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危机

2024-08-19

旅游业危机(精选11篇)

旅游业危机 篇1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已全面爆发, 不仅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 而且开始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金融危机必然会对我国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消费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我国旅游业将如何面对此次危机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次贷危机及其影响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 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次贷危机”从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旅游市场在金融危机开始后萧条的原因是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实质性影响和人们对未来经济持悲观态度。出境游与入境游的困境进一步加重了国内旅游的负担, 况且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 国内游客的数量也可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由此来看, 尽管人民币的汇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金融危机依然对中国旅游业造成了负面影响。我们现在还很难估量这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但是, 它无疑使国内旅行社背负了更沉重的负担。

二、我国旅游业应对次贷危机的策略

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旅游发展战略修改为“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可见, 全面发展国内旅游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在就我国三大旅游市场如何应对次贷危机提出一些观点。

1、国内旅游方面

2007年,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 比上年增长15.5%。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增长24.7%。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 比上年增长8.0%。

(1) 提高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我国的统计资料显示, 截至2007年12月, 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经达到172534亿元。居民存款依旧居高不下在于居民消费意愿的持续回落。其中, 对未来医疗、教育、住房的关注, 是不少居民紧捂钱包的重要原因。但是, 卫生部会同相关部委正在研究制定新的医改方案, 我国将在2008年基本实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已经作出了责任明确、切实可行的安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增加居民收入确定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中央和地方有关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等的加大投入, 都有力地支持着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提高。

(2) 继续增强旅游供给能力。旅游供给能力继续增强, 取决于多方面的经济因素。第一, 政策调整的因素。《中国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发展战略, 将彻底扭转多少年来一直以发展入境旅游为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 推动国内旅游的新发展。第二, 地方规划的因素。目前全国各省市地县的“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大多已经完成, 把加快发展、开发产品、整合供给、注重营销作为规划的重心, 受益者主要是国内旅游者和本地居民。第三, 相关产业的因素。当前, 国家和地方已经开始重视加快文化和休闲产业的发展, 通过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 极大地丰富和优化了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供给, 直接受益者多是本地居民。第四, 投资进入的因素。由于旅游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潜力已经被社会广泛认知, 因此将继续显现出它对旅游投资的引力。第五, 外商投资中国旅游业的效应也正在显现出来。同时, 我国的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成功的范例也正在带领着新一轮投资的热潮。

(3) 规范旅游消费市场。现在, 影响旅游消费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旅游消费市场缺少规范, 旅游质量不高。为此, 一是加强市场监管、法律约束、从业者自律和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素养, 建立和谐的旅游消费关系;二是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治理, 构建公平、合理、规范的旅游市场秩序;三是深化旅游消费主题, 根据旅游消费可重复性特点和消费者对深度旅游的需求, 进一步突出主题, 增强特色;四是以提高旅游消费综合效益、旅游服务水平、消费者的满意度为重点, 全面提升旅游消费质量;五是通过各类专业培训,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专业和服务素质, 提高全行业的服务水平;六是增强旅游消费的安全性、确定性, 要在旅游消费的各个环节建立安全保障、保险机制, 减少消费过程的随意性, 坚持诚实守信、优质服务原则, 严格履行消费合同, 维护旅游服务的形象和信誉。

(4) 国家“扩内需、促发展”的经济政策给国内旅游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扩大和增强旅游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 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相关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一是更加重视扩大旅游消费和发展旅游业, 把旅游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设立系列指标;二是在现有假期安排的基础上, 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优化旅游消费的时间结构;三是增加对旅游消费设施的投入, 适度增加用于旅游设施建设的国债资金, 主要投向旅游景区配套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 建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规范化的企业直接融资机制, 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旅游业, 这有利于引导资金投向有利于扩大内需的产业上来;四是为扩大旅游消费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 如对新办旅游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旅行社可以通过招标方式代理财政供养单位经批准的公务活动, 旅游企业吸纳失业下岗职工和国有企业转制职工就业, 可享受同等;五是整合旅游资源, 建立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统筹发展的机制, 加快完善旅游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 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的协调功能, 建立综合协调、资源共享、供需互动、多方共赢的体制和机制, 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2、入境旅游方面

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实力的重要标志, 也是旅游目的地国家赚取外汇和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2007年, 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继续稳步发展, 主要统计指标同比均有所增长:入境旅游人数达13187.33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5.5%;国际旅游 (外汇) 收入达419.19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3.5%。

(1) 积极开拓境外客源市场,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尽管近年来我国入境旅游人次持续攀升, 但客源市场分化比较明显。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市场集中了我国绝大部分的境外客源。其中, 韩国、日本、美国和俄罗斯是我国前四大入境旅游客源国。因此, 我国应进一步开拓境外客源市场, 一方面, 加强对入境旅游大国的市场渗透, 另一方面, 积极挖掘新兴境外客源国家的市场潜力, 强化对境外客源市场的宣传推广意识, 综合运用广告、公关、会展等整合营销手段, 深入各客源市场开展长期的、系统的传播推广, 对外展示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提供最新旅游信息, 并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渠道。

(2) 做好市场细分, 开展差异化营销。鉴于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在年龄结构、出游动机等方面的差异, 应在对入境旅游市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选择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入境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入境旅游细分市场在规模、年龄、出游动机、消费偏好等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 分别确立不同的发展策略, 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 定制最合适的旅游线路, 并采取相应的定价方法和促销手段。通过差异化营销, 更好地满足入境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3) 调整旅游供给, 促进消费结构健康发展。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高低是反映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 也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例虽呈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 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与旅游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存在。因此, 必须通过调整旅游供给结构来实现入境旅游消费结构的健康发展。改变我国长期以来重旅游目的地、旅行社、宾馆建设, 轻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以及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的状况, 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各旅游供给的协调发展, 平衡基本旅游供给和非基本旅游供给的结构比例。

(4) 加强政策引导, 创造和谐的旅游大环境。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有赖于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政策引导, 加强宏观管理和立法监控, 创造安全和谐的旅游大环境。一方面, 应继续保持并加强入境旅游较发达地区的优势地位, 引导其将先进经验向中西部入境旅游欠发达地区进行示范和传播。政府可通过资金、税费等手段对入境旅游发展加以适度扶持和调控, 促进整体市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 应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的专项整治。旅行社企业缺乏诚信意识、导游队伍管理不严等问题, 对入境旅游市场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旅游主管部门应通力合作, 建立公平、诚信、安全的旅游秩序,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提高入境旅游者的满意度。

3、出境旅游方面

2007年, 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095.40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8.6%。虽然次贷危机对旅游业的投资者和旅游者的消费信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点缀品和基本需要。

(1) 发展出境旅游符合我国“和平外交”战略。今天我们发展“出境旅游”已成为“官方外交”的一部分, 成为实现“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等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签署ADS仪式已经成为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的一份“国礼”和一个有分量的谈判筹码, 为国家的外交战略、区域化合作和两岸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出境旅游者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又是外国人了解现代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直接的形象代言人, 而中外旅游者的双向人际交流和现身说法对于增进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具有传媒无法替代的作用。

(2) 发展出境旅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将会刺激进口, 抑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增加我国的就业压力, 且造成国际收支状况和经济环境的恶化, 由于我国外汇储备的居高不下, 人民币升值压力还将不断增大。发展出境旅游正好起到反向调节器的作用, 在满足出境旅游需求的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外汇账户, 减少贸易摩擦, 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3) 抓住机遇, 实现我国旅游业的跨国经营。在确定出境旅游政策时, 而应站在发展的角度。第一, 跨国经营不仅可以促成外汇回流, 减少外汇漏损, 而且可以扩大创汇渠道, 是保持国际旅游收支平衡的根本措施;第二, 跨国经营可以拓展旅游经济空间, 带动相关本土产品和服务的出口, 间接促成内需和就业机会的回流, 是降低内需外流的重要渠道;第三, 根据国际生产理论中的所有权特定优势理论, 本国旅游企业在境外进行投资时, 只要拥有境外企业无法获得的客源组织渠道, 市场知识, 以及本土文化、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 就拥有了所有权特定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是一种比较优势, 旅游企业只有追随本国客流走出国门, 服务于本国出境旅游者时, 这种优势才能发挥出来。目前, 我国旅游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凸显, 为在不同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建立跨国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基础。这样, 不仅可以经营本国公民的境外旅游活动, 而且可以经营所在国公民到我国的入境旅游和参与所在国的国内旅游经营, 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体经营格局。使旅游经济总量的增长空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 形成旅游经济总量构成的多元化。

摘要:文章阐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提出我国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的现状及应对次贷危机的策略。

关键词:次贷危机,旅游业,影响,策略

参考文献

[1]杨军:中国出境旅游“双高”格局与政策取向辨析[J].旅游学刊, 2006 (6) .

[2]冯玮:中国出境旅游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思考[J].经济地理, 2005 (2) .

[3]戴学锋、巫宁:中国出境旅游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探析[J].旅游学刊, 2006 (2) .

旅游业危机 篇2

2 会泽旅游现状及近年出现的旅游危机简介

会泽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乌蒙山主峰地段,率属于曲靖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历史是一部3000年采矿、冶炼,造币、京运的历史。因铜商文化而兴,人文底蕴深厚,县内文物古迹众多,现存会馆、宗祠、寺庙108余座,会馆文化别具一格。同时,会泽自然风光优美,诸如滇东北规模最大的高山草甸――大海草山,雨碌大地缝,大桥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均以其特色景观已在周边地区有一定知名度。

2005年8月5日,位于云南省滇东北的会泽发生了5.3级地震。因为地震,已准备就绪定于8月20日到9月20日举办的第四届会泽“钱王之乡”旅游文化节取消。直至2008年9月才继续进行第四届“钱王之乡”旅游文化节。

浅析旅游危机管理 篇3

[关键词] 旅游危机危机意识旅游预警制度非典

旅游业是一个相对脆弱的行业,由其自身所具有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决定了她的触角极大地延伸到其他各个行业领域,使得外界瞬息的变故都牵动着整个旅游行业敏感的神经。旅游危机已成为世界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上空的阴云,良好的危机管理成为旅游业——这个应优先考虑快乐和关照产业的急迫需要。

1.旅游业危机的定义

世界旅游组织(WTO)把危机阐述为:影响旅行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并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这类事件可能以无限多样的形式在许多年中不断发生。[1]

从危机产生的根源,可以将旅游业危机划分为旅游业受波及引起的危机、旅游业内部的危机两大类。旅游业受波及引起的危机,是指发生在其他行业里的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波及到旅游行业、使旅游业客源骤减、目的地形象受损的危机,如战争、金融风波、恐怖主义等。旅游业内部的危机,是指发生在旅游业运营的范围内、直接对游客或旅游从业人员发生威胁、影响旅游活动的危机,如针对游客的恐怖袭击、旅游娱乐设施发生意外等。[2]

