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财政干部

2024-11-08

基层财政干部(精选5篇)

基层财政干部 篇1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 农村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状况大大改善。但在西部贫困地区, 仍有许多县乡政府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尖锐, 制约着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财政自身建设的步伐。如何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规范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如何通过体制创新使乡镇财政走出困境?笔者结合铜川实际对当前贫困县乡财政建设困境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铜川市所辖一县三区, 其中3个国家贫困县 (区) , 1个省级贫困区。目前共有34个乡镇, 543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44.96万人。近年来, 市财政收入虽增长较快, 但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乡村基层财政, 多年来由于财力原因仅能维持低水平运行。目前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乡镇财政建设无法引起乡镇领导足够重视

乡政府作为群众利益的直接承办者, 是全面贯彻中省市各级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 落实扶贫济困方针,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中间载体。乡财政在很大程度上要用有限的财力承担更多的责任。然而, 乡镇财政在机构设置、人事制度、行政管理与具体业务上分属乡镇和县 (区) 管理, 有的乡镇领导对新形势下的财政职能不甚了解, 认为乡镇财政就是领导的会计、出纳机构, 因此, 随意调、派、换财政工作人员, 使得乡财政业务骨干人员系统外流动性较大, 严重影响了财政整体工作的连续和规范化管理。

(二) 乡镇事权和财力不对等

农村税费改革后, 铜川市的乡镇、村几乎全部依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补助维持基本运转, 自身可用财力较少, 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以本市经济发展中等县、中等乡的一个中等村为例分析, 现阶段要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最低需要4万元。其中:村干部工资及补助1.46万元, 村级组织办公费0.6万元, 计划生育费用0.6万元, 突发性事件支出 (主要指防汛抗旱、检查评比支出) 0.3万元, 生产经营支出 (主要指为发展生产而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 0.4万元, 其他支出0.64万元。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2008年全市543个村的平均收入 (含各种转移支付收入) 为2.4万元, 尚有缺口1.6万元, 543个村的缺口总计1 303万元。乡、村在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上经常争抢,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 更谈不上兴办一些农村公益事业。

(三) 财政约束软化, 乡镇机构膨胀, 财政供养压力剧增

目前, 铜川市乡镇人员普遍超编严重, 虽经过历次机构改革和多次清理, 但始终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其主要原因:一是财政监管“缺位”。乡镇一级政府无论乡镇规模大小和当地资源状况如何, 都要设置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个部门, 增事务增机构, 减事务不撤机构, 导致机构和人员极度膨胀, 财政缺乏有效的制约。二是乡镇政府“越位”。在实施公务员管理制度之前, 乡镇机关进人没有规范的约束和有效的监管, 在就业形势艰难的情况下, 人员进入的随意性较大。三是国家政策“错位”。一方面, 国家对大、中专生的硬性招聘安排, 对本来过剩的乡镇机构人员没有裁减, 使原来3-4人就可保证运转的单位, 短期内人员增加较快;另一方面, 复转军人安置、民办教师转正等也增加了乡镇财政供养, 在撤乡并镇的改革中, 虽然下达了精简人员的目标, 但由于缺少有效的安置办法, 工作难以开展, 最终还是越减越多。

(四) 债务监管化解机制不健全, 贫困地区债务负担沉重

至2005年底, 全市乡镇累计负债达34 503万元, 乡均负债235万元。其中村级债务24 155万元, 平均每村债务近45万元。巨额债务形成原因复杂。一类是旧债。主要是有的原乡、村干部为创政绩, 以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名义向银行或个人借贷兴办企业, 建设公益事业项目形成的;有的是村集体为“普九”、“两基”达标而形成的;有的是因乡镇机构膨胀, 收支缺口较大, 为弥补日常开支而举债形成的;还有的是原基层干部吃喝招待等缺少监管所形成的;有的是垫付税款、弥补赤字、担保扣款形成的, 绝大部分根本无法回收。二类是新债。财政采取许多奖励措施积极促进旧债化解, 已取得一些成效。但是, 新农村建设又加剧了乡镇举债, 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举债, 比如, 农村道路建设, “村民打底子, 政府铺面子, 财政补助为水泥路面15万元/每公里, 沥青路面10万元/每公里”。就铜川市的实际情况看, 大部分是山区路面, 这样的补助标准造成了大量的资金缺口, 乡镇政府为完成任务只有举债。由于缺少收入来源, 因此旧债还未还清, 又添新债。加之目前缺少化解不良债务的利好政策和财政支持, 许多乡镇账户多次被法院查封, 因欠费而被断电、停电等更是常事。在加大财政风险的同时, 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

