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会责任感

2024-10-18

学生社会责任感(精选12篇)

学生社会责任感 篇1

摘要:当今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社会实践通过责任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成为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打造品牌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完整性等方法来增强社会实践的教育效果,完成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使命。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群体或者个人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社会责任感的状况决定着他们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个人和国家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紧迫性

1. 国际环境要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资本的扩张,经济全球化、政治复杂化、意识形态长期渗透深深影响着人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唯有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在国际事务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才能在国际大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祖国的栋梁,大学生要有清醒的责任意识立足于社会,不断充实并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够承担起祖国未来发展的重任。

2. 国内环境要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作为精神文明的接受者和传承者,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和谐社会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导向、示范和促进作用。因此,努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精神文明层次和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人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基础,社会责任感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应是21世纪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个人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推动自身思想道德的发展与完善,同样推动着心理健康、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善。另外,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就体现在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程度,而贡献程度取决于社会责任感的强烈程度。因此,不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社会实践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 社会实践有助于深化大学生的责任认知。

网络的发达与便捷让当今大学生有条件更加了解社会和国情,但其对社会的认知仍然比较肤浅,往往只能看见问题存在的严重性,而很少去深思其中的成因及折射出的深层社会问题,更不能试图寻找适合的解决办法去改造社会。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走出课堂、了解社会、亲身感受和体验民情、调整思想偏颇、深化对社会认知的途径。如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与沈阳市大东区残疾人协会、培智学校、沈阳松蒲养护中心、中华环保基金会、沈阳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多家单位联合,组织大学生去体会农民工子女等诸多弱势群体的真实生活,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环节的科学设计,让学生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和交流中收获真切的感受,并体验到现代化建设的困难,同时从真实的事例中受到教育和启示,端正责任认知,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学会主动思考如何帮助弱势群体解决问题,而非抱怨社会问题的存在。

2. 社会实践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履行责任状况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与愿望,它根源于个体的良心和对利益的需要。人们具有正确的责任认知并不意味能自然而然付诸行动,只有将认知与积极的社会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和产生履行责任的动力,使社会责任感体现在行动之中。因此,从责任情感角度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非常重要。如沈阳大学美术学院成立的社团常年带领大学生开展专题调查、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每次活动结束在撰写的心得中都饱含着学生的无尽情感。有的学生写到:“从来没有感受到给予他人关怀和帮助是如此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就像有魔力一样,让我想继续通过给予的方式而快乐下去。”爱心是引发主体责任行为的原动力和内驱力,社会实践激发出了学生的爱心,体验“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经历,丰富了大学生的责任情感。

3. 社会实践有助于磨练大学生的责任意志。

责任意志是指个体从思想到实际实现的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责任行为。具体地说,责任意志就是在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的基础上,持续将心理转化为行动并不断强化的具体行为。责任意志具有持久性,因而大学生的责任意志需要磨练,社会实践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实践活动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如志愿服务对象的不认同、实践地点的不便利、调查对象的不合作、实践同伴的不默契等,困难面前需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用坚强的毅力和持续的信念去克服和改变现状。唯有如此,大学生的责任认知和情感才能得到不断深化,从而内化为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的坚强的责任意志,外化为能够克服不良心理、自觉完成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

三、突出社会实践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效果

1. 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品牌活动。

为了防止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应努力打造品牌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具备服务性、教育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即活动举办者应结合高校定位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大学生成人与成才的培养需求,打造项目化、品牌化、专业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同时要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载体和形式,让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不断感受民情民意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学生得到收获、认可实践活动、主动继续参与活动的过程,对于身边大学生而言产生了感染作用,因而一届一届地传递下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效果得到不断增强。

2. 突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现在的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应在活动中尽量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念,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学校带领学生到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不能走马灯似的任学生自由浏览,应有目的的为学生讲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中的深远意义,有条件的可以邀请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前辈讲述当时的经过,并设计一些特殊活动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中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中国人民的深明大义,纠正学生思想上的偏差,让他们懂得要用正确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国家,从而真正树立社会责任感。

3. 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完整性。

一次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要经过方案策划、外界联系、审核批示、活动参与、总结表彰的完整性过程。其中,经过活动参与这个环节,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提升。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客观和主观原因的限制,不能让所有学生参加活动,而每次活动的开展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指导作用,为了充分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突出效果,让绝大多数学生感受其中的内涵和意义,突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意义,活动组织者应该更加注重总结与表彰的环节。换言之,这种做法一是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内化和持续,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二是有助于总结活动的经验与教训,以便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表彰等鼓励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对己负责到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递进过程,社会实践为学生运用知识、施展才华、锻炼意志、实现自我价值、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了重要平台。

学生社会责任感 篇2

姓名:刘少锋学号:210793149专业:土木工程

【内容摘要】浅谈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联系实际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

【关键字】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培养 科学发展观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重要性

跨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时期的时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形势,服务社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尽职尽责的担负起新时期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当前任务的重心是: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

一份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74.2%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还是偏重于个人。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缺乏人生奋斗目标,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

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

(3).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

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

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社会原因。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是一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它在价值意义上存在着多种可能,有着其积极的效应和消极的效应。市场经济体制消极效应方面:不正当竞争,偷税漏税,权钱交易、假冒伪劣等。使得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对社会产生了扭曲认识;改革开放后,西方的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传入国内,就西方近代以来的主流思想而言,它是一种个人本位主义。它将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否定存在着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社会整体利益,因而也就不承认人应该承担对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学生们变得冷漠而不去关心他人和集体甚至国家了。

第二个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原因。这是部分大学生淡化乃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原因。大学生涉世不深,认识片面,观念偏颇,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总是有着某种认识,抱有某种态度。分不清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阴暗、利益一致与利益对立,他们认为,自己上大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报效祖国;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能够得到一份稳定轻松且收入丰厚的工作;是为了充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不是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他们的认识往往被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所局限与牵制,以为真实的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的社会,看不到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把握不住社会生活的主流和发展的趋势。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用爱国情怀,激发社会责任感。纵观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戚戚相关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了解中国国情,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缩小贫富差距,服务西部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义务,大学生应该在建设西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

2.用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社会责任感是实现理想的条件。理想与责任是互相联系的,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自觉的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用集体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个体的主人翁责任感,然而个体对社会,个体对他人的责任离不开人的自我责任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能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任。

4.用诚实守信行为准则,树立社会责任感。诚信属道德范畴,是一条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砝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维护诚信的最佳办法是让每个人不讲诚信的行为,都在个人信用史上留下污点,使不守信用者意识到不守信用的代价在一生当中难以承受。在诚信时代,就是让守信用者享受诚信的回报,让不守信用者自食苦果。

