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

2024-08-06

自我意识(精选12篇)

自我意识 篇1

一、电影《猫的报恩》简介

1、电影《猫的报恩》的创作背景

动画电影《猫的报恩》是日本吉卜力动画工作室在2002年推出的作品, 影片改编自柊葵的漫画作品《猫男爵》, 这是由宫崎骏拜托漫画家柊葵创造的作品。影片中的猫男爵与大白猫胖胖的角色形象均来自于柊葵之前的漫画名作《侧耳倾听》。本电影的导演是宫崎骏请森田宏幸来担当的, 森田导演为了不辜负宫崎骏大师的期望, 非常努力地完成了本部影片, 使得影片获得了极高的票房, 也为吉卜力动画工作室留下了一部经典名作。

2、电影《猫的报恩》的剧情简述

小春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某一天, 小春因为迟到而受到老师的批评与同学的嘲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小春奋勇地拯救了险些被卡车撞死的猫咪。令人震惊的是, 猫咪居然站立起来, 用人类的语言与姿势向小春言谢, 随后离开了。当天晚上, 小春的家门口来了一群猫咪, 此时猫王出现了, 它告诉小春就的那只猫咪是猫国的王子, 因此它将报答小春的恩情。

第二天清晨, 小春的家门口长满了猫尾草, 而朋友广美收到了许多礼物, 学校的储物柜里装满了用礼盒包装的老鼠, 而小春身上也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猫薄荷味。不仅如此, 猫王的秘书也极力邀请小春到猫国做客, 并让她嫁给猫国的王子。

就在小春陷入烦扰与困境之时, 突然她听到了一个甜美的声音:“小春, 快去猫咪事务所, 它们会救你的!”于是, 小春按照这个声音的指示, 来到了十字街, 看到了一只大白猫, 并跟随着大白猫胖胖来到了猫咪事务所, 见到了猫男爵。小春将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告诉了猫男爵, 而猫男爵答应帮助小春。就在此时, 一群猫咪冲进了猫咪事务所, 它们在猫王秘书的带领下, 将小春抬到了猫的王国, 而胖胖与猫男爵也紧跟在小春之后, 与它们共同进入了猫的王国。

进入猫的王国后, 小春变成了一只猫。在迎接小春的宴会上, 猫男爵与胖胖共同救出了小春, 它们穿过了迷宫, 来到了一座塔下。此时, 猫国的王子现身, 在大家面前向小雪求婚, 而猫王依然不放过小春, 逼迫小春做自己的妃子, 却遭到了小春的极力反对, 胖胖与猫男爵挺身而出, 与猫王以及猫王的手下周旋开来, 而小春也趁此良机爬到了塔的顶端, 并恢复了人形, 成功地逃脱猫的王国, 回到了自己的学校, 重新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有过这样惊心动魄的冒险经历后, 小春找回了自我, 能够自我安排时间, 不再睡懒觉了。

二、电影的自我意识观解读

1、坚持掌握自我的时间

“自我意识”贯穿着影片的始终。在影片中, 小春是一个没有时间观的女生, 她会因为睡懒觉而上学迟到, 从而受到老师的批评与同学的嘲笑。当猫男爵问胖胖关于猫王国的事情时, 胖胖说那是个骗人的地方, 只有无法掌握自己时间的人才会去那里。胖胖的这句话潜意识就是在讽刺小春不会掌握自己的时间, 所以才会被邀请进入猫的王国进行锻炼。

本部影片是一部较为典型的成长题材的动画电影, 吉卜力动画工作室尤其擅长并喜欢创作这样的影片给孩子们看, 使孩子们能够看完影片后不仅收获快乐, 并明白成长的意义、收获与代价, 很有教育意义, 例如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与《魔女宅急便》都是属于这类题材的优秀影片。小春起初不能够掌握自己的时间, 但在猫的王国经历了一段传奇的冒险故事后, 她在周末都养成了早起的好习惯, 懂得了坚持掌握自己时间的重要性, 这真是一种健康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种自我意识观的养成。

2、面对诱惑依然坚持自我

(1) 小春重新找回自我

影片中的诱惑非常多。小春一开始是非常反对进入猫的王国的, 然而当她进入之后, 发现猫的王国里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 生活又十分宁静安详, 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虽然小雪一再劝她赶紧离开猫的王国, 但小春已经被猫的王国吸引住从而失去了自我意识, 愿意待在猫的王国, 真是外界的美好诱惑使得小春的思想观念颠覆了, 进而引起了之后的一段逃亡经历。

小春进入猫的王国的王宫中后, 就立刻变成了一只猫, 对此她郁郁不闷并十分后悔来到猫的王国。然而, 在迎接她的宴会上, 她被为她精心准备的表演与美味佳肴而心动, 当她与猫男爵跳舞时, 她更加感到了一种爱的温暖与被他人瞩目的荣耀感, 于是她又感到做一只猫也不错, 她的脸上也随即长出了猫的胡须。猫男爵看到小春的猫须后, 提醒她不要失去自我。在外界的强烈物质下, 人们往往会像小春一样向诱惑妥协, 从而失去了自我。在影片中, 小春失去自我的代价是变成了一只猫并惹上了很多麻烦事。而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人都会因为失去自我而沉落堕落, 走上不归的道路。

(2) 猫男爵始终坚持自我

在影片中, 小春起初先失去了自我, 在猫的王国中经历过一段传奇冒险后, 找回了自我。猫男爵也碰到了很大的诱惑, 猫男爵在高塔上一招打败猫王后, 猫王劝猫男爵留在猫的王国, 在猫的王国可以过上非常安逸舒适、令众多猫咪都向往的理想生活。在影片的开头, 当猫王亲临小春家门前答谢时, 有众多野猫都一拥而上, 希望能够进入猫的王国而失去了自我。而猫男爵始终头脑清醒, 即使猫王主动邀请他加入猫的王国, 他依旧能够坚持自我, 推辞了猫王的邀请, 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

3、不畏困境坚持自我

在影片中, 为了不让小春一行人离开猫的王国, 在通往人世间的高塔前设置有规模宏大的迷宫。由于小春必须在天亮之前回到人间才能恢复人形, 所以时间非常紧张。然而, 小春他们还是迷路了。可贵的是, 他们没有选择放弃, 依然在努力地寻找出口, 并最终成功走出了迷宫。到达高塔后, 猫王用遥控引爆了高塔内的炸药, 快要跳出猫的王国的小春再次遇上麻烦。然而, 不放弃的决心使得他们再次早发现了希望, 猫国的王子前来拯救了他们。影片用这样的故事情节告诉观众:在困境面前也不能失去自我, 只要坚持自我就一定能重获希望。

摘要:动画电影《猫的报恩》是吉卜力动画工作室的优秀作品, 是动画大师宫崎骏请森田宏幸导演指导完成的影片。《猫的报恩》是一部较为典型的成长题材的影片, 讲述了小春在猫的王国经历一段冒险后重新找回自我的故事, 从而警戒观众要时刻坚持自我, 不要被外界的诱惑与困境而干扰。

关键词:电影,《猫的报恩》,自我意识观,吉卜力

参考文献

[1]沁涵.幻化成风——《猫的报恩》[J].中学生百科, 2006 (03) .

[2]果子.猫的报恩[J].电脑校园, 2003 (08) .

自我意识 篇2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的分析

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和同年龄的青年有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其特殊的教育环境和知识背景,他们饿自我意识又与一般青年有一些不同。

首先,大学生强烈关心自己的发展。大学生不象普通青年直接进入社会,而是有四-五年的知识技能的准备时间。在这段缓冲时间里,他们围绕个人发展、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主动积极的探索自我。回经常独思,反省“我聪明吗?我风度如何?我性格怎样?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会自觉的把自己的命运和集体、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经常考虑如何为社会服务。

第二、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有与各类知识增多,生活经验扩大,感性和理性趋于成熟,大多数学上对自己的分析、评价逐渐边的客观、全面。王登峰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显现实自我之间的相关比较高,第三、大学生自我体验丰富复杂。一般说来,大学生自我体验的情绪情感基调是积极的、健康的。大学生对别人的言行和态度极为敏感,愿把自己的情感体验闭锁于心。内心体验起伏较大,取得成绩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又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有明显的两极情绪。第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很大提高,其自觉性、坚持性独立性和稳定性显著发展。第五、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总体而言比较高,但不同年纪的大学生在自我发展方面纯在明显差异,而且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与期心理障碍的表现趋势似乎存在某中对应关系。大学一、二、四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随年纪升高而发展,而三年级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最低,内心矛盾冲突最尖锐、思想斗争最激烈、回顾与展望最多的时期。他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对稳定阶段中的不稳定期,但是也是依次新的上升期,因此也友人称之为大学生自我意识发扎的转折期。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

