊了前台与后台的界限
政务微信的兴起, 政府信息公开让原本在“后台”的政府职能出现在了公众领域的范围内, 并且接受公众的监督, 新媒体让政府信息走到了社会的“前台”, 变得更加透明化、公开化, 使公民进一步对政府加深了了解。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提出, 前台与后台之间有密不透风的“幕布”相隔, 只有关系更为密切的人才被允许看到“后台”正在发生的一切, 但是网络媒介的产生将之间的幕布拉开了。社会场景发生了改变, 政府行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危机发生时, 政府的态度也由最初的“失语”状态逐渐转变到现在的第一时间公开。
(二) 新兴媒介融合了私人场景和公共场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社交网络平台加速发展, 从以前传统的书信变成了现代的电子传播, 社交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参与讨论的社会话题也越来越多, 微博、微信等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强化了受众发表态度, 亮明观点的使用习惯。由个人发的一条微博引发的公益事件不胜枚举, “免费午餐”、“微博打拐”等热议的话题都是因个人立场的表明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讨论, 新兴媒介的出现模糊了私人与公共场景的界限, 微博、视频的流行使原来在印刷时代被文字和发行速度过滤到“后台”的行为逐渐走向“前台”, 人们的私人领域被迅速放大,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行为。
(三) 新旧场景相合必然会产生新场景
社交网络由于交互性强、易获取性的特点, 会打破不同情境的分离状态, 将私人场景与公共场景融合到一起, 进而产生一种适应社交网络平台的新场景。梅罗维茨指出, 电子媒介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带到相同的“地方”, 于是许多从前不同的社会角色特点变得模糊了。由此可见, 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 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对人们产生影响。[1]社交网络为我们构筑了“大场景”和“小场景”。
首先是社交网络为我们构建的“大场景”。在过去, 人们并不能清楚地了解整个社会对经济形势, 电视、报纸、广播, 甚至是互联网都只是提供抽象的经济数据。工资削减, 物价上涨等社会问题也仅存在于人与人的交流中, 并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但将此放在社交网络媒体的情境下, 通过微博话题讨论, 这些言论无形中就为人们构筑了一个经济压力大的“社会大场景”, 人们在网络讨论中看到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其次是社交网络为人们构筑的“小场景”。不少人在社交网络上会发布一些富有煽动性, 攻击性的言论, 使人们误以为进入了一个“没有秩序, 只有暴力”的场景, 在进入了社交网络构建“小场景”之后, 人们似乎会失去了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媒介情境论下的社交行为分析
(一) 移动网络改变社交习惯
社交网络是一种典型的在网络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新情境”, 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可以跨越地理的限制, 共同讨论一件事。社交网络如何影响社会行为变化的?我们可以按照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的逻辑思路来梳理, 即新媒介——新情境——新行为。据移动媒体趋势报告 (2014) 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5月, 全球移动互联网使用量占互联网使用总量的25%, 亚洲达到37%, 更多用户选择使用手机移动端观看视频、查阅新闻、社交聊天、购物等, 这一改变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改善了用户体验, 提高了生活质量。新媒体让人们置身于“地球村”的媒介场景中, 移动端的发展让人与人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紧密, 足不出户便可阅尽天下事。
社交网络为受众提供了新媒介的接触机会, 网络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模式, 摆脱了时空限制, 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 拉近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距离, 网络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表达意见、获取信息、实现舆论监督的平台,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也让公众在“前台”与“后台”场景之间找到了行为的平台点, 为自身带来更多的自由和随性。
(二) 社交媒介推动群体行为
社交媒介在社会网络构筑的新场景中, 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产生, 必然会带来其影响, 人们会在一种新旧场景的融合下表现出新的行为。社交媒体降低了沟通成本, 加快了人群集聚的速度。在没有社交网络之前, 人们还没有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以及周围所处的社会环境, 社交媒体的出现, 让他们更容易衡量出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发现周围出现的矛盾, 更容易受到社会性事件的影响, 进而引起个人的不安。群体通过社交网络能够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 更容易扩大社会事件的影响力, 使群体动力机制更加完善。社交网络所构筑的新场景, 使得群体在场景中的行为变得自由随意, 最终导致了社会上的群体行为逐渐增多。
(三) 不可盲目依赖电子平台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 媒介的发展的确实现了人的延伸, 但一定程度上切割掉了人原本的能力。汽车的发明让人不愿再去行走, 电子书的产生让人不愿再走进图书馆翻阅纸质书籍, 电子购物的兴起让人不愿再走出家门, 微信的发明让近在咫尺的人却“远在千里”, 新媒介让人际交往更加便捷, 但同时过多的机器交往淡漠了现实中的沟通。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让地域不再成为大众与外界之间信息交流的障碍, 人们能够根据不同的场景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 个体行为不再受空间的限制, 而是与个体所处的信息情境有关。信息通过新媒体填充着我们的生活并不断变换出不同的场景, 促使人们在这些不同的网络情境中适时地变换自己的行为方式。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网络传播具有鲜明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特点, 它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地理界线, 可以让人们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在这种新融合的场景下, 人们在交流中会采取新的行为, 没有道德束缚, 社交网络放大了群体传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创设交际情境 进行口语训练 篇3
