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会的信息化建设(共12篇)
基层工会的信息化建设 篇1
本文立足于辖内基层央行, 通过分析基层央行当前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结合上级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规划, 思考进一步推进基层央行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一、基层央行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 在用设备的配置良莠不齐, 更新换代周期较长
基层央行的硬件设备主要由上级行按需统一购置, 虽然近年来每年都有少数新设备分配到基层央行, 但由于硬件设备的技术发展迅速, 支行在用设备的配置和性能呈现较大差异。以海南省白沙县支行为例, 目前在用的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配置间于奔四2.0G与双核2.93G之间, 内存配置间于256M与2G之间。从使用时间来看, 目前支行在用计算机使用年限在4年以上的约占25%。随着办公软件系统与业务系统规模和复杂性的不断增大, 应用程序对硬件系统配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相对低配的设备上运行应用程序时常会出现无法响应或发生错误等异常情况, 这对日常办公与业务处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 科技人员知识结构更新缓慢, 创新能力不足
基层央行配备的科技岗工作人员通常仅有1名, 且大多为非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毕业, 未曾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培训和教育。随着中心支行与县市支行应用系统结构的不断调整, 越来越多应用系统的数据和处理集中到上级行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 基层央行只是通过客户端与远程数据和处理中心进行连接和操作, 这势必造成基层央行科技人员对应用系统整体概念与结构认识的不足, 不利于科技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近年来, 基层央行逐渐呈现人员配置难于满足岗位设置需求的状况, 科技人员通常需要兼任其他的工作岗位, 较难集中精力和时间学习快速演进的科技知识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而仅仅满足于完成日常的运维和保障工作, 缺乏探索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 业务人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很有限
由于基层央行人员流动缓慢且年龄结构逐渐老化, 基层业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偏低, 除了日常简单的文字、表单处理或按照操作指令进行相关业务操作外, 缺乏思考、分析和解决日常遇到的信息技术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力, 对科技岗工作人员的依赖性较大。从参加全国专业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情况来看, 以白沙县支行为例, 目前达到基本要求即通过三个科目 (模块) 考试的业务人员人数仅占66.7%, 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此外, 缺少信息技术学习、交流的良好氛围和平台, 是基层央行业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提高缓慢的原因之一。
(四) 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较淡薄, 风险警惕性不高
办公计算机是目前存储和处理业务信息的重要载体, 计算机口令和各业务系统的密码是实现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 但由于个人涉及的业务系统越来越多, 将口令或密码记载在纸上成为一种简单便捷的方式, 然而一旦记录口令或密码的纸张遗失或被他人获得, 将对信息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由于工作需要暂将口令或密码告知相关人员, 但事后未及时进行更换也是安全与保密意识淡薄的体现。移动存储介质为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方便快捷地进行信息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若对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和管理不当, 将可能造成个人过失泄密或为他人窃取机密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推进基层央行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 优化硬件设备的配置并统筹使用
对未达“退休”年限的硬件设备进行优化配置, 不仅可以节省经济开支, 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理念也是不谋而合的。例如, 可为那些处理器性能较好但内存容量较小的设备进行适当的扩容, 或将配置与性能互补的设备重新组装来使用。此外, 根据硬件设备各自的配置和性能特点进行统筹规划、使用, 能够更好地提高设备资源的利用率。例如, 可将处理速度快、存储容量大的设备用来运行规模较大、对硬件资源要求较高的应用系统, 而处理速度较慢、存储容量较小的设备用来运行规模较小、对硬件资源要求较低的文本处理或网页浏览等应用程序。
(二) 加强对基层科技人员的培养, 创建良好的科技交流与学习平台
为了让基层科技人员能够有一定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精力和时间, 在不影响支行整体业务开展和运作的前提下, 应适当减少科技人员的兼岗工作。同时, 应积极鼓励并为基层科技人员参与上级行组织的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项目创造机会, 使得他们对新应用系统的原理和功能能够获得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基层央行科技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对较低, 定期邀请行内外专家、上级行或同级行技术骨干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讲座或举办技术研讨会, 有助于向同行取经和交流实践经验。另外, 基层央行的科技工作者具有接触一线科技问题的宝贵机会, 对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断进行提炼和总结, 有利于为未来央行信息化建设的改革与发展献力献策。
(三) 提高业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从而提升个人综合履职能力
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 增强业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对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业务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央行的科技人员和青年干部职工应带好头, 加深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积极创建一个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个人综合履职能力的良好氛围。如可采用在支行网站上开设科技信息交流栏目, 定期发布信息技术知识文章, 分享个人操作经验或发布技术疑问等形式, 或通过组织专项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和竞赛, 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学习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此外, 应重视发挥青年干部职工学习速度快、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的特点, 可尝试组织年轻和年长员工“一对一”的学习帮扶团队。
(四)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密制度, 提高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相关制度, 有助于对日常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对于办公计算机应要求使用人给计算机设置满足高安全系数要求的口令, 并定期更换。不在计算机旁时, 应将计算机置于提示用户登录并输入密码的界面或关闭计算机。此外, 应禁止办公计算机直接连接互联网。对于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应严格给予约束和管理, 通过制定详细的领用申请、审核、归还、销毁制度, 做到谁在使用、用于何事、何时归还等一清二楚。此外, 应加强对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 鼓励全体职员一同行动, 科学地运用人防、技防等方式来保障信息安全。
(五) 研究和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化故障应急方案和演练方案, 提高抵御信息化风险的能力
建立信息化故障应急方案是确保信息化故障发生时能够快速、准确恢复正常运转, 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制定应急方案时应重点考虑对重要信息系统数据的保护和快速恢复, 以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重新提供正常的服务。而定期开展信息化故障应急演练, 有利于发现应急方案中的薄弱环节, 通过对应急方案、应急措施及方法的不断修正, 逐步提高应对新时期信息化风险的能力。
基层工会的信息化建设 篇2
第一,农村信息化的物理网建设成就显著,但信息服务网特别是内容的服务严重不足,导致农村信息化仍停留在“架桥铺路难行车”的状态。
第二,农村信息网缺乏统一规划,各部委缺少联动,运营商之间恶性竞争,使已建成的网在信息传输上很难互联互通。
第三,基层电信运营公司的领导干部和
员工,缺少对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认识,缺少对农业、农户的基本了解,因此,很难找到有效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手段,运营商在这方面的培训严重不足。
第四,中国农民对通信与信息服务的承受能力仍很脆弱,村通工程仍处在国家花钱,村民被动接受的状态。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关键问题
第一,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理论支撑。
目前,关于农村信息化研究的部门很多,但大都基于物理网的建设上,缺乏对农民需求的了解,因此,诸多报告都在提议加大宽带投资、加大网络、基站、设备投资,使舆论界单纯地认为农村信息化建设落后是由于基础设施投资不足造成的。但是,基础设施之所以投资不足,关键是因为地方政府、乡镇、农民没有真实地感受到农村信息化可以带来的好处,于是,搞点形象工程,应付上级检查,买几台电脑做个样子成为普遍现象。由此可见,科学、客观的舆论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农村信息化要分清不同层次信息化内涵。
农村信息化的内涵应是以信息技术和设备,以信息服务改变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提升社会文明和物质增长,提高农村社会经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产出能力的过程。
在研究实践中,一定要科学区分农村、农民、农户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特点和地位。
第三,农村信息化建设不能一刀切,应循循善诱,让农民看到实惠和好处才可能大力发展。
渐进式的、以点带面式的农村信息化推进途径,对于可持续性的提高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既是一个紧迫性的问题,又是当前必须尽快实施的重大举措。
第四,在目前的国情下,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政府投入为辅,农民不付费、少付费,中间环节消化费用,是建立农村有效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
目前,农村信息化的推广模式大至有以下四种,即:政府主导模式,如宁夏政府在2332个乡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电信运营商主导模式,如中国电信在1000个县级和10000个村级示范试点,中国移动开展的农信通工程等;行业联合会/合作模式,如北京大兴区庞各庄西瓜产销联合会;特许权经营模式,如英特尔、四川电信和商务部:1000个乡村市场项目;私营部门模式,如联想:300个信息化体验中心,广东培训50000人。
在目前的国情下,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政府投入为辅,是重要的投资手段,要使电信运营商拥有投资积极性,必要的普惠模式和商业模式须双管齐下,在内容提供上,支持公司化、市场化的内容提供商的发展刻不容缓,而服务收费的多元化,特别是农民不付费、少付费,中间环节消化费用,是建立农村有效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
第五,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要靠地方政府的支持,没有地方政府的配合及相关的区域规划,农村信息化将处于无地生根,无水之源的状态。
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及诸多体制性因素使工信部、电信运营商的规划在一定范围内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行为,这在沿海基础网的建设中已日趋明显。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对策操作问题,要找到一条地方政府有积极性、工信部及国家政策能够到位,运营商能够有效安排建设投资及有效提供服务的对策。目前,能够看到的成功案例,均是电信运营商与地方发改委、农委、地市县政府的协同作战完成的。
第六,改善农村通信网建设的竞争环境,加强监管和规制建设。
可以做出的基本判断是,未来3-5年内,中国一定会出现新的中小型运营商,并在局部地区与主运营商展开竞争,同时,在3g发展进入成熟期后,还会出现一批虚拟运营商,加上不同运营商的竞争,近期农村通信市场的竞争会呈性竞争激化的趋势,对于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如何制定有效的发展经济规划和竞争策略,是拓展农村新市场的关键问题,也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对于无线市话,诸如phs、cdma450、scdma等系统在农村的作用,应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和管制政策。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问题
关于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党校 信息化 网络化 建设
党校作为党的干部教育基地,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基层党校要充分熟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主要任务,采取切实措施推进党校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这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是新世纪党校发展的需要。
