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之心得

2024-10-05

初中数学教学之心得(共12篇)

初中数学教学之心得 篇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在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 才能促进教学相长, 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 时时闪现生命的灵性和活力, 形成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只是老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单一过程。一节充满生命力的数学课是形成多元互动的数学过程。因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很容易成为单向性的数学知识的传授。其原因一是数学自身的学科特点, 数学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区别是它的高度抽象性, 处理不好抽象与直观的关系, 会使教学的互动性受阻;原因之二是教学过程从本质上看, 它是一个人工过程而不是自然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片面强调教师这一要素, 由于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具有权威的“领导者”, 而使教学过程失去平衡, 导致教学的单向运行。而长期以来, 受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影响, 教学中, 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统式教学牢牢禁固着老师和学生的思维。所以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实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真诚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作为教师, 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 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 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 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 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 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 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 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 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例如, 我教到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和时, 课堂上探讨提问时, 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多边形除去一个内角后其余内角和为2750度, 问这是一个几边形?”我就没有直接解答, 叫同学们探讨, 这个问题的确够难, 但他们都在热火朝天的讨论着, 虽然课堂看似很乱, 但都在围绕着主题进行。这时有一个预习了不等式的学生说可以这样解:设为n边形0°< (n-2) 。180°-2750°<180°解得又因为n为正整数所以n=18, 可是现在没学不等式呀, 我对想出办法的同学加以肯定与表扬后, 又引导他们从多边形内角和化为多个三角形如手, 一会儿, 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向童举手发言了, 她说:“可以用2750°除以180度等于, 15个三角形16边加2边为18边形。她的这种解法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高度评价, 她很高兴, 这堂课老师与同学都很轻松。我发现以后他们学数学积极性更高了。

二、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 了解他们的处境。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 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 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 更要备学法;备教路, 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 更备学生的活动。其实,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走进课堂前, 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 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 也想表达、诉说。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 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 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 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 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三、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 这样可以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 参与到学生中间, 及时了解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了问题, 没关系, 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 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但对于学生的提问, 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 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 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 找出答案, 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 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能学会的, 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 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 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 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 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四、从身边的数学入手用好新教材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要载体,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 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提供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创造了众多的自主探索的好机会。主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手、脑、耳、眼、口交替使用。这样, 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疲劳,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在“二元一次方程”例题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主角”,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 真正成为数学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同时强调解题的书写格式过程, 目的是给学生以示范, 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 并为学生提供参考格式, 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得到发挥。这样的教学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 虽然改少了例题的数量, 但既能使学生动眼、动耳, 又能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 在合作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达成共识, 实现共同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之心得 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在这场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那么如何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呢?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首先,通过直观演示要做好基础教学,打好基础。

初中物理教学不是独立的,而是要为经后升入高中做准备的。高中难,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建立物理现象模型时,对初中学生来说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例如在讲解重心的位置这一知识时,用一根金属丝拉直时重心在中间,而弯成圆环时重心则在圆心,不在物体上,通过这个简单的直观演示,很快就会使学生明白并理解知识。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其次,抓住基础、放慢速度、面向全体。

初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过去我们培养学生时主要是以中考为指挥,往往更多关注参与中考的那部分学生,而现在新课程注重全民教育,要求培养每一个学生成“才”。与此相呼应的,新教改注重结构上的选择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注重内容的时代性,关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思想;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本着抓住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在起始教学过程中放慢速度,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案和练习方案,使最大多数的学生尽快树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进入初中物理学习的门。

第三,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已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老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 教材。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第四,布置作业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布置作业时采用一刀切的形式,全部学生做一样的作业。这样做老师自己是省事了不少,但是从学生的发展来说,这种做法是存在弊端的。教师布置作业时,决不应是随意的、盲目的,想起什么布置什么,而应有一定的针对性,这应是教师在作业布置当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在一个班级里面,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很大,水平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如果布置学生做相同的作业,往往会出现成绩基本能够完成,所以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完成。“选做作业”则在难度上有所增加,要求学生能够较灵活、更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完成,每个同学可视自己的学习基础量力而为,自主选做。这种方法试行了一段时间后,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表现为好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而差生抄作业的现象也减少了,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好起来了。当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选择(或者自编)不同层次要求的、有针对性的题目,还给教师批改作业增加了难度。但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第五,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早在1910 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中学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之心得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心得