大学生自我意识杂大学阶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逐步协调一致。但在自我意识逐步成熟、确立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也品尝了酸甜苦辣,付出了艰难的代价,并为解决内心的矛盾冲突进行了不懈努力。

1、自我意识的分化青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原来完整笼统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2个我:主观的我(I)和客观的我(ME),既大学射干内即使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伴随着主我和客我的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开始分化。自我意识分化是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自我明显的分化,使大学生主动、迅速的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产生了新的认识、体验,同时,由此而来的种种激动不安、焦虑、喜悦增加,自我沉思增多起来,要求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和世界,渴望被理解、被关怀。

2、自我意识的矛盾自我意识的分化,使大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曾注意的许多我的方面和细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呈现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加剧。自我冲突加剧,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不能确立、自我概念不能形成,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有很大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开始对自我的评价常常是矛盾的,对自我的态度常常是波动的,对自我的控制常常是不果断的。归纳起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1)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由于生活范围窄,社会交往多限于老师、同学、父母,比较简单、直接,因此,对自我的认识参照点少,局限性较大。再加上

社会对大学生一向期望高,使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也沾染了光环色彩,而现实生活的自己平凡,和想象中的自己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给大学生带来苦恼和不满。(2)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主要源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大学生富于理想、抱负水平高、成就欲望强,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然而,他们较少接触社会,还不能很好的把握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自己现实条件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着给青年带来很表达的苦恼和冲突,也正是因为种种冲突和差距,激发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积极性。但是,如果理想我和现实我迟迟不能趋近、统一,则回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3)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独立意向迅速发展,他们希望能在经济、生活、学习、思想各方面独立,希望摆脱成人的管束。但在心理上有依赖成人,无法作到真正的人格独立。这中独立和依赖的矛盾一直是大学生苦恼的问题。大学生不可能真正独立的原因有三:其一,社会经验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特别是面临复杂世态是,常感到心中无数。面临有关人生和前途的重大问题时,往往对自己的抉择缺乏信心,而依赖于父母的意志;其二,大学生就学期间经济上一般仍需家庭供给;其三,从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的连续性来看,过去形成的依附气象也不易完全消失。(4)交往需要和自我闭锁的冲突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归属和爱。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希望和朋友探讨人生,分享苦与乐。然而,大学生同时有存在自我闭锁的趋向,把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与人交往长存戒备心理,总是有意无意的保持一定距离。这是这种矛盾冲突,使不少大学生常处于孤独感的煎熬中。

3、自我意识的统一自我意识分化、矛盾所带来的痛苦不断促使大学生寻求方法一求得自我意识的统一,既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主要指主体我和客观我的同

一、自我与客观环境的统一、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督的和谐统一。消除矛盾,获得自我统一的途径有三:一是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二是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之与现实自我趋近;三是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不管那种途径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只要统一后的自我是完整的、协调的、充实的、有力的,就是积极和健康的统一,这种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由于个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智力水平、追求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大学生自我意识分化、矛盾、统一的途径不同,其结果也不同,统一的类型也不同。一般说来,自我意识的统一有一下几种结果或类型:(1)积极的统一:自我肯定型积极的自我意识统一即自我肯定,是指正确的理想我占优势,理想我的确立比较现实,即符合社会需求,经过自我努力又可实现。此外,对显示我的认识比较清晰、客观、全面、深刻。理想我和现实我能通过积极的斗争达到积极的统一。统一后的自我完整而强有力,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自身成长。自我肯定型在大学生中占绝大多数。(2)消极的统一:自我否定和自我扩张自我意识消极的统一有两种即自我否定和自我扩张。共同特点是对自我平谷不正确、理想自我不健全,缺乏实现理想自我的手段,形成后的自我虚弱而不完整,是一种不健康的统一。在大学生中占几少数。自我否定的对现实自我评价过低,理想我和现实我差距大,或差距虽不大,但缺乏自我驾御能力,缺乏自信,不但不接纳自己,反而拒绝自己、甚至摧残自己,即个人不肯定自己的价值,处处与自己为敌。他们不是通过积极的改变现实自我去实现理想自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理想自我,趋同现实自我,以求得自我意识的统一。自我扩张型属于“我错认我”的情况。这种人对现实我的认识和评价过度超估,虚假的理想我占有时,认为理想自我的实现轻而易举,于是理想我和现实我达到虚伪统一。是一幻想我、理想我代替现实真实的我,带有白日梦的特点。在自不量力的情况下,个人所追求的学业、事业、友谊、和爱情都因自己的主观条件远逊于客观条件,故而失败的几率较大。而他们喜盲目自尊、爱慕虚荣、心理防卫意识强,可能容易产生心理变态和行为障碍。个别学生还可能用违反社会道德规范或违法犯罪的手段来谋求自我意识的统一。(3)难以统一:自我萎缩或自我矛盾自我意识难以统一,主要是自我难以协调,其发展的结果有2种;自我萎缩即极度丧失或缺乏理想自我,对现实自我有深感不满,可有绝得无法改变。消极放任、得过且过;或几近麻木、自卑感强,从对自己不满到自轻、自怨自恨、自暴自弃、甚至查横心理变态,最终把自己龟缩在极小的圈子里,自生自灭。这种类型的人在大学生这个很少。自我矛盾型是理想我和现实我难以统一,对字所作所为缺乏“我是我”的统合感觉,产生“我非我”、“我不知我”的分离倾向,自我意识矛盾强度大,延续时间长,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内心不平衡充满矛盾和冲突,新的自我无从统一。大学生都要经历自我矛盾的阶段,但自我统一的最终结果是自我矛盾类型的人占几少数。为了进一不了解自我统一性我们一起来看以下

4、大学生的自我统一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E)提出:人的自我发展(或人格发展)经历了8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核心任务和危险。这些核心任务和危险的妥善解决对一个人的自我发展事关重要。他认为青少年阶段主要许解决的问题是:1我究竟发生了什么?9心理早期的心理鄹变)

2、我到底上什么人?(青春中期要探索的)

3、这就是我自己(达到了自我认同)。其中黑下内任务是建立自我统一性(Self——identity)即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理想、价值观、性格特征、交友方式、职业发展以及其他森心特点的基本认识和认可。该时期的成长危险是自我统一性的混乱(Identity-Diffusion),即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发展产生种种困惑或迷茫,主我和客我矛盾的家具,两者不能统一,以致不能很好的确定自我形象和人生目标,出现焦虑和不安,甚至产生一定的内心痛苦,人格障碍等均与此有关。因此,埃里克森认为培养与发展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成熟与健康的焦点。根据我国等待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与条件,并参照马萨(Marcia J)关于青少年自我统一性的论述看(1)达成型(Achievement)这类独立性强,平时善于思考,有较健全的人格。他们通过对自我的认真思考,认定了自我的特点与发展方向,认为所学专业符合自我的下兴趣,有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找到了理想我和现实我的最佳接合点,即自我统一性达成。这不多,大多数同学处于发展之中。(2)早定型(Foreclosure)一般自小就是听话的乖孩子,在学校听教师,对自己的知趣、能力等的认识来父母和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人生目标的确立等来自父母和教对自己的期望。基本上没经过什么困惑就确定了自己的特点和发展。免除了自我确认的思考与痛苦。其实,这种“早定”并非是好事。由于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性,这种是脆弱的,当走向竞争激烈的社会时,难以驾御自己,一旦理想自我和现实我不能统一时,便会变的束手无策,甚至陷入迷茫中。这类同学应加强自主性,对自我的不断疑问、探索之中求得真正的自我同一性的达成。(3)延缓型(Moratorium)在中学对自我思考教少,埋头读书,考大学是唯一的目标。父母及本人希望每学期名列前茅,高中时更是围者高考指挥棒转,只知高考作题,别的不管,在教师和父母眼里是好孩子、好学生,在同学眼里是好榜样,因此他们烦恼很少,自我冲突也少,进入大学后,在竞争中平静的我开始有了烦恼,考试成绩、社团活动所有的都不详以前那么优秀。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评价自己,一部分人经过自我的认真思考,逐步认定了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记号的找到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统一。一部分人仍旧出在自我确认的困惑之中,尽管延缓之人经受自我确认的煎熬,但没有放弃对自我的思考,相信在徘徊字后,一定会逐步达到自我统一性。(4)迷惘型(Diffusion)对现实自我不满,有认为理想自我难以实现,完全陷入对自我确认的困惑之中,甚至不愿去思考自我,不愿与他人交换自己的想法,不愿也不甘棉队复杂社会的挑战。稀里糊涂过日子。这种类型的人也少,其实,内心审处并没有完全放弃自我,知识在自我的浑噩世界中难以自拔。这类学生应主动努力从自我迷惘中走出。总之,大学生自我意识有分化、矛盾至统一这个过程并不是绝对的,具体到每一个大学生,由于其身心发育的水平、经历的不同,自我分化的早晚,特点、矛盾斗争的水平、倾向不同,统一的早晚、模式也不同。而切自我意识的发扎上终生的,并不是说自我意识在青年这个阶段分化、矛盾、统一,就以意味着他不在发展,只是在青年以后他的发展不象青年那么突出,比较稳定和平缓罢了。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

