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时代

2024-10-03

多元时代(精选12篇)

多元时代 篇1

自从参加了《汽车消费》的编辑工作以来, 常有亲戚朋友前来咨询买车事宜。经历了多次的撮合成功或不成功的车型推荐, 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车市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于汽车文化的见识和视野比以前开阔了许多, 消费观念也变得逐渐成熟和理性。汽车对于许多人来讲, 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代步工具或是面子工程, 汽车更成为人们个性与品味的代表。有趣的现象是, 市场上虽然可供选择的产品种类很多, 但是真正能入他们法眼的就屈指可数了。

早些时日的普通消费者对汽车知之甚少, 通常对于买车的概念只有一句“我想买一部多少万的轿车”, 之后就都是一些模棱两可的描述。但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大众化, 懂车的消费者越来越多, 我发现在咨询购车事宜的人当中有很多人其实只是想从别人的口中进行求证并寻求一种认同感。他们往往事先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做足了功课并已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一辆什么样的车。因此不用任何人推荐什么车型, 其实人家心中早就拿定了主张, 所以我也就往往顺水推舟不给出什么个人意见了。

现在的汽车消费者们心中都有自己对车的一种理解和态度, 他们在选择爱车的时候往往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虽然这使汽车厂家们真的很难把握消费者的心态, 但从这背后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欢心的新时代, 即汽车消费的多元化时代。从今年上市新车的种类上我们可以看出除了两厢车、三厢车、SUV及Crossover等家庭用车, 各种款式的敞篷车、Roadster双座跑车、轿跑车、超级跑车等的曝光率比以前明显提高, 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线。应该说,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 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和自我价值观的意识的觉醒为汽车多元化时代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条件。我相信今后的中国汽车市场必将走向多元化!

多元时代 篇2

作者: 孙兴杰 | 发表时间:2016.06.13 刊发于总2164期《中国经营报》[本周视点]版

从香格里拉对话会到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我们看到了中美关系的不同面相,也可以重新审视中美关系的全景与特质。

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中美之间的争论没有想象的那么有烈度,而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都在努力寻求利益的汇合点。奥巴马任内最后一次战略与经济对话,如美国财长卢所说,在中国高考的时候举行中美这样的磋商,我们还是通过了考验。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也是定义世界秩序的一对双边关系,而中美在两个不同议题中的战略互动与沟通,意味着大国竞合时代的来临,也代表着中美对多元权力中心来临的默认。在这样的大趋势之下,应寻求中美长期和平与合作之道。

从去年开始,美国战略界开始讨论中美关系到了“临界点”这样的说法,似乎美国人蓦然之间发现中美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反倒有些不知所措。而今年,美国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以及太平洋舰队司令哈里斯的极端言论则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中美关系是不是真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呢?首先是美国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一种失落,失落的是,冷战结束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和军事上快速崛起,但是中国并没有变成另外一个美国,而是越来越有“中国特色”。冷战之初所设定的“历史终结”的历史哲学理念遭到了现实的回击,美国人也反思,是不是接触战略失败了呢?因这种失落而带来的是战略焦虑,应该如何与一个更加自信的中国打交道呢?回顾一年来中美关系的互动,可以看到美国的对华政策被美国大选以及五角大楼“双重绑架”。在南海问题上,中美之间的分歧被放大,尤其是五角大楼,似乎将南海当作制衡中国的有力支点。正因如此,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媒体才大量报道与关注中美之间的“斗嘴”,但也有媒体看到,中美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都保持了克制,南海问题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有爆炸性。

香格里拉对话会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几乎同时进行,前者是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与防务的对话平台,而后者则是中美之间最重要的双边磋商机制,包含了经济、政治以及人文交流三个支柱性体系,而且很可能会拓展至防务交流层面。如果中美之间真有过不了的坎儿,还是要回到双边的闭门会中去争吵与磋商,这也反映出中美之间最基本的战略共识和信任。奥巴马之后,战略与经济对话还要不要持续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也是美方做出的主动的倡议,而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的致辞,既是对过去八届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总结,也提出了新的议程,更是重新界定了中美关系的特质。

首先,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中美都要坚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个大方向,毫不动摇地为之努力。这是对美国的呼吁,也是给美国的承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不断去落实,中方提出的理念和原则需要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一步步落实。其次,中美之间不可能通过对话就解决所有的分歧,但是通过经常性的沟通,逐渐累积战略互信,减少战略误判。中美关系被定义为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思维定式之下,这种双边关系必然是对抗性的,历史上的大国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彼此的错误知觉与战略误判,缺少必要的沟通,以至于彼此猜疑、对抗,最终出现冲突。中美之间直接的沟通渠道达到108个,这是中美之间管控分歧、积累信任的主要平台。也有人质疑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效率,如果没有这么一个高级别的平台,中美关系可能会更糟糕。

最后,中美两国体量巨大,两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中美关系不仅是双边关系,更具有了全球意义。对于美国的重返亚太,中国提出了新的理念,“宽广的太平洋不应该成为各国博弈的竞技场,而应该成为大家包容合作的大平台”,这要比“太平洋足够宽广,可以容纳中美两大国”有更深的战略意涵。太平洋不是中美两国的,而是“大家”的,美国重返亚太的根源也在于亚太地区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是世界政治经济的关键一极。尤其是东亚的发展,打破了西方主导的单一现代性的构想,虽然日本一直力图脱亚入欧,甚至会借助G7这个平台来扰乱东亚局势,但是日本终归还是亚洲国家。因中国的发展,多元现代性以及多元权力中心时代来临了。如何顺应和融入这个时代,成为中美两国共同面对的难题。

多元权力中心时代,中美两国都应该直面对方,而不是在镜子里寻找那个似曾相识的对方。

冷战结束之后,西方“一统天下”,福山也说“历史终结”了,西方代表了历史,而且是世界历史。这也是全球化的历史哲学基础。全球化的开放性为非西方国家所接受,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红利,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就说,全球化最大的赢家是东亚,最大的获益者是中国,虽然美国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这就是中美关系的实质所在,两国带有历史天命的国家在全球化的舞台上相遇,所谓的历史天命,就是两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天下”的观念和历史,都有自我认可的“乌托邦”。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的转型过程中充满了屈辱和抗争,对于西方的那套“天下”以及真实的世界历史,中国还不太熟悉,还没有做好准备。因此,中国需要真正融入并参与到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真正成为一个主体,摆脱受害者的情结。于美国来说,它是现代历史上的“古老共和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人造共和国”,在上帝和君主之外,创建了一个世俗的政治秩序,而“山巅之城”则是美国人的信仰,也是美国人走向世界的自信。依凭美国的力量,“山巅之城”的理想改变了世界很多,但是也遭到了“世界历史”的拒绝。

多元时代培养创新人才 篇3

一、破除陈旧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多年来教学一直是为中考考试,为提高记忆知识、提高成绩而教,一节课里,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评价一节课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这节课里老师是否把知识完完全全地传授给了学生,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正是在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很多有个性才华的学生被磨去棱角,才能无法得以发展发挥,非常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尤其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更要破旧出新,大胆改革。我们比城市教师面对的压力更大,因为农民更愿意看到学生考试分数高,而不是为培养能力耽误看书做作业时间。但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承担起改变农村教育落后,人才稀缺的现状。要真正建立有利于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

二、改变教学的环境

1.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小学生的幼小心里老师是高高在上的,甚至有些神圣不可接近的,要打破孩子的种种顾虑。就要在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要走下讲台靠近孩子,询问他们"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你有不同的想法吗?"谁还有更新的答案?"等。

2.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并注意保护孩子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我们要善待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当学生得到各种不同的算法之后,老师安排了学生间的交流活动,通过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较简便的方法,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乐于探索,勇于创新。学生表达的不够准确,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充分肯定他积极地态度。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守旧于框框,不拘泥于形式,要有独到创见、变换的思维、更新的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老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成的、口头的、操作的)。

三、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l.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后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

小学三年级第一课"测量"。要让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可以让学生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分米)的物体,探索更小的测量单位。另外,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细绳,以备用直尺测量圆形物体时用,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手,不仅仅停留在课本的知识中。如在上"时、分、秒"这节课时,教学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看看时钟还差多久放学?","10分钟我们还可以做几个题"。以此培养学生对"1小时=60分,1分钟=60秒"的直观认识。在上"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商店购物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钱币,了解进率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在教学中补充一些丰富鲜活事例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适当选取和补充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

如教学"四边形"时,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尝试寻找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如:学生身边的课桌,方凳,书本;教室的门窗,操场上的乒乓球案子等等。有的学生还会说出铁门上的菱形网格,梯形的积木,进一步丰富了对四边形的认识。通过这些素材,使学生充分感受至到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意识。

