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运输事故

2024-06-22

铁路运输事故(共12篇)

铁路运输事故 篇1

2000年8月4日14时45分, 江西省萍乡市某县发生重大烟花爆竹药料爆炸事故, 死亡27人、失踪1人、伤26人 (其中重伤2人) , 3幢五层楼房1幢全部垮塌、2幢严重受损;炸毁、损坏2辆汽车。这是一起严重违反《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规章、非法生产、经营、运输烟花爆竹及药料的重大责任事故, 损失惨重。

事故经过

自广东江门“6·30”爆炸事故后, 内蒙古包兰察布盟公安局根据自治区政府、公安厅部署, 再次组织开展了危爆物品的专项清理整顿行动, 并会同察右前旗公安局于2000年7月19日查封了黄某开办的非法生产厂点。该厂老板黄某在江西接到内蒙古阴某、穆某 (内蒙古人, 黄、阴雇用的会计) 电话通知被查封的消息后, 于7月28日赶回内蒙古。

7月31日上午, 黄某通过内蒙古某市货运信息中心雇用了该市水利局的一辆平头解放牌货车, 以2 500元的价格要将生产的烟花爆竹运到江西。该辆运输车原本是运送宝马牌轿车去广州修理, 却顺道替黄某运送这批烟花爆竹。7月31日15时装货, 所装的货物中有烟花爆竹药料硝酸钾、氯酸钾约300 kg, 硫磺1袋约50kg, 亮珠和混合药等约300 kg。另外还有2袋已装药的10〜13cm的高空礼花弹, 以及装擦炮的纸盒、烟花空纸筒、包装纸、8令油蜡纸等物, 共约1.5t。

宝马牌轿车装在货车车厢后部, 烟花爆竹药料装在车厢前部。为防雨防震和便于伪装, 防止有关人员的查处, 黄某在车厢前部垫了两层纸箱板, 摆放了袋装的烟花爆竹药料和成品, 然后放烟花空纸筒、包装纸等并盖了篷布。

对于黄某在7月31日将查封□郭悦/汇编的烟花爆竹药料装车, 以及在8月1日将这些药料起运时, 阴某曾两次到现场, 对此既没有制止, 事后也没有报告, 并且在黄某运费不足、司机不予承运的情况下还与穆某分别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向承运车主作了担保。8月1日下午6时, 黄某乘雇用的解放牌货车 (同车共4人) 启程后, 车经110国道到北京, 上107国道, 途经河北、河南等多省, 8月4日上午9点到达江西萍乡市某县, 停在该县黄某家门口。途中8月3日, 车经河南确山、湖北武汉、湖南岳阳等地时均遇到降雨, 遇雨累计达20余小时。4日中午11点半开始卸货, 黄某将约300kg的亮珠、混合药、硫磺和部分包装材料直接卸到自用的北京凯特牌小货车上, 并加盖了篷布。后将凯特牌小货车开到黄某家门前方6.8 m处, 另将硝酸钾、氯酸钾、2袋礼花弹和其他几袋原材料卸到黄家的1层通道里。12点40分, 解放牌货车离开黄某家。14点45分, 凯特牌小货车发生爆炸, 并引发了堆放在通道里的药料爆炸。在小货车爆炸点东向约130m、南向约100m、西向约80m、北向约70m的范围内, 房屋和玻璃窗均遭受到不同程度地损坏。

事故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黄某从内蒙古某市非法运回的亮珠等烟花爆竹药料长时间在雨中吸湿、受潮, 产生化学反应, 不断积累产生的热量, 加之中午太阳直晒的温度较高, 达到亮珠着火点, 从而引发爆炸。

间接原因

有关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从调查情况看, 黄某之所以能够长期在内蒙古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 充分反映了有关部门监督管理不严、执法不到位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

1.该县政府批复同意县供销社申请建厂的立项报告比较草率, 虽然批文要求按国家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许可手续, 但黄某却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 即组织非法生产活动。该生产厂被整顿查封时, 副县长赵某等个别领导曾以县政府已批准为由进行干预, 甚至让有关部门采取“先上车、后买票”, 边申报、边生产的做法, 这对黄某从事非法生产经营活动起到了保护作用, 干扰了有关部门的正常执法, 这是黄某非法开办生产厂屡次被查封但仍没有被彻底取缔的重要原因。

2.供销社以引进技术、人才、资金的名义申请建厂, 而实际上是与既无技术又无资金的黄某个人联营办厂。

3.县政府及公安、技术监督、之隔不安全为由要求倒库, 经市、县公安局批准, 7月24日, 在该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大队长刘某、县公安局治安大队爆炸物品专管民警李某的监督下倒库, 刘、李两人未等倒完库便离去, 倒库后未再贴封条。7月26日, 县公安局做出了彻底取缔该厂点, 收缴销毁其所有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的处理决定, 于7月28日印出决定, 但刘某因忙于县交易会的保卫工作而未将处理决定及时送达, 致使取缔、销毁的措施未能及时落实。

4.工商部门放弃管理, 税务部门只收税、不管理。对黄某、阴某安全监管部门对屡次检查、整顿和查封工作, 落实不到位。在黄某、阴某自1998年开始非法生产烟花爆竹期间, 县政府办公室2次、公安机关5次、技术监督部门1次、安全监管部门3次对该厂进行检查或查封, 但都没有彻底关闭, 特别是2000年7月19日, 市、县公安机关再次查封该厂后, 阴某以封存的烟花及药料与民工住房只一墙长期违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 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虽多次检查, 但检查都流于形式。1995年以来, 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对其营业执照既未年检, 也没有及时吊销, 实际上是放弃了管理。黄某开办的工厂虽然是非法的, 但1995年县国税局收取了该厂增值税1 500元, 地税局也向该厂发出了征税通知, 均未干预其非法生产经营活动。

事故教训

该事故触目惊心, 暴露了以下几个问题。

安全工作有死角

2000年初, 国务院对烟花爆竹安全生产问题作出了严密部署, 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对清理整顿烟花爆竹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要求, 在全国对烟花爆竹进行了专项清理整顿工作。但是, 一些地区的安全工作仍有死角, 中央的要求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其原因是:一些地区的领导在思想认识上没有把安全生产提到应有的高度, 更没有认真研究如何落实中央的要求, 而习惯于用文件传达文件、用会议传达会议, 工作不落实、留有死角、作风飘浮, 检查走过场等。

执法不到位

有关执法部门对黄某在内蒙古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问题, 一直没有采取果断措施, 检查走过场;对违规配方、装药量和尺寸超标准等现象无人过问, 对此, 许多花炮厂均未受到有效监管;对私自装运被查封的危险烟花爆竹药料无人阻拦等。有关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不严, 执法管理不到位, 导致事故发生, 这是该事故的又一个沉痛教训。

安全意识差

一些传统危险产品产区的群众对危险物品熟视无睹, 对事故隐患麻木不仁, 安全意识差。黄某在内蒙古的烟花爆竹厂药料和半成品在清理整顿中被封存, 在装货和卸货的过程中, 当地均有人看到, 但启运和到达地都无人制止, 也无人举报。

缺乏技术且存有侥幸心理

黄某并未经过专门技术培训, 不掌握烟花爆竹的技术知识, 但又未聘用科技人员, 生产烟花爆竹仅靠传抄的不正规配方, 凭经验进行生产。从事故发生的情况看, 他对亮珠、混合药吸湿发热引爆的科学原理不甚了解, 存在着盲目性和侥幸心理。

整改措施

各级部门应切实抓好安全生产, 改进工作作风, 狠抓落实工作, 在全面实行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的基础上, 推行检查责任制。要实行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目标管理, 把安全生产工作与干部的政绩考核和经济利益挂钩, 从组织上形成安全生产的保障机制。

要全方位、全过程地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烟花爆竹为例, 从建厂办证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药料配方是否符合国家安全规定、药料交易、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操作规程、产品质量检验、原材料和产品的储存药物和产品的运输、销售, 以及消费者如何安全使用, 都应由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严加管理, 做到职责分明、互相配合, 严防互相推诿。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谁办证谁管理、谁负责安全, 实行重大事故追究制度。只有管理到位, 隐患才会逐步减少到最低限度。

要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力度, 宣传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和法规知识, 在社会上形成人人关心安全的浓厚氛围, 特别是在烟花爆竹的主产区, 要深入宣传并普及有关安全知识, 用事故案例教育群众, 发动群众举报各类事故隐患。增强全民安全意识, 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强危险物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各环节的技术培训。

凡开办危险物品生产企业的法人和管理人员, 必须经有关部门培训及考核发证, 坚持持证上岗制度。

铁路运输事故 篇2

1.工作原则

(1)统一指挥。在本预案确定的组织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按照既定的分工,各负其责,各尽其职,保证事故救援工作高效、快速、有序地进行。铁路火灾事故的现场扑救,由地方公安消防部门统一组织和指挥,铁路单位予以配合。

