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情境(精选8篇)
文本情境 篇1
一.创设问题情境, 形成阅读期待
在语文教学中, 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 总伴随着一些问题。问题设计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教师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 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这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 教师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当你春游的时候, 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提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两个问题: (1) 儿童多的地方是怎样的情景? (2) 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呢?这样, 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期待, 激发起学生通过阅读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 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 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 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二.创设形象意境, 体悟文本意蕴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体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 于是“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 而是表现了阳光普照般的母爱。在意境中, 情是被物化了的情, 景是被情化了的景, 真可谓是“景中情”、“情中景”了, 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些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对某些地区的学生较为陌生, 学生很难进入文本的意境。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如何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意境呢?我们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知, 实物、模型、语言、挂图、录像等手段能创设出形象的意境, 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 让文本生动起来, 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 让各种形象彰显出灵性来。如教学《水乡歌》一课, 苏北地区的学生对“水乡”这一概念较为陌生, 在教学中, 教师便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介绍水乡的录像等手段再现水乡的美丽, 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了解江南水乡, 使他们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去感知事物, 获得真实具体的感性经验, 使学生很好地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激发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从而让学生进入王国维的“以我观物, 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 深刻地体悟文本的意蕴。
三.创设想象情境, 激活文本灵性
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 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 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 补充“空白”, 激活文本的灵性。笔者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时, 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 感受姐姐在缠足前后的有什么不同;接着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畅谈自己的体会。如:学生在联系“当时孙中山的家里很穷, 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 洗衣、烧饭、插秧、挑柴, 样样活儿都干。空闲时, 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 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这几句品读时, 学生便想象姐姐洗衣、烧饭、插秧和挑柴的情景, 想象姐弟俩坐在门槛上, 仰望湛蓝的星空, 姐姐哼唱那悠扬的小曲, 孙中山趴在姐姐的膝盖上静静地倾听……虽然家里很穷, 但他们生活得依然是那样的快乐充实, 那样的无忧无虑。而这一切都是在姐姐没有缠足前才能拥有的生活。“一天, 孙中山从外面回来, 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 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 眼泪直往下流。”姐姐是如何的痛苦作者并没有具体地描写出来, 这给学生的想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有的学生说姐姐用乞求的眼神望着妈妈, 央求着妈妈不要再缠了;有的学生说姐姐疼得咬紧了牙, 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有的学生说姐姐不是在乞求, 而是在绝望地呐喊……当学生读懂孙中山曾苦苦地请求妈妈不要再给姐姐缠足了, 可这一切都是徒劳。“‘你年纪小, 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此时孙中山站在门外, 听着姐姐那绝望、凄惨的哭喊声, 仰望苍天紧握双拳, 发出悲壮的呼喊:“多么丑恶的规矩, 多么愚昧的陋习, 多么黑暗的社会……我要推翻这一切!”此时, 学生已分不清自己是课文中的角色还是现实生活的我了, 从而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 而又使唐人心, 即为我之心”的境地。
吃透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 篇2
[关键词]语文阅读 对话情境 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34-029
“对话”是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建构意义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共同去生成和再造文本、构建意义的过程。教师作为对话活动中的主导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对话活动的组织、管理、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文本,为阅读对话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师生沉浸在文本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形成自觉的感悟,最终实现深层次的对话,进而达到个性化的鉴赏的目的。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创设对话情境的意义所在。如何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创设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呢?
