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与目标

2024-10-11

概念与目标(精选9篇)

概念与目标 篇1

在新课标即将修订之际,《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新开栏目“我为课标提建议”,这将给信息技术教育一线工作者更多的反馈渠道,表达良好愿景,也给更多专家、学者和各级管理部门些许建议,我感觉这既是很公益,又是很具媒介特质的一项工作。即使不一定能够对课标起到作用,但是也会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观念,尤其是课堂教学的线索设置、内容设计和方法运用等起到很有力的思维激活作用,也是一种课程思维的温润疏导。于是,我欣然受邀带头建议,把结合自己一线的经历与观察,包括部分先前与一些同仁们研讨的问题进行梳理,供大家商榷、参考为盼,也可以作为广大教师、教研工作者作为深入讨论、静心思考的话题吧。

●目标清晰说明

对课程标准来说,如果说有一项非常重要也非常不重要的课程元素,那就是“课程目标”。说它重要,是因为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一切目标都是教学的基本元素,它决定内容与方向。说它不重要,就是如果设置模糊或者界定粗鲁,那么很容易沦为摆设或教条的形式。毋庸避讳,最近一轮的新课程,所有学科,共同存在的一个诟病就是对三维目标的界定模糊。三维的目标设计初衷是好的,旨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根本问题在于这三种目标分列的形式,不经意间就造成了人为的割裂,成为备课的形式和课堂作秀的凭借,甚至造成了具体教学目标设置的混乱,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成为各种新名词摆排场的领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很容易成为喊口号的场所。

目标清晰说明,即在目标内容说明上要清晰,在选择上能够贴近内容与教学实际,在描述上能够明确说明下面的一些问题:1该部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如相关的知识、技能及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互的关系,及与课程内容如何对应?2是否一节课能够同时完成或一定要完成课程目标,如相关目标的难度系数、难度分解或层次划分,及在本节课的侧重点和着落点如何界定?3技能目标的课堂呈现方式其显性与隐性如何区分,即隐性目标是不明显的学习带来的技能形成,如何明确平衡显性的培养和隐性的形成?4知识目标如何寻找更核心化的价值,即一节课经常涉及大量的知识,可能非常多的知识目标会给教学带来重点不突出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确定哪些是最本质、最核心的知识目标,如何减少主题教学等综合学习方式带来的学科知识价值的弱化?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与过程针对性如何界定,即如何防止大而空的在各部分教学都通用的,诸如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安全意识等通式教育,甚至很多在各学科都共同存在的,诸如合作意识、爱国情怀等普遍的素养教育?

对课程目标清晰说明,又如在目标过程完成上也需要有明确说明,以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科需求,这方面可以参考以下问题:1目标培养的形成策略、过程及相应的程度需要明确,如信息表达中的文本表达的技能与多媒体表达中文本表达的技能不同阶段如何定,以及具体操作掌握到何种程度?2素养目标的阶段性可见性评测需要明确,如在学习过程中,或者阶段学习之后,对哪些素养目标如何进行测评,及如何提高真实性和有效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长期形成与短期教育如何统一,如信息的甄别,在方式上集中一节与后期学习中长期培养的如何统一规划?

由此可见,目标与内容是密切相关的,在内容设计上宜进行长远规划,即能够在目标上进行整体设计和明确界定,在各类目标的分割与统一上也要让培养有明确的内容与方法,过程也需要分阶段、有序地进行,避免过度零散和浅层涉及,造成过多目标陷入水过地皮湿的应景现象。

●概念清晰描述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发展仍然不是特别成熟,信息技术内容更是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概念又往往会融合或借鉴很多其他领域的新老概念,这就需要课标在概念界定上要更加针对中小学教育,更针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性,既要从教育实际出发,还要从技术的应用价值去界定。

例如,计算思维这一最重量级的概念,可否针对如下问题进行细化界定:1计算思维与算法的区别及其技术针对性。即计算思维的工程思维、技术思维、布尔逻辑思维、算法思维等不同的角度在相关技术功能和应用中如何体现?2计算思维在程序教学中的实用范例。即在程序教学中如何基于计算思维选择内容、实施教学,尤其是如何通过范例说明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现计算思维?3计算思维在工具软件的教学中的适用性及范例。基于程序教学的计算思维体现是更直接的,如何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等工具软件的教学中体现也需要相应的适用性分析和范例说明。4计算思维在应用软件与开发软件上的思维区分及范例。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高级境界是软件的开发,这与不涉及软件开发只关系到软件应用特点的教学有何区分?5计算思维在计算科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界定与范例。诸如基于二进制的布尔逻辑、基于存储思想的计算运行原理等,这些能够揭示计算、网络工作原理的理论与实践中计算思维表现方式,需要通过范例来科学界定。

又如,信息哲学这一基础思想性的概念,可否考虑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问题。1作为哲学,需要考虑它的涉及领域,不能以思想一论之。对心智哲学、认识论、美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和哲学其他主要领域去细化界定一些具体的应用,避免想象空间太大。2根据具体的应用范式,如话题(事实、数据、问题、现象、观察等)、方法(技巧、手段等)、理论(假说,解释等)去解构具体的技术应用。

可能,新课标还涉及更多的新概念以及新理论,都会受到更多的重视,或者有的会成为课程的核心价值理论,无论采用哪些概念、采用多少概念的成分,都需要有一些具体而清晰的界定,特别需要给出一定的教学范例或教学范式,更重要的是能够针对具体技术给出一些应用分析形式的概念界定。

●内容清晰界定

作为广泛跨界的信息技术教育来讲,内容讲什么、学什么似乎并不宜采用太严格的范围,特别是内容随时会面对新技术发展的挑战。但是,内容可以更新,领域需要界定,才会让一线教师更有操作的依据。

例如,对操作系统的要求,可否结合一些具体的应用元素考虑界定策略:1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涉及原理、操作方面的深度与广度的界定,如设备管理、驱动程序,甚至是一点存储卡、声卡的程序判定等基本的硬件控制技术。2操作系统的技术素养或操作能力与版本升级的关系,这涉及软件的升级、操作能力的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培养等方面界定,如Windows XP、Win 7、Win 8、LINUX甚至Mac OS、Android的共性或者特征,不只是知识介绍区分,更是如何在实践中让学生形成对比应用,迁移、超越。3操作系统的深度操作技术,包括系统诊断、网络管理、系统漏洞、远程管理、软硬配置与管理等内容范围的界定,即如何让学生能够尝试掌握一些核心的操作系统技术,让操作系统学习真正是操作系统而不是应用软件学习。4操作系统与对软件开发关系的界定,涉及包括手机操作系统在内的多种操作系统下的软件应用与开发的范围界定,即能否培养学生的开发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

又如,创客等新教学内容方面的界定,是否考虑其目的、功能和具体内容的界定:1创客在基于信息技术和非信息技术下的不同内容区分与功能界定。面对工业4.0这样的新的时代发展,信息技术过于单纯,过于超出工业,必然会固步自封,即使增加创客的概念,无工业的概念仍然是单薄而偏安的。2创客基于一般软件的范式与功能说明。基于软件,如动漫创客的教育范式和相应的功能开发建议。3创客基于机器人教育领域的功能、目标与范式界定。对机器人来说,这是表现创客的一个较好的领域,在目标上如何超越以前的模仿是重点需要创新的。4创客基于PC、网络、手机编程等领域的功能与范式界定。手机编程,对比以前的教学编程教育的历史,如何跳出算法和范例教学的局限,这是创新的新方向。

当然,在内容的架构、重组和创新上新课标会谨慎而有把握地确定一定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规则,我们期望的是,不论采用哪些方式都希望能够提供具体解构式的说明,能够针对技术或者教学范式明确“什么内容、什么目标、如何应用、何种程度”等基本内涵与外延,清晰地界定会更容易让一线教师看得清楚、学得明白、教得顺手。

●精细化界定与课程空间开放并不矛盾

有一个担心是,如果对目标、概念、内容、方法等进行过多、过细的界定,会伤害到课程的开放性,使课程缺乏个性化的空间。其实不然,反而会因此增强课程的核心和重心,树立课程的价值性,提高课程的含金量。如果仅是寥寥数语,就会让一线教师难以把握真谛,让课程管理者也小看课程的质量和地位。

