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性能论文

2024-10-24

抗菌性能论文(通用8篇)

抗菌性能论文 篇1

现今,在抗菌材料被广泛利用的趋势下,抗菌剂的研制与开发正成为新兴抗菌材料添加助剂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因此,合理地测定和科学评价这些新型材料的抗菌性能,对于促进抗菌产品市场的蓬勃发展至关重要。在抗菌剂的测试方法中,国际上最有代表性且发展较快的是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常见的抗菌标准有AATC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ex-tile Chemists and Colorists)[1]、ASTME《美国材料协会抗菌标准》、JISZ《日本抗菌标准》等[2]。而我国在参考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相应制订了FZ/T 01021-1992《织物抗菌性能试验方法》[3],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等标准[4]。但总体而言,在国际范围内对于抗菌性能测定方法与评价标准还没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体系,尤其在我国还有诸多问题不明确,只是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定性测试。

目前,由于我国对各类抗菌剂抗菌性能的测定方法与抗菌效果评价标准还不够全面、统一,不能满足国内生产和对外需求,因此,本文从无机、有机、天然三方面,对国内外现有的较权威的抗菌测定方法及评价指标进行系统地对比、研究与总结,以便为更多新型抗菌剂在抗菌测定方法及评价标准的使用提供指导作用。

1 抗菌剂的分类及特点

抗菌剂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使微生物的生长或繁殖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下,可起到抑菌作用。抗菌剂主要分为无机、有机和天然三大类别,其类型与特点见表l。

2 抗菌剂的性能测定

2.1 无机系抗菌剂的抗菌性能测定

2.1.1 定性测定方法

定性测定 方法主要 有国外的AATCC TestMethod90《Halo Test,琼脂平皿 法》、AATCC-30《抗菌剂材料抗霉菌和抗腐烂性能的评定》、JISZ2911-1981《抗微生物性实验法》以及国内的GB/T20944.1-2007《抗菌性能的评价:琼脂扩散法》等[5]。定性测定方法就是简单地在抗菌剂上接种供试菌,一段时间后观察其生长状况。优点是成本低,耗时短;缺点只局限于定性测定,且测定结果也不精确。

2.1.1.1 国外定性测定法

AATCC-90测定法是根据抑菌范围幅度来定性抗菌活性的方法。原理是用含抗菌剂的样品紧贴已接种供试菌的培养基,培养后与对照组比较抑菌圈的大小。此法优点是处理量大,操作简便快速,周期短;不足是无法判定供试菌液浓度,也不能定量评定抗菌活性[6]。

对AATCC-90测定法的改良有AATCC-90喷雾法和AATCC-90比色法。但是这两种方法不适用于无琥珀酸脱氢酶的试验菌。

无机抗菌剂抗菌性能定性测定法还有欧洲的EN ISO 20645-2004《抗菌活性的测定琼脂扩散木片试验》、EN ISO 20743-2007《纺织材料抗菌成品抗菌活性的测定》、EN 14119-2003《织物检验微真菌作用的评价》等。

此外,对含抗菌剂材料抗霉菌和抗腐烂性能的评定方法有JISZ 2911抗霉菌测定法和AATCC-30测定法。JISZ 2911抗霉菌测定法是依据霉菌的长势来判定抗菌剂的抗霉菌性能。AATCC-30是根据抗菌剂对霉菌的耐受度,来评定抗菌剂抗菌性能的有效性[7]。

2.1.1.2 国内定性测定法

GB/T 20944.1-2007《抗菌性能的评价第1部分:琼脂扩散法》,是国内制定的定性测定无机抗菌剂的一种方法。培养皿内下层为无菌培养基,上层为接种培养基,加试样培养,根据细菌繁殖的程度,定性评定试样的抗菌性能[8]。

2.1.2 半定量测定法

无机抗菌剂抗菌性能半定量测定法中应用较多的是平行划线法,可相对快速、方便精确地定性测试抗菌剂的抗菌性能,取代了复杂、耗时的AATCC-100。AATCC-147可半定量分析抗菌剂的抗菌性,事先用供试菌接种液在琼脂平板培养皿中划线,然后将抗菌剂试样滴加于培养皿划线处,用划线周围抑菌区的宽度来表征抗菌剂的抗菌能力。

2.1.3 定量测定法

定量测定 的标准主 要有美国AATCCTestMethod 100《菌数测定法》、ASTME 2149 -2001《固着性抗菌剂抗菌性的动态测试法》,日本JISL19028(1998)《定量测试法》,我国FZ/T 02021-1992《改良的奎因 (Quinn) 测试法》、GB/T 20944.2-2007《抗菌性能的评价第2部分:吸收法》等。定量测定方法较定性法更加科学、准确,不足是周期长、成本高。

2.1.3.1 国外定量测定法

AATCC Test Method 100测定法,能对抗菌剂的抑菌、杀菌效力进行定量地测试。原理是将供试菌分别接种于待测样和对照样,离心并分离出活菌,用平板培养计数法测菌浓度,计算出待测样上菌的减少量[9]。该法的优点是适用于大多数无机抗菌剂试样的性能评价。缺点是处理量小、时间长,菌液营养过于丰富,实验条件苛刻,容器太大,不易操作[10]。

ASTME 2149-2001是一种振荡测试法,在一定液体中接种细菌,对于含抗菌剂试样的吸水性要求不高,对非溶出型和溶出型抗菌材料的测试都非常适用[11]。

日本标准制定研究中心在美国AATCC Test Method 100的基础上,对JISL1902-1990测定法加以改进并完善,提出了JISL1902-8(1998) 测定法[12]。

2.1.3.2 国内定量测定法

FZT 01021-1992( 简称FZ/T法 ) 抗菌剂抗菌性能测定方法,是我国推出的定量测定标准,通过对比待测样菌液前后的变化,来计算菌的减少量。

改良的奎因 (Quine) 测定法,在含抗菌剂的待测物上滴加供试菌液,观察比较菌落变化情况,判断其抗菌性大小[13]。

GB/T 20944.2-2007《抗菌性能评价第2部分:吸收法》是国内制定的一种定量测定方法。将供试菌接种于待测样与对照样,依次淋洗,对洗脱液中的细菌计数并算出其减少率,来评价抗菌能力[14]。

2.2 有机系抗菌剂的抗菌性能测定

2.2.1 有机抗菌剂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有机抗菌剂抗菌性的评价指标有直接计数法、抑菌率和抑菌圈法。抑菌率和抑菌圈法是常用的评价指标,其中抑菌率是定量指标,公式R/%=(A-B)/A×100%,R为抑菌率;A为对照样品上的平均菌落数;B为抗菌试样平均菌落数。

2.2.2 有机抗菌剂抗菌性能测定方法

2.2.2.1 抑菌圈法

抑菌圈法[15]是检测有机抗菌剂抗菌性的定性方法,抑菌圈的大小可表征抗菌效果的显著。该法是将抗菌剂涂布于特定供试菌的琼脂培养基内成立体状扩散,抗菌剂抑制供试菌繁殖,就会在其周围出现透明圈,通过抑菌圈大小可评价抗菌剂抑菌活性大小。该方法操作简单,但重现性差、准确性不高。

2.2.2.2 贴膜接触抑菌法

该法是测定有机抗菌剂抑菌性的定量方法,能够说明有机抗菌剂的接触抑菌机制和抗菌功能。将待测样与对照样溶于平板培养基,分别滴加供试菌液并覆盖灭菌薄膜,培养一定时间后洗脱菌液,测菌浓度来评价抗菌性能。

此外还有浸渍培养法,适用于表面粗糙的纤维制品和树脂成品中抗菌剂的抗菌性能测定。接触法或包埋法,适合于抗菌材料抗菌性的进一步探究,但不能作为定量检测,且测定时间较长。

2.2.3 抗真 ( 霉 ) 菌的测试方法

2.2.3.1 接触法

与贴膜接 触抑菌法 一致,国际上ISO 846、BS1982Pt.3-90、ASTMG21-96、JISA2911-81、DIN53793等标准都采用此方法。

2.2.3.2 暴露法

是把试样暴露于霉菌生长的场所过后再测试样长霉的情况。国家标准GB 242316-1991、GB/T4768-1995等采用此方法。

2.3 天然生物系抗菌的剂抗菌性能测定

生物抗菌剂抑菌活性测定方法有琼脂扩散法和连续稀释法。琼脂扩散法包括滤纸片扩散法、管碟法、挖沟法和打洞法,其中滤纸片扩散法中抗菌剂在纸片上的装载量小,管碟法和挖沟法对仪器要求较高,打洞法抗菌剂的装载量过大,扩散效果不容易控制,灵敏度较低[16]。一般对天然抗菌剂活性的研究建议采用灵敏度较高的管碟法或挖沟法。