2.中国旅游业面临危机事件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知识、人员与货物的交流等使危机可能在地理空间上扩散,并超越国界,使局部性、区域性的危机有可能迅速扩散和蔓延成为全球性危机。因此,其他国家所发生的危机事件很可能造成对中国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连带性冲击,影响中国旅游业。在世界经济形势不明朗、频繁的涉及美欧大国的局部战争和恐怖主义袭击等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环境下,来自境外的危机事件对中国旅游业将产生显著影响。

同时,有学者指出,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改革已进入社会结构的全面分化时期,在社会发展序列上恰好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中国已进入危机频发时期。在中国的转型期,危机事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②危机事件呈现高频次、大规模;③危机事件危害性加大,波动方式多元化;④危机事件国际化程度加大。因此,在目前国内政治经济持续稳定的大环境下,也绝不能低估国内危机事件对旅游业造成冲击的可能性。[3]

鉴于国际与国内的形势,中国旅游业面临危机事件的挑战是不容忽视的。“非典”只是近年来冲击中国旅游业最严重的危机事件之一,在全球化时代与中国进入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未来可能的多元化的危机事件将从多方面考验中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3.存在的不足

3.1危机意识不强

相关部门和干部群众对旅游行业高风险认识还不足,工作生活中往往还存在麻痹和侥幸心理,尤其是安全意识淡漠。旅游产业粗放经营、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企业“散、小、弱、差”,缺乏抗风险能力,市民缺乏安全、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相关能力。

3.2应急机制不完善

危机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应急机制不完善。危机管理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有行政设置,而且分行业、分部门进行,尽管有利于实现“分工负责”,但是当发生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应对的“综合危机”时,将产生很高的协调成本,并严重影响反应速度。更令人担忧的是,缺乏一个全面覆盖各类危机的完整的应急机制。

3.3应急能力有待提高

市区及景区应急标识系统不健全,特别是景区的应急通道、游客分流通道建设滞后。一些小的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隐患仍然存在。应急反应预案体系不完善,有些预案过于简单或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实施。应急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对一般性的旅游投诉存在着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应急管理人员没有专业培训和实战经验,对各种风险缺乏敏感性,对突发应急事件反应不灵敏。

4.应付旅游危机的宏观对策

4.1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是一种竞争意识、超前意识、鞭策意识,也是一种凝聚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在感觉危机、认识危机的前提下,经常地、系统地讲形势、讲问题,使员工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与企业共同承担危机与风险的主人翁责任感。居民与旅游者要强化安全意识,强调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确保平安健康也是一种增收途径。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应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核心和重点,作为旅游地区政府应首先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旅游危机战略性研究,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或将其及早制止于萌芽状态。

4.2建立预警机制,实施预防管理

在建立旅游灾害预警机制方面已经达成普遍共识。所谓"旅游预警制度",主要是有关部门在国内外发生疫情、战争、社会问题、自然灾害等影响旅游的事件,予以发布并警示,从而有利于旅行社和游人预见问题,并主动采取积极的安全措施。[4]旅游危机预防管理则包括实施沟通战略、营销计划实施、预案研究、防止针对旅游者的犯罪行为等多个方面。

4.3建立应付旅游危机的应急机制

旅游危机爆发后,最紧要的是建立起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尽量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灾害、事故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抢救,减少人员伤亡;在疫情发生时,防止疫情扩散;在治安事件发生后,尽快侦破案件,惩治违法分子,保护受害人,处理善后事宜。因为自然灾害导致旅游地暂时不能接待旅游者,及时告知旅游者,减少旅游者的期待成本和预期心理,有利当地旅游市场的恢复。[5]

4.4利用好现代传播媒介

现代媒体可以在几秒钟内将某一消息传遍全球。危机发生后,需要充分利用媒体,澄清事实,扭转不利局面,不要陷入新闻危机。谣言止于理智,要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有组织的教育,传播科学知识,从根源上杜绝谣言。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动用法律的手段。2003年4月以来,北京、广东、河北等十七个省、市警方共依法查处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制造传播"非典"谣言案件107起,有力地打击了不法分子借机造谣惑众,制造恐慌的企图。[5]

4.5各级政府予以必要的扶持

政府扶持旅游企业渡过难关也很重要:一是迅速启动拨发旅游危机预算资金,防止旅游企业破产和一批旅游从业人员转业。2003年发生非典疫情后,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市及时出台政策、措施,拿出专项资金扶持旅游企业渡过难关,为旅游业的复苏发挥巨大作用。

4.6旅游危机过后尽快采取措施复苏旅游业

首先,旅游危机过后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促销活动。其次,要利用媒体重树区域旅游形象。旅游危机之后,要尽快挖掘正面报道的价值,予以针对性的促销。也可以策划相应的文化活动,吸引媒体对旅游地的关注,强化旅游地的正面形象。第三,做好事件旅游营销,加大市场对旅游地的关注。事件旅游的长期效应和消极影响处理不当,有可能引起旅游地的“事后萧条”。可以利用危机事件引起市场的关注的机遇,及时做好促销工作。

总之,当组织或个人面对危机时,应当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核心地位,及时反应、控制、补救、总结,并有意识地将危机转化为契机,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将损失减小到最少。旅游行业是很脆弱,但不经磨练、不经危机,这个行业永远都是脆弱的。作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努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本部门以及整个行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世界旅游组织, 旅游业危机管理指南[N], 中国旅游报,,2004.04.8;

[2].邓冰、吴必虎、蔡利平,国内外旅游业危机管理综述[J],旅游科学。2004.18;

[3].李九全、李开宇、张艳芳, 旅游危机事件与旅游业危机管理[J],人文地理,2003.12月;

[4].旅游业遭遇多事之秋,预警制又成关注热点[N].中国经营报.2001.9.7;

旅游业危机 篇4

1 湖南省旅游业的基本现状

(1) 旅游业各项指标保持高速增长。旅游总收入从1998年的99.91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588.39亿元, 其中旅游外汇收入从1.56亿美元增加到5.03亿美元, 国内旅游收入从87亿元增加到548亿元;接待游客数量从1998年的4234.86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9195.31万人次, 其中海外游客从34.86万人次增加到97.08万人次, 国内游客从4200万人次增加到9098万人次。

(2) 旅游接待条件逐步优化, 包括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接待单位的改善和相关人力资源的培训等等。近年来, 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来势喜人, 产业实力明显增强, 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已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截止去年底, 全省公路里程达到17万多公里, 拥有5个机场, 开通了海外客源地及国内主要客源市场的航线75条。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00多万人, 带动相关产业就业400多万人。

(3) 推陈出新, 积极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湖南以长沙为中心, 以张家界为龙头, 形成了广受海内外游客欢迎的八条黄金线路:自然风光旅游线 (长沙—益阳—常德—张家界) ;湘楚文化旅游线 (长沙—汨罗屈子祠—岳阳) ;名人故里旅游线 (长沙—韶山—花明楼) ;宗教文化和自然风光旅游线 (长沙—南岳衡山—郴州—永州) ;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线 (长沙—张家界—湘西凤凰怀化) ;地质奇观旅游线 (长沙—娄底—邵阳山—南山) ;寻根祭祖旅游线 (长沙—炎帝陵—舜帝陵) ;田园风光旅游线 (长沙—益阳桃花江—常德桃花源) 。

(4) 虽然旅游业在湖南已经列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旅游业各项指标持续增长, 旅游接待条件也不断优化, 在资源方面和配套设施方面都具备了规模化经营的基础, 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例如许多景点景区仍存在服务质量问题, 对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 大规模无节制开发造成原来文化的流失等等。

2 金融危机背景下湖南旅游产业发展中凸现的问题

2.1 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 湖南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仍然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的管理, 二是旅游企业的管理。 (2) 缺乏高水平的、科学的旅游规划。 (3) 旅游企业规模小, 竞争力弱。

2.2 旅游业投入不足

由于体制、观念以及大环境的制约, 湖南在旅游业的招商引资、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着投资意识弱、招商力度小、融资渠道窄、投资环境差等问题, 这就使得湖南旅游投资的增长相对缓慢。

2.3 旅游产品的特色不强, 文化品位不高, 科技含量低

湖南旅游资源种类齐全, 数量丰富, 历史文化价值含量高, 名人名胜资源多, 不少资源特色突出、知名度高, 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然而, 由于观念、人力、资金等因素的制约, 目前湖南不少地区旅游产品的开发无论从深度、广度还是立体开发上都存在着不足, 还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

2.4 旅游促销宣传力度不大, 整体品牌形象模糊

近年来, 湖南旅游促销宣传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但仔细分析, 还存在不少问题, 需要认真对待。 (1) 宣传对象没有细分。 (2) 湖南虽有武陵源、韶山、凤凰古城、南岳衡山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观, 但从总体上看, 将湖南省众多的旅游景区作为整体进行宣传还比较薄弱, 未能很好地树立起湖南旅游整体形象。 (3) 在宣传策略上, 还缺乏重点突出、灵活多样、覆盖面广、辐射度大、持续时间长的促销方式。 (4) 旅游促销宣传投入明显不足。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 使得我省的整体旅游品牌形象不够清晰, 从而影响到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的拓展。

3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湖南旅游业发展的思路

旅游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扩大器, 旅游直接的收入可以带动相关的产业;旅游是社会就业的稳定器, 旅游是门槛相对比较低、劳动密集、关联度比较大的行业, 因此旅游对就业的拉动是非常大的, 旅游的贡献率, 对人们的贡献率是1:7, 此次金融危机给旅游业带来的影响, 其深度、广度和持久性尚未可知, 不同行业、不同市场、不同领域、不同时段也冷暖各异, 但福祸相依, 金融危机之下的旅游业也并非全是阴霾, 其中不乏利好存在, 有曙光可见, 亦有契机可用。为了更好的保持旅游业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抵御金融危机对湖南经济的影响, 提出以下建议:

(1) 坚持以扩大内需为目标、适应新形势加快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旅游业发展。一方面, 我国正从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人民群众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 在经济全救化背景下, 国际交往更加频繁, 旅游产业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这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2) 完善和健全旅游市场体系, 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旅游景区、景点的接待条件, 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因而, 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一方面增修新的铁路线路和高等级公路, 为游客提供最大的便利, 另一方面提高接待条件, 通过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从而在保持原有旅游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湖南。

(3) 巩固观光游市场, 提升商务游市场, 拓展休闲度假、会展旅游市场湖南省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国际旅游市场开发和推广工作应当成为营销工作的拓展重要方向, 这也是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工作之一。其次, 与休闲度假产品相关联的是湖南省的会议旅游产品的开发。湖南省应当日益重视国际会议旅游市场, 在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会议旅游的促销上加大投入。

(4) 在注重开发旅游项目的同时, 重视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直接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到旅游业未来的发展, 进一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要建立旅游环境监测体系, 健全旅游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 完善旅游资源的执法力度。确定环境脆弱地区合理的环境容量, 加强对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环保教育, 不断提高旅游参与者的环保意识, 努力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 为湖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牢固保障。

(5) 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合作, 开发旅游资源。千方百计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和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机遇, 强化区域联合促销, 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把握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中发展旅游业的契机, 积极参与到中国东盟等国际区域旅游合作中。借助国际旅游合作发展国际旅游业, 在服务设施、服务标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通过不断完善本省旅游业软硬件环境, 为旅游业的发展寻找外在的驱动力, 从而进一步为湖南开拓海外客源市场, 促进湖南融入到国际性旅游品牌的行列, 使旅游业为湖南省的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新华.关于新时期政府主导加快湖南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旅游调研, 2003, (4) .

