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多元化发展

2024-05-20

金融业多元化发展(共12篇)

金融业多元化发展 篇1

一、引言

金融体系这一概念, 既包括内部的金融工具、中介和市场, 又包括外部的监管以及与不同经济主体的往来关系。按融资模式的不同, 金融体系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模式, 即公众熟知的“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两种体制, 这两种体制在风险管理、经济效率等方面各有所长。随着全球金融水平的不断提升, 业界和学者对这两种体制的观点, 也从原来孰优孰劣、“非此即彼”的讨论, 逐渐转化为二者在交叉互补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很多国家的实践经验都表明, 要保证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应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 逐渐发展金融机构全能化、金融业务一体化、金融服务一揽化。从而, 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界限日益模糊, 金融机构业务交叉、趋同, 并最终走向多元化。

我国金融体系也经历了一系列多元化发展, 这其中有进步, 也有争议。如何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备、服务全能、效率一流的金融体系, 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

二、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现状

经历了改革开放与入世十年,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总体实力大幅提升。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日益明显, 经济活动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 是一个以中央银行为核心, 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 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的格局。

1、商行多元升级, 中间业务领先

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 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是整个体系多元化发展进程中最显著的体现。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呈现出负债与资产业务全面升级, 中间业务创新领先的新局面。

负债业务的多元化, 即商业银行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多种渠道、借助不同形式的金融工具, 壮大自身的资金实力。除了传统的吸收存款, 还通过发行金融债券、货币市场借款、转贴现与再贴现、出售金融资产等方式吸收市场资金。而资产业务的多元化, 包括资产证券化、资产市场业务、投资与贷款多元化等。商业银行积极参与货币市场, 尤其是短期票据市场, 以盘活现有资产, 调整资产结构, 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中间业务的创新是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重点。在巩固好结算、代理、保管、银行卡等传统中间业务的同时, 商业银行逐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投资理财服务的中间业务, 参与企业收购兼并、资产重组、项目融资、理财顾问、投资管理、信息咨询、基金托管等业务。随着业务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的提高, 商业银行还逐步加大了风险度较高的信用性、融资性中间业务的发展力度, 如承诺、担保、备用信用证等。

2、银证、银保合作, 交叉业务相融

在目前的政策、法律条件下, 银证、银保合作是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的成功尝试。商业银行, 通过发展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业务,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和多元化发展进程, 抢占新兴业务的市场高地, 提高赢利水平, 形成了业务品牌特色和经营优势。通过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 商业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证券的开户、买卖、资金保管与转账以及保险的购买与续期等服务, 就如目前已有的“银证通”业务、银行设立保险专户等。这样的合作在近期已经屡见不鲜, 不仅对合作双方都有益, 而且也方便了客户、提高了效率,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也为将来的混业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3、发展金融控股, 打造全能企业

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 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是目前金融机构实现多元化经营的一个良好途径。在集团整体层面的统筹下, 加强旗下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各子公司的相互配合, 统一调配各项资源, 使实际效果达到混合经营, 逐渐向“全能型金融企业”发展。全能型企业紧密、高效和多元的运作, 在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方面更能适应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创造最大价值。这使得我国的金融机构在面对来势汹汹的外资机构时, 大大增强了竞争实力。

4、金融创新涌现, 渗透投行业务

金融创新是金融自由化和多元化的基础和标志之一。目前, 商业银行业务中趋向于混业经营的金融创新不断涌现, 比如银行资产证券化、代理保险产品、设立基金公司、存折炒股服务等。而且,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的新业务已开始向投资银行业务渗透, 如中国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都开展了多元化的投行业务。以民生银行为例, 在具有优势的资产管理业务基础上, 民生银行把投行业务延伸至资产证券化、结构融资、银团贷款、私募股权、兼并收购、机构理财、股本融资顾问等业务领域。此外, 民生银行还把房地产封闭金融作为自己的品牌业务, 建立了稳定的业务模式和收费方式。

5、并购提升效率, 金融资源重组

并购和重组是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最快捷的途径。并购重组有利于发展金融机构的规模经济, 提高市场占有率, 获取竞争优势;在重新整合金融资源后, 提高了优质资产比例, 增加了资本运营经验, 使分工更加细化, 成本得以降低, 效率得以提高, 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

6、产业资本控股, 打通横向渠道

与金融机构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相类似的, 目前, 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集团开始控股金融机构, 如山东电力集团、新希望集团、海尔集团、东方实业集团等。以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为例, 该集团实施多元化集团战略, 除了发展电力核心业务以外, 还控股、参股华夏银行、湘财证券、英大信托等6家金融企业;并且, 发起成立合丰基金管理公司, 成为全国首家以非金融机构身份发起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如此一来, 集团涉及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代理等金融产业, 打通了横向发展渠道。

三、我国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的作用

不断推进的多元化进程, 对于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运作效率和加快改革发展的脚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我国经济的长久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优化资源配置, 范围经济优势

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运作, 对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业务进行了资源的重新整合, 优化配置, 调整战略, 达到了弥补不足和优势互补的效果。业务运作的固定成本得以分摊到更广泛的产品上, 品牌有了更宽广的宣传口径, 同时产品的销售将会在一个更为庞大丰富的分销体系中交叉销售。由于业务品种的多元化, 不同业务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动性, 业务的多元化运作会产生协同效果, 创造范围经济优势, 提高集团的经营效率。

2、扩大收入来源, 抢占市场份额

除了成本的分摊节约以外, 多元化经营还能从收入方面带来利益。首先, 多元化经营能扩大金融机构的收入来源。随着产品和服务种类的增加, 可以获得收入现金流的渠道显然也会更多。其次, 多元化发展更加细分了目标市场, 抢占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吸收了更多的客户, 也就提高了收入。再次, 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更大的调整和转换空间, 从而也就带来了改善收入结构的便利。

3、适应市场变化, 分散运营风险

多元化发展为金融产品和业务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使得金融机构在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时, 提高了适应性和机动性, 能够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节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 加强金融创新, 增强市场竞争力, 也就提高了应对风险的能力。此外, 多元化战略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可以匹配和组合不同的业务品种, 还可以形成多元化收入流的补偿机制, 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总体经营风险。

四、我国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的争议

1、竞争还是稳定, 如何确定方向

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尚不完善, 发展不够全面, 效率也有待提高。在这样的现状下, 经济总体的发展走向至关重要。就目前国内的局势看, 求竞争还是求稳定, 呼声此起彼伏。如果一味求竞争, 积极鼓励创新, 大力发展多元化, 只看成绩不顾风险, 将会导致金融安全受到冲击;如果一味求稳定, 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在陈旧的经营模式中循规蹈矩, 不仅不能满足国内发展的需要, 更无力招架跨国金融集团的冲击。因此, 如何确定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竞争和稳定中求得一个平衡, 是眼下金融发展之关键。

2、”脱媒“挑战传统, 如何审慎创新

无论是早些时候商业银行的被迫“脱媒”, 还是近年来颇具规模的多元化发展而导致的主动“脱媒”, 不可否认的是, “脱媒”在很大程度向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发起了挑战。直接融资越来越多的代替间接融资, 银行融资媒介的地位受到了很大威胁。一方面, 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降低了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另一方面, 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也使银行存款不再是居民个人金融资产的唯一选择。在进行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同时, 我们必须意识到,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银行的主营业务结构并不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所以, 不管“脱媒”是被动还是主动, 降低或抵消“脱媒”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守住传统的基础上, 如何审慎创新, 也成为新课题。次贷危机爆发后所带来的长期的负面影响, 使人们认识到了金融创新的双刃作用。积极快速的推陈出新, 忽视了金融安全, 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将可能完全抹杀创新的成效。所以, 在多元化进程、甚至是未来的混业经营中, 如何适度地、渐进地、谨慎地进行金融创新, 尽量避免其所带来的金融脆弱性、危机传染性等负面冲击, 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3、经营跨度加大, 如何有效监管

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诸多好处, 但同时也使经营管理的复杂性和跨度大大增加。对于多元化业务的整合, 尤其是一些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 如投资理财、财务顾问、资产管理、信息咨询等, 就很有可能遇到专业经验和技能缺乏的问题。可以说, 未来的金融体系发展, 对管理层的综合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事实上, 不仅金融机构的经营难度加大了, 政府职能部门对这些金融机构的监管难度也大幅提升了。当前我国金融业仍实行分业监管, 监管重点主要集中于机构审批和经营合规性方面。而金融机构的交叉性业务合作与多元升级、不断涌现的金融控股公司和产业资本控股集团, 都使金融市场结构更为复杂, 产品种类愈加丰富, 既可能导致风险叠加, 又可能引发风险在各市场、各行业之间的快速转移和扩散。因此, 传统的金融监管可能会导致对交叉性金融业务的重复监管, 或有可能导致监管真空, 从而抑制金融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4、风险系数提高, 如何做好内控

虽然在前文中提到多元化业务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风险, 但不可否认的是, 多元化发展将有可能导致更高系数、更难控制的潜在风险。多元化经营往往涉及许多高风险业务领域, 如股票买卖、衍生交易、房地产等, 跨领域合作也就意味着风险防火墙被拆除, 在获得高回报的同时也必须面对高风险的迅速蔓延。

联系上文所提到的外部监管问题, 金融机构本身也应该做好内部控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不少缺失或漏洞, 公司治理结构不明朗, 部门职责不清晰, 风险识别评估的手段落后。这些不健全不完善的内控制度, 不仅不能随着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和客观环境的新变化而及时改进, 更容易酝酿风险和危机。金融机构在设计或经营多元化新业务的同时, 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因素, 并对这些风险进行及时防范, 才是金融机构稳健运营的有力保障。

5、国际化冲击大, 如何开放发展

对外开放一直是我国坚持贯彻的基本国策, 金融开放的政策带来两点直接的影响。一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必须直面跨国金融集团的激烈竞争, 原本的分业经营制度受到极大的冲击, 不得不通过多元化经营和金融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二是外资金融集团在经营理念、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优质资本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优势, 这也为我国金融机构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蓝本。

在多元化经营和混业经营的漫长发展进程中, 我国本土金融机构同外资金融集团将会长期共存, 是冲击也是激励, 有竞争也有合作。如何持续稳定的开放发展, 是我国金融体系深化发展改革的极大考验。

五、结语与展望

罗马非一日可以建成, 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多元化进程还在继续, 各种金融产品与服务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展望未来, 一幅现代金融体系的完整构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在我国目前特定的发展阶段, 建立一个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相互协调,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互补互融, 维持效率与稳定之间的平衡。第二, 在中央银行为核心的前提下, 建立健全以商业银行为主体, 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在金融机构各司其职的前提下, 鼓励跨行业合作和多元化创新。第三, 全面有力的外部监管, 形成风险控制体系, 各行业各领域间建立防火墙, 既促进金融体系内部元素的平衡, 也合理调控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运行。第四, 实现金融管理现代化, 明晰产权结构, 完善内控制度, 营造企业文化。第五, 实现金融国际化, 继续贯彻开放政策的同时,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提高本土金融机构的核心实力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陆爱华:我国金融混业经营与监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

[2]冯嗣全、时静、欧阳令南:股份制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与业务创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4 (2) .

