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状

2024-07-26

社会现状(共12篇)

社会现状 篇1

俄国作家谢德林说过:“我们对儿童问题感到忧虑, 是因为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与国家的兴亡有密切的关系”。非常深刻地指出了未成年人问题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断诞生的新思想、新观念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同时, 社会生活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问题, 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尤其在我国部分贫困地区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本文就临夏地区未成年人存在的问题从两个方面浅析如下。

1. 失学, 未成年人心中永远的痛。

在临夏, 失学是个很普遍的现象, 随便走进一家临夏个体小型餐厅, 你就会发现前来招呼你的“跑堂” (服务生) 多半是些十四五岁的男孩, 临夏人叫“尕娃” (男孩) , 他们应该在学校, 可却成了个体餐厅的童工。在临夏周边农村的一些学校, 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 教室的大小与年级的级别成反比, 年级越高, 教室越小。低年级的教室一般是比较标准的三间室, 到了四五年级只剩一间, 原因主要是学生流失。在临夏, 许多适龄青少年以不同方式离开了学校, 走向了社会, 从而也失去了原本属于他们的权利, 失学对于一个地区来说, 只是百分比中易忽略的小数点, 而对单个家庭来说, 却是百分之百。因为失学, 他 (她) 们失去了原本快乐的童年;因为失学, 他 (她) 们的就业面临更加艰难的抉择;因为失学, 他 (她) 们走上犯罪的概率增加;同样因为失学, 他 (她) 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存在一定影响。因此, 在临夏, 许多家庭陷入由于贫困而失学, 由于失学而更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所以我认为, 今天的是失学者就是明天的贫困户。

临夏地区失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生活贫困是导致失学的主要原因。临夏周边山区自然条件严酷, 经济落后, 贫困面大, 农民纯收入很低, 据有人统计, 一个普通农民要二十年的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位大学生。人们迫于生计, 让子女辍学从事家务劳动或外出打工, 形成了越穷越上不起学, 越上不起学越穷的恶性循环。部分家长仍存在读书无用的思想。在临夏, 不少家长或学生都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有一份正式职业, 与其初高中毕业后仍然当农民, 还不如认几个字后趁早在家种地, 打工挣钱, 读那多书有什么用。有关部门并未真实上报统计数字。不少乡镇所上报的高入学率并未真实反映农村学生入学情况, 原因归于各项指标都与村干部乃至乡镇干部的业绩考核紧密相联, 一旦“数字”不达标, 就会影响其工作业绩乃至工资收入。因此, 宁可虚报, 也不愿反映真实情况。

2. 健康, 一个应尽早引起重视的问题。

健康的青少年不只看他身体健康与否, 还应看他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在临夏, 青少年身心健康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各种各样不卫生的零食和方便面在青少年饮食中占了一定比重, 只要用心留意, 几乎每所市内学校门口挤满了儿童食品店和油炸食品的小摊儿, 几乎找不到校门了, 如果你走进这些摊位就会发现卫生不达标, 比如小玩具里装糖果, 油炸食品上苍蝇乱飞, 甚至过期食品也让学生吃了, 有些学生几乎用这样的零食和油炸食品作为一天的主食, 而这些食品是青少年出现营养不良和生病的罪魁祸首。目前, 在临夏的未成年人中视力下降、体质不良、营养失衡的现象很多。我调查过临夏市一中初二年级八个班的学生, 有近40%的学生先后加入了“眼睛族”。在去年五一前后, 临夏回民中学高一一学生因长期吃刺激性小食品, 引起胃出血。临夏折桥中学在一次半小时的升旗仪式中, 竟有两名学生因身体虚弱而晕倒。作为班主任, 我感到学生不爱参加体育课, 冬季早操晨跑等, 时常找各种理由请假, 甚至想方设法躲避。

与此同时, 青少年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在临夏, 部分青少年存在自卑、胆小、抑郁、暴力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心理扭曲如不及时纠正, 就会导致心理障碍, 形成各种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 这些病态心里轻则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 重则会助长犯罪。可是我忧心地看到, 在临夏地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却基本被家长忽略了。

我认为引起临夏地区青少年身心不健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影响生理健康的因素有不健康食品的影响、网络伤害、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学生活动场地小、父母的溺爱。 (2) 造成心里不健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家庭影响。临夏地区大多数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走向随意性、盲目性甚至暴力性。离婚家庭的不幸也是部分未成年人心里不健康的原因之一。例如我带的班上, 大多数差生都是单亲家庭或者无父母监护, 跟爷爷、奶奶、舅舅生活的孩子, 这些孩子表现为抑郁、孤僻、不合群、寻求不正常爱的慰藉、暴力等人格障碍。 (2) 学校影响。表现为过于注重教学成绩, 忽视学生德育教育, 教育工作不够细化, 没有及时有效地对有人格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另外, 将学生人为地以成绩划分等级, 造成部分学生追求虚荣, 部分学生自卑等, 进而以畸形心态和行为变相发泄。 (3) 社会影响。受到不健康文化和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一旦受到坏人利诱, 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综上所述, 临夏地区未成年人问题只是当代中国尤其是贫困地区未成年人问题的一个缩影, 从这些问题中我也总结出了当代未成年人普遍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 可归纳为八类:暴富心理、无所作为心理、推诿心理、嫉妒报复心理、急功近利心理、逞强霸道心理、及时行乐心理、逆反心理等。正是这些不良思想的作祟, 上演了一幕幕青少年悲剧, 成为影响当代中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一大问题。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今天的未成年人是国家明天的建设者。因此, 全社会要高度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问题, 因为关注未成年人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

摘要:本文从临夏地区的实际出发, 探讨了临夏地区未成年人的社会问题, 主要从失学、健康两个方面探讨了临夏地区未成年人问题, 并分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社会原因。

关键词:现状分析,未成年人,社会问题

社会现状 篇2

【某省县委书记说实话:由于多年近亲繁殖,如查处一科级干部会得罪半县城。这叫集团式腐败!】

父子室,夫妻科,侄子打水叔伯喝,孙子开车爷爷坐,兄妹办公桌对桌。亲戚班子附马团,小三秘书打字员,王孙公子汽车队,七姑八姨管妇联,亲家表亲配同班,外甥小舅管财权。

【中国八软八硬 】①对官软,对民硬。②对外软,对内硬。③保护弱势群体软,维护权贵资本硬。④查处贪污腐败软,对付民众诉求硬。⑤深层变革举措软,制度扭曲力度硬。⑥社会制衡机制软,权力泛滥程度硬。⑦纾缓民生困境软,"三公"消费攀升硬。⑧兑现诺言措施软,掩盖真相花招硬。「转」

西门庆把潘金莲推倒在床上,武大郎看到了,严正声明:潘金莲是属于我家的,神圣不可侵犯。西门庆把潘金莲的衣服扒光了,武大郎坐在床边,予以强烈批评:要求西门庆正视现实,立即停止一切侵害行为。西门庆施展着各种姿势,武大郎再次表明决心:为了保卫潘金莲,我方将不惜一切代价。记者问武大郎:你老婆被西门庆强行霸占,你对此有何评论?大郎面色平静说:“自从娘子事件发生以来,我一直密切关注事态进展。众所周知,金莲自古以来就是我老婆,我对金莲有着无可争辩的主权。希望西门庆先生认清形势,本着双方世代友好的大局,尽快无条件释放我老婆,我提倡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潘金莲再次被抢走,武大郎不去营救反而在家里面砸东西。邻居不明:“武大郎,潘金莲被抢走你应该去打西门庆啊,在家里砸东西做么?”武大郎:“我砸的东西是西门庆家生产的!