(五) 乡镇财政理财积极性难以提高

税费改革后, 乡镇政府的自主收入大幅减少, 而又缺乏新的财源增长点, 村级基本无收入。乡镇财政是上级财政给什么钱, 花什么钱, 对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依赖性很强。虽然现在人民群众对政府期望值很高, 总希望当地政府能尽可能为其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但乡镇苦于财力的原因, 往往事与愿违, 结果是群众不满意, 政府自己也不满意。在经济社会发展上, 乡镇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 更多的是等、靠、要, 依靠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而发展。在一无区位优势, 二无资源优势的乡镇, 发展的难度可想而知。

(六) 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人员身份复杂。随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财政干部的身份出现了双重性, 即一部分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原财政所人员, 一部分是原经管站合并过来的事业人员, 干相同的工作, 身份、待遇却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二是接受双重领导。大部分乡镇财政干部在业务上接受财政局领导, 在行政上接受乡镇政府领导, 工作随意性很大, 很多干部反映工作很难干。三是干部缺乏流动。除少数领导干部和业务能力突出的干部外, 一般干部根本就没有机会流动, 从上班到退休, 永远在原地踏步, 一没变动工作地方, 二没职务升迁机会, 无活力也无动力, “工作一辈子, 反正是科员”, 干部无激情, 也无热情, 惰性强, 工作得过且过。四是人员年龄老化。农村税费改革、机构精简、人员分流以后, 财政系统干部只出不进, 大部分都是20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的干部, 年轻人少, 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乡镇财政作为我国财政最基层、最贴近农民的一级财政, 担负着维护农村基层干部及农民切身利益以及乡村级组织运转的重要保障职能。要进一步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实施财政职能的优势, 尽快建立完善科学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这不仅能很好地发挥公共财政职能, 及时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加快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地方财政发展壮大及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建立分类管理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体制问题实际上是财权的划分问题, 由于县乡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条件也千差万别, 乡财政管理体制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模式。一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加大上级财力调控力度。特别要强化省级政府在调节省以下财力分配方面的责任意识, 在建立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最低支出保障机制时及时完善省以下财力差异调控机制, 促进财力向基层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二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补助力度。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革命老区, 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财力补助力度,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进一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在逐步简化财政管理层级, 提高资金管理效率的同时, 围绕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直管县的直管村经济, 激活各个“造血细胞”, 增强各乡村的“造血”功能, 加大其对其他县乡镇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建立不同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比如, 对经济发达、较发达、税源丰富地区, 实行比较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按税种划分县乡间财政收入和事权, 并各自负责本级支出;但对经济欠发达, 地区自身财源少, 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性较大的乡镇, 实行核定收支超收分成、超支不补或给予一定比例补助的体制, 确保乡镇基本支出需要;对落后地区收入规模小、财力有限、无法保障机构正常运转的乡镇, 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体制, 确保乡镇机构正常运转。五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确保村机构正常运转。村级组织肩负基层党政工作和村民自治的双重职责, 履行一定的公共职能, 地方政府对村级经费具有一定的补助责任, 要逐步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六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建立健全全国生态示范县生态补偿机制。鼓励这些地区加强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二) 科学界定乡镇的财权与事权

在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 基层缺乏应有的财力, 却承担了大量的事权责任, 是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要进一步明晰财力与事权划分, 而且必须通过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予以实施。笔者认为, 中央和省市县各级政府对乡镇应该享有的财力要予以充分保障, 对乡镇应承担的事权予以明确划分, 彻底解决乡镇责权利相背离的问题, 强化乡镇财政的基本职能, 促进乡镇政权建设、经济发展与事业进步。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保障民生出发, 将适合县 (区) 级管理的事权收到县 (区) 级, 将适合乡镇管理的事权划归乡镇, 并匹配相应的财力。一是凡有利于乡镇政府职能完善、基层政权建设和工作开展的事权, 都应下放到乡镇。二是将适合乡镇征收和管理的税种划归乡镇, 作为其固定的收入来源。乡镇财政收支范围确定后, 在体制执行中如遇到事权结构发生变化, 应及时划转收支基数, 调整财力分配关系, 实现乡镇财权与事权的有效统一。三是凡属于县 (区) 级财政承担的支出, 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嫁到乡镇。四是对事权未下放但须乡级协助开展的工作, 依据乡镇和县 (区) 级部门职责划分及工作量, 合理确定经费分配比例, 由县 (区) 财政局商县 (区) 级相关职能部门后, 将经费直接拨付给乡镇级, 实现“财随事转”, 确保经费及时到位和重点专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五是不向乡镇特别是农业乡下达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任务, 让经济增长顺应经济规律, 同时减轻乡镇的负担和压力。六是针对乡镇的各种达标升级、检查评比活动, 由相关部门负责安排和提供项目资金。七是县 (区) 市政府委托乡镇承办的事务, 应足额安排专项经费, 不得要求乡镇超财力配套资金, 增加乡镇负担。

