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干部腐败(精选4篇)
高校干部腐败 篇1
“安徽怀远小学生长期遭班干部勒索”这一事件严重突破了我们的认知底线,情节之离谱、性质之恶劣令人难以置信。我们不禁要问:一个被班主任授予检查作业和背书权力的副班长,何以“有权就任性”到此等地步?从二年级就开始发生这样的情况,又何以持续到六年级才被发现?勒索钱财还则罢了,又何以暴戾到逼迫同学吃屎喝尿?
据报道,涉事小学校长和班主任已被撤职,毫无疑问,校长和班主任要承担直接的管理责任。在媒体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没有完成作业或背书不通过的后果是什么,孩子说,副班长会向班主任告状,孩子们就会遭到惩罚。”
虽然报道没有透露会遭到怎样的惩罚,但可以想象,如果老师的惩罚不够“可怕”的话,孩子们也不会“吃屎喝尿”的。学生犯了错误,当然要进行适当的惩戒教育,这种教育应当以教育学生、促使学生自省悔过为目的。不能让惩戒教育等同于“让学生害怕”,也不等同于“让学生畏服”。
班主任管理和选用班干部不当在此事中起了纵容姑息的作用,那么该副班长勒索钱财和逼迫同学吃屎喝尿的暴戾又是从何而来呢?答案很简单,是“权力”和教育不当使然。在小学校园里,班干部是班主任的直接代理人,拥有班主任赋予的“最高权力”,这些“权力”包括了检查作业、背书情况以及汇报班级同学学习情况等。在一个班级小社会里,这些“权力”可能让孩子变得复杂,甚至滋生各种各样的“腐败”。另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当,使得其人性中恶的一面被放大并体现出来。
把学校里学生干部的“不给钱,就会把作业给撕掉扔掉,就算是背书,也不让通过”和社会上少数干部“不给钱,就不办事,就算是符合条件,也不给审批”的丑恶现象相比,两者如此神似。毫无疑问,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一部分还是来自成人社会,一名小学副班长能利用手中小小权力“敲诈勒索”,成人世界的游戏法则如此深入地渗透进童真世界,让人叹息。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唤醒。老师将“查作业和背书”的权力交给学生,无可厚非,但任由学生自行处理,放弃教师引导教育的职责,就是失职。一个小学的副班长能够玩弄权术,而且是敲诈勒索,逼迫同学喝尿,这些恶行是“怕”的教育带来的恶果,更是污浊的社会风气侵蚀的结果,这样的现实既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教育自身,这样的悲剧值得我们反复深思,我们整个社会都要为此买单。
高校干部腐败 篇2
如何预防基层党员干部腐败问题
构筑预防基层党员干部腐败防线,要求教育载体必须模式创新
一是要创新基础性教育模式。在开展领导干部讲廉政党课、做形势报告等方式的同时,通过电化教育、网络教育、媒体教育和“农村党员廉政论坛”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形式.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鲜活性;要借助文化活动室、基层公开板、宣传栏等载体,运用说唱、民间艺术展等多种形式,将廉政文化建设延伸到乡镇机关、村组、社区、家庭、企业和学校,努力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二是要创新法纪性教育模式。借助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实施廉政教育“入户工程”使基层党员干部能集中收听收看到相关法纪节目;应依托有线电视网络系统,开辟廉政之声专栏,利用固定电话拨打免费点播热线,使党员干部坐在家里就能够查听廉政法规等信息,受到党纪国法教育。三是要创新规范性教育模式。特别是应把反腐倡廉教育列入基层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之中,并与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结合起来,以树立权力观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的政治纪律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风党纪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增强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性。
构筑预防基层党员干部腐败防线,要求制度建设必须与时俱进
县级纪检监察机关有必要抓紧对现有反腐倡康法规制度进行梳理,过时的废止,有缺陷的及时修订完善,需要细化的尽快制定实施细则,有必要紧紧围绕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农村“三资”管理、项目招投标、土地出让、活立木转让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以规范权力行使为着力点,以公开透明为基本要求,建立健全预防腐败的工作机制,创新制定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各项制度,实现改革和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特别是应着重从规范人、权、钱入手,不断完善基层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申报、述职述廉、诫勉谈话等党内监督制度,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坚持拟提拔、交流干部和评优评先事先征求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制度。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村会计委托代理制”,村(组)内“三重一大”民主决策、村干部廉政谈话、“乡镇的站务所务和村务捆绑”勤廉双述双评等项制度,加强对乡村“三资”和干部的监督,做到基层党员干部权力运行到哪里,制度就约束到哪里,使制度成为制约基层干部权力的行为规范,从制度上堵塞滋生腐败的漏洞,弥补反腐倡廉制度的缺失。
应采取明察暗访等办法,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执行制度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要健全执行考核机制和制度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严肃查处基层领导干部违纪违法行为,充分运用批评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手段,突出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以此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构筑预防基层党员干部腐败防线,要求监督手段必须刚性凸显