5用实际行动,来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不随地吐痰向来被当做是个人社会公

德意识的反映,很少有人会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理解,但SARS教育了我们,不随地吐痰、讲究个人卫生也是对社会、对他人负责任的表现。由此可见,我们谈社会责任感不能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而应该切实具体化为小的言行,并使之日常生活化。

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可以有效的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不断追求,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参考文献:《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卷分析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调研,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189份,有效问卷189份,回收率达37.8%,有效率达100%,问卷均来自大学本科,分布在四个年级,大二大三居多,男女比例约为7:13,专业覆盖面较广。

1 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根据对于“大学生对于自身社会责任感是否缺乏”的调查结果显示8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其中25.9%的大学生认为是极度缺乏。然而,根据第22题“最能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地方是什么?”、“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漠不关心”、“做事功利主义,一切以利益价值为主”、“缺乏感恩,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都理所当然”,在这三个选项上的选择人数均超过了50%。

在自身方面,我们主要从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入手。不少文献中提及,大学生的奋斗目标多重视个人前途,而轻视社会理想。问卷结果显示,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开心就好”,占到38.1%。这说明大学生中部分人注重个人的生活状态,对自己负责,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在自身层面来看,他们的选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致力于为社会做贡献的人还没有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没有将自己融入社会集体利益之中。近28%的人选择了赚钱孝敬父母,说明在目前的社会形态下,不少同学能够有较强的家庭意识, 在社会责任感的家庭行为方面能够做得较好。

对社会负责,不仅体现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环境上,也表现为使自己的发展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考察大学生对于交通秩序的遵守程度以及对社会公德的认知与遵从程度时。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经常的只有0.5%,说明大多数大学生都能遵守交通规则。在社会公德——见义勇为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接近80%的大学生会采取行动去制止该行为。在文物保护方面,接近75%的学生选择用微博人人进行宣传来拯救自己身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也是目前大学生能采取的主要手段。

綜上,问卷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有较好的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乐于给老弱病残孕等人群让座,会选择见义勇为,爱护环境,重视他人等等。但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发现,“中国式过马路”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垃圾箱周围遍布垃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公共交通上对老年人等视而不见,对文化保护之停留在口头上而不去付诸实践。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存在的问题

经调查发现,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利益不一致时,大学生往往倾向选择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选项,将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利益置后于个人利益。

调查结果,将社会利益作为人生目标的仅仅占总比例的24.24%,而将个人利益作为人生目标的则高达75.76%。由此可见,注重个人理想而淡漠社会理想比较普遍,大多数人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作为首要目标,及其重视个人的发展,对国家或社会的关注力较低。个人的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太过重视个人发展,忽略社会需求。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有明显的利己主义色彩和实用主义色彩。需要肯定的是现在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会思考,有怀疑的思维方式,不再随波逐流。但是其社会责任感较弱,仍然需要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为社会做贡献。

3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议

3.1提高社会工作实践参加自愿意愿

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措施,也是主要的措施,主要是从社会工作如义工等方面入手。然而就现状来看,实践活动存在着诸多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弊端已将更加明显,尤其以建立在大学生社会责任现状问题中的利己主义的基础之上,变得尤为的突出。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目的不再单纯,而是为了自己的一些利益去参加实践活动。大学生对于参加义工活动没有反感的情绪,但结合其余的问题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义工活动的自主性不够,大学生对于参加义工活动呈现出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学校有指标去做,大学生便去完成。但在自己充裕的课外时间内,并没有主动的去参加义工活动的行动或者意愿。这体现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无偿利他行为上的缺失,潜意识希望做事就可以得到回报,不愿意主动地去参与到义工活动之中。

3.2课堂培养要寓教于乐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在课堂之中可以加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课程。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课堂教育却很乏味,没有学生愿意听,在繁重的课程中再多出的课程让学生觉得反感,于是大多数学生不愿意选择通过课堂培养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社会责任感。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面对“‘马克思主义’的课堂教育”,大学生更乐意于参加“学校组织参加的志愿者义务活动”,同时可以看到愿意“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课堂教育”(6.35%)来提升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比例连通过“学校组织参加的志愿者义务活动”(79.89%)比例的1/10都不到。马克思主义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却得不到大部分大学生的支持。可以见得,传统的思想教育课程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课堂教育上,枯燥乏味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遇到了瓶颈。在以后的课堂教育中,马克思教育需要探索出更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可以结合学生们所喜爱的校园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可以真正的接纳吸收。

4 现状总结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由内到外的一种体现,由于内在的对于社会责任的认知,从而表现出来一种具有使命感的亲社会行为。

学生社会责任感 篇4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1.“自我中心”取向,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

对大学生关于人、事、物三方面价值取向调查显示,大学生明显地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无论对人、对事还是对公益活动,都首先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部分学生只关心自己的成长,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时,则牺牲公众利益以满足个人利益,缺乏为社会和集体奉献的精神。

2. 过份偏重功利,重对金钱的崇拜,讲究“实惠”。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经济因素在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有些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一味强调“经济收入高”,“工作轻松稳定”。热门专业、经济收入高的工作成了大学生首选的目标。较少人考虑祖国需要或考虑去贫困地区。李健强等人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你将来选择职业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什么”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考虑经济收入,占的86.45%;考虑专业对口,占40.47%;考虑社会地位,占40%。就是在要求入党的学生中,竟也有16.12%的人把入党动机定位在“为毕业后好找工作”和“追求执政党的好处”上面[2]。一些

具有客观现实性的。

笔者认为,从法律职业的特殊性以及我国高职高专法律教育的实际出发,其应当定位于:以职业教育为主,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高职高专法律教育既要重视职业教育,又不能目光短浅,把法律专科教育变成一般的律师职业培训,因此我们的法律高等专科教育既要以职业教育为主,又要注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根据法律教育的性质、社会需求、学校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标准和模式。

注释: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第1616页.