(2)快速反应。火灾发生后,铁道部及有关铁路局应迅速反应,按照本预案的响应程序和工作要求,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向现场调集灭火救援队伍和所需的物资、装备,迅速开展灭火救援行动。

(3)以人为本。灭火救援中要把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作为第一原则,尽最大努力做好人员疏散、遇难人员抢救以及伤员救治工作。同时,做好灭火人员的安全防护,确保安全。

(4)迅速扑灭。根据火灾现场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灭火战斗方案和火灾扑救措施,迅速控制火势,扑灭火灾。

(5)减少损失。火灾救援中要千方百计防止火焰蔓延,抢救遇险物资,并尽可能减少次生灾害。火灾扑灭后,要尽快恢复生产、工作秩序,做好事故善后处理。

2.组织机构

铁路交通运输火灾事故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由铁道部、铁路局、专业运输公司、铁路公司(含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以及铁路基层单位分别组成。事故发生时,有关单位按照各自预案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

铁道部应急领导小组组长为主管运输安全工作的副部长,副组长为安监司司长、运输局局长和公安局局长,成员由办公厅、劳卫司、政治部、宣传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火灾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安局,办公室主任由公安局主管副局长担任,消防处处长任副丰任),具体负责事故应急管理和系统指挥工作。

3.应急响应

铁路交通运输火灾事故应急响应级别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1)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Ⅰ级应急响应预案:

①事故已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危及50人以上生命安全;

②重伤100人以上;

③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

④国务院认定可启动Ⅰ级应急响应预案的火灾事故。

(2)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Ⅱ级应急响应预案:

①事故已造成死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危及30人以上50人以下生命安全;

②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

③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

④铁道部认定可启动Ⅱ级应急响应预案的火灾事故。

(3)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启动Ⅲ级应急响应预案:

①事故已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

②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

③1000万元以上5000万以下直接财产损失;

④铁路局认定可启动Ⅲ级应急响应预案的火灾事故。

(4)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启动Ⅳ级应急响应预案:

①事故已经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危及10人以下生命安全;

②10人以下重伤;

③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

4.应急响应行动

1)Ⅰ级应急响应行动

Ⅰ级应急响应由铁道部报请国务院,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铁道部启动。启动预案后,按下列程序和内容响应:

(1)铁道部接到事故报道后,立即报告国务院,并根据事故情况进行处置。必要时,由国务院领导指导协调应急救援工作,并协调相关部门;

(2)铁道部开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事故发生地省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以及现场救援指挥部的通信联系通道,随时掌握事故救援进展情况;

(3)通知有关专家对应急救援方案进行咨询;

(4)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以及国务院其他部门意见,铁道部确定事故救援的支援和协调方案;

(5)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

(6)协调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提出的其他支援请求。

2)Ⅱ级应急响应行动

Ⅱ级应急响应由铁道部负责启动。启动预案后,按下列程序和内容响应:

(1)铁道部应急领导小组在组长主持下,立即开展有关协调指挥工作。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立即通知各应急小组,其工作状态由日常管理变为应急状态管理,并按其应急职责立即开展工作。

(2)铁道部立即与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联系,通报情况,请求当地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部门开展现场灭火和救援等工作。

(3)开通与事故发生地铁路局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故救援进展情况。

(4)根据专家和各应急小组的建议,由火灾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事故救援的支援和协调方案。

(5)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

(6)协调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提出的支援请求。

(7)向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报告有关事故情况。

(8)超出本级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请求国务院启动相应预案。

3)Ⅲ级和Ⅳ级应急响应行动

Ⅲ级和Ⅳ级应急响应分别由铁路局和运输站段负责启动,响应程序和内容在铁路局和运输站段火灾事故应急预案中具体规定。

铁道部启动Ⅰ级和Ⅱ级应急响应时,由火灾事故应急领导小组以《铁道部关于启动火灾事故应急预案Ⅹ级响应的命令》的形式宣布,命令内容包括火灾基本情况、响应单位及各自职责等内容。

宣布应急响应启动的命令应抄送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及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5.信息报送和处理

(1)铁路运输企业发生火灾伤亡事故时,按信息重要性逐级报送;一次造成死亡10人及以上的火灾事故,按特别信息逐级报送;如伤亡人员中涉及境外人员,按特别信息逐级报送的同时,按外事部门有关规定逐级上报。

(2)铁路系统内部以行车调度电话为主要通信方式,各级值班电话为辅助通信方式,铁路电话“117”人工台为应急通信电话,实施“立接制”服务。火灾事故发生后,按事故处理应急通信要求,设置事故现场指挥电话和图像传输设备,确定现场联系方式,确保应急指挥联络通畅。

6.指挥和协调

(1)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分级建立应急领导小组以及事故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现场指挥和决策,火灾事故的现场扑救应服从地方公安消防部门的统一指挥。

(2)铁道部火灾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事故的应急协调指挥决策工作,提出事故现场控制行动原则和要求;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事故现场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协调有关救援力量实施增援行动;协调有关伤员医疗救助和医疗移送;协调有关事故调查工作。

(3)事发铁路局应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实施行动。

7.紧急处置

发生铁路火灾事故需要启动应急预案时,各级应急领导小组分别按权限组织处置。根据事故具体情况、等级和实际需要调动应急队伍,集结专用设备、器械、物资、药品等,落实处置措施。铁道部火灾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现场请求,负责紧急调集铁路内部救援力量、专用设备和物质;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应全力保障救援物资的供给。

8.救护和医疗

事故发生后,铁路部门要及时通知当地医疗救治机构或拨打“120”医疗急救电话。事发地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紧急医疗救护及现场卫生处置。铁道部火灾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场请求,负责协调有关医疗救护、医疗专家、特种药品和特种救治装备进行支援。

9.应急安全防护

(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发生铁路火灾事故时,应由铁路公安部门设置事故现场安全警戒线。根据事故发生的情况,对进入事故现场的有关人员发放防护设备和用品。根据请求,铁道部火灾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协调调集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

(2)群众的安全防护。根据事故的实际情况,事故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指挥疏散现场群众,防止造成人员伤害。

10.铁路火灾事故的调查处理

铁路火灾事故由铁路公安消防部门按照公安部《火灾事故调查规定》进行调查,根据公安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火灾统计规定核定火灾损失,认定火灾事故责任并对有关人员提出处理意见。铁道部火灾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有关事故凋查工作。

11.后期处理

(1)铁路局负责组织火灾事故善后处置工作,铁道部火灾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有关工作。对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置,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进行。

(2)发生铁路火灾事故时,事故发生地的铁路企业应通知有关保险机构及时赶赴事故现场,开展伤亡人员及财产的保险赔付工作。

12.保障措施

(1)通信与信息保障。在应急处置过程中,通信部门应提供有线、无线、广播等有效的通信手段,要加强设备维护,确保通信畅通,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需要确定应急通信系统时,由电务调度通知铁通公司启动。

(2)救援装备和应急队伍保障。铁道部根据铁路救援体系建设规划,协调、检查、促进铁路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和救援队伍建设,保证应急状态的调用。铁路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保证体系,确定机构、人员,明确事故现场可供使用的应急设备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同时制定备用措施。

(3)医疗卫生保障。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提供铁路沿线医疗卫生部门和单位的联系方式,为铁路处置铁路火灾事故提供医疗卫生保障。各级应急预案指定的医疗机构或医疗单位,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出动抢救伤员;同时要做好医疗药品、器械和医护人员的准备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抢救、收治伤员。

(4)治安保障。各级应急处置预案中要明确规定事故现场的治安保障负责人,安排足够的警力做好应急期间各阶段、各场所的治安保障工作。如铁路公安机关警力不足,请地方公安机关及时增援。

(5)资金保障。铁路发生火灾事故时,事故发生地的铁路企业财会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事故应急处置的资金需求。

13.事件评估

(1)事件应急响应结束5日内,启动预案单位应向铁道部火灾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火灾事故处置情况报告。应急响应结束10日内,铁道部火灾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评估报告,经领导小组审定后,报应急管理办公室。

浅谈煤矿机电运输事故 篇3

关键词:煤矿机电运输事故

0引言

煤矿机电运输是矿井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都分,它贯穿了矿井的各个生产环节,战线长,涉及面广,特殊工种多,技术性强。根据全国煤矿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显示,机电事故在各种事故中居第4位,运输事故占总事故数的20%~30%。因此,认真分析当前机电运输事故多发的原因,探讨在新的用工体制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吸取教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煤矿机运事故的原因

1.1安全基础工作薄弱,安全可靠性差一是安全投入不足,考核不严,机运标准化工作难以到位;二是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不够,特别是用人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并岗之后,职工都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下工作,有的岗位还打破了8小时工作制做连班,要抽出人员进行脱产培训的确很难。因业务培训难以组织或组织的成效不大,从而使工人不能得到很好的培训,技术素质得不到提高。

