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的创新(共12篇)
金融服务的创新 篇1
近年来,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 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 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就, 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 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生活水平持续改善。这些成就既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也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就要努力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 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持续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要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机制, 稳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 特别是重点引导各类资本到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机构。要在切实加强监管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 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要加快发展农村保险事业, 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要积极支持专业性、商业性保险机构的发展, 鼓励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各类保险产品, 探索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农业保险网络。
1 加大金融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
要加大金融扶持粮食生产的力度, 优先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所需的资金, 支持建设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要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等经济作物, 支持适宜地区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 支持培育推广高产优良品种。要加大对优势产区发展糖料、马铃薯、天然橡胶等作物的金融支持, 积极促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设施化生产。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 让农民分享更多加工流通增值收益。要扶持粮食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 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 重点支持对农户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基地建设、质量检测, 鼓励龙头企业参与担保体系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龙头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
2 提高金融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要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加大信贷支持,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多渠道筹集资金, 重点支持农业关键领域、重要产品、核心技术的科学研究。要支持龙头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加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此同时, 还要支持农机工业技术改造, 提高农机产品适用性和耐用性, 切实加强售后服务。
3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要深化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信用企业、信用社区创建活动, 可考虑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给予不同额度的授信和利率优惠, 进一步调动县、乡、村及企业和农户开展信用创建活动的积极性。要全面推进征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个人、企业征信系统作用。要加大信用信息采集力度, 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 建立起银行、税务、工商、法院、环保、质检等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要加强诚信宣传教育, 普及法律知识和金融知识, 大力宣传诚信典型, 形成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社会舆论氛围。
4 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在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情况下, 更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财政要加大对良种培育、动物防疫体系、规模化饲养、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市场流通等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 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 组织农民大规模兴修水利、整治土地、修桥筑路、疏浚渠道, 改善人居环境, 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要将扶持“三农”的政策长期化、法制化, 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市场供应。要结合扩大内需, 全面落实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 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 逐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5 完善农业风险防御体系, 建立农业稳定增产增收的保障机制
要切实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 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业灾害救济制度、农业技术风险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规, 使农业风险管理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 支持建设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各类保险产品, 探索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农业保险网络。要健全再保险市场体系, 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机制;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 鼓励各类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 建立有效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参考文献
[1]邱玉兴, 李敏义, 张耀武.村镇银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实选择[J].北方经贸, 2009 (8) :106-108.
[2]李彦东, 张宪春.关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的探讨[J].吉林金融研究, 2009 (8) :28-29.
[3]刘宇, 高秀香, 于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7) :223.
[4]徐德明.找准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服务的突破口[J].内蒙古金融服务, 2009 (6) :68-69.
金融服务的创新 篇2
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提高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现就促进金融服务创新、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推进多元化信贷服务体系创新
(一)开展投贷联动融资服务方式创新。争取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支持,鼓励条件成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从事股权投资的全资子公司,与银行形成投贷利益共同体,建立融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机制,开展“股权+银行贷款”和“银行贷款+认股权证”等融资方式创新。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开展向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提供短期过桥贷款,加强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的合作,协同筛选和支持科技创新企业。
(二)推进科技金融机构体系创新。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支持实力雄厚且有长期投资意向的民营企业在沪发起设立股权分散的张江科技银行等民营银行,建立适应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需要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开展科技金融业务模式创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沪试点设立科技信贷专营事业部,进一步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研究单列科技信贷专营事业部和科技支行的信贷奖励与信贷风险补偿政策。
(三)引导科技信贷服务机制创新。支持商业银行加强科技金融专业队伍建设,改善银行内部运作机制和流程,制定专门的科技创新企业信贷政策,在贷款准入标准、信贷审查审批机制、考核激励机制、风险容忍度政策等方面,建立特别的制度安排,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符合科技创新企业特征的可变利率定价模式。改善知识产权质押和流转体系,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许可收益权证券化。推动融资租赁机构为科技创新企业研发提供设备租赁业务。
(四)发挥货币政策、外汇政策支持作用。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准备金、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出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再贴现绿色通道,强化信贷政策导向和评估督导的作用。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创新政策,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科技创新企业运用更加宽松的外债管理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开展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对其办理外保内贷和内保外贷业务提供便利。
二、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
(五)支持推进上海证券交易所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股票发行制度改革总体框架内,支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作为独立市场板块,设置区别于主板、不以盈利为要求、差异化的发行上市标准,与其他市场板块错位发展,建立符合新兴产业企业与创新型企业发展特征的制度安排,并支持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在战略新兴板发行上市。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加快建设,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区内和境外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跨境融资服务。
(六)推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板。支持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业务、产品、运营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服务于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板,设置和引入符合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需求的挂牌条件、审核机制、交易方式、融资工具等制度安排,推动建立与战略新兴板等其他多层次资本市场间的对接机制,加强政策配套和市场服务,重点服务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相关区域的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建立工商登记部门与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股权登记对接机制,支持股权质押融资。
(七)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多渠道开展直接融资。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等债务融资工具,推动开展可交换债、并购债券试点,满足科技创新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支持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并购交易。
(八)推动证券经营机构组织形式创新。支持证券公司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资本市场金融服务。探索设立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现代科技投资银行,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债权融资、夹层融资、并购融资、过桥贷款、结构化融资、股权质押贷款以及上市挂牌等工具,支持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壮大。争取试点成立区域性小微证券公司,专门服务于区域性股权市场,并通过加强与众创空间、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的合作,为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三、增强保险服务科技创新的功能
(九)支持保险资金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推进保险资金与本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合作,鼓励保险资金通过投资创业投资基金、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与国内外成熟的基金管理公司合作等方式,服务于成长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鼓励保险资金投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筛选具有较好成长性的科技创新企业,开展长期股权、债权投资。
(十)鼓励推出符合科技创新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关键研发设备的财产保险、产品责任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专利保险等产品,为科技创新企业、上海重点支持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提供保险保障服务。对符合条件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专利保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等,实施补贴、补偿等奖励和风险分担政策。探索开发科技创新企业创业保险产品,运用保险机制支持初创期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推动保险机构发展科技创新企业核心人员在职保证保险。推动国际商业医疗保险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涉外保险结算网络,为国际人才就医提供便利服务。发展专业科技保险经纪机构,促进科技保险产品的开发与运用。