(2)王宏林.国际一流法律人才培养论纲[M].北京:商务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功利倾向,对将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能力加倍学习训练,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了事。

3. 自私、冷漠、缺乏正义感,奉行“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

近年来在高校中都存在着学生责任感弱化的现象,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李健强等人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34%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有52.79%的学生公开表示,假如在街上遇到歹徒行凶,只有受害人是自己的家人时,才会挺身而出[3]。还有就是集体责任感的缺失,大学生个人独立性与个性增强,集体荣誉感不强,只顾埋头做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不愿意甚至逃避参与集体活动,对集体缺乏关心,只有涉及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事情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分析

1. 市场经济的开放与发展

近几年,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就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不再包分配,而是实行双向选择,自谋职业。这样一来,大学生对国家、对政府的认同度随之淡化,想要用毕业分配的杠杆来引导和制约学生在校表现的机制也失去作用。因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不一定找到合适的工作,学业成绩一般甚至是较差的学生凭着家长的权势,很早就能落实到优越的工作岗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把当代大学生推上了市场经济竞争的大舞台,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用人单位的苛刻条件使当代大学生不得不现实,不得不讲究实惠和实用,对待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关注度降低,甚至是漠视,而对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斤斤计较。此外,大学生们为了不至于在市场竞争中失败而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他们更加强调自身利益的发展方向,淡化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2. 学校课程设置的“实用化”倾向

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为了适应岗位需求,一些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倾向于实用性、技术性。人文学科受到冲击,思想道德修养、艺术修养方面的课程更是形同虚设。一些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不管自身特点,一味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所谓“热门专业”、“实用型专业”,哲学、历史等文科“冷门专业”往往受到排斥。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很多大学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精

书馆,2003:29~30.

(3)王冰路.法律技能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

(4)邵文华.高职的定位.职业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1-

(5)周世中.倪业群等著.法学教育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6)燕树棠.法律教育之目的.转引自王健.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第328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欧亚学院2007年院级科研课题项目“高职专科法律人才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探析职校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教育对策

傅惠丽

(浙江工业大学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浙江杭州

摘要:事业的成功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未来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更应注重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此,笔者对海宁市技工学校学生人际关系进行调查,并对结果了进行分析,总结出职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及不良的人际关系类型,进而对症下药,寻求合适的途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人际关系和谐,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适应时代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职校学生人际关系和谐

1.调研的背景及意义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在研究近百名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后得出结论:一个人事业上的的成功,只神培养,把精力重点放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岗位上。

3. 高校责任教育的缺失

(1)责任教育内容“大而空”,缺乏实效、针对性。

大学责任教育的内容显得空泛、“口号化”。学校常常教育大学生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而读书,却很少教育大学生把成就自我、实现自我与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有机联系起来;教育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却很少教育大学生把崇高的信念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结合起来。高校责任教育的内容过于空泛、与学生实际相脱离,空谈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责任要求过于理想化,使学生觉得责任目标很遥远而难以企及,过于空泛的责任目标最后只剩下口号,学生本应该承担的基础性责任也被忽视了。

(2)责任教育方法上过死,以“说教”为主。

大学责任教育主要以“灌输”为主,强调课堂中的理论教育,忽视具体的责任实践教育环节;只有单一的教师理论灌输,没有多样化的有效指导;将学生作为责任教育之受众,忽视发挥学生在责任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忽视学生对责任教育的内省和内化。责任教育的有效性在于“内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责任者。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对学校与教师这种灌输式的责任教育很反感,但又不敢对学校强行灌输的责任教育正面采取抵制行动,于是便转入地下,采取“口头上答应、行动上不兑现”或言行不一致的应对策略。这种责任教育的方法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造就无责任的人或者是只对自己负责而不对外部负责的人。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应对策略

1.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责任感不仅是一个认识范畴,也是一个实践范畴。因为道德不是靠嘴巴“道”出来的,如果道德只会“道”,而不“行”,那就叫“道学”好了。伦理学的实质也是在于实行,若是不实行,那就叫“理论学”好了。所以,抓住了“实行”,就抓住了责任教育的根本[4]。学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强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自己的责任实践能力。学校要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中,并且占一定的课时数和学分数。同时,学校要针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项目建立相应的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中引导学生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并不断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

2. 寓责任教育于各科专业课学习中。

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能,而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事业能否成功。职校学生,虽然还在学校学习,但已经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关系网络之中。例如:在家里,要处理好与父母、邻居的关系;在学校里,则要处理好与教师、同学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职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中人际交往将越来越频繁,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职校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如果对社会人际关系一无所知,那么一旦涉足社会,将无法适应现实工作环境,就会感觉社会与学校的人际关系落差太大,无所适从。实践同样表明,那些获得高薪或高职位或自己当老板的往往不是学习上的尖子生,而是那些全面发展、人际关系良好的毕业生,因为他们善于与人交往,善于展示自己的才华,能获得

责任教育不仅在德育课中,而且蕴涵在各门专业课中。因为学科内容不仅涉及普遍的客观的知识,而且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即使是客观知识也是人类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结果。一些科学家不断追求真理、为了全人类的幸福不计较个人得失,承担起巨大的社会责任。所以在各科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背后隐藏的丰富的人文知识,特别是道德责任意识,各学科要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任务。

3.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授课教师的人格修养深深影响着学生,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学生负责任的教师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也从教师身上学会了怎样对他人、对社会负责;而一个自私、冷漠的教师不仅难以教育学生,学生也会受其影响,相应地表现出对教师的冷漠,这种情感进一步扩大就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在责任感淡化的社会大环境下,教师更应该身先垂范,为人师表,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感染学生。

四、结语

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成败,关系到高校能不能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材,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更何况是高级人材;器是物,物是死呆呆的,再高级的器材,即使是高档的智能机器人,也不过只能具有人所赋予的复杂而精巧的功能或程序,其一切都不可能越过人所赋予的可能界限这一雷池半步[5]。因此,高校责任感教育必须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作进一步研究,探索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方法,从而改变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现状,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志毅.文本与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3.

[2][3]李建强等.人文素质从哪里来[N].文汇报,2003-5-15,(03).

[4]曾钊新.教育哲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17.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5

(皖西学院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1005班)

摘要: 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社会举足轻重,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但纵观大学校园就会发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淡化,其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成功的教育好下一代就是在改变我们的未来。所以强化大学生责任感势在必行,此举需要学校、社会、大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同时注重一些方法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增强

一、社会责任感的概念

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那么,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社会举足轻重,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社会责任感从广义上说是指个人、组织对自己、他人、家庭及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从狭义上说是指个人、组织对社会的责任。

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当今不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明显的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他们并不否认承担社会责任,可一旦涉及到具体利益时,又往往首先考虑个人得失。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主要应该具备三点品质: 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

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到现在的高科技产品。正是由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努力地工作。他们当中的每个人都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那些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人,是应该为我们痛斥的,从发动世界大战的希特勒,到侵略中国的东条英机。从事恐怖活动的恐怖分子,到鼓动他人反国家反民族的右翼势力。因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为人类的进步,为国家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我们在褒扬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在批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人,但是我们现在更应该从自身做起,不管是做大事还是小事,都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做,还有什么做不成呢?

