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绩效(共9篇)
旅游业绩效 篇1
1 引言
自20世纪以来, 中国旅游市场迅速发展, 红色旅游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也迈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现在旅游市场面临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经济最大化的双重要求, 迫切需要有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 共生理论被学者从生物学领域引入到旅游的行业, 与红色旅游的结合更是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评价旅游共生发展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所以本文通过对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共生及红色旅游共生绩效的发展和机理进行述评, 以期能够为其他学者提供一个参考。
2 概念
2.1 红色旅游
根据2004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纲要》对红色旅游进行定义, 认为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此概念对红色旅游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包括旅游活动、活动特点、吸引物旅游影响、旅游的意义等方面, 受到研究红色旅游学者广为认同。很多学者在提出此类概念时, 都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扩充。如张勇刚和游细斌提出红色旅游是指以“追求人类民主、独立公平的正义事业的各国革命党的纪念地、纪念物, 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遗迹为吸引物, 组织接待各国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旅游活动”[1]。
2.2 红色旅游共生
“共生” (Symbiosis) 被德国真菌生物学家安东.德贝里首次在1879年提出, 再由范明特·布克纳发展完善, 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20世纪之后, 共生理论逐渐被引入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共生概念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协同与合作是共生的本质, 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2]。旅游共生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出于对整个 (或局部) 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3], 它的基本内涵是指各个旅游共生单元, 包括产业内产业外等, 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发展, 寻求各方的共存和互惠共赢, 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根本目的是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红色旅游共生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人正式提出, 作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 红色旅游共生是指在红色旅游市场环境下, 红色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为促进整个 (或局部) 的发展, 实现市场总体目标, 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
2.3 红色旅游绩效
“绩效”一词来源于管理学, 其解释包括“成绩;成效”[4]、“功业;成绩”、“效果;功用”[5]。在我国学术研究中, “绩效”基本都以组合词形式出现, 包括管理绩效、工作绩效、生态绩效、绩效考核等[6]。随着旅游研究的发展, 相关的“绩效”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一些研究者并未对“绩效”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 认为绩效主要指效果、成效。另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对“绩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只是少量的从研究空间上来概括。结合相关研究, 作者认为“绩效”应为“成绩、效果”之意, 是对过去某个时间段针对某一问题在采取一定措施后所表现出的结果或效果。
红色旅游绩效的概念还没有被正式提出, 但是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的不同, 对不同的红色旅游绩效进行了阐述, 如李亚钦提出红色旅游景区组织绩效是指红色旅游景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特定发展目标的程度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7]。方世敏和曹红春提出红色旅游经营管理的绩效, 是指在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所取得的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有效产出, 它主要是运用数学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 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 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有效产出做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8]。
3 发展历程
3.1 红色旅游
通过对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整理, 截止至2013年底。以“红色旅游”为关键字搜索出7661篇文献, 如表1所示, 反映学术界对红色旅游研究的规律。红色旅游研究以2005年为界, 此前研究红色旅游的成果非常少, 自2005年起, 人们对研究红色旅游进入了一个发展期, 甚至没有很明显的起步期, 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段。2000年以前都是非常少的, 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到2001~2004年才有所增多, 到2005年红色旅游的研究迅速升温, 每年都是到达600篇以上的数量。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分段研究, 并提出了每段的特征。
3.1.1 萌芽时期 (1984~1999年)
在这个阶段, 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还没有正式提出, 只有少许几个在研究其他行业中提到红色旅游这个词, 没有对红色旅游内涵进行研究, 又或者在研究旅游资源中有提到这类文化旅游, 如李坚诚在研究井冈山市和宁冈县的旅游开发中就提出了“再现红色政权革命胜迹, 开发绿色天地自然风光”的理念[9]。
3.1.2 过渡时期 (2000~2004年)
2000年之后, “红色旅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张敏和诸新民在中国旅游报正式提出红色旅游这个概念, 这是学术界第一次有人提出红色旅游一词, 此后人们开始关注红色旅游的发展。这个阶段, 学者们纷纷对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过渡时期, 以江西红色旅游区的研究为主, 研究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发展也展开了序幕。
3.1.3 发展时期 (2005~2013年)
2005年后红色旅游研究进入了高潮, 在这个阶段, 学者们继续对红色旅游进行深入的研究, 与过渡时期的简单探索相比, 发展阶段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加的丰富, 涉及的行业也较多, 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 研究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如余凤龙、陆林、陈志永和李育等对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的发展大有前途, 但是又存在许多的问题, 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10]。第二, 怎么样进行红色旅游的发展, 提出了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王亚娟和黄远水对在红色旅游发展之初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归纳, 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1]。第三, 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发展阶段学者认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红色旅游发展的文化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有些学者对整个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有些学者针对不同的地区发展形势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探讨, 如毕剑通过对我国大量红色旅游实例、事例的分析和总结, 概括出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种常见模式:红绿结合模式、红古结合模式、红色演出模式、博物馆模式、旅游节庆模式、红色主题公园模式、体验参与模式[12]。第三, 红色旅游的产品和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想法, 如何开发红色旅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研究红色旅游的过程中, 学者也对红色旅游的资源的开发和产品的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如戴欣欣对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包括开发原则、开发方式、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途径、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体系等4个方面[13]。
3.2 红色旅游共生
以“红色旅游”+“共生”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笔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从2004~2013年底, 仅仅只有21篇, 数量很少, 如表2。目前红色旅游研究虽然较多, 但是共生的理念引入旅游研究时间较短, 红色旅游与共生概念的结合也只是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2004~2009年期间, 学者们只是在对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提到了共生的一词, 认为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和谐共生的发展, 如杨效忠和王庆斌等在研究皖西红色旅游发展中就提出独立型、共生型和依托型三类A级红色景区创建模式, 梳理了红色旅游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和保护体系[14]。但是没有对红色旅游概念进行阐述, 2010年后, 共生的理念被广泛的运用到旅游行业, 红色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也继续发展, 共生已经在旅游界进行了明显的阐述, 但是红色旅游共生的机理还是没有明确的研究, 但是在旅游共生研究的基础上, 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也有其自身的成果, 有些学者利用共生理念对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区域的构建、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如何海斌和王荣林利用共生理论, 分析长治市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提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三个层面, 即同质共生层、异质共生层与外部竞合层[15];叶甬渝结合自然界的共生理论分析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条件, 并基于共生理论提出发展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对策[16];高科和刘海洋通过对共生理论和红色旅游的研究回顾, 从产业、区域、产品、管理、利益、文化等6个方面构建了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 并提出了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路径[17]。
3.3 红色旅游绩效
以“红色旅游”+“绩效”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作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的研究从2007~2013年底, 仅仅只有16篇, 数量很少, 如表3。红色旅游与绩效的研究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这个阶段主要以研究湘潭为主,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绩效进行探讨, 曹红春在研究国内外关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文献的基础上, 试图将服务质量理论应用到红色旅游景区中, 通过实证研究, 探讨期望服务水平、感知服务绩效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与景区顾客即游客满意度的关系, 并构建研究模型, 从而为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制定措施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建议、对策[18];邹艳基于功能视角, 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和层次分析法, 从绩效评价出发, 对红色旅游节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19];阎友兵和殷建立基于社区居民视角, 从政治、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含有13个测量指标的红色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各指标权重, 并对韶山展开实证分析[20]。
