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图书馆

2024-07-25

中国大学图书馆(精选12篇)

中国大学图书馆 篇1

纸质馆藏资源流通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者借阅情况与图书借阅情况是反映高校图书馆流通阅览业务开展情况的2 个重要指标, 借阅既是读者与图书联系的纽带, 也是图书馆工作的中心。通过分析流通借阅统计数据, 不仅可以掌握馆藏文献的整体情况, 也可反映读者对图书的需求, 有利于调整图书馆藏书结构, 提升服务质量。

1 高校图书馆流通借阅统计数据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 (以下简称学校图书馆) 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最早建立的以政治法律资料信息为重点的高校图书馆, 由位于学院路校区和昌平校区的两个分馆组成, 总面积20 万m2。学校图书馆采用开放的借、阅、藏合一的服务模式。

笔者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学校图书馆中文图书 (仅限中图分类法图书) 的馆藏资源情况、文献利用情况、读者借阅情况。数据均来自于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统计模块。

2 馆藏资源与文献利用情况统计分析

2.1 馆藏资源情况统计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 “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也是一所 “‘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 “2011 计划”项目重点建设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 兼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等诸多学科。

学校图书馆根据教学科研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需求, 开展购书、藏书等工作。目前中文图书馆藏近29 万种, 140 万册, 平均复本数4.7 册。依据中图分类法, 馆藏结构以政治、法律 (D) , 经济 (F) , 历史、地理 (K) , 文学 (I) , 哲学、宗教 (B) 为主, 其他书类为辅。按照册数所占比例排名, 中文图书馆藏资源前5 名的见表1。

2.2 文献利用情况统计分析

文献流通数是指通过借阅、复制等方式利用过的馆藏文献数量。文献利用率是指文献流通数占馆藏文献总数的百分比。文献利用率是衡量图书馆工作效果的主要尺度, 从中不但可以看出图书馆读者工作服务质量的高低, 也可看出馆藏资源利用率的高低。

笔者将学校图书馆2010—2014 年中文图书的文献利用率进行了统计分析, 文献利用率排名前5位的见表2。

从表2 可以看出, 学校图书馆中文图书文献利用率最高的是政治、法律类, 达到了58.38%, 符合学校的专业特性。2011 年学校开始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进行暑期培训并加大了重视力度, 读者对这部分图书的借阅量和文献利用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达到了49.95%, 位居全馆的第二位。语言、文字类的图书文献利用率为46.65%, 主要集中在英语方面, 其中以英语四六级、托福以及GRE考试相关的书籍居多[1,2]。

3 读者借阅情况统计分析

借阅量是衡量读者对图书馆利用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 也是衡量图书馆馆藏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指标。通过监测借阅量, 可以间接反映图书馆的图书采购以及读者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而改善图书馆整体服务工作质量。通过分析学校图书馆2010 年—2014 年借阅量、借阅人次以及不同读者类型借阅图书的统计数据, 可以进一步了解学校图书馆图书利用的具体情况。

3.1 借阅量和借阅人数统计分析

2010 年—2014 年中文图书借阅量和借阅人数统计见表3。从表3 中可以看出, 借阅量和借阅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借阅量从2010 年554 025 册下降到2014 年的351 505 册, 下降了36.6%, 超过1/3。由于学校每年的招生计划没有大幅度的变化, 新入校和离校的学生数量基本保持一致, 所以借阅人数波动并不明显, 但人均借阅量从2010 年的33册下降到了2014 年的22 册。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智能手机、i Pad和kindle等电子阅读设备的纷纷出现, 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再局限于纸质阅读, 而是利用电子阅读设备在公园、地铁、咖啡馆等处, 随时随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这种变化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目前, 随着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日益完善, 通过资源共享, 人们获取电子文献日益便捷。馆藏资源不合理, 导致部分图书闲置, 文献利用率不高。由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 导致纸质图书的借阅量逐步下降[3]。

3.2 不同读者类型借阅量统计分析

读者类型不同, 借阅情况不同。2010 年—2014年不同读者类型的借阅量见表4。

从表4 可看出本科生是最主要的读者类型, 接下来依次是硕士生、博士生、教职工;但是除博士生外, 其余读者类型的借阅量每年都在持续下降。2010 年本科生借阅量为301 056 册, 2014 年下降至160 186 册, 下降了46.79%, 硕士生借阅量下降了28.74%, 教职工借阅量下降了27.39%;与此同时, 博士生的借阅量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在2012—2014年3 年中持续增长, 2014 年相对于2010 年增长了32.29%[4]。

4 提升图书文献利用率的措施

4.1 多方式调动读者阅读积极性

近年来学校图书馆的读者借阅量在逐年下降。为此, 学校图书馆应加大自身宣传力度, 利用图书馆网站、电子屏幕、宣传栏以及微信等多种形式, 做好新书推荐工作。如举办优秀读者评选等活动, 以提升读者阅读兴趣, 积极调动读者阅读积极性, 激发读者读书的热情, 提高图书借阅量。如针对新生举办 “新生入馆培训”, 介绍图书分类排架原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及所需图书查找方法等知识, 使新生对图书馆有基本的认识, 并尽快熟悉馆藏资源, 以提高新生对图书的利用。

4.2 优化馆藏资源结构

学校图书馆采购工作要根据学科与专业设置, 依照学校发展的规模和学科调整趋势, 制定近期和长远规划, 合理分配各学科图书的采购比例, 修订完善藏书结构, 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对于科研前沿、新兴学科和社会动态应给予充分关注, 合理配置文献资源, 保障科学研究需要, 为师生提供丰富馆藏文献资源。与此同时, 还应关注基础学科图书借阅情况, 逐步增加整体馆藏中法学学科以外的专业图书订购。适当减少图书复本量, 选择高质量的图书入藏[5]。

4.3 建立合理的图书剔旧制度

学校图书馆应建立合理的图书剔旧制度, 定期开展图书剔旧工作, 逐步剔除内容过时的、长期无人问津的、很少有人借阅的、流通率极低的、复本过多造成积压的、内容重复的图书资料。通过剔旧工作, 合理确定馆藏数量, 不仅可以缓解书库的运转压力, 而且可方便读者查找图书。

4.4 提升服务质量

先进的工作与服务理念是创新的基础。学校图书馆及其馆员要积极推崇 “读者至上, 用心服务”的理念, 致力于改进工作作风, 提升服务质量, 建立以读者满意为核心的服务, 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图书馆除了为读者提供传统的文献借阅、参考咨询等服务外, 还应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对馆藏文献进行深层次开发以提高图书文献利用率,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为读者提供网上信息服务, 真正实现以 “读者为中心”的办馆理念。

摘要:通过对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资源、文献利用率、以及读者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提出多方式调动读者阅读积极性、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建立合理的图书剔旧制度、提升服务质量4点措施, 提升图书文献利用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流通借阅,文献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鞠兰萍.基于流通借阅统计分析的馆藏优化策略研究[J].图书馆, 2012, (4) :69-72.

[2]刘瑄.基于读者借阅数据的读者服务研究——以福建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5 (2) :47-50.

[3]周清华.从借阅数据分析读者的阅读特点——兼论网络环境下的导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5 (2) :65-67.

[4]许卫红.高校图书馆读者借阅规律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 2010 (1) :38-42.

[5]沈国, 刘建平.基于图书借阅的馆藏结构和采购分析——以东华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 2012 (2) :54-58.

