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特征

2024-08-23

节目特征(精选8篇)

节目特征 篇1

当前, 随着观众的时间被网络占用得越来越多, 在看电视上的时间迅速减少, 随之, 电视新闻评论的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也日趋减少, 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调整节目设置, 转作其他内容。作为新闻评论节目种类之一的电视体育新闻评论节目则沉寂不少, 没有引起更多“体育迷”的关注, 更不要说吸引一般受众的眼球了。其中有体育节目本身的局限性、知识的专业化和电视台的人才限制等因素, 也有电视台没有去除传统的办节目思想有一定的关联。电视新闻节目的结构模式与一个节目能否收到观众欢迎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关系到一个电视台收视率, 鉴于此, 本文以体育新闻评论为例, 分析电视新闻评论的特征。

一、节目的传统结构模式

提要、引导式主持, 新闻主体, 评论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传统的“四部曲”, 这种模式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 延续了多年, 由此, 体育新闻评论节目也就是这种模式, 但是, 随着观众的多样化发展, 对资讯需求的变化, 观众不只是简单的获取新闻信息, 更多的关注新闻背后的一些信息, 这就凸显出了这种结构模式的不足。传统“四段式”结构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评论节目。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特征

以电视体育新闻评论为例, 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具有新闻评论与电视传播方式、体育运动本身相结合的特点, 专业化较强。除了具有一般新闻评论所具有的新闻性、政治性、科学性等共同特点外, 还有如下特征:

(一) 综合性与针对性

电视体育新闻评论针对新近发生的体育事件、受众和体育迷所关注的人和事展开评论。它以最新发生的体坛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为话题, 提供更多的背景, 分析及探讨体育事件和人物的发展走向及其影响, 剖析体育新闻事件的内涵。评论的针对性也是此类栏目专业化程度高的表现。

电视体育新闻评论是根据电视传播的特点对体育相关事件进行的分析及评述, 体现了既要遵循电视传播的基本规律, 又要将体育运动及体育有关的事情用新闻评论的形式表达出来。只有电视元素、新闻评论、体育内容的高度综合, 才能做到水乳交融, 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 娱乐性与引导性

体育是力与美的欣赏和享受, 体育明星的精湛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电视体育节目在为受众提供娱乐、满足受众欣赏要求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条件。电视体育新闻评论不应该仅仅是板着面孔刻板的说教, 而应以犀利、幽默、趣味、生动、活泼甚至煽情见长。随着我国体育商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体育界出现了种种不符合体育道德和精神、违背体育发展规律的“异化”现象, 电视体育新闻评论肩负着宣扬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 引导舆论、改变错误观念的重任。

(三) 广泛性与个性化

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对新近出现的, 为多数受众所关注和关心的热点体育事件、人物和体育现象表明自己的看法、观点, 透过现象抓本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大众对体育运动的关注程度也大为提高。电视体育新闻评论以体育运动为依托, 虽然专业化程度较高, 但其受众范围极为广泛, 包含了各年龄段、各种学历、各类职业、各种阶层的人。同时, 体育节目作为一种有着明确潜在观众的节目, 就必须体现其个性化内容, 满足这一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三、如何提升电视新闻评论的观众认可度

(一) 强化节目个性化, 加强针对性

要在激烈的体育新闻大战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新闻评论节目必须强化个性。国际体坛、风起云涌, 各大赛事连绵不断,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最重要的信息进行个性评论, 需要电视体育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人员认真对待。首先, 信息的适时性和选题的个性化。电视体育新闻评论筛选信息的针对性首先表现在:它一般以新近发生和出现的体育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为评论对象, 恰到好处地把握评论的时间, 使受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所发生的事情, 从而有利于评论深度的开掘。例如, 中国代表团雅典奥运载誉归来, 大大小小的庆功会排满了日程, 这符合国人有功则庆的心理, 但对运动员的正常训练和调整不利。其次, 信息的针对性。加强体育电视新闻评论筛选信息的针对性还表现在:评论员要根据受众不同的地域、个性特点和意识水平, 运用不同的传播形式和方法技巧恰当地选择传播内容。

(二) 重视人才培养, 形成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

新闻评论节目的质量关键取决于人, 取决于制片人、主持人和编辑记者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评论员作为电视评论性节目构成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他们以整个栏目的形象出现。电视体育新闻评论节目由于其栏目的综合性、专业性强, 需要既能够熟练运用电视传播技巧, 又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且对体育和社会有深刻见解的专家来做评论员。一个好的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员不仅仅能够评论相关的体育新闻、体坛热点人物和事件, 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事情的真相, 还应引导受众合理地进行信息选择和消费, 带给受众新的思维方式和解读模式, 引导受众进行情感的合理宣泄。首先, 要善于开发评论员的特殊潜质。体育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评论员, 首先是一个信息的传播速度者, 培养评论员的“核心价值”。

(三) 调整节目举办方式, 加强节目互动

电视体育评论节目多为一个评论员就当前体育事件和人物来发表意见和看法, 虽然其中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但长时间一个人坐在屏幕前进行评论, 缺乏互动, 未免让受众有栏目僵化和新鲜度降低之感, 而这正是电视栏目核心受众流失的前兆。体育界和电视传播技术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电视栏目也应该适时而变, 顺时发展, 满足受众的需求。例如, 将一人评论变为多人评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个性风格、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的评论员组成评论组, 小组设一个主评, 起定基调的作用。每个评论员至少在某个体育领域是专家, 代表一定数量的核心受众群, 每次评论时轮流或由不同的评论员组成搭档进行评论。

参考文献

[1]张鹏.新闻编辑模式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 2008.

[2]王伟.论新世纪初的体育新闻特征[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7.

[3]程城.如何办好体育新闻节目[J].今传媒, 2014 (05) .

