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计量

2024-07-27

交易成本计量(精选7篇)

交易成本计量 篇1

一、企业交易成本的概念及分类

新制度经济学则否定零交易成本假设, 认为交易成本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 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支付的费用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 并以交易成本为切入点研究企业行为, 认为企业的存在就是节约交易成本的结果。新制度经济学用交易成本解释和描述企业的存在与运行。交易成本被新制度经济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市场型交易成本, 即为了进行市场交易, 为了利用市场而支付的费用, 其包括发现交易对象, 表示交易的愿望和方式, 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和约, 督促合约条款的严格履行等费用;第二类是管理型交易成本, 是企业组织的建立、运行费用;第三类是政治性交易成本, 包括企业负担的税收、行政性收费负担及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公众的沟通、协调方面的支出。

二、企业总费用可分为交易成本和技术成本两部分

对企业而言, 与生产力相关的活动主要有技术研发与车间制造, 与生产关系相关的活动主要有处理与市场的关系, 处理企业内部的经济关系, 处理与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新古典经济学的成本研究更侧重于部分与生产力形成相关的成本的研究 (只包括与车间生产相关的制造成本, 不包括企业的研发成本) , 而制度经济学的成本研究则更关注与生产关系相关的成本的研究。全面的计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成本是完善会计计量职能, 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性的基础。为了简化分析, 可以假定企业不存在企业间的筹资、投资活动, 企业总成本可分为交易成本和技术成本两类。技术成本是直接与生产力水平相关的成本, 包括直接用于研发和生产的固定资产折旧、物料支出、员工的薪酬支出 (不包括生产组织管理费用、研发组织管理费用) ;交易成本则是与企业的生产关系直接相关的成本, 是解决企业的人际关系、市场关系与制度关系的成本, 包括企业的一般管理费用 (包括生产组织管理费用、研发组织管理费用) , 企业的营销费用及企业税费负担等。

三、交易成本计量

(一) 企业显性交易成本、隐形交易成本的计量

计量企业的交易成本首先要建立一个无交易成本的理想企业模型。建立无交易成本的理想企业模型需要用现实经济中与本企业同行业、规模相当的收益状况最佳的企业作为参照, 假设该企业不存在交易成本, 只存在技术成本, 即该企业的支出只包括其研发和生产所发生的直接用于研发和生产的固定资产折旧、直接用于研发和生产的物料支出、直接进行研发和生产的员工的薪酬支出。本企业与理想企业的收益差异和本企业的总支出减去理想企业的总支出之和就是本企业的交易成本总额。企业由于有限理性和企业内部存在的机会主义使企业不能实现最佳收入, 由此导致的损失为隐形交易成本。企业与理想企业的支出差额表示企业费用支出未能控制在最佳状态所造成的损失为显性交易成本。

本企业总支出-理想企业总支出=显性交易成本

理想企业总收入-本企业总收入=隐形交易成本

企业总交易成本=显性交易成本+隐形交易成本

显性交易成本表示企业费用最大可压缩空间, 隐形交易成本表示企业收入的最大可扩展空间。计量企业总交易成本可以为企业经营提供一个极限的收入增长 (或费用压缩的) 最大空间, 同时企业各阶段的交易成本与之相比的相对差额可以揭示企业各期交易成本的变化情况。

(二) 企业交易成本的会计计量

企业总成本减去其技术成本所得到的交易成本是企业的现实交易成本, 可以通过企业现有的财务会计资料分析计算求得。

企业总成本=技术成本+交易成本

企业交易成本=市场型交易成本+管理型交易成本+政治型交易成本

市场型交易费用=物资采购杂费+营销费用+招聘员工费用+营销人员薪金培训费用+坏帐损失、与客户消费者的诉讼费用及相应赔偿

管理型交易成本=员工罢工或怠工导致的损失+企业内部管理成本+管理人员薪金、培训费用+董事会会费+监事会会费

员工罢工或怠工导致的损失=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时的收入-企业员工罢工或怠工时的收入+企业正常生产时的耗费-企业员工罢工或怠工时的耗费

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企业研发、生产的管理费用+财务部门的业务经费+相关部门人员薪金和培训费

政治型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企业与政府、公众的协调沟通费用

四、企业交易成本计量的意义

(一) 相对微观企业经营的意义

1、企业管理型交易成本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率。如果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过高, 说明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瑕疵, 可能对下属部门、员工管理过于松散从而导致不能完成既定任务, 或过于严苛导致企业内部冲突加剧, 或企业组织层级设置不合理、管理流程设计不合理等等, 管理型交易成本可以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效率评价指标, 起到企业内部管理考核评价的作用。

2、企业市场型交易成本的高低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同外部市场的相互关系、协调程度。如果一个企业市场型交易成本很高, 说明企业在处理与市场中的利益集团关系时存在问题, 或是企业经营的社会经济环境比较恶劣, 如诚信缺失导致坏账增加、市场价格体系扭曲等, 从而不适于进行营商活动。

3、政治型交易成本反映了企业享用企业所在地的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所付出的代价,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政府的管理效率, 如果这一指标过高说明当地政府的行政管理存在较严重的缺陷, 或企业在与政府沟通方面存在明显的障碍。

(二) 相对宏观区域经济的意义

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一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社会富裕与贫穷的关键是交易费用在国民收入中的百分比, 这百分比减少少许, 就大富;增加少许就大贫。在几个城市或地区经济结构相似的情况下, 如果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企业市场型交易成本和政治型交易成本普遍很高则说明该城市或地区营商环境不理想, 反之亦然。政府相关经济管理部门可以要求企业按前文所设定的确认核算方法报送或披露相关交易成本数据。这样可以把某一地域范围内企业市场型交易成本和政治性交易成本的计量数据加总用来对地区的营商环境进行定量评估, 可以及时发现市场环境和政府管制的缺陷, 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 以促进营商环境的改善和国民福利的增长。

摘要:企业总成本由交易成本和技术成本构成, 交易成本和技术成本是完备且不重复的。企业的交易成本指标包括总交易成本、市场型交易成本、管理型交易成本、政治型交易成本, 可通过对财务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分析求的。

关键词:交易成本,技术成本,交易成本计量

参考文献

[1]、Coase, R.H.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Cost.JournalofLawandEconomics.3:1-14

[2]、[美]艾里克·弗鲁博顿, [德]鲁道夫·内切特.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周文豪.企业: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的统一[J].财经科学, 2001, 5.

