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护理管理

2024-06-2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围术期护理管理(共11篇)

围术期护理管理 篇1

地震群体伤是指5·12发生在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大批伤员伤亡。其特点是突发性、批量性、伤情复杂且伤势危重、抢救难度大、社会影响大等。加强成批伤员围术期的救护管理, 对减少伤员伤痛, 避免医疗差错事故, 提高救护质量, 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1]。我科于2008年5月收治汶川地震中41位住院患者, 为其中的18人手术治疗, 手术顺利, 伤员恢复良好。现将地震群体伤围术期的护理管理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地震群体伤伤员41人, 手术18人, 手术台数25例, 男20例, 女5例, 年龄12~75 (平均43.5) 岁。骨折内固定术16例, 眼外伤2例, 取皮植皮术3例, 清创术4例, 其中一名患者左下肢挤压伤合并筋膜室综合征发展为肾衰, 经连续4 d的清创换药及对症处理和透析治疗后痊愈出院。

2护理管理

2.1 启动应急预案, 成立救护小组

针对成批患者, 根据伤情制定了一套应对突发事件的救援预案。以科护士长领导下的后勤供应、专科护理人员及精明强干的护工组成应急抢救小组。

2.2 规范地震群体伤救护程序

制定群体伤急诊手术管理措施与流程。根据预案:护士长亲自指挥, 对参加救治组成员实行定人定时定任务的分组责任制, 以缩短临床反应时间。指挥联络组:联络有关科室, 调集人员, 物质供应。后勤供应组:接到通知后的第一时间备齐手术用物, 因地震所致群体伤多为四肢骨折, 针对多例四肢骨折同时手术:准备创伤包的同时又备下急诊备用包, 两台卡式灭菌器, 随时补充台上所需器械。手术配合组:每二人一组, 均为工作认真负责, 经验丰富, 技术熟练的骨干力量。运送组:负责术前访视并给予心理安抚, 针对地震造成的突然伤害, 有目的地讲解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注意事项, 使伤者减少恐惧心理, 减轻应激反应。针对不同部位骨折有防护措施的条件下方可运送, 防二次伤害及神经损伤[2]。

2.3 注重地震群体伤救护的时效性

为真正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我院组建了爱心病房, 手术室开通了“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地震群体伤的围术期治疗是特殊的医疗活动, 必须具备装备精良的急救设施, 布局合理的治疗空间, 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手术救护小组成员均通过心理安抚培训, 急诊手术配合演练。将过硬的急救技术和娴熟的急救理论相结合, 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并具有较高心理素质、高度责任心及敏锐观察力的救护小组, 以适应地震群体伤手术治疗提出的新要求。

2.4 地震群体伤围术期的文书书写

地震群体伤的特点是突发性、批量性、伤情复杂且伤势危重、抢救难度大、社会影响大等。围术期因急和多易导致乱。因社会影响也较大, 规范的文书书写较为重要。建立急诊手术护理单, 详细及时的记录下各项技术操作、病情变化情况及口头医嘱执行情况。建立各种会诊、插管、转送的知情同意书签名, 要求为医患双方签字, 为循征医疗提供依据。

2.5 地震群体伤院内感染的防治

地震导致的群体伤患者多为转运过来, 受伤时间长, 有外伤伤口或临时处理伤口。因多种原因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 体质较弱, 卧床时间久, 又加上手术为侵入性操作, 骨折手术多放置内固定物, 大大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灭菌物品专人专用, 提倡使用一次性物品, 防止交叉感染, 合理安排工作流程, 减少人员走动, 谢绝参观。每天彻底打扫房间, 手术间物体表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后再清洁;房间空气用过氧已酸熏蒸消毒[3];器械按感染手术处理。

3讨论

地震群体伤伤员人数为批量性、病情重且较复杂, 手术多且较急、又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手术。为围术期急诊救护管理提出挑战, 针对地震群体伤的特点在围术期的救护管理工作中既要重在指挥又要相对分工、密切协作, 紧张有序地进行手术配合。根据伤员伤情特点进行个案护理, 既有针对性又有重点的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地震群体伤围术期的救护管理要求挑选知识全面、技术娴熟、对各种伤情能及时发现并给予相应处理的专业护理人员, 确保及时有效地救治伤员。

参考文献

[1]吴乐燕, 陈梅娇.成批特重度烧伤合并爆震伤伤员的急救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2) :128-129.

[2]贾海燕.手术体位在手术中的作用.护理研究, 2005, 19 (3) :471-473.

[3]朱光明.专科医院门诊部应对突发疫情的护理管理.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4) 326-327.

围术期护理管理 篇2

心外科

王丽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心脏是如何工作的?

心脏是一个肌肉泵,日夜不停地将含氧多的血液泵入主动脉,再经全身的动脉系统供应全身,满足身体对 营养成分的需求。同时将已经消耗了氧和营养物质的静脉血泵入肺动脉及肺,这些血液在肺部可以获得充 分的氧气。心脏能够维持正常功能有赖于其结构的正常,心脏及大血管的主要结构有右心房、右心室、肺 动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心房与心室之间通过房室瓣相连接,右侧称三尖瓣,左侧称二尖瓣。主 动脉与左心室之间,肺动脉与右室之间的瓣膜分别称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左右心房之间有薄的肌性隔,左右心室之间有厚的肌性隔,分别称房间隔及室间隔。上述结构异常均可以或多或少地影响心脏功能。体循环途径(大循环)

当心室收缩时,含氧和营养物质丰富的鲜红色的动脉血,自左心室流入主动脉,再经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在此进行组织内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后,血液变成含有代谢产物及较多二氧化碳的暗红色的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血液沿上述途径的循环称为体循环或大循环。

肺循环途径(小循环)

经体循环返回心的静脉血,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当右心室收缩时,血液从右心室流入肺动脉干,经其各级分支最后至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血液在此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后,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血液沿上述途径的循环称为肺循环或小循环。

由于心被中隔分为左、右两半,所以动、静脉血完全分流不相混合。左心房和左心室因含动脉血,称动脉心(左半心);右心房和右心室因含静脉血,称静脉心(右半心)体循环起于左半心止于右半心,而肺循环则起于右半心止于左半心。两循环通过左、右房室口相连续成为完整的血液循环。

先天性心脏病定义

先天性心脏病有什么危害

(一)先天性心脏病定义

出生时就有心脏结构的异常称为先天性心脏病,如左右心房之间隔有缺损称房间隔缺损,左右心室之间 隔有缺损称室间隔缺损。各处瓣膜均可有狭窄或闭锁,如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心室亦可一侧 发育不良或缺如,如左心发育不良、单心室。心脏各腔及动、静脉之间连接亦可以异常,如完全性大动 脉转位,完全性或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也可能多种畸形同时存在,如法鲁氏四联症等。

(二)先天性心脏病有什么危害

正常情况下,心脏内的血液是沿着一个方向流动的,在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情况下,心脏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血流动力学发生了障碍,首先可以出现机体组织器官供血障碍,造成组织缺氧,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其次可造成肺部血流增加,容易反复发生肺部感染;第三血流动力学异常还可加重心脏的负担,发生心力衰竭,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第四心脏结构异常造成的血液湍流可造成局部心内膜结构受损,容易滋生细菌,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此外,先心病除了会造成以上身体方面的损害外,还可给患儿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先天性心脏病会给家庭的幸福生活蒙上阴影,给患儿的心灵造成程度不等的创伤,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严重的可造成人格缺陷。

(三)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

引发先心病的主要原因可分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即七大高危因素

1、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遗传史

2、孕妇患有糖尿病

3、孕妇在妊娠早期接触致畸药物

4、妊娠早期受到放射性物质

5、病毒感染

6、近亲婚配

7、不良嗜好

(四)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1.听诊 2.心电图 3.胸部X线 4.超声心动图 5.右心导管检查

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1、医生的听诊及查体是一步重要的检查,不可忽视。听到心脏杂音是考虑心脏疾病的一个最重要体征,大多因此而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2、心电图是古老而普及的检查手段,但仍必须重视,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有其特有的改变,如房间隔缺损,约70%-80%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为左心室肥厚,心内膜垫缺损有右心室扩大伴电轴左偏及I度房室传导阻滞。

3、胸部X线检查发现异常心影及肺血的分布多少,可提示有先天性心脏病,如肺血增多,心影扩大,无青紫,多见于室缺,动脉导管未闭;肺血减少,靴型心,伴青紫,可能有法鲁氏四联症等。

4、前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的应用,使近90%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以得到明确诊断,而免于导管及选择性心血管造影的检查。

5、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用于其他诊断手段难以确诊的心脏疾病,或伴严重并发症如重度肺动脉高压等为明确诊断及确定手术适应症,亦是必不可少的检查。

6、核磁共振、三维成像等技术亦是目前发展起来的新的检查手段。核磁共振对主动脉缩窄及大动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先天性心脏病分类

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目前尚不完全统一,根据血液分流情况,临床上有无紫绀及紫绀出现的早晚可分为三型:

1、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

2、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

3、无分流型(无青紫型)

(1).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此型心脏左右两侧血流循环途径之间有异常的通道。早期由于心脏左半侧体循环的压力大于右半侧肺循环压力,所以平时血流从左向右分流而不出现青紫。当啼哭、屏气或任何病理情况,致使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压力时,则可使血液自右向左分流而出现暂时性青紫。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2).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此型心脏左右两侧血液循环途径之间有异常通道,使右心压力高于左心压力,使血流从右侧心腔向左分流,大量静脉血注入体循环,故可出现持续性青紫。如法鲁氏四联症、法鲁氏三联症、大血管错位、主动脉干永存等。

(3).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即心脏左右两侧或动静脉之间无异常通路和分流,不产生紫绀。如右位心、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单纯性肺动脉扩张、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两种治疗方法及区别

1、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手术治疗适用范围较广,能根治各种简单、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但有一定的创伤,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还会留下手术疤痕影响美观。而介入治疗适用范围较窄,价格较高,但无创伤,术后恢复快,无手术疤痕。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具有以下优点,对儿童是十分适合的:一.不需要开胸,创伤小,对儿童来说,使胸部不留刀痕而不影响美观;不需要全麻及体外循环,儿童体质不同于成人,避免了因全麻、体外循环带来的风险;术中失血少,不需要输血;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二.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术后也无需服用任何药物。三.治疗效果好。封堵器植入心脏后1个月人体自身的内皮细胞就已覆盖在其表面,3个月后内皮细胞就完全将封堵器包埋,不会发生封堵器脱落。这种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经过临床实践,不断改进,现在已基本成熟了。经过数年的随访观察,所有经过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完全恢复正常,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并能胜任一切工作、学习和生活。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的手术安全性很高只要选择好手术的时期,手术的远期效果就会很好,患儿术后的成长发育也几乎和正常儿童一样。

2、动脉导管未闭最好在3岁前手术。如果拖到10岁以后再做手术,不仅费用高、风险大,而且手术的远期效果也不理想。治疗导管未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开刀,一种是介入治疗。两种治疗效果都很好。

3、房间隔缺损最佳治疗年龄在2~6岁,然而不少病人都是在30岁、40岁甚至50岁时才发现自己患有这种心脏病,因为房间隔缺损的病情发展非常缓慢,容易被病人忽视。50~60岁,甚至年龄更大的病人也可以做手术,但有一定风险,房间隔缺损的治疗包括介入和开刀。

