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实施

2024-07-01

培养实施(精选12篇)

培养实施 篇1

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可以开拓思维能力. 但是, 自主学习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怎样才能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通过合理的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策略, 不断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设计悬念式问题,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每个人都会对疑惑的问题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并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悬念式的问题能刺激个体的大脑皮层, 从而在头脑中形成看不懂、猜不出、行不通的阻碍. 越是这样的问题越能激发人思维的兴奋. 因此, 在数学课堂中设计悬念式问题可以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地通过想象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 在学习“对数”这一内容时, 我设计了下面的悬念式问题来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 一张白纸厚度约为0. 082mm, 经过五次对折后厚度小于1公分, 那么现在使其对折12300次后, 其厚度应该是多少呢? 问题一出, 学生们就开始估测其厚度, 但都无法准确地计算其厚度. 此时, 我启发学生: “有人通过计算已经得出正确的结果, 其厚度已经高于一座摩天大楼. ”听到这样的结果学生惊讶万分, 感觉不可思议. 于是我列出正确的算式给他们看:12300×0.082 =1008. 6 mm. 这难道不比一幢大楼还高吗? 常规的方法计算麻烦且容易算错, 而利用对数运算就比较容易了. 悬念式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 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怎样利用对数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在思维困惑处设疑, 帮助学生去分析问题

学生在解题中遇到困惑是屡见不鲜的, 但少数学生是因为没有准确地弄清题意, 就通过自己的想象而盲目地去求解, 最后解不下去. 针对这种情形, 我们应该通过提问的形式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然后再去具体地分析.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时, 就给学生设计这样的思维困惑: 现要生产甲、乙两种工业产品, 每生产1吨甲产品需要A原料4吨, B种原料12吨, 产生的利润为2万元; 每生产1吨乙种产品需要A种原料1吨, B种原料9吨, 其利润为1万元. 现在有A种原料10吨, B种原料60吨, 那怎样合理地安排这两种原料进行生产才能获取最大的利润? 因为本题中变量比较多, 不少学生理不清其中的变量关系, 并且这些数据之间还存在着某种函数关系, 因此, 学生们一时还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 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 又设计4个小问题: 1列出本题的已知条件, 需要求什么? 2如何来求利润? ( 提示: 可以假设计划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的吨数分别为x, y, 设利润为P万元, 那么利润应该是: P =2x +y) . 3要让利润P的值最大, x与y的值越大就越好, 那么x与y可以无限大吗? 4能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条件吗?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启发, 学生才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从而解决问题.

三、课堂教学活动化,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多参与数学教学中的各种活动,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开展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 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掌握, 激发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去.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实践中不断思考, 从而让思维变得更加敏捷.例如: 在教学“椭圆”时, 为了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椭圆”这个概念, 就开展动手实践活动. 用纸板、细绳与两枚图钉动手画图, 看看画出的图形; 然后在图钉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而细线长不变的条件下, 看看所画图形怎样; 接着对比刚才画出的图形, 并讨论如何给椭圆定义; 最后, 分小组讨论互相补充构成“椭圆”的条件, 从而解决了满足“椭圆”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通过数学活动, 对构成“椭圆”的条件达成了共识, 与此同时,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教学“类比推理”时, 就开展了小时候曾经玩过的“找朋友”的游戏来理解什么叫“类比”. 教师把准备好配组的同类项卡分给每名学生, 然后分别去找自己卡片上的同类项, 找对的朋友坐在一起, 另一个就会被“挤”出, 然后站起来继续找. 这样很快地就理解了什么叫“类比”. 通过这样的活动,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通过实验情境, 启发学生开展探究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强、抽象思维明显等特征,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数学这门学科不像物理或化学等学科可以结合一些实验让学生把某种现象观察清楚, 从而深入地理解知识. 因此, 我们不妨借鉴物理与化学学科的教学方式来设计实验情境. 这样就可以启发学生, 然后进行深入的探究. 例如: 在教学“双曲线定义”时, 就开展了“折纸”这个实验. 先把印好的有圆F1的纸张分发给学生, 然后根据要求的步骤开展实验: 在圆F1的外面任意的取一定点F2, 在圆F1上任意取一点为P1, 在使P1与F2两点重合的情况下, 把白纸对折, 这样就出现了一道折痕; 然后连接P1F1这两个点, 延长后与折痕相交于一点M1; 再按照这样的步骤, 在圆上取其他的点重复做这样的实验. 这样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点, 再用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图形呢? 看谁能最先得出正确的答案. 对于具体的数学知识, 要根据知识的特征, 设计出生动的实验情境.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入地思考问题, 经过一步步地探究, 最终解决问题.

总之, 数学课堂中可以采取的启发方式还有很多, 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启发, 就是通过问题不同侧面的理解, 让得出的结果成为正确的结论. 那么教师就要把提供的信息与学生的思考结合到一起, 并融入到学生的思维结构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培养实施 篇2

一、实施程序

1、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开发拓展性课程,编撰课程资料,尽可能的形成校本教材,报学校审核。

2、学校审核后确定课程,制作成海报在宣传栏中宣传,向全体学生公示。

3、依据学生的学科兴趣、发展潜能、未来发展的要求、学生与家长的共识、以及教师指导意见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选课平台自主选课。

4、学生选课报名结束后,组成新的班级,按照规定时间和地点开展拓展性课程教学。

5、制定和完善拓展性课程评价方案,每学期末对学生的拓展性课程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与评价。

二、实施时间:

本方案从第6周开始实施,本学期初一、初二拓展性课程“走班选课”统一在双周周三团队课进行。

三、实施要求:

1、学生:

(1)及时到达指定教室候课,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旷课,不得在教室滞留,不得随意调换上课班级;

(2)上课须带笔记本,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不得在上课期间做作业;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

2、指导教师:

(1)指导教师在第6周周一前去图书室选择一本教材,或去书店购买一本教材(凭发票报销),作为拓展性课程“走班选课”教材;

(2)第一次上课前组织部分学生打扫好上课教室的卫生,桌椅摆放整齐;

