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选择理论

2024-11-24

职业选择理论(共12篇)

职业选择理论 篇1

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于1971年提出职业性向理论, 该理论源于人格心理学的概念和大量职业咨询的实践研究, 是从整个人格角度考察职业的选择问题。本文主要对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进行述评, 意在推动我国职业选择理论发展。

一、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概述

约翰·霍兰德假设人的职业选择是其人格的反应。在同等条件下, 人和环境的适配性或一致性将增加个体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

霍兰德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构成: (1) 大多数人的人格特质可以归纳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六种类型; (2) 工作环境也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六种; (3) 尽量寻找那些能运用自己的技术、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在其中扮演令自己愉快角色的职业。 (4) 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职业环境类型和人格类型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 霍兰德关于人格类型的分类

1. 现实型 (R) :

动手能力强, 喜好从事实物的工作, 通常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不善言辞, 缺乏社交能力, 喜欢用手或是用工具制造修理一些东西, 喜欢从事室外工作或操作机器。

2. 研究型 (I) :

擅长对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 喜欢与思想有关的研究活动, 具有聪明、好奇、有学问的特征, 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 不喜欢组织、领导方面的活动。

3. 艺术型 (A) :

偏好模糊、但喜欢在写作、音乐、艺术和戏剧等方面进行艺术创作;厌恶明确、秩序和系统化的活动, 想象丰富, 看重美的品质。

4. 社会型 (S) :

偏好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教导等方面的社会活动, 喜欢与人合作, 积极关心他人幸福, 喜欢给大家传递信息愿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不喜欢与材料、工具、机械等实物打交道。通常表现出重视社会和伦理道德问题的价值观。

5. 企业型 (E) :

对领导角色和冒险活动感兴趣, 喜欢从事领导他人实现组织目标或获取经济效益的活动。精力充沛、自负、热情、自信, 具有冒险精神, 能控制形势, 擅长表达和领导。

6. 常规型 (C) :

偏好对数据资料进行明确、有序的整理工作, 看重经济上的成就。相比领导更愿意处于从属地位、跟随大流。他们具有细心、顺从、依赖、有序、有条理、有毅力、效率高等特征。

(二) 职业环境模型

霍兰德提出六种与人格特质相对应的职业环境模型, 他认为, 一种职业环境就是一种职业氛围, 而这种职业氛围又是由具有类似人格特质的人所创造出来的特定环境, 它具有特定的价值观念、态度倾向和行为模式。

1.现实型的职业通常是对实物进行操作的工作。通常具有现实型人格特质, 倾向于用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也用他们的机械和技术能力进行生产。

2.研究型的工作通常是那些对物理学、生物学或文化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职业, 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通常具有研究型的人格特质。

3.艺术性的工作通常是指进行艺术、文学、音乐和戏剧创作的职业。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通常具有艺术型的人格特质。

4. 社会型的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具有社会型的人格特质。

6. 常规型的工作主要是指对数据进行细致有序的系统处理的工作。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具有常规型的人格特质。

(三) 霍兰德六种类型间的关系

1969年, 霍兰德等提出六种职业环境模型的环形结构模型, 如图所示:

根据霍兰德理论, 个体可能同时具备多种类型的人格特质, 不过会有一种占优势, 其他相对较弱。六种职业兴趣类型 (R、I、A、S、E、C) 按顺时针方向排成环形。两种兴趣类型间有相邻、相对、相隔三种关系。其中, 相邻职业类型间关系最紧密, 相对最远, 相隔居中。此模型是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的精髓, 根据霍兰德的四个基本假设, 职业者的人格特质与所选择的职业环境相一致时, 他才能达到工作的最佳状态, 劳动者的才能与积极性才会得以高水平地发挥。

在六角形模型上, 任何两种职业类型之间的距离越近, 其职业环境及人格特制的相似度越高, 处于相对位置上的两种类型, 它们的相似度最低。同时, 六角模型也表明了六种人格特质类型之间的一致性。相邻的类型, 即那些在六角形上相近的类型组成了最一致的模型。基于它们之间的关系, 霍兰德认为, 职业者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应尽量选择与自己人格特质相一致的工作环境模式。这样比较容易获得职业上的成功以及心理上的愉悦感。

二、关于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的评价

(一) 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研究, 提出个性的整体结构并分类, 而不是将一个人分为各种简单的要素进行研究。同时霍兰德的六种人格特质的划分, 是在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 不断修正和发展而来的。他提出的六种职业环境模式包括了美国职业词典上所有的行业, 因而其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能够给予即将踏入工作的青年以指导, 使其进行职业选择时不至于盲目。

(二) 六角模型可以对人格特质类型与职业环境类型之间的适配性进行评估, 可以对人们职业上的焦虑、忧郁或是其他负面的情绪作出分析, 从人格特质与职业环境模式的匹配角度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 将人的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只是一种静态理论, 将人的兴趣、能力都看成是既定不变的, 并没有考虑到人动态发展的一面, 但是由于环境、社会因素、家庭等的影响, 人的能力和人格是会发生变化的。再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 择业已经不是个一劳永逸的过程, 一个人一生可能要面临多次职业变动, 以致该理论在指导当代职业生涯实践中逐渐显现出了不足。

(四) 根据心理学上的观点人的人格并不是具有一面性, 而是可能具有双面性, 这就造成他的两种职业性向, 如果他具有的两种职业性向是紧挨着的, 那么他将会很容易选定一种职业;如果职业者的职业性向是相互对立的, 这时多种兴趣将会驱使他在多种不同的职业之间去进行选择, 于是, 他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就会犹豫不定。因而, 如果单单靠着人格测试理论的测试就判定职业取向未免有所偏失。

(五) 与其他心理测量一样, 霍兰德职业人格测试结果并不能做到绝对精确地反映被试者的人格特质。会由于测验方法、测评环境和被测者自身因素等的影响造成误差, 因而测量结果只能作为一种有效的参考而非唯一标准。

(六) 对施测人员的要求较高, 根据霍兰德的理论, 在进行人格测试时施测人员必须是专业人员, 以免由于缺乏经验造成测验的乱用、误导。这就造成霍兰德理论的局限:如果没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那么这套理论就不能充分发挥其进行人格特质和职业环境匹配的功能。

摘要:霍兰德提出的职业选择理论对于青年人有针对性选择适合的职业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我国现阶段青年就业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在这个背景下研究职业的选择理论无疑能为青年人顺利就业减少阻碍。

关键词: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述评

参考文献

[1]沈洁.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应用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7) .

[2]刘海玲, 王利山.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价值分析[J].职业时空, 2005 (22) .

[3]王来顺.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及其现实运用[J].求索, 2009 (7) .

职业选择理论 篇2

第一个阶段(成长阶段),儿童开始辨认他们周围的事物,并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和职业相关的一些最基本技能。他们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和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岁至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岁至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人抱负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岁至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个阶段(探索阶段),青少年开始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兼职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进行探索,尝试自己对职业的一些假想。在这个时期,职业偏好已经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一两具体的职业选择。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岁至17岁),青少年开始考虑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出暂时性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学校生活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过度期(18岁至21岁),青年人进入就业市场或接受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概念,将一般性的职业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实验期(22岁至24岁),个人的职业生涯初步确定品并实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涯的可能性,若不适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第三个阶段(建立阶段),个人开始尝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不适合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子”,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统整、稳固并求上进。这个阶段又可细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实验-承诺-稳定期(25岁至30岁),个人寻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的若干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二是建立期(31岁至44岁),个人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最具创造力的时期,由于资深而往往业绩优良。

第四个阶段(维持阶段),个人不断的付出努力来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成就,避免产生停滞感,并逐渐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最后一个阶段(衰退阶段),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人已经有意退出工作岗位并开始享受自己闲暇的晚年生活,职业角色的分量逐渐减少。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以不同的方式替代和满足个人的需求。

在这一理论形成的初始阶段,舒伯认为这些阶段彼此之间都是有严格的界限和区分的。但在后期,他提出这些阶段之间可能有交叉,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同时,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可以由这五个阶段构成的一个小循环。比如说,一个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必须适应新的角色与学习环境。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具体分述如下。

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岁至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岁至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体抱负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岁至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探索阶段:由15岁至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岁至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过度期(18岁至21岁),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试验并稍作承诺期(22岁至24岁),生涯初步确定井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建立阶段:由25岁至44岁,由于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小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于”,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统整、稳固并求上进。

这个阶段细分又可包括两个时期:一是试验-承诺稳定期(25岁至30岁),个体寻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若干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二是建立期(31岁至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最具创意时期,由于资深往往业绩优良。

维持阶段:由45岁至65岁,个体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他的工作“位子”,同时会面对新的人员的挑战。

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衰退阶段:65岁以上,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到隐退。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在上述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

在以后的研究岁月中,舒伯对发展任务的看法又向前跨了一步。他认为在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见表3-3)。①(①金树人:《生计发展与辅导》,(台湾)天马文化事业发展有限公司,1988年3月,第49页

表3一3循环式发展任务(舒伯,1984)

举例来说,如一个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必须适应新的角色与学习环境,经过“成长”和“探索”,一旦“建立”了较固定的适应模式,同时“维持”了大学学习生活之后,又要开始面对另一个阶段——准备求职。原有的已经适应了的习惯会逐渐衰退,继而对新阶段的任务又要进行“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如此周而复始。一生生涯的彩虹图

1976到1979 年间,舒伯在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之后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Life-span,Life-space career development).(1981)这个生涯发展观,除了原有的发展阶段理论之外,较为特殊的是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这个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图形,舒伯将它命名为“一生生涯的彩虹图”(Life-career rainbow)

(1)横贯一生的彩虹——生活广度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横向层面代表的是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彩虹的外层显示人生主要的发展阶段和大致估算的年龄:成长期(约相当于儿童期),探索期(约相当于青春期),建立期(约相当于成人前期),维持期(约相当于中年期)以及衰退期(约相当于老年期)。在这五个主要的人生发展阶段内,各个阶段还有小的阶段,舒伯特别强调各个时期年龄划分有相当大的弹性。应依据个体不同的情况而定。

(2)纵贯上下的彩虹——生活空间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贯上下的生活空间,是由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舒伯认为人在一生当中必须扮演九种主要的角色,依序是: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

辅导策略

1、生涯评估

根据舒伯的基本观念,生涯辅导工作首先需要了解个体的发展状况,通过生涯评估的方式,就个人的潜能与问题,进行综合而积极的分析。舒伯提出的评估模式事:

前期的了解:包括收集资料、初步接触及初步评估。

深度的探究:探究工作的重要性、各种角色的分量及对各种角色的价值观,并对生涯成熟(诸如计划、试探的态度、决策技巧、职业资料、适切性)、自我观念(诸如自尊、明确性、和谐性、认知复杂度、切实性)、能力与潜能的发展水准、兴趣范围与活动等进行深入评估。

全部资料的整体评估:检验核实全部资料,并作评估与预测。

咨询:共同讨论、修正评估结果,包括了解个体目前与下一阶段的自我观念,职业的重组,了解生涯角色的意义,为成熟而再探索,探索具体的范围、深入探索以求专精化、职业准备、训练或工作、寻求自我实现的途径等一系列过程与途径。

讨论行动计划:将计划、执行、追踪评介结合起来,深入讨论如何具体实施。

由以上模式可以看出,生涯发展论特别强调必须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对工作观念、生涯成熟程度以及自我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有关能力倾向与兴趣的资料,必须经过辅导人员与个体共同讨论后,才能作为辅导与咨询措施的依据。

辅导措施

通过以上的评估,咨询员可针对性地采取下列辅导措施。

•对于“选择不确定的人”,应特别注意其情绪反应,了解难以确定的各种文化、社会、生理因素,协助个体统整自我的各个方面,并作出适当的抉择。

•对于“生涯成熟度不够者”,应从协助个体了解个人、社会及其他与教育及职业选择有关的因素做起,使他认识这些因素与个人生涯发展的关系,并且参照生涯发展任务,逐步地发展对职业与生涯的自我观念。

•对于“生涯成熟的人”,要协助个体汇集、评估有关自己及环境的资料,作出一些初步的结论,以便为未来发展或决策作参考。

指导性与非指导性方式

舒伯认为生涯咨询必须同时涉及个人的理性与情绪,从而进行自我探索、作决定及现实的考验。在“谈话”的过程中,辅导人员可以通过重述,反应,澄清,摘要,解释,面质等技巧,依据个体的问题性质,给予指导及非指导式的咨询。

