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改革试析

2024-08-02

旅游业改革试析(精选6篇)

旅游业改革试析 篇1

体育旅游就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 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合成相关产品, 以引起人的消费欲望与需求, 进而参与感受体育活动与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旅游形式。它作为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必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成为推动和促进旅游业和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

一、体育旅游的涵义及特性

1. 体育旅游的概念

体育旅游是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 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各类竞赛和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活动也在各地蓬勃开展, 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独特性是其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也可以通过开发形成新的经济优势。

根据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体育旅游分为三类: (1) 观战类:旅游者被异地重要的体育赛事所吸引, 如世界杯、奥运会等体育比赛均吸引大批的异地观众前往观战, 并带动当地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带来不菲的收益。 (2) 健身类:旅游者直接参与体育运动, 达到健康和旅游的目的, 如龙舟、爬山、滑雪等。能提供这些旅游资源的往往与当地的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状况有关。比如湖南汩罗江的赛龙舟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传统旅游项目。 (3) 刺激类:指旅游者将体育刺激看作是享受, 参与到生活中难以经历的、使人惊心动魄的体育活动, 如蹦极、漂流、攀岩、野外生存等。

2. 体育旅游的特性

体育旅游具有娱乐、健身、调节情绪的功能, 也是对传统的观光旅游的一种充实。它既不同于体育运动也不同于传统旅游, 由于二者的结合赋予了体育和旅游新的生机。

首先, 赋予体育运动新的生机。第一, 体育旅游是在户外进行体育运动, 在野外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有氧运动, 既健身又健心, 能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第二, 运动中可以观赏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避免了室内运动和单一运动的乏味。

其次, 赋予旅游新的生机。有人戏称旅游就是“上车睡觉, 下车看庙”;还有人感叹旅游景点雷同, 再不去第二次等。而有了体育运动的参与, 旅游就不局限于此了。一方面, 它极大的丰富了旅游的节目安排, 使旅游过程变得轻松。另一方面, 与以往旅游团队成员互不往来相比, 体育旅游由于需要旅游者的共同参与, 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团队气氛, 这将极大地加强旅游的愉悦身心的效应。再者, 与仅限于观赏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等不可重复的旅游方式相比, 参加体育旅游的消费者更加注重观赏比赛和参与的乐趣, 使旅游行为可不断重复。

二、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基础

1. 消费方式的改变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 体育消费支出已成为可能。特别是文化娱乐消费水平提高较快, 我国1997年~2007年全国居民文化体育消费指数率增长率为6.1%, 最新统计表明:我国城市居民每人平均参加体育活动4.54项, 到体育场馆90%的消费者一次花费在50元~100元, 2007年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支出几乎位于日常基本生活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二位。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方式在过去的10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西安体育学院调查, 到2008年, 我国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中实物消费占60%, 劳务消费占40% (发达地区) , 劳务消费的比率远高于10年前, 这说明消费者去体育场馆次数增加, 外出体育休闲、旅游的次数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 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们增加了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 而且已出现体育旅游消费活动。

2. 市场需求急剧膨胀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 旅游市场急剧膨胀, 国际市场逐步扩大,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接待人数均名列世界前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休闲方式消费观念也发生着极巨的变化, 人们不再满足于看电视、聊天、串门、做家务等传统休闲生活方式, 活动内容逐渐丰富。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必选项目之一, 国内旅游发展十分迅猛, 特别是1999年9月我国实行了新的节假日办法, 延长了“五一”、“十一”、“春节”的放假时间, 由此兴起近年来假日旅游的火爆场景。

就参与活动内容来看, 旅游者不只局限于走马观花式的传统旅游方式, 开始参与一些能够促进身体健康, 恢复体力精力, 加强体育锻炼意识的体育旅游项目, 如登山、游泳、滑雪、观看大型比赛等。体育旅游的消费观念已深入人心。鉴于此, 国家旅游局将2001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体育健身游”, 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项目满足不同类型消费群体的需求。随着2002年韩、日足球世界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 并激发广大国民更强烈的体育旅游消费需求。

三、我国体育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需求递进”与“个性满足”相吻合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的分支已成潮流。需求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旅游需求是人们从事一切旅游活动的出发点, 能够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人类的需求具有前提性、递进性、能动性和永恒性。这一点同样适应人们的旅游需求。换句话说人们的需求 (包括旅游需求) 是永不磨灭的, 不断变化,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去激发人们从事某一些活动获得个性满足。

人们的旅游需求与体育旅游的满足能力相吻合。现代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身体活动方式,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山玩水、观光游览, 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 (自然、环保、生态、健身) 和人对自然的挑战 (积极、勇敢、愉悦、刺激) , 以达到回归自然, 增长知识、健身、娱乐、消遣、休闲、冒险等新、奇、异多种目的。而体育旅游作为人们在余暇时间为达到返朴归真、释放压力、寻求刺激、冒险、健身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 以其活动主体的自选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以及活动效应的综合性等特点, 而具有其它文化形式所不具备的最广泛的“社会亲和性”满足了现代人的这一需求。

2. 体育旅游成为新世纪中国体育的新时尚

在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 21世纪的体育与20世纪的体育相比, 更加注重娱乐与健康、休闲与放松, 更加注重主体需要。人们对体育的需要同样具备前提性、能动性、递进性和永恒性, 亦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体育必须转型完成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强调体育为政治服务转向体育既要服务于政治, 又要服务于大众;从强调体育的竞技价值, 转向“娱乐、休闲、放松、健身”的双重价值取向, 同时必须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 满足其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享受。体育旅游以其独具魅力的价值, 博得了人们的青睐, 试试用以下公式来说明:传统:体育——锻炼——发展体力 (体质强壮) ——做用于物质生产——财富。未来:体育——体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身心健康) ——作用于知识经济——财富。

