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分析(精选12篇)
译本分析 篇1
吉迪恩·图里在《描写翻译学及其他》中, 正式将伪翻译的概念引入翻译研究。图里指出, 伪翻译是“自称为翻译, 却无与之对应的源语文本, 是不存在事实上的语言转换和翻译关系的文本”。[1] (P40) 伪翻译现象一般因特定的需求在特定的文化历史环境中产生。晚清大量伪译本的出现也与当时的文化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根据图里的伪译观, 翻译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翻译以及它的实现形式在这种文化中被赋予了某些功能, 并且这些功能被该文化中的成员所接纳。即“翻译在某些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使—些作家利用本土文化对翻译的宽容态度打翻译之名, 行创作之实……图里的‘伪翻译’是一场精心编织的骗局, 以骗取读者的信任, 以翻译来创新, 从而达到自己的特殊目的”。[2] (P63) 图里指出, 如果要明白伪译者为什么选择此种伪装的呈现方式, 就必须先将该伪译本正确地语境化, 再开展研究。换言之, 应当首先恢复它们在被发现是伪译本之前所处的地位。[1] (P40)
就在晚清文人译家不辞辛劳, 大量翻译外国小说时, 大量小说伪译本以翻译的名义出版问世, 其中政治小说伪译本居多。该文选取的伪译本《自由结婚》, 自称由“犹太遗民万古恨著, 震旦女士自由花译”。但据于必昌[3] (P362) 和冯自由《革命逸史》[4]考证, 该作并非翻译, 实为《江苏》杂志记者张肇桐创作, 是一部伪译政治小说。《自由结婚》并非是张肇桐的唯一文学作品。他于1902年翻译了《权利竞争论》和《宪法要义》, 并在书中表明了自己的译者身份。而为何单单此篇实为创作的小说要隐去真实作者信息而假名国外, 戴上翻译的面纱呢?该伪译本的出现究竟与当时的历史文化情况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拟从晚清的意识形态, 诗学和赞助人的角度, 讨论伪译者以伪翻译的形式呈现《自由结婚》的原因。
1 伪译本《自由结婚》的成因
翻译总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学系统与社会系统之中, 伪译也是如此, 会受到意识形态, 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的影响。要探明伪译本的成因, 可从此三方面来考量。
1.1 开启民智说催生伪译
意识形态指一种被某一特定时期的一个特定社会接受的、由观念和态度组成的概念网格, 而读者和译者正是通过这一概念网格进行文本处理。[5] (P48) 政治、伦理及文学都可以是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
回顾晚清, 戊戌变法失败后, 维新派及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行不通, 在绝望和悲痛之中将救国强种的希望寄予广大国民, 希望通过开启民智, 振作国民精神, 改变他们落后的意识形态, 最终实现改革大业。晚清的主流意识形态可以沿用王友贵“开民智和求变革”的说法。这是他对1864年至1914年间意识形态的归纳。[6] (P12) 严复的“不变法必亡国”说就是当时意识形态的体现。
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 许多维新人士纷纷提倡推广新小说。特别是对海外文坛有了解的新派人物, 对小说的启蒙、教诲和宣传功能更加深有体会。他们倾力在文学阵地上抬高小说地位, 夸大域外小说利国利民的作用, 为域外小说 (尤其是政治小说) 输入中国广发舆论。当时, 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登高一呼, 提出“小说界革命”, 论证小说关乎世道人心, 拥有影响国民的力量, 可为救国大业所用;他先后撰写《译印政治小说序》和《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文, 贬低中国旧小说, 提倡发展新小说, 将新小说纳入“文学救国”的大旗下。他高呼“欲新一国之民, 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7] (P1) , 短期内将新小说带入国民视野的最快方式惟有翻译域外小说。在梁启超等人的呼吁下, 许多文人译家怀着对国家的热爱积极投入翻译实践, 推动着晚清小说翻译的发展, 翻译小说的文学地位逐渐提高。
与此同时, 出于强烈的政治功利性, 许多晚清译者选取政治小说作为针砭时弊, 传播政治主张的工具。这些人中就包括留日归来后积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张肇桐。旨在通过一部作品来揭露清政府的种种腐败, 鼓动革命情绪的张肇桐, 不会不知道这类种族革命小说属于禁书。同时他也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创造初衷不在于追求文学艺术价值, 而是要传递他主张革命, 推翻清政府的思想。于是, 他选择了创作政治小说, 充分利用翻译小说逐日攀升的文学地位, 将《自由结婚》仔细伪装成Free Marriage的中译本, 在小说中以演讲和议论等形式, 以小说人物的口吻大篇幅地阐述政见。可见, 伪译本《自由结婚》从创作的最初就受到了“开民智和求变革”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
1.2 文以载道论助长伪译
诗学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文学手段, 文学体裁, 原型人物, 主题, 情节和象征等文学要素;另一个是功能要素, 即在社会系统中, 文学起什么作用, 或应起什么作用。在文学翻译中, 译者服务于目标文化系统的某个读者群;处在目标语环境下的译者本人, 也通常受到目标语的叙事模式、文学规范等的影响, 故译者在翻译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借用或靠近母语的文学规范, 以减小对本族语的暴力干涉。因此, 译者的翻译活动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主流诗学的影响。[6] (P46)
文以载道不仅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观的核心, 也是晚清时期的主流诗学观。“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始终认为‘文章中充满了治国之道’。在此影响下, 晚清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他们触手可及, 并且擅长的文学创作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途径。”[9] (P79) 于是,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 在主流诗学观的影响下, 践行读书人“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纷纷投身文学, 选取以通俗性和感染力为特征的小说为思想启蒙工具, 发起或参与“小说界革命”, 创作或翻译政治小说。时任《江苏》杂志编者的张肇桐, 热衷革命活动, 也没有放过以小说宣传革命的机会。他笔下的《自由结婚》积极为民主革命服务, 宣传资产阶级革命, 号召人们“驱除异族, 光复旧物”, “把已亡之国变成自主独立之雄邦”。而文中采用的章回体, 原作者亡国遗民的悲惨形象及政治加爱情的模式就是主流诗学对翻译及伪翻译产生影响的明证。
1.3 赞助力量激发伪译
除了意识形态、诗学, 赞助者也一直影响着整个伪翻译的过程。赞助者指有影响或有权力的个人、团体 (出版商、媒体、政治阶层) 及其他机构。晚清时期, 赞助人对翻译的影响力是十分明显的。第一, 许多有影响力和权利的人都察觉了翻译的重要性, 甚至提出了开展具体翻译活动的举措。如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主张翻译西书的林则徐, 倡议创办培训外语翻译人才同文馆的奕, 提出建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曾国藩, 以及要“播文明思想于国民”而亲身译介西学的严复和梁启超等人都大大推动了晚清翻译活动的兴起。第二, 晚清的翻译活动受到了当时较多出版机构的鼓励支持。如1902年《新小说》报社在《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中就写道, “本报所登载各篇, 著译各半, 但一切精心结构, 务求不损中国文学之名誉.”[10] (P31) 中国近代文学刊物《小说林》与《月月小说》在创刊时都明确提出对翻译小说的重视。《月月小说》在《发刊词》中云:“本志小说之大体有二:一曰译, 二曰撰。他山之玉, 可以攻错, 则译之不可缓者也。”在个体和团体赞助人的积极支持和鼓励下, 翻译活动高涨, 翻译文学的地位与日攀升, 特别是小说翻译, 逐渐被推至社会思潮的顶峰。第三, 严格的审查制度迫使伪译者选择将创作以译作的形式出版。审查机构往往会因译作的外国血统而采取更宽容的态度, 晚清的审查机构也不例外。考虑到影射晚清政府和革命斗争思想的内容在小说中比比皆是, 《自由结婚》的伪译者为顺利向广大读者宣传他的革命思想, 不得不考虑为其创作披上当时最流行的外衣。他大胆地利用了翻译小说的地位, 将《自由结婚》伪装成一部具备多项翻译特点的小说以通过严格的审查。
2 结束语
根据图里的伪译观, 该文将《自由结婚》置于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 以翻译的身份进行考量, 发现该伪译本从创作的最初就受到了“开民智和求变革”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 晚清的出版机构等赞助人也在无形之中为伪翻译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伪译者充分认识到了翻译小说的文学地位和政治功用, 期望以文载道, 在翻译这层面纱的伪装下传播革命思想。戴上伪翻译的面纱, 才能遮盖住伪译本的小说创作身份, 这样的伪装确保了小说的出版面世;透过面纱, 饥渴慕义的中国人依然能清楚地感受到小说中处处凸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热情。这样的伪装背后是一名满腔热血的爱国志士, 他充分利用翻译小说逐步攀升的文学地位, 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用发挥到极致。
摘要:伪翻译通常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 晚清时期大量伪译本的出现就与当时的文化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903年张肇桐创作了小说《自由结婚》, 却以翻译之名将其出版。该伪译本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 该小说在创作的最初就受到了“开民智和求变革”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其次, 伪译者认识到了翻译小说的文学地位和政治功用, 期望以文载道, 在翻译的伪装下传播革命思想;第三, 晚清的出版机构等赞助人为伪翻译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伪翻译,《自由结婚》,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
参考文献
[1]Toury 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07.
[2]李冰梅.文学翻译新视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3]于必昌.《自由结婚》小考[A].文学评论编辑部.古典文学专号-文学评论丛刊第十六辑[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4]冯自由.革命轶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9.
[5]Bassnett S, Andre L, eds.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uanges Edu-cation Press, 2001.
[6]王友贵.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 (1899-1979) [J].中国翻译, 2003 (5) .
[7]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
[8]Lefever A.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uanges Educa-tion Press, 2007.
[9]王巍.操控伦三要素对晚清小说翻译政治功利性的阐释[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 (1) .
[10]黄霖, 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 (修订本) 下册[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译本分析 篇2
从翻译伦理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后,更多地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主张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因此,回归到对翻译伦理问题的讨论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翻译伦理这一角度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翻译伦理的四种伦理模式在<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体现.
作 者:王姣 陈可培 WANG Jiao CHEN Ke-pei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114刊 名:中州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ONGZHOU UNIVERSITY年,卷(期):25(5)分类号:H059关键词:红楼梦 霍译 杨译 翻译伦理
史铁生小说日译本中的误译分析 篇3
关键词:误译;理解;表达
很多学者都曾针对误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误译是“对原著错误的翻译,在思想意义上或在文字上背离了原文,通常是由理解或表达不当造成的”(方梦之,2004:7);“误译指的是译者对源语的不理解、理解有误或是由于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对原文的错误翻译”(邹卫宁,玄忠波,2006)。本文作者对于误译的认识与方梦之是一致的。本文尝试对史铁生小说日译本中出现的误译进行分析和研究。
例1、场院上的婆姨、女子们嘻嘻哈哈地冲我囔:“让老汉儿唱个《光棍哭妻》嘛,老汉儿唱得可美!”