指导的方式主要用于咨询过程中汇集资料和进一,步探索主题,并进行现实考验,非指导的方式强调与个体共同探讨行动方向与计划。主要用于协助个体探索问题、描述自我观念、澄清个体对自我接纳的感受、突破因现实考验而引起的态度和情绪感受。

辅导方法

在辅导过程中,辅导人员可利用“生涯自传”、“抉择日记”、“画生涯彩虹图”等方法,使个体回顾自己发展历程中一些特殊的经验,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影响、个人的态度与感受,以及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和个人目标间的差异,并对每一次的决定加以分析,以增进个体对自己发展历程的认识,引导他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及自己设计未来发展计划的行动中。其中,“画生涯彩虹图”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舒伯认为人的行为方向受到三种时间因素的影响:一是对过去成长痕迹的“审视”:二是对目前发展状况的“审视”:三是对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的“展望”。

这三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的,过去是现在的成因,现在又是未来的基础。生涯辅导时,对未来的时间透视能力较为重要,一生生涯的彩虹图就提供了一个最佳的透视工具。实际应用彩虹图时,辅导人员可以先准备一份空白的彩虹图,然后指导学生画出与其生涯发展有关的各种角色的起始与发展轨迹。画彩虹图时,以下两点特别需要强调:

(1)一生的生涯发展,包括了发展阶段、生活空间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内涵。透过这张彩虹图,我们可以帮助个体具体而清晰地了解不同的角色是如何构建其个人特有生涯类型的,不同的角色如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角色的组合如何合理安排才能达到最佳的自我实现。

(2)要注意辅导对象显著角色的部分与时机,这些资料往往能提供很好的线索,作为进一步了解与咨询的依据。可协助辅导对象预先设定下一步的生涯发展任务,设计如何研究具体的实施步骤,使得未来显著的角色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评论

1、优点

(1)舒伯是生涯辅导理论的大师,其生涯发展论综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自我心理学以及有关职业行为发展方向的长期研究结果,舒伯本人比较喜欢将其理论命名为“差异一发展一社会一现象的心理学”(differential-developmental-social-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舒伯汲取了这四大学术领域中有关生涯发展的精华,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生涯发展理论。其理论观点是现今生涯辅导重要的理论基础,指导了目前生涯辅导的具体实施,得到了各国生涯辅导界的普遍支持。

(2)在当时的生涯辅导理论中,多数人关心的焦点都集中在“职业选择”上,只有少数理论工作者对生涯发展的问题发生兴趣,如金斯伯格是少数学者中最突出的一位。

(3)舒伯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自己的理论。以往舒伯理论大多局限于他的发展阶段和对职业的自我观念论上,这些可以解释个体一生的生涯发展,其涵盖范围很广,但深度略嫌不够,随着“生活广度与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即一生生涯彩虹图”的提出,正好弥补了原有的不足。在实际应用方面,其横向的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即生活广度的部分)和纵向的生涯角色的发展(即生活空间的部分),交织成一个具体的生涯发展结构,这对辅导时促进个体的自我了解、自我实现,有很大裨益。

2.局限性

(1)由于社会的快速变迁,终身学习观念的提出以及人的寿命的增加,生涯发展理论中关于中年期、老年期的角色与任务,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否则理论会欠完整。

(2)生涯发展论似乎较忽略经济、社会因素对生涯发展方向的影响,且学习的因素与职业发展历程的关系也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和权威,他认为犯罪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犯罪心理来源于“潜意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作用。

弗洛伊德把犯罪的渊源归之于,原来就存在于人身上伴随着自己愿意受到处罚的欲求和想要坦白的欲求的罪恶感。即人们是愿意受到处罚而去犯罪的,每个人都有一种被压抑在内心深处而没有得到满足的本能冲动,因此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个体潜意识动机和性本能作用的结果。犯罪是由于人的生物本能所决定的,是无法避免的。弗洛伊德强调了婴幼儿期的发展在人生整个过程中的作用并用人格结构理论来解释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弗洛伊德的观点和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和传播,他的潜意识和人格理论深受理论界的重视,是心理学界的现代重要流派。

综上三个犯罪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来看,其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三个流派具有共同的目标,研究的途径不同犯罪心理学不同流派的理论研究在某些领域是有一定深度的,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原因说

摘要:关于犯罪原因的学说浩如烟海,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来研究犯罪原因的学说不少,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学说能够完满地解释犯罪原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对犯罪原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把犯罪的原因归结于心理的深层次的意识——无意识的冲突的外化。尽管该学说本身存在其局限性,对犯罪原因的解释也不尽然都取得学界的认可,但通过其独特的本能理论、无意识理论和人格机构理论来分析解构犯罪原因,有助于我们对犯罪原因的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犯罪原因 前言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尽管弗洛伊德几乎没有谈到犯罪,但是,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对犯罪表现出广泛的兴趣,他们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对犯罪行为进行分析,把犯罪行为看出是病态过程的一种表现。其中,本能理论、无意识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经常被用来解释犯罪行为的心理成因。笔者拟就精神分析学的这三个方面理论对犯罪原因展开探讨。

一、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libido)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生殖器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唇期性欲。此阶段发生的固着会导致成人具有抽烟、过度饮食,被动性强和易受骗的性格特点;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此阶段发生的固着会导致成人具有杂乱无章、吝啬、固执或者相反的性格特点;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生殖器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这种感情更具有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此阶段发生的固着会导致成人具有虚荣、莽撞或者相反的性格特点;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

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当成人的变态心理和心理冲突外化并与社会规则冲突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犯罪行为。国内外很多变态杀人狂的案例中,在对犯罪人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之后,很多时候,心理学专家都不得不将其变态心理归结于童年的心理创伤和性心理发展的障碍。美国系列影片《沉默的羔羊》、《德州杀人狂》等等都是以这样的现实案例为题材的心理学影片,影片艺术化地将现实案例重现于观众面前,同时也利用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犯罪心理学理论对犯罪人的心理成因进行了解读。

弗洛伊德在后期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弗洛伊德后期提出的死本能是在第一次大战之后,之前的弗洛伊德是个泛性论者,认为人的本能只有一个,那就是性欲,在目睹世界大战中人类的残酷血腥暴力之后,弗洛伊德才反思自己的本能理论,提出了死亡本能作为性本能的补充。他认为人类的攻击、破坏欲望是死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的攻击和破坏行为是本能的外化。死本能是原始的毁灭他人也是自我毁灭的冲动。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犯罪行为。

二、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构造分为能意识到的部分和不能意识到的部分,共有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或称为潜意识)。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无意识。前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无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前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无意识是一切意识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不管是正常的或变态的、外在的或内在的、高级的或初级的、复杂的或简单的、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都不过是这种无意识的演变结果。无意识在本质上是原动的,它那不断争取表露或升华为意识的内容,乃是精神活动背后的原动力量。虽不能被人所意识,但却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不仅是人的正常活动的内驱力,而且也是人的一切精神疾患产生的深层基础。无意识包括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过去的精神创伤经历、不能为现实所容许的情感和思想、动机冲突等。潜意识是本能活动的源头,也是性冲动和感情经验的起源。这些潜意识虽然受到压制,但它们不断地为得到自我满足而斗争。当无意识冲出前意识和意识的层面而直接地、赤裸裸地表现出来时,就有可能与社会规则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就是犯罪行为的产生。很多犯罪人在回忆犯罪的原因也承认自己的行为似乎是被某种未知的力量所主宰而不能自主。

三、人格结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晚期理论从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垂直层次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伊底)、自我和超我。他把这三个部分又称作“三部人格结构”。这三部人格结构是在他的无意识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本我即伊底(id),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通常被看成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完全处于无意识之中,是由遗传决定的生物本能,弗洛伊德把本我形容成浑浑沌沌的,一口充满了各种冲动、各种激情的沸腾的大锅。如果没有任何节制的话,它很可能成为罪恶的渊薮。因为,它没有任何秩序,不会产生统一的欲望,只是一味地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它没有时间的概念,不遵循思维之法,不考虑价值的观念,不辨别优劣,不顾及道德——一句话,它对任何社会规范都是无知的,它最初的、唯一的目的是达到一种绝对不受任何约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追求快乐原则是它的宗旨。如果欲望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焦虑,而且获得快感和满足欲望的要求则更趋强烈,在本我的推动下会不顾困难、痛苦和挫折去获取满足。

自我(ego),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指的是人格积极的控制、观察以及学习的功能,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自我是由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是被现实了的本我。自我是本我和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所以自我不再遵循“快乐原则”去追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而是按照逻辑,接受现实,并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力争既不与现实的要求相冲突,又能使自己获得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代表了各种无拘无束的激情,自我则代表了理性和良好的理智。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理性部分,它的任务是对外感受现实、认识现实、适应现实,对内负责管理本能冲动和欲望的疏泄。

超我(super 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道德理想、社会戒律和规范。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超我的最主要的职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我进行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是对自我进行谴责和惩罚。

(二)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续编》一书中,准确地概括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自我的每一种行为都需受到严厉的超我的监督。超我坚守着行为的特定准则而不顾及来自外部现实和自我的任何困难。如果这些准则没有得到遵守的话,超我就会从自卑感和犯罪感表现出来的紧张感来惩罚自我。自我受本我的驱遣,受超我的控制,又受现实的约束,于是就拼命要完成自我的任务,把内外交困的力量和影响加以排除,以达到某种妥协。”当自我能够平衡本我、超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人就能够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当本我和超我不适当发展,自我不能作为一个平台整合、平衡三者的力量的时候,人的心理状态就要失衡、混乱不堪,走向极端的境地。由此可见,有强大的自我才有健康的人格,现实的自我要同时受到来自本我、现实和超我三方面的压力,这三者若能保持动态平衡,人就能保持心理健康。如果平衡失调,就会造成心理冲突,甚至产生异常心理。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心理冲突的结果,心理的混乱和极端化,将导致人的行为与社会现实规范发生冲突,轻则导致越轨行为的产生,重则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本我力量完全掌控了自我和超我力量畸形发展两种情况:

本我力量掌控自我导致行为人不顾现实条件追求本我欲望的满足,其中攻击欲、利欲(生存欲望)、性欲和权力欲是本我欲望表现于外的常见类型。行为人的自我在本我的掌控下,失去了平衡本我与超我和现实力量,行为人的自我对本我失去控制,本我驱使行为人一味满足本能欲望,不顾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要求,触犯法律,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不适当的超我的形成,同样也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神经症犯罪人就有一种惩罚性的超我,他们体验着对被压抑的童年愿望的极端的无意识罪恶感。无意识显露的愿望是追求法律制裁部门的惩罚。犯罪人为了追求刑罚惩罚,以减轻其内心的过度道德谴责的压力,竟然主动犯罪,经常犯罪之后主动投案自首,欣然入狱。很多犯罪人都将童年某些意外的事故归结自己的过失,对自己进行归罪和谴责。曾经有个案例,犯罪人幼时有个弟弟,俩人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弟弟被车撞死。作为哥哥,犯罪人认为自己没有尽到照顾弟弟的责任,将弟弟的死归结于自己的过失,一生都背负道德上的压力,以至于最后竟然主动追求刑法的惩罚,为得到惩罚而主动去杀人。而在少年犯罪中,可能出现一种“越轨认同”的超我形态。当犯罪的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良好,儿童摄取(模仿)父母的犯罪特性时,就会产生这种越轨认同的情形。

四、后精神分析学以及新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原因论

在古典精神分析学(上文主要是采用古典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之后,出现了后精神分析学和新精神分析学,这两个精神分析学流派继承了古典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关于犯罪原因的论述也有其独到之处。下面简单归纳一下这两个理论关于犯罪原因的一些阐述。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荣格扩展了“力比多”的概念,认为“力比多”并不局限于性欲上,它是一切行为的本源性精神能量。他根据生命意志所指方向,把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认为外向型的人容易违法犯罪。

后精神分析学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阿德勒。他认为,人的基本欲求不是性,而是克服自卑感和补偿欲望。如果一个人生理上有缺陷,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或在人生早期接受了不良的教育影响(如娇生惯养或受到忽视等),就会在人的一生中染上不适应感和自卑感。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对环境采取敌对态度,从而推动人去追求优越目标以获得补偿。因此,一个人犯罪不是由于感到自卑,而是由于感到自卑所引起,是为了追求优越而采取的过度补偿行为。根据这一理论,人的犯罪心理形成过程是:生理缺陷,或社会地位低下,或不良教育影响→自卑感→努力追求优越→过度补偿→犯罪。