[4]、崔松, 张宏.从经济学成本看会计学成本的发展趋势[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1, 6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篇2

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之前, 首先要知晓金融工具这一概念, 它的定义告诉我们金融工具是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 并形成其他企业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比如, 有“全为”和“红星”两家公司, “全为”是销货方, “红星”是购货方, 站在“全为”公司方发生的往来账是“应收账款”, 表示的是“收取款项的合同性权利”, 若站在“红星”公司方发生的往来账则是“应付账款”, 表示“支付款项的合同性义务”;若“全为”公司发行股票, 将形成“全为”公司的股本, 它则是一项权益工具。有了金融工具这一概念, 进而明确金融工具的内容, 它包括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则属于金融资产中的一种。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划分与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中把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 其中第一类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 通常情况下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均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这是2007年新增加的科目, 主要为了适应现在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出现的市场交易, 取代了原来的短期投资, 与之类似, 又有不同。可以看出, 交易性金融资产有如下特点:企业持有的目的是短期性的, 即在初次确认时即确定其持有目的是为了短期获利。一般此处的短期也应该是不超过一年 (包括一年) ;该资产具有活跃市场, 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获取。

由上述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内容可以看出, 一项金融资产要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 如购入的拟短期持有的股票, 可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该项金融资产必须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 在市场上有报价, 从而其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的市场交易取得, 能够可靠计量, 还能随时变现, 如基金公司购入的一批股票, 目的是短期获利, 该组合股票应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3、属于衍生工具。即一般情况下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和期货等衍生工具, 应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因为衍生工具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易。但是, 被指定且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因为它们不能随时交易。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

(一)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确认。

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看:第一, 取得投资近期出售, 为获取价差收入为目的, 即为短期出售而有;第二, 在会计实务中为近期出售而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通常通常划分为此类;第三, 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二) 应设置的账户。

“新准则”新增设了两个账户:“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资产类会计科目, 是核算企业为交易性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持有的直接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部分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也在本科目核算。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一级科目下应设置两个二级明细科目: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二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用于核算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的公允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用于核算企业持有期间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增减变动额。“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损益类会计科目, 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利得或损失。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原则

(一) 初始取得时对于成本的确定。

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 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应该反映在投资收益的借方;如果实际支付款项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期尚未支取的债券利息, 应当计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 而不能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中, 原因在于过去的现金股利或是债券利息, 现在未收取, 不能形成现在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二) 确认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时。

如果收到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属于取得时已计入的应收项目, 则冲减应收股利;反之不属于, 即是购买日不包括已宣告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利息, 则确认为投资收益。

(三) 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的, 企业应将变动额计入当期损益。运用等式:公允价值变动额=新的公允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若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正值) , 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同时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若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负值) , 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同时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四) 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

“新准则”规定, 结转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收取款项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 (即“投资收益”) , 若账面价值大于实际收取款项, 反映在投资收益的借方, 若账面价值小于实际收取款项, 反映在投资收益的贷方;并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累计数转入“投资收益”。

四、举例说明———以购入债券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2010年1月1日, 甲公司从证券二级市场以银行存款102万元 (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2万元) 购入乙公司发行的债券, 另支付交易费用1万元, 该债券面值100万元, 票面年利率为4%, 剩余期限为2年, 每半年付息一次, 甲公司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其他资料如下:

1、2010年1月5日, 收到该债券2009年下半年利息2万元;

2、2010年6月30日, 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15万元 (不含利息) ;

3、2010年7月5日, 收到该债券半年利息;

4、2010年12月31日, 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10万元 (不含利息) ;

5、2011年1月5日, 收到该债券2010年下半年利息;

6、2011年2月6日, 甲公司售出该债券, 收到价款117万元。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10年1月1日购入债券:

2、2010年1月5日, 收到该债券2009年下半年利息:

3、2010年6月30日, 确认债券公允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

4、2010年7月5日, 收到该债券半年利息:

5、2010年12月31日, 确认债券公允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

6、2011年1月5日, 收到该债券2010年下半年利息:

7、2011年2月6日出售该债券:

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是结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状况和国际惯例制定并颁布的准则,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 即为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 增设“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以确认与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6.

[2]方东明.关于改进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建议[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2.

交易成本计量 篇3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账务处理及存在的问题

1、交易性金融资产设置的账户。

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 核算为交易目而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下设“成本”、“公允价值变动”等明细核算, 其中“成本”明细科目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还设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等科目。其中,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该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 其余额对企业当期利润或亏损会形成直接影响。因此, 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核心就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投资收益”科目核算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取得的投资收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实现的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

2、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

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 按其公允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 按发生的交易费用, 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按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借记“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 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如:2010年4月25日, 大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按每股6.5 0元的价格购入A公司每股1元的股票50000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并支付交易1200元;2010年5月25日, A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0.3元, 并于6月5日发放;

2010年4月25日, 购入股票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A公司股票 (成本) 325000

投资收益1200

贷:银行存款326200

在年末“投资收益”直接转入“本年利润”, 减少了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的“本年利润”数额。《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一旦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就不能再划分为其他类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时, 该类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不包括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而其他类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则包括了交易费用。时间范围的不确定需要会计工作者很高的判断力, 由于会计工作者的经验和会计估计不足, 可能导致会计计量时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判断失误, 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如果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会计分录处理为: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325000