一是要加强对公职领导干部的监督。县、乡级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监督的重点。县纪委、组织部等单位,应组成检查考核组深入各部门各单位,按照撰写报告、述职述廉、民主测评、反馈谈话等程序围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洁自律等内容,集中对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开展述职述廉、廉政谈话活动的同时,把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延伸到“八小时”以外,加强对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考察,全面了解干部的作风表现。要把党内监督和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畅通群众信访监督渠道,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切实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将领导干部的一切行为都置于党纪国法和社会道德的监督之下,特别是要把评议结果及时转化到干部的任免、工资等项利益的奖惩上。二是要加强对县直和乡镇重点部位的监督。重点是对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在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国有资产等方面切实加强监督。应充分发挥县纪委委员监督作用,采取向县直执纪执法重点部门派驻纪检监察巡视组、向乡镇派驻纪检(组)监察分局及聘请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等做法开展全方位监督工作。监督工作应重点着眼于县乡执法部门和乡镇财政、林业、水利、村级财务代理机构等重点部门“三重一大”决策、审批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特别是事前监督,及时发现基层领导干部的缺点和不足,及早纠正错误,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对那些监督指导不利,在民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认真及时解决,造成不稳定因素和不良影响后果的干部要实行责任追究。三是要加强对村(组)干部和村务的监督。诱发农村不稳定的因素大多与村干部和经济独立的居民组组长利用职务之便违规决策、违规管理、违规审批损害群众利益、损公肥私有关,因此,县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发挥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职能作用,强化乡镇对村两委的监督,加强对村(组)集体资金管理使用、土地发包、承包等方面的监督,要把监督的重点放在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上,放在村务是否按规定要求真公开及集体山林转让、土地发包承包、大额资金支出等村里重大事项重大支出是否履行村民议事决策程序上。要针对非党村(组)干部不受党纪约束、政纪处分不着的实际,在强化对现有“村会计委托托代理制”监督的同时,将合并村后经济独立的居民组的财务也纳入委托乡镇代理行列。为了有效规范包括非党村(组)干部在内的村(组)干部的权力,相关部门应按照“权力制衡”的原则,指导各村成立“村(组)务监督委员会”,实行“村(组)人治村”,激活“末梢监督神经”,确保村(组)重大事务实行民主决策,履行民主程序,避免村(组)干部给集体造成重大损失。
构筑预防基层党员干部腐败防线,要求惩治措施必须保障有力
县委应不断完善反腐败协调小组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查办大案要案联席会议制度,对于查处大案要案中遇到的重大、复杂问题,及时研究部署,确保行动统一,协调作战。纪检监察机关应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败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主动牵头,敢于负责,精于组织,善于协调,有效整合各执法执纪单位的办案资源,在坚持各自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的前提下,切实加强与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业务沟通、信息交流和协作配合,形成人力资源共用、证据资源共享、手续资源互补的调查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发挥查办案件的威慑作用,确保办案质量和效果,确保查办案件和惩处力度不减,保证“坚决惩治腐败”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县乡两级,应把重点放在查办实权部门和领导干部中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领导干部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等违纪违法案件上。对土地管理、安全生产、工程招投标等方而失职渎职问题,要坚决追究责任。应采取异地办案、交叉办案和借助上级力量办案办法,运用纪检监察机关特有的“双规、双指”办案手段,深挖案件背后的腐败问题,切实做到“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没有分析清楚不放过、事件责任人及有关领导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件责任人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针对发生的事件没有制定整改和预防措施不放过”,让广大党员、干部看到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和行动。在村一级,应把惩治的重点放在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案件上,放在村干部违反民主议事决策程序违规决策违规管理违规审批给集体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截留、挪用、克扣种粮直补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村级补助资金及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侵犯农民民主权利等违纪违法行为上。对村干部违反村民自治章程和任职承诺违规决策给村集体财产造成损失的,应由村民大会选举并授予独立监督权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其实行责任追究,责令责任人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责任人拒不赔偿的,由“村务监督委员会”要求乡镇政府扣减其财政转移支付的工资,督促村委会代表村民提起民事诉讼。如果村委会不起诉,村民监督委员会要按照村民会议的授权代表全体村民提出民事诉讼,使负有责任的村干部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挽回其给集体造成的经济损失。对村民依法提出要求罢免村委会成员,而村委会未在法定时间内启动罢免程序的,村务监督委员会要按照村民大会的授权,主持召开罢免会议。
