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现代化

2024-09-23

政治现代化(共11篇)

政治现代化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面对这样的新情况,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必须根据出现的新形势, 新问题,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将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新高度。

1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现代化

1.1 现代化条件下,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的一般机构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其中,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 生产关系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表现为它即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为经济基础服务。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 以科技为先导, 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新科技革命对经济的影响加深, 经济信息化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伴随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 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依托的知识经济迅速兴起, 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30年, 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升, 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所以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反映时代的精神和时代的特征, 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要求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南而不是教条, 强调要结合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国情, 与时俱进,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实行改革开放, 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根据新的发展要求, 集中全党智慧, 提出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刚刚结束的党十七大, 总结历史, 继往开来, 提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我们讲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为了保证党和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的实现, 以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体系, 领导人们的政治态度, 解决各种思想问题, 提高各种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 完善人格和调动积极性为根本任务, 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 思想、道德、心理综合教育的实践。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新时期的实际情况, 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适时做出调整,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2 如何实现思想政治现代化

2.1 真正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辨证统一的, 社会意识除了反映社会存在外, 还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独立性首先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可以反映落后的或超越显示发展状况, 也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状况。其次, 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 社会意识也可能落后, 经济落后的社会, 社会意识也可以领先。如德国,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其他西欧国家, 但是他的社会文化却在欧洲遥遥领先, 涌现出诸如马克思、恩格斯、贝多芬等许多影响卓越的文学家、艺术家, 对于推动欧洲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各种意识形态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个性意识也具有无限的丰富性, 个人意识也可能产生片面性等, 这些都是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的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经济体制在改变、经济成分在改变、分配制度在改变、国际环境在改变, 这些都将带来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因此, 在我们的工作中, 更应该注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努力营造适合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 真正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

2.2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从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教育人, 也就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体现了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 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 各种矛盾突显期, 人们出现情绪烦躁、同性恋患者剧增等社会问题, 在这个关键时期, 更应该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 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 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应该看到,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与此同时, 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 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 竞争的日趋激烈, 也导致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 各种心理问题由然而生, 此时, 党中央适时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关爱, 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的内心感受, 拉近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力度的扩大, 各种思潮变化激荡,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就像一把“双刃剑”, 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既带来了机遇, 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并越来越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发展。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肃问题。

一方面,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教育手段正迅速改变教育对象的学习生活方式, 为受教育者带来了观念更新、视野开阔, 开拓了人际交往、信息交流的领域, 这无疑利于对受教育者的科学精神培养, 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社会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 不可否认,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 网上的资源共享, 良莠难分, 也会对人们产生消极的影响。青少年很容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面前, 迷失方向, 陷入误区。网络使人远离人群, 走向孤独, 集体观念变淡, 特别是过分沉湎于电脑游戏, 可能影响青少年其他方面的素质发展。在这个时候, 对于巩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政治意识的识别能力、抵制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 因势利导,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为积极因素, 引导受教育者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也必将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一直以来始终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的思想观念也前所未有的发生着变化: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 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 竞争的日趋激烈, 导致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 各种心理问题由然而生。面对这种新形势, 新问题, 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必须与时俱进, 将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挑战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赵婷.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问题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 2008.[2]赵婷.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问题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 2008.

[3]杨增岽.近20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 (上半月综合版) , 2007.[3]杨增岽.近20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 (上半月综合版) , 2007.

政治用语也需要现代化 篇2

但,循此细想,我们目前仍在广泛使用的语言,尤其是一些政治生活中的语言,并没有彻底更新,反映了我们观念的陈旧。有人说:“某某同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愧是一县的父母官啊!”这“父母官”的称谓听来很不是味儿。你想,邓小平自称是“人民的儿子”,而某某居然是人民的“父母”,完全扭曲了公仆和主人的关系。又譬如,当某个领导要讲话时,会议主持人先是请大家拍手欢迎,紧接着会说一段我们很熟悉的话:“感谢某某领导在百忙之中亲临会议,现在我们欢迎某某给我们作指示!”(又是一通鼓掌)细想又是很不对味儿。领导参加会议是他的工作,再忙也是履行本职,这和清洁工该扫地、司机该驾车一样,无须格外嘉奖。有谁赞美过清洁工和司机“在百忙之中”“亲临现场”扫了地、开了车?至于领导讲话,不外传达法规、政策、决定或表达个人意见,不具指令性,决不是什么个人的“指示”。

我们还常常听到这样三个词儿:一是“重视”,二是“关心”,三是“照顾”。如某某领导如何如何“重视”什么事什么人,对什么事什么人如何如何“关心”,又怎样怎样给予了“照顾”。这三个词儿都是对上的仰视、求助和感恩,离民主、法治甚远。

先说“重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公民,重视自己的本职是天经地义的,无须另加赞美。清洁工重视自己工作,不懈怠、不失职,司机重视交通法规、驾驶技术、车辆保养、行驶安全,不应另加表扬。为什么领导重视自己的工作就要百般说好呢?说到底,是因为我们不把领导看作公仆,仍看成是高高在上的救星。

二说“关心”。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公民,都是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人民的利益,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心,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相互的、和谐的、美好的关系的表现,你的“关心”价值连城,我的“关心”也非不值一文。一个民主国家,最需要关注和提高的首先是普通公民对国家大事的关心。这才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再说“照顾”。领导对待他职权范围内的人和事,只有一个原则:依法办事。反过来,公民也只能要求领导按照这个原则来处理涉及自己的事。如果领导喜欢施行厚此薄彼的“照顾”,轻则属办事不公,重则属违章违纪。额外的照顾是“乱套”的同义词,骨子里是“人治”。

实践证明,今天太需要依法办事、按章办事的原则了。因为只有符合现代政治精神的法规和规章,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最大多数的人民的安全和利益。过分宣扬“照顾”,麻痹了人们对法治的追求,压抑了公民意识的成长。在“反右” 时,有几个大人物利用自己的威望照顾了几个人免戴“右派”帽子,但我们还是反出50万“右派分子”;“文革”时也有好心的大人物照顾了几个人免遭迫害,但冤假错案依然遍及华夏。“照顾”只在微小的局部完成了某些人的道德义务,却挡住了人们总览全局的眼睛。“照顾”一词应从现代政治生活中驱除,代之以依法办事、按章办事的原则。人民不需要某某大人物开恩“照顾”,需要的是坚持法制和规章的公仆。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大量的帝王影视。戏中对“明君”的赞美和臣民的贱视,大大地恶化了现实的政治空气,就是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影视,也不自觉地套用着臣民和奴才的语言,污染着当代的民主和平等。

试论拉美政治现代化进程 篇3

19世纪末至1930年, 大地产主大资产阶级仍是拉美国家经济的主宰力量。代表他们利益的军事强人——考迪罗的独裁统治仍然是拉美国家的主要政治统治方式。考迪罗一般都操纵选举, 控制立法机构和司法机关, 利用军事手段干预政治。考迪罗政权腐败无能, 不可能去谋求经济的发展和实施为社会谋利的社会经济政策。整个社会表现为落后、保守。与此同时, 拉美民族产业资本日益强大, 现代产业工人力量壮大, 广大人民要求基本的政治权利, 要求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对外则是反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侵略。进步力量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革命和改革运动 (如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但最终取得的成效不大。

1929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考迪罗的统治。旧式考迪罗无力对付世界经济危机对拉美社会的打击, 被迫让位于新式军事政治强人。新式军事政治强人是一些具有民族主义思想和要求实现工业化的军人或政治家, 他们主张用铁腕来强制推行国家的政策, 例如墨西哥的卡德纳斯、巴西的瓦加斯、阿根廷的庇隆。拉美主要国家的政权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拉美的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伴随着经济发展日益明朗化。

