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灵感

2024-10-13

创作灵感(通用12篇)

创作灵感 篇1

一切领域中的创新都需要灵感, 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创新更需要灵感, 文学需要, 音乐需要, 美术需要, 舞蹈需要, 而作为集文学艺术之大成的剧本创作更是离了灵感寸步难行。可以说, 没有灵感, 就没有剧本的创作。在科学技术领域, 一个灵感可以成就一项伟大的发明, 而在剧本创作中, 一个灵感远远不够, 它需要一连串的灵感才能构成一个剧本。即使最简单的小品也得两三个灵感凑成, 不然的话就会半途而废。当然有时为了完成任务即使没有灵感也得硬着头皮写下去, 不过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毫无生气, 像一具干尸, 成不了作品。可见灵感对于剧本创作有多么重要。

那么, 灵感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有人说它是一种创作冲动, 有人说它是一种创造能力, 有人说它是一种突然之间得到的启发, 有人说它是一种顿悟, 甚至还有人说它是神的启示, 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它是人大脑思维中的一种现象。它是作者脑海中的灵光一现, 犹如一道闪电, 让人在无边的黑暗中看清了方向, 它带给作者无比的兴奋, 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但人们不知道它来自何方, 为何有时苦思冥想求之不得, 而不经意间它又突然降临, 犹如神的恩赐, 这使本来就疑惑的现象更加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其实, 灵感这种东西, 说神秘也神秘, 说简单也简单, 说白了, 灵感只不过是一种突破性的思路。在我们思维陷入苦思无门走投无路的时候, 突然在眼前出现了一个豁口, 它引导着我们走出困境, 走向成功, 这就叫思路的突破。这种突破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 带给事物巨大的变化, 甚至给人带来命运的转机, 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东西呀!那么这种突破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们迫切需要这种突破———也就是灵感产生的方法, 可我们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方法呢?

在我们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 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 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并在孜孜不倦追求的过程中往往会突然出现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这就是灵感。虽说灵感的出现有其偶然性, 但没有追求的人是不会出现灵感的。

在剧本构思过程中, 我们有时会突然出现豁然开朗、精神亢奋, 思路畅通的状况, 这就是灵感降临了。它带给我们的是如痴如醉的创作激情和工作的突破性进展, 但它并不因人们的愿望而召之即来, 也不为人们的理智所能控制, 它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亢奋性和突破性等特征。

灵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 它的产生和工作机制不是一般人能搞得清楚的, 这是心理学家和大脑科学家研究的课题。因为它对我们剧作者来说太重要了, 我们只谈怎样才能得到它。

首先, 灵感是建立在人的知识基础上的, 灵感不管多么奇妙, 也绝不会脱离人的知识基础, 就像人不能抓着自己头发把自己拔离地球一样。人的知识是一种结构, 人掌握的所有知识和经验, 都会融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这个结构越丰富, 灵感越容易产生, 结构越单一, 灵感的产生越困难。头脑好比一座厨房, 厨房里的材料越多, 菜越好做, 厨房里就那么两样东西, 再怎么做也做不出什么花样来。作为一个剧作者, 不但要有文学功夫, 还要懂舞台, 懂表演, 懂音乐, 而且要广泛学习其它门类知识, 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历史等等, 因为你的创作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样, 你在创作时, 所有的渠道都会打开, 所有的源泉都会涌流, 好点子频频而生, 好主意源源而来, 使你左右逢源, 游刃有余, 构思天马行空, 下笔如有神助。看来, 要获得灵感, 得首先成为一个杂家, 广见博识, 不但有深度, 而且有广度, 有此基础, 何愁没有灵感。

有人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这话不假。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人的想象力能把有限的知识发挥到无限。深厚的知识加上丰富的想象力, 灵感自然就会不期而至。

灵感的产生具有突然性, 它突然而来, 倏然而去, 来的时候像流星闪耀, 去的时候无影无踪, 如果不及时抓住, 它可能永远不再出现了, 你有可能永远失去这个机会。解决的办法就是随身带着纸和笔, 以便记下那灵光一闪的火花, 说不定就是一篇大文章。唐代诗人李贺就是这样, 他随身带有一个锦囊, 每当他想起好的句子, 就立即把它记下来, 投入锦囊, 回去稍加整理, 就是一首好诗。这个方法很简单, 古人尚能如此, 我们何乐不为。

灵感来的时候伴有情绪的亢奋性, 反过来讲, 保持情绪的亢奋性也会导致灵感产生, 这也是作用与反作用原理在此问题上的体现, 我们在创作中努力让自己情绪亢奋起来, 以至手舞足蹈, 如狂如癫, 灵感也会被激发出来。

灵感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有时苦思不得, 有时却不请自来。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 无意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人的大脑在放松自由的状态下更容易产生灵感, 就像和面发酵一样, 需要放置一定时间的。根据这个道理, 我们不妨把进行不下去的剧本放一放, 干点别的事, 说不定在某一时通过某一事的诱导突然把自己的思维激活了, 产生了灵感, 那时, 一切难关将迎刃而解。

我还有一个屡试不爽的好办法, 那就是借灵感, 因为对自己十分困难的事对而别人来说往往是轻而易举。我经常把写的半生不熟的剧本给朋友看, 请他们提提意见, 他们往往会出人意料给些好点子, 使人茅塞顿开, 让我如获至宝。有时我还直接向人请教, 比如我要写一个小贩, 但我不知道他该怎么说话, 我就找到这样的人, 他们语言的生动性, 任凭你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有句话叫做“借鸡生蛋”, 这叫作“借脑生灵感”吧。

剧本构思用的是形象思维, 也就是说脑海里展现的是舞台上演出的形象, 脑子里没有这个形象搞剧本创作是根本不可能的。当你写不下去的时候, 你可以像过电影一样把前边的情节一遍遍地过, 借助情节发展的冲击力也可获得灵感。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 剧本是这个综合艺术的基础, 但如果一个作者懂得导演和音乐, 那获得灵感的机遇就更大了。当文字进行不下去的时候, 可以借助于音乐, 还可以借助于舞台场面及表情动作也就是导演手段来发展你的剧本, 这样写出来的剧本不但好排, 而且演出效果特好, 因为在上演之前, 它已经在你的大脑里演出过了。

我还建议大家用电脑进行创作 (即亲手打印剧本) , 电脑创作的好处是修改方便, 不用誊抄, 所见即所得。当你写不下去的时候, 你就从头改你的剧本, 每次改你都会有新的发现, 新的提高, 改着改着, 一些奇妙的想法就产生了, 那些过不去的坎就自然而然地过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电脑的画面是清晰的, 画面的清晰带来的是思路的清晰, 思路的清晰带来的是思路的连贯, 一些原来没法解决的问题也会因思路的连贯性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这也算电脑带来的灵感吧。

激发灵感的手段是很多的, 但最重要的还是生活,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也是灵感的源泉。生活中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生活中的素材永远都是新鲜的, 生活中的启示比我们大脑里的灵感要多得多, 只要我们深入生活、观察生活, 创作的素材就会取之不尽, 创作灵感就会像泉水般永远涌流。

创作灵感 篇2

立足农村资源激发创作灵感

摘要:对于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来说,语文能力的训练环境还十分落后,课外阅读量少,学生知识面窄,教学手段落后,写作确是苦事一桩.要想写出有新意有个性的文章,离不开平时丰厚的积累和独特的体验,近几年,随着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为写作指明了方向,关注身边人,关注身边事,立足当地资源,搜集创作素材,关注家乡、描写家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乡土情感,关注家乡一草一木,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 者:陈建校 作者单位:河北省赞皇县许亭中学,051230期 刊: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Journal:DAZHONG WENYI(KEXUE JIAOYU YANJIU)年,卷(期):,“”(3)分类号:

深入生活感悟,激活创作灵感 篇3

关键词:生活感悟;作文写作成效;策略研究

初中阶段,学生对生活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作文课上应该逐步引導学生深入生活感悟,渗透生活灵感。教师应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作文教学内容的实施计划,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在批改过程中,应该学会欣赏学生的思维角度,并能在原有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延伸,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成效。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提高初中生作文写作成效的几点策略方法,以期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一、带领学生关注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作文一方面要具有点睛之笔的亮点句型以及句子结构,另一方面写作素材在作文的写作中也是重中之重,故素材的积累可以来自有关的作文素材,但是若学生从中摘取往往不能与作者感同身受,从而学生的思想感情没法被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善恶美丑,并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将其表达出来,这样作文的成效性才能大大提高。教师在作文课堂上要适时向学生贯彻作文的素材要取源于生活的点滴,鼓励学生对生活具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认真观察身边的人或事,及时对海量信息进行提取,并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综合素质。例如,让学生在小组之间交流作文素材,如,对于生活中随意扔垃圾的现象、扶老奶奶过马路的现象、浪费水的现象,学生都可以以其为例进行思维的延伸,成就一篇优秀的作文。教师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要逐步加大学生的写作素材量,指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提取、精练写作素材。久而久之,随着写作素材的不断累积,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多角度发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积极了解生活、探索生活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剖析作文深度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对作文的主体把握失误,造成其写作的低分状态。故教师在写作课上,要对学生把握主题进行多加训练,使学生抓住写作的大方向,帮助学生深刻解析常见的深度难度,为作文内容进行适当的定位。例如,在生活中常见的浪费水和污染环境的生活现象,学生应该如何看待浪费的行为,应该以何种方式制止。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将写作的主体放在描述这些存在的现象上,而对如何制止、如何深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往往一带而过,这就严重违背了写作的目的所在。教师应该逐步帮助学生分析其写作的环节,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写作中的重点和写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同时教师应该罗列多个作文题目,类似的或者具有一定迷惑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上回答这篇作文的重点,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发散度,让其正确把握作文的深度,同时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思维深刻性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思维广度

兴趣是进行创作的最大阶梯。当前初中教育应该逐步转变作文的写作理念,让学生的精神实践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释放。这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感情的寄托点,同时完成素材的积累,在生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宽广度。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并随身带有笔记本和笔,通过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就地取材,并能随手记下写作的大体轮廓,勾勒好自己的写作蓝图。再如,在进行安全的重要性的话题作文时,教师能够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如,一些安全宣传、卫生注意事项等,让学生亲自体察社会现象和社会状况,让自己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和接触中寻得合适的安全类写作素材,扩展思维的宽广度。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常见的作文命题方式对学生开展一些专题活动,与社会焦点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实践能力。如,留守儿童的思想健康状况、孤寡老人的生活自理状况等。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生活搜得第一手资料,又能增强学生提早适应社会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生活,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实践和时间逐渐累积的结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适当取材,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有话可说、有情可达、有感可发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俊睿.以“评改”为中心:初中生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李红花.小学生写作策略运用的特点及其与作文成绩的相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3]樊振东.深入生活感悟,激发创作灵感:有效提升农村初中生作文写作成效[J].考试周刊,2013(55):45.

园林艺术创作灵感初探 篇4

1 灵感的含义

灵感一词广泛应用于艺术领域, 现代英文解释是:influences arousing creative activity in literature, music, art, atc (在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激起创造性活力的感悟) 。中国《辞海》解释是:“谓感情突然涌现也, 天才卓绝之文艺家在创作时, 每有此种情况”。可以说, 灵感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 作者与自然、社会等诸多环境相接触, 耳闻目睹和亲身体验, 深受感触而突然感悟, 创造力表现出极度活跃的一种精神状态。从认识论看, 它是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 量变引起质变, 导致认识发生质的飞跃;从心理学看, 它是错综复杂的神经联系的忽然沟通;从信息论看, 它是大脑这个信息载体对所载信息的大量释放;从系统论看, 它是诸多子系统构成更高一级新系统的最初瞬间;从耗散论看, 它是作者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发生巨涨落而使无序走向有序的阈值时刻。灵感作为一种超常规跳跃式的思维方式, 不是循序渐进地来完成不同层次的升腾, 而是处于临界阈值时, 以爆发的方式来完成由低级向高级的飞跃, 因而表现出了速度快、时间短、来势猛的特点。人们处于某种环境之中, 感知外界的事物, 获得大量的信息, 这众多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成不同的信息系统, 贮存在人脑的意识和潜意识之中, 在通常的情况下, 它们是按照不同的需要, 或者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 或者对新获信息进行贮备, 都是局部的, 限定在某一系统, 至多在相邻系统中, 但是到了某种特定情况下, 由于外界某事物的刺激, 使某一系统的特定信息突然加强, 打乱了原有信息系统的相互关系, 各种信息纷纷而来, 原有系统迅速崩溃, 新的系统迅速形成, 神经活动加强, 精神高度亢奋, 认识豁然开朗, 思路顿觉清晰, 思维十分活跃, 创造力非常旺盛, 也就是说, 灵感出现了。

2 园林艺术创作灵感的特性

园林艺术创作灵感是园林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 以大自然为蓝本, 以文化为指导, 以设计园林为目标,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思索, 突然感悟而茅塞顿开, 构思一下子形成时的那种精神状态, 它具有以下特性:

2.1 目的性

园林艺术创作灵感区别于文艺创作灵感的, 首先在于它的目的性。文艺创作灵感完全是一种潜意识, 在灵感出现后, 发现了它的特殊价值, 促使作者产生创作的欲望, 诗歌、小说等文学艺术都是先有灵感后有创作欲望。而园林艺术则不同, 并不能有了灵感就要去造园, 而是先有建造一座园林的计划, 甚至还有一些具体的要求, 有了这个创作动机, 然后根据园林的要求及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挖掘灵感。它是以设计某一特定园林为目的, 继而在意识的驱动下, 深入潜意识寻找灵感, 最后在潜意识中完成。它首先必须具有创作欲望, 带有明显的目的性。

2.2 突发性

虽然园林艺术创作灵感带有目的性, 而灵感何时到来, 是什么样的灵感, 却是事先难以预料和控制的, 而是突如其来、稍纵即逝的。设计师在构思时, 有时虽然长时间搜肠刮肚, 苦思冥想, 仍然毫无所得, 难以下笔, 但突然间, 由于某个相关或不相关的小事物, 触发了设计师的灵感, 于是, 思维像飞流直下之瀑布, 以排山倒海之势直冲过来, 一泻千里, 势不可挡, 巧妙的构图、优美的景象、深远的意境, 皆从设计师笔下, 汹涌而出, 一挥而就。灵感来时是“突然而来”, 去时也是“稍纵即逝”, 来无影、去无踪, 正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说:“若夫应感之会, 通寒之纪, 来不可遏, 去不可止”。就是对这一特征的形象总结。因此, 我们必须珍惜灵感, 及时抓住灵感, 不要随意放弃灵感。

2.3 随机性

园林艺术创作灵感的到来也是随机的, 它因人、因时、因地、因情而异。在创作实践中, 某个设计师常常会因某种偶然的机遇而得到感悟, 触发了灵感。不同的设计师的触发点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设计师, 时间不同, 环境不同, 情绪不同, 所能引起触发的机遇也不一样。人们在高度专注的情况下, 虽然储存在人脑中的各种信息纷至沓来, 但当它们还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时, 灵感是不会光临的, 只有当它们布列成阵、豁然贯通的情况下, 人们才会感到茅塞顿开, 大彻大悟。在园林艺术创作中, 必须摒弃坐等灵感光临的荒唐幻想, 而要创造条件, 产生灵感, 随时准备迎接灵感的到来。

2.4 必然性

园林艺术创作灵感虽然带有随机性、偶然性, 但同时也存在合理性、必然性, 是蓄积已久, 势不可遏, 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灵感是一种思维方式, 园林设计师长期投身自然, 并进行苦苦思索, 偶遇某事物突然触发, 唤起他的兴奋, 全部心血都活跃起来, 把自己的心境、爱好、欢乐与大自然结合起来, 并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相融合, 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 突破有限, 通过无限, 进行丰富的想象, 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这样就产生了灵感。可见, 灵感的产生与所激发的事物, 园林创作的要求, 当时的社会背景, 当地的自然条件, 作者的文化程度、阅历、好恶、情绪等许多因素密切相关, 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 必然会产生特定的灵感。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 往往也能产生相同的灵感, 这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 他们同样发现了这种联系, 所谓“天人合一”, 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 我们要破除对灵感的神秘观念, 科学对待灵感, 充分利用灵感, 设计出优美的园林。