(3)课前认真备课,充分准备,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潜能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上课时尽可能地做到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案写在“走班选课”活动记载本上,要求每节课写两课时的教案,一学期写14节左右的教案;

(5)按照规定时间和地点开展课程教学,有事不能正常开课的,必须提前向学校教学处报告,作好调课安排并及时通知学生;

(6)上课期间指定一名学生做好点名工作,对无故不参加的学生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并纳入期末评价;

(7)安排学生做好上课教室电灯、门窗的开关工作,课后组织学生打扫好教室卫生。

3、班主任:

实施情感教学 培养快乐心态 篇3

【关键词】兴趣 愉悦的情感体验 创新精神 情感教学 快乐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绘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的确,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以充实生活,丰富人生,乃至享用终身。

懂教育的家长问孩子:你今天画得开心吗?不懂教育的家长会问孩子,我看你画得像不像?我们要引导家长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看孩子的画儿,不要用像不像,好不好,对不对来形容孩子的画儿,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怎么想,怎么画。孩子最需要的是宽容、理解与接纳,还有欣赏。在孩子接触事物的同时,消化了储存在头脑中所有的形象信息,转化为画面上的“形象结论”,这就是创造!也就是说从孩子拿起画笔开始,画上的形象已经不是生活中的事物。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像不像,因此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不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因此,对儿童美学意识培养需要选准选对知识点,对他们不可操之过急。从画画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就是他们最大的收获。给孩子少一点约束,多一点放松,孩子自己的事让他自己做。大多数教师总以自己对绘画的看法或生活经验来指导孩子,而孩子最不乐意接受的就是这种不是自己感受的,提前就有的所谓“经验”。让他们快乐的画画儿,快乐的交流,快乐的玩耍,快乐地做一切事情。长大后快乐地对待社会,社会也因此变得更可爱 。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一、教师必须了解儿童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只有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和引导他们绘画创作。教师要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杨景芝教授把儿童绘画发展分成三个阶段:涂鸦期、意象表现期和视觉写实期。儿童绘画的造型特点是:用线和色彩进行平面的、意象的、表现性的和装饰性的知觉创造。儿童画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不受对象约束。对比强烈、夸张,随意性大,无拘无束,总在无意中创造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儿童绘画语言不是真实的,但也不是一点不真实,是介于似是非似之间的一种真实。因此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对孩子的画和画上的错误, 尽量点击最小化,对孩子画上的优点尽量点击最大化。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儿童眼中的世界完全不同于大人。孩子有孩子特有的眼光特有的思想。我们要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比如,中央台正在播出的一个广告《再弹一遍》,也是能引起人们的思考的,大概是说一个小女孩钢琴弹得很好,大人很高兴,鼓励她:“再来一遍!”结果孩子木然转过身来,脸上挂满泪花,委屈的说:“我又没弹错,为什么要再来一遍?”一句话让大人们感到愕然!全国美术教育精英李凌说得好:“一个好的教师不一定是好的画家,一个好的画家也干不了美术教师的活儿,但儿童美术教师的‘活’要求二者必须兼之。” 试想,一个不懂美术专业的教师,怎么上好课呢?反之,一个只会抹两笔而不懂儿童教育的教师也是教不好的。

二、给学生多一些肯定与赞许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是最好的,多一些赏识,少一些批评。当你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应及时表扬,孩子会像花儿得到雨露滋润,开得更艳!教师掌握孩子的心理后,就要时刻用欣赏用惊喜用赞美的眼光来为孩子们的作品喝彩。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发现他的每一个进步,适当鼓励,增强自信。

三、给学生多一些耐心与期待

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绘画悟性好,进步很快,这样的学生往往需要老师教他更多的东西,引导他探索新的内容。对取得成绩沾沾自喜的学生可以有意冷落他一下,让他冷静下来,消除浮躁心理。对理解能力弱,绘画悟性差的学生,教师要耐心辅导,及时讲解,多示范多鼓励,并降低学习标准,慢慢提高。

四、给学生多一些关注与爱心

马斯洛“需求说”指出爱与被爱是一个人基本的生理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对于那些缺少爱的孩子多一点爱心多一些关注,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给学生多一些理解与宽容

大多老师都有一些类似的经历,常常面对一幅并不太好的画,学生却如数家珍般的讲述他的画面故事,且非常精彩,往往这个时候,面对孩子天真无邪的眼睛和他们喜悦的心,我们会庆幸,我没扼杀这棵幼苗!并告诫自己,珍惜每颗童心,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我们不要轻易伤害他们,打击他们!

六、给学生多一些展示的机会与平台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公共赏析和评价,创造和提供机会与平台,通过板报、展览、投稿、参赛和布置画室等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品尝胜利的喜悦,不断地体现自己的价值,加强感悟与体验以及相互间的学习!通过写生、野炊等活动开拓视野,在大自然中提升学与习兴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绘画的积极性,并为学生对美的表达提供一个自由空间,便于他们感受生活、表现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相信每个小孩都是上帝交给我们的礼物,都是可爱的,可塑的,将来可用的!让孩子在艺术空间里自由翱翔自由体验吧!通过实施情感教学,不仅获得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

【2】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

【3】黄国漳.苏国炎主编《教育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王定城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李 凌《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0》2005年《少儿美术》第七期

(孝感市应城市实验小学 湖北孝感)

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实验能力 篇4

一、改进课本中的演示实验

1、改变实验主体, 让学生上台做实验, 给学生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

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 在讲清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之后, 能让学生做的我都尽量交给学生去做。比如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让学生做的同时, 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先检查气密性后装药品?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微向下倾斜?为什么集气瓶必须灌满水?如何盖玻璃片才不会使集气瓶倒放时出现气泡?用酒精灯给试管预热后应集中在药品的什么部位加热才不会把药品吹散?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为什么不宜立即收集?怎样判断氧气收集满了?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要正放在桌上?实验完毕为什么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学生边做边想, 对这些问题加深了印象。