4 旅游共生的研究内容
26年来, 我国旅游共生研究内容丰富, 多样, 本文通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后整理得出, 至今为止我国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大概可以归纳为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讨论以及个案研究3个方面。
4.1 旅游共生的理论研究
4.1.1 关于旅游共生的内涵
对共生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定义, 是研究共生问题的基础之一。共生理论 (Symbiosis Theory) 最先发展于生物学领域, 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对共生进行明确的定义: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 是一起生活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200多年前, 经济学家也发现现实经济中也存在共生的现象, 时至今日, 共生理论的研究也渗透到其他各领域, 但不同的领域对共生的界定也不同。就旅游行业而言, 由于迄今为止学者们在实际研究中运用“共生”概念的目的各有不同, 所以“共生”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 但目前学者们对“共生”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对旅游“共生”进行界定, 认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 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形成的具有一定形式的关系, 如《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吴泓、顾朝林, 2004) 、《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模式研究》 (张健华、陈秋华、余建辉, 2008) 等。二是认为共生内涵包括同质共生和异质共生两个层面, 如《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钟俊, 2001)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 (黄细嘉、邹晓瑛, 2010) 等。
4.1.2 关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是共生的三个基本的要素, 学者们对旅游共生的探究都是从这三个要素着手。班倩倩 (2013) 对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的要素进行了阐述, 从共生单元, 共生模式, 共生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适用性研究的分析[21]。唐仲霞、马耀峰和魏颖 (2012) 对青海和西藏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22]。陈玉涛 (2011) 对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的共生模式进行探索。[23]。孙长青和孙冬玲 (2012) 选取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旅游资源、人均GDP、人均旅游产出、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四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选取理念、活动、视觉三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象参量, 对其进行共生单元的定性、定量分析[24]。黄细嘉和邹晓瑛 (2010) 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 研究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理想共生模式, 对构建互动合作共生模式的城乡红色旅游区进行探讨[25]。共生研究发展至今, 学者们对共生模式的相关研究是最多的, 共生单元的研究没有单独的研究, 许多成果也只是作为一些模式研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其他研究竞合机制中的一部分, 单纯研究共生环境几乎是没有, 仅仅少数只是在文章中有所提及, 如朱德亮和张瑾 (2012) 在研究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中, 以无锡影视基地为例分析了旅游开发的共生环境[26]。
4.2 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有关近年来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作者通过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 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复杂, 多样, 杂乱, 研究的热点较多, 如区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共生空间结构、旅游共生机制、古村落旅游共生、利益相关者共生、旅游与环境共生等都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研究成果, 选择目前几个比较热点的问题进行分析, 如下所示:
4.2.1 区域旅游共生问题
目前区域旅游对产业发展的融合和对经济的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因此区域旅游在学术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学者引入共生理论, 作为旅游同质共生研究类型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点, 近期学者们对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讨较多。王东红 (2009) 打破前人仅从经济学角度诠释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惯例, 在共生理论的视角下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进行了探讨研究[27]。在探讨如何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区域旅游共生均衡的最理想状态, 袁尧青和文红 (2011) 认为其措施与途径主要有:强化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合理分工;整合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品牌与形象, 共拓市场, 提高整体吸引力;加强共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激发区域旅游发展创新, 强化区域旅游整合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网络, 完善旅游发展调控机制。为了解决由于“政区分割”产生的旅游发展问题[28]。张慧霞和刘斯文 (2006)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点、线、面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促进该地区旅游共同发展[29]。
4.2.2 乡村旅游共生问题
现在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成为一种趋势, 导致我国城市人口众多, 虽然城市资源丰富但是毕竟人均占有资源较少, 为了减轻城市压力, 也为了提高农村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乡村旅游成为现在人们关注的热点, 但是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学者们煞费苦心寻求多种解决之道, 如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近几年研究者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共生”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邹统钎, 陈序桄 (2006) 考虑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 针对外来经营者和本土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提出乡村社区和外来企业“双赢”的经营者共生模式, 主要包括共享机制、协调机制、一体化机制[30]。易开刚和俞富强 (2010) 基于共生视角, 针对“农家乐”经营不规范、卫生不达标、服务质量欠缺等问题, 对“农家乐”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提出“股份+合作社”式的“农家乐”新型经营模式。
4.2.3 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问题
班倩倩 (2013) 以旅游景区和节点城市为基本共生单元, 以水陆空交通网络为共生界面, 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分为4个阶段:发展初期 (1992~1997) 、发展期 (1997~2003) 、成长期 (2003~2009) 、后三峡旅游时代 (2009年以后) , 此外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形成原因进行探索, 认为主要有自然演化, 发展干预两个因素。陈志军 (2008) 分析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并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划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牟红和雷子珺 (2013) 对旅游共生的空间结构成因有类似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原生轴、共生廊、构造带、基底圈在内的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空间时序结构, 并根据空间共生要求, 以强化共生边界为目的, 构建了长江三峡“点-轴-圈-网”的旅游共生空间要素结构[31]。
4.2.4 古村落旅游共生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而非物质遗产大部分都存在于一些偏远的古村落群中, 所以有关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赵红莉 (2013) 为了解决下梅古村落旅游发展存在的资金短缺、开发商与村民利益冲突等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出共生模式来实现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并提出一体化共生是古村落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理想组织模式[32]。毛长义、张述林和田万顷 (2012)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类型古镇旅游, 根据现实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 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 (线) 带动下的“古镇 (村) -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 (村) -古镇 (村) ”共生模式, 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 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 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33]。刘仕瑶 (2012) 明确的提出近年我国的古村落是旅游开发的热点, 还以贵州青岩古镇为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对当前古村落旅游开发所面临的矛盾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建立保护式开发的途径, 以促进旅游开发与古村落保护的共生。
4.3 旅游共生的个案研究
旅游共生研究中利用共生理论分析案例的文章占了论文数量的很大部分,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王金伟和王士君 (2010) 以汶川地震后的四川为例, 构建包括产业共生、区域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文化共生和环境共生6个方面的黑色旅游共生模式[34]。郭文和王丽 (2008) 在理论界所公认的“无锡模式”一体化共生的基础上, 对依托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区位及选址市场优越性、影视与旅游产业融合性及文化同存的“四位一体共生”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管理共生、产业共生、区域共生和文化共生4个方面[35]。杨桂华 (2005) 利用共生理论构建包括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和载体-生态旅游环境4个方面在内的生态旅游四维目标模式。邹统钎和陈序桄 (2006) 从共生理论入手, 将乡村旅游目的地当地经营者及外来经营者纳入共生单元范畴, 基于共生理论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之“经营者共生”战略。在此基础上, 结合北京怀柔区北宅村的情况, 以鹅和鸭农庄为例, 对“分工共生”和“合作共生”两种经营者共生模式进行深入探讨[36]。
5 结语
通过对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共生和红色旅游绩效的有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笔者认为, 国内关于红色旅游的相关研究呈现一定的趋势, 目前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兴趣非常高涨, 有不少学者引入不同行业的研究方法和概念, 对红色旅游进行不同层面的研究, 但是红色旅游共生和红色旅游绩效的研究非常少, 在现在讲究和谐共生发展的阶段, 红色旅游势必要继续研究与共生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又要求人们对红色旅游共生理论在实际中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认识, 故而红色旅游绩效的研究还将继续进行。
旅游业绩效 篇2
申报表填报说明
本表适用于参与省级旅游专项资金申报的单位,要根据省级旅游专项资金的总目标、阶段性目标,报送具体项目的绩效目标,作为项目评审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一、项目名称:按规范的名称填写。
二、项目单位名:填写项目单位全称。
三、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单位的负责人。
四、联系电话:填写项目单位负责人联系电话。
五、项目开始时间:填写项目计划开始时间。