3 培养园林艺术创作灵感的途径

灵感在园林艺术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没有灵感, 想设计出优美的园林是不可能的。郑板桥说:“作文勉强为, 荆棘塞喉齿, 仍兴勃发处, 烟云拂满纸”。园林设计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但是, 灵感也不是天生的, 设计师只有保持着火一般的热情, 长期地深入生活, 进行艰苦的艺术探索, 献身于园林事业, 才能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召唤灵感的到来。

3.1 投身自然, 体会自然真谛

园林是大自然的浓缩和再现, 把名山大川、小桥流水、田园风光浓缩在有限的空间中, 达到使人们“不出城廓而得山水之怡, 身居闹市而获林泉高致”的效果。园林是天然山水、树木花草、假山叠石等自然界物质材料构成的, 大自然的许多事物能够激发设计师的灵感, 诸如山的壮丽、水的明洁、泉的风流、瀑的潇洒、松的挺拔、竹的飘逸、藤的缠绵、花的骄矜, 都能给予设计师丰富的内涵。各地区自然环境不同, 园林艺术也各异。杭州园林巧借西湖之景, 徽州园林喜与田野村舍结合, 岭南园林常表现庭院特色, 苏州、扬州自然景观少, 就人工叠山理水, 创造景观。园林设计源于自然, 师法自然, 创作灵感当然也是来自于自然。园林设计者必须抱有最大的热忱, 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内在奥秘, 凝神静思大自然的生命实质, 深切领会到大自然的真谛, 设计的园林才能有自然之真景, 有辽阔的视野, 有深远的意境。

3.2 遍游园林, 借鉴百家之长

园林艺术经过数千年的漫长过程, 各地区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诸如北京皇家园林庄严豪华, 苏州园林自然质朴, 扬州园林小巧玲珑, 川西园林清新典雅, 徽州园林亲切纯朴, 杭州园林淡丽柔和, 岭南园林简洁隽秀等, 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值得我们借鉴。园林设计者应该遍游园林, 饱读各地、各时代的园林书籍, 借鉴百家之长, 在脑海中形成深深的印象, 通过游园、品园、分析、理解和升华, 把各地大量园林艺术的共性和个性都埋藏到意识和潜意识之中, 到要设计园林时, 灵感就会飘然而至。

3.3 钻研绘画, 加强美术基础

园林素有“立体山水画”之称, 园林布局与山水画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西洋的纯粹风景画所采取的视点, 多为平视的一点或二点透视, 主要为静态空间构图, 因而西洋园林总是采取中轴线贯穿全园, 设计严格的对称、精确的比例和严整的几何形图案式景观, 一看便尽收眼底。而中国山水画采取散点透视, 运用鸟瞰动态连续风景构图的表现手法, 因而中国的园林也运用了这一手法, 游人从进园开始, 随着游览路线渐渐深入, 一步一景, 移步换景, 有隐有显, 有虚有实, 这种一景接一景连续出现的风景布局, 也就是连续风景构图, 与中国画是一致的。作为园林设计者, 首先必须学会绘画, 精通画理, 要博览古今名画, 研究和借鉴画论, 把园林布局与绘画构图结合起来, 才能发挥灵感, 创作出具有“画意”的园林, 达到如画般的境界。

3.4 饱读诗文, 增加文学修养

园林艺术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园林不仅要具有画意, 还要具有诗情, 有诗一般的情感和意境, 表现出优美的自然景色, 借景抒情, 达到“片山有致, 寸石生情”的境界。园林中还须题点景名, 题写对联, 好的景名、对联, 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扩大和延伸园林本身所不能达到的意境, 提高园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并有助于游客更好地欣赏, 甚至还能产生设计时作者尚未想到的艺术效果。园林设计者一定要饱读诗文, 增加文学修养, 灵感才能取之不尽, 用之不完, 设计出具有“诗情”的园林, 配以精彩的景名和对联, 引导游客与设计者产生共鸣, 领略到园林的真趣、神韵和意境, 陶醉于优美的景色之中。

3.5 加强美育, 提高美学素质

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 而美是艺术的根本属性, 离开了美, 园林也就失去了生命。园林创作不是自然的简单模拟或无机凑合, 而是美的再创造, 是把客观物象即自然界美景变成设计者的审美意象, 再由其审美意象转化成为艺术形象即园林。显而易见, 园林设计总是在美学指导下进行的。西方崇尚人工美, 设计的园林就是规则形的图案, 使人一览无余, 表现了人类要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中国崇尚自然美, 设计的园林就是描绘自然界美丽的“形”, 表现自然界气势的“神”, 寄寓设计者超然的“情”, 使客观山水和主观情思融为一体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设计者一定要加强美育, 提高自身的美学素质, 才能激发出美的灵感, 设计出美的园林, 凝聚起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情操和审美理想, 输送给游客, 诱发游客的审美机制, 引导游客的审美活动。

4 捕捉园林艺术创作灵感的条件

灵感的内容往往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 它具有实现于意识的可能性, 但不一定就能变成现实。在潜意识之中完成的灵感内容, 如果你不及时捕捉住, 它就可能被潜意识中的其它活动所冲淡, 甚至淹没, 再也不会浮现。因此, 我们必须及时抓住灵感, 使灵感内容由实现于意识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在园林设计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4.1 保持宁静的心理状态

要捕捉园林艺术创作灵感, 首先必须适时放松紧张的构思和排除其它心理活动的干扰。因为在园林设计紧张的构思过程中, 存在着神经过程负诱导规律的作用, 使构思兴奋中心周围的神经活动受到抑制, 必然导致思路的狭窄, 而在现有的思路之内又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这时就应该放松紧张的构思, 通过诱导规律, 帮助周围抑制状态的神经区域恢复兴奋, 这样就可以保证有更多的相关记忆表象在潜意识中活动, 为灵感提供原料, 很多灵感都是在园林设计师停止构思、宽心休息时出现的。排除其它心理活动的干扰也非常重要, 因为潜意识活动缺泛意志的推动, 没有意识的监督, 而且灵感也是在黑暗王国里发出的成功信息, 透过潜意识的黑幕已经变得很微弱, 所以稍有干扰都有可能把它“惊吓而退”而不再出现, 许多灵感都是在园林设计师心平气和甚至睡梦中降临, 就是这个道理。

4.2 保持敏锐的捕捉意识

要全面捕捉到园林艺术创作灵感, 还必须时刻都“竖起耳朵”、“睁大眼睛”, 随时准备接受来自潜意识中的信息, 努力形成一个反应的“警戒点”, 无论什么时候, 只要有了信息就立即接收,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有经验的园林艺术家都清楚这一点, 他们表面上在玩, 在笑, 可是那一颗捕捉灵感之心却始终在留着神, 保持高度的敏锐, 密切注视着周围的一切, 时刻准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灵感。

今天正处于突飞猛进的时代, 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都在飞速发展, 园林艺术自然不能停滞不前, 这就要求园林工作者认真研究灵感, 大力挖掘灵感, 充分利用灵感, 大胆探索, 不断创新, 敢于立非常之境, 善于造惊人之势, 开创一代新风, 促进园林事业蒸蒸日上。

摘要:本文论述了灵感的含义, 探讨了园林艺术创作灵感具有目的性、突发性、随机性、必然性等方面特征, 提出了园林设计者必须通过投身自然、遍游园林、钻研绘画、饱读诗文、加强美育等途径逐步培养灵感, 并要保持宁静的心理状态和敏锐的捕捉意识, 及时抓住灵感, 充分利用灵感, 敢于立非常之境, 善于造惊人之势, 开创园林艺术一代新风。

关键词:灵感,园林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建留宝.美学通论.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170-368.

[2]王朝闻.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115-293.

[3]韩步阳.建筑与园林专业的美术教育.美术, 1989 (, 1) :25.

[4]韩步阳.园林美学教育浅见.中国园林, 1991 (, 1) :13-16.