二战后拉美人民掀起了反独裁、争民主的政治斗争。但是, 在美国反共反人民“冷战”的影响下, 拉美国家政治斗争十分激烈, 政治形势异常复杂。20世纪50年代初期, 拉美人民的反帝反独裁斗争出现了以有组织的游击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形式。直至50年代末, 古巴革命胜利, 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极大地推动了拉美人民的民主斗争。60年代, 拉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古巴革命继续向深入发展, 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军人干政、政变频仍、长期存在军政权是拉美政治的一贯特点。从1945年到80年代, 在19个拉美国家中发生过约100次政变。约有半数的拉美国家军人执政在11年以上, 其中, 巴西军人执政达25年。60年代先后有13个国家通过政变建立了新的军政权。新的军政权与旧式军政权有许多不同之处。例如, 1964年巴西军政权建立后,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但却重用技术专家, 财政、计划部长均由著名经济学家担任, 故能制定出符合巴西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人们称这种政府为“军方监督下的专家政府”。多数军政府或军人干政的影响是不好的。军政权不仅不善于管理经济, 而且对反对派和人民实行高压政策, 因而不得人心。例如, 智利在60年代社会矛盾尖锐, 人民强烈不满。政府不仅不善于解决矛盾, 反而经常动用军队镇压群众, 使军队警察化, 传统的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遭到破坏。1970年由社会党、共产党等六党组成的人民联盟在大选中获胜, 组成了以社会党人阿连德为首的政府。他实施一系列改革, 将美国资本控制的铜矿国有化, 实行土改、福利政策等, 从而触犯了国内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的利益。1973年保守的军人集团在美国支持下发动政变, 阿连德以身殉职, 陆军司令皮诺切特建立起军政权。军政府在经济上实行自由主义, 政治上实行独裁专制, 人民强烈不满。1980年军政府被迫制定新宪法, 恢复宪制。1983年爆发了要求恢复民主制的全国抗议运动。1988年智利人民在公投中否决了皮诺切特连任总统, 从而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军人统治, 智利的政治民主化取得了很大成功。

80年代拉美政治民主化进程加速。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军队内部也发生分化, 一些有民主意识的军人集团取代了保守的旧军人集团, 积极奉行“民主开放”和“还政于民”的政策。1977年秘鲁军政府宣布了“还政于民”的政治计划, 1980年举行大选, 建立了具有“广泛基础的政府”。1982年玻利维亚掀起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要求军人“立即回军营去”, 当局被迫宣布“还政于民”, 重开议会。1986年海地民众反对杜瓦利埃家族独裁统治的斗争取得成功, 杜瓦利埃逃亡国外。以上事实都反映了拉美政治民主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自60年代以来, 不论是民选政府还是军政府, 在对外关系方面都具有民族主义倾向, 这与民族经济的壮大是相适应的。他们均要求进一步摆脱美国的控制, 奉行多边外交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积极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加强拉美各国间的团结, 力图用“一个声音”同大国对话。1969年, 21个拉美国家在智利召开排除美国参加的拉美特别协调委员会会议, 主张“以拉丁美洲的观点、方式、特点和力量来解决拉丁美洲自身的问题”。1982年马岛之战使拉美国家的独立外交进一步得到加强。在战争期间, 美洲国家组织通过决议, 支持阿根廷拥有马岛主权的正当要求, 反对美国对英国的支持。马岛战争失败的教训使他们认识到拉美的安全不能再依赖别国, 只有发扬“大陆团结一致的精神”才能成为一支强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拉美外交从“单向依附”到多边独立自主的演变表明拉美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脚步将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拉美的政治民主化已经将国内政治斗争和国际反霸权斗争结合起来, 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努力的一部分。这种努力也反过来促进了拉美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为其国内政治进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摘要:20世纪30年代始, 拉美国家伴随着经济现代化, 开始了政治现代化进程。拉美政治现代化即拉美政治的民主化, 实现拉美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关键词:拉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

参考文献

[1]张家唐.简述拉美现代化进程及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01) .

政治现代化 篇4

专业论文

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化管理

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化管理

文章以某供电企业为例,结合作者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剖析了电力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在日常管理中如何与时俱进,增强企业现代化管理,提升企业职工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为企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相当大的变化,我国上层建筑的领域和企业职工的思想出现明显的变化,导致小部分的职工出现思想上的松懈,主要是导致职工对共产主义缺乏信心。

一、企业职工思想管理教育

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上层建筑的领域和企业职工的思想出现明显变化期,主要是对小部分的职工思想进行探究,对整个发展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但是还是缺乏主要的科学理论依据,将世界观和主要的管理趋势区分开来为企业服务。主要是将党和政府出现的腐败现象进行平反对员工思想进行教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对职工进行科学化的世界观管理,甚至是出现个别贪污腐败事例导致职工对政府的信赖程度降低,缺乏科学理论的分析,盲目的认为整个党和政府全都出现腐败,因此,需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建设,主要是针对职工进行科学的世界观的管理规划,主要是对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理性的教育,促进职工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让职工走出政治敏感区,增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心,促进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确立远大的奋斗目标,促进党政工作的有序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实施思想教育政策的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促使我国居民的物质水平、水平、国家的生产水平、国际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思想政治方向不断变化,对企业党组织和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党组织和管理者一定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创设一种积极的工作环境,进而使全体员工都能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这个过程中要用积极的舆论对员工进行引导,用先进的事迹对员工进行鼓励,用健康的思想提高员工抵抗腐败的毅力。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不仅要在工作时间内,还要延伸到其他时间,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发展引起强烈的反响。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如何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这是每一个政治管理工作者面临的工作问题。

企业的党员和管理者要相互配合,对全体员工进行高尚思想道德的教育,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进行榜样示范,进行健康思想内容的教育,使他们都能成为优秀的员工。真正的将员工的思想逐渐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使他们能够重视长远的利益,因为当前员工注重的就是眼前的利益,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定要符合实际。我国的一项对某个企业的员工调查数据表明,经过培训的员工比为经过培训的员工产量高10.8%。产品的合格率高6%,工具的耗损率低40%,创造的净产值高90%,这充分表明了对人力资源投资可以获得很高的回报。现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都认识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都对企业中一些核心人才继续再次的培养;还有的企业有自己的培养学校,使自己企业中的所用员工都能接受教育和培训,进而掌握更专业的知识和更高的技能,这对员工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激励,更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与此同时,企业就能留住人才,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更多的人才,更具市场竞争力和潜力。

三、企业现代化思想管理措施

21世纪的节奏非常快,企业为了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就需要正确认识和科学合理管理人力资源。在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科学有效的规划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对员工的管理,引导企业逐渐转变为知识型企业,然后对知识进行管理,采用柔性的方法,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给员工,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权利,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主人翁意识,在工作的同时,自身也获得很大的提升,这样员工就会具备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企业共同发展。如果没有重视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切实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为了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有应有的作用,就要将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员工的困难,真心的帮助员工办事和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这样就能和员工的思想接近,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实际工作以及生活中的问题结合到一起,进而思想政治工作就真正的帮员工解决的问题,这样员工就会自觉的认识到只有将自己的工作做好,才能有利于企业和自身的长久利益,进而积极的参与企业的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法律、管理手段相结合。严格执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助手段。严格执行法律同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立法,建立扬善惩恶的奖励制度,可以表彰社会主义道德正义之举,惩治违法投机行为,起到惩前毖后和治病救人的作用,促进良好道德和社会风尚的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手段相结合,有助于人们按照各种规范要求自己,从而在经济活动中自觉养成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遵守组织纪律以及用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优良品德,通过正当途径来致富。

四、结语

当前,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要与时俱进,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模式、方法、手段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企业具备一支拥有高政治素养和管理先进的队伍。

(作者单位:南宁供用电教育培训中心)

现代化境遇中科技政治化及其危险 篇5

关键词:科技政治化; 技术官僚; 技术法西斯主义; 社会危机

中图分类号:B82-057 文献标志码:A

科技因其对于促进生产的无与伦比的贡献率而享有第一生产力的美誉。科技现代化,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时,也改变了人类思维方式,并强势渗透上层建筑。科技与政治联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科技与政治联姻的一个结果是科学技术政治化,即科技理性被过度崇拜、被赋予过高地位,乃至于上升为社会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特定社会组织、社会集团谋取利益的政治工具。科技政治化,赋予资本新的增值方式,提高了科技转化效率;科技政治化,同时也产生“技术官僚”(1),技术官僚控制技术的选择,形成“技术独裁”。“技术独裁”若不能得到制约,极易导致凭借技术控制一切的技术霸权主义。法国哲学家安德瑞·高兹把资本主义国家在众多高端技术(作者按:比如核技术)以及高端技术的多种功能中(比如核能,既可以用于生产,也可用于核威胁)选择其中有利于巩固政治地位、加强政治控制的技术或技术的部分功能的做法称之为“技术法西斯主义”[1]。“技术官僚”、“技术法西斯主义”是科技政治化的结果,潜伏着极大的社会危机。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阐释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境遇中科技的政治化及其危险。