一、创设课文情境
课文是学生进入对话的源头。只有学生对课文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思考、新的感悟的时候,对话才会形成。因此,阅读对话要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开始,即先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进行认识。“当一个人打开书的时候,他可以仔细端详第二种生活,就像是看到一面镜子的深处。他惋惜、懊恼,他笑、他哭,他同情,他参加主人公的活动——书的影响在这里产生了。”引导学生读书,就是在引领他们徜徉生活。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可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情境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教师一开始就满怀激情地说道:“一提到春,我们就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知道哪些课文是描写‘春的呢?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看家本领——诗词朗诵、文章背诵。接着,教师因势利导:“现在,我们就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只知道赏春,却不知道怎么写春。请大家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春的色彩与姿态的?”新课伊始,师生就已经进入了万物苏醒、生机勃发的春景中,这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
巧妙的设问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如,教学《金色的草地》时,教师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为什么要用“金色的草地”为题?能不能用其他题目,如“绿色的草地”?这个题目有什么好处?这样的问题马上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学生与文本、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梯度,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位教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文章的结尾,在喧闹的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孩子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课文中有的情节是荒唐可笑的,并非是生活真实,但又令人信服,为什么?换一种写法效果如何?”这样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引起他们的思辨,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三、创设活动情境
引导学生对话,创设好的活动情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思维这一中心、情感这一纽带,创设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活动情境,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结合起来。
有一位教师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值得借鉴。该教师组织的课堂表演,师生激情投入,是一场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对文本展开阅读,而且通过说、演、做等活动把阅读推向深入,理解文章情感,完成了精彩的对话。我们深知,学生的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讲解得到的,还包括通过一定的情境,调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主动建构。活动情境的创设,搭建了使师生之间展开互动对话、交流的平台,使学生轻松获得应有的知识。
钱理群教授曾经说道:“我的讲课总是试图让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和人类历史上的伟人进行精神对话。人打开书就是与遥远时空的人进行交流。我们通过读书进行的交流是平等的。”是的,阅读教学的魅力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对话,通过特定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深入文本,使他们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 篇3
1. 在情境中形成阅读期待。
在语文教学中,问题应伴随教学的始终。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教师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提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两个问题:(1)儿童多的地方是怎样的情景?(2)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呢?这样,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期待,激发起学生通过阅读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2. 在情境中体悟文本意蕴。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些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对某些地区的学生较为陌生,学生很难进入文本的意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意境呢?我们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实物、模型、语言、挂图、录像等手段能创设出形象的意境,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让文本生动起来,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让各种形象彰显出灵性来。如教学《水乡歌》一课,学生对“水乡”这一概念较为陌生,在教学中,教师便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介绍水乡的录像等手段再现水乡的美丽,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了解江南水乡,使他们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去感知事物,获得真实具体的感性经验,使学生很好地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3. 在情境中激活文本灵性。
教学中通过将文本中的空白之处挖掘出来,既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补充“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笔者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感受姐姐在缠足前后的有什么不同;接着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畅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便想象姐姐洗衣、烧饭、插秧和挑柴的情景,想象姐弟俩坐在门槛上,仰望湛蓝的星空……虽然家里很穷,但他们生活得依然是那样的快乐充实,那样的无忧无虑。而这一切都是在姐姐没有缠足前才能拥有的生活。“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姐姐是如何的痛苦作者并没有具体地描写出来,这给学生的想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有的学生说姐姐用乞求的眼神望着妈妈,央求着妈妈不要再缠了;有的学生说姐姐疼得咬紧了牙,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
在模拟情境中体验文本内蕴 篇4
关键词:文本体验;情境创设;深化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49-1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是生活化而又文学性、艺术性的结晶,文学文本的内蕴可以通过字面来理解,也可以通过对文字的品味鉴赏赏读出来,但还有一些可以在某些设定的特定的情境中挖掘出来。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快、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出特定的具有相似性的情境来帮助学生体验。“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模拟情境创设即在课堂设定的活动情境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通过音乐、图片、实物、音像、角色等手段,用模拟的方法,人为地创设出与教材描写内容和现实生活内容相似的特定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体验中,完成相应活动。
“模拟情境”不仅与真实事物、生活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融入自己丰富的情感,切实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使学生能切实地产生“角色意识”,使学习活动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模拟情境创设须遵循相似性、主体性、活动性、体验性、情感性等原则,在相似的情境中发掘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进行模拟情境教学,首先必须设置情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设置情景。
