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义精神

2024-11-06

教义精神(精选3篇)

教义精神 篇1

摘要:摩门教运动是美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运动, 其主旨是要把承载新教思想的新英格兰清教主义发扬光大, 并与西进运动相结合, 使之在塑造和影响美国价值观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教义所体现的“机会均等”思想把诸多与之相关的美国价值观都串联起来, 堪为美国历史画卷之一大奇观。

关键词:摩门教,机会均等,个人主义

1

美国是西方世界中最具宗教情结的国家, 而且也是宗教种类最多的国家, 甚至被誉为“宗教联合国”。世界各主要宗教在美国都有比较强大的发展态势。宗教多元化已经成为美国宗教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其中新教, 天主教和犹太教是最主要的三大宗教。同时, 在美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依托基督教等传统思想文化建立起来的各种本土宗教和教派层出不穷。由于美国不实行国教制度, 政教分离的传统更使得宗教的发展不受太多约束。

在纷繁复杂的美国宗教文化领域里有一颗尤为璀璨夺目的明星—“摩门教”, 也被称为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 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 而今在美国西部形成了一个以盐湖城为中心的“摩门文化圈”, 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现在, 该宗教已发展到全球各地176个国家和地区, 总信众多达1300万之巨。《时代周刊》1997年8月4日报导, 摩门教是美国人数增长最迅速的本土宗教。

摩门教不仅是作为一种本土宗教而存在, 更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宗教运动, 从东席卷到西, 与新英格兰清教一脉相承, 并添加了一层浓厚的西进运动的文化色彩, 且夹杂着“天定命运”, “美国例外论”等多项美国人的价值观。摩门教运动不仅体现了美国精神的诸多层面, 更是参与造就了这些独具美国特色的精神文化传统。“机会均等”, “自由”, “个人主义”等具体的美国核心价值观在摩门教中都能找到鲜明的体现。

2

摩门教很明确的表达了“机会均等”这一美国传统价值观, 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与耶稣基督一样的属灵高度。根据该教义, 既然耶稣是神, 那么人类也可以成为神。O.Kendall White曾在《摩门新正统:一种危机神学》一书中谈到:臻达神性是通过认识并实践那些普遍的自然和伦理法则, 以及通过遵守永恒伦理规训以塑造所必需的品格来实现的;19世纪后期的一位摩门教神学家Orson F.Whitney声称:上帝之所以成为上帝, 在于他凌驾于一切含灵的智慧;另外福音书仅仅是一个通向光明, 智慧, 使人成为神的天梯而已。 (White 1987:66) 摩门教认为人类具有一种通过知识的获取进而达到与上帝等高境界的潜质, 在这方面该思想堪比基督教异端思想中的诺斯替主义。摩门教研究领域里的一位非同寻常的学者Sterling M.McMurrin认为:摩门教神学是一种在清教思想内迸裂出的现代版白拉奇主义 (Pelagianism) 思潮。 (McMurrin 1965:x) 这一思想正反映出美国人希望通过人人都应得到的均等的教育机会, 配合个人的努力, 最终实现其在经济或精神领域的理想这一“机会均等”的原则。

摩门教关于人神相似的教义甚至引出“人非神造”的理论。作为该教正典之一的《教义和圣约》这样写到:“人在太初也与神同在, 智能, 即真理之光, 不是被创造或制造出来的, 实际也不可能。” (93章29节) 自从欧洲宗教改革以来, 以彰显人性为主旨的各种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这在部分上对应于封建体制逐步让位于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演变潮流, 同时也伴随着以新教伦理为基本精神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把清教革命从欧洲转战到美洲的新英格兰先驱们其实也正想借着北美大陆东海岸的一片沃土尝试建立一块真正属神的国度。相对于天主教或者英格兰国教的森严等级制度, 公理宗的乡镇议会已经是大大彰显了个人的价值和潜能。如果说像Roger Williams和Anne Hutchinson这类异议人士掀起了一场把捍卫个人价值的努力在美洲进行到底的革命序幕, 那么大约90年以后的摩门教运动更像是与之遥相呼应的高潮部分, 只是这个舞台大幕从东扯到西, 把个人价值的思想包裹在了西进运动里, 并逐步透出一种“天定命运”的内涵与美国人特有的乐观主义。摩门教的“人非神造”这一思想把人类的潜能无限延伸了, 把人类拔高到与神等同的境界, 进而使神不再以“造物主”的身份而存在, 而是以“管理者”的身份统领宇宙万物, 而其中只有人类有能力通过自身努力臻达神性, 与神比肩。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神并没有从虚空中创造万有, 而只是一个先行者, 是人类精神进化的终极榜样;神在各方面也是有限的, 并受到宇宙法则的约束, 而人类也受到同等约束, 但仍然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逐步与神趋同。这种把人和神在机会上视为均等的思想可谓新教革命在捍卫社会平等方面取得的巅峰性成就。

