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与特性

2024-10-18

概念与特性(精选7篇)

概念与特性 篇1

自2011年起,互联网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又爆出一项新的业务应用——"OTT TV"。类似Netflix,Hulu,Google TV等热门应用的出现,令人们再次惊叹新媒体视频业务的丰富内涵与功能拓展。OTT TV业务引入中国后,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试图梳理OTTTV的概念源起、业务特性、国外发展现状和当下国内运营模式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未来我国OTTTV的现实定位与转向。

一OTTTV的概念及特性

1.OTT的缘起和定义

OTT对于很多人可能还是一个陌生词语,概念理解也难免混杂。首先,从词源考察入手做些“元认知”。对于OTT,一说是来源于英文"over the top"的缩写。“over the top“被认为是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个军事短语"going over the top",本意指“爬出战壕进攻”,后引申出“极端的、夸大的、过度的、离谱的”等意义[1]。而"over the top"运用到篮球运动中意指“跨越防守”;"over,the top basketball"意为“过顶篮球”,指的是篮球在对方运动员的头顶传送以达到运球目的。"over the top"可理解成突破某些阻碍或限定,并于这些阻碍或限定之上运行的行为。由此,可以说,Skype、Netflix,APP等突破网络服务提供商控制、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新应用,具有了"over the top"的词源特性。还有一说认为"over the top"中的"top"代表"top box (机顶盒)"[2]。以往人们通过租用机顶盒来获取付费电视,这种机顶盒通常被放在电视机的顶部,而OTT TV的出现,则超越了以机顶盒为标志的传统付费电视,创造出全新的视频服务形态。

其次,从OTT业务形式上来看。有人将OTT定义为“运营者利用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的网络开展的新媒体业务[3]”。作为全新的互联网应用方式,OTT业务形态不断翻新。最典型的应用当属以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安卓市场(Android Market)为代表的移动应用商店。它“嫁接”在电信运营商传统通信业务之上,利用互联网络直接向用户提供内容或应用服务并收取费用;在这些“商品充足”的商店里,用户可以免费试用或付费购买大量应用程序并同步到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

2.OTTTV的界定

OTT业务延伸到视频领域,就是OTT业务的另一项内容:OTTTV。OTTTV是指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服务,终端可以是电视机、电脑、机顶盒、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它在网络之上提供服务,强调服务与物理网络的无关性。从用户角度讲,OTTTV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具有集成互动功能的互联网电视[4],它标志着用户从“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显示出OTTTV开放、多屏、互动等的特性和优势。

因为OTT TV运营无需独立拥有自己的网络,其运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如电视台、电信运营商、互联网站、终端厂商及其他任何机构都可以运营此类应用业务。因此,其管理机制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OTT TV目前指通过公共互联网面向电视机传输的由国有广播电视机构提供视频内容的可管可控服务[5]。

3.从与IPTV比较看OTTTV的业务特性

IPTV (全称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即网络协议电视),是用宽带网络作为介质传送电视信息的一种系统,将广播节目透过宽带上的网络协议向订户传递数字电视服务[6]。根据《三网融合试点方案》,IPTV作为三网融合的切入点从2010年7月试验启动,并明确由广电播出机构负责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电信网负责传输和分发服务。

那么,OTT TV与IPTV有哪些不同呢?这里从四个方面做些比较分析。

●在运营基础上,OTT TV是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服务,它绕开了电信运营商等基础传输商,OTT TV服务商可以直接面向用户提供视频内容与应用服务。而IPTV则需要依赖宽带介质传送信号,往往成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给宽带用户的打包业务之一(其他业务包括互联网业务,IP电话业务等)。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在内容上,OTTTV业务所能提供的内容极其丰富,其来源既包括传统广电等内容提供商的视频内容,也包括互联网上庞大的资源库: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视频观看,也可以将视频下载到视频播放终端观看。而IPTV播出内容则由内容提供商提供,内容更新不一定及时。当然,这也容易在内容管理上带来意识形态问题的考量,基于此,我国现行政策管制和互联网访问限制OTT TV网络资源是必要的:

●在应用上,互联网上的视频内容和应用服务可以在OTT TV的多终端上分发,用户可以在电视机、机顶盒、平板电脑、PC机、手机等各终端获得多屏互动的体验。而IPTV的终端仅为电视机和机顶盒,偏向传统电视业务;

●在付费模式上,OTT TV业务有多种收费模式,既可以向服务商交纳固定月租来无限制收看视频,也可以按节目点播数量付费(即Pay Per View模式)。目前国内部分服务商已采取预付费购买点卡的方式直接向客户收取费用。而IPTV付费模式由于通常和IP电话、宽带服务相捆绑,因此用户消费主要由宽带账号方式托收进行,电信运营商在其中占据核心位置。

综合上述比较,从发展的角度来看,OTTTV比IPTV更加契合未来用户需求、更加顺应三网融合大趋势;但目前OTTTV业务仍属于初期阶段,其平台能力、用户规模、应用服务支持、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条都有待发展。而且我国OTTTV目前还未实现多个终端接收信号的构想,接收终端暂时仍只是互联网电视一体机和机顶盒+电视机。反观IPTV业务已在多个省份推广,截至2012年6月,国内IPTV用户已超1600万,政策利好和宽带提速也为IPTV发展羸得空间。因此,短期内OTTTV不会对IPTV产生实质性威胁,长期看二者将并存发展。

二国外OTT TV的发展模式及现状

基于开放、多屏、互动等特性,OTT TV在全球迅猛发展。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nforma电信和媒体部的预测,到2013年,OTT TV的全球用户数量将超过IPTV用户数;到2015年,全球将有3.8亿人将通过电视机,机顶盒或游戏机等联网设备观看在线视频[7]。目前,OTT TV在全球形成了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1.美国的开放模式

美国开放模式完全以互联网架构为基础,互联网电视、机顶盒、PC机、平面电脑、蓝光播放器、Xbox、Wii、PS3等终端都可以依托浏览器技术从开放的互联网中获取视频内容与应用服务。而且美国OTT TV的运营主体没有限制,只要具备资本、平台和内容的运营能力,就可以成为OTT TV的运营商。因此美国OTTTV服务商来自各个行业和领域,如有线电视运营商Comcast、电信运营商Verizon,互联网公司Google、终端商苹果公司、传统电视公司NBC、电子商务公司Amazon、零售商Wal-Mart等等,表现出运营主体多元化的特点。

美国的OTTTV发展速度也很快。不同背景的组织机构为OTT TV广阔的市场前景所吸引,积极进驻OTT TV领域。首先是向用户提供多种视听新媒体服务;其次,抢占OTTTV硬件设备生产的高地,推出适合消费者不同需求的多类型终端,如Google TV、Apple TV等。相比于传统视频服务,OTT TV用户的规模增长明显,据Digital TV Research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3月,仅美国最大在线影片提供商Netfli)x的用户量已超过2400万,Apple TV销量则超过了420万[8]。

2.欧洲的HbbTV模式

欧洲的HbbTV模式,指的是Hybrid Broadcast/Broadband TV,即一种兼容DVB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数字视频广播)和联网服务的混合广播技术。相比于美国的开放式模式,欧洲的数字电视运营商发展互联网电视的态度相对美国来说较为保守,倾向于在保护传统广电业务的基础上开展其他网络增值业务,对互联网应用进行有限度的兼容和管理,

欧洲主要国家的OTT TV生态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英国,由BBC、ITV、Channe14、BT、TalkTalk和Arqiva等媒体和电信业者合资经营的互联网电视服务YouView于2010年9月创立,旨在“通过统一平台集中提供重播电视服务”,并提出口号“永久改变人们观看电视的方式(change The way we watch TV forever)”。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BBC通过24个高清OTT TV频道完成了长达2500小时的OTT TV赛事直播报道[9]。在德国,80%以上的广播电视运营商已采用了HbbTV技术,截止2011年4月,德国约有13家广播电视运营商提供HbbTV节目内容,且以公共广电为主,德国电视二台已通过DVB-T网络实现了HbbTV信号的全国覆盖。2012年,德国共有1370万家庭使用互联网视频终端,有预测在2015年前这一数据每年还将以29%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到2015年将有3500万台OTT终端在德国家庭中使用。法国在201 1年3月大规模推出HbbTV业务,由法国的公共电视台及相关家电厂商共同主导;今年4月17日,法国卫星运营商GlobeCast宣布,将从2012年7月1日起面向美洲市场推出一项名为“MyGlobeTV"的OTT服务,与一般通过互联网提供视频服务的OTT不同,该服务通过IP专网传送[10]。

总的来说,同美国一样,伴随着技术、终端、应用服务,用户规模的不断升级,欧洲的OTTTV产业持续升级,而HbbTV混合发展模式在向新的消费习惯过渡和产业协调等方面显得更加平稳,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