这种情况足以说明人们对于体育追求不再是只满足于身体强壮而是追求一种更高、更深层次的目标——身心健康, 体育旅游的出炉引导了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潮流。

3. 体育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体育旅游的发展必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瑞士洛桑曾对欧洲几个发达国家进行了一次调查, 发现体育带来的经济效益仅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2%, 对旅游业的贡献则在4%~5%之间。这不难说明体育与旅游的完美结合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1994年以来, 中国体育旅游收入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 2000年, 中国体育旅游的收入约占全国旅游收入的十分之一。2001年五一黄金周宁夏的金水园度假村举办了摩托车追逐赛、沙排赛和航空航模比赛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千余名车手和车迷, 由于体育旅游的介入, 宁夏旅游局统计, 黄金周前4天, 宁夏各大景点已经接待游客超过28万人次, 门票收入超过522万人民币, 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根据美国经济学家R·F卡恩 (kahn) 提出的乘数理论, 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本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会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4. 世纪之初中国体育旅游面临的机遇

北京申奥成功给北京乃至整个中国带来了无限商机,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成功运作才能带来无限商机。据统计, 在奥运会准备期间, 每年旅游者可以增加20%, 旅游收入每年增加20亿美元, 7年就接近140亿美元的收入;奥运会期间再增加100万人, 收入约50亿美元。因此, 由于奥运会增加的旅游收入就达190亿美元。从已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来看, 这个数字还可能是保守的。中国地大物博加上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和丰富多采的旅游资源, 其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所能带来的收入必将是空前可观的。

四、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完善体育旅游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 通过规范体育旅游市场竞争秩序, 规范体育旅游企业和经营者经营行为, 提高服务质量, 提供体育旅游良好的软环境。体育旅游具有参与度高、专业性强等特点, 尤其湖州体育旅游的主打项目水上运动和极限运动带有刺激性、挑战性和危险性, 在这些项目的经营上, 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建立经营者及导游的资格审查制度;建立安全检查制度, 对体育旅游的设备进行不定期安全检查, 同时还要大力宣传, 增强游客的安全意识。在项目设计和组织中更要精心设计、规范操作, 使游客放心, 必须在确保体育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体育旅游。

2. 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要把体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尤其是和2008年奥运会结合起来, 以现有的旅游景点为基础,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优势, 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包括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和长期规划。制订规划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建立统一的体育旅游市场体系。

3. 体育和旅游部门协调, 促进体育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

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交叉的事业, 体育旅游中的体育活动, 旅游部门没有专业方面的管理能力;体育旅游的游览部分又不在体育部门管理范围。由于从属于不同和管理部门, 有可能出现扯皮现象, 造成体育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这就需要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协调合作, 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 共同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

4. 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培育体育旅游消费者

体育旅游经营者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人们体育健身的意识, 让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宣传体育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体育旅游;对各种体育赛事旅游做详细地报道, 增加体育旅游的吸引力。特别是利用2008年奥运会, 大力地、全方位地宣传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社会活动、旅游服务实施等内容, 来提高中国的旅游品牌形象, 扩大境外体育旅游群体。

总之, 体育旅游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现象, 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项目, 并有着巨大的旅游市场。开发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我国旅游业在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化浪潮的氛围中, 面临机遇与挑战, 我们必须正视挑战、合理规划、统筹安排, 深入研究体育旅游, 适度开发不同档次的体育旅游产品, 将体育内容融入旅游领域以达到1+1>2的效果, 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做最大的赢家。

参考文献

[1]童丽平: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J].体育文史, 2000 (8)

[2]常华军:我国体育旅游现状及前景浅探[J].体育文化导刊, 2

[3]杨培玉:21世纪初中国体育旅游开发研究.海淀走读大学学报, 2004

[4]《体育旅游及其界定》, 闵健

旅游业改革试析 篇2

一、广州亚运旅游的资源优势

亚运会既是向全世界宣传文化的良好时机,也是用广州的文化吸引全世界游客的良好时机。广州是一座有2000年文明的古城,有南越王墓、南越王宫署这样的古代文化遗迹。广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港、十三行、南海神庙等,这些遗迹不光是旅游胜地,它们还是一千多年欧亚大陆通过海上的贸易历史的见证,而且这种贸易长盛不衰,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广州是一座非常具有文化传统的特色城市,尤其在近代史上,广州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在中国旅游,汉唐文化要看西安,明清文化要看北京,而近代历史则要看广州。广州是中国100多年近代历史的缩影,是近现代革命的摇篮,有黄埔军校、黄花岗、孙中山大元帅府、农讲所等一批近代革命遗迹。

广州还是中国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广州地方的很多民俗、民风和民情都有独具一格的特色。西关大屋、骑楼是三座具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近代优秀建筑群,前不久这三座建筑群得到政府的保护修缮。位于广州大学城中的岭南印象园,极能体现岭南特色的建筑、风貌、民俗、文物古迹以及岭南文化的服饰、语言、生活方式等特色的综合主题公园。另外,大学城中的许多体育设施是亚运期间的比赛场馆,所以大学城于举行比赛的同时,历史文化旅游也对游客很有吸引力,可以让游客领略到独具风情的岭南文化韵味。整座城市风光如画,引人入胜,成为海内外游客首选旅游胜地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上广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广州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中信广场、雕塑公园、天河体育中心、云台花园、亚洲第一高塔———海心塔等一系列现代都市景观,增强了广州的现代气息。番禺区的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长隆欢乐世界和水上世界、宝墨园、南沙百万葵园等主题公园,增城区的白水寨、花都芙蓉嶂、从化区的温泉、流溪河森林公园、白云区的帽峰山森林公园等山水旅游景区等现代旅游景点,让广州的旅游资源更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广州一年四季都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和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如迎春花市、花车大巡游、旅游金钟奖、广州国际旅游展销会、广州国际美食节、海珠车展、世界大力士锦标赛等,这些高知名度的旅游节庆活动,既是广州旅游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头戏。

