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面临的形势

2024-05-11

发展面临的形势(精选12篇)

发展面临的形势 篇1

肉牛业是秦皇岛市的畜牧主产业之一。近二十多年来, 牛品种改良收到显著成效, 原来的役用牛经过用西门塔尔牛、荷斯坛牛的杂交改良, 形成了以黑白花、红白花为特征的肉用或肉乳兼用杂交牛群。为了进一步提高现有杂交肉牛的生产性能和牛肉品质, 需要按照国内外牛肉市场需求趋势, 进一步调整肉牛品种改良方向, 应用安格斯、海福特等中型早熟肉牛品种或日本和牛等优质肉牛进行杂交改良, 发展早熟、优质型肉牛品种, 以求进一步提高肉牛饲养效益, 确保秦皇岛市肉牛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发展的势头。

1 肉牛业面临的形势及实施品种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1 发展阶段

秦皇岛市养牛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 养牛业一直作为役畜繁殖生产, 注重的是役用性能的提高, 并总结出了丰富的饲养管理经验。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 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 随着解消牛作为生产资料管理, 不准随意宰杀的禁令, 使养牛业开始由役用向役肉或役乳肉兼用生产阶段发展。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 养牛业发展速度加快, 开始了由役肉或役乳肉兼用向肉用或肉乳兼用方向发展的新阶段。

1.2 品种状况

伴随者养牛业由役用向肉用或肉乳兼用方向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面实施了役用牛向肉用牛或乳用牛的改良。经过探索和实践, 基本上选用的改良方案是用荷斯坦牛 (乳用) 或西门塔尔牛 (肉乳兼用) 与本地牛进行级进杂交。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黑白花为特征的荷斯坦牛改良牛群和以红白花为特征的西门塔尔改良牛群, 级进代数达到3代以上。经改良, 牛克服了原来役用牛体型小、生长慢、肉用或乳用性能差的状况。但随着养牛业由役肉或役乳肉兼用阶段向肉用或乳肉兼用阶段的跨越发展, 现有改良牛群仍需要在肉用性能和乳用性能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因此现有的西门塔尔杂种牛群和荷斯坦杂种牛群仍然面临着改良方向的选择问题。

1.3 资源状况

秦皇岛市养牛资源, 主要依靠作物秸秆、富余的粮食及农副产品。过去农作物秸秆是烧材, 农民用其做饭和取暖。随着煤和液化气的日益普及, 农村已不再用秸秆作烧材, 因此出现田地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现象。开发作物秸秆资源发展养牛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增加畜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但是, 作物秸秆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的再生资源, 养牛业发展之后, 面临着一个如何更节约、更有效、更经济的利用秸秆资源的问题。

1.4 市场需求趋势

一方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的改善, 牛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人们口味的提高和家用厨房电器的日益普及, 烹调方式和方法不断改进。牛肉烹调由以煮、炖、馅为主向以煎、炒、烤、炸、涮为主发展, 因此要求牛肉质量不仅要嫩, 而且还要肌间脂肪丰富。这就提出了一个牛肉肉质改善的问题。

1.5 来自国外牛肉输出国的挑战

随着我国加入WTO, 国内牛肉市场对世界开放。牛肉主要输出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与我国相比拥有草料资源优势、饲养技术优势和品种优势。养牛业若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必须从调整品种结构入手, 全面实施战略调整。

2 肉牛品种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

2.1 战略选择

2.1.1 总体战略选择。

本着以市场需求趋势为导向, 以现有牛品种状况为基础, 以长远效益为目标的原则, 建议肉牛品种由大型、晚熟、注重个体产肉量的发展趋势, 调整为向中型、早熟、注重优质肉产量方向发展;肉的品质由追求低脂肪、低胆固醇含量向追求适度肌间脂肪含量和肉质风味好的方向发展。

2.1.2 品种选择。

在原用荷斯坦牛、西门塔尔牛等大型晚熟品种杂交改良的基础上, 选用安格斯、海福特等中型早熟肉牛品种或日本和牛等优质肉牛品种进行经济杂交或级进杂交。

2.2 决定战略选择的因素

2.2.1 从市场考虑

国内市场:牛肉消费市场主要在城市, 主要消费途径是家庭烹调、餐馆饭店、加工食品。目前牛肉销售明显的分为两个档次:一是大众销售以原始肉为主;二是高档销售以分割肉为主。随着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 原始肉销售形式将会逐步被分割肉优质优价销售形式取代, 特别是素洁食品、快餐食品的发展, 优质肉的需求量将会不断的增加。因此, 国内潜在着巨大的优质牛肉销售市场。

国际市场:欧美各国有辽阔的土地资源和草原牧场, 具有牛肉生产优势。亚非国家相比而言, 养牛业受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日本、韩国、香港及西亚国家, 牛肉主要靠进口。牛肉市场在亚洲, 而亚洲又有讲究风味的饮食文化, 因此生产符合亚洲人口味的牛肉食品应当作为养牛业的发展目标。

2.2.2 从资源利用考虑

大型晚熟品种一般早期生长发育慢, 比早熟品种出栏期长4~6个月, 出栏一头牛多消耗草料1500千克以上。在秸秆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饲养早熟品种显得更经济、更合算。

2.2.3 从品种现状考虑

目前的牛群主要是荷斯坦杂交牛和西门塔尔杂交牛, 与原来的役用牛相比体况显著改善, 但在产肉性能方面仍然有所欠缺, 需要利用肉质优良的牛品种进一步的杂交, 以求更好的发挥现有改良牛的品质。

2.2.4 从国内外生产条件对比考虑

国外肉牛业主要依靠的是广阔的草原, 先进的设施和技术, 但饲养和管理的精细程度, 远不及国内肉牛生产者。因此, 只要我们改善饲养技术, 完全能够养好饲养条件要求较高的早熟肉牛品种。

2.2.5 从养牛效益考虑

早熟肉牛品种与晚熟肉牛品种相比, 具有屠宰率高、胴体出肉率高、优质肉块产量高和肉质好的优点。在当前市场价格条件下, 饲养早熟肉牛品种比普通肉牛可增加收入15%~20%。

3 实施肉牛品种结构战略调整的步骤

3.1 首要条件

早熟性肉牛品种, 一般比晚熟性肉牛品种要求的饲养条件高。特别是早熟性肉牛品种犊牛阶段生长发育快, 需要尽早补饲, 否则发育受阻。因此, 发展早熟性肉牛品种, 必须推广普及肉牛直线育肥技术, 建立农户分散繁殖犊牛与规模场户育肥肉牛相结合的高档肉牛经营体系。按照产业开发的原则和方法组织实施肉牛品种结构调整, 发展独具特色的肉牛产业。

3.2 第一阶段, 应用早熟肉牛品种杂交繁育

实施肉牛品种结构战略调整, 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般来讲三年可初见成效, 五年可见大成。根据秦皇岛地区肉牛品种现状, 近期可以采取以现有的荷杂牛、西杂牛等生产普通牛肉;以荷杂牛、西杂牛等与早熟肉牛品种的经济杂交牛生产高档牛肉, 逐步扩大早熟品种肉牛的杂交后代数量所占的比重, 为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打下基础。

3.3 第二阶段, 应用早熟肉牛品种进行级进杂交繁育

随着早熟肉牛品种杂交群体的扩大、直线肉牛育肥技术的普及和高档牛肉市场的不断开拓, 早熟肉牛杂交母牛再与早熟肉牛品种进行级进杂交, F2代直线育肥, 进一步提高肉牛质量, 并使现有改良牛向早熟、优质方向发展。

3.4 第三阶段, 建立各具特色的早熟优质肉牛繁育-育肥体系

现有改良牛在实施F2代或F3代级进杂交以后, 制定选择标准, 通过选育母本进一步提高肉牛品种的早熟性、产肉能力和肉的品质, 形成独具特色的肉牛产业化生产体系。

发展面临的形势 篇2

一、公司面临的新形势和发展的新任务

同志们,在公司成立两年多的时间里,公司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企业形象和影响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成绩是主要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五大发展目标”全部实现还需假以时日,虽然去年职工的收入有了大幅的提高,但是与广大职工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许多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还没有能力全面顾及,解决公司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缺乏足够的实力,公司实现全面发展任重道远。大家都清楚,公司承接了平煤公司50年来的所有历史遗留问题,“五多”问题成为公司最显著的特点。公司成立之后,各种各样的矛盾、各种形式的上访纷沓而至,牵扯着公司领导的大部分精力,制约着公司生存发展,矿区稳定成为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公司时时刻刻也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因为我们深深地懂得,所有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得依赖公司的发展。让我们欣慰的是,经过两年来的上下共同努力,大规模的群访和非正常上访的势头得到有效地遏制,一大批棘手的信访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公司稳定工作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经过持续开展“管理效益年”和“服务管理年”活动,各种关系已经逐步理顺,诚信、服务、满意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诚信服务、文明服务、优质服务已成为大多数职工的自觉行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理清了发展思路,确立了“六大支柱产业”。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新建了砟石厂和煤炭销售公司,星河水泥公司重新恢复了生产,并完成了技术改造,疗养院进行了改扩建。这一切都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充分发挥好领导公司发展的核心作用。只要我们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昂扬向上的工作精神、百折不挠的工作意志、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就能实现公司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要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公司发展的积极性

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公司的整体形象得到不断地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工作得到了上级和矿区职工家属的认可,更为重要的是公司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明确。公司首次党代会确定了公司的发展愿景,经过三年努力,到2012年,在政府支持、政策支持、主业扶持下,完成过渡期阶段性任务,形成自主支撑产业基础。企业由辅助服务、扶持安置型,向以矿产业、建材业、房地产、矿山林业、医疗餐饮服务业、小区物业等多元发展型跨越。到2012年,现在只剩下一年的时间。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只争朝夕,争分夺秒,保证第一步目标的实现。

各级党组织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要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组织职工群众投身到公司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公司的事业,说到底是公司全体职工的事业,只有得到全体职工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成功,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只有得到全体职工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贯彻执行。要充分发挥职工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智慧和创造力,使公司的改革和发展获得最