2、改变实验目的,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形成知识的过程,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当今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 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上我总是想方设法在有限的空间、时间里尽量多给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 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酸碱盐水溶液的导电性时, 为了研究溶液导电的实质, 我做了在硫酸溶液中逐渐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的实验, 通过电路中的灯泡开始发光, 逐渐变暗, 直至熄灭, 继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灯泡又逐渐发光。学生通过分析随着溶液中沉淀的生成导电性发生变化的原因, 从而理解了溶液导电的实质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3、改变操作方法, 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习常见的盐——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时, 先让两个学生同时在讲台上做, 一个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另一个向稀盐酸中滴加碳酸钠溶液。结果第一个同学的试管中开始几乎看不到变化, 而第二个同学的试管中刚滴入碳酸钠溶液就能看到气泡产生, 同样的两种物质反应, 由于操作顺序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现象, 此时学生非常渴望知道其中的原因并想办法去积极探索。另外做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 由于硫酸铜溶液显酸性, 而且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不易观察, 有的学生提出来把顺序倒过来,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经过实验, 现象非常明显。

4、改进实验装置, 使之简易、环保化。

在学习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性质时, 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很麻烦。我们改为把一个铜片在酒精灯上灼烧成黑色, 趁热放入盛有一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底部盛有澄清的石灰水) , 很快看到“铜片”由黑变红, 振荡集气瓶, 可看到石灰水变浑。这样改进之后操作简单, 不用把一氧化碳的制气装置搬上课堂, 减少了污染。

二、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中有许多实验所用材料在家里就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在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根据学生的居住情况, 以自愿为原则组成课外实验小组。由于每次实验学生都要亲自参与设计、准备、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满足了好奇心, 增强了自信心, 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即使有的学生没能做出满意的结果, 也要求如实记录, 并进一步查找原因, 改进方法,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比如P132面粉爆炸的实验, 有的学生由于使用的蜡烛太长, 没等面粉爆炸就已经熄灭, P79氢气燃烧实验时火焰的颜色不是淡蓝色而是黄色, 我就让学生分析为什么, 告诉学生玻璃管里含钠离子, 燃烧时发生了颜色反应而使得火焰变成黄色, 我们可以改用铁管或其他没有颜色反应的材料管。这些情况我都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原因, 亲自试验并找出改进的方法。

三、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探究性实验具有开放性, 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了很有创意的设想。比如探究钢铁锈蚀的因素, 有的学生提出可以通过学习铁生锈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并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学生提出可以采用相似的原理探究铜生锈的因素, 也得出了满意的结果;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金的化学稳定性鉴别真假黄金;有的学生不仅做了用稀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 而且反过来做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盐酸的实验, 并分别绘出了中和反应过程中PH值的变化图。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篇5

第一条 目的

为认真贯彻集团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培养、使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满足公司乃至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 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 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专业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 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及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 主要内容

本方案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人才的甄选、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方法、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由“启航工程计划”、“育英工程计划”、“菁英工程计划”、“卓越工程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1.启航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对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 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2.育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 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优秀班组长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车间或职能部门及生产单位负责人。

3.菁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 质的核心技术人员及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后备岗位储备人才。

4.卓越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后备干部 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 展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高级岗位的人才。

(二)人才的甄选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 有领导或专业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1.甄选条件:进入人才培养队伍的员工必须是大专以上全 日制学历,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能够胜任现有岗位工作,有强烈进取精神,有一定的培养潜质。

2.经过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测评,由部门或生产单位推荐。3.由人力资源部根据甄选条件筛选人员名单,然后由公司 领导批准入选人员名单。

(三)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司 对人才采用下列两种培养模式:

1.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公司采取宽口径培养模 式,即采用:一线轮岗工作(不同系统)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副班长到班长(不同车间或部门)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车间副主任到主任(不同车间或部门)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中层副职到正职(不同部门)时间为一年;培养期间采用继续教育+内外培训+双师培养制+分段式多模块培训体系。

2.专业技术及业务管理型专才,以专业技术为主线进行叉 培养模式,即采用:专业或业务领域内轮岗+项目锻炼+内部指导 +继续教育+内外培训模块训练等多种培养方式进行培养。

(四)人才培养方法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公司对列入培养计 划的各级人员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按照“技术、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综合素养教育的基础上,以提高大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员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适应公司发展需求,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性”的应用人才。

1.入职开始跟踪管理: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各部门单位负责,定期跟进大学生工作的进展情况。入职2周的脱产军训、培训;现场流程培训;跟班锻炼;年终优秀选拔。

2.建立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快速成长搭建平台。启动职业生涯规划,为了让各专业大学生看到发展的希望和潜力,安心留在企业施展才华,从2010年起,启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工程,其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有利于组织选拔使用和培养适合岗位人才。

3.轮岗:前提必须胜任本职工作;公司不同部门间的轮换,主要是使其能够熟悉不同部门、单位及各岗位主要职责和相互协调配合情况;由轮换期间部门或单位管理;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六个月和一年三种,具体轮岗时间根据培养计划及实际情况确定。

4.纳入内部培训师:为了满足中层岗位所必须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自主积累总结能力,凡列入“菁英工程计划”的必须根据公司《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参加内部培训师,并完成相应的讲课工作。

5.加强培训:内部培训-公司安排一系列的基础培训、技术培训、管理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素质培训等多种形式;外部培训-安排到有色行业同类矿山现场培训、参加咨询机构组织专项培训。提供技术交流机会,有计划地选送到合作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开阔他们的视野。

6.委培:根据专业、管理需要与高校和有色行业培训机构合作,委托进行深造。培训为半脱产和全脱产形式,毕业后报取得毕业证,公司给予报销学费。入学通知前需签订委培协议,毕业后为公司服务10年以上。