译文:庭先で働いていた嫁さんや娘たちが、笑いさんざめきながらわたしに向かって叫んだ。「じいさんに『ならず者妻を泣かす』をうたわせて。それはすてきだからさ」
“ならず者”指流氓,无赖,破落户。“光棍”:地痞,流氓;单身汉,没有妻子的成年人;好汉,聪明人。很明显,原文中的“光棍”取第二种意义,并非第一种,所以这是由于一词多义引起的翻译不当。应当准确判断原文的意思,再选择译语中语义相对应的词语进行翻译。
例2、他说他给刘志丹抬过棺材,守过灵。
译文:かれは劉志丹[一九〇三~一九三六年。陝北における紅軍パルチザンの創建者]のために棺桶をかつぎ、野辺おくりをしたという。
“野辺おくりをする”指送葬,与守灵是两个概念,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每夜都有亲友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守灵是子女和其他亲人守在逝者的灵床,灵柩或灵位旁。原文是说破老汉给刘志丹这么有名的人物守过灵,这体现了当时破老汉的身份不一般,也才能与后文中村里人说破老汉吹牛相呼应,而送葬则是大家都有可能参加的事情,就不能突出破老汉吹牛。
例3、传说垃圾站发现了好几根金条。街道积极分子们怀疑是我们院里的人扔出去的,一是因为我们院离垃圾站近,二是因为我们院里除了八子家成份好,其余的都是黑九类。
译文:ごみ捨て場で金の延べ棒が何本も見つかったといううわさが流れた。町内の積極分子たちは、わたしたちの院内の人が投げ捨てたのではないかと疑った。ひとつは、わたしたちの院がごみ捨て場に近いこと、ふたつは、わたしたちの院では八子の家の階級成分がよいのを除けば、そのほかはすべて黒九類だったからである。
汉语“成份”的意思是:?构成事物的各种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根据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主要生活来源的性质划定的阶级属性。但是,日语的“成分(せいぶん)”的意义如下:?ひとつのものを構成する部分となる要素?化合物や混合物を構成している元素· 物質?一つのベクトルを空間の各座標軸方向のベクトルの和として表すとき、その各ベクトルの大きさ。由此可以看出,汉语“成份”与日语“成分(せいぶん)”的意义是不一致的,有出入。从原文来看,“成份”可以译为“階級出身”。
例4、“小脚儿”终于止住了笑,却打起嗝逆来:“呃!刚才这老东西说我,”她戳了夏大妈一指头。
译文:"小足"はようやく笑いやんだ。が、こんどはしゃっくりが出た。
「ヒック、いましがたこの老いぼれのいいぐさじゃ」。彼女は夏おばさんの頭をこづいた。
指头:是指“手指头”,是ゆび,而不是“頭(あたま)”。可以改译为“彼女はゆびで夏おばさんをこづいた”。
例5、“您还抽点什么不?”白老头眯缝起眼睛凑过来,脸上又换了一副恭维的神情。
译文:「なにをお吸いになりますか」
白じいさんが目を細めて、神妙な表情をつくった。
神妙:?人の知力を超越した現象。不可思議なこと。?けなげ。殊勝。奇特。?すなお。おとなしいこと。而原文的“恭维”是指“奉承”。而“神妙”的三种意义都不表示“恭维”。可以改译为“ご機嫌をとりそうな表情をつくった”。
例6、每回家里给我寄钱来,破老汉总囔着让我请他抽纸烟。
译文:破じいさんは、わたしが帰省するたびに金を預けて、紙巻きたばこを買ってくれるようねだった。
“わたしが帰省するたびに金を預けて”意为“每次我回家存钱”,这是明显语义上的误译。译者很有可能是望文生义,即理解成“每(次)回家里,给我寄钱来”。
例7、“这两捆柴,敢是给亮亮妈砍的吧?”“谁情愿要,谁扛去。”这话是真的,老汉穷,可不小气。
译文:「このふた束の柴は、だって亮亮のお袋に刈ってあげたんだろうに」
「心底欲しい人のためなら、だれだってかついでいってやるだ」
この言葉にうそはなかった。じいさんは貧しくても、了見は狭くない。
小气:吝啬;胸襟不宽,气量小;气魄小。原文取第一种意义,而译文显然是取了第二种意义。
例8、偶尔有拦羊的从山梁上走过,冲我呐喊两声。
译文:たまたま尾根から羊飼いが降りてくることでもあれば、わたしは衝動的に大声をあげる。
译者依然是只看了字面意思,“冲”理解成了“衝動的”,动作的发出者也弄错了,原文是“拦羊的人冲我呐喊两声”,并非“我冲动地呐喊两声”。
例9、“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
译文:「ぼくは、これは陝西省で通用するもので、北京では使えないっていったんだけど、破じいさんは信じないんだ。そして、ふん、おまえらの北京がそんなに高級なのか、これは上等な粟十斤を売って取り替えたもんだ、それがなんだって使えねえんだっていうのさ。持ってくるよりなかったよ。きみの病気が治ったら役に立つはずだって、じいさんはいってた」。
联系前文,可知“你治病时会用得上”意为:破老汉认为在作者“我”治疗疾病时,他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粮票能派得上用场,即能拿去给医生送礼,而译文则是“如果你的病治好的话”,这样的译文也会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在译文中的“找茬”,并不是为了否定译者的翻译成果,只是借助分析史铁生小说的日译本中的误译现象,希望类似的问题能引起译者们的重视,实现减少误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史铁生.记忆与印象[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56-174.
[2]松井博光,野间宏.现代中国文学选集3史铁生[M].东京:德间书店,1987.7-37.
《柳絮词·临江仙》英译本分析 篇4
2.从三美角度看待两种译本
意美, 即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 也是诗歌译本再现原诗并拥有自身活力的源泉和基石, 因此, 意境转换成为中国诗歌翻译的关键。
“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的均匀”1。霍译为“In mazy dances over the marble forecourt, Wind-whorled, into trim fl uff-balls forming”, 以静写动, 以“dances”名词再现“舞”的动作, 展现春风轻卷柳絮的动态美。而杨译选择直译“Dancing at ease in spring before white jade halls, Swirling gracefully in the spring breeze”。通过“Dancing、Swirling”动态词传达原诗动态美。杨译以直译展现春风中柳絮翻飞的生机, 而霍译以意译展现静态柔美。“东风卷得均匀”, 一团一团卷的多均匀, 多美好。霍译为“trim fl uff-balls forming”即修整过的小绒球, 直观形象, 而杨译中的“graceful”侧重其在风中飘摇的姿态之美。相较而言, 前者更显柳絮之可爱。
“蜂围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1霍译为“Like fl uttering moths or silent white bees swarming:/Not for us a tomb in the running waters, /Or the earth’s embalming.”“like”一词表明霍克斯仍采取意译手法。在他看来, 既然“蜂围蝶阵乱纷纷”与前一句“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的均匀”是用句号隔开的, 这就表示蜜蜂、蝴蝶与“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在语义上联系更紧密, 他认为蜜蜂、蝴蝶在生命终结之时既不随流水飘零也不是魂埋芳尘。在这一点上, 柳絮和蜜蜂蝴蝶是一样的, 故而采用“like”一词。而杨译为“While whirling all around me/Are butterfl ies and bees.”由此句可看出, 杨认为蜜蜂、蝴蝶是在围着柳絮飞舞。且与原本不同, 他将此小句独立成句, 更明确了译者意图。总体而言, 杨译更符合中国人的理解。尽管“蜂围蝶阵乱纷纷”与前一句用句号隔开, 但这并不表示语义上也是隔开的。春风中柳絮翻飞、蜜蜂、蝴蝶飞舞才更像是一幅完整的画面。而霍译的理解则有失偏颇。此外, 译文中二人对于蝴蝶这个意象的翻译也不同。霍译将“蝴蝶”译为fl uttering moths。“fl uttering”一词生动描绘出振翅起舞的蝴蝶意象。但霍克斯将“蝴蝶”一词译为moth, 与杨译的butterfl y相比, 有失美感。但对于“乱纷纷”一情景, 霍译的“swarming”优于杨译的“whirling”。“swarming”更生动描绘蜜蜂的嘤嘤嗡嗡之声, “whirling”更侧重蜜蜂、蝴蝶上下翻飞的动作。对于“芳尘”, 杨译直译为“dust”, 而霍译的“earth’s embalming”含有“fi lling with sweet odors”之意。中国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消亡常采用“芳尘”“香消玉殒”等委婉之词以表示其美好与纯洁。因而“earth’s embalming”更能表达其清高无瑕之意。
总之, 霍译多采用意译, 多用名词, 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展现一幅静态美景, 而杨译采用直译, 多用动词, 符合汉语表达, 具有动态美感。
1.音美
汉语诗歌中注重平仄的搭配, 以造成声音节奏高低快慢不同的音乐感。原本中, 第一句“东风卷的均匀”与最后一句“送我上青云”押韵, 都为/yun/。此外, 第三、五、七、八小句韵脚都为/en/。该词的上阕为“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的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
Dancing at ease in spring before white jade halls,
Swirling gracefully in the spring breeze
While whirling all around me/Are butterfl ies and bees.
I have never followed the following stream,
Why then should I abandon myself to the dust?2 (杨译)
In mazy dances over the marble forecourt,
Wind-whorled, into trim fl uff-balls forming—
Like fl uttering moths or silent white bees swarming:
Not for us a tomb in the running waters,
Or the earth’s embalming.3 (霍译)
从音韵而言, 杨译中大量使用鼻辅音 (如/m//n//ŋ/) , 如dancing, swirling, whirling。霍译中也使用了如下鼻辅音:forming, fl uttering, swarming.这些鼻辅音的妙处在于展现柳絮飘飞、蜂飞蝶舞的盎然春意。诗中柔和的辅音/s/和/l/在不同单词的不同部位多次重复, 有机地配合了内容, 也有利于这一氛围的营造。此外, 杨译本中还运用到了辅韵:如“Dancing at ease in spring before white jade halls”中“dancing”与“spring”, 这些辅韵创造出嘤嘤嗡嗡的音乐效果。霍译中也有类似的辅韵。该译本中还使用了头韵, 如“Wind-whorled”, “fl uff-balls forming”, 这不仅能增强语言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还描绘出形状如绒球的柳絮在风中飘拂的可爱场景、烘托出对此无比喜爱的感情, 加强了语言表现力。
由上可见, 二人虽没有采用严格的韵律格式, 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鼻辅音、头韵和辅韵等, 增加译文的音乐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 反映了译者炉火纯青的翻译技巧。
2. 形美
原文共四句, 第一和第三句分别又有两个小句组成, 第二和第四句分别由三个小句组成, 共十个小句。而杨译将原文的第三、四、五行的“蜂围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拆为两句来翻译, 因而其译文为十一行。霍译在形式上做到了忠实, 与原词一样共十行, 且每行的句意上做到与原本对应, 属于形式忠于原文。尤其是将“Into the skies”单独成句, 既做到了形式上忠实又强调柳絮不落俗尘。此外, 这两种译本标点符号的运用各具特色。杨译译本中一个问号的使用很准确、到位。即将“岂必委芳尘。”译为“Why then should I abandon myself to the dust?”因为“岂必”一词意思为又何必,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更能表达此意。而且反问语气更能表现那种清高不落俗尘之气魄。若以句号结句则显平庸。霍译两次灵活运用冒号, 还有一个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之意。如“Do not, earth-child, our rootlessness despise:/When the strong wind comes he will whirl us upwards/Into the skies.”
3. 结语
本文从“三美”的角度, 对《柳絮词》两种英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诗歌的翻译是译者以另一语言来重建原诗的形式与内容, 再现原诗的意境与神韵。由于英汉语言本身、押韵方式和平仄韵律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音美、形美不易再现, 意境美更是难以传达, 但这两种译本的译者凭借高超的技艺, 再现了原作大部分的艺术美以及文化内涵, 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
摘要:《红楼梦》中的诗词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渲染了作品的主题。本文从“音美”、“意美”和“形美”对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翻译的《柳絮词·临江仙》的两个译文比较赏析, 探讨《红楼梦》诗歌英译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红楼梦,音美,形美,意美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湖南:岳麓书社, 2004.