3.中国的可管可控模式

所谓可管可控,主要是指由政府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实施的牌照制管理模式,只有这些集成牌照商有权成为OTT TV的内容来源和播出平台,其他机构想要涉足OTT TV市场只能采取与上述牌照商合作的办法。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制定下发的《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的通知》(181号文件),目前中国拥有OTT经营权限的牌照商为以下7家:中国网络电视台、百视通,杭州华数、南方传媒、湖南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但传统广电、视频网站、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OTT市场的占有,相反地,都在积极寻求与上述牌照商的合作,试图突破进入该市场的政策壁垒。

根据中广研究的数据,中国OTT TV终端普及率较高,给OTT TV发展奠定了基础。2011年中国互联网电视一体机的销量为1100万台左右,占所有平板电视销量的1/4,2011年第四季度,互联网电视在平板电视销售渗透率已经超过40%,显示出消费者对于电视机联网功能的青睐。除了互联网电视一体机的热销,国内零售市场OTT机顶盒的出货量也已超过60万台,这里并不包括运营商的集体采购。全球调查机构Digital TV Research对中国互联网电视的发展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他们预测中国互联网电视的收入将从2010年的5000万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13.8亿美元,收入增长27倍,互联网电视用户数也将过亿[11]。

三国内OTT TV运营模式与问题

以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和百事通两家牌照商为例。纵观中国OTT TV产业链条,从上游到下游包括四大环节,分别是内容提供商、牌照集成商、终端厂商、用户。围绕这条主线,还有运营支撑商、业务合作商、ISP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技术支持方等为OTT TV运营提供服务保障[12]。在这个庞大的产业群中,最具话语权和优势的当属7家牌照商,我们以中国网络电视台和百事通两家为例分析国内OTTTV运营模式和问题。之所以选择这两家牌照商,是因为二者较具代表性:CNTV背靠CCTV,拥有中央电视台的所有内容资源,是亚洲最大的视频数据库,同时它还是一家网络运营商,具有电视平台和网络平台的双平台的优势,目前CNTV的互联网电视业务主要由旗下的未来电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而百事通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控股的新媒体上市企业,在IPTV,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领域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也在“向OTT进军”的道路上起步。

1.多方合作:CNTV的产业链架构

兼具政策优势、内容优势.平台优势的CNTV在发展OTTTV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积极。就目前看来,它分别与视频网站(乐视网、PPTV)终端厂商(易世腾)、互联网公司(腾讯)以及传统有线电视(济南广电、邯郸广电)等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力图取各方所长提升OTT TV产业实力。如图1所示。

CNTV与视频网站的合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合作,二是终端合作。乐视网和PPTV中的所有内容都会进入CNTV的集成播控平台并交由其监管,丰富了CNTV的内容资源。此外,乐视网和PPTV也借助与CNTV的合作,取得广电总局的授权并推出了各自的OTT TV终端——乐视TV (3D云视频超清机)和PPTV的七款机顶盒。

其次,CNTV与终端研发生产厂商北京易视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名为“中国互联网电视-易视宝”的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这款终端兼具互联网电视节目播放和高清视频通话功能,机体配有高清摄像头。

CNTV与腾讯的合作则更具有前瞻性。二者在社区搜索、账号互通方面开展了多种合作,并实现了双方微博平台的打通。此外,腾讯的QQ空间、朋友网、搜索引擎SOSO、财付通、QQ游戏等应用进驻CNTV平台,体现了CNTV对用户体验和应用服务的重视。

CNTV与邯郸广电、济南广电的合作是一种简单的DVB+OTT模式,即利用数字电视机顶盒,可以同时收看数字电视和央视网络电视台的节目,兼具了直播和交互功能。这种模式也被认为是中国式OTT初期的典型模式。

2.百事通:借机顶盒进军OTT TV

百事通是国内最早专门从事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业务的公司之一,在新媒体技术、内容资源、系统、版权、市场营销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IPTV为例,全国全年新增的700万用户中,约有90%来自于百视通。

同样地,百事通也看到了OTT TV业务的发展潜力。它在OTTTV业务方面的发展战略是以“小红”为拳头产品,重点开展OTT机顶盒拓展业务。所谓“小红”,即BesTV高清3D智能云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内含视频芯片技术、编解码技术、环绕声技术、3D技术,因其机身为酒红色故称其“小红”。“小红”机身小巧,重量仅120克,可随身携带,支持WiFi,手机、平板电脑、PC机都可通过它来收看视频,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观看优质视频的需求。百事通的OTT TV业务支持5万小时正版视频和8000小时高清节目,以及全年1200场NBA赛事和3000小时高清纪录片。此外,“小红”内置应用商店,提供多种Android应用,包括游戏、购物、教育、生活、影音和工具六大类型,供用户下载和安装,实现功能的拓展。3D高清画质和杜比音效也带给观众良好的观影体验,可以说,百事通的OTTTV业务在内容、应用、移动化、个性化等方面都有其自身优势,也成就了其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根据百视通官网公布的最新消息,上海广播电视台于11月1日收到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同意上海广播电视台增加互联网电视客户端编号的批复》,向其增加发放335万个互联网电视机客户端编号,同时批准百视通200万个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客户端编号。该批复标志着百视通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得百万级OTT客户端牌照的机构,也预示着其OTT TV业务将向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目标迈进。

从两家牌照商OTT TV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二者在结合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拓OTTTV市场,也在终端、内容、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与欧美等国的OTT TV发展比较,我国OTT TV尚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政策管控的“刚性保护”与互联网电视“开放、共享”本质及市场需求的矛盾。牌照制起始于对传统广电的保护和互联网安全的考虑,管控的目的是避免当前行业环境下管理混乱和竞争乱象的必要举措。但这种“保护”又与互联网电视”开放、共享”本质及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用户的无限需求相违。目前,7家集成播控平台几乎垄断了整个OTT TV行业,容易导致不公平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使OTT TV的发展滞缓。视频网站、终端厂商等机构只有通过与牌照商合作的办法涉足OTT TV领域。我们应当看到OTT TV在合作共赢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应推动传统广电在这场电视革命中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其内容生产优势,打造网络平台,发展广电OTT,借OTT之风完成一次华丽转型。

第二,OTT TV的盈利模式尚未建立。目前的OTT TV产业主要依靠售卖机顶盒等终端和收取固定年费回收成本,盈利模式单一,缺乏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当下OTT产业链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牌照商和终端制造商,这样的组合拥有内容优势和渠道优势,却缺乏快捷方便的付费渠道、规划合理的资费套餐,也缺少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不利于把握消费者心理和使用习惯。此外,我国OTT TV更多的是以大量免费视频和应用吸引用户,培养中国消费者付费意愿的工作任重道远。电视购物、电视支付、社区服务、精准广告投放等可以带来多元盈利的服务也远未成规模。盈利模式的不明朗也是众多机构对OTT TV持续“观望”的重要原因。

最后,国内OTTTV的业务集中于终端铺设和内容整合,应用服务的种类和数量较少,“看”“电视仍占主导,“用”电视的比例很小,距离良好用户体验和人机互动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我国OTT TV的现实定位和转向

机遇与挑战并存是我国OTT TV的现实写照。一切才刚开始,一切仍是未知。对于OTTTV来说,国家层面的政策管控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引导和影响OTT TV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过程中,需要切实把握我国OTTTV在发展中的政策策略问题和业务经营战略。

首先,政府规范管控与引导开放并进。

回顾广电总局对互联网电视监管政策的演进历程会发现,限制和管控一直存在,但规范、引导和开放的理念也在逐步深化。2009年8月21日,广电总局颁布《关于加强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通过互联网连接电视机或机顶盒等电子产品向电视机终端用户提供视听节目服务者,必须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而非传言所说直接“封杀”互联网电视。该通知针对的是某些互联网企业随意传送网上影视剧至电视机终端用户,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扰乱互联网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现象。2010年4月28日,广电总局推出《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管理规范》和《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管理规范》,低调宣布将对互联网电视采取“集成服务+内容服务”的牌照管理制度,对产业进行规范化管理,

2011年7月14日,广电总局发布《关于严禁擅自设立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和非法生产销售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的通知》,主要针对市场上各种以高清播放机或机顶盒名义连接互联网内容的互联网电视盒子形态,尤其是依托自有内容视频网站的内容延伸行为。该通知的出发点是为了有效管理打着互联网电视旗号良莠不齐的终端市场。

2011年10月28日.广电总局办公厅印发了《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的通知》(181号文件),改变以往直接叫停的管理方式,转而引导产业发展,使得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的OTT TV合法化,给产业链带来了新机遇。

