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与重要性(共11篇)
概念与重要性 篇1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及原则, 针对施工现场钢筋混凝土工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提出了科学准确的解决方法, 希望本文能为结构设计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工程,结构设计,施工
0 引言
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钢筋混凝土, 自1884年被法国园艺师莫尼埃发明以来, 普及应用速度极其迅速。目前, 在中国, 钢筋混凝土已成为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 也是世界上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最为广泛的地区。据发改委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 该地区其主要原材料水泥产量已于2005年达到了10.60亿t, 占世界总产量的48%左右, 而作为建筑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 钢筋混凝土工程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 在日常的工作中, 控制好钢筋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质量就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就是针对在日常工作中, 钢筋混凝土工程暴露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探讨。
1 钢筋锚固的原则-优先采用平直段锚固, 并且构件优先自锚
通常情况下, 部分人都认为弯锚比直锚的效果要好, 但有实验表明, 弯折后的锚固效果还不足水平段的70%, 也就是说, 在承受静力荷载的情况下, 水平段的粘结能力起主导作用, 国外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个结论。所以钢筋锚固优先采用水平直段锚固, 当水平直段长度不满足锚固长度的规范要求时, 再采用弯锚来不足要求的长度, 可以理解为“直锚为主, 弯锚为辅”;从结构设计上来讲, 构件内的钢筋锚固应该尽量在构件内部完成, 因为构件本身的钢筋锚固应该是在自己内部解决为主, 如果进入其他构件锚固, 一方面会造成其他构件内部钢筋密集, 混凝土无法浇筑;另一方面, 会造成和其他构件内的钢筋打架。所以, 应尽量避免此情况的发生。
2 钢筋位置的布置原则-次要让位于主要
现场施工时, 纵横交错几个方向的钢筋经常出现因争位置钢筋打架的问题, 等待设计人员现场解答。其实这也不是多么复杂的计算问题, 只要通过简单的定性分析, 把握了大的结构原则和概念, 就可以轻易解决。这个原则就是“次要构件的钢筋让位于主要构件的钢筋”, 众所周知, 建筑荷载传导的一般次序为:板→梁→柱 (墙) →基础→地基。以下举例说明这个问题。
(1) 梁柱筋冲突时的处理方法。
为了不影响建筑最终的外立面效果, 保证柱子不凸出外墙, 现场施工中常常将柱子外皮与外墙外皮取齐。而此时的梁的外侧主筋与柱外皮主筋的位置必然产生冲突, 这是就必须先判断谁让谁?清楚梁和柱, 谁对结构更重要?因为梁是构件, 而柱子则是梁的支座。显而易见, 支座要比构件对结构更重要, 即柱比梁更重要, 所以应优先确保柱外侧主筋的位置不动, 梁的主筋让路与柱主筋。同理, 当梁上铁与板上铁打架时, 板上铁应绕过梁上铁, 主梁和次梁亦如此。但原理则不同, 因为无论是主梁上铁还是次梁上铁, 与混凝土工作时都是受拉的, 不存在谁支持谁的问题。正确的理解是:因为主梁比次梁更为重要, 为了优先保证主梁内的钢筋位置, 使得主梁上铁的有效高度h0最大化, 所以次梁上铁要让路与主梁上铁。
(2) 双层双向钢筋的处理方法。
应用这个原理可以解决施工单位常提的双层双向钢筋放置的问题。首先, 在现浇板中的双层双向钢筋如何布置的问题。要准确解决这个问题, 就得弄清楚谁是重要钢筋, 谁是次要钢筋。重要钢筋应放在外侧, 这样h0最大, 抗弯最有利。一般情况下, 只有设计人员本人才最清楚那个方向的钢筋受力大, 那个方向的钢筋受力小。考虑到这个实际问题, 技术交底时, 应将图纸上钢筋直径较大、间距较密的钢筋视为重要钢筋放在外侧, 相反的则放在内侧;其次, 混凝土剪力墙竖向筋和水平筋的问题。这个问题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以抗剪为目的混凝土墙, 剪力墙的水平筋类似于柱箍筋的抗剪作用, 所以, 理所当然应放置在竖向筋的外侧。第二种情况是以挡土为目的的混凝土墙, 不同于剪力墙的水平位置。因为挡土墙挡土主要是解决抗弯问题, 而竖向筋是用于抗弯的钢筋, 它的有效高度h0越大, 抗弯性能就越好。所以要有效保证竖向筋的外侧位置, 水平筋应放在内侧。第三种情况则是工程中最为常见的地下室外墙, 既是剪力墙同时又肩负挡土、抗弯的任务, 这样的墙内的水平筋放置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要是看地下室外墙的深度。当只有地下一层时, 抗震和挡土同等重要, 但为了便于连续施工, 建议可视为剪力墙一样处理, 将水平筋置于外侧;当地下室墙位于地下二层及以下位置时, 由于墙体埋深于土中, 可不考虑抗震, 而埋置深度越深, 土压力就越大, 所以挡土墙的性质就越突出。故此竖向筋宜放在外侧, 水平筋放在内侧。当然, 在实际施工中往往会忽视以上问题, 都视为剪力墙处理, 虽然不会有安全问题, 但毕竟在概念是错误的。
3 小结
综上所述, 在日常设计和施工工作中, 由于常年以来受到教科书式结构计算的教育影响, 常常“重计算, 轻概念”, 尤其是结构专业设计人员和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应该足够地重视概念设计, 建立清晰正确的结构概念, 再结合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 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 就一定能使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14561.htm
[2]刘铮.建筑结构设计快速入门.中国电力出版社
[3]郁彦.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
[4]宋玉普.钢筋混凝土结构.机械工业出版社
[5]杨国富.建筑施工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概念与重要性 篇2
审计人员面临的信息资料很庞杂,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审计人员既无必要也没有可能去审查被审计单位所有的资料、核实所有的事实,而只能对重要的事项进行抽查,即在制度审计的基础上,采取抽样的方法。为此,人们提出了重要性概念,并对它进行研究和规范。
重要性是会计报表中存在的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改变其决策的错误程度,重要性水平是可以容忍错误的上限,不可以容忍错误的下限。审计人员的责任在于确认会计报表中是否存在重大错误,并作出相应的报告,以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审计人员应透彻地了解有关重要性运用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概念的目的主要在于: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重要性的运用步骤应包括如下几步:
一、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就是对会计报表中允许出现的(即可容忍的)错误作出上限规定,对于超过上限规定的错误,即被认为是重要错误,不能被接受。一般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规模小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
2.审计项目。对于不同项目,就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时,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尽管我们可以对不同的项目作出不同的判断,并用不同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不同的错误,但如果某项错误涉及不同的项目,还是应该采用统一的、这些项目中最小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该项错误。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3.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存货缺短了100公斤,价值10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引起的,就属于重要错误。总之,故意的错误比无意的错误重要。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问题。此外,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也可看作是重要错误。
4.内部控制。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只能为会计报表的公允性提供合理的保证,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
5.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纠正、斩断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二、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在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中进行分配
分配重要性初步判断时,须考虑下述三个因素:一是被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被审计项目愈重要,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少。如债务人的固定资产已经抵押给某债权人,审计人员可能把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定的低一些,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避免法律诉讼。二是被审项目审计成本的高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大,可能忽略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小,即可容忍的错误越少,需要深究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高。因此,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审计成本高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可大一些,以适当降低成本;审计成本低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可相对小一些。三是被审计项目出现错弊可能性的大小。错弊可能性愈大,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低,以便降低审计风险。
三、审计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并推断各项目的错误额
对重要性进行初步判断,并将其在报表各项目中进行分配后,审计人员对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以确定各项目的实际错误数。审查结束后,应根据本审查结果推断各项目数的错误总额。例如,审计人员对某企业的会计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该企业存货项目金额1500万元,共有250个明细账。审计人员通过统计抽样方法,审查了其中50个明细账,金额为1000万元,从中发现高估错误30万元。至此,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推断存货项目错误总额:
1.计算样本金额错误率。样本金额错误率等于样本错误额除以项目总额。根据上例,存货样本金额错误率为3%(30÷1000)。
2.推断项目错误总额。项目错误总额等于项目总额乘以样本金额错误率。根据上例,存货项目错误总额为45万元(1500×3%)。
3.计算抽样误差。由于审查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要确定一个允许的误差范围,即精确限度。根据上例,假定允许的误差范围为错误总额的5%,则存货项目误差的下限为42.75万元[45×(1-0.05)],上限为47.25万元[45×(1-0.05)]。
四、计算全部错误,并将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的错误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进行比较
如何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概念 篇3
重要性是会计报表中存在的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改变其决策的错误程度,重要性水平是可以容忍错误的上限,不可以容忍错误的下限。审计人员的责任在于确认会计报表中是否存在重大错误,并作出相应的报告,以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审计人员应透彻地了解有关重要性运用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概念的目的主要在于: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重要性的运用步骤应包括如下几步:
