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的改革刻不容缓

2024-05-16

铁道部的改革刻不容缓(精选8篇)

铁道部的改革刻不容缓 篇1

摘要:本文以铁道部改革为契机, 从我国铁路部门的重要性出发, 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后, 在不同经济形势下铁道部三次重大改革的方式和失败原因, 强调分析在中国当前经济体制下, 此次铁道部改革使铁路部门以市场化方式运营的可行性, 基于各方观点对铁道部的市场化运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意见, 并从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对其前景进行预测。

关键词:铁道部改革,经济形势,市场化

一、历史沿革

(一) 铁道部的发展和重要性

铁道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最早的部门之一。历史上, 铁道部经历了“成立——并入交通部——独立——再并入”的发展过程, 形式的反复不仅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发展经济的需求。此次铁道部改革实施“政企分开”, 是继改革开放以来三次重大改革后又一次新的探索, 旨在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铁路部门的高效运营, 以契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

(二) 铁路部门的运营方式应遵循与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原则

铁路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 铁路部门的运营情况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 经济发展程度制约铁路部门的建设和运营方式。当经济形势好时, 铁道部可通过运营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利润, 进而加大投入建设;相反, 当经济发展水平尚并未达到一定程度时, 盲目采用跨越式发展方式只能适得其反。因此, 选择与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运营方式是铁路部门能够与经济发展互利互惠, 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实现规模经济的必要前提。

(三) 从经济形势分析铁道部的三次重大改革

改革开放后, 铁道部曾于1986年、2000年和2008年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

1.1986年“大包干”方针。

(1) 改革内容。为了解决铁路部门在财政上对国家的过度依赖, 获得更多自主权, 激发创新和积极性, 铁道部提出了“将原本收归于铁道部的财务、劳资、人事等权利直接下包到各地路局”的“经济责任大包干”。

(2) 效果分析。由于频发的车祸事故, 此次改革以失败告终。当时我国经济处于亟待发展时期, “大包干”效仿了当时颇为流行的“经济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方式, 但是, 彼时的中国还未建立完善的经济体制, 资金实力和监督力度都存在严重不足;加之铁路部门尚属于朝阳产业, 其规模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全力支持, 过早引入竞争机制只会导致管理的失控和混乱。

2.2000年“网运分离”。

(1) 改革内容。由于垄断问题日益突出, 铁道部提出“网运分离”的方案, 企图以市场化手段打破铁道部“政企不分”的格局, 具体是指通过成立国家铁路路网公司和数家客运、货运经营公司, 将国家铁路路网基础设施和铁路客货运输分离开来。

(2) 效果分析。2000年后, 经济进入“国进民退”的热潮中国处于迅速的转型和成长时期, 对铁路运输的需求仍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当时政府非常关注煤炭运输和中国未来的高铁建设, 铁路依然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 体制改革会使行业过于分散, 因此, 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 铁道部照搬美国等先进国家的“网运分离”策略只能失败。

3.2008年“大部制”。

(1) 改革内容。为了避免部门冗杂对政府决策职能的削弱国务院决定开展大部制改革, 即将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邮政局和铁道部合并成立大交通部, 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方式。

(2) 效果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狂潮波及中国, 恰逢雪灾和中国周边局势紧张, 中国经济一直强调“稳定发展”, 而铁路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维持国家统一稳定方面的显著作用致使铁道部无法放权归入“大部交通”行列。因此, 在发挥体制优势、资源优势的需求下, 铁道部被再次保留下来。

铁道部的这三次改革都试图引入“市场化”因素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建设, 但是由于其与当时的经济发展形势并不相适应, 因此最终致流产或夭折。

二、第四次铁道部改革

(一)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 我国已经建立相对完善的经济体制,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 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有向内陆延展趋势, 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继续存在。其次, 国内通过膨胀压力较大, “关注民生, 满足民众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同时, 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 投资风险较大, 稳中求进依然是经济发展的总基调。

(二) 改革原因

一方面, 铁道部过度依赖政府, 致使职能错乱, 权责不清同时, 政府部门也已不堪重负。另一方面, 铁道部作为一个庞大而封闭的运作体系, 其自身存在诸多问题:高度垄断致使铁道部内部作业效率低下, 建设规模小, 运力不足;同时其内部管理混乱, 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第三, 妨害了有效市场竞争秩序, 不利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市场化方向迈进。

(三) 改革内容和实质

此次铁道部改革方案指出, 将铁道部职能一分为三:将铁道部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 由交通运输部管理, 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 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上述方案分别从政策制定、行政监管、经营管理三个维度实现“政企分开”。铁路总公司的组建表明此次改革的实质是试图实现铁路部门的市场化运营。

三、铁道部改革后, 铁路部门市场化运营的可行性分析

(一) 正面影响

1. 有利于多渠道融资。

企业化运作可以充分利用市场作用, 引导资金流向, 加强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从而可改变过去外部资金被不公平对待的情况。

2.“大部交通”有利于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将铁路和公路、地铁等交通运输纳入一个体系进行宏观规划, 可避免独立建设而导致的道路运输衔接不紧密和资源浪费等现象。

3. 先进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改善铁路部门的垄断不经济

和腐败情况, 同时, 有效的竞争机制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企业自身形象、科学的规划管理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二) 负面影响

1. 政府的公益性致使原铁道部在公益服务方面能够顺从

国家的需要, 但企业化之后, “利润最大化”的驱动有可能致使铁路总公司舍弃由于纯外部效应对内部效用造成的损失, 且从“指令”到“谈判”的转变很可能致使人民的福利水平下降。

2. 市场化之后, 铁路总公司从“成本—收益”投资决策

方法分析, 可能停建最不赚钱但最需要建设的铁路, 这不仅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建设, 也可能加剧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 阻碍铁路部门市场化运行的因素

1. 融资困难。

一方面, 政府信用担保使得原铁道部即使负债累累也能得到巨额贷款, 但铁路总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企业对其信用评级从其抵押品或担保情况来看并不高, 这将导致贷款难度增大。另一方面, 由于改革效力尚未明晰, 长期无法渗入的外部资金还处于观望状态。

2. 巨额负债将致使改革后铁路总公司无法集中精力搞市场化建设。

近几年来, 铁道部一直负债缠身, 其资产负债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目前, 铁路总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经升至62%, 其中, 长期负债比率升破80%, 负债总额由广为人知的2.6万亿元攀升至2.84万亿元。还债的压力将会导致铁路总公司无法集中全部人力和物力积极转变运营方式, 这必将影响铁路部门的市场化进程。

3. 客货运价格上涨压力或加剧物价上涨。

铁路总公司的市场化运营首先要面临的是票价的市场化调节。事实上, 在客运方面, 在过去10多年时间里票价基本维持不变。而近几年来, 货运价格也只是温和上涨。从2010—2012三年来看, 运输成本分别为3694.57亿元、4353.46亿元、5092.94亿元, 燃料、电力等生产建设资料的价格上涨以及员工工资成本增加导致的成本增速远高于收入增速。改革后, 成本推动导致票价上涨势在必行。不仅客运价格将有所上升, 货运价格也将继续上调, 而商品运输成本的增加会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

4. 最后壁垒有待继续攻破。

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壁垒, 铁道部从政府部门到国企的性质的转变不仅仅是牌子更换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如何切实地实现“政企分开”。基于目前铁路总公司高层人事变动不大, 且铁路总公司的“三定”方针尚未制定完备, 加上原铁道部与政府之间依然存在众多未解决的权责联系等多方面因素, 铁路部门真正迈出市场化的一步还有待多方努力。