7.双师制:过去,以师带徒、以老带新。安排有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老师。表面上很重视,事实上这些师傅根本履行不了职责。在此基础上考虑大学生刚踏入社会,充满激情和动力,思想还未真正成熟,自律和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小,碰到挫折很容易产生想法。实施“双师制”,即主要组织相关专业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较好职业道德的骨干或比新入职学生早2年“学姐学哥”,班组长为目标责任人。没有身份地位的差距,建立实习情况反馈机制,帮助指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这样让大学生能迅速融入集体、切入工作。当挂职锻炼到车间主任阶段期间,安排厂级领导一带一专人负责指导、管理、考核。8.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在每一段锻炼期间安排有设计性、研究性的内容,面向生产运行存在复杂疑难课题、技术攻关。例如去年在乌山锻炼的三鑫公司王维、华泰龙杨均,在生产技术部副经理带领下,进行爆破参数优化项目和冻土爆破项目研究,经过分析讨论提出方案,开展研讨,选定试验爆区,通过爆破效果分析各项指标,确定优化参数,开展专项爆破试验,最终试验成功解决了大块产出率和根底率偏高和影响铲装效率的问题。经北科大、设计院等专家认证达到预期效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9.构建分段式、多模块、相互衔接方法: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在强化基础训练的基础上,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按照“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段式、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培训课程。

10.挂职管理能力提升:纵向逐级挂职,横向多维度锻炼。基层一线班组长挂职阶段,主要是自我完善,丰富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同时,要以身作则,勇挑重担,办事公道更要顾全大局,锻炼职业道德素质、文化技术素质、管理素质,掌握计划、生产、安全、设备、成本等管理知识和技巧。挂职锻炼关键在第二、三阶段,在车间主任和中层岗位上锻炼时,必须给予施展平台,放开管理权限,明确管理目标,独立处理解决问题,严格按照计划方案实施。11.保障体系:师资队伍结构-人才培养基地以内部培养为主,现有经验丰富的各专业兼职老师40名。其中教授级高工7名,首席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13名,工程师18名,高级技师1名。此外,基地还根据培训需要聘请一些教授和教员,分别是国内高校名师和行业界高级技术人员,指导团队进行创新教育,科学研究、技术训练。使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12.增强企业凝聚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组织各种演讲、书法、篮球比赛和技能比武,积极参加公司举办大型文体活动。

13.考核体系:考核分为季度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季度考核:学员要有工作小结及自我评估改进意见。指导老师和主管负责人对其评价。年度综合考核:采取“三结合”方式,即结合工作总结进行民主测评、带班指导老师,轮岗单位或部室负责人的意见进行评分。

按照人才培养体系四个部分,不同培养时期,不同的层次,分别制定不同考核指标;

考核主要测重于思维能力、专业素质、个人特质、综合能力,同时着重参考其工作业绩。

综合考评采取问卷打分方式,分别由带班指导老师、民主测评、轮岗单位负责人进行打分,然后按照30%,30%,40%的比例计算出加权得分。以此得分作为衡量综合考评结果的依据。

(五)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为了保证公司人才培养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公司人才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司人才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考核进行调整一次,淘汰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并吸收新的优秀人才加入。

1.淘汰:根据年度综合考核结果,考核评为不合格的淘汰。评为基本合格的在原挂职岗位继续锻炼,连续两年评为基本合格的,经人力资源部确认没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将不再作为公司人才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未按本实施方案要求程序参加培训的或外委 培训不签订培训协议的,违反公司员工管理办法的,经人力资源部确认不再作为公司人才培养。

公司将根据《培训管理办法》对各层次人才的培养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凡不配合评估工作的个人,人力资源部将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淘汰出局人才管理库。

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 篇6

一、创业教育的意义和理论价值

1.加强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就业形势的迫切需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还不发达的国家,就业问题历来比较严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要新增劳动力2000多万,其中农村1400多万,城市700多万。在农村,除新增的劳动力需要就业外,还有富余劳动力1.5亿左右迫切需要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同时,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机械化、专业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将会分离出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国家每年能够安排就业的劳动力为800万左右,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新增劳动力要自谋出路。因此,要求中等职校毕业生在谋求职业的问题上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2.加强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向多样化发展,农村集镇经济逐渐向小城市发展,城市的经济逐步向生产的智能化和集约化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型行业,需要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创业者。

3.加强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改进职业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从职业教育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创业教育为职教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这一角度观察和研究教育现象,可以发现许多新的东西,这将拓展我们的思维,扩大我们的视野。创业教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研究领域,并派生出一系列新的概念,如何准确地描述这些概念,并建立起概念体系和理论模型,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创业教育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有自己的课程模式、评价模式、管理模式等实体范畴,有关于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方法、基本途径的描述和概括。

二、中等职校创业教育的原则

1.成就动机原则

鼓励学生有成就感,包括进取心、荣誉感、成就快乐感。让学生在回答对一个问题、完成好一次作业、做好一个实验、进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特别是在成功的创业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创业者的价值。

2.开放原则

打破教学的时空局限,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时间上让教学延伸到学生毕业之后,在空间上将课堂延伸到整个社会。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在实践中形成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的本领。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会实际的专业技能,提高创业的能力,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一是要让学生掌握各种专业理论知识,弄懂“为什么”。二是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实验、实习等条件,使学生学会怎么做。三要根据学生家庭和个人实际的目标,因材施教。

4.竞争原则

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竞争,创业者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会遇到各种竞争者。教学中坚持竞争原则,一是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竞争的氛围,使学生感到竞争的压力,形成竞争意识。二是要培养学生竞争取胜的能力。三是要注意纠正学生不正当竞争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品质。

三、中等职校创业教育内容和途径

1.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只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才能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的训练,而其他途径虽然不可缺少,但给学生的东西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创业情感。长期以来,由于用工制度的影响以及地区、行业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着几种不正确的倾向:一是自我意识差,把就业希望过分地寄托在学校、政府身上;二是风险意识差,认为找个固定工作有保障,而不愿担一定风险自己创业;三是职业划等级,把回乡自我创业看成是低人一等。创业教育课程就要针对这些思想和倾向,加强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使学生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远大前景,特别是通过介绍成功创业者的光辉事迹,帮助学生树立创造未来新生活的信念,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情感。

(2)系统训练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内核,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往往是未来创业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创业课程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如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特别是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在未来的创业活动中思维活跃、点子多、办法新、考虑问题周密。

