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优区发展

2024-12-30

非优区发展(共4篇)

非优区发展 篇1

引言

旅游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当地的历史特色、人文风情、地域特点和旅游营销管理水平, 由于气候、地质等因素是造就自然景观的重要原因。类似的气候、地质条件造就了相同的自然景观, 所以在历史发展、人文风情上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某些地域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 由于资源的差异以及开发时机、能力水平等条件的不同。会导致某些地区旅游发展比较迅速, 而另一些地区则处于明显的发展缓慢局面, 形成了旅游发展非优区。

一、旅游发展非优区的概念

旅游发展非优区是指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条件, 并非指那些不具备旅游发展条件从而未能很好地发展旅游业的地区。其概念包含如下内容:该地区具有不错的旅游产业基础, 甚至有些地区曾经取得过良好的旅游产业业绩, 只是在近年来的发展中, 未能实现应有的发展速度和品牌价值, 在与周边地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 旅游发展非优区的旅游发展难度就大大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地区没有发展旅游的价值和可能, 只要在充分了解自身条件、问题以及与周边竞争态势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就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发展水平。

二、旅游非优区域的潜在发展优势条件

旅游非优区的旅游开发处于竞争劣势, 但并非完全没有发展的可能, 要了解遮蔽阴影区的旅游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要了解其是否具备开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就是不考虑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状况, 客观分析该地区的资源、区位、环境、社会经济等条件, 判定其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否具备, 如果得出的结论是具备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 则该地区存在着实现突破发展的可能性。

三、旅游发展非优区发展策略研究

1、旅游产品多样化、差异化

通常认为突破遮蔽的重要途径是寻求差异化发展, 然而, 这所以被遮蔽就是由于资源、产品的同质性, 在同质化的资源中开发差异化产品难度较大, 但并非绝对不可能, 关键是要全面理解差异化的内涵。长久以来, 研究者对差异化的理解较片面, 认为只有风格、形态完全不同的才是差异, 正确全面理解差异是十分重要的。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并不一定要求产品从资源基础到产品形式都截然不同, 由于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的特殊性, 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可以通过强调新旧差异和补充差异的手段促成游客对旅游产品差异化的感知, 以产生新的吸引力。

2、注重营销, 改变旅游观念

增强市场意识, 主动承接江浙沪旅游热点的辐射, 加强宣传, 实现联动。加强营销手段, 通过大力的宣传使游客了解此地, 于发展中求突破。另一方面, 转变观念, 摒除零和博弈的竞争思路, 争取与周边景区的合作, 实现联合营销, 设立令游客由彼及此的营销目标, 建立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机制, 形成联合宣传促销、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旅游线路对接、规范市场管理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旅游合作格局。

3、丰富旅游产品, 完善产品体系, 打造品质优势

长久以来, 人们有一种认识, 认为旅游资源应该具有唯一性、非重复性, 品质较优的资源或先期获得市场认同的旅游资源和产品会对其它同类产品形成全面遮蔽, 所谓“黄山归来不看岳”。而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 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 以一带十的旅游经验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重复旅游行为逐渐增多, 对同类旅游产品的多次体验也在休闲旅游模式的发展中也越来越多见。

4、以市场为导向, 于创新中求发展

在旅游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中, 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也是经常的, 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 没有哪一种优势可以保持长久, 各地各景区都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 因此, 要改变以前的旅游开发中常见的建造一个品牌景区可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意识, 劣势下以创新求发展, 优势中以创新求保持, 在旅游发展中, 先发优势固然可以主导竞争的大方向, 然而取得先发优势的景区也不得不处于标靶位置, 成为滞后发展地区的模仿对象和超越目标。由于旅游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形成机理, 美、新、异是构成旅游产品吸引力的重要层面, 新出现的产品更具备“新”的特点, 并以此产生较旧有景区产品更大的吸引力。在此意义上, 迟后开发的旅游景区点在劣势之中也极可能形成后发优势, 只要开发旅游产品适应市场需求, 适应旅游者旅游方式的新变化。