2.3.1 管碟法

管碟法作为法定的生物抗菌剂检定方法,已被各国药典广泛采用。管碟法就是利用有一定体积的不锈钢制的小管(牛津杯),将生物抗菌剂溶液装满小杯,一定时间后,可产生透明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衡量抗菌剂抗菌性能,将已知的抗菌剂标准液先制成标准曲线,比较标准液与待测抗菌剂的抑菌圈大小,就可算出待测抗菌剂的抗菌性能[17]。

2.3.2 平板打洞法

将抗菌剂配成不同浓度的溶液,过滤除菌备用。在无菌条件下,在灭菌过的培养皿内注入相应菌种的固体培养基,制成平板,吸取供试菌悬液到培养平板上。用打孔器在培养基上打出一定直径的孔,每孔加入适量的抗菌剂溶液,以无菌蒸馏水作空白对照。抗菌剂溶液扩散,使其周围的测试菌生长受到抑制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18]。

2.3.3 试管法

将平板打洞方法中刚刚出现阳性效果(有抑菌圈)的抗菌剂,在液体培养基中设置多个浓度梯度;取一定量各菌悬液,分别加入到含有各抗菌剂的液体培养基中,摇匀培养。培养结束后,进行平板的涂抹培养,测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判断抑菌能力[19]。

此外还有梯度稀释 - 活菌计数法[20]和滴下法[21]。梯度稀释 - 活菌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制成均匀的系列浓度梯度稀释液,再分别加入到抗菌剂药物中,一定时间后,取样进行活菌数计数,从存活的细菌数量计算出抗菌剂对试验菌的致死率,从而判断抗菌剂的杀菌能力。滴下法用于具有吸水性的抗菌剂食品检测。

3 前景与展望

本文从无机、有机、天然三方面,对目前世界上使用较多的抗菌测试方法及评价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归类与总结,这将对更多新型抗菌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实验方法、评价方法、测试标准等的使用过程中都能给予一定的指导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技术的发展,抗菌剂在抗菌材料中的应用技术将会更加成熟,更多新型抗菌材料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进而在家电、日常用品、化学器件、公共设施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抗菌剂的研制与开发正成为新兴抗菌材料添加助剂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抗菌性能论文 篇2

为满足客户在相关方面的需求,我公司研发了一款食品包装用高阻隔抗菌薄膜,并且已经成功应用于食品包装袋。从客户实际应用的反馈得知,使用该薄膜制成的食品包装袋能使食品保质期延长50%~100%,而且不会对食品品质造成损害,客户对此非常满意。

下面,笔者将对这款高阻隔抗菌薄膜的制备及抗菌性能分析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给同行带来更多启发。

抗菌剂选择

添加到食品包装中的抗菌剂主要有有机化学抗菌剂、天然生物抗菌剂和无机抗菌剂。其中,有机化学抗菌剂具有一定毒性,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天然生物抗菌剂毒性较小,但抑菌效果大多不理想,且成本十分昂贵;无机抗菌剂是光谱抗菌剂,属于离子溶出接触型抗菌剂,所需浓度较低,但价格昂贵,且多数以涂层的形式涂布在薄膜表面,使用寿命较短,与薄膜的相容性不好。

纳米MgO不仅是一种具有高吸附力的吸附剂,本身也是一种无菌抗菌剂。纳米MgO极易水合,表面会因此形成一层Mg(OH)2。溶解在溶液中的氧通过单电子还原反应生成过氧离子O2-,由于O2-在碱性环境中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因此高浓度的O2-能在MgO表面稳定存在,从而对细胞膜壁造成破坏,无需光照即可迅速杀死细菌。小粒径MgO的比表面积较大,因此表面OH-浓度较高,在水溶液中产生的O2-浓度也较高,从而增加了O2-与细菌芽孢之间相互作用的概率,大大提高了MgO的杀菌能力。

表1为5mg纳米MgO对大肠杆菌的定量杀灭实验数据,表2为纳米MgO对细菌芽孢的定量杀灭实验数据,表3为纳米MgO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量杀灭实验数据。由表1~表3的实验结果可知,纳米MgO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繁殖体有着优异的抑制和杀灭功能,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由此可见,纳米MgO无需光照即可有效杀灭细菌,且物理吸附作用强,不变色,因此笔者将其作为抗菌剂应用到高阻隔抗菌薄膜中。

高阻隔性材料选择

普通聚乙烯(PE)薄膜对氧气的阻隔性能较差,解决这一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入高阻隔性树脂,笔者选择的高阻隔性树脂是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

大量研究表明,EVOH对氧气和碳氢化合物等具有优异的阻隔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聚乙烯基材的阻隔改性中。EVOH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进行皂化反应或部分皂化反应的醇解产物,是一种高度结晶体,而且EVOH分子中的羟基和分子间的氢键具有强烈的键合作用,分子间内聚力很强,分子链堆积程度较高,小分子气体也难以透过。

实验中,笔者所用EVOH是美国杜邦OH4416,属于挤出级。表4为在温度20℃、相对湿度65%的条件下,EVOH与其他薄膜氧气透过率的对比。从表4中不难看出,EVOH的氧气阻隔性是常规PE薄膜的4~5个数量级。

EVOH除了对气体具有高阻隔性以外,对油脂也具有高阻隔性,且具有良好的光泽度、透明性、耐候性等。但EVOH具有亲水性,易吸水溶解,其阻隔性会因此明显下降,但只要将EVOH夹在材料的中间层,减少与水分的接触,其吸水溶解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

高阻隔抗菌薄膜结构设计

为了实现高阻隔抗菌效果,薄膜应采用复合结构。由于EVOH具有亲水性,将其放置在内层或外层均无法充分持续发挥其高阻隔性能,因此只能将其放置在中间层;而抗菌剂则应放置在内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抗菌作用。

因此,高阻隔抗菌薄膜的复合结构由外至内应为PE/EVOH/PE/EVOH/抗菌PE(如图1所示),其中,PE层厚度为30μm,EVOH层厚度为20μm,抗菌PE层厚度为20μm,采用双螺杆五层共挤流延法进行生产。

高阻隔抗菌薄膜性能分析

1.抗菌性能

该薄膜的抗菌性能主要由内层抗菌PE层保证,其抗菌性能主要与纳米MgO的用量及其在PE中的分散性有关。表5为不同剂量纳米MgO制成的抗菌PE膜对大肠杆菌的杀灭实验。从中可知,当使用3%纳米MgO时,薄膜的大肠杆菌杀灭率可达99.99%。

2.阻隔性能

由于EVOH具有优异的阻隔性能,使薄膜整体达到高阻隔效果。

从表6可以看出,EVOH层越厚,薄膜的阻隔性能越好。在笔者设计的薄膜结构中含有两层相同的EVOH层,当单层EVOH厚度达到20μm时,薄膜氧气透过率达到最佳,为0.5ml/(m2?24h?0.1MPa)。

3.其他性能

高阻隔抗菌薄膜除了要具备抗菌性能和阻隔性能以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物理性能,如拉伸强度、撕裂强度、热合强度等。

抗菌性能论文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试验材料:紫铜片,25 mm×25 mm×30 mm(长×宽×高)。对照样品:石英片和玻璃片,尺寸同紫铜片。

1.2 试验菌种及菌悬液制备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和大肠杆菌(8099)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研究所。将37℃培养24 h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斜面分别挑取适量于无菌生理盐水中,混合、逐步稀释至菌悬液浓度为106~107 cfu/ml待用。

1.3 仪器与试剂

恒温培养箱(36±1)℃、水浴锅(44.5±0.5)℃、灭菌平皿、生物安全柜、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水浴锅、灭菌吸管。营养琼脂、乳糖胆盐培养液、伊红美蓝培养基和革兰氏染色液试剂盒均购自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1.4 方法

预处理:试验样品、对照样品和覆盖膜表面先用75%乙醇溶液浸泡20 min,再用无菌蒸馏水反复冲洗后浸泡过夜,控净水后56℃烘干。然后将其置于已灭菌的平皿中。试验步骤: 取稀释好的菌液0.05 ml均匀滴在平皿中的试验样品和空白对照样品上,分别用贴膜覆盖,盖好平皿盖。将样品置于(37±1)℃、相对湿度>90%的恒温培养箱中。24 h后取出样品加入20 ml洗脱液,反复吹打样品和覆盖膜表面,将菌充分洗脱于洗脱液中。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2002)要求计数洗脱液中的活菌数。试验重复3次。