(三) 增强财政约束, 建立化解乡村债务的长效机制

在合理划分市县乡收入, 调动县乡政府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积极性的同时, 采取可行措施化解乡村债务。一是对债务进行细化认定, 制定化债计划。乡镇债务虽然已进

本栏目由陕西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支持开办

行了清理, 但笔者认为至少还要进行细化认定, 并制定针对性的化债方案, 分期分批逐年化解。并把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举债作为国家的欠账进行化解。二是建立偿债准备金, 专项用于化债。各乡镇除在年度预算中, 按照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专项用于化债外, 还可以从行政事业性收入、国资收益等非税收入中安排一定的资金, 专项用于化债, 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偿还债务, 最终实现对债务的有效化解。三是建立债务化解责任制。把债务化解纳入乡镇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目标责任制, 彻底杜绝乡镇政府举债搞建设和形象工程、超前消费现象的发生。四是上级财政要适当补助乡镇化债。争取中央在政策一致性的前提下, 在债务化解的政策、资金方面适当向贫困地区特别是财政困难较大地区倾斜。上级财政对县乡财政债务要区别情况, 分类处理, 共同承担起化解县乡债务的责任。五是坚持量力而行, 控制新增债务。乡镇在支出安排和建设发展过程中, 要坚持量力而行,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坚决不能举债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六是建立乡镇债务监管机制。对乡镇债务化解情况、新增债务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并加强督办, 确保乡镇债务化解工作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 债务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同时, 制定确保县乡财力稳步增长的奖惩机制, 对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和化解乡镇债务较好的给予财力性的奖励, 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和清偿债务的积极性。

(四) 促进乡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提高监管水平

在确保乡镇预算管理权和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财务审批权不变的情况下, 实施“乡财乡用县监管”和“村财民理乡监管”的管理模式。以“预算共编、账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为主要内容, 遵循“统一政策, 分级管理, 确保收支平衡;财权与事权相统一;预算管理权不变;调动乡镇理财的积极性;保障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五点原则。确保乡镇政府履行职能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需要, 促进乡镇理财行为的规范化、科学化。

当前必须把完善乡镇财政职能作为规范管理的重点, 结合铜川调查实际, 乡镇财政所规范管理后应充分发挥监管九项职能:一是在区县财政局指导下, 负责所在乡镇政府预决算的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乡镇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工作。二是负责乡镇政府预算单位财务集中统一核算与监督。三是负责乡镇组织实施的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四是负责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工作。五是负责“村账乡管”村级资金的专户存储、核拨和监督管理。六是负责农村基金会的清欠。七是负责乡镇国有资产的管理。八是负责各项惠农补贴的核定兑付工作。九是负责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特产税的征收管理。实现由过去的收支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 切实心系农民, 为农民和农村提供更直接、更具体、更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五) 进一步改革完善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 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以促进辖区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每年安排一定的财力从保障性、激励性和定向性三个方面对乡镇实施转移支付。对当年体制收入未达到乡镇级支出基数的乡镇, 实行基本运转转移支付, 根据综合考核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平衡财政收支、控消政府性债务的情况, 确定转移支付额;对公共服务等不定部分实施一般定向性转移支付;对区域产业布局做出贡献的实施专项转移支付。转移支付采用统一的计算公式, 尽力实现财力下移。一是对于上级财政部门增加的转移支付资金, 本级财政增加的可用资金, 应尽可能的向乡镇倾斜, 缓解乡镇财力的不足, 解决乡镇实际困难, 支持乡镇发展;二是对由于产业规划布局以及生态建设示范影响乡镇经济发展的要给予加大倾斜, 特别是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 逐步均衡乡与乡之间财政的基本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六) 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

一是多渠道盘活存量集体资产, 增加财政收入。对发展势头好和有潜力的集体经济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和帮助, 使其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对经营不善、亏损或倒闭的集体经济项目, 通过破产、兼并、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 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充分利用和挖掘集体的荒山、荒坡、荒地等资源的潜力, 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 搞农业综合项目的开发;四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积极引进外资企业, 大力培植新的财源。

(七) 建立农村公益事业财政投入新机制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奖补办法, 积极采取措施, 在组织开展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的基础上, 总结试点经验, 扩大试点范围。建立农民自愿筹资筹劳、政府财政资金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大力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八) 精兵简政, 切实加强乡镇的机构建设

