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助”模式

2024-05-11

“三助”模式(精选6篇)

“三助”模式 篇1

一、专业导师制度的现状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工作机制的原因, 专任教师的关注点主要在教学和科研, 有很多专任教师对学生思想状况、就业形势等不够了解, 可谓是只授业而不传道解惑。而辅导员由于专业的不同及工作性质的差异, 关注点主要在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上, 对学生的学业、岗位技能不了解, 可谓是传道解惑但无法有效授业, 学生教育与管理形成了两支队伍, 没有有效融合, 难以形成合力。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均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但由于本科生基本上都是直接由高中阶段教育进入大学阶段, 其社会和工作阅历几乎是空白的, 对高校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等要求不甚了解, 加之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复杂性和与高中教育管理的差异性使大学生无所适从。“专业导师制度”就是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地选择, 较好地适应学分制的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1]。当前很多高校实行了专业导师制度, 希望通过专业导师与学生的交流, 在思想、专业、科研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沟通, 实现教学相长。例如我院的专业导师队伍在2009年就建立了, 一般由具有副高职及其以上职称, 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工作业绩和学术造诣, 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程培养内容的专业教师担任。目前专业导师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专业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和学习内容, 进行专业学术上的引导, 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学术活动、大赛和专业学术讲座;培养学生自主、自律意识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指导学生选课、考研及就业工作。我院为规范化管理专业导师队伍, 要求专业导师每学期至少组织小组学生集中三次学习, 分别于学期初、期中、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学业指导, 开展专业与学科动态等方面的教育, 并填写《导师工作手册》, 提交学院考核。此外, 我院对此形成了相应的考核奖励制度, 对于合格的专业导师给予绩效奖励。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 我院学生的专业文化学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近两年时间里, 学院因科研成果显著的特殊人才保送研究生逐年增多, 由过去的一个也没有逐渐增加到每年有4—5个, 学生整体的科研能力都在不断增强。然而当前的专业导师制度交流形式单一, 主要以导师见面会为主, 而每学期见面次数少, 效果不佳;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没有专业知识, 专业导师开始还能以专业科普的形式与同学们交流, 但时间一长, 话题逐渐减少, 导师见面会也逐渐变成少部分同学的座谈会, 学生的兴趣逐渐降低;另外, 对学生没有任何考核要求,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 学生的反应不积极, 降低了导师的积极性, 造成了恶性循环。

二、经济困难学生概况

目前, 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在校生中,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20%, 少数地区、部分高校和某些特殊的专业中, 比例超过了40%[2]。当前, 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0%左右, 这些学生大都来自贫困山区、农村, 在生活和经济上有国家和学校的资助, 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自助能力, 一直是我们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理工类院校的学科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 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企业从事相关工作, 例如在我院根据往年的就业数据分析, 在本专业就业的学生大约占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 因此在专业领域找到满意度较高的工作才是真正让学生以后能“自助”的根本。

为了使经济困难学生能在未来更好地“自助”, 必须重视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例如我院是研究教学型学院, 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科研能力、较高的学术水平, 同时拥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基于这样优越的科研条件, 如何丰富专业导师制度的内涵, 使这一制度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使学生的专业学术科研水平有更大的提高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三助”模式的提出

实行专业导师制是一种新的教书育人机制, 导师指导学生的过程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指导计划, 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开展指导, 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有益的建议, 指导和督促学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 建立完善的任务考核机制, 才能真正达到实行专业导师制度的目的。经济困难学生“三助”模式是在原有的专业导师制度下发展的新载体模式, 分为助学、助能、助业三个方面, 除了原有的工作职责和职位要求以外, 在活动的载体上也做了延伸。

(一) 专业导师发挥“助学”功能, 实现成长指导。

助学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个是专业文化氛围。以对接工业文化为结合点, 培育学生职业人文素质。专业导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有效地传递了行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 使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并深刻体会到工业文化的内涵, 了解和学习相关行业的职业规范、职业准则、职业礼仪, 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职业素养。提高学习能力的活动载体有文献检索培训、专业论文写作培训等。