1.5 数据处理及效果评价

以记录结果计算实际回收的活菌数值,保证试验结果要满足以下要求,否则试验无效。

对照样品的3个平行活菌数值要符合以下要求:

undefined

式中:logMax-最高值的对数值;logMin-最小值的对数值;logAverage-平均数的对数值。

抑菌率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R-抑菌率,%;A-试验样品24 h平均回收菌数,cfu/ml;B-对照样品24 h平均回收菌数,cfu/ml。

2 结果

2.1 不同预处理方法铜抗菌效果的影响

用砂纸将紫铜片表面打磨出金属光泽,一份样品立即进行抗菌性能评价,另一份样品在室温放置1 w(避免与水接触)后进行抗菌性能评价,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紫铜新打磨与打磨后室温放置1 w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均为99.7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9.03%和91.79%,这表明放置时间对铜的抗菌活性有影响,新打磨的铜表面抗菌活性接近或高于放置1 w的。

2.2 对照样品对铜抗菌效果的影响

在贴膜法评价铜抗菌性能的试验中,样品与菌悬液接触时间为24 h,对照样品回收菌落数值的高低会对试验样品是否具有抗菌性能产生影响。在以往的贴膜法评价铜抗菌性能试验中,常选用玻璃片作为对照样品,但是有的玻璃片中常会含有一些无机盐类和金属离子,会使回收的菌落数值偏低,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石英片是由纯二氧化硅制成,其中杂质较少。

2.2.1 金黄色葡萄球菌

见表2、表3。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石英片和玻璃片分别作为对照材料时的试验结果,试验结果为3次计数结果的平均值。

从表2可见,石英片3次计数结果的最高值的对数与最低值的对数之差与平均值的对数之商<0.3,符合微生物试验的要求。在相同条件下,玻璃片3次计数结果最高值的对数与最低值的对数之差与平均值的对数之商>0.3,在有些条件下还表现出抗菌活性,不符合微生物试验的要求。

以上述两个对照分别计算铜的抗菌率,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见,石英片作为对照材料时,铜的抗菌率为99.9%以上;玻璃片作为对照时,铜的抗菌率为99%以上。而且,玻璃片不同试验计数结果之间差异较大,石英片差异相对较小。

2.2.2 大肠杆菌

表4是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以大肠杆菌为指示菌,石英片和玻璃片分别作为对照材料时的试验结果,试验结果为3次计数结果的平均值。表5是分别以石英片和玻璃片为对照计算铜的抗菌率。

从表4可见,石英片3次试验24 h回收的菌落数值符合微生物试验要求,铜的抗菌性能评价结果可以达到99.9%以上,玻璃片3次试验24 h回收的菌落数值不符合微生物试验要求。

2.3 贴膜材料对铜抗菌效果的影响

在贴膜培养过程中,贴膜材料也会对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产生影响。

为了判断其是否会出现“抗菌假阳性”现象,考察使用以被评价材料本身作为贴膜材料的可行性。结果见表6。

从表6可知,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试验菌种时,石英片3次计数结果分别为2.92×106、1.60×106和3.30×106 cfu/ml,结果在一个数量级,之间差异较小,并与初始值十分接近;玻璃片则与初始值偏离较大。以大肠杆菌作为指标菌时,石英片

计数结果的差异较小,玻璃片计数结果之间差异较大,重现性不好。

3 讨论

铜抗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评价菌种时,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可能是由于指示微生物对铜表面氧化层的敏感程度不相同引起的。

玻璃片作为对照所得的结果重现性不好,作为贴膜材料时对试验结果有较大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玻璃片之间质量的差异而导致的。与玻璃片相比,石英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很小,是一种较适宜的对照材料和贴膜材料。

当选择贴膜法评价铜抗菌性能时,应选择相同的预处理方法处理被评价材料,给予材料近似的性状并在试验条件中注明,应选择石英片作为对照样品和贴膜材料。

摘要:目的 研究影响贴膜法评价铜抗菌性能的因素。方法 选择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照样和贴膜材料,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评价菌种,采用贴膜法评价铜的抗菌性能。结果 新打磨的铜表面抗菌活性高于放置1 w的铜表面。以石英片作为对照时,石英片回收的菌落数值符合<0.3的要求;以玻璃片作为对照时,玻璃片回收的菌落数值不符合<0.3的要求。当以玻璃片作为贴膜材料时,试验结果的重现性不好;当以铜片或石英片作为贴膜材料时,试验结果的重现性较好。结论 贴膜法评价铜的抗菌性能应选择相同的预处理方法,给予材料近似的性状并在试验条件中注明,选择石英片作为对照样品和贴膜材料。

关键词:贴膜法,铜,抗菌,因素

参考文献

(1)南黎,刘永前,杨伟超.含铜抗菌不锈钢的抗菌特性研究(J).金属学报,2007,43(10):1065-1070.

(2)刘永前,南黎,陈德敏.含铜马氏体抗菌不锈钢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37(8):1380-1383.

(3)王军,葛婕,徐虹.载铜抗菌棉纤维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24(2):103-106.

(4)虞振飞,刘吉平.纳米无机抗菌剂的分类与抗菌机制研究(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4,3:10-12.

(5)蔡晓峰.无机抗菌剂及其应用(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4,38(2):40-44.

(6)童忠良.无机抗菌新材料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7)马绪荣,苏德模.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6-137.

抗菌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 篇4

传统的建筑材料在特定严酷环境下耐久性能差且能耗大, 环境污染严重。同时工作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滋生也破坏了建筑材料的正常运行和缩短了建筑物的服役期, 影响了功能的发挥。因此, 混凝土作为最主要的建筑结构材料, 它的耐久性能与健康绿色功能已是人们高度关注的焦点。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特征是: (1) 更多的节约水泥熟料, 降低原材料消耗与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2) 掺加较多工业废渣节代熟料, 降低成本和减少二次污染[1]。这些特征迎合了21世纪绿色健康环保的大趋势。所以研究耐久与健康绿色并重的高性能混凝土就成为人类生存和健康发展所必需[2,3]。目前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较多, 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将混凝土的抗菌性能与耐久性能结合的报道还很少。所以提出对掺有聚丙烯纤维和载银无机沸石的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和绿色抗菌性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2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A组 (有纤维沸石组) 和B组 (无纤维沸石组) 。试验配合比如表1所示。

试验模型选择:抗压、抗劈裂强度试验采用100mm×100mm×100mm立方体 (4组) 龄期28d;收缩试验采用100mm×100mm×515mm长方体 (3组) 龄期0d、1d、4d、7d、14d、28d、45d、60d;抗菌试验取6块5g混凝土的试样, A、B组各用一半试样。

3 试验方法

3.1 抗压、抗劈裂试验

依据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方法标准》进行试验, 将养护28d的试件取出, 擦干表面水分, 使用上海市新三思计量仪器制造公司所制造的YAW-4306型微机控制万能试验机进行测定。

3.2 抗收缩试验

依据《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将100mm×100mm×515mm的试样拆模后, 在相对湿度为95%以上、温度为 (20±2) ℃的标准条件下养护。试验步骤如下。

(1) 将养护好的试样取出, 置于恒温恒湿环境中, 保持室温在 (20±2) ℃, 相对湿度保持在 (60±5) %, 立即测定时间长度作为初始长度。

(2) 按照下列时间间隔来测量试件的变形读数:0d、1d、4d、7d、14d、28d、45d、60d等。

(3) 每次开始测量数据时, 先使用标准杆来对仪表的零点进行校正, 然后在测试的过程中间再进行复核, 复核时发现零点与初始值偏差大于±0.001mm, 应调零后重新测量 (每个试件每次读数重复3次) 。

混凝土收缩率按下式计算:

式中:εst为试验期为t (d) 的混凝土收缩率, t从测定初始长度算起;Lb为试件的测量标距, 用混凝土收缩仪测量时应等于两测头内侧的距离;L0为试件长度的初始读数;Lt为试件在试验期为t (d) 时测得的长度读数。

3.3 抗菌试验

依据日本《银等无机抗菌剂的自主规格及其抗菌试验法》进行试验。

由于污染环境的代表性细菌是大肠杆菌, 所以本次试验选用大肠杆菌。试验抗菌性的评价方法采用0.5麦氏比浊法。

3.3.1 配制培养液

培养液含蛋白胨 (10g/L) 、酵母膏 (5g/L) 和氯化钠 (10g/L) ;调节pH值为7.0~7.2, 1×105Pa灭菌20min。

3.3.2 试验过程

(1) 取6个培养基, 将大肠杆菌接种到100mL培养基中, 使细菌终浓度为8×108cfu/mL;