节目特征 篇2

关键词:视听技术;特征及影响;天天向上

中图分类号:D9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51-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视听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将视听技术运用在电视节目当中在近几年得到了各大电视台的认可。视听技术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它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视节目的制作效果,满足可观众的不同需求,提高了电视节目收视率。

一、视听技术的概念

所谓视听技术,就是通过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制作非常规现象以及常规手段无法实现的场景、气氛等的技术。视听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磁盘为记录媒介所带来的非线性编辑。通过试听技术的使用,可以将电视节目中的图像和声音随意修改、删除、调动、编辑等。在节目的编辑中,无需对节目素材翻版设置就可以进行特效处理并同时叠加同层画面时,因为节目素材已经成为记录在硬盘里的数字信号,也避免了设备和素材的磨损,降低了制作成本。

二、视听技术在电视节目中的特征

视听技术由于其独有的优势得到各家电视台的青睐,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特征比较明显。如在每一部好莱坞新片宣传片的制作当中,都大量运用了绚丽的特效和精美的包装;;《天天向上》中运用了大量的后期音效合成,烘托出更加适合观众口味的音效环境;《非常6+1》以轻松、活泼的开场,以及丰富的导视、声音和影视特效的大量运用,无疑成为符合观众娱乐口味,带给观众全新体验的电视综艺节目。

《天天向上》中大量使用了视听技术,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来表现更加立体、动感的动画场面。视听技术中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天天向上》,提高了节目的吸引力和收视率,改善了传统的节目编辑手段,大大提高了节目的质量,而且降低了节目的制作成本,使得节目更加生动,更符合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视听技术在电视节目中的影响

1.视听技术对节目片头的影响

从目前的电视节目来看,大多数电视节目的开头都有序幕,就是对电视节目内容的一个展示。比如:《新闻联播》,片头简洁、大气,从片头中就可以感受到节目的严肃性、公正性等特点;《社会与法》,主要以黑白红的色调为主,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庄严与威武,将画面构成元素与视听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天天向上》的片头大概为70秒,在轻松、快乐、诙谐的片头歌中主持人以幽默、快乐的形象出现,与《天天向上》的主题基调相吻合。片头中的动画、人物形象、高楼、森林等都是通过视听技术后期制作出来的。《天天向上》片头的特效则成为本节目的重要特点,也体现了节目的主题思想。观众就能简单从片头把握到了电视节目的精髓所在,从而更好的观看后来的节目。

2.视听技术对数字音效的影响

细心的关注在观看《天天向上》中可以发现,在整场节目中,场外声音的加入、后期声效的配置使得整个节目流程更加流畅顺利,也给现场制造了更多快乐的氛围,带给观众更多的欢笑,这都归功于视听技术的合理运用。视听技术中对于音效的合成是根据科学的研究二得出的,对增加观众的关注度有一定的促进效果。通过场外的后期合成音效给主持的空间有了一定的空间感,给了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用这样音效营造的空间感来表现声音所处的具体空间,让观众更加的集中在节目的观看上,给观众以自然、真实的感觉。

3.视听技术对后期非线性编辑的影响

在《天天向上》后期制作的线性编辑中,视听技术数字设备已经完全取代了模拟设备。后期人员可以通过电脑视频软件的运用操作,对节目进行全方位的制作。下面通过《天天向上》的制作经验,总结视听技术对电视节目后期非线性编辑的影响:

(1)节目可以不限次数的修改和复制,而且毫无损失,与原版的信号相当,为节目的输出保证了良好的质量。现在所有的电视台电视节目的制作都是在电脑上完成,通过专业的编辑软件,原片可以无限制的修改,节省了大量的材料和制作成本。

(2)节目整体运作更加稳定。视听技术编辑制作系统在生产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从未发生过场时间的畸变,相位的畸变,整体运作过程相当的稳定。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证数字信号的均衡精度和完整度。《天天向上》在制作过程中,在棚内完成,从摄影、监控、到后台的操作,每个过程都实现了实时控制,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节目制作的质量。

《天天向上》节目制作就是把握好了后期非线性编辑的优势,在不影响影片质量下多次修改,并熟练运用后期编辑软件,对节目做出精美的后期编辑和包装。随着视听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非线性编辑系统将以其较高的稳定性、实效性、便捷性,长期为电视节目制作而服务。

结语:

视听技术的应用为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为电视节目编辑以及制作人员提供了更大的制作空间。视听技术的使用,不仅极大的提高了节目制作效率和节目质量,而且有效的为电视台节约了制作成本,更为观众呈现更加完美的电视节目。总之,视听技术在未来的电视节目制作中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电视节目制作技术》 孟群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姚国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电视制作大全》 艾伦 中国电影出版社。

[4]《电视数码美术》 陈存瑞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作者简介:

浅谈访谈类节目的审美特征 篇3

一、饶有趣味的话题与吸引观众参与

大千世界, 可谈的话题很多, 怎样才能抓住观众的心呢?那就要贴近百姓的视点, 爱老百姓所爱, 谈老百姓所谈。以《实话实说》为例, 他的话题都不是很深奥, 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广泛群众参与的话题, 而不是精英论坛, 即使请来一些嘉宾, 主要也是为了更好地深入探讨, 谈话的主体还是普通观众, 访谈的选题都颇有特色, 而且具有典型性, 如有谈如何识别伪科学的, 讨论如何处理家庭矛盾的等, 也有请科学家来现身说法, 普及科学知识的, 由于所请的嘉宾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话题本身就能引发人许多审美思考和审美的想象力。而且许多话题本身也很吸引观众, 观众常常抢着话题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际, 才能够得到众多观众的关注, 节目才有生机和活力。但是现在有些访谈节目话题陈旧, 又没有普遍性, 又拿些无聊的“话头”让主持人或搭档来做些无聊的行为, 久而久之反而会让观众倒胃口。只有真正关心人们的生活、触动人们情感的话题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才能“有话可谈”, 才具有什么趣旨。

二、在访谈形式中体现审美

访谈形式的活跃是最善于表现审美性的方法之一, 谈话中, 主持人虽在主持节目, 但常常要扮演一种引领着的角色, 主持人不是某话题的权威, 更不是谈话内容的终结者, 尽管主持人的风格各异, 或儒雅, 或调皮, 但总的来说都应做到亲切平和, 循循善诱, 而不是拿腔拿调, 谈话时可能是对话式的, 可能是一种近距离的讨论, 或可能谈着谈着, 又插入不少新的内容, 这时, 主持人应该把握住话题的导向和所讨论的主要内容, 而不致使谈话偏离了原本所定的话题。

舞台布景、灯光、背景音乐是烘托气氛, 最能体现某种审美情调的手段, 在谈话节目中, 基本画面是舞台设计和布光的艺术性发挥, 舞台布景可以是写实的, 也可以是写意的, 根据不同的话题和当事人、嘉宾的出场, 可以借电视画面真实地复制出当时的情景, 或再现事件来龙去脉的片断, 也可在相对静止的画面上讲究均衡、对称、呼应、冷暖色调的巧妙配置, 或运用中国画中线的律动, 空灵, 飘逸的山水画点缀舞台, 或以明暗交错、虚虚实实, “计白当黑”的手法来体现一种中国传统的“意境美”, 更可将自然风光, 如咆哮的大海, 巍峨的山脉等根据不同的需要搬上舞台或制作成像, 则谈话的气氛中已透出了审美的质性。