一、要充分熟悉党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党校信息化建设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社会已见端倪。党校信息化建设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党校,使党校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阶段。加强党校信息化建设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需要。
党校信息化建设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特网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载体。党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阵地,无论是从理论阵地、舆论工具、社会窗口,还是技术平台方面,都不可能脱离这片布满生气与活力的空间。
党校信息化建设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校信息化建设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搞好党校信息化建设,推进干部教育事业,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同过去相比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发展也极不平衡。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发展极不平衡,既有主观上熟悉不一致的表现,也有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软、硬件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平衡。除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党校外,不少基层党校还没有充分实现党校信息的查询与共享,未能建立与应用信息数据库来处理各种教学、科研及治理信息,缺少各种新型的信息设备。
干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落后,利用率很低。不少基层党校学员档案治理不规范,数据库建设、维护和信息服务工作不到位。数据库应是动态的信息资料,在数据更新时,应结合干部教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干部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对信息服务工作的需求,不断修改与完善信息内容,丰富信息资源,满足工作需求。由于干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落后,利用率很低,还达不到干部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从事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人员素质还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当前,很多基层党校缺乏受过专门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治理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人员信息认知能力差,缺乏开发信息资源和交换、使用信息的能力。结果导致一些效果很好的教育、教学软件不能在党校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三、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加强党校信息化建设,是党校干部教育事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主要面临着如下任务:
远程教学网建设。远程教学网是全国党校系统干部教育信息网,是党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党校卫星远程教学网系统由中心党校网络中心和各地工作站组成,拓扑结构为星状网。这种结构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等优点。各地工作站按功能与规模分为A级、B级、C级站。远程教育创造一个全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开拓了党校教育事业的新领域。
校园网建设。校园网即校内计算机局域网。它是实现党校信息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远程教学网和数字图书馆要依托校园网来实现,党校的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函授等治理工作都可以在校园网平台上实现信息化,从而实现整个党校事业的现代化建设。
数字图书馆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概念——数字图书馆。其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
四、推进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和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知识与科技手段,加强党校信息化建设,就能够大力推进党校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
1.更新观念,充分熟悉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建设在党校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却有不少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熟悉不够,认为搞信息化费力不讨好,花了大量的金钱,效果不明显,还得学新知识,不如维持老办法。必须更新观念,从思想上纠正这些错误熟悉。信息化建设是党校的基本建设,不搞信息化建设,党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就会落后,党校的教育事业就会落后。信息化建设关系到党校的发展前途,必须搞好。
2.使用好远程教学网资源
要把远程教学网资源用足用好,需要对教学课程体系精心设计,还可以根据党校工作的需要,安排一些理论研讨会和工作会议。要加大远程教学工作的推进力度,将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同党校学员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提高远程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3.规划好校园网的应用功能布局
校园网的功能定位主要是服务于教学、科研、治理和高素质领导人才的培养。现阶段校园网的应用功能布局至少应该包括:校园信息板块,它涵盖办公、治理、综合服务、对外交流等内容;教学科研板块,它涵盖师资队伍、主体班次、招生培训、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内容;数字资源板块,它涵盖传统图书馆的书刊信息、现代化图书馆的数字图书电子刊、学科建设的专题资源、理论前沿的网络导航、自建的特色资源数据库、教学课件和视频点播以及电子邮件等内容。
4.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党校人员的信息素质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积极引进具有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培养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始终把党校队伍建设摆在工作的首位,努力提高党校人员的信息素质。
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篇4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工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高校工会组织是代表和维护广大教职工基本权益的群众性组织, 在促进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推动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推动工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高等学校的工会组织来说, 推进工会信息化建设工作是新时期创新工作模式, 转变工作方式, 提升工作效率, 更好地发挥工会民主职能作用的迫切需要。
1 当前高校工会组织的现状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当前高校工会组织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 比较突出的包括:工会组织职能定位模糊;教职工参与工会运行管理过程不充分;高校工会维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1 高校工会组织职能定位模糊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高等学校的工会组织是由广大教职工构成并服务于教职工利益的群众性组织。但由于相关制度的规定, 当前高校工会组织一般由党委直接管理, 高校工会已经成为一个行政部门, 其组织、引导、服务、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功能被淡化。
1.2 教职工参与工会运行管理过程不充分
广大教职工参与工会活动及日常运行过程的态度不积极, 高校教职工也没有理解高校工会的存在价值, 他们一直把高校工会当作是离退休职工娱乐以及给职工发放福利的组织。出现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工会现有运行模式与工作方式的限制, 教职工参与工会活动的途径不够充分。
1.3 高校工会维权机制不健全、维权的力度不大
由于多种原因, 高校工会在高校中都是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部分高校民主管理仅体现在文件上, 对于一些与教职工权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并未采取实际有效的民主管理措施, 实行民主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有限, 还没有真正做到完全意义上的民主管理。高校工会组织的民主监督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同时不利于教职工的表达自己诉求与见解。
2 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1 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更好的发挥高校工会在组织、监督等方面的基本职能, 通过维护高校教职工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促进高等学校的民主管理与改革发展。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是创新工会工作方式、实现工会基本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直接目标是给教职工提供更加便捷的参与工会活动的方式。其间接目标是充分发挥其服务和民主监督的职能, 促进工会回归其群众性组织的本质属性。
2.2 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2.2.1 做好宣传工作, 提高对教职工对工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首先高校工会组织者要充分重视工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创新高校工会工作方式、推动的工会组织建设的高度来宣传该项工作;其次、要认识到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设施信息化, 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来提升工会组织管理水平、增强高校工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最后、通过宣传广泛动员广大教职工, 提高广大教职工对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认识, 为日后参与工会获得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2.2.2 加强工会信息化平台建设, 提升工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建设一个方便快捷、功能齐全、内容充实的工会网站是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举措之一。高校工会网站、BBS系统等是宣传工会各项服务与管理工作的载体, 是高校工会与广大教职工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是收集、统计和发布教职工意见的重要途径。高校工会网站要从教职工的实际需求出发, 尽可能满足广大教职工在信息获取、信息反馈、在线互动交流等方面的功能要求。
2.3 利用新技术, 拓宽信息化建设渠道
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 一些代表性的新兴数字传播工具 (如:微博、微信、APP客户端) 已被广泛应用。新兴传播工具在信息发布、传播广度与速度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高校工会要充分利用新兴传播工具提高工作效率、畅通沟通渠道、改进服务质量, 拓宽工会组织的信息化渠道, 切实体现信息化建设的时效性与实效性。通过新兴传播工具, 真正做到教职工点开手机就能找到工会, 有需求登陆微信就能反映, 提高教职工在工会活动中的参与度。
2.4 健全高校工会管理信息化系统, 提升工会管理与服务工作水平
建立健全工会日常管理信息化系统, 提升高校工会服务工作与管理水平, 是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高校工会组织的传统管理方式, 已经很难适应当前高校工会工作的需要, 所以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来加强高校工会的组织建设, 对高校工会成员及相关组织信息进行全面跟踪管理。工会组织者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提升工会管理水平和服务职工水平, 充分发挥工会管理信息化系统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功能。
3 结论
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要围绕更好的服务教职工、更好的发挥工会职能这个目标展开。通过工会组织信息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提升工会服务质量、创新工会服务方式。
摘要:信息化建设是创新高校工会工作方式、方法的主要途径之一。论文分析了高校工会管理与运行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阐述了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并就完善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给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会,信息化建设,微信
参考文献
[1]张瑶宁.新时期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初探[J].山东工会论坛, 2015 (01) :58-59.