(2)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体会数学乐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运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活动内容。通过实践,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可以让学生将带来的物品分类,想怎样分就怎样分。男生会带来积木,遥控汽车,机器人,玩具枪等,女生会带来故事书,布娃娃,卡通人物书等.大部分学生按玩具和图书分成两类,其中有的学生将玩具细分为电动和手工两类。分类方法多样,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只要说得有道理,老师都应给予肯定。

3.设计的练习要富于灵活性,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性、独创性.作业要联系实际,更具有应用性

例如,在教学"四边形"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型题:"用剪刀将纸片剪出各种不同的四边形。"学生们剪出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四边不平行不相等的图形,争着比着,看谁的图形多。学生既动手动脑,又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不同图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拓宽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空间。我们应该对教材现有的习题和活动形式作一些必要的改革,适当补充一些非常规题、开放型题。非常规题是相对于学生的已学知识和解题方法而言的,仅仅通过简单模仿是难以解决的,需要独特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己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自己解答。

对多元文化时代审美教育的思考 篇4

回顾美育的历程可以看到, 它的具体形态是随审美文化的形态发展而变化的。如原始审美文化下产生的是生存美育, 古代审美文化下实施的是教化美育, 现代审美文化导引下的是启蒙美育。美育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 也体现着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要求, 因此美育应该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

美育要在多元文化时代发挥作用, 实现自身的发展, 首先必须重新反思它的使命, 即美育的目的性问题。生存美育为的是表达生存愿望, 增强人的生存能力, 甚至直接服务于生存需要;教化美育则是为了更有效地规范个体, 建立社会秩序, 维护政治统治;启蒙美育则是为了“照亮”人的头脑, 使人变得有知识、有教养、有理性。这几种目的虽然各不相同, 但它们都将受教者完全置于被动地位, 人的主体性被遮蔽。美育多数时候是服务于其它目的, 或为教化、或为启蒙、或为智育、或为德育, 因此一直处于从属性地位。直到近代, 席勒正式提出美育的概念, 才首次在思想上使美育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同时, 他主张美育的目的是帮助人实现个性的解放, “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 他所说的美育终于将人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 美育的目的终于超越了社会历史的局限、阶级统治的局限, 把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与人格的完善作为美育的宗旨, 揭示了美育的终极意义, 这其实也应该是广义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当代学界提出的解放美育其实也是更明确地重申了这一目的。解放美育现在已被教育界所认同, 但要真正实现它, 必须首先教会人把握自由。在多元文化时代, 思想更加开放, 信息流动更加通畅, 人们有了更好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也有了更多的审美自由。美育该如何引导人们恰当地把握这一自由呢?

人在面对自由时通常都会有两种倾向:一是生物的本能。它表现为追求感性的、物质的、个体的需求;另一种是超越的本能。它表现为人渴望改变, 超越自我, 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前一种倾向在人身上有着天然的基础——人首先是生命, 它有着生命与生俱来的冲动。生物的本能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在多元文化时代, 文化的这种本能性表现得很突出, 如感性过度、突出欲望、强调物质享受, 追求个人利益。一言以蔽之, 即崇尚小我。但由于它是非理性的, 其负面作用很明显, 往往会给社会带来破坏性后果, 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而超越的本能是人在社会发展与进化中产生的, 需要一定的认识基础与社会条件, 因此也较容易被遮蔽。而事实上, 这种本能才使人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由并将人引导到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

美本身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与统一, 美育对于帮助人们克服生物本能的局限有着天然的优势, 可以成为一剂治疗现代文明病的良药。因为美育倡导的是蕴含真、善的审美, 这种审美活动能够净化心灵、陶冶品性, 升华人的感情,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使人从物的世界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精神从而获得解放, 赢得更大的自由。其实质就是弱化小我, 强化大我, 使人更多地存在于大我之中, 从大我的价值实现中获得更高的幸福与快乐。对于人类来说, 追求大我的人越多, 世界越和谐, 人类的社会生活越健康, 个人的发展也将越充分, 人类将更好地实现整体的幸福。小我的实现只能给人带来短暂的心理或生理的满足, 它的实现往往是排他的, 是狭隘的一己之利。因此, 小我中的人与他人、与世界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重重矛盾, 它的发展一旦过度, 带来的不是和谐而是冲突。大我感受的则是整个世界。对大我来说, 能不能改变世界、创造世界, 能不能以细腻、敏锐的心灵去体会世界的丰富与奇妙, 体会到怎样的世界是最重要的。大我有的是雄心与挥洒不尽的才能, 它能在自我创造中享受无上的快乐, 在纯洁之心的世界映照中感受美的颤栗与心灵的安宁。因此, 对于生活在资源有限的世界及社会群体中的人类来说, 只有合理节制物质欲望, 追求精神幸福, 才是永久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只有沿着这个方向, 人类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 才不会陷入因物欲膨胀、追逐名利, 导致越发展矛盾越多, 发展问题越大, 乃至危机重重的怪圈中。在多元文化时代, 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转变金钱至上、物质享受至上、追逐名利的庸俗人生观, 建立健康的、崇尚纯洁的、快乐的和谐人生观, 也可称之为审美的世界观。

一方面, 美育有利于人们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保持自觉与清醒;另一方面, 多元文化也有利于美育的进一步发展。多元文化可以为美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与审美资料, 而美育可在其中发掘更多的功能与意义, 使人们合理地利用多元文化促进自身的自由发展与人格完善。

美育在多元文化时代为完成其特殊使命, 应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 培养人们开放、包容的审美观。要破除以往只用经典来教育的方式, 大胆引进多元文化中的各种审美材料, 同时又要审慎对待这些材料。了解是辨别与理解的基础。虽说经典的作用勿庸置疑, 但当人们受到新的审美方式、审美对象影响时, 经典的教育就显得远远不够, 人们需要学会自主判断。传统方式的美育有时还会限制、束缚人们去接受新事物, 或者在诱人的感觉下盲目接受。因此在美育中引入不同文化的审美材料, 特别是新时代的材料十分必要, 这有助于人们保持审美接受的开放心态。在此基础上又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不简单判断事物。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美育更要引导人们去主动认识不同的审美对象, 减少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的盲目性。这也是下一步美育应该重视的问题, 即培养人的文化辨识力。

在多元文化时代, 各种文化中的审美材料的关注点是各不相同的。如大众文化过于煽动、鼓吹人的自然欲望及庸常需要;宗教文化则过于否定人的欲望, 提倡禁欲、修行, 以此追求来世幸福;主流文化倡导主流意识形态, 关注点较多地集中在公共生活上;精英文化关心人的深度存在、终极价值, 却疏于关心人的日常需要;西方文化有崇尚理性的传统;东方文化则有强调人伦的传统。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对人性价值的关注重点, 但又有其价值系统的片面性, 甚至偏执性。美育在阐释作品时可通过价值分析培养人们的文化辨识力, 帮助人们全面、合理地认识人性, 确定各种价值在人格中的位置, 通过审美的合理选择确立高尚的审美理想, 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 从而造就健全、和谐的人格。要实现这一目的, 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各类文化的深入研究, 尤其研究不同文化中的价值倾向, 研究其价值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适用范围等。这可以为在美育中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奠定较好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 要注意改进教育方法, 促进人的多向思维能力, 培养其理性的判断力与自觉的选择力。

再次, 美育要着力培养受教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多元文化并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 文化通过比较、借鉴、竞争, 将发展得更快速, 情况更复杂、多变, 审美元素也将更加令人眼花缭乱, 唯有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人们才能保证自己在审美的世界里一生都不迷失、不迷误, 始终保持人格的健康。美育要让受教者熟悉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法, 了解一定的艺术创作与欣赏规律, 以及一些基本的美学常识, 在这个基础上要让他们学会分析自身在审美活动中的感受、审美对象中包含的观念, 审美对象对自己精神及情感上的影响等。这样, 审美者才能对自己的审美活动保持清醒的自觉, 在审美中有意识地接受利于身心健康、对精神有积极作用的影响, 对那些过于偏狭、极端或片面的, 甚至违背人类基本价值观的审美对象保持审慎的态度, 防止受其不良影响。人们面对多样、多变的审美对象, 既能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 也懂得有原则的自主选择。

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 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但文化的杂呈也使人们面临选择的挑战。作为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的美育, 有理由, 也有可能帮助人们在复杂的文化环境里理性地选择自己的精神之路。新型美育启示人们, 要学会价值分析, 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 形成高尚而超前的审美理想, 自觉地使审美活动引导自己迈向灵动多彩又澄明深远的精神之境, 在人性自由发展的道路上永不迷航。

