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教学优缺点分析论文

2024-06-18

羽毛球教学优缺点分析论文(精选8篇)

羽毛球教学优缺点分析论文 篇1

摘要:公共政策学是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平台课程, 但在世界范围内还属于新兴学科。我国目前公共政策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基本还处于在课堂上教材讲授、典型案例讲解的阶段, 不能适应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教学要求。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方法现状与问题, 在案例教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以经管学科交叉为背景, 提出了案例设计的创新教学法。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法

公共政策学是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开设的所有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四大平台课程之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在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设, 现有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等四个专业, 且公共政策课程均已在上述四个专业开设。

因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是我校唯一拥有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交叉优势的学院, 教学研究覆盖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 因此本文拟在此学科交叉背景下, 针对《公共政策学》的课堂教学思路进行探讨, 以期为公共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19世纪80年代以前, 西方的政策研究还只是附属于经济科学。以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 (Woddrow Wilson) 提交关于行政研究的论文开始, 美国公共行政学科方始建立。因此, 公共政策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属于新兴学科, 也是一门正在不断发展中的学科, 是指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 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追溯来看, 公共政策学起源于政治学、管理科学等学科。1947年, 美国学者西蒙提出“管理即决策”。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维尔共同主编《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该书第一次对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发展方向做了详尽的论述, 被人们认作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引进西方政策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目前已成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在我国起步和发展均较晚, 还属于一门新兴学科。总的来看, 公共政策教学的专业化人才缺口较大, 高校教师在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 在关注社会公共政策现实、提出政策解决方案等方面较为欠缺, 从而使这门课一定程度上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末”, 在课堂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案例教学和社会现实的结合不够紧密。由于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教学, 有助于学生实现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认识转变与政策体验过程, 因此案例教学也是公共政策学发源地美国的MPA等教育的基本方法。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发展期, 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发展程度差别较大。在这样一个时期, 北京上海等地已经进入发达经济初级阶段, 2012年北京经济总量已达17801亿元, 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3797美元。但就在北京周围, 在承德、张家口、保定等首都周边, 还存在一个贫困程度较深且集中连片的区域, 存在着近200个贫困村、154万贫困人口, 被称为“环首都贫困带”。这样的社会现实导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社会问题急剧增加, 政策问题层出不穷, 公共政策分析的案例异常丰富, 为公共决策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因此, 当前存在的大量丰富生动的公共政策案例完全可以用于公共政策学的课堂教学案例加以分析, 而这对于拓展并创新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概念界定[1]

案例教学 (Case Method) 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 (C.C.Langdell) 于1870年首创, 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 (W.B.Doham) 推广并得到了迅速传播。案例教学法撇弃了照本宣科的课堂灌输方法, 具有开放式、互动性、启发性等特点,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对课堂理论进行实践验证, 因此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 案例教学引入我国。

所谓教学案例, 指的是真实发生过的、和教学知识点密切相关的事件。小劳伦斯·E·列恩认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 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案例教学, 则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景, 进行后期模拟还原, 从中探讨该事件本身所包含的理论问题和解决思路。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前期真实生活引入后期学习过程之中的教学方式, 有助于同学们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理论模拟和实践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 (public policy case) , 即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公共政策引入课堂教学或学习者思维之中的可操作的应用形态, 是对某一公共政策情景 (a policy situation) 的直观化和具体化的描述。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则是基于丰富鲜活的公共政策现实活动, 将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目的是在教师启发引导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通过政策具体过程 (如制定、执行、评估、终结、分析等) 和具体细节的分析来促进公共政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政策解决思路能力的提升。

二、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公共政策案例教学, 学生可以在分析具体现实公共政策的基础上, 对公共政策的功能、类型、系统等基本概念和价值、环境、体制、工具等公共政策理论知识进行“再检验”, 并进而深入理解和认识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政策过程, 也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不同视角、不同环境、不同条件的比较评估, 自觉或不自觉地训练“分析有条不紊、探究坚持不懈、决策当机立断”的政策分析能力。

但综合来看, 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也有其明显的优点和欠缺之处。

(一) 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的优点

优点很明显, 主要有:

1.有利于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来深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案例教学倡导在教师引导、学生准备、现场讨论、课堂总结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即时思辨能力和总结提升能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也有利于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教学环境。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明显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深入提升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教学要求。

2.有利于结合公共政策学科本身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公共政策学融汇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知识, 具有较为复杂的系统知识特征。因此, 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对政策术语和范畴等这些本来源自生活的理论知识反而感觉理解较为困难, 也容易感到枯燥。现实、生动的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能够加深同学们对诸如自由裁量权等公共政策术语、理性决策系统等学科范畴及其他理论知识的理解, 比较能够以切入生活的方式, 简易而又生动地抓住知识点,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也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公共政策学的兴趣。

3.有利于通过针对性探讨政策分析过程来培养学生公共政策素质和能力。公共政策学本身即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个主要的工业国家, 其后由于发展的需要迅速扩展到许多国家和地区, 具有彻头彻尾的政府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实践基础。尽管不断有学者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 但通过针对性的过程分析, 明晰公共政策产生的政策环境、价值内涵、决策体制、制定议程、执行障碍、评估模式、终结策略等分析程式、步骤和方法, 从而既着眼于政策问题本身, 又能在理论指导下超越政策问题, 可以系统、延续、及时地培养学生分析现实公共政策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二) 目前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的缺点

尽管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有着显著优点, 但限于我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史较短, 一般同学政策参与不多, 当前正处于经济、环境、社会等转型发展过程等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学的案例教学也同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 主要表现在:

1.单一案例分析的灵活性和课程案例分析增加的单调性。无疑案例教学具有生动、现实、互动的教学特点, 以启发引导为主, 但由于公共政策学涉及到多学科交叉背景知识, 从而使单一案例分析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不同的观测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参考结论, 这既需要同学们同时具备宽口径知识和专业视角, 也加大了问题分析的难度和深度;同时, 经常进行案例分析, 因为固定的理论知识总是落后于不断发展的政策实践, 也容易使同学们感到总是有一层隔膜的政策体验。并且, 分析的案例越多, 理论和具体案例之间的差距就越大, 最后案例分析就逐渐演变成为对理论知识的另一种叙述方式, 从而使人感到别样的单调。

