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习惯

2024-10-11

兴趣习惯(共12篇)

兴趣习惯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 教学理念的改革势在必行, 特别是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语文教育的改革尤为重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梦寐以求的。

可现在的学生, 一上作文课, 就眉头紧皱, 做痛苦状。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为此, 我在课改之后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以下是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尝试。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首先, 应先让学生认识到善于观察的重要性。

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写不出作文, 究其原因是他们在生活中不注意观察, 没有做好生活的有心人。而老师的引导又仅仅是口头上的几句话, 如“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等等, 其实学生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观察, 又该观察什么。为此我专门上了一节体验作文课。

在课上我先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两类成语, 一类是:肢体或动作。一类是:五官或表情。然后让学生分组对抗, 一组为星星队, 一组为花儿队, 看哪一组派出的代表模仿得像, 猜得又准。学生表演时, 我又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表演者的一举一动。结果学生的兴趣极浓, 每组表演了3个成语, 模仿的同学惟妙惟肖, 猜的同学表情各异, 现场的气氛异常热烈。我借机转入了本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描写你刚才观察到的表演者的表情、动作、神态等, 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多个。我们看那个组写得更生动、传神。

结果学生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 他们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的, 平时写作文的痛苦状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经过调查发现, 学生之所以能写得如此流畅, 与他们已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分不开的。

最后我在总结中说:同学们的片断描写十分成功, 为什么呢?因为同学们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由此可见“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我又进一步说, 要写好作文, 不仅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 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也要善于捕捉这样的瞬间。同学们重重地点了点头。从此我发现学生的日记和作文不仅有了内容, 更有了细节。

其次, 写日记片断, 为作文积累素材。

有了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体验, 而不去写下来, 作文仍然经受无素材之苦。有一次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没交日记, 我把他叫到办公室, 问他不交日记的原因, 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竟然说:“老师, 我们时间很紧, 我没有空写。”听了他的话后, 我感觉学生并没有把日记当成习惯来完成。为此我专门给同学们开了一节日记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活动课。我告诉学生, 日记并不是你想起来时就写, 忘记时就不写。而是你在生活中看到某个瞬间, 并引发了你内心的独特的感受时, 你就应该拿出你的日记本很自然地写下来, 不用东拼西凑。

这节课以后, 我发现我的学生有了一个独有的习惯, 每个人的口袋中都装着一个极微小的日记本, 而他们记录下来的瞬间也都有血有肉很精彩了。

选择几篇学生的随笔供老师们欣赏:生一: (写老师生气的) 物理老师又发火了。这已经是本周物理老师第二次在课堂上发火了, 她眼睛瞪得大大的, 眼里喷射出愤怒的火焰, 脸色通红, 头发随着身体的颤动而抖动, 顽皮得从头上滑落下来遮住了眼睛, 仿佛想阻止老师眼里的凶光把我们“杀死”, 同学们都把头埋到书下面去, 没有人敢看老师的脸, 我分明看到做题的同学手在发抖。老师的手里紧紧攥着试卷, 好像要把试卷吃了一样, 这场面太恐怖了。生二: (写运动会的) “嘟——”刺耳的哨声直往耳朵里钻, 第一个上场的是号称“二郎真君”的女将张茜。只见她倒退几步, 深吸一口气, 如猛虎下山般向球冲去, 在离球一步多远的时候, 只见她抬起右脚, 用尽全身的力气将球踢出去。球在空中发出“呼呼”的吼声, 向球门正中飞去, 对方守门员迅速跃起, 张开双手, 身子矫健的好像燕子一样, 可惜, 跳得太高, 球从腰间穿过飞入网底。

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和及时的记录, 相信写不出这样的好作品。

最后, 老师要多加鼓励。

学生的每一次作文和日记, 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作为老师, 我们要先看到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 并大加赞扬, 不仅书面表扬, 有必要时我们也可以在全班面前口头表扬。这样他们写作文的兴趣才会越来越高涨。当然这并不是不提他们的缺点, 否则他们的作文又怎么会进步呢?作为老师应该在大加赞扬的同时, 委婉的指出他们作文中的缺点, 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 又打击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对写作的热情。在作文实践中我就是这么做的,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并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让他们由厌恶写作到热爱写作, 只有这样, 写作才能让他们乐此不疲。

以上做法, 犹如“抛砖引玉”。在语文新教改全面突围的今天, 我大着胆子做了这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尽管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但我想, 要使学生成为写作海洋中的弄潮儿, 就别害怕把他们丢到水里去,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成创新型新人。

兴趣习惯 篇2

党固小学:

常听学生家长们感慨:“我家的孩子热衷于看电视,看漫画书、卡通片,上网打游戏比成年人还厉害,就是不爱看课外书,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却较差。”确实,当今多样化、信息化的社会,对传统的书籍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不用说孩子们不爱看书,就连成人们也热衷于看电视、上网查资料,把书籍束之高阁。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如果长此以往,缺乏名著与优秀文化熏陶的一代人,将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底蕴。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它是语文课的延伸,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要从孩子们的心理入手,从选择课外读物,营造读书氛围,教给读书方法,开展各种活动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一、二年级能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因此,作为新课改教学实践的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从小培养学生爱看书、会读书的习惯成了当务之急。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目标。那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殿堂,让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以讲诱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往往愿意接受,否则会出现排斥心理。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非常有限,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看电视、爱听故事的特点,鼓励学生课外看动画故事片、儿童节目。利用每天的中午或作业整理的时间给学生讲《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课外书中的故事。故事中 1