4、室间隔缺损小的、无症状的室间隔缺损最佳年龄为3~5岁;大的室间隔缺损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可以出生2~3个月就进行手术。对于经常发作肺炎的婴幼儿来说,应该在两次肺炎的间期做。有“大室缺”的孩子,如果不尽早手术,到了一定年龄,孩子就会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手术的危险性就会大大增加,远期效果也不好。对于只有2~3毫米的“小室缺”,可以等到5~6岁时再决定是否手术。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包括介入和开刀。

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1、法鲁氏四联症是最常见的复杂先心病之一。一般来说,孩子在1~3岁时进行手术最为合适。最好不要超过10岁。若超过15岁,手术的风险就会增加,远期效果也会差一些。法鲁氏四联症只能通过手术矫治,目前尚不能进行介入治疗。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是指原始心房间隔在发生,吸收和融合时出现异常,左右心房之间仍残留未闭的房间孔。

房缺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心血管畸形合并存在.房缺是最常见的先心病之一,占17.1%.女性多见,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1.6:1。房间隔缺损根据胚胎发育可分为继发孔型及原发孔型缺损两大类,通常所称的房缺即指继发孔型房缺。

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房缺最基本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心房水平的左向右分流。分流量视缺损的大小和两房间压力差有所不 同。其病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介入治疗具体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主要有封堵器堵闭和球囊扩张两项主要技术,对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缺损使用堵闭术,而对于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等疾病则使用球囊扩张术治疗。有各自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不再分类叙述. 首先简单了解一下房间隔缺 损介入治疗的方法:局部麻醉,术中超声波监测。穿刺右股静脉(动脉),放置7F鞘管后,静脉注射肝素6000u,进长指引导丝及右心导管测肺动脉压和右心室压,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行ASD封堵术,建立股静脉,右心房,左心房至肺静脉的通道,在X线透视和超声指导下,将输送鞘通过ASD进入左心房,在左心房内释放前伞,前伞张开后,回撤整个输送系统,使前伞与ASD左房面充分相贴,“腰部”紧卡ASD处,继续回撤输送鞘管,使右心房侧的后伞张开,使之紧贴于房间隔右房面。经超声证实封堵器位置、大小、形态合适、二尖瓣活动、腔静脉、肺静脉回流正常,释放封堵器,撤出所有输送器材,完成封堵.  介入术前护理要点

心理护理: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主动与病人及家属交谈,了解病人的具体要求、心理活动,针对不同的心理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思想顾虑,使病人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患者身体方面的准备:做相关检查如凝血系列、输血系列、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做抗菌素皮试和碘过敏试验,备皮,准备双侧腹股沟和会阴部的皮肤,如病情允许,可淋浴,更换干净内衣;成人术前4h禁饮食,小儿术前12h禁饮食;术前1d~2d训练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出现尿潴留及便秘,术前要排空膀胱;术前训练病人强有力的咳嗽,以便术中必要时做咳嗽动作,促使造影剂从血管内排空。

介入术后护理要点:

1、严格卧床并防止感染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抗凝治疗期间的护理

4、术肢护理

5、严格卧床并防止感染: 全麻患儿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保持下肢伸直并制动24小时,不合作时给予镇静剂,卧床24~48h后可下床活动,局麻患者平卧12h后即可活动,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排出。术后观察伤口情况,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常规抗感染治疗3~5天,定时测体温,术后72h内体温升高常为手术反应,如体温过高或术后4~6天体温仍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加强抗感染治疗同时注意病室环境清洁,按时通风换气、紫外线消毒。

6、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术后早期封堵器尚未完全固定,易出现心律失常,所以患儿入病房后,给患儿吸氧至麻醉清醒,氧流量1~2L/min,常规给予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并听诊心脏有无杂音,密切观察患儿面色等变化,同时警惕溶血反应的出现及封堵器脱落导致的栓塞反应。溶血反应:常见于PDA和VSD术,注意观察患者尿液颜色、面色,有无血红蛋白尿、贫血貌,如尿常规检查结果红细胞阳性,则表明有溶血反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封堵器脱落:是先心病封堵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见于ASD封堵术,其次是VSD封堵术,少见于PDA封堵术。常为封堵器选择过小、病变解剖部位特殊、操作不当所致。

7、切观察病情变化:故要严格掌握操作常规,选择适当的封堵器,嘱病人术后不要剧烈运动,防止封堵器脱落,3个月后血管内皮细胞完全覆盖封堵器,这时运动不受限.需注意观察有无栓塞症状如肢体感觉、活动度、皮肤颜色,患者意识、语言,有无胸痛、干咳、咯血等。对血液高凝状态、有栓塞史的患者,术后可用低分子肝素100U/kg腹壁皮下注射,1次/12h;术后24h至3个月口服阿司匹林,并注意观察皮肤粘膜及吐、泻物中有无出血征象,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进行处理,教育患者避免导致出血的危险因素,如外伤、碰撞、剧烈运动等。

8、疗期间的护理:由于封堵器是网状结构,血小板易在此处凝聚,而发生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导致脑梗塞或其他脏器栓塞,所以术后须严格的抗凝治疗,可应用肠溶阿司匹林或力抗栓等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皮肤、穿刺部位有无瘀血及其他出血倾向,注意监测血压、尿色、意识、瞳孔等变化。复查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以防抗凝过度引起出血。必要时可根据血化验检查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9、术肢护理

① 防止穿刺部位出血:伤口局部沙袋压迫6~8h,术肢伸直平卧24h,尽量避免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憋尿等增加腹压动作,如有上述行为须用手按压伤口,从健侧递取便盆,避免术肢弯曲,造成伤口出血。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肿胀、触痛,皮肤青紫、瘀斑等,如有异常,及时查明原因并处理。

②.观察术肢血液循环:观察有无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皮肤苍白、冰冷等动脉栓塞征象。长时间卧床易引起腰腿酸痛,嘱患者在保持穿刺侧腿伸直位的基础上,采取平卧与左侧卧位交替,指导家属为其按摩腰背及肢体,以缓解不适。 病理改变

 临床症状、1.紫绀:为本病最突出的症状、2.呼吸困难和乏力、3.蹲踞:是本病的特征性姿势

术前治疗与护理

1、床休息,减少活动,控制液体输入量,出入量呈负平衡,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遵医嘱给予间断或持续的氧气吸人

3、预防和治疗低氧血症

4、积极控制感染

5、加强营养,补充必要的营养成份如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改善心肌营养,供给心肌能量

6、纠正心力衰竭,改善循环

7、加强呼吸道护理,做好呼吸道准备

8、心理护理

9、术前需测身长、体重,并记录在体温单上,便于准确的计算各种用药量,如麻醉药、镇静剂、抗菌素等

10、术前病人往往有凝血时间延长,需予维生素K1 10mg,每日1次,肌肉注射,连续3日,以增加凝血功能,防止术中和术后出血。

11、准备,体外循环手术须同时预备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的皮肤,备同型血和血浆1600-2000ml,手术前夜根据病情作清洁灌肠,给予适当安眠药,保证充足的睡眠,手术晨按医嘱给术前用药,为病人创造一个平静良好的精神状态。

术后护理

接受术后病人的护理程序、术后的监护及护理、接受术后病人的护理程序

1、病人平稳抬至床上,立即接上呼吸机,用寸带固定气管插管,测量插管距门齿或鼻尖的长度。

2、接心电监护仪,调好心电示波。

3、连接动脉测压管与换能器,监测动脉压。

4、连接血氧饱和度指套。

5、测血压、触摸脉搏、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情况,注意球结膜有无水肿。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清晰、有无罗音。

6、连接中心静脉测压管,测定数据。

7、其它

① 检查心包、纵隔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漏气,并妥善固定。② 连接并开放导尿管。

③ 若带有起搏器,将起搏器及导线加以固定。④ 用约束带固定肢体。

了解术中术后情况

术后的监护及护理 心功能监测

1、续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患儿心脏术后,入监护室应马上接心电监护仪,严密的观察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一般根据年龄心率控制在100~140次/分,如有异常,需及时记录,告之值班医生及时处理,由于法四右心室增厚,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多因血容量或胶体补充不足,心肌损伤或缺氧所致,重点观察有无房室传导阻滞

2、压监测:血压的波动主要受血容量、心脏功能、外围阻力三个因素的调节,因此术后常有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心肌收缩无力和外周阻力的改变,特别是血容量的不足而引起血压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心源性休克,如不及时发现纠正低血压,则会导到病情急骤恶化甚至发生心跳骤停的严重后果。术后以血压监护仪监测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每隔15分钟记1次,直到平稳改每30分钟测1次,如发现血压异常,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如心率、心律、中心静脉压、尿量、引流量、末稍循环等因素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及时给以处理。法四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即低心排综合征,出现血压低,心律快,中心静脉压高,尿少等右心衰症状,护士应及时发现,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3、中心静脉压:可反映右房压力、心脏前负荷,提示血容量和静脉张力三方面的状况,是观察血液动力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导管尖端应置于上腔静脉入右房处,正确定位,零点位置应在腋中线与第四肋交界处,正常值为6-12cmH2O,临床上常根据中心静脉压的参数来调节输血补液的用量及进度,以维持适当的血容量.每小时测记1次.须保持导管通畅,避免用中心静脉测压导管输血或其他药物如升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滴注。患者若躁动、咳嗽、呕吐、抽搐或用力时,均影响CVP水平,应在病人安静10-15分钟后再行测压。严格注意无菌操作。穿刺部位每天用碘伏消毒,更换敷料1次;每天更换输液器;必须熟悉三通使用方法,确保连接管牢固可靠,防止管道脱开造成出血。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早拔除导管以免引起感染。

4、体温的观察:心脏手术的病儿,术后常可出现高热或体温过低的表现而影响心功能,高热可使心率加快,心耗氧量增加,低温可造成微循环灌注不足,故术后必须立即测量病人体温并定时作记录,一般以肛温或体温监护仪连续观察体温的变化,如体温低于35℃要棉被保暖,体温高于38℃ 予以物理或药物降温,可用头部置水袋或冰袋,安乃近肛塞剂或酒精加冰水擦洗四肢关节内面血管丰富处和背部。

5、末稍循环的观察:心血管手术后可因低心排、血容量不足、缺氧、呼吸衰竭等诸原因使机体微循环灌注不足,故必须仔细观察病人的肢体皮肤温度、湿度、颜色,动脉搏动情况以及口唇指甲的毛细血管和静脉床的充盈情况,如发现面色苍白、肢体湿冷、口唇紫绀、毛细血管充盈不足、病人表情淡漠,结合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下降,心率增快脉细速等,应立即予以纠正,术后须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更衣,注意保暖,定时更换体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的发生。

引流管护理

6、术后常规置心包引流、纵隔胸腔引流排出积液,防止胸腔积液,心包填塞影响心肺功能,通过观察引流量、引流性质、引流速度来判断有无胸腔、心包和纵隔的出血及渗血。术后第1个5小时内每小时引流量不超过100ml。如每小时引流量达100ml以上。并呈进行性增多。经严密观察,应积极采取药物止血,补充血容量等相应措施,如无转机须当机立断作开胸止血。如突然引流量减少,立即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有无脱落滑出。病人如有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压差窄、中心静脉压高、心排量减低、尿量减少时特别警惕有无心包填塞发生。每15-30分钟挤压引流管,记录引流量、色泽性质及有无血块,并计算累积量,及时地补充血容量,保持出入量平衡,防止血容量不足。