虽然在人神关系方面主张“机会均等”, 但是神依然在智能上凌驾于一切含灵, 因此信徒总是需要来自神的启示。在这方面, 摩门教与唯信仰论 (antinomianism) 和白拉奇主义一样主张任何人都有可能接受神的直接启示。另外, 由“机会均等”思想带来的乐观主义使摩门教信徒更加强调个人的努力是实现梦想的重要条件, 这和“美国梦”的价值观不谋而合。而美国人特有的乐观主义也表现在“天定命运”所蕴含的扩张主义。

个人能够接受神的直接启示为个人努力提供了智力引导, 这也是在精神领域的乐观主义。另外, 摩门教甚至取消了“原罪论”, 为美国人所渴望的“自由”价值观扫清了又一大障碍, 让人们具有更大的自由选择权, 使“个人主义”有了一个全新的起点。这与仍然生活在加尔文预定论思想阴影下的新英格兰清教主义迥然不同。

3

摩门教教义为美国精神中的“机会均等”思想注入了一种特有的宗教文化因子, 把承载新教思想的清教主义延伸到美国西部, 并进一步发展壮大。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告诉安德鲁·怀特大使:“摩门信徒向世人传播了美式宗教”。Leonard J.Arrington甚至认为:摩门教把清教和民主结合起来了。 (Arrington1958:4) 而清教和民主恰恰是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中的核心关键词。从某种程度来说, 摩门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 更是一场运动, 一段能体现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插曲。由于宗教在美国社会和文化中占据了特殊而核心的地位, 因此摩门教和美国精神便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精神至少可以在某些重要方面从摩门教寻到诸多印记;而认识摩门教也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的领会美国精神。

参考文献

[1]、《摩门经.教义和圣约.无价珍珠》.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台北发行中心, 1982

[2]、蒋栋元.《走进神秘的殿堂—摩门教》.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3]、Arrington, Leonard J.Great Basin Kingdom:An Economic History ofthe Latter-day Saints 1830-1900.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4]、McMurrin, Sterling M.The Theological Foundations of the MormonReligion.Salt Lake:University of Utah, 1965

[5]、White, O.Kendall, Jr.Mormon Neo-Orthodoxy:A Crisis Theology.Salt Lake:Signature, 1987

浅谈基督教义的现实意义 篇2

关键词:基督教教义,现实意义,博爱

2010年1月30日北京时间下午四点,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的决赛落下帷幕, 获得冠军的小威廉姆斯站在领奖台上, 她的获奖感言中第一句话是:“我要首先感谢上帝, 我能够获得冠军一定是他在保佑我, 谢谢他。” (1) 包括小威廉姆斯在内的许多名人在访谈中常常会提到自己在面对即将输掉的比赛, 或者经历生活中挫折的时候, 是上帝让他们内心强大起来的, 是那份虔诚让他们找到了自己。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基督教作为世界上信奉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宗教的魅力之所在。

现代社会, 许多人常常迷失自我, 或者被竞争的压力打倒, 或者被仇恨压抑最后酿成“马加爵”似的惨剧, 或者将他人的生命视作草芥, 在错误之下还能喊出“我爸是李刚”的“豪言壮语”。富士康“十几连跳”是变化中的社会凸显的问题——农民工的心理问题,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同样让城市人口面临精神生活的缺失, 而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 “消费是消费社会唯一的神话” (2) , “没有永恒, 没有赎罪, 没有拯救, 只有当下的快乐、耗散的过程, 而过程就是一切” (3) 成为当代城市年轻人的内心独白。