5. 铁路职工失业问题严峻。

目前铁路系统职工有200多万人, 虽然铁路总公司负责人表示将接纳全部的原铁道部职工但是, 根据现有的企业制度和激烈的竞争形势, 铁路总公司必将面临裁员的抉择, 而人员的大量失业也将加剧经济的不稳定。

四、建议

(一) 多渠道融资

1. 政府方面的资金支持。

改革后, 政府不能完全放手, 还应该进行适当的财政拨款和扶持, 但是要谨防出现铁路部门过度依赖政府资金的状况再度发生。政府可引入控制机制, 例如可要求铁路部门承诺某些公益服务条款, 以服务购买形式进行补贴。

2. 吸引外部资金。

由于铁路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见效慢, 因此, 铁路总公司可制定详细的资金合作计划, 通过控制风险和收益预算吸引社会资本。

3. 适当发行股票。

在坚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 可通过适当发行股票收集社会闲散资金, 吸收全民管理意见, 但同时, 要仔细监督和分析资金的来源和意图, 防止出现恶意资金挤占份额。

(二) 明确债务责任, 按比例分担债务

在债务责任的明确方面, 要确定好债务的公益性和经营性, 公益性部分归入政府部门, 经营性部分归入铁路总公司。此外, 在债务的分担方面, 政府与铁路总公司也可以制订临时的出资计划, 按比例进行承担债务。

(三) 优化价格调整机制

价格的调整应该有一个适应过程。就客运方面而言, 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差别化涨价, 即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 仿照个人所得税的“累进制”制定不同票价的上涨比例, 对于低消费人群 (如:硬座票购买者) 采取微调, 对于高消费人群 (如:高铁票购买者) 采取较高幅度调整。就货运方面而言, 可根据国家相关的扶植或限制政策, 对不同需求、不同效益的货物运费进行差别化调节。

五、前景展望

目前我国尚处于经济不发达阶段, 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国情, 看待此次铁路部门的市场化运作应本着信任的态度。在此基础上, 我们要就如何更好开展铁路部门的市场化进行深入探索。此次铁道部改革行动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深化改革才是关键。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要在坚持铁路部门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基础上, 认真审视政府与铁路企业的关系, 把握好“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力度, 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从服务民众的基本点出发, 发展经济, 并逐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昕竹.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1]张昕竹.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杨金英.从垄断到市场——中国铁路改革的必由之路[J].改革纵横, 2010 (1) [2]杨金英.从垄断到市场——中国铁路改革的必由之路[J].改革纵横, 2010 (1)

[3]姜炯.铁道部体制改革初步方案将定, 将成立三大集团[N].大众日报, 2012.6[3]姜炯.铁道部体制改革初步方案将定, 将成立三大集团[N].大众日报, 2012.6

[4]盛光祖.铁道部分拆后, 火车票价将市场化运作[N].新华社.2013.3[4]盛光祖.铁道部分拆后, 火车票价将市场化运作[N].新华社.2013.3

铁道部的改革刻不容缓 篇2

国家发展改革委、铁道部关于调整铁路货物运输价格的通知

(发改价格[2008]155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各铁路局、各铁路专业运输公司:

为缓解铁路货物运输价格偏低矛盾,疏导成品油价格调整对铁路运输成本的影响,经研究,决定自2008年7月1日起,调整国家铁路货物统一运价。调整后的《铁路货物运价率表》附后。

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控,严格控制铁路运价调整的连锁反应。加强对铁路运输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

铁路运输企业要按规定做好明码标价工作,及时修改有关运价明码标价公告内容。

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和铁道部。

附:《铁路货物运价率表》

国家发展改革委

铁 道 部

铁道部的改革刻不容缓 篇3

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 截止去年年末, 全国住房公积金余额已达2.1万亿元。缴存住房公积金, 政策的初衷是国家让人们集腋成裘, 保障大家买得起房子。然而, 事关亿万人切身权益的住房公积金, 如今俨然成了一笔数额巨大的“闲钱”:用来买房, 杯水车薪;移作他用, 涉嫌违规。而根据去年的统计, 全国城镇在职职工还有22%的职工未缴;在广大非公企业中, 缴纳的比例甚至不足20%。

因此, 舆论认为, 住房公积金制度必须作出调整, 明确住房保障制度的定位, 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 改变现有监管模式, 确保资金安全。也正因如此, 在去年12月23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 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提出, 2012年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就是配合有关部门加快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这项工作由住建部公积金监管司牵头进行。据接近住建部的权威人士介绍, 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住房公积金的用途和功能的调整、对覆盖人群的重新梳理、对监管的制度化约束等方面。

唤醒沉睡的资金, 规则与实践之间, 有无良方?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 住房公积金将何去何从?如何修订《条例》, 才能使公积金有效地帮助有住房需要的人群实现“住有所居”?

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软肋”

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之初, 主要是针对城镇普通在职职工及中低收入人群设计的。作为一种义务性的长期住房储金, 住房公积金也是住房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1998年7月, 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当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改为货币化分配。单位取消福利分房, 职工没钱买房子, 怎么办?国家设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贷款给职工用于买房。

1999年4月, 国务院颁布《条例》, 以法规形式确认了住房公积金制度。3年后,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一次修订。

此后10年间, 公积金增长速度远不及房价, 难以给购房人足够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 违规挪用公积金现象也屡禁不止, 各界纷纷呼吁再次修订该条例。

约束无力, 实际覆盖率低

8年前, 小李从国内一所名牌大学法学院毕业后, 留在北京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当时, 每月她缴纳80多元, 单位缴纳80多元, 都进入她的公积金个人账户。两年后, 她辞职了。辞职后, 由于短期内没有找到工作, 小李将社会保险转移到户籍所在地的人才机构, 而住房公积金只能办理封存。此后, 她相继在几家民营企业工作, 但都未办理住房公积金。

4年前, 小李进入北京市一家中等规模的律师事务所工作, 她发现, 这家律师事务所跟之前那几家企业一样, 在建立之初就没考虑为员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因此, 她的住房公积金账户至今仍处封存状态。

根据《条例》, 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城镇企业 (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城镇私营企业等) 都应该在制度的覆盖范围之内, 但实践中, 住房公积金制度约束力比较弱。

《条例》规定, 单位不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或者不为本单位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设立手续的, 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 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至今没听说哪家企业因此受到处罚。”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说, 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本身存在问题, 对违反条例的行为缺乏刚性约束。

而去年10月, 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在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保障房质询时曾透露了一组数据:当时全国城镇在职职工的公积金缴存率为78%, 还有22%的职工未缴。而在广大非公企业中, 缴纳的比例不足20%。

杯水车薪, 只能望楼兴叹

对于现行政策之下的住房公积金, 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虽然这笔钱是由自己和单位按同等比例缴存的, 但除了让其躺在自己名字下沉睡之外, 难得有别的办法利用起来。

某门户网站曾就“公积金对你购房、租房帮助大吗?”进行投票调查, 90%投票赞同“公积金应灵活取用”, 7%不赞同公积金专款专用。此外, 有53.2%的网友认为公积金对购房几乎没有帮助, 24%认为有一点帮助, 只有16%认为有很大帮助。

今年30出头的小王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工作8年, 他认为自己属于典型的“买不起房, 也享受不到政府住房保障”的夹心层, 如今与女朋友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