(作者单位:江西省蓝天学院)

多元时代 篇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涉及到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抽象层面和具体层面、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决策层面和操作层面、确定性层面和探索性层面等方方面面,而这些亮点,恰成为构筑和打造国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法治化框架的重点、要点和关键点。

一、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时代意义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发布具有重大意义,比如: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有助于破解法院正面临的案多人少的矛盾,有助于确保当事人行使更为广泛的程序选择权,有助于社会团体和组织的发育成长,有助于民事纠纷得到更具针对性的类型化解决,有助于彰显司法为民、便民、利民的更加丰富的内涵等等。这里仅就以下两点做重点阐述:

第一,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拓展了司法改革的覆盖范围,指引了司法改革的新型领域,明确了司法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所在,同时启迪着更深层次的改革诉求。长期以来,诉讼或审判被视为民事纠纷解决的唯一途径,国家通过法院几乎将纠纷解决权全盘垄断,诉讼由此陷入公力救济唯一化的泥潭之中,诉讼中的弊端日益凸显,诉讼成本高昂,诉讼迟延普遍,诉讼中的不公和腐败问题多发频发,诉讼的过程和诉讼的结果很难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于纠纷解决的期待与愿望,由此所造成的诉讼难题不断产生,比如诉讼难、公正及时审判难、执行难、申诉难等等,也造成了纠纷化而不解、案结事难了以致纠纷大量外溢、信访上访等现象。这也导致了司法最终解决原则难以实现,司法既判力脆弱,司法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司法公信力大受损伤。与此同时,其他纠纷解决机制则日趋式微,比如人民调解功能萎缩,民事纠纷的行政解决不再行之有效,社会团体和组织化解纠纷的机能生成困难。这就形成了诉讼高耸、非诉讼矮化的非协调性制度现象。非诉讼机制的弱势低能势必制约和影响诉讼机制功能的充分发挥,这就形成了双输而非双赢的尴尬局面。

因此,从纠纷解决的视角而言,目前司法改革面临着三大任务:一是“去库存”,将法院大量积压的案件(包括被排除在法院立案大门之外的案件)进行外化分流解决,尽快消化;二是“降成本”,不仅要大幅降低国家投入于纠纷解决领域中的成本,使稀缺而宝贵的司法资源均衡分布于公力救济与社会救济领域,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降低当事人行使诉权、使用法院的时间成本、物质成本和机会成本,切实增强纠纷解决机制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三是“去短板”,要强化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和作用,使之与诉讼机制比肩而立,同频共振,形成解决纠纷的管用、完整并具有内在有机关联的制度体系,使之产生出纠纷解决的整体功能和规模效应,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司法供给侧改革,便有助于将局限于诉讼和法院领域的司法改革延伸至整个社会纠纷解决领域,通过双管齐下,引领司法改革从狭义走向广义,并撬动社会领域的更为深入的改革与发展,最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制,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公正有效化解纠纷的制度生产力。

第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有助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构建公正合理的法治化秩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推进,社会利益格局多元、社会纠纷频发已然成为社会常态,人们对通过司法救济和社会救济化解纠纷所寄予的价值期待也不尽一致,如果依然局限于司法诉讼审判领域,利用法院一元化的诉讼机制来应对纷繁复杂的各式社会纠纷和冲突,不仅力不从心,使本已尖锐化的案多人少的矛盾更趋加剧,而且也时常会事与愿违,纠纷解决的结果也往往偏移社会公平正义的评价标尺,难以使当事人以及周边群众心悦诚服地感到满意,难以形成植根差异化社会土壤上的良好和谐的法治秩序。通过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除了使司法强化其职能和功能以外,同时还使行政机关焕发出解决纠纷的内在潜能,促使行政机关加快行政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步伐。社会团体和组织也将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体系的大格局中寻找定位、健康发展,发挥出固有的优势和长处,参与纠纷解决的过程,社会各界人士也有大量的机会各展其长,借助各种平台助推纠纷有效化解,这样就形成一个多元共治、各方参与、人人有责、协同齐进、相融互动的体系化纠纷解决机制,这种九龙治水的综合解纷模式较之于裁判中心主义下的法院单打独斗式的解纷模式,显然更具优势和实效,也更具有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内生动源。这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形成新型的纠纷解决观,明白纠纷解决是全社会共同治理的事情,而不是法院司法审判一家的事情。

司法是各种纠纷化解的最后一道防线,它绝不能演变成纠纷解决的第一道关口,更不能成为破除纠纷、消弭冲突的唯一渠道。司法审判作为纠纷解决的途径和方式固然不可或缺,但司法审判之外的纠纷解决途径和方式也同样不可或缺。在纠纷解决领域,只有诉讼内与诉讼外双重机制并举并重,才能变社会管理为社会治理,才能使法制变为法治,才能使人民当家做主、社会自治进一步落到实处,也方能在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的杠杆作用下,快速完善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大力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要点

《意见》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系统性文件,其是多年来法院开展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试点和探索的经验之集大成,也是将来制定国家层面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法的前奏和必要准备。纵观《意见》,可谓亮点纷呈,涉及到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抽象层面和具体层面、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决策层面和操作层面、确定性层面和探索性层面等方方面面,而这些亮点,恰成为构筑和打造国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法治化框架的重点、要点和关键点。以下就其要者作一初步解读:

1.明确了我国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党政主导”。《意见》在“基本原则”部分的表述与构想明确了在我国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方向,抓住了重要节点,奠定了基础。其原则表现在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有三个词汇表达其内容。其中,第一项原则就是“坚持党政主导、综治协调、多元共治,构建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纠纷解决的工作格局”。在笔者看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所要坚持和恪守的最为重要的原则是党政主导。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一项重大的法治建设工程,涉及到司法、行政、社会等方方面面,实际上是一张巨大的纠纷解决之网,牵一发而动全身,织密织牢织细这张巨网,绝非单方面力量所能济其功,也不是法院一家所能承担得了的,而必须在党委的主导和领导下,在政府各部门的鼎力协助下,在法院等司法部门积极推动和参与下,在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与配合下,才能完成这项艰难而有深远意义的法治建设大业。也只有在党政主导下,才能有效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系统中的各项制度,并调动资源,设立机构,协调关系,配置人员,提供保障,这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做长期打算,形成规划,逐渐而稳步地推进。各种纠纷解决机构和机制也只是这个体系的具体组成部分,它们在机构上相互独立,在价值上互补,在机制上互联,在程序上互通,在效果上共振,在体制上共赢,最终形成内在结构合理、环环相扣、功能强大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多元化纠纷解决系统。

2.重视了行政机关在社会纠纷解决中的作用和功能。在行政职能范围内化解纠纷、破除矛盾,维持正常的行政法秩序,这本是我国行政权的应有之义。然而,随着司法权在纠纷化解中作用的日益凸显,行政权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逐步隐而不彰,日趋疲弱。立法上赋予行政机关解决相关纠纷的权限也逐渐虚置化、模糊化和边缘化。比如,原来在立法文本上常见的“行政裁决”,其范围和所针对的纠纷类型越来越少,对相关民事纷争的“行政处理权”日益弱化,“行政调解”的效力也不再具有任何特殊性,与社会组织的调解相仿,甚至较之于人民调解的合同效力以及司法确认效力也远远不如,具有行政行为属性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等,也仅仅具有启动诉讼程序的前置性意义,而不具有终局解决纠纷的功能。在行政调解与司法审判之间的选择性条款中,行政调解往往不具有实质性价值,纠纷主体弃行政调解而径直选择诉讼的占据绝对优势。即便经过行政调解,当事人无视其存在而又对簿公堂的大有所在。行政机关在调解中所产生的成果,如证据收集、无争议事实认定、被局部接受的调处方案等等,在后续的诉讼中根本不会产生任何效用。行政机关也很少被邀请参加法院所进行的调解,更不可能被委托或委派进行相关调解活动。法院在纠纷解决过程中也往往自做壁垒,不征询行政机关对于纠纷解决的相关意见和观点。行政机关在纠纷解决中发挥作用,本是我国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一大优势,然而这一优势目前正处在弱化之中。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意见》在多处强调了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对接机制,这对行政机关强化事后服务功能、强化行政机关的解纷机能从而转变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尤其强调行政机关的两方面职责:一方面,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应当肩负起调解相关纠纷的职责,这是政府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所发挥的直接作用。比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其职能范围内的纠纷、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性冲突、民政部门对社会保障纠纷等,均应凸显其在纠纷解决方面的功能和优势。这是我国行政权与西方国家行政权区别之所在。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应当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引导民间调解组织的建设。目前我国民间调解组织很不健全,应当建立调解组织的地方还没有建立相应的调解组织,调解组织尚未覆盖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角落,纠纷主体不能便利地找到各种有针对性的调解组织来化解纠纷。在这个方面,政府应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3.激活了人民调解这一老牌的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人民调解是根植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且有富于时代创新特征的解纷模式,被誉为“东方经验”,对现代世界流行的“ADR”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一良好的具有先天优势的解纷模式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价值,人民调解的案件范围不断缩小,其规范性、制度性和程序性保障远不健全,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缺乏保障、经费缺乏保障、场所缺乏保障,人民调解的效力也长期处在疲软状态。人民调解就像鸡肋一样,用之乏力,弃之可惜,向来处在若存若亡、似有似无的态势之中。人民调解法和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被司法确认后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这一制度在人民调解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意见》的出台,高度重视了人民调解在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中的作用,致力于构建覆盖城乡的人民调解网络组织建设,同时强化行业性和专业性人民调解机构的作用。可以期待的是,人民调解在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中将焕发出新的活力,将再造辉煌,重振雄风。