2.现实政策的演变过程映衬出案例教学分析的过去式。分析公共政策为的是解决公共问题。但公共政策学的案例分析, 往往是以过去式的公共政策问题为分析对象。即使对于曾经发生的某一公共政策问题的结论是永远不变从而使具体分析可以绝对正确, 但这种分析对于正在发生和尚未发生的公共政策现实仅仅具有借鉴参考作用和理论指导意义, 学生只能“横看成岭侧成峰”却难以“身在此山中”以便去识得“庐山真面目”。这种现实政策的演变过程映衬出案例教学分析的过去式, 就使得案例教学分析大部分时间、大多数场景仅仅停留在了课堂, 实际指导意义较为欠缺。

基于以上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分析的优缺点, 笔者力图跳出一般案例教学的窠臼, 提出了“摸底—点题—仿真—实践”的四步案例教学法, 力图凸显政策实践中的理论脉络, 注重理论讲解中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时新闻、现场分析、政策把关、实践验证”的教学思路来切实提高学生对于公共政策学理论的把握能力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关内容, 将会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思路创新研究》一文中进行详细介绍。

参考文献

[1]陈昌洪, 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16) .

[2]李小军.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7) .

羽毛球教学优缺点分析论文 篇2

摘要:公共政策学是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平台课程,但在世界范围内还属于新兴学科。我国目前公共政策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基本还处于在课堂上教材讲授、典型案例讲解的阶段,不能适应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教学要求。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方法现状与问题,在案例教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经管学科交叉为背景,提出了案例设计的创新教学法。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46-02

公共政策学是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开设的所有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四大平台课程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在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设,现有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等四个专业,且公共政策课程均已在上述四个专业开设。

因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是我校唯一拥有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交叉优势的学院,教学研究覆盖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因此本文拟在此学科交叉背景下,针对《公共政策学》的课堂教学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为公共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19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的政策研究还只是附属于经济科学。以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Woddrow Wilson)提交关于行政研究的论文开始,美国公共行政学科方始建立。因此,公共政策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属于新兴学科,也是一门正在不断发展中的学科,是指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追溯来看,公共政策学起源于政治学、管理科学等学科。1947年,美国学者西蒙提出“管理即决策”。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维尔共同主编《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该书第一次对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发展方向做了详尽的论述,被人们认作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引进西方政策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已成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在我国起步和发展均较晚,还属于一门新兴学科。总的来看,公共政策教学的专业化人才缺口较大,高校教师在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在关注社会公共政策现实、提出政策解决方案等方面较为欠缺,从而使这门课一定程度上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在课堂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案例教学和社会现实的结合不够紧密。由于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实现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认识转变与政策体验过程,因此案例教学也是公共政策学发源地美国的MPA等教育的基本方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发展期,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发展程度差别较大。在这样一个时期,北京上海等地已经进入发达经济初级阶段,2012年北京经济总量已达17801亿元,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3797美元。但就在北京周围,在承德、张家口、保定等首都周边,还存在一个贫困程度较深且集中连片的区域,存在着近200个贫困村、154万贫困人口,被称为“环首都贫困带”。这样的社会现实导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急剧增加,政策问题层出不穷,公共政策分析的案例异常丰富,为公共决策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因此,当前存在的大量丰富生动的公共政策案例完全可以用于公共政策学的课堂教学案例加以分析,而这对于拓展并创新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概念界定[1]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得到了迅速传播。案例教学法撇弃了照本宣科的课堂灌输方法,具有开放式、互动性、启发性等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对课堂理论进行实践验证,因此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

所谓教学案例,指的是真实发生过的、和教学知识点密切相关的事件。小劳伦斯・E・列恩认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案例教学,则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景,进行后期模拟还原,从中探讨该事件本身所包含的理论问题和解决思路。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前期真实生活引入后期学习过程之中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同学们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理论模拟和实践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public policy case),即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公共政策引入课堂教学或学习者思维之中的可操作的应用形态,是对某一公共政策情景(a policy situation)的直观化和具体化的描述。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则是基于丰富鲜活的公共政策现实活动,将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目的是在教师启发引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政策具体过程(如制定、执行、评估、终结、分析等)和具体细节的分析来促进公共政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政策解决思路能力的提升。

二、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在分析具体现实公共政策的基础上,对公共政策的功能、类型、系统等基本概念和价值、环境、体制、工具等公共政策理论知识进行“再检验”,并进而深入理解和认识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政策过程,也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不同视角、不同环境、不同条件的比较评估,自觉或不自觉地训练“分析有条不紊、探究坚持不懈、决策当机立断”的政策分析能力。

但综合来看,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也有其明显的优点和欠缺之处。 (一)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的优点

优点很明显,主要有:

1.有利于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来深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案例教学倡导在教师引导、学生准备、现场讨论、课堂总结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即时思辨能力和总结提升能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也有利于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教学环境。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明显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深入提升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教学要求。

2.有利于结合公共政策学科本身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公共政策学融汇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知识,具有较为复杂的系统知识特征。因此,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对政策术语和范畴等这些本来源自生活的理论知识反而感觉理解较为困难,也容易感到枯燥。现实、生动的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能够加深同学们对诸如自由裁量权等公共政策术语、理性决策系统等学科范畴及其他理论知识的理解,比较能够以切入生活的方式,简易而又生动地抓住知识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公共政策学的兴趣。

3.有利于通过针对性探讨政策分析过程来培养学生公共政策素质和能力。公共政策学本身即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个主要的工业国家,其后由于发展的需要迅速扩展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具有彻头彻尾的政府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实践基础。尽管不断有学者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但通过针对性的过程分析,明晰公共政策产生的政策环境、价值内涵、决策体制、制定议程、执行障碍、评估模式、终结策略等分析程式、步骤和方法,从而既着眼于政策问题本身,又能在理论指导下超越政策问题,可以系统、延续、及时地培养学生分析现实公共政策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二)目前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的缺点