中国大学图书馆 篇2

·调研目的:通过实地调研,主要把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主要特征及设计要素、功能分区原则,切身了解空间要素对于图书馆这类公共建筑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对空间的感知、流线组织、构思创意。·调研时间:2010年9月2日下午2:30—4:00

·调研地点:安大新区图书馆

·调研对象:安大图书馆馆内师生

· 调研方法:拍照记录,· 向具体使用者问询建筑使用过程中的利与弊,· 观察使用者的行为特征,· 并根据布局大致画出图书馆的平面图和分析图。

·调研内容:在调研过程中有侧重的做了以下三方面的资料收集:

1、现代图书馆总体平面功能组合分析(主要是指

2、藏书、借阅、管理、公共空间以及室外空间五大类各部分功能要求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3、了解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功能关系、流线组织。

4、现代图书馆的室内环境,5、主要是指

6、采光照明、通风、噪声控制等建筑物理中的环境控制;了解家具与人体活动尺寸的关系,同

7、时简略了解使用者心理特点、行为规律与图书馆建筑的关系,8、更好的在设计中创造符合师生特点的环境空间。

9、现代图书馆外部空间设计,10、整体建筑与环境的适应方式

以及互动关系,11、内外空间的界定方式;图书馆造型设计以及建筑内外部材质选取和柱网分配。

·调研发现:

1、安大新区图书馆概况:

1、基地环境:

交通位置分析:图书馆位于安大校园的中心区域,介于东西校门的交汇地段,南北两侧为校园主干道,交通便利,使广大读者能够方便地到达,如右下图区域标识,黄色即为图书馆,红色为交通区域,围绕图书馆分布;蓝色为宿舍区域,绿色为教学区域,可见图书馆介于宿舍区与教学区之间,有多条道路与之相连。

环境分析:图书馆西面为一个大面积的环形广场,东面为绿化区域,视野开阔,配套建设相应的绿地、喷泉、雕塑等花园式休闲设施,没有栽种高大的乔木,而是以低矮的灌木配大片的草地为主,既清洁空气又减少噪音,给读者创造优美而安静的读书、学习、研究环境,由于图书馆位于校园适中位置,从而避开了相对嘈杂的城市主干道和其他噪声源。

采光通风分析:合肥地处南方,东南方向的采光通风为最佳,该图书馆东南方向有部分低矮建筑,总体来看并不影响通风采光效果,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获得良好的感官效果,但是西面开阔无遮挡,存在西晒问题有待改善。

2、平面布置:

一层平面:主要是多功能报告厅,大厅,总服务台,检索区、文印室以及采编室等业务用房。在这一层主要有三个出入口,其中北面的入口与采编室直接相连,用于书籍的运送。

夹层平面:门厅上空两侧分别为休闲区和新书展销区,休闲区与行政办公区相连,可供师生一同使用。多功能报告厅的设备用房设于夹层。

二层平面:主要是校史馆以及期刊杂志阅览室(开架阅览)。

三层平面:主要是校史馆的二层以及中文社科类借阅室(借阅一体的开架形式)。

四层平面:主要是主机房等设备用房以及中文自科类借阅室(开架阅览)。

五层平面:主要是电子阅览室以及综合阅览室、中文科图法借阅室。六层平面:主要是电子阅览室的二层以及普通阅览室即自习室。七八层平面:设有一个单独的自习室和配电室、电梯机房以及一个休闲平台。

2、重点分析:

·建筑造型

建筑立面:该图为图书馆的西立面,中间为正八边形的柱形体量,给人强烈的厚重感,两个竖向条形体量左右对称分布,柱形体与之衔接的部分巧妙地采用了镂空连廊,形成虚实的结合与对比。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建筑性格过于严肃,不适合校园图书馆建筑应具备的亲切平和。

图书馆东立面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通透性利于门厅及两侧各个阅览室的通风采光,但是大面积玻璃会显得单调,所以玻璃表面通过连接钢构件形成富有韵律感的横竖线条,使得建筑立面丰富而不单调。

·内部庭院:

在建筑内部,柱形体量两侧分别设有中庭,绿化、小路似有别有洞天之感,使建筑更贴近自然。

·建筑形式:

为了减缓柱形体量带来的厚重感,除了图书馆西立面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的手法外,在柱形体量之后还穿插了一个矩形的玻璃盒子,四面及顶面充分采光,在建筑内部形成光影的变换效果,这种手法对于建筑形式是有利的,不管是连廊还是通透的平台,都可以界定为灰空间,是引发人们驻足停留的场所,但是在安大图书馆中这些场所并没有有效利用,在无形中造成了空间上的浪费。

·流线组织

读者流线、书籍流线、服务流线互不穿插影响,书籍采编有单独的出入口,在建筑的南面,运送时通过一部六层的双跑楼梯分别运送到各层的书库。

·人性化设计

走在安大图书馆会发现墙壁上张贴着壁画与名人名言,体现着人文精神。高校图书馆建筑墙面少,空间大,选择适合的名言警句或壁画,不但能改观室内立面效果,而且能起到启迪人们心灵的作用;

为了营造安静的阅览空间,图书馆的每个借阅室室内墙面均贴附了吸声材质,保证了读者的学习研究氛围。

图书馆“以人为本”,考虑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将无障碍设计落实到位。

其实,任何建筑都应该从人的感受出发,强调为人而用。通过课外查阅资料,我对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中人性化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

人性化设计狭义理解为适用的功能、宜人的空间、近人的尺度、舒适的环境、和谐的氛围等等;广义理解为对建筑全寿命、全范围的人文关怀。

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中人性化设计认识的具体化:

一、图书馆外部环境设计

图书馆的外部环境主要指图书馆建筑物的外在造型及周围环境。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外观造型整体风格应简洁流畅、庄重大方,色调应明快

高雅,并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时代感。

现在许多高校在校区设计规划中,图书馆基地位于校园主轴线上,占据着校园轴线空间序列重要位置,成为校园整体环境的关键点;主入口处开放的文化广场及活动空间,成为校园空间序列中最重要的部分;夜间灯火通明的图书馆,能满足众多渴求知识的学子在心灵上的追求,成为师生研究、思考、追寻知识、交流思想的场所。

图书馆建筑物作为一个空间实体,其色彩、造型、样式、外观应区别于其他建筑物,应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与周围的环境(如道路、草坪、树木、雕塑、广场)相呼应,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共同体。图书馆建筑只有与四周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在人们观赏它时,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才能把图书馆整体建筑的美烘托出来,才能作为一个整体而完整地展现出来。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第一印象,能为图书馆产生增值效应,有效地锁定读者的目光。

二、图书馆内部环境设计

图书馆馆内环境包括采光、温度、色彩、绿化、噪音、空气质量、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馆内环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心理。

(一)布局设计

布局设计以有利于读者利用为原则。可以把咨询处安排在读者刚进入图书馆的门厅处,目录检索机应该设计在图书馆入口处附近或阅览室、书库入口处,外借处要尽可能安排在一楼并远离阅览室,而电子阅览室和视听室应尽量安排在较高层等。此外还要考虑自习区和阅读区的设计。

(二)室内设计

1.周到的基础设施。

在进行书库、阅览室的环境设计时,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是:要将书库、阅览室规划成读者活动的场所,而不仅仅是陈列图书资料的地方。书库要有流畅的通道;利用率高的新书,应该有单独陈列的书库或书架;书架之间距离不宜太窄,避免压迫感;将书架的最上层及最底层空置或少摆放图书,在中间的几层尽量摆放图书,方便读者取阅。

家具的安排也影响人际交往,因此在图书馆的阅览区域,桌椅宜成行排列,整齐划一,方便读者独立思考;在休息区域,桌椅宜成组安排,营造人际交往的和睦氛围。适当利用各种屏障或隔断,可减少人们相互接触和环境信息的输入,减少拥挤感。

2.完善的导向系统。

一个优秀的图书馆方位设计,应该能让读者感到对环境有控制的能力。图书馆布局一览表应在入门显眼处,路标随处可见,帮助读者弄清方位;联机书目检索终端应遍布馆内;陈列各种宣传、介绍资料供读者免费取阅。