那曲折的情节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等我们学会了拼音,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我们就可以自己去读,自己去看书,书中会告诉你无穷无尽有趣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读课外书的欲望,诱发了学生学习拼音、认识汉字的兴趣。

2、以奖促趣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读书欲望,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书读,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了一个读书角,把小朋友的各种书籍集中在一起,给每个贡献书的小朋友一个介绍自己图书的机会,每天的中午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读书角去找自己喜欢的书读,如果谁的书出借次数最多,给书的主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也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共享了图书资源,还向同学们交流了自己读过的好书,更进一步地激起了相互推荐好书,读好书的愿望。

3、以背激趣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定了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70首,为了让学生从小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达到日积月累,可以安排学生每周背两首古诗,但纯粹的背诵较枯燥,学生对古诗也难以理解,根据低年级学生表现欲望强的特点,每周回家先让学生自定篇目,自择方法,记住古诗,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教大家学古诗,在这样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教的教得认真,学的也学得投入,学生们在教和学的同时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还自觉地抢着背诗。

二、加强指导,保持兴趣

已被激发的兴趣要长久保持并最终转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教给读书方法。

1、指导选择适合的书籍

当学生有了读书的愿望,又学会了拼音,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学习实际、年龄和心理特点等因素,因人而异。重点引导他们阅读童话、寓言、儿歌、谜语为主的注音读物,这些作品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口味,然后把每周老师讲、读故事的时间改成让学生上台自己读,对大胆上台又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2、家校联系,落实课外阅读计划

课外阅读光靠学校里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有效地落实阅读计划,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让家长也一同参与。告知家长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怎样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家长认识到语文阅读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语文书上,要从小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补充课外阅读量,认识到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语文成绩,反而会促进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打消家长的各种顾虑以后,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布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自由阅读。让家长在家做好家庭老师,记录每天阅读的书名、篇目,并记下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教师鼓励家长让孩子多看各种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让学生多读。这样,学生每天养成了定期读书的习惯,慢慢地这种读书习惯成了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教会阅读的方法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那么多的书都看是不可能的,应有选择地看。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对于自己所需要的优秀的作品,细细品读。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读思相结合。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读记结合。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新认识的字、优美的词句和一些新知识,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三、活动展示——巩固兴趣

低年级小学生毕竟年纪小,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和收获的喜悦,激发读书后的成就感。

1、口语交际

口头交流是一种省时省力、参与面广、收效快的形式。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的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

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2、比赛

可采用故事赛、朗诵赛、知识赛等形式。如我在班中推出“故事大王擂台赛”,每周评出一位故事大王给予奖励。“诗歌接力赛”,给胜利的小组每人奖一颗“星”。这样一来,同学们都积极的背诗、阅读,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方法.习惯 篇3

【关键词】高一 英语 兴趣 方法 习惯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学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势头很好,兴趣很高,学习效果也不错。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基础好的学生反映教材难度大,有点吃不消;基础差的学生本想学好,但折腾了一段时间没见长进,也就“望英止步”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教师在授课时没处理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下面我仅就衔接的几个关键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同仁的兴趣,共同来注意这个问题,搞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提高教学质量。

一、兴趣

高中英语毕竟和初中英语不一样,有跨度、有落差,高一新生基础不一,参差不齐,如果不注意兴趣培养,激起持久的兴趣,势必使得学生很快分化。大部分学生会从开始的想学、到感觉难学、然后不想学、甚至厌学。针对这种情况,我的策略是:

(一)出奇兵,以奇取胜,强化第一印象

一般说来,很多老师在开学第一节课时不上新课,都用来讲述英语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提出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和如何学好这门学科的建议。但我就不一样,第一节课直接进入新课,而且把第一节课当成竞赛课来上,在新颖方面下大功夫。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充分给学生展示英语的魅力和老师英语教学的魅力。先声夺人、先入为主,让学生对英语有全新的感受、全新的冲动;让学生觉得你的英语教学与以往他们见过的不仅不一样,而且比前面的都出色。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节课能这么吸引学生的眼球,吊足了他们的胃口,激发了他们的热情,那么后面的事就好办了。

(二)重导入,多姿多彩,营快乐轻松

学生每天都上英语课,课上的感受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平淡无奇、呆板乏味、一成不变的开场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每一节课都在揣摸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让学生热起来、活起来,只有学生先热起来、活起来,他们才有兴趣进入下一个步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的导课方式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常用的有下面几种:①单词接龙。②绕口令传递。③经典流行歌曲开场。④猜谜语或猜同学们用英语描述的事物。⑤以短片、影片来引入。我认为,一个老师如果每一节课都能在轻松愉快中开始,又能在愉快轻松中结束,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

(三)讲教法,灵活多样,增情趣

单一的教法肯定是枯燥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教法用久了也会失去它的魅力。因此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认真地备教材、备学生,不断地探索、研究,力争每一节课都能拿出最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有趣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东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如果学生反映不大、没有投入、不积极回答问题,说明你的教法肯定有问题,要当机立断、改变教法,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四)亲学子,和风细雨,创和谐