建立权责一致的乡镇机关, 逐步减轻财政供养压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乡镇行政成本。一是精简乡镇党政机构。按事设岗, 按岗定人, 一岗多责。结合乡镇实际, 合并乡镇财政所、农税所、地税所、国税所, 设立乡镇财税服务中心, 这不仅有利于解决乡镇管收与管支脱节的问题, 增强乡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集中乡镇的人力、财力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二是调整事业机构设置。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分类, 将公益性职能重新整合、综合设置, 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生产经营性业务分离出来, 走向市场。从而将乡镇现有的职能属于企业的放给企业, 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 属于社会的交给社会, 属于村组的转到村组。过去由政府和事业单位主办的企业, 都必须剥离出去, 自我发展。三是将财政所上收县 (区) 财政局统一管理。如铜川市有两个区财政将财政所上收区财政局统一管理,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财政所上收后不仅有利于县 (区) 财政在业务和干部人事上的统一规范管理, 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而且财政干部由县 (区) 财政局统一调配, 可以结合年龄、学历、能力等综合情况, 使财政干部能够在全县 (区) 范围内合理流动, 实现老、中、青合理搭配, 增强干部活力, 提高工作积极性, 提高乡镇的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四是建立乡镇机构编制长效管理机制, 严控人员编制。建立乡镇机构编制的长效管理机制, 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 对每个乡镇逐一核定编制和人员, 做到编定到人。在实行严格控制入口、乡镇间互相调剂的基础上, 实行“渐进式”消化办法, 制定具体而又切实可行的短期和中期目标, 对分流人员分批逐渐消化, 确保在一定时期内完成超编人员的分流任务。

(九)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促进乡镇财政依法理财

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用于指导乡镇财政工作实践。确保建立安全有序、规范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 强化监督管理, 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集中支付程序。保障乡镇财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预算编制、预算调整、决算必须按法定程序报乡镇同级人大审查和批准后实施, 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能够为乡镇政权运转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 真正做到依法理财, 建立乡镇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基层财政干部 篇2

陈小平同志抗洪抢险救灾事迹 陈小平同志,男,37岁,共产党员。是来安县汊河镇财政所一名普通农税干部。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分工,负责本镇董青圩的防汛工作。董青圩面积8000亩,人口3200多人。滁河、来河、撇洪河环抱该圩,防汛任务十分艰巨。在这次特大洪灾面前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抗洪抢险的胜利,陈小平同志做出了很大贡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一、树立抗洪意识,思想认识到位。7月初,我县连降暴雨,圩区全线告急,在圩堤上连续战斗了几个昼夜的他得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这时他才想起父亲已病危多日了,家中多次捎信要他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结果都因汛情紧急而没有返回,不料却终究未能为老父送终。7月4日安葬好病逝的父亲,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中,真想睡上一个好觉,谁知雨下个不停,他辗转反侧,惊动了熟睡中的妻子。妻子安慰他说:“天还没亮,睡一会儿吧。”他对妻子说:“我们圩区人常说,在汛期,雷声就是信号,雨声就是命令,暴雨就得上一线,这时圩堤上最需要我们干部,虽然领导批准我休息,可我怎么能睡得着呢!”他深知他蹲点的董青圩,是全镇四大圩口的前站,又是泄洪通往滁河的主干道。于是他迅速穿好雨衣,立即骑车直奔董青圩一线——“回子塘”。

二、准确察看险情,指挥到位。暴雨如注,山洪汹涌,撇洪渠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由于长时的干旱,圩堤五处涵口的堵复密封程度较差;为即时排除险情,他迅速安排丁郢组群众进行二次堵复,一直到零晨五点半左右,仍不想休息,一直坚守在岗位。

三、紧急抢险,科学调度到位。雨越下越大,河水暴涨,形势严峻。他紧急调动虾子口片五个村民组全体民工,把筹好的人均10条化纤袋,迅速运往一线。暴雨来的太凶猛,回子塘告急,涵口低沉,漏水如注,时刻就有溃堤危险。他立即组织一百多名民工,传送泥袋,打桩抢险,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奋战,险情初步得到缓解。但暴雨无情,继续倾注,水位迅速上涨,已超过九一年水位,四华里的堤埂,基本被水淹没,若不即时增高时刻就有溃堤的可能。一但溃堤,它将直接关系到全镇四大圩口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面临着所有防汛器材全部用完,与镇指挥部联系草袋所剩无几,他深知在这危急关头,不能靠等、靠要,要立足于自己。他又立即与收购油菜个体老板联系,带领群众冒着大雨将五百条口袋扛运到回子塘。为加快泄洪流量,他又带领十五名民工迅速赶往四里以外堵水的楼东桥,在镇领导的指示下将桥砸通。经过近6个小时的奋力抢救,圩堤得到加高1米,险情再次得到控制。连续奋战十一小时的他这才舒松了一口气。

