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阅读

2024-07-10

深阅读(精选12篇)

深阅读 篇1

现在, 有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阅读的内容比较浅显直白, 阅读的过程是一目十行, 基本上是不求甚解, 阅读的目的是寻求视觉或者心理的愉悦”等现象。笔者认为, 这是课外阅读的一种“浅阅读”状态。那么, 如何在小学高段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在课外阅读中逐渐由“浅”入“深”, 走向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的“深阅读”呢?为此, 笔者作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被动阅读, 迈开“深阅读”的第一步

1. 与孩子达成认识上的统一

人都有一种拈轻怕重、避害趋利的本能, 对待阅读也是一样。小孩子的课外阅读, 要是没有老师或者家长的硬性要求, 大多数也会挑选一些读起来轻松快乐、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籍。他们总是选择那些不需要怎么思考、不需要怎么动手, 只需要读一读、看一看就行的阅读内容。因此, 如要读一些厚重一点、思想性强的文字, 读一些可以积累的文字, 就必须下点儿工夫去读, 就必须作一些硬性要求。为此, 老师或者家长就要从孩子全面发展的角度跟孩子面对面地分析——为什么作为高段的学生再进行浅显的阅读是不行的, 为什么应该开始读一些厚重的书籍等。之后, 还要不容置疑地对孩子说:“孩子, 你必须这样去做!”从而与孩子就他该读什么样的课外书达成认识上的统一。

2. 与孩子约定课外阅读的时间、任务等

在与孩子取得思想上的统一之后, 教师或者家长还要与孩子形成契约:什么时候进行“深度阅读”?每周 (或者每天) 应该用多少时间进行“深度阅读”?值得“深度阅读”的书目有哪些等。同时, 还必须形成“做完作业再读课外书!”“不管怎么忙, 每天一定要挤出时间来看一定时间的书!”“不动笔墨不看书!”等约定。让这样的契约, 成为孩子以后阅读准则。

二、主动阅读, 老师和家长扶助下的“深阅读”

1. 老师给予扶助

(1) 文学鉴赏课——好书推介。老师的推荐和介绍对孩子课外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 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和介绍怎样的书籍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推介由教科书的选文拓展开去的经典作品, 比如由《卡罗纳》引出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 由《冬阳·童年·骆驼队》引出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由《祖父的园子》引出萧红的《呼兰河传》, 由《刷子李》引出冯骥才的《世俗奇人》等。二是推介中国古典名著,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左传》等。三是推介近现代我国著名作家写的经典作品, 比如叶圣陶的《稻草人》、徐光耀的《小兵张嘎》、曹文轩的《草房子》等;四是推介一些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 如高尔基的《童年》、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推荐介绍时, 可以从人物故事入手, 可以从语言风格入手, 也可以从书籍影响入手, 还可以从片段欣赏入手。

(2) 读法指导课——方法建议。怎么样进行有效的“深阅读”?老师可以通过班级读书会向孩子建议一些阅读的方法, 比如可以采用“边读边划好词句”“边读边写一写注释”“先看再回读品味”“读一读, 背一背”等方法, 也可以采用“与同学共读一本书”“与老师共读一本书”“与家长一起阅读”等形式。

(3) 阅读小竞赛——榜样引领。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共读一本书”活动之后, 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小型的“阅读小竞赛”, 评选出“阅读小能手”。比如读完了《三国演义》之后, 我们进行一个“三国知识擂台赛”, 评选出几个班级“三国通”。同样, 也可以进行“水浒知识擂台赛”“史记知识擂台赛”等, 评选出“水浒通”“史记通”。这一个个“××通”将进一步引领孩子们深入阅读, 有效阅读。同时, 我们还可以进行阅读成果展示, 把同学们在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成果展示一下, 如看看谁读书时划了好词佳句, 谁在书本上写了自己的阅读批注, 谁积累了优

美语段, 谁阅读了大量的经典书籍等。在这些展示过程中, 不仅让大家明白了如何进行深度阅读, 而且推选出的榜样有助于引领同学们下一步的行为。

2. 家长给予扶助

(1) 与老师沟通——掌握信息。在引导孩子进行“深阅读”的过程中, 家长与老师的沟通也非常重要。沟通些什么呢?比如某一个时间段中, 其他的孩子正在看一些什么书?自己孩子的看书习惯和方法是否恰当, 是否需要改进?近段时间老师对课外阅读有什么建议……家长掌握了这些信息, 有助于更加有效地引领孩子进行“深阅读”。

(2) “我”的阅读史——故事教育。家长可以在平时聊一聊自己的阅读史, 比如哪一部书对自己的一生影响大, 哪一部书的内容现在还记得, 哪本书中的哪个人物非常有意思等。也可以聊一聊自己以前无书可读的往事, 或者怎样偷偷地在书摊上看书的故事。相信这些故事不仅能够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也可以促进孩子主动地进行自己的“深阅读”。

(3) 共读一本书——亲子阅读。孩子对于比较厚重的书籍的畏惧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敢拿起这本书开始读, 一旦开始读下去, 并且进入了故事的情景, 应该会有大多数的孩子喜欢读的。为此, 作为家长可以做的工作是与孩子先共同阅读一部分, 一旦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自己看下去了, 就让他开始自己阅读。比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很多男孩子对它并不十分感兴趣, 因为它的故事性不强。这时, 如果家长坚持给孩子读一部分, 读着读着, 那文字的魅力、流露的真情一定会打动任何一个孩子, 从而吸引他继续看下去, 甚至反复看几遍呢!