(3)系统传授创业技巧。创业是一项踏踏实实的工作,创业者光有壮志不行,只会纸上谈兵也不行,必须具有技巧和能力,有真实的本领。因此我们在创业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一是加强专业实验课教学。各学校都在校内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建立各种实验室、模拟实习室和各种实习场地,同时在校外建立一批固定的实习基地,聘请兼职指导教师,加强学生的专业实习课教学,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学生创业技巧的培训。各学校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列举法、联想法、挖掘潜力法、移植法、逆向思维法、组合法等创造技巧,开拓学生的创业视野。

2.利用各科教学进行创业教育

(1)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内容。如政治课除讲授社会市场经济外还通过对我国经济形式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创业情感。语文课通过应用文教学,增加学生的广告、合同、起诉书等方面知识,并训练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在各专业课教学中,除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外,还注重向学生进行最新实用技术培训。

(2)改革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的教学要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就必须改变注入式的“满堂灌”,坚持启发式教学,采用“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把学生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同时,要重视实验和实习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技能技巧。

(3)让实习基地成为学习创业的试验场。实习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中等职业学校一般都拥有较大规模的实验、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或者由专业教师牵头,组织学生独立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

3.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

中等职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利用课堂活动时间进行的调查、访问、参观和参加各种公益性活动,许多学校还在社会上的农工商贸企业建立了广泛的校外生产实验基地,运用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利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发展学生创业谋生的真实本领。

实践证明,开展创业教育,对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良好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推动整个职业教育的改革,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分层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篇7

关键词:差异性,分层教学,有效性,创新人才

新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但在实际的高中生物教学中, 总有“掉队”的现象。这说明学习的主体有一定的差异性, 有的学生吃多了“消化不良”, 渐渐丧失自信和兴趣;有的学生吃不饱“营养不良”, 逐渐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长此以往, 无论哪一类学生都会打消学习生物的兴趣, 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在学习中关注学生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差异, 才能激励学生成长, 培养创新人才, 演绎精彩的生物分层教学, 呈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学生的差异性体现

高中生物教学既有科学探究的严肃性, 又有探究的趣味性, 是知识的传授, 更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在表演, 而是师生的共同成长。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差异性从不同方面凸显。但学生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这与学生的自身因素, 及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等都有关系。而学生的自身因素差异是关键, 它包括不同个体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个人兴趣及获得信息的能力。

由于学生的差异性, 学校常采用提高班和普通班的分班教学模式分层教学。不过同一班的学生也存在差异:老实听话的学生不一定对生物感兴趣, 考得高分的学生实践能力不一定强, 调皮张扬的学生也许观察能力、思维的敏捷性比较强, 这叫做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间的差异性被教师及时发现, 进行正确引导, 有效组合、取长补短, 就可能呈现积极的学习效能感。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路径

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 面对的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同, 因此分层教学的实施路径也有差异。我的分层教学路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分层的预设、分层的有效设问、分层的评价方式。

(1) 分层的预设。预设是教师对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达成的一种结果预测, 是有计划地设想和教学实施细节的安排。在备课的时候, 教师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性, 进行充分的分层预设, 因为充分的分层预设是教学精彩的奠基石。分层的预设要有弹性, 应该包含丰富的创生, 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同层次的预设, 以期完成各个教学目标。例如, 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联系时, 我的分层预设是以回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基础知识———适当的拓展与迁移———构建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联系知识网络为主线。第一个预设是回顾基础, 面对全体同学, 有意识地关注基础薄弱或不善表达的学生, 及时弥补和缩小差异来增强这些学生的自信;第二个预设是拓展与迁移, 需要教师层层递进引导, 鼓励多数学生参与探究, 采用竞答、抢答等模式丰富、活跃课堂, 从点到面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第三个预设是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构建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知识网络, 达到提高学生归纳知识能力的目的。充分的分层预设能够满足学生的差异性, 为生物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精心的铺垫, 提高了教师的生物科学素养。

(2) 分层的有效设问。巴西学者弗莱雷说过:“没有了对话, 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 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有效设问是教学对话的重要方式之一, 也是生物分层教学的精彩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 精心的分层设置问题, 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参与探究, 从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虽然我们喜欢“热闹”的教学过程, 但问题的设置既不能过于简单, 浪费大家的时间, 也不能超出学生的思维水平。分层的有效设问, 先易后难, 化整为零, 既不失去教学的有效意义, 也不会造成学生思维断层。比如, 在解决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联系时, 我根据学生在单独学习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两节知识的反馈情况, 结合PPT课件进行分层的有效设问:第一设问是请学生分别寻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能量;其次是比较两者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及本质;最后请学生进行图与文转化、图与图转化。这样的设问既要有层次性, 又要有内涵, 还要有创新性。分层的有效设问, 在生物分层教学对话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技巧展现了学生的风采, 收获师生双赢。

(3) 分层的评价方式。学生需要唤醒和激励, 需要体验成功的喜悦, 需要收获成功之后的再次成功。所以, 我觉得教师要懂得学生是动态教学发展中的人, 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而不是漠视学生发展中的差异。因为每一位学生都表现他真实的想法, 不能机械地用正确与错误来评价, 要分层评价, 不能千篇一律。可以给学生一个微笑或言语的提示、或恰当的肢体语言提示, 客观地从生物专业方面评价或同学互评。例如, 我请学生举例说明身边常见的生物相对性状。在学生困惑时, 我摸摸耳垂, 指指眼睛加以暗示;有学生描述得精彩, 我们都伸出两个大拇指, 这不仅表示赞赏, 还形象地表达直指与屈指这一对相对性状, 加深理解。总之, 分层的评价方式才能演绎生机盎然的教学活动, 呈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有关分层教学的反思

(1) 不能为了分层教学而盲目分层。高中生物分层教学需要具体学生具体对待, 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 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 在分层预设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学互动中的“创生”。不违背基本教学原则又充满“变数”的“创生”, 不一定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路线解决教学目标的体现。教师面对瞬间的“意外”能否快速反应, 及时过滤并有效处理意外, 从而适时迁移是关键。分层教学中的创生, 依赖于充分的分层预设。