朝鲜可爱,美国怕他;俄国可尊,保家卫国;美国可耻,到处侵略;韩国可叹,韩奸投美;日本可恶,侵略中国;中国可怜,被侵给钱!朝鲜拜中国为老大,有事就打退堂皷;日本人拜美国为老大,有事美国帮忙;俄罗斯拜自己为老大,有事就立刻搞定;要是你,愿意拜谁为老大?俄罗斯前空军上将泽林曾说:“一百次挥舞拳头,不如战略轰炸机舞动一下翅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篇3

中明确指出新型的课堂形态为小学品德教育与社会教学课程带来了新型的教学特点,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小学品德与社会化发展的教学经验与特点互相结合,形成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现状

一、分析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因素

(一)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教学效果及评价不理想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广了这么多年,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理念在人们的脑海里存在了太长时间, 想要连根拔起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就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不会特意去完善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不太会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能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了解、体验和探究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此外,还存在一些“霸占”现象。一些语、数、外教师为了能够在考试的时候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多做一些习题,他们便毫不留情地将品德与社会课改成了他们想要上的内容。这些教师只考虑到了最后考试的成绩, 也就是说完全被应试教育蒙蔽了双眼, 没有考虑到其实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和知识教育是一样的重要,或是说要比最后的考试成绩更重要。

(二)教师的不专业化,使得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研究较少在小学教师队伍里, 很多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 并不具有这个学科的教师资格证,也就是说他们的专业、擅长的学科并不是品德与社会。只不过是学校需要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所以便从事了这个学科的教学,这样就会使我们小学的整个品德与社会教学队伍不专业化。再有就是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流动性很大, 当学校缺这位教师所学专业的时候, 他便会被调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岗位去教授他所学专业的教学, 这样就使得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缺乏教学手段及方法的研究和创新,重视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做会大大减弱这些教师的教学激情, 使得教师不钻研教材,不探讨教学方法,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感染得更加消极, 也就更加不重视品德与社会的学习, 这样就会使这门学科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大的缩水。

二、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建立贴近学生的生活方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本身是一种系统性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强化学生自身的品德学习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提高学生自身的品德建设,以社会教学为主要渠道,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保证自身学习与生活的独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需要建立贴近儿童生活方式的学习内容,加强社会性实

践教育,让小学生意识到社会的大体形态,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例如,在教学“在公共汽车上”时,公共秩序是人们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是我们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多数小学生只是刚刚有一些纪律概念,遵守学校纪律还可以,但是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应用他

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此方面的教育,让小学生最努力成为一个适应现代文明社会要求的小公民。

三、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

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否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 是教学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也带来了教材编写和使用的新理念, 这使得品德与社会教材从设计思路到呈现方式, 都与传统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品德与社会学科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取过程。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 知识介绍型的主体课文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大量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了观察、体验、探究、调查等教学活动。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品德与社会学科十分重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资源, 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中, 还通过多种提示方法, 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现实生活当中, 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 充实学习内容。将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从学校延伸到校外, 从师生活动延伸到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活动。教材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留有充足的空间。不同版本的品德与社会教材, 大都只规定了单元授课时间, 对每课书的授课时间没有做要求。也就是说, 具体某一课上一课时还是三课时, 可由老师结合自己和学生的情况, 灵活地进行设计和安排。但按全学期的总课时数和教材中课文数来计算的话, 教材中的一课书,在教学中一般需要二至三课时完成。

四、要强化学生的社区发展意识, 要求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由于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诸多原因, 各地、各单位的发展往往各具特色, 并伴随这种各具特色的发展而形成彼此区别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其灵魂便是具有特定内涵但都体现集体主义的社区精神、企业精神、学校精神。像较多表现优秀传统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 的攀枝花精神, 更多反映现代意识的“ 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 的张家港精神, 便是在特定区域甚至更大范围得到认同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社区精神。

结语:

小学生的整体品德水平, 取决于上述修身、待人、处世、及物四个要素的发展水平及要素之间结构的合理性。从内容上说, 在这四个要素的教育之中, 重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个人修养、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教育, 以期培养和发展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 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社会进步。从结构上说, 修身、待人、处世、及物四个维度的教育都要围绕良好习惯的养成来进行, 以期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谭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点滴思考[J].学苑教育,2012,(2):130-133.

当今社会勤俭的现状分析 篇4

一、当今社会勤俭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 在我们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全民勤俭意识并没有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达到它该有的高度和深度。一些领导干部利用公款吃喝, 挥霍浪费, 他们比阔气、讲排场;讲享受, 比消费;讲条件, 比待遇。他们自身存在的享乐主义及奢靡之风, 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这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我们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某市‘政府上班大道’由原有4车道一级公务一下改为12车道, 接近北京长安街水平, 占用耕地超过1000亩”, “北方某镇办公楼模仿天安门设计建造, 话费资金近千万元”, 这显然是极端的事例, 但奢靡之风正在弥漫, 应该说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 片面追求高速发展, 导致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近一年来, 一大批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干部相继落马, 无不牵扯奢靡浪费。尽管我们一再强调要建设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但从全国现状看, 奢靡浪费之风仍是春风吹又生, 奢侈挥霍之举依旧屡禁不止。

近年来, 中国的浪费背后则是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数字, 每年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 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 公款吃喝以千亿计, 大学生每年倒掉的饭菜总量也可以养活1000万人。虽说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初步的国富民强, 但我们并未富裕到可以任意挥霍的地步。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人口GDP还很低, 人均资源占有量先天不足, 更何况还有1.28亿贫困人口, 不少边远地区还很落后, 全国还有很多低保户, 还有许多家庭买不起房, 还有一部分学生上不起大学, 我们又怎能未富先奢?我们没有理由铺张浪费。面对我国的国情和现状, 习总书记提出必须狠刹奢靡浪费之风, 大兴勤俭节约之风。要把“勤俭节约”全民行动融入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把勤俭节约作为正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大事要事来抓, 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当今社会勤俭现状的缘由及解决对策

(一) 当今社会勤俭现状的缘由

不可否认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勤俭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就值得肯定和发扬, 但是从长远来看, 我国勤俭还存在问题。

1.奢侈浪费传统的恶俗

“勤”“俭”与“奢”“侈”,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使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传承史上, 勤俭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 但是, 奢靡文化却始终主导着社会发展的潮流。

2.勤俭节约理念的时代断层

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带领下, 中国人民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理念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头脑之中, 建筑了勤俭节约的新局面。然而,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外文化的不断融合, 奢侈浪费之风成为了社会民众思想中的毒瘤, 新中国成立后的勤俭理念出现了断层。

3.素质教育的缺失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要从青少年抓起, 我国对孩子勤俭方面的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特别稀缺、薄弱。学校教育普遍重智轻德, 道德教育被置于边缘地位。近年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部分人认为吃喝玩乐属于个人私事, 与社会发展无关, 他们铺张浪费, 虚荣心高涨, 享乐主义思潮膨胀。甚至有人认为时代进步发展了,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经过时了。这些看法看似新潮, 实质上是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颠倒模糊了。许多西方国家将勤俭节约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列入了学校的条条框框之中, 而且在教材中突出体现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并且鼓励教育机构理论结合实际地对孩子展开勤俭节约教育, 从小培养孩子的勤俭节约思想和习惯。反观国内, 《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这两个由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材料中, 却罕见勤俭节约教育的影子。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教育缺失。

