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利组织(精选12篇)
营利组织 篇1
根据社会结构理论, 现代社会的社会组织可以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三大类型, 它们分别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在社会经济领域, 组织形式主要就是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两种, 这两种组织由于其存在的根本性目的不一样, 因此其财务管理活动及内容也存在很大差别, 本文拟就两者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一、组织目标不同
众所周知, 营利性组织最典型的就是企业, 而企业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 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营利。因此营利性组织的目标就包含三个:生存、发展、获利。首先, 企业必须生存, 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进一步发展, 只有发展才能获利, 而企业最终只有获利才能体现其生存的价值, 这三方面是息息相关的。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 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独立组织。非营利组织表现为各种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形式, 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社区服务、扶贫发展及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提供服务。日本学者川口清史认为:非营利组织一般是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 而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通常指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这样一些组织。尽管这些组织提供有偿服务, 并收取合理的费用来弥补它们提供服务所消耗的成本, 以维持组织的生存, 但它们不是以盈利作为组织运营的最终目标。非营利组织即使有盈余也要回馈给其他有利于该组织宗旨完成的运作或组织的扩充, 而不会分配给组织的成员、管理人员, 或者进入任何一个私人的账户。非营利组织机构通常包括学校、医院、慈善机构、合作团体、社区组织等。因此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目标不是营利, 而是为了满足社会及其成员各种社会性的需要, 即完成某些社会使命。相对于营利性组织而言, 非营利组织服务于社会大众, 而不是特定的个人或组织。所有的非营利组织都是在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他们提供服务是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 在一定范围内为社会公益服务, 也就是完成某一社会使命。而企业服务的对象为其股东, 也就是说企业必须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 力求给股东带来财富的最大增长。
二、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同
与企业组织的营利目标相对应,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与获利紧密相连。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我们通常有几种具体的表述, 有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尽管表述不一样, 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 都是以营利为其最终目的。由于股东出资创立了企业, 企业就必须为股东创造财富, 而利润则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 利润越多说明企业为股东所创造的财富越多。因此利润指标成为衡量企业绩效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企业提供了量化分析的方法, 便于企业进行分权管理, 同时也便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业绩的比较。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 企业必须源源不断地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以吸引顾客的购买意愿, 尽可能增加收入来源, 同时尽可能降低生产和服务的成本, 为投资者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因此, 顾客是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也是其财富增加的源泉。由于有利润等量化的绩效指标, 便于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量化的考核进而将责任、权利落实到个人。同时, 所有者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机构实施对经营者的监督, 因此, 在营利性组织中, 其责、权、利相应明确。
与非营利组织的目标——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相对应,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描述为:获取并有效使用资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因此在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 首先没有利润指标。非营利组织是为了实现其社会使命而运作的, 因此, 对于为实现其社会使命所提供的服务, 也会收取一定的费用, 但该收费水平与营利组织相比相当低, 有些甚至是免费的。非营利组织在运作过程中也会产生收益, 以便提供其活动的资金, 维持该组织的生存。但即使有收益, 也不能将收益分配给其创立人、会员、干部、董事或员工。这是因为非营利组织的最终目标是完成社会使命, 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因此在非营利组织管理中没有利润指标。其次, 在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 顾客不是其主要资金来源。其资金来源大多为外部的捐赠, 而这些捐赠者的主要目的不是期望获得同等或成比例的回报, 而是希望非营利组织为整个社会或特定团体提供更多的服务或商品。最后, 由于缺乏利润等具体的量化衡量指标体系, 使得非营利组织内部的责、权、利不明确, 相应的非营利组织运营效率的衡量就成了一大难题。而且, 量化衡量指标的缺乏, 一方面不便于非营利组织的分权管理, 另一方面不便于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绩效的对比较。
三、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不同
对于营利性组织而言, 其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部分: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根据资本金制度, 企业在创立时需要一定的自有资金, 以便其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因此在企业成立之初就要进行权益资金的筹集。而在其后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 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 不可避免地会通过负债或权益等形式筹集企业所需资金。企业的筹资是为了投资的需要, 通过投资活动, 为企业带来投资收益的增加, 最终为企业带来财富的增加。由于企业是由投资者出资建立的, 因此企业通过投资获得的投资收益, 最终要对股东进行相应的投资回报, 即收益的分配。在这三种主要活动中, 筹资活动与投资活动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 这是由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所决定的。因为只有投资活动才能给企业带来财富的增加, 而投资需要资金的支持, 相应的要求企业进行必要的筹资活动。
由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为获取并有效使用资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的, 以及区别于营利组织的上述财务特征, 决定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收入与支出的管理。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民间捐赠、服务收费和政府补贴。民间捐赠大部分部分来自个人、基金会和企业的捐款, 这是非营利组织独特的收入来源, 也是其与公共部门及私人营利机构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服务收费是非营利组织获得资金的极其重要来源, 在发达国家, 会费、收费活动和商业经营所形成的收入在非营利机构总的资金来尖的比例达到一半以上, 它也是非营利组织总收入的最大部分。非营利组织尽管不以营利为目的, 但为了自身的生存与运作, 提供有偿的服务。除了民间捐赠和服务收费以外, 政府补贴也是该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一些欧洲发达国家, 非营利组织最大的一个资金来源就是政府补贴和拨款。政府除了给非营利组织以直接的资助外, 还通过所得税豁免、私人和企业非营利捐款的减税等对非营利组织提供间接资助。较为充裕的资金来源, 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非营利组织有能力完成其社会使命。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是指非营利组织为组织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以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这里的支出与企业的投资不同, 投资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投资的最终目的必须从经济效益出发, 而非营利组织支出所注重的是社会效益, 即是否能够满足某些社会使命。
四、组织的权益不同
对于企业而言, 股东出资创办了企业, 对于企业的资产, 股东拥有所有权。股东以其出资比例为限承担相应的义务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在企业破产清算时, 对于企业的破产财产, 股东拥有剩余财产的求偿权。
而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 由于其所有权形式特殊, 资金来源大多为捐赠, 因此资金的提供者对于组织的财产并不享有所有权, 相应的就不存在可以明确界定并可以出售、转让、赎买的所有者权益。即使非营利组织解体, 资财提供者即捐赠者也没有分享一份剩余资产的权利。这是因为非营利组织的成员不是按照法律要求而组成的, 而是在自愿的基础上, 捐赠出一定的资金或财产给该组织。在成员将资金或财产捐赠出后, 捐赠者对该资产就失去了所有权, 该资产的所有权就归非营利组织所有。非营利组织成员不能对其捐赠出的资财的权益进行转让、出售, 但非营利组织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照资产提供者的要求来进行运作、管理和处置。但资财的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者以此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因而非营利组织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 也不进行净收入的分配, 即使有收益也是留归组织本身所有。因此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 资产的权益属于组织本身所有, 而不是归资产的提供者所有。
参考文献
[1]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陈晓春: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
[3]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营利组织 篇2
从文献来看,企业(营利组织)是管理理论的开发者与实践者(应用者),好似管 理理论与技巧全部来自通用汽车、通用电器(GE)、IBM、微软...等公司,事实上这 是很大的误解;管理在非企业(非营利组织)的应用一点都不逊於企业,若非管理应 用得当,非营利组织在现代社会不会如此蓬勃发展。以美国为例,每两位美国成人至 少有一位是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成员,非营利组织提供一千万份的全职工作,至少有八 千万美国成年人为非营利组织担任义工,他们平均每星期花将近五个小时,为一家或 数家非营利组织服务。
台湾的情况也非常类似,宗教性社团、民间慈善组织、基金、学校...,若加上未 向政府办理登记的社团,为非营利组织工作的人数绝对超过企业组织,其数量也相当 可观。
虽然台湾有不少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相互挂勾,成为政府组织的外围组织,而以 政府预算的挹注、补贴为生;也有不少非营利组织被少数人或财团操控,作为敛财或 逃税的工具,导致非营利组织似乎给人乌烟瘴气的形象,实际上,非营利组织的组织 与管理受到非常大的赞赏。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1992)就是非常称颂非营利组织的学者,他甚至认为企业 组织应该向非营利组织学习,他说:「非营利组织正跻身美国的管理领袖,在效能 上,非营利组织早已在推行大多数美国企业还只挂在囗头上的主张。在提振知识工作 者的生产力方面,非营利组织是真正的先驱,由其拟定的方针及实践行动,是明日企 业必须学习的。」
Bartlette & Ghoshal(1996)认为许多营利事业组织的管理长使得员工「把半数 的工作能力留在停车场」,他们把员工下班回家後,仍有很多精力去叁加公益慈善组 织、学校的家长委员会、私人投资、政党...等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而且活动量远比 公司的工作量多出数倍,视为「企业」的失败,员工如果「管理」能够使员工将投入 私事及公共事务的高效率、热诚,转为公司效力,公司的获利将一呜惊人。
一般人认为非营利组织致力於行善,并不善於组织与管理,事实正好相反,非营利 组织比营利组织更重视管理。许多非营利组织能将组织的使命定义得非常清楚,正是 成功之道,因而组织能界定达成重大目标的策略,并将焦点投注於行动,更有效地创 造一个有纪律、具生产力的组织。
台湾最熟悉的例子是慈济功德会,证严法师发宏愿在花莲盖慈济医院,目标非常清 楚,她不是善心意图的模糊声明,而是很具体且能力行的实践指标,给予信徒或义工 很明确意涵的目标,能激发成就热忱,让每一个人有明确的工作内容,并从工作中找 到激励与考核,这些都是组织设计的第一步:从有意义的工作内涵开始,正确的开始 就立下正确的组织原则--
● 因事设人,而非因人设事(从组织外部找工作,不是在组织内部创造工作)。● 工作目标结构就是组织结构。
● 组织为达成目标(理想)而存在(花莲慈济医院盖好後,义工全部解散)。● 人力的流动(加入或退出)不影响组织结构与工作目标。