一、科技话语权的取得

科技政治化,历经了一个先从物质生产领域到精神生产领取得话语霸权、再到上层政治领域取得话语霸权并与政治联合的过程。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始,科技已经取得在生产、生活中的话语权。马克思对于科学和技术话语权的问题,也给予了高度关注:“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

人类对于效率的追求、对于利润的追逐,更是催生了日益膨胀的科技理性崇拜。发展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本增值,而资本增值的无限要求又刺激科技进步,如此循环,以实现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成为资本增值的最有利手段,在物质生产领域取得话语霸权。尔后,科学技术日益渗透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主宰力量,成为维持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的有效推动者,从而成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最有利工具。科技从支持生产到被利用来维护社会经济基础乃至上层建筑的功能转换,使它取得了它自身也始料未及、其他生产要素无可匹敌的话语权。

“马克思早就看到了科学技术对于推动生产之外的和政治一样奴役人、统治人的社会功能,并把科学技术看作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认为,进入发达工业社会后,科学技术不断增生政治、社会意识形态功能,以至于后来科学技术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指人类社会中为一定群体定向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其目的是同化人们的意识,为现存政治做辩护,表现为科技、商品、大众文化等。它们取代了传统的政治恐怖手段和经济手段而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心理控制形式。”[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的意识形态是指宗教、哲学、道德等观念上层建筑构成的政治意识形态。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取得话语霸权,并与政治联姻,获得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实现了科技的政治化。

科学技术政治化的关键环节是“技术的合理性已变成政治的合理性”[4]。核技术中可以造福于人类的功能被小化,祸患于人类的功能被放大,被资本主义大国用为建构不合理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筹码,其背后的潜台词中有一个名叫科技霸权。

科技非但没有改变资本的逐利本性,恰恰相反,资本和科技相结合,科技的功能就会被资本同化,即科技的逐利性就会跟资本一样,肆无忌惮地膨胀起来。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本性时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冒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5]资本的逐利本性获得科技的推动,其逐利欲望和逐利的力量就会成倍膨胀。科技与资本联姻,如再获得政治支持,或本身再与政治联合,就排除了逐利过程中的一切障碍并使追逐高额利润获得了合法性。科技、资本和政治三个不同领域的联合,首先从经济领域入手,然后扩展到一切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器官,控制经济、控制政治,混淆真理标准和意义标准,乃至上升为社会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特定社会组织、社会集团谋取利益的工具。

二、科技合流政治

资本与科技联姻,科技从资本那里获得基础性支持,而资本从科技那里获得丰厚回报。资本以获得丰厚回报作为自身价值的体现,科技以提供给资本快速增值的力量而体现出价值来。如此,各自在追求自身价值的活动中形成同盟。这种同盟在继续合作的同时,都在谋求一个更野心勃勃的计划,即如何获得更加巩固的保障,如何防止单方面生变而导致同盟瓦解。科技是把双刃剑,获得合法性是它祛除双面性的最佳手段,而能够提供合法性支持的,能够以“担保公司”身份登台的最佳演员,是政治。资本与政治联姻可以减少资本运作成本,减少中间费用,并在失控时获得政治保护的经验史给科技寻求合法性提供了借鉴。科技与政治联姻,科技理性被政治利用,一方面科技满足了政治的工具性需要,政治因为受到资本和科技二者的追捧、为二者所倚靠而变得洋洋自得起来;另一方面,科技也可以披着合法的外衣,比远离政治的科技单身贵族更具有势不可挡的力量,而且,科技与政治联姻,获得政治庇护,可以省却质疑、检验等环节,以真理的面目昂首阔步,因而比科技与资本的联姻更堂皇、更具隐蔽性、欺骗性。获得政治庇护的科技,或本身已经政治化的科技,便不再表现为一种认识或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而立即摇身一变,成为一种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6]

科技由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摇身一变成为思想,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科技就演变为政治的工具,当然不是某一个政治家的工具,而是整体政治家的工具。社会学家吉登斯说过:“过去一直将科学和技术看做是政治之外的事情,但是,这种观点也已经变得过时了。”[7]科学技术与政治联合,为政治提供支持,政治上所需要的判断、斗争、策略等,都可以借用科技来完成。政治还可以借用科技来进行社会心理引导,使社会心理朝着有利于既得利益集团和政治集团所谋求的方向发展。

“科技理性的政治化与科技理性的经济化密切关联,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经济的眼光看待风险,得到了政治的默许、引导和鼓励,即使是科学确认某些行为事件存在危机,在政治行动中以经济补偿的方式来‘消除也显得比较容易。”[8]

科技联姻政治,首先以政治附庸的地位出现。当科技理性与政治的合作关系密切到一定程度时,科技就取得与政治意识同等的地位,成为特定社会组织和社会集团谋取利益的工具,科技的政治化开始形成。特定组织或社会集团或者抬高科技理性,赋予科技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在对待社会问题上,通过舆论媒介的广泛宣传,左右社会民众对于社会事件的认知机会、认知态度,从而实现影响或左右民众心理的目的。在社会事件来临之时,或者利用科技的局限为特定群体开辟逃避风险的通道,或者利用科技的巨大作用吸引社会大众卷入到风险事件中来以分担风险的苦果。在这里,科技成为科技官僚控制广大民众的工具。

三、科技与政治相互利用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智力提供者,是非政治的,但当它与政治联合、联姻,被政治官僚用来作为统治的工具时就政治化了,从而获得了意识形态的品格。

政治直接影响科技的应用及应用模式。有什么样的政治,科技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功能和作用模式。火药可以用来开山劈石、造福人类,但是也被用来劫杀生灵、毁灭文明。器官移植技术可以为众多患者带来福音,但是,活体器官买卖也因此泛滥起来。科技成果的出现,无疑增加了政治管理成本,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政治的权利。比如耗费巨大社会资源的《枪支弹药管理条列》就是火药技术的副产品,同样耗费巨大社会资源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就是器官移植技术带来的副产品。火药,或器官移植技术,使得人们陷于前所未有的危险境地。而是否能够将新技术限于发明该技术的原本意图内使用,与政治团体的动机、利益、目的、旨趣密切相关。

在存在阶级矛盾的社会里,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巩固本阶级的地位和既得利益,往往采取服务公共利益的形式控制科技发明和科技应用、拢合科技人才。这种公共利益显然是虚假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的各个个体的共同利益,而不是被统治阶级社会成员共同的利益,这种公共利益其实是特殊利益的一个代名词而已。

因此,当科技联姻政治实现了科技政治化时,科技就担负了政治的功能。科技的外表把一切利益冲突、阶级对抗演化成技术和程序的矛盾,它比协调利益冲突的其他形式更具隐蔽性,因而更具危险性。核制裁与核竞赛问题,即是国际政治问题,当这个国际政治问题付诸科技时,更是超乎纯政治和纯科技的更为复杂的问题了。

政治的决策和实施,很多是以特殊利益团体的需要为出发点的。特定的政治目标决定特定的科技需要。符合特定政治目标的科技会被突出,而不符合特定政治目标的科技会被闲置或弱化甚至限制。以特殊利益为出发点的政治行为,对有利于政治统治的科技,采取或默许、或放纵、或鼓噪的态度。而对不利于政治统治的科技,技术官僚们往往采取或选择性失音、或选择性失聪、或选择性失明,这样,科技作为生产力的本性就异化了。总之,技术选择,从根本上讲,是政治选择。“核计划不是一个纯技术上的选择,而是一项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的选择。”[9]

当科技被奉为社会进步的代名词时,科学理性就自然被政治家们看中并利用为政治行动的工具。政治家们看到了科技对于生活改善、社会稳定、信息集结、政治动员、政策认可的重要性,更看重了科技对于失败结果的宽大胸怀,看中了人们对于科技的高度信任感,从而找到了政治前途中最忠实的卫士,它进可攻、退可守,居功不自傲、甘当替罪羊。无疑,科技具有的这个品性,是政治家梦寐以求的。科技政治化,让科技和政治在彼此面对风险、危机时可以相互推诿,有功可以同享,有难则可以全身而退。