4.发挥了商会、行业协会、调解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商事仲裁机构、公证机构等的作用。这里尤其需要强调两点:一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组织在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中的作用。社会团体和组织需要制度化培育,使之逐渐、稳健发展和壮大,确认其在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中的作用,是社会团体和组织受到重视和认可的重要契机和切入点。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在公益性纠纷的化解和解决中的作用业已得到立法上的确认。将来这一类的社会组织和团体应当有更大幅度的增长,须知,社会组织和团体在多元化纠纷解决系统中是并且必将长期不可轻忽的重要生力军。与此同时,要发挥自愿者组织、社区组织等在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中的作用。二是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公证机构在预防和解决纠纷中的重要作用。公证机关是通过对法律行为、事实和文书进行国家证明而预防纠纷发生的专门机构。但公证机构除了预防纠纷的功能外,它在纠纷解决体系中还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比如,公证机构发挥着对于司法机关解决纠纷的支持和配合作用,其公证的文书可作为具有较强证明力的证据采用,其所赋予强制执行力的债权文书可以直接成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根据。除此之外,尚需重视和强调公证机构在化解纠纷中的机能和作用,对于公证机构职能范围内的法律关系所发生的争端,公证机构理应参与其中进行调处,公证调解的作用在多元化解纷系统中显得不可或缺。

5.打造一支过硬的调解员队伍。《意见》提出:“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建立专业化、职业化调解员资质认证制度。”不仅如此,《意见》还提出:“人民法院可以在诉讼服务中心等部门配备专职调解员。”调解人员的选择是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核心,实行调解员资格授予和认证制度势在必行。调解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文化素养。调解员要通过国家统一的资格考试,由司法部颁发统一的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具体操作可以参照公证员和仲裁员的选任标准和办法,以便遴选出业务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调解员。

全媒体时代 多元汇聚数据共享 篇6

由凤凰网和凤凰卫视攜手众多机构联合打造的凤凰全媒体研究院,旨在连接全产业链,建立国际智库与媒体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全行业内容、渠道、用户资源共享,成为推动“业界、学界融合互动,行业、产业商机共享”的平台型战略创新协作机构。

移动时代,传统媒体通过并购等方式转型进入新媒体领域成为趋势。传统纸媒及电视广播媒体只有实施全媒体战略转型才能更具竞争优势。面对全媒体转型,业界需要融入更多的思考和分析。

凤凰视频原创总经理李鸣表示,传媒行业正处于快速变革的时期:一方面,以80后、90后为主导的娱乐消费需求崛起;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OTT技术革命到来,这两大因素将在未来成为主导传媒行业发展变革的主力。而在资本的催化下,传媒行业固有的“马太效应”也不断显现,并加速行业的变革整合。“真正媒介融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之下,各类不同的媒介系统和媒介形态,从内容制作集成、分发、受众的体验和服务的机制产生一种趋同和汇聚的机制。”

CTR副总裁田涛表示,“随着时代转变,从电视到互联网,受众的注意力正在快速迁移。电视帝国打造的垄断注意力模式渐渐远去,碎片化注意力形态正在形成。全媒体时代,独立的个体不能再用受众描述而应定义为用户,两者的区别在于受众是线性传播,而用户是讨论式,场景更为碎片化,媒体接触更多元化、终端更多样化,用户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及时分享和互动。”

全媒体时代,如何打通电视屏幕与移动智能终端,成为业界反复思考的问题。“摇一摇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反映用户特征的数据并没有被记录和保存下来,这一部分数据的有效利用能够为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带来巨大经济价值。”田涛认为,全媒体研究院的成立可以填补这一缺失。

此外,田涛还表示,“一切围绕用户展开,观察和跟随用户的变化,以用户为核心的传播平台应该是多渠道的,如电视、PC、移动端,既可直播也可点播。”

除了传播平台,在全媒体时代,还需围绕用户打造高效的交互平台,该平台应为跨平台、跨屏幕,使用户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对电视节目而言,在内容、交互、传播3个平台基础上,还应打造用户平台,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以及商业平台,以实现有针对性的广告投放。

全媒体环境下,如何创建竞争力?芒果TV市场营销总经理曾华表示,“首先要通过差异化,打造自身独特性,其次是专注,机会满天,但要学会加减法,专注把一件事情做好;第三是寻找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无论是体系、内容还是产品,必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最后是建立市场化的互联网生态,即基于互联网的人才、业务、资本和产品4个体系,如果这些还不能马上做到,起码要确保你的内容在线。”

多元时代 篇7

1 新媒体时代“电视将死”的表面假象

回顾媒介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最初口语传播时代,到活字印刷术的印刷信息传播时代,到视听语言传播时代,再到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报纸真的替代口语传播了吗?电视真的替代纸媒了吗?如今互联网、手机真的替代电视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能否认传统媒体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创新性,它们依旧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探索前进。绘画之后的摄影、摄影之后的电影、电影之后的电视,电视之后的互联网,新形式的出现每每会使人震惊,震惊的同时人们也会猜测旧有媒介形式行之将死,但是这些媒介形式并未从此退出时代荧幕。随着新媒体兴起,人们习惯用手机或电脑看视频,看似很少打开电视机收看节目,与传统电视媒体逐渐远离,但根据互联网最热节目排行榜2015上半年综艺节目周均阅读人数前五名的数据来看,排名分别是:《奔跑吧兄弟》阅读人数为3 900万,《爸爸回来了》阅读人数为3 370万,《我是歌手》阅读人数为3 301万,《极限挑战》阅读人数为2 855万和《快乐大本营》阅读人数为2 780万;根据以上的数据来看,这些节目均是在电视台首播的综艺节目,而且近期互联网热播的电视剧也大多是在传统电视媒体播过的。有人说最近爱奇艺推出的自制达人秀节目《奇葩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但我们从主持以及嘉宾阵容来看,主持人马东,系原央视3套《挑战主持人》的主持人、制片人、总导演,河南卫视季播节目《汉字英雄》的主持人。台湾著名综艺节目《康熙来了》的主持人蔡康永则担任了此节目特邀嘉宾。从节目的人才、内容、包装来看,资深的电视节目制作团队有着资深的节目制作经验,有着职业电视媒体人的媒介素养,节目实质上不过是换了新媒体驱壳播出的电视产业节目。看来“电视将死”只是一种假象,人们不是很少看电视,也不是新媒体取代了电视媒体,而是随着时代的改变,电视媒体的传播途径不再只局限于电视机,人们观看电视节目有了更多的选择。

2 传统电视媒体的竞争优势

传统电视媒介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面对新兴媒体的飞速腾达,处在“瓶颈期”的电视媒体理所当然会感到一定的压力,但并不意味着电视媒体在市场领先的位置上立刻做出让步。

