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环境比较(精选5篇)
人文环境比较 篇1
为了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综合度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年首次发布的《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人文发展指数(HDI)的概念。HDI是由人口预期寿命、教育和收入3个维度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与单独使用国民总收入(GNI)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相比,HDI在考虑了经济增长因素的同时,还考虑了教育、卫生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010年后,联合国对HDI的指标体系做了进一步改进:用“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学龄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取代了之前的“成人识字率”和“毛入学率”来测算教育指数;用“人均GNI”代替了“人均GDP”来测算收入指数。与此同时,为综合衡量不平等状况对社会进步产生的负面影响,UNDP还计算了“不平等调整后的人文发展指数(IHDI)”。经过不平等调整,部分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发生显著变化。
一、人文发展指数的计算
人文发展指数首先分别计算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和收入指数。预期寿命指数由国民平均预期寿命测算得出,教育指数由预期受教育年限和25岁以上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综合测算,收入指数由本国人均GNI测算。这3个维度指数的几何平均值就是各国人文发展指数(HDI)值。在计算之前,对每个维度的指标都设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见表1。
计算公式为:
以加纳为例,2012年,加纳人均预期寿命64.6岁,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分别是7年和11.4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NI为1684美元,则各项指数分别是:
二、2012 年人文发展指数排名情况
2013年的《人文发展报告》测算了187个国家(地区)的2012年HDI值,挪威排名榜首,澳大利亚、美国分列2、3位,日本是唯一进入前10名的亚洲国家。韩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分别排在第12、13和18位,在亚洲排名靠前。排名倒数3位的国家均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尼日尔排名最末,其次是刚果(金)和莫桑比克。中国的HDI值为0.699,排在第101位,高于亚洲平均水平(0.656)。其他4个金砖国家俄罗斯、巴西、南非、印度排名分别为55位、85位、123位和136位,除南非比2011年前进1位外,其他国家与2011年相比无变化。
从分项指数看,发达国家(地区)在健康、教育和居民生活质量方面整体水平较高。在健康方面,日本排名榜首,国民预期寿命为83.6岁,中国香港居民的预期寿命为82岁,排名第2。在排名第3到第10名的8个国家中,有7个来自欧洲,反映出欧洲国家整体较高的医疗卫生水平;在教育方面,新西兰的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12.5年)和学龄儿童的预期受教育年限(19.7年)位列第1,而排名居末位的3个非洲国家(莫桑比克、布基纳法索、尼日尔)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5个月,相当于新西兰的1/10;在收入方面,中东石油出口国富裕程度较高,卡塔尔、科威特和阿联酋均排在前10位以内,其中卡塔尔以人均国民总收入87478美元位居第一,其收入水平是美国的2倍、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
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国内人文指数排名的大幅提高。1980年,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只有0.407,位于低人文发展水平国家行列;而2012年中国人文发展指数到达0.699,比1980年提高0.292,提升幅度在所有国家中排名靠前。2012年中国人文发展指数世界排名101位,高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家平均值(0.683)以及金砖5国平均值(0.655),已处于中等人文发展水平国家上游位置。
从分项指数来说,按照世界银行用PPP法计算的结果,198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524美元,到2012年增长到7945美元,提高14倍。特别是1990年以后,中国人均GNI年均增长率达到9%,是所有187个国家中增速最快的国家。1990年到2008年间,我国有5.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为世界减贫作出巨大贡献。在健康和教育方面,中国也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中国的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比1980年增加近6.7岁,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学龄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分别提高了3.8年和3.3年。目前基本能够实现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学入学率80%,居民素质得到大幅提高。
四、中国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关注