[2]冷俊峰, 蔡杰.湖南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3]许春晓.湖南旅游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N].湖南经济报, 2003-04-25 (E01) .

浅析旅游景区危机管理 篇5

摘要:通过对景区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问题是由于景区开发不科学、危机管理不到位、应急预案不完善及景区与游客之间的交流沟通度不够造成的。为了更好地管理景区危机,降低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合理开发景区资源,提高对于危机的重视程度,完善应急预案,和游客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不断提高危机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景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旅游景区,危机管理,问题,建议

一、旅游景区危机管理

由于景区危机具有突发性、危害性、急迫性等特征,从而使得危机的处理必须要科学及时,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小危机所带来的损失,维护旅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旅游景区危机不仅包括自然灾害、个人极端组织的破坏活动而且还包括人为对景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破坏行为,从而给景区或者游客造成经济上、身体上的损失,影响旅游景点的正常化开放、运行,甚至危害正常的旅游市场秩序,更有甚者会危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景区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景区开发不科学

由于旅游景区的开发大多数都是自然景色秀丽,而且具有一定的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地区。旅游景区的选址是一项非常具有技术性的工作,如果景区选址不合理,就会引发很多不必要的自然灾害从而危及景区的运行和来景区参观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而也阻碍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但是有些景区却是以经济效率为最终的目的,没有很好地关注生态环境与景区开发之间的管理,对于旅游景区的管理方式也不科学,没有对景区开发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有的甚至为了追求经济效率,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景区周围的生态环境。

(二)景区危机管理意识不到位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多条措施来加大力度保护景区文物,对名胜风景进行划区保护,但是由于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强,对于破坏景区环境的行为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和惩罚,有的景区只是对破坏者进行简单的口头说明和劝阻,并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来预防和制止这种破坏行为,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破坏之风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损坏了景区的相关设施,而且也损害了旅行者的形象,这些也是造成我国旅行者在外国旅游景点遭到歧视的一方面因素。

(三)景区缺乏完善的应急预案

目前我国很多的景区对于景区危机管理的应急预案做的还不够到位,纵使有些景区制定了应急预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不能及时地分散滞留游客,平息游客的紧张情绪。而且有些景区对于应急预案的演练程度不够,从而使得在危机来临时,操作流程不熟悉,延误了危机营救的最佳时刻,由于危机的来临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对于时间和效率的要求程度较高,如果操作过程不熟练,很可能错失解决的最佳时机,从而加大了危机所带来的损失。

(四)景区与游客缺乏沟通

由于很多景区与游客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从而加大了景区与游客之间的联系度,由于景区与游客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使得景区对游客信息的了解度不够,造成在危机形成后,不能及时地联系到游客,从而更好地让游客避免或者减小危机所带的危害程度。而且由于景区信息的透明度不高,使得游客对于景区信息的了解度不够,当危机来临时,不能及时地与景区取得联系,及时得到救援和帮助,这种信息的不透明性阻碍了景区危机的有效管理。

三、提高旅游景区危机管理效率的建议

(一)科学开发景区资源

在对景区进行开发之处,就应该采用科学的方式对景区周围的自然资源进行勘探调查,确保景区周围不会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比如说泥石流、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而且对于景区的开发要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协调相适应,不要一味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征集不同专家学者的意见,采取科学的评估方式对景区进行勘探、评估,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二)增强危机意识

景区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加强对于危机管理的重视成度,不断提高危机管理意识。景区管理人员应该树立危机意识,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来管理景区的危机事件,加强对于危机事件处理方式方法、技巧的学习。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加强对于景区内的日常管理,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还能够在日常的管理中发现一些景区内可能存在的隐患,及早防范。

(三)完善应急预案

由于应急预案的制定需要具有一定的案例和经验作为基础,所以,相关人员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要充分利用原来的救援和解决经验,最好是能够采取不同人员的建议,比如说心理医生、武警官兵、警察、消防队员等,多方面征求建议,使得应急方案的制定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而且还要加大对应急预案的演练程度,从而加快解决事件的效率和质量,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四)提高沟通交流

为了使得景区和游客之间更好地沟通交流,景区应该加强对于必要的公共信息的服务,不断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两者之间信息的透明有利于旅游者通过网络、微博、二维码、微信等渠道加强对景区的了解,从而减少危机的发生,也可以加强对景区信息的了解程度。在危机来临时,及时相互联系,从而减小危机带来的损害。

参考文献:

[1]王兴贵,杨荣金,税伟. 突变视角下的海螺沟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02:141-146.

[2]董晓梅. 罗平九龙瀑布群景区的旅游危机管理分析[J]. 中国城市经济,2011,17:200-201.

[3]杨秀翠. 试论资源型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0:27-28.

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旅游营销研究 篇6

摘要面对金融危机给旅游业带来的不利局面,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措施提振旅游业。短时间内,各地以“旅游券”为戢体、以降价促销为主要手段的政府旅游营销迅速缓解了旅游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长远来看,各地政府在应对危机中所采取的旅游营销举措也暴露出一些系统性缺陷。本文根据无锡调研数据。研究国民休闲旅游与目的地营销因素间的关系,分析发现:价格因素只是旅游者进行旅游决策时考虑的因素之一,降价促销只有与广告宣传、节事活动、目的地形象口碑、服务体验质量等因素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本文根据旅游者人口统计和营销响应特征对目的地休闲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当前目的地政府旅游营销策略。

关键词政府旅游营销;市场细分;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9—0028—08

1引言

在世界各国为金融危机而头疼的同时,保持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无法于危机外独善其身。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趋于疲软,而拉动内需成为当前形势下我国应对危机的战略选择。鉴于旅游经济所特有的乘数拉动效应,各地政府纷纷出手采取措施进一步激活旅游市场,以全面拉动消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一场政府出面组织的大规模旅游促销就此展开,杭州、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城市捷足先登,湖南、四川、山东等省份紧随其后,据《上海证券报》2009年4月10日报道,截至3月底各地发放旅游券累计逾10亿元。虽然各界对这种政府主导的旅游降价促销尚存争议,但其创新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力度无疑已使之成为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2政府旅游营销研究述评

2.1政府营销研究述评

20世纪初,市场营销思想率先产生于美国,早期仅被用于私营部门的经营活动。二战后,菲利普·科特勒将市场营销定义为:“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并认为:“世界上任何组织都需要市场营销。”自20世纪70年代起,营销理论开始被应用于公共组织,公共组织营销理论渐趋成熟。政府等公共部门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主观上有唤起公众支持、提高公众参与水平的愿望,而市场营销理论恰恰为之提供了有效工具。政府营销的出现,突出反映了人们对市场营销认识的深化。

近年来,西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向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转变,政府职能随之被重新定位。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组织和私营组织在管理上具有相通性,这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新公共服务理论学者丹哈特夫妇提出“公共政策实际上是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多重群体和多重利益集团不同意见和利益的混合物”,认为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其共同利益,而非试图在新的方向上控制和驾驭社会。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各国掀起具有明显市场导向特征的行政变革浪潮,使得新公共管理学与市场营销价值取向渐趋一致。可见,政府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结合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代世界各国政府的发展方向。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市场营销理论传人我国的时间较晚,国内相应的政府营销研究处于初级阶段。1996年,国内首次公开提出政府营销的概念,但直到进入21世纪后该问题才被广泛重视。2002—2004年,李德荣、朱红亮等对政府营销的理论和方法展开初步探讨,杨伟文研究了政府营销的行政价值取向。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国内政府营销研究随之大热,学者对政府营销的概念、内涵、意义、原则、对象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007年以后,受大型会展、节事活动等影响,政府营销研究的视角进一步转向微观,闫越、罗胜等研究会展、节事活动中的政府营销,于伟等结合战略管理对公共产品营销展开SWOT分析,陈东灵研究了政府营销中的4Cs组合,刘薇则提出了政府营销在引导政府职能转变中应有的作用。总体来看,目前国内政府营销研究尚囿于概念、内涵及策略分析,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对政府营销的系统研究较少。

2.2政府旅游营销研究述评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产品,旅游产品带有公共产品的部分属性;而作为公共产品的最重要提供者,政府在旅游营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外公共部门的旅游营销研究起步较早,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

(1)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在旅游营销中的关系整合:肯戴尔(Peter Kendell)认为旅游主管部门参与旅游营销,能提高现有旅游营销活动的效率。皮尔斯(Doudas G Pearce)特别研究了爱尔兰旅游业中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营销合作。布拉姆韦尔等(Bill Bramwell,Liz Rawding)研究英国5个传统工业城市各级各类旅游营销组织,认为旅游营销机构的公私联合是未来发展趋势。布哈里斯(Dimitrios Buhalis)提出目的地应因地制宜地统筹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营销资源和能力。迪安吉拉(Francesca dAngella,Frank M Go)比较巴塞罗那和维也纳两地旅游业,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下,研究了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管理组织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

(2)政府旅游营销策略:宋(Kye-Stmg Chon)分析赴韩美国旅游者的行为模式,进而提出政府旅游营销的策略。艾哈迈德(Zafarll Ahmed,Franklin BKrolm)针对北美赴印度旅游者提出7项具体旅游营销措施,涉及目的地形象、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地位、宣传主题、旅游产品、政府行为等多个层面。韦特(Gordon Waitt)对韩国的入境旅游促进计划进行了诊断并提出相应的营销建议。斯托克斯(RobynStokes)以节事旅游营销为载体,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政府旅游营销战略问题;辛格(Neha Singh,ClarkHu)在研究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政府营销基础上,提出了主办国开展目的地营销的概念框架,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依据。由于旅游管理体制的不同,西方学者关注旅游营销中公共组织与私营组织的协同,而东方学者更热衷于政府旅游营销策略的制定。