我们应该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一)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二)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三)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四)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四、让情境“活化”数学

(一)让学生在合作情境中交流互动

新课改倡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懂得合作。对于低年级学生,伙伴之间通过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使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促进学生顺利地自我构建知识和创造知识。

(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亲近数学

只有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有意义的数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增进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程。

(三)情境教学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已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课堂成为生活性、趣味性、活动性的课堂,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去发现、去创造,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除上述的,还需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备课:备课是教师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只有认真备课,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备课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二是认真钻研教材;

三是了解学生;

四是组织教材,选择教材;

五是教具学具的准备。

上课: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术、技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质量,但备课毕竟不过是个计划,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作出很大的努力。

作业:作业的布置和批发,是使学生巩固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养成独立作业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年级都要布置适当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但作业不能太多太繁。批改作业时要认真细致,在批改下次作业时,首先要检查上次作业中的错误是否订正,评讲时应让学生发表意见,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讲评的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之心得 篇4

一、备好课, 充分使用共享资源

备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备课时, 重难点要让学生心中有数, 把要求尽量表述具体, 具体措施要恰到好处。注意教学内容的上下连贯性, 教学方法的灵活可行性, 练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力争在备课环节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从中做到教与学的结合, 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我认为:上课一分钟, 备课十分钟。怎样才能备好课呢?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现在是信息时代, 我们应该坚持集体备课, 实现资源共享。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 善于思考, 把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学会探究、验证、思考, 成为教学实践的研究者和探索者。我们要多向名师专家学习, 努力使自己成为研究性的新型教师。教师要通过多渠道来完成教学方案的设计, 创设情境, 组织活动, 如贴近学生生活的对话表演、朗诵、自编话剧等,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效率。

二、抓住重难点, 并能对其进行有效突破

教研室王老师曾经听过我的一堂课, 她给我的评价是这样的:教师基本功不错, 口语纯正流利, 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 有很强的亲和力, 体现了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学环节安排比较合理, 从复习单词到词组, 到句子最后到篇章。达到了让学生真正运用英语的目的, 培养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锻炼了学生学英语的能力。给我感触最深的是, 王老师给我指出我这节课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对于重难点的突破上力度不够, 效率不高。意思是给学生的语言情境、语言信息、语言提示太少, 学生不知如何联系现在学的知识和过去原有知识, 他 (她) 们甚至不敢去灵活运用, 这样限制并约束了他们的思维, 久而久之, 对英语产生了畏惧心理, 进而失去兴趣, 造成成绩逐渐下滑。受到王老师的启发, 在以后教学中, 我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采取了多给学生造句的机会, 比如在学习定语从句时, 我每讲到一种句型时, 我都让每一组学生中每个学生造至少5个类似结构的句子, 每个同学积极参与, 每个小组都身先士卒, 这样不但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而且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应用英语的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课堂效果。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提倡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是在高效教学模式的高品质学习, 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学习模式。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不仅能在学习内容上由浅入深, 而且也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能使学生获得主动的积极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能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能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空间。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有助于因材施教, 从而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知识和人格的发展目标,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分工, 并在过程中相互帮助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在课堂上实施小组活动, 便成为一种有效的互动教学模式。在这种理论指导下, 本学期我们九年级英语组使用了导学案, 并把班级学生分成五大组, 通过两年的实践, 效果显著。

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家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 特别是英语教学, 课堂是我们学习英语这种语言的场所, 我们教师不必摆出老师的架子, 而是带领学生们一起学英语, 练习英语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练习英语的情境。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上一切活动都将是我教你学, 时间久了学生就出现厌学情况。青少年对画画比较感兴趣, 在英语课上, 我充分利用这一点, 让学生用彩笔记录了他们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所以, 我们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为今后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课堂效果, 而且有助于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模式, 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另外,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利于因材施教,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覆盖率高、学生实践机会多、训练充分的优点, 逐步改变了学生怕开口、羞于开口, 张不开口, 学的英语用不上的弊端。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 学生相互学习, 相互补充, 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解决个别差异, 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

总之,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既可以发挥教学民主, 活跃课堂气氛,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 又可以开发群体资源, 解决个别差异, 增加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也起很大的作用。因此, 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运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使教得自如, 学得轻松, 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形成教与学互动的最佳情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探讨和研究,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认真坚持定会闯出一片英语教学新的天地。

