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专业课程

2024-10-26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共12篇)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 篇1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但仍出现用人单位招聘难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说明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在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本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谈些思考和看法。

一、学科定位

商务英语 (Business English或English for Business) 在我国高校已经有20多年的办学历程, 但Business English的对应术语并没有得到统一。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商务英语是一门在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 涉及门类繁多、跨学科的综合体, 是文学和经济学、管理学交叉的应用型边缘学科 (黄振华, 1998;孙湘生、龚艳霞, 2001) 。也有观点认为商务英语既可归于经济学中应用经济学下属的国际商务之下, 也可归于语言学中应用语言学下属的专门用途英语之下 (林添湖, 2001) 。根据国外语言学家的划分, 商务英语应该属于专门用途英语 (ESP) 的一个分支 (如图1) (Hutchinson&Waters, 1987:17) 。

本文认为上述各种观点并不互相矛盾, 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商务英语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产物, 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展和分化的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它强调在特定环境下的特种交际, 以英语语言为依托, 以掌握系统言语知识和基本商务知识为目标的英语语言学和经济类学科有机结合的交叉学科, 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

二、教学目标和原则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标, 商务英语教学也不例外。Hughes (1995:9) 认为,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目的。普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练掌握这门语言, 而商务英语教学虽也重视如结构和功能等语言基本功训练, 但其教学重点却在商务环境上。因此, 商务英语的教学要求不仅仅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个体学习者来培养, 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 即在商务交际场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商务英语教学应遵守以下原则。

1. 适应需求原则

商务英语教学需求分为两类: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高等教育需培养能参与全球商贸竞争的国际人才, 满足社会需要。商务英语是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需研究学生个体的学习特性, 知晓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目标。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认知风格、学习习惯和语言基础,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 不同课程的不同要求,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2. 有机结合原则

商务英语教学必须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了解各国文化和交际习惯。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须贯穿整个教学阶段。语言是基础, 商务知识也不可或缺, 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不可厚此薄彼。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是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三个要素, 需相互渗透, 相辅相成。

三、课程设置分析

本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 分为公共基础课、素质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和实训课。此课程体系群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 成梯形的进阶式特征。本文选择其中的几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1. 公共基础课程

我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包括:第二外语、计算机公共基础、高等数学等, 其中第二外语为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学生在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展语言能力, 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的需求。当下计算机运用非常广泛, 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必不可少。另外, 现代商科的各个分支包含了大量数学公式, 推理过程也部分建筑在数学逻辑之上, 因此高等数学的学习不可或缺。其他选修课在心理和行为方面都为学生今后踏入社会、涉外工作起着必要的导向作用。

2. 学科基础课程

我校围绕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开设精读、高级英语、语音实践、口译等语言课程使学生对英语各个细部环节进行提高训练, 对语言结构和使用规律产生理性、科学的认识。除必修课外, 选修课包括英语国家概况、报刊阅读、西方文化入门等, 加深学生对国外文化、国家结构和社会风俗的了解。我校还有计划开设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各种讲座、外语节等活动, 创办了英文广播、英语社团、英语角等, 将课堂教学有机地延伸到课外, 为学生开辟多层次、全方位接触英语的途径。

在低年级阶段, 我校尤其重视基本功的训练, 特别是听、说方面强化训练。通过语音、精读和口语课的学习, 学生纠正了受方言影响的严重语音、语调问题, 能熟练运用拼读规则和音标读生词, 较好地掌握朗读和说话的节奏感, 掌握了语音变化规律、连读、语音同化等技巧。

3. 商务专业课程

商务英语学科专业课分为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专业平台课中的商务英语写作、商务导论等都为之后开设的专业方向课打下了基础。专业方向课程与特定的工作领域或行业相关, 专业性很强, 旨在使学生对国际商务的具体理论和实践作比较深入的了解。主要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等。专业课程教材以英文为主, 均全英语授课, 最低限度是双语教学。

以上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 将低年级强化训练的语言基础能力与商务专业紧密结合, 如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等。除了与英语语言专业紧密结合的课程外, 最重要的是商务专业方向课程。我校这方面课程设置涉及谈判、管理、礼仪等多方位的商务要素, 旨在提供全方位商务运作平台, 从理论、文化、实际操作各个方面给学生灌输商务理念。

4. 实训课程

我校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书本知识的同时, 将实训课程被放在重要位置。学生入校初始军训到离校前毕业论文, 定期举行的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实践活动, 如口语实践、虚拟商务英语运作等, 纳入正常学分, 保证实训课程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实训课程采用校内外相结合模式, 低年级阶段以校内实训为主, 包括口语、翻译等多项语言基础的训练, 高年级进行与商务相关的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企业岗位实践。

四、几点建议

1. 公共基础课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 数学基础薄弱, 而商务专业课程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 建议将数学课开设学期提前, 开设在第1、2学期。使学生尽早掌握所需的数学原理, 为高年级阶段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由于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 因此需增加计算机高级课程, 满足学生今后在商务操作等方面对计算机运用的需求。

2. 商务专业课开设的时间较晚, 一般在5、6学期, 应提前至3、4学期;增加英语在一般商务环境中的应用, 如在普通英语课程中逐渐融入商务专业英语的内容, 以商务类文章为教学材料, 扩大学生的商务背景知识面。应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资格证书考试, 积极获得各类外语等级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 如涉外导游证、外销员、单证员等, 也可视作学生必须通过的任务。

3. 由上文可见, 我校基础英语语言实训相对较多, 能为学生的语言能力打下扎实基础, 但商务方面的实训略显单薄。可开展多样化商务模拟仿真和商务实践教学, 笔者认为, 校内实践可采取以下形式: (1) 课堂案例分析, 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企业运作个案, 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 建立商务实训室, 配置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专业软件, 供学习会计、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证券投资等课程的学生提供模拟操作。

五、结语

全球经济对商务人才的需求和商务英语在中国的不断发展, 促使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踏入商务英语的领域, 也使商务英语学科理论体系、课程体系、教法等方面得到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研究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借鉴其他院校课程设置模式并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我校建立了以上课程设置模式, 其中无论是课程设置本身, 还是教学的实施、教材的选用等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广泛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Hughes, J.Business English:Why and when to do a course in General Business English[J].BBC English, 1995, (96) :9-10.

[2]Hutchinson, T.&Waters, A.ESP: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Strevens, P.New Onentation in Teaching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4]贺川生.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

[5]郝钦海.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定位、课程目标及教学原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

[6]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4) :143-150.

[7]阮爱君.地方性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J].台州学院学报, 2006.2.

[8]阮绩智.论商务英语课程特征及教学一般因素.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4.