目前, 中国人的旅游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旅游模式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曾经相当长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光旅游模式已经实现了多元化转变, 休闲、度假、会议等旅游方式越来越受欢迎, 旅游模式的改变折射出旅游者旅游心理的变化和对旅游品质的更高追求。因此, 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 美化景区环境, 开发休闲度假自驾游等旅游产品, 将为广德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为广德旅游突破阻力, 树立形象产生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旅游非优区要加快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 注重旅游经济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注重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同步发展, 促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注重增强旅游市场促销力度, 积极宣传非优区的旅游形象;注重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大力规范旅游市场, 全面提升旅游质量。一旦非优区树立形象和品牌, 实现旅游产业质量提升和经济增长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摘要:旅游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之一, 其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传统的旅游开发活动是在开发相对成熟旅游、资源品位高的旅游优势区,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要求变化, 旅游逐渐扩大到综合发展区位一般、资源品位一般以及旅游业发展较弱的旅游非优区。本文探讨了旅游发展及非优区的发展, 总结了开发旅游非优区的发展体系, 提出了合理的开发策略和完善旅游开发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旅游发展,非优区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黄薇薇.边缘型旅游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

【2】段红艳.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D].武汉大学.2004

【3】王香鸽.旅游非优区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4】王景波.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非优区发展 篇2

关键词: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发展,佳木斯市

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一直是旅游开发研究的一个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旅游业在创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发展逐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各种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也相继出台。旅游开发活动从具有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地区逐渐波及到旅游资源并不丰富、品位一般的旅游资源非优地区。但研究工作几乎都是基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所谓典型的、著名的旅游地展开的,少有人涉及旅游资源不丰富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从区域旅游研究来看,旅游资源非优区是相对旅游资源优越区而言的,此类地区在我国是普遍性存在的,因此,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进行探讨意义更显重大。

一、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内涵研究

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是由许春晓在1993年最早提出的,是指“旅游资源品质不理想,开发有困难的区域”。后来又将此定义丰富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

随后,一些学者如赵宁曦等(1997),刘玉等(1999),李跃军等(2001),罗艳菊(2002、2003)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内涵分别进行了界定,尽管学者们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并无统一认识,但在本质上其内涵是一致的,即旅游资源非优区是缺乏高等级的旅游资源,资源数量不丰富的区域。但学者们定义的旅游资源非优区都是在传统意义(原生性)的旅游资源基础上进行界定的,不能完全适和现代旅游的发展研究。

因此,本文将从现代旅游资源的角度对旅游资源非优区进行界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缺乏现代意义的旅游资源,即不仅原生性旅游资源缺乏,而且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也一般,且丰度不足、组合欠佳,因而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这样界定不仅使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而且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研究的要求。

二、佳木斯属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条件分析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颁布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本文首次根据最新标准对佳木斯旅游资源的类型统计(见表)。依据旅游资源的性质将我国的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3个层次。佳木斯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8个主类,18个亚类,27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的100%,58.06%,17.42%,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

虽然佳木斯旅游资源主类齐全,自然旅游资源景观特色较突出,赫哲族民族风情独特,但其亚类较少,且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处于开发初级阶段,空间组合状况不良,知名的旅游资源稀缺,与国内知名的旅游景区或邻近的哈尔滨、长春相比,在东北三省内缺乏竞争力,佳木斯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偏低,因此,属于旅游资源非优区。

尽管如此,佳木斯还存在一些特色旅游资源,如边境旅游资源、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是亮点,可以对游客产生较大吸引力,作为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并结合积极有效的发展对策,可以积极推动本市旅游业的发展。

资料来源:根据佳木斯旅游网2007年1月10日汇总所得

三、佳木斯市发展旅游的对策分析

根据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特点,其发展旅游应注重从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及特色旅游资源的重点培育、客源市场面对区域市场、塑造整体形象、加强区域合作、坚持政府指导战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1. 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塑造旅游名牌

旅游开发要注重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对具有拳头产品性质的旅游项目、具有拳头产品潜力的旅游景区,应坚持“优先深度开发重点、适度开发中等、控制和保护一般”的原则,佳木斯应以边境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四类特色旅游资源为主要依托,在研究旅游者需求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开发,促成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有效转化。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应逐步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形成旅游精品、旅游极品。根据佳木斯旅游资源特色、市场需求和经济状况,民俗旅游产品、边境旅游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品这三类旅游产品应该成为佳木斯地区旅游产品体系中的主体和最具特色吸引力的部分。

