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审计对策分析

2024-10-26

农村经济审计对策分析(精选12篇)

农村经济审计对策分析 篇1

1 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1 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够

不同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不同, 客观上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开展。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定位上看, 有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管中发挥有限的作用, 既是经济监督又是行政监督,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行为受多方面行为规范的制约, 由此形成道德、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公共责任与控制有机结合的监督体系, 各种责任交织一起, 很难把握准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但社会大众及有关部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定位过高, 而将审计结果的运用简单化、绝对化, 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1.2 审计时间不足, 审计力量有限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时间跨度大、工作量重、时限紧迫的综合性审计工作。由于很难预测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审计的时间, 不能列入审计工作计划内,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较广, 而审计时间要求往往比较紧, 要准确界定领导干部的责任, 实事求是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 在有限的时间内就很难达到目的。还有一些审计工作是临时交办的, 审计时间与会计决算期也不一致, 基层审计人员任务繁重, 加上目前高素质的审计人员较少, 这使审计力量受到限制。

1.3 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经济责任审计的高要求、高难度与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审计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资料的占有和对宏观经济形势下领导干部行为的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而我们相当审计人员的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 专职人员少, 兼职人员多, 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 但需要审计的项目众多, 往往在审计委托书下达后临时组建审计小组, 很难保证审计人员的质量。

1.4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难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是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评价的准确、恰当、公正、客观与否, 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和风险。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它包含了财务、法纪和绩效等各方面的内容, 综合性很强。审计评价的内容、目的、要求不明确, 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伸缩性, 使审计评价难度增加。

1.5 审计结果运用较差, 重视不够

审计结果运用主要是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部门的工作范围, 客观上造成了审计与结果运用的分离。审计机关要应付过多的审计项目, 没有运用好审计结果, 虽然工作上付出很多, 但是收效甚微。经济责任审计在结果运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低, “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普遍存在, 造成审计结果报告滞后于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 用人和审计脱节;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领导干部对审计结果的态度, 多年的审计实践已充分证明, 若得不到当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的重视, 审计结果很难以得到有效运用;审计结果的不公开不透明, 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 对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2 改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2.1 提高认识, 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要搞好经济责任审计, 提高认识是关键, 必须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营造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氛围, 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中央及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些新的制度、规定和办法。对审计结果运用中各机关的职责做出了明确规定, 建立和完善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运用反馈和检查制度、运用情况督查制度, 以有效地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2.2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极强的审计工作。实践证明, 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是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加强对审计人员自身执政能力的培养。各级单位部门要选派那些经验丰富, 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审计人员充实审计队伍, 还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与培训, 使审计人员形成一种基本的职业意识, 这种职业意识应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职业化规范的健全而逐步强化, 将审计人员从行为的强化延伸到思想意识上的强化, 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2.3 合理利用审计力量

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量较大、时间要求紧, 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 必须合理运用审计力量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积极配合, 是开展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本保证。其次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性, 妥善处理工作任务较重与审计力量有限的矛盾, 合理安排、统一组织。再次要对审计工作进行合理分工,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的作用, 提高审计质量。

2.4 规范审计评价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但要考虑到目前审计机关的工作量, 并围绕审计目标、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和不同单位或部门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实施。要做好审计评价工作, 必须坚持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原则, 重要的是在进行审计时, 要遵守党和国家制定的各种法规、经济政策、规章制度等, 也要遵循从事经济活动处理经济信息的各种理论上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以及社会公认的一般惯例以及科学上、职业上的规则等。审计评价必须突出重点, 结论要恰当、准确, 不至于引起误解。

2.5 重视审计结果运用

为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能在干部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组织、人事、纪检与审计部门要协调配合, 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 使其真正成为考核、管理干部的重要依据。首先, 扩大审计结果的公开范围, 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这有利于提高审计公告的透明度, 有利于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审计结果, 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其次, 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处罚的力度。审计机关每年审计出大量的违法违纪问题, 但是由于处罚力度不够, 没有将审计结果落到实处。第三, 重视审计成果的转化。为使经济责任审计能取得预期效果, 确保不流于形式, 应结合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积极探索运用审计结果的方法和途径, 逐步建立审计结果运用的监督机制, 把审计结果和推进党的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总之,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自身履行职责的监督和考察, 也是领导干部经济行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一种形式。当前, 各级领导干部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引导作用, 把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

[2]曹玉玲.浅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 2005, (6B) .

农村经济审计对策分析 篇2

摘要:2014年7月27日,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经过有关各方几年来的共同努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探索和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重要性 问题 对策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正朝着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了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加强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政策性较强,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严格遵循职业道德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不仅对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缺乏调查、研究,而且对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发展方向也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还停留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方法上,审计按以往惯例,先账本、再报表、后凭证,主要精力放在收集整理大量的会计数据之上,较少采用如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总量分析等综合分析方法,审计报告使用语言模糊不清,审计结论表达不够规范,定性不恰当等问题。其次,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最为重要的途径是加强政治学习,把握坚定的政治立场,无论在任何困难条件下都不动摇,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

2、先离后审,时效滞后

尽管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了“先审后离”原则,但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操作中,“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而且任中审计所占比重偏低,有的地方甚至是审计归审计,任用归任用,经济责任审计与领导干部任用脱节。由于审计机关的力量又有限,有的已离任领导干部对审计重视不够,审计工作仅仅停留在形式和程序上,这给审计人员收集资料、责任区分带来很多麻烦。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使审计结果应用严重滞后,影响了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有待改进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化环境给审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被审计单位不断采用新技术,信息系统日趋复杂,数据量急剧增长。要求具有监督、服务职能,维护国家财经法规有效执行的国家审计工作,必须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来迎接信息化对审计质量的挑战。但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仅停留在公文处理阶段,部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审计人员也只能依靠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对象的财政财务电子数据进行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系统和业务电子数据还较难涉及,更谈不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体系和标准,评价笼统 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是评价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公正、真实可靠,直接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科学性。审计评价水平的高低,既体现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又关系审计部门的形象和权威。第一,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情况是多样、复杂的,要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功过是非准确的评价,没有统一、具体的审计评价标准是难以做到的。审计工作缺乏具体的指导,审计评价随意性较大。第二,由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认为任期经济责任与通常的财务收支审计无多大差别,因此只对领导人所在单位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比较笼统。以上问题的存在,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界定难度,造成审计评价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可利用价值。

5、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不足,影响审计效果的发挥

搞好审计结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和最终目的,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果的最终体现。但是,目前缺乏统一、具体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和评价标准,责任界定难度大,审计评价质量不高,难以根据评价结论任用干部。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的不透明和不具体,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与领导干部任用脱节的问题,影响了运用效果的发挥。虽然各地都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但相关单位对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认识不到位,联席会议的召开和议题都带有较大随意性,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配合机制尚不完善,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全面运用。

三、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一是要强化培训。审计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实际能力,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采用的法规依据一定要准确。加强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是保证审计人员既具有查账技能,又具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必备素质的关键措施。二是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整个审计事项评价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具备应有的职业素质,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才能将经济责任审计落到实处,发扬求真务实、坚持原则、严谨细致、勇于奉献的审计精神。

2、严格执行“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

加大任中和任前审计力度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时效性的关键,积极探索对拟提拔干部进行任前审计。首先要求党政组织的人事部门,在确定领导干部调动或升迁之前应通知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然后参照审计结果及组织人事部门的考察结果决定干部的提拔、任用。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相比,任中审计更能发挥审计职能,任中审计实行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能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预警和防范作用。坚持“凡动必审”的用人规则,加大及时查处力度,采取“考审同步、先审后提”的用人制度。