三、自由阅读, 追求自身发展的“深阅读”

1. 老师可以做的工作

(1) 讲述关于坚持的故事——毅力的伟大。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懈怠的时候, “深阅读”也是一样。在孩子的“深阅读”进入一个懈怠期的时候, 作为老师应该采取办法继续燃起孩子的信心, 激励孩子继续有效地阅读。比如讲一讲有关“坚持”的故事:开学第一天,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 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 苏格拉底示范做了一遍:“从今天开始, 每天做3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 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 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下, 哪个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 苏格拉底又问, 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有八成。一年过去了, 苏格拉第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 最简单的甩手运动, 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 整个教室里, 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最后成为古希腊另一个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明白:世间最容易的事就是坚持, 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 是因为只要愿意做, 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 是因为真正能够做到的, 终究只是少数人。成功在于坚持, 这是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2) 办个“好书交流会”——好书有很多。一段时间的“深阅读”之后, 我们可以办个“好书交流会”。既然是“好书交流会”, 就必定是自己主动阅读、自由阅读之后并且有了一定心得的书。在交流前, 孩子们需要更认真、更深入地阅读, 才能说得出一些交流的心得。在交流中, 孩子们又必须很认真地总结, 很详细地阐述, 这又是对书籍的一次总体思考。同时, 不同人的交流又让大家看到、听到了更多的好书, 可以供自己在以后挑选阅读。

2. 家长可以做的工作

(1) 带孩子去图书馆——办张图书借阅卡。休息日, 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 或者为孩子办理一张图书借阅卡, 让孩子自由地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 自由地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

(2) 营造一个好环境——看似无为却有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家人的行为、家里的布置等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对孩子的阅读也是一样的。为此, 家长可以做的是把一些低幼时期看的书籍收拾起来, 锁进柜子里。书架上、沙发边等放一些适合孩子近阶段看的书籍, 书中有意识地夹上一支铅笔。这一些看是不经意的行为其实都会悄悄地影响着孩子的阅读深度。

记得有一位语文教学专家曾经说过:“孩子的课外阅读是需要指导的!”确实, 作为老师 (或者家长) , 不仅要关心孩子爱不爱读书, 还要关心孩子能不能读书。特别是小学高段的学生, 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基础, 有能力也有必要在课外阅读上做一些深层次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老师和家长, 能够在读本的选择、环境的营造、过程的关注等方面为他们铺路架桥, 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走向能自主阅读、有深度思维、善积累运用的“深阅读”。♪

深阅读 篇2

不禁怀念起那逝去的静静的深阅读。

深阅读摒弃一切功利思想,用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而不像浅阅读那样只追求浅显、趣味、简单的过程,拒绝深层思考。浅阅读虽然迎合了时代的快节奏,却很难在我们心中形成文化的积淀,更不用说传承伟大的民族文化了。

人们对浅阅读的热爱,让深阅读渐渐远去。我的心中不禁充满淡淡的忧伤,思念如潮水漫过?小的心房。深阅读的渐渐远去可能导致我们民族文化的流逝。只有深阅读才会在七夕之夜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牛郎织女黯然落泪,也只有深阅读才会在望见那五里一徘徊的孔雀时,忆起双双殉情的仲卿与兰芝,然后留一声深长的叹息。

深阅读的情景让我怀念,深深的思念让我向往。急功近利的浅阅读让我忧虑,这种浮躁、浅显的阅读何时是个尽头?只有深阅读、深思考,我们才会真正地体悟文化的精髓,感受文化的魅力吸收文化的营养。

怀念深阅读,因为只有深阅读才能将精髓注入我们的灵魂。我们才会体会到“天生我才?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与豪放;我们才会领略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只有深阅读,我们才会体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与淡然。

怀念深阅读。深阅读让文化穿越千年。只有放弃了浅阅读,放弃一时的享受与轻松,重新回归深阅读,我们才会感受到《诗经》的古典和美丽,才会领略到唐诗的清新和飘逸,才会感悟到宋词的婉转与绵长。

品味深阅读之美 篇3

一、从教师做起,品味深阅读之美

教师是深阅读教学的前提,因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只有教师将阅读材料搞懂了、搞透了,才能设计出创造性地教学方法,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走进阅读,深度理解阅读。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教材”的旧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我们越来越强调教材只是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参考,教师不能唯书论,而是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够自主地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使阅读内容更具有代表性、专题性和创新性。第二,教师自己要能够沉下心来,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依赖参考书和标准答案。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路明灯,所以教师只有自己把阅读文本理解通透了,才能帮助和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去阅读理解文本。第三,教师要不断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在工作之余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思想,在教学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领悟深阅读之美。

二、从教材整合抓起,领悟深阅读之美

上文提到教师要转变观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教师在深阅读教学上应该如何具体地实施呢?我觉得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主题相近或类似的文本进行整合,通过多个相近主题的文本的比较阅读,做到又精又专,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例如,我挑选了鲁迅作为专题进行解读,我以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为引,让学生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再让学生课外寻找阅读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和《拿来主义》以及他写童年的文章《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体会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民族情感。经过专题解读,学生对鲁迅先生以及他的文章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有一位学生说到:“这几篇文章中,我最喜欢阅读的是《社戏》,尤其是他和小伙伴乘船去看戏以及吃罗汉豆那段,鲁迅先生将这两段描绘的惟妙惟肖,吃罗汉豆那段我深有同感,我小时候是住在乡下的,夏天经常和小伙伴们到河里抓虾,撒点盐,自己烤着吃,后来到城里读书后,我真的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虾了。”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亦是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交流。

文本的深度阅读就是能够实现读者、作者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外化于物,内化于心,这就是深阅读的魅力所在。

三、从文本细节之处,探寻深阅读之美

文本细读就像是徜徉在语言的旅途中,在深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从文本的关键点和细节处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细致的解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设置问题,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促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与交流。