“和谐”是轻松、快乐的前提,“和谐”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教学效果成功的保障。所以我们老师对学生,不管是优等生、优秀生或是差生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给他们以最大的关怀。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英语。

(五)啃骨头,知难而上,不落下任何一个

兴趣也有逐渐消失、发生转移的时候,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的学生刚开始一段时间还可以,到后面就不行了,有的甚至放弃了学英语。每个班都有三到五个同学是这样的。这时我们不要一味去指责他们、歧视他们,而是应设身置地去体会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尽可能地从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帮助他们。如分析学生的问题所在,给他们开小灶或狠补一段,同时找机会经常夸张地表扬他们的进步等等。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到位。

二、方法

(一)听力

1.思想上的动员。明确听力的困难和成因,鼓励学生不要怕,听力久能耳熟;要克服心理障碍,保持愉快心态。

2.坚持以课本的听力教材为主线,紧紧抓住课本的听力内容,做好、做强、做大这块“蛋糕”。

3.课外选择一到两本有梯度的听力材料,在早晚读规定时间内播放,给学生们进行定时定量的练习,同时抽出时间点评并传授常规的做听力训练的策略。

4.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听力训练。每次课文理解完后都进行结合课本听录音或一边听一边跟读的训练。有时又在理解课文前,听录音不看课文,回答一至两个简单的问题。

5.要求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听力较差的学生,自己录制课文,自己放听,直到能听懂或能复述为止。

6.同桌或朋友之间,一个扮演讲者,一个扮记录者,讲完交换角色,对照谁记得多、记得准。

7.通过MP3或收音机,选择零散时间去精听、泛听。有能力的可以听VOA或BBC。

(二)词汇

高中词量很多,常令学生望而生畏。对此情况,我采取了下面一些办法。

1.从思想上入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白记忆单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白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记忆单词的过程就是同遗忘做斗争的过程。

2.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记忆单词的方法和策略。

3.扩大词汇量最佳的途径就是扩大阅读量。单词只有不断地出现,不断地刺激大脑,才能形成永久性记忆。所以学生阅读量增大后,单词重复出现的机会才有可能。

4.掌握遗忘规律,及时复习、巩固。

(三)阅读

1.注重阅读课文的导入。初中生进入高中后,对一切都还充满好奇。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引入阅读时,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内容的课选择不同的导入手段。利用图片、实物、影片或谈论有关话题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者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目的去读。

2.在整合前人的基础上,推行自己理解课文的五步法。也就平常我们所用的Skimming(略读或粗读),Intensive reading(精读),Study reading(研读),Retelling the text(复述)和Rewrite(改写)。

3.坚持每课一背。我们都知道,背诵在语言学习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每上完一课我都要求学生背某一段或某两段,一般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段落,也就是文章比较优美、句式比较复杂、短语和生词出现较多的段落。而且通过考试必考这一外部力量来强制执行。

4.课外阅读材料的辅助。初中生上高中以后,感觉阅读比较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阅读量不够。所以要提高高一新生的阅读能力,课外读物必不可少。选择课外读物时一是要注意难度适中,题材和体裁要多样化;二是趣味性要强;三是语言要规范、流畅、地道。在高一学期开始,我就精心选了一本有梯度的阅读材料和一份报纸(双语报),叫学生按时间不定期地完成一定数量的篇目。同时每个星期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对他们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检查、指导。主要指导他们如何进行略读、扫读、猜读和悟读。

5.专题讲座。利用课余时间,有安排、有步骤地对各种题材和体裁文章的阅读进行读法指导。对考试的英语阅读题型进行归类,然后进行分类指导。同时印发一些比较容易的题目给学生们练习,提供给他们获取成就感的机会。

三、习惯

但是如果你想更好地适应高中的英语教学,取得很理想的学习成绩,必须还要具有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

(一)形成开口大声读书的习惯

(二)形成课堂积极参与的习惯

(三)形成自学的习惯(自学的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背诵、课外读物等方面)

(四)形成英语思维的习惯

(五)形成探求学法的习惯

(六)形成积累和分析的习惯

(七)形成使用学习工具的习惯

改变习惯意识激发歌唱兴趣 篇4

许多教师在唱歌教学中习惯于用学习歌曲前先练声,先学习难点乐句,先学歌谱等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认为这些习惯的操作方法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这样加重了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负担,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大胆对此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改变练声习惯

练声是唱歌教学中涵盖许多关于发声、气息等基本技能技巧的知识点。在以往音乐课中通常练声是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必备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过多地强调一些发声、气息的技巧。过多介绍那些“成人化”“学院派”练声的结果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却无动于衷,且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自然的声音,喜欢丰富有趣的练声曲,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形象生动的练声曲,也可以设计相关练声小游戏,让学习在游戏中进行练声。只有让学生在有趣的练声曲中学习,学生才会积极投入,达到练声的目的。另外,我认为课前练不练声,不是关键,不一定要将它单独作为一个环节来练习。我将练声这一环节融入到歌曲的教学中,将练声隐含在学歌过程中。如在学歌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困难的乐句,我就拿出来作为练声曲来练习,这样既达到了练声作用,也解决了歌曲难点。

二、改变歌曲难点练习习惯

每一首歌曲都有难点乐句或新的知识点,特别是中高年级的歌曲,它们的音区高了,音域宽了,节奏复杂了,还会出现变化拍号等,这些知识点都有一定难度和深度。因此,教师常会把这些知识点作为难点在学歌曲前单独解决。