[2]、Yang Hsien-yi&Gladys Yang (1978) A Dream of Red Mansio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外国名著译本推介 篇5
以 亚非,欧,俄,拉丁美洲来编排次序
序号 书名 作者 译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一版定价(平装本)一版印数 备注1 万叶集选 李芒译 人民文学 1997 11.4 3000破戒 日 岛崎藤村 柯毅文 陈德文译 人民文学 1982 0.88 54000二叶亭四迷小说集 日 二叶亭四迷 巩长金 石坚白译 人民文学 1985 2.55 26000 62年曾出单行本社会毒瘤 菲律宾 黎萨尔 陈饶光等译 人民文学 1987 4.05 10880 又译:不许犯我,七十年代曾出单行本摩诃婆罗多插话选 仳耶什 金克木等译 人民文学 1987 6.25 30006 五卷书(有古典本)季羡林 人民文学 1964一印1981重印 1.3 10000沙恭达罗(有古典本)印 迦梨陀桬 季羡林 人民文学 1959一印1980重印 0.48 20000戈拉 印 泰戈尔 刘寿康译 人民文学 1984 1.55 75000泰戈尔诗选 印 泰戈尔 石真 冰心译 人民文学 1980 1 8000 本书以网格本多次重印蔷薇园 波斯 萨迪 水建馥译 人民文学 1980 0.68 20000 本书是从英文转译的蕾莉与马杰侬 波斯 内扎米 卢永译 人民文学 1988 2.25 2600 本书是作者的“五诗集”第二部,从俄文转译的.列王纪选 波斯 菲尔多西 张鸿年译 人民文学 1991 8.2 3340波斯古代诗选 张鸿年译 人民文学 1995 13.05 2665阿拉伯古代诗选 仲济昆译 人民文学 2000 19.8 3000奥德修纪 古希腊 荷马 杨宪益译 上海译文 1979 1.05 73000 原书是诗歌,此为散文译本,82年重印过伊索寓言(有古典本)古希腊 伊索 63年周启明译,81年罗念生等四人译 人民文学 1963 0.69 24000
本书初次以网格本出版是63年周启明译的,且插图精美,后81年由罗念生等四人重译,且多次重印,前者优点甚多埃斯库罗斯悲剧二种(有古典本)古希腊 埃斯库罗斯 罗念生译 人民文学 1961 0.62 5000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有古典本)古希腊 索福克勒斯 罗念生译 人民文学 1961 0.62 5000欧里庇得斯悲剧二种(有古典本)古希腊 欧里庇得斯 罗念生译 人民文学 1959 0.62 5000 三大悲剧家的作品都是诗歌,此均为散文译本,分别61,79,86重印多次古希腊抒情诗选 水建馥译 人民文学 1986 2.15 15240埃涅阿斯纪 古罗马 维吉尔 杨周翰译 人民文学 1984 1.3 13400 原书是诗歌,此为散文译本变形记 古罗马 奥维德 杨周翰译 人民文学 1984 0.9 45000 同上,而且本书是个60%的节译本,全本已2000年该社推出金驴记 古罗马 阿普列乌斯 刘黎亭译 上海译文 1988 2.85 1320024 古罗马戏剧选 古罗马 普劳图斯 泰伦提乌斯 塞内加 杨宪益,杨周翰,王焕生译 人民文学 1991 6.9 1060坎特伯雷故事 英 乔叟 方重译 上海译文 1983 1.25 38300 原书是诗歌,此为散文译本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英 莎士比亚 卞之琳译 人民文学 1988 4.25 10000 诗体译本,重印多次莎士比亚喜剧五种 英 莎士比亚 方平译 上海译文 1986 3.4 1000028 失乐园 英 弥尔顿 朱维基译 上海译文 1984 2.55 46400鲁滨孙飘流记(有古典本)英 笛福 徐霞村译 人民文学 1959 0.92 100000 本书以网格本多次重印格列佛游记(有古典本)英 斯威夫特 张健译 人民文学 1962 0.94 150000
弃儿汤姆.琼斯史 英 菲尔丁 张谷若译 上海译文 1993 23.95 230032 多情客游记 英 劳伦斯.斯特恩 石永礼译 人民文学 1990 1.95 640033 彭斯诗选 英 彭斯 王佐良译 人民文学 1985 1.55 14000
中洛辛郡的心脏 英 司各特 章益译 人民文学 1981 2.1 2100035 傲慢与偏见 英 奥斯丁 王科一译 上海译文 1985 2.8 27000
唐璜 英 拜伦 查良铮译 王佐良注 人民文学 1985 5.85 31500
雪莱抒情诗选 英 雪莱 查良铮译 人民文学 1987 4.1 19500 多次重印38 玛丽.巴顿(有古典本)英 盖斯凯尔夫人 苟枚 佘贵棠译 上海译文 1962 1.65 30000
名利场(有古典本)英 萨克雷 杨必译 人民文学 1959 2.55 10000040 董贝父子 英 狄更斯 祝庆英译 上海译文 1994 29.1 2300
大卫.考坡菲 英 狄更斯 张谷若译 上海译文 1980 2.05+2.2 4000042 荒凉山庄 英 狄更斯 黄邦杰等译 上海译文 1979 3.55 73000
巴塞特郡纪事(一,二)英 特罗洛普 主万等译 上海译文 1986 一1.7二4.15 一4300,二2650
简.爱 英 夏洛蒂.勃朗特 祝庆英译 上海译文 1980 2.05 15000045 呼啸山庄 英 艾米莉.勃朗特 方平译 上海译文 1986 3.1 1400046 米德尔马契 英 乔治.艾略特 项星耀译 人民文学 1987 5.95 1425047 德伯家的苔丝 英 哈代 张谷若译 人民文学 1984 1.95 75000
福尔赛世家 英 高尔斯华绥 周煦良译 上海译文 1980 1.2+0.96+0.84 45700-45200-45200
英国诗选 王佐良译 上海译文 1988 9.95 3800
萧伯纳戏剧三种(古典本)英 萧伯纳 黄雨石等译 人民文学 1963 1.3 4000
罗兰之歌 杨宪益译 上海译文 1980 0.71 3600
特利斯当与伊瑟 法 贝蒂耶编 罗新璋译 人民文学 1991 1.95 255053 高乃伊戏剧选 法 高乃伊 张秋红等译 上海译文 1990 4.7 120054 拉辛戏剧选 法 拉辛 齐放等译 上海译文 1985 1.6 5700
莫里哀喜剧六种(有古典本)法 莫里哀 李健吾译 上海译文 1980 1.55 8000
拉封丹寓言选 法 拉封丹 远方译 人民文学 1985 1.7 17300
吉尔.布拉斯(有古典本)法 勒萨日 杨绛译 人民文学 1958 2 100000
波斯人信礼(有古典本)法 孟德斯鸠 罗大冈译 人民文学 1962 1.4 2640059 伏尔泰小说选 法 伏尔泰 傅雷译 人民文学 1979 0.82 100000
忏悔录(一,二)法 卢梭 黎星等译 人民文学 1980 第一册1.1,第二册1.45 第一册45000,第二册25000
博马舍戏剧二种(有古典本)法 博马舍 吴达元译 人民文学 1962 0.84 11000
巴黎圣母院 法 雨果 陈敬容译 人民文学 1982 2.55 42000
九三年 法 雨果 郑永慧译 人民文学 1982 1.6 50000
雨果诗选 法 雨果 程曾厚译 人民文学 1986 3.15 17000
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 法 波德莱尔 钱春琦译 人民文学 1991 4.25 670066 木工小史 法 乔治.桑 齐香译 上海译文 1983 1.4 61800
红与黑 法 司汤达 郝运译 上海译文 1986 3.75 76000
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 法 巴尔扎克 傅雷译 人民文学 1980 1.55 100000
幻灭 法 巴尔扎克 傅雷译 人民文学 1979 2 200000
农民 法 巴尔扎克 陈占元译 上海译文 1979 1.2 73000
巴尔扎克中短篇小说选 法 巴尔扎克 郑永慧等译 人民文学1997 2508 10000
包法利夫人(有古典本)法 福楼拜 李健吾译 人民文学 1979 1.25 150000
萌芽 法 左拉 黎柯译 人民文学 1982 1.65 59500
金钱 法 左拉 金满成译 人民文学 1980 1.45 203000
一生 漂亮朋友 法 莫泊桑 盛澄华等译 人民文学 1984 2.4 8500077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 法 莫泊桑 郝运等译 人民文学 1981 2.2 3000078 法朗士小说选 法 法朗士 郝运等译 上海译文 1992 8.55 4000
约翰.克利斯多夫 法 罗曼.罗兰 傅雷译 人民文学 1980 5.15 4000080 都德小说选 法 都德 郝运译 上海译文 1999 16.5 5100
莱辛戏剧二种 德 莱辛 梦海 等译 上海译文 1980 0.88 5000
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德 歌德 冯至译 人民文学 1988.6 4.55 772083 维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德 歌德 关惠文译 人民文学 1988 3.85 1010084 席勒诗选 德 席勒 钱春琦译 人民文学 1984 0.92 60000
雄猫穆尔的生活观 德 霍夫曼 韩世钟译 上海译文 1986 3 10000
克莱斯特小说戏剧选 德 克莱斯特 商章孙等译 上海译文 1985 2.05 20000
格林兄弟童话选 德 格林兄弟 施种等译 上海译文 1994 10.25 600088 艾菲.布里斯特 德 冯塔纳 韩世钟译 上海译文 1980 1.25 90000
霍普特曼戏剧二种 德 霍普特曼 章鹏高等译 上海译文 1986 1.15 300090 臣仆 德 亨利希.曼 傅唯慈译 上海译文 1981 1.55
亨利四世 德 亨利希.曼 傅惟慈译 上海译文 1980 2.2+1.5+1.4 6000092 布登勃洛克一家(古典本)德 托马斯.曼 傅惟慈译 上海译文 1962 2.45 12000
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选 德 托马斯.曼 钱鸿嘉等译 上海译文 1987 3.15 5700
德国诗选 钱春琦译 上海译文 1993 8.9 2600
神曲 地狱篇 意 但丁 田德望译 人民文学 1990 6.65 7900
十日谈(选)意 卜迦丘 方平等译 上海译文 1981 2.65 14900097 耶路撒冷的解放 意 塔索 王永年译 人民文学 1993 12.7 1670
哥尔多尼喜剧三种 意 哥尔多尼 万子美等译 上海译文 1989 4.6 170099 约婚夫妇 意 曼佐尼 吕同六译 上海译文 2000 27.8 5000
斯巴达克斯 意 乔迈尼奥里 李俍民译 上海译文 1982 2.05 28600101 皮蓝德娄戏剧两种 意 皮兰德娄 吴正仪译 人民文学 1984 5900102 熙德之歌 西 佚名 赵金平译 上海译文 1994 7.3 2000
堂吉诃德 西 塞万提斯 杨绛译 人民文学 1979 3.55 100000 《堂吉诃德》最早由林纾和陈家麟翻译到中国,用的是文言的形式。
只翻译了上卷,取名为《魔侠传》。1959年又出版了傅东华全译本,1978年出版的杨绛的翻译本是目前最权威的版本.104 维加戏剧选 西 维加 朱葆光译 上海译文 1983 1.8 7300
卡尔德隆戏剧选 西 卡尔德隆 周访渔译 上海译文 1997 21.9 2800106 阿马罗神父的罪恶 葡 克洛兹 瞿象俊 叶扬译 上海译文 1984 1.9 100000
安徒生童话选(古典本)丹麦 安徒生 叶君健译 人民文学 1958 1.3 25000 文革前多次以网格本重印,文革后没印过
易卜生戏剧四种(古典本)挪 易卜生 潘家洵译 人民文学 1958 1.2 7000
卡勒瓦拉 冰岛 伦洛特编 孙用译 人民文学 1980 3.05 5400
傀儡 波兰 普鲁斯 庄瑞源译 上海译文 1982 3.5 21400
十字军骑士 波兰 显克维支 陈冠商 上海译文 1981 2.55 75000112 鲵鱼之乱 捷 恰佩克 贝京译 人民文学 1981 20000 0.89
裴多菲诗选 匈 裴多菲 兴万生译 上海译文 1990 5.95 8000
金人 匈 约卡伊.莫尔 柯青译 人民文学 1980 1.9 20000
轭下 保 伐佐夫 施蛰存译 人民文学 1982 1.8 47000
绿衣亨利 瑞士 凯勒 田德望译 人民文学 1980 1.2+1.55 上册200000,下册33000
克雷洛夫寓言集 俄 克雷洛夫 辛未艾译 上海译文 1992 6.85 4000118 死魂灵 俄 果戈理 满涛等译 人民文学 1983 1.75 75000
果戈理小说戏剧选(有古典本)俄 果戈理 满涛译 人民文学 1968 1.2 50000
奥勃洛摩夫 俄 冈察洛夫 齐蜀夫译 上海译文 1979 2 60000
莱蒙托夫诗选 俄 莱蒙托夫 余振译 上海译文 1980 1.8 20000122 当代英雄 俄 莱蒙托夫 草婴译 上海译文 1981 0.72 21000
安娜.卡列尼娜 俄 列.托尔斯泰 周扬等译 上海译文 1981 3.55 51000124 复活 俄 列.托尔斯泰 草婴译 上海译文 1988 5.6 30000
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 俄 列.托尔斯泰 草婴译 上海译文 1986 4.25 10000
猎人笔记(有古典本)俄 屠格涅夫 丰子恺译 人民文学 1962 1.3 150000127 前夜 父与子 俄 屠格涅夫 巴金等译 人民文学 1979 1.55 150000
怎么办(有古典本)俄 车尔尼雪夫斯基 蒋路译 人民文学 1959 6.7 9000130 罪与罚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岳麟译 上海译文 1982 1.9 30700
亚.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选 俄 亚.奥斯特洛夫斯基 臧仲伦等译 人民文学 1987.1 3.7 2960
谢德林童话集 俄 谢德林 张孟诙译 上海译文 1983 1.15 44100
契诃夫小说选(有古典本)俄 契诃夫 汝龙译 人民文学 1962 13.35 10000
母亲(仅见精装绿皮本)苏 高尔基 夏衍等译 人民文学 1958 未见过平装135 高尔基短篇小说选 苏 高尔基 巴金等译 人民文学 1980 1.55 100000136 谢甫琴科诗选 俄 谢甫琴科 戈宝权等译 上海译文 1983 1.65 44300137 最后的莫希干人 美 库柏 宋兆霖译 上海译文 1987 2.95 10000138 红字 美 霍桑 侍洐等译 上海译文 1981 0.77 100000
朗费罗诗选 美 朗费罗 杨德豫译 人民文学 1985 1.2 100000
汤姆大伯的小屋 美 斯陀夫人 黄继忠译 上海译文 1982 1.95 59000141 瓦尔登湖 美 梭罗 徐迟译 上海译文 1993 6.25 4000
白鲸 美 麦尔维尔 曹庸译 上海译文 1982 2.7 32500
草叶集 美 惠特曼 赵萝蕤译 上海译文 1991 12.25 5800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有古典本)美 马克.吐温 张万里译 上海译文 1984 1.45 29800
一位女士的画像 美 亨利.詹姆斯 项星耀译 人民文学 1984 2.25 85000146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美 欧.亨利 王仲年译 人民文学 1986 3.8 7500147 章鱼 美 诺里斯 吴劳译 上海译文 1984 2.4 51300
马丁.伊登 美 杰克.伦敦 吴劳译 上海译文 1983 1.55 86500
癞皮鹦鹉 墨 利萨尔迪 周末等译 人民文学 1986 4.6 7000
玛丽亚 哥 伊萨克斯 朱景东等译 人民文学 1985 1.9 44800
另外:
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小说
宋兆霖翻译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女作家作品以及狄更斯的作品 罗玉君译的斯丹达尔
译本分析 篇6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 及物性系统 《西游记》
一、引言
《西游记》由明朝作家吴承恩所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神话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也被译为多种语言,传播海外。英译本中比较著名的有: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的译本《圣僧天国之行》(A Mission to Heaven)和翻译家卫利(Arthur David Waley)的译本《猴》(Monkey:Folk Novel of China)和余国藩教授的译本《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前两个都是节译本,本文采用的是余国藩教授的译本,该译本是《西游记》的第一本英文全译本。相较而言,余国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比前两者更加深入,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著的改动幅度也不大,尽可能的保留了其中的文化特色,因此余译本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这也是本文选取此译本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对这一译本中及物性过程进行宏观分析,进而探究影响及物性系统选择的深层动因。
二、理论背景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总是被用来实现一定的功能,而语境(context)决定功能的选择,同时这一选择又由特定的语言结构来体现。它将语言的基本功能抽象概括为三种: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经验功能用来表达各种经历的内容,逻辑功能用来对这些内容进行语言结构上的编码安排。