经济增值、社会进步、社会稳定、政治稳定都需要科技的支持。然而当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被提到显著位置上来的时候,科技包括科技成果、科技人才被政治力量动员并集中起来为一定的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时候,科技成果不再属于人类大众,也不再服务于相对于国家利益而言的公共利益,它已经属于少数科技官僚并服务于相当于私人利益的金融寡头或寡头政治。

政治问题转变为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又转变为政治问题,这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四、对科技政治化的反思

政治化的科技,具有掩盖科技风险、转移社会矛盾焦点的功能,结果是淡化人们的主体意识,加强对人与社会的控制,改变人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自然进路。

一个国家的政治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集中体现。国际间的政治行为,也总是服务于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关系的发展需要。国际间的政治关系,实际上是国际间经济贸易关系的反映。甚至政治同盟和军事同盟,都有背后的经济动机。国内的政治风波都可以追溯到国内的资本关系,而国家间的关系都可以追溯到全球的资本关系和资本、政治、科技相结合的程度。经济动机和资本侵略,常常以科技合作的形式出现,高科技使得资本输出更隐蔽、更具风险性,使国际政治格局似乎更具合理性。

科技政治化,促进技术主义膨胀。技术凭借其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功能先占有人的感觉器官,后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形成技术思维方式。“技术思维方式,是一种对象性思维,它把人降格为技术工作人员,把事物降格为单纯、本身无本质的原材料、可持存物,把一切东西齐一化、功能化。例如,土地被限定为矿床,莱茵河水被规定为水压,从而剥夺了事物的特性。这种状况是主客两极对立思维方式的产物,主体把自己从客体中超拔出来,把事物当作可谋划的对象。”[10]“资本主义只发展那些与其逻辑相一致的科学技术,这样,这些技术就与资本主义的持续统治相一致了。”[11]

科技政治化,会促使人的本质异化。科技政治化使得掌握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科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工程师,受政治雇用,为政治服务,背离学术道德,以真理之名,行政治之实,与政治合谋,为权力服务,为少数既得利益集团服务,混淆视听,误导方向,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

科技政治化帮助政治野心家将政治目的、政治行为进行科技包装,依靠科技与经济手段对人们进行心理操纵,控制个人的潜意识和行为动机、行为标准,以科技服务之名,行政治控制之实,是软暴力的一种新形式。

总之,科学技术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占有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也改变人与人的关系。政治与科技联姻,不仅垄断技术、垄断财富,垄断话语权,而且还披上合法外衣,控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句话,科技政治化,它使科技与政治把人与工具倒置起来,加剧人的异化,扭曲属人世界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意义。科技政治化的极端,是“技术法西斯主义”,它的出现,已经不是一种可能的风险,而是一种现实的危险。

注释:

(1)“技术官僚”,这里是指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政府部门中担当某种职责的,既有专家、教授头衔,又具有官僚权威和作风的人。这些人不是一般的官僚、政客,而是披上了“科学技术”外衣的官僚、政客。因而,他们在制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时具有极大的权威性,技术与独裁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技术独裁”,潜伏着极大的欺骗性和危险性.

参考文献:

[1]解保军.安德瑞·高兹的“技术法西斯主义”理论析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7):42-4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3]刘英杰.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的两种语境分析[J].长白学刊,2006,(2):50-52.

[4]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吕世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7]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0:18.

[8]庄友刚.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4.

[9]Andre Goze.Ecology as Pplitics [M] London. Pluto.1980:103.

[10]刘英杰.科学技术在何种层面和意义上成为意识形态[J].学习与探索,2009,(3):44-46.

[11]Andre Goze.Ecology as Pplitics [M]. London. Pluto.1980:19.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问题研究 篇6

一、现代化思想教育的内涵

早在1986年就对现代化思想政治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这之后, 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就产生了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之一课题。即使出现的很早但对这一话题的理解还是不具备多元性。很多学者只从片面角度出发, 简单的将其认为只需将其从老式教育向新型教育模式转变。

这种单一的想法使现代化思想教育中的很多相关连的部分变得含糊不清, 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实效化、科学化等系列名词的意思, 不同部分之间的堆垒, 使其专业性慢慢的变得浅淡了。就是因为这样更应该对现代化思想政治的研究进行详尽系统的研究。

如果想深入了解现代化的含义应注意几个问题:第一现代化的思想政治和时间规定性的思想教育是不同的;第二外国的社会模式不应该作为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第三, 现代化的思想教育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方面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一) 完成人类现代化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是人类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但这条途经确是很有效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现代化为“教育可是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 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 教育就会是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所以说教育是实现人类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来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文化水平、思想素质。增加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用科学来武装人们的头脑、用充满正能量的舆论来指引人们如何前进、用优秀的文章来激励人们、用高大的精神来完善人们。

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是人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从根本上的转变是通过在思想上的教育与引导, 人们需要摒弃一些传统的落后的一些思想, 跟上时代的发展。人作为社会的主体, 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类的现代化密切相关, 通过实践活动和教育来树立正确的现代化人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并增强人们的爱国民主、科学精神。只有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后, 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诚信待人意识, 公平竞争意识等都会有所提高, 与此同时人们会自觉的抵制东西方落后的文化, 摒弃腐朽的封建文化, 对外来文化选择性继承, 提高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 使人类的观念与时俱进。

(二) 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现代化

任何事情的出发点和将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就是它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 它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综合发展, 进而实现人类现代化。如何做人要从人的思想上教育, 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从这方面出发, 最终目标是改善人的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根本就是育人, 使人们的德智体美劳综合层面全面发展, 思想教育的目标便是培养四有新人。确立思想政治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其子民的重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现代化, 并促使人们全面发展。

三、现代化思想教育的探索中所遇到的问题

从我国实际情况着手, 思想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人类现代化效果体现的并不是很明显。近些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与深入, 使沿海与内陆的经济文化发展体现出了明显的不平衡状态, 因此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高低不同, 在一些不发达地区, 其缺少与外界的联系,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落后的教育方式, 陈旧的思想观念, 不能很好的对人思想进行转变, 严重的阻碍了人类现代化的前进步伐。对此现象, 就应先加强对教育者思想上的教育, 改善教育者的思想观念, 先让教育者先迈进现代化的大门, 之后来引导全体人们逐步进行现代化。但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 这是要通过教育者自身和国家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实现的。

四、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措施

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原动力为人类现代化的思想观念, 要使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就必须要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根本的变化。英格尔思觉得, 什么都可以从外国引进唯有思想是不能引进的, 只有人从内心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才可以认为其在向现代化转变, 否则失败的局面是避免不了的。如果人的思想观念没有从本质上转变, 再与时俱进的制度、技术也将是徒劳。要实现思想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者应首先改变思想教育观念这是发展思想教育的前提。

首先, 发展观念。当今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当中, 若现在的教育方式仍是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 它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必定不会被学生认可。我们必须本着马克思主义进行思想教育, 与社会相结合、自身相结合, 在竞争中不断完善、发展。

其次, 条理性观念。老式思想教育大多数都是大相径庭的, 忽视被教育者之间的不同以及客观环境的不同, 流水式的教育内容、手段、目的, 没有不同与区分。这样的教育模式早已不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发展了。在现代化的社会中, 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有着不同的现代化程度。大学生的一些态度观念是不同的。因此要求大学教育方法、目标、内容都要有条理性, 全面考虑使人类现代化与时代的发展与时并进。

最后, 放开我们的思想观念。当今这个与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社会, 无论是在经济、思想、政治、语言等方面交流的甚是频繁。人们接受外来新知越来越多, 对思想教育的打击巨大, 因此必须自我调整, 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观念建立开放的教育形式。

结束语

现在现代化的思想政治研究虽然是刚刚开始, 即使它缺少学术界的关注, 也没有专业性的见解, 还没有几个人去深入研究它, 即使这样我们仍然相信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的深入探索和研究中, 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的, 因为它不仅仅是自身现代化的发展, 更多的是社会、人类现代化的发展与进步。

摘要:本文从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一些理论着手, 然后对思想政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进行深思。其内容包括现代化思想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现代化的内在联系育, 现代化思想教育的探索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志远, 黄小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问题研究[J].学术探索, 2014, 02:153-156.