[9]孙湘生, 龚艳霞.论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的定位[J].湖南师范人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10]袁祖望.论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模式转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4) .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 篇2

①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依据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出更细致的、更符合商英专业发展的制度,如听课评课制度、过程性督查制度及教学质量检测评估制度等。②实习实训制度实训课作为商英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更需规范和管理。合理、可行的实训制度可以使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有组织、有计划、有考核、有落实,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③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为了进一步维护和稳定教学工作秩序,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控,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商务英语专业需要实施教学质量保障监控机制,对教学管理及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情况进行监督控制与评价,包括专业定位、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跟踪等,科学地鉴定教学质量的全面状况,并提供反馈信息,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2)加大经费支持和教学条件建设

建立课程建设专项资金,本着择优扶持、重点建设、分期分批的原则,在经费投入上保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支持精品课程建设。根据课程建设计划给予课程建设的分阶段投入,并根据课程评估结果,合理安排建设经费。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究立项,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拓宽课程教学资源,优化多媒体教学条件,及时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改善课程教学条件。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把商英专业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教师在课程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作为教学成果表彰奖励。对评选的校级精品课程,提供一定建设经费,并给予配套经费资助和重点支持。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应将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英语语言技能训练有效结合,充分体现商英专业复合型的特点,不仅会使商英教学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也能够让商英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根据该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将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以及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商务知识。在实践中,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岗位中,符合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冬梅.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历程[J].学园,(4).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 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79-01据统计,目前我国9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1],但由于大部分与实际商务工作的市场需求脱节,国际商务人才又极其难求。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反思课程体系改革,因为课程体系是社会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式。从现阶段传统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体系来看,它已滞后于商务工作需要的步伐。因此,开发能够满足商务工作需求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1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开发的历史

我国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开发历史在经过了“学科系统化”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向“工作过程导向”模式转变。“学科系统化”是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我国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开发最早沿袭于此。这种课程开发的理念往往只为学生提供英语基本技能和商务基础知识,与职业实践中的情境直接脱节。近年来,这个缺陷被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分析”模块化课程弥补,它一方面继续设置英语技能和商务知识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它就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和具体的单项商务环节操作增设了某些实训环节。可以看到,这种模式建立在职业分析之上,较“学科体系”课程设置所得的效果明显,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因为它依然没有解决学生所需的职场经验和“工作过程”知识。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本世纪初期从德国传入我国,它的核心思想是:首先对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然后课程内容和顺序按企业实际所需的工作要求和“工作过程”来编排设计。目前这一模式在中国已基本被认可,并在近几年来对我国商务英语职业教育,尤其是对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影响深远,在一些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内,已有了成功案例。

2 商务英语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

2.1 明晰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群

高校职业教育的任务在于为社会培养和储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后备人才,但这些人才的就业针对性是很强的,因此,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必要之举。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教育而言,这个目标定位应该在如下几点:一是应培养学生在职场实战中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基本的涉外商务操作技能;二是要使学生了解与商务英语专业相关职位的工作流程,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以此同时,根据以上具体培养目标,在区域人才需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商务英语专业的岗位群主要为:涉外文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和初级商务翻译。

2.2 根据“工作过程”做好课程开发

在明晰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群后,接下来就是开展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如何将具体的工作任务转化成专业课程的知识学习。这包括:(1)职业基础知识模块。(2)职业核心技能模块。(3)职业知识拓展模块。(4)职业资格认证辅导模块,这些课程模块既相互独立又交叉循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掌握和强化本专业的核心知识,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

与商务英语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要求职场工作者掌握较高水平的英语能力。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提高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能力,同时又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Jones&Alexander 称商务英语为“English for business”或 “English used in business con-texts”[2],张佐成认为商务英语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能力”,这反映出顺利完成国际商务中种种任务目标的能力培养是商务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盡可能模拟出一个临场环境,使学生在切近于真实情境的状态下晋升英语水平,并通过语言习得提高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课程教学目标应打破唯英语等级证书至上的本本主义,重视商务英语的视、听、说、写、译等能力培养。

2.3 教学模式的确定

课程标准的形成,往往是要经过专业课程目标的定位,岗位群的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对具体的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分析。不仅如此,它们还是学习目标、专业内容、考评机制互相融合的结果。因此,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文件,既要指导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何处,又要具备确实可行的可操作性,以便更好地编写课程教材,考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更应加强安排课业文本、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印发学习材料等教学资源的力度,使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日趋退出教学课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式教学。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当今职业教育的必然所趋。“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它的特征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在传统学科体系长期压抑的阴影之下,英语学习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尴尬被动的,一些学生由于英语底子薄,基础差,加之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目标,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又是一个见效缓慢的过程,这极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和动力不足。而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能让学生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来完成学习任务。更为关键的是,通过临场实践教学,枯燥乏味的理论变为生动鲜活的演练,学生能获得不少的涉外商务工作过程知识和经验。

3 课程改革和探索

当前,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课时安排和评价方式由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的出现、接受和推广而被大大改变了,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应对这一变革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看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不仅对教师知识掌握的多少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更为苛刻,这已不是教师通过书本积累知识进而授予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教师深入现场实地调研和学习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综合职业能力。

我们还应看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且它的开发也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因此,选定什么样的学习领域,教学时间设置多少,学习情境如何命名,以及如何去描述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甚至确定哪处教学场所等每一环节的具体任务,都需要与包括职教专家、企业专家和教师在内的课程人员一起探讨,使教学内容既符合职场的工作任务要求,又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纪淑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10(6):44.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篇4

一、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商务英语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在英语语言类课程以及商务类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综合性专业,具有复合性、应用性特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概念,提出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命题。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着力点在于 (1) 构建语言与商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效衔接,满足综合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体现“厚外语基础、强外贸技能、高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 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核心职业能力及所对应的核心课程和支撑性课程;(3)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以此为依据,设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设计课堂教学及实践环节、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4)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使专业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合理匹配、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5)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满足教学及实践环节所必须的实训室、网络学习平台、课程网站、实训软件等教学资源库;(6)课程评价和特色建设。对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适时评价和反馈,逐渐形成课程特色。

二、构建商务英语专业EBS课程体系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几门不同学科课程的简单相加,而应考虑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系统及应用的交叉和立体建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构建了以英语为主线、商务为内容、能力为核心、实践为途径的EBS课程体系,形成了满足语言、商务和技能培养的课程模块,实现了语言与商务,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一体化综合设计。在课程的编排上,遵循语言学习和技能培养规律,语言类课程采用渐进式,保证三年不断线,并按基础英语、商务英语、外贸英语,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进行编排;商务和外贸技能类课程采用流程式、一体化编排;综合素质类课程按并列式和融入式编排,确保各模块之间有效衔接、相互融合、互为拓展。商务英语专业EBS课程体系架构见表1。