二、亚运会对广州旅游业的积极影响

1. 广州市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的改善

为举办亚运会,广州市政府拟投入约2250亿元巨资,对城市环境进行全面治理和改善,包括修建地铁、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高速公路、新机场等,必然会带来环境和市政建设的改善;同时,利用亚运会的影响,能够有效调动社会的资金和力量,形成强大的发展动力。所以,亚运会的准备过程也正是广州日新月异变化的过程,必将促进广州的城市建设变得更加合理和现代化,从而推动广州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缩短与国外同等地位大城市的差距。

2. 增强城市知名度和增加旅游收入

亚运会举办期间必将广泛引起国内外游客甚至整个世界的关注。巨大的聚焦效应,将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最佳传播载体。在赛事进行期间,各国运动员、体育官员、记者、观看比赛的观众等这些潜在游客也会大量涌入,必将对广州旅游业起到强有力的推动和宣传作用,增加广州这座古老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会为广州的旅游业、饮食业、酒店业、百货业、交通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 对整个“珠三角”区域旅游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亚运会的举办,对整个“珠三角”甚至“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亚运会所带来的旅游商机不会仅仅局限在广州市内,它必将会给整个珠三角甚至是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整个华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借着亚运会的东风,加大宣传力度,将每个地区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三、广州亚运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2010年亚运会的筹备和举办,是广州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广广州市国际旅游城市形象的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战略机遇。要抓住这一机遇,最大程度的提升广州国际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国际化旅游城市的新形象,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 做好服务管理规划工作,重新塑造广州新形象

城市的旅游吸引,并非仅仅是城市的几个旅游点,而是城市整体。且城市旅游吸引物不能仅仅局限于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城市本身的属性及相关功能也应成为城市吸引物的重要内容。广州作为中国第三大城市,虽然有城市规模,但较北京与上海,国际化程度并不高,而且由于流动人口过多,近几年在城市形象和人口素质等方面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广州应以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为契机,重新打造城市旅游新形象。

(1)完善交通、信息等旅游基础硬件设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一个城市的交通、通信、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游客评估一个城市的重要指标。对于广州市政建设,首要的就是要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交通设施状况,增强城市的可进入性和通畅性。同时,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完善邮电通信、银行等基础服务设施,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为游客提供包括旅游资源、旅游交通、住宿、政府管理机构、娱乐休闲等全方位信息服务。另外,为了营造良好的亚运旅游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渐使混乱的、恶性竞争的旅游市场走上正规化、法制化、标准化的轨道。

(2)改善人文环境,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广州2000年悠久的历史,其文化底蕴深厚,这是良好人文环境的一个基础。有了良好的基础,政府和媒体也应注意积极引导,努力构建一个文明的社会人文环境。另外,旅游业是各城市对外的一个窗口,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所以,积极提高旅游业人员的素质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亚运游客来自全亚洲甚至世界各国,广州旅游业人员有义务和责任将广州的历史、文化与发展介绍给游客,使他们在旅游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精神享受,更多的了解广州和中国。

(3)从细节入手,做好预测、安保等旅游保障工作

细节的完美才能保证整个事件的顺畅。例如,要做好亚运会期间来穗游客的预测工作。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或机构,可以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作为游客预测工作的数理模型。还可以运用GIS等技术做好游客容量预测和应对策略研究,从中发现影响及影响参数和满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此确定需要实施游客容量管理的结构和方式。另外,因为机遇总是伴随着风险,所以,对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也应该提前预测,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对突发事件。为确保亚运游客的安全,需要不断地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调查与预测,科学地评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发生,加强旅游管理机构、安全机构、旅游企业、亚组委等组织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使亚运旅游安全保障体系良性运作。

2. 充分利用广州的旅游资源及地域特点,开发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

广州应加强旅游的整体长远规划,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比如,除了自然风光游以外,广州可以利用广州市及深圳、珠海、佛山等周边城市强大的工业基地,大力开发“工业旅游”,还可以利用广州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及会展繁多的特点开发“商务会展旅游”。此外,亚运会前后推出的旅游纪念品、纪念物的设计和开发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在国际上,各旅游大国都非常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营销。据资料统计表明,各旅游大国旅游纪念品销售收入占整个旅游总收入的平均比重一般在40%-50%,所以,无论是亚运会举办前还是举办后,相关部门都应围绕亚运主题进行亚运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营销。

3. 关注“后亚运效应”,加强亚运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发展

大型体育赛事早已成为城市间、国家间的文化、精神、价值交流的平台。例如,2002年釜山亚运会期间举行的文化与国际哲学学术大会、亚洲古典音乐学术研讨会、亚洲国际艺术研讨会等活动非常有效地提升了举办城市的品位。所以,亚运会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体育意识,更多的是文化的交流,同时,亚运会的结束也并不代表其影响力的结束,尤其是对旅游业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广州应关注“后亚运效应”,制订不同阶段的旅游发展战略。首先,应将亚运前期中期形成的良好社会风尚继续发扬下去,借着亚运的余温,继续优化整个城市的人文素养,为后续旅游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充分利用亚运会场馆及相应设施等旅游资源。旅游部门也应制定和实施亚运旅游后期战略,保持亚运会带来的形象提升效应,积极开发后续事件旅游产品,充分利用亚运会后留下的比赛场馆等现代化宏伟设施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国内外的会展、商贸、体育赛事、文化庆典等后续事件进驻广州,继续强化亚运会给广州带来的旅游效应。最后,广州作为“珠三角”甚至是“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的龙头城市,应借着亚运的契机,将九省区及两个特区的旅游资源重新整合,加强城市间的旅游合作,在亚运中期及后期向各国游客全面展示和推出。