[3]万解秋:货币银行学通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4]魏成龙、刘建莉: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12) .

金融业多元化发展 篇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文件,均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大力培育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加大

农村金融改革和扶持力度,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的要求。为此,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以下简称《意见》),并进一步提出要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强化监管约束,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不仅是深化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是中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将迈入一个新的阶段。由此也以“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为契机,正式启动了中国农村金融领域内的以金融机构多元化为中心内容的新一轮制度变迁。

中国金融理论与实务部门,在推进金融机构多元化的必要性认识上,已经没有分歧,但是,在对金融机构多元化初始状态及其路径选择的认识上,却存在较大差异。

一、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多元化的表现及影响

其实,中国农村金融领域内的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过程,是伴随着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而逐步演进的。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改革的初始动因,是1978年以来中国卓有成效的农村经济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货币化,产生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主体多元化要求,并由此演绎了一场以金融机构多样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体系变革和制度变迁。因此,可以认为,组织机构多元化是农村金融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

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与制度变迁是从两个领域同时逐步推进的:一是在政府主导下的正规金融领域内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存量结构重组和增量改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诞生,政策性银行的成立,2005年5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联合推进的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等等,都属于一种增量改进。而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转型,则属于存量结构的重组,并部分地产生了增量结构调整效应。二是民间非正规金融领域自我发育和成长了一些创新型金融机构;如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组织的出现、农户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产生、农村社区发展基金的萌生和繁衍等,均是在正规金融不足约束下由需求催生的民间自我金融创新的产物。这两个领域的农村金融变革与创新过程的最终结果,集中体现在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局面的出现。主要表现为:

(1)金融机构种类多元化;表现为九个并存,即国有金融机构与非国有金融机构并存、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并存、商业金融机构与政策金融机构和合作金融机构并存、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大型金融机构与小型金融机构并存、批发性金融机构与零售性金融机构并存、存款型金融机构与非存款型金融机构并存、自营性金融机构与代理型机构并存、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组织与临时性的金融组织并存。

(2)产权主体形式安排多元化;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私营股份制、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合作制等并存。

(3)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逐渐形成,金融服务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金融服务产品价格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形成的风险定价。

金融机构多元化,也必将推动金融业务、市场结构、监管机制的变化:

(1)与组织机构多元化并存的是金融业务的多样化。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的存在,为提供多样化的业务、满足社会大众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提供了组织制度保障。

(2)组织机构多元化最终导致市场结构的改变。市场结构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社会融资结构和市场占有结构的改变,即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的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的结构将改变;间接融资内大银行和小银行融资的比重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

金融业多元化发展 篇3

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将发挥金融扶贫主力军作用。拓展多渠道廉价稳定的资金来源是金融扶贫的关键,建议加强债券融资方式创新,完善抵押担保方式,加强统计监测制度建设,发挥精准扶贫作用,提供过渡性资金支持。

关键词:金融扶贫 内生发展动力 扶贫专项金融债 风险补偿机制

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是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项最为艰巨的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关系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且是我国走向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必由之路。从当前经济形势来说,打赢扶贫攻坚战是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在实施扶贫开发过程中,金融扶贫对于我国扶贫攻坚战的成败意义重大。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是实现脱贫目标的重要保障。

我国金融扶贫开发形势

(一)扶贫开发工作形势严峻,金融助力扶贫空间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从2014年的7017万人减少到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7.2%下降到5.7%。

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冲刺期及攻坚期,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距离 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的目标仅有不到4年的时间,扶贫工作非常紧迫。我国贫困区域广,有六盘山区、武陵山区等14个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832个国家级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并且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六省区贫困人口都在500万人以上。目前全国贫困地区扶贫措施正在展开,金融助力扶贫空间巨大。

(二)金融助力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的需要

易地搬迁是让贫困农民从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搬到更宜居的新家,治穷根、见效快,是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之一,但易地搬迁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薄弱,需要的资金更多。未来5年,我国将有6000亿元资金投向易地扶贫搬迁,将惠及1000万人,约占现有贫困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

(三)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将发挥金融扶贫主力军作用

根据中国银监会数据,截至2015年末,国家开发银行发放扶贫贷款余额9623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15年审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3200多亿元;中国农业银行在832个扶贫重点县贷款余额5907亿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015年在重点县累计发放各类小额信贷410亿元。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金融扶贫过程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十三五”期间,国家开发银行将安排扶贫开发融资1.5万亿元以上,其中2016年将发放扶贫开发贷款1500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争取五年扶贫贷款余额新增2万亿元,投放贷款3万亿元,主要领域包括: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约3500亿元,光伏、旅游等特色产业扶贫贷款约3600亿元,生态、教育、转移就业等扶贫贷款2800亿元,粮棉油产业贷款约1万亿元,农村基础设施扶贫贷款约1.1万亿元。

拓展多渠道廉价稳定的资金来源是金融扶贫的关键

金融扶贫是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开发式扶贫,是金融机构利用聚集的资源优势来承担的一项兼具政策性与经营性的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通过对众多农村地区贫困农户和扶贫项目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可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回报率低,短期内需要集中投入大量长期限低成本资金,而商业金融或合作金融难以满足需求。多渠道筹集长期稳定低廉资金,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对资金的引导作用,是金融扶贫成败的关键。

(一)多元化筹集金融扶贫资金

金融扶贫资金不只局限于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还应通过政策性金融的积极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多元化的资金组成可以增强扶贫资金实力,有利于监督扶贫资金使用管理,降低金融扶贫的风险。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成为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明确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具体措施中涉及扶贫资金筹集的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二是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用于支持扶贫开发。三是设立扶贫再贷款,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四是运用适当的政策安排,动用财政贴息资金及部分金融机构的富余资金,对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拓宽扶贫资金来源渠道。五是由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按照微利或保本的原则发放长期贷款,中央财政给予90%的贷款贴息,专项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六是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延伸服务网络,创新金融产品,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七是对有稳定还款来源的扶贫项目,允许采用过桥贷款方式,撬动信贷资金投入。八是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主体。九是支持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贷,由财政按基础利率贴息。

从具体运作来看,一是长期、低成本资金主要体现为抵押补充贷款和再贷款。从2016年5月起,人民银行每月月初对三家政策性银行发放上月特定投向贷款对应的抵押补充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三家政策性银行发放棚改贷款、重大水利工程贷款、人民币走出去项目贷款等;设立扶贫再贷款,专项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扶贫再贷款利率在正常支农再贷款基础上下调1个百分点,贷款期限可展期,累计展期次数最多可达4次。二是未来5年,6000亿元投向易地扶贫搬迁的资金将主要通过发行金融债来解决。三是在“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向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主体注入约2500亿元资本金,用于易地扶贫搬迁。截至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已与主要省份省级投融资主体达成贷款合作意向近2000亿元,已受理贴息专项贷款申请540亿元。

nlc202309090856

(二)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得金融资本不会自动流向贫困地区,政策性金融扶贫不以盈利为目标,内在机制上具有公益性,通过先行投入,完善金融市场建设,积极引导商业金融和其他各类社会资本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和发展。目前,发债是政策性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贫困地区的最主要渠道。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例,2016年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340亿元,平均利率下浮15.17%,平均期限为21年。同时,在市场化发债业务的带动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发债成为主要筹资渠道(境内发债筹资约占全行负债来源的70%),人民银行再贷款和抵押补充贷款成为重要依托,各类存款、财政补贴资金、同业拆借及回购等多种方式作为补充,资金自筹率已达90%以上。

(三)能否获取廉价资金是金融助力扶贫成败的关键

1.抵押补充贷款(PSL)为脱贫攻坚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

抵押补充贷款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的一项常态化货币政策工具,主要采取滚动续作方式提供资金,作为政策性银行特定贷款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能够有效降低资金筹集难度,缓解银行间市场资金供给压力。抵押补充贷款利率根据人民银行要求按月调整,该利率定价远低于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使用抵押补充贷款资金能够有效降低贷款成本,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为政策性金融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抵押补充贷款的发放对象由最初的国家开发银行扩大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截至2016年5月末,抵押补充贷款余额为1.5万亿元,3年期抵押补充贷款利率水平为2.75%,低于同期限贷款利率水平2个百分点,与同期限债券发行利率相近。

抵押补充贷款的用途指向性明确,三家政策性银行可使用抵押补充贷款的领域均限定在各家银行政策性突出、具有广泛社会效益的品种上,能够进一步聚集和撬动社会资金参与脱贫攻坚,放大支持效果,发挥政策性银行支持脱贫攻坚的主导作用。数据显示,自2015年10月获批使用抵押补充贷款资金至今年4月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已累计向697个项目投放特定贷款1010亿元,其中重大水利工程过桥贷款(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199个、金额88亿元,占比9%;水利建设贷款项目218个、金额272亿元,占比27%;棚户区改造贷款项目231个、金额458亿元,占比45%;农村公路贷款项目49个、金额192亿元,占比19%。

2.创新性债券融资方式成为满足精准扶贫资金需求的重要渠道

扶贫专项金融债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通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筹集易地扶贫搬迁信贷资金,资金投向更为精准。在政策上,扶贫专项金融债需“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且有相应的优惠。在期限上,扶贫专项金融债时间相对较长。今年4月1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首单扶贫专项金融债100亿元,发行期限分别为3年期和5年期,金额分别为30亿元和70亿元,发行利率分别为2.63%和2.98%,比前一日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水平分别低13个基点和9个基点,认购倍数分别为6.03倍和3.85倍;5月9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首单普通扶贫债券200亿元,发行期限分别为3年、5年、10年,利率分别为2.9679%、3.2416%、3.4901%,认购倍率分别为5.87倍、4.2倍、8.62倍。扶贫金融债的成功发行及认购,体现了社会资本对扶贫事业积极支持。从利率来看,以3年期扶贫金融债为例,其发行利率不到3%,明显低于各家银行同期限存款实际利率水平。通过发行扶贫金融债所筹集的低成本资金,将按照保本微利原则用于支持贫困地区贷款项目投放。