一、角色扮演
即教材角色扮演,结合教材内容设置场景,模仿教材中的角色作简单的化妆后进行表演。这可以让学生很快熟悉并进入课文展示的情节中去,并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境和情感,能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角色扮演还可以在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中提升人生境界,同样是《雷雨》这篇课文,学生会在表演剧情的时候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扮演的人物的爱憎、好恶之情。同样,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具体情节让学生扮演家长、老师、记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的角色……换位思考,起到教育、感化的作用。
二、绘画情景
教学中,基于角色扮演时布置场景、进行化妆的步骤比较繁杂、耗费时间多而导致学生纪律松散等原因,我们多创设较为简便的绘画情境,即通过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漫画,简笔画,剪贴的图画、图片等让学生由浅入深、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也可以是师生的即兴发挥,边画边讲解的方式;或者是根据教材内容想象绘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可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如在执教《我与地坛》时,可以通过图片或简笔画勾画出“我”坐在轮椅上独自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而无视母亲目送“我”出门时焦虑、担忧的深情和画面,让学生去想象母亲那时的心境,并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母亲你怎样想?怎样做?这样就能将作者的愧疚之情揣摩出来了。
三、音乐情景
教学内容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悲伤、或欢快、或奔放、或激扬等,而这些情感需要借助于一些媒介的渲染、烘托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用与课文内容情感相似的音乐烘托也是创设模拟情境的一种好方法。无论是在课堂开始的导入环节还是在课堂中的活动环节,亦或是课堂结束时的情感升华都可以选取相似情感的音乐背景,再借助于师生感性的语言便能将作者的情感真挚地表达出来。
音乐是最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这种模拟创设情境的方式在教学中是最常见的,学生的情绪能够很快地被感染、调动起来,也就能很快地融入课文情境中去了,也便于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中。
四、想象情景
即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认知,联系自己的知识储备,将教学内容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将之形象地描述出来的一种模拟情境创设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还原和再现文本中的生活场景和具体事物,还可以加进去学生个体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差异,所以还原和再现的内容也就不尽相同。这种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写人、记事、摹景等均需要学生根据写作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再融进适当的想象,将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它源于生活体验又高于生活,这样写出的记叙文才更形象、真切、感人。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交互性。以上几种模拟情境创设的方式并不是完全割裂、截然分开的,它们在实地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而综合运用、灵活选择一种或几种,让学生产生视觉和感觉上的强烈冲击,而其中想象情景的设置应是融合在其它几种中,是密不可分的,但想象应源于生活实际,不能凭空瞎想。
2.主体性。通过上述方法进行设置情景,无论怎样有机组合、运用,都必须注意置景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体验,便于学生的主体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情境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文本情境 篇5
一、师生在情境中互动,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是基于一定的情境基础上而应运而生的。如果没有宽松和谐的氛围, 学生的自主性就难以发挥, 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造性行为。如果学生在紧张和不安中接受知识, 他们的思维火花就难于迸发出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教学交互氛围的前提。优化互动情境, 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而优化互动情境, 促进师生互动, 反过来又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例如, 在Fun withEnglish的6BUnit 3 Asking the way的“Listen, read and say”教学中, 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师生共同朗读文章, 以此来增强学生大声朗读的自信心, 消除他们朗读的紧张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鼓励学生进行同桌互相练习对话;教师布置师生对话表演的要求, 特别是一些常用语句的表达,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please? You can goalong this…thank you, you are welcome等词语;在此基础上, 教师扮演Mr Snith, 学生扮演Yang Ling, 师生进行对话表演。
二、生生在情境中互动, 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
当今科学的发展日益综合化, 集体的创造取代了手工式的个人创造。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提倡的、以多人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即将学生分成小组, 大家完成共同的任务, 组内成员有明确分工的互动学习。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 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合作、相互探讨, 相互切磋。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相互交流, 共享信息资源, 共同担负学习责任, 完成学习任务, 不仅学到了知识, 更增进了友谊。因此, 在教学中, 应十分重视使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的生生互动, 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学习气氛。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 层层递进, 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 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讨、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 组织新的语言内容, 又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 在新学了一个单词后, 为了了解大家的掌握情况, 我往往会让同桌互相朗读, 彼此纠正发音;又如, 在学习了一个新句型之后, 我往往会安排work in pairs的环节, 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操练的时间, 另一方面又为学生提供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 向同伴学习语音语调、词汇, 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在Oxford English 4B“Module 2 Unit 1 Animal Friends”这一课中, 我设计了让同桌合作, 讨论图片 (2只猫) 的内容, 然后提问Are they good friends? What can they do? What can theysay? 让同桌带着任务合作表演故事, 给熟悉的彼此了解对方想象力的机会, 在讨论、补充、表演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使自己与同伴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
又如学习Book3 Unit2“My Schoolbag (Let’s chant) ”操练句型时, 我请同桌同学相互间练习, 一个问, 一个答。
How many English books do you have?
Thirty!Thirty!Thirty!
How many picture-books do you have?
Forty!Forty!Forty!
How many story-books do you have?
Fifty!Fifty!Fifty!