尽管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有着显著优点,但限于我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史较短,一般同学政策参与不多,当前正处于经济、环境、社会等转型发展过程等因素,目前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学的案例教学也同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1.单一案例分析的灵活性和课程案例分析增加的单调性。无疑案例教学具有生动、现实、互动的教学特点,以启发引导为主,但由于公共政策学涉及到多学科交叉背景知识,从而使单一案例分析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观测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参考结论,这既需要同学们同时具备宽口径知识和专业视角,也加大了问题分析的难度和深度;同时,经常进行案例分析,因为固定的理论知识总是落后于不断发展的政策实践,也容易使同学们感到总是有一层隔膜的政策体验。并且,分析的案例越多,理论和具体案例之间的差距就越大,最后案例分析就逐渐演变成为对理论知识的另一种叙述方式,从而使人感到别样的单调。

2.现实政策的演变过程映衬出案例教学分析的过去式。分析公共政策为的是解决公共问题。但公共政策学的案例分析,往往是以过去式的公共政策问题为分析对象。即使对于曾经发生的某一公共政策问题的结论是永远不变从而使具体分析可以绝对正确,但这种分析对于正在发生和尚未发生的公共政策现实仅仅具有借鉴参考作用和理论指导意义,学生只能“横看成岭侧成峰”却难以“身在此山中”以便去识得“庐山真面目”。这种现实政策的演变过程映衬出案例教学分析的过去式,就使得案例教学分析大部分时间、大多数场景仅仅停留在了课堂,实际指导意义较为欠缺。

基于以上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分析的优缺点,笔者力图跳出一般案例教学的窠臼,提出了“摸底―点题―仿真―实践”的四步案例教学法,力图凸显政策实践中的理论脉络,注重理论讲解中的实践能力,通过“实时新闻、现场分析、政策把关、实践验证”的教学思路来切实提高学生对于公共政策学理论的把握能力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关内容,将会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思路创新研究》一文中进行详细介绍。

参考文献:

[1]陈昌洪,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16).

[2]李小军.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7).

羽毛球教学优缺点分析论文 篇3

《量子力学》课程是物理学科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 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 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量子力学不仅是近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还在化学等相关学科和许多近代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量子力学》课程的重要性, 其相关的教学得到了相当的重视, 通常每周是4个学时的课程量。众所周知, 《量子力学》是一门既难学又难教的课程, 一是因为其中涉及的概念和我们日常生活 (或者说常识) 相距甚远, 二是所学习的数学课程比较多, 主要有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线性代数等, 几乎包括了物理专业学生所学过的全部数学课程。概念抽象, 远离日常经验, 计算复杂, 使《量子力学》成为一门难学难教的课程。

随着电气化教学的发展,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然同时也显露了一些问题。本文拟对《量子力学》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并就如何在传统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之间达到最好的效果给出一些建议。

二、在《量子力学》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利弊

众所周知,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手段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即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把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视频展示台、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等引进课堂, 将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电子邮件、卫星远程通讯、传真通讯、虚拟现实等新的教育媒体逐步运用于教学, 充分发挥其优势, 增加教学的密度,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主要的优点有:

(1)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课堂教学, 教师展示知识的空间只是一块容量有限的黑板, 教学时间有限, 教师不得不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板演文字、绘画等低效的劳动上。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呆板、僵化, 缺乏生机与活力, 效率不高。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将大量的教学信息预置在计算机内, 随时调用, 任意切换, 将相关的图形、图像, 生动、直观地投影到屏幕上, 学生可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知识,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量子力学》课程中, 如对于氢原子各级波函数, 就可以直接使用图像形象地表示出来, 可以给学生以强烈的印象, 使物理结果更易于理解, 同时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若使用传统板书手工绘制电子云图, 一则手工画图速度慢, 二则不很准确, 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有的Flash格式的课件, 可以通过输入和调整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 即时把原子轨道轮廓图和径向分布图表示出来, 用色鲜艳, 对比强烈,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这样效果是很明显的。

(2)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 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 体现了极强的直观性, 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在《量子力学》课程中, 比如在绪论部分, 可适当地介绍一下在量子力学发展史上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简历, 如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泡利、海森堡、费曼等, 使用多媒体可通过文字、音像资料充分表现, 这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包括对《量子力学》课程的兴趣。

(3) 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展教学时空。学生也可以通过拷贝电子教案和网上阅读电子教案进行课后复习, 逐渐改变学生过于依赖课堂、过于依赖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 加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事实上, 我们可从网络上看到许多名师的教学课件, 通过对课件的学习, 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有益的。这不论对《量子力学》课程还是其他课程都是一样的。

(4) 动态交互性强。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 也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 教师通过创设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交互式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人机交流的良性互动,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习更为主动, 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5) 理论联系实践的功能大大增强。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采用虚拟实验实现对普通实验的扩充, 甚至现实环境很难实现或无法实现的实验项目, 可以用图形、图像等多媒体形式, 模拟实验全过程。借助有关的教学软件, 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 学生可以随时在电脑上“重温”实验过程。

在《量子力学》课程中涉及的实验不多, 主要有黑体辐射、电子衍射实验、Stern-Gelach实验等。在展现实验过程和结果时, 多媒体可发挥其优越性。如电子衍射实验, 通过减弱电子流强度使粒子一个一个地被衍射, 粒子一个个随机的被打到屏幕各处, 显示粒子性, 但经过足够长的时间, 所得衍射图样和大量电子同时衍射所得图样一样, 从而引出波函数的统计诠释。使用多媒体动画, 我们可形象地展现电子一个一个打到屏幕上最后得到衍射图样的过程。这是在黑板上自己手工画图的效果所不能比拟的。

以上我们讨论了使用多媒体教学体现出的优越性。开展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为内容服务, 这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教学体现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沟通过程, 在此过程中, 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我们仔细分析, 可以发现在多媒体教学中, 特别是在《量子力学》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1) 忽视双向交流。在多媒体教学中, 如果不注意的话, 教师可能会较多的注意桌面点击, 表演课件, 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和学生的双向交流。不过相对来说, 这一点只要讲课老师适当注意, 就能够减小这方面的不利影响。