一些电视访谈节目由于主持人的出色把握, 也能营造出具有特色的气氛, 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如《艺术人生》节目以煽情为自己的最大特色, 将艺术、人生、对生活的感悟揉合在一起, 常常弄得台上台下哭一片。观众在观赏过程中陪伴这些艺术家重温他们走过的艺术道路, 其实也是在回味自己的人生经历, 一掬泪水, 不仅是编导的煽情手段, 也是对大众心理的情感抚慰。

三、访谈节目中的人文关怀与高雅的审美情趣

电视上的谈话、对话、交流, 其作用不仅仅只是传递信息, 更是一种具体、生动的心灵交流。节目主持人必须能与场内外的群众产生呼应和共鸣, 就此而言, 对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就更高, 他不仅是整个节目的参与者、完成者, 也是组织者和创造者。没有相当的修养、才干和灵敏的应变能力, 就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如《对话》, 《对话》节目因其浓烈的文化品位得到了很多观众认可, 如一篇文章认为“《对话》给一向被称为“弱智”的电视挽回了不少面子, 首先《对话》选择人物非常有分量, 都是和重大社会问题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 这些人物的内涵决非娱乐明星可比;其次, 主持人也显得比较有文化, 不是那只鸟个花瓶式的程式化主持;他们代表观众提出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而这些“精英”人物的回答一般不会让人失望, 所以《对话》几乎场场都是有质量的、高层次的, 而且也没有搞得高深艰涩, 让一般观众不知所云, 《对话》还特别注重现场气氛的调节, 有一定的娱乐性。”然而, 访谈节目发展到今天, 人们对它所寄予的期望值已越来越高对于人文意识、人文精神的谈话也越来越深入和富于批判色彩。

无论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中都蕴含着程度不一的审美因素, 如何发挥电视的有效手段, 充分显示电视文化的审美价值, 则不仅直接关系到当代电视如何更为形象、精致地反映时代, 观照现实, 传承文明, 引导人们思考人生, 表达理想、关爱社会, 也同样有利于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有利于提高电视传播的社会效应使其走向世界。

摘要:近几年来, 电视节目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节目类型——访谈类节目。访谈类节目近年来相当风行, 仅中央电视台就有《实话实说》、《朋友》、《聊天》、《艺术人生》等一大批收视率很高的访谈类节目。各大电视台大大小小的访谈类节目更是数不胜数。

当下卫视道德类节目传播特征解析 篇4

《意见》下发于我国电视荧屏泛娱乐化的背景下, 此背景中电视节目的内容和选题持续刺激观众的娱乐神经, 同时电视媒体作用于受众视听感官的传播属性也被运用到极致。分析当下各卫视台道德建设类节目, 发现各台为实现“后娱乐化”环境下的传播效果, 在节目创作中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一、视听包装:打造内容之外的竞争力

电视栏目对典型人物的报道, 一般采取讲述人物故事和演播室访谈方式, 因此人物故事视频和主持人 (嘉宾) 演播室发言是组成节目的两大主要内容。当下道德类节目中通过电视画面对人物故事的还原为主要形式, 因此在对故事的视听呈现上, 各大栏目纷纷发力。

电视媒体的优点在于能够运用影音手段再现人物故事, 但作为真实类电视节目, 刻意通过导演方式进行再现显然违背节目逻辑。在此情况下, 湖南卫视《平民英雄》栏目, 开创摄像头监控画面与情景模拟画面相结合的叙事方式, 前者真实呈现道德人物事迹发生现场, 后者填补事件细节并交代摄像头未拍到的线索。模拟拍摄中演员表演人物事迹, 这些表演与真实监控画面穿插剪辑, 形成对故事的完整叙述。由于受众收看节目时会在心理上将节目预设为真实节目, 因而这种叙事中监控画面的真实性会被放大, 随之带动受众对模拟画面的信任。

在模拟画面的拍摄上, 栏目组借鉴了电影的拍摄手法:特写镜头、运动镜头、失衡镜头等大量出现在视频中, 对画面的色调进行加工, 更加注重音响的运用等。这些电影化的表达方法更多地变再现为表现, 为叙述故事注入更多情感因素, 对调动受众试听参与发挥一定作用。

道德栏目如此呈现人物故事其实都在意料之中, 虽然道德栏目的精髓蕴涵于故事之下的精神力量中, 但放在当今的影音媒介传播环境下, 试听包装已成为编排真实故事的一门技巧。只有适应了这种传播环境, 才能在更广泛的程度上吸引已被试听刺激浪潮影响过的受众, 进而扩大道德栏目影响力。

二、丰富角度:引导受众深层道德体验

道德精神的力量蕴含在真实的人物故事中, 力量的传达依赖于受众的心理体验。当下道德类节目出现了一些故事之外的叙述者, 他们亲身参与体验道德人物的生活, 讲述自身真实感受, 丰富了道德节目展现人物故事的视角, 由此为受众的多重心理体验提供了一定心理参照。

浙江卫视《梦想新生活》栏目中, 每期派出梦想特使一名, 参与体验与本期道德人物事迹相关的生活, 并在节目中讲述自己的感受。如《歌声来自地下四百米》一期中, 特使长庚与当期道德人物韦振一同深入后者工作的地下矿井中体验矿工生活, 并在演播室现场畅谈入井体验。而北京卫视《好人故事》栏目中, 主持人栗坤有时走入主人公的生活, 节目叙述以主持人的第一人称展开, 对人物的访谈也在主人公的家中完成, 形成人物访谈、人物故事、主持人独白穿插叙述的方式, 主持人的自我感受也就成为受众心理体验的参照。

按照常规, 人们认为故事中的人物叙述者类型不如故事外的叙述者类型来得客观, 来得更有权威性。大众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中形成了一定的传播框架, 对于有明确的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目标的道德节目来说更是如此。故事之外叙述者的设置从节目制作者和受众之外的第三方进行故事的“客观”叙述和体验传达, 看似打破了节目制作者的传播框架, 但其实第三方叙述者也是节目制作方传播框架的一部分, 从属于栏目的传播体系。不过这的确是引导和增强受众深入体验人物故事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社会协调:优化电视媒介功能组合

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 电视媒介是系统内的一部分, 其功能之一是进行社会协调。当前社会存在一些道德缺失现象和难以调和的矛盾, 因此通过电视媒介弘扬传统美德和主流价值观就显得尤为必要。