3.装饰品。

高校图书馆室内绿化切忌平庸、失调和零乱。应以“绿”为主,以花为点缀。绿色植物既利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又能与室外环境相互辉映,使读者解除疲劳、舒缓心境。

室内绿化虽然是附着在固化的钢筋混凝土、玻璃、涂层之上的人工点缀,哪怕只是少许的点缀,也足以使人欣慰。

(三)氛围设计

1.色彩设计。

色彩色调是构成室内空间环境的重要因素,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要考虑色彩及色调冷暖与读者阅读心理的关系,因为色彩能以最直接、最明显的形式刺激人的视觉,直接影响人对空间的审美感受。

图书馆室内色彩的选择通常以稳定、柔和、淡雅为主,整个墙壁要以淡雅、明快的色调为主,可适当点缀色彩和谐的壁画、图片等,以体现高校图书馆应有的青春活力。如墙面宜选用白色、浅灰色和浅黄色,房顶宜选用白色、淡青色,地面宜采用稳重的中性色系,桌椅、书架颜色应与墙壁、窗帘等相协调,桌子宜采用浅色调,窗帘应保持冷色调。再如,在开架书库内,由于图书排列密集、空间狭小,很容易造成一种压抑感,所以书架的颜色应采用淡黄、淡绿、淡蓝等。

2.灯光设计。

光的获取有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种途径。一般情况下,都是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带中庭的空间设计较受到青睐,因为这种设计不但可利用大量的自然光,还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3.温度设计。

4.空气质量设计。

三、人文环境

图书馆的人文环境指图书馆人员的行为表现。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图书馆人员的外部表现,即工作人员的服饰、表情等方面;二是图书馆人员的语言表达方面;三是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结构方面,这决定着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总之,心理学者与环境学者均发现,环境能影响人的行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图书馆为读者营造一个明快、清新、幽雅、整洁的学习

阅读环境,不但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而且可以无形中遏制一些不文明的阅读行为。因此,要从图书馆整体形象出发,通过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使图书馆的内外环境达到协调统一,为读者创造出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体现高校图书馆“以学生为本、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设计师们及使用部门在创造图书馆空间时,不仅要满足校园人群的基本信息服务要求,而且应当使其承载贴切的空间行为活动内容,从而更好地体现其良好的环境品质,使图书馆建筑环境的美在满足读者精神需要方面发出灿烂的光辉。

·调研过程发现的问题

1、图书馆室内室外互动较少,2、有明显的空间界定,3、虽然

建筑内部有了庭院色彩,4、但是使用者并不

5、能到达;

6、部分空间被浪费,7、使用率不

8、高;

9、作为一座校园图书馆建筑,10、不

11、宜有过高的层高,而

12、这座建筑有八层,13、上层空间会给师生使用带来不

14、便,15、尤其是六七层为自习室,16、高峰使用时间段垂直交通设备

17、(电梯)可能会出现拥堵现象;

18、绿化面积较少,19、即使加上内部中庭的绿化,20、与环境的契合不

日本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 篇3

伊东丰雄是一位重要的日本当代建筑师,他的事务所位于东京。在执业生涯的40年中,他的作品覆盖了很多公共领域:住宅、公园、剧院、商场、博物馆等。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影响了全球众多设计师的建筑师,并没有为自己选择一条标签鲜明的路:每一次的作品,他都会推翻过往的思路,重新设计,是建筑界当之无愧的量身打造师。

伊东的作品是复杂的,人们很难将他归入哪一种流派;同时也是纯粹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们都反应了设计者的人格品质: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俯身沟通。他讲究尊重自然,利用丰富的建筑语言,创造一种宁静、舒适的环境。在满足功能性、造型需要之后,追求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关系。

伊东的作品就像一个百宝盒,里面盛着太多的赞美和荣誉,而这次我们要介绍的,是一件常常被忽略的作品——日本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坐落在校园一角的小山坡旁。由于日本处于多地震带,公共场所多为低矮建筑;与高层俯瞰相比,这样的建筑对于周围的环境更为敏感。将蓝天、植物、和夜晚的星空融入创作,无疑是最佳的效果。

首先,设计师采用了不规则的拱形窗口。拱形宽度从6英尺到50英尺不等,有着随意和流动感。这不仅带来了造型上的新鲜,使得建筑物本身更具特色;同时,还将窗口面积最大化,给馆体带来了最佳的光线和视野。

拱形设计在图书馆的内部,也得到了应用。设计师利用不同大小的拱柱、楼梯进行大的区域划分,又利用家具布置进行小范围、功能的划分。人们各居其所。

设计师在造型的选择上,打破了传统的网格式建筑,根据周围自然环境的特点发挥,使造型创意和室内的人文需求相吻合。

好的建筑,不是约束,是一种自由

满足居住者的基本需要,给人们充分的体贴和方便,这一点多摩图书馆做得非常出色。拱形隔断在向地面延伸的过程中,慢慢收缩,给人们创造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同时,设计中减少了大型立柱,使用巨大的窗令馆内的视野、光线达到最好,形成一种无障碍的流通感。

在用色方面,设计师选用朴素的混凝土原色作为建筑底色。内部装饰选择黑白和淡淡的木色,这些色彩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中性色,不易影响人的情绪,并营造了一种安宁、静谧的氛围,让学生们能够专注,以最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馆内还有很多实用的设计。重量较沉的画册、杂志放在区域中间的低矮书柜,方便学生取用;长长的学习桌设置在窗边,可以在学习疲累后,看看窗外的美景;学习桌之间还定距离设置迷你沙发,供熬夜的学子小憩;学习区的角落,是供三五人小组讨论的圆桌,避免了对其他人的干扰。

因为是艺术院校,馆内还设有媒体区,学生们可以半躺在巨大的沙发上戴着耳机观看多媒体素材;在公共媒体区,设计师安置了可以滚动的球形座椅,方便同学更换位置,也带来了一丝流动的乐趣。

一幢没有感情的建筑,比难看的建筑更让人难以接受

在多摩图书馆的设计里,体现最多的是一种人情味。建筑师设身处地为使用者着想,创造了一个温馨、合理、体贴的环境。

尽管建筑师不在场,却用建筑的语境影响人们的生活。伊东在公共场所的设计里,充分考虑了私人空间。他将所有的家具布置:书桌、沙发、甚至台灯都设置了固定的距离,这自然而然地避免了由于过密造成的不适。让人既能享受公共空间,又能保有私密感。

图书馆角落设置了休息区:多人、流线型的休息位和巨大的落地窗。为了避免过强的光线,设计师选择了鱼鳞状的窗帘,这小小的装置却很是巧妙。首先,透过鱼鳞图案进入室内的光线,会变得柔和;另之,在遮挡上窗景之后,精致的窗帘图案会打破室内稍稍的沉闷气息,是活跃之美;最后它的形状和整体设计的拱形门洞,遥相呼应。设计师不可谓不用心。

中国大学图书馆 篇4

1 工程概况

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大楼总建筑面积为46 735m2,建筑基础面积8256m2,其中±0标高为51.35m,主体结构为8层框架结构,高度约38m,下设1层架空层。设计使用年限50a。该工程基础设计为乙级,基础类型采用独立柱基和局部筏基。

由基础施工到竣工及整个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变形,当变形超过一定限值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及安全,况且建筑的地理位置也很特殊(建筑主体一半在水中,一半坐落实地)。为了确保工程建筑质量,依照国家建设部对大型建筑物建设工程实施变形监测的有关规定对该中心大楼进行变形监测。

2 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3.4条的规定:框架结构相邻柱基沉降差限值为0.002L (L为两测点间的距离),体形简单的高层建筑物基础的平均沉降量限值为200mm,建筑高度在24m~60m的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应小于0.3%。计算出以下各项:

1)顶部容许偏移量:

式中,a为允许倾斜度;H为建筑物高度。

2)观测中误差:

容许误差取容许偏移量的1/20且取3倍观测中误差为容许误差。

3)相邻观测点不均匀沉降差异的允许值:

3 变形监测网设计

3.1 测点布设

现行规范中对观测点如何布设没有明确的规定,传统的方式是沿建筑物外围布设一圈观测点来进行观测。实践证明,这种以封闭线来代表面用内插方法所提供的整体建筑物的形变量与实测的形变量有很大的出入。因此,就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来看,应该在建筑物的外围和内部均布设测点[1]。

由于大楼周围没有已知的水准点,在进行变形观测时,在离建筑物60m~90m的地方埋设了三个基准点,与大楼的监测点构成独立的水准网。

根据建筑物形状、地质条件、建筑结构,同时能保证顺利观测,在大楼的四周角点、桩形不同的两侧和大楼的内部布设了测点,测点间距为10m~15m。观测点布设在桩基的主钢筋上,观测点用直径20mm、长约25cm的螺纹钢,螺纹钢与桩基的主钢筋焊牢,露出外面约3cm~5cm,向上弯的标头呈球形,供立尺用,沉降观测点标高,在室外地坪高30cm左右。测点点位实际布设情况见图1。

注:图中虚线为建筑物轮廓,实线为水准施测路线。

3.2 观测周期的确定

结合该工程的实际情况观测周期为:施工阶段大楼每升高一层观测一次,大楼主体完工后,每月观测一次。如有特殊情况发生,再增加观测次数。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mm/d~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2]。

3.3 监测方法

在整个沉降观测过程中,确定使用德国蔡司公司生产的DINI2电子水准仪,该仪器性能稳定,测量精度:每公里往返测量误差0.4mm,测量数据自动记录,自动存储,前后视距差限制,同方向两次测量数据自检,超过限差自动提示重测。在每次观测前,应对水准仪进行i角检查和基准点稳定性检查[3],成果合格才可进行观测点的测量;每次观测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作业。

施测路线如图1中的实线所示,施测过程按二等水准进行测量,施测路线上的点作为主线点,其余测点作为支点进行测量。在观测过程中,采用后-前-前-后的水准测量方法。每站前后视距差不超过0.4m,每站同方向观测值之差不超过0.4mm,全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测量方法施测。

水准仪在进行变形监测测量中,影响其每站高差中误差主要有m置平,m照准与m读数,由于三者相互独立,故每站高差中误差为[4]:

设从水准基点到观测线路中的最弱点为n站,水准路线中最弱点中误差应满足<m允,就可以保证整条水准路线的精度符合变形监测的要求。

式中,τ为管水准器角值,符合误差取0.1τ;D为视线长度;v为望远镜放大倍数。

取τ=10"、D=20m、v=40,则M站=0.16mm

从图1中可以看出,由已知水准点至沉降最弱点最多10站,故最弱点高差中误差为:

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5.3.4条的规定求得的高差中误差1.9mm>0.51mm。所以,选用DINI2电子水准仪和沿图1布设的路线进行测量,可以满足本工程的要求。

4 观测结果及分析

从建筑物首层施工起至今,共对大楼进行了7次变形观测,现在大楼仍在施工中。通过这7次的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我们可以阶段性的了解整幢大楼的变形情况和总结各个观测点的沉降变化情况。由于变形观测点比较多,选取其中部分观测点的变形量数据列于表1中;整座大楼的沉降等值线见图2。

mm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整理,最终可以得出建筑物阶段性的最大下沉量为15.02mm,相邻两测点间的最大下沉差为7.68mm。目前的观测数据均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5.3.4条的规定的要求。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建筑物荷载的增加,建筑物整体表现为沉降,从图2中可以看出,除部分测点异常外,建筑物沉降量总体形势东部大于西部。但是,在大楼的沉降观测中,出现了随着荷载的增加,有些测点回升的现象,原因可能是由于建筑物地基的特殊性,随着荷载的增加,地基受力不均匀,造成建筑物地基一端下沉,另一端翘起的现象。某些测点略有回升,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测量过程中的误差造成的。我们会在以后的测量工作中对这部分测点加以重视。

5 结论

建筑物的下沉,除绝对下沉外,变形的速率也十分重要。对一般建筑物而言,只要变形缓慢且均匀,大多数建筑物可以承受较大的变形而不致破坏。通过对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大楼的变形监测及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建筑物的沉降量在规定的限度内,并掌握了建筑物的沉降动态,验证了建筑物的设计,对今后的施工进程具有指导作用。监测过程中,有个别的测点沉降量出现了异常,其原因还不能确定,在今后的监测工作中要对这些异常点多加重视。

参考文献

[1]龚建伍,郭金芳,徐礼华,沈东强.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若干问题探讨[J].勘察科学技术,2003(6).

[2]JGJ/T 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S].

[3]GB 50026-93工程测量规范[S].

大学图书馆名言 篇5

2. 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米南德

3.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4.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5.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6.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7. 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8.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9.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11.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2.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3.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德

14. 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华罗庚

15.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暗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李大钊

16.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7.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8.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0.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21.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2.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3.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24.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5.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26.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2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8.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29.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3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3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36.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37.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8.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9.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 篇6

关键词:藏文古籍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4-0141-04

藏文古籍是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有藏文长条典籍约1.5万多种,其中解放前写本、刻本藏文古籍4543种,内不乏一些珍本和孤本,如唐代敦煌藏文写卷《大乘无量寿宗要经》、明代抄本《米拉日巴传》、清康熙年间朱、墨手抄本《大藏经·甘珠尔》等多种文献,皆为国内珍稀版本。2007年以来,文化部在全国开展古籍普查活动,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图十五)珍藏的藏文古籍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有15部藏文古籍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47部藏文古籍入选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以下将馆藏藏文古籍从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资料价值三方面做一评介,以飨读者。

一 藏文古籍的历史文物价值

藏族文化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早期的藏文古籍主要以佛经翻译为主,后随着佛经翻译的兴盛,有关佛教注疏、藏族哲学、历史、文学、医学、天文、历算、艺术等方面文字资料逐渐增多,成为今天藏文古籍的主要组成部分[1]。

藏文古籍帶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代表着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对研究藏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其受古印度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影响,版本形式特殊,典籍装帧、装潢、书籍名称等都不同于汉文古籍[2]。如馆藏《大乘无量寿宗要经》收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由唐代京拉喜、桑贡、李才红抄写,卷轴高31厘米、长136厘米,白麻纸,纸质较厚、纸面稍粗,有横划乌丝栏,经文字迹工整、清晰,藏文正体书写。文字从左至右横写,卷首在左,卷尾在右。卷子上下有天头、地脚,卷子左右有边距,宽度大约在1至1.3 厘米之间。每纸分左右两页抄写,中间留有0.8厘米宽的中缝,近似古籍刻本版式中的版心。卷末有抄写者的署名,经文由三纸粘连成一体(图五)。此经是公元九至十世纪敦煌藏文写本,浸染了千年光阴,其文物价值远不是宋刻本能比的[3]。

馆藏《大藏经·甘珠尔》(封面图),是由甘肃天祝天堂寺(图十三)解放初捐赠,收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书是清代藏文朱、墨写本,一百零五函,梵夹装,开本高25.2厘米、宽69.5厘米。字体苍劲,整齐均匀,校勘精良。全书所用纸张洁白坚韧、色泽鲜亮。夹板由高级红木雕刻而成,木质坚硬、雕工精美、古朴典雅,为存世珍稀版本。