(2) 数学推导的欠缺。

在《量子力学》课程中, 由于涉及到的数学计算较多, 在讲课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出现较多的数学推导。面对整个多媒体中大片的公式, 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倦, 甚至失去兴趣, 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如果学了一门理论物理的课, 学生却不能够把公式推导出来, 就教学效果而言, 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使用板书可让学生真实地看到教师如何把结论一步一步地推导出来, 与使用多媒体相比, 学生更容易掌握板书的推导, 且学生本身的数学推导能力也能较快地提高。甚至教师在推导过程中偶然的失误也会促进学生的了解, 至少可以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如果不注意的话可能会弄错。

不过, 过于复杂且教学大纲又不作要求的数学推导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 一是让学生看到了结论是如何出来的, 二又避免了把过多的时间投入于此, 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比如一维谐振子波函数, 氢原子角向波和径向波函数。在教科书上, 对氢原子角向波函数, 常常直接说在《数学物理方法》课程中已经得到解, 为球谐函数, 然后就直接给出了结论, 由于课时的原因, 不可能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事实上学生有可能已经遗忘了相关内容, 因此相应的复习还是必要的。通过多媒体简略地展示下相关推导过程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三、结论

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在《量子力学》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着的优缺点。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应当综合的使用传统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在讲授基本概念和有较多的图表时, 可多使用多媒体教学, 但应适当使用, 而在讲数学推导时仍应使用传统板书, 少用甚至不使用多媒体。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量子力学》教学过程中使用传统板书和多媒体教学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为如何更好地进行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多媒体,量子力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韩芳.多媒体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4, (18) :143.

[2]唐利军.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吉林广播大学学报, 2005, (69) :1.

[3]周世勋.量子力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

羽毛球教学优缺点分析论文 篇4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教学,教学对策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的优势

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 化的教学手段, 确实具有先天优势, 特别是在辅助英语教学方面:它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 把电视机的视听功能与计 算机的互 动功能结 合在一起 , 集直观性 、多变性知识 性、趣味性 于一体 , 为学生营 造图文并 茂、动静相 融的教学场景, 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多媒体教学信息量的增加、学生视野的扩大, 学生逐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并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兴趣, 进行自主学习, 使学习向自主化、个性化方面发展,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个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教师来讲, 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可将英语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降低教师课堂教学的强度, 还能将复杂难解的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模式集传统教学法优点和现代科技成果优势于一身, 理论上是英语教学发展改革的趋势和必然。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 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 但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负面影响。如果使用不当, 就会产生许多问题。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过 于 依 赖 多 媒 体 教 学 , 轻 视 教 师 的 主 导 作 用 和 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有四大要素:教学者、学习者、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笔者认为这四者应该遵从“两主一辅一中心”的原则, 即:教师是主导, 在课堂教学中起组织者、协助者的作用;学生是主体, 能执行课堂学习活动安排, 并自主学习;教材是中心, 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是辅助, 创造一种新的教学学习环境, 可以将教师、学生和教材联系起来, 这才是合理的多媒体英语教学课堂构架。

但在教学实践中, 多媒体的定位发生了错位,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课堂的“tell a lecture” (重传授) 、“talk with students” (重交流) 转换到如今备受争议的“show a lecture” (重展示) 。由于网络资源丰富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容量大, 教师往往把课堂当成“电影院”, 把自己当成“放映员”。鼠标代替粉笔, 课件代替板书, 录音代替教师领读, 这似乎成了多媒体课堂的主流。教师由“主导”演变为“主放”, 学生由“主体”演变为缺乏活力的观众。作为学生, 其再也模仿不了老师优美的板书, 只能模仿教科书和幻灯片上呆板的字体; 再也聆听不到老师充满感情的朗读, 只能机械地跟读多媒体录音, 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这种多媒体教学, 无形中淡化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淡化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同时淡化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使当前日趋淡化的师生感情更淡化, 课堂氛围可想而知。

对策:把握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应遵循辅助性原则, 即辅助教师, 而不是取代教师, 反客为主, 不能将其当做外语教学的全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多媒体教学过程;应遵循以学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和多媒体提供的教学信息。同时, 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顺序, 形成知识, 发散思维, 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 面带微笑, 经常注视学生, 用心和学生交流, 不操作机器时, 要走到屏幕前或走到学生中,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 才不至于“喧宾夺主”。

2.盲 目 使 用 多 媒 体 , 忽 略 传 统 教 学 手 段 的作 用 。

有的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没有充分的认识, 认为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 备课时没有对多媒体课堂的教学程序进行周密设计, 完全只是片面、盲目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从而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这样, 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手段脱节, 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对策: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方式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 是为了强化教学效果, 但不是唯一途径。教师不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 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教师既要看到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又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的优良传统,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 使二者在英语教学中扬长避短、相辅相成, 达到使学生既愿意学又学好的目的。因此, 在上课前, 先要弄明白这堂课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所选用的多媒体课件能否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理解和掌握, 还需要采用哪些传统的教学手段与之配合。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对象的特点, 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过程。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 要准确把握使用多媒体的良好时机, 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传统教学手段, 如:板书、教具、录音机等, 取长补短, 使学生既接受现代化的教学, 又享受老师现场的言传身教;既欣赏新颖有趣的动画情景, 又领略老师感情丰富的音容;还要有适当的课堂讲解和学习反思过程, 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师生交流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积极地发言提问。课堂上当场解决学生的疑问, 能够使教师迅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 要综合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组合功能, 灵活地调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 强化人机之间的交互功能,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多 媒 体 课 件设 计存在 误区 。

部分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的形式上, 只注意到多媒体的技术层面, 而忽视教育理论、教学目标对媒体选择的指导性和制约性, 没有目的地堆砌媒体元素, 课件粗制滥造、过于花哨、使用不当或过度, 反而成为教学的干扰源,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导致“听课”变成“欣赏”, 忘记要用英语去思考、去交流 , 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 而实效则平平淡淡, 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往往信息量丰富, 如果完全使用多媒体教学, 课堂容量偏大, 节奏又快, 一部分学生可能接受不了。但如果容量不大、节奏不快, 教学环境就会显得松散, 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集中, 这种由于课件密度设计不够科学而导致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对策: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关系。