总之,亚运会会使广州这座城市更加“国际化”,亚运会也会把这座城市的价值和前景展示给全世界。从任何方面来讲,亚运都是广州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广州的旅游业来讲更是如此。所以我们要把握时机,深入学习,细致研究,利用亚运会这一平台,推动广州旅游的转型升级,加强国际市场营销,并充分做好亚运旅游的会前、会中、会后系列工作,争取让广州旅游更上一层楼,全面展现广州的旅游形象,提升广州旅游全行业的素质,让全世界了解广州是一个富饶、美丽、文明、富有活力和充满文化蕴味的大都市。

摘要:2010年亚运会主办城市归属中国广州,其蕴涵影响深远。广州亚运会既是广州旅游业发展的最大契机,也是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中难得的一次历史机遇。广州应通过亚运会这一高端平台,向世界全面展现其形象与素质、经济实力、旅游吸引力与文化魅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广州要抓住这一机遇,最大程度的提升广州国际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国际化旅游城市的新形象。要充分利用广州的旅游资源及地域特点,拓展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关注“后亚运效应”,增强亚运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使广州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亚运会,广州旅游业,影响和对策

参考文献

[1]吴岩,刘夫力.广州亚运会对促进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

[2]武永春,许联锋.北京奥运旅游的机遇、资源优势与发展对策[J].经济管理,2008,9(30)

[3]曾忠禄,邓勇.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内地赴澳门游客量预测,旅游科学,2009(6):56

试析旅游电子商务定制营销 篇3

关键词:旅游,电子商务,定制营销,数据挖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旅游企业服务的竞争环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旅游企业必须在新的形势下审视自己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方向,判断自己创造竞争新优势的可能性。电子商务为旅游企业创造了面向旅客需求的全方位营销渠道,它是一种服务过程,是旅游服务在旅游活动前后的延伸,具有顾客维系和营销功能,成为了旅游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利用电子商务,面对客户进行定制产品服务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服务方式。

一、旅游电子商务产品定制营销的过程

旅游电子商务产品定制营销过程主要包括旅客信息收集、旅客沟通和咨询、旅客定制和旅游产品组合设计、旅客体验消费和信息反馈4个步骤。

1. 旅客信息收集

收集旅客信息是旅游企业识别需求、开展定制营销的起点。电子商务平台为旅游企业提供了更丰富和功能更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方法。通过对旅客基本信息、消费记录和意见反馈等信息的分析作为旅游产品设计和经营服务改善的依据,有效地进行个性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2. 旅客沟通和咨询

根据旅客的不同特征和偏好有针对性地传递信息,开展营销活动,利用留言簿、论坛、E-mail、手机短信等形式与旅游者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他们的旅游消费动向和需求,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在旅客充分获取旅游信息的基础上,向其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信息,并结合其自身的个性化要求设计和定制相应的旅游产品服务组合。

3. 旅客定制和旅游产品组合设计

通过互动式交流,使旅客了解关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并亲自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定制,从而获得最大化的个人享受。旅客可以将各种旅游产品模块任意拆拼、组合,甚至完全抛弃现有模块,提出个人的、全新的设计意愿和要求。对于旅客的全新设计和要求,旅游企业,包括景点企业和旅行社要根据顾客的要求,结合自身的资源,积极发展新的业务项目,以满足旅客需要。亲自设计的旅游产品将使旅客增加参与感和认同感,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同时也为旅游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空间。

4. 旅客体验消费和信息反馈

旅客根据自己的定制参与旅游活动,在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旅游经历中感受旅游的魅力,获得令人难忘、值得回味的旅游体验。旅游企业除了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旅客需求偏好、习惯及其变化的第一手资料,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反馈系统还提供了旅客对于旅游产品的意见和感受,作为进一步改善产品和服务决策的依据。

结合旅游服务提供的各个阶段,旅游产品定制营销的内涵可以总结为下图,其中各个环节都贯穿着“一对一”的思想,也贯穿着电子商务技术手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二、旅游电子商务产品定制营销的难点分析

1. 旅游产品信息的收集处理

作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需要丰富的与旅游相关的产品信息。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必须包括旅游产品信息、旅行常识及其旅游保健知识、旅游景点信息、交通信息、住宿信息、饮食信息、旅游购物信息、旅游娱乐信息等供顾客选择,而这些信息涉及的企业众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又不尽相同,这就增加了信息收集和及时更新的难度。

从旅客的角度上讲,如何面对海量的旅游产品信息便成了难题。旅游电子商务平台还必须对旅游产品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按照旅客熟知的维度进行分类和聚类,并提供强大的搜索、比较、储存等功能。

2. 旅游产品定制设计

旅游产品的定制设计是旅游定制营销的核心问题,也是不同于传统旅游营销的产品策略之一。在旅游产品的定制设计中,不仅仅是景点企业要考虑景点的特色、辅助设施和服务,而且还包括旅游线路的定制、交通和食宿安排、时间的设计和组合,而这些工作属于旅行社。因而,从真正满足旅客的个性化需求来看,必须加强景点企业、旅行社、运输企业、餐饮企业等的真正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在旅游活动中的不同职能,共同参与旅游产品定制的整体设计和服务提供,才能成功运作旅游定制营销。

3. 成本和效益

旅游企业开展定制营销,其经营成本和费用要相应增加。旅游企业开展定制营销出现的规模不经济、经营费用上升等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如果提高旅游消费价格,将会降低这种模式对旅客的吸引力。显然,这要求旅游企业在降低成本上要采取有效措施,否则定制营销要么被顾客所抛弃,要么被旅游企业所抛弃。

三、旅游电子商务产品定制营销的对策研究

1. 加强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

定制营销需要大量的产品信息和顾客个性化信息,唯有开发整合利用旅游信息资源,建立全国性的旅游资源数据库,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撑,改变以往多、杂、散、乱现象,利用互联网实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旅游数据的共享。中国旅游企业为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与网络企业和政府联合;另一方面,要积极走集团化、全球化经营道路。