(2) 将不同的试样加入培养基准标号, 分别为有纤维沸石组 (A1、A2) 、无纤维沸石组 (B1、B2) , 每个试样加5g;

(3) 将放有试样的培养基置于摇床中培养, 培养温度为37℃, 100r/min振荡培养;

(4) 使用酶联仪对样品进行检测, 选用波长为630nm的滤光片, 每隔2h测量一次, 培养8h后, 分别在24h和48h取样测量浊度。

4 结果与分析

4.1 混凝土28d龄期的抗压抗劈裂性能试验

不同处理28d龄期抗压、抗裂强度见表2。

不同处理的抗压抗裂强度等不同, 如表2所示, 试验结果分析如下。

(1) 有纤维沸石组塌落度小于无纤维沸石组的塌落度, 说明掺入聚丙烯纤维或者粉煤灰可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减小塌落度。

(2) 从表2看出, 无纤维沸石组的抗压强度与抗劈拉强度高于有纤维沸石组抗压强度, 表明, 两组试验中无纤维沸石组的抗压、抗劈拉性能较好。

(3) 拉压比表明:有纤维沸石组的拉压比无纤维沸石组高3.8%, 说明复掺聚丙烯纤维和无机载银沸石对混凝土的抗裂有提高作用。

其原因分析如下。

(1) 混凝土内部存在不同尺度的微裂缝缺陷。聚丙烯纤维的弹性模量低于硬化混凝土, 产生二级加强效果, 减少早期泌水, 降低孔隙率, 减少早期干缩、塑性裂缝, 阻止其发生沉降裂缝, 较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抗拉性能[4], 同时聚丙烯纤维的掺入也提高了混凝土的韧性。粉煤灰的加入, 使粉煤灰中SiO2和Al2O3与水泥化合产物Ca (oH) 2反应, 生成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 降低混凝土中晶体含量, 填充混凝土内孔隙有利于混凝土的致密。本试验中的两组较基准混凝土 (无纤维沸石与粉煤灰掺入) 塌落度较小;掺入聚丙烯纤维和粉煤灰的混凝土由于纤维作用塌落度也小于无纤维沸石的混凝土。

(2) 聚丙烯纤维有效阻止了微裂缝的发展和骨料的离析, 同时弥补了混凝土脆性大的不足, 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从而使纤维沸石组抗压抗劈拉程度比常态混凝土有明显提高。无纤维沸石组由于单掺粉煤灰, 使其充分发挥了高强高弹特性, 其抗压抗劈拉能力显著地增强。

4.2 混凝土抗收缩试验

不同混凝土的抗收缩性能不同, 本次试验混凝土抗收缩性能见表3。

由表3可知, 不管是收缩值还是收缩率, 有纤维沸石组都小于无纤维沸石组, 两组收缩值最大相差0.75mm, 最小也相差0.6mm。0~14d时, 有纤维沸石组混凝土收缩率较小;14d时, 有纤维沸石组与无纤维沸石组的收缩率接近;28~60d时, 无纤维沸石组混凝土收缩率较小, 说明有纤维沸石组能够降低混凝土的早期收缩。

机理分析如下。

(1) 优质粉煤灰颗粒具有高强高弹特性, 是活性材料, 呈球形颗粒, 内比表面积较小, 需水量少, 另外, 它的火山灰效应降低了混凝土内部湿度变化, 减缓了反应速度;用等量的粉煤灰取代水泥后, C3A、CA相对减少, 减少了水化热, 而降低了新拌混凝土的绝热温升, 导致了混凝土的收缩比一般混凝土的收缩情况大幅度降低。

(2) 由于纤维和沸石及减水剂的掺入, 延缓了混凝土的凝结硬化, 减少了水分的蒸发, 降低了纤维沸石组混凝土的早期干缩。另外, 聚丙烯纤维的弹性模量低于硬化混凝土, 它有极佳的分散性以及与水泥基体的握裹力形成均匀的乱向支撑体系, 加强了混凝土的密实性使其抗收缩能力提高。

4.3 混凝土抗菌试验

本次试验培养基培养液在波长为630nm的滤光片下, 每隔2h测量1次, 培养8h后, 分别在24h和48h取样测量的溶液浊度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波长在630nm处的吸光度 (OD值) 越大表明细菌浓度越低, 即细菌的含量少。经过48h培养, 通过比较纤维沸石组与无纤维沸石组在波长630nm处的吸光度 (OD值) , 推断它们对应的细菌浓度分别由高到低。

(2) 纤维沸石组的OD值明显高于无纤维沸石组, 说明纤维沸石组的细菌含量少, 表明复掺无机载银沸石和聚丙烯纤维确实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 减少细菌的滋生。

抗菌机理分析。材料的抗菌性可致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降低, 最终结果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至引起死亡。材料的抗菌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菌材料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使细胞壁完整性和对渗透压的保护作用受到破坏, 从而使细菌死亡; (2) 抗菌材料可以损坏细胞膜, 影响细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当细胞膜受到损伤或破坏时, 细菌将死亡; (3) 抗菌材料抑制、变更或停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使细菌死亡; (4) 抗菌材料可以干扰核酸的合成, 阻碍DNA、RNA的合成等。

虽然人们从发现银离子有抗菌作用起就尝试研究银离子的抗菌机理, 但是到目前为止, 人们对抗菌机理的认识仍然不一致[5], 归纳起来有以下解释。

自然界杀菌最强的金属离子是银, 美国科学家纽曼[7]研究表明, 银离子具有: (1) 分裂细胞膜的功能; (2) 分裂病毒、细菌的呼吸功能; (3) 与细菌细胞的DNA键结合, 分裂细胞的功能[6,7]。

银系无机抗菌剂作用机理:使用过程中载银无机抗菌剂缓慢放出Ag+, 微生物与银离子接触反应就会出现产生功能障碍。当Ag+进入微生物细胞膜时, 因微生物带负电荷二者就会吸附在一起, Ag+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使蛋白质凝固, 破坏细胞合成酶活性, 细胞丧失分裂增殖能力而死亡;另外, Ag+能破坏微生物电子传输系统、物质传送系统, 从而抑制或杀灭细菌[8,9]。

5 结论与建议

(1) 复掺无机载银沸石抗菌剂和聚丙烯纤维能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 减小塌落度, 但复掺入无机载银沸石抗菌剂和纤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有所降低。

(2) 抗收缩试验表明随龄期的变化混凝土的收缩值不断减小。复掺聚丙烯纤维和无机载银沸石抗菌剂的混凝土收缩小, 且早期的干燥收缩率降低效果显著。这对减小混凝土的干缩值有一定的益处。

(3) 抗菌试验表明复掺载银无机沸石抗菌剂和聚丙烯纤维的混凝土的OD值 (溶液浊度) 高于无纤维沸石组, 说明掺有纤维沸石的细菌含量少, 表明复掺无机载银沸石和聚丙烯纤维确实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 减少细菌的滋生。

(4) 建议对抗菌高性能混凝土微观结构还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摘要:针对普通混凝土易开裂、韧性差、细菌易滋生等缺点, 对掺有载银无机沸石与聚丙烯纤维的C60高性能混凝土进行了力学性能、抗收缩及抗菌性的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掺有载银无机沸石与聚丙烯纤维的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小于不掺无机沸石与聚丙烯纤维混凝土, 但抗收缩与抗菌性能较好。

关键词:混凝土,力学性能,载银无机沸石,聚丙烯纤维

参考文献

[1]吴中伟, 廉慧珍.高性能混凝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384~387.

[2]吴中伟.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的发展方向[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1998 (1) .

[3]吴中伟.高性能混凝土 (HPC) 的发展趋势与问题[J].建筑技术, 1998 (1) .

[4]高康伶, 陈兴.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防水性能及应用[J].江西建材, 2005 (1) :20.

[5]TYuranova, A.GRineon, A.Bozzi, S.Parra, C.Pulgarin, P.Aobers, J.Kiwi.Antibaeterial textiles PrePared by RF-Plasma and Vaeuum-UV mediated deposition of silver[J].Journal of Photoe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A:Chemistry.2003.161:2~34.

[6]石杜凤, 严万春, 王坚强.杀菌防霉剂在涂料中的应用[J].涂料工业, 2003 (8) :23~24.

[7]杨琳, 超细无机复合抗菌剂的制备及在内墙涂料方面的应用[D].西安:西北大学, 2010.