贷:银行存款325000

显然, 上述两种计量方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不同的, 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所得的利润低于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企业所得的利润。

3、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

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最初取得时是按公允价值入账的, 反映了企业取得交易性资产的实际成本, 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是不断变化的, 会计期末的公允价值则代表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现时可变现价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应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反映, 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接上例:大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对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10年6月30日, 大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余额和当日公允价值资料如下: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5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A公司股票 (公允价值变动) 65000

若取得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是在一个会计年度以内, 则处置该项资产时结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即可。若取得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其持有期间跨年度, 那么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发生变动的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年终无余额, 其发生的变动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 这种会计处理方式符合损益类账户结构设置要求。但这种会计处理方式确认了并没有真正实现的收益或者损失, 在会计年末虚增或者虚减企业利润, 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谨慎性原则。

同时将变动的损益结转到“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65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5000

即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时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当年发生的损失, 但在实务操作中该项变动形成的损失并未真正实现, 虚减企业当年的未分配利润, 低估了企业的收益, 使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调减了65 000元, 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谨慎性原则。

4、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计量。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主要是正确处理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损益, 是指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实际收到的价款, 减去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余额后的差额。其中,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 是指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加上或减去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后的金额。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 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已确认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应确认为处置当期投资收益, 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接上例:2010年10月台15日大明股份有限公司将持有的A公司股票售出, 实际收到出售价款266000元。

借:银行存款266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A公司股票 (公允价值变动) 65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A公司股票 (成本) 325000

投资收益6000

同时:借:投资收益65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5000

交易性资产的投资收益由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持有利得和处置收益两部分构成, 利润表也相应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两个报表项目反映。就应该通过考察利润表中的这两项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给主体带来的损益及赚取过程。特别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应该如实反映当期交易金融资产市价变动结果, 目前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业务的会计处理却使利润表该项目信息失真。

二、建议处理方法

通过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账务处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1、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划分范围模糊。《企业会计准则》中把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 其中第一类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 主要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 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均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以看出, 一项资产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要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企业持有该资产是为了交易, 是以赚取差价为目的的投资;另一个是该项金融资产要具有活跃的金融市场, 在市场上有报价, 其公允价值能够从活跃的市场上取得。没有明确时间范围, 对时间限定的模糊违背了会计谨慎性原则, 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2、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和可靠性, 针对上述交易性金融资产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年末结转存在的问题, 可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方法一致, 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者损失,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处理可以避免将账面利得或者损失直接计入利润, 导致企业利润增减变动不谨慎的账务处理方法。

3、交易金融资产处置业务的调整。在现行账务处理之后再编制一个将转回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再次冲转投资收益的分录。这样可从账簿体系中反映持有的利得是否实现, 同时又可以还原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的实际涵义。

如上例:2010年10月台15日大明股份有限公司将持有的A公司股票售出, 实际收到出售价款266000元。

借:银行存款266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A公司股票 (公允价值变动) 65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A公司股票 (成本) 325000

投资收益6000

同时:借:投资收益65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5000

再做一笔分录: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5000

贷:投资收益65000

这样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完全反映当期交易性金融资产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而确认的未实现的持有利得, 同时原分录也有助于主体在账簿系统中解释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赚取过程及结果。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项目反映的是金融资产的处置收益, 总体上两者相加就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对利润的影响。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处置时又转入“投资收益”。企业在确认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时, 期末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可以一次性地选择计入损益, 但是一旦做出选择, 持有期间不得变更, 维持了原来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不能与其他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提供的会计信息也未必就真实合理。

参考文献

[1]、丁晓燕.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及相关问题解析[J].特区经济, 2008, (2) .

交易成本计量 篇4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金融资产(Financial Assets)。 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项、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等。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虽然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和计量没有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 准则中规范,但长期股权投资属于金融资产。

(二)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 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Coase R. H.)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提出,并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给予了具体化。 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 很多学者对交易费用进行了修正,如今,交易费用概念扩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的,发现交易和交易价格的,讨价还价的费用,以及订立交易合约的费用和执行交易的费用。一般而言,在会计中,我们认为交易费用是指在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 我国会计准则正一步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任何形式下的交换一般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相应的交易费用, 而交易费用金额的多少,已经不能够完全依靠重要性原则来确定,客观公正透明的交易费用是可以通过准则协调来完成的。

(三)会计计量(Accounting measurement)。 会计计量, 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企业应该按照规定的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计量属性是指所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从会计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确定的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目标在整个会计系统中处于最高层次,而会计计量又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 企业对经营业绩的追求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哪种计量属性的运用,都应该有助于现在或潜在投资者正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等;有助于投资者根据相关会计信息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有助于投资者评估与投资有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等。结合投资这一特殊业务,在与投资有关的业务中,交易费用计量的切入点就应该是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盈利。

二、实例解析

常见的与投资有关的业务一般集中在 《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中,本文主要围绕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长期股权投资这四项投资业务进行分析比较。交易费用入账的一般规律:取得所有资产的成本包括所支付的全部与取得资产相关的必要对价。亦即交易费用正常情况下应该计入相关资产成本。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1) 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出售。(2)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 (3)属于衍生金融工具。

1.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 — ——成本(公允价值)”“应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发生的交易费用。 借记“投资收益(交易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1:2014 年5 月13 日, 甲公司支付价款1 060 000 元从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发行的股票100 000 股,每股价格10.6 元(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0.6 元), 另支付交易费用1 000 元。甲公司将持有的乙公司股权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结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