国内政府旅游营销研究始于21世纪。2003年,池雄标在《旅游学刊》发表论文,探讨了政府旅游营销行为的理论依据,标志着我国政府旅游营销研究的开始;随后,范琳琳对政府旅游营销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章勇刚提出政府与市场合作是目的地营销的最佳选择。2007—2008年,国内政府旅游营销研究进入一个小高潮,政府营销理论研究和政府旅游营销策略研究是该时期的两大热点。2009年,田敏发表论文研究旅游危机营销战略体系的构

建,标志着国内政府旅游营销研究走向系统和应用。总体来看,国内的政府旅游营销研究尚处于理论构建阶段,后续应开展对政府旅游营销的系统研究,在充分市场调研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旅游营销理论体系,进而提高政府旅游营销决策的科学性。

3当前政府旅游营销的特征

当前政府旅游营销主要着眼于国内市场,且以短程休闲旅游市场为主。短程休闲旅游是目前最为普及的一种旅游方式,处于国民旅游需求的初级层面,在总体旅游需求中具基础性地位,因此,进一步激活国内短程休闲旅游需求,对于培养国民旅游消费习惯具有重要意义。相对其他旅游形式而言,短程休闲游客对旅游价格更为敏感,针对该旅游市场的降价促销效果明显。作为目前国内主流的旅游方式,短程休闲游客数量多、影响大,是启动旅游市场必须重视的关键。政府旅游营销选择短程休闲旅游市场作为主要促销对象,贴合我国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失为应对当前旅游业困难局面的权宜之计。

当前政府旅游营销缺少严谨科学的市场细分,导致其措施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在来势汹汹的危机面前,留给政府的决策时间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旅游行政部门在促销决策时出现跟风而上的情况。市场细分在市场营销中有着基础性地位,旅游市场细分是旅游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性工作,这一点政府营销也概莫能外。科学的旅游市场细分能够为“旅游券”发放提供依据,使“旅游券”以最直接的渠道和最高效的方式到达需求方手中,而缺乏科学的旅游市场细分则导致“旅游券”发放和使用中出现囤积、倒卖、消费实现率低等消极问题。

当前政府旅游营销大多局限于政府旅游目的地促销,营销工作缺乏系统性。在这场政府旅游营销大潮中,发放“旅游券”成为各地政府的首选措施。作为一种抵消或折扣方式,“旅游券”直接降低了旅游产品的价格,对游客前往旅游目的地产生了直接推动力。然而,这种策略说到底仍仅限于一种优惠营业推广活动,在缺乏其他营销措施配合的情况下,其效果难以充分发挥。以“旅游券”为载体的促销措施操作实施门槛不高,作为政府行为缺乏政策上的可持续性,若各地竞相采用则可能演变为一场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价格纷争,因此,不宜被过分依赖。

当前政府旅游营销担负着促进社会公平和提高营销效率的双重目标。政府所处的特殊地位使政府行为理应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政府旅游营销决策在本着效率优先原则的同时应兼顾社会公平的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将社会公平与营销效率相对立。政府对社会公平的保障宜采取其他手段得以实现,如出台措施保障弱势群体的旅游权益等,而不宜在旅游促销中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搞全盘平均主义。政府部门在旅游促销时搞“一刀切”,从表面上看实现了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却违反了基本的市场原则,忽视了促销方案所肩负的本质使命是促成并实现旅游消费,导致大量“旅游券”无法顺利转化为旅游消费力,最终偏离了政府旅游促销的目标本原。

总体而言,当前各地政府及时出台的旅游促销措施迅速扭转了旅游业所面临的困难局面,在促进旅游消费方面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其后续效果仍有待观察。政府旅游营销问题的核心不是“该不该搞”,而在于究竟“该如何搞”。事实上,政府旅游营销应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得以保持,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被采纳。

4政府旅游营销的市场分析

4.1政府旅游营销的市场调研

本文选取江苏省无锡市作为研究地点,对在无锡若干代表性景区随机选取的464名旅游者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和对营销因素的响应特征两个方面。

数据显示样本男女性别比例为51.5%和48.5%;28岁以下样本比例为50.2%,48岁以下样本比例为96.6%;94.4%的样本为高中以上学历,其中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样本比例为70.4%;学生、知识分子、白领和管理者占全部样本比例为63.4%,工人和农民在全部样本中占11.6%,其他职业者占样本总量的15.3%;单身、新婚和有子女抚养家庭成员占全部样本的85.3%,其中单身和有子女抚养游客分别占全部样本的50.4%和22%;年收入在60000元以下的游客占全部样本的90.3%,其中年收入在40000元以下的游客占全部样本的77.2%。根据游客对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感知距离,本文将全部样本由近及远进行排序,样本感知距离分布状况如表1所示,样本数量随感知距离衰减规律如图1所示。

长三角游客在全部样本中比例高达78.4%,这能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为何长三角各地政府纷纷将区域内的其他地市作为旅游促销的首选目标区域。

4.2政府旅游营销的市场细分

缺乏科学的旅游市场细分是各旅游目的地政府在进行旅游营销时的一个软肋。根据调查情况,本文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对无锡市休闲观光市场进行细分。根据相关度对问题进行了删减,12个问题被纳入因子分析,并形成4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为71.689%。根据4个因子的重要性排序并根据因子状况分别命名为:1、广告一节事因子;2、形象一口碑因子;3、服务一体验因子;4、价格一重游因子,详见表2。

经初步分析发现,在旅游目的地所有营销因素中,广告与节事活动、形象与口碑效应、服务与体验质量、价格与重游意愿4大因子成为影响国内休闲旅游者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研究随后将全部样本的营销响应因子得分与人口统计变量纳入系统聚类分析。分析发现在全部样本聚为8类的情况下,主要4类样本占比达93.53%,其他4类样本约占6.47%,由此可以认为,该旅游目的地的休闲观光市场主要由4大细分市场构成。各细分市场样本在调查总体样本中所占份额如图2所示。

4.3政府旅游营销的市场特征

细分市场1的人口统计状况:从年龄阶段来看,19-28岁样本占该细分市场样本总量的63.5%,29—38岁样本占样本总量的22.3%,两者共同构成了细分市场1的主体。从教育水平来看,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样本占该细分市场样本总量的78%。从职业类型来看,以学生为主的知识阶层占该细分市场样本总量的86.9%。从家庭阶段来看,单身者占该细分市场样本的66.7%,此外新婚和有子女需抚养者各占13.5%和14.2%。从收入水平来看,该细分市场89%的样本年收入低于40000元,其中半数以上为没有收入的学生。从客源地范围来看,无锡当地、长三角区域、江苏省内各地游客占细分市场1全部样本的92.2%。细分市场1营销因素响应特征:该细分市场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能够获取的旅游目的地信息有限,因此对旅游目的地的先期了解比较少,对广告传播有着较强的依赖,对目的地的节事活动比较敏感;由于年龄比较低、社会关系较简单,该细分市场缺乏对旅游目的地的先期了解和间接经验,因此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缺

乏关注,倾向于忽视旅游目的地口碑;对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要求不高,但重视自身在旅游目的地的感受和体验;对旅游目的地的价格不太敏感,降价对激发该细分市场的重游意愿而言意义不大,但对于激发其首次购买欲望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调查情况。将细分市场1命名为“青年知识阶层市场”。

细分市场2的人口统计状况:从年龄阶段来看,19—48岁样本占该细分市场样本总量的84.9%,其中19—28岁样本占样本总量的37.7%,可见,细分市场2的主体是以青年为主的中青年群体。从教育水平来看,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样本占该细分市场样本总量的56.6%,高中或中专教育水平者占该细分市场样本量的35.8%。从职业类型来看,该细分市场主要由个体私营业主构成,比例高达九成以上。从家庭阶段来看,单身者仍占据最大比重,为45.3%,其次是有子女需要抚养者,约28.3%,新婚者比重最小,仅3.8%。从收入水平来看,96.2%样本的年收入低于60000元,其中低于20000元者41.5%。从客源地范围来看,该细分市场样本全部来自长三角和江苏省内,其中来自无锡、上海、南京、苏州、常州5市的样本占92.5%,上述5市是细分市场2的主要客源地。细分市场2营销因素响应特征:该细分市场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的渠道少,现有目的地广告和节事活动对其影响有限,所以在旅游消费决策时,他们更注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倾向于依赖周围人对旅游目的地的口碑进行消费决策;旅行社通过提供咨询或预订等服务对其旅游目的地选择产生显著影响;对旅游目的地的设施和服务要求不高,对在目的地的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积极;对旅游目的地的价格很不敏感,降价对激发该细分市场的重游意愿的作用十分有限。本文根据调查情况,将细分市场2命名为“个体私营业主市场”。

细分市场3的人口统计状况:从年龄阶段来看,19—28岁样本和39-48岁样本分别占该细分市场总体样本的30.8%和38.5%,两者合计占该细分市场的69.3%。从教育水平来看,未接受高等教育样本占细分市场3总体样本的69.2%,大学教育水平以上者合计30.8%。从职业类型来看,以工人为主劳动阶层是该细分市场的主要职业类型,占比76.9%。从家庭阶段来看,该细分市场样本涵盖除新婚外所有家庭阶段的样本,且分布较为平均,这反映出对于该类市场而言,新婚夫妇需求很小。从收入水平来看,年收入低于40000元者占该细分市场全部样本的92.3%,且该细分市场全部样本年收入均低于60000元,显示细分市场3收入水平比较平均,总体较低。从客源地范围来看,细分市场3的样本分布如下:本地比重为0,苏州、常州样本7.7%,上海、南京样本比重为46.2%,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样本比重为23.1%,江苏省内其他地市样本比重为15.4%,国内其他城市比重为7.7%,可见细分市场3的主要客源地是以沪宁为主的长三角城市。细分市场3营销因素响应特征:由于年龄、教育和距离等原因,该细分市场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比较困难,目的地广告对其影响十分有限,一般旅游节事活动难以对该细分市场产生强大吸引力;目的地形象和口碑对该细分市场的影响是中性的,大部分人先期缺乏对该旅游目的地的直接或间接经验;该细分市场严重依赖旅行社,团队游客居多,他们对旅游服务和旅游体验的评价较低,一方面显示出对服务和体验质量的重视,另一方面显示出其服务体验质量欠佳;此外,旅游目的地降价也不太可能激发该细分市场的重游意愿,很多人在此次无锡旅游之后,短时间内不会重复购买。本文根据调查情况,将细分市场3命名为“基层劳动团队市场”。