一、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就是对会计报表中允许出现的(即可容忍的)错误作出上限规定,对于超过上限规定的错误,即被认为是重要错误,不能被接受。一般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规模小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
2、审计项目。对于不同项目,就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时,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尽管我们可以对不同的项目作出不同的判断,并用不同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不同的错误,但如果某项错误涉及不同的项目,还是应该采用统一的、这些项目中最小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该项错误。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3、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存货短缺了100公斤,价值1 0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引起的,就属于重要错误。总之,故意的错误比无意的错误重要。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问题。此外,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也可看作是重要错误。
4、内部控制。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只能为会计报表的公允性提供合理的保证,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
5、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纠正、斩断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二、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在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中进行分配。
分配重要性初步判断时,须考虑下述三个因素:一是被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被审计项目愈重要,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少。如债务人的固定资产已经抵押给某债权人,审计人员可能把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定的低一些,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避免法律诉讼。二是被审项目审计成本的高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大,可能忽略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小,即可容忍的错误越少,需要深究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高。因此,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审计成本高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可大一些,以适当降低成本;审计成本低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可相对小一些。三是被审计项目出现错弊可能性的大小。错弊可能性愈大,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低,以便降低审计风险。
三、审计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并推断各项目的错误额。
对重要性进行初步判断,并将其在报表各项目中进行分配后,审计人员对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以确定各项目的实际错误数。审查结束后,应根据本审查结果推断各项目数的错误总额。例如,审计人员对某企业的会计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该企业存货项目金额1 500万元,共有250个明细账。审计人员通过统计抽样方法,审查了其中50个明细账,金额为1 000万元,从中发现高估错误30万元。至此,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推断存货项目错误总额:
1、计算样本金额错误率。样本金额错误率等于样本错误额除以项目总额。根据上例,存货样本金额错误率为3%(30÷1 000)。
2、推断项目错误总额。项目错误总额等于项目总额乘以样本金额错误率。根据上例,存货项目错误总额为45万元(1 500×3%)。
3、计算抽样误差。由于审查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要确定一个允许的误差范围,即精确限度。根据上例,假定允许的误差范围为错误总额的5%,则存货项目误差的下限为42.75万元[45×(1-0.05)],上限为47.25万元[45×(1-0.05)]。
四、计算全部错误,并将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的错误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进行比较。
审计人员可以按照第三步的方法,对会计报表的所有项目进行审查。等到所有项目审查完毕,就要计算报表中的全部错误,并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进行比较。假设会计报表的全部错误为60万元大于重要性初步判断数42万元,审计人员应当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初步判断数,由于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或漏报可能超过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审计人员也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的质量。
概念与重要性 篇4
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己成为非常流行的术语,但在统计中常遇到几个重要概念的内涵混淆不清的问题。我们以高校或大学“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及其转化等作为关键词在CNKI中进行了检索,2003~2009年共得到434篇论文,表明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持续关注。其中“科技成果”、“科研成果”、“转化”及其“转化率”使用频率高,普遍认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但统计指标存在同一指标数据表述不一,缺乏基本概念界定等问题,如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超过30%,不到20%,10%~15%等,只有10%,甚至5%[1],这些论文大多未注明数据来源或出处,其可信度值得质疑。究其原因,是对科技成果转化(即分子)和科技成果(即分母)的概念没有清晰界定,从而导致统计工作者对同一指标的数据统计出现差异。大学的综合实力通过核心竞争力和总体竞争水平差异化来体现,如果科技成果等计算口径不一致,将不能客观反映高校科技成果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从而会影响高校整体竞争实力的评价和认可。因此,引发我们对高校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及其转化、转移相关概念的思考和讨论,以期在准确界定指标概念的基础上,科学设置指标体系,为高校科技成果相关统计提供可靠依据。
1 研究背景
按照教育部《200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指标设置,各类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包括科技著作、发表学术论文、项目验收和专利,按转化环节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如定理、理论、学说等引入教学过程,转化为教学和实验内容;另一方面是应用研究的成果经过试验发展阶段(包括小试、中试和市场研发)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上游成果向下游成果转化的每一个环节都属于科技成果转化范围。从发达国家大学注重基础研究的经验和大学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科技成果转化也包括各阶段成果的转化,即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研究成果的转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指出:“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这实际上是强调了应用研究向产业化的过程,并不包括基础研究引入教学和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过程。目前我国高度重视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主要是转型时期原有科技资源配置的巨大惯性造成了我国产业系统研发能力相对薄弱,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由高校向企业转移的有效衔接。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实现高校成果产业化的无缝衔接,国家鼓励高校的科研活动向科技成果的后续研发活动延伸。这实际上是弥补计划经济影响(修复整个科技创新链断层)特定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因此可能是大学“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及其 “转化”等概念在一般意义与特定背景下的认识分歧,产生了“科研成果=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认识误区。
2 材料与方法
论文产出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关键词为检索项,以高校或大学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为检索词,共检出908篇,642篇和56篇全文,共计论文样本总数1706篇。分别统计1980~2010.6年“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 “技术成果”及其邻接词在全文中频次年度分布状况。
概念是通过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反映对象的思维形式。它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指具有内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即事物所具有的那些相互区别、相互类似的东西[3]。因此本文首先进行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等概念特有属性的描述,再从全文中相关概念外延包含每一个要素对象邻接词的相容度来考察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及其转化有关概念的实际情况,同时进行假设验证。因为概念外延相容关系可表现为部分重合关系(或称交叉关系),即外延只有一部分相同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外延所包括的要素交叉重叠要素越多,相容程度越大,包含的内容相同程度越大[4]。我们参考有关资料[5],采用文献计量法分别将文中与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的邻接词组成的集合两两做比对,以考察科技成果与科研成果、科技成果与技术成果、科研成果与技术成果邻接词集合之间的元素重合程度,从词汇覆盖广度研究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邻接词的相容程度。
通过上述检索词频数与邻接词频的年度分布相关关系计量,纵向考察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及其转化包含要素内容(即外延)之间的关联度,纵向界定和统一表征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及其转化相关概念外延包含的要素对象。
在进一步考察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外延要素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将三者的邻接词按从基础、应用基础研究与试验发展分为两部分,分别用“0”和“2”表示,把表述整个科技创新过程的通用词、较抽象的词用“1”表示,累计后词频数集合分别用x0、x2和x1表示。为考察 “成果转化”等词的作用,将 “x2”部分词频数减去 “成果转化”词频数后的词频数,记作 “x3”。因此,x0+x2+x1=科技成果及其转化活动全部词频数。采用文献计量与形式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全文逐篇统计,所采集的CNKI资源总库数据导入Excel,建立小型文献数据库;中心词与各邻接词的集合年度分布数据采用E-Views 进行相关分析。
3 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
3.1 概念内涵分析