4.政府部门缺乏模范作用

我国的政府官员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出行, 贪污腐败、铺张浪费的事件, 为人民群众所诟病。从富丽堂皇的办公楼、宿舍楼, 到花费庞大的公款消费;从令人咋舌的公款旅游, 到巨额的公车消耗, 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 而且对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5.制度体系的管理漏洞

我国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远远不够,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法律体系还在起步阶段,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也非常薄弱, 绿色部门没有执法权。我国虽然有了一些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规定, 在有的法律中也规定了一些勤俭节约的规定, 但从总体上看, 还是初步的, 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实质性内容不多, 覆盖面不广, 执行力也不强, 原则笼统, 责任不明确, 可操作性不强。

(二) 解决对策

面对我国资源濒临枯竭, 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的局面, 必须克服缺少勤俭意识所带来的困扰。

1.完善勤俭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针对现阶段社会勤俭意识严重缺失, 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 应当尽快将“节约资源”入法, 从战略角度上推进资源节约, 从根本上树立全民勤俭意识。目前, 尽管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国家基本法为核心, 以国家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业务规则相配套的多领域、多层次的资源节约法规体系。但这毕竟只是某一领域的, 层次低, 局限性大, 程序上不尽合理, 而且缺乏统一协调性, 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不配套甚至滞后, 无法解决我国目前能源安全的问题以及缓解环境资源保护的巨大压力。针对我国目前的勤俭困境的现状, 我国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适应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制体系。首先, 健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基本法。层层建立责任制, 在各级各部门实行责任包干制, 按照“谁污染, 谁治理”的原则, 健全勤俭节约制度, 完善管理体系, 从源头上把握勤俭关。其次, 修缮完整资源基本法律及其规章制度。加强勤俭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管理体制。

2.完善政府职权

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 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提供者。首先, 政府要贯彻勤俭理念。坚持规划先行, 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 减少建设性浪费;坚持实事求是, 减少“形象工程”;坚持效率优先, 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成本。其次, 改善政府的决策机制。政府的有效决策行为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但政府决策的失误, 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给社会资源带来极大的浪费。因此, 要尽快建立政府、政协、人大三位一体、相互制衡的决策机制, 实现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再次, 严格控制政府支出。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 保证重点支出的需要。推进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 提高政府财政使用资金的规范性和安全有效性。针对如今政府官员的“三公消费”, 取消涉及国家外交、国防等部门外的一切独立办公场所, 实行各级政府部门集中办公;严格限定公务接待范围;从严限定公车配置范围。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 建设一个让群众满意的行为规范、透明公正、效率优先、清正廉明的政府。

3.营造全民勤俭氛围

首先, 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要切实加强在校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 确保学生在入社前养成良好的勤俭节约习惯, 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坚持下去。把勤俭节约意识融入学校教育, 开展青少年“勤俭”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 让青少年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染, 从小树立勤俭节约光荣、奢侈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其次, 勤俭意识的强弱, 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必须让勤俭节约意识深深植根于每个公民脑海中, 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要全面推进全社会的勤俭意识建设, 在各小区以及各家庭中开展“俭以养德, 人人行动”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 号召全社会参与进来, 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每一天做起, 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 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树立勤俭节用意识, 让勤俭成为习惯, 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4.树立正确的勤俭观

荀子认为:“强本而节用, 则天不能贫”, “本荒而用侈, 则天不能使之富。”

这既是中华民族长久生存的智慧的经验总结, 也是中华民族历来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真实写照。面对我国现在勤俭意识缺乏的困境,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勤俭观, 把“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指导方向,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伟大目标, 在全社会提倡勤俭意识。第一, 坚持可持续发展, 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改革开放后, 发展被简单地认为是经济的增长。于是, 为了经济的增长, 人们不顾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能源短缺的恶果, 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开采。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们必须改变观念,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恶化。第二,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正确的消费观是自律精神和高尚道德品德的表现,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作为一种理性的、环保的消费观念, 它是一种人们既不会为五斗米折腰, 又不会为世俗所牵连的消费观, 其落脚点是提倡资源节约和实现社会共同富裕。

5.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

党员干部要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思想上崇勤尚俭, 以勤俭节约为荣, 奢侈浪费为耻。要把勤俭意识与公仆意识紧密联合起来, 形成一个相互沟通、互通有无、互相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牢记心中, 充分发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树立勤俭新风, 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 坚决抵制“四风”带来的不良影响。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 树立先锋模范作用, 以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 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坚决杜绝“三公消费 (公款旅游、公车私用、公款吃喝) ”。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思想, 把勤俭节约行为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做到严于律己, 严以用权, 俭以修身。

摘要:在物质财富日益丰盈的今天, 我国综合国力逐步提升, 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勤俭节约已不再是无奈之举, 然而, 勤俭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文化, 在某些人头脑中似乎慢慢消失。本文对当今社会勤俭的现状展开研究并分析其对策。

关键词:勤俭,节约,现状

参考文献

[1]温美荣.节约意识缺失: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制约因素[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6) .

[2]李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J].山西党校报, 2014 (09) .

[3]王伟.论增强节约意识[N].光明日报, 2007-04-04.

[4]张琪.拓展廉政文化的广度[N].湖北日报, 2012-11-21.

[5]顾伯平.越是发展进步越要勤俭节约[N].云南日报, 2007-7-10.

[6]陈林.节约:通向和谐社会之路[J].决策与信息 (下半月刊) , 2007 (02) .

社会现状 篇5

近年来由于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在高校的设置规模迅速扩张,以及各地民政部门对专业化的民政干部培训的日益重视,因而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长。例如,在社区建设方面,以建设精品社区为目标的南京市鼓楼区与江苏省总工会联合举办了社区大学;南京市玄武区与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合作开设了社区工作者培训中心。可以预见,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领域对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需求将呈现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同时,随着素质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中学教育部门也表现出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例如,南京理工大学98和99届的社会工作本科生中都有去各地重点中学从事中学生心理咨询和督导工作,而在全国,仅重点高中就有1000所,这同样是一个不可小看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活动空间。更重要的是,在中学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传达出这样的一个重要信息:以个案或小组工作为重要特色的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有可能开始真正发挥其专业特长,这一点显得特别有意义。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学校社会工作有可能成为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真正启动的突破口之一。调查统计和咨询服务

现在人们已经认同,在信息时代,信息、知识本身就是资源,社会系统的高效运行越来越依赖于对各种社会信息的采集、调查、统计和分析。因此信息咨询和统计调查本身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行业。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与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日渐增多,接受的调查咨询业务增长迅速。从社会学的专业特征来看,社会学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同时就引入了社会科学的实证精神,这与其他人文科学有着显著的区别,社会调查和社会统计是社会学学科的专业基本功,对于专业社会工作来说,其开展工作的前提就是能够准确运用调查和分析技能,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方案。社会工作的专业要求是首先能够对各种社会动态的深入了解和对案主各种信息的准确把握。因此在调查统计和咨询服务行业中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就有足够的进入实力,尽管这种进入并不必然完全导致专业社会工作职能的实现,但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出一定的社会影响,并存在着加强人们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某种程度的社会认同的可能性。当然,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调查咨询行业的这一现状,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整体发展的利弊得失,还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早已提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十五年的改革,整体框架已基本形成。国有企业、体制内和体制外企业,以至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都将被纳入到统一的社会保障整体框架中。随着社会保障机构向管理和服务方向的发展以及商业保险的迅速增长,社会保障系统将会需要越来越多的统计、分析和预测人才。这样的人才既要能从宏观上把握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又要受过严格的调查分析训练并以实务工作见长。因此,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这一领域就成为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进入的职业领域,这种情形在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的情况下比较突出,尽管社会工作毕业生在最初实际上从事的可能主要是推销保险的业务工作。由此,社会工作教育者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即社会工作的宏观和微观方向如何做到适当的平衡,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多元服务机构中最终实现其专业的价值和职能,这将关系到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整体的良性发展。