尽管过去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但中国的发展仍面临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中国人文发展指数的提高主要由经济高速发展拉动,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相比,健康、教育等社会方面的进步明显滞后。2012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87个国家中排名第89位,但HDI排名却比人均国民收入排名低12位。而在剔除收入指数后,中国的HDI排名下降了5位,跌落到世界的106位。与2000年后中国人均GNI完成“三级跳”对比,国民的健康水平、教育水平近10年来的进步幅度不大。2012年国民预期寿命仅比2000年多1.5岁,预期受教育年限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仅比2000年多2.5年和1.8年,经济成果没能更有效地传递到社会进步中去。
二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状况依然突出。东部发达省份的人文发展指数要比内陆经济欠发达省份高出很多。表4所示,中国大陆社会发展存在4个区间:最发达的京、沪、津的可以达到高人类发展组别水平,与欧洲国家葡萄牙的水平相当。而排名靠后的青海、甘肃、云南、贵州、西藏5省份则属世界低人文发展组别,仅相当于加纳、赤道几内亚等非洲国家的水平,两极分化极为严重。从分项指数看,发达省份如京、津、沪的人均GNI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排名垫底的省份高出近6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反映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在教育方面,东部地区在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方面都存在巨大领先优势,如北京的高中入学率达到98%,专上教育入学率可达60%,与英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大学入学率相当。而贵州高中入学率仅有55%,将近一半的学生会在高中阶段辍学,专上教育入学率仅有20%,仅相当于越南、老挝的水平。从医疗卫生方面,上海、北京的医疗资源充足,人均预期寿命也达到80岁以上,与法国、挪威等发达国家相当,达到极高人类发展组别水平,而医疗资源匮乏的西藏、云南、青海的人均预期寿命均在70岁以下,比经济发达地区少了近10岁,仅相当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
三是政府社会管理面临巨大挑战。2011年,中国人口结构发生转折性变化,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城镇常住人口总数超过农村,目前有7.1亿人口生活在城镇。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不仅在速度上是世界上最快的,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人口结构的变化给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带来巨大压力。中国的基层政府往往更加重视发挥经济管理职能,而忽视社会管理。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涌入,农民工阶层对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城市公共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解决不好这种矛盾,会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四是不平等现象阻碍社会进步。从“不平等调整后人文发展指数(IHDI)”的计算结果来看,不平等使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损失了1/5。不平等最明显地体现在收入指数上。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达到0.474,属于收入差距较大的行列。高低收入人群差距明显。城镇居民家庭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达7.8,其中最高收入户与困难户收入之比可达9.8。从城乡层面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我国农村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经不平等调整后,收入指数损失了29.5%,在3个分项指数中最高。教育、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分别使教育指数和预期寿命指数损失23.2%和13.5%。如何进一步消除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是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摘要:人文发展指数(HDI)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影响最大的衡量人类发展的工具。本文对HDI概念、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我国人文发展水平总体情况及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和国际比较,为客观评价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人文发展指数,收入指数,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不平等
营造学好外语的人文环境 篇2
既然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如此的重要,为了搞好外语的教学,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为学生去大力营造人文环境,让他们在这一环境中接受教育,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一人文环境该如何去营造呢?