北京卫视《好人故事》形式较为灵活, 有时选定典型人物进行访谈, 有时则确定某一道德主题, 搜集全国相关道德事件的街头监控画面, 集大成地进行编辑和播放。如针对“街头遇陌生人有难而不救”这一道德危机, 北京卫视搜集全国各地热心民众帮助有难路人的监控画面, 集中播放了10分钟, 这些画面真实生动, 普通民众的爱心和热忱在节目中得到彰显。浙江卫视《梦想新生活》中, 针对一向敏感的城管和市民的矛盾, 栏目请到北京城管宋志刚, 通过对其日常工作状况的VCR展示以及演播室访谈, 呈现出鲜活的、平民化的普通城管形象。这些内容打破了民众中对城管高高在上、不尽人情的刻板成见, 在拉近城管与受众心理距离、重塑城管形象方面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放在社会道德出现下滑的背景中, 道德类节目恰当选题, 敏锐捕捉当前热点道德缺失现象, 选取实例对症下药, 不仅能实现道德主题的清晰传播, 客观上也能起到协调社会矛盾的作用。

四、道德示范:由理念到行为的双重说服

大众传媒的社会行为示范效果认为, 大众传媒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 它们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当下道德类栏目已走出单纯讲故事的范畴, 通过不同途径对有困难的道德主人公提供帮助, 同时鼓励受众参与帮助过程。

北京卫视《好人故事》栏目, 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 设立周森爱心基金, 对遭遇困境的道德人物进行一万元资助。浙江卫视《梦想新生活》栏目, 在报道徐云玲老师想为深山里的孩子修建一间教室后, 卫视通过微博呼吁网友帮助孩子们建校舍, 转发相关微博一次就由主持人为孩子们捐出一块儿砖。捐助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后来主持人和梦想特使再次回到徐老师所在学校, 给孩子们送来社会各界的爱心, 并开始建设教学楼。回访过程成为新一期节目的内容。

由理念的传播到行为的示范, 电视媒体不仅仅通过道德节目来弘扬主流价值观, 更是通过切身实践来树立自身美誉度、提升媒介公信力。电视媒体在泛娱乐化浪潮中的三俗倾向屡遭相关部门和受众诟病, 公信力不断下降, 利用好道德节目的平台, 进行主流价值实践, 是重塑媒介公信力的有利时机。当然, 站在受众角度来说, 从故事叙述延伸到道德实践, 道德节目的传播方式更具技巧性, 从而为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在形式上, 视听手法的多元化, 是道德节目主动适应快速消费时代影音产品视听刺激化趋势的表现;在内容上, 体验角度的拓展、现时的矛盾调解和道德示范, 表明道德节目已走出单纯精神感化的套路, 注重从受众接受角度和媒介的社会功能出发, 从理念到行动提升节目的实际传播效果。

摘要:进入2012年, 各省级卫视纷纷开播道德建设类节目。总体来说, 当下道德类节目依然以展现典型道德人物事迹为主要内容, 注重在人物事迹中提炼道德精神加以传播, 但在节目视听包装、道德示范、社会协调等方面做出策略调整, 丰富了传播手段, 着力从精神传递到行为实践两个层面提升说服效果。

关键词:道德类节目,传播策略,特征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M].牟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73.

节目特征 篇5

一、精准的前期定位

湖南卫视近年一直在研发原创电视节目, 《变形计》模式远销东南亚国家, 2014年原创真人秀《一年级》版权销往韩国。《奇妙的朋友》瞄准国内动物类型节目的空缺, 在同类型化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独辟蹊径, 推出的人与动物亲密接触的真人秀, 再次开拓了真人秀节目的新类型。

《奇妙的朋友》的观众定位锁定在34岁以下的年轻观众群体。节目播出时间为周六晚十点, 周六是上班人群与学生的休息时间, 十点以后主要活动的群体以年轻人居多。根据新浪网调查显示, 《奇妙的朋友》观众年龄分布以19~24岁最多, 其次是12~18岁, 25~34岁。《奇妙的朋友》拍摄地选在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 各种各样的动物让观众眼花缭乱。凶猛的狮子、呆萌的卡拉、憨厚的熊猫等, 这些动物都吸引了年轻的观众观看, 也引发了中老年观众一定的兴趣。

《奇妙的朋友》充分调动了湖南卫视的影响力及人力物力资源。湖南卫视多年来坚持“娱乐立台”的理念, “快乐中国”的品牌早深入人心, 先后推出的“超女快男”系列、《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都收获高收视与好口碑, 《奇妙的朋友》借助湖南卫视的影响力, 邀请知名的艺人参加节目, “谋女郎”倪妮, 《快乐大本营》主持人杜海涛, “超女”冠军李宇春, TVB“视后”胡杏儿等明星的加盟, 为节目提供了较高的关注与话题。同时, 在节目制作上, 启用了电视拍摄最先进的技术, 采用飞猫、航拍、水下拍摄、热感应、高速拍摄等特种拍摄手段。这些前期元素的具备, 为节目的成功打下了必备的基础。

二、娱乐化的中期制作

《奇妙的朋友》中有六位明星, 分别是黄轩、胡杏儿、倪妮、杜天皓、李宇春、杜海涛。六位明星本身的职业、年龄、性格都存在差异。节目组通过不同的活动与任务凸显出六位嘉宾不同的个性, 满足不同观众的喜好。李宇春与杜天皓组任务是抱考拉晒太阳, 李宇春的勇敢大胆与杜天皓的胆小谨慎形成对比。倪妮与杜海涛组的对比则更加鲜明, 杜海涛对狮子的害怕与倪妮夸“小狮子可爱”形成明显的对比。同时, 黄轩温柔体贴的暖男形象, 胡杏儿善良务实的形象都通过节目传达给观众。在第一期节目中, 嘉宾的形象定位已较明显, 黄轩、胡杏儿、李宇春以及倪妮较快进入角色, 杜天皓、杜海涛相对较慢融入角色甚至集体。杜海涛、杜天皓同时承担节目中幽默搞笑功能。

《奇妙的朋友》采用的是娱乐化的视听表达。从2013年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开始, 节目字幕全部由年轻的实习生制作, 使节目呈现出轻松活泼的效果。《奇妙的朋友》同样沿用这种娱乐化的表达, 字幕与后期音效充满童趣, 与可爱的动物主题形成一致。《奇妙的朋友》的嘉宾竞技环节, 采用的是电子游戏式的表达, 嘉宾在节目组设置的地图中, 依次按照要求和路线完成各自的任务。