以美国学者霍妮、弗洛姆和沙利文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放弃了弗洛伊德学说中强调的性本能、幼儿性欲等观点,重视社会文化、家庭、学校、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影响,认为由于来自这些方面的不良影响,容易使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从而通过违法犯罪来求得代偿性满足。

五、小结

精神分析理论最先提出人的心理异常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结构的损坏造成的,人的深度心理冲突,无意识存留的残片同样能造成异常心理,从而开辟了研究异常心理由完全的生理剖析转向研究病态表现的动力和内容,成为挖掘人类内心深处疾患原因的先驱。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古典精神分析学理论,夸大了本能对产生犯罪行为的决定作用,显然有失偏颇。但提出了无意识对产生犯罪行为的作为及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协调发展对抑制犯罪行为的作用的观点却是一大贡献。后精神分析学者和新精神分析学者有关犯罪原因的观点颇有参考价值,一些学者在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解释犯罪行为发生原因之探索富有启发性。

参考文献:

对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评价

发布时间:2011-02-16 来源:来自网络 我要评论:(0)字体:【小】【中】【大】

用精神分析理论观点分析犯罪人的心理,可以揭示引发犯罪行为的许多深层次的心理原因,这是其他任何理论无法比拟的。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巨大作用。尽管现有的研究已经揭示出犯罪行为是由行为人的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但生物遗传的主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的许多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第二,大大扩展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精神分析理论家对犯罪人无意识犯罪动机的深入剖析是独到的、有创见的。大多数犯罪是犯罪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动的,但是,有些奇特的、动机不明的案件用常规思维及方法是很难搞清楚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我们分析这些奇怪的犯罪案件提供了方法。使我们能够从犯罪行为的表层深入到犯罪人的内心,揭露引发犯罪行为的深层动机。这不仅对刑事侦察、审判等司法实践活动有帮助,而且对于犯罪人的矫正、预防犯罪也有重要的价值。第三,引起我们对犯罪人早期经历的关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特别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在其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点对分析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历程有直接的帮助。通过对犯罪人过去经历(尤其是创伤性经历)的分析,了解犯罪人潜意识的心理冲突,有助于对其犯罪心理进行更有效的矫正,预防其重新犯罪。

目标系统理论和行为选择 篇3

关键词:目标系统;认知;目标激活

中图分类号: C9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77-2

0 引言

团队中成员的行为选择是现有研究的重要内容,目标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目标驱动的,是目标价值和获得期待的函数,能较好的解释成员的自我调整(Self-regulation)和自我规范(Norm),能够为解释行为选择和决策提供理论基础。目标系统理论认为目标同时具有认知性(Cognitive)和动机性(Motivational),用目标激活和行为方式的启动解释个体的行为。

1 目标系统的认知性

目标系统理论认为,目标是一种认知结构,具有层次性和认知资源依赖性。目标的认知表达具有以下特征:①目标具有不同的抽象程度,存在不同的层级区分;②目标之间相互影响,可能是促进关系,也可能是抑制关系(目标疲敝);③目标行为是资源依赖的,当我们为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投入了很多资源时,其他目标或者方式可以获得的资源就会相对较少。

目标系统理论通过识别目标导向行为的普遍特征,对团队成员进行归类。不同的目标的成员会有不同的关注点,“积极的”或者“消极的”(Higgins, Roney, Crowe, Hymes, 1994)、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Deci和Ryan, 2000)、高层次的目标或者低层次具体的目标(Emmons, 1991)等。不同类型的目标会系统的影响信息搜索、绩效、创造及整体满意感等(Gollwitzer和Moskowitz, 1996)。

目标系统理论认为 “目标”和“方式”以认知形式表征,遵循认知原则。首先,目标系统在记忆中储存,可以“启动”激活。其次,受到认知资源的限制,目标会被促进或抑制。

2 目标的动机性

目标的认知资源依赖性使目标引导的行为具有资源优势,推动个体达成目标。目标系统理论将目标的动机力量与情境、行为等联系起来,形成情境-目标-行为体系,情境可以激活目标,行为也可以激活目标。

Shiffrin 和 Dumais(1981)认为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中,目标能够被重复激活,并且在各自的情境中激活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标表征的发展和特定的情境特征联系起来,一旦目标表征和情境特征建立起了某种联结关系,那么个体再次进到相同情境时,相应的目标就会被激活。一旦目标被激活,个体会自动产生相应的动机行为。目标的动机性也表现为不同时间维度上个体的目标不同。目标的时间动态性研究往往是与信息反馈和信息寻求联系在一起的。个体所处情境中的认知刺激会成为目标激活和传导的新输入,使个体原本持有的目标系统产生动态的变化。

3 目标激活

Bargh的“自动动机”模型认为环境特征能够激活目标,当目标被激活以后,个体追求目标的行为能够自动完成。被激活的目标能够引导个体的目标相关认知、情绪和行为。在对目标激活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强调个体基于情境的无意识目标选择,认为在意识和无意识决策过程中,个体更多关注的是行为“规范”而不是“期望”。情境中的目标激活对于解释个体信任决策过程中的情境依赖性和有限理性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3.1 目标的无意识激活

目标无意识激活的研究在认知领域受到充分关注,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无意识的目标激活进行研究。在诸多激活范式的研究中,可以将激活源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别:①情境特征:Moskowitz (1999)认为情境特征已经足够可以激活相应的目标,而不需要意识选择参与。在同一情境中,不同的目标唤起会导致个体对情境不同的感知和解释。Aarts和Dijksterhuis(2003)用和社会规范相关的情境作为启动刺激(如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会有合适的行为规范)。如,一些被试被“图书馆”情境启动,在这个情境中,我们的社会规范是小声说话。那些被这一情境启动的个体,表现出与“图书馆”情境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并且没有意识到启动项目和他们行为之间的关系。②原型:Bargh等发现有关社会知识在感知过程能够自动激活个体的目标。Bargh等(1996)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最初的研究,他们在不告知被试的情况下启动参与者对“粗鲁”这一特征的知识,长者的行为方式(慢悠悠),和欧美人的行为方式(攻击性)。被启动的个体表现出比未被启动的个体更多的特征类似行为。③附带激活的社会知识:由于社会刺激本身固有的模糊性,使社会刺激存在本质的可多样分类性(Bodenhausen和Macrae, 1998)。而被激活的社会知识能够指导个体对刺激的分类,从而影响个体的判断。当某种社会知识被激活的时候,就可以引导个体对对方的认知和理解,进而采取相应的行为,个体的最终定位受到激活分类的易达性影响(Higgins, 1996)。为了证明这一现象,Shah等用表征目标的词汇对个体做了无意识的启动(如学习,读书,跑步等),要求被试进行词汇反应速度测量。结果表明当目标被启动,而个体需要对一些冲突目标进行反应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就会变慢。

3.2 目标的意识思考

对于目标意识思考的研究往往是在判断、决策的背景下进行的,关注目标和方式的联结。Kruglanski等根据目标与其实现方式之间的联结,提出了等效结构和多目标结构。当一个目标和很多或者少量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方式都提供了一个目标达成的途径,被称为方式的等效结构(Equifinality)。当同样一个特定的行为和多种目标联系在一起,称之为方式的多目标结构(Multifinality)。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都能够产生目标激活的作用,并且两者可以同时产生,这一观点与决策过程中的理性和有限理性的观点具有一致性。另外,激活目标的刺激可以是客观的经济刺激,也可以是主观的社会刺激,使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产生社会理性和经济理性的共同特征。Catalina等用这一理论解释了情境选择和判断中的偏好,具有良好的解释度(Catalina, Petz, Kruglanski, Chen, & Orehek, 2008),对信任的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冲突有较好的解释度。

4 基于目标的行为选择

团队互动中成员的行为选择对团队有效性有重要的影响,行为选择的理性模型认为个体的选择以利益最大化为基础,合适性模型则认为个体在行为决策过程中遵循合适性原则。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个体的选择并非全然是有意识的过程,非意识状态下的行为选择可能更为有效(Dijksterhuis,2004);个体的行为偏好存在较大差异,并不具有稳定的一致性(Fisman, Iyengar和Simonson,2004)。目标系统理论通过无意识目标激活和目标方法联接等概念能够更好的解释团队成员的行为。

个体的行为选择可能是无意识启动的过程。目标系统理论整合了情境-目标-方式体系,认为情境、原型、社会知识等都能够在无意识条件下启动目标,产生自动化行为,目标引导的行为往往是以认知资源最节俭为原则筛选的。个体的行为选择可能是多方式性选择(Multifinality-based choice)。目标系统理论认为同一目标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多个目标也可以表现为同一方式,目标和方式的联接具有复杂性。目标系统的这一表征填充了理性自利和他利之间的广泛空间,对个体的行为选择有重要意义。

5 不足和展望

目标系统理论以认知的视角系统整合了情境-目标-行为之间的关系,解决了目标促进和目标抑制的现象,缓解了现有行为研究中自利和他利的简单两级矛盾,对行为选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有研究并没有较好的区分目标的不同层次,还未提取普适性较高的目标类型,无法建立目标和方法之间的系统关联,使目标系统理论的内容纷繁复杂,降低了模型的适用性。后期研究还需进一步对目标的类别进行细致探讨,对目标行为之间的联接机制进行探究,以提高模型对个体行为的解释度。

参 考 文 献

[1] Aarts H, Dijksterhuis A. The Silence of the Librar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4.

[2] Bargh J A, Chen M, Burrows L. Automaticity of social behavior: direct effects of trait construct and stereotype-activation on ac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1(2):230-44.

[3] Bodenhausen G V, Macrae C N. Stereotype 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J]. Stereotype 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Advances in social cognition, 1998, 11: 1-52.

[4] Catalina E. K, Petz, Kruglanski A W, Chen X, et al. Goal Systemic Effects in the Context of Choice and Social Judgment[J]. Social &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008, 2(6):2071-2089.

[5] Dijksterhuis A. Think different: the merits of unco-nscious thought in preference develop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4, 87(5):586-98.

职业选择理论 篇4

一、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困境

告别紧张的高中生活, 自豪地踏入大学校园, 这种兴奋似乎还没有褪去, 四年的大学生活却匆匆地结束了, 大学生们又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未来的漫长人生究竟怎么展开? 究竟是考研升学、考公务员、进工厂,或者雄心勃勃地自主创业,他们又陷入了一片迷茫。

有些同学本来对继续读书深造并不感兴趣, 但看见同学们都在忙忙碌碌地读书复习, 于是也随大流, 跟着汇入了考研大军。他们认为,不管未来的路怎么走,多拿几张文凭总不会是坏事。殊不知,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去读研究生。

现在公务员炙手可热, 一旦成功考上公务员, 从此就端上了金饭碗, 过上了高薪稳定的日子, 还有可能在某一天当上领导干部。于是现在的毕业生很多人都参加过N次公务员考试, 甚至成为考公务员专业户, 毕业后什么工作都不干,一心要考取公务员。且不说考取公务员的难度,就算考上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当公务员, 或者说公务员未必是每个人的最佳选择。

在直接就业的大学生中, 大部分又挤到国有大型企业或者国外跨国集团, 私营企业、小微型企业则很难得到大学生的垂青, 大部分都是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不得不选择。国有大型企业或国外跨国集团当然有其令人羡慕之处, 但是大型组织分工精细、管理严密, 个人成长空间有可能被局限,而在小微企业里, 个人才华可以得到尽情发挥, 个人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还有一些同学觉得所找工作不合心意, 干脆回家当起了啃老族, 当起了宅男宅女或职业网民, 大学时期所学的一点点知识被一天天荒废,最后即使想出去做点事也力不从心。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毕业之前就胸有成竹, 毕业后马上自己创业, 虽然开始不见得能多成功,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不少人还是取得了成功。他们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而且还为他人就业创造了机会, 为个人、社会创造了更大的财富。

总之, 面对茫茫的未来,大多数同学都感觉茫然,不知道未来之路究竟怎么走。面对选择的困境, 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定的理论来为茫然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 我们的大学生究竟要如何进行自我分析来找准自己的未来定位? 管理大师德鲁克提供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自我分析工具。