六、项目结束时:填写项目计划结束时间。
七、项目申请理由和主要内容:应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公共财政支出方向、范围,包括专项资金的扶持方向、与单位职能的相关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对以前资金实施时间、完成情况和实际支出也要予以说明。
八、申请财政资金:按照申报要求填写计划申请财政资金额度。
九、单位自筹:单位自筹资金额度。
十、项目投资概算:对专项资金规模提供明细的测算依据及说明。
十一、项目绩效目标:描述项目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
(一)长期目标:概括描述延续性项目在整个计划期内的总体产出和效果。
(二)阶段性目标(目标):概括描述项目在本所计划达到的产出和效果。
十二、长期绩效目标:是对延续性项目长期绩效目标的细化和量化,一般包括:
(一)产出指标:反映项目根据预定项目计划完成的产品和服务情况。可进一步细分为:数量指标,反映项目计划完成的产品或服务数量;质量指标,反映项目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达到的标准、水平和效果;时效指标,反映项目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及时程度和效率情况;成本指标,反映项目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所需成本,分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等。
(二)效益指标:反映与预定目标相关的财政支出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等。
(三)服务对象满意程度指标:反映服务对象对财政支出效果的满意程度。根据实际细化具体指标。
(四)指标内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细分的绩效指标确定为具体内容。
(五)指标值:对指标内容确定具体值,其中,可量化的用数值描述。不可量化的以定性描述。
(六)备注:反映“指标值”的填报依据或基准数据、考核指标的方式等。其中。“填报依据”指填报指标值的相关政策文件规定;若无政策依据,该栏需填“基准数据”,可以是过去三年的平均值、以前某的数值、平均趋势、类似项目的先进水平、行业标准、经验标准等。
十三、绩效指标:是对项目绩效目标的细化和量化。
(一)上年实际值:上指标实际完成值。
(二)指标预期值:本预期要达到的指标值。
(三)其余事项填写参照“长期绩效指标”
旅游业绩效 篇3
关键词:多元化;绩效;因子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旅游业越来越多的重视,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旅游集团作为带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已成为我国整合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这些旅游集形式多样、规模不一、经营业务有所区别,在发展和经营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区别。
因此,本文就旅游企业集团要不要实行多元化的问题,通过选取我国已上市的20家实行多元化和未进行多元化的旅游集团进行了相关实证分析,以探索旅游企业集团多元化与其绩效之间的关系,希望为我国旅游集团的经营和发展提供有用的建议和决策依据。
二、文献回顾
如何衡量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是多元化与企业业绩关系研究的一个首要的问题。虽然大多数研究者们都认为多元化是指企业经营两种以上的行业,且这几种行业都不是横向整合,或纵向整合所形成,但对多元化战略衡量的研究却不一致。
(一)多元化分类方法综述
实行多元化发展,会使人首先想到的是企业多元化战略所涉及的行业数目。因此,安索夫和戈特(Ansoff,1985;Gort,1962)等最初研究多元化战略时采用企业经营所涉及行业数目的多少来衡量企业进行多元化管理的水平。潘罗斯(E.T.Penrose,1959)认为多元化包括最终产品的增加、垂直一体化的增加以及企业运作的基本领域数量的增加。他的定义弥补了安索夫多元化定义中的不足,更接近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实质。
(二)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从国际研究状况看,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Rumel(1974)首次将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结合起来,并对各种多元化类型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研究,赞成企业实行相关多元化经营。然而,Bettis和Hail(1982)对Rulnelt的结论提出了质疑,他们用总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的标准方差,对企业多元化战略和企业收益和风险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多元化对企业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
从国内研究状况看,朱江(1999)实证研究我国146家上市公司1997年的年报,发现多元化程度和企业的业绩并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但多元化企业的经营风险很低。马洪伟和蓝海林(2001)研究了我国工业企业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采用多元化战略经营的企业较少,并且各个业务之间的相关性较弱,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与经营绩效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
显然,关于企业多元化发展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学术依然是众说纷纭,并未达成统一的意见,但是对企业多元化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能够给企业的在发展模式上的选择提供指导性意见却是一致的。
三、研究方法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文在结合行业分类指标,运用鲁梅尔特对多元化和非多元化划分的方法選取我国目前在沪市和深市上市的10家实施多元化发展和10家实施非多元化发展的家旅游集团,对其多元化、非多元化发展模式与其绩效关系在SPSS17.0平台上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为了更全面、更完整地评价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本文根据以下原则选择了初步的财务指标:(1)指标以尽可能地多地反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为原则;(2)指标数量不应过多,以避免不必要的权衡和重复;(3)指标尽量为相对指标,而非绝对指标。
根据上述原则选择了10项财务指标,分别如下:
(1)净利润增长率,是指企业当期净利润比上期净利润的增长幅度。
(2)每股收益,是指本年税后利润与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值。
(3)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百分比。
(4)存货周转率,是指平均存货与销售成本所得到的比率。
(5)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销售收入除以平均应收账款的比值。
(6)股东权益比率,是指股东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7)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
(8)总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
(9)主营业务利润率,是指主营业务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百分比。
(10)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之差与上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
根据上述指标反映的财务特征,分为五大类:1)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如每股收益等;2)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如流动比率等;3)反映企业资产营运能力的指标,如应收账款周转率;4)反映企业主营业务情况的主营业务收增长率;5)反映企业扩张能力的指标总资产收益率等。
从以上得分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上市旅游企业集团多元化发展模式优于非多元化发展模式的经营绩效。此结论与我国上市旅游集团目前的发展现状基本相符,旅游集团的多元化战略的确在现阶段为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绩效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说明多元化策略在促进企业集团发展方面的确具有协同效应等很多优势特点,但是同时也说明我国旅游企业集团还没有充分的去挖掘旅游业的经济效应,这与我国旅游业本身所具有极大经济发展潜力的现状不是很相符。在我国这样一个旅游业经济潜力巨大而旅游资源和市场开发又不完全的巨大市场,旅游企业集团完全有机会在旅游业本身大有所为,而且旅游企业集团对旅游业本来就很熟悉,因此,旅游企业集团可以在非多元化上,例如专业性和主导型这种模式上下功夫,深挖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促进自身的发展。
五、结束语
本文就我国上市旅游企业集团是否实施多元化战略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并得出我国上市旅游企业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优于实施非多元化战略的结论。但由于数据源的限制、数量有限的样本、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只能算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还希望广大有识之士对我国旅游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与其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蒋晓波.我国国有旅游饭店资本存量结构调整初探[J].旅游学刊,2000(2).
[2]黎洁,赵文红.旅游企业经营战略管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21.
[3]祈顺生著,归核化战略[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5—126.
[4]RumeltRichardP.DiversificationStrategyandProdigalit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2,3(4):359—69.
[5]Ansoff,I.H..StrategiesforDiversific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85.
[6]Gort.CorporateFocusandStockReturn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62:67—87.
[7]RumeltRichardP.Strategy,Structure,EconomicPerformance.[M].DivisionResearch,HarvardBusinessSchool,Boston,1974.
[8]BettisRiehardA..HallWilliamK.DiversificationStrategy,AccountingDeterminedRisk,andAccountingDeterminedReturn.[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2,25(2):25—264.
[9]朱江.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经营业绩.[J],经济研究,1999,11:54—61.
旅游业绩效 篇4
一、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 一) 研究方法
科学合理地考察研究对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进而进行多角度的、综合性的分析。主成分分析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它将多种指标综合处理,以最终少量指标反映整体信息,较好地实现了降维思想的应用。假设原始变量的m维空间,需要找到新的m个坐标,两者的空间关系可以表示为[13]:
其中,l表示新变量,( l < m) ,反映了事物原有的绝大多数信息,p为原始变量的主成分,每个新变量均为原始变量x的线性组合[13]。本文运用SPSS软件,分别对1998年、2008年所有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每个主成分的得分值,并以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与各主成分间的加权求和得到两个年份的旅游业绩效系统总分值和子绩效得分值。
其中Ai为第i个城市旅游业绩效总得分值,D为第j个主因子在第i个的样本得分值,ωi为第j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4个主因子累计贡献率的比重。
( 二)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城市旅游业绩效评价核心是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旅游业绩效评价指标,鉴于目前国内外旅游业绩效评价标准尚未出台,以往的评价体系更多的关注旅游业收入,围绕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展开,实质上,旅游业绩效评价是一个综合的、关联性强的多指标多层次的综合评价,不仅要体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市场客源份额的占有量,更要反映旅游业投入和产出的效率问题,以及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公平性。综合以上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4],参考政府部门相继制定的服务业考核绩效的评价体系,并按照科学性、代表性、可比性、 量化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建立了转型期城市旅游业绩效系统评价体系 ( 表1) ,该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和20个指标层。文章以泛长三角地区42城市为研究单元,在时间序列上选取1998年、2008年两个时间断面,文中涉及所有基础数据均来自1999年、2009年 《江苏省统计年鉴》、 《浙江省统计年鉴》、 《安徽省统计年鉴》、 《上海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以及各地级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城市旅游业绩效系统空间分异特征