理由: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计算采用公允价值属性,且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如将交易费用计入成本,则期末公允价值计算会出现偏差,导致当期利润出现变动,直接影响损益及税费交纳。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以及没有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1.股票投资。 借记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成本(公允价值与交易费用之和)”“应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 债券投资。 借记 “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成本( 面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贷方, 含交易费用)”“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2:同例1,公司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例3:2014 年1 月1 日,按每张面值100 元,购入10 000张分次付息、一次还本债券,另付交易费用1 000 元,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票面利率5%,每年年末支付利息,期限5 年,甲公司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结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计入“成本”。

理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采用公允价值属性,且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并不影响当期损益,所以交易费用计入“成本”并不影响当期利润及税费。因此,仍按一般规律,交易费用计入当期资产成本。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持有至到期投资— ——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贷方,含交易费用)”“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实际付款中包含的利息)”“应收利息(实际支付的款项中包含的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4:同例3,公司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结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交易费用计入“成本”。

理由: 持有至到期投资后续计量依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此,期末除考虑是否有减值因素外,无需考虑其他要素变动。

(四)长期股权投资。 2014 年7 月1 日新修订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指出: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在取得时,应按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应分别形成控股合并和不形成控股合并情况确定。 其中控股合并分成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

1.形成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的长期股权投资。

(1)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负债”“资产”“资本公积 — ——资本溢价”科目;借记 “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5:某公司与长江公司为同一集团公司,某公司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6 000 万元, 取得长江公司100%股权,合并日长江公司账面所有者权益8 000 万元, 在合并中另发生交易费用800 万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结论: 合并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包括为进行企业合并而支付的审计费用、资产评估费用、法律咨询费用等,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理由:合并时交易费用如果计入成本,则会影响期末合并报表的编制。

(2)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等作为合并对价的。 借记“ 长期股权投资” 科目, 贷记 “ 股本” “ 资本公积 ———股本溢价”科目;借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注: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不足冲减的,则调整留存收益。

例6:某公司与长江公司为同一集团公司,某公司通过发行1 000 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1 元,市场价格8 元),取得长江公司100%股权, 合并日长江公司账面所有者权益8 000万元,在合并中另发生交易费用800 万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结论: 为企业合并发行的债券或承担其他债务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应当计入所发行债券及其他债务的初始计量金额。企业合并中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应当抵减权益性证券溢价收入,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冲减留存收益。

理由:以发行权益性证券等作为合并对价的,一般交易费用数额都比较大,如果计入成本,则期末会影响合并报表数据的填制;如果计入损益,则更会影响当期利润及税费计算。

2.形成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的长期股权投资。 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相同。

3.不形成控股合并的长期股权投资。

(1)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包括购买过程中支付的手续费等必要支出。 借记 “长期股权投资(含交易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成本为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 但不包括应自被投资单位收取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为发行权益性证券支付给有关证券承销机构等的手续费、 佣金等与权益性证券发行直接相关的费用, 不构成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该部分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7 号———金融工具列报》的规定,应自权益性证券的溢价发行收入中扣除,权益性证券的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应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股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借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交易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3)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但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包括购买过程中支付的手续费等必要支出。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含交易费用)”科目,贷记“实收资本”“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科目。

(4)以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其初始投资成本中包括购买过程中支付的手续费等必要支出。参见《企业会计准则第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 号———债务重组》。

三、结论

一般地,计入资产成本、与投资有关的交易费用计量最为复杂,根据上文表述总结与投资有关的交易费用计量如下表所示:

交易费用作为企业投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初始入账计量及期末计量直到最终投资终止, 都会有交易费用的存在。交易费用的数额对期末损益及税费的影响,以及计量属性的考虑,都会左右交易费用计入的科目。

参考文献

交易成本计量 篇5

(一)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相关研究

碳会计最早是依附于《京都议定书》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而产生的, 因此最初碳会计被纳入了排放权会计框架内来进行探讨。排放权会计的发展最早起源于美国1993年3月。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 (FERC) 发布了首部关于排污权会计的规范性文件180 CFR Parts101and102, 由于该文件主要是针对二氧化硫的排放, 且不能对免费分配的排污权进行处理, 于是2003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下的紧急任务小组提出了基于总量控制及交易机制下排放权会计如何进行会计确认及处理问题的基准草案 (EITF03-14) 。但由于该草案可能会对现行会计处理较大影响且尚未对排放权会计产生重大影响而未能实施。2007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为了解决不同到期日排污权证交易的市场行为而再次展开对排污权会计的讨论, FASB在此讨论中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通力合作期望能够提出一个全面指导性文件。

(二)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相关研究

IASB针对欧盟各国基于总量控制及交易机制下排污权交易制度 (EU-ETS) 于2004年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三号-排放权》 (IFRIC-3) , IASB在IFRIC-3中全面提出了有关排放权会计的业务处理指南, 但其发布后由于存在着 (一) 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础不同。例如资产按照成本计量, 负债按照市价计量会使资产和负债两者的价值产生不匹配;如果资产和负债均按照市价计量则会在实际排放配额远小于分配配额情况下资产的价值发生较大波动。 (二) 后续计量费用和收益不匹配。如果按照市价进行后续计量,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37号-无形资产》的规定, 配额的价格波动应计入权益, 而根据《国际会计准则38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的规定, 负债价值的变动应计入收益。这就导致资产的价值变动计入收益而负债的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因此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真实性, 于是IASB在2005年6月迫于各方压力撤回了IFRIC-3。

二、我国碳会计的确认

(一) 是否确认为资产会计要素

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为, 资产是指企业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从政府相关部门获得的碳排放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处理。一方面可以立即在市场上出售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留下自用抵减本企业的排放量从而获取间接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企业获得的碳排放权成本或价值能够得到可靠的计量。其与此完全符合资产的定义和特征, 故碳排放权用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

(二) 确认为何种资产

目前就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何种资产, 会计理论界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本文将就以下三种观点分别进行阐述。