1.2安全制度不严,遗留安全隐患一是岗责任制不健全,对某些工作相互扯皮,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落实:二是安全制度执行不严,对安全考核不够严厉,安全奖罚不及时兑现,影响了管理人员反“三违”的积极性;三是对事故处理未严格按“三不放过”原则分析处理,处罚太轻甚至层层保护,不严肃追究责任,职工受不到教育,防范措施不到位,结果是事故重复发生。

1.3指令性的临时工顶替由于代岗人员顶替时间短,对顶替工种操作熟练程度差,缺乏顶岗前的安全培训,产生违章指挥和盲目操作双重不安全因素。

1.4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违反了“三大规程”及有关安全规定,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时有发生。

1.5特种作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掌握特种作业技术不娴

据统计,17起机运事故中当事人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了40%。对技术工种安全操作知识掌握不牢,熟悉程度不够,是造成多发事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采掘一线电瓶车司机不稳定,农协工、农换工多,文化基础差,工作无长期打算,学习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差,素质极低,给机电运输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1.6特种作业人员的频繁调换,岗位的调整特别作业人员大都是经过当地劳动部门或供电部门专业培训取得操作合格证后作业者,对他们的工种不宜随意予以变动。但是,矿山某些技术性工种,有些企业领导不去考虑学识水平,不讲究用工要求,而是当作好工种,并通过人情关系把一些不合格的人员充塞进去,加之一些人员不钻研技术业务,违章违纪现象比较突出。另外,临时性工作调整时安全培训工作没有及时到位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2防治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措施

2.1努力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矿井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的基础。实践证明,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投入,能得到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效益产出,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经常化的工作来抓,要由静态达标向动态达标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实现生产全过程达标。矿井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设备管理制度、防爆设备入井检验制度、设备包机制度、设备定期检查制度、各种安全装置定期试验制度和停电检修挂牌制度。建立设备、电缆、小型电器的台账管理,妥善保管大型设备的技术性能档案。

2.2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安全第一”是指如何看待和处理安全与生产以及与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要强调安全,突出安全,把安全放在一切吧工作的首要位置。同时各级领导及一切生产部门,要把安全当作一项头等大事来抓。现在矿井的生产环节实行了岗位承包的形式,承包者的目的是谋求最大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的投入,设备带病运行,违章冒险蛮干,安全生产自然毫无保障。因此,煤矿采用承包机制后,安全工作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加大安全监察力度,全面协调各条战线上的各道生产环节,真抓实干,统一安全工作部署和目标管理,时时事事把安全工作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

2.3加强特殊工种的用工制度管理煤矿机运工种的技术性较强,其各岗位工种都不能以照顾的身份出现,要由思想端正、技术全面的工人来担任。同时加强临时用工的安全管理,尽量少用或不用临时工。除特殊情况外,特殊工种人员不能随意调换,要严格考核发证,持证上岗。

2.4加强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引导教育职工,明确事故的危害性,消除安全侥幸心理,增强安全意识。运用典型的事故案例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一是建立典型事故案例教育展室,定期对职工进行开放,用生动的案例形象教育职工。二是用典型说教的方式,教育职工认清“三违”的危害,强化职工安全防范意识。三是定期请典型事故的家属做报告,以引起职工思想上的共鸣。另外,特别要注意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和生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加以监护,防止因不安全心理因素造成的突然事故发生。

2.5加强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工作减人提效后,以岗定人,管理层和工人岗位限额,原有的培训组织形式已不适应,需根据新的形式采取新的对策:一是建立竞争机制,如对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采取竞争上岗,对所有职工都采用岗位技能工资,划分工资等级,引导和迫使职工自发学习安全业务知识;二是每隔一定时期组织职工进行技术比武,对优胜者给予重奖,以调动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岗位上按标准及规程进行作业;三是采用“三结合”的培训方式,即业余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以重点培训为主,内培与外培相结合,以内培为主:对新工人、新岗位、新技术要进行强化培训,以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业务素质为目的,为搞好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以人为本”的基础。

3结束语

煤矿运输事故预防措施 篇4

1.1 运输事故的直接原因

通过对近些年的煤矿运输事故案例分析, 煤矿运输事故出现的直接原因如下:第一, 违反“行车不行人”的规定, 导致行人被撞。第二, 作业人员违章进行登车。第三, 违章超限拉矿车造成跑车。第四, 违反作业规程操作提升运输设备。第五, 不按作业规程规定使用斜井防跑车装置。

1.2 造成运输事故频发的安全隐患

按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造成煤矿运输安全隐患大量存在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矿井运输安全管理混乱。

第一, 生产现场管理不到位。一些煤矿违章超限拉车, 不建立运输设备检查记录, 各临近作业地点有些人员互相不沟通。

第二, 管理制度不健全。对班中加挂和使用安全矿车、矿井运输设施和特殊部位的运输设备检查未明确, 或规定与生产实际不符合。

第三, 劳动力管理混乱。井下生产活动安排不合理, 对平行作业队组工作进展情况失控。作业人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不明确, 从业人员流动性大, 特种作业人员调换频繁。

第四, 不认真执行主要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 下井带班人员空岗、漏岗或不到作业地点检查、协调和指挥生产。对于违章现象不加制止, 有的带头违章登车作业。

第五, 职工安全教育不到位。从业人员对作业规程的学习、掌握不认真, 未真正做到应知应会, 对操作规程理解程度不一。企业不认真对职工进行权利、义务教育, 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差, 不能真正在思想和行动上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一些企业对新工人上岗前的安全培训教育针对性不强, 新工人对作业技术掌握不够。

2 减少煤矿运输事故隐患, 控制事故的措施

2.1 提高对加强运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抓好煤矿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完善管理机构, 尤其是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和井下一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 加强现场管理。从强化设备、技术等基础管理入手, 摸索并掌握安全生产管理规律, 积极探索造成运输事故多发深层次原因。

2.2 加强用工管理

矿井运输技术性较强, 要把业务好、责任心强的人充实到岗位中。消除一些煤矿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 减少开支, 想方设法减少各运输环节操作人员, 一人顶多岗, 人为造成信号, 工人违章蹬车跟车作业, 以及一些人员长期违章登车, 作业人员为图一时轻快违章多挂车、超载拉车等突出问题和隐患。

2.3 加强安全培训

第一, 要强化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第二, 强化对实施新工艺、新技术或者使用新设备、新材料时的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第三, 强化日常安全培训, 利用班前、班后等时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安全常识教育, 认真贯彻学习矿井运输各工种操作规程, 教育从业人员严格执行作业规程, 充分发挥挡车装置、阻车装置应有的作用, 为搞好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减少和杜绝运输事故的发生。

2.4 健全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目前, 一些煤矿企业一般都建立了管理制度, 而在实际执行中, 有的矿井不执行或不认真执行各项制度, 制订制度照抄照搬, 不符合本矿生产实际等问题。所以, 要按本矿运输系统的实际状况, 对企业各项制度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完善, 并健全运输系统各工种的操作规程, 使有关矿井运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能真正服务于煤矿安全生产, 发挥作用。细化矿井提升运输设备使用管理, 认真落实提升设备、设施的定期检测检验和日常检查管理工作。完善避免斜井提升系统跑车的各种保险装置, 加强对绞车、罐笼、大车、钢丝绳等设备的日常检测, 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确保人员升降的安全。建立设备、设施的台账管理。建立设备安装验收管理制度, 加强施工和验收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 防止设备恶性事故发生。结合企业安全生产实际, 完善并严格执行矿井运输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设备操作规程, 设备交接班制度。

2.5 严厉打击违章蹬车行为

近年来, 各类煤矿违章蹬车现象普遍存在, 必须采取措施, 加强运输安全源头管理, 坚决杜绝违章蹬车。教育和约束各类管理人员带头不违章蹬车, 特别是矿井主要管理人员要为其他从业人员做好表率。建立和完善制止违章蹬车的监督检查制度和措施, 努力做到对主要运输环节随时监控, 及时发现和制止违章蹬车行为。加大对违章行为的惩处力度。对各类违章行为, 尤其是违章蹬车人员的处罚要做到不手软、不留情面、不留余地, 通过严厉的惩处手段教育违章人员。

2.6 强化轨道辅助运输管理

加强对煤矿各运输环节的安全管理, 认真检查, 及时整改井下运输系统各环节存在的问题, 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确保运输安全。加强轨道铺设质量管理和维护。严格辅助运输的各项管理规定, 按照质量标准化要求对矿用机车、矿用钢轨等运输设备进行升级换代。严把运输轨道的敷设质量关, 彻底解决轨道质量不合格, 特别是主、副斜井的轨道道木被埋没, 造成大车防坠器的插爪无处可插的问题。加强斜井支护管理和维护, 一些矿井要彻底解决主要斜井多数架棚缺少撑木、构件不全、车辆掉道极易撞倒架棚造成冒顶等问题。加强大车、机车、矿车、小绞车和钢丝绳的检查维修, 保持完好, 降低事故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 煤矿运输要注意预防事故的发生, 对事故的原因进行多方面分析, 从煤矿实际出发, 提高运输生产管理的认识。加强人员管理和培训, 健全管理制度, 在易出现事故的环节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摘要:开展有针对性的隐患排查治理, 促进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对煤矿运输事故隐患和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减少煤矿运输事故隐患、控制事故的措施。