除此之外, 节目刻意制造松弛交替的效果, 舒缓与激烈并存, 和谐与矛盾并在。在矛盾设置上, 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是嘉宾与嘉宾之间的矛盾, 也是嘉宾与教官之间的矛盾;有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有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矛盾, 表现在两只公考拉之间以及公狮子与母狮子之间。但是, 矛盾最终随着节目的节奏得到化解, 嘉宾之间随着彼此的合作关系渐趋和谐, 嘉宾与动物之间同样从排斥到和谐共处。《奇妙的朋友》中娱乐化的制作元素, 使节目的视听语言呈现出轻松愉悦的效果。

三、意蕴深刻的后期效果

在当下唯收视率论的电视市场中, 湖南卫视近年都在电视节目中刻意注入人文关怀, 寓教于乐。《变形计》呼唤关注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 《爸爸去哪儿》传递的是亲子教育的重要, 《奇妙的朋友》在节目中传递的正能量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与感动。

《奇妙的朋友》中展现的动物种类繁多, 狮子、老虎、大象等熟悉的动物, 也有水豚、鸸鹋、岩羊等新奇的动物, 能够给观众普及动物知识。同时, 字幕组还给鸸鹋等新奇的动物名字注上拼音。在这个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谐社会, 《奇妙的朋友》呈现给观众的是嘉宾与动物之间温馨和谐的画面, 黄轩、胡杏儿给小猩猩穿衣服的场面传递给观众的是一种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的感动。胡杏儿带小星星COCO外出导致猩猩害怕而失控, 回到住所后胡杏儿失落伤感自责, 字幕组配上的文字是“虽然只相处了短短的两天, 但是不知不觉你已经成为我最大的牵挂”。除此之外, 当然这些温馨动人场景还有很多。《奇妙的朋友》延续湖南卫视以往真人秀的精神, 在娱乐之中注入人文关怀精神, 传递积极的社会正能量。

在节目宣传上, 《奇妙的朋友》同样没有大肆地宣传炒作。沿用的是《爸爸去哪儿》的宣传营销模式。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口碑传播。新浪微博#奇妙的朋友李宇春##猩猩奶爸黄轩#等话题作为正面宣传, #杜天皓滚出奇妙的朋友#作为负面宣传, 同样都得到了较多网友的关注, 无形中为节目进行了推广。

四、结语

节目特征 篇6

近几年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多元“井喷”现象,意味着电视真人秀节目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之所以受到观众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是海外模式的不断引进,加以本土化的改造,一定程度上符合观众的认知。另一方面国内真人秀节目内容呈现出一定创新亮点的同时,又蕴含着相应的社会文化价值与品格,刮起一股正能量之风。国内真人秀节目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已具备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本文就电视真人秀节目在样式、手段、形态和内容层面上体现出的美学特点进行分析,为今后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智性启示。

一、户外真人秀成为近年来荧幕上的热点

所谓“真人秀”一般是指在特定的真实空间内,参加人员按照节目制作者制定的游戏规则,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参与且录制播出的电视节目。“真”,是指运用纪实的手法记录参与者在真实情境下的参与情况;“秀”,是指选手表演的真实性与精彩程度,决定了观众的欣赏度;“人”,即节目中的选手个性能否对观众产生吸引力。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出现在荧屏上频率较高的户外真人秀,户外真人秀以其特有的特征,一时间成为关注的热点。

国内户外真人秀节目的热播可谓填补了室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缺陷。一方面丰富了真人秀节目的选题和内容,室内真人秀节目在环境因素、选秀形式与内容受到一定的限度,而户外真人秀由于场地的变化性很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节目的资源。另一方面扩大了节目的收视群体,户外真人秀节目的主题、内容比棚内的真人秀更具灵活性,利于节目的创作与创新。无论是亲子类的《爸爸去哪儿》、竞技类的《奔跑吧,兄弟》、《极速前进》还是旅行类的《花儿与少年》、《两天一夜》,节目设定都是在户外,地点的设置也是花样层出,有美丽的古城丽江、上海外滩的东方明珠、也有充满异域风情的古罗马等等。这一类型的节目无论从团队阵容还是制作成本上都不可小觑,观众在收看节目同时也可以领略到不同地方的美景,审美体验大大提升。

户外真人秀之所以如此受到追捧,一方面是节目借助明星效应制作话题吸引观众眼球。电视机前的观众对明星的生活有一种“窥视欲”。对于明星不便展现的家庭生活观众充满了好奇,因此把握住受众这一接受心理,户外真人秀节目中大都以明星或是明星与普通人的组合,在真实的环境下让普通人看到明星们真实的反应和表现,在特定情形下引发观众的共鸣。另一方面节目走情感化的戏剧路线。欧美国家户外真人秀更多的侧重于户外竞技生存的挑战。与其不同的是, 国内户外真人秀节目形式更加注重将亲情、友情、爱情元素融于其中,情感化路线很好地贯穿节目始终,使得观众在观看时被选手之间表现出的真实情感所打动。如《爸爸去哪儿》 展现明星与孩子的生活点滴,亲情元素体现得淋漓尽致;《奔跑吧,兄弟》节目中有意强调了明星之间、明星与普通人之间的合作,体现了永不言弃的团队精神,注重娱乐元素的同时, 传播健康的节目理念,提升了正能量。户外真人秀节目的热播,符合特定时代下人们对这类节目的需求,在竞赛中体现真情实感,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梦想与坚持,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心底对真、善、美生活的追求。

二、户外真人秀中的叙事故事化和情节娱乐化

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不乏有叙事故事化的倾向,并且这种模式愈加受到观众的青睐。叙事故事化是指“利用电视这一传播媒体,采用悬念、高潮等叙事技巧,巧妙地把包括各种叙事元素在内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电视受众,以此达到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社会教育和娱乐目的”的叙事模式。叙事故事化的运用在户外真人秀节目中显得尤为突出。

由浙江卫视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 《奔跑吧, 兄弟》,自开播以来,收视率持续创下新高。作为一档游戏类真人秀节目,节目不同的叙事视角、悬念的建构、丰富多样的主题故事容易让观众“入戏”。在《奔跑吧,兄弟》第二季第八期“撕名牌”大战中,按照规则每一期都会有一名神秘人撕掉大家身上的名牌,导演特意安排邓超作“内奸”,由他掌握每个人的命运,另一边屋子里导演同样安排了其他成员全程目睹了邓超的“阴谋诡计”,只有邓超一人被蒙在鼓里,属于限制视角。而观众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全知视角在审视着全局, 悬念此起彼伏,牵动着每一个人最终的命运。每期节目通过不同视角的转换,使节目颇具悬念和紧张感。当一个个小悬念随着节目的发展一一被揭开,最终大悬念也会破解。在《奔跑吧,兄弟》中大家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最终的大奖,环环相扣,逐步带领观众揭开最终的悬念。此外,节目在悬念的设置上采用了悬念跌宕、时间延缓、画面回放等方式,充分调动起观众的好奇心。像《极限挑战》有一期中,黄磊、孙红雷、黄渤等几个极限男人要挑战将重达42400公斤的飞机向前拉动十米的距离,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务,镜头表现上多次采用慢镜头回放、重复蒙太奇的方式延缓揭开悬念的时间。