课件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灵魂之一。作为一种辅助教学软件, 它的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标为宗旨, 应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对于需要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课程, 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精心制作课件, 使多媒体课件紧紧围绕教材, 并认真考虑:如何才能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越性的同时, 保证学生对所学内容消化得了, 而课堂密度又恰到好处。同时, 力求在表现形式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课件具备生动形象、赏心悦目、乐于接受、通俗易懂的特点,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把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才是成功的课件, 才能真正达到传授知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 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羽毛球教学优缺点分析论文 篇5

随着全球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和普及, 高等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也开始向纵深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7) 中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 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网络辅助PBL教学法目前在国内外教学中比较流行, 国外学者Holubova (2008) 探讨物理课堂上PBL教学法的有效手段, Jones (1997) 探讨PBL教学法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国内学界也开展了PBL在大学英语教学应用 (龚朝红, 2012) 、PBL方法在信息类专业课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杨振刚, 2007) 等众多问题的探讨。本研究以PBL (项目驱动教学理论) 为理论基础, 借助蓝鸽以及微信等网络平台, 以2015级网络传播学院一年级的本科8个平行班 (传播学1501-1508班) 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2015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为后测依据, 运用SPSS数据分析并结合访谈的等研究方法, 试图验证基于PBL教学法的大学英语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显著效果。大学英语网络辅助PBL教学模式实施一学期以来, 在实施过程中碰到了许多的问题, 也有很多的经验, 本文将探讨大学英语网络辅助PBL教学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二、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笔者希望把PBL教学法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该教学法不同与传统的BLL (Lecture-based Learning) 和TBL (Task-based Learning) 。传统的BLL (Lec-ture-based Learning) 和TBL (Task-based Learning)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以学科为基础, 以教师为中心, 学习者被动学习, 教学效果一般。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 也遇到一些瓶颈, 如: (1) 教学法陈旧, 不少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仅从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BLL (Lecture一based Learning) 模式变成了BLL与PPT的简单相加, 教学方法并未提到实质性的改进; (2) 班级规模过大, 课堂活动组织欠优化, 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 研究性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更新教学手段, 及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其探索能力是当务之急, 而这些则在于先进的教学理念做支撑。PBL教学法具有以项目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教学特点。PBL教学法最初是在加拿大Mc Master University大学的一个医学项目, 项目名称就是Problem-Based Learning, 目的是培养医学院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英语网络辅助PBL教学模式的特色

1.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项目研究微环境下大学英语PBL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还课堂与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让学生在课下实施项目, 团队互助, 微信平台互动交流;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 与师生一起探讨问题、交流思想, 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

2. 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整合。

本项目使网络平台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整合, 教师课堂上布置项目, 通过微信平台管理、指导、监控项目的实施, 最后在课堂上分享展示成果。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实现课下学习、课上展示、离线学习、在线交流。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项目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收集数据的能力, 自主学习的能力, 团队合作精神。

四、大学英语网络辅助PBL教学模式的优势

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在PBL教学模式中, 学生在共同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研究、采集数据的过程中,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提倡。学生在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种教学法学生能够在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创造假设、实证测试以及最终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等系列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3. 丰富PBL教学法的实证研究。

PBL教学法很多研究学者在关注, 很多是PBL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应用, 但是缺乏关于PBL教学法与网络相结合的教改研究, 本研究可以为PBL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五、大学英语网络辅助PBL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项目实施过程中多数学生喜欢这种互助合作的学习模式,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 教师监管力度不够。

在整个PBL项目中, 教师的作用是引领、监督、提供帮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教师对于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这就充分发挥了网络的实时沟通作用。但是由于教师也有个人琐事和工作琐事, 未能每次都及时给予反馈, 学生等待比较焦虑, 建议今后可以跟学生相约, 晚上几点大家一起上网探讨问题, 这样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在利用学习资源解决项目中的困难方面, 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 如果学生遇到困难, 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指引和帮助。

2. 组员之间组合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根据学生意愿自由组合分组, 那么每个组里成绩要求均匀分布, 最后由课代表和教师一起微调。由此引发了个别组还是男生集中, 个别组还是实力相对较弱。教师最后务必要跟学生商量进行调整。

3. 组长领导力不够。

在管理团队合作方面, 学生要有团队合作意识, 但是需要一个有力的组长领导协调。组长的作用像导演, 心中有剧本, 然后分配每个学生的角色, 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司其职, 共同把这个项目完成。个别组长领导力不够, 自身对整个项目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最后呈现的项目有纰漏, 也有个别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自身的部分, 建议以后选组长都要教师确认让确实有能力的学生居之。

4. 个别学生配合度不够。

在有好的组长的领导之下, 也要组员能各尽其责才能很好地完成项目。有些学生不是很配合, 有些环节完成不是很好, 从而影响了整个项目最后的呈现。建议每个组员的个人表现跟个人打分与组的整体分数结合, 这样给组员一定的压力, 也督促阻力的同学帮助督促其完成该项目部分。

5. 沟通不畅。

分组是按照学生自愿原则之下自由结合,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进行微调, 以使成绩均匀分布, 同学间互帮互助。但是也带来了问题, 有些学生不是一个寝室, 互相之间沟通交流不及时;有些学生不经常上网, 互相之间也不能及时沟通。所以建议以后尽量以寝室为单位, 同时鼓励学生及时网上沟通交流。

6. 评价项目效果不够多样化。

评价项目效果方面, 学生认为课堂上台展示很好, 学生建议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都上台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 可以是课堂展示, 如PPT、VCR、情景剧、调查报告, 还可以以成果墙、海报、网络发布等形式展示, 建议今后的PBL项目成果展示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

六、结语

此次网络辅助PBL教学模式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大尝试, 争取与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同步。PBL教学方法有其优势, 可以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教师如何设计、如何监控。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需要研究者不断总结, 去粗取精。今后在网络辅助PBL教学模式过程中, 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活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推广和深化教学改革, 探索和实施新型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网络辅助PBL教学模式研究, 探索网络辅助PBL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综合英语、听力课堂的应用等角度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Holubova, R.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Physics[J].US-China Educ.Rev., 2008, (5) :27-36.