四、推动股权投资创新试点
(十一)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持续加大对创新成果在种子期、初创期的投入力度,缓解科技创新企业“最先一公里”的资金来源问题。扩大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对引导基金参股天使投资形成的股权,5年内可原值向天使投资其他股东转让。创新国资创投管理机制,建立适应创业投资发展的投资、内部考核和国有资产评估机制。鼓励组建天使投资联盟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创新成果与天使投资的对接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将上海建设成为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及各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主要集聚地。
(十二)加快股权投资基金份额报价转让市场建设。加快建设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份额报价转让系统,建立和完善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人基金份额报价转让信息发布平台,提升转让服务功能,丰富资本市场股权投资退出渠道。
(十三)推动股权投资企业开展境内外双向投资。扩大本市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QFLP)范围,吸引具有丰富科技创新企业投资经验的海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参与试点,拓宽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积极研究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发挥股权投资企业在配合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支持本市优质股权投资企业到境外设立基金开展投资,引进新技术、新业态,促进产融结合。
五、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
(十四)设立大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基金)。优化整合财政支持资金投入方式,完善市级政策性担保机构体系,设立一家注册资本金50亿元的大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基金),创新考核等运作机制,提升市场活力,通过融资担保、再担保和股权投资等形式,与本市现有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增进服务,着力打造覆盖全市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
六、强化互联网金融创新支持功能
(十五)鼓励融合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鼓励持牌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金融业务与服务转型升级,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本市发起设立以互联网为主要业务载体或以互联网业务为主要服务领域的各类持牌金融机构。支持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等互联网企业在本市设立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地方新型金融企业。鼓励和引导互联网金融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多样、灵活的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企业通过互联网按规定开展非公开股权融资。允许符合规定的科技金融创新企业接入相关支付清算系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十六)推动开展股权众筹融资业务试点。引导、支持大型互联网企业、证券公司、私募股权投资等相关机构依法合规在沪开展股权众筹业务,支持各类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创新业务模式、拓展业务领域,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募集资金。支持相关交易市场开展股权众筹投资企业股权挂牌及股权众筹投资份额登记、转让等相关业务,健全行业生态系统。提高工商登记便利化,方便股权众筹投资主体注册登记。引导、支持广大投资人通过股权众筹渠道对本市创新、创业企业进行投资。
(十七)规范市场秩序,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组建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推进互联网金融行业信息披露工作,建设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交换与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互联网金融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征信机构面向互联网金融领域加强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加强部门联动,完善上海互联网金融领域监管协调与风险预警防范机制。依法查处、严厉打击互联网金融领域涉嫌非法集资、高利放贷、虚假广告、非法经营、资金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完善互联网金融安全保障环境,推动互联网金融企业健康发展。
七、鼓励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加强合作
(十八)发挥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桥梁作用。支持众创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互联网金融机构等开展合作,创新投融资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和科技园区利用熟悉区域内科技创新企业的优势,建立科技创新企业数据库,协助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开展科技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不断拓展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新渠道。支持有条件的区县设立、完善专门为众创空间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
(十九)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协作构建科技金融服务链。依托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交易市场、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知识产权评估、信用评级机构等加强业务合作,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助推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壮大。加强科技创新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利用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征信、信用评级工作,着力解决科技创新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金融机构与科技创新企业有效对接。
八、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工作协调机制
(二十)建立由市金融办、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资委、市商务委、市工商局、市知识产权局、张江高新区管委会、相关区县、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外汇局上海市分局、上海银监局、上海证监局、上海保监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市金融办作为召集单位。联席会议定期召开,共同对科技金融服务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成效进行评估,研究科技金融服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监测金融运行风险,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共同促进金融更好地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
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篇3
城乡发展一体化离不开金融支持。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金融支持。如新建或改扩建城乡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拆迁安置房和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供水、排水、供热管网设施等方面,都需要金融配套资本投入。其次,县域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以及扩大生产规模时普遍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再次,建设现代农业需要金融支持。在我国,农业依旧是弱质产业,农户贷款比中小企业融资更难,农业保险经营组织体系尚不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缺乏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顺利实现现代化。最后,农村居民生活改善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不断推进,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层次和领域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变,在金融机构服务网点、支付结算手段、投资理财、消费借贷需求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金融支持城乡发展一体化存在很多不足。其一,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度明显不足。当前银行投入贷款占当期投资的比例极低,有些地方不足当期投资的十分之一,如果没有足够的信贷资金介入,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目标将难以实现。其二,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不足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增长的矛盾日益严重。其三,金融服务方式单一、服务质量和效率低。当前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仍然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所推广的新型金融产品并未惠及广大农村地区。信贷方面推出的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仅能满足农户家庭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需求,不能解决城乡一体化专业化规模化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城乡发展一体化。针对农业生产特点,设计金融信贷产品,推动金融机构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开展村民、县域企业信用评级,推进一次核贷、周转使用、随用随贷的信用卡应用:针对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如拆迁安置房、农村供水、电力、通讯和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中长期建设资金以及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发展所需大额贷款,各类金融机构开拓思路,通过银政合作、农民住房“一权一房”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等,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解决“三农”发展融资困境。
拓展农户储蓄卡功能,确保农户就近享受基本金融服务。针对农户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日常消费等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各类金融机构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将种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等惠农资金的发放作为农户储蓄卡新增功能项目,确保惠农资金方便、快捷、准确、安全地到达农户手中。同时,各类金融机构为农村储户以免费或者优惠方式开通短信服务,提高农户储蓄卡的安全性。依托乡村小学或者村委会,提供更多自助银行(尤其是自助存取款机),让农户就近享受存取现金、转账等基本金融服务。
创新电子化金融服务。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依托电话网、计算机宽带网,以转账电话、POS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等主要电子化服务渠道,进一步扩大电子化服务领域。金融机构设计“三农”金融产品时一定要考虑与电子化自助渠道对接,通过电子化、信息化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同时,加大电子化金融服务渠道建设和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农村客户认识、接受并掌握电子化金融设备的使用方法,实现电子化金融规模收益和商业化可持续运营。
开发农村金融理财产品。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客户特点,金融机构应适时开发有针对性、差别化的个人理财产品,做好宣传和风险控制,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同时,积极与证券、信托、保险以及同行合作,努力开发新产品,发展交叉性金融业务,加快农村个人理财产品创新。最后,建立财政风险补偿基金,以贴息、减免税收等手段,扶持和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实施涉农企业贷款、农业贷款金融服务创新。
建立多层次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要实现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城乡金融发展一体化,必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信用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此外,面对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金融信贷风险大,金融机构难以承担不可抗力引致的不良贷款损失。要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还应当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从而有效化解金融信贷风险,实现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
(作者:谢小蓉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本文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内生式发展困境与竞争力培育研究”[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12YJC790211、2011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SCllC038]的阶段陛成果。)
试论支行的金融服务创新 篇4
一、服务理念创新
金融业的服务性质是由金融行业的产业属性所决定的, 从本质上说金融就是一种服务。因此, 更新服务理念, 提高对金融服务的认识是实现基层银行金融创新的先决条件。
1. 实现银行中心向市场中心转变。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银行以自己为中心, 基层银行按照上级的业务指令开展各项业务, 缺乏在竞争中自我开拓和自我发展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成了被动完成各项业务指标的机器, 在经营方式上的“官商”作风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格格不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竞争主体已经多元化, 竞争方式更为灵活, 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一套业务组织方式和员工行为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基层银行的服务理念必须实现以银行为中心向以市场为中心的转变, 把服务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要作为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实现“由靠利差实现利润向靠服务实现利润”的转变。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确立是服务创新的认识前提。银行在传统上以利差作为主要的经营收入, 现代社会随着利差的逐步缩小, 单一靠利差来实现其利润目标越来越困难, 使得金融机构开始由靠利差向靠服务转变。这一变化使得商业银行开始从市场的角度重新审视客户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在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中可以说谁拥有客户, 谁就拥有市场。客户群体越大银行的生存基础越大, 客户群体越好银行的生存基础越好。实现对客户认识的更新就是要以服务市场需要, 满足客户需求作为业务经营准则。