3、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计算机审计

强化培训,不断推进审计队伍建设。第一,要在搞好全员计算机基本技能普及培训的基础上,开展计算机审计骨干培训和计算机审计高级人才的培养相互结合,使审计人员尽快熟练掌握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等先进审计技术方法。打造一支高素质,适应计算机环境下审计工作要求的审计干部队伍。第二,强化审计项目实施各环节的质量。推广应用AO和OA开展审计工作,对实施的审计项目全部实行电子化流程管理情况复核。切实做到了纸质项目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同步对接,实现了审计质量控制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

4、搞好审计评价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关键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落脚点是“评人”,关系到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政策性非常强。首先,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审计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办理,同时要把握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不同之处。审计人员应努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通过综合思考、分析问题,对被审单位和事项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其次,我们要从宏观层面着手,在总结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基础上,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必须通力协作,共同研究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性较强的评价体系。这样审计人员更能全面、充分对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到有效利用。

5、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

审计机关要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加强对审计信息的综合分析,提高审计报告的实用性。探索研究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更好运用创造条件。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制度,探索创新扩大审计结果运用的形式和平台、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协调配合机制。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编制管理部门、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大审计结果运用的力度。

总之,全国各地审计机关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工作和积极探索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市场经济赋予我们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各级审计机关应高度重视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不断提升审计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界定与评价[J].中国审计,2002(9)。[2] 刘宇:浅谈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贸,2007(04)。[3] 李洁丽: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J].财会研究,2003(3)。

建筑经济审计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审计 失真

建筑施工企业是国家基本建设的重要实施者之一,其行业的特殊性促使建筑施工企业经济审计失真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找出经济审计失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才能保证经济审计的真实,保障国家基本建设的顺利推进。这不但是审计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摆在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者及管理者面前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

一、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经济审计的类别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委员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经济审计是其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类别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

(一)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对所属单位及施工项目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经济信息的真实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以及经济效益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审查和评价,揭示经营管理风险,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审计以经营生产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为切入点,通过判定具体业务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经济信息的真实性,评价内部控制的适宜性、合理性与效益性,进而评价经营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

(二)建筑施工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建筑施工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以企业主要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所要求审计内容为主线,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重点审计领导人员任职期间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资产的安全完整及保值增值情况;经營的效率性、经济性以及企业各项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重大事项的经营决策程序及效果;法律法规的遵循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经济责任审计重点评价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的经营管理能力,内部控制的合规性、合理性及效果,重大决策对企业效益及后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等,进而客观评价领导人员的任期经营业绩与经济责任,为企业对领导人员的调配、任用提供审计的支撑与服务。

二、建筑施工企业经济审计失真的原因

造成建筑施工企业经济审计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即企业经济审计不对称及外部性问题、会计监督机制不合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及素质偏低。

(一)建筑施工企业经济审计的不对称及外部性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经营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无疑与建筑施工企业经济审计生成于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是有很大关联的,使得控制和掌握经济审计主动权者利用这种不对称性愚弄公众,甚至弄虚作假,伪造会计数字,从而造成经济审计失真。另外,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审计的外部性十分突出,这种外部性,使得经济审计负责人、报表编制者等经济审计行为人利用这为自己谋利益,这可以说是建筑施工企业经济审计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监督机制不合理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机构是自行设置的,会计机构相关人员也由项目负责人任命。项目负责人能掌握和控制项目的财务经济审计系统,同时外部缺乏一定的压力。尤其对项目经理人员而言,会计舞弊及会计失真所带来的好处由其享有,企业会计舞弊、经济审计失真就不可避免了。可以说,当前施工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十分不合理。在这方面,应切实负起责任,加强企业外部的监督力度。

(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失范、素质偏低

这里说的是会计职业规范的缺失甚至丧失,业务素质跟不上。近几年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出现大面积、持续的经济审计失真现象,折射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严重滑坡。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许多施工企业会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专业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而对现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不少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对有关的法律法规、财经制度等不仅不熟悉,在工作过程上还不依法办事;甚至有的人员遵纪守法的意识十分淡薄,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个人利益膨胀,根本无原则可言,故意伪造、毁损会计资料等。

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审计失真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治理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审计失真现象,使得经济审计真正起到参与管理和决策支持作用,这涉及到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的诸多方面,应当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再根据经济审计失真原因来采取相应的的治理措施,从而保证经济审计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一)提高管理者的会计法规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的指导思想不端正,可以说是造成施工企业经济审计失真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在偏颇的思想指导下,缺失对会计法律法规和财务规范的学习,缺乏正确的会计法规意识,进而导致对经济审计责任的懈怠。因此,对经济审计失真的治理,必须组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学习会计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使他们提高自身的会计法规意识,端正自己的指导思想,从而明确自己对会计资料和会计工作的完整性、真实性的责任。

(二)构建规范化的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不够规范,是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经济审计失真的又一重要(下转第64页)

农村经济审计对策分析 篇4

关键词:消防大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对策

《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实施以来, 消防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尤其是支队级的审计工作。对支队而言,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所属大队的审计, 审计对象就是大队长和教导员。消防大队系部队基层, 经济事项纷繁复杂, 针头线脑, 生动而又具体, 遇到的问题也十分丰富, 因此, 对大队主官的审计评价有一定的难度, 存在诸多风险。现分析如下:

一、领导干部的离任去向影响审计结果

大队军政主官的离任去向主要有3个, 一是调任更高岗位, 从大队提拔到支队机关, 华丽转身, 担任部门领导或支队副职, 高升了, 有时审计人员甚至成了直接下属。按照现行体制和部队等级纪律, 这种情况在无形中已对审计工作施加了影响, 此时的审计评价肯定不是“一般”以下, 审计结果已经先入为主的被左右。二是免职或退休, 按照山东消防现行规定, 在部队服役满30年可以退休, 在一个大队主管满6年必须免职, 被审对象狭隘地认为审计结论就是对个人这段经历的全面总结, 就是组织对自己的认可, 若评价低了, 既不满意, 更不愿意。三是转业, 近年有个趋势, 消防大队的干部转业到当地公安部门, 有的成为领导, 甚至分管消防, 摇身一变又成了顶头上司, 接任的干部为了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不得不顺水推舟, 搞得审计结果不能不好, 使审计工作很尴尬。

二、审计管辖与授权的局限造成审计被动

部队干部在选拔任用过程中, 除征求纪检部门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书面意见外, 对负有经济责任的营、团职干部还需要出具审计意见和审计结果, 消防部队对这个制度以一贯之。按照现行的审计管辖规定, 总队审计部门主要负责所属团职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支队主要负责营职。2011年10月部消防局印发了新编制, 60%以上的县市区大队直接成为副团职单位, 纳入了总队的审计范围。每年团职干部的选拔, 十分敏感, 按照一定比例经过考试、考核、测评、提名、报批研究后, 省厅现役办和总队才能确定任职名单, 任职命令下达前有10天的公示期。只有名单发布后, 审计部门才能确定审计对象, 尤其是副团职干部中, 大队级领导干部占大多数, 人员多、时间紧、任务重, 总队审计部门肯定不能一一审计, 只有授权支队代审, 授权也需要时间, 而且干部部门催要审计结果很紧, 短短10天非常仓促, 审计时间不能服从和保证审计结果, 纰漏容易产生, 风险程度陡升。若一个支队赶上2个这样的审计项目, 就更难确保审计程序、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 造成工作的被动, 容易形成走过场的错觉, 埋下了隐患。同理, 在营职大队主官的任用中, 人员多、时间集中, 短时间内出具若干审计报告, 也冒着很大的审计风险。

三、对消防大队预算外经费的评价很棘手

大队的预算外经费主要有2个来源, 一是赞助款或慰问金, 仔细比对缴款单位, 就会发现大都是与消防有千丝万缕关联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或建设单位, 你不开口, 他肯定不给, 给红十会捐款都没积极性了, 更谈不上主动赞助和慰问, 这是老生常谈的“三乱”问题。二是以收代罚, 特别是上市公司和正规的大型企业, 一受到消防部门的行政处罚或行政罚款, 就会影响到公司领导巨大的分红收益, 为维护自身利益, 他们甚至会主动通融或要求改变处罚形式, 以缴代罚, 这为消防执法程序所禁止, 但屡禁不止, 属违规创收。