以上不难看出,广电总局的各项监管政策,切实针对特定背景,意在规范初生的互联网电视服务、维护著作人版权、治理互联网电视涉黄等现象,具有积极意义。现有的播出平台和内容来源的集成牌照制度,总体符合我国当下OTT TV初级阶段的发展特点。

但从长远角度看,政策管控势必会影响产业发展的速度:相比于美国OTT TV的技术推动型模式,中国OTT TV产业链活力显得不足。OTT TV的发展,与互联网新媒体其他应用业务一样,受着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双重因素的不断推动,牌照制受限于管控模式和“保护”导向,会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宏观管理层面如何顺应OTT TV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释放出政策设计应有的开放能量,是推进OTT TV良性发展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

其次,OTT TV服务商需加强规范运营体系和自律机制建设。

除了期待政策方面的利好,OTT TV服务商也应从自身出发,建立起规范运营体系和自律机制,按照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规定要求,“遵守与广播电视一致的宣传管理要求,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健全节目内容采集、组织、审核、播出等制度和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在业务开展中各自承担相应的审查把关责任[13],对内容和版权严格把关,以期实现OTT TV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用户体验设计,探索高效盈利模式。

作为产业化运营的OTT TV,找到可行的盈利模式对于其发展同样关键。如何拓宽OTTTV的盈利空间,我们在综合考察后,提出以下四点建议共参考:第一,制定科学的定价机制,在充分考虑成本,用户支付意愿之后,找到一个合理的定价点,同时借鉴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经验,向用户推出多种资费套餐,通过限时促销、年卡优惠购买等方式吸引用户,提高用户付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开展以“优化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多元服务业务,如APP应用、购物、卡拉OK、视频通话、电视支付、教育、医疗等等,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在拓展盈利空间的同时,增强用户粘性、增加使用时长。第三,在对用户观看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的基础上为广告主量身打造精准广告投放方案,赢得广告主的青睐。第四,未来OTT TV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大势所趋的良好机遇,进行技术升级、网际兼容、终端开发建设和移动内容制作,实现从电视机到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从室内到户外、从家庭到个人的转型,开拓移动OTT TV的蓝海市场。

总之,现阶段我国OTT TV服务商应在政策框架内,不断规范运营模式和自律机制,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整合优质内容资源和海量应用服务,创新盈利模式和营销方式,多方合作,打造出一条健康,良性发展的OTT TV产业链。

概念与特性 篇2

1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

1.1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不但存在于语言中, 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 从根本上讲是隐喻性的” (Lakoff&Johnson, 1980:1) 。隐喻本质上是“用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Lakoff&Johnson, 1980:5) , 是从一个概念域 (源域) 向另一个概念域 (目标域) 的映射。即人们用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抽象的概念。

1.2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首见于Fauconnier于1997年发表的《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 由其在1985年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该理论认为, 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 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通过部分的跨空间映射匹配起来, 类属空间反映出输入空间里共有的抽象结构和组织, 然后将输入空间部分地映射到合成空间, 在合成空间里通过组合、完善、扩展三个过程形成新创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 , 在新创结构中完成意义的产生。 (Fauconnier, 1997:149-151, Fauconnier&Turner, 2002:40-50) 。

1.3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互补性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都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而不再是纯粹的修辞手段。不同在于前者认为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单向映射, 而后者是四个空间的多向映射, 而且在整合空间里还会产生新创结构。在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早期, 人们认为这两种理论是泾渭分明的。但近年来, 不少学者开始认为,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具有互补性, 前者侧重于探究约定俗成的隐喻化概念模式, 侧重于对隐喻进行整体上的宽泛畴把握;而后者聚焦于解释实时的创新的意义构建, 侧重于个体实例的特性表现 (孙毅, 陈朗, 2008:76) 。因此, 该文将结合以上两种理论, 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常见的隐喻及其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加以探讨。

2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隐喻

根据规约程度的不同, 隐喻可分为常规隐喻和新奇隐喻。常规隐喻是指那些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 已成为日常语言的隐喻。很多甚至已经词汇化, 被收录进字典。人们在使用时也很少注意到它们是隐喻的。例如,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waste time, save time, spend time, budget time,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我们用到了TIME IS MONEY这个概念隐喻。

新奇隐喻是指新创造出来的隐喻或者虽已经存在很长时间, 但尚未被大部分语言使用者所熟悉、使用的隐喻。如诗人Carl Sandburg在名作Fog中, 把雾比成猫, The fog comes/on little cat feet/it sits looking/over harbor and city/on silent haunches/and moves on。新奇隐喻具有创造性、个体性、给人以新鲜感。

笔者对我校使用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写英语 (读写教程) 》 (第二版) (以下简称《新视野》) 进行了调查, 发现在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常规隐喻和新奇隐喻。

2.1 常规隐喻

常规隐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 据统计, 普通语言中大约70%用到了常规隐喻 (赵艳芳, 2000:106) 。在《新视野》中, 我们也可发现大量的常规隐喻。例如:LIFE IS A JOUR-NEY这个常规隐喻。生活被比作一场旅行, 有开始、中途、转折、终点等, 例如a good start in life, at the crossroad in my life等。以下是来自《新视野》第二册第九单元的例子:

1) She often used Edwin as an example of how far an ambitious man could get without any talent.

2) Edwin James was no smarter than anybody else, ...look where he is today.

同一单元中, 还用到了SUCCESS IS THE PEAK OF MOUN-TAIN (成功是山顶) 这个隐喻:

1) Even if you get to the top, you have to watch out.

2) In 1979 I reached the summit of my professional career.

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常规隐喻, 篇幅有限, 不再一一列举。

2.2 新奇隐喻

新奇隐喻在《新视野》中也并不罕见, 如在第三册第七单元Bill Gates一文中, 作者用“high-voltage brilliance”来形容比尔·盖茨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当他走在公司走廊的时候,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around him is charged with 10, 000 volts of electricity”, 此处把人和物比作充了一万伏电的电器, 干劲十足。作者还说比尔·盖茨总是“in high gear”, 用“high gear”汽车的高速档来说明盖茨总是处于高速运转状态。

再如第二册第四单元A Test of True Love中作者说在艰苦战斗的日子里, 笔友的来信“nourished him and gave him courage”, 作者把笔友的来信比作可以提供营养的食物, 在精神上给予他很大的力量。此后, 作者还运用隐喻描述了一位年轻女士和一位中老年妇女。年轻女士的眼睛是“blue flowers”, 年老的女士是“a fossil to his young eyes”, 在年轻的他的眼里, 那位中年妇女就像一块化石。把人喻为化石, 说明人像化石一样老态龙钟, 死气沉沉。

综上所述,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隐喻并不鲜见。需要注意的是, 常规隐喻和新奇隐喻的区分只是相对的, 随着新奇隐喻被人们不断使用和接受, 有些新奇隐喻会慢慢变成常规隐喻。如:surf the internet, population explosion等。

3 隐喻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在教学中注重隐喻教学, 尤其是常规隐喻的教学, 对于学生学好英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1 有助于词汇的教与学

传统的词汇教学通常是先解释词义, 再举例讲解其用法。学生对词汇义项间的掌握往往是孤立的、机械的、缺乏联系的。常常导致学生对词义理解不透彻, 从而影响对篇章的理解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而隐喻教学,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词汇的基本义项与引申义项之间的隐喻性关系, 从而理解词汇的深层内涵,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记忆词汇, 更准确、更生动地使用词汇。

根据认知隐喻理论, 词汇语义的拓展, 是把具体概念域的部分特征投射到抽象概念域上, 从而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如hot一词最基本的意思是“热的”, 如hot weather;当人们激动、急躁或生气时, 身体就会“发热”, 因此, hot还可以用来形容人“激动的、急躁的、发火的”, 如hot temper;同样原理, hot还可指“热门的”如hot topic。当然, 物极必反, hot也有不好的一面。温度高必然让人感觉烫手、棘手、不好处理, 如hot potato (棘手之事) , hot water (困境) 等。

再比如“mushroom” (蘑菇) 一词, 在《新视野》第三册第七单元, 我们碰到了它的新用法:It (Microsoft) has mushroomed to nearly 18, 000 employers and$6 billion in profits.通过隐喻认知,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迅速成长”这个词义。同样, 认识了bud (芽, 发芽) , 对于budding relationship (Unit3, Book2) , a budding artist (Unit1, Book4) 的含义我们也不难理解了。

3.2 有助于习语的教与学

隐喻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使用习语。

例如“shed light on”和“sth.dawns on sb.”这两个习语, 常常让学生感到难理解、难记忆、难使用。根据认知隐喻理论, 人们常把知识隐喻为光。光使我们得以“见”, 也就使我们得以“知”。“Shed light on”把某物照亮, 让我们看见, 从而让我们理解。如The genetic maps also shed new light on the origins of populations that have long puzzled scientists. (Unit7, Book4) 。在“sth.dawns on sb”中, dawn意为“黎明”, 当黎明的阳光照在你身上, 你之前不理解的或没想到的 (黎明前的黑暗表示看不见, 不为人知) 你理解了、想到了。如:Then it probably dawned on us both that...an occasional push is not such a bad thing (Unit 10, Book 3) .