他查询了一下自己公积金账户里的余额, 仅仅6万多元。女朋友晚参加工作几年, 公积金更少。而现在广州市房价高企, 一套再小的两居也要上百万。以20年七成按揭计, 首付、装修加其它费用不少于40万。按等额本金计算, 月供达5420元。两个人那点可怜的公积金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用公积金贷款, 利息可能会稍微低一点。但售楼小姐告诉他, 公积金贷款放款时间长、手续繁琐, 还不如用商业贷款, 可以在总房价上打个九八折。

不管怎样精打细算, 有一点小王很明白:如果打定主意买房, 可能不仅会把他们两个人这些年的积蓄掏空, 每个月还要背上沉重的还贷压力, 甚至会搭上双方父母的养老钱, 这将严重影响他们3个家庭的生活。他认为, 如果他们两个人的住房公积金余额能够支付首期, 每个月的公积金能够支付月供, 就最理想。但这个想法似乎太不现实了:目前水平的公积金, 放在10年前广州房价均价4000元、一套两居室总价30多万时还行, 现在只能望楼兴叹了。

据统计, 广州市参加住房公积金的职工中, 仅有一成左右使用了公积金贷款买房。

挪作他用, 却与政策矛盾

去年9月, 深圳住房公积金提取业务开始试运行,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职工本人及家庭成员患恶性肿瘤等9种重大疾病的, 可以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余额。

此举一出, 许多市民表现欢迎, 认为该规定合情合理且人性化。有市民表示, 住房公积金账户里的钱属于自己, 提取公积金治病救命合情合理;也有市民认为, 现在房价高企, 住房公积金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的功能有越来越弱化的趋势, 应该进一步强化这一功能, 让公积金成为解决多数人住房问题的一道屏障, 最终实现人人享有住房保障。

深圳的做法并非独创, 广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也曾经做了类似方案。按照方案设计, 职工本人及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的, 可以提取公积金。但广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并没有通过该方案, 至今仍束之高阁。

广州市公积金管理委员会一位负责人介绍说, 他们曾经进行广泛的调查, 很多职工反映, 自己的公积金买房子远远不够, 不如用公积金的钱治大病救命。为此, 广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做了“重大疾病公积金提现”的方案, 但在讨论时, 始终绕不开国务院《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五条:“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广州市只能暂缓了该提议的讨论, 等待国家相关部委对条例的解释或修改意见。

有业内人士表示, 国家设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目的是为了协助职工解决住房问题。各地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制度, 更好地帮助职工解决住房问题, 始终是公积金的核心。问题是各地房价不断攀升, 公积金在解决住房问题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化。住房公积金买不了房还救不了命, 那不成了一个摆设?如果一直无法被利用起来, 那么不少人只有等到退休才能把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拿到手中, 看起来公积金缴存者能获得利息, 但与CPI比起来, 这些利息又算得了什么呢?

巨额沉淀, 成为腐败温床

据了解, 按照制度设计, 住房公积金本有四大用途, 即租房、买房、建房、修房。但现实中, 许多人压根就不知道租房也可以申请提取公积金, 还有些房地产项目不接受住房公积金申请, 再加上对房屋修缮的限制, 导致住房公积金的巨额资金沉淀。

截至去年年末, 全国住房公积金余额已达2.1万亿元。这意味着, 当很多人无法申请公积金时, 帮助人们解决居住问题的公积金, 还有天文数字般的资金躺在银行里“睡大觉”。

对于住房公积金的巨额沉淀, 最令人担忧的是资金安全问题。“各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管理着巨额资金, 但又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 很容易出问题。实践中已经出了不少影响恶劣的大案。”北京著名房产律师秦兵表示。

近年来, 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负责人非法挪用公积金的典型案例, 在全国各地屡屡发生。2010年3月25日, 湖南省郴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原主任、“全国住房公积金第一案”主犯李树彪因多次贪污、挪用单位所管理的住房公积金, 涉案金额达1.2亿元而被执行死刑。此后, 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朝阳分中心、云南省丽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相继曝出一把手腐败案件。

不仅如此, 住房公积金往往被个体所在单位用于“定向建设”, 部分用于商业贷款, 而享受公积金用于个体买房的, 往往本身拥有一套甚至多套商品住房, 如此一来, 更多的类似拥有较充足公积金的个人通过定向开发, 成为食房族, 再用个人积蓄购买商品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举例说, 他的一个亲戚属事业单位编制, 单位有一千多职工, 有好几块划拨用地, 于是经过与开发商的交流, 联合开发, 相当于定向性质, 但走的是商品房的路子。每位职工, 没有住房的限购一套130平米三居室, 有房的排在后面, 可按照既定成本加目标利润再上浮一定额度买下一套完全的商品房。全部购买者都可以一次性提取公积金用于购买定向开发的房子。

人们看到, 公积金既没有用来支持保障房建设, 也难以为无房户实现“住有所居”目标, 而通过公积金杠杆达到拥有多套住房目的的人却为数不少, 这是否算是间接推涨房价?

要实现政府的保障职能, 公积金改革以及透明使用刻不容缓。

一方面是大部分公积金缴存者从未得到过公积金的贷款支持, 另一方面是巨额的公积金沉淀为“闲钱”, 这一困局究竟应如何破解?

从2011年年底开始, 住建部就《条例》修订展开了多次调研, 目前仍在进行。在此之前, 国务院已经批准超过20个城市进行“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贷款”的试点工作。同时, “条例”修订也已经被列入国务院法制办的部门立法规划。

记者了解到, 目前对于扩大住房公积金使用途径的修订内容方向已经没有争议。然而, 在事关更多公众切身利益的缴存覆盖面扩大方面, 仍有较大争议。

住房公积金管理改革的“路径”

(一)

是否“强制缴存”存疑

“关于修订《条例》最早提出是在2010年, 全国部分省市试点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部分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贷款。”一位接近住建部的权威人士称, 这种试点后被国务院推广, 正是由于事实上突破了原有《条例》的规定, 才有了住房公积金的“修法动议”。

2011年11月以来, 由住房公积金监管司牵头, 住建部围绕《条例》修订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部署, 其中包括多轮不同层面的调研工作。

虽然住房公积金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并称“三险一金”, 但住房公积金却从来都不在强制缴存的范围之内。记者了解到, 在本轮住房公积金修法之初, 曾充分考虑将住房公积金和“三险”并列, 纳入用人单位的“强制缴存”范畴。

然而, 对于是否将“强制缴存”性质的内容, 写入修订后的《条例》, 一直争议较大。

记者了解到, 截止到2011年9月末, 全国住房公积金的缴存人数是9100余万人, 其中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公积金缴存人数为6100多万, 这意味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是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主体。

住建部副部长齐骥也在相关会议上证实了上述数据。这意味着众多来自民私营企业的职工并未缴存住房公积金, 而从现实来看, 这部分人群正是购房困难人群, 对住房公积金的需求强于来自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职工。

“扩大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 这是没有争议的原则方向, 住建部也是十分认可的, 但如何扩大, 是不是通过强制缴存的方式实现扩大, 这个现在就很难说, 因为这恐怕不是住建部一个部门能够决定的问题。”接近住建部的权威人士告诉记者。

在2011年11月的专题询问上, 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曾坦言, 住房公积金管理是牵涉多部门的复杂问题。他甚至表示, 曾经考虑过“住房公积金是否还要由住建部来主管”。而记者掌握的情况表明, 如果要形成住房公积金的强制缴存制度, 等于增加了新的社会保障内容, 作为一项强制的社会保障制度, 需要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协调, 甚至需要经过全国人大的认可。

“援建保障房”扶正?