3. 树立个人金融业务新理念。
个人金融业务是金融服务的新领域。大量资料表明, 我国个人金融业务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与发展国家的金融业存在极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个人信用卡业务上。个人业务类的金融产品应该以科技为支撑, 以信用卡为载体。个人信用卡是今后几年中利润最丰厚的业务之一, 银行必须立即着手采摘这个“金苹果”。目前的情况是:截至2008年底, 全国共有196家金融机构开办了银行卡业务, 发卡总量18亿张。基层银行要进行服务创新, 也应该对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二、业务组织模式创新
在传统的按业务设置或按职能设置的组织机构模式不能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思想, 有必要按产品、销售、区域、授权审批的矩阵式的经营模式进行改造。商业银行的成功首先要归之于拥有一个高效率的组织架构, 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内的人力与物力资源。为了有助于服务的深化和服务创新, 基层银行要打破原有的资源组合方式, 改革业务流程, 再造符合竞争需要的组织结构。
基层银行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域、经营的主要产品和服务的客户群体的不同特点灵活选择自己的业务组织形式, 可以将组织结构分别定为客户主导型、产品主导型和客户与产品组合型。组织结构的选择可以让基层银行突出自己业务区域的特点, 提高组织的效能, 不强求在组织机构的上下完全对口, 整齐划一。
设计新的业务流程必须把能否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发挥金融效率、最大限度地让客户满意作为出发点, 坚持以效率为取向、以市场为基础。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的目的要克服行政管理型组织机构的弊端, 解决层次叠加、指挥链长、传播信息迟缓、决策脱离实际的问题。
三、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
面对新经济对金融业的挑战和客户对金融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 基层银行的服务创新尤其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增加服务项目的智力和科技含量。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 电子网络成了金融服务创新的运作手段。在国际上以新型化、多样化、电子化为特征的服务创新不断提高了金融的业务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基层银行应该抓住全球网络金融飞速发展的机遇, 大力发展智力和科技含量高的创新服务, 如开展电子金融商务, 实行电话销售、直接销售以及网上交易。迅速打开服务空间, 不断增添新的服务项目和内容。
2. 提高现有金融产品的服务附加值。
纵观中外金融创新史不难发现, 金融服务的创新大都是以某一核心金融产品为中心, 通过不断增加该产品的服务附加值来实现的。在这方面基层银行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以充分利用现有金融工具为不同业务需求的客户设计各种适应不同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组合业务, 可以将储蓄品种与消费信贷品种组合、住房储蓄与住房贷款组合、教育储蓄与助学贷款组合等等。这些业务只是对现有金融工具进行适当的包装组织就形成了新的功能, 使得核心金融工具的服务附加值有所提高。
3. 大力发展专家理财型业务。
现代社会里客户的金融知识有了很大增加, 保值、增值以及投资的意识增强, 对理财型金融产品的选择性比过去更大。专家理财型业务的主要对象是为了个人金融需求提供的。基层银行在发展专家理财型业务时, 首先应了解市场由哪些人组成, 哪些是现实的客户, 哪些是潜在的客户, 不仅要了解他们对理财服务有哪些大致的需求, 还要了解他们购买金融产品的动机和行为。由此进行市场细分, 辩别出不同市场的个性需求, 推出对他们最有吸引力、最有利于该业务发展的金融服务。要重视客户经理在专家理财服务中的作用。专家理财作为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很难有一套适合于各类人群需求的统一的业务模式, 客户经理最贴近客户, 最全面了解客户的真实金融服务要求, 他们应该承担起为客户进行服务设计、产品组合和金融服务消费向导的责任。
四、服务文化创新
基层银行要使自己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能力推出具有新价值、新知识、新功能的金融服务, 以保持自己在同业竞争中的优势, 就必须重视服务文化的创新。对于基层银行而言, 服务文化创新的目的就是通过服务形象的塑造, 形成一种文化氛围, 使员工和客户都从心理上归属于这家银行。
1. 追求服务品牌。
追求异质的品牌服务从根本上是要解决本行提供的服务如何区别于其他银行的问题, 只有强化服务意识, 突出“新”、“优”特色, 拓宽服务思路才能见到成效。现在国内银行已经创造了像“特约服务”、“24小时服务”、“一米服务”等有一定特色的服务项目, 但是真正能反映异质化服务品牌的应该是“真诚”。即时时处处关心客户需要、满足客户需要, 站在客户的立场上, 以客户的角度调整服务方位, 使服务到家, “名副其实”。
2. 体现形象创新。
CI策略对基层银行的文化创新的推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员工的认同。CI能提高员工的自豪感, 高尚的理念、统一的规范使员工肯定自己的工作和自己参与的事业, 增强凝聚力。二是公众识别。CI通过创造秩序性、独特性和统一性的企业形象系统, 极大地简化和规整了信息的度量, 企业形象变得稳定和完善, 使公众迅速准确地识别企业, 并从中感受到整个企业的团结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力量, 从而产生好感和信赖。
摘要:金融服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竞争取胜, 必须根据客户的需求创造与之适应的金融服务方式, 不断拓展金融发展的空间, 这对于基层银行获得竞争优势、保持经营活力, 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创新 篇5
○褚子麟 赵 娜
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对各营业网点进一步加大硬件投入、产品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力度,同业竞争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在金融格局深刻变化、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县级农村商业银行其金融创新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差距”逐步凸显,成为制约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下面,就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创新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创新是实现经营效益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发展进程中,如果不加强创新工作,那么就会在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农村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地创新,增强自身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金融创新是农村商业银行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当前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必然对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客观上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在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方面进行革新或改造,以适应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金融创新是农村商业银行满足客户需求的客观要求。客户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上帝”和“衣食父母”。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农村商业银行只有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3.金融创新是农村商业银行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农村商业银行主要为“三农”服务,以前在农村竞争的对手几乎没有,而邮储银行的成立以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诞生,也对农村商业银行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如果农村商业银行不转变观念,墨守成规,躺在原有存、贷业务上高枕无忧,必然会在未来激烈的金融竞争中被淘汰。
4.金融创新是农村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当前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目的就是要强化法人治理,明晰产权关系,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这就客观上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加快经营理念、金融科技、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达到改革试点的初衷。
二、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各类金融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在农村,肩负农民致富大任的农村商业银行,因受自身发展水平和系统性制约,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金融创新观念缺乏。目前,很多农村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树立起金融服务的观念,依然存在安于现状、保守求稳的心态。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其经营核算意识不强,工作开拓性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金融创新的切入点,而是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付上级的考核,缺乏金融创新观念。
2.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当前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满足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信贷品种较少,金融创新主要是模仿、借鉴国有商业银行的做法,以吸纳性创新为主,有特色和原创性创新很少,创新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由技术进步引起的金融创新工具只是极少数,同时创新层次低,创新主要表现为简单的数量扩张。
3.金融技术创新滞后。国有商业银行老牌资深、实力雄厚,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业务网络,电子化程度较高,资金调拨灵活,在“硬件”上比农村商业银行先进的多。同时它们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已有的金融创新成果,再加上服务意识强,在“软件”上也比农村商业银行先进。农村商业银行由于科技人才的缺乏,观念落后,不舍得在电子化建设上投入,导致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工具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金融创新处于初级阶段。
4.金融人才严重缺乏。金融创新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现代金融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没有新思想观念、竞争意识强、具有丰富金融知识和直接操作经验、精通业务的高素质人才,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地处广阔的农村,对计算机、国际金融、企业管理、投资、保险等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开展。
三、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为其精工细纺好“嫁衣”,才好风风光光地把它推介给消费者,使其从外到内发生质的变化,让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真正走进新时代。
1.创新经营理念。首先,坚持“三个取向”。一是要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真正把农村商业银行办成“农民的银行”,切实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水平;二是要坚持市场化取向,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坚持“双赢”取向,在帮助县域经济实现腾飞、增加社会效益的同时,管控好信贷风险,实现农村商业银行自身效益。其次,实现“三个转变”。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方向要从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大农业”转变,努力去发现、培育、开创新的支农平台;从支持传统农村向支持新农村转变,不断更新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再次,突出“三化建设”。要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现代化,以“三化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商业银行支农工作。
2.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应该围绕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适时创新适合“三农”需要的金融服务品种,为农户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一是要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为一般农户架起致富的金桥。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产业化组织、个私经济组织,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资金支持。二是不断创新金融业务和品种,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实行更多的融资方式,对普通小企业贷款可以实行公开评级授信,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放款效率。同时,积极拓展中间业务,不断增加其业务比重。三是探索完善联保担保贷款机制,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产品,满足农村多元化的资金需求,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金融服务,针对农户进城经商开展农村工商户小额信用贷款,帮助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创业拓展。
3.创新信贷营销。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脉搏,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创新信贷营销活动不断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在实现客户价值的同时,实现银行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首先,要细分目标客户,进行产品定位。从市场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推行不同品种的贷款,有针对性地选择产品市场有前景、资信良好、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企业作为自己的客户群,为扩大信贷投放规模打下良好基础。其次,是要加强金融产品营销。好的金融产品能否让我们的农户了解、认知关键在于营销。要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充实信贷营销人员,建立一支精锐的信贷员队伍,不断改进金融产品和完善营销服务。鼓励员工从围绕发展本地区特色经济入手,研究和熟悉各类信贷营销业务的运作。同时,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积极防范新业务发展中的各类风险。
