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淘汰机制研究(精选3篇)
军队院校淘汰机制研究 篇1
摘要:2005年6月, 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制度正式建立。从2006年文职人员聘用工作正式启动至今, 军队院校文职人员数量逐年增长, 主要聘用在教学科研岗位, 这不仅为军队院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也吸引了诸多地方优秀人才为军队建设服务。文职人员制度是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军队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但在引进社会人才的同时, 也引发了一系列管理难、教育难等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军队院校文职人员聘用现状, 从而进一步探讨军队院校文职人员的管理机制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军队院校,文职人员,管理机制
文职人员, 是指聘用到军队编制岗位工作, 履行同类岗位现役军官和文职干部职责的非现役人员。由于不受服役年限、军衔晋升等限制, 实行这一制度, 既可以把一些现役军人从机关或业务部门中替换出来, 充实到作战部队, 又可以有效吸引保留社会优秀人才, 所以世界各国军队都把广泛吸纳文职人员作为推进军队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军事制度。胡锦涛主席强调要注重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 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 加大从社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力度, 以更好满足军队建设日益增长的高素质人才需求, 这为我军建立和实行文职人员制度指明了方向。
非现役文职人员聘用工作的展开, 架起了军队用人单位与地方人才储备之间的桥梁, 促成了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 既缓解了日趋严峻的高校就业压力, 又为军队输入了一大批地方优秀人才。通过聘用非现役文职教员, 军队院校可以改善和优化当前教员队伍的师资结构, 使非现役文职教员与现役教员互为补充、互相激励。由于非现役文职人员队伍的逐年扩大, 为确保文职人员成为军队院校教育建设的生力军, 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做好管理教育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
1 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的现状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中指出, 文职人员是按照规定的编制聘用到军队工作, 履行现役军官 (文职干部) 同类岗位相应职责的非现役人员。在全军统一编制的岗位工作, 是军队力量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职人员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承担教研室多层次、多轨道的教学任务, 负责教学保障服务、基金课题的相关实验等。其主要特点有两个:
(1) 学历层次高。地方大学应届毕业生是军队院校文职人员的主要来源, 其中部分主系列教员有海外名校留学经历, 整体文化层次较高, 对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特别是从2008年起, 根据相关规定, 本科以下学历人员不得聘用到教学科研岗位工作, 进一步保证了军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以某军队院校基础医学部为例, 该部共聘用文职人员67名, 68%为“211”、“985”院校毕业生, 其中硕士学历45名, 博士学历2名, 占该部文职人员总数的70%, 留学回国人员4名。
(2) 管理难度大。由于文职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 所以人员流动性较大, 容易造成相对的不稳定。某部聘用的67名文职人员中, 高校应届毕业生47名, 占70%, 社会人才20名, 占30%。然而, 由于大多数文职人员为地方大学应届毕业生, 进入军队院校工作后, 发现难以适应“由民到兵”的转变, 直接影响到其工作积极性及工作质量。再者, 个人因素、留学深造、文职人员政策不成熟、军队院校纪律的强约束性、社会同类行业的诱惑力等都是造成文职人员人才流动的原因。针对文职人员队伍的特点, 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形成规范化的管理细则, 既能保证文职人员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有助于强化其组织纪律观念和服从命令意识, 又能保证文职人员更好更快地融入军队生活、适应军队环境, 为军队建设服务。通过加强对非现役文职人员管理教育, 要求文职人员严格遵守军队条令条例和院校规章制度, 养成良好的作风纪律与合适的行为方式, 自觉维护院校形象与声誉。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 文职人员的意志品质不仅得到了锻炼, 更重要的是价值观里增添了“使命”二字。
2 具体做法
2.1 强化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文职人员的军政素质
从严治校是军队院校的办校方针, 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人才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做好非现役文职人员管理, 要防止两种观点和倾向:一种是把非现役文职人员当作社会人员对待, 只要求他们完成工作任务, 认为严格管理是多余的;另一种是把文职人员当作聘用人员使用, 不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得文职人员缺乏“归属感”。
绝大多数文职人员在进入军队院校工作前都受过一定的政治教育, 但是与军队的要求还不够深刻全面, 且非现役文职人员较大的流动性与军事教育和科研要求的特殊性, 对安全保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职人员上岗前, 针对其身份的特殊性, 从军队院校的实际出发, 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范围不仅包括常规性内容, 如国家法律、军队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党的最新理论等, 还应包括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保密知识教育等符合军队特色的学习内容。通过理论教育, 规范非现役文职人员的思想行为, 培养他们严格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和工作纪律, 提高文职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使其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政策观念, 更好地适应军队工作需要, 进而更加严格地要求自身。