如果地球上的公民,每个人都有一种大义的社会责任感,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不在有战争,我们的环境将不在遭受破坏,世界上将没有贫穷,没有饥饿,没有艾滋病。如果我们国家的公民,每个人都有一种爱国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的国家将变得更强大,人们生活更幸福。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

社会责任是人类活动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方面,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价值观、忠诚、良知、信仰的认同,是个人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表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对祖国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伴随商品经济而来的道德的世俗化,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淡化,主要表现在重个人轻社会,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重功利轻道义,重物

质需要的满足轻精神境界的升华,重索取轻奉献,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社会原因。首先当今社会已经由原来的同质社会变成了异质的多元社会。多元社会是一个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生活领域独立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形式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化的社会。这种状况使各个组织和每个人都关注于自己利益的实现,社会整体的背景变得越来越不清晰,社会整体利益变得越来越难以确定,人们因此也越来越难以对自身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产生认同。于是,人们也就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大学生自身原因。一些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上大学,而不是通过上大学来确定自己所要承担的专门职责。表面上,他们是根据社会需要来自愿地选择其所学专业,但实际上是根据哪种专业有更丰厚的经济收入来选择的。更轻松体面的工作,更丰厚收入的想法是潜藏于上大学的目的之中的。二是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已经习惯于从父母那里索取财富,从老师那里索取知识,只享受权利而没有履行义务。进入大学以后,他们认为自己是出钱读书的,有权要求修改教学计划,有权要求选课,有权要求选教师,但从未考虑自己还应该履行遵守纪律、聆听教师传授知识等义务。

四、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举措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迟早要由他们来承担,因此他们必须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主人公意识,才能担起历史重任。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小做起。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高校教育者的积极引导。

1、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最好的途径就是做好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弘扬传统文化,使他们的责任感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行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应积极配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宽容和思维发展空间,教导他们尽量多去考虑别人,让大学生明白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学校应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自觉地把社会的需要内化为个人的成才目标,在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深厚的人文底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摆脱非文明、低级趣味的影响,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爱、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是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教育中。二是拓宽视野,重视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三是重视隐性教育,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文教育。

3、建立一个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并把结果记入档案。学校教育应把社会责任感作为一项基本内容,在学生评优与升学中,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科目。同时,在社会责任感的评价体系中,应当精简和优化社会责任感的考核指标,使其在实践中可行。除了在学校,在其他领域的考核中,社会责任感也可以作为一项必要的考核内容,如在公务员的录用与政绩考评、企事业员工的录用与晋职加薪等。

4、社会应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在引导大学生时,应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让他们及早的接触社会,使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思想上的教育,感受到自身的责任。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更进一步地增强社会责任感。

5、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应结合实际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比赛等,在这些活动

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活动中要十分重视用富有时代精神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劳模人物和学生身边的“责任典型”教育激励学生,使他们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6、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仅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事,学校、家庭、社会应该通力协作,共同努力,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就家庭而言,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父母本身也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总之,父母不仅要求孩子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学会承担各种责任。就学校而言,除了要完善和深化教育内容以及改进教育方式,还要完善责任感教育的评价、监督、奖惩机制,营造从教学到教育、从管理到服务、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全方位的责任感教育氛围。通过这些措施让大学生在学校中承担各种责任,获得直接而深刻的责任体验。此外,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以及与社会合作,与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社会而言,从根本上说,社会责任与精神世界不单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制度性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制度缺陷,主要表为在一些社会生活领域,部分公民社会责任的制度规范基本属于空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在教育和制度规范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与实践 篇6

一、培养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正确认知

学校要让学生知道,培养社会责任感不是讲空洞的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弘扬正能量,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也是自己将来有所成就的需要。社会责任感就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美好而勇于付出、敢于担当的情感,是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道德义务。正是由千千万万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民,共同构成了民族的脊梁。

马克思、恩格斯、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朱剑凡、雷锋、焦裕禄、华罗庚、钱学森、袁隆平、孔繁森、任长霞,以及历届“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们,他们就是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典范,而忤逆父母者、弄虚作假者、信奉邪教者则不是。至于那些贪腐分子、恐怖分子、为富不仁者,都是假丑恶的典型,丝毫谈不上社会担当。

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北大学子要知行合一,指出“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并具体提了四个要求: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工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基于这四点,我们培养普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进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前途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先烈和当代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当然,我们还要进行文化课程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要用马克思、毛泽东、保尔·柯察金等古今中外的人物实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有担当的崇高理想追求,并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做好当前的事情,进而鼓励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教育学生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的使命感,要以革命先辈立志成才和为国家不怕牺牲的精神砥砺自己的意志,增强自己的勇气与毅力,开阔自己的胸怀。

第三,教育学生关心时政,勇于实践。从“五四运动”到八千湘女上天山,青年是历次革命运动的生力军,而非“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要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来深入社会,做志愿者,做调查者。要主动通过网络、报刊关心时政,养成“心系天下苍生”的伟大情怀。

第四,教育学生苦学本领,提高身体素质,保持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为报效国家做准备。要养成爱学习、会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学习就要耐得住寂寞。马克思在作文中写道:“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近年来,近视学生、“豆芽菜”、大胖子体型比例均有所增加,军训中晕倒的现象时有发生,要培养学生养成“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习惯。另一方面,学生心理问题有所增加,如自我评价管理能力差、沉湎于网络、在性别认同方面出现心理障碍等。因此,要教育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阳光开朗的性格,并对其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予以矫治,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第五,教育学生“爱劳动,尚简朴,能自主,爱集体”。有些学生非名牌不用,不愿过同吃同住的集体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出现了家长“陪读”一族。此外,还要教育学生“说真话,行实事,不做假”,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

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原则和方法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多途径、全方位、全时空、全覆盖的原则;二是切合学生年龄特点,教育形式多样化的原则;三是有主线、有重点、分阶段的原则;四是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五是与当前存在的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六是灌输教育与反思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七是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八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九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榜样示范原则。

科任教师应该结合适当内容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利用《中学生守则》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细化落实到“班级文明公约”和“寝室文明公约”,利用班会进行系列化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校组织力量进行高质量的校本教材编写工作。

校园广播、电视、报纸、宣传窗、黑板报、文化节和艺术节是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平台。学校可利用“国旗下讲话”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讲话内容要系列化,主讲人员要多样化,领导、教师、后勤人员、学生、家长都可主讲。还可设立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示范岗,用身边的模范感化学生。利用青年党校这个重要平台,定期进行党的知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教员可以多样化。鼓励学生走上街头做公益劳动,如慰问敬老院,走访特教学校等,与此同时,邀请道德英模来校演讲,让学生现场感受英模人物的高尚道德情操,并开展学习道德楷模的比赛。

