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敷料(共6篇)
抗菌敷料 篇1
重症药疹是指皮损广泛和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内脏受损的药疹。主要包括大疱性表皮松解型、重症多形红斑型和剥脱性皮炎型。近年来出现一些新型重症药疹,例如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2]。文献报道重症多型红斑型药疹死亡率高达30%~75%。皮损面积越大,死亡率越高,败血症是死亡的主要原因[3,4]。积极有效处理松解创面是减少继发感染和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该院2011年5月~2012年3月抢救4例皮损剥脱面积>50%、合并2处以上黏膜受累的TEN患者,采用NOS纳米银(愈邦)抗感染敷料外用,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病例4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9~58岁(35.25±18.46)岁,均由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引起,其中1例加用了解热镇痛药、1例加用中成药静脉护肝制剂。入院时表现为高热、靶形红斑、尼氏征阳性,眼睑、口唇皮肤糜烂,会阴部肿胀、皮肤糜烂,双眼结膜充血分泌物多,睁眼困难,部分睫毛脱落,均有吞咽困难、疼痛等消化道黏膜受累症状。基本情况见附表。
1.2 创面处理
1.2.1 环境管理
单间隔离,严格限制人员出入,采用壁挂式循环风紫外线消毒机空气消毒,设置每天消毒6次。床栏、床头桌和地面等每天用1∶200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床单位每天更换,床单、被套和病服等用物均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床单上铺无菌棉垫并每日更换。接触患者时戴一次性无菌手套、戴外科口罩。
1.2.2 全身创面管理
(1)用含有效碘5 000 mg/L的消毒液擦拭全身皮肤2遍,尤其注意腋窝、肘窝、关节窝、腹股沟等隐秘处和手掌、脚掌等容易忽略处;(2)灭菌蒸馏水(温度35度左右)全身脱碘2遍;(3)烤灯照射以保温和促进皮肤干燥;(4)用无菌注射器低位穿刺抽取大疱疱疹液,留取10 m L标本送培养;(5)第一层愈邦(型号:45×50 cm非自粘型干性抗菌医用敷料)上涂满纳米银抗菌凝胶,覆盖胸腹部、背部、四肢及颈部;(6)加盖第二层愈邦,外用无菌棉垫包裹固定。
为了缩短换药时间,每次安排2名伤口专职护士同时处理创面,耗时2~3 h。换药时皮肤有疼痛症状,会阴部更明显,将10%利多卡因针剂加入生理盐水500 m L中涂擦在糜烂处,疼痛症状稍有减轻。病例1为9岁患儿,因疼痛极不配合,在手术间全身麻醉下与烧伤科医师合作完成换药。以后每天2次揭开无菌棉垫,在第二层愈邦上涂抹纳米银抗菌凝胶,保持湿润,无菌棉垫每天更换1次。愈邦可4~7d更换1次,根据患者全身情况以及渗液量决定,更换时按照第一次程序全身清洁消毒。本组资料中病例1于第一次换药后5 d更换,松解表皮部分脱落,再次予创面清洁、消毒,愈邦加纳米银抗菌凝胶全身应用,无菌棉垫包扎。12 d后松解表皮全部自然脱落,皮肤已愈合,撤除愈邦,使用无菌棉垫缝合成衣服状保护新生粉红色皮肤。病例2于第一次换药后5 d更换,因患者病情危重,第9天死亡,死亡时松解表皮已60%自然脱落,新生皮肤完好。病例3和4渗液量较少,第一次换药后8 d即撤除愈邦,松解表皮全部自然脱落,使用无菌棉垫保护新生皮肤。
1.2.3 PICC置管处固定方法
4例患者均在手肘部贵要静脉置入巴德PICC导管,因上肢皮肤全部剥脱不宜用胶贴等固定,笔者将置管上端与下端分开包扎,置管处采用康惠尔伤口透明贴3片围成一圈,外用弹力绷带固定。正压接头下方在愈邦敷料上加无菌棉垫以减轻对局部皮肤压力,外用弹力绷带固定。4例患者PICC固定妥当,未发生脱管和感染等现象,局部皮肤恢复速度同其他部位。
2 结果
入院后均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过敏、调节免疫,同时给予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经上述处理后,3例患者于6 d左右表现皮肤疼痛症状明显减轻,8~12 d后表皮新生粉红色皮肤,15 d后治愈出院,病例2因多器官功能衰竭、继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9 d后死亡,死亡时全身皮肤无感染征象,85%表皮渗液明显减轻,会阴部肿胀已完全消退、渗液明显减轻。病例1入院、出院图片资料见图1-3。
3 讨论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起病急,病情凶猛,快速而广泛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继而出现表皮与真皮分离,人体皮肤天然屏障完全被破坏,有效创面维护和支持疗法往往成为影响病程及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报道TEN皮肤康复时间达1~3周甚至更长,为病原微生物入侵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途径[5]。传统创面处理方式是采取暴露疗法[6],但该方法不适宜大面积剥脱尤其伴有免疫力低下等人群。也有报道采用湿润烧伤膏加庆大霉素外敷的方式[7]。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支持TEN患者入住烧伤监护病房,对糜烂创面采用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以及银离子敷料等覆盖,保持创面温度、湿度适宜,有利于创面修复[8,9]。