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全体职工群众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公司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来。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从最广大职工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群众的智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都不能丢、不能忘,都要站稳群众立场始终为群众谋利益。

(二)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为了动员职工群众参与公司发展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公司将要在今年开展“创新发展年”活动。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开展“创新发展年”活动的重大意义,要积极引导职工投身到活动中来,把“创新发展年”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各级党组织要精心组织,精心安排,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发挥各自的优势,对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进行统筹谋划。公司党委要相继开展“我与公司发展”专题讨论会和献计献策活动,征集对公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组织好招商引资工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各级党组织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积极可行的措施,着力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

(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面对公司广大职工群众对发展的热切期盼,面对公司广大职工群众对不断提高收入的强烈要求,我们唯有加快发展的脚步。目前,基于公司的性质以及经济实力,靠独立自主发展自己还很困难。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积极争取赤峰市的支持,尽快谋求资源的占有,为公司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争取主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积极稳妥地研究论证优良资产的重组和做强做大“六大支柱产业”等问题。公司上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开展“创新发展年”活动,让职工的发展智慧尽情地迸发,让职工的发展激情尽情地挥洒,让公司发展的篇章尽情地书写,让公司的发展迅速进入快车道。

公司是我们大家的,发展也离不开大家。元宝山露天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只有7名职工,他们的工作很单一。但是他们不甘于现状,不甘于平庸,主动想事、找事、干事,在去年成立了综合服务队,为元宝山露天矿做洗车、绿化、保洁、捡煤等杂活,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困难职工家属的就业,另一方面,也为公司创了收,前提是没有向公司要一分钱,要一个人。还有林业处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发建设毛家苗圃,打造公司绿化苗木基地,并且承揽了白音华矿造价533万元的绿化工程任务。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可贵的发展意识,这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创业精神。各单位要认真学习他们的做法,切实拓宽发展思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只要是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事,只要是改善民生的事,只要是能够盈利的事,无论大小,我们都应该去做,应该去尝试。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我们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地投身到公司的发展建设中来,职工的收入就会早一天提高,公司的大发展就会早一天到来。

三、2011年公司党委工作任务

2011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公司党委将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党建创优年”活动,以创先争优活动的丰硕成果迎庆建党90周年。我们要在市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中心,不断创新、创优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委的凝聚保障作用,积极营造公司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创先争优和“凝聚力工程”竞赛为着力点,提升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健全完善党委工作机制,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要求,我们要把党委工作的重点与公司科学发展的重点工作相一致,与职工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公司的实际困难相结合,面向基层,准确定位,打造“八能”党委。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平煤投资公司党委工作条例(试行)》,规范党委各项工作。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

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创新机制,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党组织要根据公司党委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实际,不断丰富内容,创新活动载体,活跃活动方式,着力搭建平台,深入开展争创“政治引领力强、推动发展力强、改革创新力强、凝聚保障力强”的“四强”党组织活动,努力打造党建工作的新亮点和新品牌,推动基层党组织思路创新、服务意识和科学发展的创新,推动党建工作各项要求在基层的落实。

健全完善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组织要以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争当“四优”党员活动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力求在拓展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突出活动效果上下功夫。时刻要求党员把身份亮出来,把作用发挥出来,把形象树起来,真正做到“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群众评价优”。要不断扩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积极营造奋发有为、永葆先进性的政治氛围和工作氛围,使党员队伍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公司党委将在七一期间隆重召开创先争优活动表彰大会,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健全完善创建“四好”班子工作机制,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完善“四好”班子工作机制,要规范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改进中心组学习方式,在加强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的同时,要学习企业管理知识,研究科学发展的方式方法,加快发展的步伐。加强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干部职工创造力、处理内部矛盾、维护稳定的本领,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班子,群众衷心拥护的坚强领导集体,把公司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健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加快公司发展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健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平煤投资公司干部管理选拔任用考核实施办法》,严格按照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和选用标准,选拔和任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人才,把职工群众公认,在稳定、服务、发展中做出成绩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为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注入不竭的力量。公司党委今年将通过组织考核、考试、民主推荐等方式,建立科级后备干部储备库,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

健全完善反腐倡廉机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逐步完善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加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避免职务犯罪。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强化政德意识,以德修生,以德立威,以德服众。要不断深化和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果,从源头上进行防范。严格执行公司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规定,对触犯者,加大处罚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要认真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行为,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维护国家和出资人利益,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

健全完善各项工作的提升机制,发挥群众组织的纽带和职能作用。加强对工会的领导,支持工会按照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高度重视综合治理、武装、信访和计生等工作,继续开展好以“六无单位”为主要内容的平安企业创建活动。要求工会和其他职能部门建立完善竞赛内容和机制,在巩固原有成绩的基础之上,不断总结经验,务实创新,推动自身工作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以做好信访维稳工作为切入点,保证矿区持久的和谐稳定

目前,公司稳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各种矛盾呈现多样化、特殊化的特点,如果处理不及时不但会影响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而且影响矿区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要倾力做好疏导和化解工作,做到信息畅通、及时掌控、积极稳妥地开展信访工作。公司职能部门要按照《信访稳定工作考评办法》,加强考核力度。各单位党组织要积极做好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切实承担起化解矛盾的责任,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加强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一方稳定。要继续实施惠民工程,继续开展好“十大民生项目”,为矿区职工家属办实事、办好事。要为特困家庭送温暖,尤其要关心最需要帮助的职工群众和弱势群体,确保他们生活得有尊严。要认真对待群众来访,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要及时解决,对解决不了的也要耐心说明原因,讲清政策,坚决避免激化矛盾。我们要继续保持维稳工作的良好态势,为矿区的和谐稳定再立新功。

(三)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导向,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抓好形势任务教育,大力宣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清发展是企业生存的唯一选择,正视各种困难,坚定发展信心,努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住当前发展的大好机遇,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的、相互沟通的方式,帮助职工群众化解矛盾,协调各种关系,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各级党组织要以“新闻杯”竞赛活动为载体,坚持唱响主旋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的原则,为公司的稳定、服务、发展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好平投网站,做好社会宣传工作,展示“诚信平投”、“和谐平投”、“魅力平投”的新形象,把干部职工的注意力吸引到加快发展的大目标上来。公司党委将举办迎庆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其中之一将举办“唱响矿区红歌会”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四)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稳定、服务的新形势,不断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新内涵。突破思维定式,牢固树立文化就是企业形象、文化就是管理、文化就是素质、文化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凝心聚力、塑形铸魂的作用,落实文化建设工程,真正建设好平投文化。今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是确定和形成公司企业歌曲、企业标识和企业精神,形成各种理念文化,完成企业视觉层面设计工作,构建起平投企业文化的基本框架。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增强执行力,让制度回归管理,让管理升华为精神。要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作用,通过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来实现企业价值取向,通过制度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来实现企业文化根植于职工心中,推动公司科学发展。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及时提炼文化理念,使文

化理念与公司战略发展更加匹配。通过对职工持续不断的引导、教育、激励,使职工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变他律为自律,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拓展自我管理的范围,将企业理念贯穿于稳定、服务、发展的各个环节,固化到职工岗位和管理过程中,使精神层面的激励作用转化为高度自觉的执行力,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五)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推动发展的本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再一次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各级党组织要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进一步创新学习载体、丰富学习形式,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主题学习活动,搭建符合实际的学习的平台。通过创新学习形式,激发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把加强和改进学风作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切入点,结合各自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将学习过程转化为分析新形势、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新发展的过程。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把学习与解决重大实践问题联系起来,突出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本领和改进工作的措施,以良好的学习成效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地发展。

发展面临的形势 篇3

【关键词】病案管理;发展形势;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52-01

病案管理工作由来已久,在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中,病案管理工作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备的体系[1]。医院病案是医院开展和总结医疗工作的主要依据,其中详细记录着病人的基本病情、治疗方案、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结果等内容,对日后的疾病治疗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该项工作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对医院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作用,因此,对其发展形式和趋势进行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病案管理工作目前的发展现状

理论上来讲,病案管理工作一直都是医院所需重点推进的内容,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与理论中的观点并不一致,目前我国的病案管理工作实际上是喜忧掺半、利弊共存。

1.1病案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包括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病案进行日常管理,二是对病案进行保管与供应[2]。

日常管理的工作流程相对简单,医院的病案管理部门需要对医院内部的病案资料进行统一的收集与管理,通常情况下,在本院治疗的病患在出院三日之内其病案就应全部交由病案管理部门进行保存,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认真的核查和详细的记录。

病案的保管与供应工作相对复杂,病案属于一家医院比较机密的文件,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因此,病案是不可以进行随意的翻阅和审查的,本院的医疗工作人员想要使用病案也需要非常严格的审批,这个过程通常比较复杂,对医疗人员进行研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1.2病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病案管理工作的体系已经相当完备,但是该项工作的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第一,大部分医疗机构一味的将提升医疗水平和疾病治愈率作为工作的重点,对于病案管理的工作缺乏相应的重视和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约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阻碍性因素。虽然目前病案管理工作的相关设备已经十分完善,但是许多医院还是会忽略对这项工作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医院病案管理工作无论是在人才层面还是在硬件设施层面都比较落后[3]。

第二,由于资金的缺少,大部分医院仍然采用纸质记录病案的方式进行病案归档,但是由于很多临床治疗医师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在记录病案的过程中字迹潦草、敷衍了事的现象屡禁不止,很多专业医学名词的错误也时常发生。这种低质量的病案对后续的病案整理、分析和研究工作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第三,医院重视程度的缺失导致病案管理的相关规范和管理条例也存在着巨大的漏洞,面对临床医生对于病案记录工作不专业的态度和行为,许多医院并没有给出严厉的整治措施,致使该种问题继续恶化,医院病案中存在着严重的病案无用、病案缺失、病案遗漏等现象,给医院的病案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4]。

2 病案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发展趋势

首先,加强病案管理工作是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内部要求,因此,随着国家对医疗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病案管理工作在医院工作中的地位也将得到全新的重视和提升。笔者认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期间内,许多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都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但是今后,院方应该会通过加大投资力度的方式,引进更加先进的病案管理设备和病案管理的专业人才,病案管理在本质上看来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院方新引进的人才应该在档案管理及计算机技术方面有所研究。

其次,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院的病案管理工作将逐渐向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管理的方向靠拢[5]。病案管理部门将利用全新的跟踪监测技术,对医生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实时的观测与记录,记录结果将被直接收录于医院系统的病案管理库中。虽然这种病案管理的方式目前仅仅是一个设想,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设想的实现也将为期不远。

此外,为了强化病案管理工作的地位,院方将会制定更加严格的管理条例,对该项工作的具体具体权责和具体流程进行详细的规范和说明,对于病案记录过程中存在的不够认真负责的现象将会给予严格的处罚。高质量的病案可以为医院后期的疾病研究和相关的课题研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为此,医院应该制定一些具体的奖金或是职称方面的激励措施,对医院中病案记录工作认真负责的医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对该项工作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科技水平,医院传统的病案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疗事业对医院病案的使用需求,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良和创新,才能保证病案管理工作的先进性,对我国医疗事业整体水平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使更多人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李秀华.分析医院病案管理面临的形势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产业,2015(06):113-114.