内涵是对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1994年,国家科委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国家科委第19号令)总则中指出 “科学技术成果简称科技成果”。“科学”是指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一般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3大类。“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解决社会问题中所运用的知识、经验、手段和方法以及生产工具、生产工艺过程的总称。“成果”指收获到的果实,常用于指工作或事业方面的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中所称的技术成果是指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做出的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技术方案,包括专利、专利申请、技术秘密和其他能够取得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如植物新品种、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和新药成果等)。因此,从内涵属性方面进行推理,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称为“科研成果”;由技术原因产生的工作或事业方面的成就应称为“技术成果”,科技成果是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成果的总称。
3.2 概念外延分析
外延是指具有内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即事物所具有的那些相互区别、相互类似的东西。
3.2.1 邻接词词频交集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1)以“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在全文中分别检索。
科技成果邻接词63个,科研成果邻接词61个,其中科技成果与科研成果邻接词交集词汇43个: 产业化、实用性、商业化、申请、获奖、鉴定、验收、应用、资本、孵化、投入、转化环境、实用、评估、知识产权、商品化、社会、资源库、价值、供给、转化、转化率、成熟度、档案、发表、发明、水平、吸收、学术价值、流失、评价、权重、推广、信息管理、应用、质量、二次开发、转让、专利、产权、社会效益、推广、申请。
(2)以“科研成果”、“技术成果”在全文中分别检索。
科研成果邻接词共计34个,技术成果邻接词38个, 其中与技术成果邻接词间交集词汇16个:商品化、产业化、奖励、鉴定、验收、评估、后续开发、评价、水平、吸收、辐射、产权转让、成熟度、转化、专利、应用。
(3)以“技术成果”、“科技成果”为全文关键词分别检索。
技术成果邻接词81个,科技成果邻接词79个,其中与科技成果邻接词间的交集词汇59个:产业化、市场化、中试、成熟性、有效性、商品化、所有者、产权、流失、价格、股份、申请、奖励、鉴定、登记、验收、交易、保密、入股、供求、能力、实用、企业、评估、权属、权利、推广、浪费、消化、价值、合作、评价、技术价值、收入、水平、吸收、辐射、信息沟通、成熟度、所有权、转化、转化风险、转化率、转让模式、转移、转化载体、转让、转让开发、转让方向、转让方式、转让合同、转化目的、转化投入、档案、商业化、发明人、应用、投资风险、专利。
注: 交集度=交集/A集或B集 ,交集度均值=交集/2*(A集+B集),交集指均值。
以关键词为检索项,以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为检索词时,从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邻接词两两交集程度分析表来看,科技成果邻接词与科研成果、技术成果邻接词要素交集程度比较大,分别为 0.694和0.738,科研成果与技术成果邻接词内容交集程度相对较小,仅为0.446。其中科技成果涉及的主要内容较广,如转化环境、整合模式、服务社会、市场调节、经济规律、商品经济、经济效益、体制改革、管理体制、产学研、科技创新、创新体系等。而科研成果研究要素主要涉及基础研究的具体内容,如教学、学术论文、理论前沿、实验室等。技术成果邻接词则偏重成果的中试推广,内容与社会经济联系较紧密,如产权、成本、技术鉴定、推广应用、项目、企业、技术合同、技术市场、技术转移、专利技术等。
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三者之间的邻接词共同交集词汇20个:成果转化、产业化、商业化、鉴定、验收、评估、价值、成熟度、评价、水平、商品化、吸收、转化、转化率、转让、专利、产权、应用、档案。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成果转化(商品化、产业化)、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等词频繁混用,对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邻接词两两交集度有明显影响。
可以看出,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邻接词包含要素交集度的分析与前三者概念内涵的属性界定一致:科技成果应该是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研究成果的总和,其中科学研究成果偏重于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成果偏重于试验发展研究。
3.2.2 词频数相关分析结果与分析。
上述概念界定是由词汇覆盖广度分析得出的,但未体现出词频多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对概念还应进行词频因素影响的考察。判断相关程度的标准为︱r∣<0.3微弱相关,0.3<︱r∣<0.5低度相关, 0.5<︱r∣<0.8显著相关,0.8<︱r∣<1高度相关[6]。
以高校或大学科技成果为检索词时,中心词“科技成果”与相应的x0和x2相关系数为0.773和0.954,均呈高度相关,表明科技成果与基础研究、成果后续开发应用研究均联系紧密,与科技成果内涵属性一致。在除去“科技成果转化”等词频数后,科技成果与相应的x3相关系数为0.559,虽呈显著相关,但与相应x2相关度比较有显著降低,说明“科技成果转化”在x2中占有相当比重;中心词“科研成果”与相应的x0、x2相关系数分别为0.507和0.576,呈显著相关。表现为科研成果与基础理论研究和成果后续开发应用研究联系都较密切,这与科研成果属性矛盾,但与相应的x3相关系数为0.311,呈低度相关,即在去掉“科研成果转化”等词频数后,科研成果要素外延与其内涵属性界定一致。说明“科研成果转化”使用频繁,并且是一个概念混用点;中心词“技术成果”与相应x0相关系数为0.267,呈微弱相关,与相应x2相关系数为0.640,呈显著相关,说明技术成果与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联系较微弱,与科技成果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研究联系密切,这与上述技术成果的属性界定、词频广度分析结果一致。
以高校或大学科研成果为检索词时,其中“科技成果”与相应的邻接词x0和x2相关系数分别为0.253和0.687,减去“科技成果转化”等词频后,与相应的x0、x3相关系数0.253和0.464均成低度相关,结果与科技成果属性保持相对一致,同时说明“科技成果转化”等词在x2中占有相当比重 ;中心词“科研成果”与相应的x0、x2相关系数0.348和0.394,呈低度相关,说明科研成果与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成果后续开发应用研究联系均不紧密,但在去掉“科研成果转化”等词频后与相应x3相关系数为0.061,呈极微弱相关,相比之下科研成果仍然与基础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联系保持相对紧密性;中心词“技术成果”与相应x0和x2相关系数为0.176和0.211,均呈微弱相关,主要原因是以科研成果为关键词检出的论文中多涉及基础理论研究,但技术成果多涉及科技成果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方面的具体研究,如技术市场、价格、规模、企业、费用、合同等,因此其中技术成果邻接词频数总体偏少,使相关度降低。
以高校或大学技术成果为检索词时,“科技成果”与相应的邻接词x0相关系数为0.153,属微弱相关,与x2相关系数为0.950,与相应的x3相关系数为0.725,即科技成果与基础研究联系并不紧密,与成果后续开发应用联系紧密,这与国家现阶段鼓励高校科技成果向应用转化政策有关,在去掉“科技成果转化”等词频数后,科技成果与成果后续开发应用研究联系显著降低;中心词“科研成果”与x0、x2相关系数分别为0.642和0.102,科研成果外延要素与其内含属性保持一致,在去掉 “科研成果转化”等词频后,科研成果与x3(即科技成果后续开发应用研究)相关系数为0.014,联系极弱,说明科研成果转化等词仍是一个指标概念混用点;“技术成果”与相应x0相关系数为0.496,表现为低度相关,与相应x2相关系数为0.902,表现高度相关,说明技术成果与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联系较微弱,与科技成果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研究联系密切,这与上述技术成果的属性界定、词频广度分析结果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邻接词频数x1涉及科技创新产业链全程通用词、抽象词等内容,对本文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及其衍生概念的分析影响不大,故不做具体分析。
4 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以论文全文为检索范围,以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为检索词,考察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与相应邻接词外延要素的交集相容程度;将邻接词频数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分类,纵向考察科技成果、科研成果、技术成果与相应外延要素相关度,其研究结果与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的概念内涵属性界定基本一致,具体分述如下:
(1)科技成果研究包括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研究内容。除此之外,还倾向于表述有关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研究内容中较为抽象的内容。科研成果偏重基础理论、学术论文、教学法研究和实验室工作等方面的内容。技术成果偏重科技成果后续试验发展,向企业转移,服务社会过程中一些具体操作层面内容的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率”≠“科研成果转化率”,“科研成果转化率”≠ “技术成果转化率”。
(2)由于词汇混用点集中表现在一些要素。通过概念外延要素的广度和深度分析可知,由于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等概念存在混用,使相应邻接词也存在混用现象,从词频累计数量看,混用点较为集中地表现在一些词汇,如成果转化、产业化、商业化、商品化、专利、成果鉴定等。
(3) 通过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内涵、外延词频要素的广度和深度分析,我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所界定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成果转化意思基本一致。目前,一些人所说的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就是技术开发的后续试验等产业化活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成果转化意思基本一致。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等词的一般意义和特定条件下的含义不同,不加区别的使用或比较,产生了“科研成果=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认识误区,导致了同一指标多种说法的现象。
5 讨论
第一、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应称为技术成果转化(率)。在具体统计这一指标时,应以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为准设置指标,分别计算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转化率,以避免因指标界定和理解歧义而导致同一指标数据差异。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率等统计数据表述不一的情况已受到关注,有些学者建议不要使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概念,我们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概念不应取消,科技成果转化反映科技成果由实验室到商品化、产业化转化全程各阶段成果转化的进程和成果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状态。其它相关概念如技术转移、转让等均可反映科技成果等所有权在地区和主体间的变动,不能替代科技成果从基础-应用-发展过程中各种环节转化状态的考察。目前,国家已从法律层面上界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相关指标的使用还应与相关概念的界定相结合。
第三、近些年来,大学的科技成果应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已成为一种共识,准确掌握评价各阶段成果在各相关主体间的动态分布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加速这一转化进程。因此,我们认为应确定高校成果转化过程的若干关键点进行考察,计算各阶段科技成果转化及其转化率,以准确反映各阶段成果在各相关竞争主体的动态分布及成果转化进程,并作为绩效评价的依据和考察计划的执行情况,为客观评价高校科技成果对社会经济增长贡献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另类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5(6).813-815.