但内部审计是对支队党委负责、为部队内部管理服务的, 基层大队执行的政策都是支队制定并要求实施的, 甚至有些创收任务是上级下达的, 虽然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 上述现象已多有收敛, 但彻底根除还需一段路途, 因此, 内审人员身在其中, 独立性严重缺失、受损, 对大队的审计评价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支队或总队一些规章制度的反映, 使审计人员左右两难, 道德分裂, 无法做出自我批评式的审计结论, 审计面临的风险很高。

四、受地方案件查处牵连的风险增大

消防工作是为地方服务的, 基层大队与地方各单位的交往更是频繁, 大队长、教导员要与形形色色的人员打交道, 因消防执法权涉及单位、个人的直接利益, 因而, 大队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形势很严峻。近年来, 党和国家一直对反腐败工作保持高压态势, 地方查处的一些案件牵连到消防大队的现象频频出现, 呈上升趋势。如2013年5月, 广东肇庆市怀集大队的大队长李泽民、教导员陈建明, 2人在一起行政处罚中以赞助代替罚款并私分, 被地方举报后立案查处。这些案件发生后, 败坏了消防形象, 部队首长和很多领导的第一反应就是大队已经支队或总队审计过了, 为何没发现这些经济问题?为什么没有消除在萌芽状态?是不是审计部门失职?虽然审计存在固有风险, 但出现这种重大的负面事件, 很多领导还是不能容忍, 若实行责任倒查的话, 审计人员或面临追究和责难, 而且从2013年4月份天津市对蓟县莱德商厦“6·30”火灾事故的处理结果来看, 这种风险已变成现实。

五、审计工作程序化的隐忧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评价细则这“两个制度”实施以来, 审计工作越来越规范, 上级审计部门又印发了经济责任审计常用的27种审计表格, 规定了12项审计内容, 制定了23条评价标准, 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但是, 审计格式的固化, 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审计人员的主观思维, 一到大队开展审计项目, 主要的任务就是填充各种表格, 按照审计报告的需要计算各种数据, 工作模式近乎标准化, 久之, 使“审计”向“统计”靠拢了。而且, 计算机辅助审计随着软件系统的深入开发, 也变成主要审计手段了, 在屏幕前击击点点, 依靠这种软件的强大功能把审计变成了数字游戏, 忽视或忽略了对最重要的经济载体---原始凭单、会计凭证等资料的审查, 有的还依赖于系统内的“智能审计模块”来发现一些机械性的问题, 抛开了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或认知思维, 降低了人的重要因素, 过分的依赖性增大了风险。

六、其它潜在风险

一是大队的家底经费不好确定。部队公用经费的核拨在每年的6、7月份, 开支却摊在全年, 若审计发生在上半年, 准确数据不好确认。大队为上级联系的消防设施维保收入分成、为支队联系的消防电气检测收入分成等一般集中在年末, 缺乏准确的会计资料, 审计时只能按上年数估算。另外, 统计遗漏或疏忽的大队“账外账”, 也使家底经费数据失真, 容易误导接任者。

二是“寅吃卯粮”行为隐蔽很深。消防大队地处县市区, 地方小, 和当地财政部门的关系很熟络, 有的大队领导得知自己即将离任, 为了粉饰账面或清偿欠款, 便疏通财政部门提前预拨业务费, 将下月甚至下季度的预算拨款搞到位进行了开支, 风起于青苹之末, 当时却在水下, 不易察觉, 致使接任者牢骚满腹, 对审计行为产生异议, 损害了审计的声誉。

三是审计结论与现实情况明显有出入的风险。主要指大队账面有硬伤, 导致审计结论不能令人信服、心服。如有的大队领导面临离任, 心理扭曲, 趁着手中权力, 突击花钱, 账面的钱不留, 甚至把中队的伙食费都淘空了, 致使中队干部、司务长、其他干部知晓情况后, 意见大了。还有的贫困县大队, 每年的业务费不多, 但大队领导为追求政绩, 在装备建设、营房建设等方面脱离实际需求, 造成大量欠账, 比例惊人, 虽然事业建设成果显著, 东西都在, 但外债不好消化, 债权人常来堵门, 高高的大楼和庞大的黑洞并存, 按照评价细则需在度的把握上拿捏分寸。因此, 对大队领导干部的审计评价除谨慎之外, 很费斟酌。

针对以上审计风险, 如何化解和规避, 对保证消防大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审计质量至关重要, 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一) 审计的全局观念要强

目前, 消防大队经济责任审计的外部环境我们无法改变, 一些体制、机制性的痼疾审计人员也无法左右, 所能做到的就是将它们衍生的审计风险努力降低到最低限度, 尤其是上级交办的审计任务, 要兼顾上、中、下三级的需求, 对审计工作的把握要有高度, 明确审计是为谁服务、对谁负责、劳动付出要达到哪种效果, 把审计工作置于消防中心工作的一环来定位和开展, 服从于部队党委确定的中心任务, 服务于消防事业的发展大局, 对内部政策的评价要统一到部队的文件决策上来,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审计数据、审计处罚、审计案件移交等亮点工作, 这是审计组长必须考虑和把握的问题。

(二) 审计程序要严密, 审计方法要得当

部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在“审计工作程序”中规定了20项内容, 严格按照规定流程操作, 本身就是规避风险的良好举措, 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必须按照重要性原则, 发挥专业判断能力, 确定实施重要的审计程序, 对重点审计内容不能放过, 这时, 借助于计算机审计软件中的“过滤功能”可解决这个问题, 避免出现大的漏洞和失误。但是不能执着或迷信于计算机审计, 还应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财务基础数据和会计载体上, 经过处理和转换的数据毕竟不是原始会计数据的本来面貌, 有时手工记账的一笔改错就能成为发现问题的重要线索。在审计方法的选择上眼界要开阔, 审计人员平时要多读多看审计案例来丰富自己的思路。对“寅吃卯粮”现象, 要比对财政预算文件和拨款进度进行甄别, 列清专项拨款和预算拨款的额度, 防止云雾障眼, 多管齐下, 才能提高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

(三) 审计沟通要彻底

农村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5

农村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07-02-10 16:49:1

1农村审计工作是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在农村财务、农民负担和土地承包监督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制约和困扰农村审计工作的因素较多,一些政策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仅就农村审计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谈点看法。

一、现状与问题

⒈农村审计工作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组织机构不适应。农村审计工作由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承担,市县两极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多为科级事业单位,个别县为股组级单位,机构规格低,任务重,工作协调难,落实难,工作缺乏权威性;审计人员编制少,市、县、乡三级都是如此,有的工作难以开展。二是工作手段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有责无权,有权无责。目前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但没有处罚权,影响审计执法。三是工作条件不适应。省市虽明文规定将农村审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但由于个别地方财政困难,审计经费无法保证。由于缺乏经费,市县两极在开展审计执法或业务培训时常感到有心无力,加之基层农经站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办公条件极差,办公手段落后,全市的乡镇农经站都是无址办公,严重影响了农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⒉农村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审计工作的特性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审计专业知识和会计、法律等相关知识,但由于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全部为事业单位)近年来进人较杂,培训工作滞后,审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据统计,渭南市名农经干部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只有人,仅占;专业技术人员名,占,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技