银是一种广谱的杀菌材料,纳米银颗粒直径极其微小(10~100 nm),凭借独特的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可以轻易地进入病原体,与菌体中酶蛋白质巯基(-SH)迅速结合,使一些以此为必要基团的酶失去活力,使致病菌不能代谢而死亡,从而达到杀菌、修复组织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10]。此外,纳米银又是非抗生素类杀菌剂,目前没有任何细菌对银产生耐药性,有利于预防创面发生感染尤其多重耐药菌感染(MRSA)。本研究采用纳米银离子敷料全身包裹,外用无菌棉垫覆盖,银离子缓慢释放,有效保护创面,类似于为患者穿上一件有一定温度和湿度的防护衣,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同时也促进表皮愈合。4例患者均未发生皮肤局部感染,原有感染也迅速得到有效控制,皮肤愈合良好,创面未出现银沉积现象,此结果与陈炯等报道一致[11]。笔者同时还发现,采用纳米银离子敷料全身包裹的另一优点是明显减少了换药次数,减轻护理工作量,也有效避免频繁换药对新生组织的损伤和带给患者疼痛等不适。本组中病例2因前胸部皮肤疱疹较轻,未使用愈邦敷料包扎,皮肤干燥,5 d后出现颈部、前胸多处皮肤渗血,加用愈邦敷料包扎保持湿润后渗血停止,而早期使用愈邦敷料的创面皮肤愈合速度明显快于未包扎处。
理想敷料应具备的特征包括: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控制和吸收刨面渗液、阻止细菌侵入和抑菌、适合气体和水蒸气透过、保护新生组织、加速创面愈合、止血镇痛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等[12]。本研究使用纳米银离子敷料联合无菌棉垫外用,在覆盖创面的基础上有效吸收渗液、具备良好通透性、维持伤口适宜的湿度、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减少频繁伤口换药刺激以及加速创面修复进程等优势,3例完全愈合患者治疗期间肝脏和肾脏功能各项指标未出现异常变化,皮肤恢复良好,无疤痕、无色素沉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0-126.[1]ZHANG XJ.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M].7th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8:120-126.Chinese
[2]石平荣,李凯,段逸群.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32(2):117-120.[2]SHI PR,LI C,DUAN YQ.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syndrom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andVenereology,March 2006,32(2):117-120.Chinese
[3]PARRILLO SJ.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necrolysis[J].Curr Allergy Asthma ReP,2007,7(4):243-247.
[4]SANMARKAN AD,SORI T,THAPPA DM,et al.Retrospectiveanalysis of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necrolysis over a period of 10 years[J].Indian J Dermatol,2011,56(1):25-29.
[5]MOCKENHAUPT M.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J].Expert Rev,2011,7(6):803–815.
[6]孙运娥,陈少秀,陈都红,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82-83.[6]SUN YE,CHEN SX,CHEN DH,et al.Nursing care of apatient with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complicated by 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J].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2012,47(1):82-83.Chinese
[7]徐玉斓,袁红娣.重症药疹合并糖尿病酮症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172-1173.[7]XU YL,YUAN HT.Nursing care of a patient with severe drugeruptions complicated by diabetic ketosis[J].Chinese Journal ofNursing,2011,46(12):1172-1173.Chinese
[8]BHATTACHARYA S,TRIPATHI HN,GUPTA V,et al.Collagensheet dressings for cutaneous lesion of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J].Indian J Plast Surg Sep-Dec,2011,44(3):474-477.