一是存货。我国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定义是,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持有的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对于企业从政府相关部门获得的碳排放配额而言, 其持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减本企业的排放量。只有当实际排放量小于额定排放量时才会将剩余排放量由于出售获利, 况且企业的碳排放权也不属于企业的产成品和商品, 企业获得的碳排放权配额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并未被消耗掉。因此, 企业从政府获得的碳排放权配额并不符合存货的定义, 不应确认为存货。但由于我国目前并未被要求承担强制减排的责任, 因此我国目前参与《京都议定书》的主要方式是通过CDM机制向附件 (1) 中的发达国家出售经核实的减排量 (CERS) , 对于CDM机制下的CERS最终是以销售为目的的, 成本能够得到可靠计量, 且在销售之前往往就签订了销售合同, 在合同中规定了每年应提供多少单位的CERS, 以及每单位CERS的价格。因此, 本人认为对于CDM机制下形成的CERS可以作为存货进行确认。

二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目前, 美英等国将碳排放权视为一种期权, 其会计处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与此同时也有相关学者认为企业获得的碳排放权不仅代表着企业可以在现行会计期间内排放预先规定数量的污染物, 也可以立即将该配额在交易所或者柜台进行交易从而迅速的转换为货币。其目的是产生收益或者在未来出售时产生资本利得。所以, 理应将其归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本人认为将碳排放权视为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存在以下不妥之处: (1) 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获利。而企业获取碳排放权的目的, 是为了维持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 是企业运行的必要条件。 (2) 交易性金融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可以随时变现。而企业获取的碳排放权只有当企业实现有效减排, 实际排放量少于分配的排放量时, 才可以将剩余配额进行交易, 故碳排放权变现能力较差。 (3) 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未建立, 碳排放权市场价格难以确定, 若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则会导致企业操纵利润。因此, 碳排放权在我国短期内不能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三是无形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企业获取的碳排放权可以直接出售, 因此符合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标准, 此外, 企业获取的碳排放权主要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碳排放从而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由于交易机制的存在企业获得的碳排放权成本又能够得到可靠的计量。所以, 我国在当前将碳排放权视为无形资产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同时这也与国际财务报告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要求相趋同。

(三) 是否确认为负债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负债的定义是, 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现时义务, 企业在履行该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在总量控制及交易机制下, 企业承诺将为其排放支付相应的配额构成了一项过去事项, 而企业在支付的过程中则会导致企业某项资产的减少, 从而会引起企业相关经济利益的流出。故满足负债的定义, 应确认为一项负债。在确认为负债后, 成轮的焦点就集中在了何时确认负债?是在主体实际排放时就确认为负债还是主体在承诺为其排放支付配额时确认为负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或有负债的定义是, 或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 其存在须通过对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 获得的碳排放配额主要是用于满足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需要, 而监管者为了在较短时期内繁荣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降低碳排放量, 企业从监管者处获得的免费排放配额往往很难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 从而需要向监管者上缴一定数量的配额甚至需要从其它排放主体那里购买相关配额。因此, 本人认为企业应当在承诺为其排放支付相应配额时就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而且还可以避免资产与负债的确认时点及数额存在差异的问题。这种观点也得到了FASB以及IASB的支持。

三、我国碳会计的计量

(一) 初始计量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 企业获取碳排放配额的方式主要有:无偿取得、拍卖、市场购买三种形式。因此, 碳排放配额的初始计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无偿分配取得。企业从监管者处获得的免费配额, 相当于监管者向企业让渡了一部分环境容量的使用收益。因此, 企业免费获得的碳排放配额具有政府补助的性质, 应当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16号-政府补助》的有关规定, 即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应当在实际取得资产并办妥相关受让手续时按照其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 并将确认的递延收益在有效期内按照某种方法进行摊销。与此同时, 企业应将可能上缴的配额确认为预计负债。

二是通过购买或拍卖取得。对于企业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或拍卖交易所拍卖两种形式取得的碳排放配额, 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和相关税费, 作为碳排放配额的初始入账价值。

(二) 后续计量

企业获取的碳排放配额, 在满足自身生产经营后可以将剩余配额拿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出售, 也可以留存至下一会计期间继续使用。因此, 碳排放配额的后续计量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持有自用。对企业持有自用的碳排放配额,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的有关规定, 合理估计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 若使用寿命有限则应当进行摊销。企业选择的摊销方式应当能够准确反映与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企业获得的碳排放配额有明确的使用年限和使用量的规定, 并且碳排放配额的消耗是伴随着企业相关产品的生产, 应当被视为一种生产要素。因此, 应当将碳排放配额按照实际使用量比例法进行摊销, 并将相关摊销金额计入产品成本当中。

二是碳排放配额的有偿转让。由于企业采取了有效减排措施从而使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的排放量, 此时企业便可以将剩余排放量用于交易获取经济利益。企业应当将交易取得的相关收入计入对应资产科目, 将摊销的金额抵减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后, 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冲减相关交易费用和税费的净收益作为营业外收入。碳排放配额在有偿转让过程中一般不会产生营业外支出。因为, 如果产生亏损企业不会将配额进行出售而是会选择留存至下一会计年度继续使用。

三是碳排放配额的期末会计处理。碳排放配额的期末会计处理主要涉及递延收益的分摊、预计负债的处理、是否产生资产减值损失。递延收益的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政府补助形成的递延收益应当在有效期内进行分摊。因此, 递延收益可以采用实际使用量比例法来进行摊销。借:递延收益, 贷:营业外收入;预计负债的处理, 根据普华永道的调查, 欧美等大多数发达国家期末时预计负债按照账面价值计量。若实际排放量超过免费分配的排放量, 在连续会计年度内上缴的预计负债可以按照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计算。借:预计负债, 贷:银行存款;是否存在资产减值损失, 基于总量控制及交易机制下的碳排放总量逐年减少, 企业分配的碳排放配额也是逐年减少。因此, 企业获取的碳排放配额属于稀缺性商品, 类似于土地使用权。故本人认为碳排放配额不存在资产减值损失。