首先,对于传统电视媒体来说,广电集团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节目制作团队,对节目制作有条不紊,对受众所想所需了如指掌,对素材收集有多元化视角;其次,电视台依旧是广告投入的最高平台。当前形势下,企业品牌建设把电媒视为品牌形象建设和企业广告经营的首选媒体,新媒体企业如淘宝、滴滴打车等,都投入了大量电视广告去构建自身企业形象品牌;再者,目前中国的有线电视数字化程度达到60%以上。根据尼尔森数据报告统计,2013年1月到10月,调查的4个城市中45岁以下电视受众所占比例北京59.8%,杭州48.2%,成都49.2%和广州66.6%[1]。从数据来看,电视受众绝大部分并非是老年人,年轻人虽作为新媒体的坚实力量,也同样热爱电视节目,他们并非不看电视,而是不用电视机去看,所以较之新媒体来说,电视依然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平台;另外,虽然这几年腾讯、百度等新媒体都在做自己的视频网站,自制原创节目播出,但目前来看收效甚微,那些能引起舆论的节目基本还是传统电视媒体的制播的,比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系列等;此外,大巨作的纪录片在传统电视媒体中对受众的冲击力也是电视媒体的优势之一,如《舌尖上的中国》《喜马拉雅天梯》等;最后,据调查显示,目前电视媒体的信任度达到7.58分排在第一。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赵化勇在2007年全国电视新闻年会上说:“公信力是传统媒体争取受众的最大法宝,是传统电视新闻业最大的无形资产。它是传媒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性因素,在公信力基础上,传媒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才可以达到完美结合”(1)。电视媒体最具公信力的要数直播类型的节目,被称为“中国政坛风向标”的《朝闻天下》《新闻联播》立志于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在节目播出之前需要采编播层层把关,在直播赛事、灾情或战况时,会委派记者奔赴现场了解情况,这些都是新媒体目前无法相提并论的。

3 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前景

在多屏时代下电视媒体有了更精致、更灵活的发展方向——融合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中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终将代替旧事物,但仔细斟酌,“传统”不能同“旧”划等,新兴媒体的形式和传统电视媒体的形式未必就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

纵观全球电视节目会发现,电视媒体制作的电视剧和达人秀不但内容新颖,而且节目制作高端。人们热忱于其中的真实性、娱乐性、服务性,只不过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观看电视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电视节目的进程和内容推动决定了评论的进程和内容。根据央视发布的《本台2015年羊年春晚收视数据》显示,在春节小长假期间,央视春晚多屏总收视率达到了49.61%,比去年上升1.2%;电视端总收视率比2014年上升0.77%达到45.30%;在新媒体方面总收视率提升了1.18%,达到了5.06%。网络点播量提升101.2%较去年翻倍。由于今年春晚联合微信红包摇一摇功能,年轻一代的受众比率较往年提高8.6%,其中摇一摇抢红包互动总量达110亿次之多,年轻受众占总受众的14.93%,被评为有史以来“最年轻春晚”。数据说明在多屏时代下,传统电媒乘着新媒体大浪破浪前行,融合发展中的传统电媒与新媒体正在共同进步。通过客户收视习惯加上新媒体微信摇一摇功能,注重了数据的分析,在融合发展中逐渐互联网化,比如东方卫视联合腾讯视频播出的《我们15个》,河南电视台与爱奇艺共同开发的《汉字英雄》等;电视的传播渠道和终端正在互联网化,各大卫视都建立了微信微博、公众号,制作了手机移动、PC终端,并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将传统电媒优势最大化。湖南卫视发布的芒果TV直播是目前传统电视媒介最成功的案例;有了渠道和终端,社会化的电视媒体营销模式就初步形成,电视媒体营销机构与消费者可以双向沟通,还能借助新媒体传播品牌价值,扩大各自电视媒体的目标受众群体。

综上所述,早早就得出“电视将死”的结论是片面的,还需要各个方面的考证。尽管传统的电视媒体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必然会有一定的压力,但与此同时,这种压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动力,促使传统电视媒体凭借自身优势突破“瓶颈期”,挣脱“电视将死”的表面假象并且证明“电视将死”系诡辩论。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随着新媒体推陈出新,共同发展。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兴媒介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电视媒介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部分“Sofapotato”禁不住新媒体的诱惑便开始转移。于是乎,有些电视人认为电视媒介已落入死亡的陷阱,“电视将死”成为潜藏在传媒界的一种悲观言论:目前电视媒体的受众大体分为老、中、青、幼四代,互联网新科技的介入,已经开始让年轻一代的受众不再被电视吸引;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喜欢看电视的中年受众也在不断减少;幼童一代往往由于受到家长习惯的影响使得新兴科技朝着“低龄化”方向发展;老年受众不易接受新鲜事物虽然依旧收看电视,但他们的思想、消费等却比较落后,对电视媒体影响甚微。

关键词:媒体多元化,电视之死,假说

参考文献

多元时代 篇8

关键词:传播多元化,FLASH动画,传统文化

一、FLASH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FLASH的前身是Future Splash Animator, 1996年被Macromedia公司收购, 名称也改为Flash1.0。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 FLASH发展到3.0版本的时候传入中国。由于FLASH技术进入门槛较低, FLASH制作的动画体积小, 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开始尝试使用FLASH制作短片, “闪客”成为了当时最流行、最时尚、最“潮”的一族。提起“闪客”, 我们不得不提老蒋, 不得不提小小, 不得不提北京其卡通和彼岸天动画。《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让我们知道了原来动画可以画的随心所欲, “小小”的“盖世”武功让我们看到了FLASH完全可以把二维和三维在纸上结合, 给人呈现出完美无缺的战争感和打斗感。后来出现的《大话三国》系列、《小破孩》系列、彼岸天的《燕尾蝶》《狂想曲》《圣诞礼物》《Bo Bo&ToTo》等等作品都以其制作精美的画面, 简短幽默的剧情获得受众的喜爱, 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传媒多元时代的来临为FLASH动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 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FLASH动画提供广阔的传播空间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 个人计算机已经十分普及。来自 (CNNIC) 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 “截止到2009年6月, 中国的网站数量为323万, 网页数为336亿个。宽带网民数已经达到3.2亿, 手机网民数达到1.55亿人。”在众多的互联网用户中, 以16-28岁之间的青年居多, 其受教育程度较高, 且相对集中在教育业、制造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和零售业以及IT业等。FLASH动画的最终受众是网民, 网民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FLASH动画的发展前景。

2. 手机传媒产业的发展为FLASH动画开辟了新的市场, 使FLASH动画完成了价值转换

手机媒体时代的来临加速了手机动漫的发展, 按次点播的收费方式使得FLASH动画解决了互联网免费收视的尴尬局面, 找到了盈利的新模式。随着3G技术的普及和智能手机使用量的增加, 利用手机上网已经十分普遍。据统计, 截至2009年3月, 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5亿人, 是中国普及率最高的媒体, 并呈现出了从个人通信终端发展成为媒体终端的趋势。通过移动互联网下载、播放、转发用FLASH制作的多媒体动画内容已成为现实, 手机动漫开始进入市场。移动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也早已看到手机动漫市场的巨大利润。由FLASH制作完成的动画屏保、来电动画、动漫乐园、疯狂GAME、闪卡SHOW、卡拉OK、火爆MV、影视瞬间、动感资讯、明星风采等丰富应用逐步投放市场, 并在移动通信业受到关注。

根据IPSOS调查的结果, “在不考虑使用资费的情况下, 被访者对手机动漫的使用可能性较高, 达到了80%”。这足以说明手机动漫在手机传媒产业中的地位, 以及被终端用户所喜欢和期待的程度。手机动漫能够给崇尚个性、追求时尚、喜欢沟通、思维活跃、紧贴潮流的动感一族带来新鲜感和快乐, 使其充分展示自我。

有关数据显示, 2007年, 中国手机游戏市场规模超过8亿元人民币。随着手机网络游戏产业链日益成熟和手机网游用户数量和产品的大规模增加, 预测至2011年手机游戏市场规模将达到37亿元人民币。

3. 借助数字出版的传播优势, FLASH动画找到了保护伞

多媒体时代的电子杂志是集合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元素综合而成的数字杂志。该杂志形式脱离了传统平面媒体和传统互联网阅读的静态画面, 突破了人的视觉界限, 加速了数字阅读时代的来临。该杂志是完全基于FLASH编程语言环境开发出来的, 杂志本身自带翻页动画和音效, 可在同一页面嵌入文字和动画, 并完全具备交互功能。强大的互动性和个性的极端强调, 再结合最新的IT技术, 以及风险投资商的介入, 使得数字杂志从2005年开始就被炒得沸沸扬扬。Flash动画与数字杂志同根同源, 两者结合不存在技术瓶颈, 而且FLASH动画体积小, 不影响数字杂志的下载速度。把flash动画嵌入数字杂志, 即增加了杂志的观赏性, 又能借助其格式属性 (.EXE格式) 的不可编辑性, 起到了保护动画作品知识产权的作用。

三、FLASH动画应当植根与中国传统文化, 汲取中国民间艺术的精华。

近几年国内动漫频道垄断性热播的国产FLASH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投入600多万制作, 加上有经验的传媒人士的炒作, 《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片创下了国产动画的票房新高。从商业开发的角度来讲, 《喜羊羊与灰太狼》可谓是成功的。但在制作方赚的盆满钵满的同时, 中国动漫也逐渐开始丢失傲世群雄的资本——民族艺术性。《喜羊羊与灰太狼》受众群体单一, 采用说教形式, 取悦于儿童市场。如若不是目前国内动漫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和当前社会教育的弊病, 《喜羊羊与灰太狼》何以能进入主流动漫市场, 充其量也只能进入幼教领域, 开发幼教产品。