4.创新服务方式。要建立重点客户和VIP客户档案,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差别服务、个性服务、增值服务,努力做到为客户提供最高效、最周到、最适用的服务。建立以流程为主线、以客户为核心、以IT技术为支撑、以组织创新和流程优化再造为基础、以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为目的的现代银行管理模式。加快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的便利度;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电子化、信息化和规范化,优化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功能,研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掌上银行。要开发新的代理业务,如代理融资、资金管理,代理会计事务,代理个人外汇买卖、投资理财等;创新个人理财业务,可依靠电子化手段,由理财专业人员将存贷款、代理、结算和信息咨询等业务品种进行系列组合,并根据客户的理财要求为其订做综合性、高效性的业务品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农村商业银行)
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的互动策略 篇6
传统的产品、服务创新方式,大多体现在产品或服务本身的扩展和优化,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过程发生新变化。企业对其产品和服务的视角已不再是单一的延伸,而是更立体化。
基于对多个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产品和服务存在图1所示的矩阵式的关系(见图1)。
在传统思维下,产品创新属于P+P模式(即纯粹产品创新模式),企业采取多元化多产品战略,拓展市场空间;服务提供商采用S+S战略(即纯粹服务创新模式),开发新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随着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服务业经济地位日益提升,服务创新也越来越重要,部分企业家开始在专注产品之外向市场提供服务来获得企业跨越式发展,即选择P+S模式(即产品附加服务创新模式)。同时,随着服务提供商积累资金、充分了解市场信息、拥有一定量客户群等核心资源之后进入制造业,生产自有品牌产品成为服务业企业战略升级的常见路径。这种模式用S+P(即服务附加产品创新模式)表示。
在延伸方式之外,我们还发现在创新过程中产品和服务相互依托和彼此嵌入的现象。即新产品或新服务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与旧产品或旧服务有逻辑关联,两者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这些现象在科技企业中最为常见。
纯粹产品创新
组合产品创新模式(P+P模式)
产品是营销组合的一个关键因素。营销者要在三个层次上做出产品决策——单个产品决策、产品线决策和产品组合决策。
一方面,任何产品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生命周期。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偏好、技术和竞争态势的变化,现有产品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延伸和扩展产品线。这就构成组合产品创新模式。
宝洁是践行“组合产品创新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产品从洗发水、香皂、沐浴液到牙膏、牙刷,几乎涵盖所有的日常个人卫生用品。这种持续的产品创新,让宝洁在全世界获取经济利益,也为其缔造了实力强大、充满创造力的品牌形象。联合利华、玛氏、康师傅、统一、娃哈哈等企业,也在践行这种创新模式。
产品互动创新模式(P X P 模式)
在这一种产品创新模式中,新产品并不独立于旧产品,而是通过信息共享产生协同效应,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加大用户黏性,从而增强原有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同时新产品也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索尼公司几乎全系列的产品,比如照相机、摄像机、手机、笔记本电脑、MP4、游戏设备都可以通过索尼自己生产的记忆棒进行信息的传输。这样各类产品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发挥不同功能属性的同时,能借助媒介达成统一效用。同时记忆棒媒介的专属性起到的排他效果,又反过来增强消费者的转移成本,让索尼的产品有机会形成自己独立而又完整的数码生活圈。
产品附加服务互动创新
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是众多制造企业的首要目标。但随着制造业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随着制造业整体利润的下降,聪明的企业开始打出“服务牌”,“以产品为核心,以服务赚利润”的新模式日渐清晰。
产品乃至制造企业的服务化,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有多方面意义。首先,改变单纯的产品差异化策略,通过产品与差异化服务的结合,实现顾客锁定,提高产品销售利润。其次,通过进入产品相关的服务行业,改变企业单一的发展模式,实现收入和利润来源的多元化,从而改变单一利润结构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最后,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与产品相关的服务,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反馈意见与新需求,有助于增强制造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性,提高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忠诚度,强化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和控制力。
产品附加服务创新模式(P+S模式)
汽车厂商的“4S”店,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包括丰田、大众、通用在内的生产商,在提供优质产品之外,通过统一培训服务人员、设计统一的门店,在“4S”店中给消费者提供修理、保养、维护、零部件更新等各项服务。
IBM作为计算机行业的领导者,除了保持主机和高端服务器的市场份额以外,近年来对很多产品业务进行了削减和收缩,而把更多的资源分配给服务部门和研发部门,使得它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公司,让一个老牌的制造企业在市场上充满活力。
“产品附加服务模式”的典型案例,当属家电业的巨头海尔公司。海尔凭借与用户心贴心的服务所形成的差异化的“星级服务体系”,让它在家电市场上持续领先。
产品服务融合创新模式(P X S 模式)
产品附加服务模式,是让服务给消费者带来满足感从而促进产品的销售,而“产品服务融合模式”是让产品和服务相互融合。优质产品能构建起良好平台,让消费者体验到独特服务,优质服务能让产品特性发挥得更加彻底,让产品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增值或倍增。企业实施产品的服务化,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增加消费者粘性,提升消费者转移成本,在不断的产品、服务升级中培育一大批忠诚的客户。
苹果公司是诠释这一模式的最好注脚。在苹果发展初期进行不断的产品更新换代,很多产品甚至超越当时消费者的认知,但终归只是让消费者认为苹果公司拥有很强的研发能力,直到随着ipod播放器而诞生的itunes,后者提供的便捷音乐服务使得ipod产品真正实现个性化,从此让苹果走向神坛。之后推出的iphone手机附带app store,更是让苹果重新定义手机,随意下载的应用程序服务完美地激发手机的功能,并且大量产生的优质app让用户对iphone产生强烈的依赖,让竞争对手难以超越。
nlc202309011309
服务附加产品互动创新
服务附加产品创新模式(S+P模式)
该模式是指企业本身是靠提供服务赢利,但在建立起顾客忠诚后也利用服务平台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流通企业往往就是这一模式,如家乐福、沃尔玛等卖场。这些企业的核心业务是服务,是为其他企业的产品提供销售平台,同时提供顾客所需的咨询、设计、送货、安装、售后服务等服务。这些企业在自己建立信誉后,也会开发属于自己品牌的产品。沃尔玛就有大量的自有品牌产品,中国的苏宁电器也在开发自己的手机品牌。
服务产品化创新模式(SXP模式)
随着服务的进一步深化,服务产品化逐步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IT业的服务产品化现象比较典型。比如谷歌开发的安卓操作系统,因为开放性吸引了全球众多开发者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应用程序,创造了一个能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服务体系。谷歌还把这个生态系统向设备制造商们开放。在很短的时间内,除了苹果、诺基亚等少数几家厂商依旧使用自主系统之外,搭载安卓系统的终端以几何级数增长。
亚马逊在提供电子书售卖服务之后,顺势向市场提供一款名叫kindle的高品质电子书阅读器,在阅读器上用户可以随意下载各类不同来源的电子书。亚马逊凭借其在电子书领域的长期布局,抢占了电子书的市场制高点。它以低价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购买kindle阅读器,而kindle带来的良好阅读体验又促进了电子书销售的快速增长。
服务的产品化和产品的服务化一样,构造起一个看似开放的闭环生态圈,让在其中起到支配作用的企业能享受到包括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等在内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的市场盛宴。
纯粹服务创新
组合服务创新模式(S + S 模式)
“组合服务创新模式”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服务延伸和拓展模式,包含了根本性的服务创新,即引入新的服务种类,也包括渐进性的服务创新,即服务方式、内容和风格上的创新。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是一个非常有代表的例子。航空公司提供的基本服务,就是把旅客安全准时地从出发地送往目的地。西南航空在飞行途中为旅客所提供的一些体验式的服务让旅客感到旅途不再是枯燥的过程,而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从而增强旅客的感知价值、提高的顾客推荐率,为西南航空带来持续的业务成长,其竞争力远超一些老牌的航空公司。
实体书店转型也很好地阐释了该模式。书店曾经是消费者获取知识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那时提供的也多是纯粹的售书服务。今天传统书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活下来的很多书店,开始通过新增服务进行转型。南京的先锋书店,在售书业务之外,提供装饰品、卡片等艺术类商品的售卖服务,还有咖啡、茶点服务,让书店成为一个立体的精神家园。在商业模式上也通过书之外的业务补贴图书利润率低的问题,让书店在坚守着浪漫情怀外还有更多经济上的理由。
服务融合创新模式(S X S 模式)
“服务融合创新模式”,是让新增服务与原有服务进行结合,产生协同效应。新服务的产生使得原有服务在功能上、性质上产生重大变化,不仅仅拓展了用户,也让企业有了更大的战略发展空间。
最近国内热议的大众点评网采取的“服务融合创新模式”值得一提。从2003年开始,大众点评网致力于城市生活消费指南服务,通过“用户生成内容”(UGC)产生大量的第三方独立点评信息,构建一个完整的商户信息、消费优惠以及发布消费评价的互动平台。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网站提供移动客户端,引入移动位置服务(LBS)技术,使原有服务信息呈现更完善。同时通过“签到”功能,让用户有了更强的使用欲望。团购服务的推出,让它更上一个平台,不仅为中小商户提供一站式精准营销解决方案,也让团购这种模式与用户点评模式相结合,产生相得益彰的作用。
互联网巨头们更是将这种模式应用得如鱼得水。谷歌公司,原本提供的是信息搜索服务,现在其服务内容已经延伸至基于信息搜索在内的日历管理、地图、新闻、讨论交流、邮箱等多项服务。关键是这些服务是基于互联网进行交互共享的,用户通过电脑、智能手机或互联网终端,可以非常方便地应用这些功能,以解决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有效地提升生活质量。
“服务融合创新模式”不仅仅是新服务开拓了市场,也让原有服务进行更深一步的市场渗透,是非常值得诸多服务企业借鉴思考的一条创新路径。
未来趋势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大致看清服务与产品相互组合构建而来的各种商业模式,但真正有价值的并不是认清我们“现在在哪儿”,更重要的是“未来在哪儿”。
本文认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用图2示意。
首先,随着“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变,产品与服务的简单延伸,满足不了顾客对一体化、增值型方案的需求,必然会向交互式模式更迭,即每个方阵的左上角部分会向右下角部分演进,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围绕核心竞争力,充分地使用有限资源,达成倍增的效益。
这一演进的基础是互联网。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本文所提到的“+”即“加”的关系,是指原来的产品/服务在创新的过程中增加的新产品/服务,与原来的产品/服务仅仅是增加或延伸的关系;而基于互联网,产品/服务在创新过程中增加的新产品/服务,与原来的产品/服务就不仅仅是增加或延伸的关系,而是互动的关系,也就是本文所指的“X”即“乘”的关系。由“加”到“乘”,或由“附加”到“互动”,即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演进的实质。
其次,更值得关注的还有两点。第一,“产品互动创新模式”(PXP)会向“产品服务融合创新模式”(PXS)演进,因为企业间产品模仿能力越来越强,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企业依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取胜也日益艰难,仅仅利用有形产品来竞争已不足以让企业的差异化变得明显,而“服务增值”这种无形竞争方式的强大作用在商业实践中得到广泛的验证。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水平的提升、服务内容的丰富、服务方式的多元为制造业企业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的助推。
第二,“服务融合创新模式”(SXS)会向“服务产品化创新模式”(SXP)演进。互联网行业成为这种模式变化的最主要代表。今天致力于服务创新的互联网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大量崭新服务,接着借助各种终端设备传递到顾客手中。传统模式下这些终端设备由第三方制造商提供。在互联网环境下,这些终端越来越制约服务提供商为目标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而服务提供商一旦粘住顾客,向上游产品生产延伸是非常自然的,而且这种延伸也会更好地实现和提升服务的价值。如见图3。
最后,我们将看到整个市场呈现出的是“服务产品化创新模式”与“产品服务融合创新模式”并存的情形,产品与服务不再孤立,企业成长不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企业之间不再是粗放的资源竞争,顾客享受到的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消费体验。
韩顺平:南京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
吴宜真:南京大学商学院EDP中心主任
曾润坤:南京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硕士研究生
银行外的思考:金融服务创新 篇7
Salesforce.com网站的首席科学家JP·冉古斯万 (JP Rangaswami) 在该领域有独到的经验。当担任德雷斯德纳·克兰沃特·沃瑟斯坦集团的首席信息官时, 他曾参与过银行的数码市场项目, 并负责部署交易室互联网技术和社会网络。去年在伦敦金融服务俱乐部上, 冉古斯万对自己尝试说服银行进行技术创新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做了描述。他说, 技术需要不断创新, 但是银行本质上是传统保守的, 所以创新对它们来讲尤为不易。不管现在情况如何, 至少冉古斯万当时的想法是这样。
合规性束缚银行创新
这并不意味着银行不希望创新, 但这确实表明, 银行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追赶市场甚至客户的脚步。冉古斯万认为这并不全是银行的错。例如, 银行往往比刚进入市场的非金融服务机构面临着更多的法律约束和应尽义务。并且, 银行复杂的后台系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抑制着创新速度。
例如, 关于数据保护的合规性问题, 冉古斯万认为银行并不情愿与他人或机构共享基础设施。这意味着银行并没有充分利用己方金融云的价值在管理费、转移资金和信用评级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更没有努力对其进行商业扩张。数据合规性问题使银行探索此类被判定为高度敏感数据的技术时持谨慎态度。因此, 公共云经常被排除在任何交易数据的范围之外, 只因为法律规定该数据需要得到严格控制。
市场促进银行创新