2. 加大旅游市场开拓,积极实施区域内旅游营销战略

加大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针对目标市场,策划有效开拓方案,“以国内旅游市场为主体,积极拓展境外旅游市场;以短途旅游市场为主要开拓目标,积极争取远程旅游市场客源”。对于海外客源市场,稳固并不断提高俄罗斯旅游市场的市场份额,并积极开拓东北亚诸国和东南亚旅游市场;对于国内客源市场,首先应该立足于本地客源,优先和积极发展地方旅游市场。这样不仅可以使本地旅游业尽快获得效益,也有助于提高佳木斯景区知名度和开发管理水平,为吸引更多区外游客打下基础。其次是黑龙江省内其他城市的游客,针对这些客源市场开展生态游、文化游、边境游等旅游活动。最后,京津地区、华东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可作为潜在客源市场进行开拓。

3. 优化本市旅游大环境,塑造旅游形象

通过培育城市经济活力,将旅游意识融进城市建设,坚持实施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以及建设旅游精品景点等措施优化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其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注重节会营销,提高本地知名度;健全城市公共标识系统、游览信息服务系统、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与通讯服务系统和银行服务系统;培育优秀市民的精神理念,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树立热情好客、文明服务的形象;主动融入到大区域的营销体系之中;利用互联网络,加大信息传播力度等。

4. 进行区域协作,达到优势互补

旅游区域合作是指与周边地区实行资源与市场共享,优势互补,将多方的旅游产品进行组合式销售。佳木斯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旅游整体发展的有力支持,应当正确认识自己在区域旅游中所处的地位,立足发展自身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合作、避实就虚,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塑造自己的旅游名牌,在黑龙江省旅游激烈竞争中树立自己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区域合作,实现大区域的“资源共享”与“市场共享”, 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5. 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佳木斯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各项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关联性很强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要把旅游业培育为地区的支柱产业,发挥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和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仅凭市场的调节机制,很难较快达到这一目标,而且可能会走许多的弯路,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是必然的选择。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在旅游发展中把握重大政策,在产业化过程中主动介入管理,把城市旅游作为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主体;打破地方保护与行业保护,消除市场分割,为旅游企业集团化创造条件;通过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扶持重点的方式,解决制约旅游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和难点问题,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 2000 (1) :59~62

[2]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中南林学院, 2003

非优区发展 篇3

黄岩旅游度假区属湖南省省级旅游度假区、 省级森林公园。 但可进入性差,旅游形象不凸显,是典型的旅游非优区。 以黄岩旅游度假区为案例探讨旅游非优区市场拓展,促进其旅游市场的有序扩张,对旅游非优区旅游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一、黄岩旅游度假区旅游市场特点及分析

(一)黄岩旅游度假区旅游市场特点

通过“ 问卷星”网络和黄岩旅游度假区的实地调查, 一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889份。 通过相关软件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论显示,近年来黄岩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如果下市场特征:(1) 游客接待量小,旅游经济在全市的经济中所占的份量有限,与其它地区相比差距仍较大;(2) 黄岩的大多数的客源来自本地及周边市县,出现单一的局面;(3)近年来自驾车旅游市场风生水起。

(二)黄岩旅游度假区旅游市场分析

黄岩之所以形成上述市场特征,原因有以下几点:(1) 黄岩的旅游发展规模尚小,因而游客接待量少,尽管近年来其规模出现增长的势头,但接待规模的基数小,增长的绝对数量有限,所以与其它地区相比差距较大;(2)绝大多数的客源来自当地, 出现单一的局面一方面是因为旅游市场结构不合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知名度、吸引范围有限;另一方面也与这类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密切相关;(3)宣传不到位,景区未与旅行社联系,没有做有力的推广活动,人们了解黄岩的途径狭窄; (4)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个人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加和汽车租赁业务的广泛开展,自驾游因其自主性强、随意性大,逐渐被人们所青睐, 且现在休闲度假旅游逐渐成为时尚,新的假日制度的实行,也使得人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出游。