7、发绀型心脏病人,由于侧支循环丰富,出血量较多;肝功能差的病人出血量也较多,应根据引流液的多少补血。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受压、扭曲或打折,引流管的长度以患者能够翻身及活动为宜。病人清醒后可抬高床头150,循环稳定后应取半卧位,以利呼吸及引流。术后前4小时内应每15-30分钟挤压引流管1次,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少挤压次数。应用止血药物后要特别注意挤压引流管,以防止凝血块堵塞。挤压时要防止引流液自引流管内逆流入胸腔。引流管经皮肤处理保持无菌,有渗出时要及时更换敷料。

呼吸道的护理

8、小儿心脏术后气道管理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手术的成败,也影响着术后康复的进程。心脏术后的患儿大多数是带气管插管入监护室的。马上接上呼吸机同时除观察病儿的面色、口唇、四肢末梢的颜色外,还需听诊两肺呼吸音,观察胸部运动,每隔15分钟做血气分析1次,根据血气结果调整呼吸机条件。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应及时测量并准确记录气管插管刻度,并与麻醉医生核对是否一致。气管插管有经鼻插管和经口插管两种形式,由于小儿使用的气管插管大多短浅且不带气囊,因此不管患儿使用何种插管方式,都存在容易脱出的问题(尤其是经口气管插管),由此妥善固定气管插管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与手术室交接班完毕后要及时通知放射科拍X线胸片,以便确定插管的位置(正确插管位置在第2胸椎下第3胸椎上或在隆突以上2cm)和了解肺部情况,在协助放射科医生搬动患儿时,应使患儿安静,避免躁动,头部切勿后仰,以防气管插管脱出或内脱。方法是双手置头颈部和腰臀部,将小儿身体水平上移,最好两人同时进行,同时观察气管插管有无打折扭曲、与呼吸机有无脱开。此时还要观察患儿面色及监护仪情况,如果出现面色发绀、呼吸急促、呼吸机报警、氧饱和度急剧下降等情况应考虑是否发生了气管插管内脱,应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及麻醉医生准备重新插管。

9、气管内吸痰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患儿返回监护室循环稳定后,根据肺部听诊情况应吸痰一次,吸痰前充分体疗,选择粗细合适的吸痰管,调好负压大小,并增加呼吸机氧浓度。吸痰过程中动作轻柔,时间不宜过长(少于10秒),负压不宜过大。清洁口鼻咽腔的分泌物,避免分泌物逆流入肺部引发感染。在带管期间注意呼吸机管道的温度湿度是否适宜,防止痰痂或痰栓形成。呼吸机管道内的冷凝水及时清除,防止逆流入气管引发感染。当发现患儿呛咳或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时应观察冷凝水是否过多。

10、根据插管的内径选择外径是其1/2的有一定硬度和光滑的吸痰管,在每次吸痰前后纯氧加压辅助呼吸5~10次,每次冲洗用生理盐水0.5~2ml,无菌操作以一次性的无毒聚乙烯薄膜手套为理想。由于小儿的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注意在吸痰操作时的动作轻柔,不然则易导致损伤出血。每一次吸痰的动作控制在5秒之内以防患儿缺氧。定期的胸部物理治疗,有利于气道分泌物的排出。

11、法四术后灌注肺发生率远多于其他先心病,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更应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时翻身,拍背,吸痰,控制入水量,呼吸机辅助呼吸,加PEEP5~10cmH2O。

尿量的监护

12、尿量的多少对了解心脏术后的病儿心功能和肾功能的情况是十分重要的,因而监护室的护士不仅要详细记录尿色、性质及数量,同时要每隔1小时作一次出入量的统计工作,这样可以随时调整、补充,以保持出入量的平衡,为第二天计算各种液体的入量提供良好的依据。

术后营养的支持

13、术后除合理输血补液外,应尽力鼓励早期进食,给予营养的支持,以提高血浆蛋白、促进机体抗病毒能力、加速创伤修复、减少并发症,术后当病人清醒气管插管拔除后6小时即可饮水,如无不良反应而肠蠕动恢复良好,可逐渐过度到进食流质直至普通饮食。尽量鼓励病人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但根据病情须限制钠盐摄入量,对不能进食如昏迷病人、气管切开病人可考虑鼻饲饮食灌喂高热量要素给予营养支持,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

有创压动脉测压管路护理

14、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桡动脉、股动脉进行动脉穿刺插管,通过换能器连接血压监护装置,测压前必须正确调试零点,固定导管及三通开关,防止牵拉、脱落,造成血栓或气栓。保持动脉测压管通畅以500ml生理盐水加入20mg的肝素冲洗液定期冲洗,每隔30~60分钟冲洗1次,每次冲入2毫升液体,避免阻塞,以影响压力参数。但也要严格控制肝素冲洗液入量,以免入量过多造成出血.当监测仪上压力曲线异常时,应查找原因,如果为管道内有凝血而发生部分堵塞的情况时,应抽出凝血块加以疏通,千万不可用力推,以免造成血栓栓塞。如果不能疏通,既拔除动脉测压管,必要时重新置管。

15、从测压管抽取血标本时,应先将管道内液体全部抽出后再取血,以避免血液稀释而影响检验结果。对婴幼儿取血时应注意减少失血。在测压、取血标本或调试零点等操作过程中,要严防血管内进气而造成空气栓塞。动脉测压管各连接处一定要衔接紧密,避免脱开后造成出血。同时必须注意稳妥固定,并将一侧换能器(即压力感受器)保持在心房水平,以求准确的数据。对于一些心功能不全的病儿使用升压药时更应注意升压药浓度、点滴速度与血压的关系,在每次更换升压药的注射器时,动作要特别敏捷,往往是小病儿、心功能较差的病儿特别敏感,此时血压的波动大而快。此时更需严密监测,及时记录。测压管需每班校对零点,以保持正确数据的方法,减少误差。

16、严格保证动脉测压管无菌,所用针头、管道、三通接头均为一次性应用。皮肤穿刺进针处用透明无菌膜覆盖,防止污染,便于观察,有血渍时及时更换。留取血标本、测压及冲洗管道等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动脉测压管长度要适宜,过长可因反复抽血及冲洗,引起血液污染。循环稳定后,应尽早拔除测压管,除去感染途径,且有利于患者活动。严密观察动脉穿刺部位远端皮肤的颜色和温度有无异常。如果疑有动脉血运受到影响时,应立即拔除测压管,并进行处理。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意义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使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血管内血流增加。由于体位可不断改变,肢体的活动使肌肉收缩与松弛都能促使静脉的回流和淋巴回流,有利于心排血量增加,避免体液在体内积滞和血栓形成,以加强组织器官的供血供氧,改善全身代谢状况。半卧位,坐位早期下床活动使膈肌每下降1cm增加肺容量300ml,使肺膨胀,避免肺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

出院指导

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劳,按医嘱出院后1、3、6月定期来院复查,尤其应复查心脏彩超。坚持按时服药抗凝药如肠溶阿司匹林,用药期间定时监测血小板、肝功能及出凝血时间,指导患者用软毛刷刷牙,观察皮肤粘膜有无瘀斑及出血倾向,发现异常及时来院就诊。对无自理能力的患儿,要向家属讲明按时服药的重要性,使家长协助患儿按时服药,以免发生不应有的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接受牙科和外科手术时,应向医生说明服用何类抗凝药物及已服用的总时间及剂量。生活要有规律 注意饮食卫生 注意适当的活动 出院后用药

术后遵医嘱去医院复查

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心理护理 篇3

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的一种方法,产妇术前术后均普遍存在着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剖宫产产妇进行围术期心理护理,可以使产妇保持愉快的心情,消除紧张、焦虑等不稳定因素状态,从而减轻产妇的术后疼痛,增强产妇对疼痛的耐受性。

手术对产妇而言,是一种外来刺激,会造成产妇的心理负担,产生一些应激性反应。恐惧和焦虑是产妇围手术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引起恐惧和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其对手术的必要性及安全性缺乏了解。因此,应尽早向产妇提供与剖宫产手术有关的知识[2]。据报道,75.5%的患者担心术后疼痛[3]。研究证实,患者的负性心理(焦虑、紧张)可以加重术后疼痛,这是镇痛药物所不能控制的。因此,护理人员要取得产妇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产妇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心理支持,有助于产妇减轻疼痛,同时消除焦虑、紧张状态。

术前心理分析

急诊入院产妇的心理问题:急诊产妇一般需要手术,入院后由于其缺乏对手术的正确认识,怕麻醉意外危及生命,担心胎儿在手术中出现意外,有强烈的恐惧感和生存欲,导致其对疼痛过分敏感,甚至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当产妇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拒绝合作时,护士必须耐心抚慰产妇,解除其心理症结。

平诊入院产妇的心理问题:平诊入院产妇由于对医院环境不适应而出现紧张、焦虑心理。产妇焦虑心理来自多方面,许多产妇对分娩中出现胎儿窘迫等情况而需急症手术缺乏思想准备,以及担心腹部刀口瘢痕影响美观等思虑过度,从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作为护士首先对产妇要热情接待,对产妇的合理要求要及时解决,可以稳定产妇情绪,提高分娩成功率。

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交流:医护人员要主动与产妇谈心,了解掌握产妇的顾虑,在产妇面前对手术的安全性要给予肯定的保证,不能用过于强硬的语言交代术中的危险性来增加产妇的焦虑情绪。医护人员要耐心听取产妇的意见与要求,给予耐心、仔细的讲解,要让产妇认识到医生对手术负责任的态度,让产妇对医生的技术水平产生信心。

术前访视:要想对产妇实施术前的心理护理,必须掌握产妇的心理状态。每一位要接受手术的产妇病情、社会背景、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等都不相同,这就需要护士对产妇的病情和心理活动在视访中进行了解与掌握,以便拟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给产妇创造清洁、舒适、安静的环境,使其有一个健康愉快的心情。护理人员应向产妇及家属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让她们正确对待手术。产妇对于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术前1天手术护士要用轻柔的声音、亲切的态度向产妇介绍手术室的一般情况、采取的医疗设备、麻醉方式等,要让产妇认可本次手术周密的准备情况,增强产妇的信心,以稳定的情绪来配合手术。

术中护理

产妇进入手术室后,会产生孤独和紧张无助的本能反应,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帮助。护士应该用温柔的语言与产妇进行交谈,进行操作前要告知产妇,做必要的解释,取得产妇的信任和配合。在手术中,护士应以熟练的专业技术和知识配合手术,严密观察产妇的一般情况和胎心,及早发现问题,果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

巡回護士应调节好室温,让产妇感到温暖,适时地给予鼓励和安慰,减少或消除产妇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增加其安全感。护士应始终陪伴产妇,讲明麻醉与手术中的配合,如术中牵拉脏器和取出胎儿时会有不适和牵拉痛,嘱产妇深呼吸可减轻不适感。

术中医生和护士都应注意产妇的情绪变化,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应尽量减少或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产妇的一切不良刺激。有研究表明[4],新生儿性别对产妇的心理状态有不利影响,生女婴产妇的心理障碍较多见,且其阴道出血量多,泌乳量减少。故而术中应尽量避免产妇询问婴儿性别,以免婴儿性别不如产妇意愿而影响情绪。

术后心理护理

回病房安置产妇,护士一定要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安慰鼓励产妇,讲解手术情况,详细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在护理手术后疼痛产妇时,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使产妇忘记手术造成的疼痛。鼓励早期活动。尽早做好乳头清洁,协助母乳喂养,早吸吮、早开奶,增强母乳喂养的信心。

术后个别产妇因担心影响形体美而不积极哺乳,护士应详细介绍母乳喂养的好处以及重要性,解除其后顾之忧,以保证母乳喂养成功。

出院指导

护士必须交代清楚出院所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各种处理方法。在家里做到产妇定时翻身,注意清洁卫生,预防产褥期感染,发现问题随时电话联系,让产妇处于最佳治疗状态,有利于尽快康复。

讨 论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细致地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产妇的心理反应。对剖宫产产妇围术期的各种心理反应不可忽视,在积极做好护理工作同时,应做好心理护理,去影响和改变产妇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达到手术和康复所需要的最佳心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桂英.剖宫产术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J].山东医药,2005,45(34):77.