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集中应,也是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大学生心理的一些问题与自我发展的特点存在某中联系。只有客观、准确的认识和了解自我,并对自己的经验持一种接受和开放的态度,才有可能保持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快乐幸福的生活,才有可能充分发觉自己的潜能以助成材莫如国对自己认识不清,或对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持否定、回避、拒绝的态度,就会影响到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因此,探讨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会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与独立性,不仅是大学生也是所有人终生的课题、永恒的追求。

如何调整过度的自我接受和过度的自我拒绝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人不能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有缺点。人既不会事事行,也不会事事不行;一事行,也不能说事事行,一事不行也不能说事事不行;优点和缺点不能随意增加或丢掉,成功失败也不是自说自定。一个人应该接纳自己的一切条件,并肯定它的价值,不自以为是也不妄自菲薄。

第二,确立合理的评价参照体系和立足点,属于人的价值本来是相对的,只有在相互比照之下,才能定出高低优劣。

第三,培养独立和健康的人格品质,如自信不狂妄、谦虚不自卑。

过强的自尊心与过强的自卑感

首先,要对危害有情形的认识一,有勇气和决心改变它,其次‘要客观认识自己、无条件接纳自己;

第三、正确表现自己,对自己的经验持开放态度,第四、根据经验,调整对自己的期望、确立合适的抱负水平,区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区分潜能和现在表现;

第五、对外界影响相对独立,正确对待得失,勇于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同时保持一定程度的容忍。

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一、健全的自我意识标准

衡量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否健全很难,但可以从参照:

1、一个有健全自我的意识的人应该是一个自我肯定的,一个自我统合的人;

2、一个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应该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空协调一致的人;

3、应该是独立的,同时又与外界保持协调。

4、应该上一个自我发展的人,其自我具有灵活性。

自我意识之谜 篇3

当你在清晨刚醒来时,你朦朦胧胧、迷迷糊糊,分不清东南西北,弄不清自己身在何处。接着,你听到了床单发出的窸窣声,触摸到了床单的纹理,瞥见了从窗外透进来的晨曦。渐渐地,你意识到了“自我”——一个栖居在你的身体内,有着自我意识,正在观察外部现实世界的“你”——的存在。

随着意识越来越清醒,你想到了你曾经拥有的过去,有关你个人的一切,以及自己接下来打算做什么——你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意识,你就是“你”,一个独一无二的你。

自我意识是我们的自然的、基本的人生体验,但如今一些研究者却对其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所谓自我意识其实只是一些非常精妙的错觉,“你”其实并不完全是你所认为的那个人。本文中,科学家将对“你是谁”、“你在何时”、“你在何方”等问题进行探讨。

似乎没有什么比自我存在让我们更加确定的了。我们可以怀疑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但我们怎么能怀疑我们自身的存在呢?如果我们不是我们自己,那我们还能是别的什么人吗?但是,进一步的探究又让我们感到困惑。

确定自我究竟是什么,基于三个基本方面:首先,我们把自己视为不变与连续的,这并不是说我们永远都是完全相同的一个自我,而是说在所有的变化之外,还有某种永远不变的东西,使得今天的“我”与五年前的“我”,以及五年后的“我”是同一个人。其次,我们心中的自我世界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集视觉图像、声音、气味、心理图像、回忆等于一体的完整统一的自我世界。最后,自我起着代理人的角色,是我们的想法和行事的实际执行者。

所有这些似乎都很明显,很确定,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诚然,从诞生于母亲子宫的生命最初一刻开始,直到死亡,我们都是一个连续的存在。但是,在自我的存在期间,在信仰、能力、欲望和情绪等方面,自我经历了实质性的改变,例如昨天快乐的自我与今天悲痛欲绝的自我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那么,我们怎样肯定今天的我仍然是昨天的我?可以用以下两种自我模型来探讨这个问题:一串珍珠和一根绳子。

根据第—个模型,就像一条绳子穿过一粒粒珍珠一样,自我这根“绳子”“穿”过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将人生发生的所有事件串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自我是所有这些事件的核心。自我是恒久的,所有属性会改变,但自我不会改变。但这个模型的问题是,我们不能根据这些事件来定义自我。快乐或悲伤,喜欢樱桃或喜欢草莓,甚至拥有意识,所有这些都处于易变状态,它们的消失不会影响到自我,就像单个珍珠的失去不会影响到绳子。

第二种模型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就像一根绳子是由很多短纤维重叠搭接而成的,任何一根纤维都不能贯穿整根绳子一样,自我只是无数心理事件重叠发生的连续体。这个模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问题。我们通常认为,当我们有想法或做决定时,是整个自我,而不是自我的某个特定部分在想问题或做决定。而根据绳子理论,自我在人生的任意一点上,都不会呈现完整的自我,就像组成绳子的任何一根纤维都不可能贯穿整根绳子一样。

这两个模型都让我们困惑。前者认为,在一个连续体的自我中,缺了其中任何一个点,都不会对整体产生影响。后者认为,自我是许多心理事件构成的,但不包含可确定自我身份不变的部分。如此看来,人生的“一粒粒珠子”或“一根根纤维”又怎能构成完整统一的自我呢?

“你”到底是什么?

大脑帮助我们完成这个非常复杂的认知任务,

如何构成完整统一的自我?大脑会帮助我们完成这个非常复杂的任务。让我们先观察一个简单的实验——“光点错觉”实验:在屏幕的一角出现了一个光点。紧接着,在相对的一角也出现了一个光点。这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光点在屏幕上沿对角线方向快速移动。为什么会这样?研究者说,这是大脑的预见性填补了不存在的对角线。

对这个实验稍作改变,我们所看到的会更加奇妙。屏幕上的两个光点以不同的颜色出现,比如在红色光点出现后,紧跟其后,在对角线另一端出现一个绿色光点。这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红色光点在屏幕上沿对角线方向移动,在到达中间位置时,突然改为绿色。这种情况很独特。如果说是大脑的预见性填补了不存在的对角线,那大脑又是如何在绿色光点出现之前就知道它将改变颜色的呢?

对这一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大脑对光点信息的传递不那么及时,稍有滞后。也就是说,只有在大脑感知到绿色光点之后,两个光点的信息才被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感官知觉,让我们“看”到了—个“移动”并改变了颜色的光点。

信息进入大脑的顺序并不一定就是事件发生的实际顺序。我们对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的错误感知,类似于对以下句子的解释方式:“那人跑出了房子,在他吻了他的妻子之后。”字面信息的顺序是“跑出去一接吻”,但我们对这个句子理解的顺序则是“接吻-跑出去”。

由此可见,我们关于自我的许多核心信念根本经不起推敲。这对于我们日常对自我的看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即使从最基本的感知上来看,我们的自我感觉也可能并不那么真实。

“光点错觉”

当屏幕上对角线两端相继闪起两个光点时,我们会看到对角线上闪现一串虚幻的“移动”的光点;如果屏幕对角线两端闪现的是两个不同颜色的光点,大脑会让我们看到奇特的情景:我们不仅会看到一串虚幻的光点出现在这两点之间,而且在到达对角线的中间位置时,光点会改变颜色。更奇怪的是。在观察者“看”到绿色光点在中途变成红色时,红色光点还没有出现。

你在何时?

如果你认为自己活在当下,那你就错了。

我们都活在当下,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发生。然而,研究者认为答案并不那么简单。

nlc202309011323

来自感官的感觉信息传递到我们的大脑,经大脑处理后反馈给我们。不过,神经信号传输需要时间,大脑处理信息也需要时间。因此,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意识感知就像电视或广播,会延迟一段时间,并非“现场直播”。我们的大脑所显示的并不是真正发生在当下的“现在”,这方面的证据可以在下面的一个被叫做“闪烁滞后错觉”的实验中找到。

实验中,电脑屏幕上显示一个有刻度的转盘,上面有一个可以转动的箭头,还有一个光点。根据事先编好的程序,实验者旋转箭头,当它指向转盘上标有“现在你看到了它”字样的刻度时,实验者会同时看到光点闪烁一下。但事实是,当箭头指向这个刻度时,我们眼中看到的光点闪烁明显滞后。

对此现象的一种解释是,我们的大脑拥有推断未来的能力,所以大脑提前预测到箭头会指向哪里。但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错觉实验证明,大脑对于静态的闪烁滞后现象并不能进行预测。

那么,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研究人员解释说,大脑推断或预测的不是未来,而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大脑对过去发生过的事件的先后顺序进行重新装配。这又让我们产生了疑惑:如果我们在某个瞬间的感知只是大脑重新构建出来的,那么,我们还能坚持认为自我永远存在于当下吗?