“目前, 另外一个没有争议的是住房公积金支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这会在修订《条例》的草案中予以体现。”住建部官员透露, 这一用途的拓展仍将被要求由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进行。

事实上, 这一工作已经先行试点。2011年, 住建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试点项目贷款管理、财务管理等配套文件。据悉, 截止到2011年底, 地方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已向50%的项目发放了贷款, 其中重庆、哈尔滨、天津、大连、长春、昆明、无锡等城市已经按计划实现全部放款。

姜伟新对此曾表示, “经我部住房公积金督察员多次对29个试点城市的检查, 总体看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因此, 目前这一点在“修法”的过程中, 已经基本没有争议。没有太大意外, 这项内容将肯定出现在上报国务院法制办的草案当中。

(二)

优先改革制度架构

2.1万亿元住房公积金的安全监管及其盘活, 已成为当务之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改革究竟应该从何着手?

经济学家马光远指出, 首先应该解决制度架构问题。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初衷是好的, 但具体设计是失败的。”马光远说:“按照目前的架构, 住房公积金实行‘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运作, 银行专储, 财政监督’的模式,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海市蜃楼般的空中楼阁。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作为投资决策者, 其本身却是一个‘虚幻’的结构, 承担决策大任的成员全部是兼职人员;处于核心地位的管理中心却是一个无资本金、无风险承担能力、无金融牌照的‘三无机构’, 管理着庞大的民众资产, 却又缺乏任何监督, 而投资渠道的单一又让公积金管理中心彻底沦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机构。由此引发住房公积金使用不灵活、不能体现真正主人的产权、监管失灵以及管理费用高昂等问题, 是现有制度的最大弊端。”

因此, 马光远认为, 既然现在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是个不伦不类的机构, 那么就应该废除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作为管理者的制度模式, 将其改成独立的“住房银行”, 按照社保基金的运作模式设置监管和投资体系。“住房银行”采用政策性银行的模式, 纳入金融机构的主流监管体系, 受银监会监督。给“住房银行”投资资本市场的一定权限, 以提高目前惨淡的收益率, 解决资金沉淀问题。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也持类似的思路。他认为, 转贷是保值增值的一个好方向, 在政府担保下, 按照基准利率转贷出去, 收益相对稳定。同时, 允许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把资金余额做成资金池, 实行集中化托管进入资本市场, 获取更高的收益后再归还给每个账户, 这算是一举两得, 既提高了账户资金的使用效率及投资收益, 又发挥了住房公积金互助共济的功能, 为社会所用。不妨学习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理念。全国社保基金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全面负责管理, 其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购买国债或是委托专业中介直接入市投资各类证券。

监管应当上升到法律层面

“住房公积金监管存在法律空白, 到目前为止, 没有一部法律来监管公积金, 仅仅是一部《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发挥不了法律效力。”中国发展研究中心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谢逸枫直陈。

马光远也赞同这一观点:“目前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立法层次低, 权威性不足以确保资金的安全, 应加快《住房公积金管理法》、《住房公积金投资管理法》的立法步伐。在法律上明确住房公积金的性质和个人产权的属性, 在管理和投资方面设计合理的制度模式, 避免相关部门在这笔巨额资金的使用上跑偏了调。关于13亿人口的住房问题都还没有一部确切的法律来约束, 这是一件必须正视的事情。”

谢逸枫补充说, 住房公积金功能被异化之后, 当下的用途只能延伸到保障房, 覆盖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公积金最大的问题就是使用用途和监管及其提取条件这三方面制约了公积金的合理使用和功能发挥。要改革, 就应该从监管、提取、用途三方面进行改革。应该把《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上升到法律, 尽快出台《住房公积金管理法》, 通过立法的形式打破制约, 让公积金发挥功能。

明确以中低收入人群为受益面

扩大公积金受益面是此次修订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表示, 应该将住房公积金定位为支持基本住房消费, 比如租房以及房屋装修等内容, 而且应该规定管理机构对账户持有人符合条件的资金使用给予更大便利。

住房公积金现在所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是覆盖面很窄, 根据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日图的调查, 截止到去年9月末, 全国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只有养老保险参加人数的35%。

现《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住房公积金, 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从中可以看出, 农民工和个体工商业者并没有被纳入到缴存范围。专家们认为, 经过这十年的发展, 很多进入城市有稳定就业的农民工, 以及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业者, 如果他们愿意缴纳都应该纳入缴纳范围。

在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陈国强看来, 虽然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诸多弊病, 但取消它并不可取, 还是应把公积金制度定位为一种住房保障制度, 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

在这种定位下, 要明确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人群覆盖范围, 即不是向所有人开放, 而是向中低收入人群开放, 并将高收入人群排除在外, 避免制度给高收入者再增加收入或者避税的机会。

陈国强认为, 在此基础上, 还要通过降低申请门槛, 确保租房、购买保障性住房及商品房、家庭装修都能申请住房公积金, 解决真正需要住房的人群的问题, 也解决住房公积金闲置、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援建保障房必须从严把关

住建部此次修订住房公积金条例, 最大目的之一是要放开目前试点的住房公积金经批准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不过, 利用具有“私有产权”性质的公积金来支援属于“公共产品”的保障房建设, 并非如某些人所说的“毫无争议”。相反, 其合理合法性一直备受争议。此次修订若是将这一用途写入法律, 倒是可以扫清障碍。

然而, 即使法律问题能“绕道”解决、管理机构获得大多数人同意使用公积金建保障房, 这笔“投资”是否合理划算也仍引人怀疑。有人指出, 公积金投资需要收益稳定的、风险较小的投资标的, 但是保障房的投资回报又有很大不确定性。首先, 保障房主要是为了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带有公益属性, 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具备较高的收益率。而从保障房建设的具体情况来看, 无论是建设进度、管理体制, 还是收益率, 对公积金来说都是需要打个问号的。可如今以公积金援建保障房已是“箭在弦上”, 难有回转余地, 怎么才能尽量降低风险, 或许才是最现实的问题。

“政府利用公积金兴建保障房可以成为一个双赢的方案。公积金沉淀的资金得以利用, 政府有了保民生政策的资金来源。关键是政府应该按市场的资金价格付息。公积金管理部门应当公布政府债务的利率、利息并按年平均摊入个人账户。”李珍说。

另一些专家则指出, 公积金援建保障房若写入法律, 必须同时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 保证流入和流回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监督, 而且法律必须同时赋予地方按照各地具体情况规定一个沉淀公积金的使用比例。“从目前情况看, 解决住房公积金闲置问题主要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扩大住房公积金的使用范围;另一种是扩大住房公积金的投资范围, 包括将公积金贷款用于支持保障房建设。”知名时评人潘洪其评论道:“从第一种思路看, 由于现行制度严格设定了以买房为核心的提取条件, 使得许多买不起房 (或暂未买房) 的人长期承担缴存义务却享受不到公积金的实惠。所以, 修改《条例》应扩大住房公积金的使用范围, 使那些没有买房但对公积金有着迫切需求的职工, 也能提取公积金用于支付房租等个人事项。”

“再看第二种思路。将住房公积金贷款用于保障房建设突破了《条例》的相关规定, 住房公积金既然‘属于职工个人所有’, 严格说来属于职工的‘私产’, 那么职工提取自己的财产直接用于个人事项, 即便突破了现行的管理规定, 从法理上看也没有问题;而将住房公积金贷款用于保障房建设, 相当于将职工的‘私产’作为公用, 在没有征得职工同意的情况下, 这样做是有悖于情理和法理的。”

因此, 在他看来, 《条例》的修改应当体现“宽严相济”的原则——对职工个人提取公积金的限制需要进一步放宽, 对用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则需要慎重研判、从严把握, 这样才能保证公积金用在刀刃上。

(三)

社会管理是公积金的最终出路?