2 张君,宋慧敏.剖宫产术前术中的心理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5):100.

3 耽莉华,李加宁,宗雁宾,等.外科住院患者心理反应相关因素调查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8):443.

围术期护理管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6月, 外科行手术患者50例为对照组;2013年7月—12月期间, 外科行手术患者50例为干预组。对照组中男30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38.7±1.3) 岁;干预组中男3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为 (36.7±1.9) 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围术期常规服务质量管理。

1.2.2 干预组

围术期内接受综合服务管理,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患者接受手术前一天下午, 由巡回护士进入病区对准备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访视, 术前访视的时间视患者的实际情况, 以10 min~15 min作为控制标准。访视期间, 手术室护士通过文字讲解、图片以及与视频资料相互配合的方式, 使患者能够对手术室的整体环境、手术的基本流程、手术前麻醉的方法与方式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与患者亲切交谈, 了解其心理状态, 进行心理疏导, 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2) 患者进入手术室前, 由护理人员负责对手术室的基本环境进行严格、全面的检查, 以达到开展外科手术所需无菌要求。手术室内需要保持各个单元环境 (包括洁净手术间、洁净辅助用房与非洁净辅助用房) 洁净无尘, 温、湿度适宜。手术室的所有物品至少应当按照1次/d的频率进行清理, 每个月定期对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与控制。针对监测数据, 对手术室内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 从而指导对手术室内卫生环境的管理工作。同时, 对手术室内所有仪器设备 (包括手术床、无影灯、高频电刀以及其他专科设备) 进行检查, 使其处于备用状态。对于手术室内部精密度要求较高或较为专业的手术机械用具以及仪器设备, 平常需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 根据其使用情况定期进行检修维护, 以确保其性能的稳定与可靠。 (3) 在手术开展期间, 做好手术配合的操作管理工作。在手术治疗开展过程当中, 护理人员的配合度将直接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 通过手术室内洗手护士以及巡回护士的密切配合, 能够及时把握患者在整个手术期间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仔细核对手术各环节工作中的质量标准, 以确保手术能够安全平稳地进行。手术完成以后, 协助手术医师覆盖伤口敷料, 做好醒目的引流管标识。 (4) 在手术完成患者离开手术室后, 需要做好手术室环境的清洁质量管理工作。此项工作主要是指:在手术完成后, 护理人员需要指导物业工人对手术室内地面残留的污渍或者是血迹进行彻底清洁, 对已经使用过的床单被褥进行更换。特别是针对传染性手术患者, 在手术结束后还需要对手术期间使用的所有物品进行全面杀菌消毒处理。直接接触患者的手术器具需要先经过消毒液浸泡预处理后才能够与其他器械一同进入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清洗与消毒, 直接接触患者的所有一次性物品均需放入黄色感染性废物收集袋中封口送焚烧, 物品和仪器表面均采用消毒液擦拭, 地面采用消毒液湿式清扫, 延长净化空调2 h后再关闭。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并对投诉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投诉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3 讨论

医院手术室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处于比较关键的地位[1]。对于医院手术室内护理人员而言, 需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巧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 各个科室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2,3]。在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 重视对围术期患者的护理质量管理, 并根据实际情况持续进行管理优化工作。

本文结果显示, 综合性的服务质量管理对于做好围术期患者的护理工作而言意义重大:第一, 手术室护理工作者有义务对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根据国际手术护士协会 (ANRN) 的相关规定, 可以在患者接受手术前24 h内 (尽量选择下午访视比较合适, 不建议晚上进行访视, 因可能影响患者休息) 由巡回护士进入病区对准备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术前访视的主要目的是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了解, 同时分析患者的病情状况, 从专业性角度给出患者在接受手术期间可能出现的危险点。除此以外, 在术前访视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帮助患者了解与手术相关的基础知识, 能够缓解患者家属的焦虑和担忧。第二, 在手术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可以通过相关监测技术与手段获取环境条件的具体信息, 从而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控制;可以通过定期维修管理与养护的方式, 使仪器的正常使用得到保障, 这对于围术期患者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 手术室加强围术期患者服务质量管理工作, 能够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 降低投诉率,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倪丽虹.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4) :24-25.

[2]钟传弟, 罗玉华, 钟桂枝, 等.整体护理和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5) :1007-1008.

腹腔镜脾切除围术期护理 篇5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分析42例腹腔镜脾切除术围术期护理。结果4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均治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 d,无死亡病例。结论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确保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护理

探讨腹腔镜脾脏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总结我院2008年7月至201 1年7月以来42例LS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准备指导、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病例资料。LS术具有创口小、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6-73岁,平均46岁。均符合脾切除的适应证,其中脾脏囊肿5例,脾海绵状血管瘤4例,门脉高压5例、脾功能亢进23例。5例行LS术+门奇断流术,术后常规留置腹腔脾窝引流管1根或2根。本组病例无术中转开腹手术,平均住院天数为7d。

1.2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禁食12h禁饮8h,均在全麻下气管插管完成手术,四个小切口分散于脐部和右上腹,术前留置胃肠减压,减小胃肠体积,有利于充分暴露术野,防止术中损伤。插管时动作轻柔,特别是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明显者。术前留置尿管,减轻膀胱充盈度,避免术中损伤。术前术后采用舒适护理干预。出院时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满意度。

1.3结果

本组4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20-240min(平均165min),术中失血量60-1500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7d。患者大部分对护理工作满意,采用我院制定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在患者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平均满意度96.3%,围术期护理工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与认可。

2护理

2.1心理护理

由于LS术是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新的脾脏切除方式,患者及家属对这种手术方式不了解,常产生焦虑、忧郁、悲观等情绪。护士要主动热情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腹腔镜的原理及手术方法、注意事项,耐心解释患者及家属所提出的疑问,消除顾虑,使患者愿意接受手术治疗。向实行LS术的患者加强心理疏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其先进性和安全性,增强其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

2.2术前护理

①了解患者的病史,配合做好各项专科疾病的术前检查,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常规、病毒标志物等的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片、超声、磁共振和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肺功能有无异常,疑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应做心肺功能检查:②术前应特别重视凝血机制检查,抽血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在操作中注意采血量的准确性及做好血标本抗凝,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嘱患者劳逸结合,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的摄入,脾功能亢进者,避免碰伤、跌伤,减少活动,鼻出血时用冷毛巾敷于额部,必要时止血纱布填塞后鼻腔。遵医嘱合理用药,以改善凝血功能。

2.3血液制品及药物准备

①血液系统疾病经内科治疗后,血小板一般能升至50 X10(sup)9(/sup)/L以上,达到手术要求。对于内科治疗无效血小板明显减少者(<30 X10(sup)9(/sup)/L),应给予血小板或新鲜血,尽量使血小板上升至理想水平,减少手术渗血,增加手术和麻醉的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血液制品应于术前6h内输注,以避免脾脏对血细胞的过多破坏:②ITP患者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为防止发生肾上腺危象,术前一般不停用激素,常用强的松10~30 mg/d;③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易发生术后感染,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3d:④禁止使用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右旋糖苷等。

2.4术前准备

①皮肤准备:LS手术需在脐部穿刺,该部凹陷与体表,易藏污沟,细菌又易滋生,不易清洗,我们一般采用肥皂水棉签彻底清洗脐孔内的污垢后,在用碘伏棉球至于脐孔,用刀口敷贴贴于患者脐部,直至入手术室后由医生取下,手术腹部备皮范围同常规手术。②胃肠道准备:术前常规禁食12 h、禁饮8h,以免手术中因恶心、呕吐发生窒息及吸入性肺炎,还可防止术后腹胀,并口服磷酸钠盐口服液100mL以排空肠道,以利于争取最大的手术空间:术前留置胃肠减压,排空胃内容物,减轻胃肠胀气,以便更充分地暴露手术视野,防止术中穿刺误伤。③术前戒烟、酒,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防止术后肺部感染:腹胀明显者术前给予肥皂水灌肠;术前禁食易产气的食物,如:牛奶及豆浆等:④术前留置尿管,排空尿液使膀胱空虚,以免术中损伤膀胱:⑤术前晚适当使用镇静药物,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术前半小时使用抗生素一次。

2.5术后护理

评估患者术中情况与麻醉师认真交接患者,全面细致的了解患者麻醉及手术方式、气腹压力及时间、术中出血、输液、输血及尿量等情况。详细了解患者术中情况,有助于术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2.5.1一般护理

①患者安返病房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麻醉清醒后改低斜坡位。术后24h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予以氧气3L/min吸入:②观察患者神志、意识、口唇、面色及末梢循环,检查腹部是否平软,有无腹胀、腹痛、腹肌紧张,发现异常病情及时报告医师,妥善处理:③遵医嘱术后每日监测血常规,发现血小板>500 X10(sup)9(/sup)/时,及时通知医师应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2.5.2各种管道护理

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患者需要放置腹腔引流管,应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和脱落,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固定可靠,引流管应低于身体引流面以下,防止逆行感染。动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胃肠减压管持续负压吸引,每天用0.9%生理盐水20ml自胃管末端冲洗胃管两次,防止阻塞,待肛门排气,胃肠道恢复功能后方可拔出:留置尿管要训练患者膀胱功能,防止拔管后尿潴留的发生。

2.5.3饮食护理

待肛门排气后遵医嘱拔除胃肠减压管后可少量饮些水,如无不适可先进流食,无腹胀、腹痛,可逐渐过渡为全量流食、半流食、软饭,术后4d可进普食,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以保证充足的营养,促进机体的修复能力。应少食多餐,避免过早进食牛奶或豆浆制品,以免引起肠道胀气。

2.5.4活动指导

应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先行双下肢踝泵运动,协助翻身逐渐过渡到床上自行翻身、活动肢体,术后第2天协助患者床下活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避免粘连,加快伤口愈合。