一、创设情境, 激发说的欲望
我们常常能发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有的班级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 有的班级却星星点点、“千呼万唤难出来”。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师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机会, 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作为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即对图片、故事、动物、游戏感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说的欲望。如国标版教材第三册《识字5》中有一幅美丽的冬趣图,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引导学生说话。教学一开始, 出示图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季节?图上有哪些景物?为什么?学生兴趣盎然, 争相描绘, 接着让学生通过“找朋友”的游戏给词归类, 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看图选词进行说话练习, 这样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进行了说话训练, 学生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孩子们十分喜爱小动物, 也爱听童话故事。教材中有不少描写小动物的课文, 教完课文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 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讲一讲、演一演, 这样让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加浓说话的兴趣。
二、借助教材, 指导学生说话
由于低年级学生受识字不足、词汇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影响, 常常出现“心中千言万语, 不知从何说起”的情形,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说话资源, 联系学生实际, 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训练, 使学生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1. 优化拼音、识字教学, 进行说话训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 汉语拼音教学要求降低了, 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普通话。因此, 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利用语境图、情境歌, 以拼音代字, 让学生先说后写, 边说边听, 还可以针对地方方言和普通话中易混淆的地方, 对症下药, 强化训练。如教学复韵母“ie”及音节“Ye”时, 可练习四声说话:Yē—椰子汁—我喜欢喝椰子汁;Yé—爷爷—我有一个好爷爷;Yě—也—我也有书;Yè—树叶—我看见树叶在动。学生可以根据四声组不同的词, 造不同的句子, 这样学生既掌握了Ye的四声, 又丰富了他们的词汇, 理解了字义, 学会了运用。
2. 重视阅读教学, 进行说话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主要通过描述画面、问答、朗读、背诵、续编故事、续编课文、复述等形式进行。如在教学第三册课文《狐狸和乌鸦》后, 我让学生先分角色表演, 然后练习复述课文, 学生说得有声有色, 最后我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过了不久, 乌鸦又叼着一块肉碰见了狐狸, 乌鸦这回会怎样呢?学生发挥想象, 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乌鸦心里想:这次不会上你的当了, 就对狐狸说:‘坏狐狸, 随便你说什么, 我都不会上你的当了。’”此时立即有位“小精灵”站起来说:“乌鸦一说话, 肉又掉下去了, 不是又上当了吗?”经过提醒, 这些学生恍然大悟, 改为:“狐狸在树下说了许多好听的话, 但乌鸦理也不理, 美滋滋地把肉吃完了。”还有的说:“乌鸦见到狐狸先把肉吃完了, 然后故意气狐狸说:‘狐狸大哥, 肉真香啊, 我窝里还有, 你爬上来拿吧!’狐狸气得直吹胡子。”如此种种, 显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充分利用“口语交际”“做做说说”进行说话训练
如教学第三册练习1中的“口语交际”:学会祝贺, 在引导学生说完祝贺的话语后, 我还创设了学生送贺卡给老师的情境, 通过师生、生生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说话, 同时引导他们使用礼貌语言, 很多学生说得声情并茂, 课后还有很多学生真的将自制的贺卡送给了我, 并亲口表达了对我的祝贺, 通过这种形式的说话训练, 让我真正看到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也让他们学会了在生活中交际。
三、善于发现, 拓展说的语境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 并带领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感受。如这段时间正值冬季, 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 到郊外去走一走、看一看, 到公园里、大街上, 去感受冬天来临的气息。星期一专门利用一节课组织他们交流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生有丰富的素材, 发言十分踊跃, 描述得生动而形象。接着我又指导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想说的用笔写下来或画下来, 然后让他们自己读读看看, 修改修改, 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把话说明白、说准确, 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创设想象情境,训练想象能力 篇4
关键词:想象力,情境创设,能力培养
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如果没有想象,哪有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果没有想象,我们的祖先怎样由猿变成人?人类历史该怎样前进?从燧人氏的钻木取火到今天的原子能发电站,从北京周口店猿人居住的天然洞穴到现代拔地而起的摩天高楼,从古老的结绳记事到今天的电子计算机……只有想象,人类才有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想象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精灵。一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就是凭借想象对人类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的“相对论”就是想象的结晶。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