( 一) 主成分因子的提取
借助SPSS17. 0软件,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结果通过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并对因子载荷矩阵加以旋转,得到主因子载荷矩阵 ( 表2) 。结果显示,KMO值为0. 836,适宜进行主成分分析,经方差极大法旋转后,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 473,包含了20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说明选择4个主成分较为恰当。由主成分载荷矩阵可出看出,第一主成 分与X1、X2、 X5、X8、X12、X14、X19有较大正相关,根据其代表的意义判断为经济绩效因子; 第2主成分与X4、X6、X7、X11、X17有正相关,判断为市场绩效因子; 同样,第3主成分与X3、X10、X13、X16以及第4主成分与X9、X15、X18、X20分别判断为效率绩效因子和公平绩效因子,尽管在时间上变化存在差异,但相关主成分反映的实质没有改变,因而下文中依然运用四个子绩效的原始名称。
( 二) 城市旅游业绩效子系统空间分异特征
城市旅游业绩效不仅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还反映在地域空间上,本文利用上述计算得出的主成分因子得分以及公式 ( 2) ,分别计算出城市旅游业绩效系统总分值和各子绩效得分值,结合Arc GIS9. 3软件平台,采用最佳自然断裂点法进行分级,得到1998年和2008年经济绩效、 市场绩效、效率绩效、公平绩效的空间分异图 ( 图1 - 图4) 。
1. 经济绩效空间分异特征。经济绩效对于旅游业绩效整体而言贡献度最大,在得分值上明显高于其它子绩效,1998年绩效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上海和巢湖,分值为1. 037、 - 1. 293,较之2008年,表现较低的得分值,在平均值上,后者是前者的近两倍; 区域差异上主要以江浙沪分值较高,较低值基本位于安徽省内,其中,高于平均值的城市占据比例分别为61. 90% 、52. 38% ,说明经济绩效的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在总体上提高的情况下,2008年高分值与低分值的差异距离增大,这一现象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吻合,快速发展的经济速度对于经济绩效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经济绩效差异的加大也进一步加剧了地区旅游业绩效水平的整体不协调; 在空间上,两个年份变化较大的主要在浙江地区,宁波经济绩效水平提高的较为显著,丽水、金华、台州经济绩效水平提高较慢; 在区域上,江苏省整体上与浙江省相比,表现出更为显著的绩效水平提高,尤其到了2008年,浙江南部的丽水、金华等城市转换到较低值区域,加大了与江苏省城市的差距 ( 图1) 。
2. 市场绩效空间分异特征。市场绩效一定程度上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反映了生产市场和消费市场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市场绩效越高,反映了区域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较高,反之,市场发育 程度较低。图2可以看出,高于1998年平均绩 效的城市 有30个, 占据比例 为71. 43% ,高于2008年平均绩效的 城市有28个, 占据比例为66. 67%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2008年较之1998年,城市旅游业市场绩效地区差异呈现加大态势,且得分值表现为增大。在地域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特征,1998年高值区域主要在上海、苏锡常、南京以及杭州与宁波,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安徽的豪州、阜阳、六安、池州等城市,到了2008年,高值区集聚增多,在数量上较之1998年增加了5个,且高于平均值的城市有29个,占据比例为69. 05% ,较低的得分值区域数量上明显减少,总体格局上2008年较之1998年,表现出更多的较高绩效值。这一时期主要得益于国内旅游业和入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和空间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增大 ( 图2) 。
3. 效率绩效空间 分异特征。通过图3可知, 相比其它子绩效而言,在得分值上处于最低的一个子系统,说明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旅游业效率绩效水平总体较低,旅游业投入与产出的配置比例不合理,这与如今的旅游业粗放型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劳动密集型、技术投入比重较低成为旅游业效率提升的最大障碍。尽管效率绩效2008年得分整体上高于1998年,但高值区域城市数量减少, 低值区域城市的数量却呈相反态势,且呈现高度集聚的特征,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旅游业效率绩效总体水平的提升。其中,1998年高于平均得分值的城市有23个,占据54. 76% 的比例,2008年高于平均值的区域城市数量为21个,占据比例为50% ,两个年份低于平均值的区域城市主要集中在安徽省,分别占据 安徽省总 城市的70. 59% 和76. 47% ,处于中间水平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江苏的中北部和浙江的西南地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反映在空间上,以较低值区域代替了原来的较高值区域,当然,这里的高值与低值、较高值与较低值均是相对意义的表述,是在同一年份的数值大小的比较,不具有绝对意义。
4. 公平绩效空间分异特征。公平性是旅游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加强对旅游业公平性的探索,以便为游客和城镇居民提供共享的平台。通过图4可以看出,泛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公平绩效高值区域和低值区域所占比例均较小,绝大多数城市处于中间水平,说明公平绩效总体水平较低,主要由于旅游业从业人数在地区就业总人数中的比例较小,加上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化步伐加快,居民所享有的公共绿地面积减少,城市发展为居民提供的服务设施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制,同时,旅游专业院校开设比例在整个城市所占的比例不高, 尤其是提供的高等专业教育机会较低,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旅游专业人才的短缺,以上因素延缓了旅游业公平绩效水平的整体提升。公平绩效值最大的是上海,其增幅率为4. 38% ,而效率值最小的池州,增幅率分别为31. 54% ,这也在另一方面说明了绩效水平的增加速度和效率值的大小不成正比,效率值较低的城市,其增幅率往往较高。 因而,对于目前尚处于公平绩效较低的城市来说, 加大旅游业公平性的投入,势必对于整个旅游业绩效水平的提高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城市旅游业绩效系统空间类型划分
结合公式 ( 2) 计算得出泛长三角城市旅游业绩效总得分,利用GIS软件按照最佳自然断裂点法将其空间化,绘制出1998年、2008年泛长三角城市旅游业绩效空间分异图。在此基础上,按照得分划分为四个类型区域,即高水平绩效区域、较高水平绩效区域、中等水平绩效区域以及低水平绩效区域 ( 图5) 。其中,高水平绩效区域在空间上呈现扩大态势,由1998年的9个城市增加到2008年的12个城市,所占比例 由21. 43% 相应增加 到28. 57% ,整体格局向南北两侧扩大; 较高水平绩效区域总体上呈现缩小态势,城市比例由1998年的38. 10% 变化到2008年的28. 57% ,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浙江两省; 中等水平绩效区域分布没有规律性,整体格局较为分散,所占比例较小; 低水平绩效区域以安徽省的大部分城市为主,总体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占据区域城市总数的23. 81% 左右,这也与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水平整体较低有密切联系。上述数据分析表明,转型期的泛长三角地区城市间旅游业绩效水平差异显著,以安徽为主的低水平集聚较多,尽管当前安徽致力于发展旅游业,而事实上,除合肥和安徽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尚可外,其它城市旅游发展均处于较低水平,不足与长三角城市展开竞争,近年来,急需改变现状, 立足发展实际,形成旅游精品,在泛长三角地区打造出自身的特色,形成最广泛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旅游业绩效水平的整体提高。针对旅游业绩效系统的空间类型划分,客观上为泛长三角城市旅游业发展进行分类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四、转型期城市旅游业绩效子系统演变趋势 分析
本文在分析城市旅游业绩效系统空间分异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究绩效子系统的时空演变趋势,分别对1998年、2008年的子系统进行趋势拟合 ( 图6) 。可以看出,两个时间断面子系统的演变趋势较为相似,呈现相对一致的波动特征。趋势方程的总方差、常数项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 显著水平小于0. 05) ,拟合优度R2达到0. 8以上,精度效果较好 ( 表2和图6) 。从波动的峰值和谷值看,波峰总是出现在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 比如,上海、南京、杭州等。波谷较多的出现在安徽省的部分城市,从拟合曲线看,总体回归系数绝对值远小于1,说明泛长三角城市市域旅游业绩效子系统差异绝对量较小,但在时间尺度的变化上, 市域间子系统的相对差异在短时期内依然存在。拟合曲线的选择上,初步选取了线性回归、对数回归以及指数回归,综合比较后发现,线性回归的拟合曲线更有代表性和规律性,也说明了泛长三角城市旅游业绩效子系统演变趋势符合线性增长模式。
五、结论与讨论
综合运用SPSS和Arc GIS软件定量分析转型期泛长三角城市旅游业绩效系统空间分异特征,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了探讨,得到以下结论:( 1) 多年来,泛长三角城市旅游业绩效水平总体上处于增大态势,表现在空间格局上,以江浙沪所属城市绩效值较高,安徽多数城市绩效值较低,且经济绩效对于整体绩效的贡献度最大,效率绩效贡献度最小,商品零售业的发达程度、旅游促销手段的运营模式、游客消费水平以及旅游业投入比重等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 ( 2) 旅游业绩效作为一个综合系统,系统功能的完美发挥关系到旅游业的顺利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转型时期旅游业子系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分异,客观上形成了旅游业绩效系统不同的空间类型。其中,经济绩效系统区域差异格局显著,在整体绩效值提高的情况下,高值区与低值区差异的距离增大; 市场绩效系统地域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特征; 效率绩效系统和公平绩效系统相比其它两个子系统,数值上较低,但效率值的增幅率较高。 ( 3) 城市旅游业绩效子系统演变趋势呈现波动性特征,且两个时间断面的演变趋势较为相似,表明了泛长三角地区市域间旅游业绩效子系统差异绝对量较小,但在时间尺度的变化上, 市域间子系统的相对差异在短时期内依然存在,且这种演变趋势符合线性增长模式,未来有着更为广阔的提升空间。
当前,旅游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宏观经济大转型的背景下,开展旅游业绩效系统空间分异及其趋势拟合研究,对于认清旅游业发展态势,提升旅游业绩效水平,把握旅游业的转型方向,缩小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然而,多年来,旅游业绩效问题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对于快速发展的泛长三角地区无疑是一个障碍,使其无法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优劣,因而,有必要加快制定旅游业绩效评价标准的出台, 为各级政府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本文选取1998年、2008年两个时间断面,综合运用SPSS和Arc GIS软件定量分析泛长三角城市旅游业绩效系统空间分异特征,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了探讨。泛长三角城市旅游业系统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空间格局表现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绩效值较大,安徽省的旅游业绩效值较小,子系统绩效值与旅游业发展水平呈较高的线性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划分城市旅游业绩效类型,并基于时空尺度对城市旅游业绩效子系统进行趋势分析与拟合,表明子系统演变趋势符合线性增长模式,有着较好的提升空间。
旅游业绩效 篇5
关键词:旅游,公共服务,360度绩效评估
1 引言
旅游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 以满足旅游者共同需求为核心, 不以营利为目的, 具有明显公共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称。近年来, 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 三大市场旅游人数迅速增加, 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随着旅游业大众化、散客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 广大游客更加注重旅游服务的品质, 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 要求更高。同时, 各地方政府也逐步认识到发展旅游公共服务的重要性, 各级旅游主管部门逐步把旅游公共服务作为其核心职能之一。而旅游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工具, 其评估方式和工具的选择不仅关系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还对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传统的旅游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一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内部评估, 评估指标和程序缺乏科学性, 评估结果往往流于形式。本文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践需要, 分析在多元评估主体下旅游公共服务评估的功效, 并构建旅游公共服务的360度绩效评估模型, 以指导实践需要。
2 360度绩效评估的内涵及特征