3.专项建设基金可以发挥撬动社会资金参与扶贫的杠杆效应

专项建设基金是国家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有效缓解地方政府融资困难、发挥投资对稳增长关键作用而推出的一项新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定向发行长期专项建设债券,建立专项建设基金,直接注入项目资本金。专项基金为脱贫攻坚增添了新动力,可以集中、高效地缓解项目资本金缺口问题。专项建设基金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投放快、规模大。自2015年8月份专项建设基金设立以来,先后投放了5批基金,金额超过万亿元。二是利率低、期限长。重点建设基金提供项目资本金,利息为1.2%,由中央财政按照专项建设债券利率的90%贴息,投资期限大多在10年以上。三是方式多、覆盖广。既有股权投资的形式,也有股东借款的形式,包括增资和设立新公司,投资领域涉及5大类和22个领域,涉及易地扶贫搬迁、中西部重大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扶贫工程。

专项建设基金注入项目资本金,利用国家资金充当杠杆,撬动融资,后续银行跟进贷款可以为项目建设注入至少5倍量的放大资金,从而达到稳投资的效果。如黄山市黟县宏村景区旅游配套服务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51300万元,2015年6月份开工后因资本金未能及时筹措到位影响后续资金的注入,12月1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专项建设基金形式投入资本金3500万元后,项目很快获得黟县建设银行中长期贷款21677万元,该项目实施后可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直接推动当地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增长。建设基金由两家政策性银行具体负责运营管理,有利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建立投资约束和风险管控机制,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效益。

金融扶贫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金融债期限与扶贫贷款资金需求时间存在一定错配

扶贫开发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体量大等特点,缺乏稳定的长周期、低利率资金来源。目前,扶贫开发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以扶贫的主力——政策性银行为例,2016年1-5月,政策性银行债发行总量为1.7万亿元,7年期及以下期限债券发行1.2万亿元,在政策性银行债总量中的占比达到三分之二以上;首次发行的扶贫专项金融债的期限只有3年期和5年期,市场化筹资的短期性与扶贫资金需求的长期性之间存在一定不匹配现象,资金运营的短融长贷可能会导致资金供给不稳定,加大流动性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影响扶贫贷款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业多元化发展 篇4

关键词:金融多元化创新,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 廊坊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创新成为廊坊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实现超常规、跨跃式发展目标的生力军, 为全市科学发展率先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国家推动环渤海经济圈开放的大背景下, 金融业发展中还有许多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 所以通过发挥金融市场主体作用、政府引导作用以及加强金融发展规划和制度建设等种种策略来加快推进廊坊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创新步伐成为了廊坊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

1 廊坊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

1.1 金融产业规模偏小与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对金融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

一是由于金融资产和业务规模偏小, 导致近几年廊坊市金融业发展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同省其他地市的标准。二是目前廊坊尚无全国性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交易体系发展滞后, 场外交易市场建设不足, 同时缺乏投资退出机制, 制约了金融多元化的发展创新。三是不发达的金融中介服务业, 如:金融资信评级、金融经纪等。这些中介服务机构是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支撑点, 而这恰恰是廊坊市发展的“软肋”, 另外, 金融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外包、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发展明显滞后于金融发展的要求。

1.2 灵活运用国家政策与金融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

河北赋予廊坊金融改革极大的政策空间, 而用好用活这些政策要求金融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从政策出台以来时间看, 金融改革创新更多体现在机构引进和设置上, 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创新依然不足, 经营趋同化现象较为明显突出。具体表现在创新型金融产品少, 交易规模小, 金融创新层次低、科技含量低。金融创新意识有待增强、创新环境有待优化、创新人才有待引进、培养。

1.3 可持续发展与金融机构应对经济周期变化与宏观政策调整能力不足的矛盾

金融机构在管理制度, 经营机制、产品定价方式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缺陷, 面对不确定因素时实现可持续经营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地方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 风险管理体系并不完整, 风险管理水平业不高。二是金融机构将更多精力放在业务拓展上, 忽视了对经济周期和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政策的系统性研究, 把握经济走势和政策取向能力不强, 对系统性风险和政策风险缺乏预判, 难以及时化解风险。三是银行信贷结构不合理, 在经济出现波动或宏观政策调整时, 银行业风险容易集中爆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贷款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2009年末贷款余额最多前20户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达到40%, 贷款过于集中可能造成风险积聚;二是存贷款期限不匹配, 2009年末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余额之比1.3:1, 而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余额之比为0.7:1, 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巨大压力。四是利率、汇率定价机制仍不健全, 缺乏对经济和金融市场快速反应能力。

2 建立健全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机制, 推动金融创新科持续发展

主要包括三项机制:一是金融创新激励机制。一方面, 必须要确立一个适当的风险容许水平, 确保创新活动不会因过度规避风险而减少;另一方面, 要建立一定的收益分享机制, 提高创新积极性。二是金融创新开发机制。鼓励企业各层次、各部门人员构思和提出创新思路, 提供畅通的创意传达渠道;三是金融创新实施机制。金融企业要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 同时具备灵活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授权机制, 确保创新方案及时、顺利实施;对创新活动进行弹性管理, 灵活应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3 加快推进廊坊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创新的几点思路

3.1 明确金融创新发展目标, 强化政策指引

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创新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实现廊坊金融业发展目标, 应在加快改革创新基础上, 分两步走:第一步, 从2010年至2015年, 这一时期属于金融多元化发展创新深入开展阶段, 目标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对外开放体系, 增强服务业辐射、带动作用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该阶段市场作用逐步增强、政府主要以创造创新环境为主;第二步, 从2015年至2020年, 这一时期为金融改革创新层次整体提高阶段, 目标是全面建成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建设成面向京津地区的区域国际金融中心。重点是完善市场机制、创新机制, 推动金融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3.2 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 构建现代金融体系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和跨国金融机构入驻。鼓励和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大型国际控股集团公司建立, 支持其做大做强, 将其打造成具有行业领导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现代金融企业。鼓励城市银行加强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 引入先进经营理念、运行机制和管理技术, 支持其跨区域拓展业务, 条件成熟时拓展海外业务,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此外, 还应大力发展资产评估、资信评级、法律服务、审计服务、经纪公司、投资咨询等金融辅助产业, 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3.3 发展债务资本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大力推进债券市场品种创新, 发展房地产、轻轨、高速公路、水、电等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向国家申请地方政府发债权, 开展市政债券发行试点, 同时探索建立融资融券机制。尽快建立OTC市场, 在上柜条件方面, 采取“宽进严出”的管理方式, 以起到搭建融资平台和培育上市资源的双重目的。OTC市场建立初期, 可将投资主体局限于机构投资者, 待条件成熟时再引进普通投资者, 通过建立保荐人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价钱行业自律等方式, 强化对OTC市场的监督管理。

3.4 推动信托业务基金化, 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信托投资公司从事投资基金业务符合我国法律规定, 又具有比较优势。目前, 产业投资基金业务在开发区已取得突破, 信托投资公司可抓住时机开展投资基金业务, 围绕廊坊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 组建不同投资目的的产业投资基金, 在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 做大做强自身业务。

3.5 发展离岸金融业务, 加快廊坊金融对外开放步伐

可充分利用开发区开放的有力时机以及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选择符合条件的优势金融企业在开发区开展离岸业务。同时,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 鼓励和吸引符合条件的中外资商业银行, 以及国际投资者和借款人来廊开展离岸金融业务。

3.6 发展物流金融, 提高产业集群资金使用效率

目前, 在廊坊开发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 处于供应链中心的大企业需要金融服务, 依附于大企业而生存的中小企业更需要解决融资难问题。商业银行应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 提供更多的动产担保融资方式, 如围绕应收账款、存货、未来货权、知识产权等动产开展抵、质押融资业务, 开展保理业务等, 服务对象从优质企业扩展到上下游的中小企业, 满足整个供应链的流动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德权、梁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国外研究综述》, 《财经问题研究》, 2005.3

[2]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 1996.12

多元化发展 篇5

它是黑人民间产生的一种演唱形式,起源于美国黑人奴隶的圣歌、赞美歌、劳动歌曲、叫喊和颂歌,与黑人的种植园歌曲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布鲁斯歌曲是黑人早期悲惨生活的写照,奴隶们边干活边唱歌,曲调是祖辈们世代相传的,歌词中饱含对世事的嘲讽和朴素的幻想,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对爱和摆脱束缚的渴求。

可以说聆听布鲁斯歌手的演唱是一种享受,他们的演唱不仅感情真挚,风格自由,而且他们善于用假声、叫喊、呻吟、哭泣、嘟囔等手段渲染情绪。布鲁斯的伴奏乐器一般是吉他、钢琴灯。乐器演奏者可以超越和弦的限定而随意发挥,除了动听的忧郁旋律外,他们还可以制造小刀刮擦的声音和使用滑棒的声音,以及模仿主唱的哼唱等,即兴演奏非常精彩。

爵士乐是美国音乐对世界的一份厚礼。

它是具有奇特的节奏和非洲和声色彩的音乐形式,有欧洲古典音乐的乐制,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即兴演奏。直至今日,爵士乐以多种形式活跃在舞台上,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全世界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人聆听它和演奏它。经过百年的演变和融合,早已突破了地域、种族、国界的局限,已超越了单一种类的音乐概念。

爵士乐的内涵无穷大,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爵士乐作品中找到各种音乐种类和各种民族地区特有的音乐风格的影子。尤其是在现代爵士乐作品里,几乎包含了你所能知道的所有音乐风格。

摇滚乐源自美国,是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流行音乐。它是吸收了多种音乐元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流行音乐,带有浓重的商业色彩。

从音乐成分上看,摇滚乐吸收了美国黑人的“节奏与布鲁斯”、宗教音乐、美国乡村音乐、西部音乐、爵士音乐的特长,融合了其他流行音乐等各种音乐元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流行音乐,特别强调了音乐的节奏和表演时的身体动作。

摇滚乐的主要特征有:1.它是以歌手演唱为主要形式,节奏比较强劲,曲调变化比较少,和声相对比较简单,主要以三和弦为基础,乐曲结构短小精炼;2.摇滚乐乐队人数较少,常常只有四五个人;3.摇滚乐常用的乐器“四大件”是:电吉他、电贝司、电子琴、鼓,有时候也会加入钢琴、萨克斯管、小号、单簧管、长号等;4.摇滚乐的歌手常常可以自编、自演、自弹、自唱。在摇滚乐中,个人的创作灵感支配一切,不受任何传统格式的约束,不追求完整性,易于掌握和传播。

摇滚乐已不再单纯是一种音乐,它已超越了音乐的范围,成为青少年的一种信仰、一种幻想、一种追求,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社会力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世界语言,一种政治行为和一种社会观念。

乡村摇滚是由一些有着乡村音乐背景的年轻人受到摇滚乐的影响后所创造的一种融合化的乡村音乐。

早期的摇滚乐的旋律风格融合了西部摇滚、当时的粗犷音乐以及乡村音乐的许多成分。很多著名歌手采取了这种方式。如“猫王”在开始他早期乡村音乐生涯的时候,就采取了这种方式。他们将乡村音乐和摇滚音乐相融合,融入大量的乡村音乐和布鲁斯成分,还采取了典型的韵律和和声,这种抒情主题带来了极大的感染力,再加上摇滚乐的电声乐器的用法,受到青年人的热烈欢迎。