党员干部腐败的文化原因探析 篇3
针对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 我党惩治腐败的力度与措施也在不断加强, 可是为什么仍有党员干部前仆后继地进行贪污腐败呢?对于腐败的原因, 很多学者在不同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许多分析和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体制、转型阶段以及心理学等。在这些观点中, 主流的研究主要是胡鞍钢的理论研究, 其认为主要是共产党在执政中权力制约力度不够, 转型阶段、党员和政府利益分化以及预算运作等方面的原因。在十六大结束后, 涂谦对我国省部级干部贪污腐败的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现实社会中, 腐败问题愈演愈烈, 究其根源, 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文化因素所造成的。
一、“一把手”文化
何为“一把手”?即“第一把手”, 上至国家, 小到家庭,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都会有一个“说了算的”, 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一锤定音的人, 就是“一把手”。更加通俗地用普通百姓的话来讲就是“当官的”。然而, 严格意义来讲, 它却代表了我们国家的政权体系、社会团体以及政党等组织的各方面的第一负责人, 即领导者。
党内“一把手”体制的形成, 从历史原因来看, 与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文化的残余影响有关, 同时也与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领袖权威和权力运作方式等巨大历史惯性有关。纵观中国的历史, 尤其是革命史, 即使是革命领袖人物也很难从根本上避免, 他们的行为表现出封建专制的固有文化, 就是受到极其深刻的影响的。由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脱离出来的社会主义, 并没有在新中国成立前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彻底肃清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残留, 这导致的直接与必然结果便是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从内到外都会有着封建思想的烙印。况且“一把手”也符合我国家长制的传统, 这是封建思想文化的外在体现。
二、官本位文化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学习好的出路是做官, 走仕途, 可是走仕途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为什么都要做官呢, 从古至今, 每个人甚至是牙牙学语的小娃娃, 家长们都告诫他们长大后要当官, 当官才能出人头地。可是当官的目的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但是终究离不开做官代表有权, 有权就代表有钱这样一个重要的目的。由此可见, 当官等于有钱, 这便是官本位思想所呈现出的一个赤裸裸的社会现象。既然当上了官, 那下一步便是如何“致富”, 目前公务员的工资水平相对其他行业而言, 水平较低, 那凭借这微薄的薪资何年何月才能致富?显然, 贪污、受贿成为了一些人快速致富的捷径, 腐败问题日渐显露台面。
三、“官系圈”文化
“官系圈”字面理解为官系文化圈, 但是在笔者看来, “系”则当为后缀动词, 理解为系在一起的官员的意思。古有“一入宫门深似海”来形容皇宫抑郁的生活, 而如今这种状况据了解, 现阶段党员干部面临“一进官门深如海”的状况, 这里说的“官系”并不是指关系, 我们都知道古代赞颂一个人的品质总是用“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但是在官场中是否一样呢?笔者在研究各种贪污腐败现象的背后发现, “官系”就如同一张巨大的蜘蛛网, 明显的圈子文化, 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换而言之, 自己在进行腐败的同时, 还需要拉拢一些人共同犯错误, 大家互相帮衬, 不犯错误就是一个异类, 便是“假正经”、“呆板”、“不会办事”, 其直接后果是长期任职同一个岗位, 无论做出什么贡献, 最终依然是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结果。可见, “官系圈”文化严重危害党员干部自身的良性发展, 导致社会上一些落马党员干部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喊冤, 说自己是“被腐败”的, 显然这是一个奇怪的文化现象, 是一个怪圈, 甚至可以说, 是造成党员干部腐败扩大化的必然因素。
四、党员自身思想文化建设
截至2010年底,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026.9万名;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 党员队伍的壮大, 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党的发展。党员干部的自身思想建设是否同其急速增长的人数一样不断上升呢?事实表明, 虽然党员人数逐渐壮大, 但是对党员自身建设的要求并没有不断地加强。当前全国各地腐败现象的频繁发生, 更加表明党员干部的自身思想文化建设没有跟上这样的步伐。目前, 很多党员已经背离了自己入党的初衷, 已经不是先进的代表, 这些腐败的实例就是这一现象的无声的证据。这些党员干部自身思想建设早已经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思想建设不能自我提升, 就会被腐败欲望支配、主宰, 他们已经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也不可能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由此可见, 自身思想建设的不足与缺失是导致他们一步一步走向堕落的内在因素, 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针对我国党员干部腐败问题, 只有从根本上了解党员干部腐败的原因, 才能对症下药, 防微杜渐。优秀的文化代表国家软实力, 它是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然而就目前的形势来看, 如何解决腐败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任重而道远。总之,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分化演变, 党员干部生活在现实中, 理所当然地追求应该属于自己的一切, 但是绝不能用违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同志都必须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 也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为了减少进而杜绝腐败现象, 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内外兼修, 从自身做起, 不断地使党员干部的大部队纯洁化, 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带领人民群众向前发展。