中外非营利组织审计制度比较 篇3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审计制度 资金监管 治理结构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由于信息不透明,资金运用违反规定而屡次受到了公众的职责,“郭美美”事件更是将红十字会推到了风口浪尖,一时间,红十字会的社会公信力遭到了严重的质疑,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中国非营利组织监督管理机制的思考和讨论,其中,“审计”作为公众及政府监督的重要一环,尤其值得我们思考,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目前中外非营利组织审计制度的不同,发现了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审计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审计制度缺陷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政府监管和审计制度现状
目前,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法律层面: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立起来的。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立法主要有:(1)法律:《公益事业捐赠法》;(2)法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3)部门规章:《社会团体设立专项基金管理机构暂行规定》、《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4)地方法规及规章“关于辖区内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法律规范”。
根据上文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审计的法律法规尚不完整,缺乏专门针对非营利组织审计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在现行法规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漏洞。由于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造成了红十字会审计制度上存在的重大漏洞。
二是制度层面:(1)财务会计制度:2004年8月,财政部。民政部联合发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了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现金流量表及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确定了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现金流量表的格式和内容,对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应披露的事项做了规定:该制度第七十二条要求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至少于年度终了后的4个月内对外提供,要求提供中期财务报告的,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外提供;第七十四条要求组织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2)审计制度:关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审计,国务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资助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还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民办非企业单位变更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登记管理机关、业务抓管单位应当组织对其进行财务审计。
但是,以红十字会为例,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对于会计准则的采用存在着许多的混乱,中国红十字会至今仍然没用采用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而是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依照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来进行审计的,主要的目的是满足国际宏观财政预算的需要,在审计过程汇总,为了方便国家审计局对财政拨款的核算,目前的财务审计方式比较粗略,只按照收支两条线做审计。
三、美国非营利组织审计制度
目前,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包括:非政府非企业组织(即民间非营利组织)和公共部门(即政府和公立非营利组织)两部分(陆剑桥,2004)。美国管理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起于《非营利法人示范法》,目前美国在联邦政府层面和各个州政府都开展了非营利法人法的修法;随着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为了明确联邦政府对各类不同的企业和组织的管理,防止由于法规模糊不健全带來的混淆,美国大多数州开始制定成文法用以规制三种不同类型的法人:商事法人、非盈利法人及合作社法人。之后,非营利组织主要以非营利法人的形式存在,从而产生了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它的出现意味着成立非营利组织是一项公民权利而非政府特许,这使得成立非营利组织是一项公民权利而非政府特许,搓饵使得非营利组织的成立从一种依托于身份的特权发展成为了一项自由的权利。二为基金会,他的出现不仅带来了规模化发展的思路,也带来了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还可以成为其他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提供方。三为社会企业,它具有实现社会公益的目标,亦具有市场趋利性,是实现市场和公益界跨界融合的混合型组织的典范。随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也不断构建,纽约州首先对非营利组织的类型在立法层面上进行分类,并完善了相关的细则。至此,美国能够对非营利组织的执业和监督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与中国不同,美国的非营利组织接受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中重要的权威机构之一,主要通过颁布审计和会计指南或行业审计指南的方式,规范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实务。196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其第一份审计指南《自愿健康和福利组织审计》。该指南主要为注册会计师对该类组织的财务报告审计提供指导,但没对非营利组织建立公认会计原则作出说明。1972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医院审计指南》,1973年颁布了《学院和大学审计指南》。197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特定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原则和财务报告》1966年又合并为《非营利组织的审计》,适用于从公募组织到动植物协会等18种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1990年,《保健组织审计》取代了《医院审计指南》。
四、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我们了以下结论:
一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大多数没有脱离政府而独立存在,因此它的监督主体尚不明确,缺乏严格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去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运作。
二是我国缺乏明确的立法对各类非营利组织进行分类管理,造成了如今非营利组织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难以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
三是从审计制度上来说,目前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审计制度建设不甚完善也不甚科学,未来可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对其进一步完善优化。
总而言之,非营利组织审计制度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他的改革优化需要各个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也需要我国的法制建设更加完善。
营利组织 篇4
一、中国民间组织营利性行为现状
2014年6月以来, 国内媒体相继披露了中华医学会在学术会议中用广告展位、医生通讯录和注册信息等作为回报收取医药企业赞助费、中国红十字会将备灾仓库进行商业出租等消息, 再次引起人们对中国民间组织营利性行为的广泛争议。本文认为, 非营利组织并不是说不开展任何营利性活动, 而是不以其为首要目的 (Henry B.Hansmann, 1980;Lester M.Salamon, 1995) , 获取的利润必须遵守“非分配约束”原则 (Henry B.Hansmann, 1980) , 既不能向出资人分配“红利”, 也不能用于员工分配或变相分配。目前, 除立陶宛、马其顿、菲律宾等少数国家以外, 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法规已不同程度地允许民间组织开展营利性活动, 中国也不例外。如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 (1998) 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但国务院法制办和民政部对此的解释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不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 并不妨碍其在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收费, 以确保成本, 略有盈余, 对于维持其活动, 促进和扩大其业务规模是非常必要的, 这与从事营利活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必须严格区分”;《深圳经济特区慈善事业条例 (送审稿) 》提出允许慈善组织投资经营, 以便让慈善资产保证增值。中国社会组织网 (www.chinanpo.gov.cn) 基金会子站截止2014年3月12日公布的、民政部登记管理的145家基金会 (以下简称“145家基金会”) 2012年度工作报告表明, 我国民间组织的营利性行为不仅必要, 而且呈增长趋势。
第一, “资金缺乏”也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履行非营利宗旨和使命面临的主要障碍。145家基金会2012年度收入少于上年收入有67家, 占基金会家数的46.2%, 甚至有少数基金会2012年主要依靠来源不稳定的其他业务收入维持组织生存, 其中4家基金会其他业务收入占本年累计收入的比重超过98%, 有20家基金会2012年末净资产小于原始基金数额, 这使得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履行社会使命心有余而力不足。解决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的方式是多样的, 而符合规范的营利性行为应当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 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收入结构变化看, 营利性行为获取的收入呈增长趋势, 如下表。
上表表明, 与2011年相比, 2012年有76家基金会存在投资行为 (其中5家基金会投资亏损) , 占基金会数量的52.41% (2011年只有42.21%) , 投资盈利的71家基金会投资收益占总收入的比重虽只有9.23%, 占全部基金会收入的比重也只有4.52%, 但这两个比例在2011年分别只有2.37%和0.91%, 而营利性行为 (提供服务收入、商品销售收入、投资收益、其它收入) 获取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2011年为2.9%, 2012年已达6.92%。因此, 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鼓励非营利组织尤其是基金会开展营利性行为, 是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基于营利性行为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变革构想
为规范民间组织的营利性行为, 必须在会计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 对经营业务的资金运动过程进行会计反映和监督, 以满足政府管理、公众监督和非营利组织治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为此, 本文提出如下构想, 以期引起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对《现行制度》变革的关注。
(一) 会计目标应遵循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 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就民间非营利组织而言, 会计不仅应确认实际已发生的会计事项, 还要确认那些尚未发生但对民间组织已有影响的经济事项;会计计量鼓励历史成本与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并行;会计报表应尽量全面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 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应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等。而从《现行制度》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及计量基础等可以推测其会计目标是依据受托责任观确立的。
(二) 会计假设应反映民间组织营利性行为的特征
《现行制度》依据一般会计理论, 将民间组织的会计假设界定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4个基本假设, 但营利性行为具有某种时效性, 可能是某个时期的某个创新项目, 项目结束表明单个行为完成, 如公益创投的资助方不仅有资金、智力资本注入受资助组织, 还在完成受资助组织实现财政自我造血功能后退出。因此, 仅遵循持续经营假设是不够的, 还必须引入特定经营假设, 这一资金运动过程应根据协议期长短确定会计经营假设。同时, 全国性的民间组织, 在各省、市或行业设有分支机构或地区分部、地区办事处, 创新行为主体可能是某一临时机构, 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也需要在理论上澄清。为对政府宏观决策有用, 应将带国字头的民间组织及其分支机构作为一个会计主体, 并编制合并报表。
(三) 会计原则应有利于民间组织可持续成长