摘要:了提高教学模式, 教师要注重备课, 突破重难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初中教学之我思 篇5

我区2004级初一新生使用了全新的《思想品德》教科书。经过一学期的使用,笔者在新教材的教育教学过程逐步积累了一些个人的经验和体会,在此与各位同仁共享互勉。敬请批评指正。

首先要增强使命感,高度重视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有些学校和有些教师的思想认识中,与其他年级尤其是毕业班的思想政治课相比,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往往不被重视。其实,无论是兼课的还是专门教授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只要从长远打算,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连续性和对学生成长负责的角度来认识,增强使命感,多投入些精力,多采取些力措施和方法,就会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和教育效果。新版教科书的全新内容和结构,对任何一名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新课程改革在此提出的新要求。如果我们不是仅从应试教育的分数出发,而是从落实素质教育的高度,和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使命出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积极钻研新教材,研究新问题,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融洽师生关系。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方式。再沿用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目的的方式方法,显然不适合新教材新要求,也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相悖。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贯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新授课教学中,通过前后左右3——4人分为一组,把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发动学生去讨论解决,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也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习惯,一举多得。在复习课上,同样运用分组合作,每个学生检查一个或几个问题,彼此互相帮助检查对知识的记忆情况,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就可以腾出精力用于重点问题和重点学生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再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掌握了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每一学期的开学初两节课,我都先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从上学期考试成绩突出的学生中每班选出四人,请他们总结上学期学好政治的经验和方法。课堂上他们的经验介绍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也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然后教师再进行补充、总结,系统化:(1)抓住三个主要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2)课前预习或自学,自己找出问题及其答案要点,标注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3)课堂上做到专心致志地听,积极思考和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补充的课本上没有的新内容及时记下关键词,(4)下课后及时整理笔记和复习所学知识;(5)独立做题进行练习,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学会抓关键词进行记忆,理解记忆。等等。

第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述学习的好方法学生一时用到学习中是不成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坚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指导、训练、纠偏和督促。扶上马再送一程。经过一个月甚至更多时间,直到大多数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形成习惯,其余的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兵教兵”的方式逐渐达到熟练掌握。比如

在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方面,我积极争取班主任的配合,充分利用各班后面的黑板报,开辟“每日时事快讯”专栏,要求学生一人一天,把自己通过听广播、看电视新闻或报刊了解到的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各写一条,每天下午上课之前完成。开始,经常有学生忘记写。我请全体同学监督,时常提醒,指导学生怎样抓住重要的新闻。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学生们形成了习惯,并培养了兴趣。好习惯成自然后,不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第五,抓住学生心理,细节决定成败。初一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性高,但也常出现错误和不规范的现象。尤其是活动课的教学中,可能发生一些学生过于活跃的现象,显得纪律比较乱。处理这一矛盾的原则我认为首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切不可矫枉过正。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引导学生,少训斥不挖苦学生,经常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规范课堂教学秩序,严而有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以学习上进的信心和帮助,在这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孕育出的积极情绪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抓住了学生,也就抓住了成功的关键。

第六,要对学生进行应试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只要言之有理,就要肯定。但考试则要求语言规范,层次清楚,准确性高。尤其是初一学生第一次面对政治闭卷考试,难免摸不着头脑,心理紧张。教师完全可以把应对考试的心理、物质准备;答题的要求,方法、技巧等印发给学生。每次考试,拿出来看看,教师进行细致的指导。这样对学生会起到很大的稳定军心的作用,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写字教学之心得 篇6

写字教学写字习惯方法技巧打造自己的特色教学如一缕春风姗姗走进我们的课堂,它打破了我们以往的只要质量,不管其它的教学模式,缓缓走进我们教学中。几年来我们倾力于写字教学研究,对写字教学及其实施策略有些思考,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要明确写字姿势,培养正确的写字习惯