[2]江慰.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医院病案管理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7):275.

[3]刘小雅.醫院病案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4(22):149-150.

[4]周丽丽.基层医院病案管理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病案,2012(03):18-19.

仓储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机遇 篇4

一、促进仓储业发展对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至关重要。

仓储是物流与供应链系统中的重要节点与调控中心,是现代流通中商流、物流、信息流融合的联结点,为生产、流通领域提供存储、包装、加工、分拣、配送、数据信息等多种服务,仓储作业的订单处理、收货、拣货、包装、发货、装卸等环节管理是否科学、高效,直接影响着物流效率和库存、资金、时间等成本。201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0.6万亿元,其中:运输费用占52.9%,保管费用占34.9%,管理费用占12.2%,与加油费、过路过桥费、人工费等不可逆的成本相比,通过发展现代仓储,降低保管费用、提高效率,这方面的潜力很大。

二、电子商务发展与消费需求升级对仓储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几年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的迅速发展,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包括B2B和网络零售)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网络零售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49.7%;同时,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等特点。庞大的、零散的、随机的终端客户物流需求给物流服务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带来了巨大变革,对仓储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电子商务物流的仓储网络更加复杂,既需要建设区域性和规模化的现代大型仓储配送中心,也需要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市区广泛建立小型仓储配送站。这一变化对仓储网络设施建设提出了巨大需求,

其次,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偏远地区和农村消费需求的增加,2014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其中农村网民占比27.5%。农村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电商渠道和物流服务网络向三至四线城市扩张,意味着仓储服务网络也随之需要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发展。

第三,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迎来海外仓建设潮。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涉足海外仓建设,以打破跨境电商物流瓶颈,为从事跨境零售业务的中国卖家提供良好的境外仓储物流配送服务。海外仓的本土化运营,将是未来跨境电商的主要发展趋势。

第四,随着电子商务物流的快速发展,对仓储物流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向电子商务服务的仓储业,必须适应电子商务信息系统要求,与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对接;同时要实现仓储作业的信息化和透明化,实现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全过程的追溯、追踪、定位,用信息化打通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各个环节,满足客户需求。

三、仓储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以及适应环境发展约束的要求。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历史变革时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业4.0”带来的制造业变革、电子商务带来的流通业革命和绿色环保环境的压力,都对中国仓储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仓储业亟需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仓储企业由功能单一的仓储中心向功能完善的各类物流配送中心转变。

仓储作为物流作业最集中和物流设备使用最集中的场所,应用绿色环保物流装备,积极采用清洁能源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仓储服务,既是仓储业发展本身的社会责任,更有巨大的市场机遇,也是企业提升仓储作业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和仓储服务水平的关键。

仓储业转型升级,既包括企业内部仓储,也包括社会仓储,其路径是融入工商企业的供应链,立足上下游企业的需求、由静态的管理存货发展到动态的控制库存与仓配一体化服务,真正提高仓储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从而达到转型升级的目标。

四、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为仓储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仓储信息化发展,给传统的仓储行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仓储技术的重要支柱,我国仓储企业在仓储管理、订单处理等方面广泛应用了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货物拣选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信息技术;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在仓储资源联网、仓储作业联网监控、仓储配送追踪追溯以及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物流装备对接,仓储信息系统与作业系统互联互通等方面应用也越来越多,发展也很快。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物流设备,如叉车、托盘、货架等产品在仓储业已经得到普遍应用;仓储智能化装备技术发展很快,智能穿梭车和密集型货架系统、自动化立体库、智能快速分拣系统、搬运和码垛机器人在仓储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它们将为仓储业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五、国家实施“互联网+”等战略为仓储业转型升级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当前,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战略正在有序推进,今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互联网+高效物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互联网将改变传统物流运作方式和效率,在仓储业领域,以仓储网络的实体物理世界为载体,以物联网为技术手段,以互联网的思维对仓储网络的运营与管理进行重构与改造,可以实现仓储、金融、地产、信息、配送等跨界融合,推动仓储业与其他产业重塑融合和创新发展;将有力推动实现仓储资源共享和融合,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和优化创新,推动仓储业生态系统的开放和发展,让仓储行业在更大的生态圈中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将为仓储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与难得的机遇。

发展面临的形势 篇5

当今经济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工商1001班

学号:201046900410 姓名:陆鑫

摘要 :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调整中,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世界经济治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革;自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基本面良好,主要经济保持增长。近年,美国经济增长4.1%,欧盟经济增长2.1%,增速均有加快。据联合国统计,近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达到3.6%;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运行也面临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资源能源价格高位震荡、贸易壁垒增加、货币政策环境趋紧等问题和挑战。地区热点问题持续、恐怖主义活动、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增加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成本和风险。面对世界这样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经济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国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等一下将为您分析。关键词 : 经济形势;发展;机遇;挑战; 正文:

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首先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在充分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前提下再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好地发展我们的经济。

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及其重要,了解了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就如同兵家在打仗中了解了敌方,可以主动快速地适应世界、发展自己。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是更好地发展自己国家经济的必要前提。

(一)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情况。

2010年,世界经济在经济刺激和宽松货币的支撑下,复苏势头较为强劲,但2011年,虽然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向好,但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增长形势,增长速度明显减慢。

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例如,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好于预期,但工业生产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产能利用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

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美国央行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维持低利率政策,全球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货币流动性泛滥,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随着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全球股市也出现分化。全球货币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使股市出现分化加大现象。

(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虽然部分地区存在动荡和不安定因素,但趋向缓和仍是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在这种新的世界历史环境下,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大国都以振兴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争取在世界

上占据有利地位为目标,纷纷调整自己的内外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方便。另外,为更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迅猛发展。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忽略的。

公司跨国化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各国各大公司再也不能满足只在自己国家发展,纷纷向国外扩张。成为世界经济体中新兴的主力军。

(三)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今的世界经济是全球性的市场经济,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因此,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运行中的竞争和摩擦也将日趋激烈。美国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行动,必然要遭到包括西方盟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强烈抵制。另外,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意识已比过去大为增强,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升。因此,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必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广泛的反感和抵制;西方强国在涉及自身利益问题上的摩擦,今后还将不断产生

二、我国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和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所得出的重大判断。国外经济正在复苏,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我国面临着很多机遇。

(一)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使得世界经济形势缓和,为中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每年增长8%--9%,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就业、国内基础实施建设。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我国槁建设的精力,再加上国外经济高速发展对我国造成的压力,我国搞建设的精力更是分散。但此时,国外经济发展趋势放缓,这可以节省我们很多精力,我们便可以更加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同时,国外经济发展放缓,也给了我们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并取得有利地位提供了外部条件。也就是,总的来说,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拥有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为我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提供机遇。在世界经济调整中,我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融入世界经济市场,把我们的产品推向世界,加大我国对平困国家的帮助力度,尽力帮助在世界金融危机中受影响的国家,以显示我国综合国力,加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三、我国面临的挑战。

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私人需求乏力,美国继续受失业困扰,欧元区面临财政紧缩压力,日本则继续面临通缩压力,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一)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我国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当前,各国为了自己国家利益,都会和相邻的国家相互结合,形成区域经济集团,集团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税下降,这对正在扩大出口的中国产生很大的打击。我们应该如何突破这个堡垒,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面临新科技革命的挑战。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

(三)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四)正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减少了前苏联的牵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面对以上挑战,只有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迎接各种挑战,尽快地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的形式下,我国面临着许许多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许许多多挑战,我们能不能在这样的形势下把握住自己,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发展我国经济,这主要看我们自的智慧。

发展面临的形势 篇6

摘 要:文章概括了科研院所军贸工作的特征,分析了目前军贸工作国际和国内形势,讨论了科研院所军贸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科研院所的特点,提出了加强军贸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科研院所;军贸;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发展建议

1 军贸工作概述

军贸是军品贸易的简称,在国家外交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它除了是国际地位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外,也是增进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反过来军贸工作对国家的国防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就促使军工企业能够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军贸的实力是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一定反映。世界军事强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军贸,也一直将军贸合作作为国家间政治合作的重要保障和标尺,一直将推动军贸作为增强国际工业实力、拉动出口、增加就业、维持军事工业、实现特殊经济利益的有效途径。科研院所作为特殊的研发和生产实体,在军贸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军贸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科研院所来说,军贸工作是其提升国际影响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升经营能力的关键途径。然而,由于科研院所及军贸工作的特殊性,在发展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如何开展军贸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军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各科研院所应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2 军贸工作当前的形势

2.1 国际形势

目前,在世界军贸市场武器出口的成交额和交付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武器依然是市场活跃的重要因素,而贸易方式更加灵活,技术转让和合作生产所占比例逐步增加。从2004年到2014年世界各国武器出口交付额数据看,前5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和法国,这5个国家的出口总额约占世界武器出口总额的72%。数据显示,武器出口主要集中在亚太和中东地区。国际军贸竞争的三大因素分别是:政治因素、价格因素和技术因素。其中,政治成为是互信的前提,在技术接近的条件下价格优势就会体现出来。在政治因素上,我国在一些国家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受到美欧的经济性制裁,很难与俄罗斯展开竞争。