四、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位。为确保撇洪渠正常泄洪,五个涵口责任落实到人,他安排丁郢组巡逻值班,又亲自带领其余8个村民组民工赶赴董青大堤前沿,安排人员搭建防汛棚,并安排所有民工全部驻扎大堤,日夜巡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7月5日水位猛涨至12.38米,大堤吃紧,西仓库以南出现险情,平台塌方二十五米,他立即安排党员同志坚守险段,砍掉险段周围100米杂草树木,以便清楚观察险情变化。7月11日12时,由于长时间的高水位浸泡,巡逻人员发现北大堤有管涌十几处,他亲自带领五名水手,下水查明原因,摸堵管涌,经过四个多小时奋力抢险,终于赶在天黑之前排除了重大险情,保住了董青圩,保住的汊河镇,保证了104国道的正常畅通。他每天坚持日夜巡逻,风里来雨里去,不知摔了多少跤,鞋跑破了,脚泡烂了,他毫无怨言。有一次,巡查至大王组堤段时,他浑身是泥,一位老人看在眼中深情地说:“你太辛苦了!前阶段的干旱,让你吃尽了苦头,现在真的又难为你了。”他听了,微笑着说:“没什么,只要能保住大堤,再苦,再累,我都情愿。”镇干部知道他很辛苦,好几次劝他休息,他仍坚持在抗洪防汛的第一线。因为他深知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这是他应该做的。

五、深入田头,核灾,减灾,保证救灾款物发放到位。洪水被战退,根据上级安排,陈思平同志立即转入核灾,减灾,救灾工作。他组织带领村组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对内涝造成的损失,逐一田块进行核实。38度以上的高温一干就是一星期,人瘦了,脸黑了,但是为党委、政府及财政部门提供了第一手详实的资料,他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镇领导分配他管理下拔和捐赠的物资,他积极主动地去做好这项工作。一些亲友和过去的同事,想借关系多分配点款物,他耐心地解释说:“这是人民给的权力,我们要本着重灾重救,轻灾轻救,无灾不救的原则,不然我们就愧对组织,愧对受灾群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目前,经他手分配的大米12.6万斤,款4万元,无一差错,得到干群的一致好评。

基层财政干部 篇3

对于当前的县、乡基层财政困难,人们纷纷提出了不少的应对之策,其中,占主流的观点是应当下放财权和财力,以“分权化”体制来缓解当前的这种困难。

其主要理由有三:一,以中央适当集中财力为目的的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大方向是错误的,“分税制”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财权和财力是层层上收,而事权却是层层下放,由此必然导致基层财政的困难。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实行“分权化”改革,下放财权和财力,而且还有西方“蒂博特分权模型”的理论支撑,因此,“分权化”是世界潮流。三,我国的改革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分权化”的成功性。中国改革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经济之所以突飞猛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改革之初实行的“分权化”的“分灶吃饭”的改革,调动了广大地方的发展积极性。

为什么基层政府普遍感到财政困难

考量这些理由,会发现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由于受到当时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遇到的阻力非常大,因此,尽管当时的动作相当大,但这一改革不能不带有相当的妥协、折衷、探索的色彩,也因此,它必然是一个不很完善、不太彻底的改革。比如,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就不太明晰,以及省以下的“分税制”改革尚未进行,等等。尤其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不清,导致中央和地方以及各级地方之间事权划分的不明晰,由此又必然影响它们之间财权和财力的划分。财权和财力的划分缺乏明确的依据,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各级地方之间利益的逐渐分化和“硬化”的情景下,各级政府之间在财权、财力的分配上,出现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相互博弈,并由此出现财权、财力的层层上收和事权的层层下放,以及由此引起的基层财政困难。

但另一方面,虽然“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省、市政府的财力占整个政府财力的比重上升,但从绝对额看,县、乡等基层政府的自有财力部分仍是增长的,而且,中央和省的转移支付也是在不断增加,即基层政府所掌握的财力还是在不断增长。

那么,为什么基层政府普遍感到财政困难呢?这里面应当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个原因就是目前部分地方政府部门的劣化和部分政府官员的腐化。这一劣化和腐化集中表现在一些政府部门的“机构臃肿化”,以及“部门和私人利益最大化”等。30年来,我国的行政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4%左右大幅度上升到20%左右。