[2]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探讨 篇7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

在如今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人们选择就业方式上也逐渐多样化,这使得人们在思想上越来越独立,选择具有多样性,在思想上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但市场经济也会产生一些负效应,这些负效应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根据相关方面的调查,很多大学生不认同 “只看重金钱”这种价值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又特别依赖物质,对金钱的诱惑没有抵抗力。这种现象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工作的难度,所以在市场经济下,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想实现现代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网络的严峻挑战

现阶段,各国文化多元化,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不同,所以,人们在交换信息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冲突。网络世界的虚拟和生活中的现实这两者之间的落差可能会让大学生沉迷在网络环境中,并且很容易让大学生本身产生一种自身很渺小的感觉,会越来越觉得自身在很多现实面前无能为力,面对现实时的压力会很大,这就容易诱发大学生在面对现实时产生心理障碍,严重时会造成大学生人格方面出现问题。一份对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差不多有着十分之七的大学生是对上网有瘾的,而且整天痴迷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大学生特别容易变得很无情和冷漠,对团体不关心以及对身边的人也不关心,同时学校在对学生依法适用网络教育方面比较薄弱,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妨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这个过程中,东方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价值观难免会产生一些差异。在经济全球化的这个过程中,在经济价值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差异,虽然两者在经济上也存在互补互利的时候,但是大多时候在经济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是对立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不仅在经济方面有冲突,而且在政治价值上也存在着冲突。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在世界上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直在尝试着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本国的价值观念强加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从而能够阻止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保持自身的霸权主义地位。

二、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 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 保守陈旧的教育观念已经与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就会产生一种困扰,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对以前的教育方式要经常反思,不断创新和发展教育内容,从而能够跟随上世界的潮流,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的现代化,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为促进大学生的现代化提供一种精神动力。

( 二)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现代化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现代化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 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就要以人为本,求同存异,使得教育体制逐渐科学化和规范化。要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和结构体系的现代化,就要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并且将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充分实现教育结构上的最优。想要实现现代化,就要充分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教育转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地灌输,这种方式效率比较低。而现代化的教育方法是比较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更加注重选择性接受的问题。所以在现代化的教育方法中要注意创新,不断研究新的隐性教育的方法,注重个体发展的需要,鼓励大学生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现代化的教育载体和教育队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同时也要要有现代化的教育载体和教育队伍。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工作也应该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化教育模式发展。比如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与大学生多多交流,从而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建立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教育团队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应该大量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拥有现代化的教育载体和建立现代化的教育队伍,从而促进实现教育工作的现代化的实现。

三、总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市场经济、 网络和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在重重挑战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体制、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队伍这六个方面来实现现代化,从而适应当前经济时代的要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鼓励大学生要不断地反思自己,不要过度沉迷于网络,要积极地面对生活。高校也要注重个体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教师也可通过举办活动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鼓励学生对自身工作提出建议,从中吸取经验,弥补自身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完善自身的教育系统。高校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相关知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主动地和教师交流自己的一些想法。同时学校也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立一支精英教育团队,建立现代化的教育队伍,尽快完成教育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8).

[2]张耀灿,徐志远.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理论前沿,2003(9).

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 篇8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更加突出加强职业精神教育与成才教育

在“培养四有新人”这一总的培养目标下,普通高等院校一般把培养学术研究型和工程设计型人才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则以培养实用技术型和技能操作型人才为目标,于是导致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普通高校的不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学生培养的具体特点,联系学生未来的劳动岗位,有针对性地展开对学生的敬业教育、爱岗教育,培养教育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献身于工作事业的精神。

(二)根据社会认知程度较低和就业难度较大的实际,高职院校要突出实践性,加强与社会、企业和社区的联系

目前,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偏见,人们对其认识不够,职业教育在社会上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正是由于这些偏见和形势,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性,即与社会、企业和社区的关系密切,实践性更加突出[1]。

(三)立足学生素质方面的特殊性,更需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目前高职院校主要招收普通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和职业学校对口生,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所招收学生的层次不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大,问题复杂,工作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二、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种结构要素之间以及它的主体、原则、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发展、变革、创新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即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原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的现实创造性活动[2]。

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科学含义,必须深入透析其内涵:首先,它反映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变化的趋势;其次,它反映的是一个比较的程度;再次,它反映的是一个质与量相结合的状态[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社会变革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回应,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服务保证。实现这一目标是思想政治工作履行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是高职院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三、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着力点和基本要求

(一)理念的现代化是前提

1.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坚持尊重、关心、教育和引导好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2.树立信息主导的理念。在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要加速自身信息化建设,借助网络载体,构建功能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平台和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融合和资源整合。

3.树立突出学生主体的理念。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与优化,不要把学生仅仅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和受教育者,应当把他们看成是能动地参加教育活动的主体。

4.树立优质服务的理念。思想政治工作要从管理型走向教育型、服务型的工作模式,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优化校园软硬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全面成才的内在动力[4]。

(二)内容的现代化是重要标志

1.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教育。一是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二是进行公平正义教育,树立起公平正义的观念;三是强化诚信友爱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进行增进人的活力的教育,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五是进行安定有序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5]。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中的指导地位;二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三是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教育的主旋律;四是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学生道德修养[5]。

3.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的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

4.突出加强人文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本科院校相比普遍不高,人文知识比较缺乏,有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有偏差。因此,要积极渗透人文教育的内容,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增进智慧,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知识更全面,情感更丰富,品格更完善,意志更坚定;同时,人文教育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把企业要求人才的人文精神融入其中。

(三)手段的现代化是重要内容

1.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好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多媒体音像资料等现代大众传媒,使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适应当今时代信息量骤增的要求。

2.促进教育手段向形象化发展,使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上更为完善。特别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活动。

3.引入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法学、管理等其他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特别是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压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4.大胆借鉴企业文化的有益经验,构建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起无障碍的文化交流平台,将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及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渗透到校风学风建设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方法的现代化是重要保证

1.积极开展网上宣传教育和思想工作。逐步建立学生思想调研网络和信息网络,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广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利用BBS、博客、QQ等网络论坛积极了解和收集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利用网络空间的距离,与学生谈心,创造平等、信任与理解的情景,拉近感情距离,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加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构筑坚固的“精神防线”。主动利用互联网强有力的影响力和穿透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建立起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网上宣传体系,对学生加强思想引导和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增强抵抗外来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提高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行为自律意识。

3.运用网络系统构建新型思想教育阵地。一是开发思想政治工作软件,推进思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二是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开发超文本结构的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电子教材,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三是把报刊、广播、电视、图书、音像等宣传教育的多种媒体整合到网络系统上,形成对学生宣传教育多媒体的整合作用,增强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7]。

4.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堵截和控制有害信息对学生思想的侵蚀。积极开展网上文明活动,确立网上道德规范,倡导文明行为;开展网上环保工作,及时清除恶意言论和虚假信息的污染;开展网上扫毒工作,进行信息检疫,有效隔离和清除信息毒品及信息垃圾。

(五)工作队伍的现代化是关键

队伍的现代化,其标志就是在革命化和年轻化的前提下,实现知识化和专业化。一是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专职政工队伍,牢固树立服务观念,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二是要用现代科学知识来武装专职政工干部队伍,打造一支“专家型、学者型”的管理队伍;三是要培育工作队伍的现代化思维方式,使其能从新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不断开辟新的思维空间,获得具有崭新内容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六)机制的现代化是坚强保障

只有从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上解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的问题,才能保持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各级各类组织各司其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二是要健全借鉴机制,引进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ISO系列标准,策划建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保障体系;三是要完善引导机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发展健康向上的个性,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四是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考核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奖惩力度,建立起统一的辅导员职称评定、晋级晋职和酬金分配机制[3]。

摘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照自身的的特点,从形式、内容、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努力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对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初步探索,对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着力点和基本要求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冀学锋,唐淑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8).

[2]柯常钦.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3).

[3][8]陈染君.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53-55.

[4]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14-115.