[2]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所.科技管理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0-22.
[3]苏天辅.形式逻辑[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23-33.
[4]苏天辅.形式逻辑[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33-42.
[5]岳洪江,刘思峰,梁立明.我国对技术创新的关注与研究—基于24年的文献计量分析[J].科研管理,2008(3).43-52.
论概念教学在初中教学的重要性 篇5
【关键词】概念教学 教学原则
中学物理概念,一般地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义性地描述客观自然现象的某些属性。例如:机械运动、相对静止、弹性形变、磁场等。另一类是定量地描述客观事物的某些属性,即通常说的物理量。例如:速度、密度、比热容、波长等。不论是定性概念,还是定量概念,从认识的难易程度看,又可分为五种。一种是直接定义性的概念,它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某些属性,比较直观,也容易理解。例如:长度、体积、平均速度等。第二种是抽象性的概念,它是通过观察分析不同客体的某些共同属性而建立起来的,需要有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才能建立。例如: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等。第三种是推断性的概念,它需要有较丰富的思维想象力,才能推断出本质,正确地建立起来。例如:惯性现象等。第四种是比较抽象、相当费解的概念,需要具有更高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足够的基础知识,才能建立起来。例如:能量、磁场等。第五种是形象性的概念,虽然比较形象,但又必须和模型严格区别开来。这种既要借用模型来理解,又要避免混淆的概念,难度是很大的。例如:光线、磁感线等。由于物理概念有以上这些特点,再加上中学生的实践少,抽象思维能力低,分析综合能力不高,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认识能力。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由直观到抽象地逐步去建立。同时也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这些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这就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基础。这就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下面就简单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引入物理概念时,要注意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物理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引入物理概念时,必须坚持唯物论,以事实为依据。要反映客观现象的共同属性建立概念,就得首先将这些现象摆出来加以比较,然后再抽象出概念,并进一步挖掘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使学生感到不这样引入这个概念,就无法去了解这些事物本质及规律性。当然,有些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应主要以描述大量宏观现象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例如:在引人机械运动之前,教师可以大量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例子。有些现象在头脑中虽然也有印象,但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经过演示实验把现象再现出来,才能使学生看清楚,总结抽象出概念。而有些现象在同学们的实际中是很少接触的,这就更加教师做出演示实验,或让学生亲手去做实验,首先要其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电磁感应,只要做出实验,便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理解物理概念时,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原则
1、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规律
在教学中把一些不易理解或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与学生比较熟悉、了解的现象进行比较,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将电阻与道路的阻碍进行比较:沙子土路和柏油公路阻力不同,好比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公路越长行走越费力,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长度成正比;公路宽行走起来阻力小,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这样,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就很容易理解了。
2、反思方法,总结规律
习题教学中,解完一道题要让学生反思:应用了什么知识?用了什么方法?有无其它方法?为什么这样做等等,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灵活性。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直观的方法引人概念,容易使学生接受。但是如果忽略了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不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光凭教师讲现象、做演示、下定义,还是不容易使学生理解的。必须在演示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各种不同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点反映了事物的什么属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令其进行讨论。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什么是正确的,为什么正确,从而引出正确的概念,最后再给以严格的定义。仍以机械运动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大量的同学们熟悉的实例,例如:各种车辆在马路上行驶,各种动物在原野上奔跑,运动场上进行的各项运动,工厂里各种机器的运转等等。还可以演示物理小车在桌子上的运动。通过这些现象的描述与演示,引导学生们发现去发现这些运动的共同点就是不同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机械运动的本质。这样,经过同学们自己的思考、发现、加工、抽象出的概念,就会理解得更深一些。
三、形成概念要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所以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形成也是随着认识的深入逐步完善的。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也得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步地去建立,不可能一下子就学深学透。因此,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适可而止。例如:关于力的概念教学,在初中阶段刚开始学习力时,就得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凭借肌肉的紧张程度的感觉中去认识。这样由认识人对物体有力的作用开始,进一步去认识物体对物体也可以有施加力的作用,进而去逐步认识重力、浮力、支持力、分子力等。所有这些力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认识,而是贯穿在整个中学物理力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另外还应注意不同阶段要有适当的提法和深度。重力这个概念,在初中时只能提地球的吸引作用,电场力、磁场力在初中阶段只能从实验事实说明在一定情况下是吸引力还是排斥力。在中学阶段对于力的概念是逐步加深的,面是逐步加宽的,符合中学生的认识能力。
四、巩固深化概念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物理概念初步形成之后,还需要逐步去深化。这里联系实际包括以下几个意思。第一要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第二要联系日常生活工作实际。第三要联系最新科研成果实际。第四要联系物理实验实际。第五要联系综合练习实际。这样教师从多方面入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去反复接触物理概念,掌握它的全部准确内容、实质和适用条件及范围,才能使学生学懂弄通,运用自如。
概念与重要性 篇6
一、相关概念的概述
(一) 重要概念的概述
概念通常包括三个要素:概念名词 (或概念术语) 、概念的内涵及概念的外延, 其中概念的内涵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概念的实质;概念名词或术语是对概念的指代, 当人们对同样的术语有着同样的内涵认定时, 使用概念术语的交流就变得快捷和流畅。[2]《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标准》) 在修订过程中特别强调了要“凸显重要概念传递”, 同时在课程内容中具体列出了50条需要学生理解的重要概念。布鲁纳认为: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标准》中指出: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 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 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和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3]
(二) 概念图的概述
关于概念图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对于儿童是否能理解抽象概念的大讨论[4], 直到1984年诺瓦克等人才首次提出了“概念图”及其相关理论。此后, 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图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概念图”作为一种组织和表示知识的工具[5], 通过由若干概念名词串联为命题的形式来显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从而将某一范围内不同层次的概念整合成知识网络。
如图1所示, “绿色植物”、“氧气”、“二氧化碳”等概念名词通过彼此间可形成命题的连接词相连, 介绍了氧气与二氧化碳在生态系统中的流通状态, 形成了如“绿色植物制造氧气供自身或读物呼吸”等生物学命题。
二、基于概念图策略的重要概念教学
1.运用概念图凸显教学中的重要概念, 准确把握学习重点。重要概念是初中生物学科的灵魂和骨架, 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及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在每一节新课中都会根据学习目标强调教学重点, 而运用概念策略凸显教学中的重要概念, 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重点, 有的放矢。例如, 在“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下,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其功能是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3]是重要概念。为了使学生对关于“泌尿系统”的重要概念进行整体把握, 教师可以运用如图2所示的概念图, 强调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和功能, 而且为废物和多余水 (即尿液) 的排除过程作了铺垫。利用此概念图能够凸显出这一重要概念,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主题性, 在准确把握学习重点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2.运用概念图优化教学中重要概念的传递方式, 深入理解重要概念。生物教师在课堂上传递重要概念时, 会用相互配合的两种方式进行授课。第一, 将重要概念名词渗透在学习活动中, 加强学生的记忆。第二, 将重要概念以陈述句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来, 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了优化其传递方式, 教师可将重要概念分解为若干概念, 分别呈现在不同的学习环节, 使学习的过程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例如, 在讲解“人体的生殖系统可以产生两性生殖细胞, 通过受精作用产生新的个体”[3]这一重要概念时, 教师可利用图3所示的概念图, 将其细化为以下两组概念。