例如,在阅读钱钟书先生的哲理性散文《论快乐》时,我首先向学生强调这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政论性很强的随笔,要求学生细致品读,遇到喜欢的地方不妨多读几遍,在阅读的同时,要思考总结其中有关快乐的观点。在学生总结出文中有关快乐的观点后,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为什么:第一,快乐为什么会是一种诱惑?第二,作者为什么说快乐能把忍受变成享受?第三,作者说灵魂可以自主也可以自欺的人是大哲学家,但又为什么说这样的人是大傻子?这三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尤其是第三个,我故意解读成有智慧的人也只能用自欺使自己感到快乐,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有的学生就提出异议,认为作者所说的自欺是一种苦中作乐的乐观心态,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区别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该学生的解读十分精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其实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学生通过自己的解读理解文本内涵,不唯上,不唯师,这才是深阅读的教学意义所在。

总之,体悟深阅读之美,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精读、专读、细读,使学生能够投入阅读之中,品味深阅读之美。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唤醒学生的人文情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江津日报的“深阅读” 篇4

以今年三、四、五月份的三期“深阅读”为例:

3月13日的“深阅读”——《看,榜样就在身边》,以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为背景,报道50年来江津的道德建设和涌现出的雷锋式“最美江津人”。两个版的版面,报道了重庆市江津区区委区政府如何充当“最美”引导员,使“富而有礼”成为了江津人新的目标;“学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主题实践活动、“雷锋进社区(村社)”志愿服务活动、“中华魂”读书活动、“聚奎大讲堂”学习品牌活动、“十佳最美江津人”组织评选活动等近年来全区实施“塑魂行动”打造“道德高地”,所持续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江津日报、江津电视台、江津网等媒体多视角报道宣传助燃道德之火,“道德讲堂”、“农村草帽讲礼堂”、“最美江津人”事迹宣讲报告团等与干部群众面对面巡讲和交流,文艺以“最美江津人”为原型多形式表现“最美江津人”先进事迹倡导道德之光的创作表演,使“最美”蔚然成为江津的社会新风尚。版面还图文配合登载了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王凯、杨阳,帅乡“兵妈妈”陈莉萍,孩子们的“好爷爷”魏澹,“全职义工”张沛然,乡村“电影天使”程烈超,孝心感天动地的侯祥贵,留守儿童的“好奶奶”袁焕芳,为民服务一生的好人郑流香等雷锋式“最美江津人”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的帅乡儿女扬帆起航、追逐梦想!

4月23日的“深阅读”—《农家院坝解难题——我区运用“院坝会”创新密切联系群众路径》,则是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改进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精神而策划的。这一组报道,侧重讲述和评论该区从2011年起推开的“院坝会”活动。报道通过记者采访,用大量的群众说法及干部的感受,将区委区政府推行“院坝会”活动之前基层干部不下“基层”的尴尬、把干部“赶”到院坝去的工作探路、“万场院坝会”使干部扑下身子办实事的转变、“其身正,不令而行”给工作带来推动的启示,全面而深度地展现了“院坝会”活动对干部改变作风联系群众及给各项工作带来的推动作用。

5月22日的“深阅读”——《他们的名字叫志愿者》,则是宣传一大批用爱心与奉献铸就幸福江津“心灵之美”的志愿者。报道的第一部分《从个人行动到团队合力激情放飞梦想奉献点燃希望》,介绍了志愿者典型人物,一是“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兵妈妈”陈莉萍29年如一日爱兵拥军的无私奉献,形成了如今拥有1000多人的“帅乡兵妈妈俱乐部”;二是在区中心医院当了50多年义工的88岁高龄志愿者张沛然老人,用行动聚集了一批年轻人,而今区中心医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应运而生。两个事例,绘画出了区内志愿者“从个人行动到团队合力,激情放飞梦想的奉献”美景。报道的第二部分《从民间组织到政府引导引领道德风尚撑起社会脊梁》,分别列举了雅安市芦山县地震后以及在其它突发事件面前,江津志愿者们“用爱心感动社会、用真诚影响社会、用行动奉献社会”的行动。报道的第三部分《从“偶尔参与”到“生活方式”汇聚每份力量凝聚城市大爱》,用多个事例,描述了更多市民也以自己的方式参加志愿服务,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江津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连版的两个版面,精心设计的圆形轨道画面上,呈现着各行各业志愿者们奉献社会的精彩照片,寓意了“最美江津人”围绕着“最美”轨迹行进的正能量。

从三期“深阅读”可以看出,《江津日报》的“深阅读”策划精心,具有以下特点:

一、策划内容主题深重。每一个主题都是全区经济社会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最热点的话题。

二、记者调查采访深入。每一组报道都是记者采访写作,内容都非常扎实,写作细腻生动感人。

三、社会影响意义深远。由于报道的主题重大,感染力强,对工作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慈母情深阅读答案 篇5

陷.入(xiàn xuàn) 忙碌.(lǜlù) 耽.误(dānɡdān) 攥.着(zàn zuàn) 脊.背(jǐjí) 龟.裂(ɡuījūn)

2 我会借助字典,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1)数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失魂落魄:___________________ (3)震耳欲聋: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能把这些词语变得完整又美丽。

的眼神 ()地扫视 瘦得() ()的母亲 ()地阅读 感动得() ()的纸币 ()地踩踏 打磨得()

4 我会按要求写句子。

(1)母亲望着我。(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天母亲狠狠地数落了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 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写下来,并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1)母亲的外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的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母亲。

2 读完课文,我对“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 3 如果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小小的电视剧,让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现在请你当导演兼摄像师,你准备选取哪个镜头?为什么?