除具故事化叙事的特点外,户外真人秀节目在内容上有强情节化的表现,跟电影的情节设置极为接近。《极限挑战》、 《奔跑吧,兄弟》每一期节目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节目的开头、嘉宾出场介绍、内容编排上也都采用了电影情节化的设计。节目在注重情节化的同时,镜头画面上会适时配有大量的解说词与特技,例如:在拉飞机一期中,当大家准备齐心协力“大干一场”的时候,“拉飞机不再是梦”“喝红牛补充能量又养颜”的字幕,增加了节目的娱乐元素,满足观众的收视期待。

三、海外节目形态本土化改造趋于成熟

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很大一部分是引进国外的节目模式,这似乎已发展成为一种潮流,单纯引进国外模式加以套用,并不能够获得节目的成功,期间往往需要经过本土化的改造。

最为典型的是湖南卫视热播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 节目版权引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原版侧重于以父权为主,而经过本土化的改造符合观众的认知, 节目更加注重展现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体现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责任、孩子的教育等问题,电视机前的观众在享受“萌娃星爸”浓浓爱意的同时,也对自身孩子的教育问题作出理性的思考。在第一季第一期中,田亮首次面对Cindy大哭的不知所措、张亮对天天互换角色的教育方式等,这些符合真人秀真实的原则,深深吸引了观众,让电视机前的很多爸爸们感同身受。第一季的火爆播出后,湖南卫视随后又相继推出了第2季、第3季,节目不断创下收视新高。而户外真人秀 《奔跑吧,兄弟》是引进韩国SBS电视台《Running man》,节目中将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创新,融入了很多颇具中国传统的广场舞、白蛇传说、敦煌大劫案、楚汉之争等元素。并且根据拍摄地点的不同,打造出不同的当地特色。不只是《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类似的 《中国达人秀》、《我是歌手》、《百变大咖秀》等越来越多的节目经过成功的本土化改造后,形成稳定的受众群体,在赢得较高收视率和观众好评同时,也获得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应看到,处于发展阶段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应该摆脱对版权的过度依赖,在引进、学习的基础上应该不断创新。国外的节目更多趋向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中国人有着特有的价值观,中国人的性格一般是较为传统、内敛,情感表达上相对委婉与含蓄。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最后一期中,每位爸爸采用书信的方式表达了对孩子的爱。这启示我们不能一味的模仿,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以符合国内观众的审美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人秀节目的长久发展和内在价值。

四、在喜剧电视真人秀节目中凸显社会文化价值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节目,都是大众传播的一种载体, 世界各国都希望通过这种最普遍的艺术形式把各国的文化推介出去,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的继承与创造,在电视节目上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开始注重节目的人文价值与内涵。

喜剧真人秀节目是被广大观众所喜爱的一种节目类型, 无论是从收视率还是经济效益来看,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有其积极性的一面。但从2014年起全国20多档喜剧节目争相出现在各大卫视上,激烈竞争背后节目难免存在“隐忧”。 纵观出现的各大喜剧节目,有的仅是浅层面的搞笑,通过模仿、重复、方言等制造笑点,部分段子肤浅、单一,没有在精神层面进入深层次的思考,对当下的社会问题毫无涉及,仅是让观众一笑了之。

何为优质的喜剧真人秀节目?喜剧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带给人们快乐的同时,还承担着传递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鲁迅说:“喜剧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真正的喜剧精神应该积蓄力量且有胆略去“撕破”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敢于直面社会问题,深化人们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逗人发笑是喜剧精神的第一个层次,其次还要起到引人思考与激励的功能。近几年,喜剧类电视真人秀节目中不乏有单纯以奇观、搞笑甚至低俗文化倾向的节目内容。经过对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节目调整后,真人秀节目更加注重节目内涵,呈现出一股正能量。真正的喜剧应该是将丑陋的东西拉近给观众看。 在《欢乐喜剧人》总决赛第一轮中,主题“向经典致敬”,开心麻花沈腾团队模仿卓别林表演的《智斗小偷》,超具搞笑的肢体表演,揭露了现实社会人性的冷暖面,带给人们深层次的反思。

从喜剧真人秀节目的社会价值来分析,首先,喜剧真人秀节目以逗乐观众为最高旨意,大量单一、重复的搞笑桥段引发观众笑点,这是一种后现代式的狂欢心理的满足。其次, 很多喜剧真人秀节目为了提高节目看点,过分注重“秀”,节目刻意安排评委或选手在舞台上制造冲突,忽略了节目本身所承载的社会价值与舆论导向。而喜剧精神的精髓在于滑稽搞笑的背后隐藏对人性的思考与鞭挞,启示观众反省自身的弱点,凸显节目的社会文化价值。

五、结语

节目特征 篇7

1.1 界定

人们通常把“脱口秀”作为电视谈话节目的代称。电视谈话节目的内涵十分宽泛,美国《电视百科全书》给出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界定:“‘电视谈话’(TV talk)包括了从一有电视起就存在的所有不写脚本的对话和直接对观众讲述的各类节目形式。这种‘直播的’、脱稿的谈话是电视区别于电影、摄影、唱片和书籍企业的一个基本因素。而‘电视谈话节目’(TV talk show)则是一种主要围绕着谈话而组织起来的表演。谈话节目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并且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以便在面对上百万观众时能够提起大众的兴趣。”[1]

中国的谈话节目公认以1993年上海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为肇始,1996年《实话实说》在中国的诞生,则揭开了中国电视谈话节目新的篇章。尽管其中跟风之作颇多,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但在多年的淘洗中,还是出现了不少口碑之作。中央电视台创办于2000年的《对话》,其他如《看见》《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非常静距离》《艺术人生》《开坛》《壹周立波秀》《记者档案》《波士堂》这些内地较为知名的谈话节目,与香港的《锵锵三人行》《一虎一席谈》,台湾的《康熙来了》《国光帮帮忙》等,形成了中国优秀电视谈话节目的分布图。如今,谈话节目不仅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观看谈话节目也是人们所不可或缺的一种业余生活方式。