旅游企业必须运用现代IT技术,构建有效的营销信息系统。旅游企业要建立以内部信息系统为基础,以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以电话系统、语音系统为辅助的信息处理系统,扩大和旅游者的接触范围,并建立旅客数据库,和每位旅客进行互动接触和动态追踪,为其提供终身化的定制服务。

2. 强化旅游供应链建设,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模块化设计

旅游企业的定制营销需要由生产旅游产品的景点企业、提供旅游服务的旅行社以及提供旅游辅助服务的酒店、餐厅、运输企业等共同完成,多方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才真正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整体。在进行旅游产品模块设计方面,各方企业要加强联合,相互交换信息,及时进行联络和沟通,分析在旅游消费中的基本需要和旅游产品、服务的特色,共同设计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模块。旅游企业可定期召开联合研讨会,也可建立企业间的联合开发机构,共同确定整体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和方向,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在旅游活动中的功能。

3. 寻求规模定制,建立新的盈利模式

由于旅游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游客的个性需求就变得更具多样化。而从产品的提供角度讲,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规模效应,势必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旅游企业的盈利能力,形成了产品附加价值和旅游盈利能力的背反现象,这就需要在游客多样的个性需求和旅游企业的优势旅游路线寻找一个平衡点,电子商务数据挖掘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电子商务挖掘工具主要有以下四种:(1)关联分析,即利用关联规则进行数据挖掘,该规则在现实中的意义为,在所有的顾客中最少有80%会购买商品A(商品B),而且他们在购买商品A(商品B)的同时有60%会购买商品B(商品A);(2)序列模式分析,序列模式分析和关联分析相似,但侧重点在于分析数据间的前后序列关系,该规则在现实中的意义为,在所有的顾客中最少有80%会购买商品A、B,而且他们在购买商品A、B后的一段时间内有60%会购买商品C;(3)分类分析通过分析示例数据库中的数据,为每个类别做出准确的描述或建立分析模型或挖掘出分类规则,然后用这个分类规则对其他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分类;(4)与分类分析法不同的聚类分析法将输入的还没有被进行任何分类的数据,根据一定的规则,合理地划分数据集合,并用显式或隐式的方法描述不同的类别。而所依据的这些规则是由聚类工具定义的。

旅游产品规模的定制过程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在电子商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以旅游景点为中心的交通工具、酒店、餐馆、时间等旅游线路设计相关要素的多样化选择工具,以获取游客的个性需求。其次,根据电子商务平台所接受的大量需求进行聚类分析,找出其中的共同特性。并分析游客需求的规模性是否达到旅游企业盈亏平衡点。最后,对于已经满足规模性的需求开发新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求,对于未能达到规模性的需求与现有的旅游产品进行分类分析,找出适合游客个性需求的产品作为候选方案供顾客选择,或者采取延后处理,直到达到规模性后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者手机短信的方式告知顾客。

四、结语

旅客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旅游产品和服务必须向定制营销方向发展。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为旅游企业的定制营销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企业必须紧紧把握旅游需求这一主线,密切关注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工具,不断调整和完善营销策略,才能应对如今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姜旭平.网络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00-306.

[2]Mehmed Kantardzic.数据挖掘——概念、模型、方法和算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3.

[3]冯英建.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5-60.

[4]黄解军等.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子商务策略[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7):12-13.

旅游业改革试析 篇4

一、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及特点

新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它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风貌,是中国的特色旅游区之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将旅游分为地文景观、水体景观等6大类,而新疆就集6大类资源于一身。在中国的68种资源类型中,新疆就占56种,居全国之首。概括起来新疆旅游资源有如下特点:

(一)自然风光,秀丽如画。

新疆有众多高大的山地: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山上冰岭雪峰耸立,盆地、洼地、谷地和湖泊,犹如串串明珠镶嵌在高大的山体之间。盆地边缘形成的广阔绿洲,像颗颗璀璨的绿珠,成为沙漠干旱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高山湖泊的绮丽风光,别有一番景致。天池、赛里木湖好似一幅秀美无比的天然牧区画。位于阿尔泰山主峰友谊峰边的被称为“人间仙境”的喀纳斯湖,将成为中、哈、蒙、俄四国开发的目标,并将建成21世纪的世界级科学考察基地和旅游胜地。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天鹅湖是我国最大的天鹅湖,现已列为我国唯一的天然保护区———天山尤尔都斯天鹅保护区。

新疆地区属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巨大的昼夜温差,强烈的日照,频繁的干热风,建造了其独特的沙漠景观。将军戈壁的硅化木,乌尔禾的风城———“魔鬼城”,罗布洼地的雅舟群,被称为“死亡之海”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新月型沙丘、金字塔型沙丘、复合型纵向沙垄,吐鲁番盆地的沙疗浴,更为神秘的哈密的呜沙山,这些独特的沙漠景观,开发价值极高。

(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古欧亚商路源远流长,早在我国汉唐时期,东以长安为起点,穿过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到中、南亚、西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就把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欧洲紧密相连。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新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无不烙印着中西文明的印记。

著名的楼兰古城、高昌古城、交河古城、北庭古城,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拜城县的克孜尔千佛洞与敦煌、云岗、龙门石窟并称为我国四大石窟,它与库车的库木吐拉千佛洞,对研究龟兹佛教艺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三)民俗风情,多彩多姿。

新疆是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聚居区,有46个少数民族。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豪放豁达的哈萨克族、气质雄浑沉郁的蒙古族、擅长骑射的锡伯族、神秘的东乡族、为数较少的俄罗斯族等独特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娱乐形式、集市贸易风格,构成了天山南北最有特色、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这些得天独厚、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奠定了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新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涉外旅游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据统计,1978年全疆接待海外旅游者仅88人次,创汇4.6万美元,到2004年,新疆共接待入境游客2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100万美元,分别增长58.4%和87.4%;而2006年上半年,新疆旅游行业则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据统计,2006年1至6月,全疆接待海外游客超过12万人次,同比增长2.1%;旅游创汇4341万美元,同比增长37.74%。