组织文职人员定期参加军事训练和体能训练, 是由文职人员的岗位性质决定的。根据军队需要, 文职人员应像现役干部一样赋有参加作战、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职责, 通过训练, 培养他们顽强刚毅的思想作风和身体素质, 增强文职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创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使军队的应急保障机制全面到位无疏漏。
2.2 紧抓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文职人员的教研技能
为了让文职人员尽快适应军地管理差异, 在他们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 应接受必要的业务培训。学校每年定期组织的青年教师培训班, 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和课程论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考核。除此之外, 各学科还可根据聘用岗位的不同按需施教, 自行组织师资培训。通过业务培训, 文职人员能够了解到具体的工作内容、掌握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更快融入工作环境、进入工作状态。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 业务培训仍不能放松, 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文职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 还要有突出的工作能力。各学科可根据自身情况, 选派资深教员对文职人员进行辅导、帮带, 鼓励文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业务培训、学术活动, 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同时, 军队院校应该为文职人员提升学历、出国深造创造机会、开辟绿色通道。以某军队院校基础医学部为例, 自2006年实施文职人员聘用政策以来, 该部67名文职人员中有5人考取博士研究生、3人考取硕士研究生、9人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提升了学历层次。67名文职人员均受过青年教师培训或是实验系列培训, 其中3人参加了全军文职人员骨干教师培训。系统科学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不仅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 更是以人为本宗旨的体现, 既满足了个体特性的需要, 也有利提升文职人员队伍整体质量, 增强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岗位的吸引力。
2.3 建立考评机制、不断提高文职人员队伍的竞争力
为客观、公正、公平、实事求是地全面评价文职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 保障文职人员队伍的鲜活力和竞争力, 激励文职人员不断进步, 军队院校应参照现役军人的管理标准, 制订《非现役文职人员综合考评体系》, 规定考评细则, 按照不同专业和层次, 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文职人员考评制度。
考核应从“德、能、勤、绩、体”五方面出发, 重点考察文职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包括政治表现、品德修养、遵章守纪、学识水平、专业技能、技术协作、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履职尽责、创新成果、咨询带教、身心素质等情况。考评结果可分为特别优秀、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5个等次, 其中特别优秀、优秀合计不超过考核总人数的35%, 其中特别优秀不超过5%, 基本称职、不称职合计不超过10%, 其中不称职不少于5%。根据总后院校最新规定, 2012年起对所有文职人员每年考评一次。考评结果将作为文职人员调整工资待遇、奖惩和续聘的主要依据。合同期内年度考核结果均为优秀以上的, 合同期满可以直接续聘, 可优先申请攻读学位或出国留学。考评结果为不称职的, 将解除聘用合同。
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有利于形成开放灵活的择优聘用的机制, 有利于进一步激发文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了文职人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和整体素质。近年来, 某军队院校基础医学部共有9名文职人员晋升中级职称、1人被评为全军优秀文职人员、1人获军队优秀人才三类岗位津贴、2人获学校优秀文职人员培养基金资助, 文职人员队伍全面健康协调稳步发展。
2.4 注重权益保障、不断提高文职人员队伍的凝聚力
文职人员的权利不仅包括工资报酬、福利待遇、社会保障这些基本条件, 还应包括议政参政、入党、参加组织生活、获得政治荣誉及精神、物质奖励、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等多个方面。落实非现役文职人员的政治、生活待遇, 维护其合法权益, 是做好管理教育工作的根本和基础。
军队院校许多同类岗位都存在专业技术军官、文职干部、非现役文职人员并存的状况, 待遇、身份和管理使用体制的差别, 难免会引发一些矛盾和问题。由于军队院校环境的特殊性, 许多文职人员工作后不能迅速适应军事化的管理与生活。甚至对“同工不同酬”即与现役军人履行相同的岗位职责工资却相对较低、住房福利等问题未能得到保障的误解, 以及少数军人干部对文职人员工作的模糊认识, 从而产生工作态度淡漠、工作积极性不高等消极情绪, 产生负面影响。除了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心理辅导, 解除文职人员的心理困惑和思想矛盾, 保证队伍的思想稳定健康外, 还应适当地对文职人员实行奖励表彰制度。落实非现役文职人员在教学、科研、课题申报、奖励与惩处上的规定, 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氛围, 保证文职人员享有同等的立功受奖机会并以相应资格参加人才选拔、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对工作突出、贡献大的非现役文职人员加大物质与荣誉奖励, 大力宣传, 落实规定, 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切实保障文职人员的权利, 尊重文职人员的需要, 增强文职人员的责任感。