第一, 人体的生殖系统有两性之分, 各自包含不同的结构与功能。第二, 人类通过生殖过程产生新的个体, 它包括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过程。在学生学习不同的具体概念时, 教师可以选取相应的小概念图作为重要概念的传递支架, 使其变得丰富、立体, 在优化传递过程的同时, 加深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3.利用概念图策略构建基于重要概念的知识框架, 完善科学概念体系。《标准》指出:在教学中, 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事实上, 更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 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 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 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3]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 为了引导学生将重要概念进行系统归类, 形成合理的知识框架, 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相应的概念图。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习得新概念, 而且有助于其掌握重要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而完善科学的概念体系。例如, 在“生物体结构层次”这一主题下, 教师可以以“植物体”为例, 让学生绘制如图4所示的概念图, 把“细胞”、“组织”、“器官”等概念名词通过一定的关系连结起来, 形成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主题的知识框架。学生通过此图可以形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 包括细胞、组织、器官 (系统) 和生物个体”等重要概念, 使新习得的知识系统化, 成为结构鲜明、内容科学的概念体系。
三、结论
在课堂教学中, 概念图以其“能够充分显示众多概念之间的联系, 形成的知识网络”的特征, 越来越受到科学学科教师的欢迎。初中生物的重要概念教学可融入概念图策略, 作为一种直观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在准确把握学习重、难点的同时,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构建科学而完善的知识网络, 提高学习的效率。由此可见, 利用概念图策略可以辅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概念学习, 在众多重要概念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习得生物学重要概念, 而且能够拓展其学习技能,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重要概念是学科教学的灵魂和骨架。在新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 协助学生习得重要概念是生物教师的中心任务,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重要概念则显得尤为重要。概念图在近些年来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 在概念教学实践中引入概念图策略, 能够为重要概念的建构提供便利。
关键词:重要概念,概念图,教学
参考文献
[1]张颖之, 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学报, 2010, 6 (1) .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J].中学生物学, 2011, 27 (1) .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徐洪林, 康长运, 刘恩山.概念图的研究及其进展[J].学科教育, 2003, (3) .
浅谈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篇7
在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结构计算理论经历了不断成熟发展的阶段, 促进了我国结构计算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精确性的发展态势。在我国现阶段的建筑结构测算中普遍采用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则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结构极限状态设计准则, 促使建筑结构的设计得以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原则。但是这种建筑结构测算也仅仅只是一种近似的算法, 因为建筑物结构设计是以空间来计算的, 各种结构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是一个综合复杂的整体, 仅凭极限状态设计是很难估算建筑物的真正承载力。
此外, 地震是地壳活动的结果, 具有随机性、破坏性和复杂性, 因此目前很难对此做到精确的预测。同时, 建筑物本身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整体系统, 其本身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在地震的作用下使得建筑物本身的破坏过程显得非常的复杂。所以, 要想对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特性和参数进行准确的预测合计算, 就不能单纯的靠计算来解决, 而是要随着情况的不断变化, 不断调整工程抗震的系数和相关的设计标准, 要从抗震基本概念中不断提取一些抗震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经验总结。在总结建筑结构总体地震反应时要从概念设计的角度出发, 根据结构破坏的不同过程, 对抗震设计的原则要进行灵活的运用。
既注意对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进行全面合理地解决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 又可以考虑到各个相关的细节, 从而在根本上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概念设计、抗震计算和构造措施是建筑领域所公认的建筑抗震设计的三个主要方面, 三者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 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点都会使得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不能有效进行。在抗震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抗震概念的设计, 一般来说抗震概念的设计是根据经验形成的一种基本的设计原则和思想, 根据这一原则对建筑结构进行总体设计, 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定质手段和方法的被称为抗震计算;构造措施具体是指在建筑的抗震设计时可以保证局部薄弱环节的整体性, 也可以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实用。
2 抗震概念设计的相关内容与要求
注意场地选择和地基基础设计, 选择合理抗震结构体系, 合理利用结构延性, 确保材料和施工质量, 把握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重视非结构因素等以上六个方面构成了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一般所包括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就对此进行逐一的分析:
2.1 场地、地基和基础
在选择相关的建筑场地时, 要对当地的地质情况以及地震活动情况的有关资料进行详细的搜集工作, 从而可以从中甄别出有利的建筑地段, 从而避开对危险地段的施工建设, 将环境本身的隐患降低到最小。对各类地段详细的划分可以参阅表1
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于不同性质的地基建筑结构层的设计以及单元结构基础设计都要不同 (2)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应采用相同的质地的地基, 或全部采用天然地基或全部采用桩基; (3) 充分考虑到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等在地震时对地基产生的不利影响, 对各种因素要进行综合考虑, 并采取相关的措施。
2.2 建筑结构的规则性设计
建筑物结构如果设计不规则, 在地震发生时很容易造成巨大的扭转效应, 或者形成抗震的薄弱层。所以, 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 应该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避免严重扭转振动的发生。此外, 还要对建筑物进行整体上的设计, 保证建筑结构的规则对称。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避免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面形成薄弱层。建筑结构的不规则类型可分为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 (表2、表3) 。
当采用不规则建筑结构时, 应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 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对于地形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构造时, 在设缝后形成的结构单元的自震周期避开场地图的卓越周期的前提下, 应该使其在各相关不为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 具体措施可按照具体需要在适当的位置设置防震缝等。
2.3 抗震结构体系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 要对抗震机构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 例如, 恰当合理的选择结构方案, 充分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充分考虑各种综合因素后, 结合建筑本身的结构特点综合考虑对比后确定建筑的抗震机构体系。
2.3.1 在选择建筑抗震结构体系时, 应注意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 为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在建筑设计时有多道抗震放线; (3)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从而提高建筑的承载系数; (4) 采取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 避免因局部消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 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5) 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减少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
2.3.2 对结构构件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等, 强化砌体的承载力度; (2) 为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限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限于构件破坏、局部失稳或整个构件失稳等, 应严格设计、选择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尺寸和成分构成; (3) 非预应力钢筋应保证预应力混凝土的抗侧力构件的充足性和实用性。
2.3.3 结构各构件之间应可靠连接, 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构件节点的破坏应控制在其连接的构件破坏之后; (2) 预埋件的锚固破坏应该在于连接件破坏之后; (3) 严格保证装配式结构构件的链接的结构整体性、一体性; (4)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钢筋控制在节点核心区以外锚固; (5) 各种抗震支撑系统应能保证地震时结构的稳定。
作为地震的多发国家之一, 我国建筑工作者都应对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中有效的进行抗震概念的设计, 以保障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和避免重大的财产经济损失事情的发生。良好的抗震概念设计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性、抗震性、安全性的一项重要手段, 因此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的设计师工中应将此项措施有效的落实到实处, 使其发挥出其最大程度上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葛学礼, 朱立新.建筑抗震设防措施与抗震减灾效果[J].建筑, 2003.