开展校园有歌声活动。班班有歌声,天天有歌声,唱响正气歌。唱国歌、校歌、班歌、共青团员之歌,唱经典红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歌曲,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中国》、《为了谁》、《为人民服务》等,学校可编写一本《校园歌集》。利用优秀的影视、书刊作品弘扬爱国精神,感化学生,培养其高尚的人格。比如,可以定期播放《焦裕禄》、《红旗渠》、《开国大典》等电影,并进行观后感评比。

此外,还可进行征文、演讲比赛,批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错误思想,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爱精神,弘扬为国家为民族争做奉献的精神。在学校建立“能量墙”,将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头像、简介,以及精选的励志格言镌刻上去,将学校以及本校教职工、学生的感人事迹张贴上去。

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效果评估应遵循“五个结合”的原则,即“粗与细相结合,过程与目标相结合,认知与行动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整体评估与个别评估相结合”。同时,要创新评优方法,如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干部”,可以采用达标制,不限名额,达标即评。甚至对有些经过努力尚未完全达标而又渴望达标的学生,在其自愿的基础上,可以“预评”其想要的称号。

浅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篇7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本义

责任感作为一种社会情感, 是在一定社会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起来的, 也是社会化的结果, 它含有较多的理性成分, 并表达着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从德育学角度看, 责任感是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承担责任的一种意识, 是对自己在道德活动中完成道德任务情况是否满足的道德判断;从心理学角度看, 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承担人类社会和自身发展责任中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从价值取向角度看, 普遍社会责任感意味着关怀自我生命、他人生命的实现, 关怀自我幸福、他人幸福和社会整体福利的实现, 尊重生命、尊重且捍卫人格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关怀社会正义的实现、积极对抗邪恶和不义。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 主动、积极、健康、向上。但在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 加之青年学生思想活跃, 这就使他们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矛盾心态,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兼顾社会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但偏重个人利益。通过校内调查显示, 大学生十分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 希望国家早日富强, 也愿意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在现实中往往把关注投向自身, 强调自我设计、自我发展。部分大学生心中只有自己或家庭, 即使知道要兼顾社会和个人, 但在两者之间仍然偏向个人。谈到社会理想和历史使命, 许多学生认为个人在其中的作用和价值微不足道, 他们已经把诸如“为国家作贡献”“增强事业心、责任感”等排除在自己的动力以外, 基本上都将与个人相关的因素视作学习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是价值取向多元, 但功利倾向突出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 总体体现了公平、自律、竞争、自立的时代特征。他们崇尚进取务实, 注重个人奋斗,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的成才设计也是多方位、多视角的, 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但是实用化和功能化的取向明显。在学习上, 重技术而轻基础, 重知识而轻能力, 重自然而轻人文;“考证”之风盛行;在入党、当干部、交友、甚至恋爱方面都显现出明显的功利化色彩;择业中往往对工作的报酬、单位性质以及工作是否稳定等诸多实际利益的考虑多于对事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考虑。

三是社会性情感增强, 但关心与冷漠并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处在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阶段。他们情感丰富而强烈, 但又有较大波动性。他们的社会性情感已显著增强, 对祖国的神圣感、尊严感、自豪感, 对事业的责任感, 对事务的正义感, 对同志的友谊感等都得到了增强。在为他人和集体服务时会感到愉快, 对见义勇为表示尊敬, 见到别人遭遇不幸感到同情并予以关心帮助, 对自己做了损害他人或集体的事会感到内疚和自责。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 大多数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各种关系上、在价值观取向上, 尚未完全摆脱家庭和个人的小圈子。因此, 这样的道德情感水平还不足以成为支撑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强大力量, 常常表现为认知、情感和行动的脱节。

四是竞争意识强烈, 但意志薄弱。大学生无论在对待国家还是个人发展上, 危机感与竞争意识都较强, 成才愿望强烈, 目标明确。他们学习努力, 愿意全方位提高自己;能主动走出校园, 投身社会实践;勇于挑战, 积极创业。但在构成意志力的自控力、承受力、抗挫力等方面表现又不尽如人意, 总体带有任性、自控力和耐受力差、意志薄弱等性格特征。部分学生缺乏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 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遇到困扰和挫折往往采取逃避、抱怨的态度, 甚至放弃生命。在择业和就业方面, 有的大学生大事做不了, 小事不愿做, 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 也缺乏担当社会责任的信心和勇气。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成因探析

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 究其原因, 既有大学生个体性因素的影响, 也有家庭与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对其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社会大变革中的负面影响。当前,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社会的生活方式、就业选择、利益诉求、价值取向等出现多样化趋势,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因素增多、渠道扩大、程度加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群体本位开始向个体本位转变, 导致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甚至“小我膨胀, 大我萎缩”。同时, 在全球化浪潮下, 造成部分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淡薄, 信仰迷茫, 社会责任流于空谈。

二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失误, 非理性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存在误区。重视亲情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父母可以为子女成长和教育牺牲一切, 因此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心呈现“超重”趋势。家长们这种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传统家庭教育方式, 使大学生们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家长对孩子一味宠爱纵容, 容易使独生子女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 养成任性、执拗的坏脾气, 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从而影响其责任意识的养成。

三是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不足的限制, 使大学生对社会现实认识存在偏差。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与社会实践, 再加上心理尚未完全成熟, 情绪易激动, 遇事易急躁, 不能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各种社会问题。面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他们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常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事业激情, 学习无动力, 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确立科学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提高社会责任感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理念。高等学校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除了要求教师有爱心、耐心和宽容心外, 还应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独立, 这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前提。实践证明, 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实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信任学生, 就是相信人性向善性的存在和个体人格自我发展的力量, 从根本上反对灌输、强迫, 倡导平等对话、启发引导。从某种程度上说,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其根本内涵就是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 通过和风细雨的教化、无微不至的关怀、耐心细致的引导, 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选择、自我判断、自由思想的能力, 去选择他们应该、可能承担的社会责任, 激发他们责任担当的勇气和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丰富和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切入点, 增强大学生的责任认知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高校在责任感教育中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提高大学生的责任认知能力。首先, 要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为基本内容, 帮助大学生认识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明确应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其次, 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 个人离不开社会, 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从而消除个体本位思想的影响。再次, 要使大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让学生明白历史的责任是不容推辞的, 不管是否意识到, 它已落在肩上。对这种历史责任的自觉意识, 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觉悟。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由之路。人虽生来是有自由权利的, 但是自由和权利从来都是同责任相统一的, 脱离责任的权利和自由是不存在的。