2.5.5出院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出院后嘱患者注意休息,适度活动,增强抵抗力,避免高强度运动。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注意卫生、合理调整饮食,忌暴饮暴食、戒烟酒。

3小结

围术期护理管理 篇6

1 术前呼吸道管理

1.1 健康教育

护士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以增加病人对疾病的了解以及呼吸道准备的重要性, 取得病人的配合,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 戒烟

病人术前常规戒烟2周, 有资料显示, 长期大量吸烟病人 (吸烟每天20支以上或烟龄超过20年) 术后易并发肺部感染, 发生率为38.2%, 而少量吸烟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12.5%[2]。

1.3 呼吸功能锻炼

练习深呼吸与有效咳嗽方法。蔡海娜[3]报道, 在术前对104例老年全肺切除术病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有效地增加了病人的肺容量, 改善了肺通气和肺换气, 从而改善了病人的肺功能, 提高了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 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 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1.3.1 深呼吸训练

①腹式深呼吸是预防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4]。腹式呼吸训练:病人取半卧位或平卧位, 将手放于腹部, 用鼻深吸气, 吸气时使膈肌下移, 腹部隆起, 用最大的力量吸气直至不能再吸时屏气1 s~2 s, 再用口缓慢呼气, 呼气时腹部下陷或用手下压腹部, 使膈肌收缩。术后采用腹式呼吸能减轻胸部切口的疼痛。②膈肌呼吸:护士用双手放于病人腹部肋弓之下, 同时嘱病人用鼻吸气, 吸气时腹部向外膨起, 顶住护士双手, 屏气1 s~2 s, 使肺泡完全张开, 呼气时嘱病人用口缓慢呼气[5]。③缩唇式呼吸:闭口经鼻深吸气, 然后缩唇, 吹口哨样缓慢呼气, 呼气时间比吸气时间长1倍或2倍。缩唇呼吸锻炼能降低过快的呼吸频率, 增加潮气量, 改善肺内气体交换, 防止小气道过早关闭, 有利于肺泡残气量排出[6]。③人工阻力呼吸训练:选择合适气球, 容量在80 mL~100 mL, 做1次正常的深吸气后, 尽量将肺内气体吹入气球内, 直至吹尽为止, 每次3 min~5 min, 每天3次或4次, 以增加呼气时的阻力, 使支气管内保持一定的压力, 防止支气管和小支气管过早压瘪[7]。④呼吸训练器的应用。应用Tri-ban呼吸训练器进行深呼吸锻炼, 每次5 min~10 min[7]。孙丽珍等[8]报道, 在肺叶切除手术病人围术期应用呼吸训练器联合常规呼吸训练, 能更有效地减少低氧血症、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呼吸功能。

1.3.2 咳嗽训练

①“自理法”的排痰方式:嘱病人坐位, 先进行腹式用力呼吸数次, 双手放在上腹部感觉腹肌用力状况, 然后执行“咳嗽三步法”, 一深吸气、二憋住气、三声门紧闭, 使膈肌抬高, 增加胸腔内压力, 最后突然放开声门, 收缩腹肌使气体快速冲出将痰液咳出[9]。②爆发性咳痰:深吸气后屏气, 随之胸膜肌骤然收缩, 咳嗽将气流冲出。③二步咳痰法:先做5次或6次深呼吸, 于深吸气末保持张口状, 连续咳嗽数次使痰液到达咽部附近, 再用力咳嗽将痰排出[6]。

1.4 口腔护理

口腔是食管的门户, 特别是食管手术的病人, 口腔内细菌可随食物或唾液进入食管, 在梗阻或狭窄部位停留、繁殖, 易造成局部感染, 影响术后吻合口愈合。指导病人早晚刷牙, 进食后漱口, 并积极治疗口腔疾病[10]。口腔护理液可选用聚维酮碘以及弱酸性的液体[11]。

1.5 雾化吸入

术前病人雾化吸入, 每天3次。李清[12]报道, 术前开始雾化吸入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6%, 而术前未进行雾化吸入者为21.05%。雾化吸入液应选用能降低痰液黏性的雾化吸入液。

2 术后呼吸道管理

2.1 呼吸功能监护

术后常规给予心电监护, 特别是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深浅度、定时查血气分析, 以便及时了解病人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定时肺部听诊, 及时掌握病人双肺呼吸音的情况。

2.2 机械通气管理

有些术后病人需带气管插管返回病房, 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护士应做好呼吸机的相关护理, 妥善固定气管插管, 保持呼吸管路的通畅, 定时吸痰。严格掌握拔管指证, 拔管前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 充分吸痰后, 边吸痰边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后嘱病人立即将气道内痰液咳出, 并给予充分吸氧。

2.3 合理氧疗

心胸外科术后病人常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缺氧症状, 术后给予氧疗, 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来促进氧的弥散, 从而提高动脉血氧的水平[13]。

2.3.1 吸氧装置的选择

①鼻导管。刘正清等[14]对2种不同吸氧方式进行比较发现, 双鼻道吸氧组病人的血氧饱和度高于鼻塞吸氧组, 双鼻道吸氧组的肺部感染率低于鼻塞组。②面罩吸氧可以有效、快速的提高血氧饱和度, 增加氧分压, 改善病人缺氧状态, 适应于术后氧分压较低、肺功能较差的病人。③陈晓芳[15]报道“YYX”型1次性使用吸氧管湿化液中含有聚赖氨酸溶液, 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活性, 而吸氧管特殊的微孔分流设计使氧气进入湿化液中的气泡明显减少, 不仅减轻噪声, 还提高了湿化效果, 病人各种不适症状明显改善。④李霞等[16]对70例行开胸术后病人采用加温至28 ℃~34 ℃ 的氧气湿化液, 明显提高了病人呼吸道的舒适度, 改善了咳痰困难情况。

2.3.2 氧流量

对于没有呼吸困难的病人常规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2 L/min~3 L/min) 。血氧饱和度较低的病人可适当提高氧流量。

2.4 镇痛管理

开胸手术病人由于术中对胸壁神经的损伤及术后胸管对胸壁的刺激, 术后早期疼痛明显, 严重影响了病人咳嗽、排痰的效果。张伟英等[17]对105例肺叶切除病人分两组进行比较得出规范的疼痛管理可以提高术后疼痛控制效果, 有利于肺叶切除病人术后早期进行胸部体疗和活动, 促进病人康复。

2.5 雾化吸入

全身麻醉开胸手术破坏胸廓的完整性, 麻醉插管可能造成气管及声带水肿、充血, 同时造成呼吸道纤毛系统破坏, 使病人咳嗽、排痰困难, 应定期雾化吸入[18]。

2.5.1 雾化吸入装置的选择

①超声雾化。超声雾化吸入是通过超声雾化器使药物产生雾粒, 直径5μm左右, 有效颗粒密度高, 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并沉降, 使病变部位药物浓度提高, 从而发挥高效作用。部分病人雾化后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许庆珍等[19]提出, 采用渐进调节吸入量、间断吸入的方法, 即从小雾量、低湿度开始, 气道适应1 min~2 min后, 再逐渐增加吸入量;对中、重度通气障碍者采取间歇吸入法, 即吸入数分钟, 停吸片刻, 间歇期给予低流量吸氧2 L/min, 然后再吸, 反复进行, 直至吸完药液, 可防止最终血氧饱和度的下降。②氧气驱动雾化。以氧气作为驱动力, 利用高速氧流造成的负压直接将液滴撞击成微小颗粒, 使药液雾化并推动雾化颗粒进入气道深部。韩琳等[20]将开胸术后142例病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 开胸术后病人易于接受氧气雾化吸入法, 发生刺激性咳嗽少;雾化过程中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不大;能促进病人自行排痰, 减少了吸痰的机会, 优于超声雾化吸入法。

2.5.2 雾化吸入液的选择

①小剂量盐酸氨溴索可以促进纤毛上皮的再生和纤毛功能的恢复, 加速黏膜纤毛运动, 从而维护上呼吸道的自净机制[21]。②王建荣等[22]报道, 雾化吸入复方丹参注射液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痰黏性及弹性, 缓解术后痰液黏稠的情况。③董娟等[23]对100例开胸病人进行对照研究显示, 用碳酸氢钠雾化吸入, 加强了化痰作用, 促进术后排痰, 防止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 可促进胸部手术后病人的康复。④糜蛋白酶有较好的降低黏弹性作用。

2.6 有效叩背、排痰

2.6.1 叩背方式的选择

①单手叩击法。操作者手指并拢, 微曲, 手掌握起, 呈碗状, 利用腕关节的力量在病人背部, 由外向内, 由下至上, 单手叩击, 叩击应避开脊椎、肩胛部位。②双手扣打震动法。在拍打区域, 由一只手平放于病人胸背部, 另一只手扣打这只手, 扣打的方法同单手扣打震动法, 随吸气向内向下震动, 也可在咳嗽时或吸痰的同时振动, 有助于分泌物移至大气道[24]。③林红等[25]采取循序渐进变换体位的活动方式, 结合叩背、胸肺部振摇等人工物理治疗技术, 有利于开胸术后病人的胸腔引流及肺功能的恢复,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体位变换时先取半卧位再翻身至侧卧位然后坐位。协助病人坐起时从健侧扶其正常手臂及头背部。第1次坐起时间为5 min~10 min。护士用覆腕状手由下至上、由外至内、由轻到重、由快到慢进行背部拍打, 一般2 min~3 min。④震动排痰仪。根据胸部物理治疗原理, 可以同时提供垂直身体表面的垂直力和平行于身体表面的水平力, 其中垂直方向的治疗力产生的叩击、震颤可促使呼吸道黏膜表面的痰液和代谢物松弛和液化;水平方向的治疗力产生的定向挤推、震颤帮助已液化的痰液按照选择的方向 (细支气管一支气管一气管) 排出体外。体外震动排痰仪不仅可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减少细菌感染, 减轻或防止肺部感染, 还可以促进肺部血液循环, 增强病人肺部功能, 更有利于机体的康复, 适用于开胸术后病人[26,27]。