所以说, 在冉古斯万看来, 市场让银行创新进程变得非常艰难, 并且自2008年金融和经济危机以来, 他们一直面临着更多的不良风险。然而, 创新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 在开始考虑通过技术或其他手段对产品、服务和程序进行创新之前, 银行往往就已经面临巨大的障碍。这也许是一种不公平的看法, 但事实就是这样, 银行都是反应缓慢的庞然大物, 只有当非银行选手如贝宝和苹果进入人们的视线, 银行才会有竞争的压力, 从而略微努力地改变这一现状。
然而, 冉古斯万还讲, 创新者考虑问题时难免进退两难。他解释道, 这意味着目前的选手“看起来具有很高的阈值, 但创新水平却不与之成正比”。困难在于, 对现任选手来说, 适应市场变化的反应最终还是显得过晚, 但是, 这会导致组织以一种较低的性能水平运行。
因此, 不保持创新技术领先地位的银行终会发现, 他们将自己逼入了一个困境。冉古斯万认为, 如果不努力革新, 最坏的情况是银行可能陷入死局。他还警告说, 银行不应该只盯着眼前的对手来制定创新计划, 对方可能只是想适应一种新的市场需求, 包括探索代沟如何改变客户对技术的态度等。除了行业内部, 银行还应该参考行业外的创新灵感。比如, 团队中的年轻成员可以成为激发灵感的来源, 因为他们可以描述时下年轻人是如何使用新技术的, 并向高层管理人员贡献新创意。
主动创新与被动创新
汇丰银行技术创新负责人达伦·阿米蒂奇 (Darren Armitage) 对以下观点表示赞同:“创新是创造性的, 所以一个寻求创新的公司, 当然需要关注自身行业之外的信息, 从这个角度来讲金融服务机构与公司大同小异。”阿米蒂奇还补充道, 金融服务客户并不存在被孤立的现象。他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与广泛的技术和服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相信, 这意味着汇丰银行需要不断创新以便跟得上客户的生活及其期望值的不断变化。阿米蒂奇还认为, 移动技术将会让银行和客户之间更加亲密, 同时使客户能够自行控制如何访问自己的个人银行账户, 无论他们使用的是手机银行还是基于位置的服务帮助。
然而, 银行是否应该等客户来决定, 他们应该如何使用技术来创新客户使用或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体验?据报道, 苹果公司的后期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 曾说过, 在等待重点客户群来决定他们的需求时没有那么多的注意事项, 因为他们并不总是了解自己想要或需要的是什么, 而且他们可能需要的只是自己生活中已经拥有并习惯的东西。还有, 从某种意义上讲, 银行选择改变来应对然后再驾驭它, 而且创新这东西就像支付系统, 很多来自行业外。
针对这项控诉, 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架构设计师乔治·凯尔 (George Kelsey) 认为, 引导科技创新潮流不是银行的份内工作。他说:“我们的工作是时刻关注技术领域发生的大事并将其与客户需求联系起来。”他认为苹果就是这样一个组织, 这样的组织“为使用移动程序的用户设置一个平台, 并且还有一些其他公司如SAS和Teradata, 也在关注如何从我们银行在客户资源方面拥有的大量数据中处理并获取新的经验。”所以, 在凯尔的心中客户是排在前列的, 但他是否缺少史蒂夫·乔布斯书中所讲的诀窍?也许, 确实可以这样讲, 没有苹果公司的iPhone系列手机, 手机银行将不会有今天的发展。
汇丰银行首次直接电话银行子公司的营销负责人保罗·塞 (Paul Say) 说, 银行业的创新应该及时翻录规则书以免被过时的做法困住。他认为, 不拘泥于传统方法, 后退一步才能迎来新的机遇, 这些机遇可能不是先前所考虑的, 这意味着银行未来将真正的社会化。大部分机会来自移动通信技术, 塞称这项技术是非常有效的营销渠道, 就像每个英国人都有一部电话那样普遍。塞的同事、在汇丰银行技术服务创新团队工作的亚丁·戴维斯 (Aden Davies) 认为, 类似苹果和贝宝的公司不一定在从事银行的工作。戴维斯说:“我不太了解苹果公司建立的复杂的反欺诈系统, 或跟踪潜在恐怖主义资金的系统。”他还认为, 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不会看到“Facebook抵押贷款”, 但结果谁能料到呢?这个可以发生。维珍集团最近收购了北岩公司, 而维珍货币的出现是因为, 银行准备进行某项创新并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然而, 戴维斯认为, 客户管理资金的日常经验已经成为谷歌、苹果和贝宝公司的势力范围, 这一天早晚会到来。
创新生产链条
还有价值链的问题要着重考虑。富士通的金融服务总监斯图尔特·拉伊 (Stuart Rye) 说:“贝宝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为有了它, 你不需要通过银行来交易, 只需要一项对账服务, 这项服务方便快捷。”这样做的效果是, 银行最终发现自己在作非居间化投资, 这些都“在后台留下了提供批量贷款的、昂贵的支付系统”。冉古斯万在讲话中还指出, 贝宝正在整合到银行业当前的技术基础设施中, 以便将款项存入银行账户。
非居间化投资或缺乏创新并不一定意味着, 作为一个整体行业银行将会陷入死局, 它们仍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并且它们将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 个别银行仍然会失去部分市场份额, 有些甚至可能会因为技术创新力度不够而竞争力逐渐削弱并导致最终消失的命运。无论如何, 关键就在于银行内部和外部的创新状况。
变化的风险可以得到管理, 但若没有它就无法得到根本改善。一定数额的风险可以使行业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前提是组织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会因此而持续改善。但要明白意想不到的法律后果。如果银行关注的重点是哪里出错而不是哪里可以作为变革的结果来改善, 那么, 创新将死, 而银行最终将发现自己被市场远远甩在后面。
弹性网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安德鲁·贝尔 (Andrew Bale) 认为, 银行几乎像电信网络运营商那样正在采取行动。在他看来, 银行越来越多地以技术来提高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交付功能。因此, 银行需要继续寻找并实施IT公司提出的技术创新, 但也要想到应该如何使用、如何在银行内部应用以及如何从中受到启发并开发新的创新技术。
布里斯托尔商学院的独立董事兼客座教授布莱恩·福斯 (Bryan Foss) 仍然认为, 像智能手机银行之类“战术创新的存在”不足以充分“证明银行已经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还需要董事会作出更多努力来再次强调银行未来对消费者和企业的关键作用”。
创新的影响显而易见, iPhone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市场的风向。它还创造出一个与新设备和相关应用紧密相连的生态系统, 一切在电脑、笔记本、或MAC可以做的事情, 在iPhone上面也都可以。这唤醒了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极大兴趣, 同时为苹果公司确立了牢不可破的竞争优势。而这件事已经对其他行业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包括银行。
所以, 银行从中得到的主要教训是, 也许不是坐等客户来决定什么是他们想要的, 而是抢先一步来开发出新的技术以引导客户需求。像苹果公司就不是坐等创新的发生, 他们创新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他们一直在积极地创新。
谷歌研发的Android系统的出现, 使苹果公司面临激烈的竞争, 但它确实表明, 创新可以帮助任何一家公司包括银行的发展壮大, 至少可以暂时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并成为影响其他行业的潮流引领者。然而, 行业监管问题仍然是内在需要, 以便了解银行能够创新的必要, 因为望而却步的监管措施将会拖慢其创新的脚步。
考虑到这一点, 冉古斯万针对银行保守态度的评论是否公平?从某种程度上讲,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银行不能总是不由自主的被拖累。他们仍然可以从其他非金融机构的经验中获取教训。
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创新
苏格兰皇家银行是一家热衷于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开发与技术创新的银行。在移动通信方面, 它有专门针对苹果的iPhone和iPad、RIM的黑莓以及谷歌的安卓系统设计的移动银行应用程序。
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首席架构设计师乔治·凯尔 (George Kelsey) 认为, 这足以证明该银行已经开始进行技术创新革命。凯尔解释说:“我们已经成功地部署了移动银行应用程序, 这个程序横跨我们的5个组内品牌, 包括:苏格兰皇家银行, 国民西敏寺银行, 国民西敏寺银行近海分行和阿尔斯特南北两大分行。”客户表现得非常热情, 被他形容为“令人吃惊的好”。目前共有120万客户在使用该程序, 使用记录为102万次。这相当于自2011年5月以来完成了2亿英镑的资金转移和支付, 凯尔还表示, 这些数字将会继续成倍增长。
凯尔说:“我将它称之为‘单拇指转移’, 这是最高等级的金融服务应用程序。”这是因为苏格兰银行和组内的其他品牌一直在关注客户的需求变化, 并研制出相应的技术与之匹配。然而, 他认为这些应用程序是苏格兰皇家银行美好旅程的开始, 因为还有为其业务和商业客户推出的类似应用计划也正在进行。
许多创新的动力都是客户与技术之间如何交互的课题, 这已经由日益泛滥的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如Twitter和Facebook证实。这个趋势得到埃森哲的研究及其报告支持, 银行业2012年收入将增长, 创新和移动银行将实现稳健收益。
埃森哲金融服务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乔纳森·格瑞 (Jonathan Gray) 解释了这项研究的重要性:“我们所做的研究显示, 顾客更愿意通过数字渠道购买商品和执行交易, 并且初步结果表明, 在客户每月使用手机银行服务项目上有了飞跃式发展, 已经从去年的10%增至今年的18%。”
金融服务的创新 篇8
一、新型城镇化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现状
目前,银行融资仍然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江苏地区在新型城化建设的进程中,在金融服务模式上不断创新,开拓金融产品,优化制度流程,积极对接城镇化建设项目,不断深化“三农”金融服务的内涵,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家庭农场信贷模式创新
江苏省农业专业大户23.5万个,经认定的家庭农场1.58万家,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共经营土地1532万亩,家庭农场平均规模在110亩左右,其中种植业家庭农场以100—300亩为主,已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家庭农场贷款模式,笔者前往江苏东海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江苏海安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截止2014年6月末,东海联社已建立信息档案有69户,建当面100%,授信金额1320万元。家庭农场涉及在东海信用联社有贷款余额的25户,贷款余额598万元。
结合该地区的具体情况,总结归纳得出,已有家庭农场贷款种类大致分为三种,包括流动资金周转贷款、固定资产建设贷款和项目开发需求贷款。金融机构针对家庭农场制定的信贷产品各有特点,总结起来大致包括五种贷款方式,分别是信用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保证担保贷款和联保贷款。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现有的农村金融供给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的金融需求,尤其是抵押品的缺乏难以提供新型城镇化有效金融供给,这是目前农村金融建设中需要突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并要求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实施办法,建立配套的抵押资产处置机制,推动修订相关法律。在这一政策的有力支持下,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也不断增加,其中有代表性的江苏海安农村商业银行、江苏东海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就开展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担保物的借贷方式,这种借贷方式有利于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一资产转变为财产,对于破解农村规模种植户等经营主体因缺乏担保物权而导致的贷款难题,充分发挥金融支农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探索意义。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总结得出江苏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分为三种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作经济组织抵押贷款。主要操作流程是借款人提出贷款申请,并提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及承包合同等有关资料,经价值评估、贷款调查后,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和抵押合同,相关手续完成后即可放款,在合同期满后将贷款归还。其间还须到当地农业部门办理抵押登记,便于贷款程序和用途监管。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管理部门+信用社抵押贷款。主要操作流程是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向当地的农村信用社提出抵押贷款申请,由相关管理部门对土地的价值进行评估核准之后,信用社作出抵押价值的认定,并且与农户签订贷款合同,由土地管理部门进行登记确认后,信用社向农户发放抵押贷款。三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担保人抵押贷款。主要操作流程是由农户自发地组成“土地抵押协会”,接收广大农户成为会员,有会员需要申请抵押贷款,就需要把自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给协会,由信用社对土地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让协会中至少三名会员成为抵押贷款的担保人,之后再向贷款人发放抵押贷款。
二、新型城镇化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家庭农场贷款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在江苏地区还只是起步阶段,各方面都还很不健全,服务也不完善,发展的速度也不快,在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家庭农场信贷模式创新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随着家庭农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一的贷款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家庭农场对资金的需求,要找到一条新路径新模式,建立一套多元化、混合型的家庭农场信贷模式,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江苏东海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江苏海安农村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契合家庭农场发展的信贷产品。信贷支持家庭农场取得了一定成效,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但也存在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由于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预测的风险性因素,而国家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制定相关机制,对于庞大的农业群体来说,目前现有的补偿机制已很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农业风险相匹配。二是家庭农场缺乏有效担保资产。我国《物权法》和《担保法》明文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很明显,绝大部分家庭农场所拥有的土地是属于集体所有,这种没有产权的资产是不允许用来抵押贷款。此外,农村严重缺乏相应的产权交易市场与产权评估机构是家庭农场缺少有效担保资产的重要原因。三是家庭农场缺乏有效信贷产品。通过这次调研,笔者总结得出江苏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都制定了《家庭农场专项贷款管理办法》,但从贷款方式、额度和期限等方面来说,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中家庭农场的需求,并没有为家庭农场量身定制专门的信贷产品。四是家庭农场难以稳定地保持足够的土地经营规模。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农民具有强烈的惜地意识,不太愿意将土地租出去,从而导致农户承包地极其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影响了家庭农场的正常发展。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创新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不管是哪种模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农户的抗风险能力,降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风险。在我国目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现实背景下,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和实践中的可行性,但是整个过程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缺乏法律支持。我国《担保法》和《物权法》中明确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而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规定,合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进行流转,并没有提及是否可以用作抵押贷款。虽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获得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地方也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在法律上仍处于禁区。其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不完善。据调查,目前江苏地区尚未建立一套完备的、自上而下的土地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制约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发展。其三,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江苏地区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还不完整,土地流转的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一旦出现借款人违约,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商品属性难以通过市场充分显现,抵押权人难以有效实现抵押价值。其四,缺乏公正专业的农地价值评估机构。据调查,目前江苏地区尚无专业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没有相对独立的评估价值作参照,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主观判断成份较大,实际价值难以合理确定,评估价值往往低于土地经营权实际价值。银行业机构难以准确认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实际价值,发放贷款的额度较低。