摘要: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上升为导致亡党亡国的重要问题。党员队伍不断地被侵蚀直至灭亡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然而, 腐败作为社会现象, 同样也是文化的集中反映。故文章通过从文化角度中的“一把手”封建文化、官本位文化、官系圈文化以及党员思想建设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了党员干部腐败原因, 以便更好地针对党员干部腐败问题采取措施, 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党员干部,腐败,文化,官系圈文化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179.
[2]于学强.一把手腐败原因及防治[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0 (3) .
[3]朱晨.我国当前的腐败原因及对策[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 2011.
[4]杜荔红.官文化浅析[J].理论导刊, 2003 (8) .
[5]牛学清.政府官员腐败原因的多维思考[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0 (2) .
浅析干部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篇4
2011春行管本科
曲波
近期,不时会有某某官员被双规调查的新闻,不禁让我联想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建设,可那时的官员却有比较高的价值观,他们政治清明,认为最能体现他们价值的不是权力的大小,不是钱财的多少,而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强盛了,人民富裕了,反而一些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在利益诱惑面前却出现了“立不稳、站不正”的情况,在人生观、道德观、廉耻观上发生了扭曲和蜕变,最终走上贪污腐败的道路。一些党员干部还在实践过程中或打着科学发展观的旗号,或抱着对科学发展观的歪曲理解,出现不切实际盲目投资、贪大求洋铺张浪费、虚报浮夸欺上瞒下、作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以至最终走上腐败道路等一系列问题。而科学发展观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对此方面的约束显得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腐败现象防治研究可以作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有力补充,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层面上探索防治腐败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远离腐败思想侵蚀,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提出的要求。防治腐败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谐社会是实现人际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社会。腐败防治建设能够有效制约腐败的发生,有利于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从而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中国干部腐败问题的现状
2006年以来,腐败现象在我国呈现出级别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群蛀现象日益严重的三大发展趋势。2009年仍在延续这种趋势,但也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腐败主体向基层渗透,从级别来看主要集中在科级干部层面上。由于这部分干部与基层民众直接接触,故其影响的恶劣程度比级别更高的干部更甚,基层民众对其腐败的感受也更为深切。如,住房超过300平方米的许昌霸陵公园主任赵某(科级干部),在景区内违规建设个人住房和用车超标,在年中一度成为网上的热点新闻,被网民称为“许昌最牛科级干部”。
其次,与此相关,沿海地区干部队伍,特别是年轻干部中的腐败现象比内地突出。由于科级干部年龄较小,故而一时间“年轻干部成为腐败高发群体”的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一现象除了表明沿海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意政治文明的建设,保持干部队伍的廉洁外,还说明建设年轻干部队伍和完善用人制度的重要性。
第三,由于执法行为的偏差,出现多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典型的有湖北的“1·7天门事件”和“6·17石首事件”。虽然两起事件最后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关责任人受到了追究,但是它们的发生给我们的基层组织以极大的警示,即群众的事无小事,必须认真对待。
第四,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和潜规则未绝,另一些领域(如高校)的腐败浮出水面。2009年曝光的胡士泰等4人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力拓门”,使人们看到企业反商业贿赂斗争的长期性。而曝出的广东湛江师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郭泽深在学校基建、财务等方面涉嫌经济问题,被宣布实施刑事拘留,武汉大学副校长受贿被拘,以及复旦大学同门师兄弟相互抄袭的学术丑闻更是令人震惊。这些年高校日趋行政化,使在行政领域内的腐败现象也在被视为“一片净土”的大学中出现。媒体列举的高校落马领导长长的名录,加上不间断的剽窃之类的学术腐败丑闻,使高校廉政建设的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