艺术摇滚于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于英国的一些受过古典音乐熏陶的摇滚音乐家中,他们把古典音乐于摇滚乐结合在一起并由此产生了艺术摇滚。

艺术摇滚的创作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做法,在摇滚乐中引用古典音乐片段,或把一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摇滚风格;另一种做法是将摇滚乐队和管弦乐队(或其他古典音乐合奏形式)混合,或者用摇滚乐语言按古典音乐的发展手法、结构形式创作而成。

由布鲁斯,爵士乐和摇滚乐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来看。音乐由早期作为工作时的哼唱小曲,在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一步步地发展为听觉、视觉以及幻想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现在的流行音乐早已不是单一的曲风曲调,而是融合了多种风格,多种乐器,多种情感的多元化音乐。

迈克尔约瑟夫杰克逊,是一名在世界各地极具影响力的流行音乐歌手、作曲家、作词家、舞蹈家、演员、导演、唱片制作人、慈善家、时尚引领者,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是流行乐和流行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在20世纪80年代起的整个现代流行音乐史上缔造了一个时代。杰克逊改变了流行音乐和音乐录像艺术,在现代流行音乐造就了自己的王国。他对于音乐的热爱已经上升到至高的境界,在每一次的演唱,都把自己沉静在对音乐的感悟里,那种疯狂,那种执著,那种喜爱,那种狂放,那种放荡不羁的对音乐的情感影响到每一个观众。他的音乐不再仅仅是场视听盛宴,更是一种感悟,一种感动。有人说杰克逊是全世界最熟悉的陌生人,他活在自己的梦幻国度,以天马行空匪夷所思的想象力透过它的舞蹈,音乐,MV还有舞台来实现梦想。他的梦想使他拥有了超越宗教、种族的跨文化力量。而他用这种伟大的力量不断地向人们传达着种族平等,保护地球,慈善事业等思想与精神,让人们能够醒悟,能够一起创造美好的世界。

金融业多元化发展 篇6

“经济二元化”与“金融二元化”并存

为了应对次贷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通过4万亿元大规模投资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经济迅速触底反弹,制造业产能快速扩张、房地产市场投资火爆。然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的外部需求持续低迷,而国内投资效率下降使产能过剩问题非常突出。不仅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等传统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光伏、风电等战略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比较突出。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存货上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英文简称PPI)持续负增长,企业效益下降,投资放缓,从这个角度看,的确存在“制造业的冷”。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则一路高歌猛进,房地产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地价和房价屡创新高,吸引各路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又存在“房地产的热”。理论上讲,这十几年来,房地产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对其他行业带动作用显著,房地产投资热是可以化解部分与之关联度较高,如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但由于房地产的非理性上涨,更多地表现为对土地价格的炒作,房地产从实体经济范畴转向了虚拟经济范畴。地价和居住价格的持续攀升,提高了制造业成本,对其他产业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最终形成了经济中制造业与房地产业“一冷一热”的二元化。

在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项目利用银行融资受限的背景下,此类项目开始通过影子银行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保守估计,2012年末,影子银行提供融资的规模约20万亿元,占同期信贷余额的三分之一,形成了金融中银行和影子银行的二元化。

事实上,“经济二元化”与“金融二元化”的互生共存。由于对银行贷款用途的严格监管,银行通常把制造业贷款保留在资产负债表内,而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的融资需求则通过信托、券商等渠道转移到表外。形成了“银行-制造业”和“影子银行-融资平台、房地产”的二元体系。

货币政策陷入两难

实体经济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一冷一热”与金融中银行和影子银行的“一控一放”的二元交叉局面,使得货币政策左右为难。具体表现在:

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全球央行量化宽松和部分国家货币竞争性贬值已经对人民币汇率造成巨大升值压力。今年以来,一方面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复苏以及量化宽松政策退出预期使美元汇率指数持续走强,而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对美元保持升值的国家。另一方面,国内通货膨胀抬头,特别是房地产及房租价格居高不下,使得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通货紧缩和资产泡沫并存。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二元结构,制约了货币政策的作用空间。当前,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部门正经受着产能过剩的困扰,PPI连续20个月的负增长挤压了企业的盈利空间,降低了企业进一步扩大投资的能力。但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又制约了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宽松。

资金充裕和融资成本高并存。2013年10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给量余额已达107万亿元;前10个月,广义货币供给量的增速为14.3%,高于全年增速13%的政策目标。尽管货币供应如此充足,但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原因有三:一是大企业从银行获得低成本资金后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信托等方式以更高的价格转贷给中小企业;二是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对资金价格不敏感,推高了整个社会融资成本;三是各种融资的过桥费、通道费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银行体系正面临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双重考验

自2009年以来,一些外资投行和信用评级机构就一直“唱空”中国银行业,主要理由就是地方政府和非金融企业债务率不断攀升,已不可持续,今后两年将爆发债务危机,银行不良贷款率会迅速上升。从实际情况看,地方政府拥有土地和国企股权等资产,债务违约的信用风险较小,但其流动性风险仍不可小觑。对非金融企业来说,由于盈利状况不佳,很多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不足以补偿贷款本息,只能靠融资现金流支撑,拆东墙补西墙,而一旦某家银行抽贷,则会造成资金链断裂,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瞬间就可转化。

自2013年6月出现“钱荒”以来,部分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始终处于高危状态。究其原因,部分银行为了规避监管、追求高收益,创造性地发展同业业务,特别是吸收短期同业负债,投向长期高收益的同业资产,这种资产和负债期限错配必然导致流动性风险突出。

深化金融改革化解结构性矛盾和潜在金融风险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金融领域的市场化,这将有助于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加快利率汇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进行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调整。使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转变,就可以减少中小企业融资的中间环节,降低融资成本。

加快对相关金融监管法规政策的调整。现有的金融监管法规大都是10余前年制定的,符合当时的经济金融环境。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亟需对部分条款进行修改或废除。特别是新资本协议的实施,通过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等指标已经对银行经营有了更严格的约束,可以放弃信贷额度管制、贷存比约束等监管指标。同时,加大资产管理,取消信托、券商等机构的“通道”制度红利,在共同竞争的基础上,通过差异化定位和经营,优化资源配置。

处理好“稳增长”和“去杠杆”的关系。为了“稳增长”,就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速,但由于近年来单位投资效率下降,需要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才能维持原有的投资增长。然而,按照“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原则,又要限制信贷等融资规模的增长。近期,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市场流传的银监会“9号文”一旦实施,银行同业业务将迅速收缩,也会影响到其他类信贷业务的增长。届时,如何平衡好经济增长和投资、债务风险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金融业多元化发展 篇7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特别谈到了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为此,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期间, 用于农业发展的支农财政支出不断增加, 如2006至2009年分别为3517亿、4318亿、5955.5亿和7253.1亿元。尽管中央对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 但总体来看,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在总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偏低, 这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农业发展要求政府支持与保护的需求相比, 仍有很大差距。财政支农存在着能力弱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和财政投入存在体制性泡沫等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 对于解决城乡统筹发展已不能单单依赖于财政分配的调节作用, 还必须有农村金融体系作为重要支持。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基本上延续了上个世纪90年代确立了“三驾马车”的农村金融体系, 即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化改革已逐渐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商业银行或村镇商业银行) , 分别承担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的功能。然而, 城市和工业发展本位观使大量的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逐渐从农村区域撤离, 而加速向大中城市集中, 这是导致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而进一步导致了城乡二元金融体制的形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美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认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在规模上的存在着变化关系。从理论上说, 经济水平越高, 资产的积累就越多, 金融相关比率 (FIR) , 即全部金融资产价值同GDP之间的比值就越大。金融资产的增加也会刺激资产持有者对货币的需求和各种金融资产的需求。根据数据统计, 我国金融相关比率在2004年已达1.75, 而同期农村金融相关比率仅为0.81, 这说明我国城乡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此相关的城乡收入为比3.3:1, 这一差距也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这一状况。

(二) 农村金融中储蓄转化投资的能力弱化

众所周知, “三驾马车”的农村金融体系业已形成, 但它们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仍是有限的。原本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动员储蓄, 充当农村经济内部的资金余缺部门之间的金融中介, 然而农村金融机构却成为向城市输血的重要渠道。这是由于在我国农村金融一直被业界认为是成本高、利润率, 低风险大的领域。同时, 也有市场化和商业化对农村金融的约束原因。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渐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布局战略, 撤并大量机构退出农村领域。被认为支农的重要金融机构的中国农业银行也逐步淡出农业领域, 其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

(三) 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 主体缺位

近年来, 不仅农行逐步退出农村区域, 连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政策性金融—农业发展银行的主体地位也逐渐淡化。农业发展银行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 但随着粮食和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发行的作用大大减弱, 在农村的业务范围只剩下粮棉油收购封闭运行资金管理。作为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 仍面临着产权不清、定位模糊、职能不明、管理不善等诸多问题, 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金融服务。

正规金融制度供给不足导致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如农村民间借贷的兴起。以至于非正规金融在满足资金借贷上所占的规模还超过了正规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存在严重的“脱媒”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正规金融存款创造的能力。

(四) 农村金融抑制比较突出

当前, 有关于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形成原因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属于供给型金融抑制, 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是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的资金有限,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属于需求型金融抑制, 农户对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相对有限是其主要原因。农村金融抑制使得金融资源在市场的自发调节下涌向城市, 从而加剧了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三、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之思路

(一) 坚持建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

农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处于最基础性的地位, 在农村区域, 其网点数量、市场渗透和份额、业务范围等方面都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毫无疑问, 农业银行以后仍是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尽管农业银行在发行股票上市后, 经营战略重心已开始向城市倾斜, 这是其商业化的必然选择和结果, 但不能成为其放弃农村信贷市场的原因。农业银行同时也包括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应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和管理体制增强其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政府应采用税收和补贴的经济手段, 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对农村的信贷供给, 而不是简单采用“惜贷”和“停贷”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二) 重视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政策性金融是政府基于市场失灵而金融供给不足, 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而出现的。政策性金融涉足的领域应严格限定在商业性金融认为微利或无利的业务范围, 以避免出现政策性金融的“越位”或“缺位”现象。应逐步扩大政策性金融的贷款范围, 以充分发挥其财务杠杆效应。目前,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业务范围已从粮棉油购销贷款业务扩大到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业务。