二、黄岩旅游度假区旅游市场定位

目标市场选择是指在营销调研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细分市场的规模、销售潜力和需求特点等市场分析以及对本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能力进行评价, 确定本企业的业务组合或顾客组合。 通过对黄岩旅游度假区市场营销系统分析,将其旅游市场划分为三级:一级客源市场(重点市场)、二级客源市场(拓展市场)、三级客源市场 (机会市场)。 一级客源市场,这一市场有稳定的客源 ,市场份额较大,这主要包括黄岩本地及周边城市;二级客源市场,相比一级客源市场这一市场份额要小,但是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客源潜力很大,如果开发得当可以转化为一级市场,这主要包括湖南省内和周边省市;三级客源市场, 通常距离旅游目的地较远,因而交通费用高、耗时较长, 但是对这一客源市场的开发可以借助怀化市举办大型旅游活动、会仪、节庆等来扩大影响,增加知名度,从而扩大客源量,这主要包括国内其它省市和发达地区。

黄岩在市场开拓上近期应该主要以黄岩本地和周边城市为主体, 抓住其具有较高旅游消费能力和对本地资源特殊感情的特点,并逐渐向湖南省内其它城市渗透。 中期应延伸至国内其它省市和发达地区, 并可以抓住前往凤凰和张家界的游客进入黄岩的机会客源市场。

三、黄岩旅游度假区旅游市场拓展对策

(一)旅游形象策略

目前国内旅游业发展较好的旅游地都具有独特吸引人的旅游形象。 因为好的旅游形象可以唤起旅游者对美的追求,从而使旅游者前往。 旅游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对于开拓和稳定客源市场,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旅游形象的定位

黄岩是湖南省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森林公园,以观光、度假为主。 其总体形象可定位为“ 湖南西部生态休闲养生高地”。 黄岩的旅游形象并没有确定的口号,只是对其旅游资源进行了总的概括,有“ 四门八塘,一日三潮,三脚跨两拱,七十二洞,洞洞相连”之说。 对此可打出“ 生态度假,黄岩首选”的口号吸引游客。

2.旅游形象的推广

旅游形象的推广可以提高和改善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一定角度看, 宣传推广体现旅游地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概括和塑造旅游地品牌。 具体的宣传推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借助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介推广黄岩旅游的宣传口号;运用公共关系活动制造和发布新闻,吸引媒体,从而间接宣传黄岩的旅游形象; 通过网络媒介达到宣传的目的; 利用旅游节庆、各种节日扩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旅游产品策略

黄岩自然资源丰富, 度假区应该建立在更好地修缮和保护原有风貌的基础之上, 将新的旅游产品与自然景观结合开发,取长补短,这样既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又更好地开发旅游产品。 同时加强区域联合,与叠翠兰亭休闲山庄共同打造以“ 走进自然的野外趣味体验旅游”为内容的旅游新品,这样既满足游客多元化、多层次需求,又提供了方便、 自主和随机性的服务, 适应了日益增长的 “ 走入自然 ”和“ 自主旅游 ”的需求 。 可重点推出走进叠翠兰亭的“ 休闲山庄体验旅游”,依托水龙溪、经济林红豆杉种植区、兰花种植区、冬桃种植区、以及生态香猪、生态鸡放养的山水田园风光, 开展休闲观光和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依靠杨村建设一批方便、卫生、设施齐备的“ 农家乐”项目,为城市游客提供新鲜的乡土生活体验。 推出“ 走进黄岩溶洞群”的自然观光旅游,将能体现黄岩溶洞特色的溶洞进行合理开发,完善设施,使成为黄岩自然观光旅游展示地。 春天可推出“ 走进原始次森林呼吸清新空气赏野生杜鹃争奇斗艳”的自然探险旅游。

(三)旅游营销策略

综合考虑黄岩的旅游资源、市场、交通、环境和知名度等状况,发现黄岩缺乏独立发展强势旅游的客观条件, 可以采用多层次的营销渠道和促销手段进行营销推广, 以扩大旅游市场份额。

1.扩展旅行社营销渠道

借助旅行社、 旅游网站的预订中心或门户网站等进行营销有利于度假区拓展市场,争取客源。 网上预订中心对于知名度高的度假区较为有效, 对于还需拓展客源市场的黄岩来说不是首选, 而通过与旅行社合作进行代理销售则是最佳的选择。 目前怀化地区内的旅行社正在发展地接旅游市场, 通过与国内的一些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直接组织旅游团队来黄岩旅游。

2.创建直接营销渠道

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电话、邮寄和网络等直接营销。 直接营销可以减少中间商的营销费用,成本较小,且通过这种销售渠道可直接获得游客的信息, 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 强化旅游形象。 制作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媒体以及一些重大旅游活动,着力提升黄岩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3.加强网络营销渠道

