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中娱乐效果的创作

2025-01-31

动画中娱乐效果的创作(精选4篇)

动画中娱乐效果的创作 篇1

无论是商业动画还是艺术类动画短片的创作,角色是影片中必不可少的视觉元素,它的出现对于整部剧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创作中角色的塑造能更为有利的将剧本中故事内容更好的体现出来,由此可见角色的形象塑造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部成功的动画片想要打动观众不能单单依靠故事的情内容节,同时还需要要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形象。众所周知的《唐老鸭与米老鼠》这部经典的动画片及动画形象到如今也能深刻的印在每个人的印象里,原因就在于这部动画片剧本的选择出现的这两种角色形象,再加上角色的夸张表演等一系列的塑造,才使得这部动画片家喻户晓。其创作者就是运用了动画中的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角色的形象与性格,使之具有独特的行为、语言以及鲜明的个性,从而在观众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角色形象是一部动画作品的支柱,形象的塑造则直观地传递出整个动画片的情节、风格等,无论是在商业动画片还是艺术类短片创作中就尤其重要。

一、动画角色设计的概述

(一)动画角色设计的概念

动画角色设计是指在动画片中一切物的造型。众所周知,许多动画造型曾给我们带来不同寻常的轻松与快乐,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所不能代替的,也正是动画艺术形象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特征。而动画角色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对每一个动画角色赋予感染力和生命力。

(二)角色设计的风格类型

动画角色设计的创作过程是导演根据文学剧本描述的角色外貌和性格特点,进行素材搜集,提炼概括以及形象创造,最终确定故事需要的形象的过程。分为人物设计、动物设计、其它设计。动画片中的动物造型绝大多数属于浓郁的漫画风格类型的角色设计,都采用夸张与变形类的形象特征,动物形象的夸张是基于生活中的形象原型的,每个动物性格、外形和身份的不同在角色相貌和体态上也都有一定的体现。漫画式的夸张造型的设计方法是动画中角色设计中较为常用的角色设计方法,在很多有名的动画片中都能找到其中的影子。

二、动画创作中角色形象的塑造点

(一)色彩对角色的塑造

色彩在一部动画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视觉效果和提高观赏性的装饰,还为动画角色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塑造基础。众所周知,每种颜色都有它固定的属性,且一种色彩一般都具有“两面性”。比如说:红色。人们在看到红色时往往会感觉到热情、积极、活跃、热等感受,但同时人们也能看出红色的血腥、暴力、警告等感受,即为同一种色彩带给人们不通的感受。由此可见,色彩的情感特征能通过视觉刺激唤起观赏者的情感感受,这种情感感受则能直接的影响到观赏者对角色形象的认知。正是如此,我们就要利用色彩的情感特征,来强调和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以达到暗示观众对角色形成特定的态度,使观众更快、更准确的掌握角色设计者想要塑造的角色形象特点。

比如说要设定活泼可爱的女性角色特点,那么角色的色彩可以以粉红色为主,运用粉红色的可爱、亲切、妙趣横生的色彩感情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随和善交、热情风趣的角色形象,而要设定一个爱幻想、有个性的男性角色时,则可以以蓝色、黄色搭配为主,运用蓝色神奇、深邃、理智和黄色阳光、亲切等色彩感情,塑造了一个梦想的、神奇的、异想天开的角色形象。

(二)动作对角色形象的塑造

动作是动画片中角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型的不同则决定了角色的动作的不同,角色的形象塑造中动作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动画片中的角色大多数是拟人化的,虽然它们形象各异,但是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人类的情感。因此,要以人体的基本结构、运动状态和规律为动作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角色的动作和表情设计都应模仿人类的表达模式,把人类的动作和表情特征渗入到动画角色中。我们在创作的时候,画面中不同的形象各具独特的性格特点、反差的表情,造成画面情节的冲突,令故事情节更加趣味、生动。