[2]赵利青.网络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工会工作的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 2014 (01) :199-200.
[3]肖文辉.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探讨与实践[J].社会科学家, 2006 (S2) :298-299.
基层工会的信息化建设 篇5
张豫闽
如何把信息化建设与创新监管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有效融合起来,依托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市场监管和服务发展的能力,积极推进工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是当前各级工商部门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首先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基层工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建设,轻应用
如今,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是相当不够,并不是将其当成是推动业务创新、制度创新,推动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的重要手段。从而造成了在信息化建设中,一方面各地对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不断从有限经费中挤出资金加大信息化装备的投入。但另一方面,对信息化在工商行政管理中的运用却不够重视,特别是在相当一些业务领域,已经开发出的应用软件利用率不高,阻碍了信息技术在工作中应用的规模和深度,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重维护,轻管理
如今基层工商部门普遍把信息化建设当成只是一项装备建设,把信息部门只当成是电脑网络维修单位,只要做好技术保障就行,信息部门人员
配不齐、配不强,对全局信息化工作缺乏必要管理意识,缺乏足够的力度和有效的方式,协调、督查作用得不到发挥,建立的各种制度没有真正落实,信息化工作推不动、展不开。
(三)重监管,轻服务
工商系统掌握的企业信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我们这些信息资源却没能充分运用到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上。我们的信息系统是以自身工作流程为基础开发设计的,未能体现“经济调节、公共服务”这一基本职能,没有贴近百姓的生活,没有融入地方服务大局,而且数据资源共享程度差。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人才基础不牢固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然而以现在工商系统的现状,通常是处于“既聘不到,也养不起”的尴尬境地,基层信息化人才匮乏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人才的匮乏将客观上严重地制约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
(二)工作机制不顺畅
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干部未能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和工作模式的桎梏,沿用着以住传统手工的作业方式开展管理工作,制定管理制度,信息化反而成了手工作业的附属,成了书式档案的简单再复制,这样不仅不能通畅地利用信息化延伸监管服务触角,提高监管服务效能,反而使信息化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基层的工作负担和经费负担,影响了基层运用信息化技术的积极性。
(三)制度创新不充分
我们现有的工作制度和机制的技术基础大多还是传统的手工作业,而现有的应用软件都是以现行业务制度和流程为基础开发设计的。必须在有关制度和有关流程上进行创新,才能够发挥计算机及其网络的作用,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
三、建议及对策
(一)科学规划,避免无序发展
信息化建设要求我们建立科学合理、目标明确的发展规划和职责明晰、协调有力的组织机构,在规划中要坚持 “优先发展”、“可持续发展”、“适度安全”三个原则,正确处理强化监管与优化服务、当前与发展、安全与节约的三个关系,认真解决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兼容、域名关联度低、信息共享性差等一系列问题,为纵向和横向联网,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打下基础。
(二)转变观念,消除思想障碍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传统工商业务的电子化,要对原有业务架构、行政模式、行政观念带来一定的挑战甚至是冲击。因此,首先要转变观念,以科学的发展观把握信息化建设。要全面认识信
息化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增强干部投身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要引导干部职工深刻认识信息化带来的变革,形成应对信息化建设的清晰思路,清醒认识到信息给工商行政管理模式带来的新变化,积极正视、敏捷应对。
(二)点面兼顾,解决人才瓶颈
要把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推进信息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努力做到全员提高,骨干示范,专业求精。一要切实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整体操作应用水平。要进一步创新内部教育培训考核的方式方法,在上要紧密联系实际,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奖优罚劣,把培训成效落到实处。二要培养好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应加强与高等院校、实力雄厚电脑公司的沟通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技术专家、学者向系统内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授课,选派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到高校学习或到电脑公司跟班,培养出实用型的信息技术开发人才和应用人才。三要积极吸收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在编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招考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给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四要使用好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要通过事业来吸引、留住信息技术人才,真正做到在政治上给待遇、经济上给倾斜和政策上更灵活,要加大信息岗位与业务岗位间的交流力度,着力培养既熟悉工商业务工作,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体制创新,提升应用层次
首先要把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结合起来,既要进行技术创新,又要进行体制创新。要求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方式,从办事程序到沟通流程,都要围绕技术变化而改革,甚至重新设计,仅有“快马”而依然用“旧车”是不行的。要改变以往孤立作业、单向发布指令的传统模式,变为借助信息资源连续完整的优势,将传达布置工作提升为分析、决策、控制,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把握辖区经济发展趋势,实时锁定、跟踪监管对象,提高打击经济违法违章行为的能力,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指挥能力,提高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为上级领导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内外结合,避免信息孤岛
基层工会的信息化建设 篇6
关键词:信息化;工会信息化;工会网站建设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065—02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浪潮逐渐席卷全球,信息化的脚步正以它前所未有的渗透力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研究、利用信息和加快信息的传递,完善和创新工会工作越来越得到认同和重视 [1]。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在中国工会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工会信息化建设,加强工会信息统计工作和基础工作”。
一、工会信息化发展现状
信息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它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和社会革命。在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甚至社会形态都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信息化已渗透到国防、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2] 。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国庆阅兵仪式中,我们就听到、看到,并深刻感受到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我国政府早已对发展信息化达成共识,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抓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要求。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社会支柱,是职工群众利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应用、发展信息化是职工所盼望的,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在工会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地区发展不均衡,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化系统功能欠完善,一部分人对工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工会信息化技术人才比较缺乏等。不可否认,工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人们对工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需要加强。
二、信息化建设对提升工会工作水平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工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工会工作的发展已逐步成为各级工会和广大工会干部的共识,结合工作实际,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对提升工会工作水平的重要作用。
1.通过动态管理提升工会组织工作水平。随着工会组建力度的加大,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队伍一天天在增加,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随时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现阶段工会工作的需要,工会工作人员需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工会组织、工会会员进行动态管理,随时变化更新。此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劳模管理等大量的管理工作也需要依靠信息化手段来完成。
2.拓宽沟通渠道,更好地维护职工权益。过去,企业通过开会、广播等方式向职工传达信息,职工通过意见箱、当面交流向组织反映问题,这些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单项交流方式,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证。21世纪是信息时代,职工需要及时了解与切身利益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等重大事项,及时反映自身需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信息化就为职工提供了这样一种渠道。
3.促进学习交流,提高工会干部素质。工会干部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研究经济、时事形势,加强学习与交流,提高分析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密切工会与上级工会、同级工会之间的联系,加强纵向、横向沟通,及时了解上级精神,学习先进省、市工会的经验做法,联系实际工作,挖掘创新,探索工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素质。
4.提高宣传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网络作为更快捷、更畅通、更直观的大众传媒,逐渐成为工会联系职工群众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工会可以通过网络加大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使社会更加了解工人阶级和工会;另一方面,工会可以通过网络加大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增强渗透力,提高宣传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使本级工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典型事迹及时公开,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5.提高工会维权帮扶工作水平。通过信息化可以科学、动态地对困难职工档案进行管理,及时、全面地掌握其生活状况,既能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详细、准确的资料,又能及时快捷地为困难职工提供援助;通过信息化,可以及时反映职工的呼声,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实现维权工作零距离。
6.提高工会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工会系统管理平台,开展网上办公、进行电子文档传输,互通资讯;实现发文、收文管理及工会资产动态管理;查询相关文献资料,用更寬广的视野开展工会工作研究等,发挥信息化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如何加强工会信息化建设