三、商务英语专业的《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建设

根据广东及珠三角区域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外语外贸能力的要求,商务英语专业提出了“能说、能写、会做”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能说”,强调涉外环境下的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沟通和洽谈能力;“能写”,强调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尤其是商务信函和进出口业务函电拟写能力;“能做”,强调外贸业务处理能力。为此,商务英语专业开设了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并作为培养外贸专项技能的职业能力必修课。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该课程在强化职业核心能力、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营造技能训练氛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课程性质及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准确的课程定位和明确的目标设置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定位为“专门用途英语(ESP)与外贸实践”一体化课程。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专项外贸业务技能(进出口业务谈判)的强化训练,使学生不仅掌握进出口业务谈判所涉及的语言和技巧,而且能够学习和了解整个外贸业务活动,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掌握进出口业务谈判的基本流程和主要环节; (2) 掌握进出口业务谈判所涉及的词汇、术语和常用语; (3) 掌握基本的谈判方式和谈判技巧; (4) 掌握并遵循基本的国际商务礼仪; (5) 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 能够比较自如地用英语进行商务接洽和业务谈判。

2.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课程以外贸业务活动为主线,以进出口业务谈判的流程、环节和涉及的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和编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学习活动和训练项目。通过语言和外贸技能的综合学习和训练,实现培养外语交际能力和外贸业务能力并举;通过模拟仿真训练与真实外贸项目的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再现真实商务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功能。

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虚拟公司成立、外贸部门架构及职责、建立业务关系、询价与报价、数量与价格谈判、交货与运输谈判、付款、保险和仲裁谈判、合同起草、修订和签署、宴请与庆祝等10项内容,形成能够呈现真实进出口业务谈判流程和内容、体现外贸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教学设计。此外,通过课程中和课程后的外贸项目实践和外贸技能大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学习内容的巩固与拓展。

3.教学和实践环节设计

根据“专门用途英语 (ESP) 与外贸实践”一体化的特点,教学环节和内容设计包括: (1) 业务洽谈文本 (text) 的学习与演练:外贸英语词汇、常用句型、贸易及谈判术语及英语表达; (2) 商务背景知识及外贸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进出口业务基本流程和主要环节、营销知识及谈判技巧、国际商务礼仪、人际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等; (3) 外贸技能专项训练及演练:外贸实训软件模拟训练、进出口业务谈判情景模拟演练; (4) 综合实践:校企合作外贸项目实际操练; (5) 外贸技能大赛:以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为基础,综合运用其它语言和商务课程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以真实或虚拟的公司和产品为对象,呈现整个进出口业务谈判的过程和环节。这是对学生从知识到技能、从语言表达到谈判技巧、商务礼仪等各方面的综合考核和评价。

实践环节的设计遵循从模拟到真实的顺序设置,实现教学向岗位的迁移,理论学习与实践同步。主要环节包括: (1) 认知实习。通过参观校外实习基地、参加各类展会和交易会,认知公司架构,了解外贸发展趋势和外贸公司对外贸人员的素质要求; (2) 模拟仿真训练。在以实训室为课堂的课程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训练、商务英语和外贸实训教学软件,进行专项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强化训练; (3) 真实外贸项目。借助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合作企业的外贸实践。如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以企业员工的身份通过网络开展外贸业务,发布企业及产品信息、接收和回复网上商务信函、进行真实的营销、真实的贸易接洽等; (4) 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学生利用假期和第六学期到校外实习基地和外贸企业顶岗实习,通过真实的岗位实践来内化学习内容、强化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提高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综合素质,为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化

根据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的交际性、交互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和要求,课程教学要真实呈现外贸项目实践等符合语言和技能培养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小组合作学习法和角色扮演法。课程的训练与实践环节大多以小组为单位,按买方和卖方演练英语谈判过程。因此,无论是课前准备、课堂模拟演练,还是拟写和修改英文谈判文稿、课后复习巩固,小组成员必须充分协调和沟通,分工、合作完成各项任务,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促进同伴教育,增强团队精神。 (2) 案例分析法。在商务知识和外贸技能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引导教学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加深对外贸知识的理解。 (3) 互动式教学法。课程教学与训练是在教师与学生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小组之间、小组内买家和卖家之间以及买家和卖家内部成员之间互动不断变换中进行。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整个教学之中,从不同角度体验和强化进出口业务谈判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4) 模拟仿真训练和真实外贸项目实践。模拟仿真重在专项技能和谈判各环节的操练,真实外贸项目重在营销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5) 网络自主学习。借助互联网和以网络课程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如电子文本资料、视频资料、实训软件等,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的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巩固和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

《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建设突破了传统的“专业英语(ESP)”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语言与专业的一体化设计、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以及实践教学的强化,避免了语言与商务的割裂和纯语言训练的单一模式,体现了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工具性功能,实现语言与外贸业务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商务英语专业“商英结合、商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 探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以《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建设为实例, 探讨专业英语 (ESP) 与外贸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专业英语,外贸实践

参考文献

[1]吁娟.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开放性[J].教师, 2008, (24) .

[2]周洵瑛, 范谊.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语界, 2010, (4) .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 篇5

论文摘要:改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首先从课程这个根本点出发,构建起多元化的完善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从而指导和规范教学工作。本文就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的建构及其特色作一探讨。

一、引言

在全球化日益凸显、国际贸易往来日渐紧密的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一直是高职院校中广受学生青睐的专业;然而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使其在三年的高职教育中快速地掌握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并且良好地融合到相关产业当中,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有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本专业的整体建设,其中体现高职特色、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相应课程的开设和完善更是商务英语专业赖以安身立命的基本。

尽管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逐步凸显出有别于本科学院的自身特色,但仍然存在一些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要提升学生英语运用和专业实操双向技能,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建立起符合高职特色的课程标准体系,从切合高职教育特色和就业岗位需求的思想出发,重新思考各类课程的定位和要求,明确目标和方向,实现课程教学的合理创新和规范有序。

二、打造特色鲜明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要打造体现高职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能力为本位、素质为核心、就业为方向”的课程设置。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中已明确提出“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建立课程标准体系首先需要从课程设置着手。商务英语专业应当遵守“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接轨”的“三接轨”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与本科院校课程设置趋同的弊病,去除冗余的重复建设性课程,将“语言+技能”的培养理念贯彻始终。我们可以按照专业群必修课、专业群限选课和专业群任选课等模式划分,把学生经过高等职业教育所应具备的所有语言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都涵盖在内。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体现这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1。语言基础课程(专业群必修课)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因此课程设置应该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努力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积极性,在基本语言能力上做到全面提升;同时改变学生过去那种被动、应付式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依其最大利益来读书,为他们将来就业、升学、终身教育做准备。

2。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群限选课)则显现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即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等岗位一线需要的,能直接应用所学知识,具备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要考虑英语教育的职业特色,满足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将学生将来走入商务职场所需的技能课程纳入范围当中。