其实,使用这一方法导致的结果就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在学生出现难点时,我用听觉领先的理念来入手解决。在初步聆听中,学生了解了歌曲风格、情绪,节奏特点、旋律的走向等音乐要素,同时也帮学生把握了歌曲所表现的情感。这样解决了难点,学习新知识点就容易多了。而后,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可通过教师把难点乐句单独用钢琴示范、教师正确地范唱、特长生示范等多种形式的聆听来解决。最后,学生将会轻松地解决歌曲难点,也学习到了新的知识点。有些教师在备课时认为的教学难点,在经过了多次反复聆听后已经不再是学生的难点了,因而可以不必重复讲解。

三、改变学习歌谱习惯

传统的学歌习惯是不学歌谱不能唱歌或先学谱后填词的现象。我认为学歌时不一定要先唱谱后填词,甚至不学歌谱也能唱歌。学习歌曲应该由听入手,小学的不少歌曲还是比较简单易学的,使学生不唱谱,听几遍,就可以轻松地哼唱了。我在运用多种形式聆听,学生熟悉了旋律后,让他们先用“LU”哼唱再唱歌词,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也感受到了歌曲所赋予的情感。对于一些曲谱复杂的歌曲,通过反复聆听后,直接学唱歌词,再学歌谱,这在无形中降低了难度,并且所花的时间较少。

培养习惯 激发兴趣工作计划 篇5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和认识过程不是一种负担。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在新课标中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时保持对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一、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游戏激发兴趣。

儿童的特性是爱玩,好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创造融合生活节奏,生活情趣的游戏来引导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兴趣。因为在游戏中学生充分积极主动,在这样愉快的环境中,有目的地进行音乐的训练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如:在进行音乐节奏训练中,可采用动物园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学习兴趣,具体是这样操作的:把各种动物的叫声模拟成节奏型。然后,教师出示一种动物。就让学生模仿叫声并表演,要求节奏正确。学生都希望能在老师面前表现良好,即满足了他的表演欲望又培养了他的兴趣,同时还调

动了他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当然,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巧妙设计并组织好。

二、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想象活跃思维,调动学习兴趣。

音乐,是幻想世界的载体。它充满着绚丽多彩的诗情画意,而音乐更需要幻想和想象才能身临其境。

(一)通过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达尔克洛滋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的过程。给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段动人的故事,引起情感的共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

如欣赏《夏》一颗,让学生闭上眼睛,在一段优美、宁静的乐曲声中,教师徐徐朗诵星星眨着小眼睛,我在夏夜数星星,学生的思维于是被优美的语言和音乐声调动起来了,仿佛身临其境,带着对作品意境的整体形象,学生很快学会了歌曲。

(二)通过形象的画面,使学生的思维插上理想的翅膀。

在音乐教学中,利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插图,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如:我上《动物说话》一课时,画了一副抄有歌谱和歌词的挂图,在写标题是,我没有写上正规的动物说话几个汉字,而是用各种颜色写了一个卡通的说话二字,然后画了三只可爱的小动物,这样原本很简单的挂图变的漂亮起来,学生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对学这首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再如;《动物说话》这

一课,老师向学生介绍小鸡、小鸭子、青蛙的形态时,说上老半天,学生脑子里还是没有很清晰的图像,如果电脑出示动画片,表现小动物的形象,学生自己去看,了解小动物的可爱和活泼,会帮助学生在歌唱时表现出小动物的可爱形象。再如:在教学二年级《郊游》一课时,学生初步学会歌曲后,我就启发学生,春天多美呀,现在把你感受到的春天画出来好吗?结果,每一张图画都是那么美丽,让学生达到了创造美的境界,更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三)通过优美的舞姿,把学生带进想象的天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其目的并不是要把音乐、舞蹈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我们的责任是:全面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灵性,培养对艺术创作的能力,以便使他们享有一种多方面的精神生活。我在音乐教学中用音乐舞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习创编,不断拓展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是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三、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和乐器渗透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具有营造气氛和激发兴趣的功能。它能提供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食物、现象和过程,和无法听见和听清的食物、各种音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恰当选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如:歌曲《小动物唱歌》,我就进行电脑制作,制成小故事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看画面、听音乐,做到视听结合,音画结合。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歌曲的意境,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这样学生头脑中不再是空白一片,而是有了完整的音乐形象,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音乐教学中,利用美的直观事物激发兴趣。

学生认识音乐主要由视觉和听觉来完成。美丽的挂图与设计优美的板书能令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忘情的学习。如在教唱歌曲《保卫黄河》时,利用大幅彩色挂图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在美的享受中再现美。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形象逼真。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音像同步展现出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乐队的现场演奏如同正坐在音乐厅的教学带来了音符。电教媒体的加入,使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和现场欣赏一样。享受们忘情地投入在民族乐器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又如,在介绍戏剧时,可以播放同类戏剧的精彩片段或经典唱腔,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对戏剧有了感性认识,加深戏剧特点的理解,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再如:用录音机把学生自己的歌声录下并欣赏,点评。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怡心怡情,情不自禁地萌发和喜爱音乐的兴趣及参与音乐活动的强烈愿望。