加强工会信息化建设要从大局着眼,从自身着手,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建设,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逐步满足工会各项业务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对工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涉及人员调配、资金投入、工会业务整合等问题。各级工会组织要将信息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充实精干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网络建设与信息安全领导负责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明确职责,抓好落实。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信息化理论、计算机网络知识,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
(二)加大硬件投入,搭建信息工作平台
过去由于条件有限,工会系统的许多工作都停留在手工层面,经常出现重复性工作,且各类信息数据缺乏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到信息化在工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要想推进工会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资金投入,因此,需要为工会办公室配备电脑、打印机等,保持相应的设备和软件水平,保证必要的学习和工作经费。
(三)工会网站建设是提升工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
加强工会信息化建设,需要工会构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工会网站”。工会组织要通过工会网站建设带动整个工会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及时搜集整理职工群众反映的信息,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通过动态管理,维护困难员工档案,及时帮扶困难家庭,为职工服务,把工会网站建设成为为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会员服务的平台、提升工会管理水平的平台 [3]。
1.加强工会网站建设,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一是突出服务、维权意识。工会网站在栏目设置上要凸显维权栏目。既要提供法律法规政策资料,还要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既要为职工提供网上法律咨询,又能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既要对成功维权的事例进行正面报道,又要对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恶性事件予以曝光。二是主动出击,打响品牌。工会组织要善于利用网络这个阵地,在把好制作质量和内容审核关的同时,加强对网站和工会建设的宣传,让职工群众积极参与进来,使网络信息化工作健康和谐发展。三是注重创新性,拓宽活动参与面。工会可以通过工会网站创新工作思路,开展独具特色的工会活动,如有奖问答、网络竞赛、图片摄影展览等,使更多的职工参与进来,拓宽工会开展活动的渠道。
2.在工会网站设置上下功夫,科学合理设计网站内容。在网站总体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工会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职能。通过设置“送温暖工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民主管理、法律援助等栏目维护职工权利;通过设置实事追踪、热点新闻等栏目,实现网络信息共享;通过开设网络会议、网上信访、电子公文等系统,提升工会工作效率水平;通过公开工运理论、法律法规等文字类数据库和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等音像类数据库,构建职工学校,提升工会工作者的理论水平;通过电视直播、视频音频点播等功能,提供软件下载、网上报修、生活指南等综合服务。
3.加强网站维护,保证信息实时更新。工会网站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除了要在前期做好调研、设计,建立完善科学的数据库外,维护至关重要。网站及时维护一方面可以保证工会的通讯报道、重大新闻能够及时得到宣传,增强活动的范围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对工会数据库的实时更新便于工会工作人员查询、使用信息资源,真正发挥网络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网站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要由专門的管理部门来实施,要配备责任心强、网络专业水平和文字综合能力较高的工作人员,同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确保工会网站健康、安全运行。
(四)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工会信息员培训,提升工会工作水平
工会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既懂工会业务又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才,还需要一批思想素质好、写作能力强、热爱工会工作、勤奋敬业的工会信息员队伍协助开展工作[4] 。各级工会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举办各种信息技术和操作技能培训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工会工作人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的网络建设、应用维护、信息宣传和管理队伍。
(五)将信息化的触角伸向更多领域,全面实现工会信息化
实现工会信息化,不仅要通过建设网络“职工之家”,开展爱心帮困活动,实现与职工“点对点”的零距离交流,还要将信息化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在民主管理、劳动竞赛、文体活动等方面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通过高科技的作用,为工会提供精、准、细的服务,促进管理的科学性、竞赛活动的公平性,为职工提供“心对心”的优质服务。
四、工会信息化趋势展望
当前,我国工会信息化建设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及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工会信息化的发展进步。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将促进工会信息化由点到面全面展开。创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逐渐加快工会信息化发展进程,工会业务系统整合和信息共享将成为未来工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
科技的发展为工会工作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物质条件,先进理念和先进手段的结合将是工会工作愈做愈好的有力保证。我们要突破固有思维的局限性,创新思维模式,加强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以建设、完善工会网站为基础,将工会网站建设成为提升工会管理水平的平台,综合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切实提高运用先进的信息手段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工会信息化进程,为工会开展工作服务,为工会发展壮大服务。
参考文献:
[1]邵经坤.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创新工会工作[J].信息化,2008,(2):45.
[2]曾仁忠.以信息化推动工会工作[J].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28.
[3]范小巧.当前形势下工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工,2005,(5):10.
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图书馆是传播文献信息资源的枢纽, 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机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 我国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基层公共图书馆, 在当前信息化建设大潮中却举步维艰、发展缓慢, 严重影响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一、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图书馆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按照信息社会的要求, 组织、开发和管理图书馆各项信息资源, 为图书馆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具体说来就是信息储存数字化、传输手段网络化、管理控制智能化和人员素质信息化。
公共图书馆是永久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是公民终身学习,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公民素质的知识殿堂。但是目前多数基层公共图书馆仍然以传统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为主, 它的各种局限性与落后性,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知识的迫切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加速公共图书馆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深化信息服务、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的需要。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于图书馆, 将从整体上改善图书馆工作, 并能为基层读者提供更先进的服务, 对公众素质的提高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图书馆自身的努力下, 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工作管理日益科学化, 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不断改进, 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 目前由于受其自身基础设施、技术条件、人员素质和经费严重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大多数基层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投入不够, 经费不足
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 经费不足是大多数基层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现状。虽然各级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逐年提高, 但是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快速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比,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投入明显偏低。一些地区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只能勉强维持人员工资支出, 甚至有些连人员工资都无法保障, 根本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基础设施落后, 功能不全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各基层公共图书馆在自动化、网络化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与省市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相比, 各县区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 藏书老化, 服务手段落后, 设备不足, 有些甚至连基本设施都还缺乏。有的虽然建有电子阅览室, 但是拥有电子数字图书的数量和种类有限。在数据库建设、信息开发利用方面明显不足, 面向读者提供的数字化服务内容, 尤其是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化文献资源较少, 甚至一些图书馆由于技术人员缺乏而将省市配置的机器闲置。
3、观念陈旧, 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对公共图书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认为图书馆是用以收藏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 这种陈旧的观念根深蒂固, 导致了很多图书馆工作人员重藏轻用, 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落后, 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其次, 传统的工作模式也制约了工作人员的观念和认识, 墨守成规, 能动性较差, 信息化意识淡薄。很多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仍旧以手工状态方式为主, 有的虽然引进了信息技术, 但是利用程度不够, 很多仅停留在简单应用方面, 工作人员没有形成创造性服务的意识, 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都不高。
4、专业人员匮乏,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大多数基层公共图书馆中, 一方面既懂图书馆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才少之又少;另一方面, 现有管理人员年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知识结构陈旧, 管理水平较低, 与读者沟通不畅。图书馆人员不论是自身的知识、业务能力、外语水平还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整体水平不高, 这些都影响了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 制约了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三、加快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 基层公共图书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快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步伐, 不断提高其信息化水平, 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应采取以下措施:
1、领导重视,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投资的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产品, 政府应当承担保障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的经费。加大政府投入是从根本上改变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关键。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 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应将本地公共理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和更新改造经费单独列入预算, 以防被有关部门以各种理由截留, 并加强政府监督管理, 才能有效推进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同时, 各基层公共图书馆也要主动出击, 积极向政府和社会各界争取资金, 从推介、宣传入手, 努力提升自身在公众及政府领导心目中的声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特色信息化数据库
一是各基层公共图书馆应合理利用资金, 不断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同时具有互联网浏览、电子邮件收发、光盘数据库和其他数据库的检索并支持远程访问、运行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和网上读书、视频点播、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功能的电子阅览室;二是在逐步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 加大电子文献的采购比例, 不断扩大自己的馆藏资源;三是在建立信息化数据库时要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特色和网络优势。建立适用于本地区的有特色的信息化数据库。
3、更新观念, 创新服务
基层公共图书馆要进行信息化建设, 当务之急是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解放思想, 破除陈旧的“重藏轻用”的管理模式和“封闭式服务”的陈旧观念, 强化信息服务意识, 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有树立全新的信息化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 “服务社会、服务读者”的理念, 基层公共图书馆才会开创信息化的新局面。在科技发展的今天, 传统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工作手段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 公共图书馆要转变服务模式, 变被动为主动, 向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才能满足读者对信息的多样化, 及时性的需求, 为读者提供更高层次的信息服务。
4、加强培训, 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 又熟悉各种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需要高层次、高素质创造型管理人才和训练有素、学有专长的专业人才, 特别是受过正规培训的信息管理人才和计算机网络人才。因此, 必须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要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现有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 特别是熟悉图书馆业务知识、计算机技术、核心专业等方面知识的人才。
基层工会的信息化建设 篇8
一、基层央行金融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科技人员技术能力难以提高
1. 科技工作模式单一。
随着系统模式的改变和数据资源的集中, 越来越多的业务系统逐渐采用B/S模式, 基层央行系统维护工作的技术含量日益减少, 工作重点转向机房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客户端操作系统维护等, 科技人员难以在工作中提升技术水平, 逐渐失去钻研科技业务的兴趣和动力。
2. 对故障情况预警滞后。
目前湘潭市中心支行在线运行的系统达20多个, 共有300多台办公设备及服务器, 给科技人员带来了相当繁重的运行维护工作。因此, 对于故障的发生, 科技部门很难做到预测和监控, 往往只有在故障已经发生并已造成业务影响后才能够发现和处理。在关联性日益增强的复杂系统环境下, 如大、小额支付系统等重要系统出现故障, 仅仅依靠基层央行人员无法及时解决, 还须借助外部公司、上级行甚至总行维护中心才能解决, 基层央行科技部门应变能力和服务质量就难以提高, 严重影响了维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与基层央行金融信息化建设要求相差甚远。
3. 对在线系统了解程度不足。
目前很多业务系统直接由总、分行及第三方公司组织开发、实施和推广, 基层央行的科技人员较少参与到项目中, 只能被动地从有限的培训中了解系统的基本信息, 因此, 对系统的整体设计、框架及核心技术了解不够。业务岗位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欠缺, 对科技人员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 而科技人员一般是非业务出身, 对大部分业务程序难以透彻理解, 特别是对国库会计核算系统等补丁较多的程序很棘手, 对具体业务的系统难以做出有效的辅导和管理, 较难对个性问题和存在的普遍问题展开针对性和创新性的研究, 形成业务操作与科技应用脱节的现象, 因应用能力不高而形成了金融信息化的内耗因素, 使信息化建设效率低。
(二) 业务人员安全意识缺乏
1. 用户权限分配松懈。
一些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在进行用户权限分配时过于宽松, 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权限设置, 造成个别用户权限过高, 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 密码设置安全级别低。
一些业务人员设计密码不规范, 安全级别较低, 如办公电话或“123456”等, 甚至有些业务人员将自己的用户名设为公共用户, 导致混岗现象严重, 若发生事故, 责任不好追究。
3. 安全条例难落实到位。
《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不得在操作终端上安装与业务系统无关的软件和硬件, 不得擅自修改业务系统及其运行环境参数设置”, 一些职工不顾条例规定, 在业务用机上安装一些盗版软件、共享软件、游戏程序等。一些业务人员从外网上下载文档资料后未经杀毒软件检测, 直接在内联网机器上使用, 若其携带病毒, 则很容易造成内网通信阻塞, 严重时甚至造成保密信息泄露。还有部分人员通过内网传输图片、影像等媒体文件, 易占用大量的带宽, 从而造成网络瘫痪, 影响正常的业务工作。
(三) 办公设置配置不足
1. 办公设备陈旧, 硬件故障频现。
这些年, 基层央行领导对科技工作非常重视, 每年都是投入数万元用于更新和保养硬件设备, 但由于计算机的换代日新月异, 硬件设备的技术性贬值和功能性淘汰十分严重。湘潭市中心支行共139人, 办公设备共300多台, 其中超过使用年限的84台, 各种硬件故障频繁出现, 设备现值不足当初账面价值的三分之一。同时, 现有设备分布和配置也不尽合理, 电脑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结果, 有的只做简短文字处理工作的部门分到了高性能的新电脑, 有的需要高配置的业务岗位却使用着已淘汰的“老爷机”。
2. 办公设备不足, 与日益增长的安全性冲突。
虽然基层央行每年都会投入数万元用于IT设备的更新换代, 但是由于业务增长的需要和目前一些专业处理设备的价格居高不下, 造成很大的投入仍然只能满足小范围的需求, 跟不上人民银行内部对安全性增长的速度。例如, 根据安全性的要求, 内联网内打印机共享的设置是要求禁止的, 这就可能造成每台需要打印的机器都要配置1台打印机, 而单国库的行打印机的报价上万, 国库需要打印的岗位有4个, 按照安全性的要求, 光配置国库的行打机就需要几万元的费用, 这还不包括购置后的维护保养费用, 而且这些打印机的利用率也不能令人满意, 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只是安全性的一个方面,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安全性的要求, 办公设备的冗余配置也要求越来越多, 基层央行有限的经费投入不能满足采购冗余配置需求, 导致基层央行信息化设备的实际应用与日益增长的安全性要求冲突越来越大。
二、基层央行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 增强科技创新力, 提高工作效率
1.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为激励科技人员积极性, 基层央行除了完善科研机制外, 还应在薪酬上向科研人员给予一定的倾斜, 对科技人员取得的技术成果、获奖的项目、发表的论文给予一定的奖励, 同时选派优秀的科技人员参加培训、开展技术交流, 在整个基层央行内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
2. 完善故障处理流程程序及经验材料。
湘潭市中心支行应在现行的“信息资产管理平台”的基础上, 完善故障判断、维护处理流程, 在对系统进行安装、配置、变更及升级维护的环节中, 做好操作的可审计、可跟踪的运行维护计划, 在故障处理完成后写好完整的系统维护经验材料, 以供日后查阅, 节省在处理相同或相似故障时的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3. 立足当前系统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科技人员须充分发挥内网的架构优势, 为各项业务应用提供统一管理和便于扩充的网络服务平台, 狠抓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机关主页、电视会议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网上公文传输系统等重点项目建设, 大力引导网上信息交流和沟通, 提高办事效率, 真正实现办公自动化。
(二) 加大检查力度, 提高安全意识
首先, 要进一步制定全行信息化各项制度, 明确各自职责, 用制度管事, 用制度管人, 用制度推进, 增强全行人员的现代化办公理念和责任意识。其次, 基层央行的安全保密领导小组, 应把科技管理纳入行领导责任制, 健全组织体系, 确保工作真正摆上位、摆到位、落实到位。计算机安全保密领导小组要坚持定期检查计算机安全工作, 研究科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分析计算机安全状况, 开展分类指导。最后, 要针对目前科技应用的实际情况, 加强计算机专业知识全员培训, 在学习中思考, 在工作中解惑, 全面提高职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安全意识, 以适应基层央行金融信息化发展需要为目标, 学习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 不断地充电, 并能够将之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与基层央行业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全行形成学习、运用科技为金融服务的良好氛围。
(三) 争取财政保障, 注重实际应用
金融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高效能的现代化基础建设, 必须要有足够的建设经费作保证。它所涉及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购置。近2年, 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财政部拨给人民银行的电子化专项资金有所减少, 基层央行就更加少, 而电子设备更新换代日新月异, 总行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更多的办公设备来支持金融信息化建设。
基层工会的信息化建设 篇9
(一) 基层文秘工作
秘书职业古来有之,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秘书这一职业已成为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岗位。所谓基层文秘主要是指在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文秘工作人员, 其主要的工作职能大致可以分为服务、文书、管理和参谋等。
(二) 信息化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 我国与世界接轨程度的逐步加深, 加上互联网络的广泛运用, 如今的社会可谓处处都是信息的包围之中, 人们离不开信息, 没有信息, 往往就会形成“井底之蛙”、“夜郎自大”的局面。所谓信息化建设具体而言, 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 如:电话通讯、网站、办公自动化、0A等为基础, 不断促进自我的建设和发展的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两大最主要的特点, 一是适时快速, 二是便捷高效。在快速方面, 信息化建设能够依托强大的信息化基础工具, 实现信息的适时传输, 它解决了传统工作模式中地域、时间等限制, 在高效方面, 信息化建设可以使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准确便捷的保存和运用, 极大的改变传统工作模式中工作效能低下的局面, 因此, 加快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和作用。
(三) 提高基层文秘工作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基层文秘工作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下, 基层文秘工作的职能和内容正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 基层文秘工作的变化是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互适应,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化时代对文秘的工作的新要求。