对新课标的期望是具体而清晰,宁愿多一些文字、图表、范例,多一些具体的技术分析和概念解释,让教师能够把它作为一个可以依靠的标尺和准则。我们最不希望出现如下一些情况:1概念宽泛,空间太大。如此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去在实践中辨析,甚至不断地打破与重构。如任务驱动,何种描述是“任务”?何种描述是“操作”?何种描述是“活动”?在纲要时代没有明确说明,造成现在仍然混乱使用此概念。2内容抽象,层次不清。这是造成内容重复的主要原因,不仅小学、初中、高中的重复,即使在高中段内也大量重复。浅层的重复,让师生的教学积极性遭受损害,让教学的内容没有标尺,如尝试用多种媒体的采集、加工、表达信息,这样的描述是不清晰的。应具体指出媒体是哪些媒体,以及建议相关的技术是哪些技术。

总之,一线的信息技术教育、教研工作会受到国家政策的严重影响,如果课标翔实而清晰,对管理层、决策层以及教师与学生都会是一种厚重的规范和积极的激励,清晰的力量如规矩一样画方画圆,并不会限制在只会画这两种图形,而是能够用这些基本的方圆要素绘制出一层层、一栋栋丰富多彩的科学技术的建筑,甚至是高楼大厦。

概念与目标 篇2

Gain attention of learner 让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生活中哪些是有理数,再比赛,看正确率

Inform learner of objective 给出学习目标,什么是有理数,学习有理数的概念 Stimulate recall of prerequisite 举例说明学生之前讨论的哪些是有理数,哪些不是 Present stimulus material 分类数的名称

1,2,3,4„„叫做正整数;

-1,-2,-3,-4„„叫做负整数; 0叫做零;

2,2.5(即2)叫做正分数;

321

211823

象、概念与概念思维 篇3

1.概念思维以概念为平台,那么概念是什么?对此可从两面观之。一是历代哲学家如何反思和看待概念,二是概念的真实存在状态。就西方主流学术来说,对概念的反思受两个前提的制约,一个是对人类认识活动的感性和理性的严格区分,另一个就是与这种区分紧密相联系的直观(直觉)与逻辑的严格区分。这样的区分从西方文明的源头处——古希腊就定型了。按当时的说法,认识机能分为感性和理性。感性是直观的能力,而理性则是判断和推理的能力。直观在表象的平台运作,而判断和推理则仅仅是概念联系。这两个领域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形式上看,都是异质的,因而是相互隔绝的。就内容来说,它们所表现的是两个世界,一个是物的世界,另一个则是理的世界。就形式来说,一个是具象,另一个则是概念。具象因其偶然性不能把握理,而概念则因其确定性不能把握物。物总是流动变化的,只能在感性形象中把握,而如果用概念去把握则只能出辩证法 (意见的逻辑实质)。比如,一只鸟在飞,在感性直观中能够表现,但在概念中就会陷入芝诺式的辩证法。

在感性和理性隔绝的前提下,古希腊多数主流哲学家崇尚理性而蔑视感性。他们之崇尚理性,一方面与他们对人的本性的理解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认为人必以自由、永恒为旨归有关系,而理性的本性恰恰是自由,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另一方面,是因为理性在其形式与内容的协调中所达到的是一个确定的世界,而只有确定性才可成为真理。因此只有理性才能成为真理的承载者和判定者。当然,理性的形式可以去判别物象的世界,但这是一种误用,因为这样判别的结果出现的只能是没有确定性的辩证法或自相矛盾,因而它不是真理,而是意见。由此看,理性思维及其形式——概念,不仅从形式和内容上与感性及其形式——直观或象隔绝,而且被当作了唯一的真理存在的基地。正因为如此,感性学或直观学的内容长期被忽视了,以至于以后出现了诸多感觉主义、直觉主义、非理性主义的理论来对此矫枉过正。

既然理性思维与感性、概念与直观隔绝,那么理性便不能假于直观、感性来获得真理的明见性,而只能从概念本身的王国中,即在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中得到确定性和真理性。因此理性思维的形式——概念便与理性思维的法则——逻辑合为一体了。逻辑作为概念与概念关系的必然性(即理性思维的必然性)的反思得以出场,随之而发生的便是概念的逻辑化,而定义也就变成了概念的逻辑内容。通常我们说概念是“规定”,其潜含的前提就是在这种与直观隔绝的理性之法则——逻辑的框架中理解概念的,其实这只是西方人在早期对概念的一种片面的反思,即逻辑化的概念,并不代表真实的概念。

2.这种将直观和概念、感性和知性隔绝的作法,以及对理性形式——概念的片面反思,促成了建立在对理性思维法则——逻辑法则基础上的西方特有的“逻辑思维”。这里所说的逻辑思维,并不是指他们的思维符合逻辑,而是指他们的思维是在他们所反思出来的思维法则作为逻辑法则的自觉支配下进行的。相比之下,中国哲学则因其未作这样的反思,也就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理性法则——逻辑,当然也没有形成西方意义上的逻辑思维。但是,我们切不可由此断言中国哲学的思维不符合逻辑。由此看,西方理论家在逻辑法则规范下的概念以及概念思维实际上受到了逻辑法则的严格制约,甚至于将无法用他们所反思出来的逻辑法则解释的思维运动看成了非概念、非理性。这就掩盖了概念的原创性,掩盖了真实概念的活动,而中国哲学思维则没有这个弊病。

现在的问题是,西方的哲学是否总是在坚持非直观的概念?是否对概念的原创性未加一点涉及?不是。随着对认识反思的深入,西方人也看到了其中的一些弊病,也在弥合概念和直观的隔绝。康德就是一例。一方面,康德仍秉承希腊古训,一是认为概念和直观绝对异质,二是崇尚理性和逻辑,认为只有研究先天概念的逻辑才是纯粹真理。另一方面,他为了解决知识的创生性问题又试图将先天概念运用于直观。由此他确立了知性作为纯直观(感性)和纯概念 (理性)这个认识的中间环节。在康德看来,知性的法则虽然也是概念(范畴),但这概念与理性概念不同,它们是与直观的固有关系,因此,它们就不能合法地离脱感性直观,在纯概念中活动,而只能应用于直观材料,对直观材料进行综合连接活动,以实现“感性材料的必然连接”。这种“感性材料的必然连接”就是科学知识。康德的先验逻辑,核心内容就是关于知性概念的逻辑,而其建立的原则就是概念与直观的逻辑关联性或张力关系。

康德通过知性法则的探讨,接触到了思维的原创性环节。一般说来,思维可以分为原发性环节和继发性环节,原发性环节是一种思维的自生自发性,最能代表思维的创造性,康德的知性活动以范畴综合感性的环节主要涉及的便是思维的原发性环节。所谓继发性环节,便是在对原发性环节的规律进行反思后在这种反思成果制约下的自觉的思维活动。由于继发的思维活动受对原发活动之反思的制约,而不同的反思又有不同,故而继发活动便有不同的特点。前面所说的西方特有的、在逻辑法则规范下的逻辑活动,便是在对原发活动之逻辑线条的反思的制约下形成的继发的思维活动;而所谓的形象思维,则是在对原发活动之形象法则的反思和理解的制约下形成的继发的思维活动。更有甚者,即使是对原发活动的逻辑反思,也各有不同,有的关注纯形式,有的关注内容等等,因而也会产生不同的逻辑法则,进而出现不同形式的逻辑思维,如普通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等等。由此看,康德关于知性活动的研究,对揭示思维的本真状态、原创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知性作为思维的原发性活动的机能是什么?具体说,是什么机能实现了感性和理性、直观和概念的结合?康德认为是想象力,特别是先验想象力。想象力这个机能并不是康德的发现,前此的经验论者几乎都用过它,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有了合理的规定。前面说过,亚里土多德分感性和理性、直观和概念,但它也认为在二者之间有一中间分子,这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成就象,因而是直观,但同时想象力之象又有一般性的特点,因而是象概念。另外,想象力虽在形式上象感性,但它又不同于感性的接受性,而是具有理性所具备的自发自生性特点。换句话说,它可以將意化象,诉诸直观,而不是单纯接受直观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想象力是自由的,它可以在意和象、象和象之间摆动。康德正是运用想象力的这个特点,实现了范畴和直观的联系。在康德看来,范畴可以通过想象力化为范畴的“先验图型”,而通过先验图型,范畴就能与感性达到融合。对康德所提出的范畴的图型,黑格尔的评价是中肯的,他认为康德虽然将知性看作逻辑功能,认为范畴和直观是异质的,但先验图型说却是“直观的知性”或“知性的直观”。