发展中国家从过去单纯的追求高技术已经逐步转向追求相对优异的性价比,对产品体系化和系统解决方案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将会越加激烈。近些年,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和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就使得国际军贸市场开拓更加严峻,就导致我国传统市场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市场开发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已签约的合同迟迟不能生效。

2.2 国内形势

目前中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长期的出口导出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大量的贸易顺差,我国的国际贸易极不平衡。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几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代表中国政府与不同国家签署了多项政府间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协定或协议;组织签订了多项行业间合作协议,推动了军工行业发展;通过国际组织、政府双边和多边组织及民间渠道,举办国际会议和国际活动,从政府层面促进了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科研院所在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好国际国内资源,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中国贸易已经由传统的小批量产品逐步向大批量转变;贸易对象由相对贫穷的国家向较为富裕的国家转变;军贸产品从低档逐渐向中高档转变;市场开拓模式由简单的产品贸易向技术服务以及产品方案体系等方向转变。此外,中国的军贸有自己的特色和稳定的用户群。

3 军贸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转变国际贸易发展模式,“十二五”期间,国资委对科研院所国际业务经营提出了新要求。从长远来看,我国的综合实力、国际社会影响力明显上升,各方与我国扩大投资合作的意愿增强,在国际市场起到更大的作用,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为科研院所拓展国际业务经营提供了有力的国际政治保障。国际军贸已逐渐呈现买方市场的局面,大量先进武器系统不断涌现,如火如荼的军贸市场开始蓬勃发展,军贸产品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对科研院所军贸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内部因素看,科研院所研发和生产的武器装备技术水准与世界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加之科研院所的特殊性,内部管理机制和操作模式不够合理,也是科研院所军贸发展面临的挑战。

4 军贸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科研院所军贸工作市场开拓积极,涉及领域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国家层面看,中国的军贸产品仍比较弱势。其次,从科研院所方面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核心技术不多,具有国际领先的产品少,由于成本的不断提高,竞争优势明显不足。

二是有效协调机制缺乏,合作单位意识不强,内部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整体实力。

三是适合国际业务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制约着军贸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推进,军事装备的高技术化趋势进一步明朗,加之美元贬值的影响,军贸产品的价格优势更难以体现。

5 加强军贸工作的措施

要做好科研院所的军贸工作,要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市场开发为龙头。认真分析目标国市场需求,加强与国内各军贸公司和平台总体单位的沟通。

二是产品策划作支撑。针对目标国和总体单位平台的不同需求,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对科研院所的出口产品进行分类策划,使目前的出口产品更加优化、完善。

三是合同执行为抓手。确保合同履约为着眼点,严格按照合同节点交付产品,才能赢得用户的信赖,才会有下一个新的合同产生;

四是人才队伍作保障。邀请技术专家对国际业务经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讲解,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不断提升国际业务经营人才的综合素质。

6 结束语

发展面临的形势 篇7

目前,全球配电网的发展都面临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并接纳逐步增长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难题。发达国家配电网的负荷已进入平稳发展期(年增长率约为1%左右),试图以智能电网方面的技术来解决配电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而我国配电网的负荷仍处于持续快速发展期(年增长率为7%~8%),需要在满足负荷快速增长的同时发展智能电网新技术,这对改变我国配电网当前的规划、运行、维修模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配电网和供用电设备担负着直接向用户供给电力的任务,是发、输、配、用的基本环节之一。其发展与所在供电区域的社会、经济、人口、面积、居民用电等情况,与相应的能源政策等密切相关,同时还应与其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相协调。配电网看似没有输电网的技术水平高,但是配电网的特征基本上就决定了电力客户的供电质量和电压质量,值得电网企业高度重视。

配电网的设备数量庞大而分散,使得与配电网相关的工作具有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性。目前国际上在配电网应用的分布式电源和智能电网的相关技术,为使配电网的规划、运行和管理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提供了某种技术可行性,但是,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发展在于其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行性的基础条件。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向低耗能、高效率的高度创新型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配电网也将会在质和量两方面有更大的发展。此外,安全可靠的供电也要求配电网和供用电设备采用新的技术,这样才能为我国21世纪城乡电力的有效利用提供基本保证。

本文首先在分析国内外的社会、经济、人口、电网等指标的基础上比较国内外配电网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差异,分析我国配电网在发展初期可靠性过低、损耗过高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以此作为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基础条件;然后分析我国配电网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配电网所需采用的新技术,以及保证我国配电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本文希望能够引起对我国配电网发展中一些共性问题的关注,也为有志于配电网规划的研究人员以及有关专业师生等提供一些研究课题和创新性的思路。

1 国内外配电网的现状分析和比较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配电网已经成为城市生命线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电网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饱和阶段,负荷增长率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进入了平稳增长阶段,年负荷增长率仅在1%~2%左右,其他相关指标也有类似的情况。相比之下,目前我国配电网还处于发展初期,其平均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60~70年代负荷快速增长时的水平基本相当。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些国家配电网发展成熟期的情况(2002年的数据),根据其有关社会、经济、人口等类别的统计信息,与我国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比较和相关分析[1],以便深入了解发达国家发展智能电网的背景,以便为我国配电网的发展提供参照系。

从表1可见,经济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城市面积比例等社会指标,远比我国的高,而居民生活用电的支出比例又远比我国的低,即配电网的供电量在总电量中的比例远比我国的高,配电网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远比我国的大,对配电网供电质量的各项指标要求也较高。

此外,在产业结构中,我国的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而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一般占主导地位。由于我国分散的居民负荷比例较低,第二产业中集中的直供大负荷较多,而第三产业的负荷分布较分散,因此负荷点之间的联系较少,这使得我国配电网虽然能够满足用电需求,在结构上不需要太多的联络,这也是造成配电网故障时没有足够的转移能力,可靠性较低的原因。发达国家分散的居民负荷和商业负荷比例较高,由此其负荷点之间的联系较紧密,这使得其配电网的联络较强,故障时有较高的负荷转移能力,这也是发达国家配电网供电可靠性高的原因之一。据统计,1980~1985年,美国和英国用户年平均故障停电时间仅约为70 min,日本则减少到了约0.38次/年和30 min/年。高可靠性不仅依赖于网络的可靠性,而且还要依靠不停电作业等技术措施,如日本东京1995年每一客户的年平均施工停电时间为2 min。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配电网的技术进步,以及一定的投资保证,我国电网的综合线损率与主要发达国家电网的综合线损率都基本呈平稳下降趋势,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网的综合线损率仍高1~2个百分点。电网企业可能需要综合考虑网络改造与新设备投资的成本效益问题。

无论如何,国内外配电网发展均需要巨额的投资,我国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构造适应性强的配电网网络结构,以满足配电网未来供电的质和量的要求。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要求可靠性逐步提高,我国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以给定的投资额度达到尽可能高的可靠性。

2 我国配电网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2]

近年来,我国配电网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有了很大改观,出现了一些新的管理方式和新技术成果。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在辖区内开展的配电网示范工程建设效果显著。在一些试点城市的核心区,目前户均故障停电时间为5 min,而在10个重点城市200 km2的核心区域,则为4.5 min。在未来2~3年里,随着配网技术和综合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重点城市市区范围内的年户均故障停电时间约为50 min。配网调度也已实现实时调度。此外,在电网企业在实现不停电作业后,也在推进电缆不停电作业,国家电网公司辖区内已有70%城市开展了电缆不停电作业,这大大减少了停电时数。然而,我国配电网在取得一些发展成绩的同时,依然亟待从规划、建设、技术、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提高。

城乡配电网差异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从城市而言,城市规划在不断调整和更新中,城市资源的稀缺性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电网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电、水、气、通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有效衔接还远远不够,线路走廊和变电站选址将非常困难。考虑农村电网的情况,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电网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现在电网企业已经认识到该问题,已经制定了差异化的企业标准,以适应我国各类型、各发展阶段城乡配电网发展的需要。

配套法规待更加完善。我国电力监管部门对配电网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相关配套奖惩制度并不完善,电网企业相关技术规程规定也不够完善,设计标准偏低,设计水平年偏短,使得现有设备年限偏低,为将来的大规模改造留下隐患。我国在电力负荷水平增长的同时,用电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居民用电和第三产业用电比例上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居民生活用电比例将接近或达到30%,我国社会对供电可靠性要求也日益提高,随着我国相关的供电法规及技术指标体系日益健全,现有的城乡配电网络必须适应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

技术水平偏低。我国配电网很多城市的中心城区高压配电以110 k V供电为主,中压配电以10 k V为主,容量小、配电电压等级低,已经很难满足用电进一步增长和分布式电源接入的需求。受投资来源限制,我国配电网互联率低、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较少,自动化水平低,难以满足快速、准确切除故障的要求。

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程度。我国将进入信息化的创新型社会,但是我国配电网的信息化程度与我国输电网的水平依然有差距。应该加强配电网信息规范化的研究,提高配电网信息的采集技术水平,以保证配电网数据的可信度和可利用价值,要使供电企业意识到数据的真实性是企业的生命。

需要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虽然我国城乡配电网目前的供电可靠性水平尚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我国的供电可靠性(停电时间、停电频率)与发达国家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中枢机能的大城市,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将日益提高。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建设,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过去简单的电压合格、频率合格、谐波达标的层面上,对三相不平衡度、电压瞬间跌落、闪变等也提出了更高的限制要求。应该深入研究每减少1 min的停电时间所带来的效应和所需要的投资。

管理模式亟待改变。我国电网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相应的城市配电网也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对于这种特大规模的配电网,迫切需要标准化、制度化、信息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我国配电网的供电量曾经连年两位数增长,现在依然以7%以上的发展速度快速增长。配电网的管理模式亟待向更加精细高效的管理方式转变,从而进一步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综上,我国城乡配电网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与外部环境发展相协调,与电力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协调,与管理体制和信息化水平相协调。我国城乡配电网将在规划和运行协调的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上,达到设备寿命周期内费用最小的目标。

3 我国配电网发展所需采用的新技术[3,4,5,6,7]