信息化时代对文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就是作为文秘工作人员不仅仅要掌握基础的文秘工作技能, 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的技术, 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辅助文秘工作的开展, 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2. 文秘工作人员自我职业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现代文秘工作已经不在是原来简单的服务、文书等工作中, 文秘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扮演着诸多不同的角色, 其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如何在新的社会时代环境要求, 充分的发挥文秘工作的这些作用, 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内涵和职业技能, 掌握信息化的技术是其重要的内容, 因此, 在新形式下加快文秘工作的信息化技术是文秘工作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3. 掌握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能。
在现代社会中, 快节奏是最主要特点之一。如何使得工作更加快捷, 效率更高, 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很难满足这种需求, 加快信息化技术的建设, 利用信息化工作的方式, 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实在必行, 具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
二、基层文秘人员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层文秘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对于信息化建设及信息化工作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实践工作中, 基层文秘工作者往往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方面不到位, 很多基层文秘工作认为信息化建设离自己十分遥远, 和自己的关联性不强, 尤其是县级以下基层文秘工作者存在这种思想误区者较多, 究其主要原因, 作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所造成的, 一是对于信息化建设的理念没有一个完整详细全面的认知, 这造成了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片面性, 因此, 思想认识不到位。二是由于基层工作文秘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 往往存在着任务量大, 任务杂, 与信息化建设接触不多, 接触不深, 整日忙碌于各种繁杂的琐事之中, 因此, 对信息化建设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思想认知错误。三是基层部门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 因此, 在整体环境和氛围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因此, 也影响了基层文秘工作中思想方面的误区。
(二) 信息化手段运用的欠缺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水平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 直接体现出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在基层文秘工作中, 很多基层秘书对于信息化手段和技术的运用存在着很大欠缺, 具体表现为对于信息化工具的认识不足, 一些秘书们简单的认为掌握信息化技术, 仅仅认为要掌握了WORD、PPT等, 就是掌握信息化技术, 这种思想意识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此外, 一些文秘工作者对于信息化工具掌握的程度不高, 这些都是信息化手段运用欠缺的具体表现。
(三) 基层文秘工作自我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在实际生活中, 部分基层文秘工作者自我综合素质不高, 也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度, 如:部分基层文秘工作者专业素养不高, 缺乏学习的精神, 心理抗压能力不足等等, 这些对于信息化建设都将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三、提高基层文秘人员信息化建设意识, 服务基层实践工作
(一) 提高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认知
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基层文秘工作已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更好的发挥信息化建设所具有的优势服务基层工作, 作者认为关键首先在于要提高基层文秘工作者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认识, 信息化建设简单的理解是指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来服务本职工作, 它是一个系统性, 全面性的工程,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下, 信息化建设不仅仅只包含简单的办公软件的运用, 还包含信息数据库、网络平台等等, 因此, 对于这个庞大的系统, 尤其是其建设的重要性和作用意义, 基层文秘工作者要有个客观感性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想。
(二) 强化信息化工具运用的技能
强化信息化工具运用的技能, 才能更好的运用信息化工具服务实际工作。作者认为关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外部力量, 即是基层单位要加强各种培训工作, 强化关于信息化手段运用的专业技术培训, 不断提供各种培训机会, 二是内部力量, 即是作为文秘工作者自我要加强关于信息化技术的学习力度, 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信息化工具运用的水平。
(三) 积极发挥信息化工具的效能
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实际工作, 提高工作的效能。因此, 作者认为作为基层单位要积极发挥信息化工具的效能, 一是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开拓信息化建设的渠道和载体, 如:建设单位0A等。二是要发挥信息化工具的效能, 如:利用网站进行适时宣传, 利用微博进行信息的发布等等, 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工具的作用, 这样才能不断的在实践运用中获得新的启发和灵感。
(四) 努力提高基层秘书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秘书的职业素养不仅代表着秘书自我的形象和素质, 也是代表着单位的整体形象, 同时, 也是基层文秘工作者更好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基础。因此, 基层文秘从业人员要积极提高自我的职业素养, 一是加强自我的专业技术素养, 努力提高自我的写作水平, 公文处理水平等, 二是要提高自我的实践应对能力, 秘书工作除去文字性的工作外, 往往还要处理很多琐碎、细小的事务, 因此, 秘书工作人员的实践协调能力和应对能力十分重要, 要加强自我的实战能力的提升, 三是扩大视野, 丰富业余生活;只有努力学习, 扩大视野, 秘书人员的知识储备, 对待事情的认识水平才能提高, 同时, 秘书工作往往面对着巨大的压力, 因此, 通过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 可以有效的提高自我的缓压, 此外在工作中要敢于不断的对自我进行总结, 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我的职业素养, 更好的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各种要求。
摘要:本文对信息化建设对基层文秘工作的影响进行简单探讨, 对信息化建设下基层文秘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对于促进基层文秘工作具有积极的实践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基层文秘,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凝.浅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困境与对策[J].信息技术, 2010.3.
基层工会的信息化建设 篇10
一、当前基层政府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 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基层政府通常受到自身财政状况的限制, 其内部所设立的基层档案管理设施配套不足, 在当今信息化建设背景下, 很难为此提供真正适合的环境条件。因此直接对其档案工作信息化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导致以往所采用的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现状难以获得有效改善, 其区域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也无法获得充分实现, 严重阻碍了区域范围内经济和文化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 档案信息建设意识不足。
基层政府部门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 仍然有少数工作人员没有完全转变自身管理方面的意识及方向, 仍然将部门内的档案管理、收集以及存档等工作按部就班地完成, 严重忽略了信息化建设背景下, 档案工作数据分析的指导作用。此外, 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项目类型, 所进行的工作内容相对而言较为复杂, 在整个过程当中, 很容易产生档案意识、系统性差等情况, 因此, 必须针对此类问题进行及时的完善处理。
(三) 内部人员综合能力偏低。
基层政府档案工作人员受到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 导致其在实际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 难以灵活的使用信息化的技术优势, 由此阻碍了其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此类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 更多都是采用以往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档案管理, 而这些传统方式对于档案的查阅和借鉴而言作用不大, 应用起来也极不便利, 因此必须采用专业化的培训方式来加以改善。
二、基层政府部门档案信息的有效建设
(一) 大力扶持, 加强资金、技术投入。
多年来, 政府方面致力于对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不断加以扶持力度,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挥出了物质财富创造、促进制度创新以及承载社会进步的作用。而档案管理工作如果能够获得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 真正向着信息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必然能够充分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真正起到促和谐、保障稳定的作用。因为档案工作是对所有已经发生了的真实活动加以记录的过程, 是一项极其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因此就要求政府大力扶持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 以此来促使基层政府部门档案信息的有效建设。
(二) 提升基层政府领导重视程度。
档案管理工作在基层政府部门当中, 属于最为基层的环节, 但却是单位信用管理的重要保障, 是构成信用信息最为核心的资源类型, 由此可知档案管理非常重要。然而这项工作在基层政府部门当中, 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具体表现为上级领导不够重视、相关工作人员不以为然等。从而由此形成众多基层单位忽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情况产生。因此要求基层政府必须转变观念, 正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程度, 充分结合单位发展实际, 构建出有效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 以此来促使单位内档案管理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三) 构建高效档案管理系统。
基层政府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含档案原件及基层统计数据两种。其中档案原件在整个基层政府部门当中, 更多都是以上级机关下发文件的形式来进行, 其本身作为上级机关指导下级工作的重要凭证, 真正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其中一些大部门文件, 更多都是以联合发文和印章的形式进行共同签署, 这些都直接成为基层政府部门所必须存档的文件类型。比如, 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 既可以为信息需求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同时也可以直接将上级的政策、文件以及精神指示等所需公开的信息内容公布于众, 因此处理起来方便快捷。
(四) 加强内部人员职业素质培养。
要求基层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对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业务素质加以培养。可通过强化其档案管理意识、明确档案实用效益理念之后, 全身心投入其中, 开展相应的档案管理。首先需要强化业务培训, 促使其能够独立地进行档案工作。其次需要深入基层, 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 以此有效提升其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最终能够在此影响之下, 自觉的接受档案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促使档案工作的信息化转变。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基层政府档案信息化对于基层政府发展而言作用极为重要。但是对基础政府档案信息化造成阻碍的原因较为复杂, 对信息化建设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求基层政府部门在往后的发展当中, 必须强化档案信息化的深入研究, 结合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深刻找出切实有效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建芳.试论基层政府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J].民营科技, 2016 (03) :113.