馆藏善本中有珍贵文集36种,都是藏族历代著名学者的文集,如宗喀巴和其最著名的弟子克珠杰及贾曹杰的文集、布敦大师文集、第一代嘉木央错文集、历代高僧传记等。馆藏藏文古籍中还有一些医学代表作如《四部医典》,也有一部分天文、技术等科技类藏文古籍。总之,这些古籍以丰富的内容,充分反映古代藏族文化历史,具有无可估量的文献价值。

二 藏文古籍的艺术价值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也创造出独特的民族艺术。藏文古籍是藏族千百年文化的结晶,代表了藏族文化内在的思想和艺术。

藏族是笃信佛教的民族,其文化艺术带有很深的佛教文化艺术烙印,其古籍的装帧和版本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藏文古籍的装帧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书籍呈长条形,活页状,梵夹装帧。藏族受佛教贝叶经启发和影响,创造性地将贝叶经的形式运用到书籍的装帧上,形成独特的梵夹装。同时梵夹装也适合佛教徒的阅读习惯,藏文典籍大多是佛教经典,佛教徒诵经要求正襟危坐,专心致志以表虔诚,经书的翻阅要求便于翻页[4]。这种装帧将印有文字的活页按次序重迭起来,不进行装订,在上下夹两张檀香木板作为前后封。夹板均为红漆描金,雕工精细,珍贵古籍的夹板上还有佛像、火焰及宝珠等彩色图案。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藏文古籍多在卷首绘有佛像插图或菩提塔图以及花纹装饰,一些藏族古代医学、天文科技的典籍内还绘有人体解剖图和动植物药科图、天体星象图,表现出藏族早期的绘画艺术。藏族的绘画是在本民族古有的佛画绘画基础上,吸收汉族、印度、尼泊尔的艺术营养,发展为具有鲜明民族艺术特色的绘画艺术。馆藏藏文古籍上的彩绘插图,使用藏族独特的矿物质颜料绘制,人物形象夸张,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色彩艳丽。古籍上的插图与内容相互呼应,互相衬托,将古籍内容、寓意明了解读给读者[5]。如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圣三宝念要经》为明代写本,突出表现了藏民族在文化古籍中的艺术形式。《圣三宝念要经》是一部佛教典籍,开本高9厘米、宽45厘米,全书采用金、银、玛瑙、绿松石、珍珠等珍奇宝石磨成贵重颜料与墨调和研磨成汁抄写而成,字体优美,字迹经久不变。书的夹板上有用矿物质染料调汁画的莲花,永不褪色,时隔数百年,莲花仍有一种含苞待放之感。莲花图案不仅是书的装饰,更是吉祥、神圣、智慧之物。封面遮幔是绣有龙纹的彩缎、璎珞,遮幔下甲板上塑有立体的描金题名,题名周围用黄金、贝壳等镶成藏族吉祥物日月、彩云、宝焰、金轮宝、宝塔、白海螺等标志,与佛陀和佛法息息相关,夹板图案精美、做工精细别致、技法高超、镶嵌图案错落有致,代表了藏族高超的雕塑和镶嵌艺术。《圣三宝念要经》还将藏族传统的唐卡制作艺术灵活运用到了古籍的装帧上,表现了藏族古籍独特的装帧艺术形式。夹板的两侧绘有释迦牟尼佛像和观音菩萨像,每页的空白处用彩色丝线堆绣出朵朵鲜花,版面看起来绚丽多彩,整部古籍无论内容还是装帧都突出代表了藏族古籍浓郁的艺术特色。

勤劳智慧的藏民族利用当地的野生植物,造出有独特工艺特色的古籍用纸。藏纸采用当地丰富的瑞香狼毒、登台树、野茶花树、瑞香等多种原料制造而成,质地厚实、洁白坚韧。由于原料中有狼毒草,藏纸不仅坚韧洁白经年不朽,且不被虫蠹。自唐代起,已能造出红、白、蓝、黑、紫、绿、藏墨等各色纸张。藏族喜用黄纸印经,并制作工艺精细的“藏青纸”用以书写金汁、银汁藏文经典。馆藏明写本《嘛尼全集》、《密宗五种》(图十二)、《般若波罗密多八千颂》(图六)等佛教典籍,用金汁、银汁书写在“藏青纸”上,版面庄重典雅,绚丽华贵。更为神奇的是馆藏印本清代《大藏经·丹珠尔》二百零五函,书籍纸张是在藏纸抄造原料中加入羊绒,历经数百年,纸张既柔软有韧性,又不会被虫蛀。馆藏藏文古籍无论内在的艺术内容,还是外在的装帧艺术形式和纸张、写绘颜料等工艺,均是学习研究藏文典籍不可多得的材料。

三 藏文古籍的学术资料价值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藏文典籍门类齐全,内容以藏传佛教教义为主线,是少數民族院校教学和科研重要的资料。

藏文写经与甲骨文、汉简、明清故宫大库档案并列为我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馆藏藏文《大藏经》是由经(修多罗)、律(毗尼,又译毗奈耶)、论(阿毗昙)三部分构成,故又称“三藏”。“大藏经”一名实为汉语赋予它的称谓,而藏文大藏经则有它自己的称谓——《甘珠尔》和《丹珠尔》。馆藏《大藏经》由两套丛书构成,即清代抄本《甘珠尔》和刻本《丹珠尔》两大类,共有经典4570部,以论述内容分为显宗、密宗两类,显宗分经、律、论三部分,密宗分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部分,加密宗总续共八大类。八类之外又按学科分五明之学列藏族学者的著作,大类下再分小类,按照佛教教义、戒律、修行、历史传纪、文学、音韵、工艺、医学等学科分类。由于藏文《大藏经》主要是由梵文翻译而来,许多经典甚至在印度都已经消失了很久,藏语又是模仿梵语创制成,可以说是一种标准梵文,保存了印度原典的旧观点。在梵文典籍不多的今日,藏文《大藏经》的内容可翻译还原成梵文佛典,做梵文典籍的参考和校订,同时也是研究古印度历史、宗教、哲学、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大藏经》中还保存大量汉文、巴利文所缺的佛教经典,因而藏译佛典又是佛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藏文《大藏经》与汉文《大藏经》相比,有译语统一和忠实原文、校刊精良的优点,可为新版佛教经典的对勘、校订提供资料。

藏文《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资料总汇,藏族文明史的发展总汇,也是藏族文化遗产的珍贵结晶。藏文《大藏经》作为藏人经籍文化的代表,其卷帧之浩繁,内容之丰富,门类之齐全,传播与影响之巨大,是其它文献资料难以比拟的,是研究藏族文化的珍贵资料。

收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馆藏传世孤本《米拉日巴传》是宋代日巴吾琼著,明朱、墨两色抄本,长49厘米、宽7厘米,全书231页。纸张细腻光滑,笔迹生动优美,关键字全用朱笔书写,是一部藏族自己创作的传纪文学。《米拉日巴传》真实记述了11世纪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的人生经历,叙述了米拉日巴解脱和成佛的道路,采用散文、韵文相间文体,热情讴歌了藏民族坚韧不拔、聪慧向上的民族精神[6]。《米拉日巴传》书中文字多处为古藏文书写,说明此书的作者运用的藏文文字处于藏文厘定期间,新藏文文字还未完全成熟确立,对研究藏文文字的演变过程具有资料价值。已出版的《哲蚌寺藏文古籍目录》、《藏文典籍目录》、《拉卜愣寺藏文古籍目录》等整个藏区的藏文古籍目录中均未记载日巴吾琼所著的《米拉日巴传》。书后题记中明确注有该书资助人的姓名,左右双边、上下无边的特点是典型的西藏明代写本,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是研究11-12世纪西藏历史、文化、经济、宗教的十分珍贵的参考资料。