在现代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离不开想象能力的训练。什么是想象呢?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想象是一种创制成形的精神,是创制观点的力量。”《心理学》上解释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类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如观看天上的云朵,同自己头脑里的已有表象“山”、“石”、“河流”等相结合,就把云朵加工改造为山石的形象、河流的形象,说云朵像山石,像河流,像羊群,像奔马……这就是想象。想象是一种创新能力,它是创新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天赋,无论从事文学艺术还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缺少了它,都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把想象能力列入对学生考核的内容之一。我国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且在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中都有明确规定。近年新考纲中就专门增加了推理想象的内容,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的类型多种多样。《心理学》上把它按目的划分,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按是否依靠现成的描述划分,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文都斯德在《文学批语三原理》一书中把想象分成联想的、创造的、解释的三种,而把幻想别名为空想,以示与想象不同。
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指有意识想象的训练,在重视学生想象能力训练的同时,着重突出创造想象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抓住适当时机,积极引导学生训练想象能力,突出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特色。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的意外情境浮想训练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意外情境,如安静的教室里突然发出了文具盒掉在地上刺耳的声响,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听课时,一位学生家长突然站在窗外并叫出子女名字;老师正上课时突然某位学生做恶作剧,等等。这些意外情境发生后,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则不仅不能因势利导有意外收获,反而会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例如,一天我上下午第一节课,烈日炎热,突然一声响雷,狂风大作,大雨顷刻而至,同学们都伸长脖子望着窗外,我灵机一动,说:“你们都想当骆驼祥子吧?”同学的注意力集中了。我问:“谁能说说祥子在暴雨风中被淋的感觉?”我让同学们即兴想象,请一个同学口头表达出来,其他同学补充,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这堂即兴训练课,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集中了学生的分散注意力。
二、依环境、情节、人物引导学生再造想象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你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有什么联想?”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最有代表性的是:说假话的人大多有私心,头脑里有杂念,无能的人常会任用阿谀逢迎、说假话的人。
三、已知形象的想象训练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成为学界的泰山北斗,这与他超人的想象能力是分不开的。钱钟书先生年少时看书,想象就特别丰富。比如看了《说唐》《三国演义》《西游记》,他会把关公的偃月刀,李元霸八百斤重的锤子与孙悟空一万三千斤的金箍棒拿来联想想象,任想象飞翔。
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已知的范围内自由联想想象。例如,学习《祝福》,有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王熙凤的眼睛,“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泼辣刁钻;《故乡》里中年闰土的眼睛麻木呆滞;《守财奴》中葛朗台的眼睛贪婪无耻;《药》中康大叔的眼睛,狡诈凶狠……通过这些联想想象,既让学生明确了“画眼睛”的写作方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一举两得。
四、尊重科学的幻想训练
曾有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让学生大胆幻想,是考查学生想象力的有力明证。任何科学创新都离不开大胆幻想。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科学的第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进行大胆想象,并设计目标刺激学生的幻想,例如下面这道题目:假如允许有克隆人,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也是人类即将面临的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又可以激励学生好好学习,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培养创造能力。
浅谈问题情境创设与教学行为创新 篇5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 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三渗透”与“融合”, 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使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小数教学中“认识图形”的教学, 我是这样创设的。
师: (多媒体播放动画) 同学们:秋天到了, 天高云淡, 田里的庄稼成熟了, 老山羊和小山羊在田里收玉米, 山羊妈妈拉着一车玉米来到村边, 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 老山羊想请你帮助建一座小桥, 你愿意吗?