电力系统由发、输、配和用四部分构成,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与用户关系最密切、决定供电质量的部分。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提高一个系统的性能,需要考虑其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孤立地考虑配电网本身的技术问题显然无法达到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性能的目的,因为各种技术条件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为了提高配电网的规划、运行和管理水平,建议采用以下各方面的新技术。

3.1 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的技术

规划人员在降低成本方面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如何在投资尽可能低或在给定投资额度的条件下获得尽可能高可靠性,如何在给定的可靠性目标下尽可能减少投资。配电网规划新技术应首先采用现代的以可靠性目标的规划技术,而不是采用传统的基于预想事故的规划方法。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的技术就是,制定可以满足可靠性目标、具有灵活性和经济性的网络规划方案,并能够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如网络其他部分的需求、环境、电力需求以及分布式发电的各种变化条件。目前国内外尚未有此类规划辅助分析决策软件系统。

3.2 提高运行管理水平的技术

提高运行管理水平首先要通过合理安排运行方式,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必要时采用配电自动化、需求侧管理和降损节能等技术,合理做好电力电量平衡工作,采取严格的运行控制措施,严禁设备超能力运行的现象;其次要加强设备技术监督和运行维护工作,及时排查设备安全隐患,坚决防止输变电设备长时间带病运行;最后要做好城市电网黑启动预案和实际演练,落实事故处理预案和事故抢修的各项安全措施,切实提高电网应急处理和安全保障能力。

3.3 减少事故和作业停电时间的技术

供电企业可以采取各种对策来减少事故停电时间。过去主要是用高可靠性设备作为对策;后来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来自动切除故障区间,使供电可靠性有很大提高。今后可采用设备状态检修的高级技术进行设备残余寿命的管理,尽量消除由设备劣化引起的配电事故。其次,关于作业停电时间,应尽量避免使用旁路电缆施工方法和临时变压器施工方法等,开发和使用不停电作业法。今后,为了减少作业停电,应考虑不停电作业将来能适用于任何作业。为此,应力求使不停电作业更简化和更省力,并应从施工器材和施工方法两方面进行改良和开发。

3.4 提高配电网维护水平的技术

配电系统维护工作量非常大,因为网络范围广、元件多、规模大。有效的高效率的维护程序需要很好地了解网络的性能和元件的运行特性。提高配电作业的机械化水平,采用可遥控操作的施工机械,同时考虑采用可预制件化的器材进行施工。并从节省资源、节省能源方面,考虑提高设备的寿命和效率。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应在绝缘材料和钢材构件等方面积极引进新型材料。必须积极地实施城市配电网的电缆化,努力降低施工成本,进行新器材和新施工方法的技术开发。

3.5 提高施工现代化水平的技术

为了改善劳动环境,架空线的施工条件已经引进高空作业车进行机械化施工。此外,地下线路工程中挖掘工作在建设费用中所占比重很大,也应考虑尽量采用机械进行。从协调环境及便于作业的观点出发,还需要开发主要适用于城市密集地区的新的配电设备及新的安装方法。利用遥控技术,采用能够实现远方操作的机械手,在带电状态下可进行配电作业。电缆接头的施工需要熟练技术,遥控进行自动接头的施工工艺也正在进入实用化阶段。今后,将针对各种用途来开发这样的系统。

3.6 适应分布式电源接入的技术

引入分布式电源将在提高电能质量,保护和控制等方面需要新的管理系统。分布式电源的发展,特别是并网分布式电源的发展给配电系统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分布式电源可能带来的电能质量问题、配电网效益下降问题以及配电网运行控制问题等,都应和配电自动化系统综合考虑。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的技术有微网、主动配电网等技术。

4 面对新问题的发展思路

我国配电网络处于用电量持续增长、配电电压等级低、损耗大、可靠性低的发展阶段,为了满足未来高可靠性及大量可再生能源接入的需求,我国应该采取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的发展战略,应该尽快建立自己的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新的方法以及开发新的工具。

我国配电网应该采用高适应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方针。首先考虑一些战略角度的问题,如是否提高中压配电电压等问题。其次考虑解决一些顶层设计问题,如重提出目标不重过程控制、配电网配套法规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其中不重过程控制将无法实现规划结果,设备年限偏低将会给未来大规模改造留下隐患,配电网信息化程度低则无法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最后需要重点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规划设计、运行管理水平、检修维护自动化、设(装)备制造标准化、配电网信息化、分布式电源接入规模化、提高可靠性和降低损耗等一系列的关键技术。

我国城乡配电网差异较大,对于分布式电源接入、提高可靠性和降低损耗这三个问题,应该深入研究不同供电区域的具体情况。对于公共配电网接入大量分布式可再生电源的问题,主动配电网为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但是国际上尚未有现成的研究成果,我国应该提出针对我国配电网的实际情况的方法和手段。对于供电可靠性的问题,应该深入研究不同供电区域每减少1 min的停电时间所带来的效应和所需要的投资。对于电网年降损0.3%的问题,由于配电网络损耗约占电力系统损耗的70%,应该控制配电设备全寿命周期内的总损耗费用,使其不超过原始投资规模的同一数量级水平。

参考文献

[1]范明天,张祖平.我国配电网发展战略相关问题的研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范明天,张祖平,周莉梅.中压配电电压等级优化与改造——20kV电压等级的论证及实施[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张厚焕,范明天.21世纪的电力和输送技术[M].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1996.

[4]张厚焕,范明天.21世纪配电系统的目标-技术开发的现状和展望[M].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1996.

[5]张厚焕,范明天.大城市电力供应技术[M].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1996.

[6]E.Lakervi,E.J.Homels.配电网络规划与设计[M].范明天,张祖平,岳宗斌,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发展面临的形势 篇8

1 现阶段农机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现行的农机安全监理体制执行主体地位不明确

一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颁布实施后, 为农机监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规定了拖拉机该谁管, 却没有如何管、怎样管的实施细则;只赋予了农机部门对拖拉机实施牌证管理的行政许可权, 却没有对该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的职权, 监管手段严重缺位。路查权、扣车权、处罚权, 以及事故处理权的规定不到位。不干是不作为, 干了可能又是乱执法。农机执法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十字路口, 举步维艰。二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 农机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在对上路拖拉机管理上的相互配合还缺乏一个有效的合作机制, 远没有形成足以震慑违法者的能力。由于相关配套的法规没有出台, 农机监理部门没有上路检查权, 且公安部门由于警力不足的原因, 公安交警对乡村道路上拖拉机疏于管理。因此, 目前对乡村道路上行驶拖拉机的安全监督, 面临着公安无力、农机无权的管理“真空”状态。

1.2 宣传工作不到位机手对农机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近几年, 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支持, 各级农业、农机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宣传工作, 普及了相关业务知识, 提高了机手对开展拖拉机牌证办理的重要性认识,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还不够, 仍有很大一部分农机拥有者和使用者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淡薄, 认为拖拉机尤其是小型拖拉机就是自己的农具, 主要用于农田作业和生活服务, 很少上公路, 操作比较简单, 习惯了也就熟练了, 一般的技术维护和维修问题自己就能解决, 不存在安全问题, 不愿意积极配合甚至逃避管理;一些农机经营者为得到较高的收益, 超速超载, 疲劳驾驶, 带病作业, 对农机安全生产造成极大隐患。

1.3 农机监理部门自身的不适应

一是基层农机监理力量不足, 特别是乡、镇级农机员职位少、不专职, 又隶属于地方管理, 工作内容较多, 既要服从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 还要从事农机管理、培训、推广等工作, 间接地制约着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二是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个别农机监理员法律、法规、政策掌握不够, 运用生疏, 处理违章不能以理服人, 以法管人, 甚至增加了管理对象的逆反心理。三是部分执法人员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 认为农机安全监理范围只局限于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自走式农业机械, 忽略了其他农业机械的监管。四是农机监理部门在处理监理与服务的关系问题上还未能及时跟上农机化工作的发展节拍, 存在只管理不服务等问题。

1.4 监理手段和监理装备落后困扰着农机监理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装备建设是强化行政执法工作的基础, 多年来, 各级农机部门用于农机监理工作的事业经费未能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加上无其他经济来源, 农机监理工作缺乏必要的交通、通讯、检测、事故勘察仪器, 以及办公自动化设备。监理装备差、效率低, 给监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监理装备的不足和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和农机工作效率的提高。

2 搞好农机监理工作的对策

2.1 依法行政改善农机监理执法环境

要认真贯彻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 行使法律赋予农机部门的职责, 熟练掌握政策法规, 提高执法水平。应积极争取尽快推动配套法规的完善, 出台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农机安全检查、农机事故处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争取相应执法手段,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于执法环境的改善, 应树立“事在人为”的观念, 选准可为之事, 主动出击, 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和安全生产监督主管部门, 协调好与有关部门, 特别是公安交警的关系, 形成合力, 尽快扭转执法检查的被动局面, 改善农机监理的执法环境。

2.2 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的宣传工作

本着“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的目的, 深入乡村, 宣传安全法规知识, 将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到学校、家庭, 并通过宣传板报, 发放宣传材料, 张贴宣传标语等内容丰富、浅显易懂、形式多样的方式, 大力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知识, 扩大宣传效果, 营造安全生产检查力度。同时取得与交警的支持与配合, 联合执法, 建立一个“警监”共建农机安全生产体系, 并主动与各乡政府及各村村委协调好, 积极配合, 搞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2.3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农机监理人员要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服务农业, 服务农户, 服务机手的思想意识, 自觉摆正监理与服务的关系, 做好服务工作。一是农机监理部门在核发牌证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财政物价部门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费, 严禁搭车收费;二是认真落实各项便民措施, 改变过去在县、乡农机部门坐等机手来办牌证的老办法, 把办公桌搬到村户, 方便群众办理业务, 另外, 还应减少办事环节、简化手续, 凡符合规定的做到一次办完手续, 减少机手待办时间;三是鉴于目前农村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 我们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 对农业机械实行高标准的强制报废制度, 但应根据实际, 尽快制定适合的强制报废制度, 减少安全生产隐患, 确保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完好。