同样, 学习“hold water”时, 如果把“理论”视作“容器”, 容器漏水 (not hold water) 不是好容器, 理论“not hold water”也不是好理论, 就站不住脚了。如Neither its pipes nor its theories will hold water. (Unit 6, Book 1)

3.3 有助于篇章理解

隐喻有助于我们对篇章的理解。如在第四册第八单元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一文中, 作者说“The front deck might seem a frightening place for the rest of the town, but it was a front row seat to me.” (门前平台是镇上其他人不敢去的地方, 但对我来说, 那儿就像前排座位一样。)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文中那位黑人小姑娘不仅不害怕北方人, 还把门前平台看成是欣赏的最佳座位, 喜欢在那里看北方人来来往往。

文中, 作者把美国内战比喻成一场手术。把黑人获取自由平等的过程比作一场尚未结束的赛跑, 作为奴隶的后代, 她飞速起跑, 决不中途停步, 伤心回望。从而表明黑人获得平等自由还任重道远, 更表明她不予余力、继续奋斗的决心。

在文章最后, 作者用各种颜色的袋子隐喻不同种族。尽管袋子的颜色不同, 但袋子里装的东西却相差无几, 从而说明各个种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平等的, 没有优劣之分。

3.4 有助于理解西方文化

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方式, 而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种体现形式。通过研究语言这个思维的载体, 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民族思维的异同, 从而加深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由于人类具有的一些共同的生理基础、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和认知模式, 在很多方面不同民族具有共性思维。例如在中西方对于死亡的隐喻说法基本一致:安眠—to go to sleep长眠—to sleep the long sleep上天国—to go the heaven等。中国“头”和英语“head”都可指领导、头领。时间也都被视作金钱, 人生也都被视为旅程。这些都是人类共同隐喻思维的结果。

但同时, 由于在习俗、心理、联想、自然环境、历史典故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不同民族在隐喻认知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3.4.1 习俗差异

各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和习俗, 对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有很大的影响。如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吉祥、兴旺发达, 如“红红火火”“走红”, 但在英语中, “red”却和流血、犯罪、愤怒等联系在一起, 如“catch someone red-handed” (当场抓获) , “see red” (火冒三丈) 。龙在中国是权力的象征, 如“真龙天子”, 而在英语中“dragon”却是邪恶的象征。

3.4.2 心理差异

心理差异也可以导致很多不同。如汉语中狗具有贬义, 有“狗仗人势”、“哈巴狗”、“狗腿子”等表达。而英语中“dog”被视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如“a lucky dog” (幸运儿)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等。又如, 牛在中国代表着勤劳、任劳任怨。如“孺子牛”, 而英语中“cow”有“愚蠢、缓慢”之意, 如“you stupid cow” (你这个蠢女人) 。

3.4.3 联想差异

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但不同文化的人, 有时会用不同的源域理解目标域。例如:水火不同—oil and water, 拦路虎—a lion in the way, 鸡皮疙瘩—goose skin (鹅皮) 牛饮—drink like a fish, 血库—blood bank (血液银行)

3.4.4 生存环境差异

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国, 而英国是岛国, 海洋业发达。因此, 中国和“土”有关的成语很多, 而英语中和“水”有关的习语多。比如“挥金如土”对应的英语表达就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再比如, 要理解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 不了解英国的地理知识是不行的。英国地处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西风给英国人带来的是温暖和湿润, 是春天的气息, 而汉语中“西风”却代表着萧瑟、凋零。

3.4.5 历史典故差异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历史典故。如中国有“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画蛇添足”, 而英语有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的弱点) , Pandora’s box (灾难之源) , swan song (最后绝笔) , riddle of Sphinx (难解之谜) 等。

3.4.6 价值观上的差异

不同文化具有不同价值观。如《新视野》第三册第五单元Graceful Hands描写了一位老太太在死前, 拒绝家人陪伴, 却在医护人员的陪护下安详地死去。这篇文章以《优雅的手》为题, 是用手的“优雅”来隐喻老人行为和心灵上的“优雅”, 她独立、善良, 值得尊敬。但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中国, 人们很难理解老人的行为, 人们更多地会认为她性格执拗、自私、不顾别人的感受, 而她的子女也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因此, 要正确理解文章的隐喻含义, 必须要先了解中西价值观上的差异。

首先, 家庭价值观不同。中国人是家庭取向, 床前尽孝是子女的义务。西方是个体取向,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独立、平等、互相尊重, 但人到老年却并不一定依靠孩子来照顾。其次, 面子观念不同。在西方, 人们关注自我形象。文中老人的面子是她针对自己所处的情境而争取的, 不存在造成的社会影响, 她的家人也没有丢面子的后顾之忧。而在中国, 人们往往关注公共形象。若此事发生在中国, 其家人的公共形象、社会面子会受到很大影响, 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再者, 自主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文中老人虽处于弥留之际, 但她仍然有权决定自己的死亡方式, 她的家人也尊重了她的自主决定, 这也是西方子女尊重、爱戴父母的一种方式。

4 结束语

以往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对英语中的隐喻现象认识不足, 只是把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 死记硬背, 结果却常常记不牢, 背不熟, 用不活。而从认知隐喻学角度, 让学生了解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 而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方式, 既能让学生准确记忆、正确理解、地道使用英语, 学会英语思维, 又能让学生领会外国文化,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具有互补性。结合这两种理论, 该文探讨了隐喻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普遍应用及认知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概念隐喻,概念整合,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Fauconnier G, M 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Y.:BasicBooks, 2002.

[3]Lakoff G, 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孙毅, 陈朗.概念隐喻观与整合理论对隐喻机制的交互性阐释[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72-76.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概念与特性 篇3

善于解剖概念,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语,从中透彻理解其内涵——概念中对象的本质属性,它是概念质的方面,以及其外延——概念的适应范围,它是概念的量的方面.

几何概型是中学数学在概率部分新增的内容,怎样深刻理解几何概型的内涵,使解几何概型问题正确化与简单化,从而不致引入误区?几何概型在苏教版《数学3》(必修)第101页上作了详细的定义,据此,几何概型的内涵是事件的等可能性和无限性,笔者认为这里的“等可能性”是指基本事件出现的机会可能性相等,“无限性”是指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它并不是解决几何概型问题的关键,而主要是用来判断该事件到底是几何概型还是古典概型.同时在苏教版《数学3》(必修)第104页中指出:“由此可见,背景相似的问题,当等可能的角度不同时,其概率是不一样的.”话虽然不错,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解决几何概型问题要从基本事件出现等可能的角度去解决.我认为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可以说是把一个简单问题复杂化,将解决几何概型问题引入误区,解决几何概型问题关键仍然是抓好“事件”并将其“几何化”,这就是概念的本质.先来看苏教版《数学3》(必修)第102页例3: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在斜边AB上任取一点M,求AM小于AC的概率.这里的一个基本事件是在斜边AB上取一个点M,它符合几何概型定义,所以区域D是线段AB,其测度为线段AB的长度,区域d为线段AC'(AC'=AC),其测度为AC'的长度,所以该事件的概率为.

下面看苏教版《数学3》(必修)第104页第6题: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任作一条射线CM,与线段AB交于点M,求AM

应用一个新的定义去解决问题时,只要抓住定义的本质,弄清它的内涵及外延,深刻理解定义中每句话的含义,对难理解的语句,可以通过实例不断帮助学生理解.如几何概型定义“……事件A发生的概率与区域d的测度(长度、面积、体积等)成正比,与d的形状和位置无关……”,这里的“与形状和位置无关”,学生不易理解,我们可以举下面的例题:甲乙两人各自在田径场上400米长的跑道上跑步,求在任一时刻两人在跑道上相距不超过50米(弯道时指跑道上曲线长度)的概率.很显然这是一个几何概型问题,一个基本事件是甲乙两人在跑道上的位置,记“两人在跑道上的距离不大于50米”的事件为A,而事件A发生是甲乙两人在跑道上的距离差不超过50米,可作如下两种角度思考:思考一,先假设甲在跑道上C处(C的位置是任意的),如图1,事件A发生,乙只要在甲前后50米之内,这种思考方法D的测度为400米,d的测度为100米,∴.思考二,为方便计算甲乙之间的距离,我们不妨以跑道上O为起点,与0逆时针方向计算距离,设甲与0的距离为x米,乙与O的距离为y米,事件A发生就是x,y满足

如图2.这种思考方法是将区域D视为正方形,测度是正方形的面积4002 m2,而事件A发生是指落在满足条件不等式组(1)或(2)的区域d内,由线性规划知识,易知区域d是图中阴影部分,其测度为

面的两个思考方法说明解决同一个几何概型问题,思考角度不同,区域D(d)也会有所不同,从而说明事件发生的概率与d的形状和位置无关,只与d的测度成正比.