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训练, 优化大学生的责任意志。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往往产生徘徊与动摇, 做出背离自己思想的行为, 出现言行不一甚至人格分裂的行为, 究其原因都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因此, 在培养大学生责任认知与责任情感的同时, 不可忽视其责任意志的发展, 要重视大学生的责任意志优化教育。要让学生明白顽强的意志品质是承担责任的基本保证, 要善于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个人, 只有拥有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 才会在社会责任行为实践中表现出主动精神, 形成社会责任感。

三是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就家庭而言, 父母要注重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父母要让子女从家务劳动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子女的责任意识和能力;从对家庭负责开始, 进而帮助他们超越个人的利益, 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 形成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总之, 父母不仅应要求孩子学会做事, 还要学会做人, 学会承担各种责任。就学校而言, 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自立意识增强、可塑性较大的特点, 正确引导他们把自身价值实现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 使他们“心系祖国、服务人民”。学校要大力加强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 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 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的校园文化建设, 使之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 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 在和谐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 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另一方面,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 教师更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发挥榜样作用。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认真负责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学生。

浅析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篇8

(一) 国际背景

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中, 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 在有利的一面中, 对中国来说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如, 钓鱼岛问题, 南海问题等。众所周知, 当前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高校又多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教育基地, 如果我国大学生没有社会责任感, 我们就很难在世界上立足, 所以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刻不容缓。

(二) 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 在经济上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国际地位也得到了大大提升。但是, 我们仍然要清楚中国现在还存在的问题, 譬如:贫富差距过大, 环境危机, 道德滑坡等问题, 这就要求大学生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 认识到他们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概念

社会责任感是指作为社会的成员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应该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对自我的责任感, 具体包括大学生有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等素质的责任。 (2) 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 包括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等。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现状

(一) 社会主人翁意识薄弱

所谓重私轻公是指重视个人理想, 轻视社会理想。作为当代大学生肯定心中怀有理想。他们希望靠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出人头地, 但是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他们认为社会理想离自己太远、太空, 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近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

(二) 缺乏正确的人生取向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利益主体多元化, 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许多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而忽视社会价值, 表现出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 更加务实, 而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缺乏正确的人生导向。

(三)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使得大学生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 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 在这种形势下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实现自己的利益。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 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 所以在选择就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

四、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一) 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才能确保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就是要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个根本目的决定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 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为此, 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 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 是发展中国的成功之路。这个共同理想, 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它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共同为之奋斗, 能够最大限度地统一社会意志、集中社会智慧、激发社会活力,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培养大学生做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三) 弘扬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旋律

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就是要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高校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 我们要针对大学生可塑性强和创新性的特点, 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教育,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许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及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陈黎东.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与对策[J].中州学刊, 2007

[3]刘宏, 舒清泰.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及对策探讨[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4]阎海潮, 柳靓.缺失与构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问题的思考[J].理论观察, 2006

[5]贺正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J].长春理工大学报, 2009

[6]伍友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的思考[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7]张全省, 范丽.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效性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8]刘贵芹.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8]李国华.进一步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J].党建, 2006

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探讨 篇9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非自发的过程, 它需要通过教育、培养, 依赖于外部的导向和内在的自教自律、自我体验而形成。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素质教育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统一。

对策之一: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应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导向, 做到道德理论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行为教育的结合, 实现知行统一。学校德育工作中,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必要的理论教育是责任感教育不可逾越的初级阶段。通过教育, 使学生知道:热爱生命, 维护尊严, 修身养心, 发展自己, 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对自我的责任。平等待人, 乐于助人, 善意批评, 真诚合作, 宽容大度———这是对他人的责任。养老抚幼, 孝敬父母, 维护家庭和睦, 承担家务劳动———这是对家庭的责任。履行义务, 奉献集体与社会, 遵纪守法, 参与社会活动———这是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热爱祖国, 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尊严, 保持民族气节, 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这是对国家的责任。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社会赋予每个人的神圣使命, 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明白神圣使命的完成必须立足于社会个体的高度责任感。

对策之二: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应注重良好习惯培养。责行是责任感的外化, 是责任感的最终归宿。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必须重视个人的实践活动和良好习惯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把“责知、责情、责意”变为客观现实的“责行”, 不至于沦为“口头上的将军, 行动上的矮子”。学校可建立家务劳动制度, 根据学生不同情况, 要求学生承担相应的家务劳动, 家长给予具体安排落实, 学校定期的监督和检查, 并在校园里定期开展家务劳动竞赛和表演活动,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逐步具有集体、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品质。

对策之三: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应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全员育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培养责任感的重要园地。与其他两个环境相比,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 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加速作用。但是, 实践证明, 单靠学校一方努力, 是很难将教育的效能延续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个人的性格、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家庭氛围、家长的为人处事态度等都会影响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 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学校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 这种沟通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如: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书信交流、电子邮件等。这种沟通的内容应是教育方法的探讨, 不应仅仅是成绩单的报告。

对策之四: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应强化责任感教育的渗透性, 建立良好校园环境的激励。将责任感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思想政治课所要承担的任务, 就是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关社会科学的知识内化为观点, 解决学生的政治导向、理论导向、价值导向以及道德导向等问题, 在实施德育方面较之其它德育途径具有更大的优势, 在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方面, 也是其他教育途径不可替代的。因此, 思想政治课应是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的重任。教师应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 突出责任感教育。

对策之五: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需要提高中学生人格魅力培养。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只是培养责任感的外部因素, 个人主观努力才是培养责任感的内部因素和决定性因素。任何好的措施、手段、方法, 如果不与学生的自省内化相结合, 则言与行不一、思与为不一。因此,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应以人为本, 贯穿人本主义思想, 一切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 立足于学生思维特征、认识能力, 注重教育效果的及时反馈, 让学生明白, 任何说教是否有效,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认同、自我修正、自我提高才能达到。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坚定目标, 塑造美好品性及人格魅力培养。

学生社会责任感 篇10

社会责任感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设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对社会负责, 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 这样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贵州宣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说:“过去我们讲素质教育, 多数情况下讲的是两条,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一次明确提出, 在这两条之上还有一条, 那就是社会责任感, 也就是思想品德, 强调‘富国家、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种种迹象表明,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Berman (1997) 提出社会责任动机理论, 认为不公正、榜样和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责任行为的内在动机, 在不同的年龄、经历和环境下三种动机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 并提出在适当的年龄采用实际的办法提升学生社会责任心的四项措施:关爱环境;树立亲社会和道德行为的榜样;对责任行为技能的培养;面对不公正行为, 解决矛盾有效方法的培养。