这样在操练中掌握句型;又可以进行小规模的竞争。由于同桌两人距离近, 经常一起练习, 就形成了一种十分可贵的默契, 十分有利于新内容的学习。检查时也作为一个单位进行, 互相检查练习可以唤起学生的责任感, 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并且同学之间潜意识的竞争心, 也促使他们非常仔细地检查彼此的作业,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复习巩固了知识。
三、再现文本情境, 促进师生与文本间的互动
指导学生阅读英语教科书,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更是促进师生与文本互动的一种途径。学生掌握书本知识, 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 但还必须依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 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 提高自学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例如, 在Fun with English的6B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的“Look, read and learn”教学中, 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进行教学:1.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能够了解:have apicnic、see a play、see a Beijing opera等含义;2.布置学生仿造所学内容, 就自己曾经在周末做过的一件有意义的活动的进行展现;3.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一些道具来进行辅助表演, 教师并对其中的过程予以指导;4.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深入其中, 并鼓励学生与教师运用:What are we going todo…? We are going to…等句型进行对话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 能够更好地再现文本情境, 便于学生学习和感知英语;另一方面, 增强他们语言表达的信心, 激活他们的语言表达思维。
摘要:新课标认为, 教学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文本是工具, 灵动的课堂应是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 师生与文本零距离互动的“磁场”。
关键词:教学情境,互动,小学英语
参考文献
[1]王楠.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
文本情境 篇6
一、创设课外教学情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但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不够多,对很多文章蕴含的情和理无法理解透彻。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把课堂搬到现实生活中,利用生活实际的情境把学生吸引到文本之中,教学就会水到渠成。在教学《秋游》时,讲到花坛里的菊花五彩缤纷时,学生无法想象到各色菊花汇集在一起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们采用较多的方法就是用课件展示菊花的图片,感受菊花的色彩绚丽。在理解菊花的姿态各异时,也经常用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的菊花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进行说话训练。但是,虽然有图片的欣赏,却无法亲身触摸菊花,真实地感受菊花的美。我把课堂搬到了大自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公园,让学生实地对美丽的菊花进行近距离地细致观察,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很多学生兴奋地告诉老师,这朵菊花像妈妈长长的卷发,那朵菊花像一团火,这朵菊花像小妹妹红红的脸蛋,那朵菊花像蛟龙的爪子……因为学生有了直观的体验,对课文中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非常透彻,而且还能带着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朗读课文,读得特别有味道!
在教学《窗前的气球》时,我是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来导入教学的: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气球图片,有小白免、小花猫、长颈鹿、小老虎……让孩子们说说图片上有什么?再说说平常自己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见到过气球?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小结:“看来,气球不但外形各式各样,新颖独特,还能装点我们美丽的家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乐趣,增添快乐的气氛。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气球还有很多特殊的作用呢!它呀,成了一剂治病的良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窗前的气球》吧!”这样,用精美的图片来创设情境,用激情四溢的语言,激发他们学习文本的兴趣,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领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来。
在教学完《清澈的湖水》时,我让学生联系家乡的小河或湖水,说说自己看到身边破坏环境的事例:有的把脏水倒入小河里,使小河的水染得黑乎乎的;有的随手乱扔垃圾,把地面弄得脏乱不堪;有的在草地上追逐玩耍,让小草都枯死了;有的把美丽的花折下来,让树枝变得光秃秃的……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再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观点或者说说自己会怎样劝说对方要保护环境。接着再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写一两条保护环境的标语并进行评比。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能让学生明白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要自觉地保护身边的环境,又能在生活中延伸语文教学。
二、创设实验操作情境
低年级学生对于具体、感性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逻辑性较强、抽象的事物却不太喜欢。在教学《快乐的节日》时,为了营造欢乐的气氛,我问:“孩子们,过几天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最想收到一份什么礼物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我想要一个漂亮的生日蛋糕!”“我想要一个机器人!”“我想要一个栩栩如生的布娃娃!”“我想要妈妈带我去游乐场玩!”……于是,我让学生用彩色的蜡笔把自己想要的礼物画在纸上。在展示过程中,孩子们神气十足地介绍着自己精彩纷呈的作品,开心极了!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打着节拍,和着音乐《快乐的节日》朗读课文。这歌声使孩子们激情高涨,后面的课文朗读自然声情并茂,令人陶醉!