2.1 全方位多视角的评估方式以及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360度绩效考评 (360-degree feedback) 也称为全视角考评或多个考评者考评。就是由被考评者的上级、同事、下级和客户 (包括内部客户、外部客户) 以及被考评者本人担任考评者, 从多个角度对被考评者进行360度的全方位考评, 再通过反馈程序, 达到改变行为, 提高绩效等目的。360度绩效考评最早兴起于英国军方, 上世纪50年代被引入企业, 到80年代日趋完善并成为跨国公司人力资源评价与绩效评估的首选工具。360度评估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从多个角度来反映被考评者的工作, 使得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和可靠。特别是将被考评者对工作的认知纳入考评指标的范畴内, 使考评起到“镜子”的作用, 为考评各方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2.2 考评程序的系统性以及反馈信息的多样化
360度反馈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建立在管理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如测量理论、印象管理理论和控制理论等具体理论工具。评估过程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阶段, 即确定评估目的、评估方式、进行各种相关培训, 对多源评估和收集评估信息、进行反馈以及事后培训等环节, 各环节又是互动的。通过严格规范的系统化程序, 使被考评者和评估者清楚的了解评估的每一步骤, 提高组织和个人的期望。同时, 运用360度进行绩效评估可以使被考评者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考评信息, 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明确个人工作业务能力、人际沟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更加清楚合理的认识自己的工作状况, 为评估对象的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充分的信息。
2.3 合理化的互动机制以及考评结果的科学化
360度绩效评估是多个考评者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可以增强组织共同发展的氛围, 激发被评估者的积极性, 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促进组织中的团队建设。另一方面, 考核主体的多元化, 指标的全面性和程序的规范化等都增加了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使评估对象对考核结果的信任度增加。通过对考核结果的横向和纵向比较, 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能, 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 旅游公共服务应用360度绩效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3.1 旅游公共服务提供者政绩观严重, 缺乏绩效考核的意识
政府向社会提供的旅游公共服务产品, 其产出结果很难用具体数值来衡量。这就导致部分官员单纯追求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GDP大做文章, 把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收入的增加作为考核的主要目标。绩效考核的单一性和片面性使得经济发展成为衡量景区工作的主要指标, 重经济轻旅游公共服务, 重视短期利益和个人利益, 忽视长远的发展。由于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尤其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景区, 片面的追求经济收入, 忽视生态保护, 不仅损害游客的利益也不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3.2 旅游公共服务绩效考核缺乏应用相关的评估方法, 评估方式单一, 评估指标不具有针对性, 考评过程缺乏科学性
一般旅游公共服务所采用的评估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评估, 往往是上级根据下级的工作表现和供给状况进行评价, 主观性和随意性强。很容易因上级对下级存有偏见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能力给予较低的评价, 或上级对旅游公共服务工作不甚了解或夹杂个人利益等, 带来考核结果的不公正;其次, 单维度的考核也不利于真实全面的了解被评估者的整体工作;再者, 单维度的考核很容易使评估对象对评估结果产生怀疑, 很难让人信服。此外, 评估指标也比较笼统, 模糊不清, 只是从总体上规定了考核项目, 没有根据具体的公共服务有针对性的设置指标体系, 难以量化。评估过程成为走过场的形式, 如员工的年终总结, 个人报告等。不仅会挫伤优秀员工的服务积极性, 也会造成单位内部的整体效率低下。
3.3 旅游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方面存在问题, 社会和公众参与不够
在实际考核中, 有的单位只是简单的将员工的考核结果分为几个等级, 没有公布具体的考核依据。考核的主观成分比重较大, 暗箱操作明显, 为了“不得罪别人”, 大多数的员工都可以获得较高的绩效评价。考核结果也没有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 对考核不合格的公共服务项目没有认真的分析其不足的原因, 甚至没有反馈考核结果。由于评估过程中政府的独特性和权威性, 游客、社会组织等社会公众参与的缺失, 公众很难对评估结果进行评判, 导致绩效管理的权威性和专业化丧失, 评估过程的表面化形式化严重, 降低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 360度绩效评估应用于旅游公共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4.1 360度绩效评估能够拓宽游客及第三方组织的参与渠道, 实现公众与公共服务提供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360度评估的特征之一就是从多角度收集评估信息, 尤其是外部服务对象的信息。公众参与评估的过程既是一个对政府部门绩效加以评判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民有序表达自己利益和要求的过程, 这无疑会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和公信度。作为切身体验的游客, 对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好坏本身就具有最大的发言权, 理应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与服务提供者保持密切的联系。而服务提供者也应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在服务之中, 接受游客及第三部门的监督。游客及第三部门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不仅可以增加旅游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和开放度, 提高各方对旅游公共服务的满意率, 还可以提高游客的参与热情和监督意识, 进一步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
4.2 旅游公共服务360度绩效评估能够强化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意识与效能行为, 有助于打造高效、责任和服务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传统的旅游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往往是一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评估。忽视了公众对服务的评价。360度评估模式形成了上下级、同事之间和单位外部共同评议的机制, 通过这种机制, 服务提供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对于旅游公共服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认识服务中的不足和缺陷, 改进服务质量和方式。尤其是游客的评价, 可以使服务提供者更加准确的了解游客的需求, 把握服务提供的重点和方向, 始终围绕游客最关心的问题去开展工作。同时, 被评价者为了获得各方的高评价, 会扭转工作作风,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
4.3 旅游公共服务的360度绩效评估可以增强信息的反馈和交流, 有利于建立更加融洽的工作层级关系
建立高效、透明、顺畅的行政运行机制是政府改革的重要方面和迫切要求, 决策权、执行权以及监督权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加速行政效能以及实现政务公开建设。受官僚制的影响, 旅游公共服务提供者内部的行政运行机制一直表现为下级对上级的惟命是从, 下级的工作表现主要通过上级进行评价, 下级对上级的工作无权发表意见。实行360度评估, 可以增加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交流, 下级的合理建议和正确看法可以通过正确的途径与上级沟通, 增加下级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级也可以通过反馈信息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 从而建立更加民主、顺畅和融洽的工作关系。
5 360度绩效评估在旅游公共服务绩效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5.1 明确360度绩效评估的主体
评估主体的选择是评估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既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 又必须符合成本、效率的原则。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的提供主要是由政府下属事业单位即旅游景区供给, 所以旅游景区作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需要接受各方, 包括自己内部的评估;当地政府是服务的间接提供者, 主要提供资金、政策和规划指导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也对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考核;行业主管部门则根据自己所管辖的内容对景区进行评估, 如交通部门则主要负责对景区道路交通的管理;专业的评估机构作为第三方评估力量, 可以委托给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专门的评估企业进行, 可以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游客作为服务的直接接受者, 在评估中所占的权重不应过低。
此外, 绩效评估需要一个专门的评估机构, 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旅游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委员会, 负责对旅游公共服务评估标准指标的制定、评估的实施和结果的反馈。评估委员会的组建除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员外, 还必须包括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景区工作人员、行业主管部门的员工、专业评估机构人员和社会公众。以此保证评估委员会的专业性和广泛性, 增加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5.2 明确考核标准, 设置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的目的之一就是激发评估对象的积极性、挖掘评估对象的潜能。那么考核标准的制定就必须科学合理, 既不能太高, 挫伤景区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 也不能太低, 使提供者很容易达到, 埋没服务提供者的潜能。所以, 考核标准应该是带有一定的挑战性, 而通过提供者的努力又可以实现的目标。考核结果功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指标和标准体系的设立。指标体系的设定应遵循客观、科学、可行的原则, 即所有的考评指标都是具体可量化的, 这就要求在考评中坚持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评方法。既要把工作业绩、工作能力、服务态度等作为一级指标, 又要根据各评估主体的不同特征设置相应的二级和三级指标。并根据各指标对评估对象的影响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 从而建立起一套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
5.3 针对不同的评估主体和对象设置相关的考核指标
不同考核主体的指标体系应有区别。众所周知, 一项旅游公共服务的质量如何, 不同评估主体关注的侧重点是有差别的, 那么评估项目的选择也就不一样。如对景区旅游厕所的评估, 游客可能更多的关注其便利度, 行业主管部门如卫生安全部门则关注其卫生情况及安全隐患, 政府部门则对旅游厕所的数量和标准等进行评估, 专业的评估机构则站在客体的角度对旅游厕所的整体进行评价, 景区内部评估则针对保洁人员出勤率和游客满意率等进行评估。另一方面, 对不同的评估对象也应设置不同的评估指标。对景区公共交通和对景区安全保障评估的要求肯定是不一样的, 若整个旅游公共服务通用一套指标体系, 肯定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例如对公共交通的评价, 可以从旅游专线数量、公交站点、道路建设里程、停车场数量等作为项目指标, 并在评估表中赋予较高的权重。而对旅游安全保障, 其主要的考评项目应该是安全设施、救援工具和人员、应急机制和安全宣传等, 评估表中对这几项的分值应较高。
5.4 评估结果及时反馈和公开, 加强评估结果的有效利用
360度考评结果应及时通过政府网站、公告、报纸、新闻媒体等形式向社会公开, 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绩效评估委员会将考评结果反馈给景区, 并与之进行沟通交流, 对考评中绩效比较突出的部分进行奖励, 分析其成功经验并加以拓展到其他公共服务方面。对绩效评价较低的公共服务, 要认真分析其原因, 明确后期努力和改进的方向, 进行相应的惩处和职务调整等。其中反馈的内容应包括:旅游公共服务的总体供给状况;各子系统的绩效状况;剖析旅游公共服务绩效的不足及原因, 奖励先进惩罚后进, 起到激励作用;明确奖惩制度、奖金发放、职务调整以及后续培训安排。
参考文献
[1]李爽.黄福才、李建中.旅游公共服务:内涵、特征与分析框架[J].旅游学刊, 2010, (4) .
[2]国家旅游信息中心.祝善忠<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公共服务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http://www.cnta.gov.cn/html/2012-7/2012-7-3-10-29-53699.html.2013-3-24.
[3]孙健.360度绩效考评[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3:27.
[4]杜映梅.绩效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206.
[5]朱孟才.360度考核与政府绩效管理[J].行政论坛, 2008, (6) .