“分权化”改革一定要慎之又慎

虽然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出现了“分权化”改革的潮流,但仔细分析一下80年代以来的西方国家“分权化’改革,就会发现他们在财政方面,实际上是说得热闹,真正动真格的少。以在西方国家中“分权化”程度最高,宣扬“分权化”改革的调门也最高的实行“联邦制”的美国为例,实际上80年代以来并没有出现大的“分权化”的改革。相反,如果把眼光放远一点,从整个美国的历史来看,它恰恰是经历过一个由“分权”向“集权”的转变过程,这从美国各级政府税收收入比重的变动情况表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而且,观测其自二战以来的变化,联邦对州、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无论是转移支付总额还是相对数,均呈现增长态势。转移支付支出占联邦政府总支出的比例,1950年为5.5%,1980年为15.6%,2005年为17.2%;1993年,联邦补助金占州政府收入达到了20%,占地方政府收入的36%;到了2005年,联邦政府提供的补助金占州与地方政府收入的比重基本上维持在1/3左右。可以说,目前转移支付已经成为州与地方财政的财力支柱。

从结构上看,80年代以来,规定了具体用途的补助金约占联邦补助金的80%,宽范围用途的补助金约占13%,而一般的补助金仅占7%左右;到了90年代,有条件拨款占联邦和州政府向下级政府拨款额的比例则上升到了90%以上。这种结构上的变化,事实上强化了联邦政府对州与地方政府的调控力度,显示出联邦财权集中与财力扩大化的发展趋势。

过去一直实行“高度集权”的法国和英国,尽管80年代以来确实实行了一些“分权化”改革,但中央政府掌握的财力也不过就从过去的80%、90%以上,下降到70%、80%左右。从财力比重变化情况看,它表明这两个国家的“分权化”改革只不过是为了解决过去那种“过度集权”的问题而已,而“中央集权”的制度并投有根本改变。而我国目前中央集中的财力程度也不过才50%多,甚至连“分权化”程度最高的美国都不如,又何来“分权化”改革之说。

“分权化”改革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分权化”改革的成功取决于多种条件,比如,基层政府的廉洁和高效,比较完善的民主监督,各地之间的差异比较小,等等。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分权化”改革必然失败。

放诸现实,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上个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中央之所以能够拿出大量的财力来缓解“三农问题”,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等,正是因为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中央能够集中必要的财力。

适度“集权”

从理论上看,缓解基层财政困难的问题有三种解决办法。

一是彻底“分权化”,即将事权、财权和财力统统下放,各级地方政府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但事实上,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空想。因为,如前所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庞大、民族众多、各地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又极不平衡的国家,如果要实行一种完全能够让各级地方政府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彻底的财政“分权化”体制,那么,这就必然要求这种体制首先要能够适应各地的不同情况。

可以想象,在现实中要设计出这样一种能够适应各地不同情况的财政分权体制的难度有多大,它可以说无异于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而且,即便是能够设计出来,恐怕这种财政体制就不是一种能够“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统一的规范的财政体制,而实际上是一地一策的、既不统一也不规范的若干种财政体制了。希望建立一种由各级地方政府能够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财政“分权化”体制,不仅解决不了当前的基层财政的困难,甚至会由于实行这种体制而使得各地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更大,从而导致基层财政更大的困难。

二是高度的“集权化”,即将事权、财权和财力统统上收,中央搞“条条专政”。世界各个大国的实践证明,它也是一条不大成功的解决方法。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大国一般各地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各种差异,中央或者联邦政府由于信息不对称,常常可能作出不切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决策,从而会影响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其次,这种体制会严重影响甚至挫伤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利于“两个积极性”的发挥,这也同样会影响公共品的有效供给。

三是适度“集权”,即将事权、财权和财力在各级政府之间作大致的合理划分,但中央必须保持能够居于主导调节地位的适度的“集权”和财力。比如,在日本,中央与地方在事权上实行“四六开”,中央承担政府事务的四成,各级地方承担政府事务的六成,但在财力分配上,中央掌握六成财力,地方只掌握四成的财力,这之间的差异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大量转移支付来解决。

适度“集权”模式可能是适合大国发展的一种比较好的财政体制,它可以实现一举两得,既保持了中央的可控性和主导性,有利于调节各地区发展的差异,促进各地区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与稳定,保证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同时又能够给各级地方留出一定的活动空间,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保证公共品的有效供给。

就我国目前的基层财政困难而言,正确的应对之策不是实行彻底的“分权化改革”,而应当是在继续坚持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的中央适当集中财力的方向的基础上,在各级政府之间,明确事权划分,加强法制建设,规范转移支付,以此来缓解基层财政困难。