术人员只有人,所占比例仅。

⒊农村审计环境差。一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财务中“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比较普遍,离任村长、会计拒不交帐,给村级财务管理和农村审计造成麻烦。个别乡村干部对农村审计工作百般阻挠,设置障碍或诽谤中伤,给审计工作增加难度。二是农村干部群众对审计工作认识有偏差。一些农村干部谈到审计,就认为是审计人员故意找麻烦,抵触情绪大,工作不配合。而有些群众认为,审计人员能解决农村财务管理中的一切问题,一旦审计结果达不到要求就口出怨言。三是对违法乱纪行为查处难。农村审计机构查出的违法违纪问题,对责任人以党纪、政纪处理根本达不到对国家公职人员那样的处理效果,向司法机关移交的行政案件,司法机关往往以对违法违纪问题界定不清或达不到立案标准而不立案,管理机构查出来的违法乱纪问题也久拖不决,从而助长了个别村组干部违法违纪行为。

⒋农村审计立法工作严重滞后。国家审计有国家审计法及其有关规定(如取证、报告等)作保障,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注册会计法及独立审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等作保障,而农村审计目前尚无全国性条例,仅有少数省市出台了地方性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条例。长期以来农村审计的定性问题一直没有到位,它既不属于国家审计,又不属于社会审计,农业部从村民自治角度制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暂行规定〉将其定性为内部审计又解决不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的外部监督问题,尤其是各级农村经营管理对农村财务的审计性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近切需要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加大农村审计工作的监管力度,但其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加大审计监督却面临经费不足;二是实行有偿服务、拓宽收入渠道又害怕财政部门减粮断奶。另外,各级政府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审计细则、办法,费用开支标准等,使农村审计工作无所适从。

二、具体对策

⒈树立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农村审计作为集体资产和农村财务管理的延伸,是政府职责和行政执法职能,应当有职有责,有职有权,以确保把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落到实处。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应向行政管理方向过渡,条件成熟的地方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机构升格,改变以往“小马拉大车”的局面。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当地政府在机构、人员、经费、办公条件上应予以保障,确保各级农经机构在机构改革中不仅不被削弱,反而要切实得到机构加强,切实树立起农经工作的权威性。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要积极主动地向纪检、监察、信访、审计及公、检、法等有关职能部门通报工作,争取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齐抓共管,抓出成效。

⒉加强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审计工作质量好坏取决于审计

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是农村审计工作的关键。一是用考核、考试等办法选拔具有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审计人才,并建立持证上岗和定期考核制度,淘汰素质低、工作不力的审计人员;二是加强审计人员法律、政策及业务培训,使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及业务技能得到提高,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⒊加快农村审计立法,规范审计行为。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农村审计条例和与之间相配套的审计取证、报告、档案管理等办法,进一步明确农村审计的定性问题。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也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听取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细则和相关办法,解决长期困扰农村审计工作政策问题,使农村审计工作有法有依,有章有循,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⒋加大审计监管力度,净化农村经济环境。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要抓住

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 篇6

1.重大事项执行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由于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执行上级有关规定不够严格,导致有的领导干部对重大经济决策事项不够民主、科学。从审计情况看,某些单位大额资金的拨付未见办公会议记录,也未见班子集体讨论记录,有的甚至仅凭行政“一把手”签字后直接支付。对于一些重大的投资,班子的其他成员只略知一二,其实也是“一把子”在具体操作。某些单位对重要资产的处置,也未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致使资产处置的程序和操作不够规范。

2.侵害国家利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审计发现,某些单位通过向法院提供虚假证据,虚构债权债务,转移国有企业的房屋、股权等;通过虚开发票、虚列成本或收入不入账等手段转移国有资产。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国家利益,造成固有资产的流失。还有以专项资金直接抵冲在建工程,形成大量的账外资产,没有备查账,时间一久,或现任领导一换,资产就流失了。

3.收支不实,损益不实。审计发现,某些单位存在转移收入、虚列支出、收支不入账等现象。更有甚者,有一个单位将下属的房产公司放在账外三、四年,三百多万元的利润有待“以丰抵欠”。

4.固定资产管理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购建的固定资产不及时入账。二是部分固定资产因来源渠道混乱,手续不全,未及时评估其真实价值,长期账外存放,不作财务处理。三是部分单位固定资产长期不盘点,账实不符情况严重。四是国有资产长期借给其他单位、个人无偿使用,或虽然出租,但长期不收租金。

5.对下属单位监督管理不够到位。审计发现,某些单位未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下属单位缺少相应的制约措施,无法保证下属单位的重大经济事项置于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之下,造成下属单位财务管理混乱、违规套取现金等问题的发生。

6.对付上级部门的考核,人为改变资产的结构或资产负债率。审计中发现某些单位为完成应收款考核指标,人为将应付性质的往来抵冲应收款,特别是家庭农场职工欠款,由于人数多,蒙混起来更好过关。还有将应收款调到待处理账中,可单位并没有能力处理。公司总部或团场财务科的年终对外报表有许多的调整账项,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经不起检验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应付考核或提高企业在银行的贷款资质。

7.为了任期的政绩,期内领导不愿处理前任领导留下的呆坏账。如关停企业过期的存货不作处理,资产不提折旧等。

为了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促进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笔者认为应及时建立“三项机制”:

一是建立警示机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及实行诫勉的重要内容,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同时,应将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运用到干部教育管理中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领导干部普遍树立财经法纪观念,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廉洁从政意识和经济管理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经济决策水平。

二是建立公告机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对于那些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认真履行经济责任,工作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表彰和鼓励,而对于那些在任职期间严重违反国家财经纪律规定,损公肥私或者玩忽职守,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浪费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警示、教育和制约。此外,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干部任职前公示的内容之一。一方面可以让群众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拟任用的领导干部,尤其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和效果,使两项制度同时得到完善。

三是建立联动机制。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要逐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联合调研机制、联合督查机制、联合会商机制、联合办案和跟踪督办机制、联合应用成果机制等运作机制,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得到有效运用;另一方面,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国资和审计部门在工作中要加强协调配合,在审计成果分析、运用上要各尽其职,协调一致。有关部门要作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后续分析研究,对审计成果进一步深化、细化,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列入领导干部本人的干部考核(廉政)档案,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和职务任免的参考依据;干部管理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及时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情况反馈给审计机关。建立了这样的联动机制,有助于形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合力。

农村经济审计对策分析 篇7

近年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取得了很好地进展。高校的审计部门基本上已经独立,不再与纪委监察或财务合署。各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或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审计力度明显增强,出台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方式、方法,并逐渐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放在了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评价和监督,而对领导干部所应担负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机关效能建设责任等方面履行情况没有进行审计评价。

2008年,国家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2010年5月,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的《2010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是建立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基础上的绩效审计”。201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涉及到扩大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的审计关注重点。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高校经济责任的审计内容中就包含了绩效审计。

至此,审计人员逐步意识到,过去单一的、按部就班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不仅是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但是,我国的绩效审计尚未形成系统的技术、方法,也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

二、经济责任审计融入绩效审计的意义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融入绩效审计是对当前国家发展形势的科学理解。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大力推动绩效审计,到2012年我国绩效审计将在所有的审计项目中展开。我国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建立起对领导干部履职期间担负的财政财务收支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机关效能建设责任等方面的评价方法体系,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从而顺应全国审计发展的趋势。