“闪烁滞后错觉”

如图所示,根据程序设定。转盘上箭头的转动和光点闪烁在时间上是同步发生的,但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却是:箭头过了设定点后,光点才开始闪烁。这就是大脑让我们产生的光点“闪烁滞后错觉”。

你在何处?

你的意识在自己的身体里,但你的意识很容易被“哄骗”离开你的身体。

闭上眼睛,然后自问:我身在何处。这里问的不是地理位置,而是我们意识的存在之所。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说,我们当然是在我们的身体里,毕竟我们是从我们大脑里的独一无二的“我”的视角来窥视这个世界的。

然而,如果我们知道这种栖居于某个身体里的感觉是大脑不断构建的东西,我们也许就不会这么想当然了。下面的例子会告诉你:我们的自我意识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内,但并不局限于我们身体内。

最简单也最有名的实验是“橡胶手错觉”实验。实验中,受试者的一只手被用什么东西遮挡住了,他看不到自己的这只手。然后,研究人员将一只橡胶手放在受试者面前的桌上。再后,研究人员触摸这只橡胶手。这时,受试者就会产生橡胶手就是他自己的手的感觉,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种情形是怎样发生的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是通过对各种感官感觉信息的整合,来创建我们身体的自我感觉的。在“橡胶手错觉”实验中,大脑对触觉、视觉,以及本体感觉(即身体各部分相对位置的感觉)进行综合处理。当这些信息相互冲突时,大脑会将橡胶手视为自己的手,以此解决矛盾。这个实验意味着,大脑对自我边界的描绘很容易将外部异物包括在内。自我超越身体界限的体验还不止于此。请看下一个例子。

你想拥有别人的身体吗?大脑可以让你梦想成真——在一个实验中,瑞典研究人员将参加实验的志愿者的自我意识送出自己的身体,进入真人大小的人体模型中。

人体模型拥有摄像机作为它的眼睛,无论它“看”到什么,都会被送入志愿者戴在头上的显示装置上。当它“凝视”它的腹部时,研究人员同时触摸志愿者和人体模特的腹部,这时许多志愿者都产生了错觉,认为人体模特的身体就是自己的身体。

之后,研究者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监测志愿者的大脑活动,发现这种被叫做“身体所有权”的感觉与大脑某些区域的活动有关。这些大脑区域的神经元负责将视觉、触觉和本体感受整合在一起,如果干扰大脑接收到的身体周围的触觉和视觉信息,就可能造成对“身体所有权”感觉的混乱。

还有一个实验,它可以“哄骗”你的自我意识,让你的自我意识离开你的身体,盘旋在半空中。瑞士研究人员让志愿者躺在床上,让他们戴着耳机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人正在触摸一个与他们外表相似的人,与此同时,安装在床上的一个机械臂也以同样的方式触摸志愿者。

根据志愿者的描述,视频中的情景让他们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视频中的别人的身体,而是自己身临其境。他们感觉到自己飘浮在自己身体上方的空中。其中一些人的体验更加奇妙——尽管他们都是脸朝上躺在床上的,但却感觉自己是脸朝下在空中飘浮。一位志愿者描述说:“我从上面看着自己的身体,意识离体的感觉虽然不是很强烈,但这种感觉确实存在。”

之后进行的脑核磁共振扫描研究证实,在志愿者叙述感觉意识漂浮在身体外面时,其大脑的颞顶交界处的区域会出现异常反应,而这与人们之前关于“灵魂出窍”研究发现的大脑区域正相吻合。研究人员认为,大脑颞顶交界区域与身体幻觉有关,它帮助整合感官的视觉、触觉和本体感受,信号从内耳传入,让我们产生平衡感并拥有空间定位能力。

“我是谁?”

你也许认为你的自我就是关于你的一切,但这可能只是你的想当然。

婴儿发出第一次微笑大约是在两个月大的时候。对于父母来说,这是最美好的时刻,是对他们所有的爱和奉献认可的信号。而对婴儿来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代表着他们在身份认可和自我意识的漫长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身份通常被理解为是我们记忆的产物——我们凭借记忆来叙述我们的人生经历。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我意识是我们与别人产生交互关系的结果,没有这种交互关系,就没有自我。也就是说,“我是谁”的意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产生的。

对孤独症(自闭症)患者的研究表明,尽管他们的主要障碍在于社会交流方面,但在自我意识方面也存在问题。从成长过程看,孤独症患儿从镜子中认出自己的时间比正常儿童更晚,形成的自传体记忆也更少。

还有研究发现,一些由关注他人行为导致的社会情绪,如赞赏或同情,往往会激活大脑的后内侧皮质,币诟内侧皮质是构建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另一个大脑区域。

由此可见,自我更多的是关于“我”周围的人,以及“我”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这一认知意义深远。如果自我身份认同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关系,那么自我意识也应该是依赖于社会环境而发展起来的。

nlc202309011323

通过对自传体记忆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中国人的回忆更多倾向于与社会或历史意义有关的时刻,而欧美地区的西方人则更多地专注个人的兴趣和成就。这种差异可能在很小的年龄就表现了出来。

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这些差异意味着我们的个人身份——“我是谁”是由文化决定的。例如,“我是一个男人”,“我是一名学者”,“我是一位老人”,“我已婚”,“我是一位父亲和祖父”,等等,所有这些,都产生于某种特定的文化。由此可见,人类拥有一个强大的共性:不断地塑造我们所在的社会环境,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塑造自我。

当自我意识不再完整时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大多数时间里,自我意识都是完整无缺的。然而,某些疾病、大脑损伤,以及某些药物对大脑产生的影响,有可能导致自我意识不再完整。

自我意识“僵化” 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构建模块是自传体自我,它让我们可以回忆过去,规划未来,将自己看作是一个跨越时间的完整的实体,而自传体自我是由对生活中一系列事件的记忆组成的。

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第一个“受害者”就是自传体记忆的形成。患者不能形成新的记忆,以往的记忆渐渐消失,导致自我意识无法得到“更新”。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僵化”,通常出现于疾病初期,同时也会导致患者缺乏知道自己有病的自我意识。

人格解体障碍 许多人会经历短暂的人格解体障碍,但对于有些人来说,人格解体障碍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医学文献将其定义为“一种与自我分开或疏离的感觉”。有的人可能会感到自己像一个机器人,或想象自己生活在梦境中或电影情节中。有的人可能产生一种从身体外部观察自己的心理过程、自己的身体或部分身体的感觉。有研究证据表明,这种状态因身体情感系统出现障碍所致。

身体完整性认定障碍 想象一下这种可怕的感觉:自己的四肢不再是自己的。这是一种被叫做身体完整性认定障碍的疾病,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是不幸的,他们的这种感觉经常会非常强烈,以至于他们最终想要切除掉身体上的这部分“异物”。

这种疾病是因身体自我意识产生混乱导致的。神经成像学研究表明,这类患者大脑创建的身体“部件图”与现实身体情况不同,无法匹配起来。

迷幻药 摄入迷幻药物会改变人们的自我意识,例如致幻蘑菇中的一种叫做“裸盖菇素”的活性成分。除了感官产生扭曲,如视觉幻觉等之外,一种普遍的迷幻体验是产生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界线消失的感觉。最新研究发现,裸盖菇素导致大脑前扣带皮层活动减少,而大脑的这一部分参与了对自我意识感知的整合。

科塔尔错觉综合症 这是所有自我意识混乱中最离奇也最难理解的。科塔尔错觉综合症非常罕见,包括一系列的症状,如声称血液或内部器官失踪,否定整个身体的存在,认为自己已经死亡或已经不再存在,等等。有的患者甚至计划安排自己的葬礼。

自我意识 篇4

关键词:小组合作,自我反思,自我管理

现代化的发展使独生子女的自我管理教育成为必要, 而学校首先是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的重要基地。学生自我管理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步。通过课堂学习的自我反思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培养, 因此, 在课堂活动中, 教师应让学生在逐渐反思、逐渐认识的基础上达到自由、自觉的状态。结合我的多年实践, 我认为通过以下策略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一、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