此外, 文职人员教员的文明程度、礼节礼仪是学员模仿的对象, 对他们进行得体的着装言行的培训很有必要, 为文职人员定制统一的工作制服和证件, 要求文职人员统一着制服, 特别是参加重大活动、课堂授课时, 便于维护文职人员形象, 实现规范化管理。
总之, 军队实行文职人员制度, 文职人员为军队院校工作服务, 作为加强我军质量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一项重大举措, 目前在我国仍处在探索实施阶段, 管理教育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需要经过较长的实践才能逐步完善成熟,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勤于思考, 善于总结, 实事求是地解决具体问题, 促进非现役文职人员管理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通过科学的管理, 文职人员政策定会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2]岳红光.对非现役文职人员使用及管理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疗养医学, 2007 (12) .
[3]周策凯.健全完善文职人员政策制度[J].政工导刊, 2010 (8) .
[4]范淑霞, 聂万胜, 陶青竹.关于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制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5) .
[5]贾楠.论加强军队文职人员队伍建设[J].中国疗养医学, 2011 (1) .
[6]郦佳燕.浅谈军校非现役文职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J].管理观察, 2010 (28) .
军队院校淘汰机制研究 篇2
一、科学实施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三进入”的教学活动
军队院校必须高标准抓好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三进入”的教学工作,使广大学员及时知晓、准确理解和普遍认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以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推动着“三进入”工作的整体展开。
1. 合理设计课程体系
做好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三进入”的教学工作,首先要依据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特点,本着“渗透式”与“专题式”相结合的原则,分别设计一个结构合理、各有侧重的课程体系。对于本科学历教育而言,一般以“渗透式”为主、“专题式”为辅。这就要求,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渗透到“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军队政治工作学”等课程相关章节内容的教学中去,并以“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主,帮助学员全面把握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就研究生学历教育及任职教育而言,一般以“专题式”为主、“渗透式”为辅。这就要求,及时跟进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最新要求和部署,围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涉及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设相关专题性讲座或研究类课程,同时在部分业务技能课程教学中,如宣传工作和群众工作,也可渗透相关教学内容,帮助学员深刻理解其在部队建设各个领域中的实践要求,提高他们开展主题教育及日常培育活动的实践能力。
2.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既有继承优良传统的一面,更有注重时代创新的一面;既有构建理论体系的一面,更有指导实践活动的一面。必须坚持动态更新的原则,不断创新和优化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常讲常新”。一方面,要努力做到“三个纳入”。及时把中央军委、总部关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决策部署、理论界关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研究成果及部队关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实践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及时设计和开设相应的教学课程或专题讲座,不断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另一方面,要以解决“难点”和“热点”问题为突破口。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经常走访部队进行调研,通过听取介绍、座谈会或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部队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及日常培育活动中的经验做法及问题困惑,了解官兵对于学习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切身感受和想法建议,从中分析和梳理出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及时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3. 创新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得当与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大小,必须注重方法创新,大胆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三进入”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可采取“互动式”、“案例式”、“开放式”和“网络式”等教学方法。实施互动式教学,教员要转变角色,由传统的施教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采取对话、答疑、研讨等形式,通过平等的互动交流,使学员加深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把握。