本文以6所公办高职院校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进行了分析, 同时从社会责任动机理论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希望对全省乃至全国的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研究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南京江宁大学城3所公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共发出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67份, 有效率89%。调查的学生基本状况为:男生112名, 女生155名;年龄为18-21周岁;年级为大一至大三。

(二) 调查工具

根据社会责任动机等理论自编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表。调查在访谈、借鉴前人问卷设计的基础上, 从国家责任、家庭责任、环境责任、学习责任、他人责任五大因子出发精心设计了20道题目的调查表一份。为保证调查工作的有效性, 我们在一所高职院校发出调查问卷30份用于预调查, 根据统计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订, 将一些同质性、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题目进行了修改和删减, 最终形成了18道题目的调查问卷。

(三) 调查统计结果

1.南京地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自我评价总体是令人满意的。根据调查显示:南京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评价及态度选择总体是令人满意的。在对社会责任感的自我认知上, 对“有人认为‘80后’、‘90后’基本都丧失了社会责任感, 你认为呢?”的回答中, 56%的学生表示“反对”;调查表明, 高职学生关注国家大事, 并不像很多人认为“高职学生很自私, 只知道玩游戏, 完全不关注国家要闻”;对“最近您看得最多的是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的回答中, 42%的学生选择了“十八大新闻”;在环境责任感问题上, 对“南京江宁大学城可能要建药厂, 会产生污染, 您觉得该怎么办?”有52%的学生选择“向江宁区规划处投诉”, 有42%的学生选择“环保部门应该监督”;在家庭方面, 高职学生对父母基本都心存感激, 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您都愿意赡养父母吗?”的问题, 85%的高职学生表示“应该无条件赡养父母”, 12%的学生选择“看具体情况”;在对他人的责任感上, 高职学生还是倾向于帮助他人的, 对“乘坐地铁公交时见到老弱病残孕等人你会让座吗?”74%的学生选了“一定会主动让座”, 15%的学生选择“如果我坐的是爱心座我就让座”;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问题上, 高职学生表现出较好的自我意识, 在对“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甚至发生男女之间的性行为”的看法中, 22%的学生表示“非常反对”, 57%的学生表示“不太赞成”。

2.南京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及自我评价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1) 职业价值取向上, 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

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 高职学生表现出以个人利益为重, 这种价值取向尤其是职业价值取向的错位值得我们深思, 这是为什么当今社会出现“公司招不到合适人才,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对于“如果需要你去服务大西北、苏北欠发达地区或者基层, 你会如何处理”, 71%的学生考虑到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表示会“有所顾虑”, 只有25%的学生表示“愿意去锻炼自己”;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考虑择业去向的因素时, 38%的学生希望到国有大中型企业, 35%的学生希望到“外企”, 只有2%的学生希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表明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得较多, 对集体需要的方面考虑得较少。

(2) 责任观念上, 自我责任弱化。

研究认为部分大学生对承当责任存在一些想法, 虽然社会的发展使分工越来越细, 各部门联系越来越紧密, 但是有分工就必然有责任, 只有将自己的责任先承担起来, 形成一个敢负责任的氛围, 才能合作出好的结果。据调查, 对“您的学习动机是什么?”的回答中, 84%的大学生选择“自己将来有个好工作”, 而选择“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大学生只有24%;对“你认为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是什么?”的回答中, 有85%的大学生选择“提高自己的技能, 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对“您最欣赏哪一种幸福?”58%的大学生选择“幸福在于家庭幸福, 爱情圆满”, 只有12%的大学生选择“幸福在于为社会服务”。

三、讨论

(一) 南京地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分析

1.内在个体因素。从总体上看, 南京地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令人满意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和创造者, 如果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 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令人担忧了。但不能否认现在大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上还存在一些消极的因素。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 但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 看问题比较片面, 不能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社会的积极面与阴暗面、小事情与大事业之间的关系, 很容易使他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走极端之路。其次, 高职学生由于高考不理想曾遭受过一次打击, 对社会、对教育的不公平存在或多或少的怨恨, 因此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更别提社会责任感了。

2.外界环境因素。首先, 西方的一些自由主义的错误观念涌入中国以后, 被部分学生所接受, 阻碍了他们承担社会责任感的思想与意识。其次, 中国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发展的重视稍显不足。进入大学前, 学生的选择, 如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几乎是教师一手包办, 培养的是循规蹈矩的学生, 例如小学包一样的书皮、中学穿一样的校服, 等等。但是, 循规蹈矩的背后, 却隐藏着缺乏主体性、创造性和责任心, 甚至使学生常常觉得自己处于管理者的对立面, 容易滋长逆反情绪和破坏欲望。另外, 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导致家庭教育的重心偏移, 父母承担所有的事务, 本该由学生自理的事情也由家长全部包办。更有甚者, 继初中、高中之后, 现在大学出现家长“陪读”的现象, 使学生的责任感进一步降低。

(二) 基于社会责任动机理论的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对策研究

根据Berman (1997) 提出的社会责任动机理论, 我们可以四项措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关爱环境、关爱大自然。地球是我们大家共同居住的地方, 她的环境是脆弱的, 我们不能为着眼前的发展而采取肆虐的行为, 对她索求无度。在高职院校中大力开展“关爱环境、关爱大自然”等活动, 激发学生对大地母亲的热爱及怜惜, 懂得从小事做起, 关爱环境, 保护地球, 成为自然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 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发挥亲社会道德行为的榜样作用。榜样示范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是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 以生动形象的典型事例影响学生, 使教育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榜样是无声的语言, 比有声的语言更有力量。青少年学生可塑性大, 模仿性强, 有了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 就更容易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有助于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因此, 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身边的榜样, 前行的力量”等活动,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责任行为技能。继智商IQ和情商EQ理论推行之后, 责商RQ (Responsibility Quotient) 理论正引起关注。责商, 即责任商数, 是指个体掌控责任行为的综合能力指数, 具有完全责任行为能力的个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内涵包括展示才能、创造价值和约束行为, 遵守规范, 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研究表明, 优秀卓越者、逆境成才者, 其责任行为掌控能力往往超乎寻常。因此, 培养学生的责任行为技能对于个体成才及社会责任感培养有深远的影响。

4.培养学生正确面对不公平现象的能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尤其是在如今的社会, 虽然政府一直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 可是需要一定的时间。高职的学子们在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往往义愤填膺、怨天尤人, 甚至抱怨社会, 这些其实是无济于事的。我们无法改变现境, 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 引导学生合理调整自己的心态、调节自己的情绪, 遇到不公平现象的时候懂得去合理申诉或者将其合理化, 这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键。

摘要:文章通过对南京六所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调查, 研究了当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并从社会责任动机理论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动机理论

参考文献

[1]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1.