(二) 专业导师发挥“助能”功能, 实现专业指导。

助能中的“能”重点指“专业能力”, 包括科研能力、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提高科研能力的载体为高年级的科研团队双选和低年级的“四每”活动, 即每日一个知识贴士、每周一个学术交流、每月一个专业论坛、每学期评一个精品。科研团队双选活动, 是学院12个教师课题组分别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展示,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报名, 经过导师筛选后, 在大三时就可以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学习。“四每”活动是通过新媒体, 如微信、QQ群等, 以及学院的宣传栏, 每天发布专业知识小贴士;对低年级学生由专业导师提出一些科普小课题供学生选择, 学生通过资料查询, 开展研究、综述论文写作等营造专业知识的学习氛围;每月对开展的研究进行汇报和总结, 不同小组之间互相分享学习的成果;每学期通过课题答辩, 提交作品或成果, 评出优秀的成果, 给予展示的平台。提高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的载体主要有院金相大赛、忆宝大赛等。通过学科竞赛, 以赛代训, 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动手能力、竞争能力、自学能力和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能力。

(三) 专业导师发挥“助业”功能, 实现发展指导。

助业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深入了解一个产品或企业 (行业) , 即组织学生开展市场或企业 (行业) 调查, 比较全面地了解一个产品或企业 (行业) , 包括产品知识、企业概况、行业市场环境、岗位职责、业务工作规范等, 突出培养学生产品鉴别能力、市场调查能力、推销能力、谈判能力、与人共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活动载体为企业参观、宝石市场调研、创业实践基地活动。二是专业导师参与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 积极为学生就业做好推荐、联系工作, 使学生感受到导师的关怀, 让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 将就业目标与准工作人员培养方案结合起来, 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上下工夫, 使经济困难毕业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不断学习、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师。活动的载体有:职业礼仪培训、行业规范沙龙等。

四、结语

基于专业导师载体制度下“三助”模型训练体系, 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活动载体形式。助学支线提供的实践类的平台例如文献检索培训、专业论文写作培训、学科竞赛让同学们学以致用, 在反向结合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让助学工作形成观念意识上的吸引力, 将常规的课堂教学未能体现出的学习吸引力充分释放给学生, 真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助能支线对应的是专业导师的工作重点, 在通过助学体系释放出来的学习吸引力之后, 通过助研模型中的“科研团队双选”和“四每计划”将学生的导向由被动指示型转变成积极动手型, 进一步提高科研实践动手能力, 另外学科竞赛提供使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助业支线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社会的平台, 使专业知识与社会接轨。一方面企业参观、宝石市场调研、创业实践基地等活动使所学知识与企业和社会做出链接。另一方面导师进行就业指导, 推荐学生到工作岗位, 逐渐达到最终的“授人以渔”的目的。

将专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岗位工作, 建立了两者之间的联动机制, 实现教学指导与生活管理的无缝对接。导师与辅导员的联动不仅整合了优势教育资源、优化了学生管理工作, 而且有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认同, 并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全面提高了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 体现了教学与育人的双重价值。

摘要: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为例, 分析了高校实行专业导师制度的现状, 以及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模式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过程中, 在理工类院校对学生的专业化要求程度高, 并且就业主要倾向于专业技术方向的情况下, 作者认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重点是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从而提出在专业导师载体制度下的经济困难学生“三助”模式, 即助学、助能、助业, 发展了专业导师制度的内涵, 对专业氛围的形成提供了可行的模式。

关键词:专业导师,经济困难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三助”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惠典.对本科院校实行“专业导师制”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7:15-17.

[2]刘平, 刘丹, 樊耔君.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与管理策略探讨[J].管理观察, 2012.4:134.