[9]DUNN K,EDWARDS,JONES V.The role of Acticoat TM withnanocrystalline silver in the management of burns[J].Burns,2004,30:51-59.
[10]LIAU SY,READ DC,PUGH WJ,et al.Interaction of slivernitrate with readily id atifiable groups:relationship totheantibacterial action of sliverions[J].Lett Appl Nicrobio,1997,25(4):279-283.
[11]陈炯,韩春茂,余朝恒.纳米银用于烧伤患者创面后银代谢的变化[J].中华烧伤杂志,2004,20(3):161.[11]CHEN J,HAN CM,YU CH.Change in sliver metabolism afterthe application of nanometer silver on burn wound[J].ChineseJournal of Burns,2004,20(3):161.Chinese
[12]葛乃航,朱云.新型猪皮敷料在二度烧伤创面的应用[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1,21(3):323.[12]GE NH,ZHU Y.Application of Neotype dressing in the seconddegree burn wound surface[J].Journal of Nantong Medical,2001,21(3):323.Chinese
抗菌敷料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0月~2016年10月, 在我科共置入PICC导管的病人1587例, 留置导管的时间为79~294 d。其中出现PICC导管穿刺点感染者17例;占同期的感染率为1.07%。男性患者11例;女性6例;年龄20~88岁, 平均年龄66岁。其中淋巴瘤4例, 胃癌3例, 肺癌2例, 乳腺癌5例, 结肠癌3例;轻度感染8例, 中度感染6例, 重度感染3例。排除置管前有局部或全身感染的患者。
1.2 材料及实施的方法
1 7例患者均使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4 F三向瓣膜导管, 穿刺的部位均在肘上2环指以上。由具有PICC置入导管维护资质的专职护士进行操作, 更换敷料流程依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制定的标准, 先后75%乙醇擦拭皮肤3遍, 将油脂和污垢去净, 再用聚维酮碘消毒液常规消毒3遍待干, 以穿刺点为中心, 无张力状态下将CHG凝胶垫覆盖PICC的穿刺口, 然后抚平敷料, 固定导管, 每周维护导管及更换敷料一次, 观察患者穿刺点的情况及时记录。
1.3 判定标准及观察指标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定义的局部感染为:导管入口处红肿, 硬结, 有脓性分泌物[2]。感染程度, 导管入口处红肿为轻度感染, 硬结为中度感染, 有脓性分泌物为重度感染[3]治疗效果:未使用抗生素局部感染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 症状好转为有效, 症状未缓解或加重为无效。
2 结果
17例PICC导管穿刺点感染者使用CHG透明敷料后, 14例患者使用一周后, 感染的穿刺点愈合, 其中包括8例轻度感染, 6例中度感染者, 2例的重度感染者。有一例使用2周CHG敷料后, 症状明显好转, 第三周痊愈。另一例重度感染者第二周使用时出现皮肤瘙痒, 过敏症状。停止使用示为无效。总的治愈率为94.1%。导管维护的频率低于乔爱珍等[2,3]PICC方面的权威专家建议发生PICC穿刺点局部感染时可用2%碘酊湿敷局部并及时更换敷料, 适当增加更换频率的方法, 使用CHG敷料后能降低更换频率, 治疗效果好, 从一年的观察, 总的治愈率为94.1%, 有效控制感染。
3 讨论
PICC导管为肿瘤病人化疗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并发症, 其中穿刺点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如出现局部感染不及时处理, 可能会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源性感染而延误患者的治疗,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要高度重视置管后的安全性。但是恶性肿瘤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及化疗药物对机体的损伤, 其免疫功能降低, 抗病能力差, 侵入性操作极易引起感染[4]会出现静脉炎, 穿刺点红肿等症状。特别在夏天由于汗腺分泌增加, 敷料潮湿, 卷边松脱未及时更换都会诱发穿刺点的局部感染。