其次,我在音乐教学中,坚持开展竖笛吹奏课。当学生学会歌曲后,让学生童竖笛吹奏,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每个学生在每次吹奏时都可以获得成功的满足、欣慰,同时也帮助学生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在学生初步学会歌曲后,我还在唱歌教学中使用打击乐器结合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伴奏型为歌曲伴奏,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参与活动的自觉性。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教师通过音乐的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游戏和充满音乐美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热爱音乐、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南口前中心校

兴趣激励,习惯养成 篇6

经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初中生对数学的自我理解已经根深蒂固,在初级教育阶段如何引导并修正他们对数学的看法,甚至是消除其莫名的畏惧感,成为学科知识传授前的必修课。这个时期是学生产生朦胧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榜样作用在此时尤为重要,超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使得他们在该阶段的人生设计对将来的成长能产生巨大作用。作为数学老师,将每个学生的理想和展望数字化,是开展因材施教工作的前提,也是采用导向性教育手法,进行教学工作的必经阶段。

拟建数学教学内部的兴趣小组,例如针对喜欢纯算术学习的学生,成立速算、心算兴趣小组,多采取游戏方式使其迅速掌握速算中拆分、错位、互补、循环等基本算法的运用;针对几何学习突出的学生,可以引用物理学教学的模式,手工打造几何模型,拆分、比对,让其有更强的空间感、立体感;对于数字化科技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组织其了解基础数字运算以及图文数字处理的基础理论,细化并强调基础代数对其的重要支撑作用。让学生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类似方法调动每名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而不是一开始就长篇累牍地灌输各种公式,定理。这样的整合有利于各小组间的优势互补,合理引导并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运用开展各种竞赛等手段,达到整体数学水平同步提高的目的。

巩固基础和深入运用

阅读能力欠缺是这个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过小学的学习积累,很多学生对自己阅读能力有很强的信心,也有不少阅读经验,但往往就是这种无来由的自信和所谓经验使得很多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起步阶段就养成了阅读不严谨,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等坏习惯。对于每一个数学公式,及其文字解释应督促其做到字斟句酌,不要放过每一个深化理解数学公式含义的机会。拿三角函数公式这一初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举例:弄清楚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具体含义并不困难,困难的是由这四种基础函数所引发的一系列函数公式及其运用,两角和与差公式、和差化积公式、积化和差公式、倍角公式、三倍角公式、半角公式、万能公式等等。每个公式间有着必然而紧密的联系,并在实践运算解题过程中运用到几个公式,因此,让学生知道每个公式的定义是什么很重要,这成为各公式间的转化和运算关联性掌握的前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低头记笔记或是运算,课后再思考为什么。实践证明听课效率高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加强学生自学自觉性的主要手段。很多学生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导致课堂跟不上教学节奏,课后又疲于应付作业的完成,没有相应的理解能力又无法进一步有效预习,形成恶性循环,日积月累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成功的教学模式是开发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课堂中“听”占据课堂教育的70%,配合以10%的笔记,20%的练习,达成100%的掌握。

当然,合理安排数学学习的时间,避免产生学习的倦怠,了解一定的学习规律性,同时克服畏难情绪,树立良好的考试观,同样是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

总结

兴趣习惯 篇7

要实现以上这些目标必须从多方面努力, 其中尤以促使学生养成长期自觉锻炼的习惯, 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最为重要。下面我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完成以上目标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参加体育活动。针对这种情况, 我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及活动热点进行了研究, 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调整了教学内容, 但是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不爱活动的那几个人, 不管什么项目都不爱动。那么,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会不会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有关?我有了想探索的想法, 为了能正确地反映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 我对目前部分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得出以下结论。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形成, 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外界条件的影响

1. 家庭环境 (社区文化环境) 。

家庭居住的环境对孩子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反映出居住在文化区即居住在高校及科研单位周围的学生, 从小受到校园氛围的影响较大,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就对“大”学生们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有了表面的认识, 在头脑中形成了初步的印象:自由、有趣, 从而也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2. 父母爱好 (家庭) 的影响。

家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对某一体育项目的执著热爱, 给予小孩子的心灵印象特别深。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受其父母影响就会很大, 加之父母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 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孩子从小就有了情感上的体验, 形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在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中, 从小被父母带领着参加体育锻炼的占有一定的比例。

3. 大众传播媒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各种高水平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及现场直播节目增多, 深深地吸引了那些喜欢偶像、追逐“明星”的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美国NBA的引入, “飞人”乔丹的出现, 使他们在篮球运动中尝试模仿他们的高难动作, 激发了学习兴趣, 促进了技术的学习及掌握;屡战屡败的中国男子足球, 虽然让球迷伤透了心, 但是“铿锵玫瑰”的表现又让他们充满了信心。因此你经常会看到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也在像模像样地踢着小皮球。

4. 经济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是高投入的项目, 每一个项目都需要一定的投入, 最简单的也需要运动服装的投入。因此, 有部分人因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对某些运动项目可望而不可即, 没有亲身体验其乐趣及内涵, 因此也就没有兴趣可言, 这在养成习惯中有很大的作用。

5. 学校体育。

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的体育习惯的形成影响不同, 虽然我们现在教学受大纲和教材的限制, 有《体育卫生条例》的规范, 但是由于不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 同时也受师资力量的限制, 反映在教学中也就有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极深, 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一个人从小到大, 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 大都要受到社会经济、大众传播媒介、社区文化环境、家庭、学校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其中, 家庭和学校起主要的、直接的作用。