★ 信息专业自荐信

★ 信息传媒专业学什么

★ 信息物理专业求职信

★ 光电信息专业毕业生求职信

★ 信息与系统专业自我介绍

★ 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自荐信

★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科目信息

★ 信息工程专业自我评价

★ 财务信息服务专业自荐信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解析 篇6

关键词:“985”高校 人文社会科研奖励办法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在其《沉思录》中庄严宣告了科学研究与人类理性的伟大与光辉。毫无疑问,科学与理性不仅推动并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也将照耀和指引人们继续阔步前行。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报告发现,在近30年的时间里,MIT通过科研所创造的收益相当于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的收入,这无疑彰显了科学研究巨大的造富能力。虽然,较之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文与社会科学不能直接创造经济财富,但它启蒙大众思想,狂掀社会思潮,再造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

同样,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国家政策的引导

1986年11月颁行的《国家教委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试行)》,而后由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在1992年下达了《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从而保障了我国人文社会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此后,国家教委在1996年、2002年、2006年2011年分别颁行了旨在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相关文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在1993年、1997年、2001年、2007年颁布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有效的规整了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与发展。另外,教育部在2003年、2008年分别颁行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办法》,极大的提高了研究项目的质量和推广率。

参照相关统计数据,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标课题有135项,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共2136项;[1] 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共受理申报课题25243项,比2011年增加4061项,增幅为19.2%,共有3291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其中重点项目160项,一般项目1806项,青年项目1325项。今年立项总数比去年增加408项,平均立项率为13%,比去年降低了0.6个百分点。重点项目每项资助25万元,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的资助强度均为15万元。在所有立项课题中,高校系统共立2861项,占总数的87%。[2]

尽管如此,但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人文科学研究还处于落后地位,研究领域单一、科研实力薄弱、发现与创新不足,这就需要加快人文科学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在2000年第一期的《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由众多专家、学者参与的一篇笔谈,题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其中包括夏勇、贺卫方、袁行霈、林非、谢冕、茅于轼、孙立平等人。他们分别从自己的学科领域分析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各学科在新世纪需要开拓的新领域、新课题;值得研究、借鉴和采用的新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学术研究应遵守的学术规范。这些都切合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实际问题,意义非凡,任重而道远。

据此,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5月21日颁行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3]其目的在于表彰先进,鼓励创新,进而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教育部在2009年3月12日又重新颁布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4]在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奖项设置及评选等内容上作了修改与补充,使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奖励方式与方法更加科学化。

另外,为贯彻中央精神,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举措,教育部、财政部自2003年开始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调动了高等学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进一步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在2004年1月5日年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5]《意见》中共提出六点,分别就任务、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建设工程、体制改革、科学队伍建设到等方面作了说明,随后在5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题为《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重大紧迫的战略任务》的讲话,[6]他强调要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后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 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于2011年11月7日制定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 年)》。[7]这些充分显示出国家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日益重视。

三、结论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问题。我国以公共财政为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利用率不高、项目与课题至上等问题,这与国家人文社会科研奖励政策的出发点相违背。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案与奖励措施,没有让相应的科研奖励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所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奖励方式、方法乃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领域的当务之急。

注释:

[1] http://www.npopss-cn.gov.cn/GB/219555/219558/14652679.html

[2] http://www.npopss-cn.gov.cn/GB/219469/17942372.html

[3] http://www.sinoss.net/2008/0918/329.html

[4] http://www1.snut.edu.cn/kjc/ReadNews.asp?NewsID=630

[5] http://www.chinasdn.org.cn/n1249550/n1249739/11013345.html

[6] http://www.gov.cn/test/2007-10/10/content_773235.htm

小议社会劳动制度之现状 篇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度, 劳动力自由流动、自由买卖, 在理论上已得到确认, 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初步的实现。城乡一般劳动力基本做到较自由的流动, 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促成了劳务市场的形成。劳动力流动的不少障碍, 主要是制度性障碍在不断消除, 但劳动力特别是技能型人才的自由流动仍还存在显性或隐性的障碍。

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逐步承认劳动力流动、劳务市场、失业等, 早已取消了劳动力的统招统分制度和劳动用工指标和工资总额的控制。随着国有企业的的转制, 原国有企业的固定用工制度和身份取消了, 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度。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 基本实现了劳动就业的双向选择。

但目前, 在部分国有单位, 特别是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单位的劳动用工还存在限制, 还有新旧身份差别。社会上还存在不同所有制差别、不同身份差别、城乡户口差别及户口迁移限制等。当然, 这些限制也在部分地区逐步得到放松。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在现实上使城乡劳动者的流动显现出很大的差别, 二者实际上的劳动选择权是不同的, 在相当程度上形成实际劳动用工的不公平和社会劳动的低效率。这方面我们还有不少障碍要消除, 要最终形成城乡劳动力在平等地位上的自由流动。

二、现代企业劳动制度

企业劳动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要素之一, 而用人企业是经济活动要素的组织者和使用者。企业劳动制度要解决的是劳动者权利与用人企业权利之间的问题。

二者权利在劳资双方之间的界定主要取决于劳动合同、公司章程等。目前在国有企业、管理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等已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劳动者与企业二者的权利界定在企业劳动制度上得到较好解决。但社会上大量的企业, 特别是小规模的私营、民营企业和相当部分外资企业的劳动制度很不规范, 存在问题很多, 是我国目前劳动制度中最弱的部分。

一是相当数量的企业, 甚至是是一些知名度很高的企业没有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 劳动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非法用工, 损害劳动权合法权益现象比较普遍, 拖欠工资、伤残不管等现象层出不穷。社会上“黑工厂”、“血汗工厂”不少。

二是劳资双方权益关系不对等。相当数量的企业在内部章程上资方处于明显强势地位, 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很弱, 不仅在很多企业一般劳动者劳动环境恶劣、缺乏安全保障、超时工作严重, 就是企业高级职员也时常发现“过劳死”现象。

三是政府主管部门对企业劳动制度的监管还比较松。社会上大量的企业违法用工、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很多时候难以得法律的维护, 社会上不时出现的“跳楼”追薪一类的问题, 多数是劳动者无法通过正常途径维权而致。

当前企业劳动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与我国劳动力队伍过于庞大有很大关系。从总合上讲现在还处于劳动力买方市场, 劳动力过剩, 这就是给了资方在企业劳动制度设计上以不对等的资本。在部分地区出现劳动力紧张, 招工困难时, 当地的企业劳动制度对劳动者权益的改善就比较明显, 如待遇提高、劳动环境改善等。

三、劳动者行为的社会文化背景

劳动者社会文化背景主要是指劳动者的总体文化水平、总体素质及其所具有的社区文化、地域风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等。不同群体的劳动者社会文化背景对劳动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以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农民工和原国有、集体企业工人为代表的劳动者, 与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代农民工和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城镇劳动者相比, 两者社会文化背景已有很大的不同, 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以新世纪开始为标志, 新生代劳动者比前辈的整体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法律知识等明显提高。其自我价值意识、社会责任与道德观念、对生活的理解等等也有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 对劳动者行为的影响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前者是主要的, 后者是次要的。