2.4 改善监理手段加强监理装备建设

改善监理手段, 加强监理装备建设是提高农机执法服务水平, 保证农机安全监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建议加大投资, 争取当地政府支持, 在农机监理收费返还的基础上, 追加财政专项补助资金, 同时千方百计地节约经费, 有计划地配备安全技术检测、农机事故勘察处理、牌证网络化管理等技术装备, 改变培训无教室和教具、考试无场所、检测无设备的局面, 逐步形成“基地健全、设施齐备、手段科学、执法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

2.5 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农机监理的总体水平

发展面临的形势 篇9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事关生态与环境保护、能源与水资源、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 事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我国传统的能源

生产消费模式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必须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加快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从节能与节能行业的特性分析入手, 分析了我国节能行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际主要国家和地区节能行业发展的实践, 并进行国际比较, 以及我国节能行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发现我国节能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借鉴国际经验, 结合我国发展节能事业的需求和产业环境, 从政策和技术发展两个维度, 提出推进我国节能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1 促进我国节能行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节能行业发展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非

常必要2010年, 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68.0%。持续攀升的能源消费总量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2010年, 我国二氧化硫、烟尘、二氧化碳排放分别达2185万吨、829万吨、79亿吨, 均居世界首位。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 必须依靠转变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重视和强调资源节约型发展, 节能首当其冲。科学发展观的要旨在于“全面、协调、可持续”。

1.2 在低碳经济模式下节能行业发展的任务非常紧迫

发达国家正在构建以低碳为核心的技术优势, 带动产业链的革新升级。以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代表, 加快构筑其技术和标准方面的国际领先优势。同时, 国际社会对碳减排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国际能源资源的争夺和控制也日趋激烈, 海外能源资源的开发、保护面临更复杂的环境。我国已经对国际社会做出庄严的减排承诺。与此同时, 我国也把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十二五”及中长期战略型产业。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上升迅速、能耗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能源的可持续供给面临诸多问题。我国产值能耗较高。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能源消费量快速攀升。我国能源瓶颈凸显。与此同时, 我国在2010年, 石油供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 能源安全供应问题已经凸现。

伴随着能源生产利用过程中的大量环境污染, 能源行业发展带来的环境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显。“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需加快发展节能事业。从节能目标来看,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1]26号) 提出:到2015年, 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69tce (按2005年价格计算) , 比2010年的1.03tce下降16%, “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实现节约能源6.7亿tce。2015年, 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8%, 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10%。总体来看, “十二五”期间, 我国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需要加快发展节能事业。

2 我国节能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 发展现状概览

2.1.1 现代节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我国节能技术整体发展始于“十一五”时期。

经济总量的增长在各级地方政府长官和企业家目标体系中占有绝对比重。能源的使用, 往往首先被定义为“首先要满足需求量”, 没有总量控制的概念。在这种环境下, 节能技术的发展历程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十一五”以来, 国家重视环境与能源的协调发展, 开始提倡技能技术的改造和应用, 主要集中在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的应用。

2.1.2 节能产业的发展我国节能产业发展起步于“十五末”, 标志是一批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诞生。

“十一五”时期, 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从47亿元增至840亿元;节能投资从13亿元增至290亿元, “十一五”拉动社会资本节能投资累计1800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从60多万tce增至1300万tce。节能服务公司已成为我国节能工作的重要力量。节能服务公司从2005年的80家增至2010年的800多家;从业人员从1.6万人增至18.0万人;节能企业的规模不大, 但是有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总体来看, 我国节能企业处于行业的成长期, 产业规模、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

2.2 我国节能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 政府和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定位有待进一步优化。

第二, 对资源浪费行为缺乏有力的制约和惩治措施。第三, 资源经济成本偿付机制未能成形。第四, 缺乏系统、健全、常态的节能减排计量和检测体系。

3 加快我国节能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加强顶层设计, 从全局高度对节能事业发展统一规划、统筹管理。

从国家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 着眼提出完整、持续的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实施框架, 包括目标的分解, 跨行业的统筹规划, 以及保障节能减排国策落实的法律、政策和机制体系。谋划建立职责清晰, 协调高效的节能减排监管体系, 落实监管主体和职权, 完善管理手段, 改变目前多头交叉管理下实质监管缺位的问题。

3.2 创新节能政策管理体系, 加大引导和激励机制建设力度, 丰富引导用能者降低能耗的手段和方式。

综合利用税收、进出口补贴、支持性财政政策等多种政策手段, 创新节能减排政策和保障机制。加大政府直接投资的环境改善和减排技术推广项目建设力度。以垃圾回收和燃烧利用, 废弃物综合治理为切入点, 建立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加大在发电、交通等重点能耗领域的节能技术推广应用, 降低总体工业发展的能耗水平。

3.3 创新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 加大对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约束的刚性和考核比重。

加快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绩效评价方式, 改变过去单一GDP经济发展绩效主导的考核模式, 增加对环境友好、能耗降低、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方面的考量力度, 引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在监督和考核过程中, 发挥舆论和民众监督作用, 推进考核的公开和透明化, 进一步增强新型考核模式对政府施政过程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3.4 充分发挥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主体作用。

在工业化进程中, 企业既是资源消耗的主体, 同时又是节能减排任务落实的第一主力。应该在为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升级提供扶持的同时, 加大对于企业节能减排成效的监督、跟踪和责任追究机制, 建立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档案, 建立企业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价值体系, 并通过行业管理、排名等方式, 逐步建立企业绿色发展的品牌价值和信用体系, 营造有利于引导企业界主动追求节能减排的整体社会环境。

3.5 激发社会公众在节能减排中的积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消费领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在日常消费中, 注重环保和节约理念, 若真正能够得到有效的践行, 则能够产生难以估量的资源节约效应。应该加强资源、环境和生存压力的宣传, 引导民众意识到资源节约的紧迫性、必要性,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观和危机意识。同时, 加大对于节能生活和消费尝试的普及宣传, 引导民众增强绿色消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华强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0年4月.

[2]贾华强主编.循环经济学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8年4月.

发展面临的形势 篇10

医疗卫生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文化、社会、法律、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涉及13亿人口的切身利益,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而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一时还拿不出很多钱用于医疗卫生事业,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理性地思考和处理问题,兼顾好政府、百姓、医院和企业四者之间的利益,才能使医疗卫生改革健康有序地发展。

以下我从公立医院的角度就医改的思路及具体改革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1公立医院面临的现状

当前中国城市公立大医院正面临矛盾集中与突出的现状,大医院人满为患的供需矛盾突出、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严重不均、医保政策不配套、收费结构不合理、政府补贴不到位、医生的结构比例失调等。各种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1.1我国经济转轨改革以后,医疗卫生改革明显滞后

1.1.1我国改革开放已进行了二十多年,已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然而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未随之展开,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政府对医院的管理目标长期无明确考核要求;院长作为法人代表,实行负责制,但负责的主体不明确,结果造成任何职能部门都可以来管医院。据统计,医院一年要接受200多次来自各方面的检查,上至中央部委,下到街道里弄,横向的检查部门更是五花八门,有些是低层次的重复检查,有些纯粹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其结果是医院只能为应付检查而疲于奔命,“惟上不惟实”、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既有损于政府的形象,又降低了工作效率。

1.1.2大城市中病人就医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看大医院难,看名专家难”。若干年前,上海市民就医实行“自由选医院、自由选医生”的政策,打破了原来“分级医疗就诊”的格局。几年实行下来,出现了医疗资源使用严重不合理的状况。上海现有505家一、二、三级医院,但是目前病人大多数集中在30多家市级综合性和专科医院。不少病家连简单的伤风感冒也希望到大医院就诊,造成大医院的医务工作人员尽管超负荷工作,仍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以仁济医院为例,我院有医生750名,固定床位1300张,然而2007年我院的门急诊病人数超过204万人,住院病人超过5万人次,手术病例数达25000多人次。如此大的工作量若不加以改变,必然造成医院服务质量的下降。而一些中小医院,尤其是企业医院,由于缺少品牌和技术优势,病人就诊量少,他们千方百计想与大医院合作以维持生存。

1.1.3目前推行的医保改革不配套,医院很难操作。目前上海医保推行“总量控制、超额分担”的政策,具体还实行一些单项指标的控制,如果医院没有达到要求,就要罚款。这些指标包括门诊均次费用、日均住院费用、人均住院总费用等。而医保部门对基本医疗的概念却不作定位,相反把180种新特药、贵重药纳入医保报销的范围。如果医院开给病人使用,医院既要面临罚款,又要承受分担超支费用的责任;如果不给病人使用却又要面临病人的问责甚至谩骂。再如当前卫生管理部门正在要求各医院缩短平均住院天数,以缓解病人“住院难”的矛盾。然而缩短住院天数,必然会增加床日费用,这样就会同医保控制的指标发生冲突。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改革,必然会影响医院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1.1.4医生结构很不合理,人事改革难以推行。目前,高学历、高职称的医生基本都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中,这与我国推行的“双向选择”人事制度有关。大城市毕业的医生不愿到农村或偏远地区去工作,原在农村工作的医生考取研究生以后想方设法要留在城市工作,这就形成了人力资源分布严重不合理的局面。就城市而言,高职称的医生亦大多集中在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缺少高资质的医生。而由于工作条件、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上的差异,人才交流在目前状况下很难推行,严重影响着医院的工作效率。以仁济医院为例,现有750名医生中,具有高级职称资格的人占了一半,而住院医生比例却很低,院领导做了很多思想工作,但很多医生宁可高职低聘,也不愿意到区医院或社区去工作。

1.2公立医院处于社会矛盾的焦点,亟待改变目前的医疗环境

1.2.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人均寿命的延长,医疗费用不断上升是自然现象。但当前病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医疗卫生上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病人的负担过重。近二年来,为了让病人受益,体现医院的公益性,政府多次降低药品的价格和医院的效益,但补偿机制迟迟未跟上。医院的日常运行都是按市场经济方式操作的,物价在不断上涨,医疗成本每年都有明显上升,但医疗的收费标准至今仍沿袭1997年的“黄本本”执行,很多公立医院已进入了负债经营的状况,医院设施跟不上病人的需求,照此下去医院的前途令人堪忧。