CHG敷料是一种高透气性半渗透聚氨酯薄膜, 含有20%CHG凝胶吸收垫, 可释放至导管下方无需移动高效率, 可隔离37种微生物。凝胶接触皮肤即刻作用, 快效安全, 有7天抑菌保护作用, 减少临床更换的次数, 可观察性, 吸收渗液仍保持透明;因独特的专业设计使用专业的医用粘胶涂层, 利于处理敷料下潮湿问题, 舒适透气, 减少皮肤残胶, 节省人力。减少护理实数。CHG敷料边框由舒柔无纺布组成, 采用控力凹槽设计, 加强敷料整体的抗牵引力, 防卷边, 降低因误拉扯导管引起的导管滑脱, 减少管路压伤的发生。据文献证实。CHG凝胶垫能减少穿刺点的皮肤菌落数, 减少导管细菌定植, 从而有效地抵抗穿刺点感染, 适合在有感染风险的中心静脉导管 (CVC、PICC) 上[5]。实践证明通过一年的观察, CHG敷料能有效控制穿刺点的感染, 治愈率为94.1%。使用方便, 便于动态观察, 减少更换敷料的次数, 缩短治疗时间, 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有效防止导管的脱出, 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CHG抗菌透明敷料用于PICC穿刺点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7例PICC穿刺点感染的患者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使用CHG抗菌透明敷料固定。每周进行导管维护更换敷料一次。结果 17例PICC穿刺点感染的患者使用CHG敷料一周后16例患者痊愈, 1例使用2周后对该敷料过敏停止使用。总的治愈率为94.1%。结论 PICC穿刺点感染应用CHG抗菌透明敷料可有效促进感染伤口的愈合, 减少换药的频率, 减轻护理时数, 提高导管留置的安全性。
关键词:CHG敷料,PICC,穿刺点感染
参考文献
[1]胡君娥, 吕万丽, 陈道菊, 等.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6) :554-555.
[2]乔爱珍, 苏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150-151.
[3]施冰芳, 周玲丽, 郑漫艳.银离子抗菌敷料治疗PICC置管穿刺点感染的疗效[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4A) :528-529.
[4]其瑞风, 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研究发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8) :593.
抗菌敷料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1日开始至2014年12月31日共留置PICC导管505例,以导管留置1周以上出现局部感染40例乳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棉质敷料,观察组使用CHG抗菌透明敷料,排除标准:置管前有局部或全身感染;在我科穿刺留置PICC导管1周以内。
1.2 方法
两组患者置管前均无全身感染,穿刺点选择肘窝上,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人按操作流程在无菌操作室一次穿刺成功并置入4Fr三向瓣膜式PICC(美国巴德)导管。导管留置时间126-178 d。置管第2天更换敷料1次,以后根据情况决定更换频率,从第1次更换敷料即开始观察。对照组:患者置管第2天用75%酒精+0.5%碘伏各3遍螺旋式消毒PICC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消毒范围直径为15 cm×15cm,待干后贴上IV3000。每天观察,发现轻度感染,每2 d消毒并更换敷料1次;中度感染至重度感染局部常规消毒后,0.5%碘伏湿敷30min,待干后贴上棉质敷料,连敷3d;出院患者需及时来院更换。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和对照组相同消毒步骤的基础上,每天观察,发现轻度感染,局部消毒待干后,贴上CHG抗菌透明敷料,每周换药1次;中度感染至重度感染者,局部常规消毒后.0.5%碘伏湿敷30min,待干后贴上CHG抗菌透明敷料.3d换药1次;出院患者出现穿刺点感染时,应及时返院处理,局部消毒待干后,贴上CHG抗菌透明敷料,并指导患者密切观察局部症状,如有好转,仍需要每周及时回当地医院维护,如局部症状未好转或继续加重,应及时返院处理。
1.3 判断标准和观察指标
美国疾控控制中心定义的周部感染为:导管入口处红肿、硬结、有脓性分泌物[1]。感染程度:导管入口处红肿为轻度感染.硬结为中度感染,有脓性分泌物为重度感染[2]。治愈时间:从开始相贴膜至完全治愈的时间。治疗效果:积极处理后使用贴膜1周内,局部感染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局部分泌物减少,红肿、硬结消退为有效;以上症状无改变或加重无效[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愈时间为(3.50±1.28)d,短于对照组的(8.03±2.5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02,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在中医领域,敷贴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敷料药物渗透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在西医治疗中,导管粘贴都需要敷料,银离子敷料等[4]研究了419例PICC导管留置患者,有61例出现感染,占14.6%。