第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融入绩效审计是社会需求推动的必然结果。我国高等教育预算经费逐年增长,同时高校办学自主权和资源配置权增强。高等学校(尤其是部属高校)作为公共机构,有很大部分的经费收支是国家预算收支,使用的是国有资产,加之现代社会和公众对高等教育十分关注,高等学校不仅要承担资源运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内部管理制度和纪律法规遵循方面的受托责任,开展常规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要承担资源运行效益的受托责任,对社会高度关注的关于“如何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资源在配置和利用方面是否合理,管理的效益性如何以及社会责任履行等情况”给予合理的评价。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优化办学水平。高等学校是一个专业化培育人才、教授科学的公共机构,科学管理学校是保证办学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为了促进高校的科学管理,应该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绩效责任方面履行情况的审查、监督和评价,从而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建议,促使高校在使用资金和配置资源时充分考虑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树立绩效观念,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第四,有利于加强对领导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在我国,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增强对领导权力监督和制约而推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形式。因此,高校内部审计要积极、充分地发挥作用,监督和制约好领导运用权力情况。通过对领导使用财政、财务资金情况和经营管理情况的审计,遏制由于领导个人专断、暗箱操作或不科学、不民主决策等造成的损失、浪费,甚至凌驾于法纪法规和管理控制制度之上出现贪污受贿、私设“小金库”等情况。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监督领导的决策行为, 资金使用、管理的效益性,从而增强对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融入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笔者向湖北省高校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了50份,收回有效问卷38份,回收率为76%。现结合问卷调查情况分析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审计观念未完全转变。高校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的认识度还不够。从调查情况可知,对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问题,71%感觉到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迫切并认为很有必要,29%认为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不迫切也没有必要;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71%认为有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遵纪守法情况、廉洁自律情况、固定资产的增加和管理情况,8%认为固定资产的增加和管理情况不是重点,21%认为还包含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的可行性,11%认为可行,76%认为有难度,可以先试点,13%认为不可行,原因是目前开展时机不成熟或开展起来难度太大。

二是绩效视角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面临诸多困难。目前高校经济责任中主要运用的是传统财务审计方法,注重确认和复核,对于调查、统计和分析等现代审计方法的应用较少,对审计事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查难以体现,同时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绩效评价比较灵活,因被审计责任人所在地区、部门及审计期间不同,效益评价就会存在很大差别,绩效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另一方面绩效评价指标具体应包含哪些方面,没有正式的规定可以借鉴,只能靠审计人员摸索、实践和总结。从调查情况可知,对绩效视角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53%认为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26%认为是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和指标,21%认为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内容、方法和指标。

三是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还未普遍推行。高校目前处在一种探索阶段,对经济责任中的绩效问题做了尝试,但是广度、深度很难把控,预期效果也达不到,同时也增加了审计难度。从调查情况可知,对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的开展情况,53%考虑过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13%探索过绩效审计视角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和方法,3%开展过绩效审计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但是效果不理想。

四、基于绩效审计视角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建议

第一,转变观念,将绩效审计理念融入经济责任审计。目前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区别不大,基本上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出发点,还未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为重点范围进行全面的评价和问效。这种传统经济责任审计的缺点不能全面反映领导干部的业绩和存在的问题,加之有些审计人员认为融入绩效审计难度太大,还未完全考虑、研究融入的方式、方法。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转变观念,克服、解决实际困难,加快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转型,结合绩效审计的理念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使审计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审计结果利用率更高。

第二,运用绩效审计方法,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既要运用翻阅账务、抽查会计凭证、询问等传统经济责任审计方法,也要运用审阅法、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绩效审计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辅助审计,突出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查,扩充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满足不同需求者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期望。

第三,完善绩效审计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构建绩效视角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目标,从行政管理、重大决策、工作业绩、廉政纪律、社会效益五个目标层来建立,既包括定量指标又包括定性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赋予指标不同的权重。行政管理方面,应建立考核被审计对象在管理过程中的绩效指标和合规性指标;重大决策方面,把重大经济决策作为重点,对决策机制的建立、决策制定的合规性、投资项目的决策效果以及决策执行情况分别建立合法性、效益性指标;工作业绩方面,突出对绩效的评价,既要考核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又要审核教学科研管理效果,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责”并“勤政”;廉政纪律方面,重点考核领导干部在经济事项中是否按照国家规定行使个人的管理权,是否存在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等情况;社会效益方面,充分考虑绩效审计的特点,将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履责社会效益纳入审计范围。

第四,加快开展试点,稳妥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将绩效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一大创新,肯定会给审计人员带来困惑和困难,增加审计工作难度。对此,高校应该先尽快开展项目试点,从小单位、小部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入手,寻找合适的方式方法,积累经验,等到业务熟练,时机成熟时将情况复杂单位、部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纳入试点范围,逐步稳妥地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为全面开展新型经济责任审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雪梅、马春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创新研究——基于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视角》,《财会研究》2013年第11期。

农村经济审计对策分析 篇8

1 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开始逐步受到重视, 并逐步转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如当前的高校审计部门开始从原来的财务或纪委独立出来, 不再与纪委监察和财务一起, 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部门。而各个高校为加强审计工作, 增强高校财务透明度, 基本都成立了专门的审计领导小组, 并配合相关的内部审计办法, 从而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内部审计制度。但是, 通过调查发现, 当前很多高校将经济责任的审计重点集中在收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内控制度的执行等方面, 而对于广大的高校领导干部其在任职期间所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效能建设和政治责任等方面, 却鲜有高校进行专门评价。

同时, 随着现代审计制度的发展, 我国审计制度开始逐步受到重视, 如国家审计署则在其2008年~2012年的发展规划中提出, 在加强经济审计工作的同时, 推进绩效审计工作。在2011年由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教育系统审计工作的相关规定中, 也明确提出将绩效审计融入到审计工作中。

通过上述的发展可以看出, 当前对于经济责任的审计的认识已经开始转变, 从最为开始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开始逐步转变为出经济责任审计以外的绩效审计。而这也是高校经济审计工作的内在要求, 不仅要查看相关财政支出或收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同时也必须查看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给高校带来的效果, 以及作为高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通过这些指标的扩展, 进一步的拓展了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并对高校经济审计形成了更为完善的体系。但是, 从实际的角度来看, 我们必须充分的认识到绩效审计在高校发展的现状, 那就是还没有形成完整和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 同时很多关于绩效审计融入的问题还处在摸索的阶段。

2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融入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当前高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入绩效审计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笔者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 并结合对不同高校的问卷调查, 可以将现有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审计观念还未转变。通过调查发现, 当前很多高校的审计工作者对绩效审计的认识缺乏认识。该结论可通过一组调查数据反映, 如在对部分高校的设计人员进行抽样调查中, 接近71%的审计人员认为融入绩效审计是有必要的, 但是29%的审计人员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同时在对经济审计重点调查中, 接近73%的人认为应该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放在对财务收入和支出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方面, 以及对固定资产的增加和管理方面。接近22%的人认为要在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方面进行一定的审计;而对绩效审计的可行性调查方面, 76%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其操作有难度, 但是可以先进行试点, 有接近15%的调查人员认为不可行, 主要是因为当前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识还不够。

第二, 绩效审计的开展还面临很多问题。从操作层面来讲, 当前高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主要是采用一些比较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 如加强对财务的复核, 而对现代的审计方法则应用相对较少, 由此, 很多审计项目的效果也很难体现出来。同时, 在实际中进行绩效审计的相关考核体系也非常缺乏。一方面, 其没有更加灵活的指标, 责任审计人所在的高校的期限和部门不同, 其体现出的绩效也不能被客观评价;另一方面, 由于没有规范的指标体系, 导致很多审计人员不能借鉴,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只能摸索前进。通过笔者的调查可以看出, 接近65%的调查群体认为, 当前绩效审计的难点还是在于缺乏有效的绩效审计指标;25%的人认为难点是指标和方法;其他认为除指标和方法外, 难点还包括内容。

第三, 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还未普遍推行。当前, 在我国高校中, 绩效审计的开展还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虽然很多高校对绩效审计进行了很多尝试, 但是, 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没有很好把控, 大大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从调查的结果看出, 当前, 在实际的工作中, 60%的审计人员考虑过将绩效审计融入到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 17%的审计人员在实践中采用过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 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

3 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 要改变当前绩效审计在高校中的应用情况, 必须从思想、制度等角度转变, 才能提高审计的效果。