(三)表情对角色形象的塑造

表情的设计可以加强角色形象的塑造。在动画片中角色的表情是以现实生活中人的喜、怒、哀、乐四种大的表情为基点。面部表情能够反映形象内心的情绪,要想通过面部表情的刻画把形象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来,就要仔细研究面部各个部位动作形态的变化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内心特征。通过刻画人角色的表情,使角色通过表情的展现了解内心的感受,表现地越生动越能打动观众。只有根据不同的角色形象、剧情的发展程度,再利用动画这一夸张的艺术特点,才能加强角色形象塑造的力度。

(四)角色性格的塑造

动画角色性格塑造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塑造过程。它不仅包含了角色的感情、意志、个性、能力与气质等心理特征,同时,角色的行为特征与外貌特征因素也是表现的重点。角色的个性特点在它们的表情和动作中也都有所传达。在制作角色动作过程中,尽可能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视频素材并反复表演模仿,尽可能的把角色的动作表情表现到位。

三、角色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动画角色是动画片的灵魂,观众对一个动画角色的价值判断不单纯停留在其外在的造型层面,还包括对角色性格内涵的认同。在动画创作环节中,角色的形象塑造则是整个影片的前提和基础,它们主导着整个动画片的情节、风格、趋势等。通过制作一部动画短片,我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画角色形象塑造关键点,要学会充分合理的运用,它不但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能力,而且还为未来的艺术道路做铺垫。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角色造型及形象塑造是创作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各种角色必须根据剧本的要求进行造型设计,其手段是运用美术造型技法进行创造,是可以产生动作和表现生命的模型。角色形象的塑造则掌握以上的几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准确的表现出角色的特点,从而达到角色给人深刻印象的目的。除了需要制作者有很好的绘画造型、美术功底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只有在大家的制作的过程中互相配合,多沟通,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动画中娱乐效果的创作 篇2

动画分镜头就是将动画文字剧本转化成以镜头为单位的连续的可视画面,它遵照一定的情节逻辑关系顺序,用于处理镜头的景别、角色调度、机位的安排以及对镜头进行编号等内容。

二、分镜头设计中的景别

在动画作品创作中,景别是一个绝对不可以被忽视的创作元素。景别为创作者提供了一种广阔的表现空间和灵活的表现手段。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也是通过对景别的选择来体验影片内容的。

第一,在动画作品的创作中,一些景别承担着描写和叙述的作用,景别主要发挥了表现心理内容的功能。比如,特写是对渲染人物的精神状态表现特别有利的景别,注重一些主观情绪的烘托;又如中景可以非常客观的表现人物间的交流的景别,体现一定的距离感和客观性;再如全景景别适合烘托一些大场面气氛,用以配合画面越来越高涨的情节发展。

第二,画面本身的运动要依靠景别的变化来实现。景别是摄像机能动性表现之一,创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及时采取有利的拍摄景别,使其能够在动作展开时改变画面内容的性质,例如,摄像机的推进动作,全景变成了大特写;摄像机向后拉,画面从一个人物的细部特写变成这个人物孤零零地站在一个空荡荡的草地上,从而实现了画面本身的运动感。

第三,景别的变化可以影响画面节奏。这里面主要指的是作品内在节奏的变化,实际上作品的质量和性质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这些节奏。在观看一部动画作品时,我们往往觉得有些个别的画面特别慢或特别快,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以全景景别拍摄一辆快速行驶的摩托车,或拍摄一艘船在海上行驶。给观众一种快速运动或缓慢的感觉。主要依靠创作者的直觉来把握每个画面的景别,即根据某个画面的性质决定画面的景别,这个景别持续的时间,这个画面前后是什么景别,创作者必须根据画面本身和前后的景别关系来进行选择,以此来把握画面节奏。第四,观众不仅在画面时空和视距的变化中可以感受到摄像者的画面思维,也可以从景别跳度、视点跳度的大小、缓急中具体地感受到整个片子的节奏变化。