本研究发现505例PICC导管留置患者有40例穿刺点感染,占7,92%。感染的原因可能与护士无菌操作不严、日常维护不到位、患者免疫力低下等有关,还与留置时间有关,留置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率越在[5]。乳癌患者在化疗间歇期大多选择带管回家休养,在非住院环境中贴膜潮湿或松脱不更换,缺乏有关导管自我维护的相关知识,均会造成PICC留置并发症发生率增加[6]。本研究对象为乳癌三周期化疗患者,且留置PICC时间均在126~178d,返院更换敷料的时间正处在化疗后的7~14 d,此时正是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最明显的时期,所以更容易感染。加之医护健康教育不到位导致不少家住农村患者换药不及时、肢体过度活动、脱出导管自行送回等导致局部感染。局部感染如不能在短时间内控制,势必会逐渐加重,甚至导致导管细菌定植和导管血流相关感染。
预防和控制局部感染的关键在于穿刺点护理和敷料的应用[7]。目前临床PICC维护常规使用0.5%碘伏和75%乙醇消毒处理,其杀菌作用强而快,1 min可杀灭各种细菌、真菌及细菌芽孢,酒精分子具有很强的渗透率,能穿过细菌表面的膜使蛋白凝固,将细菌杀死。但这两种消毒剂均具有挥发性,难以持久发挥作用。所以,常规消毒不能完全处理局部感染问题。对照组:使用棉质敷料,通透性太高,容易使创面脱水;粘着创面,更换时会造成再次性机械性损伤;外界环境微生物容易通过,交叉感染的机会较高;更换频繁、费时,增加出院患者往返医院的不便,且增加患者的痛苦。观察组:所使用CHG抗菌透明敷料由透明的黏性敷料和一块凝胶垫组合成。而且凝胶垫含有重量百分比为2%的葡萄糖酸氯己定,改凝胶垫可吸收液体,这种透明薄膜提供有效的屏障,防止外部感染,包括液体(防水)、细菌、病毒和真菌,并保护穿刺部位。观察组方法CHG抗菌透明敷料的优势在于集CHG凝胶垫和透明敷料于一体;穿刺点清晰可见;可减少敷料下方皮肤的细菌并抑制其生长。对照组方法造成患者痛苦和治疗时间延长。同时,增加了临床护理操作程序及时间,需要消耗较多的护理人力。
综上所述,CHG抗菌透明敷料治疗PICC置管穿刺点感染可以减少换药次数、缩短治疗时间,有效地控制感染,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CHG抗菌透明敷料治疗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穿刺点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择置管局部感染患者4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棉质敷料.观察组使用CHG抗菌透明敷料。结果 观察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治愈时间(3.50±1.28)d.短于对照组的(8.03±2.5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02,P<0.05)。观察组总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333.P<0.05)。结论 CHG抗菌透明敷料治疗PICC置管穿刺点感染可以减少换药次数、缩短治疗时间,有效地控制感染。
关键词:CHG抗菌透明敷料,PICC,穿刺点感染
参考文献
[1]王阿莉.董建英.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国内外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13):119 1201.
[2]王兵.南虹.耿辉.恶性肿瘤患者留置PICC穿刺点感染的因素及预防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8):1705-1706.
[3]施冰芳,周玲丽,郑漫艳.银离子抗菌敷料治疗PICC置管穿刺点感染的疗效[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4A):528-529.
[4]李燕,李思为.银离子抗菌敷料治疗联合安普贴治疗PICC穿刺点感染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4):4202-4203.
[5]钟-红.汤颖.丁小强.等.头孢唑啉封管预防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前瞻性研究[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9,36(5):323-527.
[6]高会华.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10):606-607.