[2]Jones, B.F., C.M.Rasmussen and M.C.Moffitt.Real-Life Problem Solving: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M].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7.

[3]龚朝红.PBL在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2, 28 (3) :114-117.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大学羽毛球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篇6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学体育课程包含的项目越来越多,羽毛球是其中一大主要项目。羽毛球运动不需身体接触,运动强度适中,非常适合学生训练。但由于学生多、场地少、课时量不足等问题,高校羽毛球教学质量迟迟得不到提升。体育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策略,寻找科学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羽毛球的学习水平。

二、在大学课堂开展羽毛球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分批次授课,解决场地与人员之间的矛盾

大学校园开展羽毛球教学,必须要解决场地有限与学生人数众多之间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由于上不了场,很难及时巩固教师所讲解的新动作,下节课就忘记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相比起健美操、乒乓球、跆拳道等课程,羽毛球运动对场地的要求比较大,同一场地一次只能上4个人,比分打得胶着时,比赛时间可能延长到一到两个小时,一节体育课只有45分钟,无法让所有学生都上场。

教师可以采取分批次授课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两拨,一批在教室内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另一批在助教的指导下进行运动。上理论课的学生,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图片等方式,为学生讲解羽毛球理论概念,让学生综合了解这项运动。在场上运动的学生,教师安排他们复习本次课讲解的新动作,以打比赛的方式巩固所学动作。

羽毛球运动由于受场地限制,上课时很多学生只能拿着球拍站在一边,没有机会上场。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不动起来根本无法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也失去了体育教学的意义,将学生分为两批,分批授课,可以有效解决场地与人员之间的矛盾,让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能上场打球,不至于在体育课上无所事事。

(二)增加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激发羽毛球兴趣

高效的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保障,在大学羽毛球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手段,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大学校园中开展体育活动,遇到的首要问题在于学生的不配合,对体育课没有兴趣。上体育选修课,许多学生都抱着只要不挂科就好的心理,打球时手机不离身,教师讲解动作时不认真听,没有全身心投入运动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体育兴趣。羽毛球运动在我国是话题性较强的一项运动,普及程度也较高。林丹、傅海峰、鲍春来等羽毛球球星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著名的羽毛球比赛,为学生讲一些羽毛球运动的轶事,例如林丹与谢杏芳的爱情故事、羽毛球缘何起于印度盛于中国、如何看待2016年中国羽毛球队在里约遭遇滑铁卢这一事件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课下也愿意主动拿起球拍,参与羽毛球运动。

(三)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实现高质量教学

教学内容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只有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羽毛球是一项比较灵活的运动,手法和步法都比较细腻复杂,技术和战术也比较繁复多变。在组织学生进行羽毛球运动时,教师应控制好各教学阶段,合理安排单项技术学习阶段和综合技术学习阶段的教学内容。

单项技术教学阶段,教师要通过示范让学生对基本动作进行全面了解,如高远球击球基本动作过程:准备姿势—转身退步引拍—蹬地—转髋—上步—手肘上提—挥拍出击—闪腕制动—异侧随挥,教师要分解动作让学生仔细观看,亲自进行动作练习。在综合技术学习阶段,教师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步法和手法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过程中,对于比较危险的运动内容,教师要着重讲解,避免学生在打羽毛球时发生危险。教师应控制好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羽毛球运动,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运动目标。

三、结语

羽毛球既是竞技运动项目,也是学生最热衷的健身运动项目。随着高校体育选修课的普及,羽毛球项目成了体育课的必选项目之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这项运动的学习中。针对当前高校羽毛球教学水平较滞后的现状,众位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在娱乐、竞技和交流并行的氛围内使体育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提升个人修养。

参考文献

[1]徐皓宇.高校羽毛球教学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2.

高校羽毛球教学的实效性分析 篇7

关键词:高校,实效性,羽毛球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地改革, 体育教学在现在的高等教育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了。之所以重视体育的教学是因为体育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 只有拥有一个非常健壮的体质, 学生才能够有精力去面对将来的许多挑战, 如果一个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 但是他的身体非常的虚弱的话, 那么将来这个学生走入社会之后也不能够充分的适应那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需要。所以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一个非常健康的体魄。由于羽毛球这项运动有着非常好的灵活性以及活动性, 所以现在的高校学生都非常羽毛球这项运动。但是现在的很多高校现在采用的羽毛球教学方法都是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了, 所以我们要寻找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 这篇文章主要就是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

1 现在高校羽毛球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要想学好并掌握羽毛球这门技术, 只有一个非常好的体魄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一定的运动技巧。我们可以从现在羽毛球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 现在的高校羽毛球教学中还存在着下面的几个问题。

1.1 优秀的羽毛球教师非常紧缺

相对来说, 羽毛球教学需要一个比较年轻的教师, 虽然高校的学生人数是有限的, 但是近年来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在成直线增长, 这就要求有更多的体育教师, 但是由于以前对体育教育没有太重视, 所以, 现在需要临时找出这么多的体育教师是非常困难的, 同时还因为羽毛球教学应该寻找的是那些比较年轻的体育教师, 所以现在高校体育专项教师缺少的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上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现在的高校当中存在着一种现象, 那就是以为体育教师不仅仅教授学生一门体育学科, 这是因为高校中的体育教师缺乏的原因, 对羽毛球来说更是这样。这些教师虽然也能够对所教的项目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 他们毕竟都只是对一种项目精通, 教授的一些其它的项目就是临时进行一些紧急的训练然后就投入到实际的教育当中去了。他们对羽毛球其实没有一个非常好的了解, 对羽毛球的打法也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只是在教学之前有了一个临时的培训, 这些都是在基础动作上的培训, 基本上没有涉及到理论知识的讲解, 对羽毛球的运动经验来说更是可以说是没有, 所以,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 这些教师基本上不能够满足学生对羽毛球认识的需要, 所以, 在具体的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其效果是非常不好的。