铁路事故分类 篇5

铁路机车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冲突、脱轨、火灾、爆炸等影响铁路正常行车的事故,包括影响铁路正常行车的相关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或者铁路机车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与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牲畜及其他障碍物相撞的事故,称为铁路交通事故。

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四个等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事故:

(一)造成30人以上死亡。

(二)造成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

(三)造成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

(四)繁忙干线客运列车脱轨18辆以上并中断铁路行车48小时以上。

(五)繁忙干线货运列车脱轨60辆以上并中断铁路行车48小时以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事故:

(一)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

(二)造成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

(三)造成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四)客运列车脱轨18辆以上。

(五)货运列车脱轨60辆以上。

(六)客运列车脱轨2辆以上18辆以下,并中断繁忙干线铁路行车24小时以上或者中断其他线路铁路行车48小时以上。

(七)货运列车脱轨6辆以上60辆以下,并中断繁忙干线铁路行车24小时以上或者中断其他线路铁路行车48小时以上。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事故:

(一)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

(二)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

(三)造成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四)客运列车脱轨2辆以上18辆以下。

(五)货运列车脱轨6辆以上60辆以下。

(六)中断繁忙干线铁路行车6小时以上。

(七)中断其他线路铁路行车10小时以上。

一般事故分为:一般A类事故、一般B类事故、一般C类事故、一般D类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未构成较大以上事故的,为一般A类事故:

A1.造成2人死亡。

A2.造成5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

A3.造成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A4.列车及调车作业中发生冲突、脱轨、火灾、爆炸、相撞,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A4.1繁忙干线双线之一线或单线行车中断3小时以上6小时以下,双线行车中断2小时以上6小时以下。

A4.2其他线路双线之一线或单线行车中断6小时以上10小时以下,双线行车中断3小时以上10小时以下。

A4.3客运列车耽误本列4小时以上。

A4.4客运列车脱轨1辆。

A4.5客运列车中途摘车2辆以上。

A4.6客车报废1辆或大破2辆以上。

A4.7机车大破1台以上。

A4.8动车组中破1辆以上。

A4.9货运列车脱轨4辆以上6辆以下。

有下列情形之一,未构成一般A类以上事故的,为一般B类事故:

B1.造成1人死亡。

B2.造成5人以下重伤。

B3.造成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B4.列车及调车作业中发生冲突、脱轨、火灾、爆炸、相撞,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B4.1繁忙干线行车中断1小时以上。

B4.2其他线路行车中断2小时以上。

B4.3客运列车耽误本列1小时以上。

B4.4客运列车中途摘车1辆。

B4.5客车大破1辆。

B4.6机车中破1台。

B4.7货运列车脱轨2辆以上4辆以下。

有下列情形之一,未构成一般B类以上事故的,为一般C类事故:

C1.列车冲突。

C2.货运列车脱轨。

C3.列车火灾。

C4.列车爆炸。

C5.列车相撞。

C6.向占用区间发出列车。

C7.向占用线接入列车。

C8.未准备好进路接、发列车。

C9.未办或错办闭塞发出列车。

C10.列车冒进信号或越过警冲标。

C11.机车车辆溜入区间或站内。

C12.列车中机车车辆断轴,车轮崩裂,制动梁、下拉杆、交叉杆等部件脱落。

C13.列车运行中碰撞轻型车辆、小车、施工机械、机具、防护栅栏等设备设施或路料、坍体、落石。

C14.接触网接触线断线、倒杆或塌网。

C15.关闭折角塞门发出列车或运行中关闭折角塞门。

C16.列车运行中刮坏行车设备设施。

C17.列车运行中设备设施、装载货物(包括行包、邮件)、装载加固材料(或装置)超限(含按超限货物办理超过电报批准尺寸的)或坠落。

C18.装载超限货物的车辆按装载普通货物的车辆编入列车。

C19.电力机车、动车组带电进入停电区。

C20.错误向停电区段的接触网供电。

C21.电化区段攀爬车顶耽误列车。

C22.客运列车分离。

C23.发生冲突、脱轨的机车车辆未按规定检查鉴定编入列车。

C24.无调度命令施工,超范围施工,超范围维修作业。

C25.漏发、错发、漏传、错传调度命令导致列车超速运行。

有下列情形之一,未构成一般C类以上事故的,为一般D类事故:

D1.调车冲突。

D2.调车脱轨。

D3.挤道岔。

D4.调车相撞。

D5.错办或未及时办理信号致使列车停车。

D6.错办行车凭证发车或耽误列车。

D7.调车作业碰轧脱轨器、防护信号,或未撤防护信号动车。

D8.货运列车分离。

D9.施工、检修、清扫设备耽误列车。

D10.作业人员违反劳动纪律、作业纪律耽误列车。

D11.滥用紧急制动阀耽误列车。

D12.擅自发车、开车、停车、错办通过或在区间乘降所错误通过。

D13.列车拉铁鞋开车。

D14.漏发、错发、漏传、错传调度命令耽误列车。

D15.错误操纵、使用行车设备耽误列车。

D16.使用轻型车辆、小车及施工机械耽误列车。

D17.应安装列尾装置而未安装发出列车。

D18.行包、邮件装卸作业耽误列车。

D19.电力机车、动车组错误进入无接触网线路。

D20.列车上工作人员往外抛掷物体造成人员伤害或设备损坏。

铁路系统中接发列车安全事故防范 篇6

关键词:接发列车;安全;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接发列车的作业对于铁路系统而言十分重要,是铁路行车组织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环节,同时也是影响列车安全行驶的关键因素。现阶段,铁路接发列车工作中存在着不少的弊端问题与疏漏不足,一度给铁路安全性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接发列车的正常运行。因此探讨如何对接发列车的安全行驶进行防范、监控和研究有效的改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影响接发列车安全行驶的因素

我国在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后,铁路事业蒸蒸日上,铁路基础建设普及全国各地,铁路现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因而铁路安全问题也自然就成为铁路建设高速发展时代下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为了做好铁路接发列车的安全工作,铁路系统应全面进行技术革新,充分协调和联系各个部门,同时要做好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教育,同时加大对基础设备和维修系统经费的投入,多角度、全方位的规避接发列车安全行驶的隐患要素,从根本上提高列车行驶的安全性。本文依据接发列车的安全问题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1.1 操作人员的因素 操作人员是接发列车安全问题防范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究其原因无非有两方面内容:第一,现下的操作人员专业素质、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对接发列车的防范意识较为薄弱,许多工作行为完全不依照标准步骤规范开展,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与此同时,铁路部门的部分领导只是“走流程、走过场”,完全不重视操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培训,也不重视安全措施的设置,忽视了建立规范的接发列车安全规章制度,导致接发列车系统存在问题,长此以往,减少铁路经济效益无疑是必然结果。第二,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天气状况恶劣,一度对接发列车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的威胁,然而一些工作人员却存有侥幸心理,没有及时维护和修整铁路列车老化设备,于是为铁路列车的安全运行埋下了隐患。

1.2 安全设备的因素 列车的安全防范关键的一点是需要有完整、先进和科学的设备支持,而这些设备的组成结构和环节较为复杂,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接发列车整个系统带来不良的影响,且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需要协调的方面较多,容易在任何一个环节出错。目前我国的铁路设备使用时间较长,缺乏定期维修,部分设备出现老化现象,受到严重的磨损。此外,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下,科学技术更新速度飞快,但接发列车的安全设备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新的速度缓慢。还有一点,设备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有较高的需求,如果操作人员自身的素质达不到要求,可能会在操作设备时出现错误,致使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耗。

1.3 周围环境的因素 接发列车是个庞大的系统,内外部环境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接发列车的内部环境包括领导、基层操作人员、各个管理和运行部门、接发列车的安全设备还有其他因素;外部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等。因此影响接发列车安全事故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样,尤其是内部环境,还细分到接发列车的作业环境与系统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人際关系等方面。除了内外部环境外,自然环境也是影响接发列车安全的一大因素,比如沙尘、雾霾、暴雨、雷电等都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且影响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2 接发列车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