七年级几何重要概念解读 篇8
一、图形的运动
图形的运动方式有平移、翻折、旋转.图形的平移包含两要素,一是平移的方向,二是平移的距离.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1. (2014·湖南邵阳)某数学兴趣小组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三种图形,现计划用铁丝按照图形制作相应的造型,则所用铁丝的长度关系是(
A. 甲种方案所用铁丝最长
B. 乙种方案所用铁丝最长
C. 丙种方案所用铁丝最长
D. 三种方案所用铁丝一样长
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11种情况,也就是大家熟悉的“141”、“222”、“33”、“231”的模型,我们要结合每一种情况正确辨认每个面的对面.
2. (2014·辽宁鞍山)图2是每个面上都有一个汉字的正方体的一种展开图,那么在原正方体的表面上,与汉字“魅”相对的面上的汉字是().
A. 我 B. 爱
C. 辽 D. 宁
三、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主视图是指从立体图形的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左视图指从立体图形的左面看到的平面图,俯视图指从立体图形的上面看到的平面图.
根据三个视图想象出视图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一般规律是:
1. 长、宽、高的关系:主视图和俯视图长度相等,主视图和左视图高度相等,俯视图和左视图宽度相等.
2. 上下、前后、左右的关系:读图时,可从主视图上分清物体各部分的上下和左右位置;从俯视图上分清物体各部分的左右和前后位置;从左视图上分清物体各部分的上下和前后位置.
3. (2014·江苏南通)已知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3所示,则该几何体是( ).
A. 圆柱B. 圆锥
C. 球D. 棱柱
四、直线、射线、线段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线段的中点把线段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 (2014·湖南长沙)如图4,C、D是线段AB上两点,D是线段AC的中点,若AB=10 cm,BC=4 cm,则AD的长等于().
A. 2 cm
B. 3 cm
C. 4 cm
D. 6 cm
五、角平分线、对顶角、互余、互补
从角的顶点引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就是角的平分线.
两条直线相交得到的四个角中,相对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的和为9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为18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5. (2014·河南)如图5,直线AB、CD相交于点O,射线OM平分∠AOC,ON⊥OM. 若∠AOM =35° ,则∠CON的度数为( ).
A. 35°
B. 45°
C. 55°
D. 65°
六、平行线、垂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
6. (2014·福建厦门) 已知直线AB、CB、l在同一平面内,若AB⊥l,垂足为B,CB⊥l,垂足也为B,则符合题意的图形可以是().
A
B
C
D
七、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7. (2014·江苏无锡)如图6,AB∥CD,则根据图中标注的角,下列关系中成立的是( ).
A. ∠1=∠3
B. ∠2+∠3=180°
C. ∠2+∠4<180°
D. ∠3+∠5=180°
八、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另外,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也平行,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也平行.
8. 已知:如图 7,∠A = ∠F,∠C = ∠D.求证:BD∥CE.
九、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9. (2014·福建南平)下列每组数分别表示三根木棒的长,将它们首尾连接后,能摆成三角形的一组数是().
A. 1,2,1 B. 1,2,2
C. 1,2,3 D. 1,2,4
十、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0. (2014·湖南邵阳)如图8,在△ABC中,∠B =46° ,∠C =54° ,AD平分∠BAC,交BC于点D,DE∥AB,交AC于点E,则∠ADE的大小是( ).
A. 45° B. 54°
C. 40° D. 50°
十一、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
11. (2014·广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900°,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A. 10 B. 9
C. 8 D. 7
十二、命题
命题由题设和结论构成,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必须用推理的方法加以证明;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12.(2014·福建厦门) 已知命题A:“任何偶数都是8的整数倍”. 在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命题A是假命题”的反例的是().
A. 2k B. 15
概念与重要性 篇9
一、教学背景
《速度》选自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这是一节典型的物理概念课, 是初中学生系统学习物理知识的开端。 物理概念的学习在过程方法上常常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因此, 本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学习方法等能力, 为之后的物理概念学习起到铺垫和引领的作用。
根据华师大版教参中的教学目标:知道可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学生对速度已有充分的生活经验, 能感知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能用数学方法计算相关速度。小学只重视速度公式的应用, 初中更重视速度的内涵, 因此, 理解速度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片段及评价
速度概念的构建:
评价:学生根据速度的前概念能快速说出快慢的比较方法, 迅速接受速度的定义和公式, 但同时也存在两个误区:速度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速度定义中的单位时间就是时间。该教学片段, 教师通过两个问题的引导由教师直接交代得出速度的定义, 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形成缺乏过程体验, 因此, 学生只能说出速度的定义, 而且这种陈述只停留在记忆性的层面, 不能明确区分时间和单位时间, 也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比较快慢, 并根据比值来定义速度。通过上述教学过程, 学生对速度的理解仍停留在前概念的层次上, 不能有效扭转前概念中的两个误区, 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速度的含义。因此, 教师必须要纠正学生前概念中的错误认识, 而该环节的突破也正是本片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修改及效果
速度概念构建的修改:
评价:从三维目标看, 修改后的教学在注重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该教学片段通过不同方法的快慢比较, 体验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解决了原教学中的两大难点:速度其实是以1秒内通过的路程长短来比较运动快慢的, 并将这个统一的时间“1秒”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而定义为单位时间, 从而扭转了学生前概念中的两个误区, 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同时, 学生也会意识到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和速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另外, 该教学片段还使学生学会学习新物理概念及物理量的方法, 一个新物理量的引入常常是为了方便解决实际问题, 且该物理量的定义要符合常规的逻辑思维, 容易被人们理解。因此, 其他物理概念的学习也往往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 由此可见, 速度概念的学习将为之后物理概念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
四、教学反思
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本节课出现的问题:由于前概念忽略事物本质而停留在事物表象, 或由于生活经验带来的不恰当认识对新知识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 甚至是小学科学学习中形成的不完善概念对目前学习造成的困扰等类似问题, 将来也会在其他物理概念的学习中遇到。比如, 密度概念的学习, 学生的前概念有很多误区:质量大的密度大;密度只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质量变了密度也变了等等。要正确深入理解密度概念就必须使学生充分体验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此类似的概念学习困惑还有很多, 针对以上问题,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突破学生的前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强学生亲身体验, 重视概念形成过程, 使学生对所学物理概念能有客观、 正确的认识。同时, 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本身的内涵, 更要重视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为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渗透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学者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做准备。
摘要:学生的速度前概念会影响其初中速度概念的学习。通过教学设计的改进, 凸显过程体验在纠正学生速度前概念时的作用, 阐述过程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前概念,速度,过程体验
参考文献
参悟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篇10
苏州女孩成“仙女”
金 新
苏州一位冒雨为残疾乞丐撑伞的女孩近日成了“网络红人”。女孩的“善举”是天津网友“金桥tj”在苏州旅游时拍下上传凤凰网的,他介绍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眼前,那么突然,那么感人!时间:2011年8月6日12点41分;地点:苏州木渎镇灵岩山下。”此照片短时间内点击量就超过十万,网友们纷纷跟帖表示:“她是最美丽的仙女。”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当时雨下得很大,一名腿部残疾的乞丐正依靠木板缓缓移动,身穿粉色衬衣的女孩手举一把淡紫色雨伞,冲向雨中为乞丐撑伞。无奈小小雨伞根本无法遮挡倾盆的大雨,女孩手中的雨伞完全向乞丐倾斜,而她自己的衣衫已被雨水完全浸透。
一个美丽得令人感动以致忧伤的“仙女”!