[8]高丽宽纪.An tim icr ob ial ceram ic pr oduces[J].£, 1996 (7) :576~583.

抗菌性能论文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于2012年7月20日至8月18日在荆州市丫角种猪场进行。试验分2个阶段进行, 每个阶段15d, 共30d。

1.2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的育肥猪, 由荆州市丫角种猪场提供, 60日龄, 均重19.8kg, 健康状况良好, 基本情况见表1。育肥猪的基础饲粮参照美国NRC (1998) 猪的营养需要及丫角种猪场的实践经验配制[2], 日粮配方见表2。“肽菌素”由山东省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肽轻松”由湖北省松滋市方祥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随机选取杜洛克猪24头、二元长大猪4头, 分为4组, 每组7头 (其中1头阉公猪、6头母猪) 。对照组不添加抗菌肽制剂, 另外3个试验组分别添加0.1%的“肽菌素”、0.2%的“肽菌素”组和0.1%的“肽轻松”。

1.4 饲养管理

本试验在同一栋育肥舍内进行, 4个栏 (即4个组) 相邻。进猪前, 将育肥舍打扫干净并彻底消毒。试验猪只早、中、晚各喂食1次, 全天自由饮水。

1.5 测定指标

测定每组育肥猪采食饲料的量;于试验第一、二阶段开始和结束的当天上午空腹称重, 获得总初、末重。计算各组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

1.6 数据统计

用Excel 2003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猪只采食情况

各组育肥猪第一、二阶段的采食情况见表3。

kg

2.2 第一阶段试验结果

各组育肥猪第一阶段的生长情况见表4。

由表4可知, 与对照组相比, 3个试验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0.1%“肽菌素”组育肥猪的总末重、平均日增重最高, 料肉比最低;而对照组育肥猪的总末重、平均日增重最低;但0.1%“肽轻松”组育肥猪的料肉比最高。

2.3 第二阶段试验结果

各组育肥猪第二阶段的生长情况见表5。

由表5可知, 与对照组相比, 0.1%“肽轻松”组和0.1%“肽菌素”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仍保持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0.1%“肽菌素”组和0.1%“肽轻松”组育肥猪的总末重、平均日增重均比对照组要高, 且料肉比要低;而0.2%“肽菌素”组育肥猪的总末重、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要低, 且料肉比要高。

3 讨论

在当前的养殖环境下, 多种细菌、病毒混合攻击猪群, 使大量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严重阻碍了猪群生长潜能的发挥[3]。本试验中, 0.2%“肽菌素”组育肥猪在第二阶段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效果较差, 可能的原因是:在此阶段中有一头猪出现脱肛、体温升高, 影响了试验结果;也可能是高剂量的抗菌肽抑制了猪只的生长。而其他各抗菌肽组猪只的生长性能均好于对照组, 且在数据上均具有重复性, 说明抗菌肽制剂通过提高猪群健康水平间接地促进了猪只的生长[4]。

0.1%“肽菌素”组育肥猪的生长指标 (如总末重、料肉比) 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内, 均好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 且表现出了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说明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0.1%的“肽菌素”能使猪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

0.1%“肽轻松”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在第一阶段内优于对照组, 不如0.2%“肽菌素”组;但在第二阶段内, 超过了0.2%“肽菌素”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 猪只对“肽轻松”有段适应期, 因为该场之前一直使用“肽菌素”作为抗菌肽添加剂;另一方面, 也可能是该产品的性能不稳定。

0.2%“肽菌素”对猪只生长的促进效果与对照组相比不明显。原因可能是:由于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 高剂量的抗菌肽会抑制或杀死猪只肠道内的有益菌, 影响猪只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从而影响其生长[5]。

在本试验设置的水平下, 以饲粮中添加0.1%“肽菌素”的饲喂效果最佳, 育肥猪的健康状态最好;0.1%“肽轻松”的饲喂效果和0.1%“肽菌素”相当, 但重复性不佳;而0.2%“肽菌素”促生长效果则没有前两者显著。这说明添加适当比例的抗菌肽制剂, 对育肥猪具有良好的促生长作用。

摘要:为了评估不同品牌以及同种品牌不同剂量的抗菌肽制剂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从规模化猪场随机选取保育舍内同一时间出栏的杜洛克猪24头、二元长大猪4头, 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不添加抗菌肽制剂, 另外3个试验组分别添加0.1%的“肽菌素”、0.2%的“肽菌素”和0.1%的“肽轻松”, 对各组育肥猪的生长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在第一阶段内, 3个试验组育肥猪的日均增重和平均料肉比分别为520g、2.23∶1, 而对照组分别为476g、2.24∶1;在第二阶段内, 3个试验组育肥猪的日均增重和平均料肉比分别为552g、2.38∶1、, 而对照组分别为510g、2.49∶1。试验表明, 添加适当比例的抗菌肽制剂, 对育肥猪的生长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抗菌肽制剂,育肥猪,生长性能,增重,料肉比,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亚妮, 马艳玲.人工合成抗菌肽D2A2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0, 29 (3) :453-456.

[2]PARK I Y, PARK C B, KIM M S, et al.Parasin I, an antimicrobial peptide derived from histone H2A in the catfish, Parasilurus asotus[J].FEBS Letters, 1998, 437 (3) :258-262.

[3]MITTA G, VANDENBULCKE F, NOL T, et al.Differential distribution and defence involvement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n mussel[J].Journal of Cell Science, 2000, 113 (15) :2759-2769.

[4]SOONTHORNCHAI W, RUNGRASSAMEE W, KAROONUTHAISIRI N, et al.Expression of immune-related genes in the digestive organ of shrimp, Penaeus monodon, after an oral infection by Vibrio harveyi[J].Developmental&Comparative Immunology, 2010, 34 (1) :19-28.

纳米氧化高银的制备及抗菌性能 篇6

无机抗菌材料中银系抗菌剂具有毒性低、抗菌活性高、抗菌谱广的优点,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无机抗菌材料[1,2]。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点,因此将银系抗菌剂制成纳米级后,会由于其表现出的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和极大的比表面积使其杀菌效果比普通银系抗菌剂强数百倍[3],银的抗菌作用与自身的化合价态有关,价态越高能力越强,Antelman [4]研究发现高价银比低价银杀菌效果高出200倍。因此纳米氧化高银具有更好的抗菌效果,研究其制备工艺和抗菌性能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参考肖雪松、李茜等[5,6]制备纳米氧化高银方法的基础上,改进和优化了工艺条件,制备得到分散性更好,粒径较小的氧化高银纳米颗粒,并通过采用异养菌测试瓶法[7]测试其和纳米银的杀菌性能来评价其杀菌性能。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

试剂:银原料为硝酸银(AR级),沉淀剂为氢氧化钠(AR级),氧化剂为过硫酸钾(AR级),试验用水为去离子水,自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1.2 纳米氧化高银的制备工艺

以硝酸银为原料,氢氧化钠为沉淀剂,过硫酸钾为氧化剂。称取3.4g AgNO3加入1号烧杯,然后加30mL蒸馏水溶解,再称取15g K2S2O8、3.2g NaOH依次加入2号烧杯,加80mL蒸馏水溶解。将2号烧杯放在磁力搅拌器上平稳搅拌加热到80℃,然后用注射器把1号烧杯中的AgN03溶液缓慢打入2号烧杯内。注射时将针头深入2号烧杯液面以下,控制pH值在11左右,反应温度为80℃,反应30min左右,静置3h后离心洗涤3次,将洗涤好的黑色沉淀70℃真空干燥3h,制得黑灰色氧化高银的纳米颗粒。将所得氧化高银颗粒装入干燥的样品瓶,抽真空后密封保存。

1.3 表征与性能测试

用日立H-8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加速电压为150kV)对样品尺寸及形貌进行表征;用日本理学D/max-rA型X射线衍射仪(Cu靶,Kα射线.镍滤波片滤波,λ=0.15418nm,靶电压40 kV,靶电流200 mA,步进扫描。步长0.02°,扫描速率10°·min-1,扫描范围20°~800°)分析样品的相结构;采用异养菌测试瓶法测试纳米氧化高银和纳米银的杀菌性能。