细分市场4的人口统计状况:从年龄阶段来看,29岁-48岁样本是该细分市场的主体,占比约82.9%。从教育水平来看,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样本占该细分市场的比重为87.2%,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者42.6%,样本显示该细分市场教育水平较高。从职业类型来看,白领、管理者和私营业主是该细分市场样本的主要职业类型,三者合计占该细分市场总体样本的72.4%。从家庭阶段来看,占细分市场48.9%的样本处于有子女抚养的阶段,另外有占细分市场21.3%的样本单身,两者是细分市场4样本的主要家庭阶段。从收入水平来看,年收入60000元以上者占细分市场4总体样本的95.7%,其中年收入100000元以上者占该细分市场样本的34%,显示该细分市场总体收入水平较高。从客源地范围来看,该细分市场样本客源地排序都在3以内,说明其样本均来自长三角地区。细分市场4营销因素响应特征:该细分市场对各类目的地广告信息接触较多,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的渠道多样,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的能力很强,旅游节事活动更易对之形成有效吸引;该细分市场社会阅历丰富,广泛的社会关系使之重视旅游目的地口碑,形象化消费的倾向使之更加重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他们重视旅游服务和旅游体验的质量,在较强的消费能力配合下,他们一般可以获得满意的旅游服务和丰富的旅游体验,因此,他们对目的地旅游服务和旅游体验的评价较高;传统观点认为,该类细分市场应当对价格缺乏敏感,但调查显示:该细分市场对价格极为敏感,在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其重游意愿将被极大的激发,这一点应引起旅游目的地的重点关注。本文根据调查情况,将细分市场4命名为“区域高端散客市场”。4大主要细分市场的特征详见表4。

5政府旅游营销的市场策略

5.1针对“青年知识阶层市场”的政府营销策略

结合该细分市场特征,政府旅游营销策略应将“旅游券”为载体的降价促销策略与目的地广告宣传和旅游产品体验化改造结合起来。目的地应增加网络广告投放,进一步丰富旅游目的地的节事活动;网络广告应以目的地旅游节事活动和独特旅游体验为宣传重点,不宜进行抽象的目的地形象宣传;广告投向应以长三角14地市为主,包含江苏省内各地;以提供往返于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的免费便捷交通取代“旅游券”发放可以起到更好的目的地营销效果;系统提升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体验质量。

5.2针对“个体私营业主市场”的政府营销策略

结合该细分市场特征,政府旅游营销策略应注重目的地公众形象的塑造,政府可通过公关手段引发公众的广泛参与,在旅游营销时通过对公众利益的关注来凸现目的地的社会责任感,并结合社会热点将当前简单的旅游促销转化为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旅游社会营销,这对于塑造旅游目的地良好的公众形象具有长远意义。

5.3针对“基层劳动团队市场”的政府营销策略

结合该细分市场特征,旅游目的地应对重要客源地的组团旅行社执行更富吸引力的利益分享政策,从而调动旅行社的积极性;创新旅游节事活动的内容,赋予目的地形象更为丰富的内涵,在长三角尤其是沪宁两市通过大众媒体进一步传播其形象,有助于吸引更多团队游客到来。

5.4针对“区域高端散客市场”的政府营销策略

结合该细分市场特征,旅游目的地应重视对长三角区域高端市场的争夺,在长三角区域的机场、高速公路节点、商务会所、沪宁动车、财经媒体等载体投放目的地的形象广告,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尊贵的服务体验;通过公共关系的维护和操作,赋予旅游行为本身以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旅游者获得道义上满足感的同时,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口碑和形象;持续改善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质量,打造高端商务场所,积极承办各类会议,打造家庭度假区,形成成熟的家庭度假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降价促销,应特别注意吸引潜在的重游游客,在降价促销时应为“回头客”市场的开发做好铺垫。

6结论

当前,以政府出面发放“旅游券”为标志的旅游促销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但政府旅游营销工作仍普遍缺乏系统化和整体性,尤其是缺乏科学市场细分导致政府旅游营销的针对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浪费。

本文案例研究表明:在旅游目的地所有营销因素中,广告与节事活动、形象与口碑效应、服务与体验质量、价格与重游意愿是影响国内旅游者休闲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政府旅游营销应在科学的市场细分基础上系统地发挥上述4大营销因素的综合作用。虽然目前以“旅游券”为载体的降价促销短时间内效果显著,但调查结果表明仅凭降价促销策略很难从根本上扭转目前旅游业所面对的困难局面。更无法形成旅游拉动内需的长效机制。本文结论认为,政府旅游营销的策略重点是:提高目的地广告投放方式和内容的针对性;丰富目的地旅游节事活动,创新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在旅游促销的同时加大公关力度,塑造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并对目的地旅游产品进行深度体验化改造;锁定目标市场采用多样化的促销手段开展旅游促销。

旅游业危机 篇7

旅游业正在迅猛发展,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全球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正以高于4.0%和7.0%的增长速度持续发展[1]。旅游业综合性、依赖性和季节性的产业特征决定了高敏感性。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意外事件的不利影响,如在“东南亚金融危机”、“9·11”事件、“SARS”疫情等。旅游业危机与一般危机相比有其特殊性,指的是影响旅行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并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2]。2008年金融危机给全球旅游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对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本文以我国入境旅游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目前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旅游业应采取的对策。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业危机和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部分:一是对特定危机事件的反应与管理的案例分析,二是对旅游业危机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3]。Crouch总结了经济性危机影响旅游业的旅行价格、商品和服务的外汇价格以及汇率等重要的变量情况[4];Raab和Schwer调查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拉斯维加斯博彩业的影响[5];Prideaux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与旅游业的关系以及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6];Goodrich采用叙事的定性方法分析了“9·11”对美国旅游业的影响[7];Fevzi Okumus等采用定性分析和小组访谈方法分析了土耳其金融危机对北塞浦路斯旅游业的影响[8]。国内孙根年、李锋用本底趋势线法对旅游业危机影响和预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9,10]。梁昭研究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11]。黄华、邹家红等研究了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发展对策[12,13]。

综上所述,对经济型事件影响旅游业的案例研究仍存在明显不足,对策研究也比较薄弱。本文重点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应采取的对策。

2 金融危机对华入境旅游业总体影响分析

2.1 入境旅游市场发展减速

从图1可见,1999—2008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的同比增长率大体呈同向变化,两者均有两次明显的负增长。第一次是受“非典”影响,导致2003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率和国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率均出现负值。第二次由于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1.4%和2.6%,出现了近年少有的负增长局面。随着金融危机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并且逐步向实体经济蔓延,必然会影响到国际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致使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2008年各月份我国接待人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状况(图2)来看: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在第一季度发展情况良好,而在第二季度同比增长率不断下降并最终为负值,在第三和第四季度基本上呈现平稳的负增长。这正好与金融危机发展变化状况相符。金融危机在2008年上半年开始凸显并不断发展,到下半年已发展得相当严重。可见,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形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不断变化。

2.2 主要入境客源市场萎缩

从2008年我国接待的主要客源市场入境游客人数(表1)来看,多数客源市场来华旅游人数出现下降。其中,港澳台入境游客数量基本上与2007年持平;外国主要客源市场中除俄罗斯、蒙古两国出现小幅度的正增长外,其余14国均出现不同幅度的负增长。各主要客源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大小除与本国经济受影响程度有关外,与游客的旅游动机也有很大关联,同时还受到游客出游距离衰减效应的影响。

港澳台为传统稳定的入境客源市场,文化背景相似,旅行距离和逗留时间相对较短;俄罗斯、蒙古两国与中国交界,出游距离较短,且多为边境商贸旅游,所以它们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小。西欧、北美等国的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大,且距我国较远,所以来华旅游人数出现负增长。作为近距离的洲内客源市场下降幅度也比较大,由大到小依次为韩国、日本、印尼、泰国、印度、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这些国家多为外向型经济,对外部市场依赖性比较强,金融危机导致这些国家出口下降,国内市场萎缩,影响到人们的旅游需求。我国作为这些国家出境旅游主要目的地,接待来自这些国家入境旅游人数出现不同幅度的负增长。但也应该看到,近年东亚太旅游市场发展很快,出境旅游人数快速增长,且距我国较近,文化背景相似,这些国家将成为推动未来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对不同区域入境旅游业发展影响分析

受资源规模、类型与组合条件、基础设施、区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存在较大差异,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也就不同。金融危机对不同区域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由于国际旅游收入与入境旅游人数存在很大的正相关关系,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大部分省区入境旅游人数的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2008年我国大部分省区的国际旅游收入的增长(表2)。此外,国际旅游收入还与入境游客停留时间、旅游方式和入境游客的个人背景有关。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国家旅游局。

金融危机对不同省区入境旅游业的影响表现在:①东部的北京、河北和海南3省市入境旅游业发展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呈现负增长。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奥运效应”,使以北京为中转口岸的入境游客数量不增反减,导致它对周边河北省的 “辐射效应”也大为减弱。上海、山东、广东3省呈现低增长,但天津、辽宁、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区表现相对较好。②中部地区除湖北和湖南两省入境旅游业发展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严重外,其余省区均表现较好,尤其是黑龙江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较2007年均有大幅度增长。③西部的重庆、云南、陕西、宁夏、内蒙古5省(市、区)入境旅游业发展有较好表现,除内蒙古和宁夏外,其余3省旅游资源丰富,且入境旅游业发展基础和近年入境旅游业发展势头都较好,内蒙古多为边境商贸旅游,所以它们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而广西、四川、贵州、西藏、甘肃、青海、新疆7省区组成了一个金融危机影响大区。由于地处我国西部,离主要客源市场空间距离远,同时受到其“二手客源市场”——东部大型中转口岸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下降的影响,而且除广西、四川外,其他几个省区由于资源与区位条件的影响,入境旅游业发展基础都很薄弱,导致抗金融风险能力很差;四川省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汶川大地震的双重影响,入境旅游业恢复发展的难度较大。只有不断开辟旅游发展新思路,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和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争取在危机的情况下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才能为旅游业顺利恢复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 结论及建议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入境旅游市场发展减速,主要客源国市场萎缩。西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受金融危机负面影响最大,其次是东部,中部受影响相对较小。目前,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他对入境旅游业的不利影响仍将持续。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旅游业是一个敏感性的产业但又是最富生命力的产业,经常在危机过后最先得到恢复。面对金融危机,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尽量减少对旅游业的冲击,使旅游业尽快得到恢复。