(3) 在分层的有效设问中完成师生对话。有效设问的对话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创新, 注重师生间的商谈, 是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重组。教师要善于寻找和捕捉对话的时机, 由教师的有效设问转变成启发学生的有效提问, 由教师的独角戏到师生的争辩, 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学习的有效性。

高中生物的分层教学在有序———无序———有序的动态中发展, 在预设与创生中更新, 在师生对话中碰撞, 在分层评价中完善。要关注学生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差异, 激励学生成长, 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永俊.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格 篇8

关键词:创新,创新人格,小学数学

创新人格指创新精神或创造性个性倾向, 是创造性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性保证。它是实现创新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相异的那些心理特征。创新人格的组成成份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既有显示个体差异的特征, 也明显地表现有相似的或共同的趋向, 由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个人的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不同的人格特征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 心理学家把这些人格特征分为以下几种对立人格。

a.从众型与独立型人格;

b.刻板型与灵活型人格;

c.偏狭型与容纳型人格;

d.被动型与主动型人格;

e.浅表型与痴醉型人格。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它是塑造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发挥学生创造性潜能, 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优化发展创新人格特征, 从而促进小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实现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人才的要求, 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仅就小学数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谈几点看法。

一、自主探索, 培养独立型人格

独立型人格表现为喜欢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 不怕团体的压力, 爱用疑问的眼光来审视事物, 敢于提出异议,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敢于标新立异, 积极努力探索未知问题, 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及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把握程度, 是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问题情景,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并提供独立思考的时空。

例如教学口算“57+26”时, 教师先提出问题:“你能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探索, 得到了不同的方法:

接着要求学生相互交流, 说出自己思维的过程和解题的方法, 总结时教师对每一种做法给予充分地肯定, 并让每个人根据理解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算法。从中可以发现,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学生有了个体独立思考活动的机会, 促进他们按照自身的思维风格、方式、习惯、特点, 不断生成“自我产品”并在相互交流中, 发表自己的意见, 提出异议。

经常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并获得成功的机会, 使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了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感受。逐渐培养他们求异、独立、自信的个性, 总之,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能独立思考, 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学生能自己得出的, 教师绝不要代替。这样才更利于学生独立型人格的形成。

二、合作学习, 培养容纳型人格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合作的结果, 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 使学生都能得到帮助和提高, 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容纳型人格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 对人、对事不存偏见, 宽容大度, 能接受自己的一切, 正视自己的缺点, 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尊重他人的成果, 它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 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 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 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 畅所欲言, 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 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学会与同学合作, 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可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 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统计表”时, 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有的量身高、有的作记录、有的看刻度、有的检查错误……通过小组一起工作, 使他们感到了相互的依赖。

a、目标相互依赖, 都为了同一个统计表的完成。

b、角色相互依赖, 都要轮流去量身高, 自己不能独立完成, 组员间有角色的互换。

c、资料的相互依赖, 都要用到同一份原始数据进行整理。

d、身份的相互依赖, 教师评选时提该组组名, 让他们更有集体观念。

e、奖励的相互依赖, 当教师表扬小组时, 全组的每一个成员, 都为之高兴, 代表小组发言的同学, 受到赞许。

又如, 在讨论“57+26”时, 学生不仅要看到自己的想法, 更要分析、容忍、采纳、甚至完全用别人好的算法。这培养了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在合作中学会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 接纳他人的观点, 形成既充满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容纳型人格。

三、多向求索, 培养灵活性人格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 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对事物的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 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 “只怕想不到, 不怕做不到。”戈登·德莱顿说, “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

由此可见, 拥有丰富的信息, 并且善于组合它们是创造者产生新思想的基础, 让学生充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 激发其新思想的诞生。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大胆进行幻想, 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 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 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 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灵活性人格表现为反应敏捷, 思维容量大, 易于接受新的事物, 善于随机应变, 具有较强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它是创新活动必要的人格因素, 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是灵活性人格的灵魂。所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发, 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 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 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 产生尽可能多, 尽可能新, 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 其中开放题的设计、“开放性”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从而塑造灵活性人格尤为重要。

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 教师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课前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把硬纸圆片等分剪成8个、16个、32个……小扇形, 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 通过寻找联系、推导出公式。这时, 教师别出心裁,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 你们还能拼成别的图形, 同样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一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动手实验, 大胆求证, 拼出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等等, 同样也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充分展现了公式的多种推导过程, 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 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进而达到了对学生的灵活性人格的塑造。

四、展示个性, 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表现为有自己的主见, 喜欢独立地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 不肯接受他人支配, 不被权威吓倒, 敢于独立思考, 主动开拓, 提出质疑, 并坚忍不拔地解决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是主动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现。主动型人格是一种良好的创新人格的品质。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十分注重个性的培养。

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 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 才能生动活泼, 大胆探索, 如在学习了“求平均数”时, 在设疑后, 问学生:“你想知道关于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学生回答:“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学平均数有什么用?求平均数有技巧吗?……”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设计的问题之中, 他们用心思考, 真诚交流, 时而困惑, 时而高兴, 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活动, 允许学生“越轨”或创新失败, 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 对不完善的意见给予补充, 对那些不合理的奇思异想, 幼稚可笑的质疑问难要给予呵护, 如在教学“比得意义”时, 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索得出比的意义后, 教师故意提出:“你认为可以是零吗?为什么?”学生好生心马上被激发, 展开争论, 一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因为根据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有叫做两个数的比, 即然除数不能是零, 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道:“比的问题可以是零, 我是体育迷, 在电视上的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他们很快分成两派, 据理力争, 谁也不服谁, 这时, 教师顺势让他们分组讨论, 在小组活动中, 学生相互交流, 直诚探讨, 终于明白其道理。

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学会学习, 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质疑争辩之学风。如:在学生回答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时, 教师要追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他的方法正确吗?”“谁有不同得意见?”等语言教学生去思考, 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 在其思意想中形成主动行人格。