经验意义的选择要靠及物性系统来体现(realization)。韩礼德(M.A.K.Halliday)在《功能语法导论》(2014)一书中指出,可以根据及物性系统(the system of transitivity)将人们在客观世界的经验和自身内心的体验划分为一系列言辞(figure),这些言辞由不同的过程(process)、与过程直接相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s)和一些可省略的、非直接相关的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s)实现。语境、意义和及物性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韩礼德还将所有的过程分为三种常见类型,即: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和三种边缘类型,即:行为过程(behavioural process)、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例句见表1:
首先将及物性分析应用到文学作品中的当属韩礼德,他在研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继承者》时发现,作者对于原始部落的刻画多选用不及物动词,而且句子中只出现一个参与者。他认为,句法的特殊性说明原始人的活动充满局限性,对外界的事物毫无影响力(1971:330-368)。张德禄教授在《语言的功能与文体》(2005)中提到:“由于文学语篇中决定语篇内容的情景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所以语篇的整体意义就成为衡量文学作品中突出形式是否与表达作品的文体相关的唯一标准。”因此,《继承者》中及物性选择的特殊模式也是由作品的整体意义决定的。继韩礼德之后,及物性分析模式也被国内外学者逐渐应用到文学评论中(如潘章仙,2003:19-23;申丹,2006:4-10)
但是利用此模式对文学作品译作的研究多集中于诗歌方面(黄国文,2002:1-11;李发根,2004:26-30),对于《西游记》译本中及物性系统的分析几乎没有。因此,本文选取了译本中的其中两章进行及物性分析。这两章中“车迟国斗法”的故事不但喜剧元素较多,还是佛道相争的一个经典写照。宗教冲突不仅是贯穿全作的主题,同时也是当时社会儒、释、佛三教并峙的反映。同时,文中描述的国王因误信小人谗言而进行的尚道灭佛之举也达到了针砭时政的目的。这一深层主题也同样影响了译者对及物性系统的选择。
三、《西游记》译本的及物性分析
(一)数据分析
本文选取的这两章中,除去零句(minor clause),共有2015个小句,及物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小句都是物质过程小句,其次是言语过程小句、关系过程小句和心理过程小句,而存在过程小句和行为过程小句所占比例较小。物质过程多表达动态的意义,较常出现在叙事型语篇当中,而存在过程、关系过程多用来表述静态意义,多出现在描述型语篇当中。文本中出现的物质过程小句占总句数的51.66%,存在过程小句和关系过程小句只占18.27%,这说明该语篇以叙事为主。同时,心理过程小句和言语过程小句占总句数的27.89%,这意味着角色的所言所说,所感所想也占有较长的篇幅,这有利于情感的输出,易于打动读者。而且通过更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语篇中出现的言语过程小句中有77.12%的小句都为直接引语,这一特点使得叙述更加有真实感,有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举例说明
《西游记》译本中这两章的整体意义可描述为:(1)通过讲孙悟空和妖怪之间三次斗法的故事给读者带来愉悦和享受;(2)做人要明辨是非;(3)以故事喻现实,讽刺当下社会风气。下面将举例阐释语篇的意义如何影响及物性系统的选择。
1.“车迟国斗法”这一故事充满浓厚的喜剧色彩。篇首处,孙悟空等人闯入三清观,假扮成“三清”圣像戏耍三个妖道,而三妖却不知实情,对着神像三跪九叩祈求金丹圣水:
物质过程小句(1)中的“bow (俯下)”和心理过程小句(2)中的“worship (仰慕)”以及小句中使用的三个表方式的环境成分“in fear and trembling(诚惶诚恐)”“in submission(归顺)”“with complete sincerity, respect and devotion(寸敬虔归),将三个妖道毕恭毕敬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但是孙悟空三兄弟却将自己的便溺之物盛于三妖呈上的器皿之中,方便完还一本正经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
以三个妖道和孙悟空三兄弟主导的过程之间的对比具有极强的幽默效果,让读者不禁捧腹大笑。而兄弟三人对妖怪的戏弄也成了之后冲突的引线。
2.在景物的描写中,译者多采用物质过程小句而非存在过程小句和关系过程小句。如在孙悟空与虎力大仙比求雨这一情节中出现的:
选用物质过程小句要比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动作性更强,同时,译者还选用了“crash”“roar”“patter”“splash”这些极具声效的词汇来营造出一种气势恢宏的场面,也给读者带来了一场视觉上和听觉上的体验。
3.在唐僧进宫换文西行之时,三个妖道也来到皇宫,国王一听国师到来,急忙下座迎接:
(6)
除了一个言语过程之外,整个小句复合体(clause complex)中接连出现了五个物质过程,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让国王的卑微慌张形象跃然纸上。按常理来讲,作为一国之王,实在没必要在几个道士面前如此屈尊。现实与常理的背离极具讽刺意味。而且这种讽刺意味贯穿了整个语篇,在后来孙悟空与虎力比砍头,鹿力比开膛剖肚,羊力比滚油锅中,三妖皆死并现出原形,而国王却拍案大哭,荒谬至极。讽刺意味在语篇的结尾处达到高潮。车迟国国王是非莫辩,轻信妖道谗言,实际上也是对明代当时社会尊道灭佛的体现。
四、结语
系统功能学派的及物性系统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而学界利用及物性分析模式对文学作品译作的研究多数集中在诗歌方面,通常是对诗歌译作的对比分析。余国藩教授翻译的《西游记》英译本不管在翻译领域还是文学领域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但是利用及物性分析模式对这一译本的研究却很少见。本文选取了比较有典型意义的两章进行及物性系统分析,通过对译者选用的及物性过程类型进行数量统计并分析后发现,译者所做出的这些微妙选择都是由语篇的深层意义驱使。所以,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时候,译者必须要考虑到原作的这些深层主题,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译文质量,同时也能让目标语言使用者感受到作品的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Matthiessen,Christian M.I. M..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Routledge,2014.
[2]Halliday,M.A.K..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n E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 Golding”s The Inheritors[J].Literary Style:A Symposium,1971:330-368.
[3]潘章仙.及物性分析在描写文体特征时的表现力[J].山东外语教学,2003,(4):19-23.
[4]申丹.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休斯《在路上》的文体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4-10.
[5]张德禄.语言的功能与文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1-11.
[7]李发根.及物性过程理论与英汉语义功能等效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26-30.
译本分析 篇7
关键词:层次转换,范畴转换,《病梅馆记》两英译本
20世纪50年代以来, 用语言学方法进行翻译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翻译转换理论便是其中之一。在众多的学者中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相对简单明了, 在句子及句子以下层面的分析上可操作性强, 如李德超 (2005) 对翻译转换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 林铃 (2009) 详细地介绍了卡氏翻译转换理论并列举了具体的英译汉句子加以分析, 郑淑明和曹慧 (2011) 探讨了卡氏转换理论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等。但翻译转换理论用于古文翻译这一领域尚不多见, 古文用词凝练, 结构齐整, 在翻译为白话文以及英文时很难兼顾形式和意义。本文以刘禹锡的«陋室铭»为文本, 选取罗经国、Stephen以及颜林海的三个译本, 从转换翻译角度对译文进行分析和比较, 以期获得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1 卡氏翻译转换理论简介
卡特福德把转换理论分两种: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分为四种: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内部结构转换。
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有四个语言层次:音位、字形、语法和词汇, 其中音位和字形这两种语言层次之间是不可译的, 且这两种语言层次与语法之间也是不可译的, 因此层次转换只能发生在语法和词汇之间。
范畴转换是指翻译过程中形式对应的脱离。其中结构转换是汉英翻译之间最常见的转换, 可以发生在所有等级上, 具体表现为句子成分的增加或减少以及句子中各成分顺序的改变。韩礼德将类别定义为, 根据其在相邻高一级单位结构中的作用而划分的特定单位成分的组合, 于是当译语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是一个与原语单位处于不同类别的成分时, 便发生了类别转换。鉴于汉英两种语言的特点, 笔者将其定义为词性的转换, 只针对词, 排除短语或词组, 否则, 容易与单位转换混淆。单位转换其实就是等级转换, 原语中某级上一个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上的单位这样一种形式对应的脱离。当原语和译语具有形式上大致对应的结构, 而翻译时需要在译语体系里选择一个非对应的术语时, 即为内部体系转换 (卡特福德, 1991:85-96) 。
2 翻译转换在«陋室铭»三个英译本中的应用分析
结合卡特福德的转换翻译理论, «陋室铭»三个英译本转换策略的使用情况比较如下表, 译本一为罗经国英译本;译本二为Stephen英译本;译本三为颜林海英译本。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三个译本都采用了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以及层次转换, 但是转换策略使用的数量不一致, 转换实现的途径也有差异。现从以下5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2.1 结构转换
从表1可以发现:三个译本都采用了大量的结构转换, 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间存在着差异。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加之古文短小精练, 重意合的特点在古文中表现的更明显, 造成形式很难对应, 因此结构转换出现众多。具体到本文, 造成结构转换的有以下几点:
2.1.1 原文主语的省略, 英译中主语的增补
原文有9个小句没有主语, 而英语的特点是主语突出, 三个译本都增补了主语, 如“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三个译本都添加了“I”;其他没有增补主语的有的是承接上一句的主语, 如“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译本一和译本三都承接了前边的主语, 把小句转换为非谓语成分;也有的是将主语调换了, 如“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为了行文连贯, 译本一分别用”my room”和“it”做主语, 进行了调整;译本二采用“this hut of mine”和“I”做主语, 进行了调整;译本三将两句合译, 插入让步状语从句, 调换“my room”做主语。
2.1.2 连动句的使用
连动句即为连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 英语中一句最多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 所以英译中要调整结构。如“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这里上、绿、入以及青都是动词, 译本一:采用了非谓语结构, 翻译为并列的两个句子:译本二也借助非谓语, 翻译为一个复合句;译本三采取了意译的办法, 翻译为两个并列的简单句, 三个译本的对比如下:
译本一:The moss creeping onto the doorsteps turns them green.The color of the grass reflected through the bamboo curtains turns the room blue
译本二:The green moss creeping on the stepping stones and the verdure in the courtyard peeing through the screen do tell the presence of spring.
译本三:Here, moss kisses the steps, and green grass catches the eyes.
2.1.3 主动句和被动句的使用
这也是汉英翻译中常见的结构转换类型, 如“谈笑有鸿儒”原句是肯定, 译本一和译本三都译作主动句, 译本二译为了被动句, Here could be heard the table-talks and laughters of renowned scholars, 使结构发生了转换。
虽然三个译本使用的结构转换策略相似, 但是如表1所示, 三者也存在差异。译本一主要是主系表结构和主谓宾结构加其他成分。其中大量补充主语, 添加衔接词, 多处采用there be句型补充语义。译本二主要采用主系表结构和主谓宾结构添加其他成分, 多主动和被动的转换。译本三主要采用主谓宾结构添加或省略成分, 大量采用合译, 使行文比较简练。具体对比分析见下例:
例1: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译本一:A mountain needn't be high;It is famous so long as there is a deity on it.
译本二:A mount needs not be high;it becomes noted when on it fairies dwell.
译本三:A mountain has a fame not for its height, but for a deity being in it.
原文的主体结构是主系表结构和动宾连动结构, 译本一主体结构是主系表, 后一句添加了逻辑连接词so long as, 并用there be句型进行了语义补充。译本二的主体结构也是主系表, 后一句是借助关系副词when引导的从句来完善语义的。译本三主体结构是主谓宾补, 后一句在前一句的基础上省略了, 通过not...but以及介词搭配实现语义的连贯, 译文简练。
2.2 类别转换
根据表1, 三个译本都出现了类别转换, 类别转换主要集中在形容词、动词以及名词间的转换。具体对比分析如下例:
例2: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译本一:My home is humble, But it enjoys the fame of virtue so long as I am living in it.
译本二:This hut of mine is a humble one, but I make it virtuously fragrant in repute
译本三:My room, although simple and humble, is famous for my virtues.
原文的“馨”作动词用, 译本一译为“fame”作名词用, 词类发生了变化;译本二译为“fragrant”作形容词用, 词类发生了变化;译本三省译。
2.3 单位转换
从表1可以看出三个译本单位转换也使用的较多, 仅次于结构转换。三个译本的单位转换主要有两类: (1) 汉语的下级层次转成英语的上级层次 (汉语的词转换成英语的短语或是句子, 抑或是汉语的短语转换成英语的句子) ; (2) 汉语的上级层次转成在英语中的下级层次 (汉语的句子转换成英语的短语或是句子, 抑或是汉语的短语转换成英语的单词) 。
第1种类别转换主要是由古文凝练的风格造成的。通常古文的一个字词代表一个意思, 即语义和语音是对应的, 它可以作为动词、名词、副词等, 而相对应的, 英语却要用短语、词组、甚至是一句话来表达汉语的意思, 这时就出现了单位转换。如下例:
例3: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译本一:A lake needn't be deep;It has supernatural power so long as there is a dragon in it.