而“人是先天具有理想遗传基因的动物”, 正是这样的现实状况使得他们需要一种“道德规范来赋予他们意义感和目的感”。以仁爱和救赎为主要教义的基督教成为现代人寻找内心归宿的道路之一。在韩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基督教徒人数增加, 因为“宣扬个人拯救和个人命运的基督教在混乱和变化的时期则可以给人以更可信的安慰。” (4)

基督教在公元11世纪分裂成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 并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中又分离出基督新教会以及其他小的派别。尽管不同教派的教义会有所出入, 但主要教派在信仰上的共同性远大于其差异, 而其宗教精髓便体现在教义之上。

基督教教义主要体现在“博爱”二字之上——爱上帝和爱仇如己。用爱来对待每一个人, 用道德来改变恶人, 这既是耶稣的主要教义, 也是他的教化方法。在新约的开篇《马太福音》, 耶稣明确指出, “诫命中最大的是爱神, 其次是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5)

爱神就是爱上帝, 它是恢复人和上帝和谐关系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条件, 它意味着忠诚、信仰、接受和献身。神是善良、博爱、公正、仁慈的集合体, 爱神就是效仿神的这些品德。爱神, 同样让人们在面对自然和未知世界之时能够心存敬畏, 而不会把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 从而无限膨胀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而是让人心中有所敬畏, 行事有所顾及。

爱人如己也是这一精神的延伸, 同时, 马太福音第五章44条还说, “只是我告诉你们, 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依照基督教教义, 自高自大导致了原罪的产生, 既然人都是上帝创造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这种平等的关系唯有靠无私的爱来维持, 包括爱自己的仇敌。因为“爱是坚忍的、仁慈的、有爱就不嫉妒, 不自夸, 不骄傲, 不做鲁莽的事, 不自私自利, 不轻易发怒, 不记别人的过错, 不喜欢不义, 只喜欢真理。爱能包容一切, 对一切有信心, 对一切有盼望, 对一切能忍受。” (6)

因为强调“爱人”, 因此基督教义教导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 在行事之时同样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能像“资本家”那样, 榨干工人的最后一滴汗水只为了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样的, 基督教义教导我们要不自私、不嫉妒、不骄傲, 而这些人类的弱点被基督教义所规范, 人要承认自己的弱点, 但是要超越自

身以达到至善的境界;不做鲁莽的事, 不轻易发怒, 社会秩序井然, 人不要动不动就以“跳楼”终结自己的生命, 不轻易发怒, 人要忍耐要有涵养;不喜欢不义, 只喜欢真理就是告诫大家要有明确的是非判断;爱是忍耐和包容, 而无论面对如何的境地, 都要抱有希望。每个人都要修身和博爱, 修身律己是博爱的前提, 博爱是道德实践的目标指向, 由爱神、爱人如己所构成的现实人生就会把一种新的内涵赋予世界, 从而超越有限的自我, 达到理想的至善境界。

而在马太福音的第五章节3-10条中, 耶稣说道:“虚心的人有福了, 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 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 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 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 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 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 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在这些论述中, 我们不难发现, 基督教义强调了一种和谐秩序的构建, 给人以心灵的安慰, 精神的寄托, 它怜悯弱者, 鼓励人们恪守正义, 提倡信徒们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虚心、温柔、清心等等, 而这些正是我们被我们社会所逐渐遗忘的东西。

而其教义中主要的创世说、三位一体说、灵魂不灭说等神学教义主要阐述了人与神的关系,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原罪说”。

基督教对人性的假设是“人生来是为了赎罪的”。而对人性的定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如何看待世界、人如何看待人生的意义等。“人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犯罪, 带来了死。从此, 罪与死入了世界, 世人生而有罪 (罪性) , 必然会犯罪 (罪行) 。如果没有神的救赎, 都要走上灭亡之路, 不仅肉体要死亡, 灵魂也要永远死亡。” (7)

在圣经旧约中《创世纪》的第3章讲述了人类始主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禁果而失去伊甸园, 是罪性使人和上帝隔绝, 使人终身受苦, 不得解脱。而这样的人性论使得基督教徒在心中树立起救赎的概念, 反过来让人们更加信服“博爱”的观念。这样的人性观树立让人们拥有一个更加谦逊的人生观, 体会人情温暖、治疗, 拥有深刻的精神体验。凡事忍耐凡事希望, 在上帝的面前人人都应该是虔诚的, 人的一生需要救赎和顺应, 而不是以神的姿态在消费构成的社会中去征服、去挥霍。人应向善, 人有向善的可能性, 唯有向善才能升华生命, 终而实现人生的意义。