1.2 学校的硬件设施备不够完善

据调查, 现在在我国的众多高校当中拥有室内羽毛球场的学校非常少, 就算是有室内羽毛球场的学校, 也是羽毛球场和一些其它运动项目的场地共用, 比如室内篮球场和排球场等, 也就是说在一个体育场内有着很多的不同颜色的场地设置, 对这些场地进行分时分地的进行教学。通常来说, 高校对羽毛球进行教学的过程一般都是在室外的, 这些运动场地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天气因素, 当天气非常晴朗并且没有风的情况之下才能够保证羽毛球运动能够顺利进行;第二点就是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 我们可以把每个班级的学生算作是30名学生, 这样算的话每次进行羽毛球教学的场地至少需要3块, 也就谁说如果两个班在一起上课, 那么就需要6块场地。因为在高校中体育活动的场地不多, 所以在场地方面就不能够满足学生对羽毛球学习的需要。

1.3 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现在, 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对羽毛球的教学采用的还是原来传统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重理论, 对学生的实际练习不够看中。如果学生只是接受理论知识的话, 没有相应的实际练习的话, 学生很难去掌握教师所讲授的理论性的知识。同时, 教师如果不能看到学生的实际练习, 就不能够了解到学生在羽毛球学习当中的效果, 因为这些项目是靠练习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的, 只是进行一些理论教学对学生帮助不大。

2 提高高校中羽毛球教学效果的一些有效措施

2.1 提高高校中教师的水平

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有的只是不会教授的老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 一位老师的能力素质以及知识储备等方面的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由于现在我国在各个高校中的羽毛球教师都是比较紧缺的, 所以我们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去努力建设一支水平比较高的羽毛球教师队伍。第一,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我们应该增加高校中对羽毛球专业的建设, 应该本着为社会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在羽毛球方面的人才。与此同时, 还应该提高对羽毛球方向的博士生以及研究生的扶持力度,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出一些在羽毛球方面拥有者非常深厚的理论知识、教学素质比较高并且专业的技能非常强的专项羽毛球教师。第二, 从短期来看, 我国的高校以及高校的上级管理机构都应该把体育教师这一块的工作充分的重视起来, 这样教师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地把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上去, 在基本功上面会更加的扎实, 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用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水平去教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第三, 我国的高校之间应该增加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次数, 这样就可以了解到其他学校在羽毛球方面的一些优势, 对羽毛球的学习能够取长补短, 更上一层楼。除此之外, 高校中的专项教师可以去要求羽毛球界的一些比较资深的专家在学校进行羽毛球的专项讲座,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对羽毛球更感兴趣, 而且还会自发的去学习羽毛球, 这样取得的效果会非常好。因为喜欢才会去琢磨研究, 这样学来的知识才是最可靠的。

2.2 完善高校的教学设备

高校应该去申请资金去把学校的体育设备进行完善处理, 就羽毛球而言, 如果学校能够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一个非常标准的羽毛球场地的话, 那么学生在学习羽毛球的时候就会有很好的效果了, 同时这也是所有的在校学生以及专项的体育教师的一种渴望, 因为在标准场地上打球会对他们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与此同时, 对学生的体育课程安排必须要合理, 并且能够让每个学生在上体育课程的时候都能够进行实际的练习, 因为实践出真知, 如果只是一味的接受或者灌输理论知识的话, 那么教学起到的效果是非常小的。

2.3 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去进行教学

现在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的要求, 这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尽量去采用比较先进的教学技术方法去进行教授, 这样学生也能够更好的去学习羽毛球的相关知识。

3 结语

总而言之, 羽毛球这项运动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运动项目, 说它简单是因为, 这是一个比较大众化的运动项目, 但是如果想要把这项运动做得非常好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羽毛球运动不仅仅需要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身体素质就可以了, 还需要我们能够掌握一些在羽毛球方面的专业技能和方法, 这篇文章主要就是通过一些调查研究的结果把现在我国高校中对羽毛球教育的一些观念, 在羽毛球教学当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参考文献

[1]韩守鹏.普通高校羽毛球专项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生活, 2010.

[2]邹继豪, 季克异, 林志超, 等.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的问题分析 篇8

1、高校羽毛球教学的主要问题表现

1.1、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的高校羽毛球运动开展中教学内容多种多样, 但是从教学的频率来看, 击打高远球技术是最主要的也是必教内容之一, 其次是基础步伐训练;其他的内容也有所涉及, 但是在实际中都属于介绍性的学习, 这些技术都属于进阶段的学习。而关于基础理论部分则是羽毛球的规则和裁判等, 这些基础理论部分未能收到重视, 因此在教学中也容易被教师所忽略。在考核的方式中基本上都是以单打为主, 没有双打内容的教学, 同样在双打方面的训练自然也没有落实。

在教学中, 如果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运动的娱乐性, 往往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效果, 所以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是决定学生能否在课上很好的理解接受教授的学习内容的关键因素。目前很多大学生的羽毛球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以完成教学目标、技能教授为主要目的。大学羽毛球课上上课时间不长, 而且都是完成教学任务, 没有考虑到教学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上课太单一枯燥乏味, 让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使得学生无法完整的、系统性的学习理论知识, 教学内容和手法上的不足使得学生无法完全的掌握羽毛球的技巧。

1.2、羽毛球的步伐训练问题

对羽毛球运动而言, 步伐是其运动开展中的最基础技术之一, 而提升羽毛球运动的步伐能力, 有助于提升整体的羽毛球技术水平。羽毛球的步伐特点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身体的协调, 手和脚的动作能够联系起来, 掌握其中的击球节奏, 跑动节奏。步法的训练是羽毛球技术学习的基础, 如果未能掌握到步伐的特点, 将会使羽毛球运动的整体学习技能缺乏效率。另外羽毛球中的步伐特地的训练也是保障安全的前提条件, 如果手忙脚乱的去接球、击球, 必然导致身体不协调、不一致, 容易导致身体的扭伤。

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教师往往会忽视了步伐训练, 单纯的注重手上技术的传授。主要的步伐问题表现在回到中心位置的节奏问题如常常发生回到中心的时间有所滞后, 或者回到中心的速度不足, 没有判断好时间, 在也有情况是学生的判断失误, 没能找准位置;步法教学与手法教学相分离, 造成击球失误或是击球后中心不稳。