二、内因的作用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一是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与情感体验, 从而形成需要和动力;二是对体育锻炼本身的认识, 对其行为起直接指向作用;三是动作经验的形成。以上三点与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稳固的联系。

由于环境尤其是学校体育影响方式不同, 个体接受方式存在着差异, 使一个人参加体育锻炼有多种开端。

一是服从型:在认识和情感上虽然不能达到与体育锻炼要求相一致, 但由于权威命令, 或希望避免惩罚、获得奖励的动机, 在行动上仍遵照执行。比如,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遵守纪律、听话, 体育教师就经常用考试、不给体育合格证相要挟, 学生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做。

二是模仿型:由于对某一体育明星的崇拜和仰慕, 而效仿榜样的锻炼行为。最简单的, 教师的示范动作干净、漂亮、流畅,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提高, 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明星的作用就更不用说了, 最明显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女排的五连冠, 全国上下掀起了排球热;随着贝利、马拉多纳等足球明星的家喻户晓, 足球让中国人着实疯狂;美国NBA中明星们的出色表现, 就连中学生也会模仿他们扣篮。以上种种, 反映最明显的群体就是学生。

三是认知型:由于受家庭成员喜好运动的影响及自身的学习, 学生不仅接受了体育锻炼本身的含义, 而且接受了体育价值观和以信念为基础的锻炼行为。

学生通过锻炼行为的内、外反馈信息, 可以使上述几种类型获得转化。在长期体育锻炼中获得认知与情感体验, 对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应对策略

了解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 体育工作者就应该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及年龄特点, 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 使之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发挥各级学校体育教师的作用,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针对学生特点, 发挥学生特长进行教学工作, 使学生在各个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学有所长, 终生受益。

1. 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倾听他们的想法, 发现他们的亮点后, 及时启发引导。

2. 安排小型多样比赛或游戏,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利用青少年追星的心理, 提供一些精彩的体育比赛录像片给他们看,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及时鼓励, 只要有一点进步, 就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扬他们, 让他们充满自信。

让体育成为学生的兴趣与习惯 篇8

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 但一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 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养成锻炼的习惯, 这样, 不可能为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打下基础。

一、激发学生———设疑

设疑, 即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 是把教学的内容变成问题, 使之成为一种诱因, 把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 从而成为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因,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来解决当前的任务, 同时使已形成的学习兴趣得到巩固和加强。例如, 上队形变换课时, 教师先讲“一列变二列怎么走”, 练习完成后便提问“二列变四列”“二列变三列”具体如何走?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养成动脉的好习惯, 还可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又如中长跑教学是教学内容中较单调、枯燥, 学生比较惧怕的内容。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 我们首先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青岛的中长跑在山东处于领先水平?”“为什么说长跑运动能考验人意志和毅力?”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 对锻炼身体的意义, 讲解其中的技术要领, 逐渐激发出学生对中长跑的兴趣, 投身长跑运动并从中体会长跑带来的乐趣。

二、吸引学生———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

要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味, 就应该不断地给学生新的、有趣的, 系统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 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 从而提高兴趣。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 如果总是按示范———讲解———练习———普遍模式进行, 就显得呆板、单调、乏味。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高一技巧侧手翻教学, 不同的教法效果不一样。传统的教法学生刚开始还有兴趣, 但动作完成不规范, 不雅观, 练习效果与积极性急速递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 效果则不一样, 先进行三人一组在保护下的手倒立练习, 让学生先体会人体在改变体位后的不同感受, 教授学生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等技术要领, 紧接着在保护下完成劈直分腿, 依次推手, 慢放腿等慢动作定格, 体会完整的动作要领, 学生在短时间基本上能规范完成侧手翻动作, 教学效果显著。

三、锻炼学生———设置游戏竞赛

在体育教学中, 多利用游戏手段, 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角色情境”中, 创设一种宽松, 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 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在体操横箱分腿腾跃教学中, 我们有意识地准备活动中安排了“跳人马接力”游戏, 学生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并以游戏中领会了技术要领, 克服了跳横箱怕摔跤的恐惧心理, 顺利地掌握了技术动作。又如在上短跑教学中, 我们多利用“迎面接力赛”“50米往返接力”等。参与者受到竞争气氛的影响, 逐渐学会用体育活动来调节日常带来的紧张和疲劳, 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大胆改革课堂教学, 使体育改革深入发展, 良性循环, 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和习惯的形成, 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 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 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习惯。

四、培养学生———运用兴趣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都逐步趋于合理, 所有的体育工作者都知道, 凡传统的体育课, 再先进的教学方法, 再合理的课堂结构都不可能同时适合一个班级的所有的不同个性的学生, 因为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各不相同的, 有序的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形式满足不了当代学生的体育文化需求。他们希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 灵活的并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体育练习形式中去。

多运用兴趣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所有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都非常积极投入,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一种或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单项技术、技能的提高也能带动身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体质也得到了增强。

兴趣习惯 篇9

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 已经走过了十二个年头, 学校体育要为培养21世纪人才服务, 已经成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 十五年的改革, 我们拓展了学校体育的目标, 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 改进了学校体育的方法, 使我国学校体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革确有成效。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 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使体育锻炼成为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故而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而且应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 培养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