我的创作心得和灵感 篇5

每一个人的人生之路都各不相同,可谓沧桑岁月,淬沥情怀。如似千山万岭,奇峰异彩。大海江河,惊涛波澜。田田绿野,耕耘万代。唯独自己的心田,看似弹丸之地,却连着宇宙的空间,无尽的思绪缠绵。追求梦想的实现,撇下繁花醉香的世界,执着的怀揣信念,一路走向理想的艰难前沿。

当我走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当我几乎所有同龄的亲朋好友都沉浸在含饴逗孙的乐园中时,我却爱上了我从小就喜欢的文学。当我终于下定决心拿起我的这枝秃笔时,我已是一个双手颤抖的连一个字都不能写的老妪了。但梦想在提升我的信心,科学在滋润着我的理念。我可以用键盘来输入我想和天地万物之间的交流和情感!因为我感到,人是万物之灵,实为天地之心。古代文学精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精辟阐述,“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为三才”。

当一个人被自己的梦想所醉倒时,就会朝日不息的向着那条永无止境的地平线狂奔而去。在那迷人的天地无法吻合的空间中,唯独你可以安躺在宇宙的怀抱,静享着天地带给你那美丽无比的春夏秋冬。你就可以用人类的那种无与伦比的灵性,写出神奇的语言和奏出如似一切自然界中的雨声击磐,鸟鸣夏蝉之韵音。人类之间的情感交流,爱的语言如似琴瑟和弦,感天动地的爱情传说,慈善救赎的`真情所在,无不是激励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典范。

但一切在实现自己理想的同时,对自己的所爱必须要有执着的理念。因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没有真才实学是难以做到的。世界上没有一件事可以随手而得,天上会掉馅饼?天方夜谭!唯独灯下细读前人的箴言,用心领会其精髓的道理要点,日积月累,可谓十年寒窗苦,收文获益臻呀!

在你想要用文字来描述天玄地黄,天圆地方,日月星辰的光芒时,你才会觉得自己的文才浅薄的去了。但又当你用心领悟到一件事情的真谛时,你可以轻而易举的写下了你的感悟而没有半点阻碍,这就是心的灵感,卓然而立。这也给自己在创作上留下了一条明灼的哲理,那就是刘勰的名言:“若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以为易,其难也方来”。

在你能安静的阅读着先祖的文言和清幽雅趣的美丽诗词时,你自然而然的会被他们的文采而醉倒,小楼容我静,才思刚起帆。可谓先人一步前,后人千步远,不读古文诗,人生一世憾。

故此,在我一步一步走向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我仍如似在学的儿童,也一步一步的在追求着我的梦想。又似执鞭下的学儿,斟字酌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深会其义,留存心底。告诫自己,你没有能力高屋建瓴,那就低首耕耘。你没有能力跨度长江大海,你就心怀小溪。慧眼去赏识别人的奇文异彩,伏案斟酌自己的只语片言。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是我最爱看书的时候。窗外月光明瑞,脑海集思涌来,偶闻窸窣之声,如似尊师传言,求学必当磨砺,方能受益匪浅!

灵感喜欢有心人(创作谈) 篇6

应该说我有四个故乡,山东是第一故乡。辽宁是第二故乡。陕西是第三故乡,深圳就是第四故乡了。走南闯北。跌跟头呛水,在逆境或顺境中结交了许多好朋友。也认识了许多难以忘却的各色人等,其中有军长司令、厂长科员、教授教员、画家作家、大老板小老板,以及一抓一大把的小人物。所以我从不发愁写小说无素材。用不着为写小说特意体验生活,到处寻找故事,我们不是都身处生活之中吗?把比较熟悉的东西拿出来只管写。灵感其实一点不神秘,它是生活积累的偶然闪现,伴您同行,听你召唤,说不定啥时候突然蹦出一个来,令人不敢相信自己的智商,哇,这个好情节是我想出来的吗?但是灵感并不喜欢吃饱饭不想事的懒汉,它只喜欢生活上的有心人。

我的《如果我一去没回来》的灵感就是这样蹦出来的。老闵这个人我太熟悉太喜欢了,他是弱势人的组合体。我见过好多扫大街捡破烂的,我不嫌弃他们,主动找他们聊天。到他们出租屋里闲坐,不是为写作收集素材,而是喜欢他们才亲近他们。他们告诉我许多事,我把这些事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储存在大脑里,而不是本本里,好生琢磨、品味,化作我的资源。每与朋友谈起,一件一件往外摆,十分好听有趣。有人问我,你哪来的这么多破玩意儿?我说,马路上捡来的,我是个捡破烂的一一捡鸡毛凑掸子。我好想写个小说给他们看,只是没腾出手。后来在编辑先生约稿信的激发下,老闵就蹦到眼前来了。所以写得很顺手,边打草稿,边敲键盘,写了上段,下段就在脑际生成了,可能这叫水到渠成吧。小说标题也是边写边想的,先暂定一个放在“锅”里“煮”,写到一定“火候”,标题就“煮”熟了,就可以挂出来当招牌了。

老闵不是个光辉形象,要钱没钱。要模样没模样,要地位没地位,是个扫大街收破烂的进城农民。在现代化大都市里,这种人随处可见,没人正眼瞧他们。但他并不缺失良心和良知,干的是苦力活,吃的是良心饭。然而他的灵魂并不十分纯净。当他发现自己做了坏事,挣了黑钱时,他还不忍心告发老板娘呢:当老板娘说等他有了钱,把黑老婆蹬掉换个嫩的时,他还动心了呢。只是挨了榔头。受到侮辱才舍命与老板娘周旋到底,下狠心做件大事给人们看。我以为,老闵能做到这一步,是很了不起的,不必求全责备。“大公无私”是个目标,不是卡尺。真要把老闵写成一个大公无私、自始至终同罪犯作斗争的英雄。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那样就显得很虚假,老闵这个人物就活不起来了。

老闵这种人太多太多。作为一名写作者,一面对他们熟视无睹,一面喊叫找不见灵感,那就是“眼中无水”了。不禁记起某哲人的话:牛顿在苹果树下待了五分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农夫在苹果树下待了五分钟,发现了满地烂苹果。

有人因看不起小人物。就不写小人物,生怕自己受“株连”,被别人小看。此乃偏见也。阿Q、车夫、祥林嫂等人,个个是小人物,谁小看过鲁迅?其实,你的作品够不够秤,不在于写什么,只在于怎样写。不论写将帅还是写走卒,埋头写就是,管它三七二十一!打工生活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这个世界将是未来之中国文学的沃土。打工世界之大,遍及全国,打工世界里小人物之多,多达亿数,关注他们的生活空间,与生存环境。以及思想状态,是每一个有良知的写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深圳是个容易激发灵感的好地方,因她年轻有为、活力四射、变化特快,时刻触动人的神经。你出差半月二十天,回来时发现,小区前面的垃圾房不见了。柏油路从那里修过去。绿化树也栽好了。面对此情此景,不产生灵感才怪哩!

我不知道这样说,读者会说我胡说八道不?

也许有人不客气地对我说。行了先生,就此打住吧。你弄了许多年月,却弄不出一篇像样的来,还好意思在这儿哇啦呢!