学中文的我,还记得当年听美学课时教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面对黄山的美景,一个登山的美学家惊呼‘好一派云蒸霞蔚的景象’,一个砍柴的山人则云‘好一锅出笼的馒头’,原因何在?”
教授的答案忘了,大概是有关不同文化底蕴者之审美层次的。一个为生计左右的艰辛社会与美学世界似乎离得太过遥远,谈论美学简直就是纸上谈兵,至多是有闲阶级的口头禅抑或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过,比照一下仿佛可以提出一个非美学的问题:“面对一个善良的少女,民间将她喻作‘仙女’,倘若官方一定会把她比为‘雷锋’,原因何在?”
在网民的心目中,对这样一个善良的少女,与其比为现实社会中曾经出现过的榜样,不如喻作虚幻世界里的偶像。这就像迅翁笔下的祥林嫂,明明还活着,却要问人死了有没有灵魂一样。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富裕了。新华网发出消息说:“中国已正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财富集中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财富向富人的集中度还在以年均123%的速度增长,是全球平均增速的两倍。目前暂时还没有看到任何向公平方向发展的迹象。
那个暴雨中的残疾乞丐就是公平与正义“视觉盲点”之典型。
其实,“雷锋”虽然离我们很近,但遥不可及——盖因“雷锋”作为社会道德的标本在全民道德滑坡的当下,事实上已成为道德的政治“添加剂”;“仙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触手可及——盖因“仙女”乃弱势面对强势肆虐侵权,绝望之余可随机自我营造的精神境界。
亲虚幻远现实,是一种失望后的希望。
苏州女孩成“仙女”的社会学价值在于给社会一个心理学信号:失望愈大希望亦愈大。从民众对虚幻的希望与对现实的失望中能看到社会的深层次隐患,是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政治嗅觉。
(原载2011年9月23日《中国经济时报•专栏》,有删节)
问题 从文中看,“仙女”有怎样的含义?
解析 该题考查对重要概念——“仙女”的理解,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内容。“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理解其在语言体系中的固定意义,又要理解其在特定语境中的临时意义。前者主要指词汇意义,后者指比喻意义、象征意义、指代意义等。如本题中的“仙女”,原指“年轻的女仙人”,但文中的“仙女”显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具有象征比喻意义的。
答案 ①现实世界中心灵美、有善举的榜样人物;②在对现实失望后,弱势面对强势肆虐侵权,绝望之余可随机自我营造的精神境界。
归纳 该类题目的考查方式有两种:客观题或主观题,即选择题或简答题。如果是选择题,题目的呈现形式一般是“下列对‘××××’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如果是简答题,题目的呈现形式一般是“从文中看,‘×××’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或“从文中看,‘×××’有怎样的含义”等。
解题方法
1. 确定阅读空间
一般情况下,要理解的概念在材料中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或阐释的,有的对概念的阐释在文中比较集中,有的则分散在文章的段落里,但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理解的关键就是要寻找相关信息,弄清楚概念的内涵。
2. 树立语境意识
解题时要结合语境,联系全文,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
3. 特别关注对概念进行修饰、判断的词语
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其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与文章有关的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摘录原文,进行概括,组织答案。
现场练兵
中国式思维
张 恒
微博上存在不少角色扮演的账号,有人假扮一只狗在说话,有人假装自己是只鹦鹉,有人以猫的名义开了账号,然后有一个杭州已婚的男人,给自己起了一个“若小安”的蹩脚名字,开始扮演性工作者写微博。结果扮演动物的那些人都安然无事,就“若小安”被杭州警方揪了出来,行政警告,外加500元罚款,理由是“捏造事实欺骗广大网民、扰乱社会管理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欺骗二十多万男女及僵尸粉丝的行为,固然可耻,可是后面两顶帽子也实在够大,看得我心里一紧,想起那个比爱因斯坦还威猛的时间理论来:一分钟=五十分钟。上学时调皮,被老师揪出来训斥后,他总是会以这个公式结尾:“为你浪费了一分钟时间,班上五十个人,每个人一分钟,就是浪费了五十分钟,你也好意思?”我当然不好意思了,头低下去,只想低到尘埃里。但我总也搞不清楚,这五十分钟是怎么来的。简单的乘法我也会,可总觉得这个算法背后有一个硕大的黑洞,是当时的我无法理解的。
现在想清楚了,那黑洞就是给你一顶“害群之马”的帽子,把你树立在集体的对立面当靶子。说不定当时就有哪个学习好的女孩子,暗自嘀咕,这人太坏了,不以集体大局为重,一个人浪费大家那么多时间,以后不能嫁给他——后来我好久都一直单身。“若小安”也是,本来就是一件网络炒作的事情,结果倒危害了社会秩序。其实我觉得社会秩序挺好的呀,虽然各地屡见地沟油,动车地铁相继发生追尾事故,可是那些跟“若小安”没关系呀,倒是“7•23”动车相撞事故之后,他在微博里写“只觉得大热天里的冷,冷到骨头里”,这份情怀,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仔细想想,他到底扰乱了谁的秩序?