一、使受教外语,近之于耳,受其耳濡而致“耳化”
这一环境的营造,首先要求师生都要讲外语,教什么,即讲什么,使学生做到“曲不离口”,“三句不离本行”。同时,我们还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时地给学生放录音、碟片,使之“声声在耳”。这样,他们便会耳濡入化,而与之同化。
二、使受教外语,近之于目,达致目染而“目化”
为了搞好外语教学,教者应把外语书上的单词放大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贴在学生周边的近物上,而且还要随时更新,让这些单词和词组被他们天天看见。同时还要经常给他们放相关的录像带,通过视觉渠道强化记忆。
三、要求学生多写多练,做到熟练成巧而致“手化”
教外语,光发动学生讲外语还不行,还要要求学生写外语。要变我之书写为他之书写。这就要提倡多写,常练,使之“拳不离手”,练久了,他们自然而然就熟能生巧,“下笔如有神”。学外语,主要靠讲,着重在写。这是因为:一场考试,卷面答题,学生外语的学习成绩全在卷面上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外语教师,一定要把好学生外语的书写关。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多让学生练听写;同时还要发动学生互相提炼听写,并从他们的书写中发现问题,然后带到课堂上去加以纠正。在听写练习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把外语单词中不发音的字母写丢了或写错了,这时,我们教者应把这些词在黑板上写出来,以示矫正规范。为此,我还利用拼音法,把这些外语单词中不发音的字母叫学生在其底下用笔多划几杠,使之醒目,从而警戒于心,以致日后不再写错。
四、培养兴趣,是学好外语的关键一环
投口即营养,兴趣即学问。古今中外,那些大有学问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在其所追求的学科上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乐趣而搞出成就,成为大学者的。为此,要把外语教学搞好,培养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则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组织活动。搞活动,得贴近外语学习的实际;同时,要力求生动、活泼,力求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尝到乐趣,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
(二)结合教材及教学实际,给学生讲外国名人的传奇故事。讲他们创造辉煌的人生,使学生崇拜伟人。而崇拜,即追求;追求,即动力。
(三)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科技前沿的“科技博览”。借助现代网络资源及影像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懂得:人类创造知识是无穷的,而我们对这些知识的追求也是无尽的。从而引发学生向更高的知识高峰攀登。
(四)搞些小型的外语竞赛活动。在活动中,不排名次,只谈提高;不搞批评,多讲鼓励;在竞赛中找差距,在激励中求进步。
(五)适当搞些高考仿真考查与训练。结合外语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与时代发展对学生外语能力的新要求,我们应选用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听、说、读、写,用各类优秀试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今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资源与手段,为我们营造学习外语的人文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关键是我们能否营造得出这样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去淹、去泡、去化。如果让学生都能化入境界了,哪有外语学不好的道理呢?
明、清时期人文思想之比较 篇3
一、明代的人文思想
(一) 全面发展科学的思想
《天工开物》一书是明朝宋应星所写, 崇祯十年初版, 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 尤其对机械有详细的记述。该书记载的大量的科技 (这些科技是在明朝被广泛应用的) , 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煤矿开采过程中如何排除毒瓦斯的技术, 比如锌矿冶炼技术、蚕种杂交技术和提花织布机等等, 都是世界最先进这项技术, 尤其是锌矿冶炼, 在当时的世界只有明朝的中国人才掌握的技术。所以这本书在明朝一出版, 外国人得到以后就极为重视, 大量翻译发行。
从《天工开物》在当时的流行情况可以看出, 明代的科技以及科技思想的传播, 都已经超过了以往。人们对改造自然的思想空前的成熟, 也使得明朝依然以世界强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二) 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历朝历代的思想核心, 都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转移, 而明朝反传统的思想却十分活跃, 这是以前朝代不可想象的。明朝的大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里记载了明朝思想界的活跃和进步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在这本书里黄宗羲明确反对君主专制, 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 他反对的已经不是某一个昏庸暴君的统治, 而是对整个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彻底的批判, 说“向使无君, 人各得自私也, 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确地说臣和君是完全平等和独立的人之间的关系, 臣不是君的仆妾, 相反, 只是平等的同事关系, 或者路人关系, 甚至说臣是皇帝的师友。他提倡法制, 并且明确指出皇帝的所谓法律不过是一家之法, 是非法之法, 而不是天下之法。