4 我来填——名言警句 (1)兄弟敦和睦,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3)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

浅阅读里的深感悟 篇6

一、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理解主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使学生能够通透理解文章的基本架构和思想情感。小学生正处于7-13岁的成长阶段,世界观、价值观等发展还不成熟,认知水平也有限。在平时的文章阅读中,学生常以自己稚嫩的眼光阅读文章、理解文意,这样容易对文章理解发生偏差、误解。我以为,在阅读教学中,小学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思想,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到师生的“契合点”,以学生能够清晰理解的语言表达,创建贴近学生实际的场景,引导学生读懂文章、理解主旨,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比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老师,您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人民教师工作的伟大,感悟教师的至高恩情,我们可以利用九月十号这个特殊的日子,鼓励学生或回忆曾与教师发生过的故事,或直接采访教师,或收集教师的生平事迹,或开展有关“教师节”的黑板报或征文评比等,让学生在收集各种信息中,尽情感悟教师职业的伟大,体验教师的恩情,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教师为了能更好地教导学生,不仅在课上花费了很多心血,更在课下牺牲了大量自己的时间,教师的工作是无私的。但也有学生认为,教师的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都是为了获得酬劳。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后,我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多样认识及正确评价,又及时对部分学生的认识缺失加以引导修正。这样,学生能从自己固有的认知出发,不断修正、巩固认知水平,对课文中热爱教师的主旨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针对学生的赏析水平,引导学生品鉴文段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台上一味地讲解,缺乏对学生鉴赏水平不齐、接受能力不一的考虑,让能力不同的学生接受相同的指导,教学效果不言而喻。我以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针对学生不同的鉴赏水平,因材施教,从而使不同鉴赏水平的学生都能与文章产生共鸣。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望洞庭》一课时,我进行了如下引导。

师:自主阅读后,同学们对“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有什么理解?

生1:从“秋月”一词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秋月”一词点明了作者写作的时间。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理解?

生2:“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师:同学们对这一诗句做了很好的解释,体会到了水月相溶的和谐美景。有没有同学发现“潭面无风镜未磨”这一诗句的特殊之处?

生3:诗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师:诗人将什么比作什么?

生4:诗人将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凸显了湖面的平静。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我针对学生不同的赏析水平,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诗句。水平较低的学生在听取了其他学生的意见后对诗句有了更深的理解,水平较高的学生也能在教师的进一步指点下得到更高层次的领悟。

三、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借鉴学习

不同的文章虽言辞表达大不相同,但在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吸收能力,注重对文章共通之处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借鉴学习,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多归纳、多总结、多比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快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但愿人长久》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我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首先为学生介绍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又带领学生重温以往学过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与月亮相关的诗句,并为学生讲解“月亮”这一意象的通常含义。经过此番重温学习,学生对“月亮”这一常见意象就有了形象的理解体味。紧接着,我带领学生重回课本,借鉴之前复习掌握的“月亮”含义,细读诗句,对诗人的情感进行深入分析。有了对以往诗句的良好借鉴,学生就能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诗句产生具象的理解,对于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也有了深刻的领会,与诗人产生了共鸣。

总之,作为学生学习上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正确树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能力水平为教学的出发点,以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为落脚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加以指导,就能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成长进步。

深阅读 篇7

一、当前中学生网络阅读的现状

快餐化、动漫化、图解化, 网络阅读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文化感受, 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衔接, 海量资源的筛选整合……网络阅读悄然对中学生的阅读产生着影响。

1. 阅读选择

文化大众化是当前的一个主流, 一些生活化、通俗化的读物, 成为快节奏生活中广大读者消遣、娱乐的首选, 不知不觉中青少年的阅读重心也在悄悄地发生着转移。网络强大的信息量与选择空间, 使很多学生对阅读的选择感到迷惘。再加上当前网络作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一些相对低俗的网络小说受到热捧, 网络阅读乱象可见一斑!

2. 阅读方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时代的发展, 电视、电脑、手机等各种电子媒体给阅读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 改变似乎就在一瞬间。“快阅读”时代宣布到来!更直观、快捷、多变的阅读方式, 让很多学生已不习惯于慢阅读状态下细细品味、轻翻书页的惬意。可是, 纷繁的网络文本却容易导致读者“网络迷航”, 陷入杂乱无章的“意识流状态”, 以致随波逐流, 一无所获。不难发现, 阅读过程简化了, 理性思考减少了, 思想浅薄了。

二、以浅辅深, 以优势补不足

鲁迅先生说过:“爱看书的青年, 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网络阅读虽没有传统阅读的油墨芬芳, 但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平台, 同样为语文课外阅读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世界的窗, 那里有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音、绚丽的色彩;我们可以领略自然、反省历史、探索宇宙、品味人生。对孩子们来说, 哪有比这更具吸引力的呢?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阅读的入门者而言, 还有比这更鲜活的吗?

同时, 网络特有的异地交互功能, 留给了学生自由的阅读时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支配阅读时间, 随机阅读。作为一个连接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互动平台, 网络阅读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阅读分享与阅读交流, 充分发挥网络阅读学习与休闲的双重功效, 而这些恰恰是传统阅读所办不到的。

三、由浅到深, 从低效到高效

那么, 怎样才能让网络阅读更有效、更科学呢?课外阅读不是“随便阅读”, 网络阅读更不是“放任阅读”。那么, 面对偌大的一个渔场,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自由驰骋, 又能有所收获呢?古人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不错, 这“渔”, 在我看来, 既是渔场, 更是捕鱼的技能。因此, 网络阅读活动中, 教师智慧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1. 扩展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科学的学习和现代化的科技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 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何处理语文学习乃至语文阅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成为信息时代下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而扩展性阅读便是一种不错的网络阅读组织形式。教师可以在课前, 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为学习课文做准备。或者在课文学习后, 布置相关的拓展性阅读任务, 让学生通过网络落实并拓展课堂学习的内容。

2. 主题式研读

主题式研读是指教师设定一定的主题, 由学生围绕既定主题, 从不同的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相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 信息容量大、外延宽, 呈典型的辐射性。教师可利用博客, 提供经整理的大量阅读资源;学生也可以自主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 并通过在线的方式在指定论坛交流各自阅读的心得。这种阅读摒弃了“放羊式”的课外阅读, 让学生在明确阅读方向的同时, 依然享有充分的阅读自主性。而任务式的阅读方式, 让学生能更深入文本去思考,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浅阅读状态下的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网络阅读并非洪水猛兽, 它让我们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的限制。语文教师要从一个固守课堂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 让我们的学生通过网络健康阅读,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阅读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络阅读逐渐取代传统的纸质阅读, 成为一种主流的阅读方式。面对阅读的现状, 如何引导中学生利用网络有效阅读成为新时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阅读,浅阅读,深阅读,高效阅读