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 篇6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不同的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旅游经济主体 (主要包括政府、旅游企业) , 为了获得和把握某一市场机遇, 经过科学的选择方法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 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分布于各个运行旅游经济主体中的实现该区域所需的资源集成起来, 形成一个动态的最佳旅游经济组织, 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旅游经济活动。区域旅游合作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也成为各地提高旅游竞争力、改善区域旅游总体形象、实施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现状
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为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 辽宁中部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城市做出了“发挥辽宁中部城市群作用, 构建沈阳核心经济区”的战略选择。沈阳经济区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重要的经济区, 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武汉经济圈之后的我国另一大经济区。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省城市密度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是辽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就是通过沈阳的旅游经济辐射和吸引, 与周围旅游活动联系密切的地区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共同体”。沈阳经济区内八个城市在空间上有很强的积聚性, 旅游产业上有互补性。因此, 无论从自然地理角度还是区域旅游经济角度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单元。这种客观的现实基础, 使在“优势互补, 互惠互利”原则下进行的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可能。
沈阳经济区通过加快区域旅游合作来大力发展旅游业, 八城市相关部门已经共同签署了《进一步推进沈阳经济区旅游圈区域合作方案》, 积极推进经济区旅游合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旅游产业的规模效益已逐渐显现, 旅游外汇收入、旅游总收入均有明显的增长幅度。与此同时, 科学客观地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进行评价, 引导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和多方共赢, 尤显重要。
3 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合, 主要体现在将评价指标体系分成递阶层次结构,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然后分层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最后综合得出总的评价结果。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 其评价区域旅游合作绩效的指标体系又有别于其他行业, 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
当前理论界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尚未有定论, 在探讨建立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本文在结合区域旅游合作的特性以及借鉴其他行业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遵守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原则, 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 对评价指标进行进一步筛选、充实、调整, 最终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区域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
3.1 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开发
无论是相邻区域或不同区域具一定文化联系的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 其合作开发的数量与比例、开发的有效性 (使各地旅游资源充分得到开发利用的程度) 以及旅游线路的设计, 反映了各地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开发的状况, 应特别关注。
3.2 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建设
旅游活动作为暂时性异地行为, 交通网络建设对区域旅游合作十分重要, 区域内各城镇、景区景点之间交通状况的数量、质量, 尤其是通往各主要景区的道路状况, 包括交通往来安排的合理性均应重点考察。
3.3 区域旅游合作市场开发
旅游市场合作开发的力度和成效包括:合作营销是否制度化、经常化, 区域内各地旅游市场的互补程度和区域外各地旅游市场的共享程度、合作开发的目标市场的客源增长率等, 这些因素反映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市场开发程度。
3.4 区域旅游形象塑造
理想的区域旅游形象应具有完整性、统一性、一定的市场认可度, 同时区域内部旅游形象又应有自身特色, 能够形成互补。这从宏观层面反映了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应纳入考察。
3.5 区域旅游合作政策与管理
区域旅游合作政策与管理在区域各地也应较为接近或统一, 如政府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建设的政策力度、是否建有常规性的旅游协调机制并有实质性运作、各地旅游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差异程度、区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水平, 这对旅游空间的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具有实质性影响。
4 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过程
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构造判断矩阵
对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进行评价, 指标体系采用表1。在层次分析法中, 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 形成判断矩阵, 常根据一定的比率标度将判断定量化, 常用1~9标度法。由此, 采用专家法为各因素及指标打分, 构造判断矩阵。有关数据如下:
4.2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使用乘积方根法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即各指标的权重。确定的各项评价指标的最终权重用Wi= (wi1, wi2, …, wij) 表示:
W= (0.4147, 0.2382, 0.1665, 0.0708, 0.1098)
W1= (0.0827, 0.1581, 0.4094, 0.3498)
W2= (0.0940, 0.1428, 0.3029, 0.4603)
W3= (0.2772, 0.0813, 0.1960, 0.4454)
W4= (0.2717, 0.4832, 0.0882, 0.1569)
W5= (0.4444, 0.0898, 0.3061, 0.1597)
4.3 确定评语集
确定评价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的评语集V= (V1, V2, V3, V4, V5) , 在本评价模型中V= (优, 良, 中, 可, 差) 5个档次。
4.4 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把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集Ai到评语集V看成是一个模糊映射, 可以确定模糊评价矩阵Ri。
undefined
根据FUZZY理论, 运用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 得Ai的综合评价向量Bi。
undefined
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B1=W1·R1= (0.2095, 0.2492, 0.2394, 0.2224, 0.0795)
B2=W2·R2= (0.2103, 0.2452, 0.2564, 0.1834, 0.1047)
B3=W3·R3= (0.2959, 0.2573, 0.1805, 0.2064, 0.0599)
B4=W4·R4= (0.1663, 0.2403, 0.3176, 0.1758, 0.1000)
B5=W5·R5= (0.2386, 0.3198, 0.2300, 0.1390, 0.0736)
4.5 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将每个准则层指标集Ai看为一个指标, 用Bi作为它的单因素评价, 即得到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集B到评语集V是一个模糊映射:
undefined
所以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为:
undefined
4.6 综合评价结果
对评价结果作归一化处理, 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得:
undefined
则得出FUZZY综合评价结果对评语集中V2的隶属度最大, 所以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为V2=良。
5 结论
国内外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绩效的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 本文对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在对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初步提出了一套评价区域旅游合作绩效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对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以便能对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量认识。并以此发现不足、找出差距, 有助于提升和强化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
参考文献
旅游业绩效 篇7
灰色系统理论是研究解决灰色系统分析, 建模, 预测, 决策和控制的理论, 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提出并发展的[1]。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指标既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 也就是说既有白化指标也有灰色指标, 并且各指标间本质上存在灰色关系, 由此可见绩效评价是个信息不完全并且多因素综合决策过程, 而处理信息不完全或不充分的问题可使用多层次灰色分析法[2], 所以在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过程中, 选取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可行性是极高的。综上, 在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基础上, 本文通过构建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来评价四个直辖市旅游经济绩效, 尝试对其旅游业的经济绩效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基于多层次灰色评价的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的过程, 是个多目标决策, 多层次的过程, 如图1所示:
为使旅游业经济绩效的评价更具准确性, 在指标的选取上显得尤其重要。因此,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 本文从指标体系评价的科学性出发, 在参考图1所示的旅游经济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了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创汇效应和就业效应[3], 设立了与之相对应的旅游营业收入指标、国际旅游 (外汇) 收入指标和就业人数指标, 并且结合由彭青、郭淳凡编著的《旅游经济学》上所提及的评价旅游经济效益可采用旅游经营成果和利润成果指标[4], 设立了利润指标和利润率指标。最终, 本文将旅游业投入和旅游业产出作为一级指标, 进而细化确立二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2 分析多层次灰色评价算法
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提出并发展灰色系统理论[5]。进行灰色评价算法的时候, 后一步可把前一步得出的结果作为数据再进行评价。由此类推, 不断循环进行多层次处理。
2 算例研究
研究对象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 通过查阅《中国旅游年鉴2010》获得以下旅游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年鉴2010》。
令一级指标为, 二级指标为,
表示第个城市的旅游经济绩效水平。
2.1 原始数据标准化
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均为效益型指标, 即“极大型”指标, 选用的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2.2 单层次综合评价
第一步:处理“旅游业投入”这个一级指标。
(1) 用矩阵表示“旅游业投入”指标:
参考的最优指标应选取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中各效益型指标的最大值, 设为。。
(2) 计算关联系数, 构建评判矩阵。灰色关联度分析是根据因素之间的发展态势的相似程度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其关联程度[6]。如果两因素关联程度较高, 则证明二者变化的态势具有一致性;同理, 若关联度较低, 则说明两因素同步变化程度较低。分析关联系数, 要先分析单个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如果把最优指标集
(3) 计算“旅游业投入”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权重。本文选取熵值法来处理指标体系的权重, 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信息的大小来确定权重[9]。为了使评价过程更加准确科学, 从城市旅游经济绩效评价的实际出发, 应该采用熵值法来处理指标体系的权重。
如下, 熵值法的原理和计算步骤为[10]:
用熵值eij表示各个指标的决策信息:
通过计算, 可得“旅游业投入”中的二级指标权重向量W1:
(4) 计算“旅游业投入”指标的评价结果矩阵:
(5) 同理, 按照以上的步骤, 可确定“旅游业产出”指标的评价结果矩阵:
2.3 确立一级指标评判矩阵B及其权重向量W
2.4 全面综合地评价城市旅游经济绩效
综上, 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中, 旅游经济绩效的M大小排序是北京>上海>重庆>天津, 即北京市的旅游经济绩效水平最高。
3 结论及建议
评价结论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的旅游经济绩效的大小排序为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天津市的旅游经济绩效水平最低, 重庆高于天津的旅游经济绩效水平, 上海位列第二, 北京的旅游经济绩效水平最高。
文中四个直辖市的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是在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的。此评价模型具备科学性和准确性, 指标体系的权重是客观地根据原始数据中指标包含信息量的数量大小来处理的, 排除了由于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对指标权重的分配。最后, 本文也为提高旅游业经济绩效提出了建议。
3.1 加强协同合作, 实现共赢发展
推动旅游区域整合发展, 政府应主导加强旅游区域的协同合作, 推动区域间的旅游协作来实现共赢发展。应该整合区域旅游资源, 与周边地区形成旅游发展联盟。如渝鄂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 共同打造长江三峡黄金国际旅游带。加强“京津沪渝”旅游合作, 实现与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核心城市之间旅游资源、产品、信息和市场的共享。与各重点交通企业合作, 搭建国际化的交通网络。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以及国外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完善旅游中心城市功能, 发挥集聚和辐射作用。
3.2 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旅游集团
旅游企业应该尝试多种方法来筹集资金, 例如:利用股票上市来融集资金, 采用此种方式可以获取资金, 提高企业声望, 增强财富转移及流动性, 提升公司价值等;通过基金组织、银行承兑、委托贷款、直存款、贷款担保等方式来进行项目融资;还可以通过平价发行、溢价发行、折价发行来进行债券的发行;采取融资融券方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获取多样化的投资机会和帮助企业回避风险来获取更大的利益……可采取连锁经营、兼并联合等形式创建旅游集团, 实行跨地区连锁经营和网络化发展。
3.3 提高旅游就业人员素质, 建立完善人才选拔和竞争机制
提高旅游就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和能力, 加强旅游教育培训, 大力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全面提高旅游相关行业就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文明素质。
3.4 完善企业制度, 提高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活力
积极推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旅游经济, 有助于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企业应该设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依法经营, 健全管理。例如:分离旅游景区事业单位的所有权与经营权, 按照统一的制度来规范其经营。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及其他国际旅游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增强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运用[M].科学出版社, 2010.