联想、思考:进入新课程,对概念教学还采用老的“一个定义,几项注意”的方式是很不够的,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概括本质特征的机会,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具有什么本质特征,只有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准确的了解,才能说明已经明确了概念.当然一个概念的学习,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还需在概念课的后继课中不断反复应用,不断加深理解,从根本上改变概念课教学中“单调乏味”及“死记硬背”的错误倾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总结,正如波利亚指出的“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概念与特性 篇4

事实, 与客体的概念相类似, 指的是独立于人的意识, 不为人的意识左右的客观存在, 同时可以被人的意识所感知, 所识别。规范, 相对于事实来讲则是来源于事实, 从大量的事实中抽象归纳而得到的总结性结论。而概念, 是指反应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事实和规范反映在刑法之中则体现为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简单来讲, 规范概念是一种形式, 要求人们将其作为标准对待, 建立在规范概念为已被验证正确的假设之上, 用其来衡量社会现象从而做出初步判断, 是具体事实的格式化、类型化。而事实概念, 相对于规范概念来讲, 更注重实质, 即在符合规范概念的外表之下, 社会现象的本质究竟如何, 以及规范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应做出如何的调整以实现它的初衷。

二、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的关系

(一) 规范概念是事实概念的基础

1.规范概念起源于事实概念

规范概念作为一种具有社会价值的行为准则, 其产生无法离开特定的社会现实。问题产生动荡, 动荡呼唤解决方式, 因此人们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得到问题的根源并对其加以明确规定, 由此产生了规范概念。作为例证, 我国目前刑法理论选择的目的理论是分刑种分阶段以预防为基础的综合理论, 其在刑种方面关于死刑体现的正义性报应理论和在刑罚的制度性适用阶段方面司法程序中体现的报应观点即是源于原始社会的报仇。正是因为报仇是个人针对个人的行为, 没有限制的报仇会引发暴力升级, 威胁社会。而同态复仇的交换性严格意义上也不符合正义形式, 报应理论就应运而生了。其所体现的三方关系中国家作为刑罚的适用者, 处于高于侵害方和受害方的地位之上, 并根据分配性而不是交换性的行使, 取得了最古老的正义形式。报应理论是对侵害方和受害方双方来讲最恰当的解决方式。

2.规范概念是事实概念的最大边界

随着规范概念的产生, 人们的行为不再是不受任何约束而想当然的存在, 而是要与规范概念进行比对其合法性, 至少是合理性。最典型的体现当是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 简而言之, 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这样一来, 不仅使刑法具有稳定性, 使公民能够预测到何种行为是被禁止的, 更能够使国家的刑罚权受到限制, 使人民的权利受到保障, 使刑法具备了保障功能。即为了既不妨害公民的权利与自由, 又不至于使公民滥用权力与自由从而影响国家的正常生活秩序, 就有必要使公民能够预测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 以便他们能够选择有利于自己和社会的行为。只有被明文规定为规范概念的行为才是可以被纳入评价范围之内的, 才是具有法律意义的, 才是有可能成为事实概念的, 由此可见, 规范概念是事实概念的最大边界。

在此基础之上, 还要对规范概念进行进一步的界定与限制, 即规范概念应该是明确规定而不能是相比较得来的, 规范概念应该是被有权机关制定的而非存在于民间习俗之间的, 规范概念应该是针对其生效之后而非之前的行为的, 规范概念应该是明确而无疑义的。由此得到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 即禁止类推、禁止习惯法、禁止溯及既往、禁止不确定刑法。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保障。

(二) 事实概念是规范概念的发展与延伸

1.事实概念是规范概念的载体

作为行为准则而出现的规范概念是不可能抽离于事实而独立存在的, 正如空洞的口号无益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规范概念的价值, 必须在现实中通过投射在相对应的事实概念上, 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法律意义上的生命力。正如我国规定了犯罪的立法概念和司法概念一样。立法概念是在法律制定之前的概念, 其存在的意义是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 是一种对具体犯罪形式抽象的概括和总结, 并不能直接应用到实践当中, 而将其从规范价值转化到事实价值的, 正是司法概念。司法概念是法律规定之后的犯罪, 其目的是为了认定某种行为构成刑法规定的某种犯罪, 真正把纯粹规范意义上的禁止性行为与事实相连接, 将规范概念的意义最大化, 从而实现了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目的。

2.事实概念在适用中与规范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

刑法的规范概念看似是抽离社会现实而存在的, 但是其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在立法概念上则表现为犯罪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受到了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因此, 在将规范还原于事实之中时, 存在一些由客观现实而造成的偏差是在所难免, 也是必要的适应性改变。例如在刑法的空间适用范围方面, 我国以属地原则为基础, 以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为补充。特别注意的是属地原则中规定的外国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权, 以及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规定的对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或我国公民犯罪的案件行使刑事管辖权时对犯罪和法定刑的限制。这对严格意义上的刑事管辖权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突破。与此类似的是, 我国对于国际法上从事外交工作的特定官员的功能性豁免也是刑事管辖权的规范概念要求在转化为事实性概念时的一个偏差。但要注意的是, 诸如此类的豁免不但没有形成对我国刑法管辖的不恰当的障碍, 反而在坚定维护我国的主权和利益的同时, 又尊重了国际惯例和他国传统, 体现了较高的立法水平。

(三) 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互为支持与补充

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以上所谈到的单方面的影响关系, 而是相互作用, 互为支持与补充的关系。一方面, 规范概念为事实概念设立了界限与标准, 使得法律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效力, 并为其适用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 事实概念在发展中的创新与进步, 也反作用于规范概念, 使其在允许的范围内作出适当的改动以适应新形势的出现, 提高刑法规定的需要性和准确性。

例如, 我国在前苏联的刑法理论中发展得到的四要件犯罪构造理论, 对犯罪构成的主客观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为刑法在事实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四要件犯罪构造理论简化并明确了法律适用程序, 在罪刑法定原则尚未确立的年代和主张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本质特征的理论基础上产生, 促进了中国法制的发展, 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与此同时, 在刑法的适用过程中, 法律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四要件犯罪构造理论存在排除了可以通过正当化根据排除满足犯罪构成所体现的违法性的合法的行为的漏洞。因此在规范意义上出现了主张在四要件构成理论中添加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排除违法性的事由, 借鉴英美法系中双层次犯罪构造理论中的“出罪”环节。即严谨的犯罪构造理论不仅需要包括刑法对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全部要素或者条件, 而且需要不包括法律允许的排除犯罪成立条件的因素或情况。

三、如何对待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的关系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 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在刑法学层面上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个体, 因此, 正确对待二者的关系, 有利于加深对刑法学整体概念的理解, 对刑法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坚持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

考虑到刑法中刑罚的严厉性, 在适用刑罚的过程中不仅要应用谦抑原则, 进行恰当保护, 同时在具体将规范与事实连接起来的刑事程序中, 也要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 按照刑法的规定谨慎行事。一旦跨越了罪刑法定的基本极限, 刑法便失去了它的严谨性与保护功能。

在犯罪构造理论正式出现之前, 关于如何界定犯罪的争论一直存在。由于犯罪带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对现实中法益的侵害, 而社会危害性就是指行为对法益的侵害或者威胁, 因而在一段时间内人们把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本质以至于判断犯罪是否成立的依据。但是, 从理论层面出发, 以社会危害性衡量犯罪的理论会引发技术上的困惑。正如折衷行为理论中的社会行为概念最终被人格行为概念取代一样, 社会危害性解决的更多的是行为之所以成为犯罪的原因, 是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阐释, 带有一些事实性的意味。而作为规范概念, 则必须从是什么的角度出发进行诠释。因此, 将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本质极易模糊是非标准, 是违背罪刑法定原则的。另外, 从价值层面来看, 社会危害性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被明确量化的概念, 危害是否存在以及危害程度高低等问题自身是无法通过明文规定被清楚地界定的。更准确地讲, 社会危害性是对犯罪的定性描述而非可以定量的规范。由此可见, 坚持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是处理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关系时必须注意到的问题, 只有在罪刑法定原则得到贯彻的基础之上, 规范概念才能和事实概念建立起对等的联系, 从而发挥刑法的最大功效。