参考文献

WIFI时代更需要“深阅读” 篇8

或许有人觉得,电子阅读的出现正是给了全民阅读一股助力。 殊不知,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有着质的区别。电子阅读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浅阅读”的盛行和阅读的“碎片化”。当阅读只是在消磨时光时,我们便慢慢地懒得思考与探究,很多阅读内容“随拾随扔,过目即忘”。当阅读过多地变成群体间的“推送”和 “分享”时,个体的鉴别与批判就变得不再重要,大脑开始让位于手指。而电子阅读出版商在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迎合大众低俗化的胃口,推送那些充斥着色情、暴力、穿越等荒诞不经的内容的产品,低俗化之风日盛,人们的阅读也就自然会陷入一种浅薄、庸俗、 无聊的境地。

再有,电子阅读对传统阅读日益构成挤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而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

电子阅读技术发源于发达国家,可为什么我们受到的对阅读习惯的冲击却比那些发达国家更为强烈?为什么电子化阅读在我们这里更容易攻城略地?

一篇有关日本如何成为“读报大国”的报道曾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在电子时代的浪潮中,日本民众为什么还能对纸质阅读保持忠诚?报道分析,对很多日本人来说,报纸绝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媒介,更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日本报纸很看重读者的信任,一些地方报纸在与当地社区保持联系方面分外用心,力求满足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日本报纸很清楚,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递会变得更加迅捷,但也会让信息变得支离破碎,而报纸能对这些事件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挖掘、探究和反思,这种阅读需求并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减少。此外,日本报纸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读报感情”。 日本的小学和中学大多专门配备有新闻教育辅导员,从小就对学生实行媒介启蒙教育, 并指导学生自己办校报,学生入学后就与报纸结下不解之缘。各大报社还将报纸引进中学课堂当教材,以扩大报纸的影响。

在这里,完全可以将“报纸”置换成“书籍”。如何让更多的人养成亲近纸质阅读、经典阅读的“深阅读”的习惯,日本报纸的一些做法对我们不无启示。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生活方式、阅读方式也同样是多元的,我们无须对电子阅读抱以偏见,但也不能对纸质阅读所面临的窘境无动于衷。如何让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和谐共存,甚至让电子阅读促进纸质阅读乃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出版部门需要推出优质的纸质读物,保证图书和报刊市场“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我们的国民则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拒绝浮躁的、猎奇的、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努力克服阅读和思想上的惰性。而这,要依赖于全社会——尤其是家庭、学校以及文化部门的协同努力。“浅阅读”不应当成为我们阅读的主流方式,让国民更加亲近纸质阅读,也让纸质阅读能够进一步促进我们的思维品质的提高——这是一条良性循环的轨道。

全民阅读,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Wi Fi时代,更需要摆脱芜杂、无效、无聊信息的困扰,好读书、读好书,让书香浸润我们的每一天。这应当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摘自 《渤海早报》2014年10月28日)

【阅读训练】

1. 请你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 阅读文章,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给“浅阅读”下定义。

3.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 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请你补全横线上的一句。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 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 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 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

丁:_____________ 。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4. 阅读文章,请你谈谈对“浅阅读”的看法。

5. 请你仿照句子,在横线处仿写一句话。

深阅读似茗,需细品,需在风静人定的夏夜想起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闲情;需在_____________;需在浩浩江水边想起那“大江东去浪淘尽” 的豪放,深阅读,是一种更贴近心灵的阅读。

(李传鹏设计)

(参考答案见47页)

《Wi Fi时代更需要“深阅读”》参考答案:

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深阅读 篇9

让学生通过“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是东厦中学六年来举办了6届读书节的主要目的。在校办读书节演讲竞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多种活动的影响下, 学生们阅读面有所拓展、阅读量有所增加、阅读层次有所深入, 语文综合素养也逐步提高, 写出优秀文章并在各种征文活动中得奖的学生多了, 谈吐得体、知书达理的学生也比比皆是。

笔者作为历年校办读书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在这六年里, 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指导学生深阅读, 与学生共赏无数美文、探讨经典名著、交流细读课文的不同体验, 收获良多, 感悟良多。对此, 本文拟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读书节初期, 指导短篇深阅读

每年读书节初期, 学校在进行主题宣传时, 笔者便精心挑选多篇短文供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朗读。这些短篇美文, 涉及人格熏陶、处事指导、时势点评等多个方面, 学生在朗读中判断文中的是非曲折, 接着在正式上课前自由发表他们的所思所感, 教师再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尽管每节课花费的时间不多, 但长此以往, 学生的人格修养、为人处世都会往良好的方向发展。

如笔者每届所教班级学生路上遇见师长会主动问好让行, 甚至学生在家言行举止越来越稳重成熟等。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启亮老师所说, 语文教学的价值显然不只是语文, 依照今天的说法, 它至少也遵循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规律, 具有教书育人的价值[1]。由此可见, 语文教学应重视育人价值, 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积累一些正面的能量。

二.读书节中期, 指导中篇深阅读

学生由于基础不同、阅历不同, 经过读书节初期的指导, 基本都能具备一定的深阅读基础。到各年级读书节演讲、知识竞赛、辩论比赛等活动逐步开展期间, 笔者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给学生搭建深阅读的“脚手架”, 指导学生进行中篇作品的深阅读。