[5][6]张永华.改进和加强成人高校学生品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政治现代化 篇9

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是指国家政权系统,按照其既定的秩序和目标对社会进行自觉的、有计划的控制和引导的活动与过程,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其本质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整合原有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促进国家的稳步发展。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包括现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在内的一整套的体制与制度的总和。而国家治理能力则是指国家运用制度体系管理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社会稳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能力。

政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①治文化的这一界定,突出强调了它对现有政治体系、政治结构、政治过程的影响能力,特别是对政治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攻坚期,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要真正实现国家的稳定发展,就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核心就是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文化对政治改革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然带来政治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而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必然也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层面整体上的权力运作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治理”不同于“管理”,它强调的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共同治理,是与培育公民社会相一致的,是以善治为目的的。公民政治文化的现代化的培育,包括政治价值、政治理念、政治思想等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1.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构建与国家的治理理念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的

在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首先是培育社会主义的公民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的。这与西方的政治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也是现代化中国进行国家治理的理念基础。国家治理层面的各种改革都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保护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加强人民对政治的监督为基础的。这恰恰与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公民政治文化不谋而合。

2.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推动政治文化的现代化的发展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定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完善、建立新的更能适应新形势的体制机制,使得国家治理更能体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从整体上提高国家管理的效能。这必然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各面。在这样一个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同时进行的国家治理变革中,经济的发展、公共权力运作行为、制度规范模式、文化整合战略等必然会推进公民意识、政治价值观、政治参与等的现代化过程,推动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发展。

3.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同时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与动力支持

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政治认知、政治感情、政治态度等开始发生转变,促进公民政治认同向现代化、理性化的转型。理性化的政治意识、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对国家政治结构、制度、行为、过程有着积极的影响,这样不但有助于消除政治文化的分歧,还会增强公民之间的政治信任,更能以开放、合作、宽容的态度参与国家事务,服从国家治理的整体战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国家治理视角下,推进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观的深度来推进政治的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变革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指导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上的反映,在维系国家的稳定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其关键就在于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观的深度来推动中国政治的发展,从而带来国家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来解决现存的复杂的深层次的矛盾,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另一方面,通过主流价值观对政治个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引导,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2.鼓励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构建公民社会与政府之间的良好互动

治理是基于多数的共识之上的。国家“治理”区别于“管理”的最重要的是治理主体的变化。国家治理的主体除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外,非政府组织等也可以成为治理的主体。政治文化的现代化的发展就是要培育公民社会,提高公民和媒体的权利和权力,鼓励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构建公民社会与政府之间的良好互动。

3.关注社会问题,实现国家治理内容的变革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社会公正、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这些问题引发了很多不稳定因素,而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影响着公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等,公民的政治文化从关注经济发展问题转向关注生态文明和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有助于国家的治理能力的提高,实现国家治理内容的变革。

4.培育包容性的政治文化,增强文化自觉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重在积极建设。现代化的新型政治文化的建构,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借鉴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中,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发生的,一方面要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超越其时代局限性和落后性,但同时也要继承发扬其精髓和理性的一面。另一方面,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的自由、民主等一些普适性的价值也被我们所接受,但绝不是简单的拿来,而是一种中西方文明的融合。所以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的特征是包容的、开放的。

但同时,我们要明确,我国现代化的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为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基础,以政治文化社会化和推进公民政治参与为根本途径,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多元政治文化的冲击下,我们一定要增强文化自觉,牢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根基,才能真正提升国家治理软实力。

摘要:政治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状况,影响着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对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家治理是国家控制和引导政治和社会活动的运作行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文化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国家治理视角下,应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关注社会问题,培育包客性的政治文化四个方面来推进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关键词:国家治理,政治文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第239页。

[2]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72页。

[3]杨光斌:《政治参与》,载俞可平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77-82页。

[4]杜维明:《现当代儒学的转化与创新》,《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第79-88页。

[5]李传柱:《改革开放与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新发展》,《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6期,第34-37页。

政治现代化 篇10

摘要: 在现代性的视角下开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把事物发展的历史与现时、传统与现代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分析。在“历时性”维度上,体现传统与现代的传承与发展;在“共时性”维度上,彰显一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它涉及中西关系、场外理论借鉴等问题,旨在解释与澄清社会实践领域诸多理论疑惑。

中图分类号: D6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6)04041006

Key words: modernity; Chinese spirit; social life practice; core valu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stract: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o keep synchronous with the variation of the era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a modern perspective to integrate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and at present,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into a whole. In the "diachronic" dimension the research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ssues; in the "synchronic" dimension, it highligh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ross culture. It invol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ith reference to the theory of off the field theory, to explain and clarify some theoretical confusion in the practical aspect.

一、迷失与寻找: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底色

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足,另一方面却是我们的灵魂失去依附,共识难以达成,价值认同出现危机。在2009年《人民论坛》做的调查中,近四成受访者认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是未来10年的严峻挑战。[1]我们果真要用人性的沦陷、道德的毁灭、精神的沦丧为代价来换经济发展、生活富足吗?思想政治教育会在现代化路上式微吗?要解疑释惑,就必须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色。

(一)现代化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关系。现代化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讲,就是从传统社会转换到现代社会。在此过程中,社会政治、精神、文化状态的综合特性是现代性。它是多元的、意味着“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①出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人为的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原则。尤其是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2]30现代性有早期现代性与晚期现代性之分:所谓早期现代性是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系列特征的描述和概括。它倡导理性、主体性和自由等核心价值观。而晚期现代性是指在后现代的语境

中反思和重审的现代性,它指出了现代性的局限。[2]32现代性还有普遍与特殊性质区别。“现代性就是一个西方化的过程”[3]152,这是基于现代性的特殊性而言。现代性的普遍性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的,全球化是现代性不断彰显的过程。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现代性问题,在不同文化里追寻现代性的形式也不同。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有学者认为,后现代是现代性的一部分,着眼于“修改和矫正曾经被扭曲的现代理念,以及曾经被证明是过于狭窄或于宽泛的现代信仰。[4]8-10也有学者把后现代主义理解为现代性的解构维度。[5]2认为它无非是片面的现代性而已。[6]

第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交融。现代性的生成过程就是后现代性因素逐步发育的过程。现代性旨在建构,后现代旨在解构。这一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解构与建构的并存格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交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新旧交替的量变过程。一方面新社会因素努力超越旧束缚积极生长。另一方面,旧的社会因素,也在抵制着新社会因素而顽强地保持着自己巨大的惯性。因此,应在新旧交替中把握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7]中国目前处于传统、现代、后现代并存的格局,中国的发展应破除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模式,强调中国文化精神对现代性的批评、治疗与调试。[8]43立足时代底色,重构中国精神,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课题,就是化解现代性生活与传统文化之间张力,推进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进新生”,接榫、吸纳、转化乃至形成完美的东方文明价值观。

(二)直面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问题,寻找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理论生长点

作为传播时代精神精华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正在以“现代性”为标志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发生深刻的变革,以引导和塑造中国精神,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因此,需要我们依据时代底色,直面现实,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理论生长点。

第一、中国现代化的全面铺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中国社会中,家族观念,集体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早已成为安身立命之本,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遭到种种传统观念的约束。由于儒家思想几千年的濡化、侵染,中国社会在理性化的过程遭遇到个体与集体、私德与公德之间的模糊困境。因此,如何使理性化内在逻辑与中国社会内在的文化逻辑相契合,是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在现代化过程中,尽管旧体制变革成为人们的主观期望,但新体制却又是人们日常实践的非预期结果。“正如成千上万的珊瑚,只杂乱无章地形成的珊瑚礁一样,成千上万的以个体形式出现的不服从好与逃避行动构建了其自身的政治或经济屏障……当国家的航船搁浅在这些礁石上时,人们的注意力被典型地吸引到船只失事本身,而不会看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行动的大量聚集才是造成船只失事的原因。”[9]65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面临着无数未知数,它需要我们嵌入到千百万人琐碎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探寻传统习俗与现代性的协调途径。

现代性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世俗化。现代人的解放,首先是挣脱物质匮乏所带来的种种束缚。它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物质享受上并 “以世俗文化的姿态去拥抱、发觉它,逐渐视其为创造的源泉。”[10]当人们将生命力仅仅铆钉在物质上,就会出现焦虑、空虚、无聊、冷漠等等问题。如果解放仅仅是放任与张扬人性的一个维度(物质领域),另一个维度(精神领域)则被压抑,那么这就是解放的剥夺。大量的事实证明,物质财富并不能保证幸福,利益只是身外之物,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而不是幸福本身。如何解决中国奇迹背后人们心灵与精神的不安苦恼,是思想政治教育绕不过的时代问题。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变革。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低质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以非主体性和灌输为特点的传统观念为主导,不能适应转型时期现代社会的需要。只有从破开传统入手,填充以现代性,才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综观现有的成果,学者们大都认为“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应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附庸”[11]。反对对个人自由和自主的控制,成为现代化启动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主导学术话语。如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转换等等。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经历了由经验思辨向实证研究转向、由传统单一视角向现代多元视域流变、由价值层面进入到技术操作层面、由人文传统转向多学科交叉整合的转换过程,并形成了体系化建构,对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更新具有重要的价值。以至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追求有着理想主义色彩。这种理想模式有着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之嫌,试图直接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然性思考来推导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新思考。但是它在解决现实中国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上还存在问题。诸如,如何将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做到公平正义,如何解决人们的身心困顿等等。这些直接指向一个总问题,即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维护党的执政合法性。这些是单靠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突破却又无法绕过的重大问题。当下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信仰美德来解决价值冲突问题,突出以各种活动示范、榜样等教育形式来培养人们的良好习惯,似乎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回归。这种回归,至少说明30多年来我们所创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非想象的那样有效。当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解决在一个传统与现代性猛烈碰撞的社会中的种种难题。因为传统在今天的现代社会必然会激起许多新旧矛盾。如何连接传统与现代,建构一种既能鼓励个人追求本真性、又具有凝聚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关键。