2.6.2 排痰方式的选择

①自主排痰。病人在雾化吸入、叩背后自行采取暴发式咳痰或二步咳痰法将痰咳出, 护士站在病人术侧, 双手放在病人切口两侧, 在其用力时护士双手挤压以缓解病人咳嗽时对切口的牵拉引起的疼痛, 同时帮助病人增加呼吸肌力量将痰咳出。②刺激性排痰。适用于痰液黏稠, 无力咳痰的病人。病人咳嗽时, 护士用一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用力压在病人胸骨柄切迹处的气管位置上, 以刺激咳嗽反射;一手压在病人腹部以增加腹压, 咳嗽一停止手即放松, 随着病人的咳嗽手一松一压通过刺激咳嗽促使附在气管上的黏液排出[28]。操作时要掌握好部位, 减少病人的不适。③鼻导管刺激法。张静等[29]提出了鼻导管刺激法, 诱导病人主动排痰。方法:将吸痰管从鼻腔缓慢放入, 10 cm~15 cm长度时 (接近声门处) 上下轻轻移动, 刺激病人咳嗽。操作时应注意吸痰管插入的深度, 动作要轻柔, 以减少病人的痛苦。④下呼吸道灌洗。庞华琼等[30]对63例老年开胸术后病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 行下呼吸道灌洗, 减少了术后低氧血症和肺不张的发生, 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并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可有效地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在直视下充分吸净呼吸道内分泌物和血块, 然后注入已配制好的37 ℃灌洗液 (生理盐水50 mL~100 mL+庆大霉素8×104 U+地塞米松5 mg+糜蛋白酶5 mg) , 每次10 mL~15 mL, 保留1 min~2 min, 再将灌洗液吸出, 灌洗总量100 mL以内为宜。⑤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对于术后肺功能差、肺不张病人可采用此方法, 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清除痰液目标清、效率高、损伤小[31]。吸痰时应监测血氧饱和度, 若低于90%应暂时停止, 加大吸氧浓度, 恢复后进行吸痰;吸痰后应嘱病人禁食、水2 h以免发生误吸。⑥气管小切口吸痰是目前国外较常用的吸痰方法。在局部麻醉下经环甲膜插入直径4.5 mm的无囊薄管, 需要时经此管吸痰, 此管不影响病人的正常鼻—口—咽呼吸道, 保留了病人的说话, 咳嗽能力, 病人感觉舒适且创伤小、并发症少[32,33]。⑦口咽管吸痰适用于清理呼吸道无效者, 是将型号适宜的口咽管像压舌板一样平行送入口腔, 压住舌面向后送入, 前端置于舌根后再将口咽管旋转90°卡住固定, 通过口咽管的管腔进行吸痰操作[34]。

2.7 加强深呼吸训练

指导病人咳痰后进行有效的呼吸训练, 以促进肺复张, 如腹式呼吸、缩唇式呼吸、吹气球、呼吸训练器等。樊晓娥等[35]报道, 应用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其应用简单, 病人易于掌握并可自行进行, 再配合常规咳嗽、排痰训练及雾化吸入等措施, 可减少开胸术后病人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尤其是肺炎的发生率。

3 胸腔引流管的护理

做到管道密闭, 保持通畅, 防止反流, 准确记录颜色、性状、引流量, 注意无菌操作。

4 早期下床活动

早期下床活动可以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病人术后第1天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下床, 活动量应由少到多逐渐进行, 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变化, 如出现面色苍白、气促、发绀等症状, 应立即停止, 卧床休息。

5 小结

做好普胸外科手术病人围术期的呼吸道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临床上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帮助病人制订安全、有效、系统的呼吸道管理措施, 以利于病人安全、平稳地度过围术期,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围术期护理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某院心脏外科择期行CABG治疗的患者100例, 其中男72例, 女28例。入选标准: (1) 患者经CAG示有明确的CABG指征;心功能Ⅲ~Ⅳ级 (根据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 ; (2) 由同一名手术医生行冠脉搭桥术; (3) 术前及术后在同一病区及监护室接受护理; (4) 将合并心源性休克、呼吸、泌尿、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病例排除; (5) 患者认知正常; (6) 首次接受开胸手术。其中单支病变10例, 双支病变39例, 三支病变51例。将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男35例, 女15例;年龄42~76岁, 平均 (63.300±1.404) 岁, 心肌梗死18例, 心绞痛32例。对照组男37例, 女13例, 年龄44~79岁, 平均 (63.900±1.403) 岁, 心肌梗死21例, 心绞痛2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体重指数、吸烟情况、手术时间、呼吸机上机时间、监护室入住监护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方法、麻醉方式及药物应用均采用常规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案, 具体如下。

1.2.1 护士人力安排

科室组织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 由5名护士组成, 其中1名高级责任护士任组长, 护士长对小组护士针对呼吸道管理的内容进行统一培训, 统一护理行为。实行责任护士负责制, 实施8 h在班, 24 h负责制。包括患者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及健康指导等, 从入院评估, 到出院指导, 结合治疗方案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 并落实计划实施情况, 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

1.2.2 健康指导及心理疏导

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文化程度、因人而异的做好心理疏导。良好沟通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积极配合术前及术后的治疗与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围术期呼吸道护理的重要性, 对吸烟患者入院即时戒烟, 因术前2周仍吸烟者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性最高[4]。术前根据患者的胸片及血气分析结果等评估肺功能, 为患者制定肺功能训练计划并教授患者做好深呼吸训练及有效咳嗽排痰训练, 通过责任护士的培训, 患者术前掌握呼吸功能训练的正确方法。 (1) 深呼吸训练:患者平卧位或端坐位, 用鼻吸气, 吸气时腹肌放松, 使腹部隆起腹压增高, 缩唇呼气, 慢慢吐气, 用时4~5 s, 每日3次, 每次10分钟左右。 (2) 有效咳嗽排痰训练:患者坐位或卧位, 用鼻深吸气后短暂屏气, 然后利用增加的腹压使胸内压增高, 最后突然将声门打开, 利用肺内冲出的高气流推动分泌物迅速排出气道。每日3次, 在餐前30 min及晨起、睡前进行, 每次5分钟左右。

1.2.3 术后呼吸道护理

(1) 患者手术麻醉清醒后, 护士语言亲切柔和的与患者交流, 并鼓励患者咳嗽排痰, 重复术前训练的咳嗽方法, 使患者配合咳痰, 尽早脱离呼吸机。 (2) 机械通气期间的呼吸道护理。机械通气期间, 加强气道的温化和湿化, 保持吸入管道气体的温度在35~37℃[5], 及时倾倒呼吸管路冷凝水。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 取床头抬高30°卧位, 定时翻身、扣背, 进行气道密闭式吸痰护理时, 严格无菌操作, 插管内吸痰充分, 并做好口腔护理, 防止分泌物流入气道引起肺部感染, 规范执行手卫生。 (3) 术后脱离呼吸机后, 给予口鼻面罩吸氧, 4~6 L/min。遵医嘱应用氨溴索超声雾化吸入, 改善气道分泌物的物理状态和支气管黏膜的分泌活动, 对抑制肺不张及肺部感染起到积极作用[6]。重复术前的呼吸功能训练内容, 每日3~4次, 每次4~5组, 每次10~15 min, 由责任护士协助进行[7]。 (4) 通过肺部听诊评估肺部有无痰鸣音判断分泌物滞留位置;观察咳痰的性质、颜色及量, 结合血常规监测判断有无肺部感染征象;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指标、血气分析的变化, 评估患者有无缺氧的情况发生, 保持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95%。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2.4 早期活动

早期行走是避免呼吸并发症的有效方式之一[8]。术后第1天, 拔管后, 生命体征稳定, 鼓励并协助患者早期活动, 预防肺不张、肺部感染等肺部并发症。按照床上-床边-床下-室内-室外的活动范围原则, 活动量根据患者的心功能及术后体能恢复情况来确定进行。活动前后对患者的心率、心律和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

1.2.5 疼痛护理

术后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 并做好记录。疼痛评分≥4分, 及时遵医嘱给予有效的镇痛处理, 并及时评价镇痛效果, 将疼痛评分控制在<4分[9]。使患者能够配合咳嗽排痰;咳嗽排痰时, 责任护士协助患者固定胸部两侧 (腋下第6~8肋间) , 双手轻按胸口刀口, 在患者咳嗽的瞬间适当用力按, 以减轻咳嗽排痰引起的疼痛, 使患者很好的配合呼吸道护理的进行。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掌握正确的深呼吸训练、咳嗽排痰方法率及依从性、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肺不张、肺部感染例数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掌握正确的深呼吸训练方法、正确的咳嗽排痰法及依从性、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观察组术后并发肺不张、肺部感染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集束化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对呼吸功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掌握正确的呼吸功能训练方法及提高依从性。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研究, 制定出CABG围术期呼吸道护理方案, 实施于临床。据文献[10-12]报道, 肺部并发症可增加冠脉搭桥手术后急性心功能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致死率以及个人医疗开销。手术后刀口的疼痛限制了呼吸及咳嗽, 加重分泌物滞留, 导致气道进一步狭窄, 最终增加手术后肺部并发症风险。观察组责任护士反复的健康宣教, 向患者介绍术前的呼吸功能训练是一种安全的治疗行为, 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肺活量以及最大通气量, 帮助患者消除术后胸部切口导致的畏惧呼吸心理, 减少手术本身以及疼痛导致的肺功能受损。使患者及家属真正认识到呼吸功能训练的重要性, 在术前掌握正确的方法并认真练习, 术后在护士的协助下, 积极配合进行正确的呼吸功能训练及咳嗽排痰。本研究, 应用集束化护理, 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功能训练方法及依从性, 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促进了康复, 对护理工作满意度100%。

集束化护理是指将一组经临床研究证实的护理措施, 组合起来, 其共同实施比单独应用更能提高患者结局[13]。CABG是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由于多数患者病情重, 而且手术风险高, 麻醉时间长, 并发症较多, 其中以术后心功能不全及呼吸系统并发症最多见, 对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 围术期合理的呼吸道护理是重要措施[14,15]。笔者围绕CABG围术期呼吸道管理, 将临床研究证实的护理措施集合起来, 制定集束化护理方案, 内容包含:护理人力安排、呼吸功能训练、机械通气期间的护理、拔管后的护理、术后活动、疼痛的干预、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预等多方面的措施, 在每一天, 患者围术期的不同时段, 由指定的责任护士在明确的时间有目标和序贯性的执行, 使患者积极参与并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围术期的呼吸道管理, 减少了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本研究, 观察组术后并发肺不张、肺部感染率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

集束化护理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 提高了本科室内医护团体协作和交流[16]。实施前统一培训集束化护理小组成员, 护士长进行集束化理念的培训, 请医生进行专业理论培训, 使成员统一思想, 规范执行方案的护理措施。在实施过程中, 进行相关的呼吸道观察与护理措施记录, 护理组长帮助和指导小组其他成员, 发现问题, 及时与分管医生进行沟通交流, 及时纠正和补充护理措施, 体现了8 h在岗, 24 h负责制, 护士长每日督查实施效果, 与每月的质量控制评议挂钩。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实施增强了各层级护士的责任心, 提高了护士规范执行护理措施的依从性, 提高了护理质量,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围术期护理管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有23 名执业护士, 年龄22~5l岁;文化程度:本科l O名, 大专12 名, 中专1 名;职称:主管护师7 名, 护师10 名, 护士6 名。2013 年6 月至12 月作为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时段, 共有236 名女性患者, 平均年龄 (67.8±5.4) 岁, 疾病类型:肿瘤疾病186 例, 非肿瘤疾病50 例 (颌面部感染和损伤) 。2014 年1 月~2014 年6 月为实施品管圈活动时段, 共有266 名女性患者, 平均年龄 (67.2±6.5) 岁, 疾病类型:肿瘤疾病197 例, 非肿瘤疾病69 例 (颌面部感染和损伤) 。两个时段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件。

1.2 方法

1.2.1 2013 年6~12 作为实施品管圈前时段对老年女性患者行留置针穿刺, 护理人员均按照留置针置管要求进行, 并由护长、护理组长对行留置针患者进行调查、统计了解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