3。在提升语言和技能水平的同时,课程设置还应紧密结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开设一些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所需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相关的任选课程。

(二)“多元化、全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包含多样化和弹性化的评价制度,改革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建立灵活多样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多元评价体系。而从目前的课程评价方面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评估考核学生的方法仅仅是英语卷面考试,主要内容是趋同于本科院校的知识性和基础语言性考核,标准则是分数的高低。这样的教学评价手段和方法无法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对学生的考核是单一片面的。

要想真正达到公正客观评价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我们应该搭建起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需求,不光要考查期末成绩,还要考查平时表现;不光要检验知识掌握程度,更要检验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操作水平,从而实现平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的三方有机结合。同时,课程标准还应该依据社会、企业要求,由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制定,将教育标准与企业(或行业)标准融合,并且把课程考核与相关职业证书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的知识点、能力点和素质点进行从头至尾、全方位、公正合理的考评,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考核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摒弃盲目和形式主义。

(三)将对授课教师的要求纳入课程标准范围。

课程标准的建立不能单一以课程本身为载体,还应该将课程的实际操作者――教师纳入课程标准构建的规范之内,对其提出合理的要求,让教师规避教学的盲目性,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避免课程安排的随意性。因此,这就要求从基本素质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和课程教学质量要求等几方面对课程执行者――教师进行理性规范,让教师明确职责,从而形成“教师―课程―学生”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职业能力的要求较为关键,让教师自身通过各种一线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真正成为区别于本科教师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高职特色。

三、结语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的构建应该在对传统教育模式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要贯彻以人为本、能力优先的教育理念,把“能力本位、素质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参与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标准构建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中国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实际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和理性探讨,结合国内外外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当今就业形势下对人才的岗位需求,构建既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又符合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具有中国高职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为切实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柳茜。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主题的重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xx,(2)。

[2]黄克孝。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xx,(4)。

[3]王莉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若干问题探讨[D]。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院,20xx,(5)。

[4]杨凤翔。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xx,(6)。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 篇6

【关键词】商务英语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构建探索

近些年由于国家出台了许多商业贸易优惠政策来促进经济的迅猛的增长,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更加频繁、紧密,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将有力的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实现。日益紧密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不仅可以让外国优秀货物进入中国,也可以让中国的商品流向世界。因此,商务英语人才就成为打开国门的“金钥匙”。英语作为一种最为重要的国际交际语言,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于是商业英语专业应运而生。开设商务英语这一专业的高等院校与日增多,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全国各大高校对学生综合性国际业务能力的培养也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由于此专业发展时间较短,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大部分高校的教材陈旧、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一成不变,这些现状成了摆在商务英语专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越来越多的跨国贸易公司以及外贸易集团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这使得社会对各大高校毕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

一、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不断的完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改革的,而且也是提升现代教育质量的重点。然而,课程体系的建设不能凭空设置,也不能根据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水平来设置,而是必须要以实际就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方向来确定。传统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只是实现了“英语知识”和“商务知识”的叠加出来的复合型人才,造成目前出现的“高学历、无人要”的尴尬局面。因此,要不断的研究、探讨、深入挖掘这些不良问题、现状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要想改变教育发展现状就必须要从做好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入手。

1.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脱离了实际。我国开设有关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学校中的除了有本科,专科和中专等专业外,其专业也设有商务英文专业的辅修课程,如MBA或是PMBA等课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属于综合学科的课程体系,同时兼备“英语知识”和“商务知识”,是经济发展后学科交叉综合产生的。传统的体系设置是两学科简单加和的二元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没有实际的考虑到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商务礼仪”“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英语的运用。于此同时,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课程类别和课时的安排数量比例不协调,不能突出商务专业英语学习的特殊性。

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的语言类学科,本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但由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完全隔离,实施时也没有落到实处,加之实践教学仍然处于讨论探索阶段,各学校的实践课程都不系统,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实质的提高,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脱离实际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就业中存在较大的问题。

其次是部分学校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脱离实际所需的人才技能,不能与人才市场接轨。经相关数据统计,所有学校的商务英语本科的课程体系设置几乎都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翻译、英语写作、国际商务英语、高级英语。其中选修课程为外刊经贸知识选读、外贸函电、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像这些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选修课程设置上只是对日后实际工作中作用不大。

2.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能与时俱进。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如果寻找对口的专业岗位多数都是中企一些老板、主管的私人翻译、也可以是海外市场销售人员、外贸公司翻译、外贸中介、外贸公司业务员、外贸市场导游、外企办公室文秘等等。随着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会有更多的国产商品走出国门,也会推陈出新贸易方式。这些新的贸易方式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对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提出新要求和更高标准的素质要求。但多数高校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甚至相距甚远。对于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仍旧只局限于理论笔试考察,不免显的也过于陈旧、单一,这种考核方式只能简单的检验学生掌握的基本的专业技能,不能引导学生注重实践素质的培养。要及时更新配套的考核方式,只有考核方式更贴近实际、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进一步推动课程体系的完善。

3.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过于偏向于英语专业老师。这类教师都没有商务英语的实践工作经验,大脑中也没有商业意识,更加不会的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特点。教学模式完全复制传统英语专业的课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很难培育出商务精英,最多只是个优秀翻译。只有以市场为风向标,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导思想,多种数字媒体设施为教学手段,及时更新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其次教学模式没有及时更新的原因之一是使用教材不规范,教材一成不变,不能更新,内容也较为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鼓励采用数字化教材,这样教学模式就必须要依靠多媒体数字技术来支撑,从而达到改变教学模式的目的。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构建探索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构建探索关系到未来该专业的发展的方向特别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未来即将毕业的几万甚至更多大学生入职后的职场发展。

1.建设完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双向评价体系。我国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本科学习的重点是理论知识的全面培养,高职则注重技能的实践培养,但与国外的最大区别是对所教授的课程考核方式,我国基本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试卷为载体的笔试考察,几乎没有进行全真模拟实践考试。对于教授所授课程的评价,最多也流于简单的由学生填写调查表,其内容都集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规范和师德的评价,完全没有系统的对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