从黄宗羲的思想可以看出明朝的思想活跃激进到什么样的程度, 正是这样思想的出现, 使得人们对当时的明朝政府产生了诸多的不信任, 也给了满族取而代之的机会。
二、清朝的人文思想
清朝人文思想的最大表象, 就是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正是这种思想的禁锢, 使得清朝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强国, 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百年的屈辱史。而思想禁锢最明显的变现, 就是大兴文字狱, 以及毁坏前世的典籍。
清以乾隆为盛世, 高宗又自称“十全老人”, 而文字之祸的繁荣与奇妙, 也以乾隆朝为最明显。顺治至雍正三朝, 文字狱约为30余起, 乾隆一朝, 却达130起以上, 即是以一朝而抵三朝的数倍。
清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 也是最专制独裁的王朝。康熙朝开始, 从皇帝到王公贵胄, 都对汉文化发生莫大兴趣, 乾隆帝尤甚。他们读儒家经典, 但满清皇帝接受汉文化, 目的是为其所用。乾隆发现汉文化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奥妙, 反过来便利用儒家的尊君畏天、三纲五常等学说, 经过发酵, 作为文化立威的利器, 实际上是用了倒打手法。他对汉族的读书人虽然笼络利用, 却有成见, 就像他看不起明代的士人一样。
乾隆的一大功劳是倡修《四库全书》, 这是古今学术界称道不绝的好事。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曾经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清朝不利的书籍总数, 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 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除了焚毁书籍, 满清还系统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3000余件, 主要是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 其余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 已经全部被销毁了。
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 满清还对残存书籍和档案, 进行篡改。《四库全书》的编修可以说是全国的图书都要进献检查, 与清代统治者利益相关的明朝人的文学和历史作品遭到大力剿灭, 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 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
大兴文字狱和对古代典籍的毁坏, 其目的就是通过篡改历史, 进一步禁锢人们的思想, 使封建统治能够不被先进的政治制度所取代。而愚民政策无法同帝国主义的枪炮相抗衡, 鸦片战争的到来, 才使进步思想传入中国。才有封建的满清统治被民主共和所取代。
明朝开明的思想与清朝封建的禁锢思想, 使得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少数民族掌权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景象。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文思想, 也为中国古代历史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特性。
摘要:明朝、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 其不同的人文思想决定了其朝代的走向。明代的人文思想全面开放, 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使得人们对当时的明朝政府产生了诸多的不信任, 也给了满族取而代之的机会。清朝的人文思想的最大表象, 就是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使封建统治能够不被先进的政治制度所取代, 国家经历了百年的屈辱史。
关键词:人文思想,开明,禁锢
参考文献
[1]中国史纲要[M].翦伯赞,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钟爱生命 珍惜环境 感知人文 篇4
一、读想渗透,体悟感知钟爱生命的珍贵
我认为,《翠鸟》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翠鸟的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难点是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词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燕子专列》一课,文字浅显,内容平实,事例感人,应用心挖掘“读想”清泉,挖掘浓缩于字里行间的救助真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小动物可爱。
翠鸟灵秀,令人热爱;燕子灵动,令人珍爱。
2、生存环境让人热爱。
翠鸟小巧玲珑,生活在水边,捕捉小鱼;燕子可爱,与人为伍,生存环境让人热爱。
3、珍惜燕子,真情博爱。
“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对“成千上万”的燕群造成生命的威胁,燕子的叫声一次次减弱,身体的热量一点点消耗,死亡在一步步逼近……此时此刻,期盼人间总有温暖的博爱在。
4、对翠鸟“一见钟爱”。
翠鸟鲜艳的色彩加上玲珑的体态,透亮灵活的眼睛、又尖又长的嘴,一见“橄榄色、衬衫、清脆、锐利、注视”,令人钟爱。同时,要体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5、面对逼近的死亡,真爱救助。
体味政府和民众救助生灵的感人场面,“咬”住“决定”和“呼吁”,读想渗透,细嚼慢咽,整体感知真爱救助的意义所在,感知生命的珍贵。集体到学校东、素有“胶东明珠”之誉的大沽河——母亲河,感悟拓展延伸课文内容,赏美景,品语句,学表达,体悟生命的珍贵和大自然的美好。