基层工会的信息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信息化
在信息化条件下,借助信息技术传输的优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可以更好地立足本地、放眼外地,立足党内、放眼党外,立足全国、放眼世界;可以在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总结吸收其他基层党组织、国外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群众的经验教训,进而在推进本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促使视野更为宏观前瞻、科学思路全面打开。
一、信息化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义
这是适应基层党组织功能转换的需要。随着我们党“两大历史方位”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进步带来的观念理念革新,随着世界政党执政越来越取决于其对民众提供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政党为争取民众越来越倾向于借助其基层组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功能的发挥,越来越期待从为民众提供的服务中赢得民心。在这种情势下,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就成为大势所趋。这是与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相合拍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了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目标。服务型政党建设是一个总体要求,应该渗透贯穿于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内容、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八大后整个党的建设向着服务型政党行进的过程中,大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显然是顺应潮流、契合趋势的,在总体上是与党的建设的大趋势、大目标相合拍的。
二、信息化条件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措施
1.综合建设、利用网上与网下两个服务群众平台信息化时代是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传输技术、虚拟空间建构等为显著标志的。在信息化时代,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既要服务于现实社会中的群众,也要服务于广大网民;既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民意诉求,也要关注虚拟空间中的民意表达;既要立足网下服务民生,也要关注网上民生舆论。这就意味着:信息化时代着力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就必须充分利用好网上与网下两个平台,着力建立网上网下两套内在相连的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机制与体系。
2.创新以信息化手段服务群众的具体模式
第一,提供快捷化服务。信息化的特点是快捷。采用信息化手段服务群众时,对群众提出的服务要求、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基层党组织要坚持“能当场办的当场办、能当天办的当天办”,当场当天实在办不完的或需要请示上级的,要向群众解释清楚,并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结。山东曲阜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曲阜在全市市直部门、基层单位、基层党组织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着力推行“马上就办”工作法。第二,提供个性化服务。近年,个体的利益意识觉醒,利益诉求严重分化,几乎每个人的利益诉求都有差别。在此情势下,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关键是尽可能满足群众的个性化服务需求。鉴于成本与效率的关系,对群众个性化服务需求采用信息化、数据化的处置方式,显然更为便捷高效。第三,提供网络化服务。在服务群众方面,一直以来,各地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是:需要服务的群众多、需要服务到位的问题多,而实际的服务人员、服务力量往往力不从心。在信息化时代,此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服务群众,着力构建网络服务平台。第四,提供开放化服务。信息化条件下,公开是必然要求及趋势。因此,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必须力争为群众提供开放式服务,以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之目的。
3.提高利用信息技术服务群众的能力
第一,提高以信息化手段收集民意的能力。民意就是民心,争取民心必须掌握民意。掌握民意可以借助多种途径,而信息化手段是重要途径。借助互联网平台、手机短信平台、电话民情调查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收集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事、难事、烦心事,进而明晰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工作重点。山东曲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开展“群众最不满意十件事”征集活动就是明证。第二,提高以信息化手段解民忧能力。在实践中,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构建服务群众信息网络、搭建服务群众工作平台等形式,切实做到“哪里的党员群众有困难、要服务,党组织的高效快捷服务就第一时间延伸到哪里”,以最大限度实现从服务信息获取到服务产品出炉的无缝隙对接。群众一个电话打过来、一个信息在网上发布出来,基层党组织必须调兵遣将、整合力量、集中资源马上去办,否则,既不能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解民忧,又容易在道义及舆论上陷入被动。第三,提高以信息化手段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通常会干扰到群众的心理情绪、价值认知、生产生活秩序,因此,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是对党和人民负责的内在要求,是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应然内容。基于群体性事件所具有的突然、突发、突变特性,处理起来关键要做到“快、准、稳”。而信息化手段所具有的实时传递、快捷迅速之优势。反观近年成功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其背后多是仰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因此,提高基层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以信息化手段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将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政治稳定。
4.构建与信息化服务相应的保障体系
第一,资金投入保障。信息化服务的前提是必须具有相关基础设施、设备构成的硬件系统,支撑其运转的软件系统及其机制化的运转系统。例如,远程教育要建立站点、配备播放设备、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不断更新教学资源,网上服务要建立网站、制作网页、更新信息、监控网络安全,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于事无补。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通过争取财政列支、党费划拨、社会捐助等形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以保障信息化手段运转的必要经费支持。第二,专业人才保障。发挥好信息化手段在服务党员、群众中的作用,关键在人才。广大基层党组织要采取自身造血与外来输血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培育自己的信息维护员、网管员、远程教育操作员,以切实保证有真懂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将党组织服务党员、群众的各项要求及措施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第三,评价激励保障。信息化手段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党员、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机制、程序、指标,真正让党员、群众成为评价体系的主体与主导,以他们的满意度作为基本衡量标准,进而导引基层党组织在信息化手段运用的程度上作出权衡。第四,组织领导保障。推动信息化手段在服务群众中的广泛应用,是我们党对广大基层党组织的根本要求。其推行的力度、广度与深度离不开坚强的组织领导。同时,信息化本身是开放的,信息化手段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的运用也必须是开放的。为保证这种开放的方向性、正确性,也需要各级党委对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信息化过程给予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使其被严格置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结语
虽然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时间还不长,但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是很丰富的,然而,对于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等不同类型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研究还很有限,这些基层党组织规模不同、类型有别、职能各异,所在单位业务差别大,因此,在不同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探寻不同领域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上还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州学刊,2013
基层工会的信息化建设 篇12
全国各地区税务系统经过多年的税收信息化建设,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硬件和软件基础, 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信息系统的整合, 并且正循着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向更高的信息集成阶段推进, 即全国税务系统的大集中, 全国大集中不同于以往各省、各市范围内的设备、数据或应用集中, 它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一执法管理、统一业务规范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的大集中。“大集中”是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税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未来全国大集中的实现也是各地区的共同目标, 因而也是内蒙古税收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内蒙古自治区经过金税一期、二期工程的建设, 国税系统已经不同程度实现了数据层面和部分应用的省级集中。2005年, 内蒙古自治区全区上线运行综合征管软件, 实现了征收数据区局集中处理和共享。2010年完成了增值税防伪税控、CTAIS系统、出口退税审核系统“三大应用系统”在省一级的整合。综合征管软件全面上线及三大主体应用系统整合成功, 将分散在低层税务机关的应用数据集中存储到高层税务机关, 结束了征管数据信息分散于各个基层国税局的历史, 跨越市局直接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处理。首先实现地区的数据集中、系统整合十分重要, 因为它关系到整个国家税务系统的大集中。因此, 内蒙古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很好地实现本地区的“资源整合”, 进而实现全国税务系统的大集中。
2 内蒙古基层国家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2.1 明确现阶段内蒙古税收信息化的建设方向
全国税务系统的大集中是未来税收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但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税收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好的是数据在内蒙古自治区一级的集中和应用系统在内蒙古自治区一级的整合。在此基础上, 配合国家税务系统税收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做好全国税务系统的大集中的基础工作,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2 树立全国、全区一盘棋的思想
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和一体化原则, 决定了税收信息化建设必然是在总体规划下, 统筹安排, 统一行动, 协同推进。而不能各自为政、自行其是, 多头指挥。自成体系会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障碍。各级国税机关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 全面整合硬件、软件、网络、信息等资源, 建立起自上而下、统一规范的工作体系。
2.3 信息化建设要继续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从内蒙古自治区的情况看, 税收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较发达省市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国家税务系统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 导致部分地区、部分单位的基础相对薄弱, 在硬件方面, 基层税务机关之间以及内部存在一方面资源闲置, 一方面则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在应用软件方面, 各基层税务机关应用软件很多, 虽然在功能上可以互补, 但某些不同的业务却要在各系统之间进行切换, 不便于工作。因此, 基层税务机关建设的重点仍然是按照总局和区局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信息技术和设备, 继续做好网络、硬件、软件、应用系统、数据标准、技术规范、安全体系和运行维护等各项基础工作, 在此条件下建立规范的数据集中, 进一步完善、优化应用系统的整合。