2 结果与讨论

2.1 TEM分析

肉眼观察纳米氧化高银颗粒呈黑灰色,这是由于氧化高银颗粒的尺寸为纳米级比可见光短,吸收光波而成为物理中的理想黑体。将微量纳米氧化高银样品置于乙醇和火棉胶的混合液中,形成分散的悬浮液,然后滴在有碳膜的电镜用铜网上,制成电镜试样,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分析样品的形貌和尺寸,如图1所示。从此图可以看出,除几个黑色大颗粒外,其余颗粒为粒径10~30nm的不规则类球形纳米颗粒,表面不光洁,分散性好,无明显团聚现象;几个黑色大颗粒粒径为40~70nm,可能是制样品时产生的气泡或者是样品分散不均匀形成团聚造成的。相比文献5和6,本研究所制纳米氧化高银颗粒粒径更小,分散性更好。

2.2 X射线衍射分析

样品的X射线衍射谱如图2所示,图中各衍射峰与标准氧化高银卡片上的峰相一致。衍射谱图中未见其它杂质物相衍射峰的存在,故所制产物为比较纯净的氧化高银粉。同时由于反应产物粒径细小,衍射峰明显宽化。样品的晶粒尺寸用XRD峰的半高宽,根据Scherrer公式d=0.89λ/(Bcosθ)估算,式中K为常数(用Cu靶时近似为0.89),Cu靶Kα辐射,X射线波长为λ=1.54056Å,d为粒径,θ为衍射角,B为主峰半峰宽所对应的弧度值,以最强衍射峰为基准计算得晶粒尺寸为20nm,结果与透射电镜分析结果一致。

2.3 抗菌性能测试

实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杀菌对象,以自制的纳米氧化高银和纳米银为抗菌剂原料,分别配制相同体积的ρAg=1 mg/l、ρAgO=1 mg/l的抗菌液和空白对照液各2份,然后分别向其中加入相同量的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然后搅拌均匀,分别放在紫外光和室内遮阳条件下计时。用显微镜检测3组含菌液不同时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落的总数,然后计算灭菌率来评价杀菌效率。灭菌率计算公式:

灭菌率undefined

测得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高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实验数据见表1和表2。

由上述实验数据得出:⑴紫外光下纳米氧化高银和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灭菌率都较高,但氧化高银效果更高,几乎完全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⑵遮阳条件下,二者的杀菌效果有所下降,纳米银下降明显,但氧化高银依然保持了九成左右的杀菌率,杀菌效果明显高于纳米银。⑶纳米氧化高银作为杀菌剂几乎不受光照等条件影响,均能表现出极好的杀菌效果。

目前关于银系抗菌剂的抗菌机理人们提出了4种杀菌机制:静电吸附杀菌机制[8]、金属溶出杀菌机制[9]、光催化杀菌机制[10,11]和复合作用杀菌机制。

纳米银由于其颗粒极其微小,表面积较大,使其具有显著的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因而使纳米银具有超强的活性及渗透性。另外,由于纳米尺度的金属银的表面电子特性,它可以与细菌的蛋白质分子上的疏基、胺基等吸电子基团形成配体,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抗菌效果。在光照特别是紫外光下,纳米银具备上述4种杀菌机制,因此光照下其灭菌率很高。遮阳条件下,纳米银的光催化杀菌机制被抑制,所以其杀菌效果明显下降。

纳米氧化高银除了具备纳米银的杀菌特点外,由于其电极电势极高,晶格中含有Ag(Ⅰ)和Ag(Ⅲ),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另外其自身带有较多的正电荷,所以其静电吸附杀菌效果远远强于纳米银,即使在无光条件下光催化杀菌机制被抑制,也能表现出较强的杀菌效果。

3 结论

(1)以硝酸银为原料,氢氧化钠为沉淀剂,过硫酸钾为氧化剂, 控制pH值在11左右,反应温度为80℃, 70℃真空干燥3h后,得到分散性好,无明显团聚现象的粒径10~30nm的球形纳米颗粒。

(2)紫外光下,纳米氧化高银和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灭菌率都较高,但氧化高银效果更高;遮阳条件下,纳米银下降明显,但氧化高银依然保持了九成左右的杀菌率,杀菌效果明显高于纳米银。

(3)纳米氧化高银作为杀菌剂几乎不受光照等条件影响,均能表现出极好的杀菌效果,其杀菌机理主要是氧化高银的电极电势极高,晶格中含有Ag(Ⅰ)和Ag(Ⅲ),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另外其自身带有较多的正电荷静电吸附杀菌效果远远强于纳米银。

摘要:采用液相氧化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高银颗粒。以硝酸银为原料,氢氧化钠为沉淀剂,过硫酸钾为氧化剂,控制pH值为11,反应温度为80℃,在磁力搅拌器上反应30min,静置3h后,离心洗涤数次,70℃真空干燥3h,得到黑色纳米氧化高银颗粒。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纳米氧化高银颗粒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异养菌测试瓶法,用制备的氧化高银和粒径为30nm的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抗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得的球形纳米颗粒粒径为10~30nm;纳米氧化高银颗粒比纳米银具有更强的杀菌性能。

关键词:纳米氧化高银,液相氧化沉淀法,抗菌性能

参考文献

[1]Berger T J,Spasaro J A,Chapin S E,et a1.Electrically generated silver ions:quantitative effects on bacterial and mammaliancells[J].Anti Microb Agents,1976,9(2):357-358.

[2]Zhao G J,Stevens S E.Multiple parameters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susceptibility of Escherichia coli to the silverion[J].Bio Metals,1998,1127-32.

[3]刘吉平,郝向阳.纳米科学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16.

[4]Antelman M S.Silver(Ⅱ,Ⅲ)disinfectants[J].Soap/Cosmetics/Chemical Specialties,1994,70(3):52-59.

[5]肖雪松,周国光,陈康,等.纳米复合氧化高银(Ⅰ,Ⅱ)粉体制备中粒度的影响因素[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5):620-625.

[6]李茜.纳米氧化高银制备工艺优化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06.

[7]项成林.循环冷却水的细菌快速分析法[J].净水技术,1996,55(1):25-29.

[8]陈四红,吕曼祺,张敬党,等.含Cu抗菌不锈钢的微观组织及其抗菌性能[J].金属学报,2004,40(3):314-318.

[9]Feng Q L,Wu J,Chen G Q,et a1.A mechanistic study of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silver ions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J].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2000,52(4):662-668.

[10]Inoue Y,Hoshino M,Takahashi H,et a1.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Ag-zeolite mediated b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under aeratedconditions[J].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cs,2002,92(1):37-42.

抗菌性能论文 篇7

近年来, “雾霾”携带1 300多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侵入了我们的正常生活, 成为人们谈论的高频词。雾霾不仅能对呼吸系统造成威胁, 致病细菌和病毒也会搭着“顺风车”进入人体, 高致病率的报道在受污染地区频频出现。频繁的雾霾和高致病率使人们认识到环境治理的紧迫性, 寻找一种新的技术来有效治理环境污染迫在眉睫。

光催化技术是直接利用太阳能驱动的一种深度氧化技术, 可以将有机物彻底矿化分解, 甚至对高毒性或人工合成有机物有着良好的去除效果, 而且具有除净度高、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这是传统的物化及化学氧化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也是新兴的生物处理方法所无能为力的[1]。在常见的光催化剂中, Ti O2以其高活性、低成本、无毒、稳定性好等优点脱颖而出。

本文选择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球菌作为试验用菌, 在自然光照条件下, 按照GB/T 21510—2008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检测方法, 对一种粉末 (纳米Ti O2机械混晶体) 料浆法制备的光催化水泥砂浆和基准配合比水泥砂浆分别进行抗菌试验, 并对光催化水泥砂浆的抗菌性能进行评价。

2 试验

2.1 材料和设备

1) 实验室自制锐钛矿型纳米Ti O2粉末;金红石型Ti O2粉末平均粒径400 nm (R215, 中核华原钛白有限公司) 。本文试验中采用的光催化功能组分———纳米Ti O2机械混晶体, 由锐钛矿型纳米Ti O2粉末和金红石型Ti O2粉末按质量分数1∶4进行机械混合。

2) 水泥采用早强硅酸盐水泥 (P.O42.5R, 宁夏赛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砂采用山砂 (宁夏镇北堡) , 细度模数3.0, 中砂, 表观密度2.60 g/cm3, 堆积密度1.50 g/cm3, 含泥量 (1.5%) ≤2%;水采用自来水。

3) 试验用标准菌种。选择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ATCC6538、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25922、白色念珠球菌 (candida albicans) ATCC10231作为试验用菌, 其中大肠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细菌, 白色念珠球菌是一种真菌, 三种菌均具有较强的存活力[2], 以上菌种均由宁夏大学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供。