中国的民间艺术植根于中国最底层的普通劳动人民, 汲取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精髓, 是世界文化里的一朵“艺术奇葩”。基于传统题材所创作的多部动画片, 如《大闹天宫》《宝莲灯》《哪吒闹海》《铁扇公主》等, 都曾让世界惊叹。连当时被视为“日本动漫之父”的手冢治虫都是看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后, 决定放弃学医, 从事动画创作。

FLASH动画产生于网络时代, 自产生之日起便成为了“全民运动”, 原因在于其制作简单, 投入成本低, 绿色环保, 体积较小, 方便传播等特性, 加之其受众多为年轻人, 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有着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把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素材, 如皮影戏、剪纸、提线木偶、戏曲、等移植到FLASH动画中, 用现代动画的理念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即解决了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难的问题, 又给FLASH动画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使FLASH动画也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汲取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的精髓。

结束语

结合传统艺术元素设计的2008年奥运会标志、奥运会奖牌、吉祥物、火炬等视觉形象, 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和中国的视觉设计;从中国传统艺术元素里挖掘出的开幕式表演被称颂为“无与伦比”, 惊艳全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 把传统民间艺术元素运用到FLASH动画创作中, 兴许会给中国传统动画片的复兴之路开辟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06年中国数字杂志研究报告》北京:艾瑞市场咨询, 2006

[2]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 2009

多元时代 篇9

多元化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这对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认识到,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德性的生成和提高增加动力,另一方面要为自我德性的丰盈与升华奠定基础。多元时代背景下的社会舆论呼声不断唤醒教师的职业道德,让教师重新认识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进而主动更新教育观念,以期在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探寻教育形成的一般规律。然而,价值多元的时代也让一部分教师的师德出现了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缺乏教师职业认同感

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够,使命感、责任感淡薄,缺乏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对教学工作热情不高。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负面效应的影响下,教师过分看重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项承担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崇高理想的事业。个别教师热衷于有偿家教或兼职,没有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无心钻研业务,缺乏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育创新的探索与研究,上课缺少激情,教学方法单调,没有开拓和创新意识。

2. 缺乏教师职业素养

一些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精神萎靡,作风懒散,纪律松弛,缺乏自尊自爱精神,难以起到表率作用。也有一些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上课自由散漫,仪表不整,举止粗俗,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不良的影响。个别教师甚至在讲台上发泄不满情绪,把一些个人成见、怨气带进课堂,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 缺乏正确的金钱观,言行有损教师形象

有些教师过于计较金钱和物质上的得失,对领导安排的工作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稍不如意就闹情绪。极个别教师还以“教”谋私,以“分”谋私,存在严重的教学腐败。有些教师不讲原则,在遵纪守法方面缺乏自律,没有认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未能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教师还抓住绩效工资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完善之处,散布各种流言蜚语和小道消息,甚至采取过激行为。这些有损于教师形象的言行,在社会上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既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所负载的价值意义,并始终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意志、态度的形成过程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为此,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师德素养。

二、辩证看待当下教师职业道德问题

与任何职业一样,教师职业也有三个层次的境界,即生存境界、责任境界和幸福境界。第一个层次,教师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之路,他之所以勤勤恳恳,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是因为他把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第二个层次,教师把工作当作一种职业,他努力工作是为了践行责任:因为我是一名教师,所以我应该做教师应该做的事。第三个层次,教师把教育当作一种生活艺术。此时,教育工作真正融进了他的生命,他不再有工作之苦、践责之累,教书育人不是出于生存压力,不是服从义务,而是为了表达生命,享受幸福。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推进,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职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心理状态及行为方式也随之而变,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一篇《“教师讨薪”折射教师职业吸引力提升之困》(《上海教育》2015年1B)的文章中提到,当教师要为“五斗米”而操心奔波,担着“人类灵魂工程师”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美誉,却因自己的付出与获得大不相称而奋起呐喊,甚至要选择极端的方式维护自己正当的权益,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成就了像孔子、陶行知这样的享有盛誉、思想不朽的大教育家,但更多的是教书育人、敬业奉献,平凡而又可歌可泣的基层一线教师。自古教师便顶着“先生”的光环固守着清贫,满头白发时细数着“满园桃李”,享受着为人师的那份荣耀与幸福。伴随着整个社会价值观的物质化,教师头上那“先生”的光环逐渐暗淡,为人师表的内在控制力在减弱。一些固有的道德观念受到质疑,尽管仍有为数众多的教师在内心守望着传统的师德规范,却在价值多元面前明显感到无所适从。

笔者认为,面对上述现象,我们不应一味地去指责教师道德缺失、行为失范,而是要做进一步的反思。政府部门要切实负起依法治教的责任,管理部门应该多深入基层,深入教师群体之中,多倾听教师心声,多了解教师的真实需求,进而制定出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教师发展的相应政策和制度。

三、健全教师自觉践行职业道德的社会支持系统

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为此,人们呼吁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笔者认为,这些对策短期内确实可以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升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仅仅通过外部的施压和短期的利益驱动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构建适应教师成长的环境氛围来激发教师内在的道德驱动力,形成教师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社会支持系统,使教师从内心认识到师德修养的提升和坚守对自身的发展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从创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出发来逐步形成这一社会支持系统。

1.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度环境

我国涉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些法规更多的是从政治上、思想上对教师提出要求,往往缺乏从教师职场出发的规范性、约束性条款,导致可操作性不强。对比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美国的要求显然更具体且容易操作。例如,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简称NEA)提出的协会道德规范,原则一“对学生应承担的义务”中就有有8个条款,其中第六条下还有3条具体的解释条款,原则二“对职业应承担的义务”包括了“不能有意用语言贬损或恶意中伤同事”等非常具体的8个条款。

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深入教育职场内部,进一步加强和细化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的师德建设经验,更多地从教师活动本身的特征和职场规律来研究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能出台相应的便于操作执行的细则。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度环境是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的制度前提和有效依据,也是当前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

2. 倡导展现教师良好形象的舆论环境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媒体除了对一些堪称“楷模”的教师进行集中宣传之外,大部分涉及教师群体的报道都是负面新闻。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猎奇心理”,热衷于对于负面新闻的传播,所以一些教育的问题很容易被放大。因此,营造普通教师良好形象的舆论环境也是我们弘扬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我们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能拥有一份教育情怀,立足教育,放眼社会。多去实地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及规律,多深入教师群体去体味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和酸甜苦辣的生活,能够理性看待新闻事件,聚焦教育事件背后的问题真相,为广大教师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营造一个宽容、理解并充满正能量的舆论环境。

3. 构建教师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学校要帮助教师明确工作中的主要角色,减轻任务负荷,要为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经常参加合作专业学习的教师,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及时给予教师正向的评价和反馈能带给教师更高的职业满意度。学校管理者必须坚持与教师平等交流,积极创设条件和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大事的讨论和决策,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增加教师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保健,学会宣泄与转移压力情绪,以便随时调节自己的心态。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正确评价自我,乐观自信,不断调适自身的心理期望值。教师要自觉磨砺意志、锤炼品性,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保持积极的心态,给学生传递积极的正能量。

即便教师的生活中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只要教师具备了这种积极心态,他就会想方设法赋予平凡生活以积极意义,调整偏颇的认知观念,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认同教师角色,正确悦纳自己,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有效控制消极情绪,进而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

4. 树立优秀教师标准的榜样环境

在教师群体中树立优秀教师标准的榜样环境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无时无刻不处于多重伦理关系和伦理价值当中,以往主流价值所要求的“道德榜样”的教师形象日益模糊,教师在实践中时常会面临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教师对于某些既定的道德教育目标并不那么认同,另一方面,在角色规范的制约下,他们又必须开展这样的道德教育实践,由此也使得这种道德教育实践变得十分脆弱、苍白,甚至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时代呼唤教育部门制定扎根一线的优秀教师标准来引领整个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借鉴新加坡教育部规定的好教师标准:(1)引领职业发展;(2)为学生优质学习提供条件和准备;(3)为教育关怀和学生幸福提供准备;(4)对学校的贡献;(5)与家长、社会团体合作。教育管理部门要制定出优秀教师标准在广大教师中予以弘扬宣传,树立相应的典型。在宣传优秀教师的过程中,要贴近教师现有的道德素养,要特别注意能为大多数教师接受这一实际,使广大教师能够学习,勇于超越。