建设完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双向评价体系是杜绝教授和学生混日子、混学历的最佳方法,与其相配套的措施就是完善考核体系的处罚规定。要建立一整套的考核体系包括学生学习的考核、教师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考核,考核涉及的范围要覆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对于任课教师的选拔也要不能紧紧靠教师的级别,更要注重教师的经历,如有教学经费也可以委派教师深入大型外贸企业实习、参观,了解最新的人才需求动向,或者外聘外企的高管做名誉教师。建设完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双向评价体系要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全程监管,能够真实的了解目前学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从而根据未来就业环境和需求来设计完善教学课程内容和体系的建设。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双向评价体系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听课体验、课堂感受、教学模式的不断推陈出新等。将商务英语实践能力的考核将做为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的考查也不能停留在一纸试卷中,可以创新考核评价方式,例如可以采用两校联合互换的方式进行考核,也可以避免存在考核中部分学生和教师的作弊行为。以“简入严出”的思想为新的考核标准。当然也可学习国外设置商务洽谈实训室、外贸交易实训室、销售业务实训室等一系列全真的技能仿真实训室,同时担负仿真实践教学和实践考核的场所。或者可以由企业的高管或是身居外贸企业的高管出题,将学生置于企业中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依据完成工作的情况来考核。其次考核评价内容要丰富,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考核,也要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表情等列入考核,因为在实践商务活动中这些也许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2.及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全球化人才培养。商务英语专业的出现是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需求的具体体现,其结合英语基础语言魅力与商务贸易的交叉复合型专业。其主要培育目的是以流利的英语为交流手段,具备商务交际活动技能的实践型人才。所以其对英语的基本功要求较高,并侧重于商务活动中的各个领域,例如:全英语商务谈判,商务考察、旅游,境外销售等等。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转变旧观点,要以商务交际活动知识为重点,以学习英语知识为辅课。重点培养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电子商务的专业英语素质。将学习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交际工具,来完成商务任务。要重点培养商务思想和合作意识才是商务活动成功的关键。

创新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成为解决目前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手段,各大学校要根据具体的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情况,来为学生量身定做课程体系。例如在大四实习前根据毕业生择业的倾向方向来选择适应该岗位工作的课程,如果学生倾向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就可以选修《速记》、《秘书学》等,如果侧重商务谈判就要不修商务谈判技巧和商务礼仪等课程以便应对日后的工作,从而在实习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尽快走上职业道路。

3.创设理论联系全真实践模拟的教学模式。现代商务英语人才要求具备高素质、高标准、高水准的“三高”标准,才能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哑巴英语一直是困扰无数中国学生的难题,如何在商场中面对竞争对手的时候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征服他人就是我们实践课程改革的新方向。现代创设理论联系全真实践模拟的教学将是一个新的尝试、新的讨论研究课题。从总体上来看,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某一个环节或其中一个点上,要贯穿于整个实践模拟教学的全过程中。

其次在可以采用“多维度”“多层面”“多方位”融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引导、启发试学生,可以模拟商务贸易过程中关联式模块教学,最后可以创新实习基地。学校也可以和外企建立定向人才委培计划,建立长期的人才输送关系,在寒暑假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去企业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真实的参与到企业商务贸易活动中,让学生可以在职场中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做好离校前的最后一次全真实践模拟的教学模式。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逐步的深化、全球经济贸易的高速发展,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必会带动商务英语人才的就业率持续走高,在未来几年内商务英语将是高就业率的新宠。文章深入的剖析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方法来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包括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课程内容体系框架和双向的评价体系,并开设理论联系实践模拟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就业率。从而为今后的研究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向导。

参考文献:

[1]余祥越.新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构建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14,01:36-39.

[2]李明明.区域经济视域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工学合作教育模式构建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2:36-37.

[3]吴远航.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构建理论与优化教学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5:208-209.

[4]罗熙.需求分析下的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为例[J].企业导报,2014,14: 148+150.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 篇7

一、两类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比较

(一) 培养方案比较

传统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 能在教育、经贸、外事、科研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工作的德才兼备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掌握与国际商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国际贸易、商务管理、金融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二者相比较可知, 传统英语专业较看重学生: (1) 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 (2) 掌握英语语言和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 (3) 有一定的阅读和分析鉴赏各种体裁的英语原著的能力; (4) 了解我国国情和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和现状; (5) 掌握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商务英语专业则更注重学生: (1) 具有较强的商务英语专业能力; (2) 熟悉和掌握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 (3) 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事国际贸易、商法、金融、营销、电商等工作。

(二) 核心课程比较

以浙江工商大学2014级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为参考, 其低年级 (一、二年级) 的核心课程均以专业基础课为主, 与英语教学大纲相匹配, 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

两专业共同核心课程有:基础英语、英语语音实践、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语语法实践等。有所区别的是, 商务英语专业更侧重于学生对基础商务知识的掌握, 口语与阅读均为商务方面, 并增设了综合商务英语课程。

不同于低年级对英语基础技能的培养, 两专业高年级 (三、四年级) 核心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涉及英语文化、语言学的深层次课程, 二是专门用途英语。传统英语专业更注重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学的掌握, 而商务英语专业偏向商务方向的专门用途英语, 二者核心课程的设置存在的不同主要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如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导论等课程偏重于学生对于文化、文学类知识的掌握, 这类必修课在商务英语专业则为选修。反之, 国际营销英语、国际物流英语则是典型的商务方向英语, 在传统英语专业则为选修。在实践类课程方面, 商务英语专业对实践类课程更为重视, 而传统英语专业则更多地注重语言文学能力。二者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也均与其培养目标相一致。

(三) 侧重能力比较

在低年级教学中, 二者均采用通用英语 (EGP) 培养模式, 即开设课程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课为主, 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专业基础能力。而在高年级教学中, 两专业采用专门用途英语 (ESP) 培养模式, 其所测重的学生能力培养则有较大差异。传统英语专业侧重于英语语言文学方向课程, 旨在使学生了解与掌握英语国家语言文化, 偏重于学术。而商务英语专业则以商务方向英语为主, 如商贸、物流等, 更注重学生对于商务方面知识的熟练运用。

二、结论与建议

分析传统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难发现, 传统英语专业主要是基础能力的反复锻炼与文学知识的培养, 而对其他专业知识涉及甚少。传统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有较强的语言基础能力, 但是由于缺少对商贸、金融、财会等专业知识的了解, 在就业市场上仍是“弱势群体”。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可以借鉴Williams和Burden在英语课程设置模式上的观点, 通用英语 (EGP) 与专门用途英语 (ESP) 嫁接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Williams.M.&R.L.Burden, 1997) 。除了开设以听说读写为主的基础课程外, 根据学生的不同就业方向开设其他的专业课程, 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而相比传统英语专业的学生,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加受到市场的青睐。在课程设置中, 商务英语在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还涉及了相关的商务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说是英语专业发展以来比较成功的案例, 有利于让学生成为21世纪优秀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实现“全人教育”。但是,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商务知识的同时, 还需要注意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和能力;在重视商务理论知识的同时, 要更加重视实践应用能力, 真正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

摘要:随着教育体系的融合及经济的发展, 以英语语言文学为主的传统英语专业受到组合型专业的挑战。本文对传统英语专业和组合型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模式及核心课程进行比较分析, 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英语,商务英语,核心课程

参考文献

[1]Williams.M.&R.L.Burden.Psychol ogy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 篇8