影响接发列车安全问题的因素相互影响,每个因素对接发列车的安全都造成较大威胁,甚至引起严重的事故。因此探讨接发列车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提高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和专业素质 操作人员是接发列车安全保障的主观因素,也是维护接发列车安全的主体,因此必须重视对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和专业素质的培养,铁路系统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操作人员的重要性。首先,铁路系统要在招聘与选拔操作人员的环节做好把控,对重要岗位的招聘和选拔要全面、严格,如设置三轮面试,一轮是招聘人员对操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求职意向、性格特征等方面做基本判断;二轮是由用人部门进行二对一结构化面试,进一步考察操作人员对工作的熟悉度和对技能的掌握程度;最后一轮是有经理进行面试。通过三轮面试的操作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度高、其技能和素质也是相对较强的,保障了接发列车的行车安全。其次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的绩效考核,充分了解操作人员近期的情况,包括心理情绪、生理变化、技能进步等。接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岗前和在岗培训,培养操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使操作人员了解正确、规范的操作流程,并让操作人员对机械设备的操作有一定的了解。除此之外,领导要经常与员工进行交流,尤其是维修一线的基层人员更需得到领导的关心和重视,才会有工作积极性。通过四方面的配合,能有效地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质,减少接发列车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做好接发列车行车事故预案工作 在正常行驶的情况下,接发列车的一切情况都在监控中,乘客和货物的安全得到最大的保护。但是许多事故的发生是在意想不到以外的,比如暴雨袭击、人为突发暴动等,对接发列车的安全行驶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虽然相关铁路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和应急标准、操作规定等,比如《非正常作业标准》对操作人员的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和指引,但面对事故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突发性,接发列车的安全仍是铁路系统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容易出现《非正常作标准》所不能涉及的情况。因此,铁路部门应重视接发列车行车事故预案的制定和开展。首先,在接发列车行车前做好检查工作,对设备、场所进行检查,保证一切正常后才发车。接着对行车周边的环境、地质、地形和天气情况也要调查清楚,并制作详细的图册。并且还要拟定一系列的事故发生情况下接发列车安全行驶的章程和规定,让各部门在事故发生时有章可循。

2.3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 接发列车的设备与机械是保证接发列车安全行驶的基础条件,只有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才能确保接发列车在安全的技术环境下行驶,在应对突发事故时才有技术和设备支持。因此铁路系统要重视对接发列车设备和技术的投入,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监管,定期更新基础设施,避免因设备老化而造成事故的情况发生,保证和提高机械设备的可操作性、稳定性和正常性。首先,铁路系统要重视机械设备使用制度的建立,规范机械设备的操作流程,减少设备的损耗和折旧。然后还要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认真落实《技规》的要求,做到每周一小检、每月一大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还要做好部门间的沟通工作,加强与电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及时对铁路电路系统进行检查。接发列车的机械设备是事故发生的客观因素之一,其事故是能在做好检查工作的情况下可避免的,所以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对接发列车的安全行驶十分必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做好铁路系统中接发列车的安全事故防范工作,必须要抓好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质提高的工作,制定完备的事故预案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只有认真贯彻和落实了这一行之有效的措施手段,接发列车的行车安全才能得以保障。以上仅为笔者对“铁路系统中接发列车安全事故防范”这一课题的些许看法和见解,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和失误,希望读者和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明确指出,确保此课题研究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张选民.确保铁路安全生产的新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13(14).

[2]全诗好.浅谈车务系统接发列车安全防控[J].知识经济,2013(10).

[3]李业明.接发列车人员应急技能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上海铁道科技,2012(03).

煤矿机电运输事故防范措施探析 篇7

关键词:煤矿,机电运输,事故,防范措施,探析

1 矿井机电运输的基本诠释

运输, 顾名思义就是物品通过一些手段进行转移, 而矿井机电运输则是在井筒或是巷道内, 利用一些运输设备将已经开采出来的煤炭资源运输至地面, 或是将所需要的材料、设施自地面运输至井下及井下不同地点的转移, 主要包括采煤工作面的运输、水平大巷运输和井筒运输等几个关键过程。作为危险性系数相比较高的煤炭开采领域, 投入的机电设备设施种类繁多、设计繁琐, 由此在高效基础上带来的隐患也比较多。

2 煤矿机电运输事故概述

矿井开采难度高、强度大, 这仅仅是人们的初步了解, 而矿井开采现场的实际环境却并不为众人所理解, 狭窄的空间、漫长而错综复杂的巷道、片帮吊顶的危险等, 都给生产和运输带来的极大的隐患, 再有井下环境的恶劣, 煤尘、潮湿、瓦斯等, 也会导致一些机电类事故。因此, 在设计运输环节上更要深入的考虑。井下经常发生的事故有井下电机车事故、提升机事故、开关和综保类机电事故、运输皮带事故等, 究其原因首先是职工的安全意识及技术素养不足, 还有就是职工岗位的频繁调动以及对设备实施的保养、维修不及时到位。

3 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防范措施

3.1 措施细则

3.1.1 电器设备操作注意事项

(1) 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非专职工作人员或相关值班人员不可操作相关设备。 (2) 维修人员在操作高压电气设备的主回路时, 必须佩带绝缘手套, 并且还应该穿电工绝缘靴, 并且站在绝缘台上进行工作。 (3) 当操作人员手持电气设备的操作手柄的时候, 对于那些必须接触的部分要确保绝缘。

3.1.2 检修和搬迁电气设备时必须遵守的规定

(1) 煤矿井下作业时, 不能带电进行检修作业, 也不能带电进行搬迁电气设备和电缆。 (2) 在井下检修或者搬迁电气设备时, 应该及时地切断电源, 并进行瓦斯检查, 当巷道风流中的瓦斯浓度低于百分之一时, 要用与电源电压等级相适应的验电笔进行检验, 经过检验发现没有电, 才可以进行导体的对地放电。

3.2 运输事故防范措施

3.2.1 倾斜井巷轨道运输常见的伤人事故及其防范措施

3.2.1. 1 倾斜井巷轨道运输常见伤人事故的类型。

(1) 因为违章作业而造成的跑车伤人事故。 (2) 因为矿车的连接插销在矿车运行时跑出, 造成的跑车伤人事故。 (3) 当矿车的连接器质量不达标时所引发的跑车伤人事故。 (4) 两辆矿车的连接件不符合要求时, 也可以造成跑车伤人事故的发生。 (5) 钢丝绳断裂也容易跑车伤人事故。 (6) 由于提升四季误操作或信号把钩工误发信号而造成跑车伤人事故。 (7) 提升制动装置的制动力过小, 造成带绳跑车伤人事故。 (8) 由于未按规定设置“一坡三档”, 违反行车不行人的规定而发生伤人事故。

3.2.1. 2 防止倾斜井巷轨道运输伤人事故的措施。

(1) 对钢丝绳、提升钩头、保险绳和连接装置等, 每班都要认真检查完好情况, 并且做到定期检查和试验, 加强日常维修, 保养,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2) 矿车的连接装置、连接钩环、插销等必须符合安全要求。 (3) 矿车与矿车的连接, 矿车与钢丝绳的连接, 都必须用防脱装置。 (4) 提升制动装置必须灵活可靠, 司机停车和放车时, 要注意防止发生松绳冲击事故。 (5) 斜井提升兼作行人时, 在上口必须设置挡车器, 在斜井中必须每隔25米设置一个躲避硐, 并设红灯, 巷道躲避硐的一侧应铺设畅通的人行道。 (6) 所有轨道斜巷必须按规定设置“一坡三档”, 在倾斜井巷上部水平车场, 必须安设阻车器。 (7) 倾斜井巷在变坡点下方20m处, 必须设置挡车器或挡车栏, 并且经常关闭, 放车时方可打开。 (8) 倾斜井巷轨道运输必须安设跑车防护装置。

3.2.2 人力推车常见事故的防范措施

井下平巷运输时, 有些不能采用电机车运输, 而采用人力推车。在用人力推车时, 如果推车工不按操作规程作业, 也经常发生一些伤人事故。因此, 采用人力推车时, 要特别注意安全。推车工要随时注视前方, 不停地发出信号, 车与车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一人只准推一辆车, 不准推多辆车。在下坡道推车时, 推车人员不准站在车头上放飞车。在单轨道上推车要确认对方没有车推过来时才能向前推车, 以免发生撞车事故。由于井下条件差, 推车人员的手不应放在车帮沿上, 以防手在矿车帮上被落石打伤或棚架挤伤。推车人员的手应放在车帮的把手上, 如果没有固定的把手, 则可装上用钢板或圆钢制成的活把手。

4 结论

总体来说, 煤矿机电运输安全是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保证煤矿的机电运输安全就能有效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本文重点剖析煤矿机电运输常见事故的原因、类型和重要的防范措施, 目的就是为降低煤矿企业机电运输事故发生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要想彻底地消灭煤矿机电运输事故, 首先要加大安全培训的资金投入, 并配备严格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 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顺利进行, 促进煤矿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减少露天煤矿机电运输事故 篇8