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好字是一种习惯,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一种体现。教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能正确、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要想写好字,必须先培养学生正确的握笔与写书姿势。现在的学生书写姿势非常不好,主要表现在:握笔姿势不正确,有的孩子手与笔尖之间不是不足一寸就是超出一寸;胸部离桌子太近;眼睛离本子不足一尺,几乎是趴在本子上。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而且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在写字教学中我不厌其烦的示范正确的写字姿势、利用讲故事、表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给他们造成的严重伤害和后果。其实儿童要完全达到正确写字姿势,实际上是有困难的,因此,对于不正确的写字姿势,各任课教师和家长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关注孩子的写字姿势,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孩子,否则既影响到写字质量,又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二、教会孩子写字的方法和技巧

1.了解基本笔画

我们经常讲,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要想写好字,首先要先教学生认识基本笔画,基本笔画是学生写好字的基石。在认识基本笔画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传统的汉字基本笔画有8种:点、横、竖、撇、捺、提、折、勾。以横、捺等几个基本笔画为例:横: 起笔从左往右要写稳,起笔时先轻轻一顿,行笔长而轻快,形态平直,方向略微向上斜,到头转一下笔峰,再向右下一顿,收笔。捺:下笔时要轻,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捺口诀是:顿笔、回笔、捺尖,很多孩子已经初步掌握。还有个别孩子“捺尖”做不到,没有关系,平时可以多练习。撇:撇的写法:侧落笔,稍顿,然后向左下撇出,逐渐提笔出锋。横折:先写横画,稍顿,在收笔处顺势向下写折,笔锋下行时稍向左倾斜。只要学生掌握了基本笔画的要领后,要多多练习,写字的时候就胸有成竹了。

2.学习字的结构

我们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无可比拟的魅力,每一个字都有我们先人的智慧所在。根据汉字的结构我们可分为14种,它们分别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又分左右上包围结构、左右下包围结构、上下三包围结构、左三包围结构等、全包围结构、独体结构、特殊结构。只有掌握了字的结构,学生才能了然于心。在每一次写字教学中,我都先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了解各部分构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和准确的位置再下笔。汉字的形体特点为方块形,独体字比较少,左右结构的字数量最多,左右偏旁高低不同、宽窄有别,要注意具体分类,如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同等。左中右结构的字各部分长短宽窄也要留心。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特殊结构的字,偏旁的高低、宽窄变化比较多样。再让学生看看每个字的各部分应写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最后再让学生下笔写。这样我花近两年的时间反复的练习,根据字形的难点,坚持练习,学生才慢慢地把握好字形,把字寫得规范。

3.教学生描仿

范写也是写好字的一种方法,在书写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身示范,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写好字的榜样。特别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时,一定要写得规范,让学生有范写得机会。有人说,一个写好字的教师,不一定有写好字的学生,但一个写不好字的老师,肯定有一批写不好字的学生。字要写得规范、准确,并要时常与范字进行比较,找出缺点后,再进行修改。低年级学生开始时可以让他们先描写,再仿写。在这方面也可以讲一些书法家的心得体会,让学生明白,对字的结构、形体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对写字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样才能把字写好,最终练成一手具有个人特点的汉字。

4.保证练习时间

要想写好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坚持以恒,不断练习,才能成功。我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写字时间,要求每周必须抽出半小时的时间来进行写字,每周每位学生必须上交一份写字作业。在教师看作业时,教师必须对写字好的学生或者是写字进步的学生,有激励性的评语。只有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才能把中华古老的方块字写的工整、规范、整洁。

三、奖励激趣,主动写字

表现欲是小学生的特点。我经常为孩子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上,我们经常采用对比、板演、投影仪等手段展示孩子作品。一周之内的优秀作品贴在学习园地中,供同学们展览、参观。我们学校也经常开展书写比赛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写字作业,学校老师按级部评出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品经常在礼拜一升国旗的时候进行奖励,奖品虽不贵重,但同学们依旧兴致高昂,有时因没有获奖,会嘀咕半天,眼中流露出的是对获奖者的羡慕,这些足以证明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在教学中,我还经常把孩子们写的不规范的字写到黑板上,让孩子们自己点评,互相指正。孩子们的兴趣很浓,效果也不错。我还采用了奖励小红花、同桌比一比、我给同学做示范、评比小小书法家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对写字的兴趣。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也会更自信、更主动地去学习写字。

初中数学阅读教学之浅析 篇7

1.高度的抽象性。初中数学阅读教学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理性思维,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过程中, 必须让学生感知材料中的数学术语和符号, 充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和知识结构, 这需要教师在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基础上实施的教学。