第一, 转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式, 是在原有的审计方式上增加绩效这个项目, 从而进一步对高校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但是, 当前针对领导干部的审计大部分都是以收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作为出发点, 没有将日常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体现出来。因此, 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和客观的反映其存在的问题和表现出的业绩。因此, 转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 在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 从而更加客观和高效率的对领导干部的业绩进行评价, 促进领导干部在职期间的工作表现。

第二, 加强对绩效设计方法的应用, 从而进一步深化审计的内容。在审计中, 既要运用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如询问、翻阅账务等, 同时也要采用比较分析、审阅和观察等方法, 并在计算机的辅助下, 实现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 并重点突出所做出的贡献。

第三, 完善评价指标。传统的评价指标是以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构建, 缺乏对效益指标的构建。因此在传统的目标层中, 引入效益指标, 并将原来的四个指标改为五个, 加入社会效益指标。而这些指标的构建, 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 从而综合对领导干部的业绩进行评价。

第四, 采取试点工作, 保障绩效审计的顺利实施。绩效审计对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创新, 在实施过程中, 肯定会给相关的审计工作人员带来很多困难, 因此, 做好对绩效审计的试点工作, 从小单位和小部门入手, 对提高和熟悉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 也为绩效审计的全面铺开奠定基础。

4 结语

总之, 作为审计工作的一项创新, 要时刻牢记审计工作的宗旨, 通过不断的实践将绩效审计融入到日常的审计中, 从而改变传统审计方式, 确保审计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同时, 提高对领导干部审计的效益和效率。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激发广大领导干部积极开展工作, 提高对岗位的积极性, 加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霞.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分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11) .

[2]黄太宏.公司治理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 2012 (07) .

农村绩效审计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篇9

一、农村审计现状

农村审计这一概念是就审计客体而言, 是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农村审计具有与其他类型审计显著不同的特点:

(一) 审计范围大但技术要求不高

农村审计主要是对农村公共资金的审计, 而公共资金的使用范围多种多样, 因此农村审计呈面广量大、情况复杂的特点。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单个单位资产规模小, 相对而言业务比较单一, 其会计与税务处理并不复杂, 因此对审计技术的要求也不太高。

(二) 专项审计是农村审计的重要内容

农村专项审计主要包括:对农税附加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的资金和劳务应实行专项审计、对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对社会捐款、筹集资金的审计、对村集体资产的审计、对大宗物资采购的审计、对重大经济活动的专项审计等。

(三) 农村审计的模式

一是农业部门主管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站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并且是在行政主导下进行的, 因此审计工作不是很深入, 审计的独立性也不够。二是委托社会审计模式。随着农村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壮大, 委托外部社会审计已经农村审计的必要补充, 会计师事务所进入农村市场也将成为必然趋势, 目前在我国南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社会审计已经进入农村市场。

二、农村开展绩效审计的制约因素

由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主要还是财务审计, 无法对资金使用的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价, 因此从长期来看, 在农村开展绩效审计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农村经济和经济关系特殊性, 绩效审计在我国农村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它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

(一) 农村现行审计体制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缺乏独立性的审计体制使目前农村审计工作很多都是流于形式, 没有发挥审计应有的监督作用。因此从该层面上讲, 审计体制缺乏独立性是开展绩效审计最根本的制约因素。一是农村审计组织缺乏独立性。现行农村审计主要有两种模式, 由于委托社会审计这一模式的应用还不是很广, 因此以第一种模式——“农业部门主管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站审计模式”为例。根据国家相关审计条例的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审计工作。由于审计工作要受上级行政部门的领导, 因而这一模式不可避免的带有较重的行政主导色彩。缺乏独立性的审计组织的审计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二是农村审计行为缺乏独立性。在农村现行审计体制下, 审计行为极易受行政领导个人意志左右。这一现象是行政主导型审计体制必然出现的一种情形。这样审计工作的任何安排都与行政领导的价值取向、政绩评价以及个人偏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三是农村审计经费缺乏独立性。国外很多国家对于审计组织的审计经费都作了专门规定, 并成立专门组织, 指派专门人员对审计经费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审计组织的经费一般是由财政部门审批的, 审计机构也被视为一般的行政机关, 因此审计组织在经济上受制于财政部门, 独立性受到了极大损害。

(二) 农村绩效审计规范尚未建立

一是农村绩效审计标准尚未建立。审计工作必需要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被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 这就是绩效标准。由于绩效审计在我国起步较晚, 现在尚处于摸索阶段。虽然我国财政部在1995年发布了一套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但者主要是针对企业绩效而制订的。现在还没有一套公认的可在农村适用的审计标准可供利用, 这就给农村开展绩效审计带来了技术上的困难。二是农村绩效审计方法和程序尚未统一。绩效审计方法是决定一个审计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 这是由绩效审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的。绩效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开展具体绩效审计工作的先后步骤和基本内容。目前我国关于绩效审计的程序和方法还没有统一规定,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审计人员执业的自由, 但是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审计风险。三是农村绩效审计无准则、制度、规范可供遵循。要开展绩效审计, 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审计准则、制度和规范, 否则审计工作就无章可循。纵观国外绩效审计发展的历史, 凡是绩效审计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 无不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审计准则 (规范) 。我国审计署自1989年开始制定我国的审计准则, 截至目前, 关于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已经出台了不少, 但有关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却很少, 特别是有关农村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

(三) 农村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是农村审计人员严重缺乏。从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农村绝大部分地区都实现了会计代理制, 通过会计代理中心处理农村的财务会计问题。从审计的独立性要求来讲, 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应该是两条线, 两套人马, 互不干涉, 相互制衡。但现实的情况是, 负责农村会计代理工作的农村经济管理站与负责审计的农村审计站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时农村审计人员严重缺乏的表现。二是农村审计人员知识构成不合理。我国农村审计大多还是财务审计, 这一现实要求决定了农村审计人员大都是“财会科班出身”, 真正的审计专业人员极少。这一单一的知识结构造成了人审计人员不能掌握相应的审计技术、程序和方法, 不能胜任日益复杂的农村审计工作。绩效审计属于较高层次的审计, 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完整系统的审计知识, 不仅如此, 审计人员还要掌握诸如法律、经济学、数学、计算机、工程学等相关知识。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讲, 农村审计人员的知识构成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四) 农村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滞后

我国对于绩效审计的研究起步较晚, 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但是研究成果仍然存有缺陷:一是偏重于基本理论方面, 缺乏对绩效审计实务的探讨;二是对公共机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三是对各级政府, 不同部门, 特别是农村基层政府的绩效审计问题未单独进行研究。四是结合当前我国的战略任务 (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来研究政府绩效审计比较少见。由此可见, 我国现阶段对农村绩效问题的研究内容上还不够系统和完善, 理论与实践未能较好融合。

三、农村绩效审计的对策

针对农村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拟提出以下对策:

(一) 加大绩效审计的宣传, 提高农村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

财务审计的主导地位使全社会对绩效审计的了解较少。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审计人员严重缺乏, 专业素质良莠不齐, 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停留在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的层次。因此, 农村审计主管部门不仅要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绩效审计, 而且要积极广泛的组织绩效审计知识的业务培训, 让尽可能多的农村审计人员逐步掌握绩效审计的基本知识, 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并运用绩效审计的方法。