译本二:A body of water needs not be deep;it would be ensouled, if a dragon makes it its resting whereabouts.
译本三:A lake has a spirit not for its depth, but for a dragon being in it.
原文“有龙”是个词组, 译本一译作英语的小句“there is a dragon in it.”;译本二也译作了英语的小句“a dragon makes it its resting whereabouts.”;译本三译作一个非谓语“a dragon being in it”。译本一和译本二均进行了小句拓展。
第2种单位转换相对来说比较少, 这也是由于汉语重意合, 通常是由不同的小句连接而成没有特定的句法。具体可对比下例:
例4: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译本一:without the disturbance of the noisy that jar on the ears, or the solemn burden of reading official documents.
译本二:But there are without riotous strings and pipes to confuse the ears, and tedious official documents to ring quietude's knell.
译本三:neither interrupted by such noises as from those silkstring and woodwind instruments, nor exhausted by official documents.
原文是两个并列小句, 译本一将其与上一句合译, 用with结构将原文的小句转为名词性词组, 使语言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译本二没有与前句进行合译, 采用的是there be句型, 构成并列的结构;译本三同译本一, 但是是通过neither....nor...的结构, 虽然发生了转换但是结构都并列。
2.4 内部体系转换
从上表可以看到内部体系转换没有出现, 这也是由于汉英这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引起的, 在两种语言之间很难找到相对应的体系。
2.5 层次转换
层次转换在汉英翻译中也很少见, 因为在英译中, 可能出现的层次转换就是英语的时态以汉语的词汇代替, 两译本的层次转换都集中体现在情态和时态两个方面。如下例:
例5:何陋之有?
译本一"How could we call a room humble as long as there is a virtuous man in it.
译本二:wherefore could either one of them be branded as a humble cell?
译本三:"How could we call a room humble as long as there is a virtuous man in it?"
原文“何”的反问和感叹意义在译文一中通过“how could”来体现, 在译本二中通过情态“could”来体现, 译本三同译本一”how could”。
3 结束语
本文以《陋室铭》为文本, 以翻译转换理论为支撑, 对比分析了罗经国、Stephen以及颜林海的译本。对比分析发现, 三个译本都采用了层次转换、结构转换、类别转换以及单位转换, 且结构转换与单位转换最为普遍。但是三个译本在具体的转换手法上存在差异:罗译本主要采用主谓宾结构添加和主系表结构, 补充主语, 添加衔接词, 通过there be句型补充语义。译本比较忠实原文的语义, 结构也较为对仗。Stephen的译本主要采用主谓宾的结构添加和主系表结构, 多使用被动语态, 语义表达不太准确。颜的译本主要采用主谓宾结构, 大量合译, 多采用意译的办法, 用词简练, 译文明了。结合三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作者以为这是由汉语重形合、英语重意合的语言特点造成的, 具体到该文本, 作者以为结构转换主要是因为古文省略、连动句以及语态等的使用造成的;单位转换主要是古文本身凝练所造成的, 类别和层次转换不多。在古文翻译实践中我们要结合语言特点, 综合使用转换策略, 使译文更忠实通畅。
参考文献
[1]Munday 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001.
[2]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穆雷, 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1.
[3]李德超.从维内、达贝尔内到图里:翻译转移理论综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 (1) :94-99.
[4]林铃.卡特福德翻译转换模式下的翻译过程研究[J].语文学刊, 2009 (5) :74-82.
[5]郑淑明, 曹慧.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翻译, 2011 (4) :17-20.
[6]林茵茵.论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有效性及其局限---以《爱玛》的两个中译本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 2009.
[7]文军, 李盈盈.杜甫《石壕吏》翟译本的翻译转换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3 (4) :7-12.
[8]黄国文.语篇分析中的文本类型研究[J].外语研究.1988 (2) .
译本分析 篇8
在这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论巨著中,《神思》篇无疑具有突出地位。它居于全书精华部分即创作论的首篇,提纲挈领,总体论述了创作的整个过程,并且集中地对艺术构思中的想象问题,作了精深的探讨。因此,对《神思》篇进行细致的解读、分析与研究,对我们学习文学理论具有深刻的意义。
选择《神思》篇作为论证分析的对象,可以从整体宏观把握刘勰和他那个时代的诗学精神格局和价值取向。《神思》主要是论述和探讨作家创作构思时的艺术想象问题。在文章开头,刘勰就给“神思”这一术语下了如下定义:“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神思”一词,最早是由晋宋之际的画家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提出这一概念,后来晋人陆机在其名篇《文赋》中对艺术思维和想象的特点也做了详细的描述。
古希腊哲学家赫利克利认为:词语包含了事物的本质,人类语言结构反映了世界和现实。(Ogden & Richard,1956,32)“语言所反映的是一种文化和一种思维方式,说到底,语言表达了一种世界观。”(许钧,2005,42)。语言范畴是人经验世界的一部分, 人的本质在于其语言性,而语言形式则是文化性与语言性互为作用的结果。李洪儒先生认为:“以语言这一在者/ 是者为对象,通过语言分析和解释来揭示人和人的世界的科学叫做语言哲学(language philosophy)。”“语言是一种特殊实在,其本身是一个特殊在者/ 是者。同时,语言本体论并不意味着语言研究只能在语言内部进行,也不意味着只能考虑语言内部的因素。相反,要洞见语言的本质,须要在充分考虑语言内部因素的同时,考虑语言同其他实在,例如外在物理世界、内在世界以及主观创造世界之间的联系。”(第五届中西语言哲学夏哲院,2011,7 吉林大学)人凭自己的感官给予心理经验体认外在事物,凭自己的心智能力“造出”外在事物。故语言形式是物质和观念互为的统一的外现形态,而其内蕴形式、即精神格局是语言的本质所在。因此,一种语言体现的是一种所涉民族群体将其感知的精神体验分类和范畴化,从而将世界和社会以及人生的体认纳入一种特定的物质秩序和形式中, 即语言的内蕴语理和语性,而这种内蕴形式体现了特定文化群体体认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哲学思辨形态和范式。“存在”或“意识存在”本身就是语言中的言辞和文本符号表征样式,而文本中的言辞又是“意识存在”的外显和语符编组“在者”。语言具有的是思维的一种敞开状态,语言直接面对存在,是存在的归宿,同时亦是人的精神呈现。因而,“存在”是语言中的存在,思维亦是语言中的思维,语言是存在和思维的家园。对语言表面的探察实质上是引领我们进入语言的深处,心灵的深处,也就是进入思维的始源性、本体性的形上之维。分析《文心雕龙》的黄兆杰译本,宇文所安译本和杨国斌译本我们发现其意象,句法和语篇都发生了变化。首先从意象方面看,在对原文意象的处理过程中,杨国斌相比于黄译和宇文译本,某种程度上采用了形神兼备的方式,这样使得文章的意思简洁清楚而且能够正确反映出《神思》所要体现的精神格局,文章的所蕴含的含义也却能够准确的传达。总得来说,三位译者在《神思》篇翻译实践中似乎皆未形成语言本体论翻译观的自觉意识。
从句法和语篇方面对《神思》进行比较分析,这是《文心雕龙》最重要的,因而也是被讨论最多的。我们无法确定,这些有意思的观点表征句法形态,是来自刘勰的深思熟虑的想法,还是骈文结构促成的,不论是哪一种情况,这些观点和现象本身都是富有暗示性的,可以说这些骈文结构体现了刘勰的经验世界形态和审美价值趋向,因而在汉译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这一段落中,刘勰首先引用战国时期公子牟所说的,载于《庄子·让王》的话,通过类比,形象概括了文学创作中的构思及想象活动的主要特征;随后通过4 个对偶句,描绘出文学构思的“神与物游”的奇妙精神状态,接着使用2 个对偶句概述了影响文学创作构思及想象过程的“志气”和“辞令”这两大关键因素。我们对原文第一段落进行了统计:是有1 个长句,2 个短句和6 个对偶句组成的。然而,三位译者皆未对此给予高度的关注、并在翻译过程中加以实践。在黄兆杰的译文中则体现为5 个长句,2 个短句和2 个对偶句,杨国斌的译文中则是由6 个长句,1 个短句和2 个对偶句组成,宇文的译文则是由1 个长句,3 个短句和5个对偶句组成,这样译者完全改变了原著的句子结构。正如前文所述,语言的形式就是精神的样态,改变了原著的表征样态等于改变了作者的认识样式。我们都知道对偶句是当时南朝时期的文化产物和主流诗学观,如果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对文章的句式和语篇结构重新随意调整就等于改变了原作的思维样式、认识样式,就不能如实传达出刘勰的精神格局和审美价值观。在对原文句法和语篇结构的处理过程中,宇文虽然是西方的汉学家,相比于黄兆杰和杨国斌,在句法翻译的过程中,能够较好地保留原文的句子结构,从而潜意识地重现了原文的认识样态和精神格局。整体上看,三位译者在《神思》篇翻译实践中似乎皆未形成语言本体论翻译观的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范文澜,著.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姜书阁.文心雕龙绎旨[M].齐鲁书社,1984,3,1.
[3]王元化,著.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增补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1.
译本分析 篇9
一、翻译是文学的再创作
翻译文学作品首先要理解全文, 再在译出原文意思的基础上, 根据译文语言的特点, 进行一些加译或合并翻译。就比如在原文中“For a second or two we might have been a group ostatues”这样一句话 , 这一句 , 作者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 将We比作a group of statues。周版和王版都遵循了翻译比喻修辞时要保留形式这一原则, 将其译为“有那么一两秒, 我们大概就像几尊塑像那样待在那儿” (周版) 和“有那么一两秒钟时间, 我们像一组雕像” (王版) , 王版的翻译过于尊重原文, 有一种句子没有结束的感觉。周版虽然将句子补全, 清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 但是相较于俞版一两秒之间, 我们都“呆若木鸡”而言后者使用了一个中文中的四字格成语呆若木鸡。这个成语看似没有保留原文的比喻结构, 实际上呆若木鸡一词暗含了一个隐喻在内, “若”在汉语中就表示好像的意思。虽然俞版在处理“for a second or two”这个短语时没有另外两个版本更妥当但是将原文的比喻译为“呆若木鸡”, 我认为不仅简洁更具有中文的含义。
二、选词的重要性
一个英文单词有时会有很多意思, 在翻译时, 译者需要选择最贴近的那个含义, 或者是在理解该词的意思以后, 选择最为贴切的一个中文词表达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除了要达意以外, 还要传神。在这个三个译本中, 王版最“忠于”原文的语言, 逐字逐句地进行了翻译, 因此在选词上相比较另外两个译文就有所欠缺。例如原文在形容车夫的表情时用到了“dazed, savage face”, 这里根据实际的上下文情景 , 应该是指车夫在听到福尔摩斯说他是真凶时, 错愕暴怒的表情。周版和俞版都用了“惊愕”“狂暴”来翻译, 而王版则用了“迷惑而狂野”, dazed原意是茫然的, 迷茫的; savage的原意是野蛮的, 凶猛的。王版在翻译时没有考虑到这两个词译成“迷惑而狂野是否符合原文上下文的情景。如果车夫是迷惑而狂野的, 那么他如何能突然发力, 挣脱福尔摩斯的控制。而且, 用狂野形容表情进行搭配, 似乎不符合中文的说话习惯和逻辑。又比如说原文中“It was not until Lestrade succeeded in getting his handinside his neckcloth and...”这里那个getting his hand inside hineckcloth的意思应该是手伸进围巾或者领带里面 , 王版在处理这个动作的翻译时直译了原文的意思“掐入他的围巾”, 个人认为不是很准确, 反观俞版的翻译“深入他的领子”, 同样采用的是保留原文结构的方法, 深入领子就比单纯地掐入围巾来得更生动形象, 可以在读者脑中重现场景。这一句中另一个动词的处理上王版也有一些不足, 就是succeed这个词周版和俞版都用了“亏得”这个很有中文特色的单词迎合译文的表达习惯, 虽然王版的直译“成功地”并没有错, 但是读起来就不如“亏得”一词来得地道。当然在王版中也有出彩的地方 , 比如在处 理“So powerful and so fierce was he that ...”这一句中的两个形容词时, 我认为王版合并译为“力量大得惊人”比将两个词都翻译出来来得好。周版和俞版的翻译是相同的, 都是“力大无比, 凶猛异常”, 虽然是用四字格的形式显得格式很对称, 也译出了原来那两个词的本意, 但是用“凶猛异常”形容一个人这样的搭配, 总觉得有点搭配奇怪, 一般“凶猛异常”多用于形容动物 , 也许译者是想要表达凶手此时已经失去人性。
三、细节的处理
时常说: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细节对于翻译的成败也是关键, 细节处理好了, 才能重现场景, 才能在读者的脑中展现生动的画面。比如在节选中最后一段福尔摩斯说的第一句话, 周版在翻译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理解, 对语序进行了调整王版在翻译的时候将“said Sherlock Holmes”前后的内容进行了合并。这两个译本都是译者根据译文的特点进行了自己的再创作, 并没有错, 但是相较于俞版, 就显得有些单薄。俞版的翻译虽然看似凌乱, 其实不然。俞版在翻译原文连贯的语言时, 在“我们”和“就用他的车”之间加了逗号, 在“正好”和“送苏格兰警场”之间也加了逗号, 他加逗号的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前文说他们都已经breathless and panting了, 说话难免会断断续续, 俞版充分利用了中文是意合的语言这一特点, 通过逗号, 将句子断开, 让读者明显地读出了那种气喘吁吁的感觉, 但又不失逻辑。另外, 两个译本没有这样做可能是因为译者认为作为一个英国绅士的福尔摩斯是不允许自己出现这种有失风度的行为的, 而且原文也没有将它断句。俞版是对译文根据上下文, 进行了自己的处理, 我认为更好。还有一例就是“...wehad pinioned his feet as well as his hands.”这句话的处理。首先周版处理这句话最简洁, 就用了一个“也”字, 呼应了前文提到的凶手双 手已经被 铐住了这 一事实 , 直接就忽 略了“hishands”。其次说俞版和王版 , 对于“as well as”这个词的理解 , 两个版本有所不同。王版使用了直译的方法, 译为“将他双脚双手都绑住”, 而俞版则是将as well as hands翻译成了一个类比的格式, “也像铐住手一样捆起来”, 比较看来, 俞版更显合理地道, 不仅没有漏译, 还与前文呼应。王版也能解释得通, 可能是他们除了手铐外, 再一次将手脚都捆住, 上了一个双保险, 就看读者更喜欢哪个理解。
三个译本在理解原文、选词翻译、修辞手法等各方面的处理上各有千秋。不能说哪个版本一定特别好, 哪个版本一定特别不好。我比较喜欢俞版, 虽然有一些字词和逻辑在翻译上存在一些偏失, 但是对整体的风格把握和细节处理上相对更为准确, 能更好地体现原文的特点, 重现原文想要呈现的画面, 读起来更有味道。
附录一: 原文
A Study in Scarlet
Chapter 7 LIGHT IN THE DARKNESS
“Gentlemen, ” he cried, with flashing eyes, “let me introduceyou to Mr. Jefferson Hope, the murderer of Enoch Drebber and ofJoseph Stangerson.”