探索基层财政监督管理 篇4

一、基层财政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缺乏规范监督

尽管基层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工作已经开展的很多年,但是,从实际的执行情况来看,仍是在内容以及监督方式上缺乏规范性。 在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解上达到统一,以至于检查的内容无法实现统一。 部分乡镇监督部门将会计报表的准确与完整性作为检查重点, 而部分基层监督部门则将企业的收支检查作为检查重点,对会计监督制度有所忽视。2012年执行的 《财政部门监督办法》, 尽管对财政监督内容进行了规定,但是,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上,具体的工作并没有进行详尽说明,以至于监管人员执行过程缺乏规范性。

(二)基层财政监督机构人员配置有待完善

目前, 国内的基层监督机构的岗位人员配置方面还有待完善。 例如:在很多的乡镇财政监督机构存在着“同班人马,两块牌子”情况,甚至在一些偏远的乡镇,并没有建立相对的财政监督机构。 缺乏专业的监督机构以及监管人员,势必会导致基层监督工作的形式化。

(三)财政监督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性和实效性

目前,国内的财政监管制度的构建工作尚处于发展阶段。 监管系统的各个环节的衔接工作还无法有效完成。 其中,部分监督管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以至于常出现权责不明等问题。 这些制度上产生的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基层财政监督部门的执行效率。 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一定的“监管真空带”。

二、基层财政监督管理工作改进措施

(一)对监督内容进行规范

财政部应该以《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指南》为指导思想,对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进行分门别类地加以规范。 同时,将《会计法》等作为监督的重要依据,对质量监督的重点会计信息进行明确。 金融企业亦是要以 《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为依据,制定相应的金融企业特定规范。 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信息监督过程中, 要将监督的重点放到政府采购以及国有资产使用与管理等方向。

(二)提高内部监督工作的交流与指导

目前,在基层财政监督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不规范问题。 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规范, 省市级财政部门应对基层财政部门的监督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并结合出现的监督问题,进行适当地工作指导。 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内部的监督工作会,增加基层监督人员的交流,从而使其对监督制度了解的更为深入,执行时更加能够做到灵活运用,进而提高监督执行效率。 不仅如此,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有效的业务培训工作。 在培训的过程中, 适当选取部分经典的执行案例作为重点讲解内容,从而帮助监督管理者对内部监督的重要作用深入理解。 在日常的工作中,还要设定一定的考核目标,以此来督促基层财政监督部门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进而更好地推动基层监督管理职能的达成。

(三)对专项资金加强研究,实现绩效监督

将专项资金进行类型划分,并制定出相应的监管方案。 对财政部门的内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在对专项资金进行检查的过程中,聘请相关的评审专家来弥补监督人员职业能力不足等问题。 在监管人员进行专项资金检查的过程中,及时地配置适当的业务培训工作,进而更好地提高基层财政监督管理者的职业素质以及道德水平。 在监督管理开展过程中,为了鼓励监管人员积极地投身到监督管理工作当中,应采取一定的绩效机制,设立明确的绩效监督标准,从而有效提高绩效监督管理质量。

(四)积极推进乡镇财政资金就近就地监管

乡镇财政资金就地就近监管是财政部门创新管理的重要举措,是财政“双基”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促进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加强基层财政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具体内容包括:建立组织网络,推进就地就近监管工作有序开展,各镇(街道)成立相应组织,明确责任,形成财政所长负总责,镇(街道)财政资金联络员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为镇(街道)资金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健全规章制度,促进就地就近监管工作规范运行;开发系统软件,推动就地就近监管工作高效运转;建立事前管控、事中监控、事后分析的闭环管理机制,各个主体之间、各个系统之间紧密联系,一环扣着一环,从而实现项目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机统一,从技术层面有效地解决了信息通达、公开公示、抽查巡查三个关键环节的协调运行问题。

三、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开展,国内的财政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果。 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基层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其中,尚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例如,会计信息缺乏规范监督、基层财政监督机构人员配置有待完善、财政监督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性和实效性和缺乏财政监督目标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我国基层财政监督管理效率。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基层财政监督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左敏生.对乡镇财政监督职能的调查与思考[J].财政监督.2011

[2]戴诗杰.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思考[J].财政监督.2011

[3]赵伟书,杨庆朝,高志远.乡财监督“补位”[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0

[4]佟伟.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财政监督.2011

基层财政干部 篇5

基层财政干部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按照财政部对基层财政干部培训工作的统一安排,我于2016年10月22日至10月25日参加了财政部在福建省漳州市举办的为期4天“2016年基层财政干部培训班”学习。聆听了国农改办丁主任、财政部条法司王司长、驻财政部监察局秘局长、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赵处长和厦门国家会计学院袁教授的授课,学习了内蒙古、江苏、浙江、山东、湖南等5省在基层财政管理工作方面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功的工作举措,使自己进一步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提升了基层财政管理理论水平,对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履行好岗位职责起到积极而长远的影响。现就此次学习培训谈几点体会:

一、学习培训富有特性

一是学习培训针对性强。对于此次学习培训,针对性强是我们每一个参训学员共同的感受。每一个专题都是我们基层财政干部当前欠缺和亟待了解掌握的新知识、新理念。我们全体学员都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培训机会,至始至终大家都是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投入到学习之中,较为圆满地完成了此次学习培训任务。

二是学习培训内容丰富。此次学习培训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我们既学习了当前农村综合改革、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财政廉政建设、财政信息化建设等知识,也学习了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不仅使我们从宏观上对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对农村综合改革和管理有了全新的了解和认识,强化了紧迫感和责任意识,在科学运用沟通技巧等方面也是受益匪浅。

三是学习培训安排科学合理。此次学习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教学安排紧凑高效,培训内容科学合理,高层次的师资水平和浓厚的学习氛围,给我们很多感触和启发,也促使我从不同角度去总结工作、分析不足和研究解决问题。

二、学习效果明显

一是思想认识有了新的转变。通过这次学习,将我过去在学历教育、在职教育中学过的知识进行了融合,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层次思考,对相关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自己职业理念得到提升,视野得以拓宽。通过对《财政权力运行廉政风险分析及防控对策》等的学习,从理论层面提高了财政权力在预算分配、预算执行、资金管理等等方面客观存在廉政风险的认识,加深了对财政管理法律规范和财政干部职业道德规范的辩证关系的理解,知道如何遵守法律法规,如何利用法律规范促进职业道德建设,如何利用职业道德规范弥补法律法规的不足。在思想上改变了过去那种自我满足、自我感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形成了在对比中寻找差距、看到不足。通过《语言艺术和沟通艺术》的学习,懂得了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的一些基本常识,掌握了一些管理、沟通、协调及谈判的技巧。

二是角色定位更为准确。通过此次学习培训,更深地明白了随着国家支持“三农”政策力度的加大,面向基层的资金拨付和管理工作的日益增多,农村综合改革所涉及的乡镇体制改革,新农村建设和公共财政在农村的推进等,基层财政工作在职能定位和工作内容上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过去的“征管型”,向农民实施公共财政的“服务型”转变;由过去负责农税征管的“单纯业务型”,向落实财政政策的“综合协调型”转变;由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主的“收入型”,向以管理财政资金的“收支并重型”转变。基层财政的职能作用充分得到发挥,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社会事业的支持者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者。财政管理日趋科学化、精细化,使我深深的感受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财政干部,不仅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而且还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不仅要会“抬头看路”,更要能“低头拉车”。

三是工作思路有了新的拓展。如何加强财政资金监管,这是我们财政干部职能职责,也是财政干部应该予以思考探索和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工作中要通过追踪问效把资金的使用与建设项目有机衔接,加强项目和资金事前监控、事中把关、事后评价机制,充分利用金财工程信息网络,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最大限度地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才能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

三、今后努力方向更加明确

通过这次学习培训,使自己对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更为明晰。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能力。黑格尔说:“没有目标,一切行动都没有价值。”我深知,学习永无止境,只有确立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沉下心来,充分利用好学习机会,不断充电加压,不断自我提高、完善,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基层财政干部的职责。特别是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不断加强,要切实发挥好财政服务决策及发展的职能和作用,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拓展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升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是要强化全局意识,切实履职尽责。强化全局意识,就是要求我们要有超前的思维,要有悟性,有创新精神,而不是仅仅做好自己负责的那一方面的工作了事,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紧紧围绕财政工作重点,自觉适应目前形势发展需要,关注财政改革,不断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调整好精神状态,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要树立单位利益第一位,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始终保持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勇于克难攻坚的进取意识,敢于负责,勇挑重担,锲而不舍地推进财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要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学习不是目的,学以致用才是它的归属,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牢记宗旨,践行财政干部义务,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做到:一是树立服务意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想问题、出主意、拟方案、办事情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衡量标准。二是严格遵守组织纪律。严格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管理规定。三是脚踏实地工作。要立足平凡,追求卓越,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聚精会神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做到“三勤四多”,即手勤、腿勤、嘴勤,多思、多写、多练、多问。工作多请示多汇报,遇到问题多沟通多衔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四是富有创新精神。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研究新情况、提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绩。

四是要廉洁自律,依法理财。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是对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忠实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滥用权力,不以权代法,做学法、守法、用法和维护法律、法规尊严的模范。要打牢廉洁从政依法理财的思想基础,注重思想提高,强化“慎独”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上一篇:新产品新发展下一篇:追溯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