进一步的问题是,图型作为直观、作为象是何种象,康德认为它不是空间之象,而是时间之象。时间作为内感直观形式,是心灵之自生性的场地。因此,时间之象就不再是具体形象而是一种心灵的继起状态的体现或内在体验。在康德看来,先验想象力在时间中运行,方产生范畴的图型,实现概念的直观化。在这里,究竟想象力和时间是什么关系,谁最基本,尚有讨论的余地。但康德以想象力和时间来弥合感性和理性、直观和概念的努力,在西方将直观和逻辑相割裂、并在此割裂的前提下遮蔽认识原创性活动的认识理论占主流的情况下,其积极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在后的先验哲学家,如费希特和胡塞尔,均把想象力归为思维的主要能力。费希特认为,意志的机能是“努力”,而整个认识的基本机能则是“想象力”;胡塞尔也把“本质直观”或范畴直观的活动看作是“自由想象力的变更”。可以说,在先验哲学的影响下,西方产生了一个由逻辑向直观、由概念到象回归的潮流,即回归到思维之原创性的潮流。而这个潮流在形而上学上的表现,则是将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核心概念——存在的时间化,也正是在时间中,存在的本真意义、形而上学的原创性才能彰显出来。

3.上述沿西方哲学思路所作的分析表明,尽管西方人善于逻辑思维,不容易捕捉到思维原创性环节的真实状态,但仍然程度不同地抓住了其重要特征,即:意和象、概念和直观是融合的。

实际上,思维总是语言—思想统一体,而思想又是象—意统一体。如果按西方人的说法把思维形式称为“概念”,那么言—象—意的上述统一便是概念的真实存在状态,或者说是原发状态的本真的概念。如果也按西方的机能学说,实现这统一的活動便是想象力。其中,象和意是同一想象力的产物,只不过前者是向外的,而后者则是向内的和体验的,前者是想象力表现形象的功能,后者是想象力表现形象意义的功能。一般说来,这二者处于张力的两端,相互包含。前者有多高,后者也有多高;反过来也是如此。概念的内容在原发的状态上,其内容便是这样一个意一象统一体,而构成这统一体的机能便是想象力的活动。比如,一种性质的共相,如红这个共相,它在原创性环节上的内容并不是某种固定的意义,而是想象力在不同红的形象的差异中所达到的同一性的体验,红就存在于这体验与形象观照的张力活动之中。胡塞尔认为本质直观乃想象力的自由变更,从描述的角度显示了这一点;黑格尔认为本质自身是同一和差异的统一,则是从逻辑的角度猜测到了这一点。

既然意和象相互包含,各自潜在包含对方成为一整体,那么概念便可以有以形象为主的概念和以意义为主的概念,即形象概念和意义概念;就概念成熟于语言来说,也就有以形象为主的语言和以意义为主的语言。相应地,概念思维也就有以广义的象征性为主的形象思维和以规定性及其线形运演为主的意义思维。但是应注意的是,在这里意和象并不是割裂的,而是象中有意、意中有象,并且二者处于互动的张力结构中。所以,形象思维是包含意义理解在内的统一体,而意义思维也是包含形象观照在内的统一体,只不过后者隐而不显,处于背景状态而已。由此看,在思维的原发状态,象贯通于概念(包括形象概念和意义概念)之中、而象的活动亦贯通于概念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意义思维)之中。

但是,人往往要支配自己的思维而进入思维的继发过程,一旦如此,由于其受反思前提的支配,上述思维的原发过程便会或多或少地被遮蔽,概念的本真状态也会或多或少地被掩盖。一方面,如果在继发过程中过于专注象及其流动,而忽视与其相生的意及其逻辑含蕴,这就往往造成对思维确定性忽视。另一方面,如果过于关注意而忽视与其相生的象及其运动,则往往把概念理解为僵化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线性逻辑,产生抽象的逻辑思维。当然,对思维之原创性遮蔽最甚者是后者,即西方在意象割裂的前提下所形成的特有的抽象逻辑思维。与此相比,中国学者在对思维朴素反思基础上所形成的象思维类型,虽然也是自觉的继发性思维,但其中所渗透的反思更接近思维的原创性,因而它可以被看作思维原创性在更高层次上的或自觉层次上的发展。因此,上述西方哲学从逻辑到直观、从概念到象的回归趋势中出现西方哲学家(如海德格尔)借鉴中国文化资源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概念与目标 篇4

一、教材内容解读与教学目标定位

数学知识“螺旋上升”式的编排方式, 是基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正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曲折过程,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那么, 如何以“螺旋上升”的思想解读“小数初步认识”和“小数意义”这两节内容呢?

1.“小数的初步认识”——唤醒学生经验中的“小数”

从教材主题图及例题情境可以看出,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虽然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 但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释情境中某个具体小数的含义”, 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 (如“人民币单位”、“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 初步感知“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是这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

2.“小数的意义”——追求“小数”概念的数学理解

概念的建立是一个系统过程, 有些概念的认识是一种“前概念”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累积与升华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 因为对“小数”的认识经验, 起始于生活, 其前概念中具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当然, 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于此, 于是在“小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中, 更多关注了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

“小数的意义”一课, 人教版教材编排在四年级下册。同样从教材呈现的主题图与例题来分析, 这节内容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的概念, 即“一位小数表示是十分之几的分数, 两位小数表示的是百分之几的分数, 三位小数表示的是千分之几的分数……”教材则以“对应”的方式表达的:

最后得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笔者明显感到, 教材有意识地把关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以及三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之间的对应关系”, 作为引导学生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这一本质内涵的重要过程, 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利用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 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即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的意义这一意图。

综合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三年级下册教材“小数的初步认识”更多关注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线性联接;四年级下册教材“小数意义”则注重了“小数概念”数学内涵层面上材料的呈现。于是, 两节内容的核心目标也就可以这样来确定了。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的核心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含义, 知道以“元”、“米”等作单位表示具体量的小数各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小数的意义”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探究小数与十进分数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理解小数的意义, 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二、核心活动设计与分析

1.“小数的初步认识”核心活动设计与分析

【核心活动的设计】

活动一:以“元”作单位的小数含义的理解。

选择一个以“元”作单位的小数, 请学生说一说这个小数的具体含义, 唤起学生经验中对“元”作单位小数的认知: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元,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表示角,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分。如:2.95元也就是2元9角5分。

结合一定的练习 (如5角是 () 元, 1元7角是 () 元, 1元7分是 () 元等) , 引导得出以“元”作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

同样的方式组织进行以“米”作单位的小数含义理解。

活动二:感知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

以1米长的线段为材料, 并画出1分米长度处。

让学生猜一猜, 这一段有多长?当学生答出1分米后, 请其说说是怎样看出1分米的, 引导学生回顾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其中的1份就是十分之一米。

引导得出:这一段还可以看成是0.1米。帮助学生感悟1分米的一段, 既可以用米来表示, 也可以用0.1米来表示。

延伸:那7分米呢?9分米呢?