在阐述“人”的时候, 圣经写到“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 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 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名叫亚当。”一方面, 上帝按照他自己的面目造了人, 并要他掌管万物, 但是另一方面, 人和万物都是泥土造成的。而这就暗示了人的特殊性, 人既有和神一样的外表, 又和世间万物有共同的自然基础。因此, 人需要不断向善, 向神靠拢, 并且人也不能凌驾于万物之上。界的渗透为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面对国外媒体大规模兼并重组势头, 中国文化产业要加快重组步伐, 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所有制之间的界限, 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建立大型跨行业集团, 实现企业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 建立企业品牌和文化产品品牌, 进军国际市场。我们从好莱坞的大成本制作电影、著名品牌广告、国际文化活动可以看出, 文化产品的制造需要大量资本, 有时候为了几秒钟的效果会耗资上亿元, 这对于分散作业的小规模公司是无法承受的;其次, 文化产品制作过程中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技术的开发费用很大;同时文化产品信赖的主要资源是高水平人才, 他们的薪水常常是天文数字。这要求文化企业要有一定的资本和规模, 即使是小成本制作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 它们的推广和传播也需要大量的金钱。这就要改变多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习惯运用的行政思维和行政手段。我们需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规划和管理, 如尽快建立一套动态有效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 制定有利于促进文化产品生产和贸易的政策法律, 包括文化贸易的项目审批、外汇管理、商品结构、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严格按照被认可的体制和法律框架办事, 而不是由某一个文化管理部门简单的个人意志去掌握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权力。同时我们的体制设计和政策制定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企业提供一个有法可依、有政策导向、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教育、文化、体育、出版、会展在计划经这样的阐述其实暗示了人本来应该的状态, 那便是行善并且与世间万物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基督教教导我们人必须通过道德修养, 不断地用善念进行自我救赎, 以防止恶念外化恶行, 把效法上帝作为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的进路, 最后把生命的目标上升到人神合一, 以成就上帝、自然万物与人类之间的和谐。而在当今世俗化、自我放纵的消费社会, 通过对基督教义中规定的和谐秩序、人类团结的价值的肯定也许能够拯救当前社会集体中存在的浮躁和无所适从, 让人们停止“狂欢”看清生命本来的面目。

参考文献

①http://news.sz.js.cn/sports/all/zh/29185.shtml

②③彭逸林《人文, 真实的宿命》, 重庆出版社, 第67、89页

④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 第79页

⑤圣经·新约 (马太福音22:37-40)

⑥圣经·新约 (哥林多前书13:4)

⑦http://zh.wikipedia.org/zh-cn/%E5%9F%BA%E7%9D%A3%E6%95%99#_note-6

浅析基督教教义与西方宪政主义 篇3

一、宪政主义概说

宪政是一种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它主张以宪法体系约束政府权力并保障公民权利。它以民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个人自由为目标、以分权制衡为手段。宪政主义代表了西方政治文明的最高成就,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架构的根本原则。

宪政主义重视法治,要求宪法和法律的至高无上性,即政治运作的法治化,目的在于防止权力滥用。宪政往往通过分权制衡来防范政府权力的滥用,维护公民权利,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在宪政国家,政府和公民的行为都是有边界的,不能互相僭越,既防止了政府滥用权力导致的暴政,又防止盲目民主导致的暴民政治。

任何一种理论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根基。宪政主义就是根源于基督教文化和自然法传统。作为长期影响西方社会的宗教传统,基督教文化对宪政主义的兴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基督教教义与宪政精神

1、原罪学说与人性的复杂

基督教教义为宪政提供了神学的理论支撑。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而人类是最特殊的作品,因为人类是按照上帝自身的形象创造的。但是人并非十全十美,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因没能经受住试探,偷吃禁果而堕落,犯下了原罪。于是上帝惩罚人类,让人类世代来背负赎罪的使命。