我无愧于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07年6月7日写于深圳桃花源

感悟——摄影创作的灵感展现 篇7

摄影家从事何种形式的创作, 都会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感悟而收获到新的感知和感想。摄影艺术是一个以生活为源泉, 以感知为基础, 以想象为手段, 以情感为动力, 以思维为灵魂, 并通过照相机艺术地把握生活客体的复杂过程, 它要求摄影作者必须具有善于观察和感受、善于学习和思考、善于发现和捕捉的本领, 在生活、思想、技巧等方面进行艰苦的生活磨练。不言而喻, 摄影作为一种瞬间艺术, 它是在生活中摄影, 在摄影中生活, 这是其感知和悟醒的相互渗透。摄影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 只有亲身感悟客观对象, 才能获取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而感悟的程度不同及审美趣味的不同, 决定着作品的格调水准和艺术价值的高低。要想在摄影中有长足的进步, 就得明白什么叫做摄影中的“意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统一。摄影家在摄影的过程中都把意境看作是作品的生命, 意境需要用心灵去感悟:或移情入景, 或借景抒情, 都极富意境美。这样就能更好的传达人与人, 人与物的相互契合, 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内涵与外延的完美结合, 因此也就可以说是传达了又真又美的意境。就此而言,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感悟这一命题的全部内涵及外延之后, 才能意识到它在瞬间摄影中的重要性。否则摄影创作就无从谈起, 甚至会走向“运气之途”的尴尬境地。没有感悟就会主题表现不够充分, 主体反映不够清晰, 作品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是说主题的反映、主体的结构表现无不体现作者的感悟。

在这里, 之所以要把感悟作为瞬间摄影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并把它放置到一个极为重要的创作高度来看待, 那就是出于这样一种要求---摄影家尽可能地去接触生活, 感受生活, 从而激起自己的个性体验, 捕捉富有本质的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典型形象。摄影的特征决定了摄影家对客观事物的感悟是摄影创作的唯一途径, 不可有半点虚假。可以说,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这是鱼水之情, 为了感悟需要深入生活, 四季风餐露宿、冒严寒酷暑、战风霜雪雨, 迎来曙光、送走晚霞, 爬山涉水, 这是一个艰苦体力劳动生活。要成为一名摄影家, 首先要有吃苦耐劳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其次要有洞察事物的能力和善于发现的眼光。总之, 一个称职的摄影家, 是集历史、地理、文学、美术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只有摄影家对生活的不断感悟, 才能不断的在生活客体世界中发现美, 捕捉瞬间的美。只有这样的摄影家才具有对艺术价值的追求和瞬间的反应, 才能从中感悟美的瞬间, 激发其创作的灵感, 并把感悟的过程建立在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基础之上。这无疑使自己真正的领悟到了摄影创作的内涵和外延的意义。

摄影艺术作为一种活跃的精神生活和体力劳动, 其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感悟和启示。无论是新的生活发现, 还是艺术语言的表达更新, 都反映着摄影家对生活客体的感悟和求索。摄影家在摄影历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对事物存在有不同地感受, 这些均是摄影家在摄影过程中对客观世界地认识和理解。而且无一例外的依靠了他们对生活、对存在于世界的感情、感知和感悟。由此而见, 感悟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提供, 它既是摄影创作的前提, 又是获取摄影创作之途以及表现形式的唯一通道。

摄影创作是富有新意和艺术感染力的对客观世界的瞬间再现。需要摄影家在创作之中去实实在在的感悟之后才能得到。一幅好的摄影艺术作品, 特别是一幅传世作品, 它凝聚着摄影家的灵感、智慧、思维和对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热爱, 更是摄影家劳动和汗水的结晶。摄影家创作无论是对生活客体的感知, 还是对作品素材的提炼, 以及艺术画面的瞬间捕捉, 都离不开感悟二字。如果有意无意的轻视或失去了这一前提, 那么摄影的创作势必流于浅薄, 创作的摄影作品就没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由此可见:“感悟”二字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性, 也充分体现出它是摄影家在摄影创作的灵感展现。

“白日梦”产生的创作灵感 篇8

不朽名作《月光奏鸣曲》展现的情景就是贝多芬的“白日梦”, 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 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 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艺术往往给人是一种新的联想与想象性的画面, 每个人心中的情景都是不一样的。波光粼粼的湖面, 银色的月光 , 这些并不是贝多芬创作的源泉 , 贝多芬心里真正涌动的却是他和朱丽叶塔·圭查蒂恋爱后, 却又遭遇失恋的悲痛心情。在这种极度伤感的情绪之下, 当我们了解了贝多芬内心的苦楚时, 我们不难想象他创作时的情感交织, 在现实生活中压抑的东西, 只有在音乐中去表达它, 把它化作另一种方式去释放。

音乐中印象派大师的代表是德彪西, 经常与画家莫奈相提。而其实德彪西创作音乐要比印象派的莫奈稍晚一点。德彪西的音乐深受印象派手法的影响, 他用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种似有似无的氛围感受。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月光》都是典型印象派作品。在《牧神午后前奏曲》中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 有种忽明忽暗的光影交错。印象派画家都着重于光与色的表现, 同样, 印象派的音乐家也是如此。德彪西的音乐不会去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情节, 他本人也说 :“我最鄙夷那些唯唯诺诺企图制造意义的音乐”。他的音乐都是用飘忽不定的光影, 给听众造成想象中视觉的感受, 让听者自己去创造独有的画面感, 而不是将听众放在一个固定的故事框架中。《牧神午后》是为一个希腊神话人物牧神而创作的, 德彪西在创作《牧神午后》的时候也将自己沉浸在暖暖的日光中, 仿佛和牧神一样在如梦如幻的神话世界里穿行, 创作完成后, 他自己都说不上来那种感觉, 也许这种感受才是德彪西内心所向往的所求和神往的世界。

罗西尼创作的《猫的二重唱》, 歌词只有“喵”, 主题以猫为主, 来表现出猫的二重唱的内容。这首歌描述的是两只猫早晨起床后熟悉的场面, 但大多的歌唱家会把它演绎成一只老猫跟一只小猫的对比, 一个年轻貌美博得人们欢心, 一个年老色衰却不服气。而在罗西尼创作这首歌之前最著名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首演时并不顺利, 台下的反派们大喝倒彩, 使得台上的演奏员们胆战心惊, 男主角自弹自唱的吉他都弹断了好几根弦。突然一只猫跑上了台中, 成为了整场的主角, 赢得台下观众掌声, 人们说“猫儿都比他们唱的好听”。后来, 罗西尼就干脆写作了这首《猫之二重唱》来自嘲。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这首《猫的二重唱》的创作是作者情绪的宣泄和表达, 但现实不能满足他的这种欲望, 只好通过音乐的方式去释放。

近几年很火的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暮光之城》更是作者斯蒂芬妮·梅尔梦里带来的灵感。一位凡人少女和一个英俊迷人的吸血鬼男孩坐在阳光明媚的草地上谈情说爱。梦醒后, 梅尔被梦中情节感动不已, 又不好意思叫醒丈夫分享, 便拿笔写下梦中的故事。这个梦最终成了她第一部小说《暮色》中的一个章节。虽然一开始是晚上做梦的场景, 但在醒来之后这种梦境的场景被转化为了“白日梦”的幻想。梦只是思想的一个开端, 是作者构思的导火索, 而作者在下笔创作的时候, 就已经是“白日梦”的开始, 根据作者的联想及想象, 成功的创作了一部成功的小说, 受到了年青读者的喜爱。

在开篇我们讲到弗洛伊德把那些创作者看成了精神病患者, 事实上的确是这样, 他们跟精神病患者有着类似的地方。阿伯拉罕与弗洛伊德讨论后认为“早发性痴呆症的重要特征是:缺乏力比多发泄对象。”而创作者们同样受力比多的影响, 却很少有人真的成为精神病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 他们找到了各自的发泄对象。比如, 画家的发泄对象可以是作画;音乐家的发泄对象可以是钢琴、歌唱、作曲;作家的发泄对象是文字等等。就像在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中》讲到“在正常环境中自我的力比多就可以顺利转化为客体力比多, 并且这可以再次回到自我之中”。

梦是思想的潜意识, 是一种自然的反应, 是与“日间的余念”密不可分的, 而“白日梦”也是种潜意识, 但却有一个自我的认识, 是被压抑后形成的一种冲动, 在弗洛伊德里往往被说成是性本能的冲动, 就是力比多的释放满足。无论怎样的艺术创作都是作者用来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白日梦”。弗洛伊德讲到:“一个幸福人从来不幻想, 幻想只发生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身上, 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 每一个幻想都是个愿望的满足, 都是一次令人不能满足的现实校正”。而创作也正是如此。

摘要:“白日梦”是人们的幻想, 是想象的产物, 白日梦实际上是愿望的满足野心和情欲的满足。而艺术家在创作时灵光的闪现就是意识和理智的放松, 造成这种无意识的产物, 也就是"白日梦"的产物。

速写在艺术创作中灵感的体现 篇9

首先, 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不断思索和感悟。一部艺术作品之所以称得上优秀,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把握住灵感。在人们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 捕捉灵感, 往往是成功的先兆, 也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灵感思维是人们在艺术构思和不停的思考探索过程中, 依靠直觉和主观能动性形成的顿悟性思维。它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思维运动的统一体, 是灵感产生的源泉。灵感的产生也代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短暂性、独创性、非自觉性等特点。