(二) 坚持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

康德的“人非工具”哲学在刑法学概念中也应得到必要的重视, 这一点在刑罚目的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刑罚目的理论是通过规范的形式为刑罚的正当性提供依据。而其中绝对理论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其把刑罚的目的仅仅认为是由国家采用使罪犯遭受痛苦的方法来对犯罪作出反应, 使受到破坏的法律秩序得以恢复。而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在事实范畴内, 刑罚目的理论必须呼唤法律中的人道性, 这是事实为刑罚目的理论提出的实质性要求, 是事实概念反哺于规范概念的贡献。否则, 绝对理论所带来的“合乎道德的恐怖”以及没有社会意义的使人遭受痛苦的做法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相比较之下, 特殊预防理论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对具体行为人进行积极教育, 使之重新社会化的功能体现了教育刑思想, 为罪犯回归社会提供了途径, 是李斯特最为人道最为重要的贡献。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人道主义思想理应贯穿于整个由事实到规范在还原于事实的过程之中, 因为刑罚既不应把人作为工具, 也不应忽略其所具备的教育性的社会意义而单纯地从惩戒规劝的角度出发。因为在任何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 人的价值与存在应是一切规范存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属。

(三) 坚持刑法解释的合理性

在刑法规范性条文被制定出来之后, 在适用于事实的过程中, 首先必须正确地认识法律条文的含义, 然后才能准确地适用。

但是, 刑法的解释是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的。规范概念中由文字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适用中可能产生的歧义、法律语言的概括性与归纳性、规范性概念自身无法适应形势而变化的局限性、立法与司法之间所必要的互动等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刑法的解释得到解决。而对于司法可能侵夺立法权的忧虑, 完全可以通过对刑事立法解释、刑事司法解释、刑事学理解释的效力区分来加以限制。法条含义解释和刑事归类的区分也是防止司法侵害立法权的一种有效途径。法条含义解释是规范解释, 解决的是有关规定的含义问题。刑事归类是事实解释, 解决的是有关事实的法律属性问题。相对于刑事归类, 法条含义解释具有抽象性的特点, 经常可能具有创设规则甚至创设法律的性质。而前者更侧重于具体性, 应当仅仅具有遵循法律和遵循规则的性质。

在对刑法解释做出明确区分和限定的前提下, 我们有理由相信, 刑法解释在沟通规范与事实之间所发挥的巨大协调作用的意义, 远大于其可能造成的侵害立法权所带来的危害。因此, 为了实现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的协调一致, 必须承认并坚持刑法解释的合理性。

总而言之, 事实概念和规范概念是两个刑法学的基础概念并贯穿于刑法学的始终, 我们要意识到二者相互区别而又紧密相连的关系, 运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加以理解与运用, 这对于刑法学理论的发展、实践领域中的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刑法学在概念的范畴内存在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两个层次, 二者相互区别又交叉相连, 贯穿于刑法学始终, 构建成为独具特色的刑法学概念体系。本文旨在探究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的内在联系, 并以综合的方式作为平衡二者关系的途径。

关键词:刑法学,事实概念,规范概念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2]王世洲.中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概念的双重结构和功能[J].法学研究, 1998.5.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4]张明楷.法益初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谈微博语言的语法特性与传播特性 篇5

作为一种实时信息传播共享的网络媒介, 微博是当前生活快节奏下人们获得存在感、传递人生感悟的社会交际平台。微博语言是对生活语言的简单化。语言源于生活, 且在生活中不断发展, 并受到时事、热门事件的影响, 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模式和风格。但微博语言与传统的网络交流语体又有所不同, 其不需长篇论述, 也非教条式的说教, 而是瞬间感悟最真实的表达, 简短而有力。同时, 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 语言技巧不受限制, 不必刻意编排内容, 不用拘泥于语法构成, 因而使更多用户热衷表达, 愿意“发声”, 也使“草根”阶层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满足了一般社会人都渴望被关注的潜在需求。

2 微博语言的语法特性

综合分析微博语言的语法特性主要从三方面入手:语法、语句和句式。首先, 微博语言大多是有感而发, 多不考虑句子语法;而官方微博相对语言更规范, 多使用主谓句。例如, 个人微博多出现“太牛了!”“别闹, 都傻了”这些非主谓句;而且, 常常句子成分不够完整, 如“记得电邮我”等。其次, 微博句子语序通常都是不规则的, 倒装句居多。由于微博技术要求低、字符限制, 对微博用户的汉字组织水平没有太大要求, 多为及时信息, 不会有太多斟酌, 大多以通俗化、口语化为主。例如, “快到了都”“开动先吧”“五点半顶多”“太夸张了吧你!”等。

3 微博语言的传播特性

3.1 话语风格别树一帜

微博用调侃、生动、富有活力的语言表达着用户的想法和意愿, 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 其信息不仅话语风格简洁、诙谐, 且使部分生僻字得以“复兴”。生僻字因可辨度不高, 常造成交流障碍, 影响词义表达, 因而日常较少使用。而微博语言传播中, 汉字的原本指代含义得到了放大, 表意也更丰富有趣。有的用户为达到某种效果而采用表意丰富的汉字以增加读者的想象空间, 例如“囧”字, 本义“光明”, 而微博用户看重了其象形之意, “囧”字中的大囗=脸型, 八=两个下垂的眼睛, 小口=张开的嘴巴, 像是人们受到惊吓后的表情, 从而用“囧”字表达郁闷、悲伤、尴尬的情绪, 如此解读相对原意更加生动形象。此外, 还有部分词组也被微博赋予了更多新意, 如“白富美”“高富帅”一类词组表现了对男性女性自身条件优越的极度赞美;“喜大普奔”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语打包组合, 表示一件让人极度欢愉、欲共同分享、相互告知的事件等。这类由微博创造出的新派词语组合, 使语言张力更加凸显。

3.2 衍生词汇千奇百怪

随着现代语言的不断变化发展、更新换代, 用户对新词新意的追逐可谓乐此不疲。微博用户也耗尽心思, 大量挖掘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语言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从而衍生出了大量新颖词汇。例如, 称行为举止女性化的男性为“伪娘”;称在KTV爱唱歌的人为“麦霸”;称不修边幅、足不出户且热衷研究自己爱好的人为“御宅”;称热爱户外登山探险运动的人为“驴友”;对某一方面非常擅长、出类拔萃的人为“达人”;经常使用的衍生词汇还有“潮人”“熟女”“愤青”“菜鸟”“负翁”等。追求新意一直以来都是微博用户所分外热衷的, 他们志在微博语言传播中对旧词新意和旧词新用的不断挖掘和探索, 为语言的词义增加了更多、更新的元素。

3.3 类比模仿层出不穷

微博语言传播中用户通常倾向于用调侃、恶搞和模仿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热门事件为例, 这类事件不仅能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对微博语言也有很大影响, 模仿句型层出不穷。例如, 某演员被爆出背离婚姻忠实的事件, 当事人的回复迅速在微博蹿红, 如“周一见”“且行且珍惜”等词语被竞相模仿, 有人发微博称:“吃货虽易, 减肥不易, 且行且珍惜。”此外, 影视作品在微博语言类比模仿中也有所体现, 如《甄嬛传》的热播让微博用户推出了所谓“甄嬛体”:“本宫方才观夜空明亮, 繁星闪闪, 想必明天天气肯定是极好的, 私心想着若能出去游玩, 定能心情愉悦, 这倒也不负恩泽。”不同语言变体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风格各异, 如填词一样各展所长, 诙谐之余也使得人们的思想表达渠道更为宽广。

4 结语

微博语言的传播加速了社会消息的分享与流通, 弥补了普通大众语言组织上的空白, 赋予了每一民众展现自己的平台。但也存在一定诟病, 语言的使用混乱和不当将造成文义曲解。为此, 仍需不断研究, 总结规律, 及时清理微博中的“语言垃圾”, 严格规范语言引导, 保障微博语言传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宇.试析微博传播中的言语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 37 (3) .