该教义传达了基督教文化对人性的界定:一方面人具备很多光辉、高贵和尊荣,因此人类理应得到尊重、保护以及上帝的恩典。但另一方面人又是阴暗、邪恶的,永远脱离不了原罪的诅咒,人的罪恶是根深蒂固的,犯罪是随时可能的。并且被称为“罪感文化”的基督教更强调人的邪恶属性,强调要防范人犯罪的意念和行为。这体现了基督教对人性的悲观态度和西方政治现实主义传统,其立足点就是正视人性的复杂和缺陷。

基督教人性观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对政治和权力的态度也是复杂的。基督徒可以一定程度上忍受政府的暴政,他们会将其视为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但这种忍受并非没有底线。基督徒眼里的国家政府是一种双刃剑,它充其量能维护最低限度的和平与秩序,却不能带来至善至美,因为人世间的政治统治者是人不是神,而是人就会犯罪。人的普遍沦落使得没有任何人有资格拥有支配他人的绝对权力。因此基督教文化对任何人的德性和能力都不能百分百的信任,尤其对于掌握权力的人更是高警觉。所以政府必须有限地、规范地使用权力。这就是通过自由立宪实现一个“有限政府”:一个有任期的、由人民定期选举的政府;一个在某些领域永远无权做出决定的政府;一个像普通公民一样守法和负责任的政府;一个内部有分权和制衡机制的政府。 (1)

强权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却不能成为永恒的真理,如果暴政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那这种行为就是对上帝意愿的悖逆,毕竟在基督徒看来,上帝在惩罚自己子民的同时又是爱人的,祂甚至派自己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临人间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替人类赎罪,那地上的统治者又有什么资格肆意无度地迫害上帝的子民呢?因此在基督教文化就认为应对掌权者的权力加以防范和限制,这就符合宪政主义的理念。另一方面,虽然人是堕落和有罪的,但这并没有使神赐予人类的尊贵、美好与光明完全泯灭,人们仍然配得上享受上帝给予的恩典和喜乐,这就要求要珍视和保障人的权利,如生命权、人身自由、财产权等,因为这些权利都是上帝赋予的,所谓的天赋人权的神学理论来源就在于此,而世俗君主必须通过立宪等制度形式保障这种上帝赋予的人权。

2、契约精神与平等理念

基督教教义呈现的契约精神同样是对宪政主义的有力支撑。基督教的宗教经典圣经分为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之所以将圣经称之为“约”,就是说圣经不仅是神的话语,而且是神和人以约定的形式制定的律法。所以基督教文化中拥有着强烈的契约精神,这种契约包括两种:一种是上帝与人订立的契约,该类契约的目的在于保证上帝超然的父权得到世人的认可。在这种约定中,上帝是与人类进行的约定,而并不是单独同某一阶层或群体的人约定,因此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都要遵守上帝的律法,并且只有上帝才能成为人终极意义上的主人,而绝对不是人本身。另一种契约是君主与人民定立的契约,它确定了人们在世俗政治中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其主旨在于,保证人民服从君主,同时君主也有义务尊重人民的权利、增进人民福祉。人民在与君主签定契约的过程中,永久地享有反对君主的权利。

此外,由于君主只是地上的王,它不能取代那位全知全能的上帝。相反,地上的君主在上帝面前也同普通民众一样,都只是上帝的子民,没有什么本质的特殊性。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下层民众对君主的服从必然是有限的。这种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同样为限制政府权力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继而为宪政体制的实现营造了有利环境。

小结

尽管单纯地从宗教文化的角度不能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但这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研究问题的视角。基督教文化中天然蕴含许多重要价值理念,如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等观念是现代宪政体制必备的因素,它促使了欧洲的意识形态从中世纪向近现代过渡,促进了宗教自由向政治自由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基督教文化传统对西方现代宪政主义的形成与确立做出不可忽略的重要贡献。

摘要:基督教文明对西方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基督教教义中的蕴含的一些观念如原罪观、契约观、平等观、自由观等, 对西方社会的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应该说诞生于西方的宪政主义制度同样是在基督教文化和教义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基督教教义,宪政主义,西方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玉忠.论基督教文化对欧美宪政精神的影响[J].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2]季金华, 刘腾腾.论基督教传统对西方宪政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上一篇:弑母行为下一篇:创新创业意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