在实践考察中我发现, 学生往往由于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而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请看下面的案例:在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上, 教师想让学生探讨如何使不规则的土豆保持平衡状态。实验器材包括:土豆、矿泉 (带盖) 空瓶子、铁的以及塑料的叉子。教师刚刚布置了任务, 学生立即一哄而上开始抢实验材料, 唯恐自己拿不到材料。首先拿到材料的学生带着一股神气的表情看着没有拿到材料的学生, 而其他学生也都为快点拿到材料而争抢。教室里一片拥挤和混乱。各小组拿到材料后, 本应开始有组织地研究, 可是学生们却各自占着自己拿到的材料摆弄着、玩耍着, 好像这些材料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样。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之间也缺乏合作精神, 有的学生总是情不自禁地捣乱一下, 如当有学生把土豆放在矿泉水瓶子盖上想办法使土豆保持平衡的时候, 有的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推一下瓶子或者摸一下土豆, 结果就使土豆掉下来了。此时, 有的组长就充当了“小权威”“小霸主”的角色。这些“小权威”或者由于自己在班级中有某种职位而觉得自己地位较高, 或者由于自己学习成绩比较好而觉得自己发言具有权威性, 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对其他同学横加指责, 尤其是对捣乱的学生或者学习不好的学生, 有时甚至拒绝与他们一起做实验。面对这样情况, 有的学生默默接受了这个决定, 而有的同学则故意找茬, 破坏他们的实验。这样小组实验谈什么成功, 又何谈成效。

针对这一情况, 我会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 指导他们进行明确的分工, 让他们各司其职, 友好合作。课后我还会就小组合作的问题, 继续跟学生探讨:“有的合作小组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 并没有完成规定的任务, 你们说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们纷纷发言, 说道:“都是某某不好, 他总是捣乱”“都是某某不好, 他总是不让我们参与”“都是某某不好, 他总是不好好配合我们”……看着他们相互争辩、指责、推诿责任, 我话题一转, 说道:“我们很多同学都说是别人做得不好, 那让我们自己回想一下, 自己有没有什么错误呢?”这时, 学生们一下子都不说话了。过了一会儿, 有一个学生低声说:“老师, 其实我也有错误, 我不该总是欺负别人, 扰乱别人实验。”这个学生话音刚落, 其他学生也纷纷开口:“其实, 我也总是走神, 没有积极参与进去”“我不应该阻止其他学生参与实验”……看见学生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性的认识, 我感到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只要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过错, 并能够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这就是学生自我管理的起步, 也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成功的起步。

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 有的教师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 在刚开始阶段通过实施“小组长”制度, 让小组长全面负责整个小组的学习。实践证明, 小组长对调节、控制整个小组学习进程是比较有效的, 但缺乏学生自我反思意识的“小组长”管理制度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 容易导致小组长的硬性管理。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 容易产生冲动的情绪, 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他们往往为所欲为。小组长管理可以压制学生某些情况下的某些行为, 但“外在的制度约束”不容易被其他成员所接受, 其他成员或者带着不满情绪被动接受规则, 或者想方设法阻碍小组学习。缺乏自我认识的、长期由小组长管理的小组合作将导致小组长的霸权管理, 而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行为将会延伸到班级的其他活动中, 直接影响班级的管理活动。

所以, 教师应改变从外部对学生强加政策的方式, 从一开始便要努力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 培养他们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具体活动来实施, 让他们在具体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中开展自我反思, 认识到自己对整个团体的重要性。

二、在自我反思基础上对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

学生能够对自己进行反思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步, 但开始自我反思并不等同于学生已经有了自我管理的意识。自我管理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在完成自己应尽义务与责任的同时不妨碍他人。所以, 在学生有自我反思的意识之后, 教师应逐渐培养他们团队意识、集体意识, 使他们对集体产生一种责任感, 进而通过集体意识的培养达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目的。

在小学六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 我安排合作学习的任务是:讨论圆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一个小组组长拿到材料之后, 就让各个成员摆弄起来, 可是这个小组长却没有动手, 而是权威地说:“你们说说圆的面积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 你们不知道的话, 我就告诉你们。”学生抬起头, 有的用崇拜的眼神、有的用惊奇的眼神看着小组长, 小组长得意洋洋地说:“这个很简单!圆的面积肯定是与圆的半径有关系。”他一边说, 一边开始摆弄实验材料, 而旁边的小组成员却一脸迷惑。

这样的合作学习显然违背了合作学习原有的精神与原则,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重要的是, 学生这种没有合作精神、集体意识的行为将不利于整个班级的健康发展。为此, 我决定采取一些策略, 通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这种策略能使小组长有意识地去考虑其他同学、帮助其他同学, 也能使他对自己原有的、喜欢独揽一切的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克制与反思。这种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生活在集体当中, 自己的行为将时时处处影响集体的形象。在课堂上, 优秀生要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 不要以自己的言行去压制他人, 而后进生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 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自己不断提高要求, 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为集体的成功做出贡献。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有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其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真正保证教学质量。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就是一种奢望。在课堂学习中自觉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有利于学生自身成长以及班级管理的高效性, 能对学生学习的有效进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林东桂, 张东, 黄玉华著.班级教育管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丁榕.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杨妮妮, 李振义.合作学习中的几点困惑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5 (4) .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篇5

二、通过班队活动,明理导行,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学生良好的安全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生活中鲜活事例,亲身体验活动,长期的安全知识的宣传,熏陶、教育才能形成的.。我首先对学生进行防火、防电、防溺水等安全知识的宣讲,并教会他们认识安全标志,教给学生自护的方法、防范的措施。利用班会课让同学们把生活中自己认为最危险的地方或危险的做法用绘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绘画出来,并相应写上一句说明的文字。学生在绘画交流、观摩中,可以相互提示,树立安全意识,避开险情,确保安全。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我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及本班的实际情况,编辑了班级《安全自护歌》 。教师还建立班级“安全岛”宣传栏,向学生宣讲安全知识、再通过讲安全小故事、说安全儿歌加以强化。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学生强化了安全意识,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我班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带领观看安全小集锦《安全我知道》,让学生学习在危险处境中的自护、自救的常识。召开安全知识竞赛、安全隐患场景再现、模拟演习,体验自护方法。课间时为学生播放《安全自护歌》在休息的同时渗透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同学们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安全教育,并提高了安全意识。我在班上还开展了“我与家长共同学习安全知识”的活动。请家长了解其子女自我保护意识的程度,针对问题帮助教育引导孩子,并对学生的自护意识进行评价。在校我们开展自评、同学评、教师评的活动,激励每一位学生向安全岛进军,努力!加油!人人争当自护小标兵的活动。使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能与学校保持一致,更增强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实效性。

三、实效性:

浅析中职学生自我意识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生 自我意识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行各业需要各教育机构提供更多的技术人员,特别是有理论知识又懂技术操作的职业技术人员,而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就是一个重要的培养基地,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职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国家政策也向职业教育有所倾斜,如出台中职学校免学费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等,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学生)成为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现阶段的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如自卑、行为失控、自控能力差等,这些心理、行为现象又大多与自我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功能结构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又称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识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状态的认识的總和。

(二)自我意识的功能结构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研究表明,自我意识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个体在活动时的选择和行为的坚持性;二是影响个体在困难面前的态度;三是影响个体在活动时的情绪;四是影响个体新行为的形成和习得行为的表现[1]。

二、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现状特点

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身心迅速发育阶段,他们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技能、经历、经验和独立思考能力,然而,由于心理发展跟不上身体的发育速度,出现心理的不成熟,自我意识的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等现象,这些现状的主要表现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

(一)自我认识方面:一般情况比较而言,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薄弱,自我意识发展相对同龄高中生来说比较滞后,自我定位不准,挫折承受力差,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中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比同龄高中生幼雅,有些行为还停留在初中生或者小学生的水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不知道自己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有些中职学生对体积活动漠不关心,在参加班级活动前总想着能得到加分或好处才参与,对于做好人好事认为是见吃亏的事,对社会实践、捐款资助颇感不适。外出顶岗实习,总以为企业亏待或师傅欺负,到招呼就直接走人。

(二)自我体验方面:一般情况比较而言,中职学生比较容易出现自卑与自尊、自大与不自信、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由已成习惯,喜欢效仿成人,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独立人格,要求独立,讨厌叮嘱,不重视学业,以至于成绩较落后,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经常遭到老师、家长等的批评、指责,容易产生自暴自弃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公然与老师较劲、发生冲突,如辱骂、顶撞老师、家长。

(三)自我控制方面:一般情况比较而言,由于欠缺知识经验等因素,中职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他们往往受自己意愿、情感的影响,按自己的思维模式做事,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任意性,评价缺乏一致性的客观标准,也较容易出现偏激行为,所以经常出现旷课、打架、斗殴等现象,求知欲低、不想上课或者上课睡觉、玩手机、开小差、网恋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三、中职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人的行为与自我意识是有密切相关的,意识支配行为,行为反映意识,人的全部个性、情感、行为都是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因此,自我意识对个人行为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真正优良品质的产生来自人们的自我意识——能够自主规范、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培养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进行道德行为、性格品质、学习能力等素质教育的基础。从心里卫生的角度看,自我意志是心理结构中最重要的调节机理,也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