抗菌敷料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 年4 月10 月~2014 年4 月10 月我院门诊治疗的患者86 例, 采用三度四分法及九分法评估烧伤的深度和面积, 均为深Ⅱ度烧伤, 面积1%~5%, 年龄1~75 岁, 平均年龄45.3 岁, 男58 例, 女28 例,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3 例, 对照组43 例。致伤原因:热液烫伤62 例, 火焰烧伤, 11 例, 化学烧伤13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烧伤面积、烧伤深度、致伤因素等差异无显著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钠米银敷料由康惠尔公司生产。
1.2 方法两组患者早期均由烧伤专科医生急诊处理, 并判断创面深度, 全部创面为深Ⅱ度, 不需手术治疗, 仅需门诊换药。观察组去除痂皮, 创面清洗消毒后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覆盖, 其上覆盖薄棉垫一层并包扎。创面换药周期根据渗液量而定, 早期因渗液多可每日换药, 更换纳米银敷料, 创面肿胀渗液减少后亦延长换药周期, 后期如创面干燥, 可不更换钠米银敷料, 直到敷料自行脱落, 创面愈合。对照组同样处理后仅用凡士林纱布外敷, 外以无菌棉垫包扎, 换药原则基本与观察组相似。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换药时的疼痛评分, 愈后6 个月随访创面愈合的质量。
1.4 评价指标疼痛评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TO) 数字分级法 (NRS) :0 无痛, 1~3 轻度疼痛, 4~6 中度疼痛, 7~10 重度疼痛。创面愈合质量以温哥华瘢痕量表 (VSS) 评分:色泽 (M) :①3 分 (0分:色泽与正常相似, 1 分:色泽较浅, 2 分:混合色泽, 3 分:色泽较深) ;②厚度 (H) 4 分 (0 分:正常, 1 分:<1 mm, 2 分:1~2 mm, 3分:2~4 mm, 4 分>4 mm;③血管分布 (V) 3 分 (0 分:肤色接近正常, 1 分:肤色偏粉红, 2 分:肤色偏红, 3 分:肤色呈紫色) ;④柔软度 (P) 5 分 (0 分:正常, 1 分:柔软的, 2 分:柔顺的, 3 分:硬的, 4分:弯曲的, 5 分:挛缩的) ;总分15 分, 评分越高, 瘢痕越重。
1.5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 以均数±标准差 ( ±s) 表示, 进行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创面平均愈合时间、疼痛评分、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1。
3 讨论
深Ⅱ度烧伤是指烧伤深度达到真皮网状层, 在关节功能部位宜行手术植皮, 在非关节功能部位可予以创面换药自行愈合, 但往往治疗时间长, 易感染, 换药时患者痛苦, 愈后疤痕增生明显, 因此烧伤创面处理和敷料选择不当会影响创面愈合, 且易造成创面延迟愈合,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1]。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各种新材料应用于创面敷料, 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即是其中之一。银作为一种广谱的抗菌物质, 能对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原生动物在内的各种微生物产生强大的杀伤作用, 迄今为止, 还没有一种细菌可逃脱银的杀灭性[2]。纳米银敷料是将25 nm大小的银附着在棉纤维上, 通过银离子缓释后与带阴电荷的菌体蛋白质结合, 使后者变性沉淀, 银离子与酶的-SH基结合形成稳定的硫酸盐, 使一系列巯基酶的活性受抑制, 从而达到杀菌目的。其作用较普通银离子更强, 它可在72 h内杀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的多种病原菌, 能有效地控制烧伤创面感染。深Ⅱ度烧伤创面不可避免有细菌定植, 是导致创面难以愈合的因素之一, 而传统的敷料如凡士林无抗菌效果。
创面感染、暴露干燥后创面加深与愈后疤痕增生密切相关, 创面渗液引流不畅是引起创面感染的重要因素。由于纳米银烧伤敷料使用网状棉纤维结构, 该敷料的吸收量是它自身重量的20倍, 具有明显的高渗性, 有利于创面的渗液引流及避免因外用药导致创面加深[3,4]。同时避免了创面暴露干燥, 使创面保持清洁、湿润的环境, 促进了创面愈合, 避免创面加深, 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 提高了创面愈合质量。使用纳米银敷料的患者疼痛减轻, 说明银离子有止痛的作用, 可能与银离子阻断疼痛的传导及减少致痛物质的释放有关。传统的敷料凡士林也有一定的保湿作用, 但效果欠佳, 而且无吸附作用, 往往引起创面加深, 因此愈后疤痕增生较为明显。凡士林纱布与创面粘连明显, 故换药时患者感觉疼痛较剧。
另外, 烧伤创面有较多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过多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可降解多种生长因子, 影响创面愈合, 而纳米银能抑制烧伤创面的基质金属蛋白酶[5], 减少降解生长因子, 促进创面愈合。磺胺嘧啶银是烧伤科传统的外用药, 是国内外公认的较好的创面用药, 但其含有的磺胺嘧啶常因过多吸收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毒副反应, 如白细胞数下降, 出现齿龈银线, 齿龈银线即为银过多吸收所致。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的银代谢在安全范围[6], 与磺胺嘧啶银相比, 具有广谱杀菌, 无毒, 无刺激, 无过敏, 吸水性强的特点, 是一种理想的外用敷料。此产品还可用于大面积的压疮、糖尿病足等慢性伤口,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永华.烧伤创面处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2006, 1 (1) :3-6.