当下的高中学生习惯于各种“轻松阅读”与“图画阅读”, 对文本的细致阅读能力逐步下降, 难以深入到文本中去探究。故而, 语文教学的高效, 应当着力于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这是众多注重深阅读教学的老师的共识, 而对承载更多文化内涵的中篇作品的深入解读,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体会深阅读之美。

如阅读中篇作品安徒生的《人鱼公主》, 笔者以任务驱动搭建深阅读“脚手架”, 其具体策略如下。

1.每天课后布置阅读任务及问题提示

2.每天课前讨论

每天课前利用十分钟时间对前一天的阅读任务进行讨论。

前两天的问题, 只需要学生筛选信息, 学生大多兴趣盎然, 积极思考, 他们的笔记中反馈的答案也大同小异。笔者请一位答案比较详尽的学生念出其答案, 其他学生基本没有不同意见。

但随着问题难度的提升, 学生的观点开始出现争议。例如针对“王子爱不爱人鱼公主?为什么?”这个问题, 有的学生认为王子是爱人鱼公主的, 但是因为她来历不明又是哑巴, 只能作罢。有的学生认为王子从来就没有将公主看做爱人, 因为他让她穿仆人的男装、和宠物一样睡在地毯上, 最后更是迎娶了邻国的公主, 一口咬定她才是他的救命恩人。还有的学生觉得王子爱不爱人鱼公主都无所谓了, 因为他未来是一个国王, 是不可能娶一个没有任何嫁妆、后台、能力的只能当花瓶而且还哑巴的来历不明的人鱼公主为皇后的。

从学生的回答当中, 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已经借由笔者搭建的“脚手架”进入了深阅读的层次。在列举这些学生的答案时, 其他学生可以借由这个契机进行探究甚至争辩。最后, 笔者更和学生共享了毕淑敏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文, 引导学生对本文的认识进入更为广阔的理性层面。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 以前觉得平淡无奇的文本变得摇曳生姿。可以有多元化的拓展思考空间, 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更为浓烈。这些策略, 都为接下来长篇作品的深入阅读夯实基础。

三.读书节后期, 指导长篇深阅读

当本年级读书节活动成果汇报临近时, 深阅读的东风已经扑面而来。结合活动契机, 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主旨, 在课前时间里不断质疑, 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对已读的内容深入思考, 推敲出新的心得, 是笔者指导学生进行长篇作品深阅读的具体策略。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不断激疑, 在解疑中学生的思维才会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发散开来, 联系社会、联系古今, 举一反三, 实现语文素养的自我提升。

例如笔者借高二年级读书节举办知识竞赛前, 和学生共读《红楼梦》时, 先请男生们思考“宝钗和黛玉之间, 你会选谁当人生伴侣?为什么?”女生们思考“你觉得自己更像宝钗还是黛玉?为什么?”学生答案精彩纷呈, 各抒己见, 但有趣的是大都更倾向于“会做人”的宝钗而不是“斤斤计较”的黛玉。

笔者再次质疑“对比宝钗和黛玉的出身、为人、处事和生活环境, 再想想你的答案要不要改?”并指导学生找出第二、第四回对两人身世的介绍、第三、第五和第八回对两人外貌的介绍、第四十回对两人居住环境的介绍和第三十二、四十四回两人对下人的态度对比阅读, 深入思考。很多学生发现薛宝钗的成熟世故和林黛玉的单纯善良, 选择又有了一定的波动。

笔者最后挑选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黛玉和宝钗的不同态度与做法、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陷害黛玉, 还有第四十二回的宝黛释疑, 请学生课后结合时代背景、联系现实生活, 找出书中折射的官场影响内宅微妙关系转变的现象, 思考其中深层原因。学生在释疑中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树立了更为科学的婚姻观和价值观。文学作品所唤起的深刻感知与审美体验, 能使整个心灵都得到深刻的触动, 产生强烈的影响, 获得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绝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3]。以此类推, 经过对几部大块头名著的质疑式深阅读, 学生不再觉得它们晦涩难懂。而当他们在知识竞赛后脸上自信的笑容, 也充分肯定了利用课前课后时间指导深阅读, 给他们精神上带来的愉悦和滋养是难以估量的。

真正的阅读过程应该是思考、质疑、研讨的过程。多思考才能对书中内容有更准确的理解, 才能有所选择和判断, 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质疑才能发现问题, 有问题才能将理解引向深入;多研讨才能解决疑点, 获取新的知识[4]。借助校办读书节这个深得学生好评的平台[5],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进行深阅读, 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思辨力,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自然会随之提升, 诸如提笔忘字、语言贫乏、趣味低下之类的问题, 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杨启亮.与语文教学几个相关的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2) :58.

[2]宋海龙, 张毛毛.培养学生细读文本能力的关键点[J].语文月刊, 2015 (1) :4.

[3]梁增红.审美:文学作品教学的核心[J].语文月刊, 2015 (5) :5.

[4]李运富.语文的核心是“言语作品”[J].语文建设, 2014 (5) :13.

深阅读 篇10

笔者认为, 教师应本着“因文而异, 因人而异”的理念,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把握好文本挖掘的度, 做到“浅文深教”和“深文浅教”, 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一、精读细研, 巧妙设计, 把浅易课文教得深厚些。

有些文本表面“浅”, 其实内蕴颇深。把浅文教深, 让学生从看似浅易的文章中深入领会到其内在意蕴, 并由此及彼进行拓展阅读以提升语文素养。要把浅显的课文上出深厚来, 在教学设计中要落实如下几方面:

1.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精读细研, 从浅显的课文中发现、挖掘出有一定难度系数的教学内容, 拓展学生的思维。我在研备叶圣陶先生的《春联儿》时发现, 课文确实一看就懂, 似乎没什么好讲的。但认真再想, 文本中老俞向“我”问“世上有没有因果报应”正好与《祝福》中祥林嫂问“有没有灵魂”相似。我果断地把这节课定位为比较阅读。比较老俞和祥林嫂发问的内容、背景、人物心理、结果等方面异同, 设置了研讨的方向, 旨在同时深化学生对两个文本的认知度, 向主旨纵深方向思考。