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的最具本质的特征,是一个人人格的核心因素。正因为人有自我意识,人才成为一个清醒的个体、能动的个体、一个知己知彼的个体。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社会适应、身心健康和成才发展,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使学生有客观认识,能够接纳自我,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控,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健康,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四、培养中职学生自我意识的策略

中职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出现的问题或缺陷,是其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这是由其身心发展状况和成长背景决定的,并不是单单某个人的缺点,而是整个年龄阶段的特性。但这些心理发展中的消极因素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要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分析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能力

全面客观正确的分析自我、认识自我,是提高中职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前提。一个人对自己应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不可过高也不能过低,给自己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就不会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缺陷而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也不会盲目自信地看待自己。与此同时,当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时,不要沾沾自喜;当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时,也不要垂头丧。要学生学会分析自己,包括外貌、性格、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地位、价值观、兴趣等方面,让学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正在思考什么,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等等。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在的事实,有些是不可能改变的,如性别、相貌、家庭出身等等,既然是不可能改变的,就应该接受事实,勇敢面对;有些事可以培养、改变的,如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等等,既然是可以培养、改变的,我们就应该引导、培养学生,让学生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二)培养中职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新时代中职学生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是对他们的智力、体力和处事能力的发展所起的支持性的重要作用,中职学生必须为之而不懈努力、追求和奋斗。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对上千名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三十年后,他把其中30%的高成就者与20%的无成就者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明显差异就在于自信。要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可以多创建平台,让中职学生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多表现自己的特长、优点,并对他们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让他们多体验成功、胜利的优越感;对待他们的错误,老师也可以耐心地全面分析、教育,让学生懂得错在哪里,同时为自己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另外,也要鼓励学生,让他们知道人无完人,鼓励并给予他们信心,相信他们将来会做好的。

(三)培养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大部分中职学生在校期间都是随自己的情感、意志来做事,根本不是为了将来的发展、完成自己的目标而学习、工作,也就因为这样,才比较容易出现打架、无心学习等情况。一个人要成就大的事业、达成梦想,就要对生人有所规划,也就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其中一个任务就应该是培养学生规划人生的能力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并对人生的目标持之以恒的追求、奋斗。

(四)创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可以监控、引导与培养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中职学生自我意识。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如张贴宣传板报,以创建良好的熏陶空间;开展心理健康等德育课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开设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家庭多合作,共同关注、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另外,学校、班级应该让学生明白他们在校期间,应该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规班约来学习、生活,做到有法可依;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控,并给予及时的反馈,特别是学生的错误与成就;老师、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让学生有良好的榜样参考、学习。

五、总结

当一个人真正有了清晰完整的自我意识,才能够在思想真正独立。健全的自我意识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他们成人、成才的重要前提,让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也必须加以重视和培养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韩永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后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 篇7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 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 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 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 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 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 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 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 应该做什么的时候, 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 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 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人的自我意识就像人的全部行为的“总开关”, 对人的整个行为起总的调节作用。

自我意识明显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是儿童进入学校以后。这是因为, 此时儿童已能利用语言调节和指导自己的行动, 同时客观环境也向儿童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引导儿童要按照这些要求经常检查自己的行为, 加之家长、老师、邻居等成人和同伴也经常以这些要求来评定儿童的行为, 因而使儿童对自我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后进孩子自我意识的特点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著名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指出, 只有当人们的认识元素出现不协调, 从而产生内心冲突时, 才会促使人们改变态度。因此, 只有当人们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自尊心很强时, 一切不良行为才会和这样的自我意识产生不协调, 从而使人们克制不良行为, 产生良好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 自我意识与人的行为的成功经验有密切关系。那些处处受挫, 经常受到负强化的孩子, 自我意识很差, 因而缺乏自制力。

其实,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需要。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表现的机会, 而成功感、自信心、快乐的感觉又是与自我的表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不能有效地展现自我, 成功、自信与快乐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特别是孩子, 他们的自我表现需要更加强烈。进入小学后, 即使是那些经常处在失败状态下的孩子, 其实他们也有自我表现的需求, 只是由于他们在适应学校教育上的失败及周围人, 包括同伴、家长和教师, 对其负面的评价, 深刻地影响着这些孩子, 他们也会认为这样看就是对的, 自己就是不如人, 从而自我认同感差, 产生自卑感。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 这种过多的失败经验, 易形成后进孩子的动力障碍。这种障碍一是能直接降低他们的抱负水平;二是由于多次失败引起他们不愉快体验, 会使他们减少学习兴趣。因此后进孩子不但不会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反而还出现自我贬低和自我抑制。长期恶性循环下去, 他们的学习则无动力, 自我意识的形成就受阻。

后进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以下特点:

1.自我认识比较模糊且比较混乱。对自己的各种状况不了解也不清楚, 不能正确地分析和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以及与别人的差距。这个原因造成了其辨别能力差, 不善于观察他人和自己, 不善于比较, 没有一种正确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

2.自我评价较低, 有较强烈的自卑感, 信心不足。对自己的评价多依赖于别人的看法。他们由于信心不足, 更是容易相信家长和老师等外人对自己的评价。

三、后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

(一) 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育人环境

后进孩子在学校常常受到同学的歧视、教师的嫌弃;在家里常常遭到父母的训斥甚至惩罚。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感情上常常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要消除这种隔阂和对立, 教师应本着尊重、理解、沟通的原则, 对待后进孩子多一份尊重和理解, 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 为他们解除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困扰。让后进孩子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 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教师还应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 与家长取得共识。让家长主动与孩子沟通, 达成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 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育人环境。使孩子努力进取。

(二) 培养后进孩子做自己情感的主人

我们常常发现后进孩子在情感方面十分幼稚, 有时甚至形同幼儿, 人长大了, 情感没长大。只有让后进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让他们成为情绪的主人, 他们才能快乐的学习。因此, 鼓励后进孩子“做自己情感的主人”, 从小事做起, 对自己的情绪, 欲望, 要学会控制, 疏导, 转移。

(三) 努力发现后进孩子的优点和长处

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如果教师对后进孩子的评价是积极肯定的, 他们的自我意识就要好一些, 从而对其取得成功的自信也相对就要强一些。相反, 如果所获得的评价多是消极、否定的, 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真的不行。因此, 教师要多表扬、鼓励, 多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尤其要善于发现后进孩子的“闪光点”。后进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 既有缺点, 也有优点, 只是他们身上的缺点更多一些, 更突出一些。教师不能只盯住后进孩子的缺点, 而应该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并以此为突破口去教育他们, 鼓励他们。学习较差的孩子可能爱劳动, 不遵守纪律的孩子可能心地善良, 乐于助人。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 点燃他们心中的奋斗之火, 对自己的优势敢于展现, 对于不足有信心赶上。相信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四) 逐步减少外部控制

外部控制过多对孩子的自我意识有抑制作用。如果老师家长大事小事, 都管, 管得过细, 管得太死, 则孩子根本不需要自我控制, 也没有机会学习自我控制。这样的孩子, 一旦离开师长, 或者一旦外部控制失灵, 就会立刻暴露出致命的弱点——缺乏自觉性, 因而抵抗不了消极因素的诱惑, 一天天学坏。教师和家长要让孩子自己拿主意, 自己管理自己, 加以必要的指导。开始在小事上放松, 让他们从自身的言行找到自信与发展的方向。逐渐锻炼, 使他们能在较大事情上也能自立。

(五) 培养后进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思考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在感性认识阶段, 人们也要“想”, 但那是初步的, 只有对客观事物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时, 人们才能通过分析、综合, 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 重视的是外部的趣味性, 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高年级孩子思维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逐渐增强, 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喜欢概括, 探索有关个别事实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而后进孩子他们恰恰对事物外部的趣味性最敏感。一般地说, 后进孩子对抽象思维很反感, 概括能力差, 不爱追根问底, 他们常常满足于浅显的认识。而自我意识的形成是要以一定的认知水平为基础的。一个人不能思考万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 无法正确认识自然及社会, 当然也就无法形成自我意识了。

我们要给他们思考的机会, 培养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不要让他们呆读死记。

教师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篇8

一、加强学习, 懂得法律。

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进行的。首先, 要求每位教师务必认真学习法律法规, 特别是《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 做到不违法、不违纪。

二、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

要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学艺术水平, 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 防止好心办坏事。

三、加强安全知识、自护自救

常识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坚持预防为主, 对事故隐患早发现、早排除;要树立安全无小事的意识, 对学生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要多过问、多关照, 不能袖手旁观、若无其事、麻木不仁, 尤其是与学生相关的安全事故要及时汇报。