在全球化日益凸显、国际贸易往来日渐紧密的背景下, 商务英语专业一直是高职院校中广受学生青睐的专业;然而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使其在三年的高职教育中快速地掌握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并且良好地融合到相关产业当中, 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有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本专业的整体建设, 其中体现高职特色、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相应课程的开设和完善更是商务英语专业赖以安身立命的基本。

尽管经过10余年的发展, 我国的高职教育逐步凸显出有别于本科学院的自身特色, 但仍然存在一些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要提升学生英语运用和专业实操双向技能,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这就要求建立起符合高职特色的课程标准体系, 从切合高职教育特色和就业岗位需求的思想出发, 重新思考各类课程的定位和要求, 明确目标和方向, 实现课程教学的合理创新和规范有序。

二、打造特色鲜明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要打造体现高职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 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能力为本位、素质为核心、就业为方向”的课程设置。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中已明确提出“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建立课程标准体系首先需要从课程设置着手。商务英语专业应当遵守“与就业需求接轨”, “与行业 (职业) 标准接轨”, “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接轨”的“三接轨”原则, 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与本科院校课程设置趋同的弊病, 去除冗余的重复建设性课程, 将“语言+技能”的培养理念贯彻始终。我们可以按照专业群必修课、专业群限选课和专业群任选课等模式划分, 把学生经过高等职业教育所应具备的所有语言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都涵盖在内。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体现这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1. 语言基础课程 (专业群必修课) 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 因此课程设置应该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努力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积极性, 在基本语言能力上做到全面提升;同时改变学生过去那种被动、应付式的学习态度, 让学生依其最大利益来读书, 为他们将来就业、升学、终身教育做准备。

2. 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群限选课) 则显现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 即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等岗位一线需要的, 能直接应用所学知识, 具备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课程设置要考虑英语教育的职业特色, 满足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 将学生将来走入商务职场所需的技能课程纳入范围当中。

3. 在提升语言和技能水平的同时, 课程设置还应紧密结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开设一些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所需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相关的任选课程。

(二) “多元化、全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包含多样化和弹性化的评价制度, 改革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建立灵活多样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多元评价体系。而从目前的课程评价方面来看,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评估考核学生的方法仅仅是英语卷面考试, 主要内容是趋同于本科院校的知识性和基础语言性考核, 标准则是分数的高低。这样的教学评价手段和方法无法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 对学生的考核是单一片面的。

要想真正达到公正客观评价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我们应该搭建起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需求, 不光要考查期末成绩, 还要考查平时表现;不光要检验知识掌握程度, 更要检验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操作水平, 从而实现平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的三方有机结合。同时, 课程标准还应该依据社会、企业要求, 由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制定, 将教育标准与企业 (或行业) 标准融合, 并且把课程考核与相关职业证书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的知识点、能力点和素质点进行从头至尾、全方位、公正合理的考评, 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考核针对性强、实用性强, 摒弃盲目和形式主义。

(三) 将对授课教师的要求纳入课程标准范围。

课程标准的建立不能单一以课程本身为载体, 还应该将课程的实际操作者——教师纳入课程标准构建的规范之内, 对其提出合理的要求, 让教师规避教学的盲目性,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避免课程安排的随意性。因此, 这就要求从基本素质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和课程教学质量要求等几方面对课程执行者——教师进行理性规范, 让教师明确职责, 从而形成“教师—课程—学生”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 职业能力的要求较为关键, 让教师自身通过各种一线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 提高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 才能真正成为区别于本科教师的“双师型”教师, 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高职特色。

三、结语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的构建应该在对传统教育模式反思的基础上进行, 要贯彻以人为本、能力优先的教育理念, 把“能力本位、素质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相结合, 形成自己的特色。参与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标准构建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中国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实际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和理性探讨, 结合国内外外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 以及当今就业形势下对人才的岗位需求, 构建既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 又符合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 具有中国高职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为切实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柳茜.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主题的重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4, (2) .

[2]黄克孝.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 2003, (4) .

[3]王莉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若干问题探讨[D].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院, 2004, (5) .

[4]杨凤翔.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 (6) .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 篇9

一学科型课程体系

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是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课程模式根据人类知识的发展规律, 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纳入不同的学科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强调分学科设置课程, 并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安排教学。高职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分学科教学, 由于偏重理论, 轻视实践, 大大脱离了职业教育的宗旨, 也带来了不利的后果: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性受到很大的局限。最重要的是, 由于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 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严重脱节, 职业发展的技能性训练受到忽视, 很容易培养出只会啃书本的书呆子, 严重影响了学生应用性技能和就业灵活性的发展。

教师在具体实施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过程等等, 这些都大大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所以目前此体系在高职院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已难觅踪影。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在仔细分析专业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行业需求, 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模块化分解, 并以此为基础, 整合课程内容。模块化课程体系一般将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素质模块三大模块。

这样的设置相对于学科型课程体系而言, 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 模块化课程体系首次提出了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概念, 体现了行业发展的一般要求;同时, 各门课程虽然仍然分科设置, 但教学内容已经开始向行业需求转化;其次, 在教学方法的指导上, 也开始重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并把它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来实施;最后, 在教师资源的培养上, 也更加注重教师综合行业素质能力的提高, 使得课程体系的设计初步体现出行业性的特征, 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职业性目的的指向。

本课程体系是以英语、商务基础知识为平台,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主线, 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多模块设计, 其中含英语语言文化基础课程子模块、英语语言技能课程子模块、职业技能课程子模块、身心素质课程子模块、职业素质课程子模块等子模块, 使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得到进一步强调, 从而达到人才培养规格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方式。即根据实际工作体系和能力要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使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要求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教师构建与工作过程一致的教学情境, 并指导学生完成模拟或真实工作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达到学习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以企业要求为基础, 以行业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培养学生, 以行业工作标准指导学生, 以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学生毕业时完全具备企业工作要求的基本技能, 工作后通过短暂快速的培训便能适应工作岗位, 职业素养明显提高, 受到企业的支持和欢迎。

四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以职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把工作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具体实施的项目。通过项目设计, 引导学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从而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 强调以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课程, 通过项目完成的方式获取过程性知识。课程内容的设计完全按工作过程的真实环境进行, 强调通过完成项目任务的方式理解相关知识, 并掌握相关职业技能, 解决“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 提高工作能力。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设计完全符合国家高职教育为国家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是目前高职课程建设改革的方向。

五结束语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越来越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课程内容与行业要求越来越贴切, 实践性越来越强。目前已基本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课程体系, 更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建设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 开展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中心的形成性考核体系, 加强以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核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团队,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在就业方面形成竞争优势, 实现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炜、惠兆阳.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体系变革之研究[J].海外英语, 2011 (2)

[2]吴寒.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6)