5. 创设内外兼修的教师成长环境

无论是知识的更新、学生的更替,还是教育教学情境的不可重复性,都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努力,不断行走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上。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的引导与启发教师的内在道德自觉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后者更具有时代感,要让教师重视思想情感和心理体验的动力作用,在感受感动中形成道德自律意识,形成爱教育、爱学生的职业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师自身也要通过读书、拜师、写反思性成长日志等,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教书育人的境界和情操,以自己的情感、人文素质和道德智慧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社会、学校和教师本人要共同营造内外兼修的教师道德成长的环境。

多元时代 篇10

1. 实时化。

网络会计的大量数据通过网络直接采集, 实现业务协同、在线管理、远程处理、实时跟踪、实时传递, 直接生成会计信息。

2. 电子化。

网络会计用电子符号代替会计数据, 磁介质代替纸介质, 电子凭证代替书面凭证, 用声音、图表和动态图象反映会计信息, 实现了电子化、无纸化。

3. 网络化。

网络会计使企业内部会计数据实现了网上传递, 企业外部和世界各地都能快速准确地双向式信息交流, 资金支付和结算都在网络上实现, 资金流动相应地变成信息流动。

4. 多元化。

网络会计在收集与提供信息、处理信息方法和提供信息空间等方面, 都实现了多元化。

5. 开放化。

网络会计的大量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采集, 会计信息使用者可随时通过网上访问获取最新会计信息, 使会计信息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

6. 智能化。

网络会计是人机交互作用的系统, 既具有核算功能, 又具有控制功能。

7. 简捷化。

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 系统由计算机来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 人工干预大大减少, 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环节, 如平行登记、错帐更正、过帐、结帐、对帐、试算平衡等。再者, 计算机又承担起存货计价、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繁杂的核算工作。因此, 相对于手工会计而言, 会计电算化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也大幅度降低, 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8. 动态化。

在网络环境下, 企业主要在网上进行交易, 出现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 也使电子结算成为可能。各种数据实现在线输入, 电子货币自动划转, 业务信息实时转化, 自动生成会计信息, 省却了手工方式下将业务资料输入到会计账簿的过程, 使得会计核算从事后核算变为实时核算, 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 财务管理实现在线管理。财务信息收集处理的动态化使得财务信息的发布和使用能够动态化。信息生成后, 将通过财务软件实时反映到企业公共信息平台上, 或直接送到有关用户的电子信箱中。这样, 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了解企业的信息, 及时做出决策。

二、网络时代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 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程度不高, 许多企业没有会计信息化的强烈要求。

许多企业常常因为手工会计已经能够处理现有会计业务量, 而且管理层对会计的要求也仅仅是一种事后核算而已, 因此对会计信息化的需求很小甚至根本不存在。这样, 选择单机系统或多机系统模式, 在投资很小的前提下, 既可以满足会计工作者改善办公条件的愿望, 还能利用计算机做一些非会计业务的其他办公事务。

2. 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下, 没有不同管理层次之间、不同管理部门之间数据交换的需求。

虽然管理层已经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 但是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管理却远未做到。他们不知道将必要的原始数据收集在一起, 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数据生成有价值的信息, 不能确保组织内部合适的个人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形式收到这些信息, 更不知道如何更新信息。这样, 在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中, 以会计信息为核心的管理信息在不同层次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就成为空白。因而, 选择单机系统或多机系统的会计信息化模式就成为这种企业管理的特定产物。

3. 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管理人员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欠缺, 是会计信息化远离网络的重要原因。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技术, 会计信息化网络系统模式的选择, 不仅意味着会计信息系统组建时对企业高技术的要求, 而且在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期间, 还涉及到远程数据服务、网络系统管理等技术性问题。尽管有些工作可以交给信息技术专家来完成, 但是会计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这些要求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 即使选择网络模式也难以有效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因而, 让会计信息化远离计算机网络, 既可作为企业未来会计信息化发展目标的过渡, 又不至于给会计人员过重的技术压力, 就成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硬件模式的一种当然选择。

4. 计算机系统具有脆弱性, 数据传输安全受到威胁。

在网络时代, 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一方面大大加快了处理会计数据的速度, 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上和管理上的缺陷, 也造成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无法保证。除去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易受网络病毒感染外, 系统间数据的大量流动还可能使企业的机密信息无形中向外开放, 数据通过线路传输, 某个环节即使出现微小的干扰或差错, 都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另外, 如果是在国际线路上传送的数据, 在通信网中会计数据极有可能被改动、增删或窃取。随着电子计算机构造的日趋复杂化, 计算机人员秘密改动数据和程序将会很难发现和核查。

5. 网络时代的新型信息载体档案管理缺乏有效的安全与保密措施。

会计信息的传递和利用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完成, 载体与信息相辅相成。传统会计实行纸质档案管理, 而在网络时代, 新型磁介质载体将取代纸质档案管理成为新的管理方式。虽然磁介质载体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信息使用者的查阅, 但此类载体信息具有可变性、可操作性和对系统的依赖性, 而且计算机软硬件更新换代频繁, 如果隔代兼容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档案的安全和保密会面临巨大威胁。

三、网络时代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1. 会计人员必须深入实际业务过程中。

为将实时的信息及时嵌入业务处理过程中, 设计并实施信息处理系统, 会计人员在设计、开发和实施相关信息应用时, 应直接提供有意义的信息。为此, 会计人员必须真正深入实际业务过程中。会计人员直接关注实际业务过程, 有助于通过事前预防来控制业务处理风险。如果会计人员远离实际业务过程, 他们就只能通过事后检查来控制风险。这样, 会计人员实际上只是控制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处理风险, 而不是实际业务处理本身的风险。

2. 会计人员要参与管理制定业务处理规则。

会计人员要参与制定业务处理规则的过程, 就必须关注企业的业务过程。现行财务会计系统与业务过程相分离, 而且只处理业务过程发生的一个子集, 这样就会导致会计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产生隔阂。业务管理人员可能在与会计人员缺乏沟通的情况下, 改变业务过程的本质。实际上类似的情况也确有发生。这样会计工作也就变成了与业务过程相脱节的“秘密”工作。因为解决“业务问题”需要了解企业的战略、业务过程、组织结构、计量标准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会计人员如果无法得到所需的信息, 就会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会计问题”而不是“业务问题”。这种隔阂可能导致业务过程管理与会计工作脱节。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一种新的会计处理信息系统, 使会计人员能参与制定和实施整个业务处理过程的处理规则。

3. 加快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步伐。

国家应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尽快制定符合国际标准、适合国情的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以及网络会计信息管理、财务报告披露的法规、准则, 以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支付和核算行为。此外, 为了应对计算机犯罪, 保护信息使用者的权益, 国家应制定计算机数据保护法律, 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控制。

4. 建立数据备份和数据档案管理制度。

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中的, 很容易被删改或消失而不留下痕迹;另外, 由于电磁介质容易变形、损坏, 使得会计信息存在丢失或损坏的危险, 所以, 必须采取各种严格的措施加以控制。存取数据时, 要设置口令、密码, 验明用户身份;修改、删除数据时, 随时留存操作日志, 留下操作的痕迹以便日后核查;每次操作完成退出系统时, 系统都应提示用户进行备份, 使得数据一旦遭受破坏, 可以直接从备份盘中恢复数据, 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另外, 为防止非法篡改, 还可对一些重要的文件进行特殊定义, 未经授权不得改动。数据资料备份要有专人负责, 建立相应的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和保密制度, 对任何非法伪造、涂改、变更, 故意毁坏数据文件、账册、软盘等行为都要进行严肃处理。

5. 加强网络安全防范。

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树立全新的信息安全理念, 寻求最佳的安全解决方案, 避免因网络安全防范失误而可能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影响系统安全的因素有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因素, 也有利用计算机舞弊或犯罪的人为因素。系统的安全控制就是指防止这些因素危及系统安全, 发现影响系统安全的问题, 并解决这些问题使系统尽快恢复正常的所有措施。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 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尽可能选用安全等级高的操作系统产品, 并经常进行版本升级。对计算机资源授权控制、会计数据资源控制、系统维护控制、防病毒、防“黑客”等多方面入手, 设置多级保密措施, 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 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在操作系统中建立数据保护机构, 采用数据加密技术, 加强对数据输入的管理。数据在输入系统前经过检验, 数据、代码输入后进行必要的校对, 把同类凭证按凭证号顺序分成几组进行输入。选择质量过硬的硬件系统, 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加以电磁屏蔽, 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对病毒的预防采取防火墙技术, 对访问用户进行身份认证, 如口令控制、指纹识别、面容识别等。制定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 如制定防火、防水、防盗、防鼠的措施及计算机安全保护措施。加强磁介质档案的保存及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管理, 制订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等。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冲击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 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 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基本框架。网络会计是网络经济和财务会计发展的必然产物。网络会计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对促进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向更高层次发展, 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时代,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继红.浅谈网络会计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 2014, (6) .