在教学《荷花》时,先用课件展示一幅幅生机勃勃、色彩艳丽的荷花,配上优美的古筝背景音乐,让学生欣赏画面感受荷花的美丽,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诗来赞美荷花。然后播放荷花舞蹈、蜻蜓飞来、小鱼游去的画面,教师配乐朗诵,让学生想象自己融入荷花池中,变成一朵白荷花后,蜻蜓、小鱼会对“我”说什么?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表演对话情境
小学生都非常喜欢表演。在课堂上,在各式朗读方法之中,孩子们最喜欢分角色朗读。在指导《我要的是葫芦》的分角色朗读时,我为学生准备了种葫芦人和邻居的头饰,让学生熟读课文后到讲台边来表演。由于头饰渲染了气氛,学生都格外的兴奋,争先恐后地上台来表演、朗读,甚至有的学生将种葫芦人和邻居的对话背了下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开心,也能让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引导他们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走进文本,实现和文本的有效对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摘要:<正>语文教学就是在每一堂课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引领学生用心走进文本,品读文本,融入作者的心灵世界,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脉搏,体会文中的写作方法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一、创设课外教学情境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但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不够多,对很多文章蕴含的情和理无法理解透彻。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把课堂搬到现实生活中,利用生活实际的情境把学生吸引到文本之中,教学就会水到渠成。在教学《秋游》时,讲到
参考文献
[1]吴楠.巧设情境问题是解读文本的钥匙[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文本情境 篇7
一、与美共舞,在与美景的互赏中生成学习向往
白板以美妙的声像效果将课文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在学生大脑中留下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在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中既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如《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韵律,具有较强的画面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教学中若生生地将孩子们的浅显阅读能力扼杀在字词句的死记硬背中, 那么整篇文章的灵魂就被埋葬了。教学“人们一到这里,就被蝴蝶团团围住”时,我剪辑了一段游客们来到蝴蝶谷游玩的视频,配以优美的旋律,加上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解说,尽情欣赏蝴蝶谷的美景。这时,适时出示句式“这些小精灵们有的______,有的______,还有的______”。随着孩子们入情入境地回答:“有的飞到我的胸前, 有的落在我的肩上,还有的轻轻停留在我的头发上。”这时蝴蝶谷的灵动便一幕幕映入学生的脑海,瞧,电子笔轻轻那么一勾画,一只蝴蝶静静歇在游人的肩膀上,仿佛在……那样引人入胜,学生自然而然投入情境,学文情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脑海里迸发的是文字之外的另一种情趣共赏。蝴蝶谷的美、蝴蝶谷里蝴蝶的灵动深深地吸引孩子们,揪住孩子们心的那一份对美与趣味的直线向往,紧接着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观赏山谷中特有的美景, 由表及里剖析蝴蝶谷乃是大自然的不朽杰作。通过视觉体验、情境浸润、自然情感投入,达成观察、阅读与思考的三结合,不仅受到美的情绪感染,而且从中享受美带来的愉悦的享受,孕育美的情绪,取得学文、悟道、审美、乐玩、乐学的效益。
二、以情促思,在与文字的灵动对话中达成共情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描写的特写情境, 使学生情感自然而然地与文中人物的品行相吸,与作者情感相融。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 ,一开始使用多媒体映出周总理的遗像 ,适时播放课前准备的班级学生朗读录音, 用哀痛低沉的语调说道:“1976年1月8日凌晨,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学生凝视周总理遗像,听着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插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和配乐朗诵录音;那黑色的挽联,那白色的花环,那阴沉寒冷的天气,那缓缓而行的车队,那满面泪痕的老人、青年、小孩……形象直观的白板教学手段的介入,教师动情地引入现代媒体教学,学生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在悲情的共鸣中,将画面定格,用聚光灯效果局部刻画人物表情,从这样的表情中我仿佛听到怎样的心声? 接着出示文段填空句式,学生仿佛一下子打开思绪,悲伤的情怀、不舍的留恋、真情的感怀之语在他们心底涌动,附于言表,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文字蕴含的丰富内涵,将一条一框有序无声的静化为动态的情绪投入,在教者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自觉观察、发现、思维、探索,使其变为一行行清晰在目的文字,化为一句句有声有色的语言,形成一幕幕耳目一新的意境,溢于言表,留住心底。
三、有效互动,在反馈中激起向上的饱满情绪
任何一项课堂教学都需要在积极的反馈中达成教学的有效收获。语文课堂教学借助白板媒体的快速有效预设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发挥积极的课堂反馈作用,使语文教学在原有的投影、黑板板书的基础上有了更直观快捷的表达。
如教学《云房子》这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学环节时,出示自学要求:细细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小鸟们都造了什么样的云房子? 找到相关语句,用“–––”画出来,并多读几遍。学生在自由朗读过程中边读边快速找到各种云房子的样子。这时,教师边巡视边用手机拍摄学生自学完成情况,通过蓝牙传送到电脑设备中,通过图片导入功能及时展示在白板屏幕上,直观、清晰、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即时的学习情况, 同时在教学指导中让学生对现代化教学手段产生浓厚兴趣,不禁被吸引,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内向力。
此外, 汉字书写教学永远是一个值得被关注却一直被忘却的角落,在运用白板教学的过程中,要很好地发挥白板中即时生成课堂实情的功能,在课文生字书写过程中,圈点重点笔画,将学生作品及时上传反馈,指导笔画的位置、结构摆放、笔画改正等,达到了非常重要的正面引导效果,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通力合作。这样一种教学反馈使教学有了更生动的表现力,有助于教师及时评价,学生有效获取。