(三) 以农村合作金融改革为契机, 增强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 对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农村信用合作社在产权关系、约束机制、风险管理和法人治理机构等方面逐步完善。特别是改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后其资本充足度、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与规模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 有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后却脱乡进城, 模糊了市场定位。片面强调利润, 缩小金融服务范围, 不断撤并设在农村的网点, 逐渐远离了“三农”。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 就是扬短避长, 势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因此, 农村合作金融必须依托农村, 扎根农村, 才能壮大;农村金融业务只有面向“三农”, 才能扩大其影响。

(四) 以农业保险、担保、信托、租赁等为农村金融体系之补充

由于农业经济的不稳定和收益低等特性, 许多商业性保险机构出于风险考虑, 都对农业保险望而却步。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农业保险是政府保护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农业保险制度, 建立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为主导的农业保险体系, 由其提供费用补贴, 免除税赋, 对农作物巨灾风险实施强制性保险等等, 也可以参考欧盟的互助农业保险, 政府在费用补贴方面给予扶持。

信托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的运用还较少, 主要涉及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因此, 信托在农业经济中的潜力是巨大的。通过供应链金融信托、融资租赁、土地流转信托等多种手段, 可以对农业产业以及上下游企业形成支持, 从而解决农业因分散化经营无合适抵押品出现的贷款难等问题。

信用担保机构也是政策性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由政府出资并吸收金融机构资金创办, 旨在通过与商业金融机构共同分摊风险, 提高商业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的信心。与单纯对农业提供的政策性贷款相比, 提供信用担保带动商业贷款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政府将过多的资金陷入农业企业, 充分发挥信用担保的诱导职能, 用少量的政策性资金带动更多的商业贷款。

农村融资租赁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服务方式, 集融资与融物于一身。由于租金回收方式灵活, 非常适合农产品市场季节性和供需关系变化引发的价格波动, 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减少资金占用, 提高资金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满足“三农”的不同需求。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2011年“农村与农业租赁国际研讨会”时指出金融租赁在支持农业发展、提高机械化水平方面, 有很大市场空间。农行发起设立的农银租赁公司业务定位就是服务“三农”。然而, 融资租赁的社会认知度并不高, 众多的融资租赁公司不愿开展农村融资租赁业务, 除了普遍认为农村融资租赁业务风险大不易控制之外, 更多的是因为其不能享受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鉴于农村融资租赁的金融的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的特点, 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保险, 保障租赁物安全和农户利益, 降低农村金融租赁业务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晓霞、李光, 我国农村投融资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全国百县农村财政和金融体系的实证研究[J], 调研世界,

[2]、张乐柱, 悖论中的农村金融改革[J], 理论探索, 2005-11

[3]、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 我国M2与GDP比率畸高及货币推动力弱化问题分析[J], 中国金融, 2005-9

[4]、姚耀军,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 财经研究, 2006-4

[5]、刘锡良、齐稚平, 城乡统筹建设中金融发展的三个视角[J], 金融发展研究, 第3期

金融业多元化发展 篇8

关键词:民间金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民间金融是指主要由民间资本构成并掌握着控制权的各种金融机构, 通过资金的融通活动或资金的借贷活动, 主要为居民和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各种金融活动的金融形式。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间金融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下民营经济存在以及发展的依据。但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民间金融历史久远, 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高利贷等非法融资使其长期游离在灰色乃至黑色地带, 不仅引来国家对金融秩序的多次反复整顿, 也给公众造成民间金融就是风险的错觉。随着金融市场日益活跃, 民间金融组织迅猛增加, 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与此同时, 民间金融“监管难”、“风险监测难”等问题日趋凸显, 纠纷逐年上升, 涉诉金额不断提高。如何在加大民间金融政策扶持的同时, 加强监管, 防范风险, 更好地处置民间金融纠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近年诉至法院的民间金融案件看, 借款人丧失还款能力, 担保人丧失担保能力的情况普遍。在主营短期贷款业务的民间金融领域中发生这类现象, 说明小额贷款公司对客户资信审查不严、资金用途把控不严。对于融资担保公司,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社会信用制度、信用保证体系缺位, 事实上存在信用风险转嫁到担保机构的情况, 信用担保机构成为事实上的风险承担者。

民间金融未被纳入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等金融管理机构的常规管理系统中, 受到的金融监管规制较小, 利率监管相比大型商业银行受到的限制也较小。民间金融具有利率高的特点, 个别民间金融机构还将合同订明的逾期还款违约金计入经营利润中, 致使这些民间金融机构为达到收取更高回报的目的, 选择追索时间, 通过延长资金回收期限达到利息、违约金计算的最大化, 但到其真正起诉到法院时, 借款人和担保人往往已倒闭、甚至跑路, 使债权追收错过最佳时机。

信息不对称容易引致信用缺失问题。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建立规模庞大、类型复杂、受益面广的征信数据库, 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基本上已接入该征信系统。但是, 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担保企业目前尚未被允许接入该征信系统。除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库采集的数据外, 还有其他反映企业、个人征信情况的信息掌握在法院、公安、工商、税务、车管等政府部门以及公用事业、通讯、保险、民营征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处, 一套能够全覆盖、功能强大的公共征信系统尚未形成, 征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与传统的“一元化”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相比较而言的。简单地说, 就是由于当前矛盾纠纷主体的多元化、类型的多元化、诉求的多元化, 化解矛盾纠纷的思路、方法、措施、途径等也应多元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指在一个社会中, 诉讼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各以其特定的功能和特点, 结成一种互补的、满足社会主体多样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的运作调整系统。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诉讼的方式, 一类是诉讼以外的方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现已成为我国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第26条也将其写入其中, 作为司法改革的目标之一。

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有助于民间金融纠纷的解决, 从而为民间金融的发展营造一个规范管理、风险可控、有序竞争的良好环境。建议如下:

一、抓紧完善立法, 使调处民间金融案件有法可依

民间金融长期以来得不到金融业界的肯定, 民间金融未引起充分重视, 一方面承认它从事金融行为的合法性, 另一方面在金融和法律层面上缺乏对它的完整认识。例如小额贷款公司, 虽可以开展金融业务, 却没有《金融业务许可证》, 在立法上没有一部如适用于银行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进行调整。立法上的缺陷, 法律地位的模糊, 制约着民间金融的发展, 相关法律制度亟待重构和完善。因此, 立法机关有必要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需求, 按照立法法的规定, 及时制定用于调整民间金融行为的诸如“民间借贷法”和“民间金融管理条例”等效力级别较高的法律法规;对一些不适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规范进行修改和清理, 进一步完善有助于民间金融发展的金融规范性文件, 使其上升为法律或行政法规, 使民间金融案件的解决有法可依。

二、重视非诉先行, 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 金融交易品种日渐多样化, 金融纠纷所涉及的技术、事实和法律问题更趋复杂化。与此同时, 来自金融机构风控部门、金融企业、高校金融专家、学者、法律人士等金融专业人士, 为社会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当事人的需求施以不同的纠纷解决方式, 有助于金融纠纷公平公正的解决, 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民间金融纠纷的化解。

三、加强专业审判, 提高民间金融案件处置质量

民间金融机构普遍认为, 解决民间金融纠纷需要引入专业化的审判机制, 提出设立专门的审判和执行机构, 提高审判效率, 加大执行力度等建议, 建立“快立、快审、快执”的立、审、执一体化争端解决的机制。

四、深化执行措施, 破解执行难题

金融业多元化发展 篇9

一、构建多元化金融纠纷解决模式的必要性

(一)为了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促进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有构建多元化金融纠纷解决模式的必要

1.金融创新飞速发展和混业经营的深化,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技术性进一步增强。

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就是金融创新的变革之路[1],对金融消费者来说金融创新虽然带来了收益可能性和收益比例的提高,但同时也意味着亏损可能性、亏损比例风险的增加。在眼花缭乱的专业金融产品面前,金融消费者所掌握的金融知识远远不能全面了解所购买的金融产品。作为个人的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各国都通过立法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以平衡二者的关系。

2.在金融消费过程中,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与其他一般消费相比更加明显。

“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信息产品,信息的提供和获取是金融领域消费者权利保护的核心。”[2]但是在现实中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交易的突出特点。金融商品的无形性、专业性、高风险性等特点,使得金融消费者在交易中处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所以格式条款、风险转嫁也不再是平等协商意义上的对等信息选择,而只是信息偏离状态下的信息优势方对独占资源的巧取豪夺[3]。因此,对金融消费者进行保护不仅是现实的需要,更是公平正义价值之体现。

(二)为了弥补我国传统金融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缺陷,吸取外国先进经验,有构建多元化金融纠纷解决机制的必要

我国传统的金融纠纷解决方式有以下特点。

1.司法诉讼在金融纠纷解决过程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纠纷解决资源分配严重失衡。

二审终审的诉讼审判制度比仲裁的一裁终局带来的压力小,诉讼的成本低于非诉讼纠纷解决的成本,使得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往往会将诉讼作为解决纠纷的首选方式。另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不完善也是造成诉讼一元主导的原因。但是,司法程序复杂、耗时耗力,金融纠纷涉及内容专业性比较强,法官的专业能力会影响案件的处理结果,诉讼对金融消费者搜集证据的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这些诉讼中必须解决的难题决定了,虽然诉讼在金融纠纷解决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金融消费者通过司法途径得到救济是比较困难的。

2.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没有形成一个机制整体,当前非诉讼解决机制难以适应需求。

目前,国内主要的金融纠纷非诉解决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在金融纠纷的处理中大有作为。消费者协会作为一个社团法人,虽具有半官方的性质,但权利有限,缺乏专业性,对消费者的投诉处理难免困难重重;金融监管部门作为金融机构的直接监管者,总让金融消费者感觉有“父子关系”之嫌,其公正性会受到怀疑;各行业协会作为本行业全体金融机构共同利益的代表,也难以奢求其在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的纠纷处理中做到公平公正;专门调解机构的设立虽是一大进步,但缺少相关专门立法做保障,容易让人对调解的权威和后期执行产生怀疑;仲裁虽有专门立法,但大多金融机构普遍担心“一裁终局”的方式于己不利,因而更倾向于选择诉讼解纷[4]。

二、构建我国多元化金融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议

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各国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的发展。中国金融市场的现实状况和传统金融纠纷解决机制的不足决定了对金融消费者进行保护应从中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出发,充分考虑中国金融行业的特点,在有针对性地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构建起综合性、全方位、具有充分执行力的多元化的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

(一)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

要想改变当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滞后的状况,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就必须完善相关立法。目前,我国有关金融消费方面的法律规范混乱庞杂且无针对性,导致在具体适用过程中陷入困境。如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的概念是否涵盖金融消费者的还有待明确,而《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民事法律主要规范普通的民事法律关系,缺少对金融行业法律问题的针对性。所以,建立多元化的金融纠纷解决机制的前提,就是要建立以金融消费者为中心的法律规则体系,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改进金融机构内部纠纷处理机制