二、德鲁克的自我分析理论

彼得德鲁克 (P. Drucker, 1909 - 2005)是美国最著名的管理学宗师, 被称为“管理大师的大师”, 他一手创立了现代管理学, 在个人管理、组织管理和社会管理等领域都提出了诸多的独创性理论。[ 1 ]在个人管理领域,出版了著名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提出了知识经济中, 成功属于那些善于自我管理的人。[ 2 ]要实现自我管理,就必须对自己了如指掌,就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分析。在1999年5月出版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 德鲁克中系统地提出了自我管理的理论, 并将之归结为如下5个方面的基本问题:[3]

1自己的长处有哪些 ? 实现自我管理的第一步是分析自己的具有什么样的优势或长处。许多人认为了解自己, 其实不然。要实行自己管理, 就必须知道自己的长处。德鲁克认为, 发现自身长处的唯一途径是反馈分析 (Feedback Anal-ysis)。每当你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或者采取一项重大行动时 ,写下你预期将发生什么。9至12个月后, 将实际结果与你的预期进行比较。只要持之以恒, 这种简单的方法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或许两三年)向你显示你的长处和短处。反馈分析给你行动上的启示是: 首先, 专注于你的长处; 其次, 不断改善你的长处, 获得新技能; 第三, 发现你知识上的愚昧无知,并加以克服, 而不是自欺欺人。纠正你的缺乏礼貌和妨碍你的效能和业绩的坏习惯。

2自己的做事方式是什么 ? 德鲁克指出 , 如何做事是每个人的特性, 它们同我们的优势一样是各不相同的。我们的学习或工作效率不仅仅取决于我们是否擅长某一学科, 也取决于能否按照自己的行事方式去完成。德鲁克认为, 通过考察一个人的学习习惯、收集信息的方式等细节来了解其个性。第一, 从学习习惯来说, 应考察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 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贝多芬就是善于用记笔记的方式来学习, 利用草稿来帮助自己记忆, 通过写作来学习各种新知识。第二,从收集信息的方式来看,应考察自己是善于倾听还是善于阅读, 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寻找和训练自己最能创造绩效的学习方式。德鲁克就是一个善于阅读之人, 而有些人则从倾听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第三,从学习压力来说,有些人喜欢在压力下学习, 他们喜欢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被追赶着, 从而激发出学习的动力, 而有些人则喜欢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 悠然自得地学习。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究竟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还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 还要了解自己是一个与人共事者还是独来独往者。德鲁克认为试图改变自己是不大可能获得成功的, 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表现方式。例如德鲁克自己就是终生靠个人奋斗, 不善加入任何组织而做出卓越贡献的。

3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 ? 我们已经在上面分析了价值观对个人学习及其效率的影响。我们还要说明的是, 价值观不是一个道德准则问题, 而是一个“镜像检验”问题, 即每天早晨你在镜子中希望看到什么类型的人。你的价值观念与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念相冲突, 那么, 你在这个组织中工作要么遭受挫折, 要么碌碌无为。有时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其长处之间存在冲突,但价值观念是最终的检验。

4自己的归属感在哪里 ? 成功的事业不是靠计划实现的。一旦人们对机会有所准备,成功的事业就开始发展,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自己的工作方法和自己的价值观念。知道一个人的归属是什么, 这能使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成绩出众的人。因此我们必须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5自己适合做什么 ? 回答这个问题 , 必须处理好三个不同的要素,即社会形势需要什么? 鉴于自己的长处,表现方式和价值观念,怎样才能对需要做的事做出最大贡献? 最后,为了发挥影响,必须实现什么结果? 由此得出的行动方针将是:做什么, 在何处以及如何开始做, 确立什么目标和最后期限。

三、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原则

进入大学之时, 大学生们还刚刚摆脱中学时候的稚气,在选择大学及专业时也还比较盲目。但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锻炼, 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基本形成, 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逐渐显露, 行事方式也逐渐凸显, 因此大学毕业之时, 大学生们应该认真地按照德鲁克的自我分析理论对自己进行一番认真的分析,以便找准自己的定位。为此,我们根据德鲁克的理论,认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 选择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和长处的地方。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锻炼, 大学生们应该逐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中小学阶段因为忙于学习, 基本上对自己缺乏充分的了解,大多数学生都是听从父母的安排。但到了大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见识的增加, 学生们逐渐知道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于是不少人后悔自己选错了学校或专业。例如, 有些人学着热门的金融、会计专业, 但后来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也不擅长,于是毕业后改行。有些人学完时髦的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 毕业后却毅然放弃, 改学西方哲学之类的冷门专业。大学毕业之时, 学生们应该认真反思自己在哪方面有优势, 做什么是自己的擅长, 不应该迷迷糊糊继续随大流, 浑然不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于是跟着大众考研或考公务员。

第二, 选择符合自身的行事方式的地方。自己独特的行事方式,是个性的标签,很难被他人或环境改变。自己是善于倾听还是善于阅读? 善于模仿还是善于创新? 善于学习还是善于行动? 是喜欢随群生活还是特立独行? 我们可以对自己进行一番认真的分析, 了解自己的行事方式, 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才能更快速地取得成功。比如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 喜欢动手摆弄, 他们适合到实干企业, 可偏偏随大流去考公务员, 然后又不习惯对朝九晚五的刻板生活。有些人很有主见, 喜欢特立独行, 可偏偏挤进要求螺丝钉一样工作的大型企业里, 最后让自己难受一生。了解自己的行事方式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第三, 选择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观的地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本形成,要再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让自己今后的人生既愉快又成功, 就必须了解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例如有些人认为读书和研究本身就是一件乐事, 愿意为读书而读书, 金钱、地位都难于与读书之乐相媲美, 那么这种人就应该选择继续考研, 在硕士、博士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并继续留在科研院所,可以一辈子快乐读书和研究。有些人对钱兴趣盎然,他们就可以选择经商。有些人对权力、地位看得较重, 那么考公务员是一条捷径。人的价值观是多样性的, 而且不一定有对错之分, 在职业选择之时有必要选择价值观跟自己比较一致的职业或部门, 这样更不容易导致价值观的冲突。

第四, 选择能够找到自己归属感的地方。如果一个人不清楚自己属于哪里——合适的位置, 那么他就会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毫无头绪, 找不到正确的行为方向, 无法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天生我材必有用,但必须找对地方,“材”才真正成为“材”, 否则就成为“柴”。怎样的位置才能体现自己的归属感呢? 自己喜欢,个人能力能够胜任,而且可以创造出优异成绩的地方, 就是自己的合适位置。有些人虽然身处他人看来特别羡慕的单位, 但自己却找不到归属, 于是始终觉得痛苦万分。自己觉得能够为之奋斗, 并能够与大家和谐相处的地方基本上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 因此也就容易让自己感到自己就是所属单位的一份子,归属感也就油然而生。

第五, 选择能够做出最大贡献的地方。做出贡献是每个人的期盼, 也是自己能够在所属单位的价值体现。如果一个人在某部门始终默默无闻, 不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不但部门领导不满意, 连自己也觉得很失败。卓越, 要用成果、贡献来说话。选择职业时,不一定贪图公司大,贪图政府工作有面子, 要反复衡量自己在哪里能够发挥长处, 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有些人在“小庙”里干得得心应手,很快就茁壮成长,早早成为成功人士。有些人在政府机关、国家大型企业不但能够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而且还游刃有余, 因为大单位机会多,他们很快就位高权重。你在哪里能发挥优势,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做出最大的贡献,你就属于哪里。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选择是人生的重大选择, 就像诗人艾青所说,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 但紧要处只有几步, 而职业选择就属于紧要的几步中。职业的选择虽然有点难, 但按照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自我分析理论, 还是能够找到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人生的道路怎么选择,关键还是认清自己,对自己做透彻的分析。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自己才知道。在职业的选择上,我的地盘我做主。

摘要:大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往往面临着各种选择困境,需要具有一定的自我分析和判断能力才能做好这次人生的重大选择。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个人管理理论通过个人优势、做事方式、人生定位等三个维度的分析,能够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准确的定位。

军事理论选择题 篇5

选择题:将正确的答案字母填入括号里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界定,国防的对象(A)A.一是“侵略”;二是“武装颠覆” B、一是“侵略”;二是“战争” C.一是“战争”;二是“侵略” 2.国防的主要手段(C)A.政治和外交 B、经济 C、军事 3.现代国防观与传统国防观的根本不同之处(B)A.战场上决一雌雄 B、制约战争的发生 C、速战速决 4.国家基本奉行和平、中立和自主的国防政策,其国防类型是(B)

A.互助联盟型 B、自主中立型 C、自卫防御型 5.新中国成立后,国防与军队建设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曲折前进时期,其时间是(A)A.1965—1976年 B、1965—1977年 C、1965—1978年 6.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设有(C)个大军区 A.5 B、6 C、7 7.装甲兵是以坦克(C)为基本装备的陆军兵种 A.反坦克导弹 B.火炮 C.其它装甲战斗车辆 8.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于(A)A.1949年4月23日 B.1949年9月1日 C.1949年11月1日 9.我国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B)组成 A. 公安干警 B.民兵 C.第二炮兵 10.我国国防类别型是属于积极防御(A)国防。A.自卫型 B.联盟型 C.中立型 11.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由陆军、海空军和(C)组成。A.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B.民兵 C.第二炮兵 12.中国人解放军空军成立于(B)。A.1949年9月1日 B.1949年11月11日 C.1949年4月23日 13.民兵军事训练的基本要求是训练对象,内容和(B)。A.政治落实 B.军事落实 C.时间落实 1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规定,凡年满(B)符合服兵役条件的男性公民,除征集服现役者外,编入民兵组织服预备役 A.18岁至25岁 B.18岁至35岁 C.18岁至20岁 15.2001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9月的(B)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A.第一 B.第二 C.第三 16.第二炮兵组建于1966年7月1日,由地地战略核导弹部队(C)及相应保障部(分)队组成。A.反坦克导弹 B.炮兵 C.战役战术常规导弹部队 17.洲际导弹的射程通常在(A)A.8000公里以上 B.8000公里以内 C.5000公里以内 18.担负战略核反击任务的核动力潜艇部队,直接由(A)指挥 A.中央军委 B.海军领导机关 C.舰队领导机关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法》是为建设和巩固国防,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B)而制定的 A.《兵役法》 B.《宪法》 C.《国防教育法》 20、毛泽东率领起义队伍到江西永新县三湾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时间是(B)A、1926年9月29日 B、1927年9月29日 C、1929年9月29日

21、“三湾改编”的内容(A)A、支部建在连上 B、党指挥枪的原则 C、成立了“士兵委员会”

22、毛泽东军事思想是(B)A、毛泽东本人 B、毛泽东本人和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C、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

23、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A)。A、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B、人民军队建设理论 C、人民战争思想

24、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C)A、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B、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C、人民战争思想

25、人民战争是指(c)A、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战争 B、正义战争 C、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反抗阶级压迫或抵御外敌入侵而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

26、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A)A、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B、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C、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27、邓小平军事思想的形成阶段是(B)A、1978年12月到1985年6月 B、1975年1月到1978年12月 C、1985年6月到以后

28、邓小平认为当今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是(C)A、和平问题 B、经济问题 C、一是和平问题;二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29、江泽民对军队建设的总要求是(C)A、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为人民服务 B、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军事过硬、政治合格 C、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30、政治合格是解决(A)A、我军永不变质的问题 B、我军能打得赢的问题 C、我军永葆本色的问题

31、江泽民多次指出:

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是(B)A、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政治上永远合格 C、坚持人民战争

32、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是(C)A、胸怀大局,科学运筹 B、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开拓创新 C、胸怀大局,登高望远,科学运筹,开拓创新

33、战略方针是指(C)A、军事斗争全局的总任务、总纲领 B、军事斗争全局的总原则、总运筹 C、军事斗争全局的总纲领、总原则

34、对战略环境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有(C)A、国家的地理环境 B、政治环境 C、国家的地理环境、政治环境和综合国力状况

35、中国是个陆地大国,陆地与(B)个国相接壤 A、14 B、15 C、16

36、中国与(B)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 A、7 B、8 C、9

37、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C)A、祖国的统一,海洋权益的争端 B、祖国的统一,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 C、祖国的统一,海洋权益的争端,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影响边疆地区的安全的其它原因

38、在新形势下,中国周边的热点问题是(C)A、祖国的统一 B、朝鲜半岛 C、朝鲜半岛和印巴之间的对立

39、军事思想和军事领域揭示的一些事物的普遍规律所形成的原则、概念和范畴,常常被用于政治、经济、外交、商业和体育等方面,这是军事思想具有的(B)