2.适当提高教学难度, 摒弃一问即答的简单对话方式, 代之以学生有思维深度的思考和研读。《拣麦穗》对于高中生来说, 在阅读上没有理解障碍, 但不经引导, 学生不易至深层次品味文本, 如对梦想的渴求, 对人世间至真、至美、至爱的人性理解。为此, 可以结合文本与人生态度及处事方式设置有梯度的问题, 如“你怎样解读课文中农村姑娘们的梦想?为什么她们的梦想会让作者想到悲伤?”、“如何理解‘我’和‘卖灶糖老汉’相貌都是丑的?这是什么手法?它在记叙文写作中怎么运用?”、“小火柿子和烟荷包在文中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通过系列有深度的问题设置,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挖掘其中蕴藏的深刻性, 而不是肤浅化的一问一答。

3.避开浅显解读的教学层面凸现能力训练的作用, 体现“用课文教”教育理念。《豆腐颂》写的是大家都熟悉不过的豆腐, 述其特点、历史等, 但细细品味发现作者颂的是豆腐, 实质是借豆腐言志, 赞中国人“温柔敦厚”、“中庸平和”的文化特质。在对文本的处理上, 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读写迁移, 以文中“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课堂训练要点, 对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饺子、汤圆、茶叶、竹子等细述其特点, 寄寓其文化内涵。

二、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把“深”文教“浅”。

鉴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 有些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难在意蕴, 或难在情感, 亦或难在语言的理解方面。因此, 对于这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多读多思,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此外, 执教课文时也要讲究一定技巧和策略, 把深文教浅, 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去感悟、体验和品味文本的意蕴。

首先, 备课要深入, 教学才可以浅出, 这是前提。教学中能不能取得效果, 是和教师备课中是否深入研读文本有关的。其次, 根据文本特点, 选好教学的切入点, 点准穴道, 达到一穴得气、百穴皆通的目的。课堂设计或以指导朗读、创设情境、知人论世、联系生活为支点, 整体把握, 降低起点, 并辅之以激趣、质疑、研讨、解疑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此外, 教学中要重点难点突出, 有所为有所不为, 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论快乐》是一篇哲理意味深厚的随笔, 包蕴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作者用冷峻的眼光看社会, 以深刻独到的见解谈人生, 充满深刻哲理。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述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思路奔放开阔, 文意层层深入。可以巧借邓丽君歌曲《快乐的人》为情境走进课文, 从赏析钱钟书先生幽默而充满智慧的语言着手, 然后引领学生整体把握结构, 并在课文找出繁难的、深奥的说理处质疑并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快乐, 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快乐观, 从而把哲思与现实交融起来, 达成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双重收获。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一篇散文, 表达作者对大陆几十年的感情, 且课文较长, 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我们不妨把这种情感过渡到学生身上, 让学生设想自己离家很长时间后思念亲人时是一种怎样心情, 有了这种感情做基础, 进入课文中去选择最能体现情感的语段自己小声朗读, 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听听那冷雨》的意境之美, 就不难了。这节课就定位为赏析余光中诗质散文的意境美, 化长为短, 化繁为简。一课一得不失为好的选择。

深阅读 篇11

【关键词】阅读;分享;微信圈

一、培训班激人奋进

社会针对学生阅读和习作的培训班极多。外来务工家长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孩子对阅读支离破碎的理解,靠补习能真正提升吗?老师要寻求方法,发挥家长余热,让孩子走上“深”阅读路。

二、班级阅读,营造氛围

【策略一】购书阅读,让教室充满书香味

我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教室,给孩子们买书,这感染了个别家长,有家长义务奉献一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班中设置专员管理书籍,分别给书分门归类,孩子们阅读氛围浓浓。

【策略二】一周一品,奖励优秀

我指定孩子们每周摘点美词佳句供大家赏析,孩子随意写读后感。积极的孩子会认真写,让孩子通过投影展示,说观后感,影响其他同学。

三、依托校外资源点燃阅读之火

班级读书会局限班级学生,拓展到外围墙,和全国各地的同龄一起,发现阅读的乐趣。

【策略一】参与活动,赢家长认可

1.家委会讨论通过

今年五月,导师召唤我们班成为全国百班千人读书活的成员,组织家长讨论,家长肯定此次活动的意义。

2.家委会买书

说到做到,请家委会买书。:

【策略二】依托导师,促班级读书会

1.导师直播,学生网上交流

学生提前看完书,如约守候在手机前,聆听微信群里导师机器人的直播。孩子们在群里提或回答问题,激发了班级群的第二天,第三天的讨论……学生在班级群朗诵文章片段,说书中的故事。这种寻找书中的人物,书中的事物,发现自己认为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做上标记,利用微信机器人在群里进行直播,名师坐镇为大家指引思路。学生们兴致高涨,活动有待继续。

2.班级阅读,继续升级讨论

问题在手机微信中还没被解答,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在课中继续聊书。同学们一起探讨从书中找答案,当分歧较多的时候,老师引导归入文本。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确定读者时刻回归文本,所言切题。这样读者才能在谈话中找到让自己迈向理解之路的线索,学生阅读之路在继续。

【策略三】分享期

1.遇难再读,写信交流

我们进入了创作阶段,说说书中的人物和自己的十岁那年,和四川的同学们建立联系,我们一起合作探讨。不仅将自己的所得内容与远方的朋友交流,而且也写下自己的童年趣事。阅读与习作顺理成章地进入孩子的世界。

2.结合理解,用画表意

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不强,用绘画去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四、善用朋友圈,激起家长“晒圈”心

【策略一】评比优秀,晒圈表扬

1.发图片,收表扬

《十岁那年》读书活动中,把学生作品发到班级微信群,家长互夸孩子成果。当自己孩子被别人夸,家长们内心是自豪的!接下来,家长陪伴孩子一起看书,发现书中秘密的照片在微信群中接踵而来。

2.利用朋友圈,激起表现欲

在成人世界,发朋友圈是记录自己心情和事情的。当别人为之点赞是被肯定。我们要善于利用家长心理,让家长把孩子看书过程,以及对书内容理解发到朋友圈,每天老师提醒持续七天。孩子们确实很能干,看书很认真,父母中的朋友也会夸奖自己的孩子很爱阅读,家长也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欣慰!