以上统计数字表明,新疆的旅游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国际旅游的迅速增长,成为自治区非贸易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新疆旅游业旅游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新疆旅游业既充满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涉外旅游市场人才的需求也空前高涨,更为紧缺。我们知道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它是一门交际语言。学习旅游英语的主要对象是未来从事英语导游、旅游企事业生产、一线接待服务与管理岗位的人员。他们具体承担着以下职能:(1)涉外旅游团体的英语导游、中英文翻译、旅游电子商务、旅行社接待服务工作; (2) 涉外饭店宾馆、旅游企事业单位的服务与管理工作等。[1]而目前新疆地区从事旅游英语专业的人员面对旅游业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高素质的涉外旅游专门人才的数量严重匮乏,影响了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的战略进程。从某种程度上看,旅游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地提供“了解”、创造“走向”的途径。目前,新疆旅游从业人员大专学历以上的人数只占职工总数的15.13%,它与旅游这项综合产业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相差甚远。而从事涉外旅游活动的英语人才更是严重不足,这将成为制约新疆地区涉外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其次,在为数不多的涉外旅游专门人才中,专业素质较高的、能胜任涉外旅游服务职能的人员可谓凤毛麟角,更为匮乏。涉外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涉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这将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再次,高等院校在培养旅游英语的专门人才时,对旅游市场不了解,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教学脱离实际,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够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无法胜任工作。

随着新疆涉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成为了阻碍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笔者认为,解决涉外旅游业专门人才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应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适度扩大招生数量和规模。高等院校应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务实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套系统的、高效的旅游教育的人才开发体系和开发机制,开设旅游业急需而又紧缺的应用型专业和学科。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培养一批旅游业发展所急需的旅游电子商务、度假管理、旅游英语、景区规划、宣传促销、理论研究等专业技术人才。

第二,提高涉外旅游专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在新疆地区,旅游英语人才所服务的对象是大量来疆旅游的国外游客以及大批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如何用地道的英语来介绍新疆旅游资源的特点,让外国游客了解新疆旅游景观中积淀着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通晓以旅游资源为载体所承载着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及伦理道德等内涵,是非常重要的。[2]这就要求涉外旅游专业人员在旅游活动中必须熟悉和掌握新疆的旅游文化知识,针对旅游常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中外文化差异、中外饮食区别、中外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人物、名人轶事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进行专业的英语阅读和口语训练,拓宽知识面,增强交际能力。[3]

第三,做好涉外旅游接待工作,掌握一些英语语用策略,如涉外旅游中委婉、得体的礼貌原则,变通、幽默的语用策略等。[4]面对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性格、不同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的游客,涉外旅游专业人员在介绍新疆的旅游文化资源时,所使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应恰到好处,传承文明。这样既可以使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新疆旅游资源的特点,同时也使他们有一种被尊重感,加深对新疆的美好印象。另外涉外导游幽默风趣的话语也会给游客创造轻松愉快、活跃生机的旅途气氛,使外宾不会感到疲倦,保证了旅游服务质量。

第四,在实际工作中,涉外旅游专业人员不但要将旅游的理论知识和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知识相结合,而且要将英语语言训练与旅游专业培训相结合。旅游英语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属于交叉学科的课程,一般旅游英语专业人员在学校所学的英语和旅游方面的知识都是基础,而建立在两者之上的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知识、解决和处理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才是发展的方向。此外旅游英语专业人员应不仅能用英语提供旅游服务,还要懂得旅游管理,熟悉旅游产业的相关知识,同时,应不断更新和掌握最新国内外的旅游管理知识和理念。

总之,大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服务于现代化涉外旅游第一线的旅游英语专门人才,对填补新疆涉外旅游市场需求的空缺,推动新疆地区旅游业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适应这一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必须加强我国涉外旅游专业人员专业外语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其更好地参与新疆旅游文化资源的对外宣传、跨文化交流等活动,为新疆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段开成.旅游管理专业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试析桃坪羌寨民俗旅游经济开发 篇5

关键词:民俗旅游,桃坪羌寨,旅游开发

一、桃坪民俗的经济现状

(一) 桃坪旅游经济概况

桃坪羌寨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建筑特色独特的羌碉, 由水网、迷宫通道、联通的房屋楼顶共同形成的地下、地上、房顶三层立体村落, 锅庄舞, 羌绣, 绿色羌餐, 还有保存完好的羌族民风民俗, 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在1996年左右的旅游开发初期, 桃坪尚须借助米亚罗的“赏红叶、泡温泉”顺带招徕游客, 再从米亚罗风景区的部分门票取得收入。到了1998年, 桃坪已经有来自成渝两地的稳定客源。而如今, 在旅游旺季尤其是节假日, 桃坪羌寨的游客接待量已冠居理县之首, 是理县旅游的支柱。

(二) 桃坪民俗旅游的经济潜力

桃坪的旅游旺季是6月、9月。尤其是进入9月后, “十一”黄金周、“米亚罗红叶温泉节”、羌历年以及“纳吉赛歌会”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 以2012年国庆黄金周为例, 此期间桃坪羌寨游客人数达到6571人。近些年, 随着桃坪羌寨知名度的加大, 慕名而来的游客逐年上升, 旅游开发仍有较大的潜力。

二、桃坪民俗旅游经济开发的建议与对策

(一) 提升民俗产品体验性

桃坪羌寨的主要旅游吸引物是羌碉、村落、羌绣和民风民俗。

分析表1, 纵向上看, 桃坪羌寨旅游吸引物的利用程度较低, 在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中, 除个别优秀范例外, 大多开发层次浅, 效果不理想;横向来看, 桃坪羌寨的旅游产品卖点单一, 开发不足。