在充分肯定当前劳动者社会文化背景变化带来的积极意义的同时, 我们还要看到, 在劳动者现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劳动者整体文化素质, 特别是一般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专业的技能与现代化产业的需要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高端现代产业方面表现更突出;技能型、高技能型劳动者紧缺, 一般性劳动者过剩。二是责任意识 (包括对社会、企业、家庭) 有所弱化。新生代劳动者一般地讲比较“自我”, 不如前辈那么有担当, 正义感也差些, 比较“自私”点。三是意志力和抗压性变弱, 缺少前辈们那种忍辱负重、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一些年轻劳动者经不起工作和生活的波折与挫折, 心理问题、自杀现象增多的现象比较明显。

四、国家劳动制度

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 这是一种契约经济和法制经济。劳动者和企业二者的权利和行为受到国家的规范和调节, 这些国家的规范和调节就构成了国家劳动制度。三十年来, 国家制定了《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等一系列法规;建立了劳动监察仲裁机构;建立了劳动者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国家劳动制度的法治化水平, 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建设, 国家劳动制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目前国家劳动制度层面上, 特别是劳动制度的执行与监督上, 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一是户籍制度、住房制度、义务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不够彻底。实际上还存在城乡二元结构, 还存在维护城乡差别、身份差别、所有制度差别的制度性歧视。二是劳动法规执行的监督还很不到位, 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违反国家劳动法规的行为还不能及时有效得到改正。一些地方主管部门为地方利益考虑, 对违反现象睁只眼闭只眼。三是企业违反劳动法规成本代价低。很多时候对企业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很小, 起不到惩戒作用。四是劳动者的维权成本高、耗时长, 有的还投诉无门。很多时候劳动者难以通过正常途径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只能放弃, 或采取极端的方式维权, 如跳楼讨薪之类。

简而言之, 确立和谐高效的社会劳动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的重要基础。我国的社会劳动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 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也仍然存在不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文政治明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也有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还有劳资双方自身方面的不足。在推进劳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 应当贯彻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应当坚持社会正义原则。

摘要:社会劳动制度是一个大的经济范畴, 它包括劳动者权利制度、企业劳动制度、劳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国家劳动制度。劳动制度对劳动者的劳动行为及劳动效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努力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 对我国劳动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是有必要的。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作些分析。

社会弱势群体现状浅析 篇8

一、社会弱势群体现状

有关资料表明, 我国弱势群体的绝对数量庞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的人员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近几年来, 受雪灾、地震、旱灾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也导致了许多人特别是农民群体致贫或进入弱势群体队伍。如果将城乡贫困、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出现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 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等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累计, 然后再扣除其中重叠部分 (如贫困人口中有失业、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 和非弱势人口 (如下岗职工、残疾人、农民工等中间的自强自立者) , 我们可以大致计算出目前中国弱势群体规模在1.4-1.8亿人左右,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1]

(一)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

首先针对弱势群体的居住现状, 西南政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题组进行了调查, 从全国3000余名被调查者的情况看, 28.03%是祖屋继承, 20.86%为租用住房, 10.56%是寄居亲戚家, 仅有34.26%为自己及家人建造或购买;根据地区情况来看, 东部地区情况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其次, 对其享受国家保障政策的现状看, 3000余名调查者中, 62.42%未享受任何社会救助的政策, 65.7%未享受任何社会福利, 36.62%未享有任何保险政策的保障。同时, 调查也显示, 只有23.18%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由于该数据与国家公布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异, 这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在一些地方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

(二) 社会弱势群体对自身现状的满意度

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也导致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形成了“富者愈富, 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 这使得人们有理由认为, 改革的利益被少数人占为己有, 而改革的代价却由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多数人来承担。有学者从社会学视角对弱势群体进行如下定义:社会弱者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贫困性、低层次性、脆弱性是社会弱者的本质特征, [2]贫困性也是社会弱势群体普遍性和显著性的特征, 经济上的贫困必然导致生活质量的低层次和风险承受能力的脆弱。

据调查显示, 31.32%表示对自己现有的居住条件不是很满意, 但能接受, 14.43%则明确表示不满意;36.26%表示接受当前的物价有些困难;33.32%认为看病就医很贵、很困难;而问及其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 31.68%选择解决生活困难, 25.31%选择就业。同时, 在被调查对象中, 也存在安于现状, 听天由命的想法。

由于受自身生理或社会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弱势群体无法或者很难通过自身的能力来改变当前的处境。居住条件差、生活困难、难以承受当前物价、医药水平等这一系列问题, 首先源于其经济利益上的贫困性, 这也是导致社会弱势群体对当前生活满意度低的原因所在。

(三) 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现状

心理压力大, 承受力脆弱, 处于经常性苦闷、焦虑、彷徨、悲伤的精神情绪状态是弱势群体心理现状的显著特征。

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条件差, 对自身处境的满意度低。他们受自身职业技能所限或者已经失去年龄优势而缺乏市场竞争力, 收入较低且不稳定, 因而没有职业安全感, 对生活前途悲观, 心理压力大, 对于依靠自身力量改变目前的处境感到渺茫。这些都造成了社会弱势群体在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和脆弱性。他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不满、苦闷、焦虑、急躁等情绪, 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3]

据调查显示, 15.31%认为导致其现实生活状况的原因是命中注定的;对其他人或者组织的主动帮助, 18.82%表示无所谓;而当其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 63.58%会求助于自己的亲戚或者邻居。

当今社会中, 不同的阶层对弱势群体的问题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总体上看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弱势群体表示同情和怜悯, 并通过实际行动给予支持和扶助;另一类则与之相反, 采取的是歧视、漠视的态度。诚然, 这种态度是极其错误的。作为社会的弱者, 他们很难通过自身的能力去改变现状, 很多时候寄希望于社会的帮助, 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严重不健全, 政策执行效果差, 同时伴随着社会歧视的态度, 导致其在寻求帮助的时候经常遇到障碍或者是排斥, 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最终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冷漠的态度。当其无法找到适当的解释时, 只能认为是命中注定, 将希望寄予于下辈子或者神灵。遇到问题时, 他们更多的考虑去寻求亲戚或邻居的帮助, 而很少去找政府或者其他相关的组织, 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保障制度的滞后, 组织机构不健全。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扶持力度, 而不是坐视不管, 甚至是歧视。妥善处理社会弱者问题, 事关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现状的途径与方式

(一) 树立正确的社会弱势群体观念, 动员各种资源,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

社会弱势群体与每一个社会成员一样, 有享受改革开放所带来成果的权利。然而, 由于弱势群体自身及社会原因, 导致其并未真正享有改革所带来的收获, 反而更多的是承担改革开放所产生的成本。但是, 改革的成本本应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从共同富裕的原则来看, 享受更多改革开放成果而富裕起来的强势群体有义务、有责任来带动社会弱势群体走向共同富裕, 动员各种资源,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