4) 培养基及试剂。

a.普通营养肉汤培养基 (北京陆桥货号BR250G) 。蛋白胨10 g, 牛肉膏5 g, 氯化钠5 g, 蒸馏水1 000 m L, 调p H值至7.2~7.4, 以121℃高压蒸汽灭菌20 min。用途: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增菌培养。

b.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 (北京陆桥, 货号CM107) 。蛋白胨10 g, 牛肉膏5 g, 氯化钠5 g, 琼脂20 g, 蒸馏水1 000 m L, 调p H值至7.2~7.4, 以121℃高压蒸汽灭菌20 min。用途: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

c.沙堡氏琼脂培养基 (Difco, 货号242820) 。蛋白胨10 g, 葡萄糖40 g, 琼脂20 g, 蒸馏水1 000 m L, 调p H值至5.4~5.8, 以115℃高压蒸汽灭菌30 min。用途:白色念珠球菌的培养。

d.含0.1% (体积分数) 吐温-80的磷酸盐缓冲液 (PBS, 0.03 mol/L, p H=7.2~7.4) 。磷酸氢二钠 (Na2HPO4, 无水) 2.83 g, 磷酸二氢钾 (KH2PO4) 1.36 g,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 1.0 g, 蒸馏水1 000 m L, 以121℃高压蒸汽灭菌20 min。用途:菌液和试验样本的稀释。

5) 试验设备。数显磨砂、分散、搅拌多用机 (SFJ-400, 上海现代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A2型二级生物安全柜、恒温振荡培养箱 (THZ-98A, 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 300 r/min) 、恒温培养摇床 (KYC-1102C, 上海浦东物理光学仪器厂) 、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锅 (SX-700 TOMY) 、电热恒温干烤箱 (0℃~250℃) 、冷藏冰箱、天平 (感量0.001 g) 。

6) 试验器材。三角烧瓶 (容量为500 m L, 250 m L, 150 m L) 、平皿 (直径为90 mm) 、试管 (18 mm×180 mm) 、量筒 (100 m L) 、吸管 (10 m L, 5 m L, 1 m L) 、酒精灯、试管架等。

2.2 试验方法及步骤[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1510—2008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检测方法附录C———材料抗菌性能试验方法 (贴膜法) 进行试验。

1) 制备菌种斜面。

a.菌种活化。取干菌种管, 在无菌操作下打开, 以毛细吸管加入适量营养肉汤, 轻柔吹吸数次, 使菌种融化分散。取含5.0 m L~10.0 m L营养肉汤培养基试管, 滴入少许菌种悬液, 置于 (37±1) ℃培养18 h~24 h。

b.分离。用接种环取第一代培养的菌悬液, 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置于 (37±1) ℃培养18 h~24 h。其中,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用接种环取第一代培养的菌悬液, 划线 (四区) 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37℃培养18 h~24 h;白色念珠球菌:用接种环取第一代培养的菌悬液, 划线 (四区) 接种于沙堡氏培养基平板上, 25℃培养18 h~24 h。

c.纯化。选取上述第二代培养物中的典型菌落, 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后, 置于 (37±1) ℃培养18 h~24 h, 即为第三代培养物。其中, 对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选取典型单菌落, 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上, 37℃培养18 h~24 h;对于白色念珠球菌, 选取典型单菌落, 接种于沙堡氏斜面上, 37℃培养18 h~24 h。

d.菌种保藏。将菌种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上, 置于 (37±1) ℃培养24 h后, 在0℃~5℃下保藏备用 (不超过1个月) 。

2) 制备覆盖膜。覆盖膜采用聚乙烯薄膜, 尺寸为40 mm×40 mm, 厚度为0.05 mm~0.10 mm。

3) 制备对照样本。对照样本用卫生级高密度聚乙烯 (HDPE) 注塑成型, 标准尺寸为50 mm×50 mm, 厚度不大于5 mm, 本身不具有抗菌作用且对试验结果的判定无影响。

4) 制备试验组样本。

a.配制纳米Ti O2混晶体浆液。称量3 g纳米Ti O2混晶体粉末, 与占混晶体粉末0.5%的分散剂溶于1 L水中, 并缓慢倒入称量好的混晶体粉末, 利用数显磨砂、分散、搅拌多用机低速 (200 r/min) 搅拌40 min。

b.制备基准配合比水泥砂浆和光催化水泥砂浆试验样本。基准配合比水泥砂浆:按水灰比0.5, 水泥∶砂=1∶3 (质量分数) 制备, 控制厚度在5 mm以内, 初凝前用刀将砂浆按50 mm×50 mm切出缝隙, 然后标准养护。

光催化水泥砂浆:在基准配合比水泥砂浆试样标准养护7 d时, 在每块试验样本表面喷涂混晶体浆液25 m L, 继续标准养护28 d后备用。

5) 样本的预处理。取70%乙醇溶液对对照样本表面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5 min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 自然干燥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 置于超净工作台上, 采用紫外灯照射, 正反面各灭菌20 min。

6) 制备菌悬液。取第三代~第八代菌种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18 h~24 h的新鲜培养物, 用吸管吸取3.0 m L~5.0 m L浓度为0.03 mol/L磷酸盐缓冲液加入斜面试管内, 反复吸吹, 洗下菌苔, 然后, 将洗下的菌液移至另一试管, 用振荡器混匀后, 用缓冲液稀释至浓度105cfu/m L, 试验时, 细菌繁殖体悬液应在4℃冰箱内保存备用且不得超过4 h。

7) 接种菌液并做菌落计数。取浓度为105cfu/m L的菌悬液各0.5 m L分别滴加接种于50 mm×50 mm的对照样本和试验样本表面并铺平, 使菌液均匀接触样本, 每个样本做3个平行样。用灭菌镊子将覆盖膜分别盖在样本表面, 不得有气泡, 试验温度为 (37±1) ℃, 相对湿度为90%, 接触培养4 h后, 用9.5 m L稀释液分别将对照样本和试验样本表面的菌液冲洗到灭菌的平皿中, 混合均匀后按1∶10做10倍稀释, 然后选1个~2个适宜菌液浓度, 各取0.1 m L做菌落数计数, 每个稀释度接种营养琼脂培养基3个, 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 h观察结果, 并按下式计算抗菌率R:

其中, R为抗菌率, %;A为对照样本与受试菌接触一定时间后平均回收菌数, cfu/m L;B为试验样本与受试菌接触一定时间后平均回收菌数, cfu/m L。

8) 按照以上方法重复做3组。

3 试验结果

3.1 光催化水泥砂浆抗菌试验结果

光催化水泥砂浆抗菌试验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 在光照条件下, 光催化水泥砂浆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效果, 但对白色念珠球菌没有抗菌效果, 菌落数明显增加。

注:0对照样本“0”接触时间;+试验组样液;-对照组样液;A大肠杆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白色念珠球菌

按试验步骤重复试验3组, 光催化水泥砂浆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计算结果见表1。

3.2 基准配合比水泥砂浆抗菌试验结果

基准配合比水泥砂浆抗菌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 接触培养后基准配合比水泥砂浆菌落数明显增加, 说明在自然光照条件下, 未掺加混晶体的基准配合比水泥砂浆没有抗菌效果, 病菌在接触培养后有明显的增殖现象, 也同样证明了光催化水泥砂浆具有抗菌性能。

后续试验中, 将接触样本挪至光照充足的窗口, 并延长了接触时间, 结果表明, 在接触8 h后, 光催化水泥砂浆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均达到95%以上。

4 结语

1) 在自然光照条件下, 光催化水泥砂浆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效果, 但在短时间内不明显。

2) 在自然光照条件下, 光催化水泥砂浆能表现出抗菌效果, 说明机械混晶效应能够提高纳米Ti O2的光催化性能, 机械混晶体能够用于光催化建筑材料的制备,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 生物学中的抗菌素对病菌的杀灭作用是通过“牺牲”自身来实现的, 就是说, 当抗菌素与细菌发生抗菌反应时, 因初始浓度大, 在反应初期会表现出明显的抗菌效果, 但是如果在参与反应的抗菌素浓度下降过程中抗菌率不能达到100%, 那么细菌会迅速繁殖, 这时只有靠增加抗生素用量来实现持续的抗菌效果。对光催化抗菌反应而言, 只通过增加光照强度和延长光照时间, 就可以有效将光催化水泥砂浆的抗菌率提高到95%以上, 说明作为催化剂, 纳米Ti O2混晶体没有参与反应, 反应前后没有消耗, 可以获得持久的抗菌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显怀, 唐玉朝.Ti O2光催化技术及其在环境领域的应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3-7.

[2]尹晓敏.掺杂型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的抗菌性能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6.