关键词:煤矿,机电运输,事故预防

1 煤矿生产中发生机电运输事故的原因

1.1 设备陈旧老化

在煤矿建设时, 煤矿设备的投入必须成套, 而且相互之间必须配套, 所以一次性投入的资金数目相当大, 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 都难以承受。由于投入不足, 致使煤矿机电设备更新速度较慢, 设备相对老化。另外, 我国煤炭行业的设备制造业, 由于科学技术、工艺设计、原材料、加工制造及检测手段等综合配套能力较低, 加之涉及的材料、电子、液压及机械零配件等行业的能力不相匹配, 导致煤炭行业整体装备相对落后, 设备维护工作量大。

1.2 设备造型不合理

我国煤矿生产设备品种少、水平低、质量差,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械基础产品还不能满足煤炭工业迅速发展的要求, 机电设备的选型要求配套化, 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使用人员及管理水平等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实际情况则是设备与条件不相适应, 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 磨合期内, 往往事故率较高。西山煤矿总公司屯兰矿上马的第一套国产智能化综采设备, 由于设备选型上的缺陷以及该矿地质条件、运输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不相匹配, 其功能只发挥了70%~80%。

1.3 设备检修不到位

如今正规煤矿大多采用了采煤机、运输机、掘进机、支架等一系列的先进采掘设备, 逐步由机械化向自动化迈进, 但长时间运行和在运行当中职工操作的失误都会引起设备的损坏, 这就要求对设备检修必须做到认真、细致、全面。现在的煤矿职工整体素质不高, 再加上设备陈旧, 本身维护工作量很大, 所以对设备的检查维修只能是哪坏修哪, 年检月检工作很难进行下去。据统计, 发生的机电设备事故约有75%~80%是由于操作不规范、检修不到位而造成的。

2 减少煤矿机电事故的对策

2.1 加强特殊工种的用工制度管理。

煤矿机运工种的技术性较强, 其各岗位工种都不能以照顾的身份出现, 要由思想端正、技术全面的工人来担任。同时加强临时用工的安全管理, 尽量少用或不用临时工。除特殊情况外, 特殊工种人员不能随意调换, 要严格考核发证, 持证上岗。

2.2 加强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工作。

一是建立竞争机制, 如对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采取竞争上岗, 对所有职工都采用岗位技能工资, 划分工资等级, 引导和迫使职工自发学习安全业务知识;二是每隔一定时期组织职工进行技术比武, 对优胜者给予重奖, 以调动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在岗位上按标准及规程进行作业;三是采用“三结合”的培训方式, 即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 以业余培训为主, 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 以重点培训为主, 内培与外培相结合, 以内培为主;对新工人、新岗位、新技术要进行强化培训, 以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业务素质为目的, 为搞好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以人为本”的基础。

2.3 努力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

矿井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的基础。实践证明, 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投入, 能得到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效益产出, 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经常化的工作来抓, 要由静态达标向动态达标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实现生产全过程达标。

2.4 加强安全工作力度, 向管理要安全。

实践证明, 要抓好安全工作, 离不开有效的监督, 失去了监督作用, 必然助长麻痹侥幸、违章蛮干的现象。监督不到位或流于形式, 是导致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 必须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充分发挥现场安监人员的作用;同时, 必须坚持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 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人的岗位责任制, 明确每个人的安全职责。另外, 采取安全资金激励机制, 通过经济杠杆, 严格考核, 兑现奖惩, 从而促进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3 发展方向

3.1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科技进步促进工业领域以前

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现代化设备向大型化、自动化、精密化、智能化发展。上述特点除带来高效率、高效益等优势外, 也使设备的使用、管理、维修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非计划的停机时间始终影响着设备的生产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零库存等新生产体制的出现, 意味着很小的故障也极有可能导致整个生产线的瘫痪。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模式已成为目前最受人们重视的维修管理模式之一。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是一种用于确定设备在其运行环境下维修需求的方法, 是预防维修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设备的故障原因、故障模式、故障影响、故障预防等方面, 通过使用维修计划软件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跟踪记录并加以分析, 从而制定出维修计划, 并自动提示所需要的维修事宜。

3.2 随着现代设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预知某种故障的

强烈需求以及传统维修技术手段的不足, 推动了新型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以及故障预防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借助于逐步成熟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先进理论和方法, 建立起新的预知维修或视情维修的管理模式, 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现代化设备维修制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应当看到,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无论多么完美, 一旦发生故障, 还必须由人来完成设备的修理、恢复工作。而这就无法排除人为因素, 如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情绪、心理等影响。因此未来的设备将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能力按既定的程序来进行自我修复, 从而出现免维修的机电设备。

4 改进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建议

4.1 改进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方式, 加强煤矿机电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管理。

在现有条件下, 煤炭生产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对设备使用、维护、修理人员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进一步完善包括三级保养、点检、班检、定期维护和巡回检查以及交接等日常维护和文明生产的制度。煤炭企业应根据现代维修理论、行业特点、设备特性、工作环境及设备在煤炭生产中的作用等因素来进行维修决策, 健全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选择包括事后维修、预防维修、计划预修和状态维修等合适的维修方式, 逐步形成具有煤矿特色的科学的新型维修管理模式。

4.2 建立和完善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标准, 积极开展煤矿机电设备可靠性、维修性的基础研究。

包括各种技术管理标准、经济管理标准、维修技术标准、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以及维护修理的各种定额标准等, 逐步形成科学的现代化维修管理制度。系统研究煤矿机电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 找出设备的薄弱环节, 不断改善和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 提高设备的开机率和可用度, 大力推广无维修设计。

4.3 借助于监测仪器等硬件大力开展视情维修。

视情维修是一种非常好的维修管理模式, 运用得当会带来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结合我国国情, 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从时间维修逐步过渡到状态维修模式, 保证设备在寿命周期内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最经济的设备周期费用。

4.4 建立和完善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系统, 实现计算机辅助维修管理。

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剖析及防治对策 篇9

1.1 安全意识不强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麻痹大意, 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违反了“三大规程”及有关安全规定,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时有发生。

1.2 技术素质较低

特种作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掌握特种作业技术不娴熟。根据统计, 在煤矿机电出现事故中, 大多是因为职工对技术工种安全操作知识掌握不牢, 熟悉程度不够, 是造成多发事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采掘一线电机车司机不稳定, 农协工、农换工多, 文化基础差, 工作无长期打算, 学习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差, 素质极低, 给机电运输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1.3 强制特殊工种替代

在特殊工种人员不够用时, 指令性的临时工人顶替。

1.4 岗位不稳定

特种作业人员的频繁调换, 岗位的调整, 给安全埋下隐患。特别作业人员大都是经过当地劳动部门或供电部门专业培训取得操作合格证后作业者, 对他们的工种不宜随意予以变动。但是, 矿山某些技术性工种, 有些企业主管不考虑学识水平, 不讲究用工要求, 而是当作好工种, 并通过人情关系把一些不合格的人员充塞进去, 加之一些人员不钻研技术业务, 违章违纪现象比较突出。另外, 临时性工作调整时安全培训工作没有及时到位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1.5 安全基础工作薄弱, 安全可靠性差

一是, 安全投入不足, 考核不严, 机运标准化工作难以到位;二是, 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不够, 特别是用人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并岗之后, 职工都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下工作, 有的岗位还打破了8小时工作制做连班, 要抽出人员进行脱产培训的确很难。

1.6 安全制度不严, 遗留安全隐患

一是, 岗位责任制不健全, 对某些工作相互扯皮, 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落实;二是, 安全制度执行不严, 对安全考核不够严厉, 安全奖罚不及时兑现, 影响了管理人员反“三违”的积极性;三是, 对事故处理未严格按“三不放过”原则分析处理, 处罚太轻甚至层层保护, 不严肃追究责任, 职工受不到教育, 防范措施不到位, 结果是事故重复发生。

1.7 设备陈旧老化

在煤矿建设时, 煤矿设备的投入必须成套, 而且相互之间必须配套, 所以一次性投入的资金数目相当大, 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 都难以承受。由于投入不足, 致使煤矿机电设备更新速度较慢, 设备相对老化。另外, 我国煤炭行业的设备制造业, 由于科学技术、工艺设计、原材料、加工制造及检测手段等综合配套能力较低, 加之涉及的材料、电子、液压及机械零配件等行业的能力不相匹配, 导致煤炭行业整体装备相对落后, 设备维护工作量大。

1.8 煤矿设备选型不合理

我国煤矿生产设备品种少、水平低、质量差,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械基础产品还不能满足煤炭工业迅速发展的要求, 比如液压支架、采煤机、掘进机、重型刮板输送机等都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完成的, 对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现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外, 机电设备的选型要求配套化, 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使用人员及管理水平等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实际情况则是设备与条件不相适应, 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 磨合期内, 往往事故率较高。