一方面, 努力发挥社区在支持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作用。在现代社会,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而传统家庭保障功能在逐渐退化。家庭是处于一定的社区环境中, 国家加强对社区的管理和维护, 加强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为社区中的弱势群体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环境, 有助于弱势群体体会来自集体的温暖。另一方面, 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导致慈善事业“脱轨”发展长达几十年, 人们对“慈善”重新走进社会生活的认识不够充分。这是导致当前人们慈善认识淡薄的主要原因。[4]然而, 慈善是社会团体或个人社会责任感的主要体现, 是弥补国家、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支持不足的主要力量, 往往慈善能将温暖更迅速、更有效地送到需要者手中。但是, 目前,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也面临着捐款资金少、捐款机构少、富人捐款少、基金会少等多重困难, 亟需大力宣传和普及现代慈善意识, 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

(二) 逐步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

改革开放前, 农村地区基本上依靠的是“集体保障”, 但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 那种所谓的“集体保障”失去了生存的经济基础。因此, 农民的养老、医疗等问题重新成为了其自己的问题。面对城市中的弱势群体, 由于其自身收入不稳定, 无法按期缴纳社会保险费, 而有限的社会救助并未覆盖到每个人, 从先前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可以看出。

因此, 尽快建立并完善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优先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将其真正覆盖到整个弱势群体, 以解决其燃眉之急是基础。其次, 政府有层次有步骤地为社会弱势群体建立“弹性”的养老保险制度, 待其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 转由其自身缴费。最后, 继续完善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真正使其不会因为生病而加剧贫困。

(三) 加快法律制度建设, 促进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

1.加强信访制度建设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个说法:“上诉不如上访, 上访不如上网”。自从我国信访制度建立以来, 上访案件连年攀升, 而通过上访途径解决的案件不超过2‰, 其效率极其低下。而作为弱势群体, 利益受到侵害时, 根本无法承担通过上访途径寻求帮助的成本。信访既是公民参政议政的特殊通道, 也是弱势群体维权的有效法宝。因此, 信访机构应不断完善自身的构建, 积极拓宽渠道, 通过多种方式将弱势群体的意见积极有效地反映到相关部门, 提高办事效率, 降低弱势群体上访的成本, 减轻其经济负担。

2.改革现行选民资格制度, 让社会弱势群体行使参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特别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人民群众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核心制度, 是人民主权原则的集中体现。从制度设计来看, 它也应该是弱势群体参政议政表达利益诉求的最主要途径。[5]但是, 在我国现行的二元结构体制中, 对来自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参政权行使的限制, 导致其权利很难有效行使, 从而导致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难以表达。因此, 国家应对现行选民资格制度进行改革, 扩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代表的人数, 使其享有平等的参政权。一方面, 有利于弱势群体充分表达其利益诉求;另一方面, 为国家制定针对弱势群体的方针政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三、结束语

弱势群体作为当前中国社会最底层、最脆弱的社会群体, 能否改善其现状直接关系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的不足, 进一步采取各项切实可行的措施, 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提高其生活水平, 改善其‘弱势“现状, 从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中国社会正经历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变数的转型时期,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也凸显出来。本文在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弱势群体现状的基础上, 研究如何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动员社会资源、完善相关制度与法律、建立健全保障体系等途径与方式, 对弱势群体给予切实的帮助。一方面思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使社会转型的过程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以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弱势群体,现状,完善机制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与弱势群体保护 (研究报告) .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 (2002) [J].2003.

[2]陈成文, 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0.21.

[3]宋铁中.城市拆迁与弱势群体权益保护[J].中州学刊, 2006, (6) .

[4]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0.247.

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研究 篇9

长期以来, 煤炭占据着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 煤炭能源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驱动力量, 煤炭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 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视角以及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都需要煤炭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不断提高煤炭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提升和改善煤炭企业形象, 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煤炭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煤炭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1. 社会责任观念薄弱

目前, 我国煤炭企业还没有整体的社会责任观念, 或者说虽然企业响应国家号召提出社会责任口号,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偏离社会责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节约意识不足, 资源开采率低下;其次, 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不足, 安全投入低下;再次环保意识不足, 对环境破坏较大;还有, 忽视职工的安全生产工作条件, 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不足等等。这些行为与国家强调的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明显存在偏颇, 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甚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持续动力

由于煤炭企业的固有特性, 使得全社会对煤炭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期望很高。然而, 从煤炭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来看, 部分煤炭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价值和意义缺乏准确认识。在缺乏外部压力和内部认识的情况下, 部分煤炭企业推进社会责任工作的主要动力是政府要求和同行竞赛。一些煤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力在于政府主管部门的号召与要求, 或者说, 企业把很多社会责任内容作为政治任务来承担。还有一些企业出于跟风随流的动机, 并无真做实做的打算。因此煤炭企业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持续动力。

3.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不完善

要想社会责任工作有效推进, 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立是重中之重。而在我国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大多尚未建立。一方面, 由于煤炭企业对社会责任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处于初级层面, 无法建立起完整的社会责任管理以及推进机制;另一方面, 由于煤炭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活动的动机大多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 对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并不感兴趣, 进而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大多只是在宣传层面。

4. 社会负担过重, 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社会对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矿工安全等都特别关注, 所以煤炭企业在社会舆论的监督下都尽力承担起了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在经济责任方面, 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社会财富;在法律责任方面, 在国家加大对小煤矿整治力度的情况下, 税收流失违规现象普遍降低;在道德责任方面, 煤炭企业也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 例如增加安全生产投入、调增工资薪酬等。而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 部分企业反映, 其社会责任的履行不足是由于过多过重的社会负担。

(二) 我国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资源浪费

全球性能源短缺, 要求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然而我国煤炭企业因采掘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等原因资源破坏和浪费较为严重。从煤矿回采率指标来看, 我国煤炭企业煤矿回采率仅达到50%-60%, 甚至部分企业还不足这个水平, 而西方国家回采率一般会达到85%以上。

2. 环境污染

煤炭的开采和利用本身就造成煤炭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但由于大部分煤炭企业存在对煤炭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行为, 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如露天开采会导致植被遭到破坏, 而矿井开采会导致地表坍塌、地下水资源流失等, 与此同时, 煤炭的燃烧将会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 造成温室效应等。

3. 生产安全问题

我国煤炭企业安全问题突出, 国家对其安全生产问题给与了极大关注并进行了大力整治, 但其生产安全事故依然不断既危害个人的生命, 也严重损害国家和个人财产。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安全意识淡漠, 在高利润的引诱下, 煤炭企业不按规程操作普遍存在违法违规生产作业;其次是管理低下、设备落后、操作水平落后;再次, 缺乏有效的监督, 导致只有真正发生安全问题时, 部分煤炭企业才开始注意。

4. 矿工劳资问题

因工作条件的艰苦、工作时间长, 很多矿工出现相关职业病, 属于弱势群体, 不少矿工生病后医疗费得不到补偿。另外, 煤矿的安全事故极大地威胁到矿工的生命安全, 使其在身体受到损害的同时心理健康也受到了影响。而且, 员工因受伤、死亡而得到的补偿也不足以弥补其损失。

三、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一) 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不仅仅是响应国家号召,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同时, 也是对企业目标的全面追求以及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 这也是体现煤炭企业控制力、带动力以及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只有高层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性, 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 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系统工作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 才能落实与持续下去。

(二) 从企业战略高度认识企业社会责任

煤炭企业能否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将成为制约其持续发展的关键, 也是煤炭企业能否成功“走出去”, 应对国际挑战的关键所在。企业实施有效的责任战略, 充分把握企业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有助于快速实施企业转型, 加快企业发展模式转变, 显示企业把握机遇、应对风险、创新发展的战略管理能力, 激发员工创造活力、树立企业品牌形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加入全球化市场, 从而获取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 煤炭企业要主动采取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并将其纳入企业的战略目标管理。