The whole thing occurred in a moment--so quickly that I hadno time to realize it. I have a vivid recollection of that instant, ofHolmes’s triumphant expression and the ring of his voice, of thecabman’s dazed, savage face, as he glared at the glittering handcuffs, which had appeared as if by magic upon his wrists.For a second or two we might have been a group of statues. Then with aninarticulate roar of fury, the prisoner wrenched himself free fromHolmes’s grasp, and hurled himself through the window.Woodwork and glass gave way before him;but before he got quitethrough, Gregson, Lestrade, and Holmes sprang upon him like somany staghounds.He was dragged back into the room, and thencommenced a terrific conflict.So powerful and so fierce was hethat the four of us were shaken off again and again. He appeared tohave the convulsive strength of a man in an epileptic fit. His faceand hands were terribly mangled by his passage through the glass, but loss of blood had no effect in diminishing his resistance. It wasnot until Lestrade succeeded in getting his hand inside hisneckcloth and half -strangling him that we made him realize thathis struggles were of no avail; and even then we felt no securityuntil we had pinioned his feet as well as his hands. That done, we rose to our feet breathless and panting.
“We have his cab, ” said Sherlock Holmes. “It will serveto take him to Scotland Yard. And now, gentlemen, ” he continued, with a pleasant smile, “we have reached the end of our littlemystery. You are very welcome to put any questions that you liketo me now, and there is no danger that I will refuse to answerthem.”
附录二:译本一 (周克希译, 译林出版社, 2000年版)
“各位, ”他眼睛发光地大声说道 , “请让我介绍杰斐逊·霍普先生, 谋杀伊诺克·德雷伯和约瑟夫·斯坦格森的凶手。”
整个事情都是在一瞬间发生的———快得我简直来不及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但是这一瞬间, 福尔摩斯那得意的表情, 他那明亮的声音, 还有那车夫望着被施了魔法似地铐住他双腕的亮铮铮的手铐时那副惊愕、狂暴的脸容, 我至今历历在目有那么一两秒钟, 我们大概就像几尊塑像那样呆在那儿。然后, 只听得那车夫狂吼一声, 猛地挣脱福尔摩斯抓住他的双手, 一头往窗户撞去。窗玻璃给他撞碎, 木头窗框也撞断了;但是就在他纵身往外蹿的当口, 格雷格森、莱斯特雷德和福尔摩斯就像三条猎犬似地朝他扑了上去。他被拽了进来, 接着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他力大无比, 凶猛异常, 我们四个人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甩开。他似乎有一种癫痫病人发作时的蛮劲儿。他的脸和手在跳窗时划破得很厉害, 但尽管鲜血在流, 他反抗的势头并不稍减。最后亏得莱斯特雷德用手卡住了他的脖子, 卡得他差点儿透不过气来, 他才意识到再拼命也是徒劳了;但即使这样, 我们还是得把他的双脚也铐起来, 才感到放心。铐好以后, 我们一个个气喘吁吁, 上气不接下气地立起身来。
“他的马车就在下面 , ”歇洛克·福尔摩斯说 , “可以用来把他送到苏格兰场去。现在, 各位, ”他满心欢喜地笑了笑, 接着往下说, “我们这桩小小奇案已经接近尾声了。各位但有见教在下热烈欢迎, 如蒙赐问, 定当一一作答。”
附录三:译本二 (俞步凡译, 译林出版社, 2006年版)
“先生们 , ”他大声叫道 , 两眼发光 , “让我介绍杰斐逊·霍普先生, 杀死伊诺克·德雷伯、约瑟夫·斯坦格森的真凶。”
整个事情只在一刹那间发生———快得我来不及想是怎么回事。那一时刻的情景, 福尔摩斯胜利的表情、朗朗的声音, 还有那车夫惊愕狂暴的面容, 他瞪眼望着施魔术般铐住他双手的亮铮铮的手铐, 我至今回想起来, 还历历在目。一两秒钟之间, 我们都呆若木鸡。接着, 人犯一声狂吼, 挣脱福尔摩斯抓住他的双手, 猛地冲向窗子。窗框和玻璃被他撞断、撞碎, 但没等他跳窗, 格雷格森、莱斯特雷德和福尔摩斯像三条猎鹿猛犬一起扑了上去。车夫被拽了回来, 接着就是一场殊死的搏斗这个人力大无比, 凶猛异常, 我们四个人一次又一次被他甩开。他好像有一股癫痫狂发作的死劲。他的脸和手跳窗时给玻璃划破得厉害, 鲜血直淌, 但拼死抗拒的气势不减。最后亏得莱斯特雷德把手深入他领子, 死卡他的脖子, 卡得他差点透不过气, 才使他意识到再挣扎也已无用。这时候我们仍不放松赶快把他的双脚也像铐住手一样捆起来, 才感到放心。完了以后, 我们站起身, 一个个呼哧呼哧, 上气不接下气。
“我们, 就用他的车, ”福尔摩斯说。“正好, 送苏格兰警场好了, 先生们, ”他接着说, 笑容满面, “一场谜案戏, 总算演到头。现在, 欢迎各位, 随便提问, 在下绝不会再拒绝不答。”
附录四:译文三 (王知一译, 百家出版社, 2007年版 )
“各位, ”他双眼发亮地叫道 , “让我向你们介绍杀害艾劳克·楚博尔及约瑟夫·史丹格森的杰佛森·霍浦先生。”
事情发生只在一瞬间———快到我还没有办法明了发生了什么事。我对那一刻的记忆还十分鲜明———福尔摩斯胜利的神情, 以及他高昂的声音, 还有马车夫瞪着那似乎是魔术般扣上他手腕的发亮手铐时脸上迷惑而狂野的表情。有那么一两秒钟时间, 我们像一组雕像, 跟着现场一声狂吼, 犯人挣脱了福尔摩斯的掌握, 猛力地扑向窗户, 窗子的木框及玻璃登时碎裂;但就在他想整个人冲出去之前, 葛里格森、雷斯垂德及福尔摩斯像几头猎犬般跳上了他的身体, 这个人又被拖回屋中然后展开一场激烈的打斗。这个人力量大得惊人, 以至于我们四人一再被他掀翻于地。他像一个癫痫症患者发作时那样狂暴, 他的脸及手在他冲向玻璃窗时被严重割伤, 但是血液流失并没有减低他的抵抗能力。一直到雷斯垂德成功地将双手掐入他的围巾并勒住他, 才是他知道挣扎已然无效, 到这时候我们还觉得不保险, 非得将他双脚双手都绑住, 才算大功告成。这时候我们心跳加速气喘如牛地直起身来。
译本分析 篇10
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发表于一九五七年, 因其独特而巧妙的艺术构思, 鲜明突出的语言格调, 独特的幽默效果, 一经问世即获得好评。尽管在文革期间该作品的演出经历了曲折, 但到一九七九年, 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把《茶馆》第三次搬上舞台, 它才以其特异的光采, 产生了轰动。后来该剧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同样也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甚至有人惊呼:这部戏剧是“远东的戏剧奇迹”, “中国现代戏剧的精华”。
该剧为一部三幕话剧, 分别描述了:1)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 裕泰茶馆生意兴隆, 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的场景;2) 军阀混战时期, 茶馆生意艰难的情形;3) 抗战胜利后,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
由于此剧被分成了相对独立的三幕, 幕与幕之间须留较长时间, 以便人物换装。故拟由一人 (也算是剧中人) 唱几句快板 (数来宝) , 为了让观众感到休息时间不显过长, 同时也可以使观众略略提前了解剧情。
二、说唱艺术“数来宝”
“数来宝” (又称“快板”) 作为一种曲艺形式, 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成的, 与“莲花落”一样, 起初是乞丐沿街乞讨时演唱的。“数来宝”所用语言通俗易懂, 见景生情, 口头即兴编词。他们看见什么就说什么, 擅长随编随唱, 宣传自己的见解, 抒发内心感情。从篇幅上看, “数来宝”一般篇幅较短, 主要采用的方言是北方方言;从内容看, 既有以故事情节取胜的, 也有一条线索贯穿若干小故事的所谓“多段叙事”的, 还有完全没有故事的;从韵辙看, 既有一韵到底的快板, 也有经常变换辙韵的“数来宝”。其辙韵规律较为自由, 全篇可以一辙到底, 也可视内容、情节分段转辙。在句式方面, 对“七字句”早已突破, 运用了复杂的变格句式, 并结合演唱和书中人物、情节的需要, 穿插各种垛句, 以及“快打慢唱、慢打快唱”等手法, 通过控制每句的字数、节奏及幽默风趣但又浅显易懂的字句, 来达到让听众娱乐的目的。在表演技巧方面, 表演者通过运用眼神, 活灵活现的手势。经过演员精心设计造型动作,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数来宝”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沿街乞讨演唱, 二是“撂地”卖艺, 三是舞台演出。在该剧中, 其主要表现形式即为舞台演出。
三、《茶馆》两译本的对比分析
《茶馆》有两个英文版本。一个译本是英若诚1979年翻译, 并由中国翻译出版公司于1999年出版。英若诚是著名的翻译家、表演艺术家、话剧导演和当时中国的文化部副部长, 通过将中国戏剧作品翻译成英文及将国外作品翻译成中文, 来推动新中国的戏剧国际化。另一个版本是由加拿大人约翰·霍华德翻译, 外文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虽然他是一个外国人, 但他有过在台湾的经历, 并中国内地任《中国日报》编辑工作多年, 很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也希望通过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在两位译者都精通英语的情况下, 由于他们出身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对该剧理解的程度不同, 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以下就以几个典型的例子来阐述在词义、句式、文化词以及隐性意思的显化方面等的差异:
1. 词义的细微差异
树木老, 叶儿稀, 人老毛腰把头低。
甭说我, 混不了, 王掌柜的也过不好。
(他) 钱也光, 人也老, 身上剩了一件破棉袄。
An old tree’s limbs are bent and spare;
An old man’s back is bent with care.
I’m finding it hard to get along,
Just like our friend, Old Proprietor Wang.
He’s getting poor, and on in years,
And a threadbare jacket’s all he has to wear.
-- (Translated by John Howard-Gibbon)
When trees are old, their sap is spent,
When men are old, their backs are bent.
Needless to say, I’m done for altogether,
Even Manager Wang’s at the end of his tether.
Worn down by age, his money gone,
His shabby winter jacket is all he’s on.