二、感悟渗透,灵动触摸珍惜环境的意义
1、“感”和“悟”渗透,触摸“翠”的生命。
《翠鸟》一课所在的单元主题是“爱护周围的环境”,整个单元设定了人文性教育的目标。首先要从感性、感观上触摸“翠”的生命跳动与灵动,引导学生“感”和“悟”渗透——生存环境美,翠鸟生活美,人与大自然和谐美,家乡景物美,世间事物美,祖国锦绣河山美。
2、“悟”和“得”并重,触摸“专”的生命。
燕群翩然而至——风雪乍起——长途跋涉——筋疲力尽——慢慢僵硬,把一幅燕群被风雪裹挟的凄惨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悟”和“得”并重,摸清《燕子专列》的“专”字是本课的中心,小贝蒂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却“通红、僵硬,但,一点也不”……触摸到瑞士政府和人民的可贵的举动——救助濒临死亡的燕子。
3、“情”和“境”相拥, 触摸“德”的生命。
《翠鸟》一文有两处运用衬托的手法:一处是“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另一处是“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我利用导读、分组读、二人读、男女角色读等方式,使学生“情”和“境”相拥,触摸《燕子专列》中的人们“冒”、“顶”、“踏”、“纷纷”、“四处”寻找群燕,走入风雪之中救助的美德。
三、上下渗透,鸣响人与大自然和谐的主旋律
上下渗透,教学《翠鸟》和《燕子专列》,越来越感觉到人们对于大自的热爱之情愈来愈强烈,并且为之付出的真情愈来愈强大,鸣响着人与大自然和谐的时代主旋律。
梳理一篇又一篇美文佳作,无不倾注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热爱和珍惜,无不倾情了人们对身边小动物的热爱和珍惜。珍惜庄稼地里的青蛙,珍惜大榕树上的群鸟,珍惜生活在水边的翠鸟,珍惜受风雪之突袭的燕子;热爱借尾巴的小壁虎,热爱风景如画的天都峰,热爱空气清新的大森林,热爱祖国历史悠久的圆明园,热爱香飘四方的梅花……上下渗透感知人文性教育目标的内涵,上下渗透感知到人文性教育目标之重要。
1、环境是珍贵的,需人们去用心珍惜——人与自然和谐。
2、自然界的生命都是高贵的,需世间去用情呵护——人与小动物和谐。
3、生命至尊、和谐共存是永恒的生存主题——热爱大自然即热爱生命。
远程教育人文环境的构建 篇5
【关键词】远程教育;人文环境;构建
当今,在我国经济不断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培养和享受。人们则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达到“足不出户学知识”的状态。因而,在远程教育中增加对人文环境的构建,远程教育的发展必将得到更加地完善“人文”一词在《辞海》中有这样的解释:“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因此,人文环境的构建就成为远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机会和突破点。
一、远程教育的课程文化形态
远程教育课程涉及几乎所有学科,包括传统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体现了对人类文化的多样化选择和多元的文化视角。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内容,表现出的文化意蕴各具特色,我们以文化的视角加以观测,可以提升和发掘其普遍性的人类倾向和主流价值。远程教育课程虽然是以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的课程,但它更是对文化的传递,是文化过程的再创新,是文化的不断改组和重构。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对课程进行新的诠释,学生在接受课程时也总是在文化背景和个体条件下操作,从而形成多向度把握模式和接受方式。
①过程-理解式。关注课程实施中文化介入后学生所形成的理解力和态度,致力于学生内化理解基础上对文化的理解、构建和生成,不是一味地灌注知识,而是重视主体的价值性抽象意义,即关注学习者的精神、情感陶冶和个性解放,尊重学习主体的文化状态。
②参与-互动式。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价值,营造远程教育学习环境的平等民主氛围,使学生以学习主体身份,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实施环节中,通过协调、互动、合作进入教育过程,师生共同构建远程教育课程新的实施文化。
此外还有情感-体验式、探究-研究式,等等。远程教育课程的实施主要是在数字化和网络环境中完成,学生学习的特点是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因此远程教育课程实施的目的或者说深层次的价值是通过课程实施构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人格。这是比传授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问题。
二、构建远程教育人文环境的必要性
从开发到设计,从计划到管理,从决策到内容,从实施到评价,价值决定课程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离开了对文化价值冲突的把握和解读,我们就难以认识课程改革的精神意蕴和发展走向。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课程文化价值选择的背反与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是以促进社会发展为根本,还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②是以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为主,还是以直接经验为主;③是以群体发展为主,还是以个体发展为主;④是强调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还是强调批判与超越;⑤是主张国际化,还是本土化;⑥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何者为主,抑或以两者融合为主。(王德如,2004)