第五,不正之风依然未绝。2009年的不正之风除了媒体披露的动用公款盖干部别墅外,还有斥巨款“上学”镀金。如,10月26日至11月21日,四川雅安名山县以“有些干部思维方式太落后”为由耗资100多万元选派了100名领导干部分两批前往清华大学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研修。对于西部地区一个并不富裕的县城来讲,百余万元的支出不是一个小数目。
第六,司法腐败依然严重。年中重庆打黑中暴露出的司法机关人员与黑恶势力的勾结状态令人吃惊。在这一行动中,截至10月28日共有2954名涉黑人员被缉拿归案,司法局原局长文强等10名厅局级官员(其中多为司法人员)落马。它清楚地展现出近些年来,在一些地区黑恶势力渗透到我们的一些部门中,腐蚀拉拢党员干部,使之成为他们的保护伞的严重状态。
第七,官员八小时之外行为的监督仍然存在漏洞。2009年5月邓玉矫刺死官员案引人瞩目。该案显现出部分干部的无耻和堕落,后者在受到社会舆论一致唾弃的同时,也让社会看到对官员八小时以外行为的约束和监督问题。
二、干部腐败问题存在的原因
根据多年来我国比较典型的腐败案例及社会调查发现,干部腐败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六方面:
第一、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面前,放松学习和道德修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消极腐朽思想恶性膨胀,是导致腐败分子走上严重违纪违法道路的根本原因。
从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可以发现,很多人放松学习和思想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是他们走向腐化堕落的总根源。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屡屡做出违反政策的事情;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党章、党规、党纪视而不见,滥用职权、专横跋扈;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不能正确对待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异化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淡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热衷于穿名牌、坐好车、住豪宅;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不懂得“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心存侥幸,肆无忌惮地去搞腐败;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生动摇,沉湎于封建迷信和低级趣味之中;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缺乏道德修养,才会不顾人格,干出追求感官刺激的种种丑恶行为。他们堕入深渊的沉痛教训再次深刻说明,不讲学习,不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就不可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更不可能做一名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
第二、目无党纪国法、肆意践踏民主集中制,凌驾于组织之上,不受监督制约,是导致他们走向腐败的重要因素。
一些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个人权力欲恶性膨胀,严重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骄横跋扈,失去监督和制约,必然要导致腐败。这些案件再一次警示我们,在我们党内没有特殊党员,任何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都必须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和党组织的监督,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党规党法。绝不允许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那些严重践踏民主集中制,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的恶劣行径要进行坚决的批评和斗争,决不能姑息迁就。
第三、对党政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认识不足、治理不够,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流于形式,是产生腐败案件的温床。
这些腐败案件的发生,与长期以来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严重不正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正之风催生了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而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又使得各种不正之风愈演愈烈,使更多的干部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近年来,广大干部群众对一些党政干部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反映十分强烈:一是送礼金问题,二是一些领导干部家属子女经商问题,三是一些领导干部生活奢华、吃喝玩乐问题。党政干部中的不正之风长期得不到纠正,其影响和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正之风必然会带坏社会风气,一些干部在不良风气的长久污染下,丧失了是非鉴别力,不但不抵制,还认为这是“时尚”。一些干部就是从“小节”问题开始,逐步走向腐化堕落,最终变成严重的腐败分子。不正之风之所以盛行,与中央许多早已明确的规定、制度得不到落实有关。因此,要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着力提高同各种违反规定、制度的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制度约之以典章,规之以法纪,真正做到违纪必查,违法必究。
第四、对“一把手”的监督机制存在缺陷,“一把手”搞腐败,带来的危害性更大。