最后归纳:几分米, 当我们要用“米”作单位时, 既可以写成十分之几的分数, 又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分析】

以上活动设计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小数虽然源于分数, 但从学生的现实来分析, 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有着相当丰富的感性认识, 对具体情境中小数含义的理解很有经验, 特别是计量长度和价格时所用的小数。因此, 用好学生的经验, 抓住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 是这节课的首要策略。

以上活动用好了学生两个层面的经验:一是生活经验。如带长度单位的小数、带货币单位的小数、带质量单位的小数等等。因为这些小数有具体背景作支撑, 大多数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如学生知道“5.9元表示5元9角”, “4.15元表示4元1角5分”, 这是学生提炼归纳“以‘元’作单位的小数, 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元’, 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表示‘角’, 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分’”的基础。又如学生知道“1.73米表示1米73厘米或1米7分米3厘米”, 这又为理解归纳“以‘米’作单位的小数, 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米’, 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表示‘分米’, 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厘米’”作了准备。二是对“分数初步认识”的数学经验。如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 其中的1份既是1分米, 也是1米的米。

其次要巧妙架设小数与分数间“贯通”的桥梁。本节课要达成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分数间的联系, 帮助学生初步积累“一个具体量可以用十进分数表示时, 那么它也可以用相应的小数来表示”的直观经验。如在“十分之几米”和“一位小数表示的米数”的关系教学中, 我们不强求每一个学生都知道“一位小数表示的米数等于十分之几米”, 没有提升到脱离具体情境来认识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我们更多以实例来引导学生感悟两者之间的关系。如“1分米可以用米表示, 还可以用0.1米表示”, “0.4米表示4分米, 还表示米”……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突出了1分米、9分米、4分米等具体量在学生感知“十分之几米”和“一位小数表示的米数”的关系中的“桥梁”作用, 既注意了知识点上的渗透, 又关注了知识面上的沟通, 使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过程更具伸展性, 有利于学生在系统学习小数之前积累更为丰富的感性经验。

2.“小数的意义”核心活动设计与分析

【核心活动的设计】

活动一: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出示正方形纸片:如果用这张正方形的纸来表示1元, 那么这里的2元怎样来表示呢?0.1元呢?到不到1张纸?那到底是多大的一块呢?你能不能把它表示出来?请你通过分一分、画一画, 表示出0.1元。

学生操作后展示:这张纸的就是0.1元。

先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抽象与提升:小数0.1表示什么意义呢?请学生表达并结合媒体演示:把1张纸平均分成10份, 表示其中的1份。

追问:0.2、0.3、……0.9呢?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顺势板书:引导思考:1里面有几个0.1?

小结:像这样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的小数, 我们把它叫做一位小数。那请你想一想, 一位小数表示什么意义呢? (十分之几的分数)

活动二:认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引导:刚才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的分数, 那两位小数又表示什么呢?我们以0.01为例, 如果把这个正方形看作“1”, 要表示出0.01那么大的一块, 你会怎么做呢?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课件演示 (如右图) :

提问:从这个图上你还能看到别的小数吗?

(空白部分是0.99) 0.99表示什么?

追问:1里面有几个0.01?0.1和0.01有怎样的关系呢?

要表示出0.18, 该怎么涂?如果继续涂下去, 还能表示哪些小数呢?请你先涂一涂, 再写出这个小数。

学生独立操作后反馈交流, 并出示一个小数 (如:0.27) , 让学生猜猜是怎么涂的?

小结得出: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分析】

与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相比, 本节课中的活动又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在思维层次上明显提高了要求, 增强了思维的挑战性。从以上教学活动中, 可以明显感受到,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要求高了, 思维空间变宽了。如开头学生独立探究“1张正方形纸片上表示0.1”。这是沟通小数与分数关系的关键活动, 也是学生从直观经验上升到数学理解的重要过程。但本操作过程需要有两个层面知识和思考能力的支撑:一是对小数与分数之间关系的初步认同;二是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即能够以实物或图形表示出某个分数的能力 (此处是把一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10份) 。因为本活动是在课的起始部分就进行了, 对学生的思维来说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本节课第二个思维活动落在“思考0.01如何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来”。这是一位小数到两位小数的扩展, 是深入理解小数意义的又一关键活动。而当需要学生思考“1里面有几个0.1?有几个0.01?0.1与0.01有怎样的关系?”等问题时, 虽有直观图形作支撑, 但更多是数学层面上的抽象分析与思考, 对学生思维的挑战性更强了。其次在概念认识上突出了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 增强了概念呈现的系统性。

职业生涯目标概念 篇5

职业生涯目标一般都是在进行个人评估、组织评估和环境评估的基础上,由组织里的部门负责人或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与员工个人共同商量设定。注意生涯目标要具体明确、高低适度、留有余地,并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专家认为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包括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确定,它们分别与人生规划、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相对应。一般,我们首先要根据个人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再把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分化,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组织环境制定相应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个人的心理特质: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和个性,如智能、情商、性格、潜能、价值观、兴趣、动机等。

生理特质:包括性别、身体状况、身高、体重以及外貌等。

学历经历:包括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训练经历、学业成绩、社团活动、工作经验、生活目标等。

(1)组织特色:包括组织文化、组织规模、组织气氛、组织阶层、组织结构等。

(2)人力评估:包括人力需求预测、人力规划、人力供需、升迁政策、招聘方式等。

(3)工作分析:诸如职业分析、工作能力分析、工作绩效评估、工作研究等。

概念与目标 篇6

1 联合分析法的主要原理

联合分析方法是Paul Green【1】等人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实验设计方法, 其目的在于:一是确定消费者赋予某个预测变量 (水平) 的贡献和效用以及属性的相对重要性;二是寻找消费者可接受的某种产品的最佳市场组合, 这种组合最初可能并没有被消费者所评价;三是模拟市场, 估计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占有率变化。

联合分析法其核心内容为调查前的准备、试验方案设计、市场调查 (数据采集) 和调查后的数据处理三个部分。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 形成了三种基本分析模型, RCA (Regular or traditional conjoint analysis, 常规型或传统型联合分析) 、HCA (Hybrid conjoint analysis, 混合型联合分析) 及ACA (Adaptive conjoint analysis, 适应型联合分析) 。其中, RCA相对简单易用, 应用较广泛。只要求受访者对各虚拟概念产品进行评价, 研究者则利用统计方法对调查得到的总体偏好效用分解, 求得各个属性、水平的效用, 其分析过程可以分为七个阶段【2】:

(1) 产品的属性和属性水平识别。

(2) 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生成虚拟产品。并为每一种虚拟产品制作卡片加以描述。

(3) 市场调研 (数据收集) 。要求被访者每次针对产品 (服务) 的所有属性进行评价。

(4) 数据处理。主要是计算各属性的效用。

(5) 评估和验证。以了解在消费者个体层

次和群体层次上联合分析模型的正确性。

(6) 构建产品评估指标和工程指标。

(7) 解释与应用。利用前面分析的结果构建市场模型, 预测由于新产品上市和现有产品结构发生变动可能带来的影响。

对设计者而言, 联合分析的价值在于可以量化测试各种属性相对于用户来说的重要程度, 以及各属性彼此之间的组合关系, 从而预测哪些产品属性组合最受用户的欢迎, 同时对产品概念选择和测试提供量化的评价结果。这样就能在产品开发的概念设计阶段尽快掌握用户需求目标, 避免传统的市场研究方法在分别调查产品属性之后得出不现实的“价格最低、性能最优”, 或者“所有因素都非常重要”等似是而非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明确设计目的, 将用户需求目标转化为相应的设计指标, 驱动设计进程。

2 用户需求层次构建中的联合-层次分析

在产品定义中引入联合分析法是获取用户需求目标并将其转化为产品设计指标的重要分析手段。Suh[3]的公理设计 (Axiomatic Design) 理论认为, 产品设计是顾客域、功能域、结构域和工艺域之间的映射过程, 每一域中都有各自的元素, 即顾客需求、功能要求、设计参数和工艺变量。产品定义是实现顾客域到功能域、结构域的映射与转变的起点, 需要在识别足够多的用户需求信息基础上, 将重要用户需求归类整理为层次化逻辑结构, 并找出新的概念产品组合规则和方法, 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特定的某些顾客。从顾客域到功能域的映射规则通常使用质量配置工程 (QFD) 来完成产品定义过程, 即识别“顾客的声音” (VOC, 也称顾客需求) , 并将其模糊量化为工程设计指标【4】。然而, 当需求个数较多时QFD在矩阵求解上具有很大的困难。例如, 某目标产品有4个属性, 每属性下各3个水平, 将会得到3*3*3*3=81种不同的虚拟组合方案, 而通常影响顾客的属性远比四个要多。显然, 要让设计人员和用户对这些数量惊人的虚拟产品逐个分析和评价是不现实的。而采用联合-层次分析, 则可以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水平进行正交组合试验, 联合分析是在部分因子正交实验设计的基础上, 要求消费者针对属性水平所构造的每一个轮廓进行评分, 以表明购买意向或购买的可能性大小。