[3]毛忠霞.高职商务人才培养与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 熟悉国际贸易、物流等行业中高级行政助理、商务现场翻译和高级商务助理等岗位群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业务流程, 具备办公室行政、翻译、外贸单证、客户服务等一线工作任务所需技能的高等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在“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下, 按照高职教育“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 应用为目的”的基本要求, 以及“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定位, “工学结合”成为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高职教育已经从理论学习为主、学科为中心、学历为本位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过程为主、以能力为本位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商务英语专业应致力于培养既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及商务理论知识, 又掌握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及商务技能, 同时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外语人才。高职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及教学目标的转变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课程评价模式及体系, 以促进教学及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课程评价模式重知识、轻能力, 重结果、轻过程, 过多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量化考核, 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 评估标准、评估手段和方法单一, 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发挥, 不利于实施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建立一套多元化的适合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课程评价体系, 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的原则

按照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建立符合能力本位性质和特点, 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重新定义课程评价的功能, 弱化评价的甄别选拔作用。素质教育理念下课程评价的最终作用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改进, 为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促进、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完善自我、明确方向、发现问题、不断进步。新型的商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要建立符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不同评价标准, 以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语言基础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 既要有对英语知识和商务知识的定量考核, 更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商务业务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的定性考核,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体现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

评价内容多样化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评价内容应该涵盖知识 (英语语言及商务基础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 、技能 (商务英语听说、演讲、翻译能力、商务英语信函及报告写作能力、商务业务能力、商务英语沟通交际能力、商务管理能力、办公设备运用及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运用等) 、素质 (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 三个方面, 既要关注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也要关注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意识、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评价内容要以岗位技能考核为重点, 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 按照先易后难、先基础后综合的原则,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 尽量将理论知识的运用与实用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 在技能展示中考核检验理论知识的运用, 同时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评价过程。

评价方式多样化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结合课程教学目标, 制定不同的评价方案,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口试与笔试、自评与他评、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等结合起来, 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应该具有多元化特征, 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及社会评价结合起来。教师评价应坚持公开、公平原则, 预先制定并公布评价标准, 评价结束后应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 鼓励学生进步, 找出不足并敦促学生改进。教师不仅是评价者, 更要成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和监督者, 努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 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相互学习,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责任感, 培养协调沟通能力。在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 使学生通过接受企业的考核和评价, 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 熟悉职场环境, 缩小学校与职场之间的距离, 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此外, 还应要求学生主动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 通过社会考证机构检验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增强就业竞争优势。

评价标准多样化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宗旨, 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方法为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不能搞“一刀切”, 以激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了确保评价的实施效果, 每套评价方案的评价标准应该客观、具体、详细、清楚, 使评价更透明、公正, 具有可操作性。在评估过程中应把好质量关, 严格按评估标准进行考核, 切忌走过场。对于暂时不能达标的学生, 应允许他们通过努力重新参加考核。同时, 对评价结果要及时进行总结、反馈, 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 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和方案, 以达到通过评价改进、提高和激励的目的。

高职商务英语课程评价改革实践

为贯彻高职商务英语课程评价原则, 我院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不同类型的课程, 如语言基础课、商务专业课及商务实践课, 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案, 评价内容、方式、方法及标准根据课程特点也有不同的侧重。

语言基础课, 如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视听说、口语、写作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语言基本技能 (听、说、读、写、译) 的掌握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采用课堂观察、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短剧表演、新闻播报、英语朗诵、电影配音、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周记、书评、影评、命题作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形式, 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商务专业课, 如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现场口译、商务谈判与演示技巧、商务写作、商务交际等重点考查学生的商务专业知识、商务技能及综合职业素质, 形成性考核占有较大的比重, 通常按教学内容以模块或项目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方法有:商务演讲、小组模拟、商务现场口译、商务案例分析、商务专题调研、市场调研报告、项目报告书、方案策划等。为了保证考核效果, 任课教师会提前向学生公布考核方案, 其中包括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方法、考核标准 (包括详细的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教师/小组评价表、学生自评表) 、考核时间等。如果是小组项目, 应有项目计划书和项目单, 学生在提交调研报告或方案时, 要同时提交做项目的所有相关资料和证据, 如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及文字资料等, 确保考核的实施效果及考核的公正、公平。

商务实践课, 如商务模拟、商务单证、商务ICT、中英文速录、会展英语等校内实训课和校外顶岗实习及社会实践等, 主要培养学生的商务实用技能, 考察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 以形成性考核为主要方式, 评价主体为教师、学生、企业人员, 通过商务活动综合模拟、现场实操、文案制作、实习手册、实习报告、社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论文答辩等形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技能, 并对单项技能进行整合, 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 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会独立判断, 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应急应变能力等。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考核方案案例节选

参考文献

[1]张梅.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1) .

[2]Ellen Weber.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3]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 篇11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组织、课程组织的衔接性、螺旋式课程组织、课程组织的均衡性

广东省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是满足中职学生升学需要的一项重要举措,商务英语专业属于对口专业之一。但由于尚在探索阶段,课程组织中容易出现课程目标断层、专业课程重复、重点课程缺失等问题。因此,加强关于优化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组织策略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实践性及时效性。

一、加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保证与高职课程顺利衔接。

林智忠在《课程组织》引述Oliva的观点,认为课程组织的衔接性是指课程的不同层级之间的连续性,让学习者能顺利地从一学习阶梯过渡到另一学习阶梯。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两种阶段的课程要求虽然不同,但内容之间是相互衔接的。目前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比较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文化理论课知识的学习。中职学校的商务英语课程组织一般以市场需求为指针,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学生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知识、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的现象,很难适应高职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中职学校应意識到升学有利于提升的学生就业的技能和学历,有利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业与升学要两手抓。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组织中,有必要把报考三二分段中高职连读项目的学生单独编班,有针对性地加强文化基础基础课程的学习。语数英课程可按"适度、够用"原则开设;并应增加专业基础课如英美概况、国际贸易地理等,为高职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二、制定和实施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标准。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合作交流,导致了课程设置重复出现问题。如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地理、外贸函电、外贸单证等这些课程,中职、高职都有开设且内容基本相同,这就造成了学习课时、资源消耗和浪费,降低了教学及学习效率。

在中高职衔接中,较多专家学者主张实行"五年一贯制"模式。但各所中高职学校都有其学校办学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五年一贯制"这种大一统的做法忽略了各校的实际情况,扼杀了各校的建设特色,可行性不强。既可保证中高职院校办学的衔接性,又可保留各院校的特色,两全其美的做法为制定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标准。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如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知识、国际贸易业务实训等,实行中高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组织设置,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计划,加强中高职贯通的专业对接度,形成课程体系相衔合理发展的态势。