-- (Translated by Ying Ruocheng)
在使用词语方面, 霍华把“王掌柜”译成了Old Proprietor Wang, 这种译法在准确表达“王掌柜”的意思, 他是该茶馆的主人, 明确了茶馆的所有权, 同时也暗含着其儿子以后要子承父业。但该译法使用了三个单词来“王掌柜”这个名词, 读起来显得有点拗口, 可读性受到了影响。而英若诚则把“王掌柜”译为Manager Wang, manger一词意思是负责管理一个经济团体的全部或者部分业务的人, 但经理不是所有人, 这种译法就改变了茶馆的隶属关系, 就可能让西方观众在看到店主王利发上吊自尽时, 可能会想不明白, 为何其失业后而不另谋生路, 而会采取那种方式结束生命。但这种归化的翻译方式会因其音节较短, 可以让西方读者易于接受, 从而增加可读性。
这种细微的词义差别还可以从下面的例子发现:
她要杀, 她要砍, 讲维新的都是要造反。
She screamed for blood, she screamed for heads;
“Reform’s rebellion”—so she said.-- (by John Howard-Gibbon)
“Treason!”she screamed, wanting blood,
So the movement was crushed, nipped in the bud.-- (By Ying Ruocheng)
在翻译“造反”一词时, 两译者选用了不同的词, 霍华用了rebellion一词, 意思为“谋反”、“叛乱”。该词准确地反映了慈禧太后对“百日维新”的态度和看法。英若诚用了treason这个词, 意思为“叛国”, 该词也可以表达慈禧太后对其这个运动的看法, 因为“百日维新”是向西方学习, 把中国变成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运动, 其中必然涉及到西方列强, 因此, 慈禧太后把这个活动视为“叛国”也有一定的道理。英若诚的译文中the movement was crushed, nipped in the bud还表示出了这一运动的结果。
2. 句子结构方面的差异
An old tree’s limbs are bent and spare;
An old man’s back is bent with care.-- (by John Howard-Gibbon)
“When trees are old, their sap is spent.
When men are old, their backs are bent.”-- (By Ying Ruocheng)
在这两句话中, 主句和从句都是由四个单词构成, 显得比较工整, 读起来更有韵律, 节奏感也比较强, 达到了和“数来宝”异曲同工的效果。
由于“数来宝”中的常用句式采用的是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 两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出, 两个版本的译文在韵律方面都是押韵的。但在句式方面, 在霍华的译文中, 句子长度要比英若诚译文中的句子要长, 而英的译文中使用了短句, 给人的节奏感比较强, 基本上契合了汉语原文的节奏, 更加口语化。
3. 对于文化词的处理
哪位爷, 愿意听, 《辕门斩子》来了穆桂英。
Oldtimer there, would you like to hear the scene
About Yang Yanzhao and Mu Guiying?
-- (by John Howard-Gibbon)
Would you like a story to cheer you up
Of heroes and heroines, while you enjoy your cup?
-- (By Ying Ruocheng)
您开张, 他开炮, 明天准唱《[虫八]蜡庙》。
You’re opening for business, they’re opening fire;
There’ll be trouble tomorrow or I’m liar.-- (by John Howard-Gibbon)
Cannons in the distance, something of a blow,
For your grand opening they may spoil the show.-- (By Ying Ruocheng)
《辕门斩子》和《[虫八]蜡庙》作为中国著名的戏曲剧目, 对于老外来说可能十分陌生, 两位译者都采取了虚化的处理方法, 霍华分别用了scene, 和《[虫八]蜡庙》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来进行简单描述。而英若诚对于两种曲目分别采取了省略或者抽象化翻译 (show来代替《[虫八]蜡庙》) , 以期不给观众造成理解上的
>才智/260
困难。霍译增加了《辕门斩子》中的人物Yang Yanzhao, 翻译出了Mu Guiying, 这种译法虽然忠实于原文, 但音译的人名对于西方读者/观众来说只是个符号而已, 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大多数西方人来说没有多大的意义。
4. 隐性意思的显化
小姑娘, 别发愁, 西山的泉水向东流。
苦水去, 甜水来, 谁也不再作奴才。
Sweet young lady, don’t you mope;
From the western hills flows a bright new hope.
A hope to wash away our grief,
And fill our hearts with new belief.
In a hand where neither you nor I
Nor our children shall know slavery.-- (by John Howard-Gibbon)
Now, little girl, don’t let it haunt you so,
Water from the western hills to the east shall flow.
That water is sweet, not the bitter stuff of yore,
And all who drink it will be slaves no more.-- (By Ying Ruocheng)
由于八路军驻扎在西山上, 八路军向东进发的时候, 就会给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霍华很好地领悟到了原文的意思, 因此在翻译“西山的泉水向东流”时译者采用的倒装句来进行翻译, 增添了a bright new hope这一隐性的意思, 让人们对西山产生了向往。而英若诚的译文没有明确表达这一意思, 因此后句的译文和前句的译文衔接不是十分紧密。
四、结语
两位译者对于《茶馆》语言风格的把握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因此使用的翻译手段也不尽相同。为了体现老舍作品音美, 富于节奏感的戏剧特色, 他们在选词上以及音节的划分上出现了一些的差异。仔细分析两译本, 可以让读者更好体味译文的美妙。
参考文献
[1] .丁茂远, 刘文田.当代话剧名著赏析[M],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2
[2] .克莹, 李颖老舍的话剧艺术[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1982.
[3] .老舍, John Howard译.茶馆[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7.
译本分析 篇11
关键词:《红楼梦》 俗语 功能对等 翻译
一.引言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民族文化内涵,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而《红楼梦》在文学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运用了大量的具有丰富民族内涵的习语,包括俗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而本文只研究习语的一个小分支——俗语,在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两大译本中的英译,探究它们是如何达到功能对等的。
俗语是一种通俗并应用广泛的语句,是人们通过经验获得的。它们简练而形象,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社会、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俗语的形式比较固定,但由于它的一系列特点,很容易被人理解。俗语的运用是《红楼梦》的一大独有的特色,使其语言更是生动形象。然而,准确地译出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俗语绝非易事,两大优秀译本的译者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那些俗语中带有文化特色的词语,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本文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的角度对这两英译本的俗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是否并且如何成功地传递文化信心。
二.功能对等理论简介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著名学者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奈达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其包括四个方面:①词汇对等,②句法对等,③,④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三.俗语的英译
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的两个译本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两个英译本,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他们的译文会有所不同,对于俗语英译,他们是怎样做到功能对等的呢?按照奈达的五分法,把俗语分为下列五种类别,对两个译本的俗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
1.宗教文化词的英译
《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宗教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中国的文化中充满了道教和佛教的重要思想,而西方国家大多数信仰基督教。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对于宗教文化词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
(1)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第五回)
译文1:Those who see through the world escape from the world while foolish lovers forfeit their lives for nothing. (Y)
译文2:The disillusioned to their convents fly. The still deluded miserably die. (H)
在上面的例子中,可以发现“空门”是一个属于中国宗教的术语,在英语中无法找到一个完全与之相对应的单词,因此,翻译时就必须做出一些调整。而“遁入空门”有着极其严格的宗教含义在里面,它指的是逃离人世间,逃入佛门出家修行,不再过问人间事。根据杨宪益夫妇的版本,将其译为“escape from the world”,这便体现了中国的宗教味道;而霍克斯译为“to their convents fly”,这显然体现不出中国宗教的内涵,相反他已经在不自觉地带入了西方的基督教。根据功能对等,西方读者只能从杨宪益的译文中逐渐理解中国佛教中“遁入空门”的丰富内涵,显然霍克斯的英译本没有带给译文读者和源读者相同的内涵意义。
2.语言文化词的英译
总所周知,俗语的一大鲜明的特点是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然而,当遇到这些蕴含丰富文化气息的俗语时,翻译也是一大棘手的事情。例如:
(2)“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象颦儿来葬花不成?”因有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第三十回)
译文1:“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Daiyu?” 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 shes ‘Dong Shi imitating Xi Shi,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Xi 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Dong 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Y)
译文2:“Can this be some silly maid come here to bury flowers like Frowner?” he wondered.
He was reminded of Zhua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shis ugly neighbor, whose endeavors to imitate the little frown that made Xi-shi captivating produced an aspect so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 The recollection of it made him smile.
“This is ‘imitating the Frowner with a vengeance,” he thought, “---if that really what she is doing. Not merely unoriginal, but downright disgusting!” (H)
成语“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大意是:传说西施由于有心脏病(据说是心绞痛)在村里病发时会(捂住心口)紧蹙娥眉,同村的一个丑女见到西施发病时的神态认为很美,此后也在村里捂住胸口皱眉。同村的有钱人看了,就赶紧闭门不见;穷人见了,拉起妻子和儿女就躲。那个丑女只看到了(西施)皱眉时很美,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西施)皱眉很美(意指西施的美是天生的不是皱眉得来的)。
在上面的例子中,杨宪益夫妇采用的是直译加注解的方法,这样一来,译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该俗语的文化底蕴;而霍克斯直接把该故事的具体情节展现在读者眼前,并恰如其分地与该语境相结合,译文读者同样可以很好地了解到该俗语想要传达的文化内涵。根据功能对等,可以发现这两个英译本在这一点上做的都很到位:前者采用了归化译法,后者采用了异化译法都尽可能地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特点,清晰明了地传播了文化现象。
3.社会文化词的英译
社会文化是一个较大的文化领域,涵盖了哲学、历史、神话等多个方面。两大英译本译者,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必然导致了价值观的很大区别,那么,对于此类俗语,他们会如何处理呢?例如:
(3)成则王侯,败则贼。(第二回)
译文1:People may become princess or thieves,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yre successful or not. (Y)
译文2:Zhang victorious is a hero.
Zhang beaten is a lousy knave? (H)
首先,根据如上所述的两个译文,可以发现: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是变成了简单句,而霍克斯的译文在形式上基本对等,去掉“lousy”便更整齐。其次,众所周知,“王侯”是属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封建统治阶层,在这里,该俗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抨击封建统治阶层。杨宪益根据历史的真实情境,保留了该俗语的核心价值理念;而霍克斯的译文形式相对整齐,并引用了中国的一个姓氏——“张”,且该姓氏在中国的百家姓里属于一大姓,来表示“anyone”方便辅助译文读者理解。然而,霍克斯运用的“hero”和“knave”来翻译“英雄”和“贼”,显然抹杀了该俗语真正体现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体系。因此,显而易见地,霍克斯对于该俗语的英译没有达到功能对等,也就是说,没能做到使译文读者与源语言读者产生相同的效果与作用。
4.地域文化词的英译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于所处的地域、自然条件等所形成的的文化,会表现为对于同一事物、观点或现象,不同的民族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对于此类俗语的英译,就主要体现在采用归化译法还是异化译法以及把握好两者之间“度”的问题。例如:
(4)“巧媳妇做不出来没米的粥来,叫我怎么样呢?”(第二十四回)
译文1:Even the clea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What do you expect me to do? (Y)
译文2: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Youre lucky youve only got me to contend with. (H)
有不少文章在论及异化译法时会举该俗语作为例子,并认为杨宪益夫妇的英译较好,然而,其经不起反复推敲反问。根据杨宪益的译法,可推测出中文为“如果没有米,再巧的媳妇也做不出饭,叫我怎么办呢?”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如在中国,南方以米为主食,北方以面为主食,假使没有米,可能南方的巧妇做不出饭,可北方是完全可以的,更何况不同的民族呢?事实上,该俗语中的“米”指的是任何做饭所需的原材料,与英语中的“food”类似。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霍克斯的译文是值得提倡的,因为他避免了杨宪益的失误,绕过了这个思维禁区。因此,该俗语的英译在功能对等的角度而言,霍克斯的译文比杨宪益的更值得提倡,杨宪益的难免会使译文读者对中国地域文化产生一系列的反问与困惑。
5.礼俗文化词的英译
作为来自中国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对中国的礼俗文化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比如,三从四德,即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但在西方国家,根本无此说法,更没有合适的词语与之相对应。因此,对于此类俗语的翻译,两位译者又会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达到功能对等呢?例如:
(5)“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第八十一回)
译文1:Marry a cock and follow the cock; marry a dog and follow the dog. (Y)
译文2:You must know the old rhyme:
When rooster crows at break of day,
All his hen folk must obey.