与营利组织相比, 民间组织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有其自身的特点。《现行制度》第7条规定, 民间组织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 这将使民间组织面临营利性行为发生、现金尚未收到但已产生纳税义务的情况, 即使先征后退也会增加当期民间组织现金流出, 这对公益性为目的民间组织是不公平的, 因此, 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 应允许民间组织与纳税相关的收付业务选择执行收付实现制原则, 以提高民间组织资金使用的时间价值;另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假设出资人依法获取的“合理回报”不违背“非分配约束”原则。那么根据收入还是利润确定“合理回报”?显然, 根据收入多寡确定“合理回报”是不合理的, 这就必须在明确收入与成本核算原则的基础上, 遵循配比原则核算营利性行为的“利润”。而按《现行制度》规定, 民间组织成本核算是不完全、不严格的内部核算 (李维安, 2005) , 导致营利性行为产生的交换交易收入与交换交易支出配比同样是不完全、不严格的。因此, 成本核算的原则同样应遵循谨慎性、历史成本等原则, 在已有的投资收益、其他收入和其他支出等科目以外还应设立成本费用类科目, 与交换交易形成的收入等相配比, 以准确反映经营业务产生的利润, 从而确定“合理回报”的界线。
(四) 会计要素应增加“利润”要素
民间组织可以依法开展适度的营利性活动 (过度的经营业务可能改变组织性质, 将民间组织异化为营利组织) , 但《现行制度》与法律规范、客观现实脱节, 表现在会计要素上有“净资产”而没有“利润”要素。而美国1985年12月发布的同时适应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财务报表的要素》将财务会计对象要素包括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等10项。因此, 增加“利润”要素已成为《现行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 经营业务获取的利润也存在用途问题 (必须遵守非分配约束原则) , 如交纳各类税收、用于哪些公益项目等都必须公开, 这也必须增加利润分配科目。
(五) 会计报告应增加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
《现行制度》只要求民间组织编制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和现金流量表及会计报表附注, 没有要求民间组织编制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 以进行民间组织盈利状况的计量和报告。而事实上, 我国已登记的20万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金锦萍, 2013) , 我国的行业协会在西方国家也被排除在民间非营利组织之外, 这就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坚持营利性、非营利性分开 (李克强, 2012) , 但如何识别民间组织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 就须要编制利润表以准确反映民间组织的盈利状况, 让民间组织的营利性行为暴露在马路边 (直接体现于会计工作结果———会计报告) 而不是隐藏在森林里 (仅包含于会计核算过程———会计账户、甚至在原始凭证中) 。编制利润表的目标并不是鼓励民间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 而是便于政府和社会公众监督民间组织的营利性行为是否符合非营利宗旨, 就如同制造温度计并不是让人们体温越高越好, 而是及时监测人们体温的变化。
同时, 民间组织的经营业务必须遵守“非分配约束”规则, 这是衡量民间组织组织是否违背非营利宗旨的底线。编制反映利润去向的利润分配报表, 一是有利于非营利组织自身检视经营业务的合规性, 二是有利于组织外会计报表使用者监督民间组织的利润的使用。编制利润分配报表对加强政社分开后的民间组织内部治理、提高政府监管效率, 增强民间组织经营业务会计信息透明度有一定的意义。
编制利润分配表, 至少可以发现民间组织违背非营利宗旨的下列营利行为, 一是为个人“营利”, 如违反法规将经营业务所获盈利用于资源供给者 (如财务资源供给者、人力资源供给者经理和员工等) 分配或变相分配 (如管理人员薪酬高于公众持有的心理标准或与工作绩效不相符、管理费用支出结构不合理等) , 甚至经理人挥霍公益资金维持奢侈生活;二是为组织自身“营利”, 如收费价格非折扣价或者高于付全价, 盈利率偏高, 经营方式与组织使命无关 (不务正业) , 净资产保留多过, 违背代际公平原则。2013年某儿童大病救助基金年末“还有2000万沉淀在账上”, 难道钱真的用不完吗?这家救助基金有为组织自身“营利”嫌疑;三是为其他相关组织“营利”, 如不符合J·Gregory Dees (1998) 的“社会性企业光谱” (Social enterprise spectrum) 对经营业务的界定, 采购商品价格高于市场价, 资金供给者的“回报”不合理等。
(六) 会计报表附注应增加营利性行为绩效评估《现行制度》要求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当包括10项具体内容和1个其他事项, 但缺乏对资源供给者关心的成本分析信息的要求, 也缺乏对政府和社会公众关心的经营业务行为分析。因此, 民间组织会计报告附注应当反映经营业务的现实, 增加经营业务披露的内容, 并提出科学、可行的披露方法, 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民间组织经营业务的关注要求。
同时, 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以公益性为导向, 一是增加披露反映民间组织经营业务的内容, 二是在改革J.格雷戈里·迪斯等 (2001) 提出的三个类别 (流动性、资本结构及获利能力) 财务指标基础上, 根据经营业务与民间组织公益绩效的关系, 在附注中披露经营业务的绩效评价。
会计报告附注增加对经营业务的评估, 能够对民间组织的经营业务发挥导向作用、约束作用、激励作用和考核作用, 引领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 2-10
[2]刘玉廷.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进程中新的重要成果——《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发布实施.北京.财务与会计.2004 (10) 4-6
[3]李克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人民日报.2012-11-21
[4][美]理查德·F·拉金, 玛里亚·蒂托玛莎著, 李建发主译.非盈利组织公认会计原则解释与应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201-320
[5]刘亚莉.信息披露:慈善组织获得公信力的保障——英国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制度解读.北京.中国非营利评论.2012 (2) 253-259
[6]张思强.营利性行为与非营利组织财务规制研究.长沙.财务与金融.2010 (6) 37-40+44
[7]张思强, 卞继红.营利性行为界定与完善非营利组织所得税制标准.长春.税务与经济.2011 (5) 88-92
[8]J·格雷戈里·迪斯.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译校.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经营.载于非营利组织管理 (论文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3-151
[9]Henry B.Hansmann.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The Yale Law Journal, Vol.89, No.5 (Apr., 1980) 842
非营利组织复习材料 篇5
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同时有非政府性。民间组织: 社会组织:
公民社会:从社会关系上指称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
2.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和互益性
3.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政府的本职区别分别是什么?
非营利性是与企业的根本区别,非政府性是与政府的根本区别。
4.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活动领域包括那些方面?为什么?
慈善救助、环境保护、公益服务、扶贫发展、权益保护、社区发展、行业协会
5.非营利组织为什么被称为第三部门?这种看法有什么缺点?
针对政府和市场而言的。但非营利组织整个体系仍不能构成一个整体,太分散。其所包含的社会资源的规模上、构成上还有能量上都远不及国家和市场的力量大,同时没有相对平等的关系。
6.分类
会员制组织:公益型组织(面等级公益型社会团体、一般公益型社会团体)互益型组织(互益型社会团体、经济团体、行业协会)
非会员制组织:基金型组织(慈善募款协会、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实体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事业单位)
第二章:境外的非营利组织 1.术语
2.非营利组织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早期,17实际开始出现的非盈利组织和资本注意的民主、资质、慈善等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精神有关,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平等的现实,19实际以来非盈利组织的数量明显增多且影响增大,战后非营利组织发展呈现良好势头,至20世纪70年代开始加速,80年代蓬勃发展,在全球各国都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非营利组织。
3.什么事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决策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与联合国体系有关,在经社理事会享有咨商地位,并通过会议机制等决策机制参与影响国际决策。
第三章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 1.术语: 社会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 基金会
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 双重管理:国家队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注册以及日常管理,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体制。
分级管理原则:对非营利组织按照其开展活动的范围和级别,实行分级登记、分级管理的原则。
非竞争性原则:为避免非营利组织之间展开竞争,禁止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设立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非营利组织。
2.历史上的民间公益活动原型? 会党、朋党等社会民间组织
3.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有哪些? 教育、社会服务、卫生、农业、农村发展
4.双重管理的含义,管理体制的缺陷?
国家队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注册以及日常管理,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体制。加强了政府在登记管理方面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和限制,分散责任回避登记机关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直接冲突,使得非营利组织必须成为政府所属的一定职能机构所需要和能够控制的对象,极大程度上受到管理和恐慌之,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不利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5.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社会资源不足,公益产权基础薄弱 双重管理机制,法律政策环境不利 专业能力缺乏,多元力量难以整合 社会监督乏力,市场机制挤压公益
第四章
非营利组织的领导决策 1.术语: 领导者:领导者是事实领导的人,或者说领导者是利用个影响力带领组织极其成员实现组织宗旨的人。宗旨:
权威:领导者的权威包括两个方面:职位权力、个人威望。权力基础:五类:惩罚权、奖赏权、合法权、模范权、专长权
决策:领导人的重要职能之一,指领导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从两个以上的代替方案中选择一个有效方案的合理过程。其含义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定的目的、可选择的方案、决策的过程。治理:指的是非营利组织为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按照效率、法治、责任的原则合作与互动的过程。
理事会:非营利组织的决策和治理的住址结构和制度,通过选举产生。有六大职能:决定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决定组织的计划于发展、预算和财务监督、筹款、招聘和解聘领导人、作为与社区狗沟通联系的桥梁。
秘书长:非营利组织的核心人物,行政主管和日常负责人。授权:即将权利授予下属。
领导效率:拜托过去着眼未来、按例外原则办事充分授权、着眼于全局不以压力作为工作次序的标准、提高会议效率。
2.非营利组织的领导有什么特点
兴趣、良好的沟通技巧、保持客观和超然。
3.实际工作中那种领导风格比较有效,各种风格额改善方法? 高组织与高体贴的四分图!
4.什么是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治理和决策的区别?
指的是非营利组织为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按照效率、法治、责任的原则合作与互动的过程。
决策是未达到组织目的,在不同方案中选择一个有效方案的合理过程。
5.理事会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为什么它是非营利治理的组织保证?
非营利组织的决策和治理的住址结构和制度,通过选举产生。有六大职能:决定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决定组织的计划于发展、预算和财务监督、筹款、招聘和解聘领导人、作为与社区狗沟通联系的桥梁。
其核心的作用集中在扮演促成者、政治倡议者、缓冲者、价值护卫者。6.决策类型的分类:
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 7.领导者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宗旨与决策、宗旨与具体目标、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
8.领导人的用人原则:重视能力、按事选人、用人所长、用人不疑、合理授权、全力支持、关心下属。
第五章
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 1.术语 战略管理 战略规划 宗旨 任务 愿景 目标
组织诊断:将组织视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对组织整体极其各组成部分的目标、功能等进行系统分析。环境分析:趋势分析、将焦点放在组织的外部环境上,意把握各种主要外部因素的变化趋势。战略规划书:包括宗旨、简史、愿景、任务、中期目标、策略和行动方案。2.什么事战略管理?为什么要进行战略管理?实行战略管理的好处是?