桃坪羌寨, 有水网、迷宫通道、联通的房屋楼顶共同形成的地下、地上、房顶三层立体村落, 独具特色, 加上罕见的碉楼、古老的羌文化, 这些本身就构成了很大的体验性, 如用来开发旅游产品, 尚有很大利用价值。另外, 桃坪的民风民俗, 也可开发演艺产品, 创造价值。

(二) 改善旅游商业模式, 扩展营销活动

桃坪羌寨的经济实体, 官方方面有理县城乡投资开发公司和吉祥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前者主要负责招商、集资, 以及战略策划工作, 后者主要负责景区日常的管理、运营, 以及门票收取;民间方面主要是寨民以自有住所开展的餐饮、住宿、娱乐接待, 另外还有旅游商品买卖、羌碉的收费参观等。当地寨民以经营餐饮、住宿接待为主, 在经营中较少整合资源, 商业模式简单, 制约着旅游业态自身的发展以及营销工作的开展。

笔者建议桃坪羌寨独自开展一年一度的摄影节, 作为改善旅游商业模式, 扩展营销活动的途径之一。

举办摄影节节庆活动, 对桃坪的旅游营销有三大好处:首先, 摄影节把旅游地的自然、文化、社会的各方各面完整的展示给摄影者和游客, 活动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 吸引游客, 带动了旅游消费;其次, 摄影节中的媒体宣传, 可提高桃坪的旅游知名度, 传播桃坪品牌形象;最后, 摄影节会激发桃坪旅游经营个体们的责任心, 激发他们改善店面装修, 提高旅游产品、服务质量。

具体来说, 可以在旅游淡季, 由理县政府、摄影协会 (杂志社) 、理县旅游局共同举办摄影节, 以桃坪独具特色的自然、羌碉、人物、文化、美食、羌绣、民俗风光为主题, 设置丰富、趣味的摄影流程, 如采风、影展、评奖 (出画册) , 吸引成渝两地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 并同步进行纸媒、电媒、网媒的多渠道宣传, 后期可将优秀作品在宽窄巷子做集中展示, 实现“摄影搭台、旅游唱戏”。

(三)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目前桃坪羌寨的旅游资金, 主要由理县城乡投资开发公司负责管理和募集, 其中一部分来源于门票收入, 另一部分来源于旅游局的政策性拨款。整体上缺乏融资渠道, 这就导致大型营销活动开展时的资金缺乏。

理县城投公司可以通过BOT (Build Operate Transfer) 方式融资, 即由政府公共部门专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融资、设计、建造、经营、维修和管理, 在指定年限 (特许期) 后将项目无偿移交给项目所在地政府融资。这样有利于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 提高旅游项目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四川新闻网.黄金周桃坪羌寨景区门票收入26.6万[EB/OL].http://ab.newssc.org/system/20121008/000712377.html.[201210-8]

[2]刘丹萍.旅游者、摄影节 (比赛) 与目的地营销——某旅游地案例定性分析[J].旅游学刊, 2004, 19 (4)

试析《旅游法》对导游职业的影响 篇6

一、《旅游法》对导游薪酬的影响

(一)导游薪酬水平

《旅游法》规定的导游和领队“不得索要小费”“不得强迫购物”“取消自费项目”等“三不”要求,使得原先在导游薪酬中占绝大比例的回扣这一灰色收入不复存在,直接导致导游薪酬水平的整体下降。有学者对我国部分地区《旅游法》实施前后的导游收入进行了对比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可知,全国多地导游的收入均比《旅游法》实施前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虽然对于绝大部分导游来说,收入大幅减少是不争的事实,但需要指出的是,过去导游薪酬的季节性和波动性非常明显。旅游是一个依托性很强的行业,由于受旅游资源本身的限制,旅游业不可避免地存在淡旺季之分,旺季导游人员几乎都是满负荷工作,而淡季却陷入失业状态[2]。《旅游法》实施后,导游薪酬水平虽有下降,但却获得了旅行社依法提供的相对稳定的导游服务费用,即使处于旅游淡季也不会面临“零收入”的风险,薪酬的基本生活保障作用更加明显。

数据来源:《2013 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二)导游薪酬结构

我国导游从业人员一般分为与旅行社签订劳动合同的专职导游和旅行社临时聘用的兼职导游,二者的薪酬构成存在一定差异。过去,专职导游的薪酬一般由基本工资、带团补贴、返佣(购物、自费项目等回扣)三部分构成;而兼职导游往往没有基本工资和社会保险,主要依靠旅游购物回扣和带团补贴构成主要收入来源[4]。此两种薪酬结构中,不合法收入都占到较大比例,导游薪酬的获得主要依靠回扣而非旅行社支付的导游服务费用,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旅游法》通过对强制购物和增加自费项目下达禁令,直接铲断了导游与地方商家的利益链条,并规定“旅行社应当与其聘用的导游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旅行社临时聘用导游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应当全额向导游支付导游服务费用。”这就使得专职导游的薪酬结构变为“基本工资+ 带团补助 + 社会保险”,临时聘用导游则主要为导游服务费,使得原先以回扣为主的不合理的薪酬结构得以调整,导游的薪酬获取机制回归正常[5]。