1.3、击球教学不足

羽毛球运动本身技术复杂, 而且对一些技术的细节之处要求较高, 而往往在教学中很难兼顾到技术细节, 导致了学生掌握不足。一部分学生经过长时间的锻炼, 可以掌握一些击球技术动作, 但是这些击球的效果不佳, 尤其是远距离的情况下容易失误。长期的击球失误导致了很多学生受到了挫败感, 失去兴趣和积极性。

1.4、场地设施问题

体育运动的教学需要大量的专业场地和专业器材, 因此学校的场地、器材是体育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 正像体育教育事业的手足, 良好的学校场地、器材资源,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学习的热情, 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教的质量、学生学的效果。

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场地设施条件比较匮乏, 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课后展开训练,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羽毛球的教学。有的学校甚至使用学校废弃的食堂、礼堂等改为运动场馆, 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还是教师开展教学都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1.5、忽视基础理论和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学习

羽毛球本身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因此对运动员本身的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例如判断击球动作中引拍、挥拍到最后的完结等等, 涉及到了站姿和诸多的动作技术的细节, 而事实上诸多的细节技术动作都是基于理论的反复练习和深入的理解才能领悟的。目前很多学校和教师的羽毛球教学中大部分都呈现出了重教学而轻培养的现状, 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羽毛球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未能激发, 长期在被动式的学习下来训练, 学生也无法掌握技术创新能力, 只有充分的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 以培养体育能力为出发点而不是简单的传授技术动作, 才可以真正的提升学生的羽毛球学习效率。

2、解决对策

2.1、丰富教学内容

改进当前的羽毛球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安排, 首先是丰富教材方面, 深入到学生群体和实践教学当中, 结合实际, 编写具有较高实用性的教材。通过科学的选择教材内容, 精心地编制教材体系, 多样化地呈现羽毛球的课程教学内容。

其次在课程安排方面, 应当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设置课时和依据区别对待原则采用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和教学方法;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 高校课程应当摆脱传统的体育课程观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传授只作为一种指引, 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 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和教师融合为一体, 并能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

最后以基本功为基础, 丰富基础技术理论教学, 拓宽教学内容覆盖面, 为学生羽毛球学习打下基础。

2.2、加强和重视羽毛球的步伐训练

第一, 基本步法训练。羽毛球基本步法包括并步、跨步、交叉步、垫步、蹬跳步等内容, 因此在针对性的训练中需要针对每一种步伐特点展开分析, 分类指导, 让学生能够逐步的掌握要领。

第二, 组合步法训练。主要是对基本步法的综合与整合。学生能够从组合步法的训练中获得对基本步法的良好运用, 实现自身灵活性的提升。羽毛球组合步法训练主要包括上网步法、正手后退步法、反手后退步法以及头顶后退步法等。

第三, 手法与步法综合训练策略, 指导学生对羽毛球手法和步法技术进行熟悉巩固, 将两项技术充分结合, 共同训练, 灵活运用。

第四, 被动步法训练是在失去重心和节奏的被动情况下的接球练习。在这一训练中, 教师可以设置“米”字形的指挥点, 每个指挥点有一位学生, 每位学生指挥一人跑动, 强化学生步法的连贯性和节奏性, 使学生的步法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2.3、击球教学

通过手法的教学, 指导学生击球发力, 使学生在练习中感到只是利用手臂的内、外旋以及手腕的展、收等一个很小动作的闪动发力, 就可以将球击的很远, 解决了远距离击球的问题, 同时, 长期的手法训练, 使学生很快克服通过大肌肉群发力击球的错误动作, 同时也使大肌肉群在动作中放松、协调起来。

2.4、完善场地设施

任何体育运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场地设施的建设, 而羽毛球的开展尽管并没有其他运动项目的场地要求那么严格,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学校在羽毛球的场馆与硬件条件方面的建设未能获得足够的重视, 因此在场地设施方面的建设也呈现出之后的问题。加上最近几年高校的大范围扩招, 使得校园更多的将经费投入到其他方面中, 一方面参与人群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资金却在不断的缩减中, 这就导致了羽毛球运动中场地硬件设施方面的严重不足, 缺口较大。因此为了普及高校羽毛球运动, 需要在硬件设施方面予以改善, 重视羽毛球运动的场馆设施建设, 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提升羽毛球的运动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 除了学校之外, 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积极的配合学校的建设, 为学校的用地、资金等方面提供帮助。

2.5、更新教学方法

羽毛球运动如今已经成为了大众化的运动, 而高效中也是广受欢迎, 目前高校的体育课已经是必修课, 而羽毛球的选课人数年年增加, 因此羽毛球的教学也应该不断的创新, 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法, 并开发新的教育方法和更新教育理念。改革羽毛球的教学计划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加强个人能力为主导。其核心目的是要以学生的个体全方位的提升, 因此这也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 完善羽毛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

具体的教学方法上, 随着当前的各项技术的出现和教学模式的更新换代, 多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 互联网技术等都可以应用在羽毛球教学中。例如翻转课堂, 为学生在课下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新媒体技术的出现, 基于各种社交平台、云端软件、媒体等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羽毛球学习资源。

最后教学中要强调的是学习中的互动性, 转变以往的学生被动式学习的现状, 在互动交流中学习和掌握羽毛球技术。

3、结语

羽毛球运动对身体协调性有一定要求, 对身体素质也有一定要求, 所以打羽毛球可以对协调全身、健身强体有一定功效。无论是作为羽毛球比赛还是作为业余时间的一项精神文化活动, 羽毛球都有着极佳的推广价值。综上所述, 羽毛球是一项深受高校大学生喜爱的运动, 但是当前高校羽毛球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率。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教学方法方式, 进一步的推动云毛球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英达.高校羽毛球教学的价值分析与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研究[J].才智, 2016, (09) .

[2]王莉.高校羽毛球课教学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21 (2) .

[3]余昭炜.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6) .

[4]翟兴明.羽毛球后场正手高远球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4 (01) .

上一篇:生存的代价下一篇:子模块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