抗菌性能论文 篇8

关键词:ZnO纳米棒,简单醇热法,抑菌圈,最小杀菌浓度

一维纳米ZnO因其独特的性质和潜在的应用价值而倍受人们的关注。一维纳米ZnO在工业生产和研究领域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固相法、液相法(如溶胶-凝胶法[1]、沉淀法[2]及水热法[3,4]等)和气相法。在已报道的众多一维纳米ZnO的制备方法中,有些方法过于繁琐并且制备条件苛刻,所以探索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来制备一维纳米ZnO仍是人们的研究热点。相关文献[5]报道以油酸为分散剂在常压条件下一步反应醇热法制备ZnO纳米棒,本方法采用类似的醇热法制备纳米ZnO,首次发现不添加分散剂油酸就能成功的制备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纯度、直径约为30nm、长度约为130~500nm的ZnO纳米棒,方法比相关文献[5]的更为简单易行。

ZnO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无机抗菌剂。纳米ZnO以其优异的抗菌性能成为开发研究的热点之一[6,7,8],但目前对于ZnO纳米棒抗菌性能的研究报道并不多。本实验取自制的ZnO纳米棒,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作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代表,用抑菌圈法考察了材料对不同种属的菌株的抑菌效果,并比较了该ZnO纳米棒样品与市售ZnO抗菌性能的优劣。同时测定了ZnO纳米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BC)。

1 实验部分

1.1 简单醇热法制备ZnO

将5.000g Zn(NO3)2·6H2O(分析纯)和2.000g NaOH分别溶于10mL和25mL的无水乙醇中(分析纯)中,然后将Zn(NO3)2的醇溶液慢慢注入NaOH醇溶液中,产生白色絮状沉淀,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其充分混合后,转入高压反应釜内,放入烘箱内,在150℃下反应6h。

反应结束后,将产物转移至烧杯,用蒸馏水洗5次,95%乙醇洗3次,然后在烘箱内80℃干燥,即可得产物。

1.2 样品的表征

利用日本理学 D/max 2500V型粉末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对所制样品进行测试,确定所制样品的物相和晶粒大小。在FEI-Tecnai 12分析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观测所制样的形貌、分散情况和粒度分布情况。

1.3 抑菌实验

1.3.1 受试菌株

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真菌:白色念珠菌,由桂林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提供。

1.3.2 抑菌圈实验

将灭菌后的琼脂培养基分别倒入3个灭菌的培养皿中,制成平板,然后用无菌棉签分别蘸取浓度约为107cfu/mL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菌悬液,在培养基表面均匀涂抹3次,每涂1次,平板旋转60°,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1周,盖好平皿盖子,放置5min后贴滤纸片。分别将3mg市售ZnO(国药,批号:F20100518)和自制的ZnO纳米棒样品附着于直径为6mm的圆形滤纸片上,并加一空白滤纸片作对照,将其均匀置于平板上,再将培养皿置于37℃的恒温培养箱中,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24h,白色念珠菌培养48h。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的直径。

1.3.3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通过各试剂的抑菌圈直径大小比较可知,本实验制备出的ZnO纳米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更强的抑菌效果,故测定ZnO纳米棒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BC)。

用接种环挑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3~5个,接种于4~5mL的MH肉汤中,37℃孵育4~6h。菌液用MH肉汤校正浓度至0.5麦氏比浊标准,然后再用MH肉汤将上述菌悬液进行1∶200稀释,使最终浓度为105cfu/mL,备用。

分别取2mL已配制好的菌悬液至编号为2-5的灭菌试管中,1号试管加入2mLMH肉汤作空白对照,然后向2-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01g、0.02g、0.03g、0.04g的ZnO纳米棒,即质量分数为0.5%、1%、1.5%、2%的ZnO纳米棒菌悬浊液,然后将5支试管放于37℃恒温箱的摇床上培养24h。取试管培养液,将其涂布到琼脂平板上,每个浓度做3个平板,37℃恒温培养24h,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以试管液澄清透明、琼脂平板上菌落数不超过5个的最低药物浓度为最小杀菌浓度(MBC)。

2 结果与讨论

2.1 产品的XRD分析

图1为产品的XRD图,与标准图谱对照,其XRD衍射峰与六方晶系ZnO的标准粉末衍射卡片完全一致,没有杂峰,所以样品为纯的六方晶系纤锌矿结构(PDF 36-1451)。图中XRD衍射峰尖锐,说明结晶情况良好;无杂质峰,说明产物具有较高的纯度。

2.2 产品的TEM分析

图2为产品的透射电镜(TEM)图,由图可看出,产品为纳米棒,粗细较均匀,具有较高的结晶度,直径约为30nm,长度约为130~500nm,棒表面干净,没有ZnO小颗粒附着,棒体有明显的晶体边界。

2.3 ZnO的抗菌性能测试结果

2.3.1 抑菌圈法结果与分析

图3中(A)、(B)、(C)分别为ZnO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圈照片,3张照片中,(1)、(2)、(3)分别表示空白对照样片、市售ZnO样片和自制的ZnO纳米棒样片。

(A)图中市售ZnO和自制ZnO纳米棒样片周围均没有抑菌圈,说明被测试ZnO对大肠杆菌无抑制作用。(B)图中两ZnO样片均有明显的抑菌圈,市售ZnO的抑菌圈直径为8.1mm,表示此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度敏感[8];而自制ZnO纳米棒的抑菌圈直径为15.8mm,是市售样品的将近两倍,说明此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显然自制的ZnO纳米棒比市售ZnO抑菌性能好。(C)图中市售ZnO样片的抑菌圈不是很明显,ZnO纳米棒样片的抑菌圈直径为6.5mm,虽然比国药ZnO的大,但相对较小,说明ZnO对白色念珠菌敏感度较差。

综上所述,市售ZnO和自制的ZnO纳米棒均对大肠杆菌无抑制作用,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ZnO纳米棒的抑菌效果优于市售ZnO。这3种受试菌属代表细菌和真菌的不同类型,说明纳米ZnO具有相对较窄谱的抗菌效果。从抑菌圈大小来看,对革兰氏阳性菌抑制效果要优于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

2.3.2 最小杀菌浓度测定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1为ZnO纳米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结果。由表可知,随着ZnO质量分数的提高,抗菌性能也随之提高,当ZnO质量分数达到1.5%时,试管内溶液澄清,其培养结果无菌落出现,说明此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1.5%,低于相关文献[8]报道,表明此样品抗菌性能较优。

[(A)图:大肠杆菌; (B)图:金黄色葡萄球菌;(C)图:白色念球菌;(1):空白对照样片;(2):市售ZnO样片;(3):ZnO纳米棒样片]

注:“+”表示菌溶液浑浊/有菌落出现;“-”表示菌溶液澄清/无菌落出现

3 结论

(1)首次用以Zn(NO)3和NaOH为原料,以无水乙醇为溶剂成功制备了ZnO纳米棒,方法非常简单易行。以此法在不同温度、不同反应时间下能否同样制得ZnO纳米棒有待进一步研究。

(2)抑菌圈实验表明,自制的ZnO纳米棒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对白色念珠菌轻度敏感,对大肠杆菌不敏感,说明样品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要优于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将其与市售ZnO样品的抑菌结果相比,ZnO纳米棒样品抑菌性能更优。

(3)最小杀菌浓度测定实验的结果表明,自制ZnO纳米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1.5%,低于相关文献[8]报道,说明自制ZnO纳米棒具有较优的抗菌性能。

参考文献

[1]于美,刘建华,李松梅,等.氧化锌纳米线/管阵列的溶胶-凝胶模板法制备与表征[J].无机材料学报,2005,20(6):1363-1367.

[2]汤皎宁,龚晓钟,李均钦.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的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6,21(1):65-69.

[3]Bin Cheng and Edward T.Samulski.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one-dimensional ZnO nano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J].Chem Commun,2004,0,986-987

[4]朱新波,方晓东,邓赞红,等.ZnO纳米棒阵列的水热生长条件对柔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影响[J].无机材料学报,2012,27(7):775-779.

[5]景晓燕,匡巍巍,刘婧媛,等.醇热法制备ZnO纳米棒及其发光性能[J].应用化学,2009,26(1):90-93.

[6]孟阿兰,岑伟,李镇江,等.Ag/ZnO纳米复合抗菌剂解团聚工艺及机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38(2):358-360.

[7]沈琳,赵宗彬,邱介山,等.溶胶-凝胶法合成ZnO纳米材料及其抗菌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7,38(11):1908-1911.

上一篇:搜索服务公司下一篇:CCTV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