其次, 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来源于对艺术的热爱。柏拉图曾说过:“灵感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天国或上界事物难得的回忆和观照, 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 无论是谁, 都将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所以从艺术创作中灵感的产生到作品的形成中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表现过程, 其中创作主体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其艺术语言的锤炼, 是灵感产生和化为实际艺术作品的动力源泉。

再次, 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积累。艺术灵感是审美意象的瞬间生成。艺术家在生活中总是细于观察、敏于感受、善于体验、勤于思考, 随时随地或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放入自己的意识仓库。这样, 艺术工作者能使得创作的审美认识在不断的得到积累叠加, 得到整合加工。在这一“灵感”突发的瞬间, 其实凝结了艺术创作和对生活中信息的积累, 是灵感产生的一种强大的动力和准备条件。

二、速写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速写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速写的本质是以简单的工具进行朴素的描绘。速写是培养造型能力的方法之一, 也是对形和体的认识, 以及个人对视觉信息反应和处理的最基本的方式。在速写表现中, 捕捉记录丰富鲜活的形象素材, 感受生活, 发现美的因素, 调动激活潜在的创造力, 从而唤起艺术创造的灵感。前辈的创作艺术家, 只要能称作人师的, 都是具有超人的“创造性想象力”。迪斯尼是一个传奇, 他的名字就是一种梦想的象征。没有非凡的超人想象, 就没有迪斯尼;没有对造型、对画面结构、对电影语言的无限可能性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就没有宫崎骏……。除了应具备过硬的造型基本功外, 想象力的挖掘和训练是一个创作艺术家从习作走向创作的必经之路。运用平时积累的大量信息来供你选择, 当这些信息到一定量或一定质的时候, 人的思维就产生联想, 联想又使你的想象力得以升华, 从而产生了创造力, 而创作艺术的杰作就是“创造性想象力”的产物。

速写与创作在相当的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速写不仅仅是收集创作素材的手段, 也绝不仅限于作为绘画的一种方式去掌握和学习, 还应把它理解为画者深入生活、捕捉生活、表现生活, 从生活中感悟艺术真谛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实践过程。速写强化了画者处在最活跃思维状态下表现对象精神的绘画造型能力, 锻炼画者独特的感知力和简单概括表现瞬间变化的视觉力, 重视写生, 苦练速写基本功, 是设计师终生受益的法宝。

艺术创作通过速写训练人们在平面、色彩和立体等方面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无论设计对象如何, 设计的最终成果总是以视觉造型的形象表达出来, 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具备相应的造型表现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 速写这一很“传统”的表现样式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凸显出其在设计艺术教学与设计表现中的重要地位。

三、速写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速写对于创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优秀的艺术家一生都在自我训练, 他们经常使用画笔记录生活瞬间, 没有得心应手的造型能力是不可能准确地表达出生活情景和人物性格的。在美国或日本艺术创作产业成熟发达的国家, 有影响的动画公司每周都有固定的绘画技能训练时间, 并且在制作每一部影片之前都需要到具体的自然环境中去采风写生。

因此, 作为创作艺术的设计者和学习者, 不仅要具备艺术家的才能, 比如漫画家的幽默感、插图画家的想象力、特别要具备画家的表现力……即要具备很高的绘画技巧。如果没有扎实的美术造型能力、娴熟的原画技巧、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文化知识, 是难以胜任的。对造型能力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创作, 要能够创造出鲜活的角色, 让无生命的画稿变为有生命的、各具个性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就必须要求创作设计者更加勤奋, 有更丰富的知识和绘画造型能力, 还要有全面的艺术修养, 多方面的积累和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

艺术作品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我们不仅仅会关注作品的材质、艺术语言和视觉效果、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历史和文化情景中的状态, 我们或许会更加关注它对我们精神上的作用。既艺术是否能够给我们提供存在的意义。鼓舞我们坚定存在的勇气与信心, 发现人性的高贵。在美学的层面上艺术超越了一切的现实的功利性, 既不为感官的愉悦, 也不为具体的利益、操纵和算计。

四、结束语

长期的速写练习可以提高审美、增加美术创作的艺术魅力, 在享受速写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会激发创作的灵感。灵感作为一种宝贵的创新资源, 是艺术和科技的活力源泉。灵感是神秘的, 它从小孩子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就会产生, 但它又经常在我们头脑中闪现, 大千世界可以触发各式各样的灵感, 而获得灵感并使之实现为艺术品的, 只能属于勤奋探索、富有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们。

学习是艰苦的, 尤其是速写基础学习, 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因为任何瞬息的灵感, 事实上不能代替前期的工作, 要想给眼睛以形象和比例的认识, 要想使心手相应, 前期的劳作是必要的。”罗丹的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锲而不舍, 坚持不懈, 相信在今后从事艺术创作时, 一定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出鲜活的、动态的艺术形象。

摘要:速写这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是艺术创作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速写就是观察和表现的艺术, 是一种最快捷方便的表现语言, 它的最大特征是能够快速记录艺术创作者的灵感和构思, 也是传达设计意图和理念的工具。

关键词:造型训练,生活,灵感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N].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2]纪明.以形写神情韵精致[N].西藏日报, 2001年.

[3]张晓棠.速写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J].艺海, 2011 (01) .

[4]周昆乔.从实践中深入解读创意性速写学习的精髓[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1 (06) .

创作灵感 篇10

要改变写作教学现状, 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就要大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 深入社会, 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体验, 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镇江地区, 自然风光优美, 文化底蕴深厚, 为学生的写作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金山之绮丽, 焦山之雄秀, 北固山之险峻, 为学生观察山川风貌提供了平台;南郊“城市山林”, 山岭环抱, 林木幽深, 东郊圌山峰峭壁, 奇石嶙峋, 为学生了解自然提供了场所;岳飞、韩世忠抗金, 赵声推翻封建帝制, 为学生爱国教育提供了教材;镇江锅盖面、东乡羊肉等风味独特, 美名远扬, 为学生写作探究提供了便利;镇江的跨越发展, 造福人民的巨大成就, 更为学生的写作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这些丰富的地方特色资源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一、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激活学生的写作素材

“社会实践”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还能激发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2012年春我校组织了“东乡之行”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探访了“赵声故居”, 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还登上了圌山最高峰, 磨练了意志;最后大家还来到了“郁金香公园”, 清澈的湖水, 娇艳的郁金香, 让同学们的心灵受到洗礼。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漫步在山林中, 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美好, 阳光像母亲一样, 伸出双手爱抚着那青翠欲滴的小草、灌木, 一片生机勃勃。草儿挺起嫩绿的身子, 花儿抬起艳丽的笑脸, 给人一种青春的活力。”“来到郁金香公园, 远远就传来哗哗的流水声, 出于好奇我走上前去, 一首生命的赞歌浮现眼帘。巨大的喷泉冲向天幕, 在阳光下银光闪闪, 像一条美丽的丝绸。我俯身用双手捧起湖水, 慢慢喝了下去, 多么甘甜的水啊!”