二、《旅游法》对导游供需的影响

原全国假日办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国庆期间,跟团游和自由行的人数比例为3∶7,而《旅游法》实施前,这一比例长期维持在7∶3[6]。由于缺少了购物、加点等获利渠道,旅行社为保证收益必须提高团费,致使旅行社客源锐减,接团量明显下降,对导游的需求也随之减少。例如,2013年江苏国际旅行社的东南亚线路收客量同比下降50%,港澳台线路则下降了60%[7]。接团量的下降意味着导游人员工作机会的减少,尤其是在旅游淡季,导游市场逐渐转向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大量导游歇业在家或考虑转岗,对旅游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一方面,导游人员数量的减少会造成旅行社劳动力缺失,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下降。导游是旅行社最核心的人力资源要素,直接影响着旅行社的对客服务质量,是旅行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队伍。一旦这支队伍在人员数量上剧减、出现涣散,就会威胁到旅行社的正常经营,导致旅行社运转困难甚至停业,从而影响旅行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大量导游的退出会对行业造成负面影响,威胁旅游业的良性发展[8]。《旅游法》实施一年以来,导游人员肩负的责任越来越大,但其生存状况及未来发展依然令人担忧,很多导游产生了转行的想法[9]。旅游人才大量流失,导致新时期各项高标准的旅游工作缺乏实施者和推动者,对旅游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不利。

三、《旅游法》对导游职业规范的影响

(一)导游职业道德

导游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导游工作过程中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导游人员从业敬业之基、兴业之本、效益之源[10]。长期以来,导游人员为获取高额收入,将大部分精力都用于诱导游客购物和增加自费景点上,成为了“专职导购、兼职导游”,“游而不导”现象严重,引致游客强烈不满;加上社会舆论的单极化宣传,导致导游职业呈现“污名化”,导游员在人们眼中丧失了社会信誉[11]。《旅游法》的实施取缔了导游的灰色收入,通过规定导游从事业务活动的“三应当四不得”约束导游行为,对导游的职业道德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与整治,有助于重塑导游人员的职业形象,促进导游行业的转型发展。

(二)导游服务质量

旅游消费是服务消费的高能级化形式,导游服务正是旅游接待服务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服务。然而,导游服务的社会声誉最差、满意度最低等问题尖锐地暴露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导游服务质量问题已成为我国旅游服务质量的一块“短板”[12]。《旅游法》从根源上禁止了导游私自牟利的行为,以法律强硬手段促使导游人员将工作重心从诱导游客消费调整到导游讲解、导游服务,让导游回归了正常的职业角色。与此同时,《旅游法》实施后旅行社产品价格上涨,跟团游客对导游的期望值提高,希望获得物有所值的导游服务,促使导游人员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与积累、进一步提高讲解水平和服务技能,以适应并满足旅游市场更高的要求。此外,《旅游法》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指定或者设立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使得旅游投诉渠道进一步完善畅通,对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四、《旅游法》对导游权益保障的影响

(一)保障导游合法收入

过去绝大多数旅行社都不与导游签订劳动合同,导游人员没有基本工资,甚至还要通过向旅行社“买团”、垫付游客接待费用等方式获取盈利机会,收入没有稳定保障,被戏称为无底薪、无保险、无保障的“三无”人员。《旅游法》规定旅行社“不得要求导游垫付或向导游收取任何费用”“应当全额支付导游服务费”,通过法律形式保障了导游的基础性待遇,结束了我国导游人员一直以来的“三无”生存状态,同时也明确了旅行社对所聘用的导游人员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从源头上为导游建立了稳定的收入渠道,以此维护了导游的合法权益[13]。

(二)推动导游协会的成立

导游协会组织对于维护导游人员权益、提升导游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导游协会在全国来说属于新生事物,我国仍缺乏以地理特点或区域范围为界定的导游协会,但在广东、云南、浙江等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已经出现了规范的导游协会组织。《旅游法》在规定导游义务的同时,也保障了导游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导游人员的自我维权意识,将促使各地成立导游协会或工会组织,当导游员与旅游企业之间发生利益纠纷和争端时,作为导游人员的代表者和代言人,站在导游员的立场为他们服务,保障其合法利益不受侵害[14]。

五、《旅游法》背景下导游职业发展策略

(一)建立导游人员差别薪酬体系,激发导游工作热情

对于导游人员的薪酬,在讲究公平的基础上,也要依据导游人员服务水平高低体现个体差异。一方面,旅行社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质量等级,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工资和服务费标准,形成基于服务质量考核的差别化薪酬体系,将服务质量与薪酬水平挂钩,以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鼓励导游人员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来获得更高的收益[5]。另一方面,可针对不同岗位、不同级别、不同工作年限的导游员设置不同的薪酬,并将薪酬的发放标准和不同层级导游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在企业内部进行公示,提高薪资发放的透明度,增强导游员对旅行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励更多导游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为旅行社多做贡献。

(二)注重导游培训的多元化和专业化,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导游服务质量的提升有赖于对导游的有效培训。旅行社要把对导游员的培训放在重要位置,使导游员在带团间隙可以提高自身理论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导游员的专业素养[15]。第一,对于新进导游必须进行岗前培训、跟团实习,培训考核合格后再派遣上岗,通过在入职阶段严格要求、严格培训,提高旅行社导游人员整体素质;第二,对在岗导游要不定期进行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技能、语言技巧、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等在内的各类岗位培训,并开展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等相关活动检验培训效果,形成完整的培训系统以提高其日常性的业务技能,提升导游队伍的综合素质;第三,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年审培训中要对导游人员严格训练、严格考核,重点加强对工作经验较少、服务技能不高的初级导游的培训,使其上升到中级导游的行列中,推动导游人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双提高。

(三)保障导游职业权益,合理规范导游市场

我国导游队伍之所以存在整体素质不高、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职业保障机制的缺失。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职业保障制度,与导游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以法律形式固化导游与旅行社之间稳定的劳动关系;落实社会保险的购买,使导游人员的生老病死能够有效得到社会的保障,从而提升对职业的安全感[16],降低导游市场人才流失率。在导游市场执法过程中,严格落实《旅游法》,关注导游生存状况,对违法行为要从严从快制裁,避免因包庇纵容、执法不严而导致的导游市场混乱,切实保障导游人员的职业权益[17]。

六、结语

上一篇:固定循环指令论文下一篇:教学策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