[2]解怡洁, 张媛.含银敷料在伤口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2, 25 (8) :889-892.
[3]曾荣洽, 郑若.纳米银敷料治疗烧伤创面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5, 2:373-374.
[4]张兰.纳米银无菌敷料在小儿烧伤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1, 2 (6) :135-136.
[5]Wright JB, Lam K, Buret AG, et al.Early healing events in aporcine model of contaminated wounds.effeets of nanocrystalline silver on matrix metallop roteinases, cell apoptosis, and healing Wound Repair Regen, 2002, 10 (3) :141-151.
抗菌敷料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40例研究对象共计80个创面均为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大面积烧伤经治疗后残余创面的患者。所有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字同意, 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0例。观察组中男11例, 女9例, 年龄21~65岁, 平均年龄 (41.5±8.8) 岁;对照组中男10例, 女10例, 年龄20~66岁, 平均年龄 (41.2±8.6) 岁。纳入标准: (1) 经过4周治疗后残余创面未愈合的患者; (2) 单个残余创面<162 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创面均用生理盐水联合过氧化氢以1∶1的比例进行清洗。观察组患者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对创面进行涂抹, 用凡士林进行覆盖后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进行包扎, 2~4次/d, 治疗2周。对照组患者使用10%聚乙烯吡酮碘软膏对创面进行涂抹, 用凡士林进行覆盖后使用无菌纱布包扎, 2~4次/d, 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治疗标准[1], 治愈:治疗后创面完全上皮化;有效:治疗后创面缩小50%以上;无效:治疗后创面缩小50%以下或未见效果。总有效率= (痊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0%、77.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创面愈合时间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平均 (9.6±1.2) d, 对照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平均 (12.1±1.5) d,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820, P<0.05) 。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轻微局部瘙痒, 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 (1/20) ;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创面轻微刺激, 1例患者出现创面红肿, 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 (4/20)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86, P<0.05) 。
2.4 创面细菌清除情况
进行细菌学检查后发现, 观察组治疗前共检查出细菌感染18例, 治疗后仅为1例, 清除率高达94.44%;对照组治疗前共检查出细菌感染17例, 治疗后感染为9例, 清除率仅为47.0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4.239,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3 讨论
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治疗时间长, 皮肤受损严重, 导致极易感染, 病情反复, 难以治愈。在临床上常使用聚乙烯吡酮碘来进行对细菌感染和创面愈合的控制。但经过临床验证发现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含有大量的硫酸多粘菌素B、杆菌肽、盐酸利多卡因和硫酸新霉素。其中硫酸多粘菌素B可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起到导致细菌死亡的功效, 尤其对于铜绿假单胞菌、嗜血杆菌等效果显著。而杆菌肽可抑制细胞壁上蛋白的合成, 达到杀菌效果, 尤其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效果显著。而硫酸新霉素可以阻碍细菌核糖体中蛋白质的合成, 影响细菌的遗传密码, 导致细菌错读遗传密码而死亡。而纳米银敷料在隔绝创面的基础上, 可快速释放大量纳米银离子, 加强细菌清除效果[2]。本文研究中发现, 观察组在治疗有效率、治疗时间、不良反应及细菌清除率上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与熊玮等[3]的研究相符。
综上所述,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联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在治疗烧伤残余创面时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少, 细菌清除率高,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耿健, 柳大烈, 张阳, 等.纳米银抗菌医用敷料创面外用后纳米银在体内的分布.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16) :2915-2919.