“三助”模式 篇2

神马是三助式

三助式当然不是什么浮云啦,看看下面的方程你就知道。已知:新出现一种学习方式叫做三助式。求:三助式是不是浮云。设:三助式是浮云。

解:三助式有自助、互助、师助这三点。自助就是自己帮助自己。互助就是互相帮助。师助,就是老师帮助。三助式让我们自学能力提高,三助式让我们学习激情高涨!

∴三助式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不是什么浮云!

三助式的好处

如果你连三助式的好处都不知道那你未免太out了。比如:1:自助使我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加了。2:如果你在互助方面是帮助别人的人,那么你既增加了你的口才能力,又对这一道题加深了印象。3.小组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学会团结。(一定要牢牢记住,因为那么fashion的学习方法你都不知道,你的朋友会笑掉大牙的!)

三助式辩论会 同学甲:“首先听了你那么多的介绍我发现三助式虽然很好,但是,上课的激情没有调动起来,同学们根本没有真正投入课堂中,思维不活跃,就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就不会出现自助、互助、师助这三点了!”我:“哈哈,一看你就根本不懂三助式嘛!当然是有奖有罚!大家会完全投入课堂,热情高涨!并且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变得团结!”同学乙:“哇哇,三助式太好了,我一定要写建议书给校长!我一定也要让我们学校用这么好的学习方法”

我的三助式小组

我的三助式每个人都性格活泼,热情开朗,特别是两个活宝常常逗得我们捧腹大笑。我的小组团结、友爱,有上进心,上课积极举手,共同为着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以前我们班换过小组,大家都哭了,因为大家对自己的小组已经有了深厚不可分割的感情,三助式使我们学会为自己的小组而努力渐渐的我们有了深厚的感情,如此感情怎能分割?三助式既使我们全心投入学习,每天有激情的上课。又使我们学会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三助式,真的很好!

结尾赠词

三助式真的很好,现在的我们上课40分钟就感觉像才过5分钟似的,如果你有幸来到我们班,只要我们在回答问题你都能听到“老师我来!我来回答,我会!”的声音。

陈俊锦

“三助”模式 篇3

摘 要:“三助”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平稳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三助”工作的开展情况的总结分析,找出地方院校研究生“三助”工作的开展瓶颈所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研究生“三助”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院校 研究生“三助”工作 发展瓶颈

一、“三助”定义解析

“三助”工作是研究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按照有关规定,受聘兼任学校协助教学、协助科研、协助管理等工作的简称。具体来说,即助教、助研、助管三大类。

1.助教

助教即研究生在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之外,承担的额外教学辅导答疑等工作。有相关研究表明,助教的职责包含课堂协助考勤,课后协助辅导、教材准备等。

其中,北京大学认为助教职责包含五个方面:随堂听主讲教师授课,负责课堂考勤;协助准备课程参考资料,为部分文献资料做简单注释;协助批改作业,担任部分答疑和辅导;协助课题讨论;负责整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信息反馈。

而清华大学则认为助教职责除以上内容外,还可以择优选择有助教经验或有教学经验且获批教师上岗资格确认的研究生,在主讲教师指导下,让其独立承担基础课程的辅导课、习题课及讨论课等教学任务。因而,各高校助教工作职责因其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实情决定。

2.助研

助研即研究生承担协助导师开展本人学位论文要求以外的科学研究工作。关于助研的专项研究尚少,相关研究认为助研的重要职责便是参加导师主持的课题研究。

3.助管

助管即研究生在校期间,承担学校相关单位行政管理方面的部分辅助性工作。如协助学校或院(系)等管理部门做一些事务性工作,或参与学生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社团等团体组织的管理和指导工作。

研究生既可以担任研究生新生、本、专科生的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又可以做教学、科研等职务部门的助理,也可利用专业所长从事计算机维护、网站建设、图书资料的分类整理以及各种数据信息处理等技术性管理工作。