A、强烈的时代性 B、广泛的通用性 C、内容的博大精深 40、“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贵胜,不贵久”等思想,是属于(A)的理论 A、军队作战运筹方面

B、军队作战指挥方面 C、军队后勤保障方面

41、《孙子兵法》被称为世界兵书中的(A)

A、鼻祖 B、兵圣 C、兵神

42、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C)A、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得到确定B、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宣告诞生C、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得到确立,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宣告诞生

43、在军领域里,层次最高,指挥的范围最广,各项工作的“龙头”和总纲,各种活动的依据是(B)A、战术B、战略C、方针

44、战略重点和枢纽的把握,战略方针的确定,军事力量和斗争方式的运用,战略调

整和转变等,这些活动在军事上称为(A)A、全面性B、谋略性C、对抗性

45、我军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四有”军人,列为政治工作的(B)

A、根本任务 B、目标 C、核心

46、我军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B)A、重点内容 B、核心内容 C、根本任务 47、1957年10月,(B)把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标志着航天技术的诞生,揭开了太空技术的序幕 A、美国 B、苏联 C、中国

48、出现普遍的“技术型战争”的时代是(C)A、20世纪七八十年代 B、20世纪九十年代 C、21世纪初 49.我国军用高技术发展始于20世纪(C)年代中期 A.70

B、60 C、50 50.激光器发出的光沿着一条直线传播,一束激光发射100米,光斑仅有(B)

中国特色的职业测评理论 篇6

【比肩】

自主、冷静、自私心和自尊心,自我意识较强。

意志坚定不易改变立场,与朋友交往重实质的情谊并保持距离。凡事有自知之明,不做非分之求,以免自取其辱;对生活充满自信,勇于接受命运之挑战,并能监守岗位,努力工作以达成目标。

行事多以自我为中心,较不体谅别人,坚持己见,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容易与人引起争执;有时很难与人和睦相处,朋友虽多,知心却无几人;对待部属或亲人较严厉刻薄,不通人情,在家或团体中不甚得人缘。

[劫财]

执拗、嫉妒、不认输、野心大、浮华不实、双重性格。

因为很具有性格,容易令人刮目相看;口才很好,立论精辟,在社交场合中很会抓重点,制造气氛,博取同感;心思敏捷,善见风转舵。性情矛盾不定,有时外向好动,有时又多愁善感,不擅控制情绪,易得到朋友,也易失去朋友。

个性矛盾,有些神经质,外表乐观,内心时常自相冲突而引起苦恼;性格执拗不认输,嫉妒他人的成就,为了赶上他人,求功心切,野心过大,往往盲目冒然而行,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重大失败;有时也会因一时冲动,以身家财产作赌注,不顾一切,以致愈陷愈深,不可收拾。对于金钱不善处理,往往使生活陷入窘境。

[食神]

含蓄、保守、尊奉传统、温柔多情、聪明伶俐。

为人聪明精细,通情达理,禀性温和,不善与人争执;气质清高,举止儒雅不凡,重视精神与物质之协调。思想清晰脱俗,追求精神目标,充实生活情调,对文艺、歌舞方面有偏好,具有感性,擅长作长远打算与计划。

有时理想过高会与现实脱节,做事很有耐心却时感体力不支,容易疲劳;常喜欢动脑筋胡思乱想引起脑神经衰弱或头痛;思想清高,无形中养成自负不凡的习性。饮食不挑剔,喜吃零食,胃肠好易发胖,胃肠弱消化不良而清瘦;生活方式潇洒,无拘无束,内心反觉空虚落寞,有时往往将此种寂寞转向情欲而戕害了身心健康及其平衡发展。

[偏财]

代表圆滑、干练、慷慨、豪迈、急躁。

坦白无虚饰,见义不惜财,控制力强,但不执著某事,例编辑、整理书本、绘图、雕刻、修理物件等。适合操作身体,例练武术、体操。理财但不重财。善抓机会以营谋得财;急躁,做事速战速决。言行有威,对前途的看法乐观,百折不挠,一生多有机缘巧遇,经常获得意外收获;尤其在金钱或异性方面,往往有戏剧性的离合、得失。很有交际手腕,处理事物圆滑而机智,待人豪迈而慷慨,对外人缘较佳。

性格慷慨而养成不重金钱的习惯,在外钻营谋财不在家中坐享其成,接洽事务的机会较多,多情不专,日主强的人尚能控制局势的发展,不影响婚姻家庭,日主弱,导致不可收拾的后果。偏财重的人容易得到也易失去金钱或异性。一生开销甚大。

[正财]

代表节俭、憨直、谨慎、守本分。

为人独善其身,不喜惹是生非,引人注目,思想行为皆力求合乎“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安守本分,努力 工作,刻苦耐劳,不作非分之想;珍惜金钱,重视生活之保障,对家庭及妻儿能负起应尽的责任,常有自觉满足之幸福感。

有时太过于重视金钱,变成刻薄寡情,容易被认为吝啬;过于谨慎小心。往往导致魄力不足,虎头蛇尾;过于守本分略嫌刻板,没有戏剧性的色彩,也没有太突出的表现;斤斤计较得失,常会因小失大而后悔不己。

[正官]

代表正直、保守、负责任、重纪律、小心谨慎、知礼守法、爱惜面子、顺从、守法。

为人光明正大,不亢不卑,重理智,守信用,个性温厚沉着,态度谦恭稳重,守法知理,安于本位,不贪非分之财,重视精神方面的生活,且注重理想与目标的实现;有服务人群的精神,容易得到群众的爱戴与景仰;待人处事秉公尚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个性不够积极,做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厌恶激进的手段,采取中庸之道,有满足现实感,有时被生活上或工作上的重担逼得喘不过气来,正官过多则优柔寡断,临事犹豫不决,常坐失良机。

[伤官]

代表任性、乐观、活跃、骄傲、天真、创造力。

多才多能或长相清逸秀丽,这两点都是值得骄傲的地方;伤官对任何事物问题的领悟力很强,欲望也大,一心想要追求更完美的生活,所以能激发其特殊之潜能;有独裁倔强的个性,认为只要想学,没有学不会的,只要想求,也没有得不到的,因此内心充满活力和战斗精神,时刻都想超越他人之成就,成为英雄式人物,其发展领域较特殊,必须循有条件限度的发挥路线,才容易成功,如艺术、教育、情报、体育精密技术九流杂艺表演事业等,较容易成为奇迹式的英雄人物或令人崇拜的偶像。

兴趣杂博因根基不固做出超过本身能力之事,而招致失败,有时因自己领悟力强,博才多能,久而久之养成一种恃才傲物性格,鄙视他人,任性而为,不受世俗礼法约束,狂傲乖张。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致使以私害公,损人利己而不自知;如果伤官过重财星转化引出财源,则终生奔波劳碌,不得清闲,虽巧却贫;如果财星太多,又会贪得无厌,永不知足。待人处世,能推己但不能及人。

[偏官]

叛逆、敌对、不信任、刚烈、偏激、严肃,而好胜。

为人志气,富进取心,做事勇敢果决,不畏艰难,生性嫉恶如仇,见义勇为。抑强扶弱,言出必行,不善虚伪客套;具有革命性与叛逆性,勇于突破恶劣环境,开创新机;举止威严有权,能得子女或部属之敬畏,有领导才能。

职业选择理论 篇7

简言之, 职业锚是个体经过搜索所确定的长期职业定位。教师职业锚与教师岗位的匹配是保障教师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现今对教师职业锚的研究焦点聚集在分析当教师的职业锚与岗位不匹配的情况下, 产生这种不匹配的环境因素, 并试图通过政策调整与激励机制迎合教师已形成的职业锚, 以此提升教师工作的满意感与稳定性。笔者认为这种调整方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抓住教师职业发展关键期, 指导其形成与岗位需求相统一的职业锚, 才是提升教师职业满意度、指导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职业锚概念的提出

职业锚产生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 由埃德加·施恩教授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在对该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研究中演绎成的。所谓职业锚, 是指当个体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 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研究表明职业锚是个体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看法, 它是个体的才干、价值观、动机经过自省后形成的, 职业锚可以指导、约束或稳定个体的职业生涯。它的特点是: (1) 通过个体的职业经验逐步稳定、内化下来; (2) 当个体面临多种职业选择时, 职业锚是其最不能放弃的自我职业意向。

二、职初期———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期

一个完整的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经历了职前教育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和职业离岗期。职初期指教师进入职场的开始的2~3年时期。成功渡过职初期的教师将会对专业发展产生强烈愿望, 并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能力。由此可见, 职初期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整体职业生涯发展, 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期。

三、职初期———中职教师职业锚确定的关键期

职业锚理论认为, 个体只有在工作了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搜集并获取对工作的价值观、需要和自省的才干的相关信息后, 他们的职业锚才会慢慢地形成。施恩1978年指出, 当个体在内部职业锚和外部环境达到一致的时候, 最有可能在工作中取得积极的结果。由此可见, 教师的职初期就是职业锚的形成时期, 抓住教师职业发展关键期——职初期, 指导教师形成与岗位需要即外部环境相统一的职业锚, 对指导、约束、稳定教师的职业生涯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若错过这一关键期的指导, 使教师形成与岗位需要相违背的内部职业锚, 它使得教师很难保持活力上进的心态, 对专业的发展缺乏热情, 进而成为很多教师离开教育岗位的导火索。

这个意义在中职教师身上显现得尤为突出。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讲, 中职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师职业, 而是一个职业群, 这其中包括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训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德育教师、学生管理工作者、学校行政人员等。职业群中不同的岗位需要匹配不同的职业锚类型, 在教师职初期指导其确立与岗位相匹配的职业锚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基于职业锚理论的中职教师职业发展指导途径

基于职业锚理论, 结合中职学校实际, 笔者提出以下四条途径用于指导中职教师确立与岗位匹配的职业锚。

1. 指方向———指导教师明确岗位匹配职业锚类型。

施恩在1996年重新阐明了职业锚的八种类型:管理能力型、技术职能型、自由自主型、安全稳定型、生活型、服务型、挑战型和企业创新型。中职学校不同的岗位对应匹配不同的职业锚类型。例如, 中职德育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他们为学生服务, 学生品德素质的点滴进步就是对德育教师的最大奖赏。因此服务奉献锚型是德育教师岗位的匹配锚型。

2. 内驱力———指导教师依据职业目标进行自我训练和培养。

职业锚是通过个体的职业经验逐步稳定、内化下来的, 因此, 教师依据职业目标进行自我训练和培养是培养确立职业锚的有效途径。根据职业目标的要求, 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训练和培养, 使自己具有从事目标职业的条件。学校要指导教师制定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和目标, 依据适当的激励机制监督教师克服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阻碍, 有效执行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组织设立不同专业组、学科组的教师成长团队, 通过团队合作、竞争的方式, 实现自我训练与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行业、产业的发展, 要求中职教师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 内容不断调整, 职业目标不断深化。指导教师依据职业目标进行自我训练和培养, 也使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进一步达到职业目标的要求。

3. 外动力———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教师确立职业锚。

任务驱动即给教师安排岗位职责内有挑战性的工作, 通过学校委以重任, 让教师感受到自身被信任与重视程度的提升, 并从中体验自身的价值。同时教师也可通过挑战性的工作真正审视、了解和评价自我。挑战性工作的成功实施, 可以培养教师对岗位的热爱, 有利于其职业锚的确立。值得注意的是, 学校对挑战性工作的委派要把握好度, 坚持“跳一跳, 够得到”的原则。既不要把难度过大的工作委派给职初期教师, 也不要把过于简单的工作作为挑战性工作委派给职初期教师。因为难度过大的工作职初期教师很难完成, 这就会造成职业挫败感的产生, 而过于简单的工作职初期教师很容易完成, 造成工作价值的低估, 这些都不利于教师职业锚的确立。

4. 环境影响———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带动教师确立职业锚。

校园文化是校园中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 并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任何一种校园文化, 一经形成之后, 必然传承下去, 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 虽会有所损益, 但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 永生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校园文化会对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逻辑关系上讲, 校园文化之于学校, 相当于职业锚之于教师职业。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契机, 指导、带动教师认同校园文化, 会带动教师确立符合学校整体价值观体系的职业锚。201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中职学校充分发挥学校、行业、企业的各自优势, 共同建设校园文化。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 提高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育人能力, 建设热爱职教、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业务的教风。中职学校可借助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 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将教师职业锚确立指导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