社会实践激活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作文恢复到了生活的本源, 因而拥有了鲜活的生命之水, 学生也因身处现实情境, 在自然、浓烈的情绪中自由地表达、创造, 写作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二、多彩的地方“风土人情”, 点燃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地方风土人情, 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元宵节放烟花、点花灯, 端午节吃粽子、挂鸭蛋, 清明节踏青、祭祖先,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都极具参与性、观赏性。只要学生参与其中, 在浓浓的生活氛围中定能捕捉到鲜活的写作素材。如清明节刚过, 周彦玢同学就在周记中写道:“那天, 我们一家来到爷爷的公墓, 抬头仰望, 湛蓝的天空如一块深邃的蓝宝石, 仿佛要将人吸纳进去, 让世人倾尽一生也无法领悟出其中的玄奥。偶尔几只不知名的鸟儿掠过长空, 一闪即逝, 徒留下落寞的印记, 成为无法破译的密码。一排排松树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似乎在相互传诵着墓主人身前的那段传奇。”如果不是亲身经历, 作者的文字就不可能这样真实感人。

其实,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蕴含着大量地方特色资源, 只要教师善于渗透, 学生也会从中汲取到许多创作的素材, 如讲授《端午日》一文前, 我们先引导学生调查当地的端午习俗, 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还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三、镇江的“跨越发展”, 充实了学生的写作宝库

写作教学, 不能把学生“囚禁”在教室里闭门造车, 应适时引导学生走进社区, 走向社会。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 匠心独运的古朴建筑, 驰名中外的特色产业……面对这些鲜活的素材, 学生自然乐于表达, 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会情真意切。大港“体育公园”落成后, 成了许多男生的“假日乐园”, 我因势利导让他们写写在公园的感受, 有个男孩这样写道:“双休日, 最让我流连忘返的就是体育公园了, 那里景色宜人、美不胜收, 清澈的人工湖垂柳依依, 嫩绿的草坪更是一片‘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景象, 当一缕缕阳光照在身上, 一阵阵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时, 约上几个好友打一场篮球, 那心里甭提多快活了。”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转型升级, 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教师善于运用这些资源,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还能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在一篇反映《家乡巨变》的作文中, 我的学生这样写道 :“这里曾是一片易涝易旱的荒地, 如今变成了‘田成方、渠成网’的农业生态园;这里曾是一块砖瓦厂的废地, 如今成了‘厂林立、路成框’的工业集中区;这里曾是一望无际的滩涂地, 如今成了新区经济增长点……十多年来, 新区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唱响起一曲曲慷慨激昂的大地飞歌。”

四、独特的“饮食文化”, 拓展了学生写作空间

镇江的饮食文化闻名全国, 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镇江香醋、东乡羊肉、镇江锅盖面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只要善于调查研究, 就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一位学生调查了镇江锅盖面后, 这样写道:“……面店老板让我用劲捏一捏, 我照着他的要求试了试, 软软的, 黏黏的……一根根面条就像被牵了线的木偶, 变得弯弯曲曲。呵!刚才还那般柔顺的面条瞬间成了一个个调皮的大“S”, 我仿佛变成了一个神奇的魔术师。”

“东乡羊肉”风靡全国, 为大港地区的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写作资源。有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天气太冷了, 妈妈说去喝羊肉汤吧……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汤暖中补虚, 补中益气, 开胃健力, 治虚劳寒冷, 五劳七伤, 是冬令食补的佳品……一个大铁锅里烧了大半锅羊肉汤, 灶膛里燃起熊熊大火, 锅里的羊肉和辣椒不时地翻滚, 冒出蒸腾的热气, 羊肉香味便四处弥漫……”可以设想, 如果学生没有查阅资料的习惯, 没有独特的生活体验, 怎能写出这么真挚感人、有理有据的作文?

五、鲜活的“生活场景”, 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源泉

“生活, 是创作的源泉。”生活的不确定性, 蕴含了丰富的写作源泉。这其中, 家庭生活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薛倩在《我的风景》一文中这样写道:“……那一次老爸喝多了, 血压飙升。老妈和他大吵了一架, 可是第二天他们却像没事人一样, 照旧是一副‘你侬我侬’架势。原来是老爸再三向老妈保证后, 老妈才破涕为笑, 善罢甘休的。这不, 老爸又系着小巧可爱的围裙, 和老妈挤在厨房里洗碗了, 这是我生平看到的最美的风景。”

由于生活的差异, 每个家庭的布局也各不相同, 这为孩子们写作活动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张雨涵同学看来, 书房的那套茶具就是她“最美的风景”, 茶杯上的那幅优美的画卷, 最令她梦牵魂绕: “一片翠绿草坪, 点缀着色彩缤纷的野花, 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端坐中央, 她手抱一把琵琶, 面带微笑, 蝴蝶在她身旁翩翩起舞, 像是为她弹奏的天籁之音沉迷。她身后, 是一条宁静优美的湖泊, 湖边停泊着一艘玲珑的小船。多美的一幅画面呀!”

创作灵感 篇11

关键词:传世;临终;哲学;辩思;线索

一、 欧洲音乐之巅的时代

1、18世纪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

18世纪的欧洲是音乐家们的天堂,资本主义萌芽促使社会结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会、宫廷和新资产阶级的冲突越发尖锐,启蒙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之下,许多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抛弃了教会音乐的外衣,开始探索新的音乐表达和感知。社会改革的同时,文化艺术获得发展。欧洲君主的广泛联姻削弱了国家民族的界限。艺术,特别是音乐的发展呈现出欧洲一体化的倾向。然而这终究是一个行将灭亡的社会,法国革命敲响了旧社会政体的丧钟,也预示了新的音乐时代的开始。

2、诸多天才音乐家比肩接踵

从巴赫到海顿,从莫扎特到贝多芬,以音乐天堂维也纳为核心辐射出来,一批又一批天才的音乐家。古典主义音乐在天才时代,迎来了音乐史上第五个高峰。“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的第五个分期,是从1750—1800年,包括前古典主义和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①

3、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宫廷音乐盛行

很难有有一个准确的措辞,能形容在启蒙时期欧洲宫廷的尴尬地位。或者说从中世纪开始,这份尴尬都一直刻骨铭心的存在于教会与皇室之间。皇室和贵族迫切的需要将权利和财富重新进行社会分配,教会集权岌岌可危。这个时候,宫廷音乐开始大行其道,许多教会的首席乐师受到邀请,进驻封建皇室,成为宫廷乐师。莫扎特,正是其中最为闪耀的一颗。

二、 临终前的青年莫扎特

1、 短暂而又辉煌的传奇生涯

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②

2、 患病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莫扎特跟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后主李煜有诸多相似之处。境遇和身体状况的巨大落差,促使了对生命更多的思考。作品风格由华美艳丽转向婉约悠远,其意境和空间有了更为广阔的延伸,痛苦和潦倒给予天才的或许是痛苦,但是更多的,是对灵感的极大激发。

3、 从教会走向民间

连上帝都会嫉妒不世出的天才,莫扎特也没有例外。在他脱离教会以后,他的生活状态每况愈下,生活拮据,几乎要依靠接济度日。创作的大量作品和巡回音乐会也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这让天才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病情机会已经危及生命。用晚年这个词来形容莫扎特的患病以后的时光,显然不够准确,因为,即使到了他去世的1791年,他不过才35岁。离开教廷的莫扎特,深入了解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创作出了越来越多贴近社会民生的作品,《魔笛》和《安魂曲》都是其中的代表。

三、 《安魂曲》创作意义

1、寄予了对生与死的终极思考

《安魂曲》教会音乐中仅见的优秀作品,结合了临终前莫扎特对于自己一生的回望,是一部写给自己的作品。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七十二个小时当中,莫扎特与死神竞赛,呕心沥血的完成这部杰作,完成自己对生与死的终极哲思。

2、开创了以喜代悲的神秘主义色彩

奥地利音乐大师莫扎特有神童的美誉,这不仅指他在年少时就开始作曲并迅速成名,而且还指他音乐作品中一这不仅指他在年少时就开始作曲并以贯之的天真。“莫扎特5岁开始作曲,写下《小步舞曲》,对一个孩童来说简直是个奇迹。小步舞曲透出的天真和纯洁,贯穿在他日后的整个创作中,无论是小品曲、交响曲还是歌剧,都始终充满了儿童般的天真快乐。当然,这个短小的小步舞曲肯定不是其代表作,但作为莫扎特的天才却载入史册。一般来说,莫扎特的作品带给人们的是快乐。”③

3、源于生命、事业和爱情的三重打击

莫扎特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共经历了三段感情,两段事业发展轨迹和常年的病痛折磨。莫扎特曾说,在我看来,只有穷人才是最真实和单纯的,之前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虚妄和假象。这段话无疑表明了莫扎特对于教会、宫廷生活虚伪的厌恶,也表达了其对之前自以为是的爱情的失望,脱去功利和金钱之后,剩下的,只有穷人的生活才能让他感到最大的快慰。生命、事业和爱情的三重打击并没有击溃天才的斗志,反而激发他在临终前喷发的创作灵感和欲望。