“既然公积金已经存在了, 目前它的治理结构的完善、改革是最关键的。我们想要用它来解决住房问题, 那么就要关注治理结构, 在公积金政策上要遵循程序正义, 遵重公民的财产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如是说。

“财产权是人的基本权利, 这是不能否定的。公积金为什么会被胡乱使用?就是因为这个口子太大。”他说, 既然目前公积金由政府相关部门代管, 就要注意治理结构的完善, 减少公积金的滥用, 避免滋生腐败。在个人使用公积金方面, 政策应该体现公平原则, 实现人人平等, 并且逐步解除目前的重重条件限制和阻碍。

改革土地财政制度已刻不容缓 篇4

周俊生

2013-07-12 01:12:4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2013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呈爆发式增长态 势。各大房地产信息机构从不同角度提供的数据表明,上半年的土地交易出现“井喷”。我爱我家数据显示,1~6月全国306个城市土地出让金高达1.13万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60%;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则显示,十大典型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为3140亿元,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160.3%。

土地交易如此火爆,是上半年房价仍能够一路走高的重要推手。为了遏制房价上涨趋势,这几年中央政府不断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今年上半年还出台“国五条”。但如此火爆的土地交易市场,基本上已经把“国五条”本来应该收到的效果一点点蚕食。

地 方政府卖地出现 “井喷”,一个无法绕过的原因是,随着经济增速减缓,其财政收入出现下降。同时,在前几年为抗击全球金融危机而推出的投资扩张中,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大肆举债,如今已开始面对还债压力。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还债高峰来临,卖地收入成为各地政府最现实、最快捷的财源。这就难怪一位地方官员会大叹苦经: “不卖地怎么上项目?”

卖地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敛财、推动项目投资的捷径,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不折不扣的 “钱袋子”。但是,土地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这种特性决定了竭泽而渔式的卖地缺乏长久的持续性。地方政府迫于短期的需求而不断推出新地 块进行拍卖,实际上是在消耗本该由我们的子孙享用的土地资源。如果说地方政府将自己管辖下的土地当作商品出售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做法,那么,这种“前吃后 空”的“土地财政”,其道路已经越走越窄。这种“井喷”现象,从短期来看,对目前仍在坚持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构成了一种反作用力,对中央正在 积极推进的政府职能转变也是一种消极因素。政府卖地的生意越是兴旺,政府离它的职能要求也就越远。因此,对土地财政制度进行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解决这个 问题,如果仅仅要求地方政府遏制卖地冲动,并不能收到什么效果。必须看到,今年上半年出现的卖地“井喷”,与经济增速下降导致的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张有直 接关系,而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张又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的分税制有直接关系。地方政府承担了社会管理的大量职能,却缺乏与其匹配的财政资金供给,这 才造成了地方政府通过卖地来壮大财政资金的冲动。

土地财政制度的存在,不仅使房地产调控处于悬空状态,而且使我国的土地市场出现高度扭曲。按照我国的法律制度,城市土地属于国有,但是当地方政府沉溺于土地财政以后,民众对国有土地的权利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而地方政府囿于

财政资金的需要,又不 得不加大卖地力度,将本应留给子孙的那份“土地红利”提前消化,使土地财政问题积重难返,改革的难度也与日俱增。

铁道部的改革刻不容缓 篇5

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了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措施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具体要求。在高等职业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制定出符合企业岗位群要求, 能与铁路岗位群进行直接对应的模块化《铁道运营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势在必行。

行车方面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铁道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较多, 其中行车方面的课程知识是应用最多的, 影响列车运行安全的问题也是较大的, 所以, 是学习的重点。其课程包括《信号与通信设备》、《线路与站场》、《机车车辆》、《行车组织》、《行车规章》、《铁路行车安全》、《铁路运输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虽然涵盖了运营管理岗位所有应知应会的内容, 但每门课程只能是单一地教会学生应知的内容, 而铁路运营部门的各个岗位都有其各自独立成套的技能要求。课程之间的融合非常差, 学生很难适应。

车站接发列车工作岗位要将列车接进车站或将列车从车站发出, 所需技能是要了解车站站场的线路布置、了解机车车辆的基本组成、运用信号设备排出列车进路, 正确执行《铁路接发列车作业标准》的程序及用语, 这样才能够实现列车的安全进出车站。但学生从学校学成毕业后却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 原因就是学生不了解每个岗位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进行课程改革, 将很难适应现场需要。

紧贴工作过程, 引入项目教学法

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将现有的学科体系转变为行动体系, 充分模拟企业工作过程, 以现代学徒式的方式展开教学。项目教学法就是要使教学内容紧贴生产过程, 教学中强调“学中做、做中学”, 让学生研究现场的实际问题, 模拟现场真实的工作环境, 组织实现完整的生产过程, 真正培养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铁路运营人才。

铁路运营管理部门的各个岗位要求以安全生产为前提, 认真执行铁路行车规章和作业标准, 实现列车安全、正点、不间断地运行。在接发列车作业中, 要求作业人员必须遵守《铁路接发列车作业标准》规定的程序和用语。正常情况下, 接发列车要遵守TB-1500、TB-1501等标准, 非正常情况下, 接发列车要遵守TB-1506标准。这就要求作业人员熟知接发列车程序, 规范作业用语, 对接发列车的实际条件要充分分析, 才能正确运用规章确定接发列车方法, 运用TB程序和用语完成列车的接发作业。

《铁道运营管理》专业以生产过程为导向进行项目教学, 应通过深入现场充分调研, 以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 以铁路工作岗位培养员工的过程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要从典型接发列车作业或调车作业等生产过程确定实际的生产任务, 然后形成教学工作任务, 最终转化为教学任务, 即从行动领域到教学领域, 最终到学习情境的过程。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了解现场每一个岗位的作业内容, 作业条件会分析, 作业方法会确定, 作业程序会运用, 作业用语规范, 提前做好上岗准备。

基于工作过程, 实施课程改革

立足高等职业教育, 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通过分析铁路运营工作, 确定《铁路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在行车方面有车站调车长 (连结员、调车员、制动员) , 车站值班员 (助理值班员、信号员) , 统计员、车号长 (员) , 行车调度员四个岗位群, 如果考虑学员发展还可从事调车区长、车站调度员、值班站长等更高级的工作岗位。

重构行车方面课程教学体系

经过多次到南仓站、天津站、天津西站、天津地方铁路集团等现场调研和与铁路专家讨论, 笔者认为有关行车方面的课程应该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 以行车作业为主线,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 重新组织行车课程教学体系。按行车任务导向, 基于岗位群可将行车方面课程构建为《调车工作》、《接发列车工作》、《车站作业计划》、《行车调度指挥》、《统计工作》五个项目模块。 (1) 《调车工作》项目模块使学生能胜任车站调车长 (连结员、调车员、制动员) 岗位及拓展的调车区长、车站调度员岗位。 (2) 《接发列车工作》项目模块使学生能胜任车站值班员 (助理值班员、信号员) 岗位及拓展的车站调度员、值班站长岗位。 (3) 《车站作业计划》项目模块使学生能胜任调车区长、车站调度员、值班站长岗位。 (4) 《行车调度指挥》项目模块使学生能胜任行车调度员岗位。 (5) 《统计工作》项目模块使学生能胜任统计员、车号长 (员) 岗位。