战略管理是对组织的活动和发展实行的总体性的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1.明确组织的宗旨;2.界定组织的任务;3.树立组织的愿景;4.明确组织发展的优先目标;5.分析和诊断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密切关注内外部环境变化,把我各种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机会。关系到组织如何长期有效运作,运用得当可以整体提升员工的主动性和服务能力。
3.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包括哪些基本的阶段?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准备阶段:决定是否开始战略管理计划、成立战略管理委员会、聘请专家顾问、确定日程、召开战略规划动员会
分析阶段:组织诊断、环境分析
规划阶段:关于组织的宗旨、任务和愿景的讨论。关于组织发展的中期目标的讨论。关于组织策略与行动方案的讨论。关于环境变化的讨论。完成组织战略规划书 实施阶段
监督和评估阶段
4.如何把握非营利组织的战略会议的议程? 5.战略5p是:计划、模式、定位、观念、计谋
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 1.术语
人力资源管理:为了实现组织的宗旨,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获得人力资源,并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和开发,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从而有效的加以开发和利用以市值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有酬员工:
工作分析:对组织中某个特定工作职务的目的、任务或职责、权力、隶属关系、工作条件、任职资格等信息进行收集,以便对该职务的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并确定任职者资格的过程。绩效评估:指收集、分析、评价、传递有关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的信息情况的过程。授权 报酬
职务评价:根据各种工作中所包含的技能要求、努力程度要求、岗位职责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对组织中的各个职位的相对价值进行评估。奖金与福利 激励
培训:给员工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
管理人员开发:为适应未来工作队员工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进行的一项人力资源活动。
职业生涯规划: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以实现所选定的职业目标的过程。本质是将自我概念和外界环境的现实合为一体的过程。
2.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是谁?为什么? 主要针对有酬员工以及志愿者展开。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
3.非营利组织是如何录用员工的? 四个环节: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录用。录用的程序:签订合同、上岗培训、试用期、正式任用
4.非营利组织授权
授权是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机制,授权是对领导者的一种挑战,好的领导知道如何授权。授权的原则:让授权成为绩效评估的一部分;不要只授责任,却不授予权力;要允许出错,宽容公正;不允许越权报告,也不要越权承诺。
5.需要支付较高报酬么?
发展壮大,必须要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较长时间的留住精英,必须保持良好的薪资水平。
6.职业生涯规划?
7.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计划、组织、知人善用、引导、控制
8.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非营利组织中的职位空缺现象常有,需要对人员做出规划;流动率的存在,必须经常录用新人;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往往以项目的形式开展,临时性强,须提前规划;人力资源可以减少不确定性。
9.绩效评估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效
第八章
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 1.术语:
志愿者:义工、志工,是志愿精神的实践者,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志愿精神: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指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和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和报酬的社会理念。
志愿服务: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分为非组织和有组织的志愿服务。志愿活动
志愿管理者:志愿活动的管理中需要一些把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正式认同和非正式认同: 志愿部门:
地域生态货币:在一定时间和区域的范围内可以流通,主要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是志愿者为非盈利组织提供的志愿服务的计量单位。
2.如何理解志愿精神
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指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和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和报酬的社会理念。
3.你认为志愿者服务应该如何界定,为什么?
志愿活动不以谋取报酬为目的,同时志愿者所得远远低于其付出 志愿活动存在志愿性,受益对象是陌生人 正式和非正式的志愿活动。
4.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分为几种类型?志愿者有哪些基本的权利和义务? 管理型志愿者、日常型志愿者、项目型志愿者 基本的权利和义务: 5.志愿者管理的特点:
或者说志愿者的管理原则:十大
6.假如你要参加志愿服务,你希望得到什么?
7.谈谈你对计量志愿服务的看法?
对于志愿者提供的不已获得报酬目的的无偿或者抵偿的劳动和服务,很难用传统的货币工资来计量、评估和管理。但同时,志愿者所提供的志愿服务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测量和计量,那么相应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就无法更好的展开。
第九章
非营利组织的项目管理 1.术语
项目管理:指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其宗旨,通过项目申请的形式获取资金、人力等资源,并优化配置所获得的资源,组织、计划、控制项目的运作过程,达到项目的既定目标。项目申请:包括设计项目、可行性论证、书写项目建议书等三部分。可行性论证:项目是否合理、是否可行做出深入论证、为决策提供依据。项目建议书:是直接向自住房提交的正式文件
项目计划:把项目的主要设想和战略落实为具体明确的行动,并确定各项活动所需的投入,以及有关部门、人员的职责。
项目管理机构:项目启动和制定项目计划以后,建立一个项目管理机构,以整合整个项目的活动,一般由项目经理担任机构的最高领导者,各个分活动负责人参与,作为整个项目实施、管理、和协调的部门。
项目运作管理:项目计划、组织实施、控制与管理 项目经理
项目评估: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目标达成情况、执行过程、成效、项目管理能力所做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
2.如何看待非营利组织承接和组织宗旨不直接相关的项目?
一般都需要和宗旨紧密结合,但如果尚有余力,对于其他组织主动要求合作的项目,即使与宗旨无关,但如果有利于组织的发展,也可适当参与。
3.假如你要向社会科学基金申请一个关于“非营利组织管理学”教材编写项目,你将如何入手书写项目建议书?
4.项目评估有哪些要求?
公正性和独立性、可信性、实用性、透明性、反馈性。内容包括:评估提纲、评估内容。
第十章
非营利组织的营销管理 1.术语:
营销:对组织的受益群体及其需求进行分析,吧服务推向市场,目的是完成交易(某种公共产品或服务换取资源,或换取支持)策略性营销:积极的、有计划的营销管理 4P:营销的核心产品、价格、推广、场所 市场分析: 市场状态
受益者与竞争者 市场分区 目标市场 市场定位 营销组合
2.简要说明非营利组织营销的内涵
3.为什么说非营利组织需要营销?
使用营销的方法,唤醒人们的意识,已增加政治与社会的支持,获取更多的资源,从而能够使用这些资源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产品。有利于提高组织的效率。1.分析确认公众需求,以此提供更准确的服务,并有意识地引导公众的健康需求。2.将自身的组织宗旨和信息传达给公众,提高公众形象,刺激公众回馈。3.根据营销决定组织目标,拓宽组织吸纳资源的途径,使完成任务更加顺利。4.引起公众注意,吸引非营利组织需要的各种关注、支持。5.增加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4.非营利组织营销与企业营销比有哪些困难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消费者的特性的已有的研究缺乏;行为往往取决于本性,改变很难;需要改变的问题不是每个消费者关心的;非营利组织常常要求消费者作出不太愿意做出的事情;不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牵扯道德文化问题,不太容易得到拥护;消费者配合营销所得效果不明显;非营利事业外部性比较大;
5.市场环境分析有哪些主要内容:
一般环境(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组织发展的外部条件)、市场状态、受益者、竞争者、其他人群。
6.何为市场分区?如何进行市场分区?
研究市场,锁定想要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做好市场定位,从而创造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服务。先进行市场界定,在进行市场分区,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但要保持原则:互相排斥、毫无遗漏、可以衡量、可接近性、数量足够大、差异反应。
7.非营利营销的趋势?出现这些趋势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受到营利部门的竞争压力;消费者关注因素的多样化;消费者更重视服务的品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第十一章
1.术语:非营利组织的筹款管理
筹款:基于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向政府、企业、社会大众或者基金会等发动募集基金、物资或劳务的过程
捐款:无偿将自己的资源给予其他人。潜在捐赠者: 遗赠: 关联营销: 政府购买服务:
筹款评估:对筹款的得失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并适当激励。2.何谓非营利组织的筹款,非营利组织的筹款目的是什么? 3.非营利组织的筹款市场主要包括那些?各自特点?
个人市场、企业市场(减免税、社会责任、企业形象、销售增加、内部关系改善)基金会/国际资助组织、政府市场、联合劝募组织 4.如何开展面向个人的筹款,设想你如何做?
筹款的方式:动员组织资源、动员个人资源(私人请求、俱乐部、电话劝募、直接信函邮件、网上募款、电视、义演义卖、小型项目捐款、大型公益工程、一对一捐助活动、遗产捐赠、计划筹款(党团组织))
5.如何开展面向企业的捐款,企业需要什么作为回报,设计一些满足企业的要求 6.和企业合作有什么风险?企业需要承担什么风险?
第十二章 评估 1.术语:
评估:广义评估主体对评估客体的价值大小或高低进行评价、判断、预测的活动,是人们认识、把握事物或某些活动的价值的行为。狭义: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系统的、有目的的对实施过程中或已完成的项目、计划或政策的设计、实施和结果的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和持续性进行判定和评价。
监测:监测室持续性的只能,指收集数据,了解工作是否按原计划进行,即检查工作是否按计划投入资源、开展活动、产出成果的过程。
诚信评估:对非营利组织的诚信进行评估。指标:治理结构、项目与活动与宗旨的一致性、相关的信息进行纰漏,财务透明。
使命与战略评估: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对于收益群体未满足的需求是否贴切。指标:需求评估指标、创新性评估、灵活性评估
绩效评估:投入指标、产出指标、结果指标、效率指标、效果指标、服务质量指标
组织能力评估:共同的价值观、管理技能、组织结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领导的艺术、动员资源、公共关系。逻辑框架:
有无对比:前后对比:综合对比: 快速农村评估法: 参与式评估法:
2.什么是评估?有哪些类型?评估与监测的区别?