首先,应认清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经济低迷时期它可以刺激消费,拉动投资。旅游业是个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产业,要把旅游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对旅游业各方面的投入,主要包括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宣传推广活动等,对旅游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从而提高旅游从业者的工作热情。及时向旅游业界和民众发布相关信息,提升旅游从业者的信心和消费者对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加大宣传我国极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使我国的国际旅游形象更加鲜明。其次,积极开发国内旅游市场,加大国内旅游的推广力度。由于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交通状况的不断改善,占中国旅游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国内旅游市场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近期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国内旅游需求仍然庞大。要加强国民休闲计划的宣传与旅游意识的培养和传播,调动人们的出游欲望,引导人们进行旅游消费;要从深度和广度上向国民展示我国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与多元民族文化,激发人们探索未知的热情,从而刺激人们的旅游需求,同时尽力引导部分出境游客源转向国内旅游市场。随着休闲度假游的不断升温,城市休闲度假市场,农业观光休闲市场,老年、学生、商务人士等市场,这些都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兴市场,应不失时机地推出相应的游游产品。第三,重新定位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优化客源市场结构。在新形势下,需要确定客源地目标市场,对客源市场进行细分,以便进行针对性营销,并开发出适应目标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从表1可见,2008年我国接待主要客源市场入境旅游人数不仅在总量上存在差异,受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同比增长率状况也各不相同,以此可对目标客源市场进行划分。港澳台地区、俄罗斯、蒙古为一级目标客源市场,这3个市场是近距离的地区和邻国客源市场,入境旅游人数总量大且受危机影响较小,所以重要性最大。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应积极开发台湾市场,提高台湾游客入境旅游的便捷性以促进其跨越式发展。韩国、日本、美国及一些东南亚主要客源国为二级目标市场,这些市场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但是历年来入境旅游人数多,发展基础好。其他客源国可作为三级目标市场,这些国家主要是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印度等国,还包括中亚、非洲、南美一些新兴入境旅游客源国。加强对新兴客源市场的开发,提高对新兴市场的资金投入和培育,使旅游客源市场多元化,这样才能保证旅游业得到稳定发展。第四,在市场营销策略上,应统筹国内和国际两大旅游客源市场。在新形势下,各省市区要改变传统的单兵作战状态,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旅游发展的集聚效应,从而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上海世博会”和“地震灾后旅游恢复重建计划”为契机,推动一些高附加值的、有独特吸引力的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事件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升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品牌形象,以吸引一些高端旅游者来华旅游。此外,多推出一些小报价、散客异地成团、家庭式等旅游形式,以便在国际市场上以较低的直观价格吸引游客,同时适当降低国内旅游景点门票价格,刺激国人的出游欲望。结合传统和新兴的旅游宣传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闻媒体等手段进行宣传促销,鼓励涉外旅游社对旅游产品的推广活动,加强公众促销和名人促销力度,以此来提升中国旅游的知名度。采用直接销售方式降低旅游者出游成本,提高旅游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只有统筹好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才能使我国旅游业尽快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入境旅游业发展容易受到负面事件的影响,对影响结果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旅游业的发展形势,以便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根据权威统计资料,通过总体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全国和区域两个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并对入境旅游业走势进行了初步预测,最后提出在新形势下促进我国旅游业恢复发展的对策。

旅游业危机 篇8

旅游业作为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旅游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是接受入境旅游的国际旅游部分。现在全球已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大大提高了出境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对国内的旅游市场造成了挤出效应,这种效应在高端游客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国内的旅游市场将如何发展已然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人均GDP、CPI和人民币汇率三个最可能影响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因素着手,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探求它们与国内旅游人数之间的相对准确的定量关系,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2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1 模型的建立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影响人们对某一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相关替代品的价格。对于国内旅游而言,我国的消费品物价指数可以基本反映在国内旅游花费情况,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则可用人均GDP来衡量,至于相关替代品的价格则可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来表示。因为当人民币汇率上升或者下降时,境外旅游相对于境内旅游的价格也在上升或下降,进而影响人们对旅游地点的选择,选择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则是因为美元与多国货币挂钩,人们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可较为全面的反映由于人们币汇率的变化而造成的境外旅游费用的变化。本文所用的数据均为年度数据,这是因为在一年中旅游有淡季旺季之分,年度数据可以比较客观的反映国内旅游市场的一般情况。基于以上分析,建立如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其中Dt为国内旅游人数,cpi为消费品价格指数,ex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agdp为人均gdp。

2.2 原始数据来源

本模型使用的是1991~2008年的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统计年鉴。

2.3 实证结果

由于模型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首先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后发现所有变量均为二阶单整,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用EG两步法对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可得模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协整,因此模型不是伪回归。通过eviews软件用OLS法估计出的结果如下: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AGDP和EX对国内旅游人数的影响较为显著,而CPI则对国内旅游人数无显著的影响。删掉CPI这个变量重新对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并做OLS回归得:

在去掉变量cpi后,所有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该方程的F检验也很显著,表明该模型的线性关系较强,而且调整后的R2=0.990053,表明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优度,DW值为1.761795,表明模型无自相关。对模型进行ARCH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也不存在异方差。

3 结语

3.1 消费品物价指数对国内旅游的需求影响不显著

CPI统计的物品中绝大多数是一般性商品,而服务产品相对较少。而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人们消费的大多是服务性产品或者是纪念品,因此,用来反映一般商品价格的CPI对国内旅游人数的影响并不显著。

3.2 汇率与国内旅游人数正相关

当人民币升值,即汇率下降时,对人们的影响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所谓替代效应,就是指当人民币汇率提高后,国内旅游价格相对于出境旅游价格上涨,部分国内旅游的居民受汇率上升的影响而选择出境旅游,导致国内旅游人数下降。所谓收入效应是指人民币升值将有利于居民旅游消费的增长,人们币的升值不仅增加了居民的财产,而且加强了居民对中国经济的期望,进而对自己的预期收益更加自信,根据预期收入理论,这将促使他们更多的选择出游。通过以上计量分析,当汇率下降时,国内旅游人数也相应的下降,也就是说汇率下降对人们在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选择上替代效应是超过收入效应的。事实上,当汇率下降时,旅游消费的高端顾客比一般顾客更倾向于出境旅游,而无论是在酒店的住宿上,还是餐饮娱乐的消费上,这部分高端顾客都是给企业创收的主要来源,因此这部分高端顾客的流失会对国内旅游的整体收益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

3.3 人均GDP与国内旅游人数正相关,且人均GDP较汇率变动这一因素来说对国内旅游影响更大

从结果来看,对国内旅游人数起主导作用的实际上是国内的人均GDP。随着国民收入的普遍增长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旅游消费也因此具有了普遍性。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自己的预期收入持乐观状态,这就刺激了人们对精神消费的需求,进而导致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 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目前,全球已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高速增长的GDP和持续升值的人民币更加刺激了国人的旅游消费的欲望,使旅游业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会更加快速的发展。在面对境外旅游强大的挑战下,国内的旅游市场要想占据优势地位,本文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4.1 争取并稳定新的客源——儿童客源与老年人客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旅游市场上,儿童游客和老年人游客逐年增多,且增速较快。目前,市场上推出的有关儿童和老年人的旅游产品还很少、而真正符合他们特点的旅游产品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市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两块宝藏,争取到这两块市场无疑会大大增强国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对于儿童市场,目前市场上推出的少年儿童旅游产品存在诸多问题。现在市场上的儿童旅游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学”为主的各种主题夏令营、冬令营等,另一类是以“游”为主的亲子游产品,模式显得特别传统,主题也比较单一。而且儿童旅游过程过于注重于“学”,忽视了“游玩”这个功能。此外,儿童旅游中还面临着儿童导游少、针对性服务少等主要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旅行社在今后对儿童市场的开发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解决安全问题。旅游前要对儿童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在旅游前为学生购买旅游保险,在旅游中要按比例为学生配备导游和随行人员,落实责任,确保学生的旅行安全。(2)加强产品的针对性,产品主题要多样化。旅行社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有个性、有深度的精品儿童旅游线路。(3)平衡产品中的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使两者平衡发展。儿童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不仅要体现游,而且还要使孩子有所学,因此,旅行社在设计产品时要注意平衡两者,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对于老年市场,目前市场上推出的老年产品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老年人普遍具有节俭的性格,对价格很敏感,而且他们大多喜欢悠闲自在,慢慢地对景点进行品味,所以老年旅游产品不同于常规旅游产品,但目前旅行社在设计老年人的旅游产品时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到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国内旅游市场要想争取到这一潜在的重要客源,在设计产品时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目的地的选择上,要兼顾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在行程安排上,要尽量做到内容充实但节奏缓慢;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要根据不同阶层的消费能力,按消费梯度针对性地设计产品。总之,国内旅游市场要想争取到需求日益增大的老年人客源,不仅要设计独特的产品和合理的价格,也要从服务细节入手。

儿童和老年旅游市场虽已起步,但还不完善,进一步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推出差别化、专业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成为旅游企业下一步的必修课。

4.2 创新旅游模式,开发新的旅游景点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日渐成熟,现有的旅游模式和传统的旅游景点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对现有旅游模式进行创新,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在今后的时间中应该成为相关旅游部门的主要任务。针对近年人们旅游个性化增强这一趋势,国内旅游的相关部门可以创新出一些有别于传统旅游模式的新业态。如最近出现的比较受欢迎的高尔夫旅游、自驾车旅游、游艇旅游、邮轮旅游等等。至于新的旅游景点的开发,随着今年来户外旅游的盛行,一些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逐渐对尚未完全开发的原生态的旅游景点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因此,旅行社可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多开发一些比较安全的原生态的旅游产品,使旅游真正成为一种和自然融合、释放身心的休闲方式。

4.3 平衡各项旅游要素

目前我国从旅游“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结构上看,存在一定程度地不协调、整体效益差的问题。单拿旅游商品来说,在发达国家,旅游商品收入已占旅游总收入的40%~60%,而我国总体看,尚低于世界旅游购物平均水平,因此,随着人们收入的普遍提高,在今后的发展中,可设计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刺激人们的购物欲,同时加强星级酒店的建设,使旅游中的“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

4.4 加强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

国家也要加强对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制定宏观旅游发展规划,规范旅游市场的法律法规,加强国内旅游业的基础和服务建设,为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政策与制度支持,以此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争夺出境旅游的客源,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

[2]荆艳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影响[J].价格月刊,2005,(12).

[3]刘霁雯,冯学钢.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旅游业影响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09,(16).