正交表是一整套规则的设计表格, 用Ln (t) c表示, 例如L9 (3) 4是指有3个因素水平的9行4列正交表, 如表1中所示。

在进行正交设计之后, 顾客被要求对这些产品组合进行评价, 调研人员随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按照表1的L9 (3) 4正交表进行属性和水平的选择组合, 可以把试验数量减少到9种不同产品, 不仅减轻了调研和设计评估人员的工作量, 也使得概念配置方案更具有代表性。因此, 联合-层次分析法成为产品概念设计中确定产品定义的主要解决手段。

2.1 偏好属性的筛选与层次分析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A.L.Soaty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该方法以决策主体的定性分析和逻辑判断为主要依据, 建立判断矩阵并通过一系列数学方法计算出各种候选方案的重要度, 从而选择重要度最大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由于用户偏好需求是相对主观的因素, 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很难用硬性标准来划分权重等级, 因此要用到模糊层次分析法。AHP的核心是利用1~9之间的整数及其倒数作为标度构造出判断矩阵, 在构造判断矩阵时如果i, j两因素的权重之比不易确定, 只知道其变化范围在P、Q之间, 最大可能值为M。这时, 利用AHP法就无法构造判断矩阵了, 于是决策者们对AHP在模糊环境下进行了扩展, 即Fuzzy AHP。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为:建立评价层次的结构模型→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度→计算各指标的综合重要度→建立各指标的隶属函数并计算隶属度→综合评价。

模糊层次评价方法的基本步骤为:

1) 确定评价指标。首先通过调研分析把顾客需求描述成一系列的产品属性, 每个属性又分解为不同的属性水平, 不同属性及水平可以组合形成不同的模拟产品, 要求受访者对模拟产品的多个属性进行优劣比较、选择、排序, 研究者则对调查结果利用统计方法进行组合分析, 建立偏好程度评价指标集合S={s i|i=1, 2, ..., m}, m为评价指标的个数;

2) 确定权重。在模糊层次评价法中指标集是一个多级递阶的综合层次结构, 根据结构分析法确定每一评价指标的权重W= (w 1, w2, ...w n) T, 且∑jnwj=1;

3) 确定隶属度。这是模糊层次评价法的关键。设Lk为用户对第k种产品属性水平偏好程度的隶属度集, Lk= (l 1, l 2, ..., l n) T, 隶属度可以根据顾客重要程度以及调研人员的经验, 采用专家评分法以及隶属度函数计算;

4) 综合评价。根据权重、隶属度, 既可对用户偏好需求做出综合排序。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以下评价方法:

a.最大隶属度法

若则可判定对此需求的评价为Vk。

b.加权平均法

若主评价集V=V1, V 2, ..., Vm中各元素均可量化时, 将看成Vj的权重, 用f表示Vj的量化值, 则V=

就是对此用户需求综合排序的结果。

由此筛选出重要的用户偏好需求作为概念产品的正交试验设计的要素进行二次调研和组合分析。

2.2 用户需求目标的排序与RCA组合分析

用户需求目标的排序需建立在产品属性效用评价分析基础上。通常情况下是预先给每一个虚拟产品一个评分指标级或序号, 请顾客通过打分或排序等方式对虚拟产品进行评价, 调查顾客对虚拟产品的喜好、购物的可能性等, 以揭示受访顾客对各属性的重视程度。这里以常用的九级李克特量表举例说明RCA组合分析中产品属性的效用分析与评价方法, 如图1所示。其中, 最终的测试值是所有被访顾客分值的均值【5, 6】, 从问卷信息中分离出顾客对每一属性以及属性水平的偏好值, 也称为该属性的“效用”。

属性的效用可以采用级差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来计算, 这里采用回归分析, 总效用的计算采用以下公式【7, 8】:

其中,

U (x) ——所有特征的效用

ki——需求特征i的水平数目

m——需求特征个数。

aij——效用参数, 表示特征i的第j个水平的效用值

参数aij通常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 (OLS) 模型估计。由效用函数可以产生一个衡量每一特征重要程度的指标:属性的重要性Ci。Ci定义为该属性水平的平均最大分值与平均最小分值之差, 即

Ci={Max (aki) -Min (aki) }, 每个属性i的重要性需经过标准化处理, 表示相对于其他属性的相对重要性。

得到了产品属性的效用评价排序后, 再利用专家评分法获得各产品属性对用户需求目标的隶属函数, 从而构建用户需求目标体系。我们以汽车产品造型需求分析为例加以说明。

3 汽车产品造型需求目标分析

通过用户需求的层次分析, 确定以下几个属性水平作为汽车产品需求层次结构分析的主要因素:概念产品属性 (价格、外观、动力性能、人机性能) , 属性水平{高, 中, 低}。在正交实验设计时使用SPSS 8.0及SAS 6.12中的正交分析模块, 自动生成与待定产品的属性和水平数目相对应的正交表。

我们采用L9 (3) 4正交表, 对汽车产品造型需求的四个概念属性进行正交分析, 使原本要进行81种的评价减少为9种。通过二次调研, 输入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得到汽车产品需求目标体系, 为后续的产品结构设计和具体的指标体系制定提供合理依据, 如图2所示。其中, 高、中、低三种水平是相对的, 可以结合市场趋势酌情调整具体的属性方案和轮廓, 具有更稳定的适应性, 属性水平的设置如下。

车身尺寸{3600/1600/1670, 4152/1680/1440, 4212/1762/1531, 4600/1800/1710, 4998/1851/1461}

造型风格{敏捷实用, 沉稳经典, 休闲舒适, 典雅尊贵, 豪华气派}

色彩{白, 黑, 银灰, 深蓝, 绿, 黄, 红}

内饰{简适, 温馨, 考究, 个性}

通过上诉联合-层次分析法, 我们可以得到汽车产品或服务的哪些属性对顾客重要以及重要程度, 从而设置相应的设计指标要求。

联合层次分析确定的用户需求层次结构可以与QFD方法结合完成后续的详细设计进程, 即功能域向结构域的需求目标转化, 为面向个性化设计目的产品快速设计系统平台的构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江, 孙守迁.应用正交/交互式遗传算法进行产品造型设计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7, 8 (13) :1470-1475.

[2]王高、黄劲松, 等.应用联合分析和混合回归模型进行市场细分的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7, 11 (26) :941-950.

[3]Green P, Srinivasan V.Conjoint analysis in consumerresearch:issues and outlook.Journal of ConsumerResearch[J].1978, 5:103-123.

[4]于坤章.联合分析法在顾客价值测量中的运用[J].科技和产业, 2005 (10) :21-26.

[5]白长虹.西方的顾客价值研究及其实践启示[J].南开管理评论, 2001 (2) :51-55.

[6]吴明隆.SPSS统计应运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7]孙祥, 陈毅文.消费行为研究中的联合分析法[J].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 (1) :97-106.