基于职业锚理论, 抓住中职教师职业发展关键期, 进行中职教师职业发展指导研究, 能使中职学校更好地开展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管理, 同时帮助中职教师确立职业锚, 在职业道路上又好又快地发展。正如赫伯特·科尔 (Herbert Kohl) 所言:教育的一个美丽之处在于:作为一名教师, 其发展是无限的, 正如你事先并不知道学生能学多少东西一样。

摘要:抓住教师职业发展职初期这一关键期, 指导其形成与岗位需求相统一的职业锚, 是提升教师职业满意度、指导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职业锚理论, 结合中职学校实际, 把指方向、内驱力、外动力、环境影响四条途径用于指导中职教师确立与岗位匹配的职业锚。

关键词:职业锚,职初期,关键期,中职教师,职业发展,指导途径

参考文献

[1][美]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2

[2][美]费斯勒等.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黄丽敏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0~42

[3]竺辉.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师资培训研究.2005 (4)

[4]马永全.新手教师职业选择稳定性的职业锚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8 (5)

职业选择理论 篇8

一、职业锚理论的内涵

“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埃德加·施恩教授提出的,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这一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职业锚是依据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现实地选择和准确的职业定位。它是个人自我观中的动机、需要、价值观、能力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职业锚,是个人稳定的职业贡献区和成长区,个人以其职业锚为其稳定源,可以获得该职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施恩根据自己对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的研究,把个体的职业锚分成了五种类型:技术或功能型;管理能力型;创造型;自主与独立型;安全型。施恩认为每个锚型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倾向和特点。施恩还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锚所在,每个人的职业选择只有定位在自己适合的职业锚上,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业绩,从而获得满足感。

二、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1. 进行自我评价。

从职业锚的涵义可知,开发职业锚最好的方法是让每个人通过各种测试来预测和明确自己的职业锚。但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期,又缺乏工作阅历和社会经验,因此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提供机会和条件来帮助学生,明确个人的职业锚就十分重要。具体方法是教育学生要认识自我,对自己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这里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测评方法来评定自己的性格类型,职业性向、能力测试等内容。例如韦克斯勒治理量表应用于对一般智力能力的测试;GATB(General Aptitude Tests Battery)能力倾向测验以及DAT(Differential Apti-tude Tests)鉴别能力倾向测验可以帮助进一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倾向;此外还包括一些特殊能力的测验等。同时,在运用心理测试的方法时要注意:努力收集或制作科学适用的量表;正确把握心理测试的结果,仅能就学生的发展提出建议。

2. 熟悉相关环境。

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分析“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这里的环境,有本人家庭、本学校、本市、本省、本国和其他国家。在这些环境中,认真想想自己可能获得什么支持和允许。在熟悉社会环境过程中,尽可能充分的了解职业、并据此判断职业是否真的如你心中所向往。了解职业包括了解职业内容、职业工作方式和环境、职业能带来的满足感、职业要求了知识与任职资格等。在学生寻求自己的职业锚的过程中,认识与熟悉外在的工作环境、了解职业十分重要。所以高校要积极、主动地倡导各种信息渠道的建设,以帮助学生快捷、准确地获得第一手的社会发展信息资料,以便准确地找到自己的职业锚。这其中包括主渠道建设:如报纸、网站、布告栏、招聘会、课堂、沟通座谈会等的建立和完善:也包括非主渠道建设:如中介机构、校友会、社会团体、实习机构等社会力量的协助和配合。

3. 明确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即确定自己的职业锚类型。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兴趣、特长、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职业定位应注意:一是依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二是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条件更合适、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三是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四是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

4. 确定职业目标。

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但所制定的目标都是建立在职业锚类型之上。一个人的一生虽然是个动态的过程,但其内在的气质,价值观,甚至需求在一定时期之内都是很难改变的。因此,按照自己职业锚类型进行定位的职业目标往往在一定时期内会比较匹配你内在的需要,从而发挥你的自身特点,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这种定位会相对比较准确。

5. 制定行动方案。

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要制定周详的行动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实这一行动方案。在这一环节中依然要遵循自己的职业锚特征,并结合外部环境,各种相关的信息渠道进行职业计划。不同锚的学生,职业生涯的道路也不一样。因此,构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指导教师方面来看,必须设计多种成才途径和提高素质的指导模块来指导各种不同锚的学生;从学生方面来看,各种不同锚的学生要发展自我就必须要变革自我:即不仅要树立明确的目标,而且还要善于有效地实现目标。

技术或功能锚型的学生只追求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很大的发展,因此牢固地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课业指导、专业技术技能的指导上;学生在构筑职业生涯规划时也要把主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更重要的是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上,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组织学习沙龙、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研训练、实习等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广度、深度方面进一步发展,使专业技能日渐完善。

管理能力锚型的学生应将管理本身作为最终目标,所以学习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甚为重要。这类同学从一入大学后就应积极参与学生干部的竞选和学校组织开展的社会活动,培养热心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并通过组织各项活动、协助教师处理各项事务等培养自己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社交才能,通过合理地安排时间做到工作、学习、休闲都不误,使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以应付各项工作。同时,还需加强管理专业理论的学习:通过到管理学院进修课程、邀请杰出管理人才专题讲座、多看一些相关书籍来提高自己的管理知识和领导艺术、水平。在这过程中,教师指导的重点是介绍最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理论,并提供多种机会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创造锚型的学生要做到:一是在深入钻研专业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二是通过积极申报学生科研项目,如参与校园创业计划等方式尝试探索新领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三是通过和创业成功人士的交流吸取经验教训,防止走弯路;四是进行心理素质的培训,增强个人的意志力和毅力。

自主与独立锚型的学生要学会把握好自由的“度”,处理好自由与约束的关系,以达到个人的最大发展。一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二要学会设计好自己的计划目标,才能一步步地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安全锚型的同学追求稳定安全的前途,所以应着重培养自己的特长,有为才有位、才有安全稳定的工作。同时,在心理上拥有知足常乐的心态,也要有不断进取之精神,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6. 评估与反馈。

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富有挑战性的复杂格局,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突破机会。当代大学生应该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充分理解运用职业锚相关理论,结合客观条件需要,及早制定准确有效、可行强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将来的合理就业奠定扎实的素质基础,使自己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摘要:职业锚是依据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现实地选择和准确的职业定位。大学生应以职业锚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的职业定位。高校也要积极、主动地建立和完善各种信息渠道,以帮助学生熟悉社会环境,了解职业。指导教师应设计多种成才途径和提高素质的指导模块来指导各种不同锚的学生;而各种不同锚的学生要树立明确的目标,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开拓美好的职业前程,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关键词:职业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徐凌霄,赵金秀.开展职业锚的认定,构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高教研究,2004(3)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现实借鉴意义 篇9

一、公共选择理论评述

公共选择理论既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同时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涉及现代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领域。从经济学理论角度来看, 它运用的是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而从政治学、行政学的角度来看, 它分析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我们密切相关的政治个体 (包括选民和政治家) 的具体行为特征, 同时包括由此引起的政治团体 (尤其是政府) 的行为特征。因此, 学术界常常把公共选择理论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政治的经济学”;因为公共选择理论在分析政治市场中官僚的行为动机时, 引入了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 并以此为基础, 对官僚的经济人性质及其危害和治理进行了系统的剖析, 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官僚经济理论, 这一理论撕开了传统政治理论覆盖在政府官员身上的理想化面纱, 触及了官僚关注自身利益的本质动机, 有助于理性地认识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因此有时候又叫“官僚经济学”。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公共选择问题, 而公共选择就是指人们通过民主决策的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 是把私人的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 (也可以说是一种机制) , 是利用非市场决策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配置。所以说, 公共选择在本质上, 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过程。公共选择作为一种政治过程, 它又有着不同的方面:即要经过立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过程。在第一阶段即立宪阶段, 所进行选择是制定根本性的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第二阶段即立法阶段, 主要是在现行的规则和法律范围内展开集体活动;而第三阶段即行政和司法阶段则是个执行阶段, 它将立法机构通过的法案具体付诸实施, 并且执行各项决策。在这三个阶段中, 问题最多的是行政和司法阶段, 这个阶段的操作难度也是最大的, 因此, 通常认为这个阶段是公共选择理论最为重要的阶段。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来源:维克塞尔的公共财政学

公共选择理论来源于维克塞尔的公共财政学。公共财政学的奠基人是维克塞尔, 他同时也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人。在公共选择理论中, 其绝大部分理论是研究财政方面的, 而着重又是研究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实施以来政府所产生的巨额财政赤字。公共选择理论在经济理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为布坎南颁发诺贝尔奖的公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公共选择理论弥补了传统经济理论缺乏独立的政治决策分析的缺陷, 这将有助于解释政府预算赤字为何难以消除的原因。

布坎南从维克塞尔的论文《财政理论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启发。后来, 他的许多观点都来源于维克塞尔的财政学观点:财政学应该始终以政治过程的研究为前提条件;公共财政学与政治学有密切的联系, 如果研究财政脱离了政治过程, 那它还是传统的财政学, 这并不能彻底地解决财政问题;经济学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提供政策建议, 而应该关心经济运行中进行政治决策的结构。布坎南等人继承和发展维克塞尔的观点, 提出了政治决策的多种模型假设。他们认为政府的集体活动是盈利的, 能够有利可图, 而古典经济学不应该主张政府只是从事保护性的或非盈利性行业的业务。同时他们也认为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的观点是错误的, 认为并不是把问题交给政府去处理就能弥补市场的缺陷, 而经济学应该研究政治的过程才对。因此, 与其说西方国家经济困境是由于经济制度的失败, 那还不如说是政治制度的失败。

公共选择理论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应用经济人假设及个人主义分析方法, 其基本思想也来源于维克塞尔的观点。维克塞尔认为, 社会的总效用是由各个成员的效用加总起来的, 而政府官员又总是从增加他们自身的效用出发来制定政策的., 也就是说总是站在他们自己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的, 他们不会完全地从只是增加公共福利的愿望出发去制定对全体人员都有好处的福利政策;政府官员们能从政府的经济活动中得到好处, 所以不存在所谓的仁慈君主。布坎南认为, 政治官员同样是理性的、自私的, 还有, 他们也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行以后, 财政支出急剧增加, 财政赤字有增无减, 财政支出的很大部分都落入了政府官员的私人口袋。

公共选择理论还把交换关系运用于政治决策的过程中, 这一观点同样源于维克塞尔。维克塞尔认为, 在政治决策过程中, 个人是按成本———收益原则来进行决策的。布坎南把选票比喻成货币, 认为选民用选票“购买”到有利于自己的政策, 官员们正是利用对多数人都有利的政策来换取更多的选票, 选票是连接选民与官员关系的纽带。这就好比消费者和厂商之间是用货币联系起来的一样。不过, 经济交换和政治交换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经济交换只是一种简单的交换结构, 而政治交换的结构则更为复杂。在经济交换市场上, 个人在转让一种私人商品的所有权来直接得到另一种私人商品的所有权后, 马上就会得到满足。而在政治交换市场, 不能保证个人在投出选票后就能获得效用, 而只有当个人与其他选民一起集体一致行动才能获得某种公共物品。同时, 只有当选票达到一定的数量后, 选民才能得到相应的等价物, 这一点与市场交换却完全不同。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之所以突然成为经济学的一大派别, 是因为“它开创了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研究政治 (即行政) 过程, 也就是说采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研究政治生活的内容, 包括国家理论、党派政治、官僚体制、选举规则、选民行为等等”。布坎南在分析公共选择理论中所使用的经济学方法,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方法论个人主义。所谓方法论个人主义, 就是指把作为微观经济分析出发点的个人视为集体行为的出发点, 把个人的选择作为公共 (或集体) 选择的基础。传统的政治学认为, 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是完全独立于个人利益的, 国家和政府是代表整个社会利益的唯一决策单位;而布坎南认为, “集体行动被看成是个人在选择通过集体而不是经由个人来实现目的时的个人活动, 政治被视为不过是一系列过程, 或一种允许上述活动产生的机构”, 所以, 人类的所有行为, 不论是政治行为还是经济行为, 都应从个人角度去寻找原因, 因为个体是群体的构成细胞, 是决策的基本单位, 个体行为的集合构成集体行为。其实, 市场过程与政治过程有相似的地方, 在市场中, 个人行为通常是经过市场发生相互交换、相互使用行为的, 也正是这样产生宏观经济结果的;而在政治过程中也同样是许多个人行动产生了一系列政治结果。因此, 政治决策过程与经济运行过程一样, 同样可以采用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