四是碳排放配额得到期处理。碳排放配额具有一定的使用期限, 监管者通常指定一个给定的时期内排放的总量, 然后规定每年的排放量。因此, 可能会产生碳排放配额在有效期截止时, 企业分配的配额尚未完全消耗掉。此时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我国为实现通过碳会计来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仍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 通过修改现有会计准则使我国碳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有据可依, 在修改准则的过程中既要与IASB/FASB的准则相趋同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其次, 加快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额建设, 为碳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坚实的基础。最后, 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和审计力度, 保证我国探会计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王虎超、夏文贤:《排放权及其交易会计模式研究》, 《会计研究》2010年第8期。

[2]郭晓梅、黄丽:《论我国排污权交易的会计处理》, 《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8期。

交易成本计量 篇6

(一) 导致利润总额失真

稳定的利润来源对于公司业绩是十分重要的, 各种收入来源对企业利润的稳定性影响中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收益对于利润稳定性的贡献最差, 这是我国金融市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根据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规定, 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会放大或缩小企业的利润, 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形成营业利润, 影响当期企业利润总额。但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在持有期间只是“未实现损益”, 只有当该项金融资产被处置后, 该项投资损益才真正实现, 所以企业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就很有可能引起当期利润虚增或虚减, 导致企业利润总额的失真, 并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谨慎性原则。据2007年中报显示, 共有316家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科目本期发生额不为零, 其中240家上市公司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76家上市公司出现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来自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资产, 平均为上市公司带来了近3000万元人民币的巨额利润, 这一科目平均占上市公司税前利润的59.44%, 而具有公允价值净收益的上市公司则平均得到了560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 平均占税前利润的79.78%。显然,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公司当期利润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二) 加剧经济的顺周期效应

在经济繁荣、股市大涨时, 按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美化公司财务业绩, 由于“羊群效应”, 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膨胀, 从而加剧虚拟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对整个社会来说起到利润放大的作用;而当经济危机出现时, 按公允价值计量使公司资产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 造成市场价格扭曲和大量资产减值之间的恶性循环, 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佐证。

(三) 为调整账面价值留有余地

一方面,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并未完善, 也没能形成活跃的市场, 资产评估随意性较大。因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必然会受到人为的干扰和操纵, 很容易使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另一方面, 准则规定, 企业初始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时的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出于节税的考虑, 企业可以人为加大交易费用, 从而使投资收益的冲减数加大, 也会影响当期利润的账面数额。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的改进措施

(一) 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暂不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可暂不计入当期损益。可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下设二级账户进行区分, 即“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和“已实现的利得或损失”, 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暂不计入当期损益, 先计入“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二级账户, 等真正实现时再计入当期损益, 即在最终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 转入“已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二级账户, 通过“已实现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除上述方法之外, 还可以先不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一科目纳入净利润, 而将其计入利润表中列于净利润之后的其他综合收益 (OCI) , 尽可能单独列示, 让投资者能分清哪些是未实现利润, 哪些是可以或已经实现的。这两种做法都可以杜绝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对净利润的影响, 从而减少利润的波动性。

(二) 提高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除上述观点以外, 还可以从源头上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由于“未实现利益”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这部分利益实现的可能性, 将这部分未实现利益的主观因素降到最低, 从而使确认的这部分更具有稳定性。公允价值的计量一般认为分为三个主要层次,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前两个层次的运用比例却很低, 大多数采用的是第三个层次———估值技术法,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得到的公允价值只是“估计”的公允, 所以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比如在金融危机中, AIG公司根据自己的估值模型, 得出其持有的CDS在危机中损失约9亿美元, 但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经测算认为该损失为30亿-130亿美元。可见公允价值的计量受技术方法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尽可能提高前两个层次尤其是第一个层次的运用, 现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善经济环境, 建立统一、开放、活跃而又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

首先, 要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其次, 打破行业垄断, 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同时, 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再次, 规范、约束政府行为, 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自由的市场交易主体, 保证市场价格公允性的实现。

2、建立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

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的建立将极大推进价格信息的公开化、实时化, 方便企业会计人员在采用公允价值对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数据。

三、结束语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但这种计量仍是大势所趋, 对我国金融市场的会计核算产生深远的影响, 使它变得更真实、客观、有用, 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必须, 所以我们不能再否认这一进步, 而应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修正这种计量方法中的不足。

摘要:公允价值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 在促进会计信息相关性、公允性的同时, 也使会计信息可靠性、可比性受到挑战。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和评估市场还不够完善,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过早使用必然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也不例外。文章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 探讨一下公允价值运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荆艳侠.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J].时代经贸, 2008 (8) .

交易成本计量 篇7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对外发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 (以下称“新会计准则”或“新准则”) , 使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形成了有机统一体系。但在该会计准则体系中, 涉及关联方会计的具体准则只有《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 而该准则并没有专门对关联方交易的计量问题做出规定。

《暂行规定》在新准则执行之后是否继续执行, 目前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 从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目前有不少学者在探讨关联方交易的计量问题时仍然以《暂行规定》为依据, 而有些学者在探讨关联方交易的计量问题时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在会计实务中, 有些上市公司并没有在报表附注中指明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是否遵循《暂行规定》, 这增大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会计信息的难度。

本文以公允性为基本视角, 对《暂行规定》的规范重点———上市公司向其关联方销售商品的会计计量的公允性进行经济学分析, 用以研究《暂行规定》在新会计准则执行之后的适用性问题。所谓会计计量方法是否公允, 是指按该方法计量出来的价值是否公允。