二、地方院校研究生“三助”工作发展瓶颈

研究生“三助”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上起到促进作用,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辅助作用,同时,对帮助研究生克服家庭经济困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研究生“三助”工作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全国各高校的“三助”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随着“三助”工作的开展,“三助”工作在实践过程也慢慢涌现出一些问题,出现了“三助”工作发展的瓶颈。其中,地方院校因其研究生规模小,相对出现的“三助”发展问题较为集中,现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岗位规模小,类型单一

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兼任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通知》,对研究生“三助”的岗位范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凡能由研究生担任的工作,原则上应由研究生担任”,给“三助”的岗位设定留下广阔的自由度。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研究生年年扩招,人数在逐渐加大,但“三助”岗位却没有实质性的增加,且类型较单一,这使得很多高校的研究生“三助”工作不能顺利发展,流于形式。

2.劳动报酬低,资助有限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家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等各方面给予了更大支持,其经费额度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但是,很多地方院校的专项经费和导师科研经费依然处在中下水平,从而用在研究生“三助”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依然不足。“三助”研究生的劳动报酬也没有太大起色,甚至一直在沿用多年前的标准,资助力度十分有限。

一般情况,自然科学课题的经费多于社会科学课题的经费,因而从事自然科学课题助研研究生的劳动报酬,往往高于社会科学课题助研研究生的报酬。同时,地方院校较重点院校的资源略显匮乏,“三助”工作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3.认识偏差大,发展受阻

相关研究表明,认识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生“三助”工作的发展。

一方面部分学校领导对“三助”工作认识存在偏差,对其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对该校“三助”工作的开展未给予大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三助”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研究生自身对“三助”工作的认识也存在认识偏差。部分研究生认为“三助”工作“太琐碎”“不值得”。

同时,随着研究生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三助”和就业去向之间的必然联系也越来越小,“三助”在研究生就业竞争中的优势也逐渐弱化。因此,很多研究生愿意到待遇更好的地方进行兼职或实习。

4.体制不健全,管理无规

研究生“三助”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工作程序和环节包括编制计划、申请、岗前培训、聘用、工作安排、日常管理、监督和考核等。

然而,很多学校目前存在多家共管的局面,即“三助”研究生的管理涉及人事、教务、科研、研究生院及各院(系)等多个单位和部门,从而出现部门间协调不畅、职责不清等问题。同时还存在另一种现象:有的地方院校用人部门直接从研究生中选拔优秀者担任“三助”岗位,各部门自己管理,从而难以建立统一的选拔聘用制度。

此外,当前许多高校对从事“三助”工作的研究生没有考核,甚至没有发放相关的书面工作凭证,也没有制定“三助”管理考核的相应制度,这些使得研究生“三助”管理工作无据可依。

以上现象的存在,使得“三助”资源得不到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三助”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地方院校研究生“三助”工作发展的对策研究

1.科学设岗

首先,根据研究生培养实际需求,适当增设“三助”岗位;其次,根据工作性质不同,对岗位进行合理配置。如“助教”岗侧重安排专业与岗位接近并对教育活动有极大兴趣的研究生,着重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助研”岗侧重安排与岗位相关并对学术研究有极大兴趣的研究生;“助管”岗侧重安排善于沟通、具备组织协调能力或对管理工作有极大兴趣的研究生。endprint

2.加大投入

研究生“三助”工作的报酬总体上偏低,资助力度不大,研究生工作热情不高。如能适当加大投入、增加劳动报酬,不仅能提高研究生工作的积极性,还能引起广大研究生的重视,从而更好地加强“三助”工作宣传力度和提高工作质量。有大量研究表明,“三助”投入解决方案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在“三助”岗位和报酬一定的情况下,明确研究生 “三助”工作职责和范围,精简人员,提高效率;在投入经费额度一定的情况下,经费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2)鼓励导师从课题经费拿出部分经费奖励“三助”研究生的辛勤劳动,提高报酬。同时,鼓励学校和导师一同支出“助研”津贴,合理进行经费的配套使用。