三、分镜头设计中的调度

首先,动画分镜头设计中的调度,它同影视调度一样也包括演员调度和摄影机调度两种调度。这两种调度相辅相成,都以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所决定的人物行为逻辑为依据。在动画创作中,由于表现透视较为困难,所以使用平面调度较多。例如描绘人物侧面的行走动作并且使其循环表现,然后通过移动背景造成人物向前行进的感觉。其次,场面调度在动画创作中的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产生画面构图的作用,表现画面景物;

第二,刻画人物心理、渲染环境、创造特殊意境;

第三,还可以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推动观众的联想。再次,一个场景中的镜头衔接的是否流畅、内容表达的是否准确到位,被摄对象动作及心理展现的是否合理,都需要依靠场面调度来实现,都是场面调度的职能所在。总之,场面调度对动画形象的造型处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画面构图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画面组接的重要因素。

四、分镜头设计中的机位

机位,是动画的创作者对摄影机拍摄位置的称呼,也是作品导演风格中最为重要的语言形式之一。依据机位的设置发生改变与否大的方向可以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在动画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忽略对机位的控制。如果机位控制得好可以为作品增色许多,这里就涉及了运动镜头的相关特点。首先,运动镜头在视觉呈现上可以呈现独特的表现魅力。

第一,运动镜头能够创造视觉空间立体感的幻觉,造成观众介入影片事件、冲突的视觉感;

第二,运用运动镜头展示动作的场面与规模,可以突出表现剧情中的关键性戏剧元素,突出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运用运动镜头创造特定的情绪与氛围,可以创造影片的节奏造成两个戏剧元素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揭示和深化场面的内涵。其次,有些移动镜头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被直接反映到人类最隐蔽的核心大脑,影响人的心理情绪,等于摄影直接参与了剧作。再次,运动镜头这一摄影造型手段就不仅停留在表层层面上,而成为造型语言,直接表达了某种思想和意念。不同的运动镜头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表现力。

五、小结

在整个动画的创作中,分镜头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分镜头设计可以使创作者对作品的构想具象化,是创作者对作品构想的一个完整表现。当分镜头确定之后,创作人员便都围绕它进行动画制作。分镜头可以调控动画作品中全部内容,是作品顺利实施的基本蓝图。有了分镜头的设计,可以使动画在前期创作环节中得到很好的宏观调控。

动画中娱乐效果的创作 篇3

关键词:动画教学,动画基础,动画创作

动画产业发展近年来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扶持, 部分优秀的国产动画片受到了市场的认可, 并创造了可观的商业价值, 动画产业发展已步入了良性的轨道。但据有关部门统计, 动画产量仍小于播出需求量, 整体制作水准仍亟待提升, 优秀的动画从业者大量缺口, 动画专业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更导致了目前高校动画教育升温。全国相关专业学生数以万计, 但市场并不会因为人多就快速饱和, 所有事物都会遵循其汰弱留强的规律。市场需要的不是“人”, 而是“人才”, 市场需要的不仅是懂动画的“知之者”和对动画有兴趣的“好之者”, 更需要的是以动画为追求、沉得住气、恒得下心、吃得了苦的“乐知者”。如何从逐年增多的动画专业毕业生竞争中脱颖而出呢?动画专业的综合能力, 对专业的钻研程度、悟性和对动画事业的热爱便是学习动画专业的每一位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一、动画基础教学在动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部剧场版动画90-120分钟左右, 约十万到几十万张画稿, 一集TV动画除去片头片尾不过10-20分钟左右, 至少约有几千张画稿。如此繁重复杂的绘制工作, 都是由几十到上百的动画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这些以完成共同的作品为目标的动画工作者们, 必须拥有着学习动画专业的理论和技法的经历, 才能达到技术和思想上的协调统一, 动画基础知识便是这种系统学习的重要内容。