1.2.2目前政府对医院的补贴仅占整个医院财政的4%,这就意味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基本要依靠自身的力量,随之逐利倾向时有发生在所难免。这一问题的存在,不能归罪于市场机制,而只能说明是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反映,某种程度上亦反映出政府在监管力度与监管水平上存在问题。全国各大医院都是通过超额劳务来解决病人“看病难”问题,从中提高医院的效益,求得医院的发展。应该说成绩是主要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应该发扬光大。

1.2.3随着社会矛盾的凸显,医患矛盾也随之加剧,医疗纠纷明显增加。由于疾病谱的改变与老年慢性病人的增多,医生诊断与治疗的难度随之提高,医疗风险也会加大,这些必须取得病人与社会的理解。然而目前病人对医院和医生在医疗上的期望过高,不信任的状况时有发生,病人一旦出现并发症,就会要求医院赔偿,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生的积极性。

1.2.4医疗卫生改革不仅仅是为了改革医院,改革的成功与否,同政府的职能转变有着重要关系。政府的职能应是调整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调节与平衡患者、医院、企业三者的利益。而目前,政府不同程度上充当着市场中一个重要竞争主体的角色。医院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无序竞争乃至困惑,其背后或多或少有着政府决策或参与不当的影子。如:医院建筑建造、药品及医疗设备招标;医保市场开放与超支费用分担政策的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挂号和配药“零差价”等。这些政策出台的愿望同实行效果不一致,甚至引起了不好的效果。

政府过多介入市场的微观层面,就难以站在全局的立场实行全面统筹,就难免会削弱其宏观调控、市场监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甚至导致某些管理职能的扭曲。

2实施医疗卫生改革的几点建议

报告中关于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网络的框架已明晰,有4个体系作支撑,即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2.1实施与加强三级预防网络,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其核心内容是在全民中树立起综合性健康保健观念,做到无病防病,有病早诊断、早治疗,慢性病得到更多的关怀和照料,以达到降低死亡率,增加期望寿命,改善生活质量的目标。

要做好三级预防工作,立足重点要放在基层,农村要放在村委会,城市放在社区。在市民中广泛开展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倡导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建立居民的健康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在市民中提倡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定期做体格检查,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2.2纵向整合医疗资源,实行医院集团化管理

以综合性三级大医院为龙头,组合1~2家区级医院,3~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医疗集团实行纵向资源整合并统一管理。这样做可以充分合理使用人力和设备资源,充实基层医疗的力量,起到“守门人”作用,提高病人医疗的安全性和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度。对于一些集中在大医院的慢性病人也可以得到合理的分流,并减轻病家的经济负担。

2.3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逐步取消“以药养医”

目前公立医院的医疗收费标准,还是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低于成本价格收费的方法,医院的亏损通过药品销售来补偿,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医院和医生的积极性,也蒙受了社会的不理解。医生是具有品牌和技术效应、高风险的专业职业,理应得到高的报酬。建议政府尽早组织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科学核算医疗服务的成本,制定出适当高于成本价格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价格参与因素包括:药品、设备、医生人力资本、资金、医疗机构品牌等,在保证医院效益的基础上逐步取消“以药养医”。

2.4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和供应保障体系,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国现在生产的西药大部分是仿制品,生产同一品种的厂家很多,质量差别较大。因而价格也有较大差别。在选择品种时要做性价比方面的比较,而不应一味选择价格最低的产品。建议政府应该按GMP标准严格审核生产厂家,关停一批生产设备差、工艺落后的企业。对于一些疗效好、廉价的国产药,如果利润低的话,要适当提高价格,以鼓励厂家的积极性,保护民族工业的利益。

要严格控制药价虚高的现状。政府在给药品定价的时候,希望征求有关专家甚至人民代表的意见,严格审核药品的生产成本,防止利润过高的情况发生,从源头上杜绝购销领域中的不正之风。

3医院的管理策略

3.1建立医院目标责任制,完善业绩考核

医院的医疗服务工作等同于一个小社会,种类繁多、错综复杂,来不得半点差错和事故。要做好医院的各项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医务员工的共同努力,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部门、个人。为此,近4年来医院将总体目标和工作质量指标在年初制订出来,让医院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在修改的基础上通过后实施。工作质量指标按上级部门及医院的要求,分医疗、教学、科研、护理、精神文明和经济效益6个方面制定,指标尽可能做到在考核时都能量化、质化、可操作。在确定医院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各科室的工作指标,分阶段进行考核,年终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科室业绩的依据。

3.2强化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疗服务

3.2.1建立质量体系的组织架构。包括建立由院长负责的质控三级网络;制定医院的质量目标;建立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质量程序书、作业指导书等;建立质量考核体系,定期进行考核评审,持续加以通报和改进。

3.2.2加强医疗质量的过程管理。几年来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从“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重点是注重基础管理和前期控制,先后建立了自查报告制度、质量问题报告制度、行政总值班查房制度、质控员互抽和质控办抽查制度、专家督查制度。每季度由质量控制办公室将检查结果以质控通讯的书面形式向全院通报。

3.2.3持续改进医疗服务。医院每年制定持续改进服务流程,方便病人的工作计划,使病人的就医环境更加舒适、温馨,得到病人的赞誉。如门诊实施“一门式”服务总台,病人可以在一处进行预检、检查登记及领取检查结果,减少病人往返等候的时间;针对等候挂号病人多的状况,挂号窗口提早上班。超声波室为确保门诊病人随到随做检查,对住院病人实行分时段安排检查,减少病人等候时间。全院各科室结合实际,都采取了方便病人的相应措施。

3.2.4严格各项制度,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为了克服医疗中的薄弱环节,医院完善了一些规章制度,以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包括完善医疗工作质量,修订《各级医生准入制度》、《手术医生准入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主刀医生负责制度》等。为保证临床护理质量,医院成立了6个护理专业小组(质控、安全、褥疮、静脉、呼吸、教育),定期进行考核与评估,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根据ISO质量体系要求,建立后勤目标责任制,努力提高后勤工作的满意度。

3.3支撑优势和特色学科,提高医院的影响力

建立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是提高医院品牌,赢得病人信任的重要基石。4年来,我院重点扶植和支持了消化、风湿、泌尿、器官移植等一批特色学科,收到了好的效果。消化学科是教育部的重点学科,在支持科研的同时,医院扩建了东、西二院的内窥镜室,实施了无痛检查,设施和环境先进、舒适,受到同行和病人的赞扬。泌尿外科利用微创手术开展前列腺电切、肾结石等各项手术,达到创口小、恢复快的良好效果,2007年全年一个科室开展了5000多台手术,达到了规模效应,明显提升了该科在全国、上海的影响力。上海的老先生中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开前列腺手术到仁济医院”,可见品牌的重要。由于医院建立了一批优势学科,医院的业务量每年都有显著的上升,例如,我院一年内窥镜检查人数达30000多例,肝移植150多例,心内直视手术400多例等。优势学科的效应,有效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3.4弘扬医院的优秀文化,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

优良的服务来源于医院全体职工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尤其是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仁济医院是一所有163年历史的老医院,它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这些优秀文化传统要靠年轻人一代一代弘扬并传承下去。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近年来医院每年开展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科技活动,牢固树立职工爱岗敬业的理念;对病人、对亲人、对同事有仁爱的理念;对自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贯穿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结合医院的实际,我们在全院职工中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医院精神,在病人中树立起医院的良好形象,营造一个以救死扶伤为宗旨,以科技兴院为战略,以行风建设为根本的医院文化氛围。

在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公立医院应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坚持公立医疗的公益性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广大医务人员必须面对的事实。广大公立医院在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也殷切希望政府加强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的步伐,尤其是加快转变政府的职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主导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天才.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难点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7):1-2.

[2]范关荣.朱晓平.ISO9001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医院,2007:11(4):52-54.

当前会计改革面临的主要形势 篇11

【关键词】市场化 会计改革 市场体制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会计改革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迅速展开。20年来,我国会计改革在市场的推动下逐步深入。市场化的事实不仅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也使得我国会计核算体制逐步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市场体制的两个基本要求就是法制化和公开化。市场交易实质上是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交换,市场公认的法则将会有效地维护交易双方的权利,使市场行为得以顺利进行,但是,市场法则并不能无条件地在任何时候有效地维护交易主体的效益,为此需要完善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市场得以有效运行的另一个基本条件便是各种顺畅的信息渠道,交易双方需要利用各种信息对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变化作出合理的估计和判断,其中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便是市场广泛接受的成本效益原则,即作出有利或不利的判断。市场信息流动的典型特征就是横向传播,也就是说一旦公布便可以为所有有兴趣的使用者获得,而不是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或者狭窄的通道内。这一基本特征是由市场的潜在机会特性所决定的。市场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包括相关而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判断企业财务风险和盈利能力的重要依据。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没有充分而有效的会计信息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市场,资本市场是这样,商品市场也同样是这样。因此,市场越发达,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高。市场所依赖的会计信息的质量首先取决于产生会计信息的依据,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会计制度随着经济市场化的进程而不断革新变化。

1978年开始,我国明确提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治国方针。在以“搞活”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以市场为取向,以价格改革为主线,采取渐进的方式。到1992年初,市场价格体制初步建立,完成了从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的初步转变。1992年至今,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突破,由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市场化开始全面展开并向纵深发展。

商品市场逐渐形成并发展,1978年,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分别为5.6%、2.05%、0,根据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产值比重进行加权,可得产品的总体市场化程度,该年为2.56%。到1990年底,产品的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45.08%,初步建立起市场价格机制。1992年以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下,市场化的进程显著加快,产品的总体市场化程度在1994年、1995年、1996年和1997年分别达到59.67%、60.21%、60.69%、61.71%,1997年市场调节价占消费品零售额的90%,占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收购额的80%。