(三) 构建完善的社会责任披露体系

我国煤炭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现状并不乐观。为了完善我国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情况, 必须通过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披露体系。现在有的企业已经开始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但是这些企业占总体的比重还很小, 并且披露的信息基本上是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信息, 并没有涉及法律诉讼、环境污染以及罚款支出等内容。因此, 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披露体系并由国家明文规定强制上市企业执行, 才能推进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四) 重视企业员工的利益

对员工利益重视的企业, 不仅关心员工的工资福利, 并且关心员工的学习成长, 长此以往, 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留住人才。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训机制, 增强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除此之外, 工会作为企业职工集体利益者的代表组织, 如果企业能加强其组织建设, 提升工会的凝聚力, 保证工会能维护职工的合法权利, 也能加强员工的归属感。

(五) 加强社会监督作用

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立法现状 篇10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及地位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它保证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生育、死亡、灾害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遭到障碍时, 能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人们面临的各类风险日益增加, 社会保障就是要通过利益的再分配, 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的社会环境。

首先,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效率优先的竞争原则使得各个社会成员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政府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弥补市场经济缺陷, 对市场作用进行适度干预, 对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进行必要的调节,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缓和社会矛盾, 解决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证社会成员更好地享有人权的需要。

公民的社会保障权是公民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公民的民主权利与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 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国家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公民为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 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身体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再次,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需要。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有限, 社会保障资源分布不均衡, 严重阻碍了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和不同地域之间的合理流动, 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 国家应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通过立法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二、社会保障法的含义及地位

社会保障法, 是调整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最本质的特性是广泛的社会性和严格的法定性, 基本原则包括保障人权原则、普遍性原则、社会保障的范围和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社会化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等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制保障。对社会保障而言, 法制系统是统帅性的、规范性的、最高层次的系统, 也是最基础的系统。完善社会保障立法, 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而且对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与之相关的立法也在不断完善, 但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立法滞后状况依旧严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立法的理念不成熟

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定位, 对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原则、效率与公平、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系的统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在理论上认识不统一, 导致目前各类政策和制度相互冲突, 制约着社会保障立法的完善。

2.社会保障的立法空白甚多

目前我国有关社会保障的规定整体上缺乏统一性, 体系结构残缺, 远远没有形成以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社会救助法、优抚安置法等为主体框架的、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国家立法滞后, 地方立法分散, 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的社会保障立法还没有建立起来, 当前许多社会保障方面的争议都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3.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层次低, 立法主体多元

我国至今没有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的内容被分散在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中, 地区间、部门间的立法难以统一协调, 导致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保障程度差、规范性不足。社会保障工作由多个部门分头管理, 部门利益法律化问题严重。立法主体责任不清, 使得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规章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降低了法律约束力, 不利于法律的遵守和适用, 弱化了法律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4.社会保障的法律实施机制薄弱

我国相关立法对权利和职权规定较多, 对义务和责任规定不足, 致使很难建立起法律法规执行的责任机制。社会保障领域合法的筹资机制、稳定的保障机制、严格的管理机制、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有力的监督机制都不够健全, 没有建立起相互独立的社会保障监督机构和管理机构, 使得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打击, 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受到侵犯时得不到司法救济。

5.法律法规中原则性规定过多, 条文粗疏, 缺乏可操作性

宪法中的原则性规定应当通过法律的具体规定加以实施, 但是, 如果法律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则只能通过行政法规加以解决, 而行政法规的规定过于笼统, 又需要通过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等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保障实施。在我国的立法中, 一直沿用宜粗不宜细的思路, 据统计, 《失业保险条例》是33条, 约4000字;《社会保障费征缴暂行条例》是31条, 约4200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是17条, 约3000字;《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是10条, 约2500字。可见, 我国现有社会保障法规的条文粗疏, 规定过于笼统, 可操作性差。

6.立法发展失衡, 覆盖范围狭窄

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展开, 仅仅将重心落在城镇, 城市居民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而广大的农民几乎不享有任何社会保障, 承受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这种现状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法予以调整。

7.没有与国际接轨

我国已正式成为WTO的成员,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但我国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法律对涉外社会保障的规定不够完备, 成为对外交流的严重障碍, 不仅影响了我国对外交流的顺利进行, 而且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但社会保障立法却仍处在滞后发展状态, 这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非常不利的。本文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地位的介绍, 证实了社会保障法的重要意义, 并详细剖析了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立法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现状引发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高校 社会实践

社会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现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它应该包括在校大学生的所有活动,不单纯指团中央倡导的暑期社会实践。因此,无论是“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还是实习、勤工助学、军训、社团活动、咨询服务、社会调查都属于社会实践,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只不过表现形式和体制归属上存在差别而已。[1]

1 高校社会实践的现状

1.1 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和基层政府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深入、全面,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导致学生在无论长期还是短期的社会实践中走过场、态度不够严肃,结果不够理想。每学期20周左右的理论教学在教务、学院等行政部门的督察下,教师基本可以按质保量的完成。但是1周左右的实践教学,仅仅是老师安排题目用一个课时,学生找些资料完成题目上交,实践环节即可过关。至于假期的社会实践,不纳入考核评优范围,更是可有可无。

1.2 实践基地建设不系统、不稳定 由于许多高校未意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高校对社会实践的大原则“双向受益”的理解不到位,造成一些高校仅仅考虑是否按要求建立了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是否满足了教学计划的要求,而没有充分考虑是否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了相关企业、单位的需要。甚至还要提出一些要求增加了负担,最终失去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外部支持。因此,为了完成规定教学动作,每年都会为了寻找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场所而奔波劳碌,这种一站式的形式更加剧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困难,难以取得显著成效。

1.3 缺乏资金保障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必须有经费作为支持和保障。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的一系列费用(交通、食宿等)相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个不小的经济开支。虽然学校每年都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但对于目前参加人数多、涉及面广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说可谓九牛一毛。实践经费主要来源于高校、接受的基层单位以及个人三个方面。没有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和保障,很多时候还要二级院系和学生承担大部分活动费用,这势必影响活动的开展。

1.4 缺乏科学指导与专业指导 实践中缺乏科学的指导。大学生由于在校时间多相对接触社会较少,特别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和专业导师的帮助,特别是他们的指导,以此来提高成效。对于具体实践内容的指导、文章的选题方面,教师的指导更是必不可少。他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探讨在实践环节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使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目前大部分高校除了部分教学计划的实践课程有专业教师指导,其他绝大部分都是由从事思政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带队指导活动,缺乏层次高、专业水平强的教师的参与。

1.5 考评措施不到位 社会实践成绩评价不够科学也是影响其效果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很对学校考评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依据为实践报告,至多加上接收单位加盖公章的意见。同时,学校对于报告只有字数方面的规定,而对内容、格式没有明确限制,对报告收获建议部门要求比较泛泛。考评措施和机制不到位,即使制定了奖惩制度也难以得到落实,社会实践活动搞得好坏与否也就没有多大的差别,这样很难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 深化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2.1 明确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作用 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有着健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对于社会而言,人的社会化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也将促进社会结构的完善和发展。对于个人而言,只有实现社会化,才能适应社会生活,才能使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发掘和发挥其潜力和积极性。[2]

2.2 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 坚持实践活动与社会热点、专业学习、校园文化、勤工助学、就业工作相结合。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高校应积极走校企合作路线。社会实践要真正做到使双方受益,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必不可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形式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高校应推行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与企业、与地方基层政府合作,稳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力求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达到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目的,实现双赢。