其次, 经济人假说。所说的经济人假说, 就是指把个人看作理性的自私的个人主义行为, 同时认为个人天生就是追求利益 (或效用) 的最大化的, 一直要持续到这种追求受到制约为止。在公共选择理论诞生以前, 经济学与政治学对人类行为的分析是采取两种完全相反的标准, 认为市场活动的主体是经济人, 只受狭隘的个人利益驱使;而政治活动的主体由于是集体利益的代表人, 所以只遵循公共利益行事。公共选择理论对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同样的人可能因为从经济市场转入政治市场就由自私自利的利己者而转变成大公无私的利他者吗?如果在经济决策的分析当中, 认为他是利己主义者, 但是在政治决策分析中, 同样的人却又变成了利他主义者, 这样, 对人的分析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基于这种认识, 公共选择理论沿用“经济人”假设, 将人的自利行为从市场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 体现出对人类行为分析的一致性。并以此为基点, 把政治舞台模拟为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 分析个人在政治市场上对不同的决策规则和集体制度的反应, 以期阐明并构造一种真正能把个人的自利行为导向公共利益的政治秩序。

最后, 经济学的交换范式。用经济学交换范式来对政治活动进行研究, 自然就会导致将政治活动归因于复杂的交换、契约或者协议。公共选择理论把政治过程看成一种与市场交换过程相类似的活动, 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政治市场”的概念。所谓的政治市场, 就是指人们在参与政治活动的时候, 同其他政治个体和组织发生相互关系的场所。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相类似, 它也是由供求双方决定的。需求的一方是选民和纳税人, 供给的一方却是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们。不管是选民还是政府官员, 在进行选择的时候首先要对个人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衡量。如果一项集体活动的决策给他个人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他投赞成票时所需负担的实际成本, 那么他就会投赞成票支持这项决策, 否则他就要么弃权, 要么投反对票。政治市场交易结构与经济市场的相似性, 最终由人的自利本性来决定。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现实借鉴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对政府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这不但在经济学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而且也为研究政府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研究途径。同时, 它也深刻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的一些共同特征, 指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限度和政府干预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 在我国当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 可以从公共选择理论中得到一些启发。

第一, 政府必须把握好在干预经济活动中的适度原则, 在政府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架构起一套激励共容机制。由于市场存在着一定的自发性, 注定了会在有的时候失灵, 所以政府就有必要对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但是, 政府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 并不一定就能弥补市场的不足之处, 因为政府本身也有职能上的缺点, 它也会失败。因此,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我们既要发挥好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又要把握好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限度, 使政府能够有效地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而不是取代它;但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公共选择理论的结论, 因为对于市场经济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官僚体制已达到极致的西方发达国家是适用的而且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理论, 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后发外生型”的国家,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没有政府的大量干预和推动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建立起一整套激励共容机制, 这样政府利益不仅不会损害公共利益, 反而更能促进公共利益。

第二,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要进行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 逐步转变政府职能。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具有相似性, 经济过程和政治过程也有密切的联系。政治过程的缺点会对经济过程产生不良的影响。目前,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 虽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 但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 特别是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与效率改革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理论上与实践上的障碍。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观, 为我们对政府、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所以, 为了早日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必须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 并依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第三, 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将政府的决策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布坎南认为, 由于决策者会被自身“经济人”的动机所左右, 导致其对公共利益的理解难于切合实际;另一方面, 由于决策者自利动机的刺激作用, 使得他们的决策行为往往不是倾向于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而是依据自己获得的信息和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来决策, 所以, 政府的决策并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产生这一政府行为的原因是缺乏一种约束机制来制约政府的决策行为, 所以必须为政府制定政策建立某种规则和程序, 以使政策方案趋于合理, 避免决策失误。所以说, 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 逐步优化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系统, 完善公共决策体制和相关规则, 逐步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

第四, 要正确看待政府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特征, 并且适当考虑政府行为的经济效益。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政府无疑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 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始终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但是, 政府部门和其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他们自身利益的追求, 我们不但要加以重视, 而且要真确地进行引导, 并进一步加以规范。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调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还有, 我国政府机关工作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减少成本的激励机制, 缺乏对经济效益的监控。依据公共选择理论, 我们可以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对政府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公共开支项目进行损益分析, 以此评价项目的净收益及政府的绩效。

参考文献

[1]James.Buchanan:The Theory of Publics Choice[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2.

[2]丹尼尔.缪勒:公共选择[M].上海三联书店, 1993.

[3]汪翔、钱南:公共选择理论导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4]文健东:公共选择学派[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浅析契约理论与会计政策选择 篇10

企业是“若干契约的联结体”, 在各种契约签订后, 各利益相关者就要对契约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由于会计数据在契约中的重要性以及会计政策本身的契约特性, 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契约责任。为了管理和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避免某个利益集团产生侵害企业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集团利益的行为, 就产生了如何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在制定企业的各种契约条款以及在监督和评价这些条款的实施过程中, 会计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鉴于会计数据在契约中的重要作用及会计政策本身的契约特性, 企业管理者和各利益相关者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就会对委托代理关系及其他契约关系产生较大的影响。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 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就是怎样为企业代理等契约关系的确立和考核提供公平、合理的衡量基础。因此, 契约理论便构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

契约理论被用来解释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是从实证会计研究开始的。近年来, 在西方财务会计研究中日趋兴盛的实证研究, 实际上是通过分析各利益相关者选择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行为来解释现存的并预测未来的各种经济实务。实证会计研究的重心是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目的是解释和预测各利益相关者为何选择这种而不选择那种会计政策。

会计准则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 不同的会计准则及会计政策选择都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导致企业利益相关集团的不同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 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进而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倘若使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 就可能将投资者引入歧途, 在资本市场上资源就会被错误的配置。如果说会计报表是一种分配资源的手段, 那么, 滥用互相对抗的会计方法就会导致在整个市场经济中投资资本分配效率不高。而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作弊是一种不通过实实在在劳动就可改变业绩的捷径,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往往是借助于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的, 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为不同利益相关者争取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和政治利益提供了可能。所以, 各利益相关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选择问题。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契约动因

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和契约安排来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 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一般而言, 这方面的实证会计研究结论包括了三个理论命题或假说, 即奖酬计划假说、债务契约假说和政治成本假说。上述假说的运用都与契约理论相关联。会计政策的契约条款以及会计数据的契约特性, 决定了会计政策选择在企业各种契约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这个时期的实证会计研究也被称为契约关系研究。

1. 代理契约, 奖酬计划假说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契约理论认为, 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 所有者为了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 往往给予代理人一定的激励和约束, 即通过签订委托代理契约给予管理者一定的红利报酬, 以实现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检验这一报酬契约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之间关系的假说被称为奖酬计划假说。

根据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 管理者和业主 (股东) 之间的契约关系侧重于管理者 (尤其是高层主管) 应用受托资源的绩效及相应的酬金。管理者酬金是由企业经营效果来决定的, 而衡量经营绩效的基本指标主要来自于财务报表或财务数据。如多数企业在对主管人员的奖酬计划中都明确列明需完成的一些主要财务指标, 并将这些指标作为管理者红利或其他福利报酬的计算依据。因此, 为达到自身效用或利益最大化, 管理者有动机利用较有弹性的会计政策来改变相关财务数据, 以增加其报酬。根据奖酬计划假说, 管理者通常倾向于选择可增加报告盈利的会计方法 (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往往采用直线法而非加速折旧法, 存货计价往往采用先进先出法而非后进先出法等) , 其动因并非是要“误导”市场行为, 而主要是通过报告高收益来确保管理者的奖酬。

这一假说也说明, 管理者并非总是选择报告高盈利水平的会计方法。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如当本年度盈利将低于奖酬计划规定的最低标准时, 管理者则企图选择能降低盈利水平的会计方法。既然本年度无法获取任何奖酬, 管理者就尽可能通过多计费用或少计收益的方式降低盈利水平 (扩大亏损) , 即所谓的“盈利冲刷”, 以便增加未来期间的报告盈利和管理者奖酬。同理, 当本年度盈利水平将超出奖酬计划规定的最高标准时, 管理者亦将选择可能降低盈利的会计方法, 借以将部分盈利递延至未来期间。在西方财务会计研究文献中, 不少实证会计研究结果为奖酬计划假说的成立提供了证据。

2. 债务契约:

债务契约假说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债务契约关系源于借贷业务, 当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时, 借贷双方便产生了债务契约关系。当企业和债权人的借贷关系发生后, 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就会产生利益不一致, 因为业主或股东关注的是企业的股利支付能力和股本增值能力, 而企业的债权人或其他贷款人关注的是按期收回贷款利息和本金的可能性 (企业的偿债能力) 。这种利益冲突具体表现为, 股东或经理人员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转移、剥夺债权人的财富。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 企业的管理者就会具有将债权人权益向股东权益转移, 借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因此, 债权人和管理者之间亦形成了一定的契约关系, 即债务契约关系。

债务契约是指企业经理人员代表股东与债权人签订的、用于明确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一种法律文书, 包括各种贷款契约、债券发行契约等。企业债务契约的主要作用是限制经理人员的行为或要求其按照一定原则、目的行事, 以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正当权益。债权人通过正式的债务契约, 对借款企业提出一些约束条件, 如限制企业的股利支付、股票回购和举借新债务等行为。这些限制通常是依据相关财务比率加以监控的。此外, 债务契约还可能要求债务企业维持特定水平的营运资本、利息保障倍数、净资产总值等财务指标。显然, 会计政策选择决定了这些监控指标的计量和评估, 对评估既定债务契约的履行或违约有着直接影响。债务契约假说认为, 企业的管理者具有选择可降低违约可能性的会计政策的动机。企业与特定的基于会计数据的限制性契约条款联系越紧密, 企业经理人员便越有可能采用可增加当期收益的会计政策。例如, 负债比率高的企业的管理者将更倾向于选择可增加本期盈利的会计方法, 或者可增加资产或减少负债的报告方式, 借以降低因为违约而导致的代理人成本, 如债权人要求清偿全部债务或是迫使企业清算还债等索偿行动。

3. 社会契约:

政治成本假说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经济活动, 还会受政治活动的影响而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 政治活动对企业管理者选择会计政策的影响也是现代实证会计研究的内容之一。

西方管理学理论认为, 企业可能因为政治方面的原因而加大经营成本。在特定社会 (国家) , 政治家或立法者可能为提高自身效用 (如争取选票或执政机会) , 通过行政或立法手段干预企业行为 (如增加税赋或行业管制) , 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一些学者认为, 政治活动是一种为转移财富而进行的竞争, 这种竞争将导致企业部分财富转移至经营管理者之外的个人手中, 这种由于政治活动的存在而对企业造成的种种损害被称为政治成本。一般而言, 对财务报告以及会计数据的理解在政治化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作用。例如, 当某些行业或企业报告较高的盈利时, 可能引发其他社会团体或公众的不满, 或是产生企业利用社会福利而赚取“暴利”的指控, 从而促使政治家或立法者运用行政与立法手段限制企业的产品定价或是征收调节税。根据政治成本假说, 对政治程序较敏感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可能减少报告盈利的会计方法 (如多计费用、递延收益、提取准备金等) , 借以降低其可能承受的政治风险或政治成本。另外, 一些实证会计研究表明, 除了传统的公用服务行业外, 大企业较之小企业对政治程序更为敏感, 或者需承受更大的社会压力, 故更倾向于选择可减少报告盈利的会计方法。所以, 这一假说又被称为经营规模假说。

三、结论

从契约理论角度分析, 企业之所以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 是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 企业契约未能就企业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的所有会计政策条款做出详细规定。从社会根源来考察, 企业的管理者选择会计政策是为了获得会计数据不同时间分布带来的各种可能的利益, 特别是当企业某些会计指标处于会计契约条款的临界值附近时, 此时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应该明确的是,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人们不可能完全消除会计政策选择现象, 所能做的是通过对企业契约、社会契约的规范和完善以及通过加强监督把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控制在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这也是值得深思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职业安全健康事故发生理论综述 篇11