对“一把手”监督不到位,对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我们看到,很多重特大职务犯罪案件的涉案人员都是单位的“一把手”,这说明在对“一把手”的监督工作上,处于严重失控状态,同级监督机关难以监督,上级监督机关又无法监督。一个地区和部门,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选好一个清正廉洁的班长,至关重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干部人事制度缺乏公开、民主、竞争机制,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提供了机会,同时又成为派生其他腐败的源头。
很多严重违法案件,在许多方面都涉及到干部人事制度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些案件之所以成为典型的群体性腐败案件,与一些人以人划线,搞“小圈子”有关,而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跑关系、进圈子,对上送钱送礼,都是为了一个“官”字,是一种买官卖官的行为。从案件查处的情况看,一些职务犯罪案件的腐败分子的买官卖官行为,已经超出了政治范畴,成为一种经济性的交易行为。
尤其严重的是,干部人事方面的腐败问题,还会派生出其他一些腐败问题。一些人为了跑官要官,或者大肆收受下级送的钱财,或者从不法“大款”那里拿钱,或者私设“小金库”等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问题的出现,根本的原因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存在“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人治的因素多,而公开、民主、竞争的因素少。在一些重大职务犯罪案件中,涉案人员中许多人的交流或提拔,基本上是由主要领导提名或授意,严重违反组织程序进行的。
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为一些领导干部通过插手微观经济活动谋取私利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当前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由于部分地区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等方面的许多改革措施还没有到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完全实现,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这就为少数人通过插手微观经济活动谋取私利提供了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 二是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不规范,存在随意减免税费的弊端; 三是在企业产权交易过程中,行政权力不当介入,产生严重腐败问题;
四是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监管不力。种种事实表明,“小金库”已经成为腐败现象滋生的重要经济源头。
这些地方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加剧了当地不正之风的滋生蔓延,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败坏了干部队伍的作风和社会风气,给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此外,一些领导干部严重的腐败行为,也严重恶化了投资经营环境。这些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再次证明,腐败破坏生产力,瓦解凝聚力,削弱战斗力。事实也反复证明,腐败不除,经济难上,改革难行,稳定难求。
三、腐败问题的防治:
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总理强调:防治腐败首先要从领导干部抓起。此话铿锵,落地有声,态度坚决。防治腐败,领导干部应当是第一防治对象,因为领导干部手握公权。公权如果用得正确,就会保证国家和群众的利益不受损,我们就会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党和国家的政权地位就会巩固。因此,温总理说:“防治腐败首先要从领导干部抓起”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领导干部理应带头廉洁自律。领导干部担负着党风廉政建设的“一岗双责”重任,一个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好坏,主要在于主要领导干部能否作好表率。如果一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是一个腐败分子,你想,这个部门怎么能干好工作,为人民群众服务更是侈谈。
首先腐败领导的行为就为部属作了坏的榜样,给下面的人一个误导,羡腐必然成为一种风气。其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腐败官员手下,他所任用和“团结”的,必然会是行贿受贿者。第三是在这样一个单位,好人不可能得到重用、正气无法得到弘扬、正义无法得到伸张。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因此,通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个龙头,抓好主要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也就抓住了这个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而且还影响和带动了一个部门或地区的风气好坏。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纪委的五次全会已经明确了今后反腐任务,将反腐倡廉工作放到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出台,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规范和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责任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明确要求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内容,近日,国务院将要出台领导干部住房投资情况进行申报的规定。而全国各地的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新政纷纷出台,诸如“对付裸官”问题、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问题,各地都出现了一些好的做法。通过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及连续对几名高官腐败行为的打击和惩处,我们可以看出,中央对于腐败的防治和惩处力度明显加大。因此,总理说的:防治腐败首先要从领导干部抓起绝不是狼来了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