游乐的概念与分类 篇6

我国文献很早就用到“游乐”这个词, 如《东周列国志》第八一记载:“吴王宠幸西施, 日事游乐。”唐代李约《过华清宫》诗曰:“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倾。”直到今天, 游乐一词的使用频率仍然非常高, 还派生出游乐园、游乐池、游乐设施等词汇。由于娱乐、旅游等与游乐涵义接近或存在交集的词汇也广泛使用, 因此有必要研究游乐的概念与分类, 以避免其被泛化和滥用。

一、游乐的起源和发展

根据现有的文献, 游乐活动最早起源于一种名为“修禊”的祭祀活动。修禊又称祓禊, 是一种古代巫术遗风流传下来的风俗, 是一种祭祀活动。《辞源》对修禊的解释是: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 , 到水边嬉游采兰, 以驱除不详, 称为修禊。

在中国古老的信仰中, 人们是相信万物有灵的, 每当冬去春来, 万物苏生时, 那些在寒冷季节里蛰伏的种种足以危及人类的生灵也复苏了。于是古人在水边设祭, 祈求神灵的帮助, 保护人类免受邪崇的危害。修禊之俗周代即已盛行, 《周礼·春官》有“女巫掌岁时祓除畔浴”的记载。修禊活动最初是在三月上旬的巳日进行, 又称上巳节。古人在这一天成群结队的来到水边, 洗濯一冬的污垢, 清洁身体的同时, 疾病灾祸仿佛也随着流水被带走。后来, 修禊活动加入了禊饮的内容, 即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称觞举箸, 饮宴取乐。春秋时期, 孔子开一代游学之风, 并感悟到山水比德之游的妙境, 提出了“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观念。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讲学游历, 并非单纯的游山玩水和讲学, 也包括在游历中考察民俗和体察政情。到东汉初, 重阳登高发展为风俗节日, 人们在农历九月九日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赏菊等。在魏晋时期, 游乐山水、寄情山水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风尚, 山水诗、田园诗、山水画也得到空前发展。唐朝是我国古代国运鼎盛时期, 游乐活动也极为丰富多彩。三月三日、元宵节, 上元节成为著名的节日游赏盛会。端午节赛龙舟和观赏龙舟竞渡也是唐代常见的民间游乐活动。市民也十分热衷于春游、郊游活动, 并且出现了公共园林———唐长安曲江。宋朝的游乐活动更为丰富, 以临安为例, 游乐节日有春节、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社日、中元节、花朝节、观潮节等, 游乐内容有乘舆游山、交游山僧、观赏喷泉、玩放水闸, 游观寺院、赏览园林、饮酒为乐等。总体来说, 在近现代以前, 无论中西方, 游乐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基本是贵族、士大夫、商人、文人等, 普通百姓参与游乐的机会总体是很少的。

二、游乐的概念和内涵

二战以后, 随着“旅游”一词及其概念的全面提出, “游乐”一词逐渐边缘化, 其使用频率远远不及“旅游”, 但游乐活动仍然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 游乐也可以说是最狭义的旅游。从古至今, 游乐就是游乐活动的同义语, 其基本涵义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我们给出的定义如下:游乐是基于出游的动机, 并离开居所一定范围, 进行各种调节身心、恢复体力、振作精神的一类非日常性休闲活动的总称。

要把握游乐的内涵, 需要把握两点:

第一, 游乐活动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 是有旅之游与无旅之游的合称。由于业界已经习惯于从旅游的技术性定义来理解旅游, 例如外地人逛北京庙会被视为旅游活动, 而北京人逛北京庙会不被视为旅游活动, 但二者的活动并无实质差异, 都是游乐活动。之所以前者被视为旅游活动, 而后者不被视为旅游活动, 关键在于是否有“旅行”的过程, 即从居住地到异地。因此, 游乐与旅游并不是捆绑在一起的概念, 游乐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 但不是旅游活动的全部。除了游乐活动, 旅游活动还包括“吃、住、行、购、娱”以及咨询、投诉等其他内容。而且, 有一些游乐活动也不是旅游活动, 如市民逛公园。

第二, 相比娱乐活动, 参与游乐活动往往能获得更多精神和文化享受, 也需要花费更多金钱和时间, 因此游乐是较娱乐更高一层次的休闲活动。

娱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构成元素和推行教化的有效途径。而游乐则起源于修禊习俗, 长期以来, 其参与者主要是地主、商人、贵族和上层知识分子, 广大劳动人民极少有机会参与。直到今天, 参与旅游及游乐活动仍然是绝大多数国家人们的梦想和奢望。

娱乐活动不仅可以在工作日参与, 也可以在工休日、节假日参与。而游乐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工休日和节假日里参与的, 在工作日里一般是不可能参与游乐活动的。例如, 看电视是典型的娱乐活动, 既可以在工作日的闲暇时间参与, 也可以在工休日和节假日参与, 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外出游山玩水是典型的游乐活动, 需要在工休日和节假日参与, 在工作日基本上是不可能参与的, 并非日常性休闲活动。

三、游乐的类型

主要根据所从事游乐活动的内容或对象, 游乐可以分为观光游览类、户外运动类、考察研究类、生活体验类、休疗保健类、旅游节事类和游乐设施类七个大类, 各大类以下再分若干小类, 小类下面仅提供基本类型举例。

1. 观光游览类

该大类不分小类, 如观日出、观山景、观建筑、生态观鸟、赏花等都属于观光游览。

2. 户外运动类

根据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定义, 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 (非专用场地) 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的体育运动项目群。可分为陆地型项目、水上型项目、空中型项目三个小类。

陆地型项目如徒步、野外生存体验、定向越野、滑雪、滑草、滑沙、攀岩、速降、登山等。

水上型项目如自然水域游泳、帆船、龙舟、皮划艇、漂流、潜水、风筝冲浪等。

空中型项目如热气球、飞艇、跳伞、悬挂滑翔、滑翔伞、动力伞等。

3. 考察研究类

考察研究类可分为历史文化型、科普认知型、考察探险型三个小类。

历史文化型如民俗考察、寻根探源、革命传统教育、民俗采风等。

科普认知型如生态认知、科普展览、环境教育、生态农业科普教育、环境监测实验等。

考察探险型如洞穴探险、森林探险、地质地貌考察研究、古建筑考察研究、动植物考察研究等。

4. 生活体验类

生活体验类可分为实用型与经历型两个小类。

实用型是在获得某种经历或体验之余, 还获得实物或技能收获, 如狩猎、土法捕鱼、自助作坊、认种认养等。

经历型是纯粹为获得某种经历或体验, 如品尝农家菜、住农家旅馆、草原放牧体验、农事体验等。

5. 休疗保健类

休疗保健类可分为自然因子型和非自然因子型两个小类。

利用自然因子型如避寒避暑、森林浴、雾浴、海水浴、矿泉浴、日光浴、泥沙浴、负离子呼吸、森林疗养、地形疗养等。

利用非自然因子型如药浴、鱼疗、人工矿泉、康健步道等。

6. 旅游节事类

旅游节事类可分为文艺庆典类、民俗节庆类、会议展览类、特色物产与景观类、康体赛事类五个小类。

文艺庆典类如民歌节、电影节等。

民俗节庆类如孔子文化节、关公文化节、那达慕、庙会、东巴文化节、相亲节、狂欢节、花儿会、潍坊风筝节等。

会议展览类如农博会、园艺博览会、世博会、西博会等。

特色物产与景观类如啤酒节、采摘节、黄酒节、葡萄节、陶瓷节、钱塘观潮节、黄果树瀑布节、梅花节、冰雪节、牡丹花会等。

康体赛事类如农运会、省运会、龙舟节、武术节、登山节、渡江节、避暑节、滑雪节等。

7. 游乐设施类

根据国家标准《游乐设施术语》 (GB/T20306-2006) 的解释, 游乐设施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运行, 承载游客游乐的载体。游乐设施类可分为有动力游乐设施、无动力游乐设施、水上游乐设施、其他游乐设施四个小类。

有动力游乐设施是指具有动力驱动, 承载游客进行游乐的设施, 如各种游艺机。

无动力游乐设施是指本身无动力驱动, 由乘客在其上操作或游乐的设施, 如蹦极、滑索、充气弹跳儿童娱乐城、空中飞人、系留式观光气球、光电打靶类游艺机等。

水上游乐设施是指借助水域、水流或其他载体建造的水上设施, 如游乐池、水滑梯、造浪机、游船、水上自行车等。

其他游乐设施是指不适用于上述类别或由上述类别组合而成的游乐设施, 如某些组合攀爬。

四、结论

上述游乐活动项目的分类依据主要是游乐的内容或对象。由于游乐的具体内容或对象是极其丰富的, 因此分类系统仅区分大类和小类, 小类下面仅提供了基本类型举例, 一般来说没有对小类进一步细分的必要。例如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所列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多达155种, 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观光游览的对象。如果对观光游览大类细分, 则小类和基本类型会过于繁多。游乐活动的分类在应用方面, 非常适合用于旅游规划的游乐活动项目策划, 具体应用时在各小类以下列出游乐活动项目名称及说明即可。目前很多旅游规划文本往往有“旅游产品策划”这样一个章节, 其实际内容也就是游乐项目策划, 旅游产品策划的说法实际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关于游乐与娱乐的区别, 主要在于娱乐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看电视、打牌、下棋、听音乐、玩电脑游戏或手机游戏等等, 而游乐并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在出游时才能体验到。至于娱乐的概念和分类, 还有待深入研究, 否则孤立的游乐概念和分类也是不完善的。

参考文献

[1]李建秋.从发生学看中国娱乐文化的起源与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1) .