第三、中国现代性的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中国处于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时空的压缩性特点,决定了在现代化过程中,观念和价值的转换不是单一维度的变迁,而是传统与现代重新整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现代转换。把塑造中国精神作为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现代化本身应该是继承与发展的传统,是在传统基本价值基础上不断创造和再创造、改变和再改变传统的过程。现代性的过程是在传统化与本土化上全面铺开的。自觉地面对现代化转型中的问题,建构当代中国的精神家园,需要深入到现代日常生活实践中,捕捉和回应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回应过程中激活自身,在与现实对话、交汇与融通中,重塑理论品质。

二、异化与反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现行的研究已经突破了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或者道德教育的窠臼,延伸到教育、社会等领域;其外延逐步锁定在政治理想与社会价值追求的统一上。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权威并没有削弱,且在其推动下建立了相应学科体系。但当下无论是反腐揭开的道德伤疤与官场灰色文化,抑或是公民道德水准的下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理论上的困惑:解构与建构并存的秩序震荡

第一、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与当代中国人面临着的精神危机。随着社会的转型,基本价值观经历着从一元转换到多元,从整体转换到个体,从神圣转换到世俗、从关注精神领域转换到注重物质享受的变化。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逐渐增强,领域逐渐拓展、主体日益明确、方法日渐更新,并拥有强大的意识形态体系与权力逻辑。但在资本逻辑的强制力与现代化乃至后现代“解构力”等面前,思想政治教育日渐式微。一方面面临着崇高与信任的双重解构。其根本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前“左”的思想,使得崇高与信仰本身带有的虚妄性。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性的来临,后现代性的渗透,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与社会生活,直刺人们的灵魂。“首先是生活亵渎了神圣”,“我们的政治运动一次又一次地与多么神圣的东西——主义、忠诚、党籍、称号直到生命——开了玩笑。” [12]革命时代,以神圣名义裸露出来的荒诞遭到解构的同时,规范价值也被顺便解构了,且这种虚妄性本身导致崇高与信仰被解构。加之,改革开放后,崇高与信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既没有得到重构,在信仰与价值观上无所依托的一代人,也就成了“游走的一代”。[13]这样,不仅“左”的伪崇高、伪理想被解构,而且一切崇高、理想和信仰也被市场经济消解,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对商业社会运转逻辑的全面认同。价值的沉沦、精神的丧失,证明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奏效。因此,建构崭新的多元异质性互动的价值体系,让理想回归于每一个个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解构与重构的双重困境。中国的现代化变革是在外来因素的激发下启动的。在传统因素尚未解体,现代因素又未发育的情境下,现代因素对传统因素的冲击以及传统因素对现代因素的排斥共存。因此有效地解决传统因素与外来现代因素的共融、共生、共契,处理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问题。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整个现代性发展的历程中来审视。在新的时期,意识形态不仅没有终结,而是在各种力量的较量中更加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变革自身理论体系来适应社会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题中之义。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执政党都不会永远依靠暴力来维持其统治,而必须使公众对其统治的价值从内心上加以认同。” [14]6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所遭遇到的尴尬折射出其理论的困境。变革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实践上的失落: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何以发不了功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存在着的内生性结构与功能、体制与价值的非耦合性状态:从域内来说,社会结构在价值体系解构与重构过程中的不适与自适;从域外来说,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资源的争夺上,更体现在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想的蔓延上。加之,网络承载的经过遴选、美化后的民主政治等信息进入日常生活体验中时,与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进而从价值皈依到国家认同,再到个体行动取向均带来风险。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在规避这些风险方面并不完满。

第一、共时性维度上的中西关系问题。掌握异域新知,借鉴场外理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但是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着对现成的结论与具体方法生搬硬套,简单翻版,将西方理论轮番嵌入的现象。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和方向的同时,由于过重地模仿、移植、挪用其他学科,改变本学科的整体生态,呈现理论内容的繁荣与实效性的没落并行的现象。

第二、历时性维度上的古今关系问题。一方面,寻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解决之道促使我们逐渐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帮助:一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转换。反省传统教育、返本开新、扬弃灌输传统封闭方式赋予现代特征;二是批判传统硬性灌输、无视人的主体性,更加注重隐性手段;三是探讨内省——知行合一——慎独等等。问题是飞速发展的现代性对传统社会的撕裂性解构,人们往往缺乏对文本的细致阅读和精确的概念运用,对经典的使用随意,甚至脱离了原有的语境和诠释脉络,忽视其特定的本体论和价值预设。新思想内生于传统话语,传统与现代应视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变迁过程。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都把主体性作为现代性的规定,这种理解有片面性,缺乏对传统与现代统一起来,将二者分裂式处理。[3]28

第三、理论脱离现实。如何认识、适应推进新常态,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强和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以托好民生之底,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绕不过的问题。否则即使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定义的无比丰富完善,当我们面对当下中国最大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时还会感到捉襟见肘。因此,从概念体系建构的宏大叙事到以现实价值问题为研究对象的转换,并着眼于向社会领域拓展,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总之,在各种理论更迭淘汰之际,从理性到非理性、从人文主义到科学主义、从现代到后现代,无数理论的侵入和张扬等等,这足以证明仅靠场外理论、割裂式的对待传统救不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危机。

三、突围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代性视角转换

现代化视角聚焦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层面的变革,现代性视角,则更注重人的存在方式的变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现代化角度,从精神和意识这种质的变迁来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它更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认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在本体论和价值预设层面上的整体性变革。

(一)携中国精神趟过“现代性之河”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换的目标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弄清楚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西方文明的价值,二是如何把握我们自己的传统,三是创造性地把中国固有传统精华和中国人所接受的西方文明价值结合起来。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的交融,决定着中国价值形态必将是一种真正意义的视界融合,而这一探索离不开中、西,现代与传统的交流与汇通。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重构的关键就在于化解现代性生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张力。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直面中国问题,在理论高度、深度、跨度、厚度、温度与力度上下功夫,用思想、情操、定力、功力表达和弘扬中国精神,携中国精神趟过“现代性之河”。

第一、在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交融中重建中国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制度、现代化发展道路选择的多样性。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要有全然独特的设计。如果说现代化的问题首要的是思想的现代化,那么中国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直面中国问题,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借鉴西方,诠释中国传统的双重视野中建构中国精神。

一方面,在传统中寻找本土经验。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兴亡变迁延续至今,一定有它主流的、系统的优秀文化、道德精神。这要求我们寻找主流,甄别优劣,洞察发扬传统精华。如果仍然按照西方的现代性来规划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无疑谈不上中国经验。在本土寻找精神之巅,重新梳理碎片化的传统道德资源,才是中国经验。因为 “一民族所有底事物,与别民族所有底同类事物。若有程度上底不同,则其程度低者应改进为程度高者。不若是,不足以保民族的生存。但这些事物若只有花样上底不同,则各民族可以各守其旧,不若是,不足以保一民族的特色。” [15]305在本土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支点,承载历史的厚度,开拓未来的广度,开垦人们内心的荒芜。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化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根植于“礼仪仁智信”、“温良俭恭让”传统德性土壤之中,讲清楚弄明白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弄明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第二、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核心内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自我建构,旨在促使社会主流从理论转向大众的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使得核心价值与日常行为习惯对接。支撑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不仅有价值本身的合法性与真理性,还有其背后的文化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包含着无可否认的现代内涵,又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之上,合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需要对社会主义传统和现代性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阐释。