旅游业危机 篇9

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的消费, 是可持续消费和多层次的消费, 在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社会就业等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重庆也不例外, 仅以2008年为例, 全年旅游总收入561.53亿元, 相当于全市GDP的11.01%, 旅游业已逐步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 入境旅游是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旅游产业地位的提高和强化方面, 处于关键地位。但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以及旅游者空间的移动频率及范围的增大, 全球性突发事件对入境游的影响也越发深远。旅游本身可能导致的危机及其他危机对旅游的影响都大大增加, 旅游危机管理也引起业内专家学者高度关注。

危机管理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初在学术领域作为独立学科出现, 受到各国政府重视。在诸多危机事件的触发下, 我国近年来开始对危机管理有所引入, 但还缺乏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内容涉及旅游企业 (旅行社、饭店、景区) 、生态旅游、会展旅游危机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但大多集中在概念界定、类型划分与影响评估方面, 实证性研究也大多处于探索阶段, 鲜有对重庆旅游危机管理模式的研究成果。综上, 本文以入境游为切入点, 实证分析直辖以来重庆旅游业发展状况, 并提出重庆旅游危机管理模式, 对于推动旅游经济科学发展, 贯彻落实国务院于2009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具有重要意义。

二、直辖以来重庆入境旅游实证分析

重庆旅游于1989年起步, 先后经历了接待型、事业型和产业型三个阶段。经过直辖10年的发展, 尤其是近两年的强力推进, 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正在逐步加快, 产业质量正在逐步提高, 综合效益正在逐步显现。2008年, 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088万人次, 是1997年的5.4倍;旅游总收入561.5亿元, 是1997年的7.7倍。

旅游业是一个受外界因素影响波动相当大的产业, 中国乃至世界的任何突发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件, 都可对重庆旅游业造成剧烈冲击。入境游市场, 作为三大旅游市场 (入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 之一 (李天元, 2003) , 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反应更为强烈。重庆直辖以来入境游变化情况见图1, 同时期中国入境游变化情况见图2。

简单分析下图可知:

1.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9.11”事件、2003年“非典”均对重庆入境游造成强烈冲击。1998年入境游游客比上年下降37.44%, 入境游收入比上年下降16.19%;2001年入境游游客增长率下降近16个百分点, 入境游收入增长率下降近14个百分点;2003年入境游游客比上年下降49.19%, 入境游收入比上年下降48.17%。

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重庆入境游造成造成一定冲击, 但相对较小。从总量来看, 2008年入境游游客比上年增加11.02万人次, 入境游收入比上年增加6800万美元, 但从增长率来看, 比上年分别下降近12个百分点和近6个百分点。另据重庆市统计局统计月报显示, 2009年1—11月, 入境旅游人数达97.21万人次, 入境旅游外汇收入达50183万美元, 同比增长分别达16.8%、15.9%。而2008年全国入境游游客比上年下降1.4%, 入境游收入比上年下降2.57%。这说明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 全球金融危机对重庆入境游的冲击相对较小。

为什么重庆旅游业在面对波及范围如此之广的全球金融危机时, 能够保持较持续稳定的发展呢?正是由于采用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危机管理模式。

三、重庆旅游危机管理模式

旅游危机的管理不仅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也关系到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众形象。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受资源和职能所限, 无法独立承担起管理危机的职责, 只有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起有效的旅游危机管理机制, 集合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企业与媒体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才能有力地组织、协调和管理各种旅游危机。旅游危机管理的一般范式分为危机爆发前、爆发中和爆发后3个阶段。本文结合重庆实际, 提出以下旅游危机管理模式。

1. 旅游危机爆发前, 重点抓好操作面建设。

旅游危机管理需要搭建操作平台, 包括调控平台、运作平台、信息平台等。政府可主导成立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 作为旅游发展、危机处理的决策者;大型国有旅游企业或其他中小企业, 是政府运作旅游发展、危机管理的执行者。这些平台对政府预防危机、宏观布局、掌握资源、开拓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健全危机预防与管理机制, 预见并处理可能导致给旅游业带来影响的各种突发事件或危险事件, 可规避和降低风险, 将损失降至最小程度, 提高旅游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2. 旅游危机爆发中, 重点抓好景区点、旅游线、营销网三大关键环节。

景区点是旅游发展的心脏, 是解决旅游危机的发动机。景区点的数量、质量是一个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重庆市有旅游景区78处, 其中世界遗产2处, 但缺乏有震撼力的大项目。应坚持实施“大项目、大投入”战略, 围绕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山水都市、乌江画廊及武陵风光这“4+1”旅游精品, 重点打造内涵深刻、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旅游项目。在大投入方面, 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入项目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要继续借助中国三峡国际旅游节、山水都市旅游节和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等旅游节庆平台, 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和招商引资工作。

旅游线是旅游发展的动脉, 是吸引客源的关键。危机爆发时, 应根据游客的不同情况, 精心设计、包装和推介不同线路, 如一日游、二日游至十日游;观光游、度假游、探险游、购物游、探亲游;峡谷游、生态游、乐水游、赏花游、采果游、遗迹游;自助游、参团游、自驾游、徒步游, 等等。

营销网是旅游发展的毛细血管, 是宣传推销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抓手。营销是扭转不利局面、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对重庆市而言, 应深入实施“大营销”战略, 境外重点突破欧美、日韩和东南亚地区, 境内重点抓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云贵川湘鄂陕等周边地区, 市内主要突出“一圈两翼”和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 鼓励投资建立旅行社、设立门市部、建设旅游网, 加大覆盖广度、营销力度和收客强度。

3. 旅游危机爆发后, 重点抓好形象重建、宣传策略重构。

危机发生后, 应遵循以消费者为中心解决问题、跟媒体及时快捷沟通、勇于承担责任这三大危机公关的处理原则;充分利用政府、市场和政府加市场三种手段, 宣传媒体、自办型媒体及网络等多种媒体整合,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危机发生后的重建状况进行大力宣传, 不断将正面的信息传递给各国旅游机构、旅游企业, 最重要的是传递到游客群身上, 以逐步消除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促进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

四、结语

重庆旅游资源丰富, 新时期国务院常务会议赋予重庆旅游以“长江上游旅游基地”的全新定位, 重庆旅游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 重庆旅游业快速发展, 但仍面临发展方式粗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 尤其是旅游危机管理能力亟待提高。因此, 必须加强统筹规划, 不断总结经验, 从危机预防、风险管理、恢复形象入手, 着力提升旅游危机管理水平, 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2].周永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3].刘书葵.浅谈我国旅行社危机管理的几个误区[J].经济问题, 2007 (6) :125.

[4].刘韵琴:论旅游危机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5) :74-75

[5].德克·格莱泽.旅游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6].谷慧敏.旅游危机管理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2009

[8].重庆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2009

[9].Glae Ber Dirk,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Oxford:Butterworth-Heinemaxm, 2003)

旅游业危机 篇10

一、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 (货币资产、证券、汇率、房地产、地价、短期利率) 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影响

1. 人民币升值, 导致我国出境体育旅游增多, 入境体育旅游下滑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包括美元、欧元在内的多种外币兑人民币的汇率走低, 人民币相对持续升值的情况下, 美洲、欧洲、日韩及东南亚等国外的体育旅游线路价格普遍下调, 其中欧洲体育旅游下跌幅度最大, 对国内的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出国体育旅游增多。此外, 各国人民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收入减少, 导致外国游客入境体育旅游大幅降低。

2. 国内体育旅游市场结构变化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将对我国体育旅游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体育旅游消费需求下降;企业对体育旅游投资信心受挫, 投融资难度加大;体育旅游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收入将受到严重影响。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 2008年全年国内外旅游总收入1.16万亿元, 其中国内旅游收入8 749亿元。显然国内旅游市场无疑是我国旅游产业最大的市场。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股票大幅跳水, 楼市低迷, 大量中小型企业破产, 国内物价持续走高, 国民经济收入普遍减少, 使体育旅游成为奢侈消费。很多市民选择取消体育旅游或短线的体育旅游代替中长线体育旅游, 以节省开支。

三、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对策

1. 实行政府政策引导, 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之间加强交流合作

针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家提出“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时,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要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 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 促进体育旅游、体育媒介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为体育与旅游的行业从属不同, 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多, 体育资源、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从体育旅游的内涵可以看出,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体, 发展体育旅游业不仅仅是体育部门或旅游部门的事, 只有两个相关产业的部门紧密合作, 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 开展以体育特色项目和旅游资源为吸引力的旅游消费活动, 才能保持体育旅游业较快持续的发展。

2. 打造地域体育旅游特色, 创建体育旅游品牌

特色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品牌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标志, 没有特色与品牌, 就没有真正的内涵和质量, 竞争力、影响力等均无从谈起。任何旅游景点要在体育旅游者心目中形成强烈的印象, 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地方, 开发独特的体育旅游项目。对旅游线路、活动、景点的设计, 要因地制宜, 不能离开自身的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 要利用本区域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 显示其丰富价值, 创建本地区体育旅游的品牌。

3. 大力培养体育旅游专业管理、服务人才

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既具有科学训练能力又具备旅游服务能力的人才,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体育旅游专业性强, 部分体育旅游产品危险性大, 对服务设施的科技含量、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很高, 而随着体育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体育旅游专业的人才数量缺乏, 及服务队伍的素质低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强体育旅游专业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首先, 在综合实力强的高校、体育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高中开办体育旅游专业, 将体育学科、管理学科、旅游学科及体育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有机融合, 突出专业特色, 使其成为从事体育旅游分析、预测、导游、管理的专业人才;其次对从事体育旅游的服务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通过举办短期的体育休闲旅游业务培训, 提高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另外, 还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社会办学、旅游部门与学校进行合作等形式, 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通过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使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摘要: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 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经济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作为我国新型的经济产业——体育产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 尤其是体育产业中的体育旅游产业收到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 针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及金融危机对其影响, 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体育旅游,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斌:百年来国外主要经济金融危机分析[J].中国金融, 2007 (19) [1]张斌:百年来国外主要经济金融危机分析[J].中国金融, 2007 (19)

[2]苏肖晴:关于中国发展体育旅游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 [2]苏肖晴:关于中国发展体育旅游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

[3]国家旅游局。2008年旅游统计[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2009, 1[3]国家旅游局。2008年旅游统计[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2009, 1

旅游业危机 篇11

一、危机理论概述

1. 危机理论内涵

危机理论是对特定行业的反应和表述, 自身具有普遍性特点, 旅游危机除了在特定的情况下具有共性规律外, 自身还具有较强的独特性特点, 使影响机制、影响对象及管理措施都具有旅游业色彩。为了确保旅游危机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 需要从危机理论开始着手, 了解旅游者及旅游危机存在的共性, 展现出旅游危机理论的作用, 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

2. 危机特征

(1) 突发性

突发性是所有危机事件共有的特征, 自身具有鲜明性的特征, 人们面对突发性事件时, 常常表现出猝不及防、手忙脚乱情况, 没能掌握解决危机的方法, 加剧了危机的破坏程度。