[2]造维平.古代的上巳节与修禊事考[J].周口师专学报, 1995 (04) .

概念与特性 篇7

1. 如果你忘记了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你会选择什么方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2. 1 英寸=2.54 厘米, 你知道1 平方英寸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第一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利用已有的经验再次探索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第二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理解长度单位的进率与面积单位进率之间的关系, 利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探索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选择了100 个学生进行测试, 结果如下:

第1 题

第2 题

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 学生虽然学习了面积单位, 也能够记住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但是没有理解面积单位的核心意义, 也就不能够正确推导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更不能够借助于已有的经验去探索出不同系列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如何让学生理解面积单位的核心意义, 并且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探索出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呢? 笔者在学生学习了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执教了 “面积单位的复习” 一课,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 理解核心意义, 加深概念理解

对于面积单位的理解, 不能仅仅停留于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 更要能够理解每一个面积单位的核心意义, 面积单位的核心意义就是边长是单位长度的正方形。 面积单位的名称表示方式里面蕴藏着数学运算, 学生只有理解了面积单位名称里面蕴藏数学运算的意义, 才能够形成对面积单位的抽象理解。

【教学片断一 】

师: 从三年级到五年级, 我们学过了很多面积单位。你们记得有哪些吗?

生: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师: 思考问题真有条理。 这些面积单位, 你知道些什么了?

生: 我知道这些面积单位是怎么规定的, 还有它们的大小。

师: 平方厘米是怎么规定的? 究竟有多大呢?

生: 边长是1 厘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 平方厘米, 大约有我们中指指甲盖这么大。

师: 联系生活中物体的表面来描述面积单位就方便多了, 接下去几个谁来试试。

生: 边长是1 分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 平方分米, 大约有我们手掌这么大。

… …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 完成板书:

师:规定这些面积单位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用正方形来规定面积单位的。

生: 正方形的边长是1 厘米、 1 分米、 1 米等。

师: 这些面积单位都是运用正方形来规定的, 都是运用单位长度来规定正方形的边长。 对面积单位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 除了公顷以外, 为什么其他的面积单位都有平方两个字?

师:你们能够解释吗?

(学生在下面摇头)

师: 这得从平方这个词的意义来思考, 两个相同的数相乘, 记作这个数的平方, 例如4×4, 记作42, 读作: 4 的平方。 根据刚才的理解, 你知道平方厘米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 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乘边长, 边长是1 厘米的正方形, 如果要计算面积就是1 厘米乘1 厘米, 两个运用厘米作单位的长度相乘, 结果得到一个新的单位平方厘米。

生: 平方分米就表示两个用分米作单位的数量相乘结果的单位。

……

生: 这里有个比较特殊的面积单位公顷, 它里面没有平方。

生: 长度单位里面有厘米、 分米和米, 但是没有百米。如果有百米这个长度单位, 那么公顷可以说成是平方百米。

师: 确实公顷就是平方百米, 从字母表示里面也能够看出来。 在长度单位里面没有百米这个单位, 所以数学家换了一个词, 叫公顷。 如果再接着造, 你还能够造出面积单位吗?

生:边长是1微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微米。

生:边长是1毫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毫米。

生:边长是1万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万米。

……

上述过程中, 让学生描述面积单位的意义, 借助于生活中物体的表面去表示其大小, 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面积单位的比较, 抽象出面积单位的核心要素, 即边长是单位长度的正方形。 通过对平方这种运算的介绍, 借助于数学运算去理解面积单位的文字表示与字母表示两种方式的合理性。 在学生理解了面积单位的意义后,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新的面积单位,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初步体会到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二、 把握关系本质, 形成多维度表征

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 不仅仅是能够记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而且要能够根据对面积单位的理解去把握进率的形成过程, 理解长度单位进率与面积单位进率之间的关系, 基于已有的经验形成对面积单位进率的多元表征。

【教学片断二 】

师: 仅仅知道了面积单位的意义还不够, 还要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你能够解释一下吗?

生: 1 分米=10 厘米, 所以在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里面摆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每排摆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摆10 个, 摆这样的10 排, 10×10=100, 所以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

(配合学生的发言演示图1)

师: 其他几个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你们也能够解释吗?自己在小组里画一画, 说一说。

……

(在交流结束后, 让学生进行反思)

师: 根据刚才的研究过程, 你对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 想弄清楚面积之间的关系, 关键要弄清楚对应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生: 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 根据刚才的示意图可以知道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就是10×10=100。

生: 千米与百米之间的进率是10, 根据刚才的示意图也可以知道, 公顷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是10×10=100。

……

师: 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也就是用与之对应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相乘。 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 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所以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就是1000×1000=1000000。

师: 看来, 记住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就能够很快地理解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以前我们用一个台阶摆了长度单位, 还记得吗?

(出示长度单位的台阶, 如图2)

师: 如果还用这个台阶去摆面积单位, 应该怎么样摆呢? 自己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试着摆, 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

生: 一个台阶表示10, 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也就是10×10, 所以中间隔一个台阶。

生: 其余的都是中间隔一个台阶, 只有公顷与平方米中间隔着三个台阶, 它们的进率是10000。

师: 比较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两个台阶, 摆完这两个台阶, 你有什么体会? (如图3)

生: 毫米、 厘米、 分米和米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所以是靠在一起的。 而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以及平方米之间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 所以中间隔了一个。平方米与公顷的进率是10000, 中间隔了三个。

生: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中间空得要大一些, 借助于这两个台阶, 可以很快地记住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师:根据刚才的经验,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出示下面的习题, 让学生进行练习)

1. 课桌面的面积是40 平方分米, 可以说是 ( ) 平方厘米, 还可以说是 () 平方米。

2. 学校试验田的面积是0.02 公顷, 可以说是 () 平方米, 还可以说是 () 平方分米。

3. 光明小学的占地面积是5 公顷, 可以说是 () 平方米, 还可以说是 () 平方千米。

师: 完成了上面这些题后, 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呢?

生: 同一个物体表面, 可以用不同的面积单位来描述。

生: 光明小学的占地面积是5 公顷, 如果用平方米来说就是50000 平方米, 用平方分米单位比用公顷说起来麻烦。

师: 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来描述物体表面的面积, 那么说起来就方便多了。

上述教学过程中, 首先让学生借助于简单的示意图, 根据面积单位的意义去研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然后基于示意图的经验进一步去思考面积单位的进率与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认识到面积单位的进率就是对应的长度单位进率的平方, 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在台阶上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过程, 让学生利用台阶进一步去理解面积单位的进率与长度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形成对面积单位进率与长度单位进率的多元表征。 在运用不同面积单位描述物体表面面积的过程中, 一方面让学生运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灵活进行单位转换,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虽然不同的面积单位都可以描述一个物体表面的面积, 但是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可以让描述变得更加方便。

三、 灵活运用单位, 丰富概念联系

学生真正理解了面积单位的核心意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表现在能够根据物体的表面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去描述, 另一方面还要能够根据已有的对面积单位的理解去尝试理解其他系列的面积单位, 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灵活进行不同系列面积单位之间的转换。

【教学片断三 】

让学生完成下面的两组习题:

第一组:

1. 我国崇明岛的面积大约是1267 ( ) 。

(1) 公顷 (2) 平方千米 (3) 平方米

2. 一个物体表面的面积是40 平方分米, 这个可能是 () 。

(1) 文具盒面 (2) 课桌面 (3) 教室地面

3.一块土地的面积大约是10公顷, 这可能是 () 。

(1) 崇川区 (2) 文峰公园 (3) 上海市

第二组:

1.辨一辨

桌子的长是6 分米, 宽是50 厘米, 你能够求出桌子的面积吗?

马小虎的解法是这样的:

6×50=300 (平方厘米)

2. 一条高速公路路基的长是60 千米, 宽50 米, 你能够求出这个路基的面积吗?

(在完成了上面的两组题后, 让学生继续提问)

生: 除了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这样的面积单位, 还有其他的面积单位吗?

师: 我国以前分土地的时候就有亩、 分、 厘。 外国还有平方英里、 平方英尺、 平方码、 平方英寸……国际上测量海洋的面积常用平方海里, 1 平方海里究竟有多大呢?能不能利用我们今天的知识解决?

生:如果知道海里与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我们就能够算出来。

师:1海里=1.852千米, 1平方海里是多大呢?

生:用1.852×1.852可以算出是多少平方千米。

师: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对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相乘, 用这样的方法你还能够研究出其他面积单位与我们学习的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吗?同学们下课继续研究。

上一篇:骨折愈后下一篇:设备运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