一、上市公司向关联方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

1. 交易价格的公允性。

为防止上市公司操纵利润, 《暂行规定》以交易价格的公允性为基础, 规范了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承担债务、承担费用、委托及受托经营、占用资金这五个方面的会计计量问题, 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对上市公司向其关联方销售商品时的会计计量的规范。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利润操纵, 《暂行规定》采用的标准是看交易价格是否公允。这时会计处理的原则是, 如果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交易价格是公允的, 那么就不得根据此交易价格确认利润, 而是在“资本公积”科目下单独设置“关联交易差价”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这部分差价不得用于转增资本或弥补亏损。

新会计准则以公允价值为基础, 充分考虑到关联方交易可能导致交易价格不公允的问题, 规定不公允的交易价格不能作为有关会计要素特别是收入的入账依据。

对于关联方交易的计量, 《暂行规定》与新会计准则虽然都是以公允价值作为基础, 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暂行规定》给出了可操作的、具体的计量方法, 但对所给方法是否公允却避而不谈;新会计准则强调会计计量方法的公允性, 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 只是给出指导性的意见, 即“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具体的方法由企业会计人员自己进行判断选择。

2.《暂行规定》对上市公司向关联方出售商品时的会计计量的规范。

(1) 实际交易价格不超过账面价值的商品出售。对于上市公司向其关联方出售商品, 如果实际交易价格不超过账面价值, 《暂行规定》指出, 不论交易价格是否公允, 对于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 可按实际交易价格确认收入。这是《暂行规定》与新会计准则最明显的不一致之处, 新会计准则要求按公允价值确认商品的销售收入。

(2) 实际交易价格超过账面价值的商品销售。对于上市公司向其关联方出售商品, 其实际交易价格超过账面价值的, 《暂行规定》指出对于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 且实际交易价格是公允的, 则按实际交易价格确认收入;如果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实际交易价格是公允的, 而市场上又不存在客观、明确、公允的价格, 则按以下方法确认销售收入:

第一, “按对非关联方销售同类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定价法。对于同一种商品, 如果上市公司当期对非关联方的销售量占总销售量较大比例 (20%及以上) 的, 以对非关联方销售的加权平均价格作为与关联方进行同类交易的计量基础, 按此价格确认收入, 实际交易价格超过收入的部分, 记入“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科目。

第二, “不超过商品账面价值120%”定价法。如果上市公司仅限于向关联方销售商品, 或者上市公司向非关联方销售商品的数量未占商品总销售量的较大比例 (通常为20%以下) 的, 实际交易价格不超过商品账面价值120%的, 按实际交易价格确认收入;实际交易价格超过商品账面价值120%的, 将商品账面价值的120%确认为收入, 将实际交易价格超过收入的部分记入“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科目。但如果有确凿证据 (如历史资料、同行业同类商品销售资料等) 证明该商品的成本利润率高于20%的, 则应按合理的方法确认收入。

3. 对交易价格公允性的质疑。

在公允性理念下, 如果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关联方交易价格是公允的, 《暂行规定》要求按规定的方法确认收入。但实际上, 按《暂行规定》计算出来的价格并不公允。例如, 对于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关联方交易价格是公允的, 且上市公司向非关联方销售商品的数量未占商品总销售量的20%的, 实际交易价格超过商品账面价值120%的, 《暂行规定》要求将商品账面价值的120%确认为收入, 实际交易价格超过收入的部分就被认为是“显失公允的部分”而计入资本公积。但是, 也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公允的交易价格一定不超过商品账面价值的120%或者说实际交易价格超过商品账面价值120%的就是显失公允的。

二、对会计计量方法公允性的经济学分析

现在来探讨会计计量方法的公允性问题。上文已指出, 所谓会计计量方法是否公允, 是指按该方法计量出来的价值是否公允。新会计准则指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因此, 公允价值就是在完全信息条件下, 含有交易双方的交易模型的均衡解。根据这个思路, 我们设定模型分析《暂行规定》中的会计计量方法的公允性。如果按规定的会计计量方法确定的价格偏离均衡价格, 则此会计计量方法将被认为是有失公允的。

如果上市公司向关联方销售的商品在市场上缺乏客观、明确、公允的价格, 该商品的销售市场就可视为完全垄断市场, 而该上市公司就是生产该商品的垄断厂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 垄断厂商的短期利润可以为零或为负数, 而其长期利润至少为零, 一般来说大于零。利润大于零意味着销售价格大于成本。经济学中所运用的成本概念为机会成本概念, 由于会计上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期末存货进行计价, 若可变现净值大于成本, 可按机会成本确认存货的价值。因此售价大于机会成本, 一般就可以认为售价大于账面价值。

垄断厂商对垄断商品进行定价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进行统一定价, 也可实行价格歧视。针对关联方的销售市场与针对非关联方的销售市场是可分割的两个市场, 垄断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可实行三级价格歧视———在可分割的市场上制定不同的价格的策略。垄断厂商按照两个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且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确定商品在两个市场上的售价, 即:

其中:

MRA (qA) 、PA、edA分别为厂商向关联方销售产品qA时的边际收益、售价、需求价格弹性, MRB (qB) 、PB、edB分别为厂商向非关联方销售产品qB时的边际收益、售价、需求价格弹性, MC (qA+q B) 为厂商销售产品qA和qB时的边际成本。

由MRA (qA) =MRB (qB) 可得:PA/PB= (1-1/ed B) / (1-1/edA) 。若edAPB。也就是说, 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 实行价格歧视的定价策略, 只要关联方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非关联方的, 垄断厂商对关联方的销售价格就会高于非关联方的。

实行价格歧视, 售价是否可视为公允价值?其实, 实行价格歧视是垄断厂商的一种普遍的定价行为。比如, 城市自来水公司对商业用水和居民用水制定不同的价格, 电力公司对商业用电和居民用电制定不同的价格, 旅游景区对国内游客和国外游客制定不同的价格等。这样的价格仍然被认为是公允的。