(3)聘任表现突出的“助教”研究生为兼职教师,开展一定的教学工作,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大“助教”在基础课和实践课中工作分量。

(4)在学校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聘任“三助”研究生从事兼职工作人员。

3.端正认识

新时期的研究生资助,是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和有益补充。学校需要通过多方面努力,使校领导重视“三助”工作,意识到发展“三助”工作的重要性。此外,还应加强“三助”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纠正研究生自身对于“三助”工作认识上的偏差。

4.完善制度

逐步建立“三助”工作管理制度,是“三助”工作稳步发展的保证。针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时解决,健全岗位设置、岗位申请、岗位津贴发放和岗位经费管理等相应的工作制度,构建一套规范完备的制度体系,确保研究生“三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国际上有些国家研究生助教、助研制度的构建较为完善,值得借鉴。如美国研究生助教评价包含主讲课程教授的评价、同行专家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三方面,此外,还会建立涵盖了教学成绩、备课资料、学生作业和考试成绩等多项内容的教学档案。

评估制度的完善不仅有利于研究生“三助”工作的管理评估,更能激励研究生从事“三助”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提高研究生“三助”工作的质量,促进研究生“三助”工作的发展。

5 .配套机构

研究生培养单位可设立专门的研究生“三助”工作管理机构,如研究生“三助”工作管理办公室,挂靠研究生处,负责研究生“三助”工作的管理和发展,或同研究生助学贷款以及研究生资助中心等机构合作办公,成立官方机构。

有关研究表明,“三助”管理宜以学院为实体,学院与学校两级部门分级管理、统筹结合、明确责权。把研究生“三助”工作最终落脚于学科梯队,加强学院的学科梯队自主管理,并确立导师责任制。此外,学院负责对上岗研究生进行专业培训和资格审核,监督检查“三助”研究生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裴劲松.研究生兼任“三助”工作的现状分析和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6).

[2]魏赤.关于研究生“三助”工作的设想[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3).

[3]徐萍,张菊芳.高校研究生助教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9(3).

[4]梁涛,雷世富,王忠海.培养机制改革下研究生“三助”功能及实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

[5]吴振利.美国研究生助教制度与大学教师职前教学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11(9).

[6]彭文华,苗增良.地方性高校研究生 三助工作现状与建议[J].文教资料,2010(14).

[7]张再林,张涛.广西高校研究生“三助”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探析[J].高教论坛,2009(5).

[8]裴劲松,李现曾,陈菲.研究生兼做三助工作的现状及其思考[J].吉林工学院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4).

[作者单位:陈小红、熊红华,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处;

“三助”模式 篇4

1. 担任“助教”工作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基本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研究生综合能力中除科研能力之外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研究生应该具备将自身掌握的科学理论和知识, 通过讲座、报告、课堂或实验教学等形式有效的转化和传播给受听者的能力。这种能力将在研究生未来所从事的研究或非研究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和研究机构所培养的研究生实为非教育学专业研究生, 其本科阶段所学也为非教育学专业, 不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在他们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 终日忙于文献阅读、课题设计、实验工作, 导致缺乏教学的相关经验。如何弥补这一缺失, 成为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人才, 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 研究生“助教”制度的引入, 为研究生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所谓助教, 简言之为教师的教学助手, 通常是指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完成本职学习和研究任务之余, 协助导师完成本专业的本科或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辅助工作。通过担任“助教”工作, 研究生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首先, 研究生为了更好的完成一门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工作, 往往会充分查阅和掌握本专业本门课程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通过这一过程, 研究生有效搜集、分析、整理和总结信息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其次, 在参与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研究生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讲解技巧的掌握等能力也得到了大量的训练。与此同时, 个人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统筹安排能力等也得到了锻炼;最后, 研究生在担“助教”过程中必然面临知识储备不足、个人魅力不够、语言表达能力差等各种前所未有的困难, 对这些困难的解决过程必将锻炼他们面对困难, 驾驭解决难题的心智和能力。