教育培训迎来多元化时代 篇11

差异化竞争

现代远程教育呈现出学习者学习个别化、教学信息传输信息化、教育对象大众化特点,它要求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发生变革与之相适应。

目前,在对学生学习评价中存在着简单化和以考代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在学生学习评价上既缺少理论支持,又在实践中没有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深入的变革。针对远程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对远程教育的要求及远程教育规律,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远程教育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方向,具体为评价的方式要注重过程化、电子化、综合化。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变静为动,化形象为具体,突破宏观和微观的界线,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远程教育资源的多媒体能集计算机、录象、动画、音响等功能于一身,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与素质教育更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众所周知,多媒体时代里的人们已不止拥有一部智能终端。因此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多元化与个性化不断凸显,差异化竞争态势已然形成。

另辟蹊径

近年来,我国教育培训行业发展可谓十分迅猛,据统计,目前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而每年仍然以超过三成的速率在快速增长,巨大的蛋糕让越来越多的资本关注教育培训市场,同时也让更多的培训机构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营销圈地。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另辟蹊径,谁就能争取到新的商机。

英语教育培训市场出现了金融英语、猎头英语、行业英语等“专业户”;IT教育培训市场开始分化为“白领教育培训”和“蓝领教育培训”两大阵营;CEO教育培训则出现了针对女性CEO、CEO太太的教育培训项目;企业内训分管理教育培训、项目管理教育培训、销售教育培训、技术教育培训等等。

不过伴随教育培训市场的快速激增,培训机构数量也在不断提升与增长,其中机构质量良莠不齐的局面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培训机构已超过10万家,市场竞争激烈,而用户往往也在品牌选择之中徘徊不定,如何让消费者了解培训机构,并实现消费认知,品牌、服务、营销的作用就日益凸显,紧密相联。

作为如今人们已不止拥有一部智能终端的时代,手机APP似乎成为了生活中的必需品,这为教育行业能够“移动”起来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而时效性、精准性、广泛性的信息推送与品牌展示也让众多教育机构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抢占行业竞争先机。

亿美软通联合CEO赵芳表示,手机APP对于教育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与消费途径,而更多的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用户的行为习惯,在移动端上替代传统流程与操作。她表示,APP的建立能让用户更直接的了解他们的教育理念以及相关产品,对于教育机构而言,也是品牌与服务的更好展示。

市场细分

教育培训项目、课程越来越个性化的发展趋势预示:教育培训市场细分天下的时代已经来临。

新东方留学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从事出国留学服务的专职培训机构, 新东方留学在今年年初与亿美软通进行合作,利用掌客通平台搭建自身品牌APP,实现品牌展示、资讯信息、电子优惠券等移动商务线上营销体系,为大量准出国留学用户提供服务。

作为教育培训行业中率先试水移动互联网的企业之一,新东方留学将教育理念植入其中,通过APP充分展示其强大的教育资源与国际知名大学的渠道合作资源,让用户能够有充分的理由信任和选择新东方留学。

在功能方面,新东方留学APP内置不同实用课程资料以及备考资讯,同时还针对有意向的客户提供免费的二维码试听课程优惠券,通过扫码终端实现线下验证,并完成精准数据统计。而通过亿美软通提供的移动整合营销方案,利用短信、彩信、邮件等传统营销方式向用户推送最新的课程信息,增强用户对于APP的使用黏性,传递企业品牌信息,实现精准营销传播。

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观之,差异化竞争之路可以通过课程设置等手段来实现。以个性化课程的逐渐完善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逐渐打破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格局。突出实战性,从课程的设计到教育培训过程,都尽量让其具有良好实用价值和针对性,更符合学员的个性化需求。

多元时代 篇12

关键词:多元化传媒,网络,宣传

0 引言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方面,发展非常迅猛。宽带网络、手机、电子游戏、手提设备以及受众自主媒介等基于高新技术应用的新媒介纷纷产生并渐渐普及,人们获得信息的种类日益丰富多样,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日益多元化、迅速化和便捷化。在这样一个多元化传媒高度发达和信息传递十分迅捷的时代,随着多元媒体的空前发展,高校内部的媒介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校园宣传工作从传统的平面印刷品向多元化发展就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作为高校新闻宣传部门,无论是对内宣传还是对外宣传,都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并整合多种宣传途径,通过报刊、网络、广播等宣传阵地和载体,形成强大的宣传舆论气势,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1 校报在校园宣传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校报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成为校园宣传工作中最常遇到的一种质疑。回应这种疑问要从几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校报是学校组织传播系统内唯一正式官方纸质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它拥有绝对话语权,反映学校重大决策,反映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2005年6月,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强调了高校校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在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校报是经过精加工的文化产品,它便于携带收藏,符合多数人的阅读习惯。针对重大报道题材的选题制度和策划制度,使它的深度报道和典型报道独具特色,是其他校内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也是体现报纸整体水平的外在标尺,吸引读者阅读。

同时校报还具有教育意义,是发展学生兴趣(校报学生记者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锻炼平台。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记者队伍,不仅是校报工作的需要,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记者这个群体,逐步向广大学生辐射并施加影响,将国家、社会和学校倡导的精神理念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群体内部真正形成一个层次分明、渠道畅通的严密且有活力的信息组织,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1]

2 网络媒体在宣传工作中体现出便捷高效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脑、网络已在高校师生中普及,大家常以博客、BBS、QQ群等形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媒体也一跃成为吸引众多师生眼球的第一媒体。

目前,许多高校已建立起了自己的校园新闻网站及论坛,校园网在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别于校报等传统纸质媒体出版周期长、信息容量有限等缺点,网络媒体最为显著的优势即为便捷高效,新闻、信息上网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编读互动性强,影响面广,还能及时更新、下载。以江南大学新闻网为例,在本科评估期间,专家组刚结束一项检查工作,半小时后相关新闻及图片就已经出现在新闻网首页。伴随着各项检查工作的深入,相关新闻也随之滚动更新,各部门只需打开新闻网就可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的评估动态,网络媒体的高效性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少高校网络除了提供新闻、信息,还增加了双向互动、网上投稿、文章检索、BBS等功能,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了立体化、全方位的服务。[2]

3 校园电视及广播是校园宣传工作的有力辅助工具

如果说校报因发行渠道、网络受硬件设备的影响还不能最大范围地覆盖校园,那么校园电视及广播就有效填补了这一部分缺失,尤其对于学生群体而言,这类宣传方式因为是零成本支出,不会对他们造成经济上的负担,更容易接受。以江南大学校园为例,在学校的校门处、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食堂等人群相对集中处都设置有电子屏幕,滚动播放视频新闻与文字新闻。在学院行政楼、宿舍、食堂、学生活动中心等校园的各个角落都安装了广播喇叭,校广播台每天定时放送新闻、校园动态、娱乐资讯等节目,因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实际,对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所以深受欢迎。

4 利用校园数字化平台,积极探索新宣传模式

许多高校网站拥有自己的数字化平台,可以实现校内特定用户群的短信群发。这种方法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特别适用于应对突发事件。还可以与电信、移动合作,针对校园师生教职工这个用户群体,提供增值服务,把校报、新闻网上的重要新闻编辑成手机报免费发送到客户端,实现“随时随地看新闻,有手机就能看新闻”的目标。

校园媒体是一个整体,只有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其资源,才能形成一种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校园新闻媒体欣欣向荣的局面。要优化校园媒体资源配置,首先必须从管理体制入手,尽快建立起一家主管、一家主办的新型管理体制。建议成立高校新闻中心,隶属于校党委宣传部,下设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等部门。由新闻中心建立一支统一管理的新闻通讯员队伍,统筹汇总各种校园信息和新闻,使新闻中心成为统一的信息新闻集散地。中心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向它们提供和协调稿源,在出版(播出)时间上打好时间差,让深度报道、热点聚焦等时效性相对不强的稿件向校报倾斜。

参考文献

[1]龙佳.进一步发挥高校校报育人作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4):256-257.

【多元时代】推荐阅读:

多元文化时代05-23

多元环境07-14

多元控制05-12

多元05-23

多元空间05-26

多元因素06-08

多元供给06-08

多元挑战06-10

多元综合06-21

多元有效07-01

上一篇:CET-4写作教学下一篇:传统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