小结

1791年,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家莫扎特在一栋破旧的公寓中逝世,临死前他手中依旧紧握着鹅毛笔,纸上留下的则是传世杰作《安魂曲》。在与死神的竞赛中,莫扎特输了,但在与人生的竞赛中莫扎特赢了,700多篇音乐作品,照耀了整个人类音乐史上的灿烂星河。安魂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无可撼动,在古典音乐历史上是仅存的教会音乐的传世精品,莫扎特把他全部的爱与恨,生与死,快乐与悲伤溶于这样一篇伟大的作品当中,可以说《安魂曲》创作灵感并不是来自于天分,而是来自于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以及底层普通民众生活对大师的深深震撼,是一篇充斥着人文主义色彩的壮丽诗篇。(作者单位:山东省巨野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及注解:

[1]卡尔.巴特、朱雁冰等,《莫扎特:音乐的神性与超验的踪迹》,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6-08

[2]卡尔·巴特,《论莫扎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创作灵感 篇12

“头脑风暴”式作文教学, 可以设想三个环环相扣的步骤:诱趣激情, 促进发散, 启迪灵性→自主分组, 聚合提炼, 激发灵性→自由展现, 分享喜悦, 放飞灵性。

在春风送暖、桃红柳绿的季节, 我想到了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的作文。按照以往的思路, 学生想到的, 往往是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作文, 交上来的可能就是千篇一律的春景作文。这次我想改进方法, 试着掀起一场“头脑风暴”,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环节1:诱趣激情, 促进发散, 启迪灵性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要做几个词句小游戏, 比一比哪位同学的思维最活跃, 想象最丰富, 尤其是能“想别人所没有想到的”。看到“春”这个字, 你想到了什么词语呢? (学生的小手纷纷举了起来。) 生1:春暖花开、万紫千红、桃红柳绿…… (学生一下子说出了很多关于描写春天景色的词语, 不出我所料, 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词语。我未做声, 鼓励他们继续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2:我想到了“绿色”。师:你想到了春天的色彩。生3:我想到了春蚕。生4:我想到了妈妈。 (有同学发出了笑声。) 师:看到“春”怎么会想到妈妈呢?生4:因为我觉得妈妈就像春天一样带给我温暖。师:噢, 你由春天的温暖想到了妈妈带给自己的温暖。 (这3位同学的发散思维, 引发大家的很多联想, 学生们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 生 (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风暴”一下) :春天、春风、春雨、春光、春日、春水、青春、生命、茶叶、春笋、生机、温暖、粉色、彩色、清泉、小鸟、小溪、春播、春华秋实、叮叮咚咚、叽叽喳喳、风筝、绿色葱茏、清澈见底…… (我让学生把自己所想到的都写在黑板上。)

师:回忆读过的古诗, 哪一句可以表达或描绘你所想到的情境呢?生1:“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生2:“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生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同样让学生将古诗写在黑板上。学生兴趣浓烈, 课堂气氛高涨。他们的日常积累在这一刻被触发。)

师:同学们, 看着满黑板的关于“春”的词语、诗句, 你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生1:我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好主意, 请选择喜欢的词句美美地读一读吧!生2:老师, 我想把喜欢的背下来。师:当然可以啦!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着, 背诵着。) (又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你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吗?生3:我想来写一写关于“春”的文章。 (此提议一出, 响应的同学还真不少。) 师:是吗?想写一写的同学举手。 (全班同学的手都举得高高的, 学生的创作激情被点燃。)

富有想象空间的话题提出、自然宽松的情境安排, 触发了学生相关的积累, 诱发了学生的很多联想。在这一环节中, 无论学生表达怎样的观点或设想, 师生都不做任何批评和否定。让学生可以自由探索、自由表达、分享各种观点, 整个课堂变成一种展现学生自我、分享思想的空间, 启迪了灵性。学生表现自然很踊跃, 交流的信息十分丰富, 成为写作与进一步拓展的宝贵资源。

环节2:自主分组, 聚合提炼, 激发灵性

通过发散思维得到的许多信息, 还只是一堆散乱的原始素材, 不能直接为写作使用, 必须对它们进行必要的处理, 按一定的标准将所得材料进行分组归类, 经过讨论后形成共同的问题, 为进一步的聚合提炼做好准备。给材料分组的标准先由学生自己定, 老师不应代替学生的尝试。

片段二:

师:黑板上记下的是同学们看到“春”所想到的, 这些是这次作文的丰富材料。当然, 我们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组整理, 才能为我所用。分组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分组呢?生1:可以按动词、名词、形容词来分。生2:可以按写作的内容来分。生3:可以按字数来分:一字词为一组, 二字词为一组, 以此类推。 (经过讨论, 大家都觉得按内容分比较好。) 最后分成了以下五组:写景物:彩色世界、春日阳光、春天的小溪等;写家乡特产的:龙井茶、春笋等;写事:温暖 (帮助他人或得到别人的帮助) ;放风筝、春播等;写人的:妈妈、老师、同学等;写游记:踏青等。师:请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选择相同内容的同学组合成学习小组, 进行分组讨论。

围绕话题, 在对材料进行分组归类之后, 还需要对分组的材料进行聚合提炼, 经过筛选、对比、发掘、提炼, 对材料进行深度发掘和开发, 进而确定文章的题目、写作主题与内容。聚合提炼的过程就是思维由混沌走向清晰、由紊乱走向条理的过程, 是“心灵”由迟钝走向敏锐、由粗糙走向细腻的过程。

片段三:

师:接下来, 每个小组重点围绕以下话题进行讨论: (1) 题目; (2) 主题; (3) 主要内容。 (对于这三个话题, 我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发表自己的意见, (2) (3) 两个话题在发表个人意见后, 要进行讨论。)

(师参与一小组讨论。) 生1:写“春蚕”, 我想反映蚕宝宝的可爱。生2:我想到了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师:你们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生3:我看到有人用春蚕来赞美老师的。师:是的。由于蚕一生只吃桑叶, 到老时却吐尽它那柔软、光滑、洁白的丝, 因此“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就被用来赞扬那些有奉献精神的人们。生4:那我们也可以写写我们的老师啊, 反映老师的奉献精神。 (参与这个小组的讨论后, 师马上请组长把这个讨论的过程告诉全班同学, 鼓励同学积极联想, 有更多的发现。) 在小组讨论中, 思维置于集体的思维碰撞中, 学生开动脑筋, 进行讨论和协商, 集思广益。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组长对同学的观点做了记录。)

进行分组合作式讨论, 就感兴趣的共同话题进行研讨, 在学习过程中, 同学们畅所欲言, 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经常性的聚合提炼训练, 能促使学生的审题能力、立意能力和选材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其创作灵性也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环节3:自由展示, 分享喜悦, 放飞灵性

片段四: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小组的代表兴致勃勃在全班展示他们的“风暴”成果, 与大家分享着合作学习的喜悦, 各种信息、材料的交汇, 精彩语言、思路的提出, 又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从汇报的情况来看, 选择写赞美春天美丽景色的文章, 提出的题目有:《西湖之春》、《春游植物园》、《拥抱太子湾》、《登北高峰》、《春天的苏堤》、《万紫千红总是春》等。选择写反映父母或老师爱的文章, 提出的题目:《妈妈的爱》、《温暖》、《温暖的眼神》、《温暖的手》、《温暖的怀抱》、《园丁和小树》等。

同学们认为关于这次作文, 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确立主题:赞美春天的美丽景色;由“春天的勃勃生机”联想到我们小学生充满活力, 生机勃勃, 奋发向上;由“春天的温暖”联想到父母或老师给予我们的关心和教导, 如春风般, 给人温暖, 催人上进;联想到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帮助别人时所感受到的春天般温暖;由“春蚕”联想到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介绍家乡特产:春茶、春笋, 赞美家乡, 表达爱家乡的情感;由春雨滋润大地, 以及“润物细无声”的诗句, 联想到老师对学生的教导;由“春播”、植树节联想到播下希望, 收获成功;由“绿色”联想到旺盛的生命力、“粉色”联想到温馨;介绍春节的传统文化;描写蚕宝宝的可爱。……

上一篇:分析学生特点下一篇:自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