五、开发情商, 培养痴迷型人格

痴迷行人格的学习为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他们对感性趣的事物有种痴迷的追求, 不弃不离。他们能排除杂念, 排除外界干扰,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学习效率高, 这种人格品质往往弥智力里上的不足, 使智力平平地人成为创新力极强得人。美国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指出, 在对一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 而情商则占80%。在人的创造活动中, 这些情商因素能起到启动, 定向, 引导, 维持, 强化, 调节, 补充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开发情商, 对培养学生的痴迷型人格具有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上进心。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痴迷型人格的动力源泉, 如:充分运用数学自身的魅力。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不尽的奥妙, 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 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

其次, 教师要多创设情境, 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祖冲之、陈景润、华罗庆……从小让他们学习数学家的品质, 勇于探询科学的奥秘。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篇9

一、素质教育现状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校把教育看做一种类似工业生产过程,对学生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技能的训练;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结果是制造了大批高分低能的“教育产品”,以致学生的质疑能力差、辨识能力差、因循守旧,没有开拓进取精神。独立的人格、个性被抹杀,创造性和想象力被压抑、被窒息。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具有5000年文明史,有着悠久文化教育传统的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没有产生一个诺贝尔奖。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变革,我国加快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高校扩招,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并没有随时代的变化而变革,旧的教育体制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所学知识与社会所需不能融合,人才交流中心变成了大学生的“待业中心”。

二、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改革

(一)明确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改革,力求使我们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能有明显的、整体水平上的提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的“潜质”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全面培养,使学生能够凭借已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去扩展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基础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使学校成为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二)更新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要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使我们的教育思想真正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变知识再现型学习为知识发现型学习,变学生的适应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人才的创造精神常常表现为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法

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是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体现在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上。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缺点是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所以必须摈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课堂教学单向传输模式为双向互动模式,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不但要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他们会学。

(四)调整教学内容

据发展趋势调整教学内容,删除陈旧的知识,增加前沿性新知识;进行专业方面的改革,要由强调“对口性”转向为“适应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把单一的专业教学体系改为综合教学体系;要改变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分离的局面,强调综合性基础知识的教学,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合并,加以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

(五)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充分运用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激发创新意识,倡扬创新思维,鼓励创造发明。在正常的课业学习和测试中,提倡解题思路有新意、学习方法有创意;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发明创造实践,锻炼磨合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增加肯定创新意识、褒奖创新实绩的指标,并使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将学校的图书馆、科技馆、实验室提供给学生使用,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设施、有场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个人的性格、气质特点得到健康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得到良好的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七)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教育是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前人崭新的人文本质。因此,要求教师首先要围绕这一崇高宗旨而转变学生观;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念,要有永远追求新知的精神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将自己孜孜不倦追求新知精神、求新求异的批判思维和追求、坚持真理的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真理的兴趣,感染不断追求新知、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作为一个创新型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学术最新动态和发展走向,只有当教师本人站在学科最前沿地带上,且具有深厚的学养和学术功力,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富有科学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面对信息化浪潮滚滚而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义。思维抢先一步,可能抢先一个阶段甚至一个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民族要高举创新的旗帜,我们的教育要肩负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摘要: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传统的应试教育必然向素质教育转轨。高等教育应该面向素质教育, 采用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措施,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

培养实施 篇10

1.“新洛桑”人才模式的内涵

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成立于1893年, 是世界上第一所酒店管理学院。百余年来, 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卓有成效, “洛桑模式”成为国际公认的酒店管理人员培养的成功模式, 其教学特色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方式是书本知识的教授与实际操作的指导相结合。

“新洛桑”人才模式是在瑞士“洛桑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我院办学实际情况所形成的, 其核心是工学结合, 该模式的特点是“三化二合一循环”, 即:课程体系工学结合化, 课程结构工作过程化, 课程内容工作任务化;教师队伍专兼结合, 实训基地校内外结合;教学安排“工学交替———分段循环”。

2.“新洛桑”人才模式的培养目标及规格

(1) 培养目标

我院成立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通过走访企业、座谈会、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 进行了广泛的人才市场调查, 明确了学生就业的岗位及岗位群。然后, 全面进行职业岗位分析, 获取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根据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 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这种途径, 将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在高星级酒店、度假村、餐饮集团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 培养规格

在广泛市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 我院制订了酒店管理专业“1+5+n”人才培养规格, 明确了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1”代表高职学历证书;“5”代表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国家二级证书、全国pets英语口语二级证书、全国普通话二级证书、企业实践证书;“n”代表酒店服务员、调酒师、茶艺师、酒店经理人等职业资格证书。

3.“新洛桑”人才模式的运行方式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编制“新洛桑”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校企双赢”的原则, 分工协作, 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该模式采用“0.5+0.5+1.5+0.5”分段式结构, 第一学期在学校进行, 学生以学生角色接受素质教育及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第二学期在企业进行, 学生以学生和准员工双重角色进行实践;第三、四、五学期在学校进行, 接受管理理论课程的学习;第六学期在企业进行, 学生以学生和准员工双重角色进行顶岗实习, 在实习期间, 要完成毕业实习报告及论文。

(1) 构建“工学结合、分层培养”专业课程体系

“新洛桑”模式以职业岗位 (群) 能力分析为基础, 以能力形成为本位, 以技能训练为核心,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设置思想, 构建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按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 将酒店岗位划分为服务岗位、管理岗位两个岗位群, 对应设立两个职业能力培养层级, 即服务能力培养层和管理能力培养层。通过对职业岗位 (群) 能力分析, 归纳出知识、技能要求, 组合形成课程。根据模块化课程设计思路, 将课程设置为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素质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其中,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针对不同职业能力培养层级, 将课程分为两个层次模块, 即服务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和管理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再在管理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和服务能力培养课程模块下设置二级模块。

(下转152页) 知识结构圆、技术技能圆、实践阅历圆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三者的交叉圆 (素质圆) 大小不相同, 也就是说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实践阅历完全相同的人, 对它们的运用能力不同, 其素质高低是完全不同的。因此,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对知识的掌握, 技能的