互联网迅速普及带来了电子商务时代, 冲击了传统的产供销渠道,使得买卖双方都减少对中间商的依赖,而加强网络营销可以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现代一些城市高学历、高消费、年轻工薪层为主的网迷群体正逐步扩大, 而这部分人是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客源, 也是网络查询与预订的主体, 他们通过网上查询, 自己组合旅行的路线、日程以及各种活动。

4.强化旅游公关活动促销

积极参加、利用各种与旅游有关的研讨会、交流会、 展览会、演出会、招商引资会等形式的公关活动,包括政府间交流时的宣传,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如在黄岩杜鹃节举办“ 黄岩印象”征文、摄影等系列的比赛,或在教师节以 “ 关爱教师 ”为主题邀请怀化各大专院校的老师去黄岩休养度假, 或为电视台有影响力的户外节目免费提供场地等,这些都可以使得黄岩度假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四)加强旅游区域合作

通过区域合作实现与芷江、洪江的联合促销,将黄岩生态休闲度假的自然旅游与洪江古商城文化旅游、 芷江和平文化旅游的联合, 使怀化市内各地区旅游产品优势劣势互补,提升怀化整体旅游竞争力,在怀化市旅游高速发展基础上,增强黄岩度假区自身的旅游吸引力。

(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县乡道路、 农村公路改造,加快重点景点的道路改造升级步伐。 进一步完善乡镇通信、电力、医疗、餐饮、环保等服务设施和功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18]。 放开旅游客运市场,大力倡导和鼓励当地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旅游客运。 生活基础设施也是旅游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积极配合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以利于旅游及其设施的建设和改造[1]。

(六)合理开发旅游线路

非优区发展 篇4

关键词:旅游非优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形象

一、旅游非优区概念

旅游非优区 (Non-Optimal Tourism District) 的概念最早由我国学者许春晓提出[1]。其后, 刘玉、罗艳菊、要轶丽、隆学文等对这一概念进行完善[2,3,4,5]。旅游非优区概念的研究经历了从单一要素向多重要素的转变, 改变了最初单纯意义上的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即, 旅游非优区可以从三个方面的不足进行分析:其一, 旅游资源质量、组合程度和丰度欠佳;其二, 区位条件欠佳;其三, 社会历史原因导致的旅游发展观念落后。作为旅游非优区, 可以是一个要素的非优, 也可以是二个或多重要素的非优。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 旅游非优区概念可以界定为:一个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期内, 由于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客源市场、区域文化与旅游营销意识、区域经济背景等因素的约束, 旅游业发展比较落后, 而导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较低的地区。

二、国内外对旅游非优区的研究进展

(一) 旅游非优区开发研究

20世纪90年代, 旅游资源非优区在欧美国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俄罗斯学者Kocтюkoвa TA.在新开发区评价旅游资源中正式列出“不乐观旅游资源区域类型”[6]。 Beteille R.将乡村旅游称为蒂罗尔方式, 描述了法国1960~1970年乡村旅游的起步状态, 并记录了其发展壮大的历史[7]。Inrlck D.N.基于中心一边缘旅游理论, 提出了一个探险旅游的空间联系模型, 将尼泊尔的边远前缘同全球旅游经济连接起来[8]。Ross G.F.在研究旅游目的地评估和假日指南时论证了旅游者出游意向、重游动机、人类社会统计学特征等方面与旅游目的地评估的关系, 即从这些方面来定位旅游目的地优劣及区位划分[9]。Opperman M.用客源地“生活发展阶段”来科学规范旅游业冷区的研究, 以上学者的研究均涉及到旅游非优区的问题[10]。此外, Oh, Chi-Ok、Chi-Chur Chao et al.、Alexander, Robert R.et al.、Jo-Ann Foo et al.等有关研究中均提到“旅游非优区”这一概念[11,12,13,14]。