2.表达的精确性。数学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 对它的概念、符号、术语都要精准地表达, 准确地理解。阅读教学时, 不可以用含糊不清和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教学, 防止学生理解出现偏差。当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时, 首先必须理解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 不能忽视或略去表达中的任何一个数学用语。因此, 浏览或快速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3.阅读的细致性。数学阅读教学绝不可以理解为简单的背诵, 而应该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体会数学概念、定理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阅读领悟数学语言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 对每个数学语言表达、名词术语、图表等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对刚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几遍就阅读完成, 要通过反复认真阅读, 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 领悟它们的精髓。教学中, 很多学生能阅读一段数学材料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 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这就要求认真细致地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勤思多想。

4.阅读思维的灵活。数学语言转换频繁, 阅读中需要一定的灵活性, 通过不同的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等, 把阅读交流的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 体会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相同的语言内涵。例如, 对角平分线的性质语言表述: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可转化为自己的符号语言:一个平分, 两个垂直, 得到相等。这样的阐述便于学生理解并准确把握条件的个数。通过语言叙述和符号语言的把握, 更能体会直观的图形语言, 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学生的数学语言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 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水平发展低的学生, 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 思维转换慢, 理解能力差。因此, 重视数学阅读, 丰富数学语言系统, 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那么在新课改中, 帮助学生提高数学阅读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 我们需要认真体会阅读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灵活选择阅读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为此, 我尝试做了以下工作:

其一, 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概念, 通过阅读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对概念的理解, 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概念是否正确, 并能举出符合定义的具体例子。例如, 学习了分式的概念之后, 列举以下分式:。结果很多学生认为 (3) (4) (5) (7) 是分式, (1) 不是分式。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阅读, 提升对概念的理解深度。

其二, 引导学生研读定理、公式等, 通过阅读准确把握定理、公式的条件和结论以及适用范围, 体会定理的形成过程, 在参与推导的过程中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例如, 求根公式的推导, 很多学生通过阅读, 记住公式和公式的适用条件, 这些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把握推导中蕴含的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 这些显然是死记公式、套用公式所不能达到的。

其三,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 审清题意, 在此基础上先尝试独立解答, 后与教材中的解答作比较, 找出自己解答中存在的问题, 比较自己的解答和课本上有什么不同, 以便更好地优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领悟解题规律, 掌握规范书写格式。

其四, 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教材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 教育教学原理, 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而成的, 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重视数学教材的阅读, 在重点问题讲解前和后, 都必须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 自学一定的材料, 阅读习题或定理的简短文字, 这些都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基础。当然, 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仅仅靠阅读教学获得, 但灵活采用阅读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深度,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兴趣教学之探索 篇8

一、让学生在学数学中享受美

实际上, 数学也有很强的美感, 如数学学科本身结构具有内在美, 数与形特征具有外在美, 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 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点拨启发思维艺术的美、作用美等等。作为教师, 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遵循教学规律, 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美,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 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学习情感。如黄金分割课程教学过程中, 通过向学生揭示舞台上报幕员站的最佳位置、女青年腰带扎的最理想的位置、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种实际应用等,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及其应用价值。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我们要引导学生审视数学之美, 要注意揭示和挖掘数学美的特征, 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鉴赏和感受数学美, 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思维,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

设计情境已引起普遍重视, 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设计课堂时都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儿童化, 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谓“问题情境”生活化, 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 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直观教学, 让学生真正看到、听到

在教学中, 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 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 “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 “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 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例如, 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 我让学生带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立体集合图形的物体, 通过分类, 找出共同点以及不同点, 看一看, 比一比, 摸一摸, 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长方体, 正方体等等的特征了, 而且能把所学知识再返回到生活中去, 告诉爸爸妈妈牙膏的包装盒是个长方体了。

四、加强操作, 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开放是指在手指上的。”由此可见操作的重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操作是外部活动向内部活动转化的杠杆, 顺应儿童好动的特点,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尝到了学习活动的乐趣,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不断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理解能力。