目前,在我国各种金融机构中普遍存在着忽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在处理金融纠纷时更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此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远远不够,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不利于自身长远发展。所以,金融机构应该加快转变观念,规范金融交易行为的同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纠纷应对技巧。从内部形成投诉、受理、争议解决、考核监督等金融机构内部金融纠纷处理机制,在时机成熟时可以吸取外国的经验,将该程序做为其他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方式的前置程序。这种程序的设置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金融机构在金融纠纷解决方面的专业性优势,而且可以最大限度节约社会资源,也会使金融机构在解决纠纷中改进学习,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的同时,也符合金融业发展的长远利益。

(三)成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实践经验,在金融监管机构之外设立独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加集中、专业化的纠纷解决服务,来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各种权利,同时对金融机构的部分经营行为起到监督作用。在我国目前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大格局未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如果要建立全国性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会受到现行分业监管体制的限制。所以,可以先尝试在不同金融领域内分别设置相应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这样可能在目前来说更具操作性。

(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金融仲裁制度

许多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为了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都先后推出了专门面向金融纠纷的仲裁服务。金融仲裁裁决与法院终审裁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具有一裁终局,专业性、保密性高和高度权威性以及裁决能够被全球多个国家所承认等优势。2007年12月我国上海金融仲裁院的成立开创了中国金融仲裁的先河。这对于破解我国金融纠纷处理方式单一、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争议解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国家的金融仲裁起步比较晚,社会各界对于金融仲裁制度仍很陌生,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在缔结金融消费合同时,很少主动约定发生金融纠纷时采取金融仲裁的方式解决纠纷。而且我国目前金融仲裁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办案质量和服务水平也亟需提升。

(五)加强金融诉讼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在当前阶段,绝大多数金融纠纷案件的解决仍有赖于司法机关审判活动的介入。所以,构建我国多元化金融纠纷解决机制,对金融诉讼制度的建设和改革来说就是制度构建中的重中之重。除了逐渐完善其他的纠纷解决机制,分流诉讼,减轻法院的诉讼压力之外,组建专门化、高素质的金融审判庭则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会对有效化解金融纠纷、规范金融市场运行具有积极意义。所以,要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金融审判庭的建立和完善,继续促进司法审判人员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加大对案件的审理、执行力度,清除财产保全障碍,提高金融债权案件的执行效率。

(六)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的辅助和监督作用

在金融消费纠纷的解决中除了金融机构自觉、司法保护等方式,也需要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和行业协会的自律规范、消费者的自我认知以及广泛的社会监督。金融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应积极利用同业组织的优势,规范和约束金融机构行为;同时,开展宣传、教育培训,让金融消费者了解更多的金融专业知识,提醒消费者做好交易证据保存、强化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推广仲栽、调解等诉讼成本小、效率高的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方式。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化媒介披露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受侵害行为,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念,推动消费者金融教育,降低相关部门的大众金融知识普及成本。通过以上社会管理创新,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利于金融业的繁荣和我国的经济建设[4]。

摘要:金融消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入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金融纠纷的数量也随之逐渐增长。如何顺畅有效地解决各种金融纠纷,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利益,成为各国普遍面临和重视的难题。因此,拟着眼传统的金融纠纷解决机制,从对其运行现状的分析入手,对构建我国多元化金融纠纷解决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多元化,金融纠纷,解决模式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金融消费者保护:全球金融监管改革重点[J].资本市场,2010,(4).

[2]丁克基.应立孝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N].上海金融报,2009-08-11.

[3]郭丹.金融消费者之法律界定[J].学术交流,2011,(8).

金融业多元化发展 篇10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它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就业、推动地区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有数据显示:占企业总数99.8%的中小企业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0%, 创造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和53%的税收收入。但是,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和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我国每年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倒闭, 而其中约60%是因融资问题得不到解决所致。如何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 由此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尽管我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 但是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无法在短时期内消除, 经济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因此, 原本就面临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融资又开始面临金融危机的压力和挑战,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 中小企业融资难再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极为紧迫的重大问题。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了什么影响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发展, 采取什么措施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就成为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新挑战

中小企业对稳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 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仍面临着技术落后、融资困难、信息闭塞、品牌落后、人才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融资困难在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中一直是最为突出的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 开始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 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当今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面临资本流动性的严重不足, 中小企业的融资更是雪上加霜。据不完全统计, 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中小企业的倒闭主要原因来自于四个方面:材料涨价、人工成本提高、人民币大幅升值、融资难。而在这四方面因素中, 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就是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融资一般分为外部融资和内源性融资。外部融资就是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和直接融资市场获得资金。内源性融资是企业的留存收益, 一般包括折旧资金、未分配利润等。因此,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在以上三个方面都有表现。

1.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影响

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机构海外投资造成了巨额损失。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和重组, 中国6家商业银行在海外上市, 并且纷纷增加了海外投资, 这样必然受到海外金融的影响。根据《证券市场周刊》测算,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这些金融机构海外投资出现了亏损, 其中中行亏损额最大, 约为38.5亿元, 建行、工行、交行、招行及中信银行依次亏损5.76亿元、1.20亿元、2.52亿元、1.03亿元、0.19亿元。这些巨额的损失使各大商业银行在今后的发展中提高了自身经营的谨慎性, 一方面严格规范和执行借贷标准,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减少贷款额, 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这一变化对中小企业的损害是最直接, 也最为惨重。因为大企业的信誉以及资金规模使得他们对于货币政策从紧的反应相对迟缓, 而中小企业则不然, 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盈利水平有限、信用度不高、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 再加上缺乏可抵押的资产, 这更加影响了从金融机构中获得贷款, 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2.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美国股价大幅下跌, 并波及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我国的股票市场同样也受到了美国股票市场的冲击。金融危机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并在金融市场产生了示范效应。我国内地股市虽然开放度不高, 但是与港股的联动性在加强, 香港股市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反映, 在一定程度也会传导到内地A股市场。这导致了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份的6124点暴跌至1638点, 虽然2009年上证指数在回升, 但是一直在3000点左右徘徊。由于我国对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资格要求比较严, 一般中小企业很难达到, 从融资数量上看, 股票、债券融资仅占中小企业融资数量的2%左右, 但金融危机造成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融资更加困难。

3.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内源性融资的影响

内源融资是企业不断从自身内部取得资金并转化为投资的过程, 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等特点。金融危机产生后, 我国经济增长指数出现下滑的现象。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减产不可避免, 由此产生的裁员、降薪等问题也是屡见不鲜。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造成我国外向型的中小企业出口萎缩, 利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者信心不足, 企业投资不足, 生产资料需求降低, 企业效益下降, 许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亏损, 从而导致企业留存收益减少和资金紧张状况的发生, 造成企业内源性融资不足。

4. 金融危机对民间融资的影响

民间金融是一种没有经过国家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登记的金融组织形式、金融行为、金融市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民间融资歧视, 分不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民间融资的区别, 造成了民间融资没有发展起来, 尤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民间融资发展更加困难。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的策略分析

进入2008年以来, 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 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更为恶劣。为了规避金融危机对企业融资的不利影响, 多元化融资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为解决融资难题, 构建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途径, 需要采取综合治理, 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全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1. 多元化融资的理论依据

企业融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企业在既定的约束条件和金融制度安排下, 基于对融资风险、融资成本与融资收益的比较所作出的。权衡融资成本和风险建立最佳融资结构,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是现代融资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现实中, 研究企业资本结构或融资模式至少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二是企业所在的行业特征;三是企业自身的特点 (如股权结构、经营者能力、企业规模大小等) 。对于我国实际情况而言, 资本市场、公司治理结构相对于西方国家的运作效率本身存在很大差距, 融资制度和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对企业融资方式和融资策略的选择影响更大。多元化融资对中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对业务和市场能力的促进、对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的改善, 还是对行业竞争能力的构建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 多元化融资的范围

多元化融资是在保持传统企业融资方式的基础上, 拓展长期优势效应的融资方式。在银行贷款、上市融资以外, 不少新型的融资方式都是企业值得尝试和应用的, 具体来说包括直接融资方式中的:海外上市、私募股权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 间接融资间接融资中的:动产担保融资、团体贷款、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融资租赁等等。

(2) 多元化融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1) 有利于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

在银行主导型融资体系下, 企业产生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等诸多风险无一例外地通过信贷途径向银行传导和转嫁, 成为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隐患。融资的多元化发展减少了银行的承贷压力, 降低了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 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2) 有利于资金优化配置, 提高使用效率

一是很多新兴融资方式的资金使用效率较高, 如票据使用量的增加, 使资金流转加快, 减少了企业资金占用, 通过背书转让就可完成结算, 在资金紧张时, 可以通过票据贴现取得资金。又如企业集团内部融资, 灵活调剂子公司之间的资金余缺, 提高了企业内部资金的利用效率, 节省了财务费用。二是不同的融资工具之间可以功能互补, 有利于优化社会资金的配置。如民间融资、内部调资、异地融资等方式具有信息灵、速度快、手续简便的优势。

(3) 有利于企业信用意识的提升,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相对于银行贷款, 其他方式的融资需要企业有更高的信用度。而缺乏诚信的企业很难在市场上获得融资, 这样会促使企业按市场规则办事, 增强诚信, 从而改善全社会的信用和投资环境。目前, 长期性权益资本缺乏、货币政策调控冲击等因素已成为企业融资的新难点, 而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是解决融资难的基础。因此, 企业需要寻找新的更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 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3) 企业多元化融资的增值效应

多元化融资与传统的银行贷款、上市等融资方式相比, 最关键的区别在于一种增值效应。比如, 在融资租赁期间还有可能产生新的合作机遇;保险融资, 可为开展国际贸易的企业树立风险意识, 增强抵御国际范围内各类贸易风险的实力, 建立企业、银行、保险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国际化融资则可加强基础设施、农村扶贫、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建设, 提升经济“硬实力”, 建立这些领域内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力, 实现国内经济和企业融资的可持续发展。从多元化融资的增值效应可以看出, 它能够明显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金融危机增强了企业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 多元化融资的增值效应带来了融资方与企业的风险共担和风险管控, 所以多元化融资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就在于使企业占据融资和危机应对的主动地位, 塑造核心竞争力, 使核心竞争力的增值与融资并举。

2.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多元化融资策略的现实应用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多元化融资发展方向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 科学稳健的融资渠道改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目前, 为构建多元化的融资途径, 政府、银行、企业各方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渠道和方式。

(1) 企业应当制定系统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融资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企业的发展战略直接决定着对资金的需求。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包含预期的投资和回报分析, 扩大再生产的目标分析等, 由此也能够协助企业明确需要融资的资金总量。此外, 发展战略还与企业的核心经营方向有关, 企业近几年的生产、经营和开发都将围绕核心战略目标, 所以企业通过对中长期战略的系统制定, 有助于科学划分各类融资方式的占比。