经过系统学习这些共性的基础, 使得原动画师们在动画片的创作过程中能够运用相通的专业素质和思维方式去创作。动画基础内容就像是既定的公式, 但并不是掌握公式就能应付所有问题, 那样会导致所有的动画都是千篇一律的。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很多在学习时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但在真正学通、学透动画的基础知识后, 也就有了破解的思路和办法, 至于解决办法是否出色, 则看个人的基础知识运用是否得当。在专业基础的运用过程中, 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它会指引原动画师们在作品创作中找到创新点, 使你的作品与众不同。

二、动画基础在动画教学与创作中的定位

动画片种类丰富, 基本可以分为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无纸动画和定格动画几大分支, 动画专业教学也以此来划分专业方向。每一种动画类别都有其独特的制作要求和技术, 但都是以相同的动画规律为依据, 以不同材料为媒介, 用不同制作工具展现作品。那么, 相同的动画规律就是不同类别动画创作的基础——动画基础。也就是说动画基础是整个动画专业乃至整个动画创作的共同根基, 不论做任何事都要从基础开始, 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动画基础在动画教学与创作中的应用

动画基础在动画教学与创作中不是独立存在的问题, 而是从整个动画教学与动画制作等方面全方位来考虑, 动画基础知识包括的范围较广, 如动画师的造型能力、力学原理的运用、运动规律的表现等。

(一) 动画师造型能力对一部动画片的直观影响

观众在欣赏一部动画片时, 最先感受到的就是“画面”的质量, 在画面中与动画制作直接相关的就是造型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在制作动画片时, 片中出现的全部角色造型, 都会有各自的比例、结构、衣着、口型、道具、色指定、甚至习惯动作等前期工作设定, 以此来作为原画师、动画师、修型人员的作画标准。造型设计一旦定稿并投入使用, 便决定了这些造型在全片中不可更改的绝对地位。而制作一部动画片的绘制人员需要几十甚至上百人, 为了保证每一个角色从头到尾不变形, 就需要全体参与绘制者都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 否则就会造成动画片中的同一人物造型不统一的状况出现。

动画专业的学生入学前, 都经过一定素描、色彩等绘画基础的训练, 但不是所有美术基础很强的学生都能胜任动画创作, 因为绘画更多使用的是面, 而动画使用的却是线;绘画追求个性, 动画要求共性。大部分初学动画的学生都还带着浓厚的绘画气息, 喜欢创作自己的角色造型或是偏爱某个风格的形象, 尤其在画自己喜欢的事物时, 他们表现的能力都很强, 可一旦遇到指定角色或同一角色各个角度时就会大失水准。当学生的个性遭遇了动画学习所要求的共性时, 磨合是不可避免, 想要改变固有的个人作画习惯, 规范化的学习动画式造型表现手法是不可缺少的。分析、熟悉、掌握并运用各种不同动画造型进行动作表演是每个动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技能, 也是每一名合格的原画师、动画员、修型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如果把动画学习比喻成跑步的话, 掌握造型便是动画从业者的入门技能, 否则将失去了站在起跑线上的资格, 而接下来的动画基础技法的学习则决定了入门后所迈出去的第一步。

(二) 动画力学原理对动作创作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二维、三维或定格动画的角色, 这些角色在动画运动中表现的造型结构、重量感和质感都不是自身真实存在的, 是体现在角色动作中的。这些动作要经得起观众的考验, 就必须符合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因为动画片中大部分的动作都是以日常动作为基础所创作的, 必须让观众在欣赏之后有切身体会, 即使是再夸张的动作都是合情合理的。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 人、动物或其他运动的物体, 都是受力的作用才会产生运动, 运动的过程中, 又会受到各种反作用力的影响和制约, 运动状态与运动主体自身的质量、质感和运动等因素会随着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 动画片中的动作时间必须以自然界所有物体的真实动作为基础加以创作, 而真人影片基本不用考虑此类问题, 在非特技要求下, 摄影机所录制的是现实的物理状态。虽然在动画片中很多环境与场景是虚拟的世界, 内容要求夸张, 赋予想象力, 但大部分动作依然要符合自然界的物理力学, 即使夸张, 也应从现实出发, 角色的动作表现才能够真实可信。因为动画角色动作不完全等同于真人, 照搬真实角色动作在动画创作实践中早已被证实不可行, 要想动画中角色的运动有令人信服的动作、速度、重量感和质感, 首先应该在理解牛顿力学原理的基础上, 予以高度提炼, 再根据动画片的风格与要求进行动画式的夸张和想象, 创作出被观众认可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动作, 这便是力学原理在动画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动画力学原理的合理应用直接影响动画片的质量与品质, 使观众信服并毫无质疑地接受动画片中的世界, 也是衡量一部动画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 因此说动画力学原理作为动画基础学习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 是动画创作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设计依据, 也是动画领域研究需掌握并应用的共同基础理论。