概念与目标 篇7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于2010年9月联合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一章通用财务报告目标和第三章有用的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 该联合概念框架指出, 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提供关于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 从而有助于他们作出向报告主体提供资金的决策, 具体包括购买、抛售、或持有权益或债务工具的决策。

二、财务报告目标定位的变化及启示

从信息使用者使用信息的目的来分析, 会计理论界中对于财务报告目标定位存在两种观点——“决策有用性”和“受托责任观”。FASB第1号概念公告指出, 财务报告应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作出合理的投资、贷款和类似决策方面的有用信息, 从中可以看出, FASB之前的概念框架将“决策有用性”放在首位, 反映受托责任的目标层次较低。而IASB (改组前为IASC) 的定位是“决策有用性”和“受托责任观”两者并重, 其认为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各类使用者作出合理决策所需的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相关的信息, 同时财务报表应反映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由此可见, 联合概念框架受到了美国的影响, 将财务报告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性”。

FASB将财务报告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性”是由美国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决定的。然而,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是以IASB为主、与FASB联合制定的财务报告目标, 所以在确定财务报告目标时, 更应考虑全球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若IASB制定的概念框架过多向美国倾斜, 这将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很难与IASB的框架趋同, 从而不利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目前,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初建阶段, 资本市场仍不完善, 监管机制还存在很多漏洞, 资本市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进行配置, 因此, 当前我国企业融资主要是投资人直接融资, 受托人与委托人直接接触的方式。再者, 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下, 企业融资中国有资金占有很大比例, 所以在我国投资人更关注的是资本的保值增值, 更重视受托责任, 因而我国不能像联合概念框架那样将决策有用放在首位, 若只强调“决策有用性”, 我国会计准则将很难起到规范作用。

但我们也需看到,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上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且从长远来看, 我国资本市场将会不断地完善, 财务报告目标也应考虑机构和私人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因此, 在制定我国财务报告目标的时候, 在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同时, 也应具有前瞻性, 从而适应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需要。所以, 建议采用两种理论并用的做法来确保管理层在履行其职责的同时, 仍能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变化及启示

联合概念框架将通用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局限在“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 并特别强调, 原IASB概念框架中的雇员、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事实上已包括于所定义的主要使用者之中, 而其他潜在使用者, 如顾客、政府及其机构、社会公众等不属于通用的财务报告主要使用者之列。该联合框架还认为企业的管理层有能力从企业内部获取财务信息, 因此, 企业管理者所需的额外信息也不属于概念框架的适用范围。

FASB第1号概念公告将信息使用者定位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 而原IASB概念框架主要强调投资者的需要, 并包括广泛的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没有明确区分主要使用者的范围, 由此可看出, 联合概念框架与之前概念框架相比, 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范围缩小了, 其将信息使用者定位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

联合概念框架中明确指出政府及其机构不是报告的主要使用者, 这是因为美国资本市场相当发达, 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是赋予会计准则权威性的官方机构, 其代表投资人对会计信息提出要求, 而且税务等公共机构有获取有用信息的途径, 所以美国的会计模式是投资人利益导向, 而非政府利益导向, 因此美国不把政府及其机构作为报告的主要使用者。但在我国, 政府也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 因为我国政府一方面作为投资人, 对许多企业进行绝对或相对控股, 要求企业提供有用信息;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要对国民经济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在税务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信息需求。

再者, 社会公众可以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在美国, 证监会获得的丑闻信息有很多是由媒体揭露的, 例如安然财务丑闻就是被媒体所揭露的。新闻媒体以其独立的监督者身份去曝光企业不光彩的事件, 宣扬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从而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由此可见, 社会公众在市场中起到监督的作用, 有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 所以将其排除在财务报告主要使用者之外的这一做法欠妥。

此外, 无论是雇员将其生产要素投资于企业从而将其视作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 还是雇员的工资对企业来说是项负债而将其看成其他债权人, 这些将雇员包括在所定义的主要使用者之中的理由都有些牵强, 而原IASB概念框架将雇员归入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做法较为妥当。

摘要:FASB于2010年9月发布了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通过财务报告目标的新旧比较, 基于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 全盘接受联合概念框架是不适用的, 一方面, 财务目标定位不应只强调“决策有用性”, 另一方面, 联合概念框架将政府、社会公众排除在财务报告使用者之外欠妥, 且雇员包括主要使用者之中的理由也有些牵强。

关键词: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目标定位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试评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的某些改进——截至2008年10月16日的进展[J].会计研究, 2009, (4) :3-11, 96.

概念与目标 篇8

1.1 研究背景

为了积极应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产生的生态危机,关注全球可持续性的议题在20世纪逐渐展开。在建筑领域,计算机辅助的建筑性能数值模拟分析技术与建筑设计参数化方案优化技术近年来对建筑设计逐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推广与实施,既有力地推动了建筑设计行业对建筑性能的重视,但同时也给建筑设计的性能化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如何高效、科学地针对建筑性能进行设计与优化成为了一个意义重要的探索课题。

1.2 研究内容与现状

在建筑设计领域,以实现高效科学的性能化建筑方案设计为目标,很多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技术探索,以领衔专业为划分依据,以时间进展为线索,归纳出实现性能化建筑设计的三次“突进”,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主导的源软件开发,工程咨询行业主导的二次编码开发,建筑师主导的软件进程间对话。

P.G.Elis等以完全开源自主开发模式实现基于能耗模拟的建筑方案寻优办法,其中图形操作界面、模拟引擎、预处理器、数据库、优化模块、模拟运行管理等模块均使用开源代码进行自主开发[1]。东南大学的石邢以modeFRONTIER为平台通过调用Energy Plus 1)来实现单个建筑的墙体保温性能优化[2];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Jon Sargent等人[3]主要针对建筑遮阳设施的遮阳效果分析,通过链接Rhino2)和Energyplus3)来对模拟入射光能量值与制冷负荷能量值进行比较,提出相对合适的遮阳方案;Stavoravdis等利用数据库存储与读取技术实现对Ecotect4)计算结果的自动反馈与读取[4];uto[5]等人基于Rhino平台研发了Geco插件成功的链接了Ecotect软件并实现了软件双方自由通话。

如今,在CAAD越发成熟的今天,各类模拟分析软件层出不穷并愈发完善,建筑师希望在早期的设计过程中就能够预知方案的各类物理性能,从而投入到第三类研究。

因此,本文将顺应这个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以建筑师的角度,利用先进的性能数值模拟分析软件和计算机高效数值处理能力研究一套可行的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技术,进而部分实现基于优化算法的性能优化处理,使性能化建筑设计方法更加的科学、可靠与高效。

2 概念定义

2.1 建筑性能

建筑性能非常多样化,包括空气质量、空间舒适度、私密性、光质量、通风性能、热舒适度、噪声等级、经济和可持续性能等。本文主要从建筑的可持续角度出发,将建筑的性能限定在建筑物理环境性能上,其主要是指建筑物(群)内部环境质量及对周边环境影响相关的物理环境性能。

在建筑的设计、建造、使用、拆除的全生命周期内,建筑物(群)对内部使用者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种类繁多,从不同角度影响内部使用者的使用舒适度及外部生态环境的质量,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类主要的建筑环境性能:风环境性能、热微环境性能、光环境性能、声环境性能、能源与资源性能等,这些环境性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建筑室内舒适度、建筑区域环境舒适度、场地及周边能源与资源的节约与利用等,与整个建筑物(群)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

2.2 性能化建筑设计

性能化建筑设计可理解为以建筑性能为出发点,以定量的科学模拟与测量为数据支持的,以规范化的相关绿色建筑标准与评估体系为准则的,精确地设计建筑具体性能的设计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大力提倡减少建筑带来的环境负荷,与之对应的各类技术协会、研发机构迅速发展起来,并制定了各类绿色建筑技术评估和产品认证体系。这些绿色建筑技术评估与产品认证体系为性能化建筑设计提供了系统化的方法指导,明确地定义了在其体系内的性能化建筑的基本要求。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针对不同建筑性能的各类模拟分析软件被大量的开发和使用,使性能化建筑设计具有了可较快预测的科学结果,从而为性能化建筑设计提供了科学化的技术支持。