1.2 主要类型

由于不同类型的谈话节目的特征各异,本文对电视谈话节目做了分类。

1.2.1 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

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主要选取当下发生的、具有高关注度、影响面广的新闻事件,邀请相关的专家、嘉宾和观众,对这类新闻事件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代表性节目有中央电视台《新闻1+1》、广东卫视《聚焦中国》、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贵州电视台《论道》等。

1.2.2 社教知识类谈话节目。

此类节目选取的内容较不受限,主旨在于传播知识、文化,引导一种主流健康的生活方式。曾经领国内电视谈话节目风气之先的《实话实说》就是此类节目的代表。

1.2.3 综艺娱乐类谈话节目。

电视本以为人们提供娱乐而生,于是也就如尼尔·波兹曼所说:“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2]《壹周立波秀》借鉴美国脱口秀《深夜场》,既有脱口秀表演,也有现场访谈,节目形式较为多样,力求使观众得到娱乐。

1.2.4 行业服务类谈话节目。

行业服务类节目,无疑切合了当今电视业节目分众化和频道专业化的趋势,采用的是同一种思路,即不再以“一网打尽”为宗旨,而是以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为目标。如《对话》《波士堂》是财经类谈话节目,《一线》是法制类谈话节目等。

2 谈话节目的基本特征

2.1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

电视谈话节目通常在一个特定的场域(演播室或选定的户外空间)进行,在节目演播现场,谈话以个体面对面交谈的形式完成,是典型的人际传播。同时,电视谈话节目也秉承电视媒体的先天属性,同时是大众传播方式。两种传播方式的融合,兼备了人际传播中充分的反馈机会和大众传播中的增殖力量。

2.2 场域性

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谈到:“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3]尽管电视谈话节目并非一个封闭的铁屋子,但整个节目多在演播室这个特定的场域完成。偶有场外观众以电话打入的方式参与节目,但在节目当中所占比重很小,采用这种方式的电视谈话节目在整个电视谈话节目生态中也是少数,况且还有《锵锵三人行》这类根本没有现场观众的漫谈式节目。导播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扩大电视谈话节目的场域性。

2.3 叙事性

“电视求助于双重意义的戏剧化:它将某一事件搬上荧屏,制成影像,同时夸大其重要性、严重性及戏剧性、悲剧性的特征。”[3]这一论断实质上道出了电视所具有的叙事性特征。对故事的需求,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正是在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故事中,观众能够把自我投入,以移情的方式领会节目的本意。同时,在节目流程设计中,电视谈话节目也讲究起承转合,这同样是对叙事本质的运用。几乎没有电视谈话节目不涉及叙事的,以故事引出话题,以故事证明观点等。

2.4 表演性

所有电视节目都非生活本身,我们所看到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已经首先展示给了摄影机。而一旦有了摄影机的介入,无论是为表演的表演,还是立意为记录的记录,拍摄对象的言行举止必然与日常生活有本质的差别。其表演性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邀请明星的娱乐节目。邀请了明星的谈话节目,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交流,但基于自己形象的考虑,明星的表演远胜于真实。另外在内地的电视谈话节目,基于我国特殊的审查机制和价值观导向,为了不触碰禁区,节目的话题设置、流程设计、嘉宾与现场观众的安排,大都具有严格的控制,失却了谈话本身应有的自发、随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节目本身就是一种表演。

2.5 声像结合

电视谈话节目尽管主体在于谈话,但充分发挥了声像两种媒介的优势,将二者结合起来。在电视谈话节目中,许多导播会在节目中导入VCR,如柴静主持的《看见》,在节目当中也会以VCR转换话题、控制流程,或支撑某种观点,如胡一虎主持的《一虎一席谈》。

3 谈话节目的构成要素

3.1 节目设计

3.1.1 节目定位。

节目定位包含多个方面:一是受众定位,二是内容定位,三是播出时段定位。

3.1.2 演播室设计。

随着节目质量的上升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电视谈话节目的演播室开始具有了个性和多样性,讲求与节目定位的和谐搭配,相得益彰。由于类型和风格的不同,今天的电视谈话节目演播室设计,从场景搭建,到人际之间的空间安排、用色打光等都有了更多的要求。

3.1.3 节目流程设计。

包括节目开始前的节目操作方案,形成充分准备;到节目过程中的节奏把握、话语权的交出及收回;以及最后的总结陈词、完美收官,其间还有道具安排、嘉宾上场方式安排等。

3.2 人员构成

3.2.1 主持人。

电视谈话节目对主持人的素质要求十分全面,包括在中国的政策环境下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和新闻敏感、多样的生活阅历、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极强的口才和现场驾驭能力等。

3.2.2 嘉宾。

一档成功的谈话节目,必然是主持人与嘉宾共同配合、联手奉献的。嘉宾的选择关系到节目的定位,如《对话》邀请的嘉宾多是世界知名政要、行业领军人物,《鲁豫有约》的嘉宾多是明星与艺术家。主持人与嘉宾以及嘉宾之间的关系则直接影响节目的质量。

3.2.3 现场观众。

对于不同的谈话节目,现场观众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表现,而像《锵锵三人行》这样的漫谈式节目则根本没有现场观众。在有的节目中,现场观众不只是坐在现场的沉默观众,更是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导播要把镜头对准他们,让现场观众参与到节目的流程中来。《一虎一席谈》中就设置了比重很大的观众发言,观众的观点和嘉宾、主持人的观点相互参照,共同推进节目的发展。

4 结语

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出现得较晚,但在节目制作成本与收视率的综合考量下发展得十分迅速,即便还存在种种不足,其节目制作水平、艺术质量依然平稳上升。

参考文献

[1]苗棣,王怡林.脱口成“秀”:电视谈话节目的理念和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2.

从综艺节目看美国移民文化的特征 篇8

从历史的角度看, 美国文化的发展与汹涌的移民热潮密切相关。从“五月花号”带来的首批移民以及《五月花号公约》为美国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石到南北战争结束后, 美国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速发展, 需要引进大量劳力, 从而使母语为非英语的大量欧洲移民涌入。1961-1984年间, 美国通过了移民和归化法, 移民政策的宽松带来了以亚洲、拉丁美洲移民占主导的热潮。回顾历史, 可以发现美国移民可分为如上所述的三个阶段, 时至今日, 美国每年仍然不断的接受着新移民, 这些来自世界不同区域的移民构成了美国人口的主体, 并逐步改变着美国人口的种族、民族构成比率, 为美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随着时间推移, 逐步形成了美国特有的移民文化。

2 美国移民文化的特点之多元化

移民的地域性决定了美国文化的多元化。地域的差异便衍生出了不同的民族多样的习俗。这些多样化的因素又在不同时代对美国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 甚至被应用和更新。因此, 在美国文化的不同方面都可以找到这些来自不同地域多样因素的缩影。