学习方式是难以提高素质的。勇于实践、勇于结合, 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 还有另外一种现象, 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或实践阅历的个人, 只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 同样可以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从图5、图6和图7中可以看出, 最大圆分别为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和实践阅历, 其他两个圆完全相同, 形成的素质圆的大小完全一样。图解把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实践阅历和素质都用圆来显示, 是要强调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和实践阅历应该尽可能地达到本专业所要求的完满。但是, 一个圆弧上的点是无限的, 要达到理想的完满是办不到的, 所以只能达到与时代的发展相互适应的基本完满;另一方面也表明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和实践阅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 大学生要针对个人在学习或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按照上述图解模式, 加快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以及已有实践的联系渗透与和谐运转,

(上接144页)

(2) 构建“两层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科学的归类分析, 将酒店管理专业所必备的能力归纳为酒店服务技能和管理技能。在此基础上, 围绕培养目标, 制定了“两层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针对服务技能模块和管理技能模块, 设置两个综合实训模块, 即服务技能综合实训和管理技能综合实训, 旨在提高专业综合技能。再设置专业认识实习和企业实践两门课程, 与两个专业实训模块形成了实践教学体系, 构成五个“学校———企业”交替进行的环节:专业认识实习———服务技能实训 (单项技能+综合技能) ———企业实践———管理技能实训 (单项技能+综合技能) ———企业实践。

以使专业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要自觉运用各种思维方式, 以拓宽视野和思路, 经常性地反复琢磨你的学习方法, 考量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方向、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完整性。

四、结语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人才优势就是竞争优势。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机构。推行素质教育不但事关大学生的个人发展, 而且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高等院校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运用三者综合水平的提高, 切实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人才。

摘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大胆引进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并结合自身办学实际情况, 构建“工学结合、分层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两层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酒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关键词:新洛桑,人才模式,酒店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粉莲, 赵慧, 王晓娟, 李晓明, 袁晋峰.“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0) :23~25.

[2]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示范建设项目总结报告[B].2009.

实施责任教育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篇11

一、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

教师注重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在备课时找准知识与责任教育结合点,在上课时找准责任教育切入点,使责任意识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注重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渗透品德修养、诚实守信等方面教育;在语文学科中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等教育;在音乐、美术学科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各学科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重把责任教育融于教学中,加强了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和内化,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开展孝道教育,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利用假期时间开展“十个一”孝道实践活动。学校将寒暑假当成开展孝道教育活动的良好契机,布置“十个一”孝道作业开展“十个一”孝道教育实践活动:算一算,自己一年花了父母多少钱;想一想,父母为自己付出多少艰辛;洗一洗,帮父母洗一次衣服;扫一扫,帮父母打扫一次卫生;谈一谈,敞开心扉和父母谈一次心;做一做,给父母做一顿简单的饭菜;写一写,给父母写一张祝福卡片;赠一赠,向父母赠送一份礼物;敬一敬,给父母敬上一杯茶;端一端,给父母端上一盆洗脚水。这些点滴的小事,都是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也是他们容易遗忘和忽略的,通过把这些点滴小事具体化,让孩子们亲自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体会到父母养育之恩的伟大,学会感恩、学会孝敬。

三、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环境

1创设和谐愉悦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以文化教育为载体,在校园内坐落着三米多高的孔子圣像,校内的不同区域分设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如一楼以忠、孝教育为主题,二楼以仁、义、智为主题,三楼以勤、信、廉、耻、礼仪教育为主题,四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各班教室、走廊也都有与此相关的文化内容,形成不同板块的校园文化氛围。四个楼层的整体设计,寓动画(或形象的画面)与凝练的文字于一体,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引领,更是美德承载的最高境界,于无声中成为师生心灵品位的追求。

2利用好班级文化建设的契机。

各班级都有自己的班级文化,均突出了责任教育内容,其中有班级“孝道小明星”、“家庭小帮手”、学生作品、以及一些好人好事,充分展示了和谐、优美的班级文化建设成果,创造出浓郁的文化学习氛围。学校还进行了班级文化评比活动,对优秀的设计进行了表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增强环境育人效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我校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有意义的充满趣味性的活动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從而提高以德育素质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人生营养”。

1出台了“周周小目标,月月有进步”日常行为训练方案。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校将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校常规管理相结合,推出了“周周小目标,月月有进步”的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每周的行为习惯养成目标,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制定下周目标。在这个周目标上,孩子们会看到“上下楼梯静悄悄,站好队伍右侧行,见到老师敬个礼,早晚一次问声好,见到客人有礼貌,立正敬礼说您好”等亲切温馨的话语,当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后,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较大的进步,一次次向更高的目标进发。

2“文明礼仪伴我行” 活动的正式启动。

我校学生踊跃参与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调查和寻找身边不文明的现象或行为,再通过班级辩论会,在争辩中最后达成共识,相互监督杜绝不文明行为的发生。为了巩固全员参与的效果,学校还推出了“文明礼仪伴我行”手抄报的评比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同学们用自己五彩的笔,真挚的语言,奇思妙想,设计出了一张张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图文并茂、版面精美的小报。

温州市实施“三小”工程培养计划 篇12

浙江省温州市自2010年起, 全面启动培养“小文学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的“三小”工程计划。目前温州共有200多所学校加入了“三小”培养基地。2011年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进一步完善了“三小”工程培养方案和基地学校建设管理办法。基地学校纷纷立足实际, 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 如开设“数学小论坛”, 举办“数学节”、“数学活动周”等活动, 开发“探究实验课”、“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建立文学社团”、“组织采风活动”、“开展主题征文”等, 使学习从枯燥的理论变成生动的“生活课题”。在多元化的方式下培养了一批热衷于做科研、写论文的学生, 并着实发现、选拔了一批具有数学、文学、科学潜质的青少年后备人才。

摘自《上海教育科研》/孙颖亮文

上一篇:齿轮几何参数下一篇:节目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