1.9 煤矿设备检修存在缺陷

如今正规煤矿大多采用了采煤机、运输机、掘进机、支架等一系列的先进采掘设备, 逐步由机械化向自动化迈进, 但长时间运行和在运行当中职工操作的失误都会引起设备的损坏, 这就要求对设备检修必须做到认真、细致、全面。现在的煤矿职工整体素质不高, 再加上设备陈旧, 本身维护工作量很大, 所以对设备的检查维修只能是哪坏修哪, 年检月检工作很难进行下去。据统计, 发生的机电设备事故约有75%~80%是由于操作不规范、检修不到位而造成的, 因此, 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及时检修, 防患于未然。

2 控制煤矿机电事故对策

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对各种设备配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要努力加强培训, 严格管理, 减少和杜绝机电事故的发生, 确保安全生产。

2.1 提高认识, 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

要强调安全, 突出安全, 把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煤矿采用承包机制后, 安全工作不但不能放松, 而且要加大安全监察力度, 要时时事事把安全工作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

2.2 要严把质量关

在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同时, 煤矿在购进机电设备时, 各个厂家所生产的配件在细节上存在差异, 更有一些小厂家为了自身利益, 偷工减料、降低成本, 这也给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检修带来了一定影响。

2.3 加强用工制度管理

煤矿机电工种技术性较强。不能以照顾的身份出现, 尽量减少或者不使用临时用工。特殊工种不能调换频繁, 要严格考核发证, 坚持持证上岗。

3 结语

要加强特殊工种的用工制度管理、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及安全工作。由于煤矿机电运输各岗位工种的技术性较强, 应由思想端正、技术全面的操作人员来担任。建立竞争机制, 定期组织职工进行技能比武, 采取“三结合”的培训方式, 即业余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 以重点培训为主, 内培与外培相结合, 以内培为主。抓好安全工作, 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作业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 做好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工作。

摘要:本文分析了机电事故多发原因, 同时制定相应的对策, 提出了减少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安全措施。

关键词:煤矿机电,运输,事故预防

参考文献

铁路车辆脱轨事故的研究与对策 篇10

铁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伴随铁路车辆不断提速, 相应的货物列车速度也得到了提升, 但是这也就导致车辆脱轨事故发生的几率变大, 特别是在直线区域段中, 高速铁路的脱轨事故和低速铁路的脱轨事故形成原因有很大的区别, 一般来说, 低速脱轨事故主要是因为小半径圆缓曲线的原因所导致的, 而高速铁路脱轨的原因比较复杂。当前铁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铁路部门关注的问题之一, 也是衡量铁路工作质量的一个方面, 所以我们必须时刻关注铁路脱轨事件。在查明事故原因时, 不仅要学习查找方法, 还应该找到各个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问题。此外, 作为铁路人员不仅应该总结相关事故的经验教训, 还应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方便日后管理工作的开展。

1 重大及大事故分析

根据国家铁道部相关统计, 北京铁路局二零零一年到二零零四年一共发生特大及重大事故共十二件, 占行车总事故六百件的百分之二。重大路外伤亡事故共一件, 死亡人数共三十四人, 伤四十人, 其中重伤三人, 中断行车超过一百五十小时,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一千万。这十二件行车事故原因可以分为列车脱轨七件, 列车冲突两件, 车辆火灾、爆炸三件。文章主要是对当前铁路脱轨事故进行细致地分析, 给相关单位一定的借鉴。

2 列车脱轨事故分析

发生列车脱轨事故主要分为曲线路段脱轨事故和直线路段脱轨事故。

2.1 在曲线路段影响铁路行车的主要因素

(1) 缓和曲线超高顺坡是最大的线路不平顺, 对脱轨有重要影响。超高顺坡率愈大, 车辆脱轨的危险性也就愈大。当超高顺坡率大于2.5时, 如果车辆是空车, 且旁承间隙为零, 则这种车辆很可能爬轨到轮缘最大接触角附近的区域, 车辆有相当的危险性。

(2) 在车辆低速通过曲线时, 线路水平不平顺对脱轨的影响最大, 方向不平顺次之, 高低不平顺最弱。

(3) 线路水平不平顺幅值对脱轨有较大的影响。在水平不平顺波长K=4m~12m范围内, 水平不平顺输入点 (离圆缓点的距离) 在0~18m范围内影响有限。

2.2 在直线路段影响铁路行车的主要因素

(1) 蛇行失稳。斜楔减振装置非正常磨耗后, 转向架抗菱刚度下降, 其横向动力学性能恶化, 引起蛇行失稳临界速度降低。

(2) 在空重车混编的不利条件下, 易受运行中列车操纵和线路中各种非稳定情况的影响。当空车失稳时, 又承受前后重车车钩力夹击, Q/P明显增大。

(3) 空车挠度小, 适应线路不平顺能力下降, 也易增加轮重减载率。

(4) 轮缘几何形状与粗糙度等车辆零件技术状态失修时会引起脱轨。罐车重心高, 失稳时轮重减载率增大。因此, 考虑采取提高抗菱刚度技术或弹性旁承措施, 适当增加空车 (特别是自重轻, 重心高的GH罐车) 的枕簧静挠度;减少空重车混编, 或改善列车编组, 避免多辆重车间夹入空车;在车辆检修中, 有针对性地提高轮对几何形状和表面粗糙度的加工精度;加强转向架斜楔减振装置相关零部件的检测、加修和组装配合。这些措施将有利于改善车辆的运行品质。减少各种因素的耦合, 从而降低车辆脱轨的可能性, 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3 预防车辆脱轨事故的对策

3.1 宏观控制、预防

首先, 一项有效的原因调查工作需要一个公正的和与多学科知识有关的方法。所有三个主要运营部门 (运输、工程和机械) 都必须参与有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其次, 原因调查必须具有时效性。由于保持干线畅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 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拍照和测量迅速收集和保留现场的关键证据。在此需要清楚哪些证据是重要的, 哪些是可以被清除的, 从而对线路进行清理。

再次, 原因调查必须以客观数据为依据。这是因为当今现代化的分析手段和仿真都需要大量线路的、机械的和列车运行的数据。

最后, 原因调查必须归结为有目的的改进方案。对于每一件脱轨事故都应列出3~4项在线路、车辆以及运行方面的改进或改变。通常, 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事故本身, 而对其改进方案则重视不够。

3.2 微观控制、预防

(1) 伴随着脱轨事故查找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及车载式设备的应用, 使得铁路车辆脱轨事故更容易查找原因, 给铁路部门解决脱轨事故中的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为以后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技术支持。

(2) 当前铁路车辆中使用的机车运行记录仪对调查脱轨原因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当前使用的固态记录设备能够按照秒来记录速度、车辆运行的距离等方面。通过对牵引机车的停靠位置能够推测出车辆脱轨前后的地点、速度、指令等方面。把这些数据输入到仿真系统中能够模拟出当时车辆脱轨的实际情况, 帮助铁路人员判断事故发生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帮助在日后的铁路车辆运行中减少这种故障的产生, 进一步提高车辆运行的质量。

(3) 采用先进技术对铁路侧脸运行做好提前探测, 能够有效地避免车辆脱轨事故发生。当前各项技术的不断发展, 铁路两旁出现了很多探测器, 它们主要对都是通过微处理器对车辆进行潜在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检测。通过成像技术或者是对车辆运行声音的检测能够判断出车辆的实际运行状态, 并针对车辆存在的不良情况较早发现, 给车辆修理人员提供借鉴。为了能够有效地避免车辆脱轨事故的发生, 我应该把各项检测技术融合使用, 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的检测。

4 结束语

总之, 为了有效地防止脱轨事故的发生, 必须做到正确分析铁路车辆出轨事件的原因, 做到早发现、早解决能够帮助铁路企业更好的发展。铁路运输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必须做好系统分析, 提前做好各项可能发生的事故措施。铁路安全是铁路相关部门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 铁路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不仅要找出造成铁路脱轨事故的直接原因, 还应该通过细致地分析找到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 找到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减少日后发生该类型事故的几率。文章通过对产生脱轨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减少了车辆事故的发生, 降低了铁路企业的成本。

参考文献

[1]林泽炎.事故预防实用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年.

[2]刘兰阶.铁路行车安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3.

[3]孙翔.世界各国的高速铁路[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4.

[4]陈佳玲, 等.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系统构成及其运作[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6.