实施案例式教学,就是通过对典型、新颖的鲜活案例进行剖析和探讨,引导学员逐步认同和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实施开放式教学,就是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思路,开设“名家讲坛”、“部队领导讲坛”和“践行标兵讲坛”,及时将全军部队学习、培育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新做法、新问题和新经验引入教学内容;同时,组织学员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及全面建设先进单位,进行参观见学、调查研究和实习锻炼等活动,让学员切身感受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作用。实施网络式教学,就是开发相应学科网站、网络课程和网络资料库,进行网上教学、网上学习、网上答疑和网上讨论,开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新渠道和新平台。
二、积极开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三进入”的科学研究
军队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三进入”的科学研究,以教学牵引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使“三进入”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
1. 依据“三个紧贴”的原则合理确定研究内容
搞好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三进入”的科学研究,首先要依据“紧贴中央精神,紧贴学术前沿,紧贴部队实际”的原则,确定可行的研究方向和视角。紧贴中央精神,就是要第一时间学习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关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决策要求和重要讲话,第一时间学习总部关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任务部署和文件指示,在此基础上进行“解读型”的理论研究,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其中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紧贴学术前沿,就是要及时关注理论界关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中外军人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状况,了解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核心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型”的理论研究,做到多视角、多层面地认识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紧贴部队实际,就是要经常了解部队单位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及日常培育等活动中的实践做法,重点关注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策型”的理论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部队单位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的对策建议。
2. 遵循“三个结合”的思路灵活选择实施方法
搞好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三进入”的科学研究,关键是遵循“立项课题与自选课题相结合”、“集体协作与个人攻关相结合”和“研讨交流与日常研究相结合”的思路,灵活选择实施方法,充分调动广大教员参与其中。就“立项课题与自选课题相结合”而言,就是依据军委、总部的决策部署及服务教学的需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地方单位的项目支持,精选一些课题作为立项课题,进行专项研究;同时,由于立项课题往往数量有限,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另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是课题立项时无法预见的,应鼓励教员着眼教学需要,自己选择一些课题,进行个别研究。就“集体协作与个人攻关相结合”而言,就是组织精兵强将,通过集体协作的方式,高质量地完成一些课题研究。这些课题一般比较重大,大多面向部队主题教育或院校教学需要,且时效性较强,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时,又要提倡教员通过个人攻关的方式,细嚼慢磨地开展一些课题研究。这些课题一般比较专业,对时效性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体现了不同教员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所在。就“研讨交流与日常研究相结合”而言,就是适时或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会,可以是院校与部队或不同院校联合举办,也可由各个院校独立举办,以此推动相应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又要提倡教员进行相关的经常性研究活动。
3. 按照“三个推出”的要求及时形成研究成果
搞好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三进入”的科学研究,还要按照“三个推出”的要求,不断促成研究活动向研究成果的及时转化,以服务院校教学及部队政治工作实践。首先,要推出一些关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文章。视角多维,长短不一,可以是介绍性的,也可是探讨性的,力争在军内外各类报刊杂志公开发表。院校的学报或其他报刊可开辟“学习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专栏,择优刊发广大教员撰写的研究文章。其次,要推出一些关于学习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调研报告。可以针对院校学员,也可面向部队官兵,进行现有问题评估,提供相应对策建议,力争使调研报告视角新颖,把脉准确,分析透彻,措施可行,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最后,要推出一些有关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教材、读本、文集和专著。既可编写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式教材,也可编写前沿性、针对性较强的专题式教材,还可推出一些行文通俗、资料丰富的学习读本和辅导材料。在此基础上,如有条件的话,也可推出一些观点前沿、视角独特、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论文集或专著。