区别:评估师一定时限内的工作、检测室持续性的只能,贯穿计划始终 评估师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的进行,而监测室对所有项目执行
监测只需要记录实际数据,并于计划数据对比,而评估还需要进行一些项目、计划或政策以外的数据对比。
监测对单个项目,而评估是可以针对一个或多个
监测通过报告、报表、考察等方式,向项目、计划或政策的执行人员了解投入、活动和产出情况,而评估师通过阶段性的座谈、考察或问卷形式向服务对象了解工作的效果、效率、影响和持续性。
3.非营利组织的评估框架包括那些方面?为什么?各自的评估指标有哪些? 诚信评估指标、使命与战略评估的指标、项目绩效评估、组织能力评估 4.非营利组织的评估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美国非营利组织手头钱紧 篇6
自2008年以来,在美国非营利金融基金每年一度的非营利领域调查中,第一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6000家被调研组织中,有超过一半的(52%)非营利组织表示自己入不敷出,没有办法满足实际需求。这个情况在专门针对贫困社区服务的组织中更为糟糕,几乎有三分之二的组织表示难以维系下去。也就是说,我们无法为最需要的人群提供社会安全保障的网络。
指望资助人为不断增长的服务费用埋单,从而弥补政府投入的削减是不现实的。相反,很多私人基金会合作伙伴正考虑如何作出更明智的资助,以便在当前资源稀缺和不断适应的情况下将资助的影响力最大化。美国银行慈善基金会——本次调研的资助者,就是这样一类资助人。对美国银行慈善基金会来说,支持非营利金融基金的调研有多个层次的意义:它传达了非营利领域的价值观、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发展,同时间接地使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对象受益。此外,对于资助人而言,这个调研同样是非常强大的资源,能够帮助他们权衡投资支持。调研检验了美国银行慈善基金会自身的慈善战略,为其作为一个基金会的长远发展和行动进行了定位。
改变需要代价
调查发现,大部分非营利组织都保持不赚不赔的状态,即便在年景好的时候也是如此。很少有组织拥有资源以应对新的经济情况。相反,这些组织都尽力以更低的代价为需求者完成更多的工作。我们还了解到,传统的基金会资助和政府基金现在也受到了压制。然而,在没有必需的资源去评估新的机遇、无法拓展新的资源和获得新的收入来源,甚至是无法满足服务对象不断改变的需求的时候,我们无法要求这些组织做出令人瞩目的改变。本次调查关键的一点在于,有五分之二的受访组织表示,在接下来的12个月内,他们将调整自己的筹款和支出策略。这意味着在整个行业内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如果没有更广泛的经济支持的话,这个变化是无法实现的。
有42%的非营利组织表示,在接下来的3年里,他们没有合适的财力资源进行发展,同时提高效率。对此我们也没有什么良方。然而,如果组织需要通过改变提高自身影响力,对重要社会需求做出改进的话,投资人是可以资助这些组织的。实际上,由于慈善基金会并不是在所有资源方面都能够充分应对社会服务成本的上升,因此,必须灵活地提供基金以推动适应性战略的发展,而这正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机会。
非营利组织需要储备金
有四分之一的非营利组织表示,他们手头的资金很难保证接下来一个月的开销。没有储备金——这种情况对于商业机构来说就太可怕了。然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储备却常常被劝阻,这是鉴于如下的担忧:非营利组织如有储备金,很可能会给潜在的资助人造成一种组织并不需要更多资金支持的印象。这种思维方式对组织自身、服务对象以及资助人都没有什么好处。
在长期的资金紧缺状态下进行运作对组织是非常有害的,最终对组织的服务对象也会带来不良影响。财务健康应该且必须保证健康的储备金,资助人应鼓励非营利组织进行财务规划,同时对践行财务储备金的组织进行激励。
倾听真正的需求
资助人和非营利组织应该就整体财务问题进行一次开诚布公的对话。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基金会都能满足所有的需求,但很多非营利组织对与资助人就财务需求进行沟通感到不太舒服,这其实是非常不好的现象。调查再次证明了,非营利组织认为资助人最希望听到的不是别的,而是项目的扩张。有54%的受访组织表示,他们乐于和资助人谈论项目扩张,几乎没有组织认为他们的资助人会乐意去公开讨论诸如设施储备(仅占12%)或债务(仅占6%)之类的财务健康问题。
尽管有些非营利组织不断改变自己的运作和行为方式以满足资助人的资助要求,但很多组织依然在筹款的巨大压力下艰难运作着。如果资助人能够重新思考非营利组织在支持社会积极影响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的话,他们应做的第一步就是倾听非营利组织真正的需求。
非营利组织产权问题 篇7
一、产权的概念解析
根据法律定义, 产权就是指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所赋予产权归属性和独立性。具有所有制的产权制度通过法律界定的权利起作用, 规范商品经济中财产关系和人们的行为, 维护商品经济健康并保证市场经济平稳运行。具体来说, 对于法律范畴, 产权具有排他性, 即产权主体是明确的个人或组织, 不存在主体不清, 无法界定的情况;其次, 产权是规定人们行为相互关系的一种既定规则, 具有经济实体性, 并且是社会中的基础性原则性规则。产权是来源于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责任的规范, 都是在约束可能的行为中作出选择的权利。产权可以帮助人在交易实施之前形成合理的预判, 使得组织的工作人员和外部社会人员实现内部和外部的激励。
二、非营利组织的产权制度及存在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目标并不是营利, 它通常是利用公共资源或公共资产解决私人和政府无法处理的社会事务, 政府通过非营利组织间接性对公共事业进行投资和监督。非营利组织所包含的领域十分广泛, 其中包括慈善事业、教育行业、学术领域、环境保护等等。它的运作并不是为了牟利, 这一点被视作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性, 同时其调动社会资源, 提供社会公益服务, 协调社会矛盾, 宣传积极社会政策等。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产权问题, 首先, 我们了解下私有资产产权的界定。私有财产包括了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收入独享权和转让权。所谓的明晰产权, 就是要把这些权利落实到个人头上。私有资产的所有权明确在所有者头上, 具体到个体上;我们说非营利组织的产权不明晰, 就是指这些权利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个人, 形成了多人享有一权的现象。我国著名学者王名将非营利组织的资产界定为“公益或互益资产”, 其公益性表明, 资产属于整个社会, 不属于个人或其任何组织机构。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的资产不存在一个完整产权的拥有者, 产权无法落实到个人,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营利组织的产权并没有明晰的归属界定。资产的使用控制权和剩余所有权分离, 非营利组织只是作为中介机构, 其控制权受到限制, 但受益权缺乏明确的主体, 不能明确针对某个个体、组织或群体。在非营利组织中, 资产是客体, 其主体是出资人、非营利组织本身和社会大众三方且分离, 分离的权利主体使得非营利组织的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明晰的私有产权, 也不同于所有权主体为国家的国有产权, 作为一种“公益产权”, 没有明确的权利主体, 存在于社会之中, 具有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
非营利组织产权主要涉及到出资方、非营利组织、社会大众。出资方可以是社会中的个人、组织或者国家政府;非营利组织作为受赠方, 接收其捐赠资本, 作为管理者, 使其成为社会公共资产和服务;社会大众则作为受益人, 接受公共资产提供的服务享有部分使用权。但任何一方, 都不能对这部分非营利组织资产的产权完整拥有。但作为非营利组织产权, 当其资产所有权从投资者转移到非营利组织时, 所有权便脱离个体所有者, 转而成为社会资产的一部分, 产权被分离, 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部分属于非营利组织, 但其又无法完全拥有。而非营利组织作为受赠方接受私有资产的捐赠或政府拨款, 只是暂时代理这部分资产, 享有部分控制权、使用权, 但只能用于公益性目的的社会事务。而整个社会群体作为最终受益者也只能享有公共资产所带来服务的权利, 不能拥有和控制。所以无论是哪一方都无法成为公益资产的完全拥有者, 他们都只能享有部分权利, 最终资产的归属, 也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或组织。
在产权经济学里, 产权制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明确的产权界限, 然而非营利组织产权无法像私有资产那样拥有明晰的所有权主体。在非营利组织中, 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 所有权无法界定, 剩余收益权虽是属于社会大众, 但也没有具体明确的主体享有, 管理者行为缺乏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失去积极性, 因此所有者就不会因获取更大剩余收益而受到激励, 在监督管理方面也受到相应的影响, 与产权明晰的国企和私有企业相比, 其绩效水平就会相对较低。我国非营利组织产权出现所有权和使用权运行中的若干问题原因, 首先在于权利设定和划分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虽然无法明确确定其资产所有权和控制权, 但应该通过法律法规明确非营利组织的资产代理权, 其次, 明晰化的产权界限必须有相关的制度规范来保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配。
三、非营利组织的产权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 对于不明晰的产权界定, 要从根本上入手, 即从制度上才能解决问题。首先对非营利组织的归属权进行明确的设定, 资产不是A的就是B的, 即使在产权分离时, 也要明确产权的归属权, 将分离开的产权明确归属到特定的主体上。其次, 对于资产的使用权和控制权仍需相关法律制度约束, 明确其权利主体, 对于无法明确归属权的, 更加要补充条例规范其主体使用权。对于非营利组织中员工对产权控制权和剩余收益权受限而缺乏积极性时, 更要通过侵犯公益产权行为的相关法律制度来解决。
其次, 要增强非营利组织对社会资本的控制。虽然明晰的产权制度是组织运营的基础, 但是, 在非营利组织实现其公益性目的的同时, 对社会资本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资本是非营利组织的命脉, 通过控制管理社会资本可以消除对产权分配不明确所带来的问题。例如, 对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教育, 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 以减少产权问题带来的损失。
最后, 要加强对非营利组织资产的监督管理, 不仅从非营利组织内部规范监管制度, 加强监管力度, 同时还要增强社会公众力量, 带动所有社会受益群体, 共同对公共资产进行监督, 形成多元化管理监督制度体系, 做到产权透明, 从监督体系中减少产权缺乏明晰所带来的弊端。
摘要:产权问题一直是各项经济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非营利组织的产权制度不同于政府组织或市场组织, 其性质导致其产权特殊性, 非营利组织出资人不拥有产权。提出的非营利产权即公益产权的明晰, 对公益产权的社会责任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需要政府立法部门、非营利组织自身共同努力。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产权,公益性,产权归属
参考文献
[1] .王名, 佟磊.清华NGO研究的观点与展望.中国行政管理, 2001 (10) .
[2] .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3] .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 2005.
[4]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 20l0.
[5] .胡建锋.略论我国非营利组织产权制度的构建.湖北社会科学, 2011 (7) .