(2) 企业应当制定科学的融资组合

多元化融资并不意味着要企业摒弃传统的融资方式, 事实上传统融资方式的优势始终是不可忽视的, 多元化融资方式应用的关键在于融资组合的制定。融资组合强调的是科学的融资选择和占比分配。企业要根据中长期发展战略, 在清晰的融资需求指引下确定最为适合的多元化融资方式, 保证融资组合能够将风险降至最低, 增值效应实现最大化。当然, 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应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企业应当持续关注融资领域的最新信息, 及时整合自身的融资组合, 力求不断挖掘多元化融资的潜在价值。除了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 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在内源融资方面可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预收账款融资、质押应收账款融资、专利权质押融资以及产权交易等内源性融资方式。在外源融资方面, 除了依赖传统外部资金支持, 如银行存款、风险基金、发行债券或企业上市等, 鼓励中小企业间开展金融互助合作, 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风险投资、融资租赁和股权融资等创新型的融资方式。

总结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企业融资是一项严峻的考验, 但同时也给企业多元化融资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从长远发展来看, 多元化融资对于企业应对金融风险, 提升偿还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 多元化融资已经不仅仅是融资策略, 更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增值策略。相信在多元化融资的指引下, 企业将会呈现出应对金融危机的积极态势, 推动国内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标阮兢青: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J].企业经济, 2009.11

[2]潘亚岚吴琰: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对策[J].经济论坛, 2009.10

[3]张同张维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03

[4]吴家曦:破解中企业融资难题[J].浙江经济.2008.06

[5]瞿寅亮胡亦琴:浙江中小企业融资初探[J].现代商业.2008.07

[6]喻平黎玉柱: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8.01

[7]张鲁英金节:以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为例谈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01

[8]周灵岚:浙江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及改进对策[J].经济师.2006 (2)

[9]孙南萌:金融危机视域下的中小企业新型多元化融资途径探析[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6) .

金融业多元化发展 篇11

“中国房地产已经进入多元金融时代,房地产企业必须适应这一变化,推动企业金融模式转型。”中国地产金融研究院特约顾问、贝塔咨询中心合伙人杜丽虹博士如此判断。

“地产金融”重组

在杜丽虹博士看来,中国房地产已经进入了“多元金融时代”。2010年以前,地产企业的主要融资手段就是银行贷款和股票融资,由于股票市场投资人尤其是A股投资人对风险和回报敏感性较弱,仅对成长性敏感,所以上市地产公司普遍追求高成长,超速扩张问题严重。2010年仍有六成地产上市公司超速。

不过,近年来地产金融工具日益丰富,从海外上市、债券、可转债发行,到信托、私募地产基金的发展,未来还将推出REITS等证券化产品,多元地产金融工具构成了一个全新的生存环境,它不仅意味着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拓宽了,更将从根本上改变地产行业。

多元金融模式下,地产企业面临多种投资人的不同投资需求。投资人是对地产企业部分项目收益的分享,而非全部公司价值的分享。所以,投资人更关注项目本身的风险收益、管理人的品牌溢价能力以及资本使用的效率。与之相对,公司整体的土地储备和成长性则不那么重要了。

换句话说,私募投资人关注的是资产回报而非资产扩张,而私募投资人的这种评价标准又会反作用于公开市场评价体系——显然,风险回报越高的企业,利用私募融资空间的能力就越强,而多元融资工具的使用,最终将表现为企业整体更高的成长性和公开市场上更高的价值评估。

所以,多元金融时代,投资人的评价标准在发生改变,从单纯追求高成长转向了对风险回报的关注。

“暴利”时代将终结

房地产是不是“暴利”行业,这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地产行业真的是暴利行业吗?

从利润率的角度看,回答是肯定的。以大类行业划分,2010年A股地产上市公司平均毛利润率达到37%,仅次于食品饮料行业(主要是白酒行业),位列第二大“暴利行业”。

但从回报率的角度看,答案却是否定的2010年地产行业加权平均的净资产回报率仅为13.8%,略高于A股上市公司的ROE均值12.4%,而低于沪深300的ROE均值16.3%,在21个大类行业中排名第十。

为什么会出现利润率高、回报率低的现象?

杜丽虹博士认为,这主要源于房地产企业的“重资产模式”。当土地升值速度高于资本成本时,所有的地产企业都在寻求储备更多的土地,此时,持有资产本身贡献了丰厚的回报,土地储备的多少成为衡量地产企业价值的最主要标准(有时甚至是唯一标准),这一模式即“重资产模式”。在土地快速升值的背景下,这一模式被房地产企业普遍奉行,财务安全成为控制扩张速度的唯一考量,即企业的最佳决策是沿财务安全范围内的最大增速来扩张,这就是常说的“极限发展速度”。

但当土地升值速度减缓时,单纯持有资产的回报率降低,土地储备本身的价值贡献在减弱,过度储备的情况下甚至还会出现“负价值贡献”,于是,企业将重新调整自己的金融策略,从“重资产模式”走向“轻资产模式”,即从“赚取资产升值收益为主”走向“赚取增值服务收益为主”这里说的增值服务收益包括定制开发、合作开发过程中的品牌溢价收益,物业管理、商业运营及其他衍生收益,以及地产基金等多元地产金融服务过程中获取的费用收益和业绩提成收益。

在上述金融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如何让那些从“重资产”上释放出来的资本更高效地运转起来变得至关重要。

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黄金时代”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商业地产开发模式优于租售并举模式。为什么?

国际上,投资性物业的价值通常是以资本化率估算的。但在我国内地市场,投资物业的估价通常采用比较法,就是参考周边在售楼盘的每平方米单价来确定总转让价格。由于土地成本的高企推高了核心区住宅等物业资产的价格,结果投资性物业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出现了“租不如售”的现象——商业地产的当前转让价格中已透支了未来若干年的租金上升空间。而且随着住宅调控的深化,我们预期未来一段时间内售租比将进一步上升,这就使商业地产的开发处于赢利的黄金期,而商业物业的持有压力增大。这是由于当前的调控政策主要针对住宅物业,商业地产基本没有受到限购政策和信贷紧缩政策冲击,所以由调控政策引起的周期波动也比较小。

多元金融时代的效率优化

在搜狐焦点举办的“寻找中国地产新动力”中国地产金融高峰论坛上,杜丽虹发布了2010年度地产上市公司综合实力排名报告。在报告中,我们发现模式的优势并非绝对的。模式的优势是与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相对应的,比如在商业地产租售比严重偏离正常水平的情况下,商业地产开发模式自然优于租售并举模式,但未来随着租售比的正常化,商业地产开发的优势将逐步缩小。

其次,模式的优势不等于企业的优势。但并非所有规模化企业的效率隐含的价值都优于高端化企业。高端模式下,龙湖地产的效率隐含价值达到13.5%,在主要地产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三,仅次于SOHO中国和中国海外,排名在万科之前。

效率与抗冲击能力也同样决定着规模化企业的回报率。以合生创展为例,作为最早一批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地产企业,合生创展近年来的效率水平大幅降低,繁荣期存量资产周转率只有0.30倍水平,2010年更降至0.18倍,即使低谷期能够维持0.18倍周转速度,公司周期波动中的效率隐含回报也仅为10.2%。

金融业多元化发展 篇12

关键词:金融复杂系统,波动溢出,ICA,IC-EGARCH模型

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SFI)的著名学者Holland(1995)最早提出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理论[1],认为金融系统是由大量具有自适应性并相互耦合的复杂网络演化而来,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研究金融复杂系统演化的新思路。由于参与个体的有限理性和认知偏差,金融系统表现出非线性、非周期性、动力系统性、路径依赖和混沌分形等特征。金融系统的组成要素因地域不同表现出差异性,由于我国保险市场、期权和期货市场尚不健全,由其它要素组成的金融系统也处在逐步完善阶段,不同金融子系统的金融功能彼此交错又相互独立,其内部作用与外部环境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复杂的金融网络。本文以我国金融复杂系统为研究背景,选取股票、债券、基金、外汇和货币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多个金融市场对一个金融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旨在探讨金融复杂系统的内部规律。

波动溢出效应是指一个市场的波动对其它市场波动的影响,目前对波动溢出效应的研究集中于多元GARCH模型[2]。Kamil(2009)通过研究亚洲股票市场的依赖关系得出在金融危机中亚洲各股票市场收益和波动溢出效应指数变得显著[3]。Warren等(2010)实证检验得到澳大利亚金融市场存在债券市场向股票市场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4]。Hamao等(1990)研究得到美国、日本、英国三个股票市场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但溢出方向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方向溢出[5]。Lin和Tamvakis(2001)[6],Aslanidis等(2010)[7]分别检验了国际期货、股票市场的联动性,得出跨区域金融市场之间存在波动溢出效应。David等(2013) 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与澳大利亚、香港、新加坡、日本和美国的波动溢出系数是时变相关的,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与中国股市存在负相关关系[8]。以上文献都论证了同一地区的金融市场之间,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之间存在波动溢出效应[9,10]。

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已有文献做过实证分析。胡新明和唐齐鸣(2008)研究表明B股与H股及红筹股之间的收益溢出、波动溢出和信息流动均存在方向性[11]。徐剑刚等(2007)研究得出人民币NDF市场存在对即期汇率市场单向的收益溢出,但两个市场不存在波动溢出[12]。赵华(2007)对中国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价格溢出和波动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得出不同汇率市场与利率市场的动态相关性[13]。陈国进等(2009)分析了上证综指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得到两个市场间存在短期的波动互溢和长期的非对称溢出[14]。赵秀娟等(2011)研究表明深圳基金指数受中证基金指数的长期波动成分溢入,并对B股债券市场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15]。以上研究得到我国金融市场子系统之间波动集聚性、持续性、溢出效应显著[16]。

已有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在方法上多为传统多元GARCH模型,研究对象大都集中于两个金融市场或者某个金融市场的子系统,较少涉及整个金融复杂系统的协同波动溢出效应研究。然而传统多元GARCH模型在求解中涉及高维情况时,无法解决维数灾难带来的参数估计困境和协方差矩阵估计所必备的正定性要求。近年来,对波动溢出效应的研究开始集中于通过因子分析来解决多元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和维数困境。Aleander(2001)[17], Ding和Engle(2001)[18]提出对收益率序列的残差提取主成分,建立O-GARCH模型来估计波动溢出效应。但是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假设每个主成分服从高斯分布,以保证主成分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实证研究得到在金融市场中这一假设并不成立。王明进和陈奇志(2006)提出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的IC-GARCH模型解决了O-GARCH模型在估计时存在的问题, 且实证研究中IC-GARCH模型表现出比O-GARCH更好的拟合效果[19]。随后,张瑞锋和张世英(2008)[20],柴尚蕾等(2011)[21]都对基于独立成分的波动溢出效应做了推广, 但都仅限于波动对收益率的影响,较少涉及协同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本文通过对比传统多元GARCH模型的缺陷,运用独立成分分析法,建立基于独立成分的IC-EGARCH模型,并解析独立成分的组成结构,解决传统多元GARCH模型在处理高维变量时所带来的参数估计困境。通过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在假设条件上克服高斯分布假设。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非对称的波动溢出效应, 上证基金、上证国债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市场存在显著的杠杆效应;对各个金融子市场进行波动率预测得到IC- EGARCH模型在拟合精度和风险度量水平上显著优于其它传统多元GARCH模型。

1多元波动率模型

设rt为d维资产收益率向量,其条件均值收益E(rt| It-1)=ut=0,条件协方差矩阵为cov(rt|It-1)= Ht,其中It表示t时刻的信息集。多元波动率模型就是通过用不同的函数表达式来刻画定义在信息集上的协方差矩阵Ht.