要素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1990年底资本的市场化程度为937%(根据可浮动利率占总贷款的比例,以便测算整个社会货币供应的结构和数量),土地的市场化程度为0(用土地市场交易量占全部土地出让量的比例),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为34.7%,对三种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进行平均可得要素总体的市场化程度为14.69%。1990年之后要素市场发展明显加快,其中,1997年底资本市场化程度为17.2%。土地市场化程度达到22.5%,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达到7悦。要素总体市场化由1978年的0%发展到36.5%。其中资本市场的发展最为突出,从1990年出现到现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极大的发展,1998年底,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总数达到931种,上市公司的总股本达236.35亿股,A股和B股市价总值19505.1亿元,占GDP的四分之一强。流通市值576.6亿元,1998年当年沪深两市总成交额达到23544.3亿元,开户投资者总数达到3911.1万户。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当前会计环境在发生改变,因此会计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会计理念要与时俱进。尽管我们已有两年没有颁发新的会计准则,但我国制定会计标准的工作并没有停步。对于我国会计准则的推进进度,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成熟一个发布一个,另一种是等到国际会计准则洗牌完毕后再一起推出。现在的意见比较倾向于第一种。当前企业会计制度的覆盖面正越来越大,到2009年年底,180多户中央企业中,80%都要全面执行。下一阶段,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继续推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联合工商、税务部门发布有关通知,做好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准备工作和监督检查工作已成为一种刻不容缓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财政部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会计改革,发布了一系列会计准则和制度,结束了中国40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符合国际惯例的新会计模式,建立起了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1999年,中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进行了再次修订,突出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强化了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制度,加大了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会计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的会计改革作为中国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成为转型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会计改革成功的典范。

中国会计市场的对外开放是与中国会计改革和发展同步进行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就逐步开放会计市场,开放的主要形式包括:允许外国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设立代表处、成员所和申请临时执业;允许外国公民和港澳台居民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可以申请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中国将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扩大会计市场的开放程度。美国“安然公司”等事件发生后,会计职业的公信力和独立性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为恢复社会对会计职业的信心,迎接知识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挑战,全球会计界需要大力进行改革和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的会计实践,加深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好会计工作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我们的体会是,会计改革必须与经济发展同步,必须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会计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会计改革与发展,必须有会计法律、法规作保障,因为,如果会计法律不健全,必然导致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质量失真,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会计要发展,没有合格的、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要筑好会计事业的大厦便没有基础。会计改革要突破,会计理论须先行。从改革初期建立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到发布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从“两则”“两制”的出台,到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实施等等,都离不开会计理论的支撑和论证。

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联系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际,应当看到全行业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求企业更注重内部会计管理和成本核算,同时也给会计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当前,不少企业还存在内部会计管理混乱的现象,成本费用开支随意性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不改变现状,“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就难以落实,因此,这给会计核算和披露规定提出了新要求。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要求会计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得以发挥。要使资源真正得到合理配置,就必须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步发展,必须对外提供真实和完整的会计信息,通过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来吸引投资者,从而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这就需要加强会计工作,包括发展壮大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对加强会计监管和提高会计人员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善,从而使整顿和规范社会秩序的根本——诚信建设,不能充分落实。因此,加强政府对会计的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及会计中介机构的整体素质,势在必行。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求我国会计、审计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惯例协调,会计服务市场更加开放。随着国外资本进入国内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大,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金额将会增加,所以,无论是为了改善国内投资环境,还是减少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融资成本,都要求我国会计、审计标准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要求我国会计服务市场更加开放。

【参考文献】

[1] 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J].会计研究,1999(4).

中国足球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篇12

1 中国足球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简述

从我国足球产业的发展过程来看,我国足球产业发展起步偏晚,起点较低,但随着职业联赛的成功运作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快速增长。如今中国足球市场每年创产值达数亿元,但与早已实现足球产业化的国家相比我国足球产业存在诸多问题。

1.1 足球市场框架基本形成,尚未成为真正市场化产业

中国足球产业的市场已基本成型,目前有职业联赛、杯赛,多样化的职业和业余俱乐部,有实力雄厚的赞助商,教练员和运动员准入市场,还有足球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电视转播权,广告等,及其相关产业的开发也在进一步的加深。

现代化企业中由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政府对俱乐部过多的干预,带有太多的功利性的目的,使俱乐部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足球俱乐部的产权、经营者收益权不明晰。我国足球俱乐部的经营状况总体上是投入大、产出小。本体产业发展还不够强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对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

1.2 职业联赛促进足球产业快步发展,进步与不足并存

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我国的足球产业部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此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足球产业链条。同时还带动许多业余俱乐部、足球学校及其他与足球相关的产业部门不断发展和壮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我国的职业足球俱乐部还处在发育阶段,在人事、酬薪、训练管理等方面与国外有相当大的差距。出现一系列的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使相当部份的球迷对中国足球逐渐丧失热情和信心,也让足球产业失去了市场活力,严重影响着我国足球的产业化进程。很多俱乐部急功近利,只关注眼前成绩,大量资金投资一线队伍、忽视了后备人才的培养,失去了自我造血功能,导致国内优秀足球人才缺乏。

1.3 无形资产开发力度不够

无形资产包括俱乐部冠名权、电视转播权、场地、队服、球星的广告开发权、俱乐部标志物的使用权等。俱乐部冠名费成为球队的主流收入。由于我国的电视经营属独家垄断,不能形成良性竞争,在英格兰占俱乐部40%收入的电视转播权在中国仅占1%。虽胸前、后背、袖口广告获得开发,但场地广告24块中16块属于中国足协,其余的8块位置不佳的广告牌才真正属于俱乐部自己的经营范围,俱乐部在足球广告的经济效益上获利很少。俱乐部标志产品虽得到了开发,但都处于小规模状态。对足球相关产品的开发也是各俱乐部最薄弱和经营效益不好的一个环节,以足球文化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少。

2 中国足球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中国足球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2.1.1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管办分离改革方案试行

2012年,在中国足球协会特别会员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管办分离改革方案》。标志着联赛所有权归属取得质的改变。足球职业联赛管办分离改革正式实施,是要改变由中国足协既办赛又监管的现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当代足球职业联赛运作模式,管办分开。通过改革,将联赛办赛职能从中国足协剥离,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实施。同时,鉴于联赛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社会公益性,办赛与经营分离,分别由不同职能的专业机构实施。足协将联赛产权、管理权、经营权“还政于民”,有效促进了联赛健康长远的发展。为俱乐部真正“企业化”经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1.2 足球环境逐步净化,人们重拾信心

中国足球在近几年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甚至成了人们余暇时间做为反面教材调侃的对象。在党和政府对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努力下,积极采取措施对中国足球中的部分不正之风、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并取得巨大成效,这将对中国足球进一步规范和净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管理者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下,中超联赛的大环境在这个赛季初始阶段已得到明显改善,在2012年中超首轮场均达到2.5万人现场观看,这一数字不但远超上赛季首轮场均的1.7万,甚至和甲A黄金时代比也毫不逊色,足以显现出足球市场正逐步摆脱先前“阴影”向良性轨道上来发展。“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足球正不断的吸引人们的眼球,不断提升了中国足球发展和进步的信心。足球运动的发展是足球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中国足球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中国足球产业发展也将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2.1.3 足球产业市场潜力巨大,社会投资加大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足球是最先“重生”的一个运动项目,很多方面要从起点出发,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我国多数俱乐部对市场的培育和开发不够重视,我国的足球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央视新赛季也要恢复中超直播,对赞助商的吸引力大增,提升社会投资信心。各俱乐部不惜重金购买国内外优秀球员、教练和管理团队打造豪华阵容,上赛季的孔卡,今年的“亿元先生”阿内尔卡,2 0 1 2赛季各队中的新外援展现出极佳的状态,首轮2 0粒进球中,外援完成了1 6粒,他们注定要撑起新赛季中超联赛的精彩大旗。提升了观赏水平,促进了足球产业整体的发展。不少地产巨头已涉足足球,随着广州恒大、万达集团等对中国足球进行大手笔投入,球迷和媒体现在关注的是,足坛新的秩序和环境形成和维护。中国足球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正在取代昨天的混乱与不足。

2.2 中国足球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2.2.1 进一步完善足球市场运行体系

建立一个多元化、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足球市场体系是加快足球产业化的基础。足球发达国家的足球职业化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足球产业比较成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来合理的配置资源。中国足球市场运行体系要借鉴外国先进经验,不断的动员社会有识之士来共同把中国足球市场运行体系的系统设计工作做好,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研究、激发人们的足球需求,引导足球消费,开拓足球市场。明确俱乐部市场的主体地位,加强对球市,无形资产市场框架的建构,规范足球市场和足球产业化经营。尽快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有关足球产业化经营的相关立法工作,按照市场规律合法管理。认真落实管办分离试行方案,继续加大对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我国足球市场体系。

2.2.2 提高联赛观赏性,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

提高比赛质量,取得优秀成绩,就会获得好的经济收入。俱乐部要把比赛精彩度和竞技水平放在首要位置,把精彩纷呈的比赛奉献给观众、加强对比赛的宣传活动,为社会多提供公益性服务,进而提升球队形象,提高球场的上座率、广告、转播和无形资产收入,提高足球市场的产业经营。中国足协和相关部门应联合制定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全面规划青少年足球的发展,提高青少年教练,管理人员的整体素养。许多足球俱乐部急功近利,把资金和工作重心放在一线队伍的建设和比赛成绩上。俱乐部应加大对梯队建设的投入与开发,努力学习掌握足球运动的内在规律,立足长远发展,打牢中国足球发展的基石,促进产业体系的完整性,真正达到足球产业经营开发的最终目的。引导其以产业化经营开发的视野,把青训系统作为足球产业的长远投资来经营开发。

2.2.3 提升俱乐部对无形资产的开发

针对中国足球市场需求及当前形势,合理规划门票定价的方法、策略、促销战略;提升场地广告的经营效益;重视电视转播权的经营。足球产品的开发是各足球俱乐部最薄弱和经营效果最差的地方,职业足球俱乐部要充分开拓相关的经营渠道,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提高足球比赛产品的质量和俱乐部知名度,深入基层和社会,加强对足球和俱乐部的宣传,树立俱乐部品牌形象,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构建球迷对俱乐部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王益.我国足球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现代商业, 2008 (8) :269~270.

[2]王铮铮, 张宁.对中英足球产业现状的对比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9 (1) :14~16.

[3]张吉龙.论中国足球产业化[J].体育科学, 2001, 21 (1) :1~4.

[4]李庶品, 牛锦山.中国职业俱乐部生存现状及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5 (5) :48~51.

上一篇:会计学视角下一篇: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