非营利组织的收支管理 篇8
非营利组织, 也称为非政府组织 (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简称NGO) , 是独立于政府体系和市场体系之外, 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国家事务管理职能, 主要以精神产品或各种服务形式向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 不以营利为目的, 资产供应者不图回报, 其剩余资产不存在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的单位。常见的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组织、科技组织、文体组织、医疗卫生组织、照顾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团体、非企业单位、宗教组织、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
二、非营利组织收入的管理
(一) 非营利组织收入的内容
非营利组织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这是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广泛, 按收入来源区分为非自创收入与自创收入。
1. 非自创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接受的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
这是非营利组织收入的重要来源。非自创收入的管理需要做好与政府合作、寻找企业合作伙伴、面向社会公众募捐。非营利组织的非自创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各级政府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 (我国一部分非营利组织) 、社会公众的捐赠收入。捐赠收入有各种不同形式, 有现金捐赠、非现金捐赠、捐赠承诺、劳务捐赠等。有些捐赠可能设立条件, 按照捐赠收入是否设立条件, 捐赠又分为永久性限定捐赠收入、暂时性限定捐赠收入和非限定性捐赠收入等。
2. 自创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通过提供产品或劳务而向消费者直接收取的收入以及通过投资而从受资方取得的收益。
扩大自创收入并加强其管理, 应当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方向。
非营利组织的自创收入主要包括业务收入、经营收入和投资收益。业务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 这是自创收入的基本形式。
(二) 非营利组织收入的特点
1. 收入来源比较广泛, 包括自创收入和非自创收入。
有人认为非营利组织不应该有经营收入, 其资金应全部来自于外部援助, 尤其民间捐赠应当是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实, 这是社会观念对非营利组织的误解。实际上,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非常广泛, 非营利组织收入有一部分是来源于接受民间捐赠和公共部门支持, 但其主要来源还是自创收入。在香港, 非营利组织收入中自己创收约占40%多。在经济发达的美国, 1995年民间捐赠 (包括个人、公司和基金) 也只占非营利组织总收入的12.9%, 而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自创服务收入, 服务收入约占收入的56.6%。
2. 非自创收入不纳税。
非自创收入一部分来自于政府补助, 一部分来自于社会公众捐赠。这些收入将有利于非营利组织活动的开展, 替代政府无法进行专职或部分专职的公益活动的开展。一般情况下, 各国政府对于这部分非营利组织取得的非自创收入是不征税或减免税赋的。
3. 政府资助或接受捐赠收入属于非偿还性资金。
非营利组织取得的各项收入, 是不需要偿还的, 甚至也没有相应的成本支出, 因而这些收入可以安排用于开展组织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而非营利组织取得的需要偿还的资金, 一般应该作为“负债”处理, 不能作为单位收入处理。
(三) 非营利组织收入的管理
1. 依法安排收入,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当前, 我国多数非营利组织靠政府完全资助或部分资助, 而这些单位的资金管理采取收支两条线模式。对于非营利组织取得的, 不论是预算内政府资助收入, 还是自创的预算外收入, 都必须统收统管, 上缴同级财政专户, 而支出则由同级财政监督, 按照预算内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 从财政专户中拨付。
2.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积极开拓财源、组织收入。
各非营利组织除了政府给予支持外, 还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充分利用人才、技术、设备等条件, 拓宽服务范围, 开拓财源, 组织自创收入,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 保证收入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在非营利组织收入管理中, 要特别强调收入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将非营利组织的收入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所谓合法性, 就是要依法办事, 依法组织收入, 严格遵守国家收费政策和管理制度。所谓合理性, 就是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取之得当, 用之合理。
三、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管理
(一) 非营利组织支出的内容
非营利组织支出是指非营利组织为组织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以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这里的支出与企业的投资不同, 投资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投资的管理必须从经济效益出发, 而非营利组织支出所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支出管理, 应当按支出的用途分为项目及活动支出与行政支出分别进行管理。项目及活动支出是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发生的支出。项目及活动支出的管理应当从社会效益出发, 通过规划与监督, 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行政支出是非营利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发生的支出。行政支出的管理应当厉行节约尽可能控制行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当然, 也并非行政支出所占的比重越低越好。
(二) 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特点
1. 非营利组织支出注重社会效益, 营利组织核算注重利润。
如前所述, 任何一个组织开展活动都会有一定的行政开支, 并且非营利组织也应当注重自身的能力建设, 包括对员工的培训。只有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得到提高, 资金才能被更为有效地使用。
2. 除了经营性支出外,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一般不讲究投入与产出比较。
即非营利组织支出成本效益原则中的效益是社会效益而不完全是经济效益。比如, 慈善总会善款的拨付或支出, 大学支付学术资助费、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各种支出。
(三) 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管理
1. 在财务活动中, 非营利组织, 尤其是政府资助的非营利组织应
该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 办理各种拨款支出必须以预算为准;其他非营利组织在搞好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及内控目标的前提下, 经常核查制度的落实情况, 保证本单位各项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
2. 完善财务预算编制责任制, 强化预算约束刚性, 实行支出的分类管理。
在不影响组织活动的前提下严格遵守支出计划, 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同时, 在支出管理中, 要精打细算, 厉行节约, 决不大手大脚地花钱。应教育本单位全体同仁尽最大努力采取措施, 挖掘财力, 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 本单位有自创收入的非营利组织在进行支出核算过程中, 应该
非营利组织筹资对策研究 篇9
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仍处于初探阶段, 存在平均规模较小、资金严重不足、专业人才占比低等问题。王民 (2006) 认为, 非营利组织在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协调与治理社会、倡导与影响政策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维持并发展非营利组织事业是加快社会进程的必要之举。
因此, 如果非营利组织想要在社会中发挥更大、更深入的作用, 就必须拥有良好的筹资能力, 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一、非营利组织的概述
国外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较中国更早, 对非营利组织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但随着各国社会在发展阶段及文化上存在的差异, 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也存在差别。Levitt从部门划分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界定, 他认为除去政府和私营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为非营利组织, 它的核心使命是公共社会利益。Lester M.Salamon (2002) 认为, 只要一个社会组织符合以下五个性质 (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 中的三个即可以成为非营利组织, 这个定义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国外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往往侧重于两点:组织使命是服务于社会;营利不应分配于私人 (会员、成员) , 而应当留存于需要其帮助的社会成员。我国对非营利组织并无专门明确的法律定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有公立非营利组织 (又被称为事业单位, 即利用国有资产从事教育、文化、体育等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 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两种组织均不以营利为目的, 所有者不具有所有权, 不得要求经济回报。
据民政部统计, 1988年在我国注册登记的民间社会组织总数仅为4446个, 但截止2012年底, 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9.9万个, 比上年增长8.1%;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13.3万人;接收社会捐赠达470.8亿元。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当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非营利机构的筹资能力是指非营利组织为其所筹建的项目进行资金募集的能力。它实际上是非营利组织与潜在的资金提供者进行沟通, 引起对方的共鸣和兴趣, 最终愿意为其项目进行无偿投入并不求资金回报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 。
一般而言, 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经营及营业外收益、负债筹资与权益筹资。经营及经营业外收益主要包括经营收益、政府支持和接受捐赠。 其中经营收益主要来源于会费收入、产品服务收入以及投资收益, 政府支持包括政府直接投资、税收优惠以及人才输送。负债筹资主要有长、短期借款和BOT筹资。权益筹资方式在国际范围内因为通常受到较多限制而应用较少。
对于这些筹资方式募集资金应当维持的比例, 国际上一直存在争议。联合国认为, 非营利组织应当有一半以上来自于其会员所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 而不是来自于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或服务。而Lester M.Salamon (2002) 认为, 非营利组织不能成为一个以私人捐赠为主要资金来源的组织, 这样带来的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极高, 应适当地寻求政府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支援。目前, 在我国对于非营利组织经营收益的管理仍然较为严格, 如2011年福建省旅游局就对在QQ团购福州站上销售的“港澳游贵宾券”的海峡非营利组织研究院予以喊停, 并责令其停止相关非法宣传和经营活动。但同样的行为在日本则会受到鼓励, 日本政府鼓励本国非营利组织进行“服务、产品上的创造”, “努力加大营利活动在组织总收入中的占比”。对于政府与公共部分的扶持, 各国政府均采取支持态度, 但力度方面存在差异。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大变革, 一大部分以国有资产经营的公共事业单位脱离了政府编制而进入市场, 一时难以进入完全自我筹划、自我管理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经济实体一时难以脱离政府部分的直接资金支持或补贴。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研究数据,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仍然有超过50%来源于政府投入或补贴, 在国际上属于较高水平。在美国, 慈善捐赠在非营利组织筹资中占据重要地位 , Druker认为, 美国的志愿精神对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巨大, 对于政府减轻赤字压力或增加盈余效果“令人惊讶”。