馆藏藏文古籍还包括藏族文学的代表作《米拉日巴道歌集》,采用藏族传统的韵文和散文并举,将唱词加入到叙述中,通俗简洁、意境隽永。关注社会生活,教人处事哲学的戒言锦语《萨迦格言》、《格丹格言》;佛教教义经典《药师经》(图二,图十)、《药师尊经》、《普明经》(图七)、《俱舍善述》;用注释法依据实际的诗例解读藏族名家诗的《诗境释难·妙音欢歌》;以及著名藏族诗人仓央嘉措的诗,以清丽、朴素、细腻意境构思和形象创造,是研究藏族诗歌的最好资料。

馆藏藏族历史传纪以历代高僧大传为主,《百本生传》、《仓央嘉措传》、《仁钦坚参传》、《根敦嘉措传》、《根敦珠巴传》、《洛桑丹白尼玛传》、《东科努木翰传》等以翔实的史料介绍了历代高僧的生平、政治主张、传教活动及学术造诣等。

医学典籍《四部医典》、《药物分类用途详述》、《治病伏魔药物功能直讲·无垢晶球》是藏族医学的代表作。藏族天文历算学典籍《万年历表》、《韵律论》(图八)是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历法著作,在指导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涉及到人的生理、心理、本性、认识等方面的宗教学著作,以绝对的文献优势占馆藏藏文典籍的主要部分。

格萨尔王是藏族古老文化传说中的英雄,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他以慈悲、智慧和大力护佑着芸芸众生,使其脱离痛苦和灾难。馆藏有脍炙人口的藏族民间说唱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系列典籍《卡切玉宗》、《下蒙玉宗》(图九)、《娘林大圆满》、《地狱大圆满》等,是根据民间艺人的说唱记录整理成文的木刻本,有着一千多年历史,与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罗诃婆罗多》一起被誉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学校已故藏学研究专家王沂暖先生,专门从事藏学研究和藏族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是中国最早翻译与研究《格萨尔王传》的学者,被誉为格萨尔学奠基人。其论著有《藏族文学史略》、《藏汉佛学辞典》,译著有《米拉日巴传》、《西藏王统记》、《格萨尔王传》(图一)。西北民族大学设有在全国民族院校中唯一一家以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建制级别最高的研究机构,为专门研究《格萨尔》的研究院,编纂出版有五卷本《格萨尔文库》(图十四)。

馆藏梵文翻译著作《绘画度量经》是印度古代艺术中最完美阶段笈多时代的造像规范。其对造像基本尺度,诸佛、菩萨等造型特征及身体各部位的度量比例都有详细的论述。《绘画度量经》也创造了适应西藏的度量单位,把拃、平指、青稞粒等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作为度量单位,生动贴切,便于记忆和掌握。在描述人体各部位的形象时,采用大自然中动植物的造型特点来喻示,生动典型,一目了然,是论述藏民族造像艺术的代表著作。《戏剧论》是讲述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喜剧、演奏技法、风格的著作,生动描绘了千百年来藏民族在雪域高原形成能歌善舞的特质。

藏文古籍的整理与收藏既反映了国家对古籍文化的重视,也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文化发展原则。藏文古籍的整理,对于深入挖掘藏族文化的形成,推动藏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作为立足西北地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历史、宗教等综合研究的材料汇总库,承担着搜集、整理、研究藏文古籍的重要任务,并在六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古籍文献,将大量的零散的古籍串联起来,形成了研究藏族文化、社会、历史的主线,为深入挖掘藏族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藏文古籍的整理和研究的深入,一张张藏族文化研究的蓝图不断呈现,一条条指引挖掘藏族文化的路线图显现,为丰富藏族历史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印证着搜集、整理、研究藏文古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不断地印证着藏文古籍的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参考文献:

[1]先巴.藏文典籍及其收藏[J].收藏,2010,(1):75.

[2]彭学云.试论藏文典籍文化[J].中国藏学,2007,(1):88.

[3]范开宏.敦煌遗书及其价值浅说[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2):96.

[4]王鉴,安富海.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民族教育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2,(6).

[5]乃波·噶桑文.谢热译.藏族佛画艺术[J].西藏研究,1989,(12):86.

[6]何子君.和谐共存:六世赛仓大师的藏传佛教宗派观[J].甘肃社会科学,2012,(3).

中国大学图书馆 篇7

图书馆是本校教学科研服务机构,其购买的纸质资源及电子资源种类、数量从一定程度上决定图书馆馆藏资源对科研、教学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文献资源保障率从定量角度说明图书馆资源满足科研人员需求的程度,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通过对期刊论文进行引文分析,可以发现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反映图书馆现阶段的文献保障能力,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引文分析法来调查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率。文章的引文是了解用户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不仅能反映论文作者对前人成果的借鉴,还能反映出作者的文献需求情况。通过对引文进行研究,能较准确地了解学科文献需求和利用规律及特点,较全面地反映该学科领域文献的保障度和支持力。通过对各学科引文的分类研究,更容易看出目前馆藏资源对各学科的支持力度,帮助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加强针对性。

本文以2009年至2013年五年间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和学生被CSSCI收录的文章的引文为研究对象,按照CSSCI设定的学科类目分别进行统计(若该学科下没有收录文章的不计入统计范围),每个学科每年选取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引文,将每条引文数据与馆藏资源(包括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已购的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进行检索对比。为保证选取的文章引文更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文章选择的标准包括:选择不同的作者的文章;选择引文数量较多,且包含中外文的文章;选择引文类型多样的文章。

CSSCI下设置的学科一共28类,每学科每年度(2009-2013) 选取两篇(若该学科该年度无论文发表则不进行统计,若该论文无引文也不进行统计),共选取文章157篇,引文4 032条,篇均引文约为26条。其中,引文为网络资源的有258条(中文网络资源126条,外文网络资源132条)。网络资源不算在本馆馆藏范围内,因此,排除网络资源后,引文与馆藏资源相匹配的为2 753条,占全部引文数目的72.95%,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3 文献保障率的具体分析

3.1 不同语种引文文献保障率分析

选取的4 032条引文中共包含中文引文2 715条,外文引文1317条,排除网络资源后,中文引文2 589条,外文引文1 185条,中文引文中与馆藏匹配的有2 249条,占全部中文引文的86.87%,外文引文中与馆藏匹配的有485条,占全部外文引文的40.93%。

3.2 不同类型引文文献保障率分析

3.2.1图书类引文文献保障率分析

在4 032条引文中,全部文献可以分为期刊、图书、会议论文、报纸、网络资源、学位论文等几种类型。从不同类型引文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出科研人员在进行分析研究时更倾向于何种文献资源, 以便在进行馆藏资源建设时加重相应资源占的比例。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图书仍然是科研人员的主要信息来源,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图书提供的信息更全面、准确;二是图书仍其馆藏的主要部分,更容易获取资源。图书引文占全部引文总数的53.67%,中文图书占77.13%,外文图书占22.87%。在中文图书引文中,有馆藏的占85.98%,其中,有馆藏纸质资源的为1 259条, 保障率是87.74%,在馆藏纸质资源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时,电子图书资源也是不可缺少的补充力量。在剩余的176条引文中,能在读秀知识库检索到的占10.59%,能在中华数字书苑检索到的占1.54%。

在外文图书引文中,有馆藏资源的为81条,占16.37%,其中, 有纸质资源馆藏的为78条,占93.30%。此外,能在Myilibrary电子书数据库检索到的占2.47%,Westlaw数据库占1.23%。在无馆藏的414本中,馆藏资源里有中译本或其他版本的有49条,占11.84%。上述数据显示,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外文图书文献的保障率较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购买的外文电子书数据库较少;第二,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外文资源与学校科研人员的外文文献需求的匹配度较低。