【策略二】结合作品,图文创作

1.深入作品,创作生活

老师让全班阅读时,要让孩子联系生活找找自己是怎样的,比如结合阅读《永不变老的日记》这书的理解,让他们试模仿创作属于自己的七天生活,匹配文字,从孩子们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创作,生活感言。阅读不只是读者被动的接受作者传达的讯息,而是读者主动介入及诠释文本意义的过程。

2.延续创意,暑期再读

假期,还得与书有约。学生们阅读与爱丽丝周末聊天系列五本书,这套书集人生道理和常识,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中西方生活中的差异,知道爱情、友情等的处事方法,家长坚持将孩子的想法发到微信朋友圈。大家的点赞,孩子们收获的不只是表扬,到的将是文化的沉淀。

培养孩子“深”阅读习惯是迫在眉睫。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只要我们能帮助孩子一起挑选适合他们看的书,加上适当的让孩子们自我创作写文配图,发个朋友圈,孩子们亦会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

[2]《语文:表现与存在》.

[3]《儿童网络读书会的指导与实施——“七彩虹读书会”为例》.

微时代再谈大学生的深阅读 篇12

古人云“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想得到发展与成功必须守住根本把握规律。“大学是什么?我为什么要上大学?怎么上好我的大学?”是大学生必须直面且需醒悟的前置话题。毋庸置疑,大学是大道集成的殿堂,是大师荟萃的地方,是大才成长的场所,是大用于世的试验田,是大梦先觉的文化温床,是大势先导的文明堡垒。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为其提供成长机会和成长平台的学术共同体。大学生活是大学生塑造精神长相和建立人生坐标的黄金岁月,而阅读则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关于阅读的作用,古语“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太过理想,倒是清朝的一篇小学国文课文说得很接地气:“一国之民,各有职业;欲营职业,必须读书;……人能读书,职业必良。”这里说的是阅读可以更好地营生。不仅如此,“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启智明理,可以怡情养心,还可以安身立命……这是“为什么要读书”的老生常谈。关于“大学生应该读什么书”,我在2009年杂谈《今天,我们该读什么书?》(详见南阳广播电视报《都市周刊》)一文中说过,营生理财类的、法律维权类的、养生保健类的、文化哲学类的要读,尤其要倡导职业深阅读。怎么读?根据我的理解和体会,微时代需要微调阅读路径和载体,微生活可以微观阅读旨趣和效果。传统阅读的精要在于要坚守,网络阅读的优势需汲取:

一、善学

学习是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其实最终都归结到“学习”上,博学明辨,慎取笃行;持经达变,择善固执。善学不仅是一种热爱学习的兴趣,更是一种擅长学习的能力。身处微时代,胸怀大格局。不能一味满足于、沉溺于微生活,要在大时空中领悟大道、顺应大势,返本开新,学新知新。传统文化的精华要汲取,对经典的阅读不能忽视。阅读文化经典,阅读自然山水,阅读专业理论,专业立身,艺术生活,诗意栖息。

二、乐群

社团是大学生的自然组织形式。群团尚义,朋党示好;结社凝聚志趣,活动涵养性情。微生活圈和微信群提供了信息交流、人际沟通的便利,但虚拟的网络空间并非本真的生活。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更要有利用网络平台的智慧。主动检索利用网络资源,不要被垃圾信息覆盖,不要被娱乐快餐迷惑。微信息繁杂扁平,需要以群为捷径,循着信息的节点和脉络,为深阅读提供导航线索,进而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寻根求源,探赜钩深。

三、精业

专业是大学生学识技能的文化载体。常识不可缺,但术业专攻更重要,这是个体营生、创造价值、实现梦想的学缘根基。以“我”为本、以“专业”发展需要为纲,以开放的心态做好专业化的职场设计,以专业理论与实践为核心,拓宽与职业相关的阅读,建立职前阅读体系,完善职业主题阅读,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文化垫层。

四、正向

正向是微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微信息传播于群众无聊时段和零碎的时间,信源的非主流非权威,信息的自娱性随机性,瞬时流动的传媒特性……势必产生信息垃圾、信息倒错、信息失真,面对海量信息和便利检索的网络优势,积极阳光的心态,敏锐正向的良知,是大学生微民必需的网络道德。选择优质资源,读经典文化,追学术明星,上权威官网,入专业圈子,接受、传播正能量。

五、细读

文本细读是微时代大学生深阅读的良方。我曾经倡导“三读法”和“四与”治学主张。所谓的“三读法”就是文本细读需要三个步骤:一为素读文本,平常心阅读,凭心性感知,唯愿文本似出我心,找感觉,对错,好坏,难易等了然于心;二为解读文本,找寻权威观点,参考通识解读,作比较,是非,优劣,得失等成竹在胸;三为悟读文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出自内心,发乎真诚,合乎常理,出结论,不迷信权威,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顺理成章。“四与”主张为广义的阅读:与“天”为徒———格物致知,体物益智;与“人”为徒———师人长技,兼收并蓄:与“古”为徒———温故知新,返本开新;与“新”为徒———学习新知,与时俱进。如此,文本细读就是对文本进行纵横系统全面深入的精读、研读、悟读,亦即深读。

上一篇:送电线路施工下一篇:经济增长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