(二) 改革原有的农村审计模式, 完善和制定农村绩效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农村目前主要的审计模式为“农业部门主管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站审计模式”。这一模式由于不能很好的解决审计独立性的问题, 因而具有很大的弊端。关于农村审计模式, 我国理论工作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如陈建萍、朱朝晖 (2007) 认为, 可以施行农村经济监察中心的模式。农村经济监察中心模式是变原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为国家审计机关主管, 建立统一的农村经济监察中心, 承担乡镇各村的财务审计监督和配合经济责任的追究工作。这样既能克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站审计独立性缺失对审计监督力度的影响, 又能增强审计的权威性。袁静、魏理 (2007) 认为, 要提高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必须改变原先的隶属关系。可以尝试将审计机关独立于政府之外, 不受任何行政部门干涉, 赋予其检查权、行政处理权、移送行政处理及提请司法处理权等。各级地方审计机关只受中央审计机关的领导。另外, 还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审计监督部门, 保证审计的公平、公正、合法。我们基本同意上面的观点, 只是这一新模式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有待研究。完善和制定农村绩效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应该将农村绩效审计纳入《审计法》的立法范围。其次可借鉴国外已颁布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 制定符合我国特点的农村绩效审计准则。除此之外, 相关部门还应根据农村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特点, 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审计操作指南, 减少审计环节中的职业判断, 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三) 适当扩大绩效审计范围, 妥善选择试点项目

选择的试点项目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 既要考虑试点项目在农村可能带来的影响, 又要考虑该项目是否是农业主管部门比较关注和重视的方面, 还要考虑审计难度和审计成本的问题。我国的绩效审计尤其是农村绩效审计尚处于摸索阶段, 新情况、新问题很多。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审时度势, 选择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项目试点。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自身知识, 调动各种资源, 为绩效审计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已经完成试点的项目, 要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审计意见的执行情况, 明确责任。注意检查审计报告中指出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 审计提出的建议是否被采纳执行, 对于未被采纳的审计建议要进行原因分析, 这样才能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

(四) 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伴随着在农村的大量资金投入, 而这些资金的投放领域将会十分广泛,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可以说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法以及相关法律知识, 而且需要具备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要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是一个漫长的逐步推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主管部门对农村审计人才培养有一个长期的统筹规划, 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 有序进行, 层层推进。

(五) 加强农村绩效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 推进绩效审计规范化建设

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需要制度来确认, 完善与加强农村绩效审计工作理论, 可以明确绩效审计的地位, 保障农村绩效审计的有序开展。审计主管部门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绩效审计进行研究, 扩大对外交流, 吸取国外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尽快出台有关农村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和操作指南。农村绩效审计工作是事关国家、农村和个人的大事, 它有利于提高政府威信, 增强审计监督权威性, 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协作。

参考文献

[1]张艳:《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施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2]蔡春、刘学华:《绩效审计论》,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彭华彰:《政府效益审计论》,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探讨 篇10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与对策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接受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党政干部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所负责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 以及其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签证和评价的活动。经济责任审计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以及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产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是揭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 它有力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工作的长期、艰巨的任务, 因此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1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问题

1.1 相关法律制度不建全

经济责任审计的立法和规范制度工作与实际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尽管国家已制订《审计法》、《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等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但这些法律法规多宏观描述, 少具体操作性的条文, 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指南及经济审计程序、内容、文书、语言使用等方面, 还未能从制度上加以明确, 客观上使得审计机关及审计工作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难以操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更谈不上如何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1.2 审计手段滞后, 方法不科学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经济、法律、行政等多方面的内容, 与其他审计相比具有广泛性、复杂性的特征。同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各种经济成分和结构进一步调整, 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复杂, 而审计信息手段却十分有限, 难以规避审计风险。目前审计工作尚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 虽然有计算机使用, 主要是用于文档仍难以规避审计风险审计。

1.3 审计评价难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广泛, 它包含了财务、法纪和绩效等各方面的内容, 综合性很强, 而审计评价的内容、目的和要求均不明确, 具体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评价尺度难以把握, 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些都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带来较大的随意性, 使审计评价不够规范。由于目前尚无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 受主观因素影响, 对同一审计事项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审计评价, 这就很难分清任期责任与非任期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等, 导致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

1.4 审计工作滞后, 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批量任免、调动, 集中开展审计, 审计时间紧任务重,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审计工作政策性强、责任大,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但目前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尚不能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1.5 审计成果的运用差, 存在着先离任后审计

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利用是否及时。在实际工作中, 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 干部管理部门如何运用审计结果, 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反馈等没有明确规定。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明确标准, 一些单位在经济责任审计之前就做了干部任用或调离的决定, 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的现象。干部任用与经济责任审计脱节, 其审计结果不能作为评价、考核、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2 健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2.1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建设

我国应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尽快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条例》, 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围、内容程序及违反法规应承担的责任等内容,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操作程序, 规范各种经济责任审计公文体系。从法律上明确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中执法的权限, 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减少审计工作和审计判断的随意性, 使其逐步走上法律化轨道, 做到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2.2 要坚持先审后离的原则, 积极推行“任中审计”

针对我国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滞后的现象, 我们应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常规化、制度化建设, 并积极创造条件, 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临时性、无计划性、工作调度难协调及质量与时间的矛盾。针对不同的情况,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审计方式:一是“先审后离”方式。这种方式可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为组织部门提供干部任免的准确依据, 发现存在经济业务连带责任或因经济活动需要暂时不能离任的可继续留任。二是实行“任中审计”。这样有利于分解工作量, 有利于“计划外”变成“计划内”, 有利于保证审计质量, 防范审计风险, 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效果。这种方式需要相关部门有效协作, 使审计不仅能达到评价监督领导干部的目的, 而且能够将违纪违规问题及时揭露出来并消灭于萌芽状态。

2.3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 归根到底需要审计人员去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功底要求都非常高:首先是强化职业准入, 审计执业资格的认证上岗, 是今后审计职业化的发展方向;其次是强化后续培训,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而言, 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适应现代审计职业化发展的需要, 加强对最新颁布的财经法规、审计法规的学习, 更加准确地把握政策界限, 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实际能力, 要让更多的审计人员通晓财会、经济、工程、计算机、英语等各种知识, 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

2.4 改进审计手段和方法, 降低审计风险

采取有效的审计手段和方式方法, 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管理改革, 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方面。要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注重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 同时要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等其它审计相结合, 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也要充分利用财务收支审计的结果。审计部门要加强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争取最大限度的配合和支持, 可采取召开联席会议形式, 共同研究、解决具体问题。采取审计和被审计双向承诺措施, 被审计对象作出书面承诺, 保证提供真实、完整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2.5 加强审计结果运用

审计成果的运用, 是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 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权威和效能的发挥。要把审计结果、审计评价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写入组织部门考核档案, 作为今后干部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作为为干部任前公示的内容之一。利用审计结果教育和警示干部, 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施行, 认真研究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问题, 逐步建立完善审计成果运用的监督管理机制, 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 促使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 廉洁自律, 增强领导干部自我约束意识。从制度上开辟一条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径, 使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真正成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自身履行职责的监督和考察, 也是领导干部经济行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一种形式。各级领导干部要十分珍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 清正廉洁, 严格自律。领导干部只要行得正、站得稳, 就可以经得住任何形式的考察和审查。党政机关特别是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 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引导作用, 把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苏明.财政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2]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的问题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经济 审计 责任

1. 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的问题

1.1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一是审计工作独立性差。独立性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内部审计组织形式是独立性的基本保障。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是在国家干预和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很不规范,多数基层单位尚未建立独立机构,有的挂靠在其他部门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法保证内部审计业务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也无法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二是审计力量薄弱。由于基层的内审工作起步晚,多数基层单位,没有专职内审人员,内审工作多由纪委或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兼职承担。而当前基层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往往时间紧、任务重、要求急、业务量大,导致审计工作不细、取证不到位,程序不完善,致使审计中发生漏审或审的不深不透等现象,造成审计结果不完整,评价依据不充分。“为完成任务而审计”的应付思想比较突出,增加了审计风险。