(三) 动画运动规律在动作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动画运动规律的学习是动画基础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因为动画片的主要任务是使物体动起来。动画创作中所遇到的角色种类繁多, 如人、动物、拟人的物体、自然现象等自然界所有物体, 每种物体都拥有自己独有的运动规律, 在动画创作中便要求原画师应懂得各类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 又不能完全模仿现实动作, 要使运动合理、自然、流畅, 又能发挥动画特性, 也就是要在物体真实动作的基础上提炼出动画的运动规律。而一个好的动作应在符合力学原理与运动规律的同时加以创新, 使我们所创作出的角色更加生动, 具有感染力。

动画基础下一阶段的教学便是原画设计与小品创作课程, 学生在这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高难度动作设计。之前动画基础的课程内容不可能涵盖动画中所有的动作, 但无论是多高难度的动作都需要遵循动画基础中的运动规律与原理, 它就像数学中的公式, 使动画创作从力学原理的角度分析动作, 从运动规律中寻求其动作的普遍意义, 总能究其本质, 再经过提炼夸张后绘制出合理、生动的动作。在做超常规动作时, 则在打破力学原理和正常规律的同时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四、结论

任何学习的基础阶段都不会是轻松有趣的, 就像达芬奇画鸡蛋一样, 充满了枯燥的公式与原理, 需要理解记忆的规律和熟能生巧的大量练习, 远不如作为观众观赏有趣的动画片那样轻松惬意。很多学生甚至在基础学习时, 因其近乎枯燥而对动画学习失去兴趣, 但这阶段的学习是不可跨越的, 它作为之后每一个学习环节的基础与日后的动画创作产生情丝万缕的联系。

动画创作中场景设计的视觉呈现 篇4

(一) 主题与基调在创作中的体现

动画影片中的场景设计以创作前期中的细节统一, 设计者要将场景与角色造型等统一风格, 这是造型设计的原则, 要有整体的主体意识。

主题的体现是场景设计需要吻合整体的要点, 找到场景视觉形象的表现方式, 找准影片整体的艺术基调, 主题反映于场景的视觉呈现中。如同音乐, 不管乐章会如何变幻, 总是有那么一个最基本的基调, 或悲怆、或欢快, 一直主导着音乐的主旋律。在动画影片的创作中也有这样的一种基调, 通过角色造型、剧本结构、情节节奏, 还有场景设计来形成作品。

在动画影片《萤火虫之墓》中, 通过腐烂的食物、湿冷的山洞、浑浊的河水来引出少年居住的环境;又以灰暗色调来烘托悲凉无奈的气氛。漫天萤火的美丽更加反衬出战争的残酷以及带给人们身体及心灵的伤害。整部动画片把握住悲哀的基调, 让观者能切身感受到战争的冷酷与压抑。在不同文化中的动画影片创作里, 场景设计风格各有不同, 可以隽秀, 可以热烈, 可以华贵, 可以奇幻。不同的场设氛围赋予了不同的意境, 可见从整体上把握好作品的主题和基调会为作品增色不少。

(二) 场景氛围的营造

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建筑场地等设计不同的是, 在动画影片剧本中, 随着角色的活动设置, 还得由场景恰当地营造出情绪的氛围, 确定出画面的基调。