2.3 社会实践走社会化路线,广泛争取支持 目前的现状是,社会实践所需的经费通常由学校、接收单位以及学生自己三个方面共同解决。经费的缺乏,造成了很多实践活动无法开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不改变社会实践主旨和原则的前提下,尝试并探索一条有偿性实践的道路。但是目的必须纯净,决不是单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在付出的同时获得开展实践活动必要的物质基础,是补充性质的。

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注程度,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是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趋势。发动社会各方面有识之士及爱心人士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实践活动吸引资源。为活动的开展增砖添瓦。促进社会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使社会各界更多关注、接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2.4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 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不应拘于一格,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和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结合运用本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中检验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真正实现实践的目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应该坚持五个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与扶困助困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相结合)。在组织社会实践中,要突出重点,尽量考虑把突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这个重点,这样既可以达到锻炼大学生,为将来毕业就业做好充分准备的目的,又可借助社会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学生社会实践便具有一定社会资源需求,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便会加深。

2.5 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作为高校,应针对性的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出相应的计划,把社会实践融入到教学中去,成为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严格的考核。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成绩不能与学分相脱节,高校在做好学分规定的同时,应把考核成绩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记入学生檔案,真正把社会实践作为重点来抓,对于不认真实践或不敢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将不再予以毕业。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社会实践工作,高校应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与支配。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考核机制,对社会实践的过程、效果、参与人员的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分析、考核、评价,促进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建立一套科学严谨、切实可行的奖惩规章制度,对积极参与并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并积极向有关用人单位推荐,对参与不积极或没有完成社会实践任务的学生,将给予相应的处罚,表彰和大力宣传优秀个人和组织及社会实践新成果,充分发挥典型的激励示范和教育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保障社会实践持续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军、陈刚、罗伟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中国高教研究[J].2000,(7)

[2]徐青梅.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M].新西部,2009.08

[3]黄波.构建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J].教育探索,2006,(11).

社会保障会计现状及其改革 篇12

一、社会保障会计的内容及特点

社会保障会计是指将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社会保障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地记录和反映, 为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提供财务信息。它所产生的信息是社会保障管理所需信息的基本部分, 维系着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 在整个社会保障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基础作用, 对于规范社会保障资金运作、加强有关监督、完善社会保障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将资金收支作为主要业务。

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安置等都是政府性行为, 政府首先将资金拨付到民政部门, 民政部门再将其向外支出。也就使得这部分会计具有明显的经费收支特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会计、社会保障基金会计也基本如此。因此, 整个社会保障会计都是以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为主要业务, 这与企业会计进行成本利润核算明显不同。

2、利息核算的位置非常重要。

社会保险会计是社会保障会计的核心, 基金会计是社会保险会计的核心, 而利息核算又是基金会计的难点。社会保险基金数额巨大, 且时间跨度长, 利息计算有难度, 涉及的缴费者众多, 因此有必要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利息核算赋予足够的重视。

3、将个人账户作为管理的重点。

个人账户的记录和管理是社会保险工作的基础, 我国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都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且个人账户必须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 并设置防止丢损功能。

二、社会保障会计现状分析

1、会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会计队伍建设还远没有达到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一些人员由其他岗位转岗而来, 缺少系统的社会保障及会计相关知识, 这就使得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2、个人账户存在数额巨大的空账。

空账问题来源于转制成本, 由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度下没有基础养老金积累, 新体制必须为老人的退休金、中年人的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寻找支付办法。这是一笔庞大的隐性债务和转制成本。由于相关机构在体制设计之初对养老金隐性债务估计不足, 结果“统账结合”的养老模式一开始就面临着转制成本的“空账问题”。转制成本如何消化, 是通过减持国有资产还是发行特别国债来筹集资金, 由于需要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消化转制成本, 不同的筹集资金方式必然会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需要合理地设计转制方案。

3、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混乱。

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范围内已经基本达到统一, 但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却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资金管理混乱。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距离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还有相当差距, 社保基金被吞噬、挪用等风险仍然存在。另外, 社会保障基金纳入财政专户, 采用收支两条线管理, 虽然给其安全性及完整性带来了保障, 但在这个改革深化的过程中, 基金在收缴运营中也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因而, 规范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会计体系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完善社会保障会计体系的建议

1、加强社会保障会计队伍建设。

加强社会保障会计队伍建设:第一,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在社会保障理论方面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 使其能够对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具有充分的了解, 以在工作上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社会保障会计的法规和方法方面的培训, 以在工作的规范性和法制性建设上为社会保障工作提供安全通道;在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方面加强培训, 确保其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第二, 在思想上、业务上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 建立人员流动机制, 加大会计委派制的实施范围和力度, 减少社会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行政干预, 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

2、实现社会保障会计信息化建设。

为使会计信息化体系不仅能够符合社会保障基金财务管理的特点, 同时还可以代替手工操作, 需要在会计理论及计算机技术方面加强探讨。在社会保障会计信息化系统功能方面至少应当包括系统管理功能 (科目代码维护数据库、查询科目代码及内容、试算平衡、数据初始化) 、输入修改功能 (凭证输入、机制凭证、凭证查询、凭证打印) 、审核凭证功能 (凭证审核、取消签章、凭证登账) 、数据查询功能 (凭证查询、总账余额查询、明细账查询、银行账查询、现金账查询) 、账簿打印功能, 报表生成及打印功能 (表格式定义、报表数据生成、查询和打印) 。

3、完善社保基金的财务运作。

社保基金的财务运作有助于改变目前社保基金管理混乱, 运营效益低下的现状。而对现状的改进, 需要做到:第一, 分离“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将现在的“混账管理”分离为“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两个账户, 这两个账户采用的是不同的养老基金模式, 前者是现收现付制, 后者是个人积累制。个人账户实现独立后, 养老津贴的给付将形成清晰的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来自统筹基金, 即基本养老基金;第二层次来自个人账户基金, 即个人养老基金。这就更直观地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结合, 增加了缴费者的缴费热情。第二, 采用国有股划拨至个人账户基金的方式解决转制成本问题。在分离之后, 测算个人账户的空账规模, 是目前必须马上解决的转轨成本。将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划拨个人账户基金, 解除政府对个人账户基金的隐形负债。聘请专门的评估机构对这部分国有股的价值进行评估, 以使划拨的国有股的价值等于日前对个人账户的隐形负债。第三, 对个人账户基金采用监管与运营分离的方式。对于个人账户基金采用监管与运营分离的方式, 由社会保障部门将个人账户基金的运营权委托给多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 社会保障部门保留监督与管理权。这一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合理设计授权经营机制。第四, 通过分红与部分减持国有股为养老金长期收支均衡提供物质基础。针对个人积累制的特点, “个人账户基金”的持股组合应是长期性与分红性的, 即划拨给社保基金的股票应是有长期分红能力的价值型股票。划拨给社保基金后, 社保基金要参与到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 通过大股东的行为采用市场化的方式选择经理层。通过社保基金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 引导市场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 提高整个资本市场的效率, 使整个市场股票投资平均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 使经济增长达到黄金增长的路径,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目标。

四、结束语

我国的社会保障会计工作正是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 社会保障问题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及政治、经济稳定, 会计核算、会计模式等直接关乎着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 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保障会计体系, 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应当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会计体系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与进步, 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会计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荣.社会保障会计问题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1.

[2]李敬.社会保障会计的现状及改革[J].财税论坛, 2011.10.

上一篇:伦理评价下一篇:职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