关键词:职业安全健康事故理论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扮演重要角色的企业及其员工却越来越被职业安全健康问题所困扰。各种职业安全健康事故不断发生,造成了大量伤亡、疾病和其他损失。所谓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伤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1]根据这种界定,职业安全健康事故可以分为职业伤害事故和损失事故。职业伤害事故是指导致死亡、职业相关病症、伤害的意外事件,损失事故主要是指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2]职业相关病症具体包括职业病、职业性多发病及职业因素引起的身体不适。如果要有效地应对职业安全健康问题,就不能不先理清楚这些事故是如何发生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事故发生的机制和原因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先后出现了多种理论和模型。这些理论和模型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职业安全健康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职业安全健康事故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相关研究呈现出从关注人的因素到关注环境的因素再到洞悉二者的关联细节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前的事故发生理论或称事故致因理论往往将事故发生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个人的操作或作业失误,过错与责任都在于个人。这种认识深受当时重视机器而不重视人的思潮影响。二战后,工序和设备操作失误的增加让人们意识到事故的发生并不全是操作者的责任。这一时期产生的人机工程学改变了人与机器的关系,物的危险性也被认为是造成事故发生的重大原因。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提出和应用,对事故的认识更为全面,对其解释越来越多地采取了相互作用论,即从人与环境中的作业任务之间能否匹配和协调来解释事故的发生。

一、事故倾向理论

事故倾向理论是事故研究早期的一种理论。格林伍德(Greenwood)和伍兹(Woods)根据对工厂伤亡事故的统计研究,在1919年提出了这一理论,后来由纽伯尔德(Newboid)和法默尔(Farmer)进行了补充。[3]该理论认为,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中,某些人具有事故频发倾向,这源自人的天性,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事故,因而他们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企业预防事故确保职业安全的基本措施就是不要雇佣这些事故频发倾向者。事故倾向理论把事故的发生归责于个人,而且它假设,具有事故倾向是某些人的内在特征,而与环境因素无关。换言之,有些人天生就是“肇事者”,只要他们参与操作,就有可能发生事故。这种只强调先天因素却忽视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至今未得到证实,却有很多相反的证据可以将之证伪。该理论也因之受到了很多爭议和批评。

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海因里希(Heinrich,HW)提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4]海因里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事件的结果。这种关系犹如五张多米诺骨牌,第一张牌倒下会引起后面的牌连锁反应,最后一张牌就是伤害。这一理论也因此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五张牌代表的是事故因果连锁过程中的五种因素,即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第一张牌表示遗传及社会环境,个人从遗传得到不良性格或性格缺陷,环境会助长这种性格。它们会造成人的缺点,如鲁莽、轻率、缺乏安全生产知识等,这是第二张牌。人的缺点会让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是第三张牌。人的不安全行为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这是第四张牌。事故发生,导致伤害,这是最后一张牌。如果去除因果链中的任一张牌,连锁过程就会被破坏,伤害就会免于发生。企业做好安全工作的重点是要防止中间那张牌的出现,也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海因里希根据对55万件工伤事故(其中死亡和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事故48334件,其余为无伤害事故)的统计发现,重大伤亡、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是1:29:300,这一规律被称为“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或“安全金字塔法则”。该法则显示,在1个重大伤亡事故背后,有29件轻伤害事故,有300件无伤害事故,以及大量的安全隐患如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根据这种逻辑,如果放任安全隐患的存在,就有可能导致300件无伤害事故的发生,如果对这些无伤害事故不加以控制,就有可能产生29件轻伤事故,如果仍疏于防范,最终将产生一件死亡或重伤事故。反过来说,若要防止重大事故,就必须预防轻伤害和无伤害事故,要预防这些事故,就须控制事故隐患,消除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在海因里希理论的基础上,后来又有研究者提出了新的因果连锁理论,如博德(Frank Bird)、亚当斯(Edward Adams)等,他们修正了五种因素的含义,使之更趋合理和完善。

三、流行病学理论

1949年,葛登(Gordon,JE)提出了用于解释事故发生机理的流行病学方法。[5]他认为造成事故的原因与流行病病因具有相似性,分析事故时可以参照流行病因的分析方法。分析病因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当事人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二是环境特征,如居住地、社区状况、季节气候等;三是致病媒介特征,如病毒、细菌等。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将此方法用于事故分析,也就是分析相对应的人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因素以及引起事故的媒介特性。后来的职业流行病学研究更明确地指出环境、病原和主体之间的互相影响是导致职业伤亡及疾病的主要原因,消除与这三个要素相关的危险因素就能控制事故的产生。

四、系统理论

20世纪70年代后在事故原因研究领域出现了多种理论模型。它们均把人、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看待,探究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剖析事故原因,故可统称为系统理论。

(一)瑟利模型

1969年,瑟利(Surry,J)提出一种基于人的信息处理过程的事故模型。[6]在他看来,事故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导致人的行为失误。事故的发生过程包括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两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人的信息处理过程都被分为对事件的感知、对事件的理解和行为响应三个环节。在危险出现阶段,三个环节都正确,就不会出现危险。如果出现了危险,但在第二阶段,如果信息处理正确,危险就不会发生,也就不会有伤害。任何一个环节出错,比如感知错了,或理解错了,或者是行为错误,就会使危险转化成现实的伤害。后来海尔(Hale,AR)[7]、安德森(Andersson,R)[8]等人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这一模型深入考虑了人的行为发生过程是有心理学的作用机制的。

(二)威格里沃斯模型

威格里沃斯(Wigglesworth,EC)在1972年提出一种“人失误”模型。[9]该模型认为,所有事故伤害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人失误,也就是对外界刺激做出错误或不适当的响应。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作用于劳动者的感官,如果劳动者对这些刺激有正确的或恰当的响应,事故就不会发生。如果错误地响应了一个刺激,也就是失误了,就有可能出现事故。事故是否会带来伤害,还需考虑一些随机因素,比如虽然因机械操作失当导致设备倒塌,但操作者因临时被人叫走而免于砸伤,因偶然因素而没有出现伤亡事故。

五、轨迹交叉理论

轨迹交叉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0]人和物在各自的发展轨迹中,在某个特定的时空发生了交叉,破坏性的能量作用于人体,伤害事故就在这个交叉点上发生了。人和物的状态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在相互作用的。该理论强调的是导致事故出现的中间过程,而非事故发生的源头。在职业活动中能事前预防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是最好的选择。但现实情况往往比较复杂,要求人

和物时刻处于良好的状态有时难以做到。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比如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出现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时也有方法能预防事故的最终发生,那就是要避免二者的交叉。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事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直接原因,管理失误和缺陷是间接原因。而社会经济环境、习俗、法律等也会对安全管理造成影响,如从社会行政的角度看,出现职业伤亡及疾病问题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社会层面的管理[11],它们是更深层的社会因素。这些认识正在被整合为一种新的综合发生理论。

参考文献:

[1]中国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2008)[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429 e61ea102de2bd960588b4html,2012-04-16

[2]宋大成职业事故分析:原因分析、统计分析、经济损失分析[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2

[3]Frank P MckennaAccident proneness: A conceptual analysis[J]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1983,15(1)

[4]Heinrich,HW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 4th edn[M]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y,Inc,1959

[5]Gordon,JEThe Epidemiology of Accid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and the Nations Health,1949,39(4)

[6]Surry,JIndustrial accident research: a human engineering appraisal[M]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1969

[7]Hale,ARand Hale,MAccidents in perspective[J]Occupational Psychology, 1970,44(1-4)

[8]Andersson,R,Johansson,B,Lindén,K,Svanstrm,Kand Svanstrm,L Development of a model for research on occupational accident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ccidents,1978,1(4)

[9]Wigglesworth,ECA Teaching Model of Injury Causation and a Guide for Selecting Countermeasures[J]Occupational Psychology,1972,46(2)

[10]張连营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59

职业价值观研究理论综述 篇12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两分法,多维度观点

一、职业价值观的概念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操作性定义。易里哲 (Elizur, 1984) 认为, 职业价值观就是个体认为某种工作结果的重要性程度。罗斯 (Ros, l999) 认为, 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从某种职业中所能取得的终极状态 (如收入高) 或行为方式 (如与同事一起合作) 的信念。斯瓦兹 (Schwartz, 1999) 认为,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 它们是更一般的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

国内的许多研究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操作性定义。黄希庭等认为,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 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 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俞文钊等认为,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职业乃至整个人生所产生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廖泉文认为,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人生道路、职业定向与选择、职业工作态度方面的根本性的观念, 一般意义上,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从业问题上, 或者以职业为谋生经济来源、发挥才能、为社会作贡献这三项因素上不同比重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态度。余华等认为,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 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而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 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 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它是属于个性倾向范畴的概念。

二、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成果

在国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已有一些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 但从1987年“工作意义研究小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把职业 (或工作) 当作生活的中心, 从此研究者们把注意力集中于对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现今, 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者们已达成了一个共识: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一般价值观 (或价值倾向) 在工作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和投射;也就是说, 个体的价值观本身具有一个特殊的认知结构, 这个特殊的认知结构派生出了具有相似结果的职业价值观。我国的职业价值及其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基本上都是问卷调查, 理论研究尤其是职业价值观的定义与结构相对较少, 个案法更鲜少。

综观国内外研究, 研究者们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研究, 这是多数研究的重点;二是对职业价值观与其它因素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包括与个体背景因素以及与其它价值观的关系;三是对职业价值观变迁的研究;四是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问题。

三、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 大多是采用了文献法, 由于涉及的文献广度及个人的关注热点、思维角度、模式的不同, 因而呈现的职业价值要素条目也很不一致。总体来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 职业价值观的要素呈现多元化的迹象, 也由平面结构向立体结构发展。

职业价值要素的组合是职业价值结构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研究结果多是揭示平面结构, 下面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说明一下。

1.两分法

它是1951年由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 这种观点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且被广泛地加以应用, 他把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但是, 许多研究者对此划分方法的全面性持怀疑态度, 此种概括显得过于笼统, 内还是外的区分是相对的, 内涵和外延不同的人理解也不同。

2.三维度观点

塞普尔 (Super, 1970) 在赫兹伯格二分法的启发下, 应用实证研究得到职业价值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内在职业价值, 是指与职业本身性质有关的一些因素, 如职业的创造性、独立性等;二是外在职业价值, 是指与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 如工作环境、同事关系、领导关系及职业变动性等;三是外在报酬, 包括职业的安全性、声誉、经济报酬和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金兹伯格 (Ginzberg, 1951) 等人把职业价值分为三类:一是有关工作活动自身的。二是有关工作报酬的, 三是有关工作伙伴的。阿尔得夫 (Alderfer, 1972) 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增加一类, 即社会价值。易里哲 (Elizur, 1984) 则从另一个角度划分为三个维度:情感、认知、工具。

国内凌文辁等人 (1999) 应用科学的实证研究得出三因素结构: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声望地位。黄希庭等 (1994) :职业目标、实现职业价值的手段、职业评价。寸草 (1988) :划为表现型、贡献型和衣食型三类。余华 (2000) :用修订的塞普尔量表为研究工具, 研究结果与塞普尔观点的一致。

3.四维度观点

这是最著名的职业价值观维度的划分方法, 它是1992年由舍克斯 (Surkis)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四个维度, 他把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 (power) 。国内赵喜顺1984年把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四个维度:兴趣爱好型、社会利益型、声望舒适型、经济型。

4.五维度观点

主要有伯仁 (Perron, 1974) :风气、冒险、自由、地位、现实。宁维卫 (1991) 通过对两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抽取了五个因素:进取心、生活方式、工作安定性、声望、经济价值。郑伦仁 (1996) 根据宁维卫修订的塞普尔问卷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对比研究, 当然, 脱离不了他的大概的框架, 进取心、自主性、工作安定性、声望、经济价值。余华也是以修订过的塞普尔的职业价值观为工具的。

5.多维度观点 (六维度以上)

主要有荷兰德 (Holland, 1973) :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习惯型、现实型、企业型。余嘉元 (1999) 按工作结果的形式分:内在、情感、工作信仰、外在;按与完成任务的关系分:资源、报酬。廖泉文于2000年根据日本田崎仁的理论把职业价值观分为独立经营型、自我实现型、志愿型、才能型、支配型、自尊型、自由型、家庭中心型和经济经营型。顾雪英 (2001) 十一维度, 包括交往因素、义利因素、挑战因素、求新因素、成就因素、责任因素、环境因素、归属因素、体认因素、权力因素、创造因素。

参考文献

[1]Elizur D, Sagie A.Facts of personal values: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life and work values.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 1999, 48 (1) :73-87.

[2]黄希庭, 张进辅, 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

[3]卢荣远.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上一篇:性能飞行试验下一篇:养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