兴趣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 导致了在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 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 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 对该活动没有爱好, 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 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一般来说, 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 即使已形成了习惯, 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 随着对某一活动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 习惯性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 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 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 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 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 促使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 以致形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的体育教学同其他文化课一样, 也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要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 使其获得综合效益。

体育教学, 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 促进学生身体机能, 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使他们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 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 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 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 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顽强的精神, 发展学生个性, 陶冶美的情操, 培养文明行为, 它是学校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 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相互配合, 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三基”, 具体目标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其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而体育课却有各种类型的课, 应根据各种类型课的特点与任务要求组织上课。具体衡量一堂课的质量, 总的应从这次课的类型与具体课的任务来考虑;而评定整个体育的质量, 却离不开学校体育课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所占的地位作用这个大前提, 因此, 确定学校体育课改革的方向, 就应明确学校体育课要实现的目标和任务。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 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 会“玩”的习惯, 加以正确的引导, 鞭策与鼓励, 其成效也就愈大。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爱好与习惯, 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 而且, 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 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 而且, 应课内外结合, 校内校外配合, 共同实现之, 忽视这一点, 就难于奏效。

学校的体育课是按国家教委颁布的统编的体育教学大纲上课, 完成该大纲的教学已十分繁重, 体育教师在此条件下怎样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改进组织教法, 并同课外相配合, 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 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兴趣习惯 篇10

一、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既在进行认知性学习, 又在进行情感学习和交流, 学生心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学识水平, 而且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尊重、理解和期待。

二、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新任务。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 其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 从而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在语言精练的基础上用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和风格以及丰富的表情来帮助表达情感,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将枯燥、抽象的内容置于有趣的情景当中。

在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同时, 也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

一、养成每天朗读的习惯

要想学好英语, 首先要把单词读准, 这样才能把句子读准。做朗读训练是为了在培养语感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养成勤听勤说的习惯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基本要求。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是进行交流的工具, 因此听、说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建议同学之间用英语进行交流, 主动参与英语活动。

三、养成勤写勤记的习惯

英语是需要积累的, 课堂上要记一些语言点、知识点, 以便课后复习, 这就需要勤记。课外还要注意收集一些名言警句来扩大知识面, 亦可以用写日记、周记等方式来达到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学好英语还得掌握一定的词汇, 这就要求学生想法扩大自己的词汇量。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五、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兴趣习惯决定阅读教学 篇11

古人读书,十年寒窗,韦编三绝,圣贤书了然于心,不论是文学功底,还是论辩技巧,治国方略都有了综合的掌握和涉猎,个人的修养更是高不可测。对于一些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无不熟谙通晓,烂熟于胸。如果说学生语文素养不高,主要归因于阅读量的欠缺上。博学才能多才,博闻才能强记,见多才能识广。我们阅读时大部分都是断章取义,寻章摘句,最终连基本的阅读能力也没有具备,对知识的积累也相当欠缺,多读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且能够锻炼思维,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以至砥砺思想,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由于课内的时间有限,我们如果把时间花在阅读兴趣的培养上,胜过我们课堂上声嘶力竭地条分缕析,字斟句酌。

书要多读,书要精读,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的关键是“这多读”,“这精读”是学生自己主动去做呢,还是被家长被老师拎着耳朵去做?阅读要想有收获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自觉的坚持,而这坚持,只能来源于学生的自觉学习。精读也好,泛读也罢,必要建立在学生爱读的基础上。所以阅读教学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品尝到“读”中的乐趣,领悟到“读”中的升华,进而爱上阅读。具体要做到以下三步:

首先要有专门的引导示范课,拿出一篇很有典型意义的文章,前引后导地去指导学生精读,也可以一段段地读,大家一起去分析,一起去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发散思维”一下,由此及彼地联想一下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获得思想上的提高。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知道,读书的目的并不能界定在考试上,无论时代怎样变迁,读书的目的永远都应该是让学生有智慧,能够运用读到的知识去应对生活。当学生发现读书可以指导他做人做事且屡试不爽的时候,也许他就初步成为了一个主动阅读者。

第二步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学会泛读,精读读“点”,泛读在“面”,点面结合方能吃透一篇文章。泛读后精读,精读后再泛读,反复去读,就能够做到既全面把握一篇文章,又重点吃透文章的精华部分,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一篇文章利用到极限。这第二步重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做到不浪费阅读机会。

第三步就是要引导好积累工作,有重点地、有序地、有目的地做好积累笔记,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把当时的收获落实到文字上,既增强理解,又便于复习,等到学生翻阅自己的读书笔记并为此感到幸福的时候,一个对阅读充满兴趣、充满期待并且能够坚持的阅读者就诞生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上了读书,阅读教学的目标的实现便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计划地引导,使阅读教学有序进行。

一、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在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了解学生特点,关注阅读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有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并在阅读的时候用笔在文本旁做些批注,不但做好了阅读、提高了效率,而且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养成阅读习惯

进行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兴趣习惯 篇12

一、激发说写兴趣, 以说促写, 下笔成文

在写作训练时, 教师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 即在写作时, 让学生构思后, 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也可以提高他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1.我玩我说, 以说激情。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特别到了中高年级,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游戏和玩耍中选择写作材料。学生在完成各项活动时, 都是非常认真和仔细的。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活动、游戏、玩的过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他们会很乐意的。这样, 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写作兴趣。