生:高兴地说:愿意! (小组合作) (用事先准备的图形动手建桥)
师:同学们:你们为老山羊搭建了这么多的小桥, 它一定能够顺利地回到家里, 心里很高兴, 会感谢你们的。
师:小山羊想知道你用什么物体建成小桥, 你能告诉它吗?
生:我们小组用了“长长方方, 正正方方的物体”;
生:我们小组用了:长长方方的物体和圆棒;
师:好, 你们还很会起名字, 其实“长长方方”的物叫“长方体”, “正正方方”的物体叫“正方体”, 圆棒叫“圆柱”。
师:请大家看一看, 摸一摸这些物体的形体和各个面是怎样的。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形是正方的, 长方的, 面是平平的, 摸起来滑滑的。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形是方的, 长方体的像个小木箱, 圆柱是长圆的, 面都是光滑的。
本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创设了为老山羊建桥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愉快中, 手脑并用, 小组合作建小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了图形。
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 可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 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情境行为训练 篇6
一、创设道德行为冲突情境
思维认识决定行为, 学生的道德认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而道德认识的形成是一个从道德知识获取到道德品质确立再到道德评价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道德认识实现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浅入深的质的飞跃。我们通过创设不同的冲突情境, 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如针对学生平时处事优柔寡断的特点, 笔者引入了一系列的冲突情境:你学习小组的同学答应费大力气帮助小组完成某项任务, 却因种种原因没有完成, 小组成员不断地埋怨他, 你同情他吗?你作文水平不错, 你的好朋友在作文竞赛初赛阶段想请你代写, 你怎么办?你打算在15岁生日那天跟父母一起过, 可是有好几个同学打算跟你一起庆祝, 你怎么办?
以上这些情境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学生可以用自己已有的道德知识对冲突情境进行判断, 以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 加深对道德知识的理解, 使道德知识成为指导个人行为的自觉力量。
二、创设道德行为信赖情境
信赖是一种积极的、具有鼓励性的情感, 一个被教师和同学信赖的学生, 往往自信、有朝气、干劲十足、主动积极;相反, 一个遭到教师和同学厌弃的学生则往往自暴自弃, 消极无力, 不思上进。这说明, 信赖情境是爱的力量, 能够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 从而影响到学生的道德行为。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信赖情境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唤起学生的自尊、自信。事实上, 也只有信任和尊重才能唤醒“自我”, 引起学生的自觉性, 激发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控制的潜能。
三、创设道德行为受挫情境
学生有了道德认识也就有了道德行为的愿望, 但有些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而不能做出相应的行为, 有的学生虽然也做出了相应的行为, 但由于缺乏毅力或不能抗拒诱惑而不能坚持到底。
如笔者在教授《笑对生活》时, 针对中学生意志力不强的现象, 引入了以下情境:在考试中, 你的好朋友把一张写有答案的纸团丢到了你的桌面上, 你怎么办?你今天患了轻微的感冒, 面对新的作业任务, 你怎么处理?在生活中, 老师安排没有经验的你组织一次班级活动, 你怎么办?