由此可见,构建远程教育人文环境,有助于我们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待课程,发现课程蕴含的文化价值。在远程教育高度技术化、信息化的课程体系中,文化更具有“在场”的含义。课程中的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和目标选择的价值性,课程的文化定向(预设和控制)、课程价值观的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学生使用学习工具的偏好,网上讨论互动的参与程度,学生对面授和自学方式的态度反应,师生对课程权力分配的期待程度,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文化问题在课程中的反映。发现以及正确处理上述问题,无不需要构建远程教育人文环境。因此,构建远程教育人文环境,在文化参与的广阔背景下探讨远程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策略、途径和方法,对全面把握课程文化建设的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构建远程教育人文环境的对策
(一)远程教育应树立构建人文环境的理性自觉
构建人文环境,有助于我们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待远程教育,发现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在远程教育高度技术化、信息化的课程体系中,文化更具有“在场”的含义。课程中的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和目标选择的价值性,课程的文化定向(预设和控制)、课程价值观的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学生使用学习工具的偏好,网上讨论互动的参与程度,学生对面授和自学方式的态度反应,师生对课程权力分配的期待程度,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文化问题在课程中的反映。发现以及正确处理上述问题,需要学习主体具备课程文化的自觉意识。
(二)远程教育机构及工作者应设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与传统教育比较,远程教育更强调自主学习和自我调控。远程学习者需要组织机构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教学组织,和实现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督和保证;而远程教育机构应在远程学习过程中则更多地承担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以院校建立的测评指标为依据,对职责的履行情况实施定期检查。
由于远程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模式,远程教育机构有责任让学习者及早了解它的办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使学习者在最初学习时就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从而为质量保证提供必要的基础。远程教育工作者是远程教育机构和学习者之间的“媒介”,应该承担起桥梁和纽带的角色。教师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在学习者需要获取帮助时,切实提供灵活、多样、及时的反馈,以保证远程学习的顺利进行。
(三)远程教育的教学者和学习者都应重视技能培训
所有的远程教育机构往往都会通过不同的媒体形式来提供教学内容,以实现师生互动。必须不断完善教育技术,创造应用最新技术的环境。同时也要重视对教学者、管理者和学习者的技术应用技能培训,使教师和学习者掌握应用能力,而不至于因技术原因影响教学的正常运行。尤其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他们具备创建多种形式教学活动的能力,使他们和学习者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从而使远程教育教学更符合成人学习者的特点。
(四)建立学习过程的阶段目标,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远程学习辍学率高于正规院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习者不能承受长时间的自我调控。冗长的学习过程常使学习者失去学习动力。为此,远程教育机构应在编制教材时,就要考虑分解难度较大的课程,采用模块教学,以有助于确定阶段学习目标,从而使学习者维持学习动力。与此同时,院校在指导远程学习过程中也要加强教学管理,通过形成性考核,建立与学习者的联系,定期反馈信息,激励学习者不断增加自主学习的信心,实现学习的最终目标。
综上,必须高度重视远程教育人文环境的创建。几乎所有远程教育机构都在发展多种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注重面授辅导的提供。
参考文献:
[1]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郝德永.课程与文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钟启泉.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J].人民教育,2004(8).
[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人文环境比较】推荐阅读:
校园人文环境08-16
人文教学环境01-11
人文环境创设01-28
高职院校人文环境07-18
人文环境多元化05-29
雕塑与城市人文环境01-04
李济深故居的人文环境06-15
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措施09-12
研究基于茶道精神的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论文05-15
环境侵权比较研究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