1.2.2 2014 年1 月~2014 年6 月为实施品管圈活动时段 (1) 成立品管圈小组:以自愿的方式成立品管圈小组, 圈名为百分百圈, 设计的圈徽图案为双手+100 数字, 意喻用天使的双手呵护, 共同完成留置针一次置管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小组成员共23名, 民主选择组长1 名 (由护士长担任) , 副组长4 名 (资历高的护士担任) , 记录员4 名, 每周四定期举行圈会, 会议时间控制在40 分钟左右。 (2) 选定主题:由圈员提出3~6 个问题后, 通过集体讨论选出一个合适的问题作为本期活动的主题, 本研究通过对每个成员提出的问题按照重要程度排列优先级, 然后通过讨论比较重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最终确定“提高口腔颌面外科老年患者围术期留置针置管一次置管成功率”为本次活动主题。 (3) 制作品管圈活动的方案:设定品管圈活动时间为2014 年1 月~6月为活动期限, 以周为单位。按照时间顺序拟定品管圈活动的主要内容, 制定各个步骤所需时间。对圈员进行工作分配, 并将活动方案上报医院管理层并取得上级的核准, 根据活动方案进行进度监控。 (4) 留置针置管穿刺的工作现状:通过各种形式讨论, 对现行的留置针置管穿刺技术进行归纳总结, 绘制流程图, 以便查找原因和制定相应的对策, 本文主要通过对现场留置针置管穿刺进行现实观察, 把目前操作跟标准进行比较, 查看差距, 对圈员操作不对的地方进行观察和记录,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 并进行分析。 (5) 目标值确定:本文对2013 年6 月~12 月进行留置针置管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2.8% (219/236) , 通过查找文献、参考兄弟单位的标准及根据我科实际情况确定本次活动“在2014 年6 月31 日前, 口腔颌面外科老年女性患者同手术期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由92.8%提高至98.0%”。 (6) 品管圈活动分析:通过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找出关键所在, 圈员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全部原因, 然后制作成鱼骨图, 确定影响留置针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原因主要有:①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对留置针置管工作准备不足, 业务知识不够扎实, 操作不够规范, 对穿刺部位观察不到位, 预见性相对比较差, 不能及时发现存在影响穿刺成功的问题;⑦患者因素: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差, 部分患者不理解留置针穿刺, 不配合;④管理因素:对新分入的低年资护理人员业务培训不到位置。 (7) 制定对策:针对前一步骤选出的原因探讨可能改善的对策, 主要对策有:①对新分入、低年资护理人员进行留置针操作技术培训, 并由一名资历深的护士进行一对一带教, 保证新分入、低年资护理人能按照留置针置管操作要求独立完成置管, 定期抽查考核;⑦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争取患者的信任和认可, 积极配合行留置针置管术;④加强对新分入、低年资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定期举办讲座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授课, 或者到上一级医院跟班学习。 (8) 对策实施及自我检讨:召集圈员进行说明及教育培训, 相关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活动过程中注意收集实施情况, 收集相关数据, 以监测活动效果, 对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做详细的记录, 定期检查。实施过程中发现效果不佳, 可以重新调整后实施, 如发现效果异常, 则立即停止, 改用其他对策, 最后将完成情况及时上报医院管理层, 以利于活动开展。 (9) 效果确认:对策实施后必须进行效果确认, 对策效果好, 通过合理建议管理程序验证, 最后编辑成合理化建议实施报告书, 进行效果确认。对无效的对策开会讨论决定取消或者提出新的对策。 (10) 标准化:效果确认后, 若对策有效, 应继续维持改善后的成效, 此时就需将改善的操作方法加以标准化, 制订相应管理制度, 建立起标准操作流程。 (11) 检讨与改进:品管圈活动结束后, 以品管圈活动步骤为基础, 讨论活动过程中的每个步骤时发现的优缺点, 确定今后工作的方向, 为日后活动改善提供参考, 对于取得的效果可以用于学术交流。

1.3 评价指标

13.1 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人数/留置针置管人数×100%。

1.3.2 留置针置管护理工作评价参考文献 《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和本院修订的《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问卷包括入院介绍、基础护理、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等4 个方面, 共10 个条目, 每个条目评分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 个等级, 对应的赋分值分别为10 分、5 分、2 分, 全部满意总分为100 分, 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调查表匿名填写, 由专人负责收集并进行统计分析。

1.3.3 护理人员综合能力评价自行设计评分表, 对每个圈员进行活动前后调查, 主要内容包括运用QCC方法、团队凝聚力、积极性、沟通能力、自信心、责任心、理解能力、参与意识等8 个项目, 每个项目赋值2~10 分, 得分越高则综合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9.0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品管圈前后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的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老年女性患者围手术期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3 实施品管圈前后护士综合能力的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综合能力评价为自评, 综合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

3 讨论

3.1品管圈活动促进护理质量提升品管圈活动是一种自发组织的, 应用多种方法的质量管理工具, 通过循序渐进方式提高管理质量水平。国内大量的研究表明[5,6], 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提高护理质量, 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7]。本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老年女性患者围手术期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从92.8%提高到98.9%。本次品管圈活动共有23名护理人员参与, 通过系统化学习品管圈基础知识及操作, 初步掌握品管圈的内涵及意义。集思广益, 出谋献策, 通过品管圈这个工具建立了科室的质量管理体系, 从而严格控制护理工作质量。通过品管圈会议讨论, 共同制定措施, 落实各项护理工作责任, 进行跟踪整改, 使得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稳健提升。

3.2品管圈活动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现代护理提倡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临床工作中不同的医院、科室可能采取多种方法、方式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哪种方法效果更好目前尚无统一, 但是大量研究表明[7,8,9],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 引导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 对患者的主动护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实实在在开展各项护理工作, 对患者进行精心照护和健康指导, 提高了患者治疗的舒适度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患者及家属感到实在的关心, 护理工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 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因此,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

3.3 品管圈提高参与人员的综合能力品管圈活动中心思想是自发、主动参与, 品管圈开展效果好坏与个人的自觉参与有很大关系。开展品管圈活动让参与者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 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10]。品管圈会议以开放式进行, 让参与人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探讨问题, 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有效锻炼[11]。品管圈活动中开展的辅导和培训, 让参与者从不懂到熟练掌握, 业务知识和操作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品管圈活动工作模式是一边探索, 一边实践, 一边沟通, 一边总结, 参与者是实施者又是管理者, 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参与管理的意识, 培养他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4 品管圈活动注意事项由于品管圈活动在本院开展尚属初步开展阶段, 没有参照模式进行比较, 大家对品管圈的中心思想理解欠佳, 担心开展品管圈活动会增加工作量, 占用更多时间, 存在一定的思想包袱;同时医生对活动开展持观望态度, 医院管理层重视不高,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理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因此, 在开展品管圈活动时, 应该争取医院领导及其他各部门的理解与配合, 同时做好参与品管圈活动的护理人员的品管圈知识培训, 这些均是保证品管圈顺利开展的关键。另外, 应该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对成绩突出的个人或者团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总之, 品管圈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工具, 如何充分利用这个工具提高护理质量, 更好为患者服务, 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小茜, 赵嘉红, 李丽, 等.品管圈管理在门诊静脉配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4) :243-245.

[2]王玉琼, 郭秀静, 雷岸江, 等.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11 (24) :1945-1946.

[3]卢佳美, 曾小芬, 黄梅冬, 等.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产妇对护理丁作的满意度[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9) :92-93.

[4]王惠琴.品质管理中的护理文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9) :3.

[5]袁桔华、黎红梅.品管圈在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15, 5:114.116

[6]王临润, 汪洋, 张相宜, 等.品管圈管理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价值[J].医药导报, 2012, 31 (6) :823-826.

[7]许晨耘, 柯雅娟, 陈茹妹, 等.品管圈活动在手术病理标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 (1) :20-22.

[8]吴凤燕, 朱刚, 陈书人, 等.质量管理小组在集中式预约检查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 2014, (5) :184-186.

[9]高元芝.品管圈在医院优质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2 (18) :100-102.

[10]石晶, 程青虹, 土子迎.品管圈在国内护理作中的应用现状[J].农旱医学, 2011, 33 (5) :458-460.

围术期护理管理 篇9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9月我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 患者均经X线片、CT、MRI确诊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42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 (45±4.5) 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34例, 男22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 (48±2.5) 岁;对照组34例, 男24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 (46±5.5)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史、病情、手术方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制定实施方案

由护士长、副主任医师、责任护士根据目前国内外相关专业前沿的护理理论技术, 从临床LDH患者围术期康复训练的实际需要出发, 将对照组在责任制护理基础上随机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且内容、次数和幅度不进行具体规范与要求;实验组遵循优质护理模式按照临床路径的模式进行康复训练。

2.2 制定相关应用表格、资料

由护士长、副主任医师、责任护士根据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围术期不同时段, 不同康复训练的需求, 结合手术计划, 通过查阅资料, 制定“围手术期康复训练路径表”规范康复训练项目, 量化康复训练的内容, 确立康复训练的时段。

2.3 培训学习

由护士长组织护士培训学习LDH疾病知识、手术方式、术前、术后评估、疾病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知识。

2.4 具体措施

(1)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指导。 (2) 实验组由责任护士先充分评估患者, 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手术及各项训练的目的及意义, 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然后护士结合患者疾病治疗进程与主治医师、护士长共同确定LDH患者康复训练路径表内容, 待患者确定手术意向后开始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围手术期康复训练指导, 同时将围手术期康复训练路径表悬挂至患者输液架上, 使患者随时可看到。康复训练具体分为术前1~3d、手术日、术后1d、术后2d、术后3~7d、术后8~14d、术后2~4周、术后4~6周8个时段进行, 护理人员依据路径表的时间段有计划的对患者进行循序渐进、连续互动, 规范有效的康复训练指导。宣教者采用口头讲解、示范模拟、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 逐项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 说明每项训练的目的、方法、频率、强度, 对于康复训练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护士重点强调解释, 并配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在路径表中, 以随时提醒患者, 保证训练的正确性。同时不断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要求, 给予及时的指导。当患者每完成一项内容时, 护士在路径表上打一个√, 逐日增加动作难度及量, 循序渐进直到完成所有康复训练计划。进行每阶段的康复训练后, 责任护士应及时对患者的康复训练配合程度及掌握程度进行效果评价。康复训练责任到人, 责任护士确定患者按要求落实训练后在表上签名。护士长在晨会交班或查房时随时检查, 督导, 对护士落实康复指导情况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掌握情况, 以保证康复训练实施的合理性、正确性。护士长检查督查评价后签名。

3 评价

3.1 比较两组患者对康复训练的配合程度

设有3个评价标准, 患者主动完成设定康复训练指标者为积极配合;患者完成康复训练指标但需护理人员协助或督导的为被动配合;患者因某种疾病不愿进行或难以耐受的为不配合。

3.2 比较两组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掌握情况

将患者在术前、术后训练周期中对16项康复训练内容的正确掌握率作为评价指标, 患者能正确知晓各项康复训练方法达90%以上者为完全掌握;患者能正确知晓各项康复训练方法达60%~90%者为不全掌握;患者能正确知晓各项康复训练方法60%以下者为未掌握。

3.3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达优率

参照下腰痛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两组患者均在术后随访12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3]。

3.4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采用我院统一制定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在患者出院前由专人进行问卷调查并由患者自主投递至密封箱内, 月末由护士长统一收集统计, 以保证信息准确。调查表中细列有关护理服务及健康教育内容18项, 分成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评价等级。3.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 P<0.01为有统计意义。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的配合程度及掌握情况分析比较 见表1。