2.“助研”工作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助研”, 即辅助研究, 通常多指本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协助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对于研究生而言, “助研”的范畴或许可以扩展为以研究生为主体自主的开展紧扣学位论文的课题研究的同时, 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协助完成一些其它研究工作, 其中包括具体的实验研究、调查搜集材料、课题项目申报和结题等工作。“助研”工作自2006年在我国各高校开始实施, 到2008年基本覆盖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院校。2014年, 教育部“关于做好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意见” (教研[2014]6号) 明确指出, 坚持把助研作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科研和实践中培养”是培养研究生的基本模式。

事实上, 通过“助研”工作的开展, 各科研单位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提升。通过“助研”工作, 研究生能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开展科学研究。他们可以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实验技能, 体会科学研究的套路等诸多科研技能。在“助研”过程中, 他们学会了如何查阅和总结文献, 熟悉了具体实验研究的流程、培养了相关的实验技术, 掌握了数据的采集和统计的基本方法等。任何科学研究成果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通过与研究团队成员的合作, 研究生能充分认识这一重要性, 培养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团队合作精神, 这是个人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之一。最为重要的一点是, “助研”过程中研究生与有思想、有学问、高品格的导师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 耳语目染的受到导师的熏陶, 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了科学研究的信念, 这为将来成为一名真正有能力的科学研究工作者从灵魂上打下了烙印。

3.“助管”工作可以培养研究生行政职业能力和领导能力。

2014年, 教育部“关于做好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意见” (教研[2014]6号) 明确指出, 重视通过助管工作加强研究生管理能力锻炼, 在适度发挥助困作用的同时重视助管工作对研究生协调、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的锻炼。21世纪是复合型人才的世界, 对科学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 不仅应当掌握本专业的研究技能, 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行政职业能力和团队领导能力。新时期的科学研究早已不是过去单打独斗的模式, 团队合作共同攻关已是整个科学研究领域的定律。因此, 管理能力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科研能力之一。研究生通过担任“助管”工作, 参与一定形式的行政、财务、团队管理工作, 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一定的行政职业能力和领导能力, 为最终成为复合型科研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生在协助导师进行科研和课程教学的管理过程中, 频繁与导师和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 假以时日培养了个人与上、下级交流沟通和领导的能力与技巧, 无形中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研究生综合社交能力和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为将来建立良好的科研合作人脉和资源的获取。

虽然研究生院校开展“三助”工作理论上能有力的促进研究生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行政职业能力和领导管理能力, 但实际上由于各专业、学校、区域的差异和某些局限性, 造成诸如研究生“三助”工作部分岗位设置尚未纳入组织管理, 研究生“三助”工作低报酬影响了研究生的积极性等实际问题, 最终导致“三助”这一有力工具并未能在研究生个人能力培养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未来在国家政策层面应进一步加大对研究生“三助”工作的重视和经费方面的支持, 地方院校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努力使“三助”工作在研究生能力培养中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研究生“三助”工作的设想, 魏赤,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8 (3) :48-49

[2]研究生兼做“三助”工作的现状及其思考, 裴劲松, 李现曾, 陈菲, 云南教育, 2002, 20 (6) :64~67

[3]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工作的探索研究, 张利, 耿晔, 邵琳。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42) :191-193

三助岗位总结-通用版 篇5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参加了研究生“三助”工作。研究生“三助”工作是我校研究生培养和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不仅仅是对研究生的勤工助学活动,它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研究生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岗位实践,着重培养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熟悉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在专业学习之余,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时过一年,“三助”工作已接近尾声,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年前,在选择“三助”岗位时,我经过认真考虑,为了锻炼自己在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和在工作上与领导和同事沟通的能力.刚开始时我总是出错,对办公软件也不是很熟悉,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终于改正了我粗心大意的毛病,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年过去了,通过“三助”工作的实践总结,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认真工作,踏实做人。从参加“三助”工作以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仅仅把它看成是一个工作,而是视它为一个锻炼实践的机会,每一个任务都认真完成。后这样一个工作机会,使我认识到“认真”二字的分量,事情无论大小都必须认真对待,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项工作,这样工作才能有效的衔接,效率才会提高。