三、构建螺旋式课程组织,重点难点内容要重复加深。

钟启泉教授在《课程论》一书中提出螺旋式课程组织,要求在不同阶段渐次提高说重复学习的主要概念和观念和繁复程度。虽然课程组织上内容不宜机械重复,但重点内容的重复强化是必要的,它能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习及掌握知识技能,提升学生的发展能力。据此,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应根据高职院校的准入要求,科学地设计螺旋式课程组织。外贸知识方面,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单证是中高职对口招生考试的核心专业课程,内容重要,所以在最后一个学期可开设一门综合课程--国际贸易业务实训,巩固实训前三门科目,加深理解认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外语能力方面,针对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英语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公文处理能力,开设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加强学生在商务英语和外贸函电中学习到的英语写作技能练习。从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内容的逻辑顺序性上看,中职课程为基础知识部分,高职课程则是中职课程的提升与拓展,两者从中等应用型人才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发展,构建螺旋式课程组织比起直线式课程组织更有利于中高职衔接。

四、注重课程组织的均衡性,注意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

Kelly,A.V.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提出:"课程的均衡性可从多元化的角度去考虑,而不必只是考虑有关教育的经验和知识,也应从学生、社会等角度去考虑所应包括的学习范畴"。 另外,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明确了文化素质的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中职课程组织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需要等因素。然而,课程的开设、组织以及实施的决定权在于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不曾参与其中,所以不能保证设计出来的课程必然符合学生所需。同时,虽然中职学校有实行学分制,但较少或没有选修课,且课程计划、课程课表都是编排好,固定不变的,学生并无选择课程的权利,这又如何能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呢?

在课程组织中,我们应给予学生满足其兴趣的机会。具体措施包括:第一,让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组织。制定或修改课程计划时,应多听取学生(包括在校学生或毕业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其认知能力和兴趣需要。第二,适当开设选修课程程,让学生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尊重其个性兴趣。第三,实行专业以外的技能证书、竞赛获奖证书兑换学分制度。专业学分中,增设一定比例的特长学分,允许学生以专业以外的技能证书或竞赛获奖证书兑换成相应的学分,鼓励学生发展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为保证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顺利衔接,中职学校应主动搭建与职院校课程对接的桥梁,注重课程组织中的衔接性、一体性、必要的重复性以及均衡性。

参考文献:

[1]Kelly,A.V. [M].The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 Paul Chapman

[2]钟启泉.《课程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 篇12

1 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商务英语课程不只是简单地对学员的英文水平、能力的提高,它更多地是向学员传授一种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如何和他们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而重要的课程,它是培养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重要性,但由于基于各种现实因素,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整体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 院校自身对翻译课程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远远不够。虽然部分院校不仅开设了翻译课程,而且还建立了专门的翻译语音室来配合翻译课程的教学。但总体来说,许多高职院校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建设力度方面远远不能达到要求,给学生开设的课时也严重不足。 (2)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队伍仍然需要完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是一门务实并且注重实践的综合学科,它与国际贸易等学科有很强的关联性。目前,虽然从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主要都毕业于各大高校的英语专业,当中不乏是硕士甚至博士学历的,但大部分的教师都没有商务英语背景和国际贸易知识背景,更谈不上涉外商务工作经历方面的经验。 (3) 缺乏高质量的翻译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国内一些商务英语翻译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的相互抄袭以及拼凑的痕迹相当明显,而且也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实用性也不强,而且配套的供学生学习的材料也很少。 (4) 实践教学方面不足。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翻译实训,比如让学生到企业现场进行口译实训等,但很多院校目前很难做到这一点。

2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2.1注重基础知识和商务英语背景知识讲解

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是高中起点甚至是初中起点,因此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不好。在翻译课程教学过程应适当地关注学生英文使用的基本能力,并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商务英语背景知识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商务英语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使他们对知识的了解更加到位。

2.2引入多媒体课件

商务英语的目标是培养熟练掌握英语运用并且知晓相关商贸知识的实践技能复合型人才。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最好配备专门的语音教室,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借助语音教室设备,并引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作用有: (1) 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一般传达的信息量都比较大而且生动,它能够让整个授课过程变得紧凑并富有条理,而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给学生传达具体有用的知识。同时,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的特点比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再感到课堂的单调乏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并体会参与课堂的乐趣。凭借多媒体课件和课堂讲授内容,老师可以设计模拟的商务应用场景,让学生在临时模拟的商务场景中进行商务活动,这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课堂内容,并且学生也能够体会和老师以及其他同学参与课堂的乐趣。

2.3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的生动化与否会直接关系学生能否很好地接受和消化课堂内容,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尝试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教师对讲解内容以案例的形式进行讲解,层层剖析案例中包含的商务文化和知识,重点分析案例当中的商务英语词汇的翻译技巧和应用实例,并启发和鼓励学生利用案例中的词汇进行类似的应用,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现学现卖”,使他们逐步掌握知识运用上的举一反三。这种教学法把现实的商务事件引入课堂,学生在享受课堂趣味性和实践性过程中,也形成了分析商务情境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 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民主,学生和教师一起平等地研究问题和讨论问题,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引导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掌握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多样化并且是生动的,可以根据需要结合案例教学和启发式、研讨式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和投入课堂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4重视实训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熟练地应用,商务英语作为综合性学科,更应该重视实训,重视实用。因此,在讲解了相关内容后,应当有针对性和重点地让学生做必要的实训,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商务翻译课程的方法和技巧。比如,笔者在教授广告翻译、商务信函翻译、商务合同的翻译、产品说明书翻译以及公司简介翻译等内容时,笔者采用APA教学模式,即Acquiring,Applying,Performing,Programming,Assessing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说来就是:

Acquiring———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技能。

Applying———在较真实的商务环境下,“运用”获得的知识、技能。

Performing———“展示”任务完成的结果。

Programming———“编排”实训项目。

Assessing———教师、学生“评估”展示的结果。

并运用情景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提倡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3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也更加紧密,高职商务英语迎来了自己美好的发展机遇和潜力,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出来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应该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无论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模式都要做相应地转变,应针对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特点制定灵活地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商务英语的实践能力。而作为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优化教学条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经济需要的高职商务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企业的需求,为学生的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 企业对优秀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缺口也越来越大。高职高专院校应针对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 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不仅掌握扎实英语技能而且具备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及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才。在分析当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现状基础上, 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翻译课程

参考文献

[1]商务英语.百度百科[EB/OL]. (2011.01.06) [2011.01.11].ht-tp://baike.baidu.com/view/352162.htm.

[2]案例教学方法.百度百科[EB/OL]. (2010.05.13) [2011.01.15].http://baike.baidu.com/view/703601.htm.

[3]冯克江.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程改革探索[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1) :41-43.

[4]严美姬.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初探[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48.

上一篇:农村经济审计对策分析下一篇:旅游服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