(2) 不确定性

危机具有不确定性, 受对象、形式及地点影响较大, 任何的旅游危机都可能在某一旅游目的地内突然爆发, 没有预见性, 不确定性较强, 旅游管理机构能够对所有的危机类型做好准备工作是无法实现的。

(3) 时间紧迫性

旅游危机的发生具有迅速性特点, 通常旅游管理机构在还没有反应过来时, 危机已经发生完, 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 破坏性程度较大, 对旅游管理机构的专业性要求较高。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解决危机的能力, 能够结合产生的危机迅速的做出解决的对策。

(4) 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在旅游危机中表现较为强烈, 旅游者通常对旅游目的地都是比较陌生的, 信任程度不高, 如果旅游管理机构没能及时做好与旅游者的信息沟通, 将会导致危机信息的传播出现高度的不对称性, 导致旅游者无法正确看待产生的旅游信息危机, 会导致危机的影响增大, 无法提升自身的利益。

3. 危机者危机认知因素

(1) 公众理性

公众理性是建立在客观层面上对危机进行客观解读和研究的过程, 需要加大对危机的了解, 以便结合危机特点, 制定出合理的解决危机的对策。要想实现对公众理性标准的衡量及思考, 需要加大对公众理性思维及行为的理解程度。从信息不对称性的角度对公众理性思维进行了解可知, 说明公众理性存在较大的天然型缺陷, 信息传播方法的不正确是造成双方无法充分了解信息的关键, 导致无法结合危机存在的特征, 做出合理性的解决对策, 当危机处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会造成公众的选择存在较大的错误, 导致整个行动出现较大的行为偏差。

(2) 个体认知

个体认知是指在完全的信息状态下, 受个体理性约束影响较大, 个人在对认知进行判断时, 采用的认知策略极大影响着个体的认知结果, 旅游者的认知状态受信息特征及旅游者特征影响较大, 给危机信息的传播造成较大的影响, 是旅游者必须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二、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认知现状及分析

1. 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认知现状

(1) 一次统计数据及分析

通过对某旅游地的危机管理认知度进行调查, 数据信息表上的信息为:

共调查200人, 没有听说过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认知度的占37.5%, 听说过但是了解不多的占52%, 了解的仅占10.5%。充分的说明了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认识存在较大的不足, 绝大多数人对突发性危机处理的能力不强, 不能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 当危机出现时不能采用合理的应对技能。

(2) 交叉统计数据技分析

交叉统计主要是指对有关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认识问题的信息, 通过对不同行业和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旅游者进行分析可知, 其危机管理的认识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运用交叉统计方法对不同行业的旅游者对危机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 数据统计表如表2所示:

通过表2中可以知道, 公务员、个体经营者、离退休人员对危机管理认知度存在不了解情况, 而企业职工有很少一部分人了解, 是职业认知度较高的一类人群, 离退休人员对该项情况了解不清楚, 说明我国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缺乏对危机管理认知度的宣传力度, 人们掌握这方面信息的能力不强。

运用交叉统计方法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旅游者进行分析, 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知, 大学以下学历的旅游者在认识到旅游危机后, 会取消旅游行程的人较多, 而选择替代旅游目的地最多的人群为大学学历, 选择继续前往旅游目的地最多的人群为大学生以上学历的旅游者。说明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旅游者对危机的认知, 教育程度越高, 说明对旅游危机的敏感度越低, 对旅游危机的了解程度越高, 表现出不怕危机的心态。

2. 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认知分析

(1) 旅游者对旅游危机事件具有较强的控制性

具有较大规模及破坏性程度较强的危机事件, 会给人身财产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 是旅游者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通过调查分析显示, 有33.5%的旅游者认为旅游危机事件对旅游体验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有26.3%的旅游者认为旅游危机是无法控制及无法应对的。大多数旅游者对旅游危机产生恐惧心理, 对出游决策的选择产生较大影响。

(2) 旅游者对旅游危机事件的熟悉程度

旅游者对旅游危机事件的熟悉程度是旅游者能否正确看待危机事件的关键, 直接影响旅游者对危机的应对行为。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了解程度高, 说明对危机的认知程度会越低, 不会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应。而如果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熟悉程度越高, 则说明旅游危机不会对旅游者产生较大的影响, 对旅游目的地也不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1) 旅游者的偏好

各地的旅游者具备相同的心理特征, 但是具体到个人, 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旅游者自身的兴趣爱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展现出了各自的不同个性化特征, 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 在旅游活动的选择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会选择自己偏好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偏好直接影响旅游动机, 与旅游者心理规律的不同有直接影响。并且旅游者的心理也会存在较大的体验尝试动机, 主要是针对旅游者的不同兴趣爱好所产生的旅游动机, 例如, 选择滑雪、登山和漂流等旅游项目的旅游者自身具有较强的冒险倾向。而选择宗教圣地、文化遗址、园林等旅游者的冒险倾向相对较差。选择宗教的旅游者是由于有宗教信仰, 会对旅游危机认知产生较大的偏差。而选择宗教圣地的旅游者能够展现出自身的不怕艰难险阻特点, 不惧怕旅游危机事件的威胁。

三、旅游者认知的旅游危机信息传播模型

从信息论角度看, 旅游危机信息是对信源存在方式、运动规律及运动状态的展现, 对消除信息之间的存在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信息传递需要按照流程进行:信源、编码器、信道、译码器、信宿。通过该流程可以看出, 在运用信源进行消息发送时, 通过对信息进行编码处理后, 在通过信道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的过程, 接收者通过译码器对信息进行处理产生原消息。通过该模型能够看出, 该模型也存在较大的缺陷, 信息的传递具有复杂性, 不是机械化及单向性的过程。需要从认知的角度对信息的流程进行分析, 构建的信息流程模型如图1所示:图1中的C表示控制-编码中心, E表示信源, P表示输入, R表示输出, 在理想状态下, 通常将旅游危机信息传播的信息流模式如图2所示。

从旅游者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 需要充分考虑信息环境对旅游者认知造成的影响, 由于旅游者接受的信息来源相对较为复杂, 需要充分考虑认知中的非理性因素, 为了更加明确的展现出模型, 需要对拉兹洛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改进, 改进后的模型如图3所示。改进之后的模型, C、E、P、R彼此之间相互关联, 其中, E主要是表示外部环境, 需要将信息通过外部环境传递给P感知系统, 信息再通过感知系统传递到C, 能够实现对控制编码中心信息流的匹配, 通常是以虚线箭头或者实线箭头的形式标注出来, 将C分解成了C1、C2, 形成了不相匹配的信息流, 通过P能够输入不相匹配的信息后, 能够促使控制系统出现探索性的反应, 使C和P之间具有可知性。R能够实现由P传给C, 经过编码处理后来反应出不同的反馈信息。同时还需要将C还将密码“控制性的投射”给环境的过程, 能够确保感知系统的信息输入更具条理化。

拉兹洛细化模型详细的描述了在危机情境下旅游者对旅游危机信息的接受、处理及反馈情况, 了解了旅游者的危机认知影响因素, 解释了旅游危机管理中负面因素产生的原因。该模型中说明旅游危机信息与旅游者自身的认知因素密切相关。如果危机信息与旅游者自身的控制完全匹配, 则说明旅游者能够做出负反馈。但是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 旅游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向行动反馈行为, 打乱了管理者的预期行动目标。因而建立了不同类型危机信息下旅游者危机行为模型, 模型图中说明了不同类型的危机信息会直接影响旅游者的危机行动工程, 模型中的虚线说明旅游者在接收到危机信息时, 受自身结构影响, 导致旅游者无法合理的做出负面回应, 会导致群体性恐慌现象的产生。通过采取正向反馈行动的形式, 有效阻止了有害信息的传播, 对强化公众的认识程度, 正确处理危机具有重要作用, 降低了危机所造成的灾害。

四、旅游者认知的旅游危机信息管理模型

旅游者认知的旅游危机信息管理模型又被成为三角互动模型, 该模型中表明了政府、媒体和旅游者之间的关系, 该模型使信息更具弹性, 降低了政府所承担的风险, 使政府的各项工作更具目的性。但是该种模型自身也具有一定的缺陷, 主要是呈单项链条式分布状态, 政府部门作为主导性的地位, 旅游者在获取信息时处于被动地位。并且政府部门发出的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较为缺乏, 政府在进行信息传播时, 主要是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 导致信息的传播时效性较差, 与旅游者的诉求不一致, 信息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导致旅游者对政府存在不信任状况, 基于此, 建立了旅游者认知的危机信息管理模型, 如图4所示。

该模型中显示, 信息流经过的系统中各自有自己的目标取向, 如果各子系统无法实现这一基本目标, 可以通过各环节来实现。政府部门通过对危机信息进行整合和传播的过程, 对促进信息的有效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其中, E主要是代表政府组织体系, E'代表公众社会, P代表政府接收、发布危机信息机搜集的组织系统, P'代表公民社会中的非政府机构。该模型中对媒体、旅游者个体及政府机构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进行的有效的引导和分析, 需要将管理者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 对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等信息管理活动进行管理, 需要将旅游者作为管理活动的中心, 结合旅游者的认知活动特点, 对提升管理活动效能, 促进危机管理的科学化和最大时效化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论

本文对旅游者认知的旅游危机信息管理模型的构建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对相关的危机理论进行概述, 对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认知现状进行分析, 对危机信息传播模型及信息管理模型的构建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表明, 危机对旅游者的影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旅游者缺乏对旅游危机的理解, 并且对危机存在无法控制情况, 是造成旅游者无法了解旅游目的地信息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旅游者认知的旅游危机模型的分析, 使旅游者明确了旅游目的地发生危机的原因, 通过构建危机管理机制的形式, 使危机管理模型更具实用性价值。

摘要:旅游危机主要是针对旅游行业产生的,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蕴含着大量的学科, 需要做好各个学科的交叉研究。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 导致旅游危机频出, 使旅游危机成为影响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旅游者是旅游危机管理的主要参与者, 对旅游危机的认知情况及自身产生的行动都直接影响政府对旅游危机的管理效能, 旅游目的地需要加大对旅游危机的研究力度。

关键词:旅游者认知,旅游危机,信息管理,模型构建

参考文献

[1]范钧, 邱宏亮, 吴雪飞.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J].旅游学刊, 2014, 01:55-66.

[2]刘珺.近十年来我国旅游危机研究的回顾和反思[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1:68-72.

[3]付业勤, 陈雪钧, 曹娜.舆情危机对旅游地形象和旅游消费行为意向影响的研究初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02:59-63.

[4]冯四朵, 白凯.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属性构成:测量量表开发的视角[J].旅游学刊, 2016, 08:90-101.

上一篇:南疆高职论文下一篇:群众路线教育