3.2.2期刊类引文文献保障率分析

期刊为引文数据的第二大主要来源,占全部引文的35.59%。期刊因其信息量大、内容新颖、时效性强、容易检索等优点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近年来,随着各数据库资源不断扩大,期刊在科研人员文献来源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中文期刊引文中,有馆藏的占89.39%,其中,能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到的占98.88%,由此可见,科研人员对中国知网的依赖度较高。在无馆藏的中文期刊引文中,约71% 为1950年之前的期刊。在外文期刊引文中,有馆藏的约占56%,其中,能在EBSCO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占25.92%, 能在JSTOR检索到的占43.66%,能在Hein Online中检索到的占27.32%,能在SAGE中检索到的占2.53%,其余的占0.57%。在没有馆藏的外文期刊引文中,属于Elsevier数据库的占34.77%,属于Springer数据库的占10.04%,属于Wiley数据库的占6.45%,属于SAGE现刊数据库的占6.81%,属于Taylor&Francis数据库的占3.23%,属于其他数据库的占38.7%。

3.3 不同学科文献保障率分析

通过对CSSCI下设的有引文的25个学科进行分类统计,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各学科文献的总保障率基本都能达到50% 以上(心理学除外),尤其是中国政法大学的重点学科,如管理学(80.8%)、马克思主义(80.2%)、哲学(80.8%)、政治学(76.8%)、法学(84.1%) 等,其总保障率达75% 以上。从中文引文保障率来看,这几个重点学科的中文引文保障率都能达90% 以上,其余学科的中文引文保障率也都在65% 以上。而在英文引文保障率方面,大多数学科的文献保障率都在50% 及以下,只有法学(69.5%)和政治学(48.7%) 的英文引文保障率较高。这与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的英文数据库构成有较大关系,其英文数据库大多为法律库,综合类期刊库也以回溯库为主,缺乏现刊综合数据库的支持。在其他学科及一些新文献的保障上还较为欠缺,其中,心理学的总保障率只有36.45%,纠其原因,心理学论文引用的英文文献较多,且多数偏于实证研究型文章,而中国政法大学多数英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章都偏重理论分析型,导致心理学的整体英文引文保障率较低。

3.4 不同年代文献保障率分析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在中文引文保障率方面,1950年以后, 引文 , 保障率都在80% 以上,只有1950年以前的引文保障率较低。因此,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应加大对老旧文献馆藏的保障力度。在英文引文保障率方面,数值普遍较低,除加大英文文献馆藏外,也要着重加强对2011年及以后的新文献的保障力度。

4 结论和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的总体引文保障率为72.95%,中文引文保障率为86.87%,外文引文保障率为40.93%。因此,其在加强整体文献保障力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大对英文文献的保障力度。不论是英文图书资源还是期刊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的文献保障力度都较低,尤其是偏技术应用型的英文资源。因此,在进行馆藏建设时,应加大英文电子资源的购买力度,在采购英文图书时,要更贴近研究人员的实际需求,使购买的图书能物尽其用。

(2)加大对中文老旧资源的保障力度。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文献保障水平基本都在80% 以上,说明其中文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科研人员需求。但是,1950年以前的文献保障力度不够。由于科研人员对老旧资料的需求较高,因此,其要加大对中文老旧资源的保障力度。

(3)在大力保障主流学科文献供应的同时,应关注新兴学科的文献需求。近年来,中国政法大学的证据科学、心理学等文理兼具的学科不断发展,科研人员也产生对除法律、管理类资源外的技术应用型资源的需求,但是,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在这方面的资源相对较为薄弱。因此,其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提升对新兴学科的认识, 关注新兴学科的文献需求。

综上所述,在馆藏建设时,既要注重资源的新颖性,也不能忽视老旧资源的重要性;既要满足主流学科,也不能忽视新兴学科;既要保证纸质资源的供应,也不能轻视电子资源的逐步主流化趋势。

摘要:文献资源保障率是用来衡量图书馆馆藏资源对科研人员信息需求支撑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献资源保障率的高低不仅能反应一个图书馆馆藏建设的质量,而且能为图书馆的后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本文运用引文分析法,以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对其文献资源保障率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为我馆的馆藏建设提供相应建议。

关键词:引文分析,CSSCI,文献保障率,图书馆

参考文献

[1]蒋鸿标.藏书建设中的文献保障率与满足率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1):18-25.

[2]段双喜.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外文图书保障率调查报告——以2012年博士论文征引文献的统计为基础[J].图书馆,2014(2):52-55.

[3]鞠兰萍,基于引文分析的重点学科文献需求研究——以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0(5):14-17.

[4]李峰,涂文波.基于重点学科引文分析的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文献保障率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2):64-69.

中国图书馆立法研究 篇8

关键词:图书馆,立法,必要性,原则

我国的图书馆事业是国家教科文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 图书馆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相比, 图书馆的制度建设进展缓慢, 导致出现硬件设备一流, 软件服务三流;专业人员因为待遇不高而流失, 服务意识和效率低下;事业发展时起时落, 兴衰全系于地方财政和领导的偏好等现象。究其缘由, 没有法律的保护, 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一、我国现行图书馆法规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没有统领全局的图书馆法,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管理长期呈现条块分割状, 这种管理体制必然会导致图书馆的各种规程和条例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无法真正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规范化发展。特别是在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的今天,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共享等一系列新问题将接踵而至, 旧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2、严重依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 由于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 不少地方没有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通盘考虑, 经费得不到保证, 政府领导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缺乏物质保障使得图书馆事业明显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弱, 现代化程度低, 难以满足随社会发展而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3、数字化带来的新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信息化及信息的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 给传统的图书馆工作造成强大的冲击。这种变化既给我们带来机遇也给我们带来挑战, 我们应当清醒看到, 数字化、网络化仅仅给图书馆充分发挥职能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而新技术的发展还会给我们带来诸如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运营、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服务的有偿性和无偿性等政策和法律问题。

二、我国图书馆立法的必要性

1、通过立法保障图书馆经费来源

目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 现行的图书馆财政制度基本上是政府计划、财政拨款。我国的图书馆法应明确规定将图书馆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把国民经济收人中的适当比例用于图书馆事业, 确立图书馆经费随财政收人的增长而增长的原则。

2、通过立法加强对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宏观调控

多年来, 馆际协作也未取得多少实质性的进展, 许多协调成果终因缺乏法律约束而成为一纸空文。个别图书馆只有靠不断追求自身资源的投入才能提高对信息需求的保障能力, 最终导致单个图书馆占用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 而图书馆整体社会功能却得不到相应提高, 社会资源的无形浪费也是惊人的。因此只有采取立法措施, 依靠法律的权威性及其特有的强制性保证图书馆的统一管理以及图书经费的合理使用,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3、通过立法保障图书馆与读者双方的合法权益

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历来是图书馆界探讨的重点之一。二者相互既是权利的主体, 又是义务的主体。就图书馆法律关系主体中的借阅权利来说, 读者在享受借阅图书权利时也应尽保护好图书资源的义务。如果读者在行使借阅图书权利的同时, 采用不正当方式滥用借阅权利, 出现故意或过失损毁图书资源的行为, 就会造成对其他读者借阅权利的侵害。另一方面, 应对读者的借阅权、咨询权、文献保障权、批评建议权及检举监督权等做出明确规定。

4、立法也是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国际化的需要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和协调。图书馆立法要与国际惯例、国际法相适应和相衔接, 沿用某些国际通行的标准、规则, 图书馆法中的各项规定必须与国际公约上我国所承担的义务相一致。这样, 才能使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和国际化。

三、图书馆立法应遵循的原则

1、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图书馆法的制定必须符合我国国情, 必须以《宪法》为主要依据, 严格遵循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全面掌握我国图书馆法制建设的现状, 对本领域内全部现行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整理、补充和修改。