2.谈话入文, 情境写作。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伴随着情绪、情感的体验。对此, 我变静为动, 以谈话的形式创设最佳情境, 让学生自然入文。一节作文课上, 我空着手走进教室, 学生都感到茫然, 我说:“昨天是星期天, 我经历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你们想听吗?”同学们高兴极了, 一个个笑呵呵地直点头。于是我就有声有色地将星期天我在农贸市场的所见所闻有详有略地说给他们听了。然后我问学生:“你们昨天干了什么?能说给老师听听吗?”学生一个个举起手都想上来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他们将事情的经过说清楚, 并指出哪里该详, 哪里该略。就这样说说、议议、笑笑, 一篇篇记事文章的腹稿已打好。此外, 我还设计过“钉钮扣比赛”、“成语接力”、“我是小老师”等游戏活动。活动一结束, 同学们还沉浸在愉悦之中, 我便要求他们将活动的场面、活动的过程、欢乐的气氛, 自己或别人的心理活动, 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就有血有肉、情景交融。

3.让学生倾吐心声, 乐于表达。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驰骋的舞台, 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语言表达欲望。让学生畅所欲言, 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平时我充分利用每天的早读、早自习时间开展演讲、“班内新闻”播报、“我的故事大家分享”等活动, 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口语表达的机会。学生自然喜欢, 感到快乐, 对作文自然就会产生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

学生的说写激情被极大地激发, 有了“写”的欲望和积极性。这时, 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注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写作习惯了。写作习惯的培养, 不仅关系到学生习作的正确起步, 而且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写作。因为只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才能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写作才能的发挥。

1.积累素材的习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出好文章, 首先要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孩子们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1) 多观察。敏于观察是认识和感受事物的第一步。观察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生活观察得越仔细, 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有一次作文课, 恰逢我班学生吹泡泡风气正浓。走进教室, 看到满屋飘着的五颜六色的气泡, 我临时改变主意, 这次的作文题目就改为《吹泡泡》。然后我就带领孩子们来到操场玩吹泡泡的游戏。当然, 我给他们布置了任务, 不仅要吹一吹, 还要看一看, 要仔细观察吹泡泡, 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最真切的感受。当五彩斑斓的泡泡在空中飘飞, 学生的兴趣被完全调动起来。此时的学生, 用自已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 个个都情趣盎然, 人人都把吹泡泡写得绘声绘色, 充满着激情, 充满着想象。

(2) 多阅读。多阅读,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使学生在阅读自己喜闻乐见的故事的同时, 积累丰富的语言, 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 也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存储过程。为了让孩子们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 我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制订个人读书计划, 我则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平时在班级也适当举办读书活动, 如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诵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 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3) 多积累。鲁迅先生说过:“积累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学生提笔作文, 信手拈来, 一气呵成, 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 究其原因, 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工夫, 材料储蓄丰富。不少学生写作苦于无言, 只好“望题兴叹”, 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 腹中空空。“仓库”里存储的素材多寡, 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为此, 应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 多作读书笔记, 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材料、感受到的思想火花, 都记录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多做笔记, 多积累, 才能备好“锦囊”。

2.认真思考的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梳理材料、理清思路、写好作文的关键。怎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呢?

(1) 审题为起点。培养审题习惯的主要做法有: (1) 认真读题。如《发生在我们班的一件事》题目中的每一个字都不能放过。 (2) 抓住重点词。《发生在我们班的一件事》要在“我们班”上做文章。我们班的一件什么事?怎样写这一件事? (3) 善用比较。如比较《一件有趣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令人深思的一件事》有什么不同?在比较的过程中, 学生就是在思考, 就是在审题。

(2) 选材为重点。审清了题目,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展开这个题目呢?这需要认真思考, 不能马虎。有一次我让学生写《难忘的一件事》, 写作习惯不太好的学生, 略微一想就开始写了。而写作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就在想:哪一件事令我难忘?难忘的是什么?怎么写最突出?几件难忘的事, 我应该写哪一件?这需要学生认真思考, 反复比较, 认真选择。

(3) 编写提纲为制高点。有了材料, 怎么安排材料, 谋篇布局呢?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编写提纲的习惯。因为编写题纲可以便于超前思考、梳理思路, 也便于反思和修改, 做到心中有数, 有备无患。

3.自改习作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文章一半在起草, 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 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生自悟的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文章只有不厌其烦地改, 才能越改越精美。从起始年级起, 就应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 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文章的习惯呢?

(1) 要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意识, 要重视修改, 仔细推敲, 直到满意为止。

(2) 要保证课内修改文章的时间, 反复检查。

(3) 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一般是先检查题目是否搞错;中心是否抓住, 内容是否具体;再看用词是否妥当, 句子是否通顺;是否有错别字, 标点是否用对。

(4) 大力表扬修改认真的典型事例, 给学生做榜样, 以示鼓励。

总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说写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有了说写的激情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 循序渐进, 写作水平也就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重中之重。其实, 通过教学实践, 教师会发现从激发说写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两方面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和习作水平, 会让学生轻而易举地打下扎实的作文基础。

上一篇:职工煤矿安全管理下一篇:网络教育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