四、要抓好细节, 做好纪录, 警钟长鸣。

教师要做好每一次安全教育的记录, 尤其是晨会安全教育、班队会安全教育, 每天做好点名工作 (对于学生缺席要及时进行家访或电访以了解原因) , 留存自己进行安全教育的证据。这样做, 可以让教师在日后出现的安全责任追究中规避责任, 甚至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为此, 教师要填写《班主任晨会、班会记录卡》, 将自己的安全教育活动记录下来。

五、要负起责任, 做好巡视, 确保安全。

每天辅导教师要准时到校, 做好巡视工作, 对于责任区内学生追逐打闹, 以及正发生的不安全行为等要加以制止与教育, 确保责任区内学生的安全。

儿童自我服务意识培养探究 篇9

关键词:幼儿,服务意识,评价机制,发展

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意识、发展思维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不仅有助于幼儿提升自我服务能力,也有助于幼儿独立意识的发展,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形成完善的人格。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的方法。

一、结合一日常规,渗透自我服务意识培养

幼儿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结合幼儿园一日常规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幼儿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学习常规、生活常规抓起。(1)学习常规。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学习生活,根据学习常规要求,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渗透在一日学习常规中,将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细化。例如,要求幼儿有序、分类摆放学习用品,自己的学习用品自己准备,自己用卷笔刀削铅笔等。(2)生活常规。幼儿园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结合幼儿园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具有很强的辐射效果。幼儿园教师要结合值日生制度,安排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值日任务,包括打扫教室,午休完穿衣服、叠被子、系鞋带、倒垃圾等。在结合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时,要尽量使幼儿园生活模拟现实生活,提升幼儿园处处育人的宗旨。

二、借助活动载体,强化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大多数幼儿生性活泼好动,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借助活动载体,如游戏、唱歌、表演等,在丰富的活动中强化幼儿自我服务意识。(1)游戏是幼儿园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幼儿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活动载体,根据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游戏互动,在生动的游戏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2)音乐、表演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之一,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节奏、音乐表演中的情感投入等,都有助于强化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教师要有目的地选一些简单的儿歌、情境表演剧等,引导幼儿在儿歌、情景剧表演中强化自我服务意识,用意识引领幼儿自我服务行为。

三、树立学习榜样,引领幼儿自我意识发展

幼儿教师要善于借助榜样的力量,为幼儿树立学习榜样,引领幼儿发展自我服务意识。(1)自己树立榜样。教师是幼儿接触较多的人物之一,在长期的幼儿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幼儿对教师具有一种无法比拟的榜样效应。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自身的榜样资源,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幼儿现身说法,做幼儿自我服务的好榜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幼儿、引领幼儿,帮助幼儿培养自我服务意识。(2)树立身边榜样。实践表明,选、树、学是教育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挖掘幼儿身边的榜样,在班级积极开展选树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幼儿喜爱动画片的特点,选择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为榜样,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四、运用评价机制,激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积极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尚不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来自于外界,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幼儿意识发展与行为实施。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优化评价艺术,引导幼儿培养自我服务意识。(1)评价要具有激励性。批评与表扬都是评价方式,教师在实施评价引领幼儿培养自我服务意识时,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教师即使需要批评,也要进行委婉的批评,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表扬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有信心为自己提供自我服务。(2)评价要具有导向性。目前不少幼儿园教师在实施评价时,评价缺乏导向性,主要表现在评价模糊,不具体,没有细化。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评价时,从细处入手,将评价具体化,让幼儿明白老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从而在老师的评价下调整自己的行为,培养自我服务意识。

五、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幼儿因材施培

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时,要加强学情分析,从幼儿自身以及生活的环境对幼儿的实际能力进行充分估计,实施因材施培。(1)尊重幼儿实际能力现状。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显著的能力差异,如果不尊重幼儿的实际能力,就不能对幼儿作出客观的认识。高估幼儿实际能力,容易挫伤幼儿自我服务的积极性,甚至带来严重的安全事件;低估幼儿实际能力,则不利于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提升,影响幼儿的自我发展。(2)重视幼儿家庭教育考量。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于幼儿能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对幼儿家庭教育的考量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认识幼儿,根据幼儿能力发展实际采取科学方法,做到因材施培。

六、结束语

总之,幼儿园教师要将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培养的路径,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进而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守凤.运用音乐活动提高托班幼儿入园适应性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10).

初中生“自我意识教育” 篇10

一个人对于成败的认识目的不同, 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同样的事件, 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 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追求目标。因此, 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给学生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 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 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从而抵制奋斗过程中的不良诱惑, 追求目标的完成。教师要交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 应该要求学生做到自我检查, 自我提高, 事出有因当从个人身上去发现问题, 不要总是埋怨周围环境, 这样才有利于自身的成长, 只有适应环境, 才能健康做人。随便的抱怨和怨天尤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只会徒增个人烦恼, 思想上有压力, 任何事情的处理结果都不会是冷静的、有成效的, 也促使不了自己的健康成长。

一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比较方法, 促进其不断进步。我们经常见到有些班主任老师鼓励同学们“比、学、赶、帮、超”, 桌子上、书本上、墙壁上到处可见铮铮誓言, 做给谁看?我想说, 这仅仅是一种作秀, 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在实际操作中, 我是这样做的, 我要求学生确定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 记在心里, 写在日记里, 成为个人的小秘密,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确定目标的优势, 取长补短, 学方法, 比干劲儿, 比勇敢, 比自信。每当学习上、生活上、活动中, 超过了对方, 在自己的私密日记里写下来, 画个红色的五角星, 以其来激励自己不断地超越。二是和自己比, 比比物质的欲望是不是减少了, 学习方法是不是有所提高, 成绩是不是有所进步, 还有没有自卑的感觉等等。我们使学生学会了比较的方法, 就使他们产生了一种不服输和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和毅力, 我们的教育效果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确定合适的目标, 引导学生要具有合理的“满足感”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如果人生定调目标太高, 不仅仅会使自己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 而且会助长个人的自卑情绪, 造成破罐子破摔的后果。因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应当适时指导学生确定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 摸一摸能够够得着, 跳一跳能够摸得到, 不断地产生满足感, 进以激发个人潜能。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自我要求, 避免好高骛远, 克服追求过分完美的思维倾向。

三、跳出个人看世界, 避免过度的自我心理倾向

自我意识的产生基础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指向。在实际操作环境中, 我们应要求学生关注周围的事物, 回归现实。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过分地关注, 沉湎于自我, 就可能造成脱离现实, 孤立自己的危险, 作为班主任, 应当学会察言观色, 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找到他们的思想症结, 引导有此种倾向的学生多参加班级活动, 和班级志趣相投的同学打成一片, 把他们从个人的空间解脱出来。例如, 有些女同学, 过分注重个人仪表, 对自己的着装过分在意, 对穿戴不那么讲究的同学嗤之以鼻, 甚至取笑他人等行为, 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矫正, 促使他回归到正确的思想轨道上来。

四、培养缓解欲望的能力

需要是驱动个体能动性的根本。近日有报道说某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对先进电子产品需求, 竟然卖掉自己的一块肾脏, 这种事情匪夷所思。因此, 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抗欲望的能力培养, 培养他们自我克制、自我调节延迟满足的能力。我们不反对对新兴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但要反对在条件不成熟情况下的个人欲望的满足, 我们应该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欲望可以满足, 什么样的欲望决不能满足, 什么样的欲望应该在条件具备之后才能满足, 什么样的欲望此时不能满足, 什么样的欲望满足得越晚, 其满足的质量越高。如果我们的学生抵制不了诱惑, 寻求及时的满足, 就有可能悔恨终生。学生处于求学的阶段,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密切关注, 帮助他们抵御多种错误的诱惑, 同时, 更应该为人师表, 使自己的行动符合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此, 才能教育自己的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

五、给学生自我控制和调节的方法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 有不少的学生清楚个人的缺点和不足, 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 但总是自己管理不好自己, 不自觉地就犯错误, 让人烦不胜烦, 事后虽然也能给他人赔礼道歉, 但这样的行为总是重复, 也就是说, 个人控制能力太差。那么, 我们如何才能帮助这些同学提高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呢?首先, 我们应该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这些行为的危害和对自己造成的不良后果。这些后果日积月累必定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比较严重的影响。错误的行为一旦产生, 往往就可能纠正不了, 或许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其次, 应该帮助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要以计划为自己行动的指南针。再者, 根据计划制订出对自己的奖惩措施并注意犯错的时候要及时惩罚, 比如, 忘带作业, 自己惩罚自己做上一百个俯卧撑等。除了内心的自觉外, 也要靠外部性的奖惩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 比如请同学或老师进行适当的帮助, 监督自己的行为, 一旦犯错请别人给予提醒。最后, 多组织这些同学参加一些活动, 如打球、游泳、参观博物馆等。在活动中磨炼意志和毅力, 帮助他们树立集体荣誉感, 明白团体荣誉的获得, 缺少了任何一个人的努力都将导致失败, 以此帮助有这些毛病的同学树立自信心和改正错误的能力。