2、坚持公益性和无偿性原则

图书馆法属于文化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建设与国家的公益事业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必须以公益性和无偿性作为根本原则, 满足公民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并贯穿于整个立法之中。

3、必须考虑与国际接轨的原则

在进行图书馆立法的过程中, 必须重视和研究国际间图书馆的合作条约、协定;情报交流的具体法律规则;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法律依据等。同时, 还要重视分析研究并合理借鉴国外的图书馆法律, 对其中体现图书馆法制建设的共同规律和一般要求, 大胆地选择, 从而加快我国图书立法的步伐。

综上所述, 图书馆立法是保障、指导、协调图书馆建设和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都期待着图书馆事业早一天走上法治的轨道, 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迈进。

参考文献

[1]陈静宇:《我国图书馆亟需立法》, 《图书馆建设》, 1996 (2) 。

[2]刘其新:《知识工程启动与图书馆立法》,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 (6) 。

[3]国爱民:《浅论我国图书馆立法》,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OO3年。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篇9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原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 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 简称《中图法》。《中图法》初版于1975年, 1999年出版了第四版。修订后的《中图法》第四版增加了类分资料的类目, 并与类分图书的类目以“+”标识进行了区分, 因此正式改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简称不变。《中图法》第四版全面补充新主题、扩充类目体系, 使分类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同时规范类目, 完善参照系统、注释系统, 调整类目体系, 增修复分表, 明显加强类目的扩容性和分类的准确性。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篇10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原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 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 简称《中图法》。《中图法》初版于1975年, 1999年出版了第四版。修订后的《中图法》第四版增加了类分资料的类目, 并与类分图书的类目以“+”标识进行了区分, 因此正式改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简称不变。《中图法》第四版全面补充新主题、扩充类目体系, 使分类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同时规范类目, 完善参照系统、注释系统, 调整类目体系, 增修复分表, 明显加强类目的扩容性和分类的准确性。

书香的味道:名流大学的图书馆 篇11

藏书量:>1300万册

单次借阅数量:不限

推荐理由:作为美国最古老的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

1638年,学校校务委员约翰·哈佛病逝,他把一半遗产和私人藏书捐献给学校,学校就以哈佛命名。哈佛的捐献成为当时图书馆的主要财产和资料,不过那时仅仅400本。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哈佛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达1000多万册,设有100多个分馆。

不仅学校,哈佛的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分馆大部分设在哈佛大学校园内,有的远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甚至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如果哈佛当下没有读者急需的一本书,那么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系统使用馆际互借的业务,从国内其他高校或其他国家的图书馆借阅。如果仅需要某一章节的几页,那么图书馆会复印相关页码后给读者寄来,所有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

借书一概不限数量,借期不等,而且都可在网上续借,但每一本书必须在规定的截止期归还。如果逾期不还,就得罚款,并且罚款是不能逃避的。

剑桥大学图书馆:中国甲骨成为最古老馆藏

藏书量:>800万册

单次借阅数量:按照年级限制

推荐理由:剑桥大学有114个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是中央研究图书馆,对比博德利图书馆或大英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许多书籍是开架的。中国甲骨是这里最古老的馆藏。

剑桥大学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创建于1424年。当时只有76卷捐赠的图书,早期的馆藏几乎完全靠捐赠或遗赠。1709年英国颁布版权法,正式规定凡本国出版的图书都要免费缴送该馆,从而使馆藏迅速增加。

建馆六百余年,藏书超过800万册,中文藏书约十万种。本馆中文部所藏包括商代甲骨、宋元明及清代各类版刻书籍、各种抄本、绘画、拓本以及其他文物,其中颇多珍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本馆的中文藏书数量迅速增长。本馆藏有全套《美国国会图书馆摄制北平图书馆善本书胶片》三千种,并有大英图书馆、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分别所藏敦煌中文文书的全套微型胶卷。1952年,金璋先生遗赠本馆甲骨八百余片,为本馆迄今所藏最古老的文物。本馆还藏有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典》原稿二册。

牛津大学图书馆:借书需要读者起誓

藏书量:>800万册

单次借阅数量:概不外借

推荐理由:英国牛津大学总图书馆,是英国第二大图书馆。馆藏图书概不外借,借阅者需要起誓:不得偷拿、损毁、玷污书籍,不带火种进馆,严守馆内各项规定。女王也不例外。

英国牛津大学总图书馆,于1602年正式建立于伦敦西北的牛津,但其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1320年,伍斯特城主教科巴姆向牛津大学捐赠一批手稿,其修建图书馆的计划因过早去世而未能完成。后来,图书馆经过多次毁灭。直到1598年曾任牛津大学研究人员的外交家T·博德利重建该馆的计划为校方接受,才得以重建。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该馆一直是英国藏书最多的图书馆,60年代初才让位于不列颠图书馆。

牛津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数量仅次于大英图书馆,藏书约800万册。馆内藏书只能阅览,不能外借,对女王也不例外。很久以前牛津大学就立下规矩:在成为该馆新读者前必须宣誓。誓词大意是:不得偷拿、损毁、玷污书籍,不带火种进馆,严守馆内各项规定。在这里,借阅者进馆之前将被告知,如要在笔记本上做摘录,只能使用铅笔。因为不论是鹅毛墨水笔,还是钢笔、圆珠笔、签字笔,一旦污损了这些珍贵书籍,损失将是不可挽回的。

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美国的后起新秀

藏书量:>900万册

单次借阅数量:不详

推荐理由:斯坦福大学设有30个图书馆,不仅藏书900多万册,26万件珍本特藏,而且全电脑化管理,是全美第二大校园图书馆。

美国斯坦福大学由利兰·斯坦福于1885年始建,1891年开始招生。学校建立之初,收集了3000册图书作为学校图书馆最初的藏书。不过在斯坦福大学成立之初,相对于学校整体的发展,图书馆的建设并没有被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最初的发展并不是很快。

不过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戴维·乔丹还是很重视图书馆的作用,他曾经写下这样的感慨:“一个伟大的图书馆是建立一所伟大的学府的必然要素。”

由于建立初期发展缓慢,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增加得也比较慢。不过通过图书馆自身的努力和学校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在斯坦福大学摆脱了财政上的危机之后,图书馆的馆藏量开始迅速增加。

海德堡大学图书馆:扛着麻袋来借书

藏书量:>260万册

单次借阅数量:数量不限

推荐理由:只要你抱得动、抱得回家,就请别客气!扛着麻袋来借书吧。因此,常常发生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还书的地方,经常可见提着大行李袋或是背着登山背包的人拿很多的书来还。

海德堡大学图书馆建于1905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图书馆,藏书超260万册,其中拥有6000多册珍贵的手稿和古代印刷本,和极为珍贵的14世纪手本。

德国海德堡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来自卡尔斯鲁厄的约瑟夫·多姆,他采用了所谓的日耳曼风格主义的理念,同时将其与“青年风格”(新艺术风格)的元素结合了起来。

德国人向来颇为自豪的“免学费政策”,造福了许多有心向学的人,可以在不用考虑金钱与时间之下尽情地追求学问。德国海德堡大学图书馆一般并不会限制使用者一次可以借多少本书,所以,只要你抱得动、抱得回家,就请别客气!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篇1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 (原称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 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 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 简称《中图法》。《中图法》初版于1975 年, 1999 年出版了第四版。修订后的《中图法 》第四版增加了类分资料的类目, 并与类分图书的类目以 “+”标识进行了区分, 因此正式改名为 《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简称不变。 《中图法》第四版全面补充新主题、扩充类目体系, 使分类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同时规范类目, 完善参照系统、注释系统, 调整类目体系, 增修复分表, 明显加强类目的扩容性和分类的准确性。

上一篇:语言应用目标下一篇:小品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