[2]李大建, 王凤山.地空导弹总体性能多层次灰色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 2004 (5) .
[3]王璜.关于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的探讨[J].职业, 2011 (5) .
[4]彭青, 郭淳凡.旅游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5]邓聚龙.灰色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
[6]ZHA Jingming.Decision with Gray Correlation and AHP[J].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Systems Engineering, 1996, 5 (1) .
[7]Min Jin, Xiang Zhou, Zhi M.Zhang, Manos M.Tentzeris.Short-term power load forecasting using grey correlation contest modeling[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2, 39 (1) .
[8]Zhen-Yuan Jia, Jian-Wei Ma, Fu-Ji Wang, Wei Liu.Characteristics forecasting of hydraulic valve based on grey correlation and ANFI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0, 37 (2) .
[9]杨丽华, 何雪峰.基于熵值法的贸易可持续发展指数[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7 (1) .
旅游业绩效 篇8
(一) 缺乏对绩效管理的正确认识, 导致绩效管理与战略目标脱节
大部分旅游公司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 认为绩效管理只是员工个人的绩效问题, 缺乏对组织绩效的计划、考评、分析与改进。甚至将绩效管理等同与绩效考核, 导致绩效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而缺乏统一的绩效管理制度, 从而使绩效管理失去了激励员工业绩, 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效用。
(二) 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设计不够合理, 导致绩效管理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公司往往只建立了针对部门的目标管理, 而没有建立针对具体员工的绩效管理体系, 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的缺失, 使得部门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在对旅游公司的导游人员的绩效管理上更是一片空白, 从而很难将员工的工作业绩与部门或公司目标联系起来, 难以把员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调动起来。
由于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明晰的绩效管理体系, 在很多关于绩效的问题上, 都由领导者拍脑袋做决定, 导致程序不规范, 效果不理想。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自身管理上的缺陷导致很多旅游公司陷入困境, 因此建立一套规范、完善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二、旅游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原则
要设计绩效管理体系, 就必须要明确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根据这些原则和思路, 再结合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 就能正确、有效地制定出体现公司战略目标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一) 绩效管理目标与公司战略目标一致的原则
公司的远景目标是对于公司将努力成为什么样的描述和展望, 经营策略则是公司如何实现公司远景目标的战略性措施和手段。绩效管理是公司经营的一项具体活动, 绩效管理目标必须与企业的战略规划一致, 使得接受绩效管理的员工正确理解自身在组织绩效中的作用, 各个环节相互协调, 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共同奋斗。
(二) 员工绩效管理与部门绩效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在进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 除了要考虑公司和部门的绩效管理, 还要为员工个体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设计。只有这样, 才能够真正实现绩效管理的压力传递机制, 把公司和部门面临的生存和成长压力, 有效地传递给公司全体员工, 让员工和企业共生存、同发展。在确定要进行员工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的前提下, 必须要考虑如何把针对部门的绩效管理体系和员工的绩效管理体系结合起来, 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把部门绩效管理作为“纲”, 把员工绩效管理作为“目”。这样“纲张目举”形成有机的考核体系。
(三) 绩效管理分层管理的原则
在目标管理中, 组织的最高层提出组织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 然后通过部门层次往下传递至具体的各个员工。通过层层分解, 层层落实, 层次监督与管理的模式, 整个绩效管理的体系和流程就把公司、部门和员工的工作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将公司战略目标与年度方针有效地分解到公司的每一个部门和岗位, 部门目标与岗位目标的达成即代表了公司总体目标的实现。同样的, 员工在实现岗位目标的同时也间接的实现公司目标。
三、旅游公司绩效管理评价指标的构建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分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绩效评价组织体系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三个子体系。其中,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核心。根据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原则可以制定如下两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一) 确立部门关键绩效评价指标
确定部门关键绩效指标要围绕着公司关键绩效指标进行, 同时还要结合各个部门的职能和工作侧重点来进行。部门关键绩效指标主要包括:
1. 财务指标
(1) 获利能力指标。盈利能力评价就是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盈利水平, 判断和考察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盈利能力评价是财务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销售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保值利润率等。
(2) 资产运营指标。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是要确定和实现企业经济资源在各项资产中的最佳配置。如果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的生产、销售必将因此而变得更具效率。因此, 营运能力指标的计算与比较是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3) 偿债能力指标。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和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 不但可为债权人了解企业的变现能力和债权的物质保障程度提供财务信息, 而且也可为企业经营者了解和掌握企业举债程度和筹资风险程度提供财务信息。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
(4) 发展能力指标。企业发展能力, 也可以称为企业的成长性, 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 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主要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增长率、三年制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制资本平均增长率等。
2. 内部运营指标
(1) 质量状况指标。高质量的运营是公司部门高效率的前提, 也是资产优化配置与使用的保证。旅游公司考核部门运行质量的主要指标包括:旅游产品计划完成率、接待旅客总数、旅客投诉率、表扬率。
(2) 成本状况。“减支”是“增收”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成本状况的考核可以有效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无效使用。主要包括成本价格综合指数、对主要供应商 (指主要宾馆、车队、景点) 的成本控制、单团成本、营销费用控制等。
(3) 效率情况。资产运行效率是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重点考核资产在公司经营发展中的利用是否有效率。主要指标包括对客户报价、对供应商交易及时率、导游有效安排率、供应商有效使用率等。
3. 客户指标
(1) 价格状况, 指价格波动比率; (2) 服务状况, 指促销效益比率、客户满意率、客户档案完整率; (3) 产品状况, 销售收入完成率、信息反馈及流向、相对市场占有率。
(二) 确定具体岗位员工关键绩效指标
企业高层的管理者, 工作内容更多的是决策和管理, 需要的是灵活性和艺术性, 对其达成结果的过程中的行为很难进行严格规范, 因此, 绩效指标以结果指标为主。基层员工往往不能直接对结果承担责任, 主要通过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规范性对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 对基层员工来说过程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设计绩效指标时行为指标占了较大比重。
旅游公司的导游人员是该行业特有的人员, 其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高低, 对旅游产品的成功与否, 有着最关键的决定作用, 而这往往是旅游公司难以控制的。另外, 导游的流动性相当大, 导游人员的管理和考核成了业界公认的难题。导游的能力水平和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决定旅行社经营业绩的重要筹码, 所以, 导游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应该成为旅行社日常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针对旅游公司导游人员的关键绩效指标包括:1.带团数量。指全年各个导游实际带团数量。通过各部门把相关数据交接待部汇总, 由接待部进行统计, 从而保证公司的接待任务能顺利完成。2.受到投诉数量。全年每个导游受到游客或者组团社的投诉数量。通过顾客投诉可以了解公司的不足之处, 并及时采取措施更正, 对于保证公司品牌、形象不受损害, 保障游客正当利益有重要意义。3.受到表扬数量。全年每个导游受到游客或者组团社表扬的数量, 该指标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公司品牌, 扩大客源, 提升导游人员能力、素质和客户满意度。4.员工忠诚度。主要考察员工有无找借口推掉本公司安排好的团队、私自为其他公司接团、虚报带团费用、逾期不报帐等情况。应把无以上行为作为基本目标, 从而保证公司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员工忠诚度、减少流失率。5.周边关系。包括与公司同事、各宾馆、餐厅、车队、景点、商店合作协调情况, 良好的周边关系有利的保证公司内部的正常运行和与外部供应商的友好合作关系。
四、设计绩效标准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关键指标确立之后, 为了确认这些关键绩效指标是否能够全面、客观的反映被考核对象的工作绩效, 以及是否适合于考核操作, 从而为适时调整工作产出、绩效考核指标和具体指标所需信息, 还应该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审核。
(一) 评价指标既要具有挑战性又要具有可能性
考核标准的制定要考虑个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实际情况, 所指定的标准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让员工觉得具有挑战性;另一方面, 考核标准应该具有可能性, 标准制定的过高不仅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反而会使员工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甚至产生逆反心里。
(二) 考核标准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作为考核员工工作绩效的指标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才能起到对员工进行规范和激励的作用, 否则朝令夕改会导致员工不知如何才是正确, 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当然, 一个良好的指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随着环境的改变对标准的具体内容做必要的修订。
参考文献
[1]吴金椿.关键绩效指标与公司绩效管理[J].公司经济, 2000, 12.