旅游非优区发展旅游业存在客观基础薄弱和主观认识不足的双重制约。国外学者鲜有单独就资源非优区的开发研究的文献。相比而言, 国内对旅游非优区研究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陈传康探索了沿海部分经济高速增长地区的旅游资源并不十分优越地区的旅游开发问题, 总结了区域旅游开发六大模式, 其中有五类属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范畴[15]。1993年许春晓正式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后, 旅游非优区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不断深化。其一, 旅游非优区概念体系逐渐完善。旅游资源非优区外延扩大, 研究视野扩展至区位非优区、环境非优区、经济非优区等。第二, 旅游非优区开发的相关理论研究日趋深化, 由早期的突变理论、依附理论、补偿理论研究[2,16,17,18,19], 演变为多学科集成的非优区开发理论, 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如, 旅游非优区区域定位、开发时序、空间扩展、区域形象和区域文化品牌塑造等[5,20,21,22,23], 为其后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其三, 2005年以来, 理论和区域案例结合研究是主要趋势。旅游非优区案例研究侧重区域旅游发展战略、途径的探讨。现代旅游资源观、旅游发展动力观和旅游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 非优区旅游形象和空间关系研究成为重点[24,25,26,27,28,29,30,31,32,33]。以上研究趋势表明,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 区域旅游形象和区域间旅游合作日益重要。即资源竞争转向资源市场竞争;景区 (景点) 、城市竞争转向区域竞争。

(二) 旅游非优区研究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对旅游非优区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非优区旅游开发研究定性描述为主, 定量化研究手段少。 (2) 非优区旅游形象研究浮于浅层描述。如何契合市场需求, 基于非优区自身基础系统策划旅游产品, 并在游客感知形象和区域诉求形象之间建立吻合度检测系统尚未深入研究。 (3) 区域文化核心价值与旅游市场需求尚未有效对接。研究者关注有形的实体资源利用, 忽视无形的文化核心价值开发;注重可测量的资金注入, 忽视无形的文化融资。如, 诸多学者提出旅游非优区必须充实大量的人造景点, 如主题公园、休闲度假区、微缩景观、民俗村、仿古建筑 (群) 等。或者单方面强调完善交通、增加星级酒店及客房数量。凡此种种, 皆忽视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三) 旅游非优区的研究趋势

从以上趋势可以得出, 非优区旅游形象和区域合作研究有待深化。非优区旅游开发难以产生轰动效应[19], 也难以出现“非优”突变为“优”的突变事件,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同时也缺乏大手笔创造人文景点、景观的资金 (除经济发达地区外) 。链接旅游资源和市场的重要载体——区域文化, 是非优区旅游形象优化重构和区域整合主要的凭借。区域文化呈现的方式可以是不可移动的固化景点, 也可以是类似舞台表演动态的旅游节庆;以旅游节庆作为区域文化承载的动态形式, 一方面丰富了区域旅游产品, 规避了短视盲目投资或资金短缺的现状, 另一方面, 成为区域重塑区域文化形象的载体, 起到宣传牵动的效应。

有关节庆与区域旅游形象关系的探讨, 长期以来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一方面, 众多学者认为旅游节庆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创建和营销具有重要意义[35,36]。袁平认为节庆旅游是使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彰显“地方性”、“特色化” 的有效手段, 是海南走向开放、走向国际的载体, 是推动海南地区经济, 尤其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是塑造地区形象的最佳时空组合, 是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的助力器[37]。此外, 也有学者研究了旅游节庆的负面影响[38,39]。另一方面, 为持续兑现旅游节庆对区域旅游形象的优化重构, 对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贡献, 基于区域整合的角度, 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了旅游节庆系统策划。戴光全提出旅游节庆运作应实施标志性旅游节庆与旅游节庆系列化两个发展战略[40]。黄翔等认为旅游节庆系统化强调围绕标志性旅游节庆的主题, 突出传统性、文化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特点, 形成不同尺度、不同规模等级的系列节庆, 主要包括节庆活动类型多样化、时空连续化两个方面[41]。庄志民、赵睿、董观志、杨凤影从主题、时间、空间和内容研究了旅游节庆的系统构建问题[42,43]。以上两方面研究表明, 旅游节庆对区域旅游形象具有重要的正向推动作用;系统策划是旅游节庆基于区域本身和区域之外综合因素作用的要求。但支撑旅游节庆系统策划的地域文化核心价值提炼、旅游需求市场变动引致文化产品整合重组及营销表征的灵活变动, 目前尚确少深入的研究。