首先, 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化体现在语言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缩影。美国英语中丰富的外来词汇是美国移民文化中多元化的充分体现。这些外来词汇来自世界各地, 包涵多种语系, 有的甚至被沿用至今。例如, 来源于法语résumé (简历) , changier (即:change, 改变) ;来源于拉丁语cuppa (cup, 杯子) , cetel (即:kettle, 壶) ;来源于西班牙语puma (美洲豹) , cigar (雪茄烟) ;来源于汉语kowtow (磕头) , qipao (旗袍) 等等。除了来自世界各国移民能从美国英语中找到本民族的词汇以外, 美国本土黑人也可以在美国英语中找到各自文化的缩影。例如, 美国黑人在文艺和体育上有着卓越的成就。美国英语就从黑人文化中吸收了jazz (爵士乐) break dancing (霹雳舞) 等词汇。

另外, 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化在美国饮食文化中也有所体现。试图找出美国菜的典型代表并非像中国人的饺子、日本人的寿司、意大利人的千层饼、墨西哥人的粟米脆饼那样轻松。究竟什么是美国菜呢?在美国饮食文化中, 美国菜的主要样式大部分为舶来品, 随处可见世界各种菜系, 从美国人民饮食的选择和餐饮业涉及的菜系种类不难体会到美国饮食文化中的多元化。

最后, 并非单一的美国宗教也反映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美国包容民主的宗教环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派别。例如, 罗马天主教、新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东正教。以及以亚洲信徒为多数的佛教、以印度信徒为多数的印度教等。宗教是文化的精华, 文化是宗教的传播形式, 宗教的多元化为美国文化多元性提供了包容的环境, 成为了其良好的繁衍地。

3 从美国的综艺节目看美国移民文化的包容性

美国的娱乐产业高度发展, 国人熟知的大银幕词汇脱口即出:好莱坞, 迪士尼, 奥斯卡, 美国大片, 综艺帝国, 王牌制作等等。随着国际化的发展, 各国文化的不断交流与冲击, 特别是2012年“中国好声音”在中国引起的巨大反响, 使国人逐渐将视野走出国门, 通过美国综艺节目“美国好声音”在中国的授权举办更加了解了美国娱乐业。

从美国综艺节目的发展来看, 总体的特点在于节目门类多, 观众参与广, 奖励丰厚, 制作精良, 不断推陈出新。其中门类多包括T台上的的“超级模特”, 培养天才设计师的“天桥风云”, 为各地餐饮行业提供优秀厨师的“地狱厨房”, 人体探险类“幸存者”, 歌舞类“天生舞者”、“舞魅天下”、“美国偶像”。其中, “美国偶像”可称之为王牌选秀节目。

“美国偶像”开播于2002年, 其前身为英国综艺节目“流行偶像”。该节目从2002年开播至今已有12季, 可谓长盛不衰。参赛选手必须符合当季的年龄要求, 并为合法的美国公民, 这一低门槛为有梦想的人创造了机会, 而从节目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歌者有许多都在赛前从事普通工作的经历, 例如酒店侍应生, 售货员, 卡车司机等, 此综艺节目在美国能够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很大程度在于圆了一个“平民的美国梦”。从赛制上看, 结构合理, 从初选到半决赛到决赛中间仍穿插各种细节赛程, 以及对于内容的把握恰到好处, 例如围绕主题选歌, 场外导师指导等环节更突出了美国梦中“成长”这一关键词的含义。节目开辟了观众参与节目的先河, 启动手机短信投票民众参与的方式, 这不仅提高节目与观众的互动程度, 而且也更加直观的体现潜在的唱片市场的真实反映, 因此通过该节目所选拔出的歌者既是市场的选择也是民众的选择, 这一做法也为后来的诸多真人秀争相效仿。

回顾美国偶像历届比赛实况, 尤以2009年第八季最为突出。选手们经过层层选拔, 从最初的千军万马过海选再到适者生存的好莱坞周再到半决赛决赛。选手们经历了迅速的成长, 冠军最终由Kris Allen摘取。进入前十强选手分别为:Kris Allen, Adam Lambert, Danny Gokey, Allison Iraheta, Matt Giraud, Anoop Desai, Lil Rounds, Scott Mac Intyre, Megan Joy Corkrey, Michael Sarver.这十强选手的组成, 淋漓尽致的体现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包容性。

从各自身份来看, 其中包括普通员工, 歌剧演员, 音乐教师, 酒店侍应生, 家庭主妇, 单身母亲, 高中学生, 其中Scott Mac Intyre还是一名盲人。并不同于一般歌唱选秀类节目参赛者的职业均与演艺远近有关, 参赛者站在同一起跑线, 并不因为职业的不同而有所歧视。这就是美国特有的移民文化中的包容性, 只要有天赋, 只要爱唱歌, 这篇舞台即属于你。

从各自擅长的领域来看, 包括民谣歌手, 爵士歌手, 弹唱歌手, 摇滚歌手, 创作型歌手。选手们各有千秋, 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上大放异彩, 充分的享受了比赛的过程, 沉浸其中, 投入其中。节目的主旋律是包容的开放的, 并不会暗示更不会引导观众倾向那一种风格, 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只有包容的文化内涵才能造就出宽松舒适的舞台。

从选手的种族肤色来看, 包括美国白人, 美国黑人, 印度裔美国人等等。由此可见, 早期移民的后代以完全融入美国文化中, 并且逐步增加着美国人口结构的多样性。不同种族, 不同肤色的人们可以和谐相处, 这充分体现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包容性。

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是艺术创作的灵感。美国综艺是人民娱乐这一大众艺术的体现, 它体现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包容性, 同时包容性也为艺术的上升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

4 结语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历史虽短暂, 但却拥有内涵丰富的独特文化。随着时代脚步的前进, 美国文化中所显现出的深度与潜力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并开始借鉴学习。如何将美国移民文化中的特点加工使用, 这是今后我们需要重视并努力的一个方向。

摘要:美国移民文化的内涵包括很多方面, 其中的包容性是造就今日的美国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文章以美国王牌选秀节目“美国偶像”这一综艺节目为切入点, 回顾美国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移民文化的主要特点, 试图在分析美国移民文化包容性具体体现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美国移民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美国移民,移民文化,多元化,包容性,综艺,美国偶像

参考文献

[1]范悦.美国历史概况[M].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6.[1]范悦.美国历史概况[M].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6.

[2]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M].新知出版社, 2006.[2]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M].新知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奋斗历程下一篇:空间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