(二)顺现代性潮流,入生活实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有宏大叙事,进行形而上的理性建构(对当下社会发展逻辑的规划,又是对社会发展的反思和批判)的气魄;另一方面,又要与社会实践相遇,对宏大叙事进行解构,直接参与到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中。

第一、提升日常生活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使其成为社会行动等社会学范畴的基础和发生场所。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与社会生活领域的一定程度上的契合性,并在其中促成人的现代性重建。现代化征途上的重大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背景下能够更平等、更包容地正视这些变动,更为主动的变革自身,那么,社会生活领域的动力不仅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变革,而且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生活领域的理性化,增强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度。

第二、将现代性观念嵌入人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社会深度在场,才能体现其存在与价值。当我们把目光重返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就会发觉社会中被边缘化的草根群体与市场经济浪潮中被遮蔽的道德。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场,并不是一种生硬的架构,而是对历史与现实之场的呈现。因此,“在场”关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怎样以多样的方式,激活、创造一种不同语境之间的关联。

第三、从制度与道德上,双重建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诚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并不否定道德的重要作用。生活的富裕不会自然而然地导致道德的提升,精神文明并不自发地随着物质文明进步。社会制度与人的素质之间有一个循环论证:一方面,制度是人创造的,并由人执行,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另一方面,制度造就人心坏的制度逆向淘汰善人,优先繁殖恶人,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但是制度的改造和习俗的变更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制度和人的改变的一致性只能被理解为不断改革的社会实践。[16]例如当下的腐败问题。制度性腐败最终需要制度性的变革来彻底解决,使得人们从不敢腐败到不能腐败到不想腐败。如何使制度给道德重建“暖场”,以促动社会价值体系框定边界,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复苏耻感、痛感和敬畏感,以及直面道德底线问题的同在感?重建道德的护栏,让道德硬化和伦理认同双重互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在与国家、社会等其他主体互构、共变与相互形塑中完成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直接同主体多元化的特点相联系,反映着主体的内容,并确立公平正义的发展理念,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制度安排中去化解社会矛盾。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从对日常生活的关切上升到政治伦理关切、从经验关切上升到理论关切、从方法手段的关切上升到存在意义的本体关切的高度上。这种变革也体现为一种制度和实践,有助于我们处理国家主体价值观与社会经济变革带来的其他价值观的关系。

我们所处的时代,契机与挑战并存,问题与危机同在。这些问题与危机既表现在外在的生活形态上,也体现于内在的价值中。人们的价值与精神的缺憾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构和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理应肩负起提高广大人民的涵养与教养,为中国历史存正气,为世界宏美德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高源,马静.“未来10年10大挑战”调查报告[J].人民论坛,2009(12下):1415.

[2]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托马斯·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D.Elkind.School and family in postmodern world [J].Phi delta kappan,1995,77(1):810.

[5]佘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M].上海:三联书店,2000.

[6]韩震.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J].新视野,2002(1):7072.

[7]刘少杰.中国市场教育秩序的社会基础——兼评中国社会是陌生社会还是熟悉社会[J].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4(7):39.

[8]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9]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10]楼立志.实习浪漫的理想主义价值观[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3337.

[11]张澍军.哲学修养与德行修养[N].光明日报,20010327(B04).

[12]王蒙.躲避崇高[J].读书,1993,(1):1017.

[13]王干.游走的一代——序“新状态小说库” [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14]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篇11

可以这样认为,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要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这就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发展。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首先表现为环体的现代化, 由于环体的发展, 引起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和介体的发展, 这样四个基本要素在互动中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代化, 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的现代化。总之, 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在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中, 实现现代化, 另一方面, 通过内部各要素的互动, 实现现代化。所以, 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首先是环体的现代化, 然后才是主体、客体和介体的现代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现代化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大环境与小环境。还可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等。这是主要分析在现代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的特征。

(一) 开放性特征

改革开放改变了过去封闭与半封闭的环境。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国参与世界事务的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过程中, 必然要求开放的环境。这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一方面, 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们越来越崇尚西方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 在与全球各种文化激烈的相互碰撞中, 人们越来越理性地对待各种思想和潮流, 而不是盲从某种思想观点和价值理念。

(二) 多样化特征

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 改变了过去相对单一的文化环境。在国内,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使国内经济成分和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人们思想活跃, 各种观点涌现, 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相互交织, 进步观念与错误观念相互影响。在国际上, 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 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加紧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 渗透和反渗透、颠覆和反颠覆的斗争长期存在。这样,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三) 竞争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 改变了过去社会缺乏活力的局面。在国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社会资源主要通过市场机制, 以竞争的形式实现合理的配置, 同时社会也在生产经营、科学研究、艺术创造以及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等方面广泛建立起了竞争机制, 为人们参与竞争创造了条件, 人们的积极性得到空前的调动。在国际上, 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但和平是竞争基础上的和平, 发展是竞争基础上的发展, 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全面竞争是许多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 竞争的失败者就难以取得自己在世界格局中应有的地位。我国处在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面临的竞争尤为激烈。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环境的发展, 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发展,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适应新的环境, 努力实现现代化。除了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等要求外, 主要应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念的现代化。具体来说, 以下几种观念尤为重要:

(一) 开放的观念

如前所述, 社会开放性程度的提高, 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社会化程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开放的大舞台, 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 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的、书本、理论的界限, 确立开放的教育体系, 才能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克服封闭保守的观念, 树立开放的意识, 把握好时代发展的动态与方向, 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健康地融入日益开放的社会。

(二) 和谐的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多样化发展, 人们的需要呈现出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思想表现的层次性, 道德要求的广泛性。多样性特征, 必然导致各种因素之间矛盾的增多与加剧。如何协调好这些矛盾, 整合各种力量, 使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形成一股合力, 增强社会凝聚力, 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和谐的观念, 正确处理好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处理好一元主导和多元化发展的关系。

(三) 创新的观念

竞争的环境, 给人们提出了创造性的要求。因而,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注重传达、解释、认识、理解, 必须有效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 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由于我国传统保守的文化传统, 给人们留下了守成、稳健的心理积淀, 冒险、开拓、创新精神不足。这种保守的文化因素与现代改革创新、开拓发展的意识不相符, 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突破。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创新观念的树立, 对于改变整个社会心理, 实现建立创新型社会的目标, 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时的思想信息内容及思想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现代化同样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现代化, 具体来说, 主要是要实现思想感情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和手段的现代化。

(一)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就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教育内容, 实现其为现实和未来的服务性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内容。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一方面,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其内容体系, 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使其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发展,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从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适应国际垄断资本发展的需要, 抛出“人权高于主权”的人权至上论, 为干涉和侵犯别国主权的新干涉主义提供理论依据。为了认清这种新干涉主义的实质, 就必须在政治教育中充实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的内容。从思想教育内容来看,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需要大力加强创新精神、国际意识的培养, 使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发展需要。从道德教育内容来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自律与他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关系, 努力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从心理教育内容来看, 针对当前社会转型期, 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社会压力加大的趋势, 应加强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社会压力, 增强心理承受力和进行心理调适的能力的教育。

另外,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调整内容结构, 针对特定的时期, 特定的问题, 突出某一方面的内容, 我国必须坚持以政治教育为主导, 不能淡化政治, 降低层次, 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总之, 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 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也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二) 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也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互联网的出现, 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失去了独享信息资源的优势, 信息传递正经历由历时传递到共时传递的转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新的资源,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一方面坚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 赋予传统的方法以新的内容。这要求:

首先要不断通过创新, 寻找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丰富多彩, 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接受, 进而能够转化为他们自己知识结构和观念中有机的组成部分。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 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提供了契机。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 “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 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2]

其次要充分借助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这一载体, 扩大教育的受益面。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教育对象个性化的增强, 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并不是简单地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放在网络上面, 而是要通过网络实现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互动, 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供服务, 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供更多、更好的知识和信息, 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健康的环境。

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 它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对应, 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效果, 效果有多大, 主要是通过客体表现出来。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主体所施加的教育所接受的程度以及是否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来衡量。最终要以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来影响周围的人。从此种意义上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不断主体客体化, 最终实现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落脚点应当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现代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在我国就是要实现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总之, 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会终止,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也不会终止。正是在与社会这一大环境不断地互动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各基本要素之间通过互动, 共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代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必将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以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沉睡魔咒下一篇:公平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