五、多关心数学基础差的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情感具有动力、调节、感染、迁移等多种功能, 并且具有两极性。积极的情感, 可增强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的能量, 促使人们积极地行动, 提高活动效率;消极的情感, 可减弱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能量, 使人行动消极, 从而降低活动的效率。因此, 要多关心学困生, 多与学困生谈心, 不歧视冷淡学困生, 增加对学困生的感情投入, 使学困生由厌学化为愿学、爱学、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 我注意分档提问, 及时对学困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学困生有机会表现自我, 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我在教学中对学困生坚持“低起点, 小步子”, 使学生跳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以小步子前进, 将挫折的频率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长期保持一种充满自信, 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诱导他们发挥潜力。

六、让学生有成功体验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 希望被鼓励, 初中生也不例外。表扬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肯定, 是学生成功的一种标志。“好表扬”是每一个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我在教育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扬时可以用点头表示肯定、赞许;用鼓励的话来激励;还可以用大家鼓掌、奖给小红花等形式。我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加以肯定, 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之德育渗透 篇9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 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四有”新人。以上充分说明了, 必须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1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 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心理学家罗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合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因此, 教师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 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民主教学, 创造宽松、和谐的参与环境, 才能够提供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 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从而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 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 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合作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等。拿数学教学来说, 我们经常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必须共享一个观念: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的一致性。古人云, 学学半。意思就是教会别人也是提高自己的一种方法。这样的话, 学生们一起学习, 既教会了别人, 又提高了自己, 从而产生合作共赢的目的。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另外, 在合作过程中, 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何巧妙地对待学困生, 如何对待同学的不同意见等等, 这些, 都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培养尊重他人和谦让宽容的品质。

3 努力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是形成一个人良好的思想修养、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在教学中, 只要认真挖掘, 就可以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源。如许多几何图行就闪烁着美的风采;有些数学内容则蕴藏着更深层的美:符号美、抽象美、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形式美、奇异美等等。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教材内容, 抓住其中的美学因素, 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培养。例如,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翻转得到的轴对称平面图案, 让学生欣赏其中的动态美及对称美, 由此引人新课。学习完后, 再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并加入平移与旋转, 体会对称与参差的和谐美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升华美的过程, 提高了审美素质, 也发展了审美能力。

4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 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我在教有理数乘方时, 要求同学们计算: (+1) 2008和 (-1) 2008的值。并提示学生思考2008这个数字, 很多学生就回答2008是个吉祥的数字, 也有相当一部份同学说2008年, 在我国北京召开过奥运会。我就顺势讲了我知道的当年我国在2000年争办奥运会主办权的失败原因, 要求我们学生要为中华掘起而努力读书,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 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再例如, 《抛物线》知识与飞船运行轨迹有关, 我列举嫦娥三号成功登月的实例。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很多, 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 都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

5 通过学习老一辈数学家的光辉历程, 培养学生勤劳勇敢、追求上进的作风及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 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杨辉三角》、《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 告诉学生, 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 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 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二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 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 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 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 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 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 (1+2) ”定理, 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 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 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每一位教师应该在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 做到与时俱进、文遂结合, 使数学学科诸因素与德育内容和谐而统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在学生纯洁无暇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 必须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 是其他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 把握渗透的可行性, 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 在教学中点点滴滴, 有机渗透, 一定能够达到德育、智育双丰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J].

[2]中国德育报[N].

[3]山西教育[J].

初中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10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 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 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的规律进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 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 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 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 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 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心情舒畅地愉快地学习, 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 并不是无动于衷, 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 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就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 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 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 但对数学学习起到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 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因此, 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的逆境中扬帆, 而不是伤痕累累。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 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有动力。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自觉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 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 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 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 生的“学”服 务 , 使学生从 被动学习 转变为主 动参与。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要学得主动轻松, 才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 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 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活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 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 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观察, 不是消极的注视, 不是被动的感知, 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 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 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思维能力。因此, 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 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初中数学教学之德育渗透 篇11

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是思想教育和学科学习的辩证统一,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德育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故而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培养在于教育,而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四有”新人。以上充分说明了,必须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心理学家罗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合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民主教学,创造宽松、和谐的参与环境,才能够提供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等。拿数学教学来说,我们经常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必须共享一个观念: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的一致性。古人云,学学半。意思就是教会别人也是提高自己的一种方法。这样的话,学生们一起学习,既教会了别人,又提高了自己,从而产生合作共赢的目的。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另外,在合作过程中,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巧妙地对待学困生,如何对待同学的不同意见等等,这些,都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尊重他人和谦让宽容的品质。