三、不断营造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三进入”的环境氛围
军队院校要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三进入”工作落到实处,求得实效,还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环境熏陶,潜移默化地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学员身上扎根。
1. 发展校园文化
军队院校可通过提炼和普及学校精神、开发和利用校园媒介、创新和开展校园文体活动等形式,积极发展有助于在学员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军队院校大多有自己的学校精神,这些学校精神往往包含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因子,是院校的灵魂所在,是学员价值取向和职业追求的集中体现,要通过各种途径使学校精神为学员所知晓、理解、牢记。校园媒介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军队院校可开发和利用的媒介有: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电视台、校内报刊杂志、校园网站、橱窗、墙报、灯箱、板报、造壁墙等。通过上述媒介形式,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文字内容、实践要求和践行楷模等在校园内充分显现出来。校园文体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围绕学习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军队院校可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评比、书画展览、影视展播、诗歌朗诵、读书会、文艺晚会和运动会等,使广大学员在参加上述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和认同。
2. 重视日常养成
军队院校要重视日常养成,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融入到学员军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平时的点点滴滴、一举一动,逐步引导学员的思想修养和行为方式。可依据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求,制定一些相对细化的、可操作性较强的《行为守则》或《文明手册》,使广大学员在日常学习、训练和生活中,言行举止有依据,日常养成有遵循,不断体验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遵循和落实总部关于仪式教育的规定,通过规范、庄严的仪式活动,如入学及毕业仪式、入党入伍宣誓仪式、授衔仪式、颁奖仪式、升国旗仪式和阅兵仪式等,不断震撼学员的灵魂,鼓舞他们的斗志,激发他们的荣誉,使他们不断认同和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3. 加强制度保障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三进入”工作不是一个阶段性工作,而是一个长期性工程。军队院校还要加强相应的制度保障,探索形成“三进入”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抓紧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充实到院校的教学、科研及日常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之中,纳入到对院校基层单位及全体官兵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方法和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将实践中好的做法提高为制度性的要求和措施,为长期做好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三进入”工作提供重要遵循。
摘要: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持续做好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三进入”工作,是军队院校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军队院校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教学实施、科学研究和环境营造等活动,始终确保“三进入”工作扎实有效。
关键词:军队院校,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三进入”
参考文献
[1]王建伟.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入”中的几个问题[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3(4).
中外研究生淘汰机制的比较与研究 篇3
关键词:研究生,淘汰机制,培养计划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和教育的普及化, 我国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数量呈现急剧上升的态势, 在数量扩张的同时, 也出现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 即生源的质量, 而生源质量的保证, 和高校淘汰机制的制定和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淘汰意味着一个群体不断进化和升级的过程, 淘汰, 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各种考核方式和途径, 对一个群体进行优胜劣汰的, 弃其糟粕, 取其精华, 淘汰机制, 就是这一过程得以实施的制度配套措施。本文分析和列举了国内高校的研究生淘汰机制的现状, 同时列举了国外高校的研究生淘汰机制, 进行对比分析, 对我国研究生淘汰机制这一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 并得出重要启示。