二、按时完成,及时总结。工作后要及时总结,不定期对已做过的工作进行分类整理,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工作一年,我养成了先计划,再工作,后总结的好习惯,这对我今后的工作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也是我收获最大的地方。

三、灵活工作,坚持原则。工作不能太过死板,要讲求方法,但是灵活工作要有尺度,根本的原则必须坚持,不能不讲原则滥用方法。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对我来讲,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

“三助”模式 篇6

课前教师根据课标、学情分层次设计出自助、互助、巩固练习的题,做成导学单发给学生。

第一部分自助:学生自学课文完成导学单上题目:

丝绸之路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一条以(    )为起点的重要商路,经过(    )和今(    ),翻越(    ),通向(    )和(    )。这条商路上,汉朝输出的主要是(    ),所以叫(    )。

汉朝时,(    )丝绸之路和(    )丝绸之路也初步形成。

1.汉朝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汉朝时一些中国人给朝鲜带去了先进的(    )和(    ),帮助当地人掌握了(    )技术。

公元57年,日本列岛的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    )赠给(    )金印一枚。

2.汉与欧洲的往来

往:公元97年,班超派部属甘英出使大秦,他到达今波斯湾后,没有继续前行,但了解了沿途一些情况,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

来:166年,一批(    )人从海路来到中国,从现有文字看,这是中国与欧洲的第一次交往。

学生完成后需要展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更正。方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有成就感。

第二部分互助:小组内部完成导学单上的互助题目。此时教师要巡视各学习小组,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合作探究一:小组在地图上划出丝绸之路示意图。

合作探究二:根据材料讨论“丝绸之路”的作用。

1.中国运往西方的是丝绸、铁器、茶叶等,西方运往中国的是琉璃、胡椒、黄瓜等,说明这是一条(    )通路。

2.中国运往西方的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西方传入东方的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说明这是一条(    )通道。

合作探究三:根据材料分析汉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汉朝是当时世界上一个统一的大国,国力强盛,积极与周边民族和国家开展政治、军事活动和经济、文化交流。当时汉朝的外交活动通过陆路和海路几乎遍及亚洲,影响远大欧洲、非洲。中国优秀文化影响世界,同时汉朝吸收了有关民族和各国经济、文化成果。

互助学习完成后,分小组展示其探讨结果,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点评。整个过程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有教师的答疑,即“师助”。

三助式教学需要当堂巩固提高。如这一课就有题目要求完成。

一、单选题

1.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

A.张骞    B.卫青    C.班超    D.甘英

2.标志着欧洲国家与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    )

A.第赛出使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班超经营西域        D.大秦遣使来汉

3.中国和日本交往的历史悠久。赠给日本倭奴国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中国皇帝是(    )

A.汉武帝    B.汉元帝    C.汉文帝    D.汉光武帝

二、问答题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有什么现实价值和作用?

2.你认为当代中国应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

3.美丽的丝绸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引起了中亚、西亚和欧洲人民的浓厚兴趣。西方人民得到丝绸,视为无上珍品,一位罗马作家称赞说:“丝国(称中国)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丽,它的质料像蛛网一样纤细。”塞里斯(seres,丝国)几乎成了中国的代名词。据说罗马的恺撒大帝曾穿着豪华的丝织衣服。约公元一、二世纪,随着丝绸生产的发展,西域商路的畅通,中国丝织品日益增多地运往罗马帝国。年复一年地将东方的丝绸和西方的物品运往对方,使丝绸贸易成为古代世界中运销最远、规模最大的商品。

请回答:

(1)在公元一、二世纪,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

(2)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请你画一条简图来说明。

(3)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做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对话与交流。请谈一谈对你的启示。

上一篇:适配技术下一篇:应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