旅游节庆是非优区旅游产品重要的组成部分, 又是非优区优化、整合、重组区域形象的载体。长期以来有关理论研究的重点忽视了旅游节庆的文化、经济功能, 旅游节庆策划的文化源脉研究所受重视程度不够。本项目基于地域文化核心价值和市场需求, 构建动态旅游节庆系统策划模式, 即, 提炼地域文化核心价值作为旅游节庆的文化内核。地域文化内核具有地方性、稳定性、传递性, 并有较高的美誉度和认可度;把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内容作为旅游节庆产品的肌体。旅游节庆活动形式基于传统文化不断丰富整合, 契合不同游客的旅游预期;构建体现地域旅游节庆的文化表征, 旅游节庆诉求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的咬合程度取决于节庆本身形象的持续兑现和品牌表征的不断完善。旅游节庆的文化内核、文化产品、文化表征具有受外在市场变动递增的影响, 即, 文化表征可以随市场而动, 文化产品可以作适当的整合重组, 文化内核保持不变。

三、合肥经济圈旅游形象研究

(一) 研究现状

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个地级市和桐城市一个县级市, 合肥经济圈旅游一体化发展是形势所趋。合肥作为省会城市, 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属于旅游非优市[44], 其余三个地级市, 在本省范围皆属于资源非优市[45]。关于合肥及合肥经济圈旅游研究的文献较少。何峰调研分析合肥包公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同时与其他省市作了横向比较, 认为合肥市可以举办包公文化节、包公戏剧节、包公祭奠等形式, 吸引海内外客商来合肥欣赏艺术、洽谈贸易、投资开发[46]。刘力、刁宗广、张涛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 得出合肥在游客的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形象, 省会是游客对合肥的主要认知[47]。章尚正、余佳、李东和、赵玉宗均以合肥为例, 提出合肥作为旅游资源非优城市旅游发展的策略[44,48]。

(二) 研究框架

合肥经济圈作为旅游非优区, 目前存在旅游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对称的局面。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旅游经济圈, 人文旅游资源积淀深厚, 自然环境优美, 但是缺乏垄断型自然旅游景点和人文历史遗存。所以, 发展旅游节庆, 彰显区域文化特质, 不但能丰富区域旅游产品, 还可以规避盲目大量建造旅游景点而造成的资金浪费, 同时也是合肥经济圈优化重构区域旅游形象的契机。旅游节庆以承传地域文化为表征, 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向。地域文化是旅游节庆的灵魂和依托的根本, 以合肥经济圈旅游节庆的文化内核、节庆产品和节庆表征, 对经济圈内的旅游节庆进行系统规划。

1.研究内容

合肥经济圈旅游形象研究是建立在旅游非优区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之上的。即, 首先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考量国内主要非优区 (中西部、沿海发达地区) 旅游发展的成功与不足, 着重分析旅游非优区旅游发展的未来趋势。

其次, 对旅游非优区形象优化、整合和重构的路径进行研究。旅游非优区囿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其区域旅游形象定势于潜在游客, 阻碍了区域旅游的前向发展。旅游的内核是文化, 提炼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探寻区域文化整合及其释放时间和空间, 是提升旅游非优区形象路径主要的研究内容。

再次, 研究合肥经济圈旅游节庆系统构建模式。基于游客感知形象与经济圈诉求形象的差异, 研究构建以合肥为中心, 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为地方中心的旅游节庆文化核心主题;研究以合肥为中心四星拱卫式旅游节庆文化释放的空间格局;研究五市旅游节庆的时间序列, 最终实现主客体形象的最佳契合。

最后, 研究合肥经济圈旅游节庆系统动态构建模式。以合肥经济圈旅游节庆系统为测量对象, 选取节庆游客为测量样本, 定量测度旅游节庆的诉求形象和节庆游客感知形象的吻合度, 指导节庆系统的修正与再策划。

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研究国内外旅游非优区发展的趋势, 并进行非优区旅游形象优化重构相关理论的研究。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采用专家咨询确定区域旅游形象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 使用模糊数学评判的方法对游客感知数据进行统计, 得出区域主题文化内核, 以初步分析结论指导合肥经济圈旅游节庆系统策划;再在旅游节庆系统演绎的基础上对游客进行形象感知测度, 将已构建的旅游节庆品牌系统进行修正完善, 最后提出合肥经济圈旅游节庆动态系统策划模式。

四、结语

上一篇:海洋渔船下一篇:网络爱情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