No choice for a dogs wife,
But to make the best of a dogs life. (H)
改俗语强调的是女子在婚姻中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无自主权可言,一切得听从于丈夫。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说:“翻译不仅要求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要求形式上的对等。”在上面的两种译文中,可以发现形式都比较对称、整齐:杨宪益夫妇运用了对称的英语句式直译原文,形式对等,也兼顾到了原文的准确信息;霍克斯的译文形式上虽变成四行押韵诗体,但形式上还算对称,内容岁增补了一些俗语所隐含的信息,对原文更贴切的解释,但难免失去了中国的特有的文化气息。但从译文读者可接受的角度看来,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里,多数情况下认为“狗”是他们“重视的朋友”,极少数含有贬抑,因此,西方人难免对杨氏夫妇的译文有些许困惑。此外,就该俗语的两种译法,可能霍克斯的表达更接近功能对等的效果。
四.俗语英译差异产生的原因
尤金·奈达曾说过:“翻译时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两大优秀译本的作者之一,霍克斯不知不觉地践行了这一标准。他尽自己努力最大限度的向译文读者再现《红楼梦》原作的艺术性,大多数情形下都忠于原文。霍克斯所遵循的翻译原则是“翻译+再创作”,因此,在他的译文中,可以发现再创作的痕迹比比皆是,因为加强译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愉悦功能成为指导霍克斯翻译行为的重要原则。而与霍克斯不同,杨宪益夫妇的译文被认为是“临摹式翻译”,他们所遵从的翻译原则是①“忠于原作,一丝不苟”,②“文化翻译观”,即重视中国文化的弘扬。因此,在杨氏夫妇的译文中,可以发现他们虔诚地对待原作中的内容与语言表达方式,不逾矩。杨宪益曾表示:“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精神。这不仅仅是翻译中国文化遗产的问题,还涉及到忠实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灵魂。”因此,“向外国人如实介绍中国文化”不仅是杨宪益夫妇的翻译思想,同时还是他们所遵守的翻译原则。
而霍克斯遵循的是“交际翻译法”,并且,“意译法支配下的再写作”是他翻译实践中最常用的策略,他将文学翻译归为了艺术创作。因此,在他的译文中,可以发现有很多译文都比较传神、地道,为西方读者很容易理解、接受,但对于原作民族色彩的传播,就显得黯淡无光。毕竟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可以理解这一缺憾。而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忠实于原作,《红楼梦》中所体现的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也体现地淋漓尽致,但是他们对预期读者的关注较少,很少关注译文读者的接受性和理解力,是否能达到和原作读者同样的效果,达到功能对等。从功能对等的视角来看,两种译本都有不足,但他们仍然是最出色的两个英译本。
五.结束语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巨著,其中运用的大量俗语也便烙上了文化的印记,因此,在俗语的翻译中,就要考虑到原作中的民族文化内涵。但由于译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俗语的翻译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可以应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两种译本在俗语的翻译中,译者出于不同的考量,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如霍克斯,他会增加某些文字,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交际翻译法为主,一是为了实现表达的充分性以加强译本的文学性,二是为了显化原语背后的背景信息,以消除译文读者眼前的语言文化障碍。而杨宪益夫妇多采用异化的策略,注重保留原作中的民族文化气息,但对译文读者的关注稍有不够。因此,不论霍克斯多采用的交际翻译法还是杨氏夫妇运用的语义翻译法,只要能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该译本就是成功的翻译。
参考文献
[1]Cao Xueqin.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 Trans.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2]Cao Xueqin.TheStory of the Stone [M].Trans.David Hawkes.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1973.
[3]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11.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5]党争胜.《红楼梦》英译艺术比较研究基于霍克斯和杨宪益译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葛启国.文化差异和语言交际刍议[J].外语学刊,1997.(4)
[7]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
[8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9]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译本分析 篇12
《匆匆》是中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作品, 语言清新、流畅、隽永, 张培基先先的英译文可以说是英译汉语翻译中的佳作, 但其中仍有一些不尽完美的地方。对于这篇散文及其译文, 有很多学者从文学翻译和文学批评等方向做过很多分析讨论, 本文从语言学的功能角度出发, 使用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匆匆》英译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 语篇分析简介
“语篇分析”在英语中是“discourse analysis”。有不少语言学研究者也把“discourse analysis”翻译为“话语分析”。从结构上来看, “语篇”即大于句子 (sentence) 的语言单位 (Discourse is a unit of language above the sentence) 。从功能角度来看, “语篇”是使用中的语言 (Discourse is language in use.) 。“语篇分析”研究的是交际中的语言, 它涉及的是语言与它的使用情景 (即语境) 之间的关系 (黄国文, 2001) 。一般来说, 语篇分析可以从形式与意义, 衔接与连贯等方面入手。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使用语篇分析的方法进行翻译研究, 主要是对诗歌翻译的探讨和分析, 尤其是翻译对比研究较多。本文尝试对散文翻译进行语篇分析, 试图通过语篇分析打破散文翻译界长久以来“形似”和“神似”的争议。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正是通过语篇中词汇、句式等语言形式的选择, 词汇的衔接及语篇下层更深层次的连贯来实现的, 散文作为语篇, 其“形式”是“意义”的体现, 因此在散文翻译中, 达到“形似”是追求“神似”的必要基础。
2 语言形式的选择
选择 (choice) 是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在语言 (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 使用中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取决于不同的用语情境和实际需求, 每一次的选择都意味着不同的意义或“功能”。功能语言学理论认为任何的“选择”都是有“意义”的, 即“选择就是意义” (Choice is meaning) 。上面说到,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看, “形式是意义的体现” (Form is the realization of meaning) (黄国文, 1999:106-115) 。这里所说的语言形式既可指语篇结构 (discourse structure) 、语篇模式 (discourse pattern) 、句子类型 (sentence pattern) 组合, 也可指词语的选择、时态的选择等。对一篇文章来说, 作者语言形式的选择表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译者要使译文完整表达出原文的意义, 就必须重视原文语言形式的选择并真正理解其体现的意义, 否则, 若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改动原文的语言形式, 则则常常译失一些重要的意义。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是中国近现代散文中的精品, 可以说完美地表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精华。全文看似运笔随意而至, 实际上在词汇的使用, 句式的安排上都十分细致, 而正是这些词汇和句式等形式上的选择, 方使这篇散文达到灵动隽永, 引人深思的意境。而张培基先生的译文在一些语言形式的选择上脱离了原文, 有时加入了译者自己的理解对原文语言形式进行了改动, 也致使译文没有完整的表达出原文的情绪和意境。
2.1 题目的翻译
汉语散文的用词非常讲究,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语言清新优美, 很多词语看似信手拈来, 实则意喻深远。在翻译此文时要传达原文神韵, 就必须非常注意用词的选择, 以题目为例:
原文:匆匆
译文:Transient Days
文章名“匆匆”一词是对全文内容和意境的总述和升华, 这个充满诗意的叠声词即说出了作者对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飞逝的感叹, 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年华虚度的惋惜与无奈。
“匆匆”一词在中文中一般作副词使用, 因此非常有动态感,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时光流逝无法挽留的感觉。并且“匆匆”这一题目有与读者互动的功能, 因为“匆匆”是一个语义模糊的词, 它在词典中有两种释义, 一是指急促、急忙的样子, 二是用以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的样子。在读原文时, 读者看到题目并不能立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是什么, 而是会心存疑问:“匆匆”究竟是指什么呢?是某个人“匆匆”地赶去做什么事?是有什么事情“匆匆”发生或过去了?还是说时光“匆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文章, 慢慢体会作者对于“匆匆”的感悟, 读完后回顾题目, 才恍然大悟。
译者将“匆匆”译为“Transient Days”, 这应该是读了全文之后, 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所总结出的题目, 虽然也尽量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主题, 但在功能上却与原文题目不对等。“Transient Days”是名词词组, 失去了原文“匆匆”动态、生动的感觉。同时, “Transient Days”语义很明确, 译文读者一看便知此文主题为逝去的时光, 失去了原文题目引发读者疑问和思考的功能, 也剥夺了译文读者自己理解题目的过程。
2.2 句式的选择
《匆匆》实为散文中的精品, 作者用流畅的文笔表现出对时光流逝之真切感受, 力透纸背。行文看似散漫, 实则环环相扣, 暗藏线索。全文总共五段二十二个句子, 却有十二个问句, 超过全文句子总数的一半, 这在散文中并不多见。特别是第一段连续四个问句, 中间第三段以问句开头, 最后两段连续七个问句, 首中尾句式呼应, 不断反复追问, 层层深入, 构成了一条情绪消涨的线索, 引起读者深切的反思和共鸣。但在译文中有多个问句被译成了陈叙句或感叹句, 割裂了这条句式上的线索, 译者选择了与原文不同的句式, 虽然表面上与原文内容相同, 却无法达到原文的表现效果。例如:
原文:去的尽管去了, 来的尽管来着, 去来的中间, 又怎样的匆匆呢?
原文作者选择问句的形式, 既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疑惑, 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启迪读者想象, 引起深思。这是语言人际功能的表现。而译者选择了感叹句来翻译问句, 虽然两句话的句子内容, 即“命题意义”是相同的, 但感叹句加重了语气, 而不如原文的问句灵动、自然, 同时失去了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无奈、惋惜之感。原文的问句既是问作者自己, 也是问读者, 是与读者的一种交际互动, 译者用感叹句进行翻译改变了句子的人际功能, 使译文与原文对读者的影响产生了偏差。
3 衔接与连贯
在谈到语篇时我们常用到“衔接”和“连贯”两个术语。衔接是指说话者用来表明语篇的经验和人际语义连贯的语言手段, 属语篇现象。常见的衔接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词汇、连接、时和体形式、语篇模型等等 (参见Halliday&Hasan。1976;黄国文, 1988) 。连贯存在于语言底层, 指的是语篇中的成分在意义上的关联。两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联系的, 一般来讲, 一个采用语言衔接资源的语篇通常是连贯的, 衔接是表达连贯意义的一个重要的语言资源 (Geoff Thompson, 2008) 。一篇好的文章, 必然有其语言上的衔接与意义上的连贯性, 因此在翻译中, 必须要注意原文的衔接手段, 理解原文语篇的连贯, 并在译文中将其体现出来。好的译文不仅要翻译出原文的意思, 还要表现出原文的语言美感和思想意境, 追求译文与原文达到相同的诗意, 并使译文读者阅读译文时的感受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的理解过程和感受尽量对等。中文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 有文字美感上最接近诗歌, 既不同于有情节连贯性的小说和逻辑严密议论文, 又不同于诗歌有其固定的节奏和韵律, 是一种表面看来用笔极为随意的文体。如何把握看似“散漫”的文字中精致到位的衔接与丝丝相扣的连贯, 是理解和翻译散文最重要也最困难的地方。
3.1 词汇衔接
《匆匆》一文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仿佛作者将自己的点滴心情娓娓道来, 却一直紧紧围绕“匆匆”这一主题。上文已经分析过“匆匆”一词作为题目的功能。“匆匆”一词除题目外, 在文章中还出现了四次, 不断点题, 前后呼应, 这种词汇上的衔接使得全文既流畅又连贯, 这种衔接正是达到“形散神聚”的手段, 可以说是散文的点睛之笔。这四次分别出现在原文的最高潮, 即第三段和第四段, 而在译文中四个“匆匆”的译法分别是:
(1) 匆匆→swift
(2) 匆匆→fleeting presence
(3) 匆匆→live a transient life
(4) 匆匆→fleeting
我们可以看到, 四个“匆匆”, 四种不同的译法, 显然译失了原文这一精彩的词汇衔接, 破坏了原文的连贯性。并且译文的题目“transient days”这一词组在译文中一次也没出现, 完全没有表现出原文反复点题的写作手段, 削弱了原文“形散神聚“的凝聚力。
3.2 连贯
在语篇中, 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形式和语义关系, 语篇中各个分句或话段之间都有形式上和语义上的关系。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 交际双方可以通过共有知识 (shared knowledge) 或逻辑推理 (logical inference) 来理解话段的意义。有时, 尽管几个分句之间没有语言结构上的衔接手段, 但它们却仍然形成连贯, 而这也是翻译中要特别注意的。
上面已经分析过, 问句在这篇文章中非常重要, 可以说构成了文章的基本格调与结构。全文有十二个问句, 尤其是最后四个连续的问句, 生动地表现出在时间的匆匆里, 诗人迷茫、徘徊、深思却又执拗地追求的形象和情感, 在朴素平淡之中透出浓烈的感叹和抒情气氛。
语言的形式是意义的载体, 在翻译这段文字时, 应保留其问句的形式方能更好的表达其意义。译文二将“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 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译成了陈叙句“No, nothing, not even gossamer-like traces.I have come to this world stark naked, and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I am go to back as stark naked as ever”。从功能上看, 原文的问句是前一个问句的延续和加深, 作者用句子类型的一致形成连贯, 一连串的追问, 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 表达出强烈的情绪波动, 自然而然流露出作者心灵的自我斗争, 自我剖白的痛苦, 表现出他在徘徊中的执着追求;同时, 几个问句语气和意义上逐句递进, 问而不答, 层层深入, 引起读者内心强烈的共鸣与深思, 读者会跟随作者的追问而追问自己, 从而深切体会到对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无奈和对自己年华虚度碌碌无为的叹息和思考。而译文的陈叙句是对前一个问题“What traces have I left behind?”的回答, 自问自答, 完全改变了原文的句子形式和连贯性, 表面上看来意思没变, 却大大削减了文章的情感语气强度, 无法表现出原文句子的功能, 也破坏了原文语篇的连贯。
4 结束语
张培基先生对《匆匆》一文的翻译虽行文流畅, 用语优美, 但在一些地方因为改变原文本的语言形式, 破坏了原文语言内在的衔接与连贯, 致使译文不能充分体现出原文的意境与张力。本文从功能语言学“选择就是意义”及“形式是意义的体现” (Form is the realization of meaning) (黄国文1999) 的理论角度入手, 用语篇分析的方法对散文《匆匆》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中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通过分析过程得出结论:功能语篇分析可以为我们进行散文翻译评析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以及实用的方法, 验证了语篇分析对翻译的重要性以及语篇分析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可应用性。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M].London:Arnold, 1994.
[2]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008.
[3]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b (12) .
[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a.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6]黄国文.从语篇功能的角度看<清明>的几种英译文[J].钱军, 编.语言学:中国与世界同步——贺胡壮麟教授70诞辰学术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c.
【译本分析】推荐阅读:
两个译本05-22
中文译本10-28
《围城》英译本06-21
《荷塘月色》英译本05-16
霍克斯译本11-07
朱纯深译本01-30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07-18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08-01
英汉双语清明诗多种译本05-25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