注:P<0.01, 有统计意义。

4.2 两组患者术后功能锻炼达优率及满意度比较 见表2。

注:P<0.01, 有统计意义。

5 讨论

我科将临床路径的管理方式应用于单一病种围术期康复训练的落实,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5.1 规范了患者围术期康复训练的内容, 强化康复训练的效果

通过充分评估患者后制定的LDH康复训练路径表, 将康复训练内容细化、量化、流程化, 使护理人员均按路径表设定内容及时主动地对患者每一阶段进行康复训练指导, 有效地保证了患者在任何时段均得到全方位准确的康复训练指导, 减少了不同资历水平的护理人员之间的差异, 避免了护理人员的盲目教育、重复教育、填鸭式教育。

5.2 提高了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确保康复训练的正确

将康复训练路径表悬挂于患者床旁输液架上, 使患者在整个康复训练计划中时刻认识到训练的进程和训练的目标, 进而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最终成为康复训练计划的积极实践者, 大大提高了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 激发了患者对疾病恢复的信心, 优化了患者角色适应的良性情绪。

5.3 引入了效果评价体系, 增强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

尤其是远期效果评价, 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进行追踪随访, 以指导患者后续康复计划的实施并以客观指标评价患者疾病恢复情况, 使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和科研意识进一步增强, 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便捷直观的途径。

5.4 密切了医生、护士、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从路径表的实施来看, 它有效避免了以往医护之间缺乏沟通而出现的健康指导不相一致或疏漏的现象, 杜绝了患者因此产生对护士不信任对医生不满意的弊端。从路径表的评价结果来看, 路径表增加了护士与患者接触交流的机会, 从入院开始到出院甚至出院后, 护士全程给予患者的是最细致、最实用、个体化的指导, 使患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关怀与爱护, 从而更能尊重护士、理解护士, 使整个病区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医疗护理人文环境,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临床路径将这一先进管理模式引入至患者的康复训练指导中, 是对护理管理运行方式的一种创新性与可行性兼具的探索, 他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优质、无缝隙的服务理念的渗透, 并为拓展临床疾病路径式管理的外延与内涵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慧, 相锋, 梁瑛琳,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融合术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J)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08, 22 (6) :1551-1552.

[2]沈桂琴.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5) :16-17.

门静脉高压症围术期护理体会 篇10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出血;护理

门静脉高压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外科治疗是肝硬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共施行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90例。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病情的细致观察和护理,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现将门静脉高压症围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38.6±17.7)岁。其中乙肝后肝硬化74例,丙肝后肝炎后肝硬化7例, 酒精性肝硬化5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4例。所有患者均有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史,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腹水、脾功能亢进等。其中合并胆囊结石和(或)慢性胆囊炎者12例 ,糖尿病史者26例。

1.2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手术治疗,其中急症手术15例,择期手术65例。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2例,分流术8例,脾切除加断流联合分流20例。手术前行保肝治疗, 使肝功能Child分级达A或B级;术后继续行保肝治疗、应用抗菌药物,分流术者术后要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祛聚药物。

1.3随访 所有患者接受定期门诊随访,出现消化道出血或肝性脑病症状者随时就诊。随访内容包括肝功能、再出血、肝性脑病、腹水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生存情况等。

2 结果

切口感染8例、腹腔内出血6例、肝性脑病5例、肺部感染3例、肝功能衰竭2例、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腹腔脓肿3例、胰瘘2例;术后死亡5例,其中3例在术后1周内因腹腔内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死亡,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2例。本组82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随访率93.1%,本组病人术后均有效地降低了门静脉压力,胃镜检查静脉曲张消失16例,改善61例,远期再出血5例。

3 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 术前准备 多数门脉高压症患者肝脏功能储备比较差,需要积极术前准备,以纠正患者全身病理情况,提高对手术的耐受能力[2]。合并腹水的患者可给予白蛋白、利尿药物、保肝药物等治疗,对有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可给生长抑素等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 防止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术前可少量多次输红细胞、血浆以纠正患者贫血或凝血机制障碍。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术前应制订糖尿病饮食计划,正确评估血糖控制情况,术前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应劝其戒烟,指导患者床上排尿练习等。术前做好药敏试验、皮肤清洁、留置尿管、胃管。

3.1.2 心理护理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一般病史较长,需要外科治疗的病人多有上消化道出血史,往往心情紧张、消沉,强烈要求手术治疗的同时又对手术有恐惧感,不了解手术的意外、风险和术后效果等,存在一些心理负担[3]。针对上述情况,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和沟通,介绍病人的病情,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成功的病例,使病人有心理准备,打消顾虑和恐惧感,让患者有积极的态度配合手术。

3.2术后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3.2.1术后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多采用平卧位或半卧位,根据医嘱给予吸氧、静脉输液,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脉搏、血压、呼吸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同时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连接好腹腔引流管、尿管,向医生了解手术情况等。

3.2.2腹腔内大出血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之再出血是术后主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在10%~13%[4],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处理是抢救腹腔内出血最有效的措施。因此,术后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压、脉搏、呼吸、尿量,持续心电监护,术后根据血压、脉搏及时调节输液速度;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色泽、量、性状及速度的变化。如术后引流量>200ml/h,手触引流管有温热感,提示腹腔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妥善处理,并准确记录单位时间内引流液的颜色和量[5];对于生命体征不平稳而腹腔引流液不多时,应考虑有大量血凝块堵塞并结合全身情况做出正确判断,以免延误病情。

3.2.3 术后感染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由于肝功能不良、免疫力下降、手术创伤大、腹水以及肠道细菌移位等容易并发感染,一般在术后3~5 d发生。①切口感染。为常见并发症之一,应加强局部换药或局部理疗。②肺部感染。由于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等因素使呼吸活动受限,呼吸浅促,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因此,术后应经常听诊肺部呼吸音,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 翻身、叩背,痰液黏稠时雾化吸入,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③膈下感染。由于左膈下脾窝积血、积液未经引流排出而导致感染。术后血压平稳6 h后取半卧位可有效加强引流预防膈下感染。

3.2.4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 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肝性脑病,严重时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表现为兴奋易激动、幻听、幻视, 手足扑翼样震颤, 步态不稳等[6],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嗜睡、烦躁、谵妄、视力模糊或复视、定向力障碍,性格和行为的改变、扑翼样震颤等肝性脑病的先兆表现。注意观察肝性脑病的诱因并予以排除,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减少血氨来源与吸收。

3.2.5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2周内每日或隔日复查一次血小板,若超过600×109/L,立即通知医师,协助抗凝治疗。应注意用抗凝药物前后的凝血时间变化。

4讨论

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及时正确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可以减少或避免某些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疗效,缩短了术后住院日,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出院后向患者说明饮食、休息与门脉高压发病有密切关系,避免劳累和较重的体力活动。禁烟、酒,少喝咖啡、浓茶,避免粗糙、干硬、过热、辛辣食物,以免损伤食管和胃粘膜,诱发出血;告诉病人定时复诊。

参考文献:

[1] 杨镇.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手术术式的選择与评价[J].临床外科杂志,2002, 10 (3):132-133.

[2] 梁玉英,贾燕瑞,孟杰等.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6): 38-39.

[3] 武桂平,王卫红,王志民.门脉高压症的围手术期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5, 11(2): 86-87.

[4] 王超,杨镇,韩娟,等.纤维蛋白封闭剂在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6,15(12):893-896.

[5] 程静,章娟.腹腔双套管在肝叶切除手术后的应用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58-59.

围术期患者的整体护理 篇11

1 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心身整体护理的目的是使患者处于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的状态。 进行护理思想交流, 要注意言语亲切和蔼。了解患者的情绪、病史、健康观和人生观及护理需求, 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具体做到、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 精神上给予安慰, 生活上关心体贴。

心理咨询要根据患者的心理需求、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 及时地有选择地对患者进行手术及相关心理咨询, 使患者对手术目的、过程有基本了解, 解除其心理焦虑, 求得患者合作, 使其能正确面对现实,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顺利地渡过手术关。

例1:患者, 女, 72岁。2006年12月9日住本院的内科。因反复心前区疼痛, 伴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情况, 经心电图、B超提示为冠心病, 不稳定心绞痛。为求进一步诊疗需做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因病多年, 情绪焦虑、恐惧、感情比较脆弱, 难以承受手术刺激, 拒绝手术治疗。后经医护人员耐心地进行解释, 说明了手术的目的和意义, 操作时做到认真、熟练、轻捷, 尽量满足患者术前的需要, 另外还请来做过同类手术的患者现身说法及调阅以前手术过程的录像做劝导工作, 患者终于受到启发, 接受了介入手术治疗, 顺利度过了手术关, 痊愈出院。

2 术中的心身护理

术中患者多会发生恐惧心理, 担心手术成功还是失败、手术是否安全、以及疼痛刺激能否接受等, 由于手术患者承担着很大的精神负担, 常常在手术中患者出现紧张、皮肤湿润, 甚至大汗淋漓, 呼喊疼痛, 严重时影响手术进行, 加重了患者的疼痛。如何才能使患者解除顾虑, 保持安静, 密切配合,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应做到以下两点。

2.1 术中巡回护士加强巡回, 给予安慰和鼓励, 与患者建立感情。

2.2 介绍手术和有关情况, 为患者擦汗, 关心体贴患者, 必要时调整患者的肢体位置, 按摩受压部位, 以稳定患者的情绪。

2.3 在手术过程中, 不要言谈与手术无关的话题, 避免患者产生不安全感。

2.4 术中发生意外切不可惊惶失措, 不要让患者感到慌乱和紧张气氛。

3 术后心理护理

术后患者易产生怀疑和悲观的心理, 这类患者常怀疑医生手术没有成功或支架的脱落, 容易产生悲观的心理。护理人员要理解其心情, 给予诚挚的安慰和劝解, 同时要准确地分析患者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 密切注意其语言、行动, 给予正确的处理, 避免伤害其自尊心, 同时在卧床时间要给予细致照顾和帮助, 保持体位并对患肢进行按摩, 辅助大小便, 从而使患者的心情愉快、增强生活的信心。

例2:患者, 男, 50岁。2006年2月9日因冠心病, 行冠脉支架术, 术后情绪低落, 唉声叹气, 担心支架脱落危及生命, 医护人员给予安慰反复强调手术非常成功, 并结合手术当时的录像资料, 使患者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术后恢复较好。

4 体会

通过实施整体护理, 使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减轻了患者的紧张心理, 能更好地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并且沟通了医护患三方的关系, 建立了新型的医患关系, 通过征求患者意见, 护理工作日臻完善。通过实施整体护理, 护理质量显著改善, 加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护理理论知识, 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护士的业务素质。

总之, 做好手术患者的心身整体护理, 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能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 使患者主动配合手术操作和手术效果, 减少心理、行为反应, 促进康复, 减少并发症, 同时还能改善医护关系。因此, 要求护理人员除加强本身业务学习外, 还要注意学习心理教育、伦理、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注意学习沟通交流的技巧, 通过实施心身整体护理, 满足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顾沛.外科护理学 (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3.

[2]石红英.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0) :29-3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辉光放电光谱仪下一篇:新闻报道策划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