三、努力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是形成一个人良好的思想修养、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在教学中,只要认真挖掘,就可以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源。如许多几何图行就闪烁着美的风采;有些数学内容则蕴藏着更深层的美:符号美、抽象美、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形式美、奇异美等等。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教材内容,抓住其中的美学因素,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培养。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翻转得到的轴对称平面图案,让学生欣赏其中的动态美及对称美,由此引人新课。学习完后,再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并加入平移与旋转,体会对称与参差的和谐美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升华美的过程,提高了审美素质,也发展了审美能力。

四、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我在教有理数乘方时,要求同学们计算:(+1)2008和(-1)2008的值。并提示学生思考2008这个数字,很多学生就回答2008是个吉祥的数字,也有相当一部份同学说2008年,在我国北京召开过奥运会。我就顺势讲了我知道的当年我国在2000年争办奥运会主办权的失败原因,要求我们学生要为中华掘起而努力读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再例如,《抛物线》知识与飞船运行轨迹有关,我列举嫦娥三号成功登月的实例。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都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

五、通过学习老一辈数学家的光辉历程,培养学生勤劳勇敢、追求上进的作风及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杨辉三角》、《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二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每一位教师应该在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文遂结合,使数学学科诸因素与德育内容和谐而统一。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12

在了解了有效教学的内涵之后,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呢? 我个人觉得主要需做好两方面的工作:有效的课堂和有效的作业.

一、有效的课堂

有效的课堂离不开有效的备课. “有效的备课”一定是基于认真研究教材、考纲的要求, 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特征, 有针对性地明确本班课堂教学目的、任务,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流程的过程. 教师不仅要准备好例题和练习, 还要预设好每道例题的呈现方式:是先做再讲, 还是边做边讲;是教师板书示范, 还是学生板演批改;是错误呈现, 还是正确示范……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认真思考、认真准备, 而且这些目标的确定, 内容、方法的选择一定要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现状, 真正做到不仅备内容, 而且备学生.

例如:苏科版教材八年级 (上) 第三章§3.1勾股定理 (1) , 我在备课时这样设计教学流程:

1. 这是1955年希腊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 , 它揭示了数学中的一大重要发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张邮票.请你拿出三角尺, 量一量, 数一数, 你有何发现? 从而, 你有何猜想?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从“纪念邮票入手”, 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设计探究活动、探究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验证的探索习惯;感受前人发现规律的乐趣.

2. 如图 (1) , 若将小方格的面积看作1, 则以BC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9, 以AC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6.你能计算以AB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吗? 你有何发现?

利用方格纸, 任意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直角三角形, 并分别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一边向三角形的外部作正方形.你的发现仍然成立吗?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通过利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以AB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 引导学生把不能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为可以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 让学生感悟化归思想.

二、有效的作业

很多教师都喜欢布置大量的作业, 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只有挤占更多的时间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殊不知心理学上早已证实了“超限效应”的存在:即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 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 超过这一容量, 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 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而且会适得其反, 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作业的有效性.

1. 作业布置一定要有针对性 . 在这个信息膨胀的社会 , 教师能够获取的教育资源是空前的丰富. 如果题题都让学生做, 搞题海战术, 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作为教师, 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一定要精挑细选, 真正做到“少而精”. 那么选题的标准是什么呢? 我觉得并不是只要是教科书上的内容就得题题做, 只要是“中考题”就得题题做, 而应该是针对你所教的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的做法是: 梳理材料取其精华, 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当堂测试”的反馈, 真正做到“学生会的, 不练;学生有困难, 考纲不考的, 不练;学生有困难, 考纲有要求的, 重点练”.

2. 作业布置一定要有差异性. 由于能力有大小 , 习惯有好坏,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在所难免,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 布置作业既不能太容易, 造成学生对作业的轻视;也不能太难,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我的做法是:每天的作业布置是“基础过关 (必做) +1道能力提高的综合题 (选做) ”. 努力做到兼顾到各层次的学生.

3. 作业要包含让学生自我梳理、自我总结的内容 .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某一章、某一个知识点、某一个题型”的整理, 并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展示的时间, 教师适时补充. 这个看似浪费时间的过程, 却能真正促使学生“学而思”, 巩固和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上一篇:SOA信息平台下一篇:抗噪算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