[2]熊雪蓉, 邝红芬, 梁顺兴, 等.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在烧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2) :1134-1136.
抗菌敷料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单个创面面积16 cm2以下、创面4周未愈合的大面积烧伤患者共40例, 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0例, 男性13例, 女性7例, 年龄19~73岁, 平均年龄 (38.1±4.1) 岁;烧伤后1~10 h入院。对照组20例, 男性14例, 女性6例;年龄20~66岁, 平均年龄 (40.1±3.1) 岁;烧伤后1~9 h入院。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等方面对比未见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首先均经1∶1的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清洗创面。治疗组使用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 (浙江日升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1269) 涂抹于烧伤部位、凡士林纱覆盖、浸润无菌水的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覆盖并包扎创面。对照组予以10%聚乙烯吡酮碘软膏涂抹、凡士林纱覆盖、灭菌纱布包扎。两组均根据创面条件、渗出量及时更换敷料, 并在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完毕后规范进行创面细菌学检查。同时根据烧伤和治疗状况、患者年龄与体质强化饮食中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摄入, 并专人看管防治过度活动、摩擦患处[2]。
1.3 数据处理
本次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 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 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 (12.33±1.97) d, 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未见治疗7 d发热现象和不良反应, 对照组不良反应为皮肤过敏6例, 肝功能损害5例, 治疗7 d发热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具体的两组患者愈合、发热、不良反应情况对比结果见表1。
3 讨论
大面积烧伤的患者在治疗中尤其是治疗后的很长一段时期, 容易因各种因素引发创面反复感染, 还会有肉芽过度增生、植皮间隙大等问题, 若创面愈合之后有破溃、摩擦、水疱形成, 增加创面愈合后就会在真皮内汗腺、皮脂腺内部分泌物堵塞的概率, 进而使患者产生治愈难度高的残余创面, 残余创面的产生不仅会增加治疗难度、延长治疗时间、加大经济负担, 还会引发局部耐药菌感染, 进而循环往复、加重病情[3]。
当前, 临床上常使用聚乙烯吡酮碘、磺胺嘧啶银等药物外用抗菌以控制残余创面恶化, 但实践经验证实, 此类药物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细菌感染、促进创面愈合。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复返多黏菌素B软膏包含了杆菌肽、硫酸新霉素等多种有效成分, 对革兰阴性杆菌等的抑制作用极强, 其中的硫酸新霉素对大肠埃希菌、棒状杆菌属、葡萄球菌属杀菌、抑制效果良好;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代替普通纱布包扎可在隔离创面的同时快速释放纳米银离子, 强化真菌、细菌等的清除效果[4]。
本次研究采用两种敷料和软膏治疗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 操作简单、经济安全, 患者愈合快、痛苦少、不良反应极轻, 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与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联合治疗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的护理方式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单个创面面积16 cm2以下、创面4周未愈合的大面积烧伤患者共40例, 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两组均经1∶1的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清洗创面后, 治疗组使用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涂抹、凡士林纱覆盖、浸润无菌水的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覆盖并包扎创面, 对照组予以10%聚乙烯吡酮碘软膏涂抹、凡士林纱覆盖、灭菌纱布包扎。两组均规范更换敷料, 治疗前、中、后检查创面细菌变化, 全程规范营养支持、控制活动。结果 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 (12.33±1.97) d, 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治疗7 d发热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与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联合治疗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关键词: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护理
参考文献
[1]林文, 王凯, 马丽红, 等.纳米银敷料与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对深静脉置管后轻度感染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4) :120-121.
[2]王春莲, 黄燕萍, 董永盛, 等.纳米银敷料与磺胺嘧啶锌软膏治疗烧伤创面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 2010, 10 (2) :46-47.
[3]熊雪蓉, 邝红芬, 梁顺兴, 等.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在烧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2) :1134-1136.
【抗菌敷料】推荐阅读:
创面敷料10-14
普通敷料08-06
泡沫敷料11-02
手术敷料12-31
水胶体敷料09-20
非粘性敷料01-23
康惠尔伤口敷料10-10
医用敷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9-28
抗菌材料及其抗菌机理06-07
抗菌机理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