建立高校研究生淘汰机制呼声已久, 这对我国高校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个国家的高校水平同时象征着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现行的淘汰机制中, 末尾淘汰制的用法最为普遍和广泛, 末尾淘汰原则, 就是为了满足一个群体中的竞争需求, 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 将群体成员进行综合素质的排序, 对排在后面的成员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淘汰, 以此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忧患意识, 提高竞争力。
1 淘汰机制的原因
在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中, 淘汰机制是个颇为新鲜的词, 虽然不同程度上被提出, 并且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 但是这一机制并没有在国内高校真正应用起来。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受传统培养体制的束缚。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和本科生培养体制大同小异, 显著特点就是严进宽出, 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考前发奋学习, 有些甚至连续考几年, 为了挤进研究生的队伍大费周章。一旦进入研究生大门, 学习态度急剧反转, 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度下降, 以混文凭为本职。这是传统培养体制遗留的问题, 传统培养体制重视入学成绩, 忽视过程培养, 对研究生的要求是从严到松, 很不利于研究生入学后科研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严格上来说, 缺少一个系统和科学的淘汰机制对研究生进行二次过滤。
1.2 各方利益团体的博弈。
这一问题涉及学校, 导师和学生三方。作为学校来说, 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学校学术地位和教研水平的体现, 可是很多高校往往忽略了质量而重视数量, 高的毕业率是其趋之若鹜的追求。作为导师, 都希望自己带的硕士研究生能顺利毕业, 在论文答辩及论文发表方面, 倒是都是极力偏袒自己的弟子, 这一现象极为普遍。最后, 作为硕士研究生本身而言, 谁都想顺利毕业, 不论是混的还是真正学习的, 淘汰制的实行必定会伤其感情, 严重的可能会一蹶不振。怎样平衡三方利益, 才是淘汰制可以切实可行的关键所在。
1.3 制度和政策上的缺陷和漏洞。
制度和政策是社会前进的准绳, 同样, 在研究生培养机制这方面, 尤其在淘汰机制这个问题上, 制度和政策的确实是不容忽视的。目前的高校并没有就研究生淘汰机制这一问题进行规范和研究, 这一领域几乎是完全空白的, 没有了制度的约束, 研究生的淘汰率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很难实现。大部分的高校研究生培养计划中, 几乎看不到关于淘汰率的相关字眼, 国家教育部门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淘汰机制的运行和实施。
国外高校的研究生培养, 和国内恰恰相反, 严进严出和宽进严出的原则。据统计, 德国硕士生淘汰率为27%, 美国博士生的淘汰率为38%。它们大概是平均数, 实际上, 一些大学的特定专业的淘汰率达到80%左右———这就是保证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质量及其真实性的代价。法国大学的淘汰率很高, 公立大学的还不算高的, 但平均也达到60%, 而这还只是包括法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的平均值, 如果针对中国学生的话, 还远远高于这个比例.。法国大学里研究生的淘汰率在78%以上。美国大学大多实行高入学率和高淘汰率的原则, 一般的研究生院淘汰率在10%到20%, 重点大学则高达30%到40%。
美国高校研究生的考核是系统和全面的, 综合很多因素, 对研究生进行淘汰。录取后进行系统的学习, 有中期考试和期末考试, 最后的成绩包括中期考试, 课堂表现, 平时表现和最后的论文答辩。多方面的考察使学生没有松懈的机会, 必须持续努力的学习和研究, 才能顺利毕业。哈佛大学是开始改革招生办法的创始人, 既看考生的成绩, 又让考生准备推荐信, 并参加面试。目的在于保证招收最优秀的人才。以1998年为例, 当年1.818万人报考哈佛大学, 其中只有11%的人能够被录取, 95%以上的被录取者中学学业成绩名列班级前10名。学业成绩优秀的人就读最难进的哈佛大学是顺理成章的事, 不过能否被录取的更重要依据是有无过人的才华和潜力。哈佛大学规定必须面试, 目的是考查人品。在面试中, 考官要考查报考者是否具有“优良的品质”和正义感, 能否保持和弘扬母校的荣誉, 如果能够就推荐其入学, 否则就不举荐。尤为引人注目的是, 在招生过程中还照顾具有特殊天分的人。入学考试委员会在决定是否录取报考者时, 有时通过讨论决定, 有时则以投票方式决定。
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淘汰率几乎为零, 虽然近年来一些高校断断续续进行淘汰制的改革, 但是效果不佳, 普及面不广。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普遍采用严进宽出的体制, 入学前十年寒窗苦读, 入学后终日无所事事, 形成鲜明对比。入学前的考试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 考验的只是学生的记忆力, 谁背的多背的牢, 谁就能脱颖而出, 忽略了生源的综合素质, 只注重考试成绩, 是对全方面人才的扼杀, 可能会因此失去真正优秀的生源。同时, 我国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 在过程上欠缺一种潜在的淘汰制, 就是说在研究生学习的三年中, 没有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科学的评价体制, 对研究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估, 而不仅仅是毕业论文的浑水摸鱼式的通过原则。研究生的质量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多方面的担忧, 今年的金融危机下, 人才市场的研究生佣金水平竟然有低至1500元的情况, 研究生的数量泛滥了, 质量却没有相应提高。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逐日下降, 在扩招政策大张旗鼓的号召下, 不得不让人担忧, 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科技社会, 需要的是人才, 而不仅仅是文凭。