三、江苏地区新型城镇化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
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业效力、增加农民收入,打造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并针对目前在家庭农场信贷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一)家庭农场信贷模式创新
针对家庭农场信贷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几点建议措施:一是从单一化的贷款方式向多元组合式的贷款方式转变。通过对贷款方式的自由组合,建立一套多元化、混合型的家庭农场信贷模式,既增加了贷款额度也减轻了信贷风险。二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探索新型家庭农场贷款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是对目前家庭农场信贷模式的创新。三是建立家庭农场信用评定制度。根据家庭农场的主体资格、经营实力、市场前景、资信状况等信息指标的综合情况,将家庭农场分别评定为不同的信用等级,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四是加强风险管控。建立家庭农场贷款管理台账,对发放的每笔贷款进行登记,明确管理责任人。重点加强贷款用途和销售收入资金的监管,防止将贷款挪作他用。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创新
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几点建议措施:一是国家应该从立法上肯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合法性,保证农民农地产权的完整性。二是建立农村土地价值评估专业机构,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管理办法”,引入中介机构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价值进行评估,合理确定农村土地价值。有关政府部门应组建独立的土地流转评估中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培养专业资质评估人员,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的评估,为银行业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逐步健全农业保障机制。加快成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和发展农业保险,降低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信贷风险。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对农业保险的亏损进行适当的补偿。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探索多种担保方式,进一步提高防范信贷风险能力。四是要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加快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体系建设,完善土地流转纠纷仲裁机制,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同时,逐步引进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土地流转服务,形成市场化的交易服务机制。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已很难与日益增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相适应。因此,探索新型城镇化金融服务模式已成为缓解银行融资压力的首要解决途径。为此,笔者深入江苏东海和海安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工作。针对当地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新需求,以家庭农场信贷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创新为切入点进行阐述,分析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江苏地区
参考文献
[1]张晓露.家庭农场: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抓手[J].淮海文汇,2014
[2]姜瑞斌.转型时期的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J].三农金融,2013
[3]陈晟.关于我国新型城镇化融资模式的思考[J].投资理财,2014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问题的若干思考 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有效对策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 协调好城市与农村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当下探讨的主要话题。金融行业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建设的重要部门, 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领域, 农村金融又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 是国家处于二元经济时期的金融现象, 对农村摆脱落后局面,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与此同时,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意见也为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然而, 我国农村目前的金融服务问题还比较严重, 资金供给不足, 融资困难, 服务体系薄弱。为了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我国农村地区一定要加快建设, 坚持服务创新, 提高农民对金融行业的认识, 并以此为契机解决创新问题, 提高行业服务整体水平,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金融服务的相关概述
顾名思义, 农村金融服务就是指农村地区的经济、资金和相关的管理服务。具体而言, 它主要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的手段, 对有价物品进行融通的方法, 并向金融活动参与者提供共同受益, 以使他们得到满足的经济策略。金融机构则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 历经多年的发展和探索, 我国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愈加多样, 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及一些新的农村金融机构等等。目前, 这些金融服务机构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更具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 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拓展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农村金融服务与城市金融服务在实际特点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农村金融服务的周期性难以预测,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以及农业生产的变化, 都会影响金融服务的周期。农户和农村企业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 他们的经营内容不同, 对服务的实际需要也有很大的差异。与此同时, 农村金融服务的资金也相对匮乏, 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资金来源单一, 融资渠道不够多样, 资金严重不足。再加上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动的频发特征, 也给其金融服务带来了影响。
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不强, 对农村农业人民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制约,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问题无法得到科学的解决。
第一, 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农村以农业发展为主, 农业生产从本质上而言就是“靠天吃饭”的产业, 收成好的时候农民的收入就高, 相反则较少。国家在风险保障上的应对措施不健全, 农业政策性保险仍处于摸索阶段, 商业性保险更是匮乏。此外, 受到农村产权问题的制约,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主体缺少担保抵押, 服务创新能力势必不强。
第二, 农村金融服务相关设备不健全。金融服务一定存在相关的中介单位, 评级、资产评估、财产法律咨询不可或缺。然而, 一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缺乏公信力, 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 相关产品的创新研发力度不足, 新产品的推行具有较大的风险, 创新服务发展成为了空谈。
第三, 缺乏服务创新的系统制度。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必须要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 但是农村地区在规范制定上缺少科学性, 没有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系统完善制度, 一些服务创新的权利和义务无法得到统一。一方面导致金融创新缺少依据, 另一方面也无法对农业用户进行安全保护, 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
第四, 服务创新形式单一。金融机构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 是为农民、农业产业提供支撑的重要基地。然而一些金融单位对服务创新不重视, 金融机构业务服务只包括最简单的存款、贷款, 与地区企业联系不够紧密, 严重阻碍了服务的创新发展。
三、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有效对策
在上述内容中, 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我国农村在金融服务创新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并且找到了制约其创新的主要因素。为了摆脱这些限制问题, 我们一定要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业务, 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准, 从而做好创新性发展。
(一) 积极打造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风险分担机制
分担风险是给农村居民以科学的保障的主要创新方法, 也是加快信用担保的创新对策。在目前的现有体系下, 我国农业贷款难担保的现象突出, 创新资金担保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构建多层次的担保体系, 建立以所有制差异建成的担保机构, 扩展投资基金, 积极发挥基金的杠杆作用;第二, 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单位, 推动农村地区开展农业保险补贴, 利用政策优势将农产品进行发放, 并开设小额贷款, 减少农业用户承担的风险压力;第三, 扩宽金融资金融资的形式, 扩大抵押担保品的抵押范围, 建立相关的建设用地, 可以宅基地、养殖地等形式进行抵押。
(二) 加大资金投入,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数量, 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对金融机构进行信息甄别, 搭设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与此同时, 农村相关的服务机构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农业产权交易制度, 保证资产的科学流通, 创新林地、农业技术专利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法, 并加快机构的自身建设水平, 约束农村经济的流通, 创新管理和激励模式。
(三) 扩展农村金融服务的领域, 创新服务方式
过去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在服务领域上还较为单一, 传统的服务理念不够科学, 随着农村地区开展现代金融服务, 金融单位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路。在保留过去的存贷款义务的同时, 还要积极扩展相关领域, 开展银行卡、支付结算、资本运作、服务咨询以及资源整合等业务, 与保险业单位强强联合, 共同拓展服务创新业务。在此基础上, 农村金融服务还应该创新服务方式, 支持中小企业以股权、债权的方式进行融资, 鼓励小企业对外扩展, 对具有稳定资金流的单位还可以尝试证券化操作手段实施服务创新, 不断丰富期货交易的品种, 全面加强服务创新。
(四) 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数量少, 是制约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 影响竞争力的关键。国家要放宽准入制度, 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探索以服务为主的金融行业, 通过机构数量的增加来实现良性竞争。对于一些农村信贷企业, 无法单纯依靠资金融资解决问题, 国家还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手段予以创新,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以多样的机构探索金融服务创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在创新性的发展上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制约, 农村经济无法得到大踏步进展, 农民资金渠道来源单一, 资金融入困难。面临这样的发展势头, 我国农村机构一定要坚持不断探索, 创新服务手段, 以风险分担机制、资金担保机制、扩展服务领域等方法加强创新,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涛.新形势下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现实思考——基于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10:34-41+111.