[2]宝利嘉.如何考评和考评员工绩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3]蔡永红.绩效考评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旅游业绩效 篇9
关键词:旅游上市公司,绩效,评价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旅游企业也逐步发展壮大。旅游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也集中反映了我国旅游。目前, 旅游企业绩效测评已经成为中国旅游行业上市公司面临的普遍问题, 但研究人员却还没有对旅游行业上市公司的绩效测评足够重视。有关旅游企业的绩效测评的并不多, 主要有王峻惠, 张月 (2004) 将旅游上市公司分为酒店类、景点娱乐类和综合类三类, 对其业绩进行评价。最后结论认为酒店类旅游上市公司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其他两类, 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激励、结构失衡以及管理上的问题。张慧, 周春梅 (2005) 根据旅游业自身特点从会计学角度提出了旅游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方法—即“结构性评价”和“含金量”评价。同时也发现了传统经营业绩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亭立 (2005) 发现从总体上来说, 旅游上市公司在偿债、获利、资产运营、收款能力上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均衡, 从行业类别来细分, 景点类公司总体经营业绩最优, 其次是综合类, 然后是酒店类。唐霞 (2006) 发现旅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企业经营绩效并不显著相关, 从而为国有旅游企业改制提供参考。这些文献资料大都采用单个财务指标分析上市公司单项业绩, 或是选取某类财务指标分析上市公司单方面业绩, 或是选取多项财务指标, 分析公司的整体业绩, 一般运用因素分析法或D EA的方法, 难以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的全面业绩。也有的文章采用估计打分的方式对企业绩效进行测评, 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有鉴于此, 本文以旅游业这一特殊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结合模糊理论, 对旅游企业上市公司的绩效测评进行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 本文依照财务指标的综合性、代表性、可计算性与效用性, 选择了六大指标体系进行旅游上市公司绩效评价, 一共19个指标, 如 (表1) 。第二, 用SPSS软件进行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提取主成分, 并得到各个样本在各体系下的得分。第三, 运用模糊理论计算各个样本在总的层次上综合得分情况。首先, 确定各体系重要性顺序。结合旅游业特点, 本文认为获利能力是旅游上市公司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偿债能力指标是评价旅游上市公司资产安全性的保障和利用财务杠杆的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是各旅游上市公司资产管理水平高低的反映成长能力反映了各个旅游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股本扩张能力, 是旅游上市公司扩大经营规模的保证;现金保障能力则反映旅游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高低以及财务安全性。综合客观和主观方面的考虑, 给出旅游上市公司的指标重要性排序为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股本扩张能力、成长能力、现金保障能力。其次, 根据每个体系的权重经验数值, 各体系的重要性隶属度向量为β= (1.0, 0.6, 0.45, 0.15, 0.25, 0.1) 。对β进行归一化处理, 即得六大体系的权重为α= (0.3922, 0.2353, 0.1765, 0.0588, 0.0980, 0.0392) 。最后, 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 得出综合分析结果, 总得分为Q T=R*αT。
(二) 样本选取
本文以中青旅作为样本案例。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以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作为主发起人, 通过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11月26日公司创立, 12月3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是我国旅行社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目前, 中青旅营业收入突破45亿元, 年创纯利超过1.6亿元的企业经营规模。截止2008年6月30日, 中青旅总资产46.81亿元, 净资产18.92亿元。
此外, 还选取了其他旅游上市公司作为对比样本。长期以来人们对旅游上市公司囊括范围有极大分歧。尤其是近几年来, 旅游上市公司包含的具体数量在同一时期的不同文献中更是由十几家到三十几家不等。学术界有的学者将主营业务涉及餐饮、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4类的均视为旅游上市公司, 如唐霞、王素洁和刘海英;有的以公司登记的营业范围为标准进行界定, 如刘亭立;有的把我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的餐饮、酒店和旅游3类均视为上市公司, 如张慧和周春梅。本文界定旅游上市公司是根据中国证监会 (China Securities R egulatory Com m ission, CSR C) 于2001年初颁布了《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并结合旅游业特点, 把行业分类中的旅馆业以及旅游业两类视为旅游上市公司, 根据中国证券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和其指定的信息披露网站一中国上市公司咨询网的统计数据显示, 到2007年12月, 在深沪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旅游上市公司 (A股) 共有21家。根据其主营业务范围将其划分为三类, 详细情况见 (表2) 。根据21个样本的财务年报, 可以得到截至2007年12月31日各公司六大体系财务指标。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绩效横向比较分析
借助spss13软件对21个样本六大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 提取各体系主要因子如 (表3) 所示。同时计算各体系主成分因子得分, 并得到因子得分方程, 及各体系中21各样本排名情况, 如 (表4) 至 (表10) 所示。 (1) 获利能力因子得分与排名。中青旅获利能力因子得分在21家旅游企业中仅排名第十, 主要是由于资产利润率不高引起的, 资产利润率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 虽然股东的报酬是资产利润率和财务杠杆共同决定的, 但提高财务杠杆会同时增加企业风险, 往往并不增加企业价值。此外, 财务杠杆的提高有诸多限制, 企业经常处于财务杠杆不可能再提高的临界状态。但可以看出, 即使在本文将获利能力因子的权重假设的很高 (39.22%) 的情况下, 如果企业只关注获利能力, 而不关心其他方面, 企业在综合绩效上仍然不可能让企业管理者满意。如G华天, 其获利能力排名第五, 但综合排名仅排名第十四。 (2) 偿债能力因子得分排名。企业的偿债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基础的稳定, 中青旅偿债能力排名第九, 笔者认为是适中的, 中青旅虽然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较低, 但由于其营业周期较短, 且流动资产周转率较高, 使得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较强, 可适当降低其合理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指标。过高的偿债能力将削弱企业的财务杠杆作用, 结合中青旅实际, 发现其信用良好, 在短期偿债方面如果出现暂时困难, 比较容筹集到短缺的资金。资产负债率不高, 企业偿债是有保障的, 较易取得贷款, 这也从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3) 资产管理能力因子得分排名。中青旅的资产管理能力排名第二, 说明其资产周转能力较强, 在销售利润率不变的条件下, 可形成更多利润。也反映了企业较强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水平。另外, 企业较高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说明了企业催收账款的速度快, 可以减少坏账损失, 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弥补流动比率低的不利影响。但中青旅的存货周转率是偏低的, 说明企业在产品销售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应当采取积极的销售策略, 可加大广告或营销的力度。 (4) 成长能力因子得分排名。中青旅的成长能力排名第六。成长能力说明企业在能够生存基础上, 扩大规模和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 是公司未来价值的源泉。可以看出, 中青旅从长期看, 是有潜在发展能力的, 值得在股市上进行投资。 (5) 资本扩张能力因子得分排名。中青旅资本扩张能力排名第二。企业股本扩张能力较强, 由上市时的10000万股扩张到2007年12月31日的229341万股, 从长期趋势看, 还有扩股的空间。 (6) 现金保障能力得分排名。中青旅的现金保障能力排名第三, 处于较强位置, 但从行业整体看, 指标值偏小, 这是由行业本身特点所决定的, 因为旅游业资产组成中, 大多数是固定资产, 因此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相比其它行业来说要小的多。 (7) 综合得分排名。对以上spss计算结果整理, 然后对数据运用模糊理论计算各样本在总的层次上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 如 (表10) 所示。从总排名情况看, 中青旅排名第七, 企业要想改善现有排名, 可以从改善盈利能力下手, 加强经营管理, 挖掘潜力, 增收节支, 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
(二) 绩效纵向测评分析
首先整理并计算得出公司从2003年至2007年的主要财务指标, 如 (表11) 。其次, 用spss13对表11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提取主成分如 (表12) 所示。然后, 将五年内的19项财务指标带入个体系主因子得分方程, 可计算得到公司各年各体系得分情况, 如 (表13) 所示。最后, 运用模糊理论, 可得到2003年至2007年各年的综合得分, 如 (表14) 所示。可以看出, 2003年, 由于旅游业遭遇了“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 很多旅游业公司的业绩出现很大的滑坡, 甚至有部分公司因此影响而宣告破产, 中青旅也因此受到较大影响, 公司绩效不良。此后随着战略调整, 中青旅绩效出现逐步上升趋势。
四、结论
旅游上市公司是旅游业的佼佼者, 它们的业绩是衡量旅游业整体盈利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上市公司业绩测评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过程, 因评价主体的不同, 应选择不同的测评指标进行。旅游上市公司业绩测评体系的研究相对将少, 难以满足各测评主体要求。因此, 如何建立一个能满足各测评主体要求的测评体系显得较为重要。本文认为,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不仅可以将所研究的上市公司的个因子绩效得分和综合得分进行排名, 评价公司的绩效, 发现公司在分析指标上的优劣, 找出影响公司的关键绩效指标;并且可以通过纵向比较, 了解旅游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 为公司进一步发展提出政策性意见和建议。只要能够获取公司的财务指标体系的数据, 均可以通过因子分析对其进行经营绩效的客观分析和评价, 通过最后的因子得分可以有效的揭示公司经营上的长处和不足, 针对不同的财务指标所反映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 找出影响和制约公司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公司外部投资者和内部经营者都具有较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峻惠、张月:《不同类型旅游上市公司业绩差异分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冯青:《我国各类旅游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及投资前景》《,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3]张惠、周春梅:《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4]李武武:《旅游企业绩效综合测评体系再造》,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5]董观志、班晓君:《旅游上市公司业绩测评体系研究》, 《旅游科学》2006年第6期。
[6]刘亭立:《旅游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分析与评价》, 《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
[7]唐霞:《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旅游科学》2006年第2期。
[8]岑成德:《我国旅游类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 《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