[2]王绍玉.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报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2.4.

[3]赵俊凤.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04) .

[4]陈婷, 王彬, 李书宁.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J].青年探索, 2008, (06) .

学生社会责任感 篇11

关键词:高职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山东省学校德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技能联动培养模式研究”(2015—xd—031)

D64

一、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趋势,但高职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着社会责任感消极、弱化的问题。

1.个人利益高于社会责任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学生把自己的自身发展放在首要关注位置,价值的评价重点由社会转向了个人。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奋斗,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甚至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

2.享受权利高于承担义务

随着“依法治国”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然而部分高职学生过分强调自身权利,漠视自己履行义务。在家理所应当地享受父母的呵护与付出,不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忽视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在学校过着自由散漫的生活,只看重受教育者的权利,注重学校、社会所提供的教学管理及学业资助资源,漠视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义务。

3.责任担当缺乏实践能力

所谓责任担当,就是将责任意识付诸于具体的、实际的行动,身体力行承担责任。学习上的消极态度,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习观念,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集体荣誉感的缺乏,都影响着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为,造成了高职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能力上的欠缺。

二、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罗伯特·欧文曾经说过:“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这启示着,社会生活环境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有着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既有积极影响又有负面效应。

2.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

当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是高校的“两课”,但目前运用在众多高校课堂上的依然是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当下高职学生追求个性,注重知识交流,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学校对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方式上缺乏创新,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存在问题,都是导致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因素。

3.家庭教育的偏差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于子女的成长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在现实生活中,种种因素导致家庭教育中依然存在偏差,如,家长的德育水平不高,无法为子女起表率作用;对子女过分溺爱或关爱不足,导致子女或自私冷漠推卸责任,或产生心理问题;家庭教育中注重智力培养,忽视子女道德品德的建设。这些都影响了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建立。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原则

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社会责任的养成教育应当作为对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

1.养成对个人及家庭的责任观

对自己负责,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根本。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让其从内心产生对责任感的认同,从而才能付诸实践,明确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能够担当起自己应当负起的责任。并且,需要让学生珍爱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了解父母和亲人对自己的付出,知道自己所承载的家庭希望,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2.养成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观

人不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世间,而是无时无处于他人产生着联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交际网络的一环,有责任去关爱、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利益,进而对不相识之人,也建立起一种责任感。

四、提升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1.优化学校教育方式

学校要进一步优化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在保持理论性的同时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更明确地指导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让高职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育教育的作用。要积极开展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责任实践中,感受履行社会责任给社会、周围人、身边人带来的好处,感受履行社会责任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教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履行社会责任。在全校范围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风气,通过良好的氛围来带动其他同学,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因此,尽快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兼顾起来,实施联动培养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2.改善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孩子学业成绩、升学情况的观念。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孩子最终成就的大小更取决于德,而不是以学业成绩为代表的智商。要改变那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依靠学校,与家庭无关的错误想法。父母要以身作则,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好孩子的启蒙导师,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要与孩子多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及时排解孩子的不良思想。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责任的重要外部环境。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严肃处理各种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大众媒体要强化正确的引导作用,积极宣传各种好人好事,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风气。要深入剖析西方错误思想观念,广泛告知大众西方错误思想造成的恶劣影响,让群众自觉抵制它们的入侵。

五、结语

责任感的理论构建仍任重道远,需在全面、全员上着眼,在目标、方法上着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提出适当的责任感教育实践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把他们的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目标相互融合,从进入校园开始就有自己清晰的职业规划和成长定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未来成长责任,激发自身的斗志,以达到高等教育的最终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启红. 论加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 7) .

学生社会责任感 篇12

1. 校性选修课的现状

选修课主要指在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涉及范围很广, 包括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心理、对外贸易等多个方面。这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修完选修课, 会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但目前选修课出现了一些问题, 违背了开课的真正目的。笔者只列出最关键和重要的问题。

(1) 开设课程少, 冷热门课“待遇”差别大。

目前, 大部分高校每个学期开设一次校性选修课, 一般开设的课程数量不够, 而且每门课都明确限选了人数, 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另外, 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迫使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只选择对就业有用的课程。因此, 出现了一种“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热门的课程学生爆热, 一些冷门或比较难懂课程则无人问津, 如物理类、政史类的学科, 而且热门课程比较有限, 还对选课人数的限制更加剧了这种结果。

(2) 学生选课带有明显功利性。

现在的大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越来越功利化, 变得日趋单一:热衷于选修与自身专业和将来就业密切相关的, 可以学一技之长的实用型课程, 像经济管理、社交礼仪等。而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社科类文化选修课却少有人问津, 如政治学、哲学、名著赏鉴等。由于学校有硬性要求, 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选修课才能毕业, 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达到学分顺利毕业, 而盲目地选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课程, 结果达不到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学生个性优势的目的。

2. 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普遍日益缺失

当代大学生除了应承担普通社会成员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外, 还由于其所受的高等教育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期待, 而对社会负有更多特殊的责任。然而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 出现了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精神状态疲软, 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现象。责任感缺失的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精神疲软现象。

二、公益类课程开设的定位和要求

公益类课程旨在通过学生参与公益事业, 提高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性质的课程。该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关怀社会、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学生通过公益类实践活动实现与学术课程相结合, 最终达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独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之一。通过活动, 要求学生在参与中体悟敬业、守信的职业精神, 了解并遵守所学专业的伦理和职业道德;养成遵守公共道德的自觉性及公共环境意识和环保的行为习惯。

三、公益类课程开设的意义所在

1. 丰富校性选修课开课资源, 优化课程结构。

2. 对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的作用。

通过实践,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 形成包容、诚信、负责、关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 通过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中各种情况时能够应对自如。再次,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人才, 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4. 为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通过深入山区, 教学服务、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山区基础小学的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情况, 运用服务学习模式, 促进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 发挥特长, 服务山区小学, 并进行反思、分享、评估, 形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 关怀贫困山区, 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增强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为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校性选修课出现的一些问题, 例如课源紧缺和学生选课具有功利性的情况, 而且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普遍日益缺失的现象, 在高校校性选修课中增设公益类课程。学生通过参与公益事业, 深入了解社会、关怀社会, 从而提高素质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校性选修课,公益类课程,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亓嘉, 吴旭丹.以“公益服务进千家模式”提升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教育园地, 2010 (1) .

[2]施敏锋, 陈松源.社会公益服务在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中的价值解析及其路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3]王继军.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2) .

[4]孙静华.关于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思考[J].改革与开放, 2010 (5) .

上一篇:稳心颗粒下一篇:动画短片的创意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