[2]王璐.北京郊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与创新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金融服务的创新 篇10
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简介
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成立背景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成都高新区规划总面积已达130km2,逐渐形成了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在新时代下,成都高新区为了聚集更多的金融资源,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与投融资环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对应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融资需求,率先提出“梯形融资模式”[1],构建了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多层次投融资服务体系,见图1。
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概况
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盈创动力)是由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成都高投盈创动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具体运作的一个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科技金融综合服务的平台,位于成都高新区金融总部商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69000 m2,总投资约20000万元,为5A级的智能型办公楼宇,2008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
盈创动力取得的成果。
盈创动力自2008年投入运营以来,已形成了以天使基金、风险投资、政府产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融资顾问、上市辅导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投融资服务格局,能够满足科技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成长阶段所对应的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融资需求。
盈创动力一期和二期总面积约14000m2,共入驻ARC基金、凯雷投资、VIVO基金、韩国KTB基金、银科基金、深创投、德同基金等机构,聚集投资资金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平台累计帮助上千家中小企业获得债权融资50亿元,帮助近50家企业获得总额超过20亿元的风险投资,成功助推10余家高新区企业改制、融资。2010年成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担保近1亿元,并与彭州、郫县、蒲江、双流等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展开战略合作。
盈创动力定位和目标。
盈创动力作为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内容包括自种子期到成熟期全程投融资及金融服务需求、各种金融资源利用投资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整合以及全面投融资服务其资金投向偏重于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其发展战略目标是建设成为全国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盈创动力运行模式和运营服务架构。
平台通过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再造,对入驻机构进行资源整合,使其能够根据企业需求提供专业服务,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具体运行模式见图2。
平台以融资中介服务为核心,打造“一平台、两体系、三支撑”的运营服务架构[2]。“一平台”是指信息化平台,目前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搭建了综合门户网站、投融资金融服务平台、企业发展咨询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共性技术支撑服务平台、企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积累近2万家企业信息。“两体系”是指债权融资服务体系和股权融资服务体系,其中债券融资包括统借统还平台贷款、担保贷款、小额贷款等;股权融资体系包括盈创动力创业投资基金、创业加速器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天使基金。“三支撑”是指同业公会、创业投资研究所、财富俱乐部。
金融增值服务体系。
平台除了为入驻企业提供常规的投融资服务,还提供金融增值服务,包括西部(四川)路演平台、“云资本”西部企业路演平台、创业风险投资同业公会及财富沙龙、新三板及拟上市企业改制服务和重点科技创新项目监理等,见表1。
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发展经验
综合性服务平台的建立。
盈创动力是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它聚集了各种为中小企业提供全程投融资及金融配套服务的资源要素,包括创业投资机构、产权交易机构、中介机构、咨询机构、担保机构、小贷公司、信息服务机构等。各专业机构以现场办公、在线服务、网络咨询等方式组成盈创动力的服务体系。此外,盈创动力还建立了强大的动态数据库,各企业的资金需求、行业动态、企业基本面信息以及企业信用记录等都将入库。当一家需要资金帮助的企业找到盈创动力后,工作人员会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分类,然后把企业需求传递给相应的投融资机构和中介机构(当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地获取专业服务),在投融资机构、专业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之间搭建资金供需信息的桥梁,减少信息不对称,实现供求信息的高效对接。
统借统还平台的建立。
针对科技成果要成功进行产业化需要大量资金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盈创动力以成都高新投资集团下属的成都高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平台,筛选、组织一批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打包后向银行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要通过统借统还贷款平台进行贷款,必须通过平台公司、担保公司和银行的三道专业评审,在企业的贷后监管中,各专业机构充分发挥各自的组织资源和专业优势,让同批次的企业形成联动与联保,调动科技型企业相互监督与评价,确保信贷资金安全。2011年,该平台为高新区内,213户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7.9亿元,累计帮助460家中小企业获得贷款11.8亿元。
共同承担风险机制的建立。
为了拓展高新区内企业债权融资的渠道,解决区内企业贷款风险,高新区管委会、银行、担保公司建立了共同承担风险的机制,成都高新投资集团专门成立了融资担保公司。对于贷款风险,担保公司承担70%、高投创业承担12%、银行承担18%。为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高新区还对贷款企业给予基准利率40%的贴息补贴和40%的担保费补贴。除此之外,高新区管委会还建立了年末按担保余额给予担保企业奖励的制度等。截至2011年底,该平台已帮助500多家企业获得高新区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资金4 600余万元;帮助100多家企业获得成都市贴息资金2156万元,极大地降低了企业信贷融资成本。
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构建。
经过多年培育,成都高新区的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已从初创期进入成长期、扩张期,债权融资已不能满足它们的融资需求,股权融资和上市融资成为当务之急。为此,盈创动力除了把有限的政府资金设立为引导基金,还将投融资的重点主要放在吸引民间风险投资上。通过出台税收减免、购房补贴(对入住盈创动力的机构给予1000元/m2优惠,租房给予20元/m2补贴)、入住投资机构和投资管理人员缴纳所得税给予奖励等优惠政策,吸引深创投、银科基金、上海天意投资、红土投资、亚商新兴等机构入驻盈创动力,多方筹措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的创业风险投资资金。与此同时,高新区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对申请改制上市的企业,分别在改制阶段、辅导阶段、发行上市阶段给予总额达300万元的奖励。
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政策建议
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和金融机构对融资供给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融资效率,减少融资的中介环节,各高新区应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且分布散的特点,把科技型企业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机构、投资机构等引入到高新区,建立高新区金融信息资源平台,使区内各企业、金融中介机构、投资机构的信息都能进入平台。当企业需要资金时,能在该平台上找到合适的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满足其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投融资服务需求。为了克服物理平台不可无限扩大这个制约因素,平台还针对不同区域的需求提供类似于“移动套餐式”的金融服务,通过少量专业人士的指导,使其服务模式在异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创建自身的金融服务品牌。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信息不对称是重要原因。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企业和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府(主要是高新区)、银行和企业三方共赢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体系,并配套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为此,各高新区要把区内中小企业的基本信息尤其是信贷信息、财务信息、纳税信息以及环保信息等进行采集、整合,并进行评估和分类,建立完整的信用信息体系,对企业的各次信贷进行记录和“储蓄”,并将信用记录作为企业以后投融资的重要凭证。当多个企业需要资金支持时,高新区可以根据各企业的信用信息记录打包处理,通过区内统借统还平台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则可以通过信用信息系统查询企业的基本资料和信用记录,省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审,最终实现“由零售改为批发”的目的。
加强科技金融结合力度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史也是一个融资史。为更好地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科技金融结合力度。对于初创型企业,高新区一方面要利用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企业进行扶持,另一方面要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帮助企业进行贷款融资。对于成长和扩张期的企业,要借助统借统还平台贷款等设立政府扶持资金、政府引导资金、科技银行等,引进商业基金进行融资。对于成熟期的企业,鼓励企业打包发行科技型中小企业债券或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进行融资。
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银行现行的体制机制,为了消除银行贷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的顾虑,政府应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政府、银行和企业的风险共担机制。首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按照一比例对贷款基本利率给予补贴,并对给企业贷款额度达到一定程度的银行给予奖励。其次,建立科技担保公司,与银行和企业进行一定比例分担贷款的风险。再次,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科技保险投保,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情况,拿出一部分资金,按保费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
打破“玻璃门”和“弹簧门”。
创新科技和金融体制机制,吸引大量闲置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科技领域,使民间资本阳光化,打破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和“弹簧门”。首先在民间资本大量闲置的地区,鼓励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和科技担保公司。其次,建立民间资本与科技项目的对接会,通过路演等方式吸纳民间资本对科技项目进行投资,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继强.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实务运作与案例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2]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刍议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篇11
金融创新活动的特点
1.金融监管的自由化与国际化
随着世界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创新出现了相对自由的状态,即自由化倾向。各个国家在监管的过程中,不仅仅从单一的自身考虑,更加注重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对于我国的金融市场来说,已经有众多的外资机构相继介入,这样就促进了我国金融机构与国家接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在广义的角度上来说,直接带来了创新业务。我国的金融监管渐渐宽松,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使得我国的金融业进入高潮。
2.金融业务多元化
当前,世界各国金融业普遍呈现出业务多元化的趋势。全球许多国家允许银行经营证券业务,商业银行通过组建金融集团设立基金公司以及探索设立保险公司,尝试着银行资金的跨业流动。在我国为支持资产的证券化,债券、银行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稳健探索跨业经营,拓展了业务领域,增强了资金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探索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综合经营已成为许多银行的发展需求。许多银行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进行创新模式的探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3.金融活动国际化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超过3万多亿美元。由于国内投资渠道相对狭窄,且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完全可兑换,所以如何为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存款寻求投资机会以分散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难点。金融活动涵盖了国际的东西,已经向国际看齐。我国在进行金融监管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加强合作、分散风险,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4.金融交易电子化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在先进的前卫的行业都应该注重科技进步的作用。金融行业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行业,所以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的迅猛发展绝对离不开高科技。我国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都开办了电子银行业务,已初步形成了以互联网电话和手机为渠道,包含信息查询支付结算和投资交易等多种功能,覆盖企业个人用户的电子银行网络。
5.金融产品复杂化
单一的产品满足不了新时期客户的要求,也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风险。立足于实践,考虑了实际情况,各个商业银行开展了不同方式的交易业务,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不同客户的需求,不断推出了形式各异的衍生产品。其中,包括期权期货和掉期等衍生品工具,结合世界市场,推出了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和股票指数挂钩的结构性票据。这些产品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风险印刷造成的不良影响。但是在日益复杂的产品机构之下,潜在的风险并没有消失,这样就在另一个层面上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提出了要求。
6.金融机构同质化
由于金融机构在业务形式和组织机构上的不断创新,使得银行与保险、信托、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职能分工界限逐渐变得越来越不清楚,金融机构正由分业经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金融创新活动中金融风险的表现
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未来的风险会是集成的相互作用的更加复杂的风险,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