二、非营利组织筹资现状
(一) 筹资机制存在先天不足
政府的运作模式是将来自于纳税人的财政收入用于为纳税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纳税人需要公共物品所以会主动且愿意为此纳税, 而且税收具有强制性。企业的运作模式是企业从投资人处取得资金, 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加工再造获取利润, 将一部分利润分配给投资者。投资者根据资金回报率进行决策是否进行投资。而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模式是将资 金提供者 (政府、消费者、捐赠人) 的资源进行再分配, 而受益者往往与资金提供者并不是同一群体, 且二者之间基本不存在任何交易。正是由于“出资人”与“受益人”的错位, 导致“出资人”出资意愿完全取决于本身的财务状况、志愿精神、非营利组织的劝募能力, 而非“出资人”的主要诉求———经济利益。同时, 当下人均收入水平依然不高、全民公益氛围尚未形成, 非营利组织也缺少直接的激励方式, 使得筹资机制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克服。在筹资机制不足没有明显的缓解之前, 非营利组织长期筹资能力的建设就非常困难。
(二) 对政府直接投入依赖性较高
目前非营利组织从政府或公共部门扶持所获取的资金仍占总资金来源的51.31%, 其中包括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和补贴45.33%, 政府提供的项目经费5.98%。政府或公共部门扶持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的主要来源。较高的筹资依赖性一 定程度上损害了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非营利组织从性质而言也是非政府组织, 自身的组织建设、项目管理等重大决策都应由会员进行而不受其他外部力量影响。而现在大多数政府向非营利组织施以援手, 必然有其政治上的考虑, 政府一般会以资金支持为条件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一定的干预以使其有效地配合政府。另一方面, 非营利组织对直接投入的依赖增加了政府转移支付的周转次数和中间成本, 不仅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更难以接受监督, 极易发生权力寻租等圈钱交易。同时, 针对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减免力度不足。在2013年, 河南省就仅新认定了3家非营利组织享受免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而在美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上的减免已成为企业或个人主动捐赠的动机之一。
(三) 经营收益少
我国非营利组织经营收益占总资金来源的仍不到20%, 而同期欧美国家的平均经营收益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6%。事实上, 随着公民理念的提升, 购买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已经逐渐被各国所接受, 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在1995年也从法律上确定了经营收益在非营利组织业务活动的合法地位, 但在实务当中对于非营利组织出现超额利润的管理也相当严格。由于非营利目标和超额利润的矛盾经常受到公众与媒体的监督, 导致非营利组织在营利行为的发展和营利范围的拓展上束手束脚。同时, 部分非营利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符合市场要求, 设计过程从上而下, 消费者无法表达其个性化需要, 就很可能选择不接受其服务。其次, 资金运营能力不足, 闲置资金难以通过投资增值。非营利组织对资金增值的要求较小, 主要是因为对其资金的安全性进行考虑, 管理者不敢随意将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进行运作, 导致机会成本较高。另外, 非营利组织在资金运营方面的人才也确实较为稀缺。
(四) 劝募手段单一, 慈善公信力缺失
普遍认为, 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应该是慈善捐赠为主导的, 但由于公信力缺失、普遍存在“搭便车”心理和潜在捐赠人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使我国难以具备强大的慈善捐赠条件。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劝募手段一般为组织募捐和个人捐款, 一般没有稳定的捐赠金额。捐赠往往是伴随着自然灾害、社会热点、项目建设等而开始或发展的, 这种运动式的捐赠能在短期内聚集到大量的资金与物品, 之后的分配权一般都在政府、救灾办、项目办或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手中。如果在遇到巨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是很难将如 此大量的物资在短期内很好地在受灾者中消化的, 因此, 建立日常化、稳定化的物资劝募渠道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 近年来频发的炫富、贪腐事件常常与一些大型慈善组织挂钩, 部分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这些都会导致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日常管理、项目建设产生强烈质疑,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落入低谷。2011年“郭美美”事件发生之后, 中民慈善捐助中心发布了《中国慈善透明报告 (2011) 》, 仅有8%的受调查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情况表示满意, 76%的被调查公众表示未收到任何慈善组织的信息, 而对于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财务信息, 仅有3%的受调查公众表示获得过。而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方面, 我国法律规范几乎是一片空白。
三、非营利组织项目筹资对策
(一) 在附有限定回报率条件下吸收权益筹资
权益筹资是企业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 只要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 这种方式就完全可以借鉴到非营利组织。我国的法律并无规定非营利组织的法人代表必须是出资人, 并且可以从事合理的营利活动, 所以组织的经营管理权可以与出资人相分离, 非营利组织吸收权益性投资是可行的。有人疑虑, 组织目标的重心是否会从追求公众福利偏向股东权益最大化, 其实这可以用剩余回报率和限定经营管理权的方式解决。
将营利组织的权益筹资模式移植到非营利组织中, 刺激非营利组织市场发展。首先, 积极与政府合作, 以建设公共事业获取额外资源 (资源回报率一般应高于当地资产回报率) , 然后, 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 将业务收入在留足项目经费、留存收益后再进行利润分配。同时限定股东在非营利组织中日常管理、项目建设的决策权限, 限定最低投资回报率, 维护股东权益。
股东权益=当年收益-当年项目经费-当年留存收益-其他
最低年投资回报率= (最低年回报额/总投资额) *100%
限制投资回报率, 使其低于同期债务投资报酬率和股权投资报酬率, 能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以短期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排除, 确保出资人以公益为主的初衷, 保证非营利组织能以社会利益为行事指南。
(二) 择机采取BOT负债筹资方式
BOT (Build-Operate-Transfer, 建设-经营-转让 ) , 是一般用于大型工程建设的一种筹资方式。它适用于非营利组织的模式可以为政府对非营利组织授予特许权, 拥有项目经营权的非营利组织授予一家或几家企业对该项目固定资产进行筹资建设, 在建设完成的固定期限内这些企业拥有该项目的经营权, 所经营收益归入企业, 期满后无偿转让给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采取BOT筹资方式的项目一般都应用于筹资成本高、回收期长的基本设施建设。
BOT筹资方式的成功运行, 能让需要得到帮助的群体在短时间内得到公共事业带来的生活质量上的提升, 同时营利组织也获取了应得的经济收益。目前, 在我国这种新的筹资方式已经开始运用, 但大多都集中在中国企业参与到他国的公共事业建设中去, 而本国非营利组织却一般不具有同政府谈价还价的话语权, 致使目前大量非营利组织的项目仍集中在助学建校、医疗援助方面, 而较少涉及到取水工程、暖通工程等大型项目建设。
不可忽视的是, BOT筹资也常常会出现沟通成本过高、一定期限内对项目失去控制、运营难度高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都需要非营利组织付出切实的努力, 引进专业人才, 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争取与政府多沟通、多合作。
(三) 促进产品及服务转型, 增加经营收益
会员是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生命力。非营利组织进行任何业务活动的前提都必须要有足够数量和素质的会员。一般而 言, 大多数非营利组织都会要求会员每年缴纳一定数额的会费, 一来作为项目活动的一种重要来源, 二来也成为组织日常管理活动的经费。非营利组织在产品和服务上的设计应当以消费者为导向。 为了扩大这部分收益, 我们应当在遵从目标的前提下, 可借鉴企业的营利模式设计相应的筹资方案。
非营利组织在为某一项目进行筹资时, 往往可以伴随着某些产品和服务。如统一服饰、优质售后服务和有纪念意义的小礼物。 从产品和服务细节入手打造非营利组织的独有形象, 甚至于品牌的影响力, 旨在能为会员企业以及会员个人带来较强的声誉提升或满足感。在前期对消费者加以区分, 有侧重地选择潜在会员, 使得定制的产品和服务更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 为了获取持续不断的资金来源, 需要更为稳定的客户群体, 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方案, 来增加客户的稳定性。
(四) 利用媒体增强公信力, 刺激慈善捐赠
近年来, 我国不断出现的慈善丑闻打击了国内民众对于慈善捐赠的热情, 甚至于倒逼政府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以求平息“民愤”, 这些负面新闻加上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极大渲染导致我国慈善捐赠并未达到它应达到的高度。因此, 我们应当建立健全慈善组织的管理体系, 进一步刺激慈善捐赠, 平衡非营利组织收入结构。
媒体是非营利组织吸引慈善捐赠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非营利组织在面对负面新闻时, 应当抱以危机处理的谨慎态度, 对负面新闻内容当中所指出的当事人或事件予以详细的调查并作出合理的处理, 利用微博、微信等当下热门的媒体沟通工具, 随时与民众沟通, 打消民众的疑虑, 澄清谣言, 给民众留下秩序井然、赏罚分明的内部控制印象。同时, 对组织内不涉及国家安全等敏感区域的财务报表、重大捐赠、大额项目建设等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社会公众, 积极运作媒体关系, 保持正面、包容的姿态, 提升非营利组织的形象与公信力。
摘要:近十年来,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公益救助、抗灾、教育、环保等方面的影响日益凸显, 但由于其对政府直接投资过于依赖、业务收费乏善可陈、公信力与劝募能力低下等原因, 导致其在运营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资金短缺。本文在对其现状成因做出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采用附有限定条件的权益筹资、BOT筹资、促进产品和服务转型、提升公信力以刺激捐赠等新方式来缓解筹资困难。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筹资困难,筹资方案
参考文献
[1]Jody Blazek.Finaneial, Plann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M].New York:John Wiley&Sons, Ine., 1996.
[2]莱斯特.M.萨拉蒙, 沃加斯.索可洛斯基著, 陈一梅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 贾西津等译, 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4]彼得·德鲁克著, 吴振阳译.非营利组织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5]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6]郭国庆等.现代非营利组织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黄灿.关于非营利组织资金筹集方式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1) .
[8]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S].财会[2004]7号.