本文将沿着精确的性能化建筑设计的路线前进,以明确的性能要求为设计目标,采用科学高效的设计技术,最终比较快速、高效、科学地实现建筑性能的综合优化。

2.3 性能化建筑方案优化设计

由于建筑的性能问题涉及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所有专业都对建筑性能起到不同作用的影响程度,专业之间需要在各个阶段进行反复地的交流与合作。传统建筑设计一般分为方案阶段、扩初阶段、施工图阶段,其中方案阶段的设计决策对整个建筑的能耗起到决定性的作用。Wilder对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对建筑性能影响进行了研究,作者应用303项建筑节能技术对67座建筑进行研究,发现其中57%的节能技术措施是在方案设计阶段决策的[6]。同时,从当前绿色建筑发展的角度来看,尤其是绿色建筑技术系统没有实现产业化之前,大量的绿色建筑的实施需要依靠昂贵的绿色材料、设备、技术来实现,而这些昂贵设施的应用大多作用于建筑方案设计以后。可见,从方案设计阶段主动考虑建筑性能对整个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建立一套面向建筑师的,以建筑性能优化为目标的、能够在建筑方案设计早期就介入的设计流程、方法和支撑技术。这样一套方法具有适合建筑师使用、分析和优化过程科学、设计效率较高等优点。我们将这样一套方法称为性能化建筑方案优化设计方法。

3 性能化建筑方案优化设计的目标

3.1 目标

性能化建筑方案设计是一种科学的、定量的设计方法,整个过程需要在明确的性能目标的引导下进行的。建筑在设计、建造、使用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设计目标,即明确建筑在性能上需要达到的目标,从而控制建设活动的室内环境质量及对周边环境的负荷。建筑师在进行性能化建筑方案设计时,其实就是在针对设计目标进行逻辑清晰的归纳与整理工作,使整个方案设计与优化流程向着设计目标的方向良性地运行。从而使建筑设计的质量达到各类设计目标的要求。

3.2 参数及其分类

作为一个建筑师,时常面对一个复杂的设计问题和众多可以变化的设计参数,从各个方面满足设计目标的设计行为是一个比较难以掌控的复杂过程——数量庞大的可控制的设计决策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种类繁多的设计目标,这一复杂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多变量对应多目标的高级函数。

在这个函数中,我们可以根据“设计决策——决策效应——建筑性能标准”的过渡关系归纳出三类参数,他们贯穿于整个性能化建筑设计的全过程。这三类参数分别是:源参数、过程参数、目标参数,在设计流程中形成了“源参数---过程参数---目标参数”的参数传递流程。其中,目标参数是指拟建建筑的性能设计目标,其作为强制性的规范介入到性能化建筑的设计约束条件中,从而成为了整个参数传递中的目标参数,起到判断设计方案的性能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作用;源参数是指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决策的过程中直接操作的各类参数;过程参数是实时检测源参数作用下的建筑性能数值的参数。

3.3 简述LEED分析

基于参数传递的概念,本研究以LEED NC 2009为基本模板,针对参数属性进行系统条文分析,本文从不同层面整理出LEED条文对专业和阶段的综合影响(图1),并进一步遴选出受建筑师影响较大且主要作用于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的条文。再以“目标参数—过程参数—源参数”为线索,对与性能化建筑方案优化设计相关性较大的条文进行深入分析,整理出一条或多条可行的性能化建筑方案设计路线,并以可视化的图表来显示整理结果,便于直观地指导建筑方案设计工作。

4 工作流与技术应用

4.1 工作流

从技术实现的层面来说,性能化建筑方案优化设计方法的实质是:通过建立一整套方案设计和模拟分析流程来实时获取性能模拟分析的结果并自动反馈回设计方案,进而根据目标参数与过程参数的对比结果自动地调整方案源参数设计,从而最终达到目标参数的要求,实现一种或多种建筑性能的优化。

因此,整个设计流程的关键在于精确而具体地建立一套参数传递系统来控制整个设计优化过程,其基本构成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源参数的设定。在方案建模端有条件地生成一个或多个初始方案,并将其参数化;

(2)设计信息转入模拟分析软件。从步骤1中产生的参数化设计方案里选择需要的几何信息、物性参数、环境参数等,将它们传送到性能模拟分析程序端;

(3)过程参数的获取。性能模拟分析程序根据接受的数据进行指定性能的计算;

(4)过程参数与目标参数的比较。将性能计算结果同设计师预设的设计目标进行比较,如果满足,则结束设计流程;如果不满足,则进入步骤5;

(5)性能优化。人工或自动地调整设计方案,回到步骤2,重复设计流程。

这一设计流程必然是多次循环寻优的过程,其循环次数取决于多重因素,包括初始方案的合理性、设计师预设性能目标的严格程度、人工或自动调整设计方案的模式等。

4.2 三种工具的具体技术与运用

在针对具体的建筑问题时,本文将以Rhino为平台,利用性能化建筑方案优化设计技术实现多种建筑性能的优化。

4.2.1 Rhino与Ecotect结合实现针对太阳辐射的建筑性能优化设计

本例假设建筑场地为中国江苏省南京市郊区,建筑类型为公共建筑,其基本几何生成信息是两条高度固定的封闭圆角方形曲线,基于这两条曲线生成断面曲线,有断面曲线放样生成的曲面为建筑屋顶的最终形态(图2)。其中两个方形的圆角半径OffsetBig/Offset Small,控制路径曲线曲率的参数BiArc,上部方形曲线的选择角度Angle都会对方案的最终形态产生主要影响,如图3所示。本例希望通过以上变量的组合来实现建筑外表面全年太阳辐射最大化,利用建筑外表面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本例将在在Grasshopper中通过建立自定义组件来完成Rhino对Ecotect的对话流程,自定义组件主要分为五大部分:Run Eco/Weatherdata/Model&Material/Calculation(Obj Or Grid)/Result。五大部件的作用分别是:控制ECOTECT的启动,气象文件的输入,模型传递,模拟条件设定与计算,读取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经过一定时间的进程间对话的模拟分析与优化(图4),在过程趋于收敛的情况下作者手动停止优化,并记录全过程各参数变化的过程(如图5 abcde所示)在全过程中获取的最优方案(图6)。

4.2.2 Rhino与Radiance结合实现性能化建筑方案优化设计

建筑师在运用自然光进行设计时具有极强的积极性,因为自然光的合理使用既能达到一定的人体生理需求,又能创造满足人体心理需求的精神空间。同时,随着可持续观念的普及,积极的使用自然光源还能够减少由于照明而产生的负荷。

常熟科技城科技企业加速器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建设场地位于科技城的中央核心区。该项目拟建一座建筑面积约为47000m2的5层办公建筑。项目的建设以获得LEED金级认证及国标绿色三星为目标。本文针对LEED中IEQ c8.1进行自然采光优化设计,获取其中一分。

根据LEED条文规定,建筑主要使用面积的75%以上必须满足在9月25日上午9点到下午3点的室内照度在269Lux到5381Lux之间。本文从考察方法的可行性角度出发对设计问题进行了适当的简化,提取出建筑南向空间进行光环境模拟分析来进行空间照明优化设计(图7),并结合方案设计中使用的百叶来控制建筑的室内照度等级。

根据模拟计算需要的参数设定,本例在Grasshopper平台自定义了六个组件用以链接Radiance(如表2所示),分别控制天空、几何模型转化、材料建立、监测点、批处理项目控制文件建立、批处理模拟。

根据LEED要求,本次实验的设计目标是在9月21上午9点到下午3点,满足75%经常使用面积达到269~5381Lux的照度要求。

针对提取出的南向房间,实验从分别对上午9点与下午3点进行优化计算,获取两个时间点的符合目标参数75%的源参数组合系列。通过比较两套源参数组合,选择并确定南向百叶参数设定。

在对南向开窗的房间进行了9月21日9:00 am与3:00 pm两个时间点的百叶影响下的室内采光优化设计之后,得出两类符合LEED要求的百叶参数组,为了保证南向建筑在9月21日上午9点到下午3点能够仅仅利用自然采光满足LEED对办公室内的采光要求,确定南向百叶设置参数为下午百叶参数(表3)(图8)。

4.2.3 Rhino与Energy Plus结合实现建筑开窗优化设计

在建立了完整的优化流程的基础上,本节以常见的长方体建筑形态为研究对象,全过程模拟全年及各月的能耗,并与相关标准对比,进行可行的方案结果判断,在优化平台下实现建筑的能耗控制。

本次实验的基础建筑为4200×4200×3000mm3的长方形建筑空间。建筑物在四个朝向开窗时,本实验设定建筑开窗面积固定,通过设定若干源参数随机分配建筑四个朝向的开窗面积,各朝向开窗面积的不同,此建筑单体的全年能后会有区别,实验旨在观察四个朝向的开窗面积如何分配能够达到全年能耗最低的情况。