落实“项目教学法”, 实现情境教学

项目教学法包含六个教学环节, 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要求教学要从课堂情境转为工作情境, 课程的实施要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每一个项目模块首先确定出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 然后每一个工作任务确定出不同的工作情境。由工作情境→学习情境→教学情境, 最后形成职业能力。通过对铁路接发列车作业分析, 我们确定了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的关系 (见表1) 。根据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的关系确定了《接发列车工作》项目模块学习领域 (见表2) 。设定的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有典型的工作任务, 要求教师对任务要非常清楚, 对每一个学习情境设计的知识、技能应确保与现场接发列车工作过程一致。在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前制定出符合接发列车工作过程的标准, 准备好学生进入某一学习情境的所有资讯并提出相应的要求。然后, 由学生小组自己分析、提出接发列车的方法并做出实施计划。然后, 分角色扮演现场接发列车的信号员、助理值班员、车站值班员岗位并实施接发列车计划。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所进行的接发列车中设备的操作、作业环节以及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协调配合实时记录。接发列车工作过程结束后, 由学习小组代表自我评价, 然后, 教师根据实施中记录的内容和工作状态给予评价, 最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通过在真实情境下的接发列车技能训练, 使学生接触生产实际, 通过接发列车全过程的角色转换扮演,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了接发列车作业知识, 培养了他们在制定和实施接发列车中运用规章应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正确操作车站信号、联锁、闭塞设备、车站TDCS系统, 判断设备状态和确定接发列车方法的能力, 提高解决生产现场正常接发列车的能力和处理特殊情况接发列车的能力。

加强模拟操作

在情境教学中, 实训的设备非常关键, 但因为条件有限, 真实的现场环节很难打造, 这对课程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但要利用好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 还要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操作。这样, 才能使我们的项目教学更丰富。

摘要:铁路运营已经进入列车高速化阶段, 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作业人员, 而目前学校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胜任。《铁道运营管理》专业有关行车方面的课程必须针对实际工作任务要求, 以行车作业为主线, 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 重构行车课程教学体系。引入“项目教学法”可以实现情境教学, 实现与现场岗位“无缝对接”。

关键词:工作过程,行车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高林, 鲍洁, 王莉方.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3) .

[2]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 .

铁道部的改革刻不容缓 篇6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教学改革,实践

职业教育的关键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突出职业院校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评价职业院校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方法之一就是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对职业技能竞赛的实施和研究,可以将职业标准、职业素养等内容有机地融入教学,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意义和内涵

职业技能竞赛是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开展的,以操作技能来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群众性竞赛活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是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效果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进而推动职业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引导建立符合行业要求和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一)有利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质量

铁道行指委、铁路总公司、铁路局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技能大赛活动已形成常态化。各级大赛项目、赛题的选取考核了铁路通信工、信号工的职业能力。为此,我系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教师通过参加行指委的专业会议、现场观摩技术比武及对生产一线调研等实践活动,确定职业能力要求,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修订和完善我系铁道通信、铁道信号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可以深化课程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综合考核了学员对铁路通信信号设备常见工作任务熟练程度和复杂设备运行故障处理能力的水平,对职业技能竞赛的研究,可促进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为此,我们修订完善了《区间信号自动控制设备维护》《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建立了院铁道通信技能竞赛题库、铁道信号技能竞赛题库、各课程实训指导书和试题库,申报、立项、实施了院级精品课程《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的工学一体化教学,逐渐摸索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动过程为导向,学为主教为辅”教学模式。

(三)可以加快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

借助行指委、院级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逐步建设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职业院校来说,由于新技术、新设备的快速发展,实训室建设往往比较滞后,搭乘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的顺风车,可加快学院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我院为参加全国铁道行指委的职业技能大赛,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申请政府专项资金、学院自筹等多种渠道,两年来新建了ZPW-2000A自动闭塞设备实训室和数据通信设备实训室,完善了线务维护实训室。借院内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竞赛活动,对原有实训室进行了集中改造、整治,显著提升了铁道通信信号实践性教学的硬件条件。

(四)可以促进“五个一致化”情景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职业技能竞赛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将研究成果运用于专业教学,实现了“五个一致化”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实训设备与铁道通信信号生产一线设备一致化,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专业实训;实训任务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一致化,学生通过学习,能尽快掌握通信工、信号工工作岗位的作业任务;实训角色与从业岗位一致化,学生在实训项目中通过扮演通信工、信号工、值班员等生产岗位角色,提早熟悉了企业生产环境;实训作业程序与企业生产岗位一致化,学生通过实训能尽快上岗、标准作业;实训考核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一致化,以实现情境化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形式、内容的零距离对接。

(五)强化校企合作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职业技能大赛是搭建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架桥梁,学院在组织职业技能竞赛的同时,聘请企业专家担任评委,加强和指导专业教学,为校企交流搭建平台,企业也在合作中寻觅专业人才,从而实现双赢。

(六)可带动专业群相关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的广泛开展,从而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能力的提高

通过承办、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创业创新。我系在铁道行指委主办的大赛中取得了数据通信赛项三等奖,我系承办了自治区高职组现代电气设备安装等赛项,我系教师和学生均获一等奖,我系专业教师指导的“大学生校园网络服务APP项目”获得了第二届自治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大赛取得一系列的成绩,提高了学院专业办学的知名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总之,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和实施,能有效地提升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促进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相武.浅议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

[2]吕景泉,汤晓华,周志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技能人才培养的价值与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4(9).

铁道部的改革刻不容缓 篇7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 构建“课证赛融合”的课程体系

构建“课证赛融合”课程体系就是将该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共同融入专业课程中,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 以职业证书为导向, 以技能竞赛为抓手, 根据能力、知识、素质三大目标要求整合专业课程, 使课程结构涵盖职业资格和实践技能标准,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取代以理论学科为本位的传统理念, 制定出具有前瞻性与适用性的“课证赛融合”的课程体系 (见表)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从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 树立为地区经济服务的目标, 依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构建符合专业人才三大培养目标,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符合高职特色的“课证赛融合”的课程体系, 具体做法如下: (1) 实现课程体系与资格证书的有效衔接。表现在课程的安排与职业证书的要求和考试进程相一致。通过《会计原理与技能》、《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软件应用》课程学习, 学生能够直接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2) 将专业技能竞赛融入到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学生学习《会计原理与技能》、《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财务软件应用》课程后, 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珠算大赛、金手指点钞大赛、会计分录编制大赛、财务软件操作技能比赛。这些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竞赛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 提高考证通过率, 而且能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优化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 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 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 是课程改革的先导, 对课程改革起到指导、引领作用, 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标准需要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融合, 教师依据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的考核标准, 整合课程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改革考核方式。 (1) 整合课程内容。对《经济法》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精简, 保留劳动法、票据法、公司法、合同法等主要内容。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法律制度则融入到《税费核算与申报》。《财务会计》按照“岗位适用、结合考证、动态发展”的原则, 课程以企业会计岗位各项业务为主线, 结合职业技能标准, 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删减部分特殊业务或不常发生业务或其他课程专门学习业务的核算, 如长期投资业务、应付债券业务、应交税费业务, 增加报表编制的授课课时。其目的是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 能通过初级会计实务的考试, 胜任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核算与报告。 (2) 创新教学方法。启发式案例教学法是报表编制项目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报表编制案例的选择遵循典型性、新颖性、适用性原则。理论教学案例来源于最新且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实例, 通过提供财务报告的规范示例, 加深学生对所学报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技能训练则采用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的综合案例, 要求对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后, 编制甲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3) 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多样化, 实施考教分离、题库抽选等, 《财务软件应用》则采用以用友软件能手资格认证代替课程考试的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更加全面、系统、科学, 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职业理念, 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 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提升职业竞争力。