随着金融机构的密切交往,我国的各个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它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合作频率也随之提升。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也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木桶原理,如果某个部门或者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波及到整个行业的生存状态,这样金融创新既稳定又不稳定。
2.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表外风险
在金融界存在一种潜在的风险,即表外风险。它在资金平衡表中能够得到反映,在条件作用下可能转化成银行的真实负债业务。如果变成真实的风险,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牵连到各个环节的运转。
3.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脆弱性
商业银行响应金融国际市场的号召,为了拓展贸易,银行实行资产负债,并且对外负债规模有增无减。以银行对外负债形式流入的资金绝大多数投资于国内市场,导致银行体系外币净负债上升,特别是当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时,大规模资本流入使银行的流动性出现大幅度摆动。银行贷款膨胀和收缩时期交替出现,引起影响全局的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大幅度上升。
4.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经营风险
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同质化,加剧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在此背景下,激烈的竞争迫使金融机构使尽“浑身解数”,从事高风险的业务,这又导致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增加,信用等级下降。企业的经营是一门学问,在金融创新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保证员工对金融创新抱有激情,全身心的投入这个过程。在遇到困难时注重交流与总结,发挥积极性,动员一切有利的作用进行系统优化,以期取得最好的效果。
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促进金融改革创新
金融创新在给金融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使金融业面临一些新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要提升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特别要注重防范创新过程中新的风险,保证金融稳定。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1.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
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保证经济秩序的有序运行,国家在统筹金融行业的各个环节发展的前提下,对金融主管机关进行统一的法律监管。遵循经济秩序,按照法律法规,对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行检查组织协调的过程,按照国际惯例,从市场准入、市场运营、市场退出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性监管。
2.加强银行业市场风险管理控制能力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市场风险正日益成为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现阶段,我国银行业衍生产品风险定价能力还不高,风险转移和对冲手段还较少,特别是面对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风险的管理意识及经验更是缺乏。因此,如何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是摆在监管部门和银行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加强信息技术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科技手段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银行业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信息技术风险的防范绝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业务部门,而是涉及到科技服务部门、科技风险管理部门、科技风险审计部门以及任何信息数据使用部门。因此,银行要像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那样重视信息技术风险,运用各种有效手段进行综合的“防御”和“抵制”。
4.加强金融业的国际间合作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遵循这种理念才能促进金融业的长远发展。金融业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符合大众发展的轨迹。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遵循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原则;要善于学习相关的优秀经验,加强国际监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横向到纵向的进行合作,以达到优秀监管的目的。
结语
金融创新要遵循科学审慎和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金融创新与实际情况统筹起来,注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的运用。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公平的市场交易规则,增进投资者对金融产品,尤其是对创新产品收益和风险状况的了解,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运行和安全发展。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要立足于实践,结合理论总结经验,在新的创新实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优秀的经验的运用集思广益,共同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天津滨海国际机场)
金融服务的创新 篇12
与时俱进 外包价值体现
金融外包,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地区, 金融机构为节约成本, 将一些准事务性业务 (如打印和存储记录等) 交给其他行业。到了20世纪90年代, 在成本因素及技术升级的推动下, 金融外包涉及了整个IT行业。
相较国外的金融外包服务, 我国发展相对落后。我国金融机构摊子大、网点多、效益低下, 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在一些非业务管理上, 极大地制约了业务的发展。但从2006年起, 国家开始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 同时金融业也开始重视业务外包, 在这双重刺激下, 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高速发展。
无论是国外已经成熟的还是国内尚处于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外包, 互联网时代, 从低端的互联网广告宣传到各种技术、设备更专业化的外包, 其价值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下, 金融机构为什么要选择外包?金融服务外包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在“网络化”环境下, 缺少“互联网思维”的金融服务将难以满足各种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是服务更加“随时”。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 使得“线上线下”的概念变得模糊, 随时在线办理各种业务成为新的发展目标。
二是服务更加“随地”。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等都成为上网终端, 因此也要求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随地”必须更加灵活和高效。
三是依托于开放式平台、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应用, 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等特征, 决定了网络环境中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 构建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传统金融业要更好地满足这些新变化, 专业的互联网技术和相关设备、多渠道建设都是非常关键的。然而金融业并不擅长这些事情, 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研究这些技术, 外包的专业性和成本方面的价值在这时就得到了体现。
另外, 从信息技术外包角度来看, 信息技术外包涉及的数据处理是一门专业的学问, 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例如美国银行的信用卡分析都是委托其他公司对顾客信用评级、个人信用等行为进行分析。同时, 单个银行不可能获得全面完整的信息, 比如信用记录。由于现今很多人都同时拥有多个信用卡, 要利用好这些数据必须先统一数据资源, 这也是银行需要外包的原因。
推陈出新 外包模式谋变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应用, 推动了金融行业资源整合与金融服务创新的步伐。这些新变化将推动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发生革命性变革, 大大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尤其是对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金融服务。国内金融企业已经从未来的金融业市场化格局出发, 从战略上思考自身的外包策略并付诸实践, 开展精细化运作, 以求集中资源于主营业务, 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跟随金融行业的需求, 业内人士明确提出如下金融服务外包的创新变化:第一, 是否将从B2B外包发展到B2C的众包;第二, 从传统的外包发展到提供整套解决方案的外包。因此, 结合传统金融行业当下的新需求和外包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服务, 本文总结出互联网时代下金融服务外包模式的创新重点。
模式创新重点
虚拟化、自动化技术。IT技术变革核心是云计算与智能网络, 包括虚拟化、自动化、大数据、混合云、多中心一体化等热点技术, 这些技术的部署将使IT系统变得更加高效、敏捷、开放。与IT技术变革同步, IP网络也需要向着“面向应用”演进。虚拟化、自动化、SDN三个领域成为技术创新热点, 支撑新一代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
金融业首先的“触网”行动就是“云银行”。不少金融服务外包公司以“低成本、高效率解决银行独立建设和维护核心系统成本高昂的IT困境, 助力银行专注主营业务, 实现快速扩张”为理念, 提出了“云银行”平台概念, 投入开发、建设适用于金融机构的IT环境, 并提供配套的运维服务。另外, 云概念也因为各行业的互联网化而得到升级, 混合云技术就是使传统金融行业能够将自身能力与互联网能力融合的创新技术。如果没有混合云技术, 公有云服务商将面临数据兼容性难题, 导致无法满足成百上千的行业个性化需求, 而混合云同样是在虚拟化和自动化的技术下实现的技术创新。
精细化。金融行业外包模式呈现精细化特征, 是受到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传统银行业开始关注零售业务, 关注中小企业, 这些“小”业务面向的客户需求更为独特;其次随着金融业降低准入制度, 大批的社区银行、民营银行与其他中小金融机构也开始加入到金融体系中, 同样也加入到外包的阵营。作为供应商的外包企业也要开始提供特殊的专业能力, 以帮助这些金融机构处理特殊需求的商业功能, 比如支票图像、数据管理、ATM服务以及e-banking服务等。
渠道建设。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 传统银行的中介服务功能已被大幅削弱。因此, 传统银行需要融合多种渠道, 而多渠道整合对提升银行的服务质量及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 顾客在柜台办理业务时, 柜员通过输入客户的卡号, 即可了解客户的资产分布情况, 预知客户的需求, 并能够推荐适合的金融产品, 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 发掘更多商机。
渠道建设在互联网时代变得复杂, 对此外包行业提出的“多渠道整合”的概念。一方面把电子银行、网点、ATM机、呼叫中心以及手机服务中心整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细分网点功能, 为客户提供一种持续、精确、统一的服务。这一系列的服务贯穿了从信息咨询到技术建设和维护的解决方案。
两个关键词:国产+安全
随着国内金融机构对外包服务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市场逐渐打开, 本土服务商的技术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迅速提高, 且具有成本低廉、便于沟通、熟悉政策环境等优势。“棱镜门事件”更是为国内相关技术和设备外包服务提供商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国内品牌正在形成效应。国内外包企业有意识地提供更多元的服务, 各种硬件和软件的研发也在快速发展, 比如VTM、小型机主机等, 这些国内都已有相对成熟的产品。
在安全方面, 互联网数据中心表示, 2013年中国IT安全市场同比增长12.7%, 市场规模达到18.3亿美元。这一组数据从侧面反映了“安全”正成为各行各业的关注点, 尤其对金融行业而言, 在线欺诈、汇款欺诈、支付交易和数据泄露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 无论是云技术的应用还是大数据平台, 安全都是第一位。
众包的萌芽
众包是指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 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 (通常是大型的) 大众网络的做法。众包可以看成是新意义上的外包, 其受益于社会差异化、多样化带来的创新潜力, 是更加个体的行为。正因为存在创新潜力, 众包在互联网时代萌芽, 并得到互联网的推力。
在国外, 众包模式已经进入金融领域, 巴克莱银行推出的Barclaycard Ring信用卡就是背靠一个虚拟的社区, 持卡用户可以在其中查询到信用卡的基本信息, 还可以跟其他用户交流意见, 或者对信用卡的功能提出建议。如果持卡用户的建议被采纳, 用户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反馈——参与其利润的分成。
2011年底, 英国也出现了采用众包模式的银行服务Civilised Money, 它支持用户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进行彼此之间的投资、借贷、捐赠等。上线9天时间内, Civilised Money就集资到10万英镑, 使其成为英国最大的众包集资案例之一。有些企业则利用众包的平台模式来促进银行信息的透明度, 对银行业进行监督。在国内, P2P就带有众包的理念, 虽然还不足够成熟, 但是也得到发展。无论是金融行业还是提供服务的外包企业, 对众包要抱着包容和警惕的心态, 在适当时候让外部人员参与到产品的设计过程, 既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也是一种有效降低新产品风险的做法。
扬长避短 突破外包误区
尽管金融服务外包模式跟随着互联网进行模式创新, 但是金融机构外包服务容易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 陷入误区, 不利于成功开展外包。那么, 金融机构外包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误区, 应该如何选择和购买外包服务?
首先, 金融机构容易忽略对外包服务的风险控制与监督。金融服务外包的一项重要优势在于:能降低并与合作伙伴分担风险。正是基于这一点, 金融机构在外包以后容易忽略对外包尚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和监督, 加上目前针对外包风险控制和监督的法律体系不够成熟, 导致金融服务外包在给金融机构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增加了风险。
在外包过程中, 金融机构将部分或全部信息提供给外包商开发、运行和管理, 期间外包商及其员工有获准接触金融机构机密资料的权力, 这样金融机构的商业秘密及其相关信息就极有可能被泄露。此外在开发核心项目的过程中, IT服务商往往比金融机构更具有知识产权意识, 可能将共同的开发项目抢先占为己有, 从而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问题。由此还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 使金融机构蒙受巨大损失。
其次, 对外包的真正价值与隐性成本认识不清。不少金融机构的业内人员认为, 外包企业所做的就是偶尔对技术或设备进行维护的工作。针对互联网技术多变灵活的特征, 技术、设备维护只是创新服务中的附加部分, 并不是其核心的价值。另外, 外包过程中, 许多金融机构经常低估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
随着金融机构对IT外包服务商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金融机构的IT服务成本在不知不觉中上涨, 并可能致使金融机构在IT投资和IT服务成本方面失去一定的控制。由于外包过程中可能的隐形信息和行为, 金融机构人员在引进技术时并不清楚技术本身附加的管理成本, 导致外包一层接一层, 成本自然就增加。
对此, 金融机构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适应的外包形式, 一是金融机构要对每一种外包方式进行多方的分析, 了解每种外包方式的优势、劣势、成本构成等方面的情况;二是要客观认识自己的水平和业务核心, 清楚业务核心, 才能够在进行外包时更好地进行分配, 清楚哪些业务信息必须由自己掌管的, 哪些是可以外包, 金融机构一般涉及到IT资源供应、硬件和流程的维护以及一些新拓展的领域都可以交给成熟的外包商;三是要针对每一项具体外包的项目建立一套科学的标准, 不能以单一的标准来选择外包商, 同时外包也不是单纯地追求低价。
【金融服务的创新】推荐阅读:
创新金融服务07-09
物流金融服务创新09-02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05-18
金融服务创新研究管理08-15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路径11-27
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07-22
金融创新的动因09-27
物流金融的创新09-28
国际金融的创新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