研究生培养中淘汰机制的缺失正在引起多方关注, 一些高校也在努力尝试, 旨在改进这一现状。厦门大学20名研究生退学事件拉开了高校淘汰制改革的序幕, 引起一片哗然。这20名研究生中有些是在规定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 有些是无故缺课和未注册的, 这对传统的研究生零淘汰率是种挑战, 可以看出教育工作者的改革决心。同样的, 作为中国顶尖学府的清华大学, 也规定了高达5%的淘汰率, 不符合要求的将被严格淘汰, 清华大学这一做法也是仿效了国外高校的淘汰制原则, 虽然淘汰比例和国外大学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初衷是好的, 改革需要逐步进行, 这一做法将提高清华大学在学术领域的权威和地位, 值得借鉴。
2 对我国初步尝试研究生淘汰机制的建议
我国高校正在初步尝试和探索研究生淘汰机制, 进程缓慢, 但是前途光明。对于这一问题, 提出几点建议:
2.1 改革现有培养体制, 实行严格的淘汰率。
现存研究生培养体制弊端凸显, 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模式, 在培养计划的制定, 目标的选择, 都欠缺现实意义, 高校应该把淘汰率的规定写入规章制度体系, 并且严格遵守, 定期考核, 比如一个班, 必须有一定百分比的淘汰率, 在一个动态循环不断刷新的淘汰机制中, 培养出真正的精英, 而不是泛泛之众。在严格的淘汰率的压力下, 提高忧患意识, 提高竞争力, 必须杜绝只制定不实行的态度, 必须落实到位。
2.2 建立系统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我国对研究生的价值评价仅限于入学前的考试成绩和毕业前的论文写作和答辩, 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考评严重不足, 缺乏综合考评的渠道和机制, 这对读死书和混日子的研究生很有帮助, 但是对于培养全方面人才的需求, 则显得欠缺。建议高校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考评机制, 从学生的专业课成绩, 科研能力, 论文水平, 社会实践能力, 学科知识运用在现实中的娴熟度以及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个人性格作为整体评价标准。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办实事的人才, 而不是只会读书和写论文的机器。
2.3 注重短, 中, 长期的过程培养。
我国的研究生是入学前最辛苦, 入学后最轻松, 毕业前搞突击, 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起意味着进了保险库。这样的培养模式缺乏连贯性, 是断裂的, 忽视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连贯紧凑的过程, 阶段行的培养势在必行。国内高校应该制定一个连贯有序的, 由近到远, 由深到浅的培养计划。根据专业课的性质进行短, 中, 长期的渐进式培养, 并且根据不同时期的培养效果进行考评, 根据考评结果对学生进行淘汰, 这种淘汰制更科学合理。比如说, 三年制的研究生培养年限, 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 短期目标—学习基础的专业课理论知识;中期目标—适当的社会实践, 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长期目标—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和研究结果, 编写专业学术论文, 进行答辩。这三个过程需紧密项链, 保证每个环节不合格学生的淘汰率。
2.4 规范学位授予程序及其标准。
国内研究生的学位授予程序过于简单, 写论文—答辩—答辩通过—领取毕业证, 过程看似合理, 但是落实的力度有很大问题, 论文是拼凑的, 答辩是松散的, 通过是容易的, 领证是必然的。这样的文凭水分很大, 也是我国很多大学的研究生学历不被国外大学所承认的根本原因所在。建议完善学位授予程序, 提高标准, 让那些真正符合标准的人才毕业。具体措施包括“盲审制”, 即审查者不知被审查者的姓名, 进行公正的评审, 防止偏袒和走后门。“导师回避制”, 导师不得评审自己带的研究生论文;“论文评级制”, 将论文按照严格要求氛围不同等级, 并且给予一定奖励,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杜绝论文剽窃和抄袭行为, 违反者给予严重惩罚。在论文质量上, 严守质量关, 对其论文严格审查。
2.5 立足国情, 借鉴国外高校经验。
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历史较短, 和国外高校的差距在所难免, 美国已经有了100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历史, 有着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比如在入学阶段, 美国高校几乎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 只需推荐信和申请书, 达到要求就可以入学, 时间灵活,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 注重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淘汰率使得生源质量有很好的保证, 学而优则仕, 这才是培养精英的关键所在。在学习国外高校经验的同时, 应立足国情, 不应盲目生搬硬套, 本着我国研究生数量多, 经验不足的特殊情况, 逐步完善研究生淘汰机制。
参考文献
[1]曹菱红, 王晓陆.与英、法、德、美研究生淘汰机制之比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2]梁传杰.试论研究生培养淘汰制的实施及对策.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3]孙德育.杨再明.优秀人才选拔、培养与淘汰工作的实践与探索.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02期.
[4]吴爱华.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与对策思考.唯实, Reality Only.2004年01期.
【军队院校淘汰机制研究】推荐阅读:
军队院校学风建设09-11
军队院校网络教学10-01
军队院校重点工程10-27
高考军队院校体检标准12-16
军队院校教学内容创新论文12-13
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和军队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政治条件的规定11-29
201X年最新军队部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军队政治工作基本理论体系构11-07
军队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加强对战士休假的管理08-23
201X年最新军队部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加强教员“八小时”的管理08-23
美国院校研究协会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