(三)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专业知识技能通过课程学习和考证获得, 而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通常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来实现。但由于会计核算涉及企业真实业务, 需要接触企业核心商业秘密, 当企业出于安全考虑难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会计实践锻炼机会时, 高度仿真的技能竞赛便成为一项有效的补充。技能竞赛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是整合课内外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 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展示平台, 是职业教育实现能力本位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借助技能竞赛, 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改革实践的同时, 结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竞赛。 (1) 根据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原则, 建设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相配套的专业技能竞赛群。专业技能群建设充分考虑专业课程 (含实训实习课程) 之间的关系, 先开展专业基础课程竞赛, 再开展专业核心课与拓展课程竞赛, 在开展考查简单会计理论知识的技能竞赛之后, 再开展考查专业综合素质的技能竞赛, 以赛促学, 以赛促进。 (2) 以开展基础理论课竞赛为契机,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财务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企业激烈竞争的核心要素, 财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和院校的当务之急。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成功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换。在实现会计专业课程与技能大赛融合的同时, 注重开展基础理论课的课程竞赛。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能够参加上述专业技能大赛外, 还可以参加大学生英语竞赛、日语口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财经论文写作大赛等活动。这些竞赛的开展,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筹码。

二、配套措施

(一) 建立激励机制

学生是课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最广泛的体验者, 课证赛互补互促,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以及奖励机制, 如学生学分制管理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制度。学生奖励制度的建立, 为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专业技能证书的考试和专业竞赛搭建了广阔平台, 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长, 不断完善选拔、培训。将学生的考证成绩、职业技能竞赛成绩与学分挂钩, 对成绩优异者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奖励, 优先推荐就业。对专业技能大赛优秀选手, 优先推荐参加“专转本”考试, 报考学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教师是课程改革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校出台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证赛”课程改革, 选派教师下企业锻炼, 鞭策教师参加更高学历的进修, 鼓励教师参加会计师、经济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任职资格或执业资格的考试。对参与企业实践、取得更高学历、专业技能多证书和教育指导成绩突出的教师, 在评奖评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进修学习、出国考察等方面优先安排, 以促进课程改革工作上新台阶, 有新突破。

(二) 加强部门协作

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要各教学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 通力合作。教务处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来校为教师做课程改革专题报告, 教研室组织活动展开讨论, 有意识地培养教师课程开发意识, 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每学期期初学院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申报工作, 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对技能大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工处定期召开学生社团工作交流会, 指导建设专业化社团, 邀请专业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 搭建社团与专业知识结合的平台。学院党政班子大胆创新, 将班级建设、社团指导和大赛指导的师资队伍管理纳入到班主任量化考核中, 以班主任牵头, 学业导师、课任教师、社团指导教师及大赛指导教师齐心协作, 共同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三) 深化校企合作

与企业开展紧密合作, 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教学、共建实训基地、共同打造品牌专业。首先, 邀请行业企业一线会计人员及专家参与会计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组建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 集思广益, 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其次, 推行企业实践专家进课堂, 采用“请进来”方式, 专业课程10%的课时, 由企业专家授课。组织一线教师与合作企业——司书软件共同精心开发会计从业资格考证模拟题库, 以便于学生考前集中强化反复模拟训练, 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考证通过率。再次, 与企业零距离合作, 校企双方联合举办会计职业技能大赛, 在校内营造“人人备赛、人人参赛、人人竞赛”的良好竞赛氛围, 推进了专业技能竞赛的有效开展。最后, 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加强师资培训, 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去企业顶岗实践锻炼。教师深入企业锻炼, 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架起了校企沟通桥梁,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外援动力与内源发展有机结合, 为“课证赛融合”的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三、改革成效

近年来, 学院会计专业“课证赛融合”的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的外化素养和内化素养得以极大提升, 毕业生成为就业市场“香饽饽”。

(一) 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 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但同时也提供更多的机遇。近几年学校组织的网上评教数据显示, 会计专业学生评教成绩均在全院名列前茅, 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安排合理, 学习兴趣浓厚, 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二) 会计证通过率年创新高

2011年会计从业资格证一次通过率为81%, 2012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83%, 2013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高达92%, 考证一次通过率远远高于全省30%左右的平均通过率。此外, 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除获得国家认可的学历证书和会计资格从业证书外, 部分学生还取得Erp技能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等几种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证书。

(三) 技能大赛成绩突出

学院组队参加全国和省里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成绩突出, 在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团队一等奖和团队二等奖, 在江苏省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 在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中分别获得全省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些亮眼成绩是学生走入职场的敲门砖, 是检验会计专业“课证赛融合”课程改革成效的试金石。

四、下一步改革设想

(一) 完善教学资源库

会计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打造专业网络教学平台与完善教学资源库。首先, 推动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借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经验, 发挥示范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 选择会计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 围绕课程改革建设, 教师上传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案、习题与案例库、试题库等课程教学资料, 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等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手段, 分解教材内容, 按知识点、技能操作拍摄课堂教学场景,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库。其次, 加快教材建设。组织教师与企业专家联合修订符合职业标准和资格认证考核标准要求的特色实训教材, 开发编写经典教学案例, 丰富教学案例库。几门校本教材已经在两轮使用后进行了反复修改, 应尽快完善, 正式出版。

(二) 继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应采取下列有效措施。首先, 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通过参加专业研讨, 开展学术讲座, 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形式, 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尽快修订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 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排头兵的作用, 推进课程改革。发挥骨干教师的顶梁柱作用, 制定自我发展计划, 提高学历、职称层次, 通过培训、进修, 到行业一线挂职等形式提高实践技能。引进高学历、学有专长的人才充实专业队伍、聘请学者高级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内培与外引以整体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和职业素养。其次, 创新团队组建模式。“课证赛融合”的课程改革, 需要知识技能互补的团队成员, 需要打造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教研团队, 团队的组建模式分为横向组建模式和纵向组建模式, 具体模式下的组建形式百花齐放。横向组建模式可采用如下形式, 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目标组建课程教研团队, 以职业证书考前辅导为驱动组建教研团队, 以培养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标组建大赛实践指导团队;既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教研团队, 也可组建跨专业、跨院系的纵向教研团队。

(三) 建立校企利益共生机制

学院应继续加快课程改革力度, 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增强学校对社会的吸引力和对企业的贡献度, 积极与企业加强横向课题研究和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拓宽校企合作范围, 合作育人共同发展, 打造利益共同点, 建立校企利益共生机制。首先, 与企业共建企业大学。一方面为企业输入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主动承担企业员工再培训的任务, 使企业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最新行业动态, 财会资讯, 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其次, 成立财会咨询服务中心。中心通过承接代理记账、财务咨询、纳税筹划等业务, 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财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还可以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李文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的研究[J].职教通讯, 2014 (3) .