3 内蒙古基层国家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难点问题
3.1 基层国税机关综合征管软件使用的问题
3.1.1 业务流程不断调整变化, 业务需求实现仍不全面
从征管系统上线至今, 已进行过多次系统升级, 其中涉及重大业务流程调整的升级若干次。每一次系统升级要么是系统对各地反馈问题的自我完善, 要么是适应新的政策变动进行的调整。要适应业务需求就需要不断的升级和完善, 但是不断升级和完善的综合税收征管系统中某些业务操作与基层管理水平不相适应, 某些操作过于复杂, 系统中某些业务操作不能按照实际工作中业务需求进行处理, 致使在综合征管软件中涉及此类业务的工作不能实施。
3.1.2 综合征管软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某些基层操作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对综合征管系统各模块功能、岗责体系不熟悉, 一些具体业务经办人不按要求进行规范化操作, 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错误, 影响了综合征管软件所提供的应用功效。某些基层税收部门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仅停留在税收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及税收会计核算等初级阶段, 仅限于微机录入、输出、开票等浅表层次, 对CTAIS系统中的纳税人涉税信息, 集中进行分析利用不够, 缺乏对经济税源的严密监控, 计算机网络强大的管理功能、分析功能、数据处理和监控功能没有发挥出来。这使得软件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益很低。
3.2 基层国家税务机关各类税收应用软件使用的问题
目前在基层税务机关使用各类税收应用软件很多。一些应用软件针对一些具体业务开发的, 能够很好解决税收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但是也有一些应用软件不同程度地与基层税收业务脱节。部分应用软件之间还存在着重复开发、功能交叉的现象。由于软件众多、应用平台不一、设备要求不同, 加大了基层对硬件、软件、系统维护的难度。而且这些软件标准不一, 版本不同, 互不兼容, 功能交叉, 不能协调运行, 导致不同应用之间无联络或联络难以满足业务要求。各种单行软件信息资源还不能共享, “信息孤岛”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制约了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系统互不兼容、软件各自为政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3.3 基层国家税务机关数据信息存在的问题
3.3.1 基础数据采集质量不高
税收征管数据是税务机关生产作业系统的最原始材料, 数据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是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基层税务机关在基础数据的采集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纳税人在报送纳税申报、财务报表等资料时, 仍然存在虚假申报的可能性, 使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缺乏保证; (2) 基层税务机关在税务登记、税种登记、发票管理、文书申请与审批等静态基础数据录入过程中, 存在录入错误, 基础数据采集不准确, 垃圾数据多; (3) 申报征收等环节多次更正申报表、某些方面存在违规操作, 导致会统核算数据失真、报表数据混乱, 这些数据如果不及时纠正, 随着时间的推移, 将会形成数据垃圾, 严重影响了后台数据质量; (4) 各级国税部门重视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税务登记、税款入库、专用发票等基础数据的收集, 但仍然存在对纳税人基础信息掌握不全, 基础税源了解不够, 基础资料收集不齐等问题。形成了信息要求真实与信息收集失真之间的矛盾, 使信息管理与应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3.3.2 数据应用程度不高
内蒙古自治区国税系统从CTAIS上线运行以来, 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在CTAIS中已经形成, CTAIS很好地解决了基层操作层的应用, 但无法很好地满足管理决策层的应用。基层县区局、税务分局 (所) 的数据应用不够, 如由于存在技术困难无法实现系统数据分析;市、县两级数据应用及监控分析不够。某些业务职能部门没有熟练掌握数据查询的操作技能, 不能很好地进行数据监控分析;税源监控有待进一步强化, 但不少税务干部, 仍习惯于案头审核纳税人的纸质资料, 缺乏主动使用CTAIS系统了解和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动的主动性, 从而浪费了利用综合征管软件, 进行动态税源控管的资源, 数据的增值利用程度并不高。
3.4 基层税务部门税务人员存在的问题
3.4.1 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
专业技术人员, 职责是维护、开发和管理, 要求精于计算机业务, 具备较深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应尽可能了解懂得税收基本业务;信息技术人员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当前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
3.4.2 操作使用人员计算机知识匮乏
操作使用人员, 其职责是运用计算机处理相关业务, 由于基层工作人员, 对计算机操作的不熟练和对软件工作流程的不甚了解, 在操作CTAIS系统时, 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错误, 影响了CTAIS系统所提供的应用功效。增加了误操作的可能性, 从而延长了处理业务的时间。许多税收干部只停留在对应用软件的一般性操作上。对深层次的机理认识不够。实际上, 信息化建设对税务人员的要求远远不止对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的简单应用, 它需要税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预测, 从而有效开展税源监控和税收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基层税务工作人员尚不具备这种技能, 技能匮乏与较高的技能需求存在矛盾。
3.5 复合型人才缺乏
部分基层税务人员认为自己掌握本岗位的一般性的模块操作即可, 更深层次的应用当属信息技术人员的职责, 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只是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基层税务部门存在这样的现象:懂得税收业务的人员, 不懂得计算机技术或者说懂一点, 只能是简单的操作, 懂得计算机技术, 但又不懂得税收业务,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现代化的税收征管必然要求业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信息应用水平。有些税收信息应用水平较高的基层信息中心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除了承担对网络和软硬件维护工作之外, 能够较清楚掌握整个税收信息的流向, 能够对税收数据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和分析, 但是技术人员如果没有从事过实际的税收征管工作, 在信息应用中会存在技术和业务脱节的现象。业务人员虽然从事实际的税收征管工作, 但是大多数人仅对涉及本岗位的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 税收信息化总体掌握程度较低, 不能有效开展深层次的信息应用。基层税务机关缺乏精通各项税收业务和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使得不能从总体上把握税收信息化工作, 不能有效地解决业务和技术的衔接问题。目前更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税收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4 解决内蒙古基层国家税务局信息化建设难点的建议
4.1 加强对综合征管信息系统的应用
(1) 国家税务总局应深入挖掘综合征管软件的应用潜力, 进一步完善现有综合征管信息系统, 拓展业务系统功能, 优化业务流程和岗责体系, 提升信息系统质量和应用水平。 (2) 综合征管系统上线后, 对税务人员在业务上、管理上、技术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市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人员培训, 提高基层税务机关各级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避免由于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影响CTAIS系统所提供的应用功效。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 解决由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匮乏, 制约CTAIS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和作用。 (3) 基层税务人员应该能够从大量的涉税数据中自行获取有价值信息, 从而自行开展税收管理、税源监控工作, 提高硬件设备及其综合征管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益。
4.2 国家税务总局应对各应用软件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
中国电子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是:从“多种平台、多种应用系统”共存的现状, 平稳过渡到“一个平台、一个网络、四项主要功能的应用系统”。即建立基于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 依托计算机网络, 最终实现功能覆盖国地税所有税种、税务工作的各个环节, 国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 包括征管业务、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等四大子系统的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尽快实现各级税务机关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流程标准和口径的规范统一, 对自行设计和制订的不适应一体化方向的流程要迅速进行调整, 解决当前应用软件林立、信息孤岛的现象, 实现信息共享。
4.3 数据问题的解决
在数据采集方面, 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数据采集、录入管理措施, 确保进入系统各类数据的真实、准确与规范, 提高系统数据质量和应用效能。定期对信息数据进行发布和分析, 找出数据存在的质量问题和反映出的管理薄弱环节, 提出改进措施;在数据应用方面, 进一步强化数据应用意识, 加强对信息数据的增值利用。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重心是实现数据增值利用, 目前, 正在开展的数据分析处理工作就是对信息增值利用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在数据分析环节, 各业务部门要从数据处理信息中查找自身工作的薄弱环节, 督促本部门和下级机关纠偏, 同时强化数据在纳税评估、稽查选案中的运用。
4.4 加强税务部门复合型人才培养
总局或区局应利用培训中心, 进行复合性人才的强化培训。对熟悉税收业务的人员进行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训;对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税收业务的培训, 以解决缺乏复合型人才造成的技术和业务脱节的现象。
基层税务机关一方面录用计算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 分期分批选送熟悉税务业务的人员, 去大专院校进修计算机技术, 以解决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匮乏问题。
摘要:内蒙古税务系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作为我国整个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部分, 紧跟全国税务信息化建设步伐, 进入金税工程三期建设的阶段。目前要解决的重要和难点问题是“整合问题”, 即实现数据的集中和应用系统的整合。内蒙古地区基层税务机关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是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 在总体规划下协同推进。认清我国以及内蒙古国家税收机关税收信息化的建设方向, 找出并解决好基层税务机关税收信息化的建设难点, 以便更好地进行税收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税收信息化,中国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基层税务机关,数据的集中,应用系统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孙平.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审计文汇, 2010 (8) .
[2]陶昭华, 吴强, 张茜.税收数据深度分析利用:金税三期工程的关键命题[J].中国税务, 2010 (2) .
[3]庞瑞江, 贺利明.全国税务大集中的内涵和实施[J].中国税务, 2010 (1) .
【基层工会的信息化建设】推荐阅读:
基层工会建设的05-11
远安: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07-20
探索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10-03
加快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09-06
江西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08-19
都安县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09-15
基层工会选举工会委员07-15
关于×市总工会基层工会组建与发挥作用的情况调查报告07-04
高校基层工会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