1.2相关法律法规不建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审计的需要,我国加快了相关审计法律法规的制定,但是现行的审计法律、法规与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很多已不相适应,审计法律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审计工作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面临的事实。必要的审计法律法规没有跟上,制约了审计机关工作的开展,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比如经济责任审计至今还没有相关的专门立法,主要依据的仅仅是新《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两个《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具体可操作性差;再如审计机关发现经济案件线索,在调查取证时,由于没有法律明确保证其在执法、取证中必要的强制措施,对不履行提供有关情况、甚至阻挠审计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缺乏相应的强制措施,限制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常常错过取证的最佳时机。

1.3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与要求存在差异性。当前,由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同时大多数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老化,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偏低,缺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工作中仍沿袭传统的审计方法,“就账论账”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缺少对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过程和实施结果、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等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缺少对领导干部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以及管理控制的能力及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二是由于缺乏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缺少召开座谈会、设意见箱等相应的制度,信息渠道闭塞,对深入揭露领导干部违反廉政规定的问题很难有所突破。三是审计人员缺乏综合分析能力,不能够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没有能够抓住重点,起到惩一儆百的效果,更没能跳出审计看审计,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服务作用。

2. 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分析

2.1分类选择审计时机。依照规定,经济责任审计要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其精神实质就是为了使审计与任用干部统一起来,让审计更好地为任用干部提供依据、搞好服务。根据现实情况,应在把握法规精神实质的前提下,坚持客观灵活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分类选择审计时机。凡拟提拔或拟调往重要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应坚持“先审后离”,增加干部的责任感,也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审出了问题,也能及时下结论和处理,避免给社会上造成“走過场”的感觉,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干部使用的重大失误,提高组织威信。离岗、离职、退休或免职又不再安排新的领导岗位的,因其社会影响不大,为了使干部所在的原单位能尽快地开展正常工作,视情况可以采取“先离后审”。

2.2通过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审计人员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经济责任审计指望通过增加审计编制来解决审计人员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这个矛盾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通过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来解决这一矛盾。一是将审计关口前移,强化审计前调查。采取询问、观察、填写调查表等方法,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并抽查部分业务进行测试,检查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遵循性,从而发现控制的薄弱环节,也就是存在问题可能性较大的地方,作为实施审计的重点所在。通过调查领导干部个人经济状况,了解包括家庭房产情况,拥有车辆、计算机等重要物品情况,个人收入情况等,通过对比分析,判断领导干部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二是将计算机辅助审计实施系统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凡有电子数据的单位,都要使用《金审工程》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进行审计,对每个会计科目按照“摘要”或“金额”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找出可能存在问题的地方,延伸检查原始凭证,从而减少工作量,避免大量的重复劳动。

2.3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一是要加强审计机构建设,强化审计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济等方面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审计工作应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并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和报告工作,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有效和权威性。二是要加强审计力量建设。要选派那些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并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更新专业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需要,为积极稳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4要特别重视提高基层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审计队伍建设和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审计署提出的“人、法、技”工程把“人”排在第一位充分说明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其涉及的范围、内容不断扩张,使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要求审计人员除具备应有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审计专业知识外,还应熟悉政策法规,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并且还要有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既需要审计人员自身不停地充电,也需要审计机关的培训。因此,审计机关安排审计项目要留有余地,要让想学习、肯思考的审计人员有一定的时间学习思考;要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让肯钻研、有成果的审计人员脱颖而出,看得到希望。

结束语

总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利于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有利于改善管理和提高效益,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

农村经济审计对策分析 篇12

一、云和县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

云和县位于浙南山区, 人口11.24万, 面积984平方公里, 辖170个行政村。1995年云和县组建成立了“云和县农村审计室”, 与县农经站二块牌子、一班人马, 日前全县有兼职审计人员15名, 其中乡镇级兼职审计人员10名, 具体负责全县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2005年前主要开展群众信访反映突出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审计。2006年开始, 根据浙江农业厅《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济“万村审计”活动的通知》和村级财务实行“三年一轮审”的要求, 云和县全面开展了村级财务审计工作, 到2012年年底已基本完成第二轮的“三年一轮审”的审计工作任务, 共审计275个单位, 资金总额27500万元, 查处违纪单位18个, 违规违纪金额1365万元, 先后有15人受党纪处分, 3人受刑事处分。农经审计工作的开展对防止农村腐败滋生和蔓延, 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二、云和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

云和县于2005年成立“云和县农村审计室”, 与县农业局农经站合署办公, 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没有单独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无人员编制、无工作经费, 审计人员全部为县农业局的农经干部和乡镇农经员兼任。农经工作本身就任务繁重, 还要承担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 工作量相当大,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 审计人员职责不明确

实行“村级财务双代理制”后,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出纳业务委托乡镇 (街道) 代理, 相当一部分乡镇农经员兼任代理会计或出纳, 同时农经员又兼任审计员, 从而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

(三) 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村级财务审计错综复杂, 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全面的财会知识, 而且还应熟悉相关制度和法规。目前县乡两级都缺少业务精通及技术过硬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范围狭窄, 审计事项单一, 仅停留在对会计凭证真实性的检查上;审计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仍然以事后手工查账为主、依靠账务核对、盘点等方法来实施, 其监督力度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 审计程序不规范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主力军是县乡两级农经人员, 但都是兼职的。时间和精力的局限使审计工作在审计方法和程序上往往达不到要求, 审计欠深、欠细, 审计调查、延伸审计等手段用得不够;对审核中发现的疑问, 如工程项目建设、招待请客送礼费用等无法详尽。因此, 对在会计资料中未能反映的账外行为, 审计监督就显得乏力和无策, 使审计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

(五) 审计执行不到位

农村审计机构在开展农村审计工作中, 由于执法主体较弱, 执行决定的过程中阻力较大, 困难重重。农村审计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权威, 往往只停留于查清事实, 出具审计意见书, 很难对审计决定意见的执行情况予以监督检查, 这无疑是农村审计的薄弱环节。加上近年来省市下达给县里的审计任务十分繁重, 每年要审1/3的行政村, 人员少、任务重、工作量大难免会出现走过场等不良现象。

三、措施和建议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审计监督体系

要切实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领导, 纪检、监察、审计、农业等部门要密切协作, 明确职责、抓好落实。县级农业部门必须单独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乡镇 (街道) 应整合力量, 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负责本乡镇 (街道) 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审计机构不得与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部门合署设立, 与其他如纪律、监察部门合署设立的应明确分管内部审计工作的负责人和承担内部审计工作职责的工作人员, 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二) 加强技能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

要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教育, 重点对农村审计人员的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培养一支业务过硬, 作风严谨、客观公正的农村审计队伍。同时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 使农村审计工作逐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

(三) 创新内审手段, 提高工作效率

要不断提升传统审计办法, 要充分运用现有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管系统, 尽快实现县乡村三级联网, 不断拓展网络功能, 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与农村审计监督有机地结合,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内部审计的效率。要从单一的静态审计向动静审计结合转变, 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相结合转变, 逐步形成农村经济内部审计的全程监控。

(四) 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促进审计规范化

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是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因此要严格按照《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规定的范围和程序开展审计工作, 审计前要编制审计工作计划, 制定具体审计方案, 下达书面审计通知书;审计过程中要全面、客观、真实地审查和核实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 审计记录和有关证明材料要有规范的文书格式, 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 审计结果应向被审计单位及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公布。对审计发现有违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关规定的行为, 要严格执行《浙江省违反村级财务管理规定行为责任追究办法》, 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要加强对审计结果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保证审计结果执行到位。做到依法行政, 规范有序地开展农村审计工作。

摘要:切实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对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推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也是审计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 文章以浙江省云和县为例对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对集体经济开展内部审计情况进行探析, 阐述了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审计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徐东升.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模式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9.

[2]赵淑华.论内部审计在农村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财经与管理, 2012 (04) .

[3]俞乒乒, 汪建杰, 曾丽纳.农村内部审计与社会中介审计的比较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0) .

上一篇:时间机器研究分析下一篇:商务英语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