在具体的源参数设置过程中,四个朝向的开窗面积设定在计算机语言中需要有先后顺序之分,且单个朝向开窗面积需要有上下限值,以保证每面有最小的开窗面积且每面的最大开窗面积不超过墙体尺寸。(图9)。本文利用grasshopper针对与建筑师直接挂钩的几何、属性等相关信息建立了组件,一共有Zone,Geometry,Run Period,Project Information等四类idf组件(表4),在材料,构造,灯光等设置采取引用的方式来完成流程的运转。

经过约750步的计算与择优过程,在记录了各类参数的全局变化过程之后,(图10a b c d e)对计算结果组合进行统计之后得出最优源参数组合(表5)。

5 结论

本文首先从理论的层面出发,初步提出了性能化建筑方案设计的理论框架,明确界定了全文研究的相关重要概念,如建筑性能、性能化建筑设计、性能化建筑方案优化设计等,明确提出以性能为优化目标进行建筑方案设计。

其次,在界定性能目标方面,根据性能化建筑方案优化设计的概念相应的提出“源参数”与“过程参数”,三类参数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参数传递流程。

在具体处理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之前需要明确详细的设计目标参数,为了细致地控制性能化建筑方案的操作,本文基于LEED详细分析了性能化建筑方案优化设计的具体方案设计目标,尤其注重对建筑师影响较大的条文,对它们以及涉及的设计阶段进行了细致的参数分析,提取出适合于具体技术开发的性能化参数传递流程

在应用技术开发层面,作者以Rhino为平台,建立了性能化建筑方案设计优化的技术体系,并针对建筑可再生能源(太阳辐射)利用、建筑光环境、建筑能耗等性能目标展示了技术应用的途径。

摘要:计算机辅助的建筑性能数值模拟分析技术和建筑设计参数化方案优化技术近年来对建筑设计逐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需要通过各项性能评估的绿色建筑来说,更有决定性的意义。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建筑性能及性能化设计的概念;然后以美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为例,分析了性能化建筑设计的目标和参数;重点探索了基于Rhinoceros平台,通过程序开发技术,初步建立起一套覆盖若干重要建筑性能、可定量计算、可自动反馈、可智能优化的性能化建筑方案优化设计的流程和支撑技术。研究成果对于性能化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开发出的实用技术可直接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强调性能要求的绿色建筑方案优化。

关键词:性能,方案,优化,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DCrawley.Automated Multivariate Optimization Tool for Energy Analysis[C],2006,USDepartment of Energy,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2]Xing Shi.Design Optimization Of Insulation Usage And Space Conditioning Load Using Energy Simulation And Genetic Algorithm[J].Energy36(2011)1659-1667

[3]Jeffrey Niemasz,Christoph F Reinhart.SHADERADE:Combining Rhinoceros And Energyplus For The Design Of Static Exterior Shading Devices[J],Building Simulation2011,Harvard University,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Cambridge MA,USA

[4]Spyros Stravoravdis,DrAndrew Marsh.A Proposed Method For Generating,Storing and Managing Large Amounts Of Modeling Data Using Scripts And On-line Databases[J].Ninth International IBPSA Conference.August15-18,2005

[5]http://utos.blogspot.com/2010/05/geco.html

概念与目标 篇9

综观国际范围,美国、英国、加拿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都曾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的发展做出且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 ASB)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联合趋同框架项目计划的启动更是证明了CF在今天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1976年12月和1980年5月,FASB先后在《概念框架项目的范围和含义》的征求意见稿(ED)和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2)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连贯的理论体系。该项体系是“内在一致”的,各个概念之间并非各自孤立,而是被“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促使财务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甚至整个规范体系保持一致,因此,会计目标是CF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就目前来看,关于会计目标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表述: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应向资源的所有者如实反映资源的受托者履约受托责任的情况。“决策有用观”则认为,会计目标应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做出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企业获得现金净流量的能力以及经营业绩和资源变动的信息。

笔者认为,会计目标是在人们对会计本质认识的基础上,从客观实际中总结出来的,依存于会计环境。因此,首先应分析我国的会计环境,在此基础上明确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根据其需求推导出财务报告的目标,而这又决定着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侧重点将有所不同。只有在此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出的CF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二、确定我国的会计目标应分析和把握我国的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会计环境决定会计信息使用者,从而影响会计目标。1.从政治环境看,我国的会计目标要充分考虑国家的利益。2.从经济环境看,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实行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在由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衍生出的受托责任关系中,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扮演委托人的角色,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则扮演受托人的角色,并且国家正在进一步明确这种受托责任关系,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证券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股权集中程度较高,多数股份不能流通;职业投资人以大众散户为主。从整体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相对稳定且持续发展。3.从法律环境看,我国属于成文法系国家,《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由财政部颁布实施,权威性和强制性较强。4.从科教环境看,我国的现代会计正逐步完成由手工操作到会计电算化再到会计信息化的转变,但仍缺乏高素质的会计人员。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开放度逐步加强,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等使我国的会计环境更为自由、开放和复杂。在国际会计趋同的今天,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定位大有益处。

三、我国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注意到了会计环境的变化,并将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分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

首先,投资者和债权人既包括国有资本投资者,又包括市场投资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是代表上市公司的最大投资者,依法行使国有股东的权利,但由于国有股流通上的限制,市场退出机制还不完善,该部门实际上属于证券市场上的“管理型投资人”,需要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便考评企业管理层的业绩,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社会责任的完成情况等。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商品经济欠发达,资本市场较不完善,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是国有银行,所以国家也是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国有银行需要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等。即使是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已成为企业权益性投资人的银行,由于其属于非流通股股东,是“管理型投资人”,因此,也需要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市场投资者主要指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投资者及个人投资者,他们的投资目的相当明确,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而他们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与其他使用者不同的是,他们更关心这些信息是否有助于他们的投资决策,提高收益,降低风险。

其次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政府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表现在征税、宏观调控等方面,主要通过财政部门、证券监管部门、税务部门等实施其职责,从而进行宏观决策,优化资源配置。财政部门是会计事务的主管部门,需要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强化准则、制度的执行力度,为正确制定财政政策提供参考;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证券法》规定,凡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即上市公司都必须接受中国证监会的监督管理。证监会除依法审核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和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外,还有权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外,根据资本市场监管要求,补充规定上市公司应当补充提供的其他应予披露的信息,因此,证券监管部门要求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以可靠、完整为主。而对于税务部门来说,在我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真正分离之前,其主要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企业依法纳税的情况,自然也需要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

根据以上对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求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会计目标应主要定位在为管理型投资者提供可靠、完整的经管责任会计信息,但随着我国国有股的减持,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比例会逐渐加大,潜在的职业投资人会增加,对决策相关信息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因此也应逐步考虑这部分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四、我国现阶段会计目标的定位

目前,我国市场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还有待完善,就会计信息质量而言,“受托责任观”更注重历史性和可靠性,而“决策有用观”则更关注前瞻性和相关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会计环境有其特殊性。“受托责任观”对经济环境的认定是企业的两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十分明确,委托方和受托方都关注受托资源的保值增值。而“决策有用观”则依存于“两权分离”条件下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完备的市场体系、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非通过资本市场;同时,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相关的体系保障均不完善,单纯强调“受托责任观”或“决策有用观”均不太妥当。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会计目标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决策有用观”为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要为投资人做出经济决策提供参考,更要向资源的所有者报告资源受托方的管理当局履约受托责任的情况,使受托资源尽可能地保值、增值。在相关要素市场发育不成熟、注册会计师事业不够发达、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新的基本准则没有明确八条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性,但从其排列顺序看,可靠性是第一位的。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生命力的源泉,只有可靠的信息才能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各种决策,相关性是建立在可靠性的基础上的。当然,如果过分忽略相关性,会计报表的内容不能满足向使用者反馈信息和据以预测未来的需求,也不是高质量的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必将越来越重要。

上一篇:急性骨折下一篇:拣选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