有碍社会良俗,我看到微博上有人这么说了。听闻此言,我就赶紧搜索他的微博去看(微博已被删除,但好在网络上有人备份)。看到最出格的内容,都绝对赶不上许多公开出版物的尺度。这些人真就如鲁迅说的,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就像南京的一些大学领导,看到了安全套,就想到性一样。据《现代快报》报道,南京市栖霞区计生局在高校进行青春健康教育时,曾向校方建议在校园内安装安全套售卖机,但是遭到了校领导清一色的反对,学校认为此举会给学生带来性暗示。
香港专栏作家陶杰9月28日写了一条微博:“金瓶梅有一评注人叫‘东吴弄珠客’,他说,‘读《金瓶梅》而生恻隐之心者,菩萨也;生怜悯之心者,君子也;生欢喜之心者,小人也;生仿效之心者,禽兽也’。以此论一切色情或情色小说之是非,即豁通。”在我看来,看“若小安”的微博文字,也可照此办理。在当天的另一条微博中,陶杰还说:“见露体图片或性爱文字即斥为‘淫亵’,是中国式思维文化盲点之一。”
现在流行“穿越”,我若能穿越回到少年时代,一定会去找头低到尘埃里的我,拍拍肩膀,告诉他:能够将一分钟膨胀出五十分钟来,爱因斯坦都办不到的事儿,你办到了,挺厉害呀,好好学习物理,没准能拿个诺贝尔奖啥的。
(原载2011年第27期《看天下》)
问题 从全文看,“中国式思维”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不尊重事实,过分夸大事物的危害,乱扣帽子,使之树立在集体、社会的对立面当靶子批判;以想象代替事实,以一斑而推全局。(意思对即可)
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标准 (2011年版) ”) 针对现代生物学教学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基本理念, 在此基础上, 为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 及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要求、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要求, 课程内容在10个一级主题中筛选并呈现了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 同时用描述的方式清晰地指出了这些概念在初中阶段的教学深度、范围和难度控制等要求。围绕重要概念来开展教学, 既可以突出重点, 又可以降低对次要内容的过多要求, 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一、重要概念及其教学概述
“概念”与术语、定义不同, 更注重于某个概念词所指代的相应背景和相关信息或经验。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如果将注意力集中于词汇而不是理解上,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没有意义的, 要理解而不是只记住词汇才是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重要概念针对具体内容以概念内涵或命题的方式作了具体的描述。之所以采用完整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重要概念, 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师生以熟悉掌握术语代替理解概念的现象, 另一方面是更易于确认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内容及其意义, 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重要概念教学的重点是对概念内涵的传递, 因此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后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起到关键作用。
二、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策略
1.善用直观材料, 丰富重要概念的感性认识
在初中生物中的50个重要概念中, 有些描述较为抽象, 对认知结构尚未完善的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 如果恰当地运用一些直观的生物材料,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直观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概念的清晰表象, 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例如, 在学习“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这一部分内容时, 其中有一重要概念为“不同动物发育的方式可能不同。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形态相似, 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形态差别很大”。教师在进行概念讲解时, 将青蛙和蝗虫不同阶段的发育过程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青蛙的幼体与成体在形态与结构上完全不一样, 但是蝗虫的幼体与成体之间除了大小之外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丰富了学生对“不同动物发育方式可能不同”这一重要概念的感性认识。[1]除此之外, 通过对青蛙不同发育阶段的展示, 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动物发育的具体变化过程, 加深了对动物发育过程的理性认识, 强化了对重要概念本质的认识与理解。
2.巧用角色扮演, 体验重要概念的建构过程
标准 (2011年版) 中更期待通过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能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 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上, 而是应该围绕重要概念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参与和实践的机会, 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 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借着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体验及学习。在角色扮演中, 学生不论是亲身体验还是从旁观察, 都会专注于活动的进程。因此, 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亲身亲历和体验过程中获得对重要概念的深层次理解, 进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例如, 在“生物与环境”主题下, 为了让学生掌握“生物按照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并构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重要概念, 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绘制写有草地、蝗虫、青蛙、蛇、老鹰、细菌等名称的图画卡片, 课堂上让学生贴在身上进行角色扮演。让扮演各种生物的学生围成一个圈, 从扮演生产者的学生开始依次说出“我是谁”“被谁吃” (或“我吃谁”) , 随后将手中绳子的另一端递给与自己有捕食或被捕食关系的同学手中。这样, 直观地用绳子充当食物链, 从整体看, 绳与绳相互交错, 模拟了食物网。角色扮演将抽象知识转化为更加直观、通俗的情境, 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学生掌握了重要概念的主要内容, 同时还使学生在概念建构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而且在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中找到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达到学会学习、热爱学习的目的。
3.妙用概念图, 优化重要概念的传递过程
标准 (2011年版) 在修订过程中特别强调了要“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 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如果只是要求学生简单地记住重要概念的陈述, 就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尤其是对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教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宜采用较为直观、精简的方式进行教学, 如概念图策略, 这也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教学方式。借助概念图可以明晰对概念的模糊认知, 帮助教师将一些偏重于思维型的重要概念转化为清晰的知识网络, 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形成, 使新的知识植入发展中的概念框架之中, 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2]
例如, 在“生物圈中的人”主题下, 有一重要概念描述到“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其功能是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 教师在讲述“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时可以将涉及的概念词用恰当的词语与箭头构建成如图1所示的概念图。
上述所示概念图以简练的形式将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各个部分之间的功能与联系展示出来, 其层级结构使得教学材料得到有效组织, 学生可以利用词与词之间的连接组成完整的描述性语言, 对本节内容所涉及的重要概念有了系统的归纳和认识。
4.活用生物科学史, 探索重要概念的形成过程
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性质中提出“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 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 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 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对于一些通过前人不断探究而得出的重要概念的讲授, 如果恰当地运用生物科学史, 不仅能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本质, 而且能够促使学生深刻地了解重要概念的形成过程,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拓宽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讲授“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等条件”这一重要概念时, 教师可以引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如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 该实验说明了柳树营养生长物质不是来源于土壤, 而与空气和水有关;普里斯特利的“绿色植物、烛、小鼠钟罩”实验, 该实验证实了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更新空气;萨克斯的 “叶片半遮光———碘蒸汽”实验, 该实验验证了光合作用可能产生淀粉, 并需要光;恩吉尔曼的“水绵与好氧性细菌”实验, 该实验说明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希尔的“基于离体叶绿体的光合作用研究”实验, 该实验说明了光照条件下, 在含有叶绿体的叶片提取液中加入能结合氢的物质可有氧气释放[3], 并通过故事的形式将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娓娓道来,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提问:请通过以上科学家的实验, 总结出植物生存都需要哪些条件。以此引导学生形成重要概念: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等条件。这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这个重要概念的本质, 对重要概念形成了明确的结构认知, 而且促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这个重要概念的探索形成过程。
5.妙用问题串, 剖析重要概念的深层含义
初中生的思维水平较低, 不能够完全进行独立思考, 对于重要概念的理解也常常停留在表层上,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深层含义。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互动方式之一, 教师在讲授重要概念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重要概念。教师在提问时要站在初中生的角度并结合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 问题不能过简也不能过难。问题过简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不到让学生深入理解重要概念的作用;问题过难, 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还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挫败感, 对学生深入理解重要概念起反作用。因此, 在重要概念的讲授过程中, 应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 通过问题串的形式由浅入深, 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深层含义。
例如, 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主题下, “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 (光能) , 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 同时释放氧气”是标准中规定的一个重要概念。教师在讲完光合作用的过程后, 提问学生: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都产生了哪些物质?产生这些产物都利用了哪些物质?学生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条件和产物作出回答。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产生这些产物?这和绿色植物中的哪些物质的存在是分不开的?通过问题, 学生了解了绿色植物中对光合作用产生重要作用的结构和物质。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没有太阳光或者二氧化碳或者水, 会对植物的生存造成怎样的影响?学生根据问题作出回答, 自然地过渡到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同时形成这个重要概念。通过一连串的问题, 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理解了该重要概念的深层含义。
以上是针对重要概念提出的与之相适宜的教学策略,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实践证实了这几个策略的可行性,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要求, 高度关注探究性学习与学生对概念建构的对接, 为教师突破重点, 把握教学要求, 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具体的指导。通过研究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策略, 相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定会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 对今后生物课堂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砥.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策略初探[J].文理导航 (中旬) , 2014 (10) .
[2]刘恩山, 夏晓烨.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概念与重要性】推荐阅读:
学习概念教学的重要性11-09
概念设计的重要性论文05-10
逻辑学概念要点(重要)06-11
概念与表达10-14
概念与特性10-18
概念与意义07-29
概念与目标10-11
基本体系与概念10-05
概念营销与传播11-11
概念的学习与教学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