[2]张俊清, 孙德凤.课证岗深度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7) .

[3]王金凤.“创证赛”相融合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13 (26) .

铁道部的改革刻不容缓 篇8

电气化铁道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轨道交通行业, 从事电气化铁道及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方面工作的生产、运营、施工、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其主要就业岗位是: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维修电工;接触网设备运行、检修及施工——接触网工;变配电所值班人员、变配电设备检修人员——变电工;电气设备试验人员——电气试验工。我院针对上述4个主要岗位进行了职业岗位技术能力分析, 构建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单片机技术及应用》作为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可为后续课程《变电所运行与维护》、《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发现和辨别变电所二次系统故障的基础能力。

我院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单片机教学在进行改革前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作为一门电类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非常紧密的课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基本原理, 使学生具有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电路设计、编程和系统调试的能力, 但忽略了课程本身在专业中的位置, 学生能够熟练地焊接硬件、编写程序、制作单片机应用系统, 却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专业中的实际问题, 也不知道其与本专业之间的联系。因此,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甚至有抵触情绪, 可以说, 传统教学方式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节与分离较严重。

另一方面, 单片机的传统教学方式多将课堂原理讲解与硬件仿真实验相结合, 课堂教学多以理论为主, 实践教学一般采用单片机实验箱进行验证。由于实验设备已经是做好的成品, 学生在硬件方面只需要接线, 在软件方面可以参照例程, 或者直接下载配套程序, 使得学生难以参与到细节设计中, 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难得到训练和提高。

综上所述, 由于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 与其相适应的单片机教学必须跳出固有模式的老框框,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为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 重新创建新的课程体系。我院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 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对单片机课程的要求, 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 融“教学做”于一体, 将理论与实训融合于若干个项目中, 在实训室集中完成教学, 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思路

本课程的改革思路和方法是, 先对电气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 研究在专业生产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 然后, 明确单片机课程在专业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进而研究专业技能教学环节的设置, 从学生工作岗位中抽取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 最终得到与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教学做”相结合。教师是导演、教练, 学生是主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要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 学院和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和引导。要实现教师观念和学生观念的转变, 教师不再对学生的学习大包大揽, 而是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责任感、创造性。我们将以项目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及其理论应用于单片机课程的改革上, 在内容上既注重基础知识, 又偏重于实用性, 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强化, 在学习领域中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 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尽力满足后续课程对单片机的要求, 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改革将单片机原理、Protel电子电路设计、汇编语言、C语言等知识融合在一起, 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空间中, 建构融教与学、课内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培养方案。结合单片机技术在配电自动化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在我院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中进行了课程改革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强调“学中做, 做中学”, 让学生研究现场的实际问题, 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 执行完整的作业流程, 培养职业技能强, 综合素质高, 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高技能型人才。

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的命脉, 编制课程标准应在突出实用性的基础上兼顾体系的完备, 贯彻“必需, 够用, 管用”的原则, 务求熟练, 能灵活应用。既要注重基础知识, 又要注重实用性;既要尽力满足后续课程对单片机课程的要求, 增添新技术对单片机的要求, 又要少而精, 重点突出。

在教学内容选取时, 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立足变电所值班员技术岗位。以分析工作任务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单片机技能为基础, 课程内容来自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 从而建立以工作系统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工作项目为载体, 每一个项目都包括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且应建立相对完整的系统。我们结合专业选取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继电保护等智能监控岗位 (群) , 通过对这些岗位的分析, 将单片机的理论知识与变电所综合自动化中的单片机应用技术结合起来, 对《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 以常见的过电压保护为例, 围绕熟悉电信号采集、模数转换、继电器控制的整体结构、掌握信息的处理与转换原理、信息的传递、参数超限报警、单片机对接收信息的处理等知识与技能, 开发出了8个学习任务, 如表1所示。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根据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 强化实际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 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个教学模块单元, 确定每个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及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 前面项目是后面项目的基础, 后面项目是前面项目的扩展;将综合制作项目分解为独立子项目, 再将完成的子项目集成为综合项目。例如, 项目6:数字电压表, 就分别由项目1 (最小系统) 、项目3 (数码显示) 及本项目 (模数转换) 综合而成。

在教学过程中, 考虑到内容抽象性强, 学生短时间内进入状态难, 对于教学难点“单片机中断”内容的学习, 可采用同一任务以多种方法实现, 进行反复比较, 加深学生的认识。例如, “数字钟”的项目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实现, 在项目3中采用软件延时的方法, 使用了调用软件延时函数方法的时钟系统;在项目4中采用外部中断方式, 使用了以外部振荡源为基准的时钟系统;在项目5中采用内部中断方式, 使用了以内部计数、定时器为基准的时钟系统。同时, 让学生分析三种方法的优劣:项目3使用软件延时, 时钟是不准确的, 因为一旦系统中使用了中断, 就可能打断延时程序的执行, 使延时时间发生变化, 另外使用软件延时的方法也会降低MCU的效率;项目4采用外部中断方式, 系统时钟的基准信号来自外部的标准方波信号源, 这样确定时间比采用软件延时方式要准确得多, 但由于采用外部标准方波信号源, 会增加系统的成本;项目5采用系统本身的时钟信号, 实际上是更加方便和简单的方式。

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知识的交叉, 可以进行优化组合, 加以综合化改造, 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在内容上充分考虑专业的特殊性, 在结合专业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突出弱电控制强电的项目内容, 可为学生学习后续的变电所及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改革教学效果

单片机课程现已在我院电气化专业进行了改革试点,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单片机实训室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了教学计划中的预期目标。在学习之后, 学生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绝大多数学生都熟练掌握了单片机技能, 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实践,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 并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日后自身的就业及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以来, 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是学生学习兴趣浓, 学习热情高涨, 学习效果有保证, 且有可持续性。课程内容都来自学生身边的生活、生产。学生对教学课题感兴趣, 认识到所学的东西有用, 能解决现实问题, 学习热情自然会高涨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学习效果就有保证。更加可喜的是培养了一些因为喜欢而愿意继续学习的学生。学习结束后, 有些学生开始自己买组件, 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小制作, 遇到问题会主动找教师指导。同时, 学校组织部分优秀学生参加了全国、省级电子大赛, 使课程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是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课题实例来自生产、生活,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际工作的过程, 通过多个实例的学习、实践与积累, 学生逐渐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掌握了职业岗位技能。

三是有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前, 我院的理论课和实训课基本上分别由理论课和实习课教师分开讲授, 实施一体化模块教学后, 迫使学校必须按要求、有计划地严格组织师资培养, 完成培训目标后, 才能将“双师型”理论课教师与实习课教师混合编排, 以协同合作的方式授课, 促使教师有目的地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 将我院师资的整体教学水平向真正的“双师型”转变, 以形成师资队伍建设良性循环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曹华, 黄锦祝, 蒋朝宁.基于工作过程的单片机技术与应用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0) :18-19.

[2]谭慧铭.供电专业《单片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甘肃科技, 2008 (24) :181-182.

【铁道部的改革刻不容缓】推荐阅读:

铁道部改革最新消息10-28

铁道部紧急事故通报09-03

铁道05-24

铁道信号06-19

铁道安全07-03

铁道车辆09-18

铁道学院09-23

铁道网络10-12

地下铁道08-31

高速铁道技术09-18

上一篇:氰化钠生产下一篇:水下航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