以上是学生受挫后的道德意志锻炼, 目的是要使他们养成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习惯, 以自己的道德意志克服内外干扰, 以内部意志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我们在训练学生道德意志时可以提供道德意志榜样, 特别是同龄人的事迹, 以激发学生锻炼意志的欲望。
四、创设道德行为实践情境
道德行为, 即人们在道德认识和情感态度影响下所表现出的行为。人的道德品行, 通过其言行来表现, 受制于人的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同时, 道德行为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 对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对道德意志的锻炼又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实践锻炼方式。
五、强化学生道德行为还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道德行为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修养建设中去。教师必须启发学生发挥自我激励的作用, 使教育的影响变为自我教育的力量, 并使教育与自我教育形成合力, 这样才能使学生实现言行一致, 知行统一。
2.道德行为的培养必须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其个性是有差别的, 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必须要注意他们的个性特点, 做到有的放矢, 长善救失。
3.道德行为的培养要注意内容的更新和方法的多样。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和成长的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 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认识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比如, 现在的学生与前几年的学生不一样, 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不一样, 还有性别的差异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影响也很大。作为一线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 不同的教育环境, 与时俱进, 不断调整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并不断进行变化和创新, 以完成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
4.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先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是学生追求的标杆, 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教师, 带出的学生的道德素质才会高。
对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情境因素分析 篇7
1 消费者行为以及情境理论的简要综述
1.1 消费者的行为
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以及微观的角度上来进行研究的,从宏观的意义上来说,将消费者的行为以及生活的方式等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是对消费者的特征以及行为等方面的特征来进行描述的;而从微观的层面上来说,消费者的行为主要与其认知、态度以及具体的购买行为等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也更加倾向于消费者对购买决策以及品牌态度等方面进行解释,所以也被称之为解释性的研究。[1]
1.2 情境理论
就情境来讲,主要是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较为短暂的环境上的因素,如气候条件、周边的拥挤程度以及心情等众多方面。在心理学中“情境”是一个术语,是建立在环境因素基础之上的,通过融入人的情感以及认知等方面所形成的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所以也可以说,情境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环境,也不是实际可以看见的物质,而是与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且又独立的与消费者与商品之间属性之外的因素组合。有关学者认为,情境主要是由五方面的因素所构成的,其中就包括了物质、社会、时间、任务以及先行状态。在情境理论提出以后,开始对情境因素进行了简要研究,主要分为对品牌的选择、购买的医院以及涉入度等方面的影响。但是不同的人对于消费行为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在研究中可以发现,情境因素是解释消费行为的主要变量之一。通过进行实践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情境因素只要分为了周边的物质、消费场所的位置以及气味等众多方面。
2 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
2.1 心理上的因素
就这一因素来讲,主要是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出的心理活动,其中就包含了消费者在消费前已知购买的目的以及自身的情绪等。对于相同的产品来讲,消费者的目的可以是多样化的,同时就消费者的情绪来讲,主要分为正面上的情绪以及负面上的情绪两种。[2]
2.2 环境上的因素
就环境因素来讲,主要是消费者在消费中周边环境中的环境因素,其中就包含了周边的背景音乐以及灯光的明暗程度等多个方面,同时店中所悬挂的广告牌是否在消费者的视线内也是环境因素之一。
2.3 营销上的因素
就营销因素来讲,主要是消费者所处的消费场景中所出现的营销因素,其中就包含了消费者所要购买的商品是否存在折扣,或是赠送购物券等。
2.4 时间上的因素
在这一因素中,主要是针对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时间因素来进行阐述的,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是否存在紧迫性以及是否迫切需要购买等方面。[3]
2.5 物质上的因素
从物质上的因素来说,主要是指情境中的物质因素,其中就包含了天气变化情况、发生消费行为时周边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情况等方面。
2.6 互动上的因素