[9]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基金会发展研究委员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浅谈非营利组织会计 篇10
1.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概念
非营利组织会计, 我国又叫预算会计。就是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类非营利组织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会计类型。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 它与企业会计在会计基础理论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假设、会计信息的表达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由于其核算对象、任务、受托责任和业绩考核方面的特征, 使得非营利组织会计又有其特殊性。
2.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现状
在发达国家, 非营利组织会计起步较早、制度比较完善, 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非营利组织会计法规体系, 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比较系统。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由于研究的时间尚短, 以致研究总体上还不是很深入全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上会计发展的趋势, 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各界要求非营利组织“自负盈亏”的呼声越来越明显。这意味着经济效益指标对非营利组织将越来越重要。加上迫于市场经济的压力, 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 非营利组织不得不参与到市场的竞争中, 与企业等盈利组织争夺市场业务。这就导致了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在部分业务上的争夺和交叉, 甚至出现了二者在业务上不再那么“泾渭分明”。同时, 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不清。再加上, 非营利组织在业务上的拓展, 使得现行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很多新业务处理上都显得无所适从。现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分期假设不够合理
会计分期是指会计核算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时间间隔相等的时期, 以便有效及时提供会计信息, 比较会计信息。目前,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采用了公历制会计年度, 但是这样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我国, 国有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国家财政拨款, 拨款的多少也得通过每年国家的预算来体现。每年三月份, 国家预算将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 然后再下发到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去执行预算。这样一来, 各行政事业单位执行预算时至少也是三月份了, 而公历制下的会计年度应该是从1月1日至12月31日, 结果将导致各非营利组织在第一个季度将无预算可执行。这将导致我国预算的法律效力大打折扣, 同时影响到非营利组织会计分期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业务发生时, 非营利组织不能有效地记录, 从而有碍于非盈利组织对运行绩效的正确判断以及自身的长远发展。
2.会计确认基础不完善
从我国现状来看, 非营利组织存在两种会计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国家拨款的资金收支活动采用了收付实现制, 非营利组织中的经营性活动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对于处理国家拨款资金这一块上, 收付实现制虽然能反映准确的现金流量信息且操作简单方便又易于理解, 但是它无法体现会计的配比性原则, 容易混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不能反映出非营利组织隐形的资产和负债, 不能真实反映出会计主体拥有资源的实存量。导致提供出来的财务信息有限、相关性差, 同时对非营利组织参与市场竞争更是弊大于利。长期以往, 将会使非盈利组织对自身经营绩效、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不能准确评价, 在市场竞争中趋于劣势, 影响到自身的发展。
3.资金来源单一且不稳定, 经费严重缺乏
当前, 我国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是处于一个特别的时期, 国内外对此争议颇多。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很大程度取决于各市场主体的发展情况。非营利组织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 没有政府的强制性和课税权, 同时还没有完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也不能通过经营活动获得丰厚利润, 只能依靠社会捐助和政府拨款来开展活动。现阶段如果完全依靠非营利组织独立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 必然使其发展过程延长, 甚至出现反复或者是中途夭折, 很大程度上都不利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长期发展, 更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4.会计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的非营利组织会计法规体系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制度尚处于分离状态;非营利组织会计本就归属于企业会计体系, 但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却与企业会计制度联系不够紧密, 致使各会计主体间信息不能相互比对, 难以较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且近年来, 伴随着民办学校、医院甚至民办社团组织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更多的会计新问题层出不穷。对此,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但都没有从根本上统一其会计核算。比如一些民办学校和医院对新出现的问题甚至连执行哪些会计标准都不清楚, 而一些正在进行改制的国有事业单位里, 会计人员对诸如校友捐款、对外捐赠等新问题的会计处理也都是无从下手, 而按照原会计标准所反映出的会计信息又明显与事实不符。事实上, 事业单位与民间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事业和提供服务方面并无本质的区别。
三、对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建议
1.会计分期可以采用跨年制
对于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会计分期假设的改革, 我们可以学习其他国家, 如美国、英国等采用的跨年制。例如:将每年的4月1日与来年的3月31日作为一个会计年度, 这样就可以保证与我国人大会议通过国家预算的时间相一致, 从而也确保了国家预算的刚性, 同时还有利于各非营利组织正确反映自身业务的发生。再比如, 国有非营利组织中的高等院校也可以根据其学年明显的特点, 采用跨年制, 即以学年度作为会计年度。这样不仅能真实反映出高校运作的特点, 而且还可以避免年终结束时反映的结余是虚的。因为学年刚刚过半, 资金还要用于下一学期的运作;收入反映也不真实, 因为学生上缴学费等在9月份开学时进行。如果采用了跨年制, 不仅刚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同时也可以与国际惯例更趋于一致, 有利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国际上的长远发展。
2.把权责发生制作为非营利组织的核算基础
在非营利组织会计中, 对于国家拨款的资金收支活动也采用权责发生制。因为在权责发生制下, 各会计主体更关注各类交易和事项发生的实质, 不仅仅看现金的实收实付, 它更强调收入与费用的配比, 同时还严格划分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这就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 对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有积极的作用。
3.扩大自主权, 拓宽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渠道
非营利组织在保持其原有职能和业务的基础上, 国家应该扩大其自主权, 适当放手, 让其拓宽自身资金来源渠道, 切实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如非营利组织可以像企业那样, 开展部分营利性业务, 不仅解决了自身资金不足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为更好地开展非营利活动奠定资金基础, 更好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
4.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法规体系
建立非营利组织法规体系, 完善非营利组织管理机制。综合《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 比较《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 再根据会计准则制定详细统一的新《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让现行的非营利组织会计法规, 在横向上做到统一可比, 纵向上建立《会计法》统御下的新制度。
总之,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很多方面都还不成熟。再加上市场化经济和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改革变得势在必行。希望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丁玉芳, 邓小军.非营利组织会计与财务.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2]李海波, 刘学华.新编预算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
[3]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对非营利组织会计原则的思考 篇11
非营利组织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非营利组织具备如下特征:“1.这些主体接受重要的资源提供者的捐赠,这些资源提供者并不期望按照其所提供资源的比例收回资源或获得货币收益。2.它们的运营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但不是为了营利。3.与企业不同,它们没有所有者权益。”我国财政部公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第二条将符合“1.不以营利为目的;2.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因为出资而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收支节余不得向出资者分配;3.非营利组织一旦进行清算,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应按规定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三个条件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基础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第八款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征求意见稿》第七条八款的规定也与此相一致。
企业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目的是通过一定会计期间收入与成本、费用的配比关系来计算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利润。非营利组织的大部分会计事项是收入(主要是捐赠收入)与支出(履行其对捐赠者的受托责任),一个非营利组织具有盈余是自然的。笔者认为,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其会计制度应允许采用修订的现金制。非营利组织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针对性质不同的会计事项分别采用权责发生制或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一般以现金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非营利组织一般不遵循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具体应用,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将收入与对应的成本费用相配比;二是时间配比,将一定时期的收入和同时期的费用相配比;三是会计计量属性相互配比,如收入计量属性采用产出价值(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或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而与之配比成本费用若采用投入价值(原始成本或现行成本)就不符合配比原则。《征求意见稿》第七条第九款规定,“非营利组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第六十三条规定,“费用,是指非营利组织为开展章程范围内的业务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非营利组织为提供劳务和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垫付的款项。”笔者对《征求意见稿》的此种规定困惑不解有二:一是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要素是“支出还是成本和费用”?国际和我国目前会计实务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要素一般没有“成本”会计要素,一般是“支出或费用与利得”等会计要素。《征求意见稿》中将界定“成本和费用”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制度无异,无法体现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特点,使人困惑,笔者以为采用国际通用的支出(或广义费用)会计要素远比成本和费用会计要素好;二是收入与哪个会计要素配比,如何配比?如教会接受会员捐赠的一栋只能用于该教会教务的办公用房,只要教会不清算,该房屋无需折旧,此时,没有会计要素与收入配比。鉴于此,笔者以为,非营利组织一般不遵循配比会计原则,除非非营利组织改变其性质从事营利活动。
其它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确认条件相同,性质同质,应遵循统一会计制度。我国会计改革要建立的会计标准体系由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三大部分组成,没必要将非营利组织划分为民间非营利组织与公立非营利组织或其它,分别制订会计制度,以免产生新的混乱。
《征求意见稿》与《企业会计制度》(2001)相比,第一章总则少三条,分别是关于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依据、主体和文字等问题。为确保将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工作搞得更好,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征求意见稿》补充这三条是完全必要的。■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初步探究 篇12
一、非营利组织定义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定义。
1. 根据美国联邦税法规定, 非营利组织是以为从事宗教、慈善、公众安全实验、文学、教育等事业, 或是为了达到税法中明确规定的其他目的组织。组织税收不是为了保证使私人受益, 组织的实质活动不是为了影响立法和选举活动。这是非营利组织在法律角度上的定义。
2. 非营利组织的目的是满足公共利益, 既不同于政府提供的强制性公共产品, 也不同于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提供私人产品, 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是符合社会公众需求的多样化产品。这是从功能角度的定义。
二、非营利组织产生背景及原因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上来看, 非营利组织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具体来说, 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市场失效
市场是人类物质交换的场所,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和个人, 市场就是其活动领域。所谓市场调节机制, 就是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和生产者的供给信息, 运用价格杠杆作用, 调节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对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但是, 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无所不能的, 由于垄断、非对称信息及其运行规律的局限性, 使得市场存在着无法修补的软肋, 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 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 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 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这就是市场失效。
2. 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 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 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政府失灵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社会成员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差异性, 而政府不可能满足全部成员的需求, 而只能满足大多数成员的利益。这种做法显然将使少数一方的社会成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也反映了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存在失灵的问题。
3. 利他主义的发展
真正的利他主义者是那些认为自己有义务为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做贡献的人, 他们以帮助他人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一份职责。当代西方著名企业管理学家彼得曾经说过:非营利组织是一种点化人类的媒介, 它的通性在于提供社会变迁, 造就脱胎换骨的人类。之所以有些人愿意为非营利组织贡献时间和金钱, 是因为他们认为当前的分配制度不公平, 他们希望将自己手中“多余”的收入通过非营利组织进行重分配, 让低收入的社会成员也享受到社会制度的公平。
4. 非物质利益的驱动
企业或个人通过非营利组织可能获取一些无形的利益, 如社会知名度、荣誉、品牌效益等。被非营利组织聘请成为名誉理事、顾问等荣誉性职务, 能更多地被媒体报道和宣传, 在社会中树立正面的形象, 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另外,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 参加非营利组织组织的活动还能对提高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非营利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1. 促进和推动行政改革
在现代公共管理中, 政府已经不能充当唯一的管理主体, 必须以规模灵活、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作为有效地补充。非营利组织的出现, 能有效地替代部分赘余的政府机构, 而通过自身的高效运作来行使社会职能, 在减轻政府组织结构的基础上, 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可谓是一举多得。要从根本上扭转现行的“大政府, 小社会”现象, 必须通过非营利组织的参与, 逐步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合理的政府机构, 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
在行政改革过程中, 政府要以市场为导向, 引入竞争机制, 将部分赘余权力下放给非营利组织, 这样不仅可以精简政府机构和职责, 还能较少成本, 更好地充当社会管理者。
2. 提高服务效率
非营利组织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能有效弥补政府部门僵化刻板的不足, 因而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由于非营利组织的民间性, 使得他们能深入基层, 与社会大众进行密切而深入的接触, 对社会大众的迫切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迅速做出回应。另外, 与政府组织相比, 非营利组织更倾向于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注重自主创新, 以此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大众的更广泛支持, 进而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由此可见, 非营利组织的参与能有效提高服务效率。
3. 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作为企业, 为了自身的发展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企业追求利润的天性, 使得他们在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非营利组织则是以义务的形式, 无偿为社会大众提供物品和劳动服务。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具备的特点, 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 使得非营利组织能有效推动教育、文体、扶贫等公益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霞等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营利组织】推荐阅读:
营利性组织10-15
非营利组织管理08-06
非营利组织免税09-28
非营利组织体系07-31
非营利组织管理重点07-17
有关非营利组织论文08-03
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危机10-11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07-02
非营利组织分析与研究08-08
郑大非营利组织管理作业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