情境创设在文本理解中的促进作用 篇8
一、情境创设,提供认知背景,让理解有依据
维果茨基指出:“在人的已有知识水平与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过低或过高确定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创设情境,同样应该深入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创设情境,以达到最好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对此也有过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应始于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充分了解和利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情境:1.同学们,你们对长江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1998年夏天,长江发生了一件大事,为歌颂在这件事中涌现出的许多无名英雄,有人满怀激情地谱写了一首歌,这首歌他唱遍大江南北,十分感人!想听听吗?(放音乐)知道这首歌是赞扬谁的吗?(出示图片)通过教师情境创设及富有情感的语言和多媒体的运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做了铺垫,学生活动兴趣倍增。
二、情境创设,感受语言形象,让体验更准确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一个重要规律:直观可感的东西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推动理性认识的发展。教学“二泉映月”时为体验阿炳坎坷人生,教师出示板书“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问:“整天”这个词说明什么?(出示图片: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或疾病缠身的某一天……)阿炳是怎样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的?图形的再现加上学生的想象,将阿炳坎坷的生活画面展示出来,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深切地体会到阿炳的坎坷人生,有效地加强对语言情境的感受,促进语言情感的感悟。
三、情境创设,展示语言内含,让领悟更丰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教学实践表明:真正的好课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塑造出来的,也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而是在读、说、听、写、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发、有所得,这才是文本的意义所在,才是最可贵的、最有效的教学。“诚实与信任”一课文章结尾写道:“他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教师问:阅读了上面一段话后,你认为除了他的“话”,还会有什么印在我的脑海里?古人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通过想象挖掘,表演外化,进一步显化语言内含,学生领悟更丰厚。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学生感悟到更深刻的东西,会促使语言和精神走向丰妙。
四、情境创设,领悟语言规律,让思维更广阔
叶澜老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语言文字是凝固的,但其背后的画面却是流动的。凭借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把凝固的文字还原成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产生一种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状态,让感悟更灵活,思维更广阔。教学“海伦·凯勒”,为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看一位教师设计的情境:“海伦·凯勒是一个让我们自豪与羞愧的名字,她应该得到永世流传,以对我们的生命给予最必要的提醒。———梅特林克夫人”。这是一位名人对海伦·凯勒的评价,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觉得海伦是怎样的一个()的海伦·凯勒?从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语言离不开理性化的诠释,更离不开感性的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把握语言组合和运用的规律,这是培养学生驾驭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语言情境的创设和剖析,可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实验园”和语言感悟的“语言场”。
五、情境创设,促进知识延伸,让把握更深远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些最简单的字词之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学时可以通过情境设疑体会词语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领略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促进知识的生长,利用“空白点”、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点,使之成为“发展点”“创新点”。辐射开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感悟更深刻、把握更深远。“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只是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段,可作为学生接触名著的一个切入点,为引向深入一位教师以“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设计如下情境:
同学们,《水浒传》中人物众多,单梁山好汉就有108位,个个性格迥异,个性鲜明。林冲棒打洪教头,不同的人见此情景,会有不同的反应,“哈哈大笑”的含义也不会相同,大胆想象一下这里“众人”可能有哪些人,如果梁山其他好汉到此,他们见此情景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化了课文内容,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语言实践机会,增强学生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情境创设为课堂注入了生机,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变得敢说,敢想。牛顿说,“如果说我能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要让学生活动的深刻,看得更远,情境创设只是一种手段,只有教师不断努力,提供更高的平台,还需融入更多的手段。学生才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活动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