领导创新的自我意识建设 篇11

关键词:领导决策者;创新;意识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的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则认为,活力和忍耐力是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且把此排在领导素质五条中的第一位。他说,第一,这种品质有助于获得难能可贵的经验和知识。第二,活力是产生个人魅力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两位代表人物的话告诉我们,创新的深层含义,是科学价值观念指导下的经济或社会的变革,而领导者的创新一自然,活力的本质是创新一又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品质。在今天,应该说领导活动本身就是很强的社会活动,而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就是创新;作为领导者,领导就是引导,也只有创新才能引导人们不断进步。所以,自我意识的建设应主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领导决策者要有创新的气魄和风险意识

领导者具有创新气魄和风险意识对其本身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胆也是识的前提。有了创新的气魄和风险意识,才能勇于探索事物的真谛,把握事物的脉搏,得到事物的本质。是求索于事物之中,而不游离利于事物之外。二是只有具备创新的胆略,才可能具有战略眼光。没有开辟道路的勇气,是不可能预见未来的。三是创新的凝聚干部、群众的必要条件。所以,改革和创新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离开改革和创新,任何单位和企业都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二、领导决策者要有主动摆脱惯性思维的意识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依惯性行事,纵然这种惯性可能带来可怕的结局,也不惜以一贯之。这不只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整个社会来说,也常常如此。可以说,惯性是社会系统的一大特点。所以产生这种现象,除了人的惰性,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因为新的事物没有出现过,人们并不熟悉,人更难以把握,所以对并非了解这一事物的大多数人来说,就是难以接受的。而对已经熟悉了的事物,人们已经有了直接的经验和感受,易于把握,自然会按着已有的惯性行事。另外,探索并把握新的事物是个艰苦的过程,产生现象的原因可能距现象发生的地点很远,时间很长,这就给人带来了许多困难可能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这就是造成人的惯性思维的根本原因。问题是,作为领导者,正如我国一汽公司总经理耿昭杰所说:“企业家命中注定要伴随着风险过日子,这就是他的职业性。”所以,摆脱惯性可能是困难的,探索、创新可能是痛苦的,但这是领导者所能选择的唯一的道路。因为领导就是引导、带领,方向是决定命运的,而只有创新才能保证方向。

三、领导决策者不要过多依赖集体力量

探索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去做的事情。我们党一直主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意见集中上来,做决策的是少数人、个别人;到群众中去,也是少数人、个别人带领群众去创造。把领导的意见化为了群众的行动,那是在开创、创新之后哦,而不在开创、创新之中,否则还叫什么领导!这里,不是叫我们脱离群众,而是要我们要有创新的自主意识,要有领导者的独立见解。所以,在创新的问题上,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但突出的是自主意识,这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和关键所在。否则,我们就可能做权证的尾巴,而不是领导者。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托马斯教授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实际上是一个独创着。”这句话很贴切地表达了我们所要讲述的意思。

四、领导决策者要学会与相对谋生的人合作

这涉及到一个人的开放程度。多少年的相对固定化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使我们习惯于已有的生活和工作,很难超越出来。而今天的大社会、大流动又逼着我们适应这个开放的环境。所以,与相对陌生的人接触并合作,对于我们吸收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新的观念,保持一种创新的意识和欲望,应该的一条较为可取的道路。日本的大野力教授就说过:“独立的预见性产生于跟异质的人的交流之中。”其实,只要我们向四周看一看就会发现,与陌生人的合作,几乎是所有有创造性的人的共同特点。总而言之,有创造就有与陌生人合作的关系存在。这应成为我们创造活动的一条铁的法则。

五、领导决策者要学会容忍不稳定的环境

因为创造就是在打破和打乱旧的东西中,创造出新的东西,所以其创造环境必然是不稳定或说其只能在不稳定的环境中进行。当新事物出现时,又不可能马上建立新的秩序。所以,允许、容忍不稳定的环境,是创新的应有之意。在日常生活中,在惯性的意识里,我们大多数人是不愿意、不容易接受乱的。但是,有成就的企业家,有意识创新的人,又是敢于向稳定秩序挑战的。因为,具有挑战精神,才是决策者的必备素质。

六、领导决策者要始终保持允许失败的气氛

航天某型号武器总设计师王振华,在临终前说:“往往先进的东西是过去没有的。没有的东西,不做出来,怎么说它行还是不行。没有的东西,自然会有疑问,有人反对并不奇怪,但不意味它不行。行,也必须用东西证明它,在这个问题上,希望我们科研队伍继续发扬这种精神。”虽然的讲给科研人员的,但却十分深刻。允许失败应该两个方面,一是允许别人失败,二是有允许失败的环境和氛围。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创新也要允许失败,没有失败的创新固然不错,但不能不允许创新有失败。

七、领导决策者要注意创新的方法论问题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护理纠纷 篇12

关键词:自我保护,意识,护理纠纷

随着人们自身利益保护观念的不断增强,对医疗质量、护理质量、服务质量要求很高,其法律观念、经济意识也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稍不留意或违反操作规程,就会造成病人的不满和投诉,造成护患之间的矛盾和护理纠纷。一旦引起纠纷,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它会长期困扰着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才能使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护理纠纷,具体做法如下。

1 加强安全知识及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1 加强安全知识学习,确保安全

为了提高医疗护理安全意识,我院护理部每年举办2次讲座,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高度重视医疗护理安全问题,时刻把好医疗护理安全关,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的意识,在各自的护理岗位上,认真自觉对待每项护理操作,处理好病人从进入医院到离开医院的每一个环节,保证了门诊护理工作正常运转。

1.2 认真学习法律知识

法律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手段去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依靠法律维护医院的正当权利。为了增加法律知识,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事故管理办法和法律知识”专题讲座,使我们认识到新形势下公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已大大提高,护士应加强工作责任心,避免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同时应注意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严格履行法律程序,避免护理纠纷。

1.3 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护理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的服务性工作。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必须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操作常规,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只有认真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技术水平,保障护理安全,防止差错事故。

2 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

2.1 改善服务态度

服务态度不好,解答问题态度生硬,缺乏与病人沟通技巧,均可导致护理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减少护理纠纷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规范服务行为

在为病人服务中,应使用文明语言,做到文明礼貌,举止文雅,语言亲切。如病人一进入门诊大厅,导诊护士主动称呼您好,请问您看什么病,然后告诉患者在哪挂号,在哪看病,对老年行动不便患者称呼您好,请慢慢走,必要时上前搀扶或送上轮椅。对病人提出的疑问和某些过激的语言及行为,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体谅、以实际行为来感召他们,把为病人服务的过程同热情的服务态度结合起来,在思想上,观念上和行动上,处处为病人着想,围绕着满足病人需要,自觉地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以提高病人及家属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信任。

3 严格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及查对制度

护理操作规程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经过实践经验,不断充实,修改,完善而逐渐形成的,每一项都有其可行性,必行性和科学的内容。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是护理人员必须遵循的,它既是预防判定差错事故的因素,也是解决护理纠纷的准则,如我院门诊输液室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制定了输液流程。病人来到输液室,白班检查药品,登记,副班核对无误后配药,配药后的空药瓶保留。主班护士询问病人您叫什么名字,病人回答的名字与输液卡片一致时方可输液。几年来,输液室护士严格三查七对,按程序操作,堵住了多起差错及纠纷的发生。如有一老年患者输液结束后,就说护士没有给加药,护士就把他加药后的空药瓶拿给他看,在事实面前,他不好意思说对不起。由此可见,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是预防和判定差错事故的重要因素,是正常护理活动的保障,只要我们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去做了,哪怕病人有误解,我们一定会得到医疗法的保护。

4 严格遵守劳动纪律

门诊是医院的一个窗口,护士“在岗”是起码的要求。“职责”是必备的内涵,二者统一,是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保障。如果护士在岗,工作到位,精神饱满,着装整洁,文明礼貌,举止文雅,主动热情,病人一进入门诊大厅就得到热情的接待和及时的诊疗,病人得到了满意的服务是预防护理纠纷的手段之一,反之,护理人员脱岗,病人等护士,就会造成不满和投诉,甚至引起护理纠纷。

5 维护患者就医权利,杜绝护理纠纷

根据《宪法》和《民法通则》,公民在患病时享有知情权和隐私权。知情权是指公民应该享有了解与自己利益相关情况的权利。在求医过程中,病人十分重视这一权益。他们对自己的病情检查,用药治疗等都希望了解的一清二楚,一旦发现有未经同意的措施,就会投诉引起纠纷。所以,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尊重病人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护理纠纷。

上一篇: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下一篇:陶瓷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