消费者在发生消费行为的过程中,需要与情境中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活动,其中也就包括了是否有同伴或是工作人员在场,有没有与其进行有效的互动。
3 情境的构成因素
是物理环境上的因素。就物理环境来讲,其实就是指不会占据空间的环境,也就是说,属于一种无形的或是不可看见的因素。
3.1 颜色
就现代商业空间来说,所选用的颜色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烘托出气氛等作用。且注重在颜色上的设计,可以为消费者创建出一个鲜明与舒适的购物环境,从而也就促使消费者主动进行消费了。此外,声音以及灯光等方面也会对人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4]
3.2 人际
对于人际环境来说,主要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其他人,其中就包含了同伴以及营业员。首先,就同伴来说,消费者在逛商店的原因有许多,如从社交的角度上出发来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展示自己的角度上来说,则可以向其他人展示出自己的经济地位以及鉴赏能力等方面。其次,从营业员的角度上来说,当消费者与营业员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也就是展现了商品以及贷款交换,同时还可以体现出营业员的交际能力与技巧等方面。
3.3 时间
就时间来讲,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也就是说,首先,主要是针对自然界中客观的时间概念,如一周中的星期几或是一年中的哪一个月份等。如就便利店来说,主要就是利用了人们的时间观念上的影响因素,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一些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时间压力方面的影响,这样也就没有过多的时间进入到商场中进行购物消费。因此,便利店便是针对这些时间较紧的消费者所创建的。[5]
3.4 人员密度
就人员密度来讲,主要是针对店面的面积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比关系所产生的,同时也直接地反映出了商场中的拥挤状况等,并对商场中的环境气氛造成了直接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在环境十分拥挤的商场中来选择购物,且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没有安全感的现象,这样也就产生了压抑的情感。所以商场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先对客流量以及营业面积等方面进行考量,以此来减少商场中出现拥挤的现象。
3.5 购买任务
就购买任务来说,主要是消费者在这一时间段中所出现的特定购买目的,也就是说,所购买的商品是供自己使用还是送人等。所以说受到购买目的的影响,消费者所采用的购买方法与标准也是不同的。
3.6 心境
就心境来说,主要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情绪情况,且对于心境来讲,不仅影响到了消费者的消费过程,还影响到了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如人们在愉悦的情绪下对选购的商品十分满意,而在情绪消极的状态下,所选购的商品则问题较多。
4 情境中的类型
4.1 获取信息
就获取信息来说,主要是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与商品相关或是与商场相关的通过交流所产生的情境。且对于消费者来说,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常常是在无意中获取的,而一些信息则是需要有意识寻找的。所以商场就可以通过广告或是促销等方面来为消费者提供信息。[6]
4.2 购买情境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环境因素,可以说在不同环境的影响下,消费者消费行为也就不同。除了营业员以及同伴上的影响外,店中人员的密集程度、商场中的接触以及对商品的接触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就商场因素来说,中心问题就是怎样将消费者吸引到店中来,所以也就涉及了商场所处的位置以及消费者对商店与品牌的认识等方面。而对于商品接触来说,主要是指商品的摆放以及陈列等。从促销的角度上出发来说,可以将商品陈列看作是最直接的实物广告。
5 结论
总的来说,消费者消费行为与情境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就要认识到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根本的角度上出发来认识到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促进营销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长远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对于人们的消费观念来说,已经从传统的物质消费上转变到了精神消费上。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也开始将销售的重点放在了消费者身上,由此消费情境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对消费情境进行分析,可以促使企业的营销活动更加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文章针对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情境因素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情境因素,情境理论
参考文献
[1]李华敏,崔瑜琴.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情境因素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15):73-76.
[2]代祺,周庭锐,胡培.情境视角下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2007(4):89-89.
[3]蒋厚露.论情境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以麦当劳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2(10):269-270.
[4]戚海峰.突发事件情境下中国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29-36.
[5]李华敏,崔瑜琴.基于情境理论的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0(3):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