铁路运输事故 篇11

关键词:煤矿 机电运输事故 办法及措施

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它贯穿了矿井的每个生产环节,战线长、涉及面广、相关工种多、技术性强是它的主要特点,随着我国煤炭十年黄金期的结束和煤炭逐步往深部开采的影响,煤炭成本的控制在市场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我省煤矿年开采量不大的情况下,安全工作的好坏直接左右煤炭成本。

1.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原因

1.1.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执行不到位。近年来,随着煤炭的旺销,部分矿井过度追求产量,忽视抓好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人为制造诸多不安全因素,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突出体现在新掘巷道断面宽、高不足,安全间隙不够;架线高度不够;巷道轨道铺设不规范,有些甚至按巷中铺设、轨道急拐弯;轨道附件缺损,如道夹板锁一半、轨接头仅一根枕木、枕木间距太宽等;设备安全装置未安装或安装不够,如矿井主提升绞车未安装闸间隙保护、架空乘人装置(猴车)无紧急拉停保护和防越位保护等。

1.2.安全管理不到位。

1.2.1.矿井虽然每周进行安全大检查,但部分检查人员责任心不强,未全方位进行检查,特别是在区段石门以内,主要以顶板管理、一通三防和火工品管理为主,对运输线及移动设备检查常缺失,以致隐患未能得到及时处理。

1.2.2.部分管理人员安全思想麻痹,技术水平不全面,在日常检查和安全检查中未能及时发现机电运输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整改。

1.2.3.月底检修不到位。每月底停产检修时未能对日常生产时无法停下检修的问题全面进行处理,如轨道上山积碴清理不彻底,绞车检修不到位等。

1.2.4.矿井对检查出的机电运输隐患整改不及时,未按“五定”(定项目、定人员、定时限、定措施、定资金)原则及时进行整改。

1.3.安全培训不到位。目前矿井从事机电维修人员大部份是“半路出家”人员,即主要是从一、二线普通工人中选拔出来的,然后跟机电老师傅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少,对很多矿井设备识图能力弱,对原理要么不懂、要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技能基础薄弱是造成机电设备安装检修不彻底、不到位的主要原因,而运输线岗位人员基本上为农民轮换工,知识水平低下(绝大部分为初中或小学毕业,极少数为高中毕业)是造成其安全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虽然矿井每月均有对机电运输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但在培训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3.1.对安全培训不重视、走过场。部分矿井把培训当作完成上级考核的一项指示,只求完成任务,不求培训效果,因此在课件准备上内容空洞,培训时照本宣科,无法获得较理想的培训效果。

1.3.2.培训不系统,无阶段性目标。未结合矿井实际情况分工种、分季节有针对性进行培训,其次是在培训时未能针对职工知识水平编写教案,教案编写抽象,未能深入浅出。

2.办法及措施

按照控制事故或伤害的海因里希法则,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结合煤矿实际情况,应做到:

2.1.加强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并严格考核,营造没有安全质量标准化就没有安全的技术氛围,为机电运输线路安全运行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消除物的不安全装态。

2.2.加强煤矿机电运输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培训前应按工种、按阶段性存在的问题认真编写培训教材,制定好阶段性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机运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此外,还应加强对机电运输人员的案例警示教育,要通过培训使其懂得违规违章作业造成后果的可怕,促使其进一步遵章守纪。

2.3.建立一支扎实的安全管理队伍。安全管理人员不仅要加强相关巷道、轨道、机电运输设备的标准学习,进一步提高识别安全隐患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工作责任心,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开出整改单,并按“五定”原则进行整改,做到安全隐患处理闭环管理。

2.4.加强安全巡回检查。井下机电运输设备完好性存在动态特点,因此除管理人员日常检查外,还要与周检、旬检、月检和不定期专项检查等大检查相结合,做到安全检查全覆盖,不留死角。

3.结束语

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原因及控制对策 篇12

1 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原因分析

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相对淡薄, 麻痹大意, 也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 违反了三大规程和相关的安全规定, 违章操作和违章指挥经常发生。二是特种作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 对特种作业的技术掌握不够娴熟。很多机电运输的事故里, 当事人只有小学文化的占了将近一半, 掌握技术工种的安全知识不牢, 这是造成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 尤其是采掘一线的电瓶车司机不稳定, 农换工和农协工较多, 而且文化基础也比较差, 对于工作也没有长期的打算, 对学习自己业务知识的积极性较差, 素质也偏差, 这都在无形当中给机电运输事故带来隐患。三是频繁调换特种作业的人员, 这都给机电运输安全留下了隐患。四是一些指令性临时工的顶替。代岗的人对顶替的工种掌握程度较差, 没有在顶岗之前进行案例培训, 这必然会产生盲目操作和违章指挥等不安全隐患。五是作业现场和轨道质量的空间和环境也是事故隐患, 因为钢轨的磨损限, 且轨底的变形, 底拱的弯道不够圆顺, 这些因素直接造成车辆在运行中会有不平稳现象, 导致事故的发生。六是进行特种作业的人员其安全意识相对淡薄, 工作中不能牢固建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就会有违反规定和违章指挥、操作现象发生违。七是煤矿的安全制度不够严格, 埋下了安全隐患, 首先是岗位责任制度不健全, 这就会直接导致工作扯皮, 就算查到隐患也得不到立即的落实整改;其次是对执行安全制度不严格, 各项安全相关的考核还不严厉, 一些奖惩措施不能兑现,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2 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控制对策

综上所述, 运输事故存在的八个方面主要原因, 要“依方开药”, 做好事故的防范控制对策,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加强思想教育

企业要利用各种渠道多种途径引导教育职工, 看到事故所产生的危害, 明确事故的危害性, 要避免侥幸的心理, 铸牢职工的安全意识。可以通过典型的案例事故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可采用以下方法:一是邀请一些典型事故家属到单位做报告, 从思想上引起职工的共鸣;二是可设立事故教育展厅, 定时对职工开放, 利用生动形象的事故案例直观的影响和教育职工;三是制作相关事故的视频录像, 采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职工在耳濡目染中树立安全意识。在教育中, 要注意随时了解受众的思想状态和各种表现,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防止出现心理因素而造成的各种突发事故。

2.2 树牢“安全第一”的意识

安全第一指的是如何看待以及处理安全与生产以及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企业要强调安全, 重点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前的矿井生产大多实行了岗位承包的方式, 不可排除有的承包者为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 而忽视了对于安全生产的投入, 让设备带病运行, 不去仔细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或隐患而违章冒险蛮干, 此时的安全生产自然变得毫无保障。所以, 煤矿采用了承包机制以后, 要重点加大安全监察的力度, 统一协调各条战线上的每一道生产环节, 要真抓实干, 对安全工作及目标管理要统一部署,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意识不动摇。

2.3 强化安全业务技能培训

通过三结合 (重点培训和业余培训、以内部培训为主、加强新技术新岗位和新职工的培训) 的方式进行培训, 以达到提升职工安全技能为最终目的, 打下以人为本的坚实基础。可通过定期组织技术大比武的方式, 设置奖项, 对优胜者进行重奖, 提高职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其按规程和标准安全作业。对管理人员和技术工种实行竞争上岗制度, 建立竞争机制, 制订技能挂钩工资制度, 从制度上要求职工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对新岗位和新工人新技术都要进行强化培训, 全面提高他们的安全业务素质, 为做好安全生产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强化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

加强煤矿质量标准化管理是保证安全的最基础工作。实践表明, 对煤矿质量的标准化投入, 可以获得几十倍的产生效益, 可以有效促进生产。必须大力抓好煤矿质量的标准化建设, 把过程抓牢, 以期达到生产的全过程都达标。

2.5 实现本质安全性

实现本质安全性是指通过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选择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 最大限度地去消除危险或者限制风险。比如把车场设计成甩车场, 可以有效避免跑车事故的发生。

2.6 通过管理抓安全

加强安全工作力度, 通过管理来抓安全。要强化监督制约的机制, 发挥好现场的安监人员作用, 同时完善业务部门和领导的生产案例责任制度以及职工的岗位制度, 讲清职责。可通过各种激励的机制和经济挂钩, 落实考核制度, 正确实施奖惩, 以促进安全管理的制度落实。

2.7 强化特殊工种制度管理

对选拔煤矿机电运输工种, 要遴选技术好、思想正的职工担任。与此同时, 要加强对临时用工人员的管理, 尽可能的避免或少用临时人员。选拔时通过严格的考核, 通过才能上岗, 对选拔上的机电运输工种, 没有特殊原因时不轻易调换,

3 结论

煤矿的机电事故是煤矿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机电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和设备的伤害, 还有可能成为各种事故的诱因, 有可能导致采区甚至整个矿井都受到严重的破坏。本文通过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原因分析, 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控制, 有效地规避煤矿机电运输事故, 从而推动煤矿安全生产。

摘要:伴随我国机械化水平的飞速发展, 煤矿的运输设备也不断的投入, 但全国煤矿事故的多发大多是因为机电运输设备问题而产生。本文分析了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 以期减少煤矿机电运输的事故。同时制定相应的对策, 藉此减少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宝辉.煤矿机电运输的隐患排查及预防对策[J].科技风, 2010 (9) .

[2]母晓斌.煤矿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及维修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8) .

[3]周忠均.如何减少煤矿机电事故[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17) .

[4]陈永学.制约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的因素及预防[J].煤炭技术, 2009 (4) .

上一篇:颈椎病前路手术下一篇:家庭医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