如果采用“按对非关联方销售同类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定价法, 相当于以实行价格歧视时垄断厂商向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一方收取的价格PB作为售价;而如果厂商采用统一售价P*, 一般来说会高于向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一方收取的价格, 即:P*≠PB, PA>P*>PB。会计上采用这种定价方法确定的价格既偏离了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时的均衡价格, 又偏离了垄断厂商进行统一定价时的均衡价格, 因而是不公允的。

采用“不超过商品账面价值120%”定价法确认的销售价格也是不公允的, 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垄断厂商公允的销售价格一定不超过商品账面价值的120%。按“不超过商品账面价值120%”定价法确定的价格极有可能低于实行价格歧视时向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一方即非关联方收取的价格, 也低于进行统一定价时的均衡价格。采用这种方法确定的价格既偏离了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时的均衡价格, 又偏离了垄断厂商进行统一定价时的均衡价格, 因而是不公允的。

下面我们举例分析会计计量方法的公允性。

例1:假设某垄断厂商所生产的某一产品存在两个可分割的销售市场———针对关联方的销售市场与针对非关联方的销售市场, 成本函数为:TC=q2+40q+7, 关联方与非关联方的需求函数分别为:qA=12-0.1PA;qB=29-0.4PB。

由于针对关联方的销售市场与针对非关联方的销售市场是可分割的两个市场, 因此该垄断厂商实行三级价格歧视, 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对关联方、非关联方的销售数量分别为3.3、3.7, 销售价格分别为87、63.25。之所以PA>PB, 是因为edA

产品账面价值AC (qA+q B) =48。该厂商对关联方、非关联方的销售价格分别为产品账面价值的181.3% (87÷48×100%) 、131.8% (63.25÷48×100%) 。厂商的总利润π (qA+q B) =185.125。

如果该厂商在两个市场上采用统一售价, 销售价格P*=68, 对关联方、非关联方的销售量分别为5.2、1.8, 总利润为140。

厂商对非关联方的销售量占商品销售总量的52.9%[3.7÷ (3.3+3.7) ×100%], 厂商对非关联方的售价PB=63.25, 这相当于厂商在销售时采用统一售价。但真正进行统一定价时, P*为68而不是63.25, 因此63.25不是公允价格。

如果采用“不超过商品账面价值120%”定价法, 销售价格应为57.6 (48×120%) , 既小于63.25, 又小于68, 因此也是不公允的。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出来的价格, 均偏离了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时的均衡价格, 也偏离了垄断厂商进行统一定价时的均衡价格, 因而是不公允的。

例2:某垄断厂商所生产的某一产品存在两个可分割的销售市场———针对关联方的销售市场与针对非关联方的销售市场, 成本函数为:TC=2q2+30q+4.25, 关联方与非关联方的需求函数分别为:qA=12-0.1PA;qB=20-0.4PB。

由于针对关联方的销售市场与针对非关联方的销售市场是可分割的两个销售市场, 因此该垄断厂商可实行三级价格歧视, 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对关联方、非关联方的销售数量分别为3.65、0.6, 销售价格分别为83.5、48.5。之所以PA>PB, 是因为edA

如果该厂商在两个市场上实行统一的销售价格, 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只对关联方销售, 不对非关联方销售, 则销售价格P*=82.5, 利润为164.5。

厂商对非关联方的销售量占商品销售总量的14.1%[0.6÷ (3.65+0.6) ×100%], 按《暂行规定》的要求, 对关联方销售进行定价应采用“不超过商品账面价值120%”定价法, 销售价格应为47.4 (39.5×120%) , 低于对非关联方的售价48.5, 因此是不公允的。顺便提及, 如果采用“按对非关联方销售同类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定价法, 相当于进行统一定价, 销售价格为48.5。但真正进行统一定价时, 销售价格P*为82.5而不是48.5, 因而48.5也是不公允的。

三、结论

无论垄断厂商是否实行价格歧视, 在利润最大化的假设条件下, 公允的交易价格必然高于账面价值。因此, 除非有证据证明交易价格高于实行价格歧视时的均衡价格, 一般不能根据交易价格高于账面价值就认定交易价格为非公允的。

《暂行规定》规定了具体的、固定的会计计量方法, 使得会计计量方法具有刚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这难以适应对各种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进行计量的要求, 难以实现公允性的目标。因此, 就公允性目标来说, 《暂行规定》缺乏柔性。新会计准则只给出公允性的基本理念, 没有给出具体的计量方法, 这增强了会计计量方法的柔性, 减弱了刚性, 这样做是明智的。

如果继续执行《暂行规定》将导致两大问题: (1) 《暂行规定》中的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难以达到公允性的目标, 导致其与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相冲突———新会计准则要求计量结果具有公允性, 而按《暂行规定》进行处理却难以达到这种要求; (2) 如果按照《暂行规定》进行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 会计处理的结果进入财务报表的主表部分, 而附注的披露却按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 那么报表附注就很难起到解释主表的作用, 从而增大了信息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的难度, 不但起不到揭示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作用, 反倒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误以为按《暂行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为公允价值。

鉴于以上理由, 笔者建议财政部及早做出停止执行《暂行规定》的决定, 关联方会计问题应全面由新会计准则来规范。

摘要:本文对《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 (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的规范重点——上市公司向其关联方销售商品的会计计量的公允性进行经济学分析, 用以研究《暂行规定》在新会计准则执行之后的适用性问题。

关键词:公允价值,关联方,会计计量方法,公允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马如武, 薛妍.关联方交易中出售资产的会计处理.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4

[3].袁荣京.浅议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会计师, 2009;1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小学体育健美操教学下一篇:篮球运动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