1.1 BEKK模型

Engle和Kroner(1995)[22]在VEC模型基础上提出BEKK模型:

其中,C,Ai,j,Bi,j是k×k的参数矩阵,且C为上三角矩阵。为了保证BEKK模型的稳定性,要求的特征值的绝对值小于1。相对于其它一般多元波动率模型BEKK模型具有保证协方差矩阵正定的优点,但是当维数增加时,参数估计和优化过程都会十分困难,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处理高维多元资产的波动问题。

1.2 DCC模型

Engle(2002)[23]对协方差矩阵Ht= DtRtDt进行分解,提出DCC(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模型:

其中,α>0,β > 0且α+β < 1,一般模型假定S = E(εt-1εt-1T)以减少参数估计的个数。易证DCC模型给出的协方差矩阵Ht满足正定性要求,且模型估计参数共有3d+2个。

尽管DCC模型较其它波动率模型有很大改进,但是其条件相关系数矩阵Rt跟动态方程Qt直接相关,Qt为假定常系数的动态特征方程,这种动态结构一致化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

2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IC-EGARCH模型

以上对溢出效应的研究都通过建立多元波动率模型, 检验协方差系数的显著性判断波动溢出效果。但是高维波动率模型存在估计参数多,模型稳定性差,以及限定假设条件苛刻等弊端。本文对多元变量收益率的残差提取独立成分,运用降维的方法将独立成分作为外生变量加入一元波动率方程中,刻画金融市场的波动率特征,并通过对独立成分的波动系数进行估计,检验溢出效应的大小。

2.1独立成分分析(ICA)

独立成分分析(ICA)是一种混合信号分离技术,用以将源信号从混合信号中分离出来。ICA假设条件为: 各独立成分属于统计独立;服从非高斯分布;且混合矩阵是可逆的方阵。假设有k个金融时间序列,记为X1, X2,…,XK,则独立成分模型可表示为:X = As,;具体而言,X表示k个T时间序列的观察值,A为混合矩阵,s表示经混合矩阵分离前的独立成分向量,si,t与sj,t(i≠j)相互独立。通过计算A的逆矩阵W(解混矩阵)可以得到求解独立成分的公式:。

金融市场的波动率X都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分配在每个独立成分中,即独立成分是对金融市场的观察值进行还原。独立成分求解中对于s的每一个元素有,已有的研究都通过解混矩阵ωi,j的系数绝对值判断每个独立成分所代表的金融市场[20,21],但是涉及不同金融市场的波动幅度和频率都有显著差异,所以独立成分的大小应该由解混矩阵的系数ωi,j和观察值aj,t共同决定。通过式(10)分解独立成分得到每个金融市场所占独立成分的权重为:

由于波动率的正负号仅表示方向,所以取每个元素所占比重的绝对值作为独立成分的贡献值,其中ri,j表示第i个独立成分中第j个市场的波动对独立成分的贡献率,ω 和a分别为解混矩阵和观察值的元素。

2.2 FastICA算法

Hyvarinen(2001)[24]提出求解独立成分均值极大的优化方法,并提出基于近似负熵的独立成分分析算法(FastICA算法)。随机变量越无序,独立性成分越高,其负熵值也越高, Hyvarinen给出了计算负熵的近似表达式:

其中,v是一个零均值的与y有相同单位方差的随机变量, 假设G(y)的函数表达式和一阶导数为:

2.3 IC-EGARCH模型

Nelson(1991)[25]提出资本市场中正负信息对波动率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效应,从而定义了包含对数方差的EGARCH模型。众多研究负的信息冲击往往比同等程度的正的信息冲击给市场带来更大的波动,这种非对称效应称为金融市场的杠杆效应。本文通过EGARCH模型刻画金融市场的杠杆效应,并对收益率序列的残差提取独立成分作为外生变量加入EGARCH模型,将多维时间序列的波动率研究转化为一维情况下多个金融市场对单个金融市场的协同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首先,对k个金融市场的收益率分别建立均值方程:

其中,rm,t表示第m个金融市场的收益率序列,Im,t表示第m个金融市场中到达t时刻之前的信息集,εm,t为服从条件Im,t-1下均值为0、方差为hm,t的正态分布。求解收益率序列rm,t的波动溢出效应时,对剩余的k-1个市场的残差向量ε1,t,ε2,t,…,εk,t(k≠ m)提取独立成分,并将这些独立成分作为外生变量加入EGARCH模型的波动率方程中得到IC-EGARCH模型:

波动率方程满足约束条件αm,i≥0(i=1,2,…,p),βm,j≥ 0(j=1,2,…,q),为了保证模型的平稳性,要求满足条件表示对残差序列(不包含第m个金融市场)提取得到的独立成分,所以任何独立成分之间都是统计独立的,即不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性,作为外生变量加入波动率方程是合理的。

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如果某一独立成分的参数系数λm的统计量显著不为零,则说明姑独立成分对第m个金融市场存在波动溢出效应,如果某一独立成分参数系数 λm的统计量显著为零,则说明该独立成分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对第m个金融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不显著。

3多元金融市场波动溢出实证分析

3.1数据来源及处理

选取上证指数(SZ Index),上证基金指数(SZ Fund), 上证国债指数(SZ Bond),美元对人民币汇率(USDCNY) 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作为股票、基金、 债券、汇率和利率的代表市场,实证分析金融复杂系统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对每个市场的日收盘价取对数收益率作为样本时间序列,样本区间为2006年10月10日至2013年10月13日,样本容量为1706个,数据来源于聚源数据库,实证分析过程采用MATLAB软件包实现。

3.2基本描述统计分析

对收益率序列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得到如表1所示的统计量。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到各个市场的收益率样本均值和标准差,且均服从尖峰、偏态分布,因此这5个市场的时间序列均服从“尖峰厚尾”的分布特征。JB统计量的P值为0,所有时间序列也都拒绝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对序列做ADF平稳性检验,都拒绝了1% 临界值的非平稳性假设,这表明时间序列都是平稳的。

对收益率序列进行序列自相关性Ljung-Box检验,得出收益率序列具有自相关性,可以建立条件异方差模型。

3.3模型结果及分析

对我国上证指数,上证基金指数,上证国债指数,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收益率分别构建均值方程,得到收益率残差序列分别为εIndext,εFundt,εBondt,εUSDCNYt,εSHIBORt.为了检验其中四个市场的波动对另一个市场是否存在波动溢出效应,利用FastICA算法对其中四个残差序列提取独立成分,将其作为外生变量加入另一个市场收益率的均值方程中,通过独立成分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判断溢出效应。表2为求解独立成分(sIndexk,t,sFundk,t,sBondk,t,sUSDCNYk,t,sSHIBORk,t;k=1,2,3,4;t=1,2,…,T)时得到的解混矩阵。根据独立成分的构成对每个市场的贡献率进行求解,通过式(10)分解独立成分得到每个金融市场所占独立成分的权重如表3所示。

将独立成分作为外生变量加入波动率方程,得到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独立成分系数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可以得出金融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结果。

注:表头中行中元素表示独立成分si,列中元素表示对该四个金融市场提取独立成分,“()”中的数据依次表示对应各个金融市场在该独立成分中所占的权重,用百分比表示。

注:表中数据为对应的参数估计,“***”表示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表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表示在9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上证综合指数市场的波动率方程中杠杆系数不显著, 因此该市场杠杆效应不显著;根据表3的独立成分权重系数得到独立成分s1,s2,s3,s4分别代表上证国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Shibor、上证基金的残差,其中独立成分s1和s4的系数λ1和λ4显著为负,其对应的解混矩阵系数ω12和 ω41为正,因此上证国债和上证基金指数市场对上证综指产生负的波动溢出;s2和s3的系数显著为正,其对应的解混矩阵系数ω23和ω34也为正,因此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和Shbior市场对上证指数产生正的波动溢出。

同理得到其它四个市场的杠杆效应和波动溢出关系: 上证基金指数市场杠杆效应显著,上证国债、Shibor和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市场对上证基金指数市场产生正的波动溢出,上证指数市场对上证基金指数市场产生负的波动溢出;上证国债指数市场杠杆效应显著,只有Shibor市场对上证国债市场产生负的波动溢出效应;美元兑人民币市场杠杆效应显著,其中上证国债市场对美元兑人民币市场产生负的波动溢出,Shibor市场对美元兑人民币市场产生正的波动溢出,上证基金指数和上证指数波动率之差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市场产生正的波动溢出效应;Shibor市场杠杆效应不显著,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和上证基金指数市场对Shibor市场产生负的波动溢出。

3.4多个模型对比分析

对BEKK、DCC-MVGARCH和IC-EGARCH模型分别做滞后8阶的预测能力比较,得到拟合的预测值, 通过计算估计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比较预测的可靠性。表5给出了各模型的预测结果比较,根据RMSE可得IC-EGARCH在预测效果上普遍显著优于BEKK模型和DCC模型,只有在SHIBOR市场上,IC-EGARCH模型的预测结果稍差于BEKK模型的预测值,但优于DCC模型的预测值。

假设在每个市场上都做资产价值为1个单位的投资, 在99% 的置信水平下估计模型预测值的在值风险(VAR),得到如表6所示的VaR值。从表中可以得到在各个金融市场上IC-EGARCH的模型预测风险值都显著小于BEKK和DCC-MVGARCH模型。

模型参数估计时,考虑5元波动率方程的BEKK模型需要估计65个参数,DCC模型需要估计17个参数, 而对于降维情况下的IC-EGARCH模型每个波动率方程只需要估计8个参数,显著降低了模型估计的维数困境。

4结论

金融市场是一个耦合度高,关联性强的复杂网络,研究不同金融子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关系对投资组合与风险管理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上证指数、上证基金指数、上证国债指数、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市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IC-EGARCH模型分析各金融市场的杠杆效应及其相互之间的波动溢出关系。

上一篇:处方合理用药下一篇:进化遗传算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