日本动画《魔女宅急便》一片中, 有一幕通过场景来详细描述了小魔女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的情景。当小魔女早起从阁楼出来, 忐忑走过一行蜿蜒的小楼梯, 再出来时对小魔女紧张心情的一系列描述, 都是通过场景结构的复杂设置, 人对新环境的未知而产生的不确定, 强化了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这符合了人们的心理, 复杂的场景设计使人越加感到危险, 很准确地营造出了真实的情绪与环境氛围。可见, 场景设计中对于氛围的营造是至关重要的。

(三) 场景空间的表现和造型形式

让场景生动, 这是一个动画创作中的关键问题。在场景设计中, 建筑、道具、人物、装饰、颜色、光源等需要丰富多变, 使观者不会感到单调和不真实。在场景中设计中使用透视、光影、景深等的变化来增加视觉空间, 但不是要盲目地复杂化, 而是要以准确地传达主体意识为基础, 来适当地丰富空间, 使观者在丰富生动的视觉效果里感同身受。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是任何一部好的动画创作作品的共性。场景的造型不仅体现了影片的空间结构, 更是整体风格的重要体现。

无论是类似《白雪公主》《米老鼠与唐老鸭》《猫和老鼠》《小鹿斑比》中造型的圆润柔美, 以“圆”线条来体现造型风格;还是类似《埃及王子》中场景的“方”线条造型方式;甚至是类似《大力士》中场景在保留“圆”线条特点的基础上加入大量装饰纹样的造型特点, 大大增加了画面装饰性, 令观者感到亲切新奇。要创造出风格独特的场景造型, 一定得先看准基调, 根据剧情的要求, 结合角色的造型特征, 以此来准确地将场景设计出来。可见, 针对不同的主题内容, 其造型风格相应而各有特色, 要设计出恰当的场景来, 其间的功夫不可小视。

二、动画片中视觉呈现对场景设计的意义

视觉艺术是动画场景构思外在形象化的一种表现, 也是将创作者的所看、所想以及所思, 通过图形语言来体现的方式。人物、服饰、建筑、道具等物质要素, 及造型、色彩、光影等效果要素, 构成了场景的视觉要素。前者需要后者准确并艺术化的表现, 后者是构建场景氛围最直接的视觉表现。动画创作中的场景, 其视觉艺术性的表现与视觉的审美, 均集中体现在具有绘画性质的造型手段、颜色搭配和光影效果等方面。

动画是一种具有高度假定性的艺术, 其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 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段, 来传达作品的意念, 而场景则是彰显动画角色的性格动作, 及情景动作的重要衬托元素。场景外形设定的构思, 应成为传达于观者, 并能引起共鸣的, 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艺术语言。

一部好的动画片, 故事情节固然重要, 但若无画面作载体, 便和文字小说一般无二了。动画片极其重视在视觉上的愉悦效果, 因为动画片一般都是以平面画幅为载体, 画面的安排、场景细节设定精致与否, 都会影响到动画片整体的质量与观者的兴趣程度。所以, 追求画面中场景的设计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在场景设计中, 无论是采用简练还是复杂的方式, 艺术意味各有不同。如《父与女》同《千与千寻》, 或淳朴或奇幻, 有视觉感染力的视觉空间就是成功的表达, 而不单单在于具体是什么形式。

视觉呈现无论是其本身内容或是亮丽炫目的表现方式, 都是以娱乐性为前提的。这种视觉的娱乐性, 使观者的审美心理在对它的艺术性理解中, 来产生情感、思维、精神的共振。

参考文献

[1]陈岭, 罗岚.《场景风格设计及技法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罗布·亚历山大, 赵嫣.《奇幻卡通创作技法·场景设计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余为政, 冯文.《动画笔记》.海军出版社.2009

[4]陈凯, 冯潜.《动漫画场景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5]周晓波